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7:45:44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保健品

加拿大討論加強監管天然保健品

【星岛综合报道】加拿大的参议员正在审议新的法规,该法规将要求更加密切监测「天然保健品」的副作用。据CTV报道,《C-47法案》的一部分执行了联邦政府在2023年预算案中做出的几项承诺,将天然健康产品,如草药和补充剂纳入瓦内莎法例(Vanessa’s Law)的范畴,要求医院报告与这些产品相关的任何不良反应。以下是关于天然保健品、与这些产品相关的风险以及加拿大提出的拟议法规。加拿大卫生部将天然保健品定义为「用于恢复或维持健康的自然物质」。这些产品也被称为「替代」或「补充」药物,可以以片剂、胶囊、植物萃取剂、溶液、乳霜、软膏和滴剂等形式存在。天然保健品的例子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草本疗法、顺势疗法和传统药物、益生菌等。加拿大卫生部表示,一些日常消费品,如牙膏和洗发水,在加拿大也可以被定义为天然保健品,只要该产品涉及以下方面:诊断、治疗、缓解或预防疾病、疾患或异常生理状态或其症状;恢复或纠正人类的器官功能;或修改人类的器官功能,例如以维持或促进健康的方式修改这些功能。使用天然保健品的风险是什么?加拿大卫生部表示,这些产品「通常是安全的,副作用比药物少」,但指出这些产品「并非无风险」。根据卫生机构的说法,风险包括制造问题、未经证实的宣称、消费者缺乏信息、与其他药物或天然保健品的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不良副作用。国家补充与综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是负责监管这些产品的美国政府机构,该机构指出,仅仅因为一种成分具有「天然」来源,不是合成制造的,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安全。该机构指出,例如,南太平洋地区原产的一种植物「卡瓦」(kava),曾被用作膳食补充剂,但可能与严重的肝损伤有关。一些批评人士认为加拿大卫生部在防止潜在不安全产品进入市场方面做得不够好。加拿大审计署于2021年的一份报告发现,88%的天然健康产品的广告有误导性的产品信息。其中一些产品存在未经证实和未获授权的健康声称、错误的剂量、不完整的成分列表或不可读的产品标签信息。加拿大的提议法规将如何影响天然保健品?自2014年以来,根据联邦政府通过的瓦内莎法例,医院已被要求报告与任何药品相关的不良健康反应。当时,天然保健品被排除在这些报告要求之外。但根据《C-47法案》提出的这些新法规将使天然保健品纳入与瓦内莎法例相同的框架。代表天然保健品行业的加拿大保健食品协会表示,他们对提出的法规感到措手不及,认为这些提议尚未得到适当的研究或辩论,而是被塞入了一个综合预算法案中。与此同时,加拿大药剂师协会支持这些法规,并表示在2014年最初通过瓦内莎法例时,应该就将天然保健品纳入其中。加通社资料图V08

聯邦擬追蹤天然保健品相關不良反應事件!

【加拿大都市网】联邦政府计划修法,强制医院报告天然保健用品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例如山草药、补健品,天然保健用品制造商大感困惑。 联邦政府在2023年财政预算法案提到该项计划,拟修订早于2014 年通过的瓦内莎法例(Vanessa’s Law),纳入天然保健用品相关条文,以保障天然保健用品使用者的安全。 在这个架构下,医院必须向政府报告涉及天然保健用品的不良反应事件,以便卫生部回收相关产品。 加拿大保健食品协会(Canadian Health Food Association)会长斯凯尔顿(Aaron Skelton)指出,以前已有讨论类此法规,但政府没有向业界示意,这事近在眉睫。联邦预算法案提到这个政策,业界和协会都感到惊讶。 (图:加通社)  T07

