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01:14:20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移民故事

中国申请加拿大签证者 网上可用“银联”付款

加拿大签证。网上图片 加中旅游年缔造本国历来中国申请来加签证数量高峰,去年占各地申请来加短期签证的23%,联邦政府有见及此,继增加在华签证中心至12个外,移民部长近日宣布,为中国申领来加签证者新增当地普及使用的“银联”(UnionPay)网上签证费用支付方法,令中国申请签证者更便利。 现正访华的联邦小商业及旅游部长楚萱歌(Bardish Chagger)促成这项新增服务,联邦公民及移民部长胡辛(Ahmed Hussen)昨日于多伦多公布详情。他形容加中旅游年,进一步深化两国旅客交流。去年加国接待了约68.2万人次中国旅客,较8年前约19.5万人次,以倍数急增,单在去年来自中国的游客数字,相比前年增加了12%。胡辛表示,中国旅客为加国带来约12亿元的经济零售数字,因此加国致力开拓中国旅客市场,惠及零售服务行业,创造就业机会。 胡辛说,因应中国旅客、国际学生及到本国省亲人士签证需求增加之势,加国去年底把设在中国的签证中心数字,由5个增加至12个。他又公布,从现在开始,如果在中国透过网上申请旅游、留学及探亲签证等短暂逗留本国人士,可使用“银联”从网上直接付款,为申请者提供更便捷的程序。 他续指出,申请者如果使用上述方式支付签证费用与申领本国签证,将较以往更快获得批核。 胡辛又表示,中国大陆申请本国签证成功比率,自2015年以来平均达到88.5%,成功率甚高。但有媒体问及今年有约200个从中国拟到温哥华出席侨团活动的官员,未获批签证到加拿大,胡辛指相比本国平均在世界各地批出到加签证比例为85%来说,中国申请人获批比例为88.5%,是高于平均。他指出,明白有媒体特地强调有约200人不获签证,他形容该项在温哥华举办的侨界会议,邀请海外人数众多,仅约200人不获来加签证,所占实属少数。他解释说,有不少人士向本国在海外的签证办事处申请了来加签证成功获批后,鉴于各种原因而没有使用获批签证到加国,这是个人选择。 因此有旅客获批签证而不用,与不获签证是有着明显分别,不能混为一谈。 增聘1,300新移民 助纾旅业人才荒 当加国锐意吸引中国及世界各地旅客到本国游览消费,有旅游热点地区例如班芙(Banff)及多伦多市等,正为接待游客酒店房间与旅客设施不足而苦恼。联邦公民及移民部长胡辛指出,联邦为配合旅客人数逐年上升,日前公布措施增聘1,300名新移民成为酒店业员工,并对旅游热点增加招待旅客设施,纾缓本国酒店及旅游业困境。 胡辛形容,加国得益于旅游业收益约有12亿元,但一些旅游热点的地方政府却投诉接待的旅客人数渐多,但联邦对地区旅游业设施与补贴不足,令地方政府开始对旅客增加感到吃不消。胡辛回应本报记者提问时坦言,不少地方政府及省政府亦向联邦提出上述问题。他说,联邦政府体恤地方政府与省府所面对的挑战,为纾缓地方政府在接待旅客的压力,日前联邦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增加本国旅游竞争力措施,包括协助增聘1,300名新移民加入酒店业,不仅为新移民创造就业机会,亦让熟悉旅客母语的新移民,为来自不同地方的旅客介绍本国旅游资讯,令来旅客更有亲切感。 此外,联邦政府亦在夏季旅游高峰期前,与酒店业协会会面,听取业界人士建议与挑战;他形容业界曾反映说,旅游及酒店欠缺一些为旅客供给相关讯息的人力资源。胡辛指出,从本国旅游发展长远计,将培养旅游业人才,冀改善人手不足的问题。 对于从美国跨境逃至本国的难民问题,可能在夏季期间会更严重时,身为联邦公民、难民及移民部长胡辛形容,现阶段很难预测从美国北上本国难民人数多少,联邦政府已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准备,与安省、缅省及魁省省府以及边境执法机关,紧密注视加美边境状况,并展开全国紧急应对计划,一旦有难民跨境抵达,地方政府将如何安置他们及所需支援等。不过胡辛强调,至今年5至6月为止,加国难民数字持续下降,然而鉴于过往曾有难民涌至经验,联邦政府对难民问题不敢怠慢。

攀登珠峰为多福医院筹款 华裔的你也可以做到!!

