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指新移民申報的精神健康狀況較土生者為佳。網上圖片)
加國統計局昨公布新移民人士精神健康研究報告,依據受訪者自行申報的精神健康狀況,將新移民與土生土長人士作比對;研究指新移民申報的精神健康狀況較土生者為佳,但隨着移居本國時間愈久,其精神健康似每況愈下,研究員提出兩個問題:自行申報精神健康狀況的可信度;與新移民對本地生活實況與期望有落差感困擾。
該份由兩名華裔數據研究員所做的報告,主要是研究過往10年移居本國新移民,在其自行申報的精神健康狀況方面的轉變,以及與本國土生土長人士的精神健康狀況作比較。研究指出,在2018年至2020年間,本國接納了近100萬名新移民,並預計至2036年,本國移民人口約佔加國人口近30%,即超過1,200萬人,然而卻鮮有涉及新移民人口精神健康狀況的官方研究,尤其在疫情下他們的精神健康問題,更應該受到關注。
抵埠後情況每況愈下
此份研究主要根據受訪新移民與土生加人自行申報的精神健康狀況作出分析,當中在1980年至2013年有近47,000名受訪者自行申報為移民人口,逾37,000名移民數據則通過移民部數據庫取得。
報告顯示整體受訪人數超過19萬名本國居民,有自行申報精神健康狀況的約佔72%,其中,新移民精神健康狀況較土生土長者為佳,統計局整合相關數據,發現抵埗的新移民精神健康狀況較佳,但當他們移民本國一段時間,即5至10年後,精神健康狀況雖仍較土生加人好,但明顯較他們剛到本國生活時差。報告表示移民本國人士,一般擁有大學或以上高學歷,他們在本國有工作,但收入卻可能較擁同等學歷背景的土生土長人士低;這些在本國生活了一段相當時間的移民人士,或有感於生活上遇到的挫折,甚至與他們憧憬在本國的生活有落差,因而出現憂慮等狀況,影響其精神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該研究的受訪移民當中,大部分是有經濟基礎的人士,而難民及透過家庭團聚移民者,自願參與程度頗低,研究人員難以取得上述兩類移民人士的精神健康數據。
研究報告提及報告內容精神健康狀況的準確度,取決於申報人士的參與度,以及申報者是否如實填報其精神健康狀況。
另一結論是,新移民到本國落地生根時,是否能融入本國社區及找到合適工作,與政府及社會的政策及協助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