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7:47:04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抑郁

疫情或致冬季更抑郁 医学会提供健康建议

【加拿大都市网】抗疫近两年的民众已经极为疲惫。安省医学会(OMA)表示,疫情令原来情绪低落的冬季更感焦虑,民众在仍受疫情影响下的第二个圣诞节更要关注个人及家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医学会指出,很多人在冬季会出现情绪改变和感到缺乏精力。天色阴暗和下雪会诱发“季节性情绪失调”又称“季节性抑郁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是秋冬最常出现的抑郁。民众只要略为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便可以改善个人精神心理健康。 医学会提供以下建议: • 节假日并不一定充满欢乐,也可能是既有压力也有快乐。不应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 • 当感到无所适从时,不妨停下来深呼吸5分钟让头脑恢复清醒。 • 每日不妨花一点时间回想3个最感激的人或事,并保持这种心态。 • 待人处事要有底线,定下所花的时间和下限。如果亲友谈及令自己感到不快的事项,应该立刻作出回应。 •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日行一善可以保持心境开朗。 • 每日即使不能够花1小时做运动,也要不拒绝手机和上网。 • 与亲友保持经常接触,尤其是在节假日是极为重要。 • 如果感觉压力太大,甚至是想自杀,应勇于求助,紧急情况下可以到医院急症室。 • 节假日已经商业化,但应视个人财务状况量力而为。星岛记者报道

列治文山华裔夫妇疑因抑郁身亡 留两未成年孩子 社区发起捐款

【加拿大都市网】近日,在GoFundMe网站上,有一名名叫Jenny的网友发起了一项捐款。 Jenny在说明中写道:“你好,我叫珍妮,是Doncrest社区的居民。这对年轻的夫妇于2021年6月20日不幸离世,当时其他家庭都在庆祝父亲节,而这对夫妇却留下了祖父母和两个12岁和6岁的孩子撒手人寰,这真是一个悲剧。我们祝愿逝者安息,也感受到了生者失去亲人的痛苦。请对这个不幸的家庭进行捐助。”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爆料了死者家属发布的微信内容。从这些信息中,大致能够梳理出如下脉络:夫妻二人疑似在疫情前遭遇了入室抢劫,随后女主人落下了病根,医治没有痊愈,而疫情来临又加剧了病症。男方平时也非常劳累,两人在痛苦中度过了四五个月,最后失望地离开了人间,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网友透露,这些信息是孩子们的外婆写的,老人还对华人社区的支持表达了感谢。 关于二人身亡的相关细节,周围邻居透露了更多详情。 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自捐款项目发出以来,金额涨速很快。截至6月29日,这户不幸的人家已经收到了超过3.5万元的捐款。 而在捐款留言页面,各位网友也纷纷用中文或英文写下了鼓励的话,让人暖心。   如果您想帮助这户华裔家庭,请点击这里进入捐款页面进行捐款。   (编辑:北极星) (图片来源GoFundMe捐款页面图片)

这些常见习惯可能导致抑郁 来看看你有几个?