4月22日至5月6日,万锦多福医院(Markham Stouffville Hospital)一支为帮助筹款建造多功能手术室(Operating Room )的登山队Trek Everest,于从尼泊尔的德满都(Kathmandu)出发,经过喜马拉雅山,历经艰辛最终于当地时间5月1日登上海拔5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大本营(Base Camp on Mount Everest)。此举在本地社区甚为少见,记者为此走访了万锦多福医院以及相关组织者。 都市报记者 多福医院基金会社区关係与企业合作关係副主席Allan Bell在接受《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专访时显得有些雀跃。对于登顶珠峰,他似乎有讲不完的话,甚至不知从何说起。原来这并不是多福医院和Bell第一次组织类似的探险活动了。“在2011年,我们还征服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Mount Kilimanjaro),努力筹集资金用于提高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我们成功筹集了超过55万元的善款,带领一队18人登顶了乞力马扎罗山峰。很幸运地,当时的一些团队成员也加入了这次的登珠峰之行。” 登山筹款并非是第一次 拼了命去冒这个险,整个团队只有一个目标:完成登顶,以此号召大家为多福医院建造多功能手术室捐款,支持社区医疗保健建设。同时,Trek Everest这支队伍还探访了2015年经历了地震灾害、正在重建的尼泊尔,在当地的医院和学校进行交流和慰问活动。 这支由25位来自医院、社区、商业领袖、志愿者等多人组成的登山队中,有一位华裔女性的身影:社区人士孙晓明。谈到自己决定投身这次活动时,她对本报记者说:“我的父母很担心我,不太愿意让我走。但还是全力支持、鼓励我参与慈善。我也笑着说对他们说我会没事,但是出门以后我就流泪了。自己不是专业的登山队员,总觉得准备得不够充分。3个月的专业训练加上之前一些不太专业、没有规律的锻炼,想要登上气温低、海拔高的珠峰,对我身心都是巨大的考验。为了给医院的手术室筹建出一份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 “与沿途的登山队不同的是,我们这支队伍中有5位医生。3千米以下我们每人每天做一次体检;3千米以上每天做两次体检。每个人体能到什么程度,医生基本心裡都有数。这几位医生一路救死扶伤,帮助其他队伍的人以及当地人,善举是无国界的。其他攀登队伍中没有医生、无法每天进行体检的人,可能忽然身体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的队伍中,我感觉很安全。” 25人计划筹集75万加元善款,每人最低的筹集资金目标是1万元。孙晓明为自己设立的目标是2万元。Bell告诉记者,如果有更多人报名、并且他们的身体条件允许,他愿意有更多的成员参与。“人们自愿前来加入,我们会告诉他们要先去看医生,有医生的允许、身体健康指标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能前往。因为当攀登海拔高的山峰时,你不能提前诊断出人们是否会有高原反应。不去到那裡就不会知道。” 看见队员退出想哭 Bell告诉记者,成员们为了能登顶都自愿花时间训练了9个月的时间。孙晓明表示,有3个月的训练是大家在一起的集训,做得久的队员训练了8至9个月。25个人在登珠峰之前就结下了情谊。“基本一星期会有3次训练。身体的灵活性的训练;呼吸、力量的训练;再就是练习长途跋涉。每次训练大概要1至4小时不等。我每个星期还要再加3至5次的额外训练给自己。也有一些人单独请了私教(private trainer)专门做训练。”  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训练,相关产生的费用,都是25个团队成员自己负担的。包括飞往尼泊尔旅行的费用、飞机票、住宿等都是由个人支付。孙晓明称,“所有筹来的慈善捐款都会悉数交给医院,而我们活动产生的任何花费都由我们个人承担。因为每个人选择的舱位和条件不一样,每个人的成本也不同。粗略估计,每人的开支都在1万元以上。” 根据Bell的介绍,队员们都不希望花了钱参加这次活动、最后却不能完成行程,因此高强度的集训势在必行。Bell毫不避讳地承认,最终只有21人登上了珠峰。“这对我们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没有登上去的人,直接指出来他们没有成功,这很艰难。我们是一个团队,希望一起完成这件事。但有人第三天就身体感觉不舒服、无法承受了。训练许久的他们都很悲伤。有直升机来接他们下山,我们再让直升机带他们飞上去看一眼,所以他们都看到了大本营的样子。我依然为每个人感到骄傲。这次旅程真的很艰难。” 孙晓明表示,在她出发前,就已经得到了社区的支持和关注。“去之前,很多关心我的人都让我慎重考虑一下,要不还是别去了。我知道他们是出于善意的关心和问候。其实在出发前面的1至2个星期,我看到了很多关于登山危险的消息、视频,高原反应严重性的文章。我没有刻意去找寻这些,但是这些东西不自觉地映入眼帘。那时候压力的确很大。” 幸运的是,孙晓明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高原反应并没有太明显。“每天多的时候走8个小时的路,少的时候走5至6个小时。一共走了10几天,筋疲力尽、风餐露宿。晚上要穿着羽绒服鑽到睡袋裡面,再盖被子。有个队员比我准备得还充分,但她是第一个退出的。当时我不敢看她,因为我很想哭。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是准备非常充分、对登顶有很多希望的人,因为身体原因,到了3千多米的时候就不能再往上走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我很幸运,最后跟随大多数人登上了珠峰。”  筹款为建新型混合型手术室 Bell称,多福医院跋涉珠峰的参与者致力于在所在的社区、离家很近的地方能够有先进、卓越的手术护理。“新的混合手术室将缩短手术等待时间并改善患者护理。由于近年病患数量的增加,跟上需求势在必行,特别是因为要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最佳的临床结果,医院迫切需要额外的手术室,以满足透视检查或实时X射线视频(x-ray video)的需求。这是在如肾结石切除术等许多手术中必备的工具。这个手术室将会立即使泌尿科受益,并为其他外科手术提供未来发展机会。” 提及为何安省政府没有对新式的必要仪器有资金支持,媒体关係负责人David Jensen在回复记者的邮件访问时表示,虽然安省衛生和长期护理厅(Ministry of Health and Long-Term Care)通过地方健康整合网络(the Local Health Integration...

加国猎奇:最大的悲剧 一辈子找不到凶手

▲Lynne Harper的墓地 在失踪两天之后,Lynne Harper的尸体在发现被弃置在安省城镇Clinton一处农场附近的树林里。她生前曾被性侵,凶手用受害人Harper的上衣将她勒死。那天是1959年6月11日。 Lynne Harper年仅12岁。 撰文:睿 Cheryl Lynne Harper,1946年8月31日出生于New Brunswick省Moncton。她的父亲参军之后,Harper举家迁往安省Clinton的RCAF军事基地。 Lynne是个典型的50年代小女孩,她周日跟随家人去教堂,并且是女子童军的一员。 她上了同学单车后一去不返 时年14岁的Steven Truscott和Lynne Harper是当地一所名叫Air Vice Marshal Hugh Campbell School学校的同学,在Harper失踪的当天,也就是1959年6月9 号,Truscott曾经骑车带着Harper经过学校附近的乡间8号公路。然而,他们在一起的确切时间,以及究竟发生了什么,至今仍然颇具争议。 ▲14岁的Steven Truscott和12岁的Lynne Harper 法庭上,公诉方称Truscott和Harper从公路途径Bayfield河上的桥之后,在路边的一处树林Lawson’s Bush将她性侵然后杀害。 Steven Truscott直至今日一直坚称他目送Harper离开时,曾远远看到她上了一辆过路的汽车。 1959年6月10号早上9点半,Steven Truscott告诉前来问询的警官说,他当时看到Lynne上了一辆大概是Chevrolet Bellair车型的车。就在Steven最后看到Lynne离开的那天晚上,Lynne的家人向警方报了案。她没有回家,直到两天后被发现死于树林。而遗体被发现后尸检发现,勒死她的凶器是她身上的衣服,以及法医根据死者胃里食物给出了她生前最后一餐的菜单。可能也是此案唯一不争的事实。 最后一个看见Lynne活着的人--14岁的Steven...