血壓一路飆升 竟因保健品中暗藏…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陈辉 简文杨 今年55岁的张女士因为患有红斑狼疮长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由于她一直接受规范治疗,病情控制得很稳定,会按医生的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就在两个月前复查时,医生发现她的血压升高了,超出正常范围,而在此前,张女士的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也没有高血压的家族史。 接诊张女士的是风湿免疫科教授黄建林,他从各个方面帮张女士排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都没有找到“病根”所在。黄教授让张女士仔细回忆,在血压升高的这段时间,她有没有吃什么以前没有吃过的东西。张女士这才想起,就在几个月前她开始吃一个朋友推荐的一种保健品。 血压飙升,就是找不到原因。第二次就诊时,张女士把这个保健品带到了诊室。黄建林教授仔细阅读这个保健品的说明书,发现它的主要成分竟然是“盐”! 盐保健品能排毒养生?适合各种体质? 记者在网上搜索张女士正在吃的“某某某盐”保健品,这个产品的宣传号称能“排毒养生,调理身体酸碱度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告别酸性体质,调理糖尿病、痛风、肠胃病等多种疾病,适合各种提示的人吃!”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国人每日摄入食盐量仅仅是6克(普通矿泉水瓶一瓶盖约为4克)。记者查看了“某某某盐”保健品的成分表,每袋保健品至少含盐2克以上,按照保健品的宣传,每人最好每天吃2到3袋,按照这个量计算,一个人只吃这种保健品,摄入的盐就已经超标了。 关键是张女士为了效果好,还加倍服用这款保健品,难怪血压升高了。 真相是:盐吃多了,更易得高血压、心脏病…… 黄建林教授介绍,之所以会有6克这个的推荐量,是因为盐的过多摄入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何医学界一直呼吁“减盐行动”。研究发现,如盐摄入量减少一半,每年全国可减少脑卒中、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死亡50万人,广东可减少5万人。 此前有调查显示,一直以口味清淡著称的“老广”,每日盐摄入达到9克,也是超标的。如果再额外服用含盐保健品,那无异于雪上加霜。 来源:羊城晚报

11保健品恐礙健康 衛生部促國民停用

  卫生部停止下列产品牌照(表)

