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日本30年 全球最大快餐店Subway兵敗如山倒

加拿大都市网

SOURCE都市报

▲在日本,有Subway特許經營商近日接獲法院通知,須為旗下20間Subway加盟店展開清盤程序,破產收場。

全球最大快餐店,坐擁超過三萬五千間連鎖店鋪的「潛水艇三文治」Subway近年風光不再。隨着業績滑落連年虧損,店鋪更是一間接着一間關門大吉。單是美國,去年便關掉五百家分店,兩年已有逾千分店關張。

至於另一個主力市場日本,情況同樣不堪入目,短短四年多內分店已大減超過一半。雪上加霜的是,早前有Subway特許經營公司接獲法院通知,須為旗下20間Subway加盟店展開清盤程序,破產收場。

進軍日本近30年的Subway兵敗如山倒,一方面是經營不善,未能追上時代步伐。另一方面則是競爭對手甚至便利店紛紛搶攻健康快餐,不斷削弱Subway的最大賣點和優勢。

撰文:韋寧

1991年,日本大型餐飲企業三得利(Suntory)買入Subway的特許經營權,原本打算大展拳腳,但業務一直不算突出。踏入2000年雖然一度靠引入「健康食品選項」,迎合日本新一代對營養餐單的追求而略有起色,可惜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又再墮入深淵。

▲日本Subway短短四年多內分店已大減超過一半,掀起倒閉潮。

三得利經過二十多年努力,始終一無所成,2016年開始撤退,將特許經營權退回給Subway的總公司。自始日本Subway便加快裁減分店數目,最新削減至227間。

雪上加霜的是,早前有Subway特許經營公司接獲法院通知,須為旗下20間Subway加盟店展開清盤程序,意味日本店鋪數目將會進一步減少。

現時Subway的日本門市,主打自由組合麵包、蔬菜和醬汁為賣點。根據公司做過的市場調查,約七成顧客幫襯的原因是「蔬菜」,為了健康飲食而光顧Subway。

便利店狂搶生意

因此2010年至2014年期間,公司在日本的分店數量激增一倍,多達480家。狂開新分店下,Subway成為全球最大快餐連鎖店,分店超過4萬間。連原本一哥麥當勞也瞠乎其後。

然而2014年之後,日本Subway便走下坡,不斷關閉分店。據日本業內人士分析,箇中原因是日本原本就不流行以三文治作午餐,走過車站或街頭不難發現,日本人偏愛旅行便當和街邊小吃。而Subway的產品又未能與時並進;不少店鋪裝潢更頗為殘舊,牆色暗淡,店內狹窄,難以吸引新一代幫襯。

另一方面,Subway的競爭對手近年紛紛搶攻健康快餐,不斷削弱公司的最大優勢,例如吉野家便推出蔬菜丼。

此外,日本便利店如Lawson等亦不斷加強快餐食品款式。除了三文治外,還有飯糰、便當等等,售價比Subway低一大截。單是三文治,便利店只售200至300日圓,比Subway便宜近半。

Lawson近年甚至增設沙律,平均銷量比年前高出五成。凡此種種,都令Subway不斷流失顧客。

由於Subway近年業績欠佳,已效力45年的行政總裁Suzanne Greco早前要「背鍋」辭去CEO一職退休,由首席商務發展主任Trevor Haynes暫代。在她任內,Subway多次爆發醜聞,如食物有死老鼠、麵包內添加用來製造橡膠鞋底與瑜伽墊的化學物質、生菜大腸桿菌超標等等。

經營一間Subway究竟有多艱難,可以從其收入看到。根據一項在美國的調查,一間Subway加盟店每年營收僅42.2萬美元,即約329萬港元,每月平均收入約274000港元。

負評纏身掀倒閉潮

▲以分店計,Subway超過麥當勞,是全球快餐店「一哥」。

驟眼看似不太差,但扣除燈油火蠟及人工開支,其實只有微利,甚至要蝕住經營。若與麥當勞每年營收比較,更加小巫見大巫。因為「麥記」每店平均年收超過2000萬港元,即月均169萬港元,足足比Subway多逾五倍。

營收的巨大差距,解釋了Subway的特許經營權價值,何以遠遠落後於麥當勞。調查顯示,Subway的特許加盟費僅為1.5萬美元,開鋪及其他成本介乎10萬6千至39萬美元。加起來最多也不過是40萬美元左右。

相反開一間麥當勞便貴得多,單是加盟費便要4.5萬美元,比Subway貴兩倍。連裝修隨時要花費220萬美元才可以開鋪。

隨着業績轉趨疲弱,單是美國市場便連年見紅,Subway開始調頭縮減分店。最近三年,Subway全球分店數目已削減超過1600間。日本更是重災區,較高峰期大減逾半。

五十多年歷史之中,Subway其實有過不少驚人之舉。例如找來聲稱改吃Subway食品後減磅逾200磅的科格爾做代言人,以標榜其健康食品;2007年又推出《5美元呎長($5 Footlong)》三文治,猶如香港酒樓推出的「一蚊雞」,成為平價戰的先行者。

誰料這兩個創舉最後成為公司的負累。科格爾因罪入獄,固然令Subway形象大插水;曾引起熱論的《$5 Footlong》也愈做愈差。去年9月公司乾脆宣告《$5 Footlong》「已死」。可惜一切為時已晚,Subway想大翻身,恐怕並不容易。

創辦人 醫人變 醫肚

在美國和日本講起Subway,想到的很可能是地下鐵;在網上輸入Subway搜尋,出現的也多是地下鐵的資訊。 Subway不像麥當勞,大家不易聯想起已經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由佛烈.迪盧卡(Fred DeLuca)和彼得.巴克 (Peter Buck)一起創立的「潛水艇堡」連鎖店。

▼佛烈.迪盧卡(Fred DeLuca)自小發夢做醫生,日後卻成為一家全球大型快餐連鎖店的揸弗人,由醫人變成「醫肚」。


 

 1965年,年僅17歲的迪盧卡向家族朋友巴克借了1000美元,成立一間三文治鋪。當時他原本只是想為讀大學籌一點學費和生活費,誰料開張當日,其門如市。
  

在電台賣廣告時,他們決定採用「彼得潛艇堡」(Pete’s Submarines)作為店鋪名稱。在發現名稱近似另一家餐廳後,他們決定改名「Pete’s Subway」,之後再簡稱「Subway」,一直沿用至今。
  

這是一個適逢其會的創業故事,兩個Subway創辦人與快餐事業本就風馬牛不相及。當時巴克已是擁有博士銜的科學家,迪盧卡僅是一位發夢做醫生的年輕人,豈料成就一家日後的全球大型快餐連鎖店,由醫人變成「醫肚」。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