加国猎奇:9岁女孩被奸杀悬案

Christine的哥哥Ken Jessop和妻子Tracy至今仍然期盼得到当年的真相 撰文:张殷睿 当Christine的父母Janet和Kenneth Jessop在下午四点十分到家时,他们看到女儿的书包和一些信件报纸放在厨房桌上,但是Christine却不在家中。在给附近邻居亲友打了一通电话,又在社区公园搜寻无果之后。当晚7点多,他们报了警。 ▲9岁的Christine 发现尸体锁定疑犯 下午4点10分,Christine的父母 Janet和Kenneth Jessop到家时,他们只看到女儿的书包和一些信件报纸放在厨房桌上,但是Christine却不在家中。在给附近邻居亲友打了一通电话,又在社区公园搜寻无果之后。当晚7点多,他们报了警。 警方接报数分钟之后,约克区警队的警察赶到Jessop家中。在走访一些街坊邻居之后,警方将注意力投到了Jessop家隔壁24岁的邻居Guy Paul Morin。根据大家的观察,邻居们一致认为Morin举止怪异。和父母同住的Morin在城中一间家具店Interiors International Limited工作,同时在当地一个乐队演奏萨克斯風和单簧管。让邻居们尤为觉得诡异的是,他在家中后院养了一群蜜蜂。和大多数同龄人迥异,他并不合群,更不爱去酒吧聚会,闲暇时候更多的是呆在家中演奏乐器或者养蜂。尽管他并无任何犯罪记录,但是警方还是将他列为唯一的嫌疑人。 ▲Jessop家庭隔壁邻居Guy Paul Morin 不过,Morin提供了不在场的证据。根据事后公布的法庭证据,1984年10月3日,Guy Paul Morin在家具店上班,他的员工当班记录证明他于当天下午3点32分离开。他在庭审作证时表示,下班后他驾车来到Newmarket镇上的Upper Canada Mall商场,在其中一家叫做InfoPlace的小店买了一张彩票。接着他在Dominion超市买了些东西之后又加了油。之后他又去了Loblaws和Mr. Grocers两家超市。然后沿着Leslie街一路向北回到Queensville的家中。 Morin发誓说,到家时已经差不多近5点半。他遇到在家中作客刚准备离开的姐夫,两人聊了一小会儿。他父母和姐姐Yvette正在家中。他将买回来的东西放在厨房之后随即回屋小睡了一会儿,醒来和父母吃晚饭时已经差不多6点半了。晚饭后他和父亲在屋外干活。而在第二次庭审中,公诉人指控他和他家人提供的当天不在场的证明并未属实,而是他们共同捏造的。 ▲负责调查Morin冤案的Fred Kaufman Christine Jessop自此销声匿迹。 两个月后,也就是1984年的最后一天,Christine Jessop衣冠不整的遗体被人在距离她家50公里Sunderland树林里被发​​现。法医检查后发现她生前曾被性侵,并死于多重刀伤。尽管在受害人衣物上发现嫌疑人精液样本,但是当时的基因学科技还无法确定任何细节。 加国首次DNA检验还清白 1985年4月,Jessop家隔壁25岁的邻居Guy Paul Morin被Durham区和York区警方以谋杀罪名拘捕。 1986年1月的第一次庭审中,公诉方的结论是Morin在案发当天奸杀9岁的Christine之后,将她的尸体运往几十公里外的树林抛尸。另外,在警察出动搜寻失踪女童Christine的时候,一只警犬似乎对Morin的车特别感兴趣。而安省法医科学中心工作人员当庭作证表示在Morin车内发现的纤维样本来自于Christine的毛衣。另外,两名神秘的证人表示在和嫌疑人共同关押时,曾经听Morin亲口承认罪行。 1986年2月7日,由于证据不足,Guy Paul...

加国猎奇:密市车库凶杀案 地产开发商买凶杀妻

▲ Peter 和 Christine Demeter位于密西沙加的住宅 安省密西沙加,多伦多周边一个气氛安逸,与世无争的小镇。就在上世纪7,80年代,因为一起买凶杀妻而接连发生的两起企图谋杀案,令安静的密西沙加社区闻名世界,此案加拿大历史上最长的案件庭审之一。 1973年7月18日,33岁的奥地利裔模特Christine Demeter被人谋杀死于她位于密西沙加1437 Dundas Cres家中车库。她被人发现时,面朝下躺在自家的卡迪拉克车旁,头部所受重创使得周围很大一片水泥地都浸满了血迹。尸检显示,Christine Demeter头部前额被铁棍类钝器重击6次,受力之大,使得受害人部分头骨和脑组织散落在车库各处。 凶案发生时,Christine Demeter三岁的女儿正在家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着巧克力。对发生的一切浑然不觉。 ▲ 奥地利裔模特 Christine Demeter 陪审团认定他买凶杀妻 直接杀害Christine Demeter的凶手没有被抓住。而唯一有可能杀害她的人——一个惯于小偷小摸的匈牙利裔人Imre Olejnyik,也在两年后的1975年死于匈牙利一所监狱。而这宗凶案的幕后策划人,正是她的丈夫--匈牙利裔地产开发商Peter Demeter。案发17个月之后,Peter Demeter在安省伦敦法庭罪名成立,被判入狱。 ▲ Peter Demeter被捕 Peter Demeter为何要买凶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其他很多谋杀自己亲属的人的犯罪动机无二:金钱和情人。 殷实的生活、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看似富足完美的生活,可Peter和Christine Demeter并不幸福。两人于1967年结婚,虽然时隔数10年已经无法知道在他们位于密西沙加Dundas Cres的豪宅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逐渐互相心存不满。当时至今日,Peter Demeter一直没有亲口承认买凶杀妻是为了得到价值110万的保险金。然而,1974年那场长达11周的庭审中,陪审团参照了所有的证据,认定Peter...

加国猎奇:13岁女童在散步时被枪杀!

