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01:05:59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心脏

麦克风放皮肤上监测心脏 智能手机秒变电子听诊器

【加拿大都市网】智能手机正开始对我们管理日常健康的方式产生真正的影响,而它们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领域是监测我们的心脏。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个旨在将智能手机变成电子听诊器的应用程序可以获得可靠的、高质量的用户心跳纪录,然后医生可以用它来远程监控心脏状况的发展。 Echoes app的设计针对发挥传统听诊器的作用。用户只需在安静的环境中把手机的麦克风直接放在他们的皮肤上,他们能够利用触屏按键调整麦克风的灵敏度,以确保他们捕捉到自己的心跳。 该应用程序今年5月推出,此后收集了超过10万份心脏纪录。这些录音被添加到一个数据库中,供伦敦国王学院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科学家分析声音质量,并尝试发现心脏事件的临床标志。 在新发表的研究中,科学家评估了7500多份录音,以及用户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和手机硬件的数据。虽然研究小组发现良好录音的成功率随着用户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他们的性别、BMI或手机硬件并没有改变录音的质量。 首席研究员Pablo Lamata教授说:“这项研究证明,移动技术是记录心脏声音的一种可行方式,将来心脏病患者和医生可以使用家庭录音来检查心脏状况或发展。 作为智能手机诊断和心脏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2015年公布的一项相关科技,其性能与传统听诊器一样好。但该技术没有使用手机的内置麦克风,而是依靠一个额外的录音设备,该设备被放置在病人的皮肤上,并与iPhone的耳机插孔连接。 通过让整个手机自己做这些工作,Echoes app可以为日常用户带来这种功能。该团队表示,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探索该应用程序如何与现有的心脏监测解决方案一起工作,但他们对这种可能性感到乐观。 “我们的研究已经回答了将智能手机的麦克风作为听诊器大规模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作者之一、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Hongxing Luo说。“结果表明,非医疗用户能够以足够好的质量记录心音,以便对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可能能够提取更多的特征用于诊断和监测目的”。 图片:Cellule Design Studio T09

疯狂!心跳停止多久死亡?这个研究给你答案

【加拿大都市网】生与死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何从医学上判断一个人是已经死亡还是濒临死亡,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之一。科学界也一直在尝试获取更多与生命体征有关的知识,以完善死亡的判定标准。 为了完善死亡判定标准,安省东部儿童医院的医生与加拿大捐赠和移植研究项目组紧密合作,展开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在加拿大、捷克和荷兰的数百个重症监护室采集了病人心脏活动和血压的数据,而目的则是:希望研究明白,人的心跳究竟停止多久以后,才是完全无可挽救的。 心跳是区分活人与死人的重要指标。绝大多数情况下,心跳停止就意味着死亡。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人体的各种技能停止运作的时间并不一致。所以,究竟应该选择哪个时间点作为生命彻底结束的标志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将产生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医生来讲,除了伦理道德,还需要考虑让标准尽可能简易。这种情况下,用心跳来判断人的死与活就显得相对合理。 尽管对于细节还没有达成彻底的共识,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失去呼吸和脉搏5分钟后,患者便无法重新恢复生命。而新的研究结果也确认了这点。 新的研究显示,480位符合条件并有足够可用数据的患者,有67位(仅占14%)5分钟后显示出心跳恢复的迹象。但平均而言,这种回光返照只是持续了几秒钟而已。 结合动脉压测量值以及心脏尖峰的电活动特征,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持了5分钟这个时间界限,至少对于那些一直依赖生命支持的患者而言,是个界限是有效的。而对于其他类病人,可能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检测。 此类与死亡相关的研究貌似无关紧要,实则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医患关系,让患者家属放下心结——毕竟这是攸关患者生死的大事。 这项研究发表在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 (Ref: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ere-s-an-important-five-minute-rule-for-the-dying-here-s-why-you-should-know-it) (图片来源pixabay,仅作说明使用)