【加拿大都市网】避免下列常见习惯可以减轻你的情绪负担,并降低你陷入全面抑郁的风险。 有时候,导致人抑郁的事并不一定是大事,而是生活中繁琐小事的叠加,例如缺乏锻炼、吃得不好、熬夜——就会让你突然感觉很糟糕。这些事情本身不一定会导致抑郁,但它们可能会让你感觉不好。如果你已经处于这种消耗能量、麻痹头脑的风险中,你最好避免这些会破坏你心情的习惯。   NO.1 吃加工食品 快餐热狗或一袋薯片可能是美味的零食,但吃太多的深度加工食品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2013年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的一项关于饮食与抑郁症的研究分析发现,饮食越健康,患抑郁症的风险就越低。早期的研究表明,吃加工食品最多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虽然这些类型的研究只是表明了不良饮食和情绪低落之间的联系,而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健康饮食(摄入大量水果、蔬菜、鱼和全谷物)从很多方面来说都不是一个坏主意。要避免所有加工食品是很难的,尤其是在时间紧迫的时候,但尽量保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防止抑郁。   NO.2 独处时间过长 临床心理学家、《prescription Without Pills》一书的作者Susan Heitler博士说,偶尔花些有质量的时间独处对你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然而,Heitler也警告说,花太多时间独处会适得其反,实际上这会增加抑郁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她强调了与他人建立牢固友谊关系的重要性,这是克服抑郁症的最佳策略之一。“我们可以送给他人或接受他人的笑声,”她说。“任何时候我们与别人进行联系都是一个进行积极情感交流的机会。”研究表明,有朋友有益于健康。   NO.3 同时处理多个社交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和流媒体服务越来越发达,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多个设备上使用媒体变得越来越普遍。事实上,据专家估计,人们同时处理各种媒体的平均时间比之前翻了一番。虽然很多人在看Netflix的时候刷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研究表明,这种超负荷的处理媒体任务可能对你的大脑有害。2013年发表在《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杂志上的一项针对318人的调查显示,同时使用各种媒体的人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社交焦虑的症状。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尝试一次只盯着一个屏幕,并限制自己使用屏幕的总时间。   NO.4 和消极的人在一起 来自朋友、老板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批评、负面评价不是只会让你暂时地陷入恐慌,相反,让自己置身于如此消极的环境中,会增加你感到压抑的风险。Heitler 说:“没有人喜欢别人用尖刻或刺耳的言语说话。在一个充满负能量的人周围是会产生问题的。这会让你情绪低落。”相反,与积极支持你行动的人建立关系可以帮助你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看待生活,从而减少你患抑郁症的可能。   NO.5 与自然接触时间不足 城市生活可以带来很多好处——美味的食物、便利的公共交通、令人兴奋的夜生活——但在城市里呆太久会让你心情低落。根据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中央心理健康研究所(Centr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1年的一项研究,生活在大城市与较高水平的压力和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有关。对于想要避免这些影响的城市居民来说,试着到公园或乡村旅行,让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从城市的喧嚣中休息一下是个好办法。太远的旅行不可行,那一些简单的事,如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在阳光下喝杯咖啡休息一下等事情也会对你的心情有帮助。Heitler博士还建议,在你生活的空间里放一些盆栽也有助于缓解室内情绪:“植物和自然事物确实会释放出一种正能量”   NO.6 晚睡 有句老话说得好:早睡早起能让你健康、富有和聪明。事实证明,这句话确实有些道理。2014年发表在《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晚睡的人在一天中会产生更多的慢性消极想法——这种行为与抑郁症有关。相反,那些早睡的人很少有消极的想法。   NO.7 坐太久 花太多时间看电视或其他电子设备可能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正如Heitler博士说的那样,通过锻炼或重要的事情来调动身体和精神的力量可以提升你的情绪,降低你感到沮丧的可能性。当你活跃的时候,你的大脑会释放出让你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这可以缓解抑郁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精神力量,以一种略微不同的方式使你的情绪轻松起来。 Heitler博士说:“为了感觉良好,人们需要有目标。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不会让你感到抑郁。”计划一个项目,有一个爱好,或者自愿用自己的时间去帮助别人;这些活动会让你为之努力并感到兴奋。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www.thehealthy.com/mental-health/depression/depression-risk/) (图片来源pixabay,仅作说明使用)