▲13岁的Glory Whalen 撰文:张殷睿 1903年,13岁的Glory Whalen被谋杀。至今此案已成安省尘封最久的凶案。 100多年前的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凶杀现场被破坏了 ▲collingwood-1920s Glory的家人当天连夜寻找不果,第二天终在树林里发现了她的尸体。除了后脑勺的弹孔之外,Glory的身体上没有其他任何伤痕。随身的衣物也完好不损,她妈妈早前给她的一块包有35分零钱的手帕也没有丢失。 当安省省警William Greer于次日赶到Collingwood时,才发现当地警察并未保护好现场。短短一天不到的时间,发现遗体的树林早被好事者们踩踏的面目全非,也破坏了很多宝贵的物证和线索。和杀害Glory的凶手有关联的任何蛛丝马迹也几乎荡然无存。 ▲安省小镇 Collingwood 谁会杀害一个未成年的儿童?警察在寻访过程中发现,人缘较好的Whalen家庭并未对外树敌。 1903年整个夏天,安省的每家报纸兢兢业业地追踪报道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和转折。多伦多星报甚至将Glory Whalen谋杀案冠名为“加拿大罪案历史上最可怕的兽行之一”。 一筹莫展的侦察人员将疑点集中在任何一个有丝毫可能犯罪的人身上。案发两天之后,警察将一个流动于安省各处的小贩拘捕,因为有传闻称这个小生意人曾经用类似的手枪威胁伤害他人。 半小时的审讯之后,小贩终因犯罪证据不足被释放。 数日之后,一个住在铁轨旁边的女子向警方报案称,案发那天早上,她曾看到两名男子和一个女孩在铁轨旁争执。据称,这两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常年在省内各城镇游荡。尽管在警方悬赏600元全省通缉这两人之后,民众线索从四面八方涌来,却没有一个最终引出下文。 几周之后,无计可施的警察只能将罪行归于两名神秘的流浪汉。不过,这两名流浪男子的具体信息甚至比案件本身还要神秘。 ▲Collins街的铁轨和火车站 Glory死后的半年,在地球的另一端——一名被关押在英国某监狱的年轻男子William Curry认罪表示,自己才是杀害Glory Whalen的真凶。不过当地警方无视他的任何言论,认为他此举只是为了将警方注意力从他真正犯下的罪行上调离罢了。 也许和孩子父亲有关? ▲Collingwood当地作者Ian Adams著有一本关于Whalen案的书 Glory Whalen被害约一年后,Whalen家庭也渐渐瓦解。其父Henry Whalen离开Collingwood,定居安省Fort William,至死和家人没有任何往来。 Frances在还清所有家庭债务之后,也于三年后带着剩下的四个孩子迁往美国俄亥俄州。 Henry Whalen死于1918年,死后被葬于家乡Collingwood的天主教墓地。 Frances Whalen于1933年死于俄亥俄州托莱多。死后她的遗体也回到家乡,葬于前夫Henry和子女身边。 Glory的死在Whalen家其他子女之间俨然已成禁忌话题。 Glory的姐姐Lena Whalen过世之后,她的孙女Charron Christy才得知这段往事。 “我的祖母生前从未提起过被谋杀的妹妹Glory。”不过Lena Whalen的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也叫Gloria。 而Glory Whalen的弟弟...

爸爸婆婆都得肺癌 分别在中国和加拿大治疗 结果….

加拿大都市网原创作品 作者:言西早 加拿大福利好, 但全民免费医疗问题多多 一个字慢! 中国医生经验丰富 但住院一不留神倾家荡产 一个字 贵! 所以,新老移民总会纠结大病来了在哪里看医生? 今天讲一个悲伤中有惊喜的真实移民故事,希望对移民和留学生们有点启发。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吧?   刘佳(化名)高中被父母送到加拿大来,之后读高中,大学,拿身份。和同是小留学生背景的男友结婚,定居加拿大。 小夫妻有远见,努力工作,凭借两口的收入作担保申请了独在中国的公公婆婆团聚移民加拿大。 刘佳自己的父母则留在中国。 一晃来加拿大快20年了,也快40岁的刘佳的好日子戛然而止。 刘佳(化名)高中被父母送到加拿大,之后读高中,大学,拿身份。和同是小留学生背景的男友结婚,定居加拿大。 小夫妻有远见,努力工作,凭借两口的收入作担保,申请了独在中国的公公婆婆团聚移民,成功拿到加国永久身份。刘佳自己的父母在中国南方生活,也算怡然自得。偶尔来看看刘佳。一切都很完美。 2016年,刘佳好日子戛然而止。 婆婆中国查出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医生说时间不多了...   接婆婆婆前来加拿大治疗 惊闻噩耗后,刘佳将公婆接到加拿大同住,既让独生子的老公能多陪陪妈妈,也让有永居身份的婆婆可以享受加拿大的免费医疗。婆婆发现肺癌时已经是晚期,中国的医生说手术已经没有意义,只能靠药物保守治疗。 婆婆刚到加拿大的一段时间,全家人都十分难熬,癌症病人的各种艰辛以及带给家人的压力无以描述,我们都懂...   但刘佳抖擞精神开始解决问题,首先整理病例,然后寻找合适的医生,她的流利英语派上用场了,迅速将婆婆的治疗进入正轨化(十分重要!!)。虽然有些病人预约医生要等待数月甚至数年,但积极跟家庭医生沟通,转介到合适的专科医生,会大大减少中间环节的等待。而一旦专科医生接手后,一切都会严格按照程序走。对癌症病人来说,正规持续的治疗十分重要。 治疗跟中国医生建议的一样,吃合适的靶向药。在中国治疗时,每个月药费超过5万人民币,工薪阶层的公婆无论如何都负担不起呀。 同样的药在加拿大也是自费,每个月9000加币,但幸运的是政府可以报销低收入人群的费用。当然这些都要刘佳来处理相关的申请,你不能怕麻烦! 靶向药发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医生说靶向药通常一年就有抗药性,但两年后的今天,婆婆仍然健在,原来预期只剩一年时间的婆婆现在状态大好,正计划去旅游一个月呢。 加拿大和中国看病哪里好? 在中国和加拿大两地都治疗过的婆婆,用一句话说出她的感受:在中国病人围着医生,在加拿大,医护人员围着病人。她感慨在加拿大看病的待遇太好了,在她开始吃靶向药后,医生护士甚至药剂师经常打来电话(医生都是讲英文,刘佳负责翻译传达,但很多讲中文的护士,婆婆可以自己沟通。),询问吃药后的反应,这给了婆婆温暖和信心。婆婆的好转让家人也有了喘息的机会,然而祸不单行.... 2017年爸爸中国检查出肺腺癌。   爸爸的肺癌是在中国体检中偶然发现的,肺部肿瘤1x1x0.8毫米,CT扫描发现微小肿瘤后,有经验的中国医生建议立即用微创手术切除。之后做病理切片证实是肺癌。幸运的是及早的发现让治疗即为有效。在中国医生的静心治疗下爸爸迅速恢复了正常。一切都发生的太快,也解决得太快了! 加拿大医生惊呼这是奇迹!! 如果不是刘佳爸爸的一次偶然体检,刘佳说自己也体会不到中国医生的好,体会不到爸爸的幸运!她说那个加拿大医生的称赞真心给力。 今年爸爸来到加拿大探望刘佳,续签证的时候按加拿大政府的要求到指定的肿瘤医生处复查身体,结果CT照下来非常干净。是非常干净!!最终给出的报告是复发的几率非常低! 详细了解了爸爸发现癌症及治疗的过程,加拿大的肿瘤医生在办公室连声惊呼:“奇迹amazing,难以置信unbeliveable”,他追问刘佳:“中国医生怎么能这么早发现这么小的肿瘤呢?”。当了解到整个检查治疗经过时,医生感慨还是中国医疗体系更有效率。 刘佳爸爸在加拿大肿瘤医生的诊所呆了一天,观察到医生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总共看了8个病人,这和中国医生的看病速度简直地下天上。难怪会等候数月甚至数年。 3 两年内家人连遭不幸,80后的刘佳说一下子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辛,要工作赚钱要照顾家人,她说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无论再忙也要坚持健身。她说分享自己的经历给都市网友,也是给自己鼓劲儿:勇往直前!     我们拿什么拯救爸妈? 回顾四周,不少移民发现为我们操碎心的爸爸妈妈进入了癌症高发期。身边不断有悲伤的消息传来.... 尽早发现癌症是关键!!提醒远在中国的爸妈要定期检查身体。 以加拿大目前的医疗体系,想提前发现癌症还真不容易。相比起来中国医生更有临床经验。 翻译中国病例,加拿大医生后续治疗的时候发挥极大作用。 刘佳将婆婆的病例翻译成英文,节省了二次诊断的时间,让婆婆及时得到诊治。 努力工作,挣钱。撑起家里的重担!!  

