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保守黨政綱中的對華政策,令一些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感到不悅,選舉後有不少人在微信群上大聲叫好,說這次能「把一些保守黨議員擠掉,是因為華人努力投高了投票率」;又說「政治人物千萬不要得罪華人,否則會死得很慘。」加拿大華人政治事務委員會的聯合創辦人林雯說:「無論是安省或是卑詩省的華人居住密度高的選區,投票率都如此低,怎麼能說是華人的投票成功而達成所願呢?保守黨失去華人所在的席次,和黨領或候選人對中國的立場沒有關係,而是保守黨沒有好好經營社區和選民訴求,例如在反亞裔種族主義抬頭的情況下,該黨並沒有就此議題多接觸華人社區,或是承諾未來提撥更多資源解決相關問題。」
林雯也說,保守黨的黃陳小萍、趙錦榮和蔡報國(Bob Saroya)失去席次,恐怕和輕敵脫離不了關係。「我正好有朋友住在萬錦於人村選區和列治文中選區,但他們都說不需要去投票,認為蔡報國和黃陳小萍是穩當選的人。所以原任的保守黨議員是不是太大意了呢?沒有努力把屬於自己的選民催動出來投票。」
林雯說,有朋友問起:「我看到外面到處說這次華人投票率高漲, 你知道哪個選區華人投票率高嗎?我翻了選舉局數據後,只能回應:只有微信選區投票率高!」
不投票是太過消極
時事評論員、目前任教於Yorkville大學的陳心田說:「聽聞不少華人抱怨,每個政黨都很爛,真的投不下去,所以乾脆不投了。但這種想法太消極,因為票票珍貴,若真的對所有政黨都不滿意,也要去投廢票,因為廢票就代表對政治人物和政黨的不滿,是可以反映在投票率上的。」
陳心田觀察,過去華裔社區關心的議題比較一致,例如不想被歧視、不喜歡放鬆對毒品和槍械的管制等,這一屆選舉中的對華政策則讓華裔社區有了不同的聲音。「有不同的聲音並非壞事,加拿大本就是尊重彼此的民主社會,其他族裔也會在議題上出現歧見,對本土加拿大選民來說,這是司空見慣之事。」
三位評論員均相信,隨着時間推移,無論是華人選民或是候選人,都將變得更主流化。星島溫哥華記者陳儀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