「我的10年」参赛作品:我的温哥华“淘金”之旅

加拿大都市网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Eileen Lao (劳晓红)

 

十年前一个微雨灰濛的寒冷日子,我迈出了温哥华的机场。开始了我的“淘金”之旅。一路走来,有挣扎,有进步,有失落也有收获——但是得到的比失去要多得多。

木人巷 – 融合之旅

喜欢读武打小说的人可能都听说过少林木人巷。关于其由来众说纷纭,总之是少林寺的一个重要关卡,结论都一个样:木人巷不好过!

移民温哥华5个月后,开始在本地一家为新移民和难民提供服务的非牟利机构任职公共事务经理,负责传媒和公共关系,转眼今年也是第十年了。机构当时的管理层以港澳华裔居多,港澳文化气息浓厚。尽管从小受港澳文化耳濡目染,除不写繁体字之外,所有生活习惯不觉有任何差异。但工作初始,由于政治、文化背景有差异,即便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另类人”的感觉时不时出现。随着机构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文化差异的碰撞几乎体现在每天的工作中。新移民融入新生活的适应过程,犹如过少林木人巷,需要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需要打拼和非一般的付出。尽管如此,我还是闯过来了。

帮助别人,做个快乐人

起初,做义工,是因为要找工作。渐渐地发现,在加拿大做义工,是种常态,机会无所不在。义工不是个平凡的工作,有时善用自己的背景和资源,也可以发挥不平凡的作用。

结缘巴克维尔理事局,纯属偶然,可以说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第一次涉足这个被誉为“卑诗省淘金之都”的巴克维尔古镇及公园,是七年多前随前任参加我在理事局的第一次理事会。当时完全不知道它离温哥华有多远,是个怎么样的地方。汽车离开克内尔(Quesnel–离巴克维尔最近的城市)机场后不久,就已经没有了手机信号区,开始与“世”隔绝。理事会的成员大都是资深政客或企业高管,他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行政管理经验,最让我钦佩的他们做善事的热忱和初心不变。理事会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作为理事局唯一的亚裔理事,而且是移民加拿大仅两年的新人,要赢得同事的信任,需要时间和证明。

帮助巴克维尔和卑诗北部的城市和社区“走出去”,把华裔社区请进来,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入理事会这些年来,卑诗北部和巴克维尔与中国以及大温地区的华裔社区有了很好的互动。广东江门五邑大学与北卑诗大学及巴克维尔结好,共同探讨华人在海外的历史。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为修缮巴克维尔华人墓地募捐近十万元;河南鹅坡少林武功团访问卑诗省内陆四个城市,场场爆满,这是中国文化代表团近20年来首次访问卑诗省内陆地区。为表彰巴克维尔与华南深厚的历史渊源,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将其最大的多功能厅命名为“巴克维尔空间”。我的参与,让当地人有直接的机会了解新移民的生活、适应新生活所面临的挑战,还有他们为卑诗省带来的各种机会。

如今每次旅程,都有种回家的感觉。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书是最好的陪伴;常常陶醉于繁星点点的夜空、仁湖的日落和独木舟、湖边健行、篝火旁起舞、路边的小鹿和小熊。每次理事会后,都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非牟利机构的运作,把新的想法带回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把这些经验借鉴给其它我参与义工工作的机构。

小而美,生活简单就好

情人节那天,挺冷的。等巴士中。寒风细雨中,等了很久,车终于来了,排在前面的乘客手里握着若干支玫瑰。上车后,出乎意料地递了一支给司机: 情人节快乐 。可以想像司机的那份惊喜。瞬间,我也被感动了。特地留意一下那位有心的送花者:西人,头发剪得短短的,漏出少许灰白,开始以为是男士,原来是位女士。情人节,未必情人才送花,也未必情人才收花。回到办公室,收到情人节的礼物:自制的曲奇饼。同事说:情可以有很多种。

 人生有几个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我们人生中最充实的十年。移民——人生轨道的转换,是自己的选择,如同婚姻,是因为愿意。一路走来,收获无数比金子还珍贵的礼物: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适逢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感谢星岛日报辖下的《都市报》“我的十年”征文,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翻看断断续续的日志,整理凌乱的记忆,更好地规划未来更多十年的淘金之旅。文/Eileen Lao (劳晓红)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安省男子来加十年后入籍申请被拒!原因很无语...

加拿大人口突破新门槛 从4000万到4100万仅用数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