9岁女童飙脏话炫富走红 网友怒批 她妈却说这话!

最近一个拍视频在网上疯狂炫富的大温9岁华裔女生Lil Tay成为热点话题,她通过社交媒体Instagram账户,向网民展示大叠美元钞票,说着带有脏话的偏激语言,并坐在红色跑车内猛踩油门。面对网民抨击质疑,女孩的母亲却为女儿百般维护。 ■9岁华裔女生Lil Tay发布的图片中,她手举大叠美钞炫富。Lil Tay Instagram 这位名叫Lil Tay的女孩母亲是大温一位地产经纪。Lil Tay在其中一个视频中,声称站在拥有全世界最尊贵住宅区的比华利山高级公寓顶楼,背后俯视整个城市景色,她称自己是最年轻的富人:“不要和我过不去,如果你想来洛杉矶,请首先和我问好。”眼尖的网友却发现她号称的美国比华利高级公寓外其实是温哥华市街景。 视频截图 跑车是借的 豪宅是别人的 据Global News报道,Lil Tay的母亲Angela Tian在大温地产公司Pacific Evergreen Realty任职,办公地点位于温市渥列治购物中心(Oakridge Mall) 。据悉,Lil Tay在视频中秀出的红色跑车,其实是Angela向她老板借来的。 该地产公司合伙经理杨大卫(David Yang,译音)表示,视频中出现的跑车的确属于他,他目前有两部车,一部是宾利(Bentley),另一部是奔驰500SL,他的车是未经允许而被这对母女拿去拍摄视频。 杨大卫称,Angela Tian原本问他,她的子女能否与他的宾利合照,Angela Tian其后再次询问有否把宾利开到办公室来,杨大卫称没有,当天他驾驶的是奔驰,并答应让孩子与那部跑车合照。后来他才得知自己的车子被Lil Tay放在网上,并吸引了近200万追随者。 不过,杨大卫也澄清了其他媒体的报道,他说,Tian不是被炒。“她是从公司辞职走的。她打电话来说,我现在不做地产了。” 左图为女童母亲  网上图片 赞女儿美貌有创造力 她的母亲Angela...

士嘉堡65年悬案 17岁少女神秘失踪惊动苏格兰场

撰文:张殷睿 1953年12月6日深夜,满身血迹斑斑的19岁青年James Wilson冲进多伦多士嘉堡区警察局报警,称他和17岁的女友Marion McDowell当晚早些时候在士嘉堡当地年轻人约会常去的lover's lane停车幽会时遇到蒙面歹徒。在和蒙面男子搏斗受伤之后,女友被强行带走。 和任何一宗失踪案件一样,报案的Wilson立刻被列为第一嫌疑人。但是警察很快确定他头上的伤的确不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多伦多警察即刻展开了铺天盖地的寻人行动。这项行动也是当时多伦多乃至安省规模最大的警方行动。包括在校生、童军成员和机车党在内的民众也加入其中。在之后数月的搜索行动中,从虚假线索、恶作剧索要赎金到星象占卜,甚至吸引了一位苏格兰场侦探参与搜索……所有的一切都没有给案件侦破带来半点进展。 ▲Marion失踪之后,其家人曾经接到恶意电话,谎称绑架了Marion(多伦多星报1953年12月9日) 两人被打晕塞在汽车后备箱 65年后的今天,作为多伦多城市历史上最古老的悬案,Marion McDowell失踪案虽已尘封,我们只能从当年保存至今的新闻报道,对案件和人们记忆中的Marion McDowell和她的下落作些许的了解和猜测。 ▲上世纪50年代多伦多的建筑工地 当时19岁的James Wilson在士嘉堡一家建筑公司工作 Marion McDowell失踪前在Mutual街一家照相馆做打字员,她和父母以及哥哥住在东约克区。为人友善、好动的Marion在外型上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是一个典型的邻家女孩。失踪当晚,Marion身穿白色衬衫、黑色羊毛裙、蓝色大衣。她的左手配戴着镶嵌着她名字大写M.M的戒指。 晚上七点,与她认识几个月的男友Jimmy将Marion从家中接走,大约1小时后他将自己1942产5座Plymouth coupe车停在位于Danforth Road和Eglinton Ave East交界以北的人烟罕至的情人道Lover's Lane。因为地理位置隐密,一些年轻人喜欢在深夜时分去那里停车幽会,故而得名“情人道”。 正当他们在车内窃窃私语,一个大约1米7出头的蒙面男子突然拉开车门,持枪威胁Jimmy交出钱包。 Jimmy随即将身上仅有的10块钱拱手相让。蒙面人随即命令他下车,Jimmy还没站稳就感觉后脑被狠狠重击……接下来他的记忆开始变得模糊且不真实起来。 多伦多星报1953年12月7刊登根据Jimmy回忆整理的文章说:“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察觉自己被困于我的车后备箱,Marion压在我身上。我想她一定是昏过去了,一动不动。我只隐约听到车引擎的声音。” Jimmy表示蒙面人将女友绑架 (多伦多星报 1953年) Jimmy称因为脑部受伤,之后的一段时间他开始睡了又醒,醒了又睡。依稀记得有人把Marion从他车里拖至停在旁边的一辆车,接着扬长而去。 Jimmy跌跌撞撞地从后座爬到驾驶座,试图追赶,因为歹徒的车已经走远,很快就将踉跄驾车追随的Jimmy甩掉。无奈之下,Jimmy在回家告知家人之后便前去报警。 警察随后对Jimmy的车进行了搜查,发现了他装有10块钱的钱包,女友Marion的蓝色大衣、毛衣和包。另外,车后座血迹斑斑。与此同时,Jimmy被送往多伦多东区医院 (Toronto East General Hospital)救治,他后脑的两处伤口严重失血,一共缝了17针。警方案情报告显示车内取得所有的样本均显示为O型血,这和Jimmy的血型吻合。虽然Marion的血型未知,但当年的媒体报道均表示,大约四成的人口血型为O型。不过,当时的任何报告都没有提及现场血样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O型血。 根据数据统计,38%的人口为阳性,另有8%阴性,尽管初始报告显示现场只有一个血型,但之后的一份警方调查报告也显示,现场还存在少量的A型血。 悬赏2千元惊动全国 警方和Marion的家人连夜在案发现场展开搜寻,并确认了的确存在两辆车的痕迹。连续24小时搜寻未果之后,发出了面向全省的寻人启事。也许是民众的同情心,也许是因为2,000元现金悬赏的诱惑,社会各界不遗余力地加入了寻找Marion的行动中。最远的搜索区域甚至扩张至北面的Lake Simcoe。警方甚至动用了军人,将士嘉堡16000多英亩的大小区域一一梳理。...