缓解抑郁新招?研究表明树木可影响心理健康

【加拿大都市网】说起大家为什么喜欢树木,估计原因能列一长串。不过现在,可能你有了喜欢树的新理由——根据对德国莱比锡9751名居民进行的一项研究,树木或许还能预防抑郁! 为了使衡量标准更一致,研究人员主要参考了抗抑郁药物处方而不是自我报告来衡量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将这些统计信息与每个地区街道树木的数量进行了交叉对比。 报告说,在住宅100米以内,树木越多,对抗抑郁处方药的需求就越低。城市树木可以作为一种简单而又成本低廉的方式来促进社区心理健康,这一发现对于城市规划者、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政府而言,无疑是非常有用的。 由于街道树木导致服用抗抑郁药物减少的案例在经济弱势群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虽然暂不能把这些发现看得太重要,但研究结果确实在暗示,城市植树可以作为一种简单且便宜的方式来促进心理健康,并有助于缩小社会上的健康不平等差距。 研究人员发现,100米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在更远的区域内种植更多树木对治疗抑郁没有多大影响。这项研究还发现,树木种类在很大程度上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这项研究有其局限性,例如,并非所有抑郁患者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以及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影响心理健康,但统计数据仍然显示树木与心理健康有关联:在社区周围种植树木足以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 “我们的研究表明,家周围的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很重要。” 当前的全球疫情大流行正使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研究人员谈到,在日常生活中加入“无意的自然体验”有助于对抗心理健康问题。他们还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着眼于其他类型的绿地及其对该地区抑郁症风险的影响,以及挖掘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树木对人有什么影响。 该研究已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treet-trees-not-only-help-mitigate-climate-change-but-might-reduce-depression-too) (图片来源pixabay,仅作说明使用)

隔离措施易使孩子抑郁 怎么办

■实行社交距离措施,令15至17岁少年精神健康状况转差,而更年幼的儿童同样面对精神健康挑战。Pexels 照片   星岛日报讯   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大部分加拿大人带来挑战,同时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包括诱发抑郁症。专家提醒家长,当察觉子女的身体、情绪及行为有异,应尝试与他们坦诚沟通。如果情况持续两星期,则应向家庭医生寻求协助。 据新闻网站yorkregion.com报道,引用加拿大统计局最新资料显示,有57%年介15至17岁的少年人参与调查,自从实行社交距离措施,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转差。对于更年幼的儿童,同样面对精神健康挑战。 儿童及家庭治疗师舒尔文(Daniela Shulman)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社会隔离,可能会引发儿童的抑郁征状,特别是已经患有抑郁史,或是家庭成员可能患有抑郁症的儿童。 父母应与孩子多沟通 她说,很多有助纾缓抑郁症的方法都难以使用,例如社交接触、课余活动,以及一些可以增加儿童血清素和幸福感。 治疗师罗丝宝(Katie Ryzebol)同意这个观点,提醒家长留意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出现变化,而且不要害怕发问有关问题或寻求协助。 专家建议家长留意子女的身体、情绪及行为改变的情况: ● 低能量水平,如感到疲倦,缺乏动力,睡眠过量或比平日少。 ● 饮食改变,如体重是否增减,胃口减少或大增。 ● 长时间的悲伤,情况是否持续或转差。 ● 提不起劲,是否对本来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 拒绝社交,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距离。 ● 沟通改变,是否过度说话或缺乏沟通,出现太多负面的自言自语,更容易烦躁或生气。 舒尔文表示,儿童出现悲伤是正常现象,但抑郁症指这些征状更为持久,通常持续超过两星期。 罗丝宝建议,父母与子女坐下谈谈,可以给予一些小食,让孩子感到安全。家长要做聆听者,不要作出批评,并发问如何提供帮助。同时提醒孩子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被爱着。 她指出当孩子表达大量负面的自言自语时,父母不要害怕提出重要的问题,包括有关自杀和自我伤害。应该直接问“你是否曾经考虑过伤害自己?”之类的问题,或“是否曾经想过不再生活会更好?”,让他们回答这些问题。