38岁男子突发心梗!妻子这个决定救了他一命

“太危险了!真是一分钟都不好相差!”回想起一周前经历的那场“意外”,余杭塘栖的张先生一家依然后怕不已,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张先生竟去鬼门关走了一圈。 张先生今年才38岁,平时身体康健,唯一的不良嗜好就是抽烟,烟龄已有20年。 7月19日晚饭后,他突然感觉胸痛,伴胸闷、全身乏力,休息了会儿丝毫没好转。 然后到晚上8点多,被送到余杭区中医院急诊。张先生到医院时已经大汗淋漓,医生了解了大致情况后,立即给他做了床边心电图,提示大面积心梗。 此时张先生忽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不省人事,这是心脏室颤!医生护士们立即进行电除颤、心脏按压,张先生这才恢复心跳,人也逐渐恢复了意识。余杭区中医院心内科和急诊科立即与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迅速联动,打开两院的心梗急救通道,让张先生及时得到专业救治,最终转危为安。 在住院期间,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时还了解到一个细节,据说发病那晚出门前,张先生原想自己开车直接到杭州的医院就诊,还好妻子劝阻了他,决定先就近到区中医院就诊。如果自己开车直接跑杭州,如果晚到医院十分钟,那次致命的心脏室颤发生时,张先生可能正在路上,其结果根本无法想象。 心梗,发病急、死亡率高,让人措手不及。心梗发作1-6小时死亡率是最高的,如果能在发病后1小时内,打通堵塞血管,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改善预后。所以,对心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应第一时间拨打120,到就近医院就诊,自己开车上医院那简直是拿生命在开玩笑。 来源:钱江晚报

最新研究:想对心脏好 每天应该睡多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美国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开展的一项荟萃分析提示,睡得太多或太少的人,死亡或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都会升高,每天睡7小时左右的人风险最低。 研究人员在多个专业生物医学相关数据库中,系统搜索了2016年12月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考察睡眠时间与整体健康人群中4种心血管事件后果之间的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4种心血管事件后果之间存在着一种U字形的相关性。具体来说,与每天睡7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每缩短1个小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均增加6%,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7%,脑卒中风险增加5%;睡眠时间每延长1个小时,死亡风险增加13%,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12%,冠心病发生风险增加5%,脑卒中风险增加18%。 这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认为,适度的睡眠时间与合理饮食、积极运动一样,能为人体补充能量,调节各项生理功能,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睡多睡少,都对心脏健康不利,建议大家每天保证7小时左右的睡眠。

如果身体出现这几个症状 你要小心了

第一,一躺下就气短。患者平卧几分钟后出现气短,坐起后才可稍微缓解。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出现了心衰。这是由于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多,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患者出现气短。此时应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同时排除肺源性疾病的可能。 第二,胸口沉重如有大石。就是平常所说的“胸闷”,若排除情绪因素及其他脏器如呼吸系统功能改变,此时应考虑患者可能存在心肌缺血。如胸闷持续数分 钟不能缓解,甚至出现胸口剧烈疼痛,则很可能出现了心绞痛甚至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应尽快拨打120,赶往最近医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自行含 服硝酸甘油片或速效救心丸等药。 第三,衣服和鞋子突然变紧。衣服、鞋子变紧,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自己胖了,但对心脏疾病患者来说,可能提示心功能受损。这是由于心排出量(心室每 分钟射出总血量)血下降,肾脏血流量减少,排出体外水分减少,出现下肢浮肿、体重增加(尤其3天内增加超过2公斤),需及时就医。 第四,食欲不振。心脏功能受损的患者除了有食欲不振的表现,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便秘、上腹痛等症状,多是由于右心功能衰竭,胃肠道淤血引起。 第五,头昏头晕。头昏头晕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睡眠差、颈椎病、高血压等是较常见原因。但伴随血压明显偏低的头晕头昏,可能是心功能受损等所致,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此时应迅速就医。 第六,焦虑不安。正常人焦虑不安大多与情绪有关,而有人在情绪稳定时仍觉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这要考虑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心率增快、心律不齐是心慌焦虑常见原因,多由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应早期干预,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第七,咳嗽不止。多数人感冒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且咳嗽在白天黑夜不会有很大差别。但一些人没有发烧等其他类似感冒症状,唯独咳嗽不 止,夜间多于晚上,平卧时比坐起时明显,此时要警惕是否心功能受到损伤。这可能是肺淤血使气道受到刺激,可伴随咳白色泡沫痰、痰中带血丝,急性发作时甚至 可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 第八,容易疲劳或终日乏力。很多心脏病患者起病便是以乏力或易疲劳开始,多是由于左心功能受损,心排出量降低,不能满足外周组织灌注所致。 第九,少尿且下肢浮肿。出现少尿和下肢浮肿,很多人常认为是肾脏出了问题。实际上,心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肾脏血流不足或体静脉压力过高,常出现少尿及下肢浮肿等。肾脏长期缺血,可致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血肌酐上升,并形成心衰加重的恶性循环。