加拿大历史上最离奇失踪案:富豪给妻子买辆豪车后消失了

撰文:张殷睿 多伦多历史上差不多有数十年的时间,直到至少1960年代,每每城里有建筑破土动工,就会引来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那时的人们往往半开玩笑地说,也许挖地基的时候就能发现失踪多年的Ambrose J.Small的遗骸了。 Ambrose J.Small--资料图片 Ambrose J. Small是谁? Small经营演艺行业挣了大钱,并一跃成为百万富翁。而他1919年底的神秘失踪至今无解,已经成为多伦多,乃至加拿大历史上最离奇的失踪案之一。 人如其名,身高不足1米7的Small其貌不扬。但是在他失踪后,侦查人员寻获的有关他的那些支离破碎却超乎寻常的线索却让他成为报章描述的传奇人物。 Ambrose J. Small于1867年出生于安省小城Bradford。其父亲是多伦多市中心Adelaide 西街上大酒店的业主(Grand Hotel)。1884年,为了从小培养儿子的敬业精神,Small的父亲利用自己的人脉,说服位于街对面的大歌剧院业主(the Grand Opera House)给儿子一份工作。Small年轻并且精明,很快便从助理财务升职成为主理财务长。 ▲位于Adelaide Street的大歌剧院 富甲一方的娱乐大亨 1889年,职场如鱼得水的Small晋升为大歌剧院经理和业主之一。同时也耳闻目睹国际商业巡演在北美的壮大发展。这段经历也为日后Small在安省购入数家连锁剧院并且成功经营奠定了基础。而这34家连锁剧院将全省演出行业几乎全部垄断。可想而知,Small从中积累了一笔财富,并晋升加拿大全国剧院经理委员会会长一职。 根据Fred McClement1974年著作《Strange Case of Ambrose Small》中记载,Ambrose Small看起来并不像一位传统形象的富商。 “他身材矮小瘦弱,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就是那一撮海象一样搭拉着的小胡子了。” 然而事实上,他不光是一名成功商人,他其貌不扬的外形也丝毫没有令他情场失意。1902年11月6日,他迎娶了Korman酿酒公司千金Theresa Kormann。 ▲Theresa Theresa Kormann不但能说多国语言,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和Kormann家族联姻不但给Small的剧院生意带来更多扩张机会,而且两人似乎也十分恩爱。夫妇两人所居住的Rosedale社区也显示了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在多伦多上层社会眼中,Small夫妇是模范公民。Small本人是上层社会人士组织Empire club、Canadian club和船舶具乐部The Yacht...

加国猎奇:18岁女佣为保清白 举枪射杀富豪子

撰文:张殷睿 ▲死者Charles Bert Massey ▲当时年仅18岁的Carrie Davies 1915年2月8号傍晚,Charles Bert Massey下班回到他位于169 Walmer Road的家中。 Charles Bert Massey可不是一般人,他正是给Massey Hall冠名的Massey家族成员。正当Massey将要步入家门的时候,家中18岁的英国女仆Carrie Davies手持手枪夺门而出,口中高呼“你毁了我的一生!”一边向Massey开枪。年轻的女仆很显然没有受过枪法训练,但是她发出的第二颗子弹击中了Massey的前胸,垂死的Massey挣扎着想要逃开,但终究因体力不支倒在门前的台阶。听闻枪声的邻居们前来相助,短短几分钟Massey就没了气息。   一场难打赢的官司 当警察赶到的时候,Carrie Davies正平静地坐在自己的卧室里梳妆。她对警察们说,她正打算前往最近的警察局投案。她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并告诉警察刚刚发生的一切,皆因她的雇主、富豪Charles Bert Massey前一天晚上试图强奸她。此话一出,多伦多大小报刊立即有了大做文章的谈资。穷苦女仆为捍卫自己的清白,愤而杀死有钱雇主的故事瞬间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而庭审现场内外也聚集了很多身世类似的社会蓝领阶层。  家境清苦的Carrie Davies出生在英国城市Bedfordshire,她的父亲是个退伍军人,且身患残疾,并在她16岁那年去世,这令她的人生境遇雪上加霜。 20世纪初,加拿大政府通过各种名目,将英国很多年轻未婚、家境贫寒且值得信任的姑娘引入加拿大从事女仆工作。Davies也报名参加并因此移民加拿大,幸运地,她在德高望重的Massey家族谋得住家女仆一职。 20世纪初加拿大政府推出的移民工作项目吸引了很多英国年轻未婚女子来到加拿大 Davies平日里深居简出,很少在自己身上花钱,辛勤工作所获得的薪酬均寄回祖国给自己弱视的母亲和三个妹妹。当时的加拿大社会普遍将富人家中的住家佣人的职位视为高于工人、店员等职位。Carrie Davies的雇主,也就是本案的死者Charles Bert Massey,则是挥金如土的富豪子弟。尽管其祖父自小对 Bert Massey钟爱有加,但他对掌管家族经营农场器材事业没有太大兴趣。生前从事汽车销售业的他,不浪费一分一秒,最大限度地享受生活。外界盛传,他尤其钟爱跑车和女色。 上世纪初的多伦多cabbage town 同年2月,Carrie Davies上庭受审,主审法官是William Mulock。在平日充斥着酒鬼、妓女等社会边缘人群的法庭,Davies鹤立鸡群。甚至有媒体将她比作“一个拘谨、规矩的学生。”   控方律师E.E.A....