保健品,正在毒害我們的家人……

中国央视财经的报道:浙江嘉兴的一名老太太,七十多岁,很节俭的那种,曾因为弄丢十块钱而懊悔好几天,并贴寻钱启示。 因为身体不太好,被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看上,先是一个劲地叫阿姨、叫奶奶,叫得可甜,赢得老人的信任后,便说他们有一款产品可以延长寿命,老人没防备,几番下来,便被洗脑。 之后,老太太天天去保健品公司开会,谁都拦不住,谁拦她,她就跟谁急。台上的推销员一说话,台下的老人们就使劲鼓掌,大声说:“对!对!对!” 开完会之后,老太太就抱着一大推保健品回来,市场上从未听过的牌子,三年下来,一屋子都是。老太太家里只有一张她的照片,还是和保健品推销员的合影。 在那之后,老太太不再吃药,就吃保健品。荤菜也不买,就为了省钱买更多的保健品。家里要装修,她不同意,要买保健品,保她一条命。 三年里,她总共花了32万。花到连过年的钱都没有,邻居说,有一年过年,老太太还是找别人借了500块钱。 三年后,老太太去世了,还是在保健品公司组织的活动上去世。保健品公司没受到任何影响,他们称,号码是国家卫生部给的。 在去年的3·15晚会上,也有一场的类似的案例:老人姓陈,三年前从河南到青岛,帮女儿带娃。 没来多久,老人就被当地某保健品集团的推销员瞄中,不到一年,先后骗取六万余元的保健品钱,说是可以让老人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方旅游,却一直没有兑现。 去年1月,保健品公司又骗取老人3万元,还让老人瞒着家人,连发票都没有。后来,老人去旅游公司询问,旅游公司的人告诉他,用这9万块,到他们说的地方来回游三次都足够。 老人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但钱是怎么也要不回来了,因为连发票都没有,哪怕一丁点的证据都找不到。 去年3月11日,家人一直在等老人吃晚饭,却一直不见人影。三小时后,家人得知老人在海边死亡的噩耗,是自杀! 离老人不远的沙滩上,遗落着他的裤子,里面有封遗书,字迹凌乱,上面写着: “眼看着我与老伴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的近10万元基本泡汤,内心很难过,非常非常地抱欠(歉)……的的确确对不起大家……”“让我拿着近4年来的近10万元钱在黄泉路上实现旅游梦吧。” 一直以为,所谓保健品,也就卖点害不死人的淀粉和糖,骗点老人的钱而已,虽然没用,但也不会有多大危害。看多了才知道,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图片来源于电影《桃姐》图文无关 一个关键的问题,保健品有用吗?   某大品牌保健品代理商说道:“不吹不黑,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有两个特性:一是没毒,二是没用。”   也许很多老人会问,我吃完之后感觉好了很多啊,这和心理暗示有关。   《民主与法制》报道: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老人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   其实是中了推销员的“攻心计”!   《慈善公益报》的调查,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五成以上。而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的现象。   不少老年人购买了来路不明的保健食品,花了很多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影响健康。说没用,还真算是客气了。 如果你还有疑问,《人民日报》曾发文:《目前在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说得很明确,时间,目前为止;地点,在中国生产;对象,所有保健品;结论: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   “同样是维生素C,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则有可能卖到三四百元一盒,保健品的价格之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尽管保健品的厂商在宣传时会表明自己使用了更高级的原料和工艺技术,但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相同的有效成分使得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差别。”   如果你还觉得保健品的维C更好更有效,那只能说明,你真的是太有钱了! 电影《桃姐》剧照。图文无关 《人民日报》的报道,在哈尔滨养老的一位老奶奶,生活无忧,每月还有3000元退休金,经年累月,攒了不少钱。 但自从社区来了名推销保健品的小妹后,老奶奶就被拉入了某健康养生群,代理每天在群里推销某“保健果汁”,具有“喝了不得病”的神奇功效,老奶奶心动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奶奶不仅退休金“月光”,连几年攒下来的储蓄也全部见底,换回来一堆胶囊、骨密度丸等保健产品。谁都拦不住! 湖北某生物科技公司的销售员曾这样说:“不是在于这个产品的好和坏,而是靠你的督导,我们这边的顾客,就算你卖一泡狗屎,他也会情愿去买。” 保健品的套路,防不胜防,很多老人毫无抵抗力: 套路一:免费送物,吸引注意 郑州的张女士被骗,就仅仅是因为一双鞋子。“那天我在花园上走,一个小伙子到我面前给我发传单,说他们在做一个活动,去参加的话可以免费领取一双鞋子!” 张女士跟着过去,发现好多和她一样的老人,为一双鞋子而来,他们正坐在室内上课,听一种叫“排癌细胞”的保健品宣讲,讲完之后,很多老人排队去抢,张女士也跟着去抢。 前后去了三次,免费的鞋子领到了,药也买了三盒,一万多。