自我隔离容易产生抑郁 老人需要家人关心

(■■民众可以安全的方式,关心自我隔离的长者。 星报资料图片) 福特政府周一促70岁以上长者自我隔离,有注册心理治疗师认为,长期自我隔离,会引致抑郁症风险,建议长者限时看新闻和关心他人。 注册心理治疗师伍惠仪周一接受星岛A1中文电台时事节目《A1出击》访问时表示,包括长者在内的省民,如长时间自我隔离或封闭,对精神健康会有很大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是易有抑郁征状,若缺乏与人互动的交流,思维或会越想越偏。 她建议家人告诉长者,现时自我隔离的措施,是出于保护,他们在家很安全,而且是暂时性措施。家人也可致电长者交谈,或教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发短信或视频给长者,让他们觉得与人有联系。家人也可以鼓励长者整理过往的照片,重恰昔日的欢乐时光。邻居如果知道有长者独居,也可以协助做饭,放在门口,让长者不会感到孤单。 安省周一新增10宗新型肺炎确诊个案,死者主要是长者。省公共卫生官员证实,卡沃萨湖区Bobcaygeon的Pinecrest护理院有9名院友死亡,相信与新冠肺炎有关。 伍惠仪表示,若有长者听到这些新闻,或担心自己会死, 家人可以向他们解释,担心可以分两类。第一类是实际情况,要马上处理,有解决方法,例如大家担心新型肺炎疫情,就可以加强防疫,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外出等。另一种是假设性,未发生的担心,就毋须做任何事,把心思意念放在防疫措施会更实际。 做一些事分散注意力 她建议长者,每天只是看1小时相关新闻,写下自己的担心,此后就不再去想,以免长期处于恐惧状态。若难以制止,需要透过练习去掌握。她建议长者可专注做一些能分散注意力的事,例如察觉自己越来越担心或焦虑,就去洗澡、洗衣服、致电家人等;但也不宜抑压忧虑,强迫自己不要想,因为这些情绪需要适当地宣泄,两者之间要取得平衡。 她建议长者,多点做一些令自己开心或放松的事,例如放松练习,或看笑片等。长者也可关心他人,帮其他人,这也会令自己开心。长者可联络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可望令两人都感到雪中送炭的安慰。她认为,其他年龄的省民,若因疫情感到担心,也可以用类似方法,去舒缓忧虑情绪。特约记者杨婉文

每天使用社交网络超过2小时 会导致焦虑抑郁

“低头玩手机对颈椎不好”、“躺着玩手机对眼睛不好”,父母挂在嘴边的唠叨,担心的都是看得见的伤害。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竟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原因在哪,又该如何破解?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谁的锅?   社交媒体刷出抑郁,不是某项研究的一家之言。多国针对社交媒体负面影响的调查研究,结论惊人一致。   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社交媒体与年轻人精神健康》报告称,16-24岁人群中有91%使用社交网络,每天使用超过2小时的年轻人,精神健康状态更易不好,还可能出现自我评价差、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德国《焦点》周刊2018年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德国约有10万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成瘾。被调查的1001名青少年中,有近两成的人因使用社交媒体而睡眠过少,8%的人有抑郁倾向。社交网络“破坏”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报道也数不胜数。   社交媒体为社交而生,为何事与愿违?《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则报告称,尽管使用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能帮助人接触社会,但年轻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则会起到反作用,比如限制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互动。   虚拟的网络世界还会让社交媒体用户觉得其他人都生活幸福,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抑郁。社交媒体上“美丽”成为一种压力,英国一项研究发现,看到经过美化的图片,更容易加深焦虑和不安等负面情绪。社交媒体为网民开辟了一扇可以精心装饰的橱窗,现实一地鸡毛,社交媒体上依旧岁月静好。围观他人生活,过度攀比加剧焦虑,自降生活满意度。   社交媒体的兴起还为欺凌者提供了机会。在脸书上,年轻人被欺负的可能性是其他平台的2倍。70%的年轻人表示,曾经历过网络欺凌;37%表示正在经受高频率的霸凌。 趋利避害,如何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对错之分,社交媒体也是这样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如何使用。面对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温柔“漩涡”。美国法律规定,年龄在13岁以下的儿童在申请登录社交网络前,必须获得家长同意。今年4月,英国政府发布《在线危害》白皮书,提议立法强化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自我监管,以保护用户免受有害内容影响,包括虐童影像、网络欺凌、极端思想和恐袭言论。   但是无论法律如何规定,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青少年很容易在父母的视野之外上网。因此,更重要的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肖蓉认为,对于过度使用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年轻人来说,一是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设定好使用手机的时间;二是多关注现实生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面,接触真实的世界;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发现自我,如果能和自己愉悦地玩耍,就不会把精力都放在“观看”他人在网络所秀的生活上。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教育,指引年轻人正确看待社交网络。(新华网,图片来源pixabay)