从CN塔跳下炒老板鱿鱼的人

1980年Dar Robinson从CN塔高空跃下 编译撰文  张殷睿 今日如果你花上175元加币,就可以体验在CN塔凌空行走。穿着艳红色的层叠厚重的连身服,身上被安全带五花大绑,在数百米高空中的CN塔顶端的安全轨道上颤颤巍巍地走上几圈。在20分钟的恐高体验之后,还有机会得到一张DVD,记录高空行走的全过程。 CN塔正式对公众开放距今已经第42个年头了。 如果你没有穿防护服,没有佩戴安全装置,也没有任何基本安全意识。取而代之,草草将降落伞塞进垃圾袋,借助CN塔餐厅平台上一个被弃置的扶梯,爬上塔顶的露台,接着再一跃跳下CN塔,结果是什么呢? 1070年代建设中的CN塔 一个街谈巷议的人 如此轻率的举动现在貌似不可能发生,然而在40多年前的七十年代,一个叫William  Eustace(他的朋友们叫他Sweet William)的工人却将上述看似不可能的举动付诸行动。生活中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满腹牢骚,常常幻想可以理直气壮地炒老板鱿鱼,然后很潇洒地扭头就走,这是一种壮胆式的行为。而对于Sweet William而言,他的退场却惊煞四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裡,Sweet William的名字从此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 1974年秋,当时的CN塔建成一半。William Eustace这一鲁莽的举动让他丢了工作,还险些丢了性命。不过,William Eustace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未经批准就从CN塔跳下来的人。继他之后的1980年,还有一个名叫Dar Robinson的专业特技人员从CN塔跳下。当然,后者是经允许而为之。 出生长大于纽芬兰Sugarloaf(笔者猜想这应该就是他别名Sweet William的渊源)的William Eustace因为早年曾经参军4年,学会了跳伞技能。退伍后他仍旧热衷于跳伞,并于1962年迁居至多伦多。 事情的起因还需追溯到1973年,William Eustace担任CN塔施工信号员之后不久,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的老板和同事们不甚满意,很显然,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辞职另谋高就,而是心中另有盘算。 曾几何时,钢铁厂工人的高空作业风格可以用“蛮勇”二字形容。当年留存下来的照片显示,很多参与CN塔建设的工人们在几百米高空作业,却几乎没有佩戴任何安全保护装置。当Sweet William和同事们打赌自己将会在CN塔竣工前从顶端跳伞时,几乎没有人因此感到惊讶。 口出狂言是一回事,言出必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那一瞬间的感觉 比什么都棒 CN塔 1970年代中后期 1974年11月8日,星期五。那天的天气不合时宜地晴朗暖和,William Eustace偷偷将一个自制的绿色棕色相间的丝质降落伞、一个带有枫叶标志的摩托车安全头盔藏进垃圾袋中,趁人不备将这些东西事先藏在塔中。他利用当天下午交接班的环节,乘坐临时升降机来到了藏有跳伞装备的塔中心。在迅速换上一身装备后,他敏捷地攀爬几处扶梯,最终到达高达450米的塔顶。事已至此,已经没有原路返回的选择。他将开伞拉绳稍作调整,平衡身体和高度位置之后,眼前的风景毫无遮挡。接着,他从容一跃。 事后,他告诉记者们说:“我感觉太美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比什么都棒。“ 跳伞拉绳立即将伞体展开……在下落过程中,凭借多年的跳伞经验和瞬间的直觉,他有惊无险地躲过了电线杆、建筑物、地面的车流、铁轨。最终幸运地落在CN塔东面Front Street的一滩烂泥中。街上的行人被从天而降的跳伞人吓呆了。突如其来的从天而降让人们措手不及,以至于至今流传下来的照片少之又少。 在路人众目睽睽之下,Eustace把装备重新装好。步行回到了自己工作的工地。毫无悬念,他随即被炒了鱿鱼。 “这裡不是马戏团,这裡是工地。”他的老板如是说。 事态发展到这裡,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内。接下来的一切却是他没有预想到的。因为他在跳伞前并没有得到官方许可,依据联邦航空法,他被指控在已建设区域的航空管制区进行非法跳伞活动。如若罪名成立,他最多将被判入狱6个月以及5,000元罚款。不过法院最终只判罚他50元,并且免于入狱。他也因而成为当年从全球最高建筑物跳下却毫发无伤的唯一一人。 据说时至今日,William Eustace身在纽芬兰老家的亲属们都不清楚他身在何处,是否还活着。 也许,他真的已成传说。     今天的CN 塔

