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日 08:26:15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专栏

华裔家长有话说:Costco进门要刷卡  我也有“贡献”

  【星岛都市网】Costco门口果然装了刷卡机。我不禁想起一件往事。 说起这件往事,要先说另一件事。上个月我一个中国的同学去德国旅游,发了一条关于德国地铁口的朋友圈。 她配文说:“地铁口竟然不需要刷卡,随便进!”当时我看到,心领神会,咧嘴一笑。我理解她的震惊。我二十多年前就震惊过。 那时我刚到温哥华,在市中心打工,每天坐空铁上下班。第一次来到空铁站,我就震惊了。空铁站竟然没有闸口。所有人可以自由出入。不仅如此,车厢里也没有人查票。在我后来长达数年的通勤过程中,我遇到查票员的次数最多一两次。 这份震惊从未停止,而是每次我去坐空铁的时候都会重演一番。坐车居然不需要验票,这样的事我在故乡闻所未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万万不敢相信的。 但是,可是,大约十年前,我看到一些空铁站口开始安装闸机。几年以后,所有空铁站口闸机安装完毕,投入使用。坐空铁不需要验票的时代成为历史。 当时我心里产生失落感。就是那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失落感。但是仔细一想,我的失落感很可笑。 世界人口流动加剧是这十几年的事情。我刚到加拿大时的世纪初,全球化和世界村的潮流刚刚兴起。那时候的加拿大,虽然地广,但是人稀,将其称为一个小国家并不为过。 而一个结构相对稳定,人员相对固定的小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之后,达到一个人人遵循默认或法定行为规范的状态,是必然结果,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能人人利益最大化。这和开车上路时大家都不插队不逆行,所有人才能最快到达目的地,是同一个道理。这和“小国寡民”,无需使用器物进行管理,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也是同一种状态。 加拿大可并非从来就是这样的。不然,为什么时至今日,还要设立“真相与和解日”?还要向原住民道歉? 但是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管是朝好的还是坏的方向。这二十来年,加拿大打开国门,接纳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安居,这样的“海纳百川”,不仅是一种包容和平等的胸襟,更是一种务实和理性的态度。 也就是说,这种作法是典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加拿大给了移民新家,移民为加拿大带来贡献和活力。 那么空铁站口变得要安装闸机,Costco门口也变得要刷卡,这算不算副作用?不算的。只能算管理手段的进步。 在相对封闭的小国状态时,人人遵循共识,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不可能没有人逃票,但是Translink公司权衡一下投入产出比,认为不必要为应付那寥寥可数的逃票者,付出安装闸机的大笔投资。 而当人口增加,人口多样化,社会进入重新磨合的过程,这时候Translink公司再次进行评估,发现收入损失情况增加,安装验票闸机成为必要成本,于是预算通过,我们进入闸机时代。 Costco门口安装刷卡机,也是一回事。其实全世界都是一回事,全世界都走在这同一条道路上。也就是说,不再依赖“默契”和“常识”这些熟人社会才管用的东西进行管理,而是借助简单划一的技术手段和基本规则。 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一种退步,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我还没有说我在Costco门口不禁想起的那件往事。那是十来年前,我回流以后再回流,带大孩子回温哥华定居。孩子一个华裔同学的爸爸妈妈邀请我们去家里玩,请我们吃土豆泥沙拉。我夸好吃,他们就带我们去了Costco。 那是我第一次进Costco。那对夫妻向我热情介绍哪些东西好吃,哪些东西好用,并主动把他们的会员卡借给我,让我采购了一批物品。 我自己办Costco会员卡是几年以后的事,因为那次和他们采购之后,我觉得Costco东西虽然好,对我来说还是太贵了,一次就是一两百块,我承担不起。 但是不仅时代,我个人的生活也一直在变化之中。后来我成为Costco常客,一家人消耗的食品和日用品九成都在Costco解决。每每路过那款土豆泥沙拉,我就会想起那对如今已经失联的夫妻,我心里就会充满感激。 而现在Costco门口要刷卡,就是为了杜绝当年我那样借用别人会员卡的情况吧。毕竟Costco是个公司,公司是要计算成本的。那对夫妻虽然帮助了我,但是我无形中揩了Costco的油水。所以Costco门口装刷卡机这件事, 我也有“贡献”。 那么这次,我有资格感到失落吗? 说实话,还是有点失落。毕竟我是个俗人。 文:语冰 资料图片 作者简介,湖南人,厂矿子弟,移加二十余年。两个孩子的母亲。重构写作者。 ----------------------------------------------- T05  

【专栏】中国人为什么不立遗嘱?

文:阙建华 /网上图片 在我执业生涯中,经常问客户:是否立有遗嘱。99%的人都说:没有。那我又继续问:为什么没有立遗嘱呢?回答基本是这样子的:那个事情还早着呢,再说我周围的人好像没有人立遗嘱的。 我们来看看美国的统计数据:30%的人在35岁前订立遗嘱,55%的人在45岁前订立遗嘱。中国这个年龄层的统计数据没查到,但我自己的执业经验告诉我:在45岁上下,立有遗嘱的中国人的比例极低。我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西方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几乎所有的媒体和专业人士都说,是因为中国人有忌讳,不愿意谈论死亡,不愿意去想与死亡有关的事情。讨论这件事情不吉利。 但是我看英文的媒体,那些媒体和专业人士也是说同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考虑死亡。不愿意去想死亡有关的事情,就不去立遗嘱。 你看:说英文的人和说中文的人,对于死亡,不愿意去考虑与其有关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相通的,没有任何差别。 既然这点上没有差别,那为什么立遗嘱的比例差别那么大呢? 很多人说:是因为传统。中国人有不愿考虑死亡和讨论死亡的传统。 那我们看看传统:传统上,中国的几乎每个皇帝,从秦始皇开始,在活着,而且健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那老百姓呢:反正我小时候,看到好多长辈亲戚,也都是在健康的时候,早早把自己的棺材就造好了。所以传统上,中国人是会考虑死亡和安排身后事的。他们在行动上已经表现出来。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在立遗嘱这件事情上,比例那么低? 我的理解是:中国人在遗嘱这件事情上,还没有感到足够的痛! 那么也就是说,西方人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感到足够痛啰。是的!这种痛从他们的父辈传给他们。或者从他们的亲戚朋友传递给他们,他们体会到这种痛,所以他们不愿意把这种痛传给他们的后代和周围的亲人。这种痛促使他们去立遗嘱。 那为什么中国人没感觉到痛? 我自己认为,立遗嘱要有三个先决条件: 第一,国家法律私有财产的确立。第二,要有可分的财产。第三,要对痛有足够的认识。 第一和第二条是中国近30年发生的事情:私有财产精确到个人,财富呈爆炸性的增长。这两个条件成立了,不立遗嘱,痛就会接踵而来。有了痛,就会促使人去立遗嘱。 现在,痛,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呈现。怎么讲?只要翻开媒体的报道,许多地方法院,因为没有遗嘱原因而打官司的案件数量已经呈火箭般的上升就说明这一点。 今天,你来到加拿大,而且把一部分财产也转移到了加拿大。在这个一百多年来都具有立遗嘱传统的社会,如果你不立遗嘱,会产生哪些痛呢?我们下期接着讲。   阙建华 Robert Que  家庭财富管理专家 电话:778.996.1908 *此文内容由客户提供
关闭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