“not at all”曾令黄晓明抑郁:想过自杀

网易娱乐3月28日报道 近日,黄晓明在2017年接受采访的视频曝光。谈及“not at all”风波时,黄晓明坦言曾因此“抑郁”,甚至还想过“自杀”。 2011年黄晓明一句“not at all”的广告词造成很大风波,因为演技和英文同时受到网友各方面的质疑,网上所有评论都是“not at all 出来了”,看了这些黄晓明“抑郁了”,“觉得全世界都在唾弃自己,两年时间里都是两点一线、不想面对人”。黄晓明还坦言,特别理解那些艺人自杀的报道,因为“我也有过那样的想法”。 科班出身的黄晓明做了20几年演员,面对演技不好的质疑,他表示:一个演员的成功不一定在演员本身,很大的因素在于制作团队、导演、剧本,有时候演员一个人是无力回天的。当被问及对自己演员级别的划分,黄晓明表示“觉得自己已经掉下一线了”,承认自己长时间没有好作品问世。 来源:网易娱乐

加拿大未来20年整代人将状态欠佳 全是因为…

图片来源:新浪教育 加拿大医生担心,青少年缺乏睡眠已成为一种“流行病”。睡眠专家警告,在未来20年,整整一代成年人的表现将“状态欠佳”。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每天清晨的第一堂课的上课铃声响起时,一群疲惫的高中生像僵尸一样跌跌撞撞走进教室的现象,已成为加拿大中学的常态。学生抱怨,他们第一堂课只想睡觉而不是真正听讲,因为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 为此,安省史密斯瀑布高中的两名10年级学生Elizabeth Horsey和Quin Atkinson,趁完成科学博览会项目之机,向300多名学生询问了他们的睡眠习惯。他们的问题,包括一项名为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的调查,该调查常用于检测睡眠障碍。 学生每日平均睡7.67小时 两人发现,学生平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67小时。让他们感到惊讶的是,超过三分一的学生会被Epworth测试归类为“白天过度嗜睡”,这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看医生。 事实上,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数百万加国青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专家警告,除非大家开始认识到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否则会带来长期的健康后果。 根据加拿大儿科学会建议,13至18岁的青少年每晚睡眠时间为8至10小时。多伦多儿童医院睡眠医学主任Indra Narang表示,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加拿大青少年的睡眠要少得多,每晚约6.5至7.5小时。 Narang指出,青少年正处于睡眠被剥夺的流行病中。她预测,长远来说可能对健康以致工作表现等都产生影响。 Narang说:“在今后20年,我们将会看到整整一代成年人都会状态欠佳。” 在睡眠上,青少年的自然功能与成人不同:他们没有规律的生理时钟。在青春期和青春期早期,青少年会经历24小时生物周期的转变,称为昼夜节律。这意味着睡眠诱导激素,褪黑素的高峰在晚上较后时间产生,从大约晚上11时开始到上午8时。 这些荷尔蒙的变化早已使许多青少年变成了“夜猫子”,但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显示,失眠的普遍性正在上升。原因各不相同,从深夜使用电子产品和忙碌的课后时间表,到高能量咖啡因饮料的消费增加,都有影响。一些青少年,也因超重而患有睡眠障碍。 睡眠不足影响健康致抑郁 当青少年没有得到足够睡眠时,健康的危害会涉及从肥胖和糖尿病到抑郁和药物滥用。Narang说,公共卫生官员需要更好地了解睡眠剥夺的长期后果,并尽早干预,避免更严重的心血管病的发生。 Horsey和Atkinson的科学项目提出的一个问题是,学校延后上学时间是否会使学生受益。部分青少年担心,延迟开始时间会影响兼职工作或课外体育项目,但许多受访者也对任何能让他们多睡的机会充满期待。