回来一吃,拉肚子,想退货,等了大半年也没能推掉。 简单一想,都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人性的弱点,却恰恰在于对利的无法抵抗,尤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点小利就能把人唬得晕头转向,却不堤防,馅饼下面往往有陷阱。 套路二:嘘寒问暖,拉近感情 一名保健品业务员透露道:“业务员对老人真是亲,没事儿就打电话唠唠嗑儿,逢年过节去家中送礼,比对自己父母还尽心。” 一个劲地“奶奶”“奶奶”唤,叫得比自己的儿女还亲、还甜蜜,帮这帮那,按摩搓脚,把老人哄得乐呵乐呵的,尤其是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 看到一个新闻,一卖保健品的推销员被警察抓住了,被骗的老人很惋惜,还替骗子求情。警察问为什么? 老人说,其实知道是假的,可是那小伙子对自己特别好,嘴特别甜,让自己心里热乎乎的,平时自己的孩子忙,没多少时间陪自己说话。 在这样的情感攻势下,老人们对他们非常信赖,心甘情愿购买其推销的保健品。哪怕明知毫无效果,为了获得更多的关爱,也愿意掏钱买货。 套路三:免费体检,危机恐吓 大街上,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一张桌子,上面摆一台不大的仪器,一名穿白色制服的中年人,看上去像医生,旁边竖一广告:免费体检!然后有好几十号老人排队检查。 老人把手指往仪器上一放,稍过片刻,穿白大褂的就对老人说,“您这是脑血栓!”“您的血管硬化比较严重”“高血压”“低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告知老人,你得的不仅仅是一种病,有几种,而且很严重,哪怕没那么严重,也会故意夸大。目的只有一个:让老人觉得,你再不买保健品吃,就快要不行了!就快要死了! 行业内,这叫“下危机”。“会下危机吗?什么叫下危机,就是不治就死了,不治就躺了,对,就是你哪儿不好,不治就完了!” 惧怕死亡,是人类的心病,哪怕再豁达,也不能坦然面对,老人更加。如此一来,老人的心就不在平静,这时候,穿白大褂的就开始推销起来了。(来源:齐鲁网) 套路四:专家坐镇,打消疑虑 经过多重的铺垫和渲染,所谓的“专家”讲座,就是打消老人防线的最后一道攻势。推销会一般会在酒店举行,上档次。 然后会有一名高大上的专家到访,有一串响亮的头衔,某某知名医学大学的资深专家。会将他们的产品一顿胡吹。是真是假,还是有用没用,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很难辨别,何况老人。 一般情况下,看到专家都发话了,老人的心理防线便垮了。 最后,整个会场便骚动起来了。一个套餐动辄上万,那些平时连肉都不舍得买的老人,顷刻间有一掷千金的豪爽,下起手来,丝毫不会手软。不少老人,甚至将毕生的积蓄,全部砸进去。 一名从保健品公司离开的的推销员是这样说的:所谓专家实际上都是“托儿”,他们讲述一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知识与案例。惋惜的表情、叹息的语气会紧紧地抓住老人的心,最后让你去买他们的保健品。有了这些铺垫,老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来源:《民主与法制》) 曾有媒体走进200多个社区,问卷调查324位老人,发现超过69%的老人购买过保健品。有不少保健品推销员,就专门蹲在公园,挑孤独的老人下手,拉家常,要电话。 这么多老人上当,保健品套路多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全部,和老人自身也有关系: ·健康焦虑 长沙有一名陈老爹,69岁,有高血压、高血脂,每月要去附近的保健品公司听几次讲座,然后拎一大堆保健品回来,连名字都没听过的那种。说是可以治病,能够延年益寿。 有食用的,也有佩戴的,还有所谓的“产生负离子”的塑料花,,一屋子到处都是,一个月也就2000来块的养老金,积蓄用完了,就找人借。老伴不给钱,他还吵着要离婚。 要是谁敢拦着,他就和谁急,那是和他的名过不去,陈老爹说:“我去听健康讲座时,专家说这些保健品能根治很多病,还嘱咐我一天吃21粒,要坚持,不能停。”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一位副院长说,老年人多数存在对健康的焦虑心态,容易被暗示,主观上愿意相信一些保健品的所谓功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心理暗示的催眠场,让老人特别相信某一产品的功效,以及所有相关的说辞。” 焦虑,是骗子的最爱,上当受骗,从来都是如此。年轻人焦虑赚钱,容易被传销骗,老人不焦虑钱,焦虑健康,就容易被保健品骗。说白了,还是收的焦虑税,哪怕已过天命之年。 ·消费陋习 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东西越贵,效果越好,便宜的反而没疗效。一盒维生素E,药店30块,保健品店400块,他们一定要400的。 这背后还有一种攀比心理,别以为只是年轻人爱攀比,老人也爱,别人都买了,我也买得起,总觉得花了几千块钱买的保健品,说出去有面子。 图文无关,电影《桃姐》剧照。 ·缺乏陪伴 为何老人易陷保健品骗局?有老人坦言:寂寞又有钱,买保健品是希望有人陪陪自己。一伪姓温的老伯说道,其实很多时候,他都不想买那么多保健品,只是那些销售特别热情,觉得不买都不好意思。 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会长陈文广说,老人去买保健品,大多是心里空虚,希望借此来弥补。所以,独居的老人向来是推销员的重点对象。 如果老人都有陪伴,有聊天的伙伴,有倾诉的对象,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让推销员乘虚而入。曾有网友留言道:“你都没有卖保健品的了解你爸妈,你说他们信谁?”当儿女责备父母愚昧、别骗的时候,是否反思,我们曾好好地陪伴他们。