心脏好不好 身体这五个地方早知道

心脏的内在变化,常常外显于体表。大量研究证实,通过检查或测量身体的5个部位,可以发现一些心脏疾病的早期线索。摸五个地方知心脏好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心脏养护好方法! 摸五个地方,知心脏好坏 耳垂折痕。它是指起于耳屏间,止于耳垂边缘,成 45°角,且长度大于耳垂 1/3 的斜形褶皱,可见于耳垂的单侧或双侧。国外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有这种耳垂折痕的人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高,因此一般认为,耳垂折痕征是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线索。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耳垂折痕并不是绝对和唯一的指标,具体还应考虑患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因此一旦发现耳垂存在上述折痕,最好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颈围。颈围作为反映上身皮下脂肪的指标,间接反映了全身游离脂肪酸的浓度。而高脂血症正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更有研究表明,颈围对于预测冠心病,较其他体脂指标更为灵敏。通常,男性颈围与冠心病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颈围36.38~37.80厘米的男性冠心病发病风险最高;女性中,颈围在35.35厘米以上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更高。建议定期摸摸自己的脖子,并测量颈围。测量方法:直立位,双目平视,测量颈后第七颈椎上缘(低头时摸到的颈后最突起处),至前面的喉结下方颈部水平处的颈围长度。 腰围。腹部是皮下脂肪蓄积的另一部位,因此腰围是另一个反映血脂情况的指标。《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指出,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腹部脂肪蓄积界限。腰围超标也称“中心性肥胖”,它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现腰围超标,要及时去医院做血压、血脂和血糖检测。测量方法:直立位,两脚分开 30~40厘米,软尺放在右侧腋中线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读数。 脉搏。脉搏反映着心脏的搏动,健康的心脏能稳定维持在60~100次/分,均匀且有节律的跳动。太快或太慢、节律不齐、强弱不等都是心脏疾病的征兆。但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后,脉搏可短暂性增快,休息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患有“三高”的人不妨定期摸摸自己的脉搏,并记录下脉搏跳动情况。测量方法:平躺静息3分钟,伸开左臂或右臂;将另外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搭按在伸开手臂的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保持正常均匀呼吸,计数1分钟。 足踝处水肿。足踝是身体最低的部位,心脏功能正常时,下肢的静脉血能顺利回流至心脏;心脏功能不佳时,下肢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就会表现为足踝处水肿。其他原因譬如低蛋白血症、肾脏疾病、药物等因素,也都可能导致足踝处水肿。如果发现足踝水肿,需高度重视,尽快就医。测量方法:手指用力按压脚踝或小腿前侧数秒,手指松开后,按压部位呈凹陷状,不能立即恢复则可判断为水肿。