加国人比你想象中辛苦!安省很多人70岁才退休

■■20年内每4名国民就有一人是65岁以上长者。网上图片 星岛日报记者 加国人口老化已非新闻,保守估算20年内每4名国民就有一人是65岁以上长者,长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视﹔加国长者身心状况研究组织,过去5年追踪5万名45至85岁人士发现,平均退休年龄由原先63岁推迟至65岁,安省退休年龄更进一步推迟至70岁﹔另外,加国女性孤独感情况,较男性严重,孤独感是导致长者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名为“加国长期研究长者生活”的研究组织,公布首份有关加国长者状况分析报告,然而参与调查对象以在加国土生土长之白人受访者居多,占整体受访者逾90%,受访华裔只占当中0.6%,其余如南亚裔受访者仅有0.8%,黑人只有0.6%,这与本国人口中超过20%为海外出生的移民等少数族裔者,有颇大距离。报告指受访本国长者及准长者,平均生活甚惬意,尽管本国退休平均年龄,由2005年的61岁推迟至2015年的63岁,不过本国55至64岁人士的退休比例,继续维持于35%,至于75岁以上长者的退休比例,也达到85%或以上。 二成女长者退而不休 不过在安省而言,部分65岁长者坦言他们虽普遍处于退休状态,但有时也会工作,主因与令自身财政较宽裕及打发时间有关,比较起来,约30%本国长者男性处于半退休状态,当中则有20%较年长女性会退而不休。 谈到受访长者感到焦虑与孤独感议题上,研究发现女性由于寿命较男性长,本国长者女性孤独感较男性强烈,当中以年迈寡妇孤独感最重,她们没有伴侣共同生活,子女亦未必与他们同住,令其焦虑与孤独感是各研究对象中最严重。 宜为长者办活动减孤独 其次是与丈夫离异或因不同原因导致夫妇二人需分开居住的独居女性,原因是生活模式有所变化所致﹔至于一直都是单身之受访男性或女性,他们的孤独感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有太大变化,研究组织相信上述人士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之生活模式,故即使年迈时独居生活,对一直独身之长者而言,并没有过多分别。 研究报告指出长者焦虑与孤独感,是导致长者患上抑郁症的主因之一﹔报告发现愈年长受访者,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欲愈少,然而多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多与他人沟通,是减少长者抑郁的有效良方。 研究机构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多关注长者心理健康,多针对区内独居长者之心理状况,举办专为长者而设的社区活动,聆听长者心声,纾缓长者之孤独感。 华裔长者情绪压力大 社工吁增加心理辅导 注册社工兼心理治疗师区慕启表示,本国长者极需要心理辅导需求,在照顾华裔长者心理辅导服务尤其不足,本国华裔长者很多时不想将自己窘境告知他人,即使他们心中面对身边伴侣及朋友相继离世之压力,也不敢向子女倾吐,久而久之不开心情绪积聚下容易导致抑郁,他认同政府应增加资源在长者心理辅导服务上。 区慕启指出华裔长者普遍不会主动找社工作心理辅导,他们向社工求助的话,部分因遭受子女、伴侣或家中其他成员虐待﹔也有些个案是伴侣过世及子女不孝顺,令他们感到困扰,或感受到严重的经济困局而求助,华裔长者求助个案多数透过机构转介,或亲友陪同下才向社工娓娓道出困扰。 他坦言政府对处理长者心理健康资源上,确实远远追不上需求,尤其本国不少华裔长者不太谙英语,令他们不知可向哪一方面求助﹔区慕启特别提到即使有华裔长者获分配到护理院或老人屋居住,也因为这些护理中心及老人屋较主流,缺乏其族裔背景之食物与生活环境,令这些长者宁愿放弃,然而对移民本国长者而言,他们与在本国土生土长的长者不同,老人补助金对日常生活开支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构成生活压力。 区慕启认同对长者而言,若伴侣早他们离世,面对生活上的改变,加上若子女并非与其同住,他们所面对的孤独感容易为他们带来不安与焦虑﹔对长者而言,他们或顾虑到子女要为生活奔波,即使配偶过世且会面对身边好友等纷纷离开,他们面对死亡这个议题的忧虑与观念之情况下,也不敢随便与子女倾诉心事,加重他们隐藏之心理负担,容易焦虑与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