給孩子買了這款維他命的 小心裏面藏着不明膠囊!

■上月有人将一瓶内含不明胶囊的“聪明笨伯”儿童系列加铁多种维他命,送回魁省一间药房。加拿大卫生部网站 本报记者 加拿大卫生部提醒购买了“聪明笨伯”儿童系列加铁多种维他命(Flintstones Plus Iron multivitamins,NPN 02247995)的公众留意,较早前有人把一瓶该产品送回一家药房,瓶内含有不明胶囊,而非供儿童进食的咀嚼片。 该瓶产品于去年12月,被送回位于魁省隆格伊(Longueuil)的药房Pharmaprix,不但安全封条已被拆下,而且瓶子亦被打开。 截至目前为止,就加拿大卫生部与药厂拜亚公司(Bayer Inc.)所知,只有一宗涉及该产品的同类事件。不过,加拿大卫生部提醒公众,在给孩子进食该产品之前,要先检查瓶子,以确保瓶内所装的是供儿童进食之咀嚼片。一般来说,在进食任何健康产品之前,均应检查内藏物品是否如标签或包装所显示,若有疑问,应向药剂师查询。 此外,购买前应检查产品包装,确保没有被打开、撕裂、损坏或被更改;假如子女已进食相关不明胶囊,又或出现身体不适,应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查询;如对该产品有任何疑问,可致电免费长途电话1-800-714-4449,与拜亚公司联络。 如欲报告有关不良健康产品案,可致电免费长途电话1-866-234-2345,或通过上网、邮寄或传真,与加拿大卫生部联络;如欲就健康产品向加拿大卫生部作出投诉,可致电免费长途电话1-800-267-9675,或填写网上投诉表格。 拜亚公司已知会加拿大卫生部,该公司已完成调查,结论是该瓶被送回药房的产品当中装载的不明胶囊,并非出自该公司的制造厂。同时,调查指该些不明胶囊并非由拜亚公司生产或出售。 加拿大卫生部正在测试个案中的不明胶囊,若有需要,会采取适当行动,并告知公众。

加拿大嚴打假保健品 行動成果顯著  

■ 在“盘古行动”中,加拿大卫生部门人员检查可疑的非法健康产品。  加拿大卫生部与多个伙伴连续第十年参与国际“盘古行动”(Operation Pangea),打击网上销售伪造或未经认可的健康产品。加国在上周的行动中取得硕收成果,检获大量非法和假冒产品。 是次的国际行动代号为“盘古行动10”(Operation Pangea X),有123个国家、197个警队、海关及医疗规管机构参与。在全球进行400次拘捕行动,检获的潜在危险药物超过5,100万美元,在全世界搜查非法及假冒药物创新高纪录,达到2,500万美元。该行动进行1,058次调查,叫停了逾3,000个网上广告,及3,584个网站停办。 一周内检查逾4,500包裹 参与加拿大“盘古行动”的部门,包括加拿大生部、加拿大皇家骑警、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及国际刑警渥太华分局,由加拿大皇家骑警主导行动,阻止非法健康产品进入加国市场。在本月12至19日期间采取的行动中,加拿大生部检查4,545个包裹,有86%属于假冒或及没有注册的健康产品。 是次被检获的假冒或未注册的健康产品如非法处方药物,包括97%属于增强性能力产品,其余是脱发药物、假冒减肥及健康补充产品。被检获及被拒的产品估计市值176万加元,并调查45个网站。  加拿大卫生部与上述伙伴全年进行打击行动,防止国民在网上购买属危险的药物、天然健康产品或医疗电子产品,保障国民健康及安全。当局提醒国民,在网上购买健康产品,可能对其个人及家庭带来健康及安全的风险,甚至会失去生命,一些产品表面看来合法,但无法确定生产地及成分,消费者可能购买一些假冒或非注册的药物,没有列明成分、成分错误,令人上瘾或是过期。在网上购买药疗电子产品可能属低质素,无法使用,或因安全问题而回收。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