7种“伤心”食物要少吃 当心损伤心脏

心脏病是导致成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从饮食中剔除会损伤心脏的食物,对健康大有裨益。美国“雅虎”网站盘点了一些“伤心”食物,希望能对你的心脏健康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1.餐馆的汤。一碗酸辣汤含7980毫克钠,相当于人们每天钠推荐摄入量的4倍,长期喝很可能堵塞动脉。如果你希望享受美味的汤,还是自己在家做为好。 2.番茄沙司。半杯普通的番茄沙司含有830毫克钠。如果你打算吃番茄沙司,一定要仔细看食品标签,选择钠含量低的品类。 3.牛肉干。牛肉干是大家十分喜爱的零食,它不含精制谷物,而且含有大量蛋白质,但钠含量高也不容忽视。这对高血压患者和希望保持心脏健康的人可不是好事。 4.冰激凌。健康成年人每日胆固醇摄入量不应超过300毫克。一杯普通的原味冰激凌就含有130毫克的胆固醇,更不用说其他奶油含量更高的冰激凌了,加上饮食中的肉类等,吃一个冰激凌很容易导致胆固醇超标。 5.炸鸡。烤鸡胸肉是一种优质蛋白质,但如果连皮放到油锅里炸,营养成分就会发生改变。一份113克重的带皮炸鸡胸肉所含的胆固醇相当于11条铁板培根肉。 6.炸薯条。它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易引发血糖波动;还含有大量脂肪和盐,经常食用还容易造成肥胖,对心脏健康来说,可谓是“三面夹击”。 7.熏肉和香肠。很多加工肉制品都含有亚硝酸盐,这种防腐剂会扰乱人体处理糖的能力,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更糟糕的是,加工肉制品中含有大量钠,是引发高血压的一个已知风险因素。

多做俯卧撑 还有这个神奇的功效!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可完成的俯卧撑数量是他心脏整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与只能做不到10次的人相比,一口气做超过40次的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96%。 俯卧撑是主要锻炼上肢、腰部及腹部肌肉的一种训练方式。它不仅对心脏和心血管有一定益处,坚持练习的话还能塑造完美上身,改善含胸状况,增强身体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副主任医师王长 江提醒,要掌握4点技巧才能做到正确的俯卧撑。 第一,找到适合自己的掌距,双手自然与肩同宽,手掌间不超过35公分。教大家一个找适合掌距的方法:双臂水平向两边伸直,手掌自然放到头部两侧,此时大臂平行于地面,然后做一个后收肩胛骨的动作,把肘部往身体夹,此时的掌距就是最适合做俯卧撑的。 第二,始终保持腹部紧绷。否则腰部会往地面塌下去,这时髋骨和下肢会先着地,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俯卧撑前,需做一个内收肘部的细节。目的是避免俯卧撑过程中肘部打得过开,肩部发力太猛,不仅会感到很累,还会影响锻炼效果。 第四,保持肩部后收。当然不用锁定肘关节,至最高点时适当弯曲肘部,就能很好地保持肩关节后收,目的是更好地锻炼、刺激胸部肌肉。 做俯卧撑1~2个月就会有较明显效果,肌肉变厚,力量增大,上肢更强壮。如要进一步锻炼,就需负重俯卧撑了,再往后就是器械训练,要请专业教练指导。对初学者来说,俯卧撑每天坚持做2~4组,每组10个,休息1~2分钟再做下一组。适应后可逐步加量。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分组做是对肌肉刺激最大、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很多人做俯卧撑未能真正锻炼到胸部,下面是几种常见问题。 1.核心力量薄弱,用腰部肌肉代偿力量导致塌腰或拱起来。应该是收住腹部,两腿伸直,腰部放松。 2.运动过程中不会呼吸。很多人喜欢憋气,甚至换气,这是不科学的。应该是身体下落时吸气,用手撑起时呼气。 3.喜欢低头,颈部过分紧张。应该是下巴微收一点,保持正常人体的脊椎曲度。 4.没有固定住肩胛骨位置,喜欢夹肩,胳膊外展太大。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保持肘部与躯干呈20~40度,同时保持肩带群稳定的状态下,再往上抬起。

孕妇心脏长肿瘤 为宝宝承担瘫痪风险

照片来源:JULIEN GIGNAC / TORONTO STARKaelah Russell在怀孕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脏里长了肿瘤。医生建议她马上将孩子生下来,但为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早产儿,她坚持怀孕到37周再把孩子生下来。“医生告诉我,随时有心脏病或中风的危险,你不知道会发生在明天还是十年后,问题是什么时候运作。而怀孕的时候不能做心脏手术。”她说。罗素在生下宝宝后,在秋天在多伦多实施了手术。来源:thest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