移民故事:英语不好也可闯出一片天地

作者:吴圣茂 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回流还是在加拿大继续挣扎、奋斗,我却内心很笃定,很踏实,移民加拿大是我这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我1983年从湖南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先后在青海、广东工 作过。2011年带着全家移民。在移民之前,我做了细致的调研工作,从朋 友那裡得到很多宝贵经验,决定考电工证。所以落地一个星期之内,租房,安排好孩子上学,我就出门找工 作。  我不计较工钱,也不在乎什么工 作,只要有人要,只要迈出第一步,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我在橱柜厂、家具厂干过,做过地毯清洁,修过电动麻将机,做过机床操作工。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干。面试时英语不行,老婆做翻译。我心态很好,所以在工作过的单位,人际关係都处得不错,虽然累,但是很开心。  我白天上班,晚上学了一段时间 ESL,从一级开始,升到二级的时 候,就因为开始准备电工考试而放弃 了。 我的英文水平根本看不懂加拿大的电工code,我和老婆一起去听老师开的电工课。我老婆不懂技术,我不懂英语。每次老师上课我录音,老婆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晚上时间我老婆给我翻译,我做题,看笔记,听老师的录音。考试的时候我申请老婆给我做翻译,陪我进考场,很幸运,我顺利拿到了电工证。那个时候我老婆也在麦当劳打工。上班,带孩子,干家务,还要帮我做翻译。那一年时间过得很辛苦。老婆也选定了 方向,准备去读VCC的医疗器械消毒的证书课程。周末她也要去上课,而且有很多考试。  做机床操作工的一年时间裡,我拿到了电工证,就又找了一个在 downtown的easy park维护照明的工 作。老板人很好,工作时间自由,不限定我每天在那里工作多少时间,只要保证裡面的照明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我能马上过去进行处理。所以我每天在本拿比上完班以后就去downtown。在那裡每天工作6小时, 我不能辜负老板的信任,我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  这么些年忙碌而充实。过程很辛苦,结果都不错。我给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一个目标。选定目标后不犹豫,也不用太多顾虑。在打这两份工期间,由于有了电工证,还是想能够专门从事电工工作。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中文招工广 告,需要有安装调试和维修机器设备的工作经验,正是我擅长的。他们公 司从中国进口了一套设备,需要人安装调试,老板面试时我带着老婆做翻 译,顺利得到这份工作。  换了4家公司工作,每换一次工作我都有计划,不盲目进行,骑牛找马。像我这样的技术移民,没有工作心裡不踏实。在后来的这家工厂上班的时候我仍然兼职easy park的工作,有时候还出去修东西,一天有1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上班或者在上班的路 上。周末时间接一些维修活,开始积累了一部分客户。在这个工厂上班半年后,我决定辞职自己干。一开始自雇,后来成立公司,客户越来越多。  我的业务范围各种家用电器,车库门,大门开门机,草地喷淋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监控系统等等,所有跟电有关的设备维修,更换或者安装。  有时候客户打电话,如果是很简单的,不会有安全威胁的小问题我指道他们自己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又能帮他们省钱。  我每天都很忙。虽然从接到客户 电话,根据客户描述的状况,可以大概分析出故障原因,但有时候,故障产生的原因不那么简单,必须上门检查确定。有些零部件坏了无法维修的需要更换,查询和购买零配件,占用了我不少时间。做我这样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我的经历也许不是对每个人都有 参考价值,现在的投资移民不需要在这边挣钱,很多技术移民也不缺钱。 但是我想告诉那些跟我差不多的技术移民,有英语很好,没有英语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移民故事:沉浸在自家小菜园的快乐

景子枫   托加拿大的福。地大人少,加拿大面积99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还大,但人口只有3,000万,是中国13亿人的四十分之一。   我住在大多伦多市的伊桃碧谷区,已有30年。登高望去,这裡的民居普遍是有个后花园 / 草地的矮屋。在政府的提倡和鼓励下,很多人家的“后花园”裡还辟了一块菜园。看看市内其它的居民区,也都基本如此。在自家的屋侧和屋后,我们也自己动手,各开了一小块菜地。吃着自己种的菜,享受着业余种菜之乐。   这些年来,从国内或香港来访的亲戚朋友,个个羡慕不已。   别看这块地小,别认为多伦多气候冷,这是一片沃土,气温上适合一般蔬菜生长的温度。多伦多有120天以上。我们常吃的蔬菜这裡都能出产,质量、产量均佳。每年春天,大地一解冻,首先登场的是头年留在地裡、能够越冬的洋姜(洋姜可炒肉片,可做醃菜、可作泡菜,2-3天就能吃),其后是韭菜、小芥菜、唐生菜、小萝卜……,一样接一样。   从4月初到9月底,我家几乎不用去买菜,不用雪柜裡的抽屉去贮存。全是新鲜的,现摘、现挖、现吃。节省时间、汽油和电费。到了冬季,贮存的蔬菜登场:又甜又面的南瓜和葫芦瓜,还有那豆角干和酸甜洋姜,用芥菜和雪裡红醃製的梅干菜以及咸菜、酸菜等等。    蔬菜中,除了在菜地裡种的,还有在地边、地头、树下和牆根旁,年年自己生长,不用照管的,我把它叫“野菜”,如:枸杞菜、马兰头、蒲公英(西人叫Dandelion,在他们的超市有卖)、马齿苋、金针菜……。   有了这麽多的菜,和亲戚朋友分享也是我的快乐。例如当我将韭菜赠与他们时,他们说不像买来的“靓”,但吃起来比买的鲜且香,而且是有机的、是“放心菜”。   每次的亲人及朋友冬天聚会,带上个大南瓜、大冬瓜,切开分给大家,是我的一个受欢迎的小节目。   现在多伦多超市出售的蔬菜,许多都是远从墨西哥和美国的加州运来的。除了千里路程消耗的燃料,排出大量的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和耗费人力、物力资源之外,大生产的农场为了商业利润,有几件法宝,如:化肥、农药和改良基因的种子等是必用的,有的还施用生长激素。为了减少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损耗,有的品种表皮经过改良,变厚变硬了。有的还没有成熟就摘下来,到了目的地,再用化学剂催熟。例如西红柿,和自己种的相比,看起来是很诱人,但吃起来却不那麽鲜美、有味、剥皮有点难。有的为了保鲜防腐,还施用了防腐剂等等。   我们自己种的蔬菜完全是“放心菜”,是实实在在的“有机蔬菜”。既没有使用改良基因的种子,也没有使用化肥农药。   我家有2种西红柿,种子是一位波兰朋友送的,皮薄、肉厚、少籽。特别适合当水果吃或做“沙拉”吃,鲜美中带点微甜。至于韭菜,春天吃上第一茬韭菜包的饺子真香,其后长出的韭苔也可算是上菜。这是我妈传给我的,听说是从家乡广东带到印度,印度排华后它又跟着主人一起“移民”来到加拿大。韭菜和华人真是形影不离。   不用化肥,政府给了我们免费的堆肥箱,把日常的剩饭、烂菜、鸡蛋壳以及菜地裡拔下的及草地剪下的小草、碎草等等,放进去,分批分层压上土。让它充分腐烂、完全熟透,过上一年,出来的就是黑土——很好的有机肥。   不用农药,冬天上冻前,翻一次地,既起松土作用又可以杀死害虫。加上自己逐年对于品种的筛选、学到的除虫小贴士,种得不多,病虫害也很少,农药完全不用。 我们浇地的水,主要利用雨水。买上集雨水箱,或者弄来个大塑料桶,政府还可以帮助把屋簷下来的雨水管接上。   种菜让我结交许多的新朋友:南欧、东欧来的还有菲律宾来的。他们常来看我的园子,我也常去他们那裡观摩和学习。Horseradish(辣根)和 rhubarb(大黄)就是他们传给我的。前者可与甜萝卜做成辣菜,后者可与水果一起做水果酱等等。洋薑是我的老朋友送的,国内分佈很广,这裡的华人超市却还没有卖。许多朋友都很喜欢。他们想自己种,我就送给他们种子或幼苗。熟悉的人来我家,他们总爱先到菜地看看,再进我的家门,菜园俨然成了我家的一个社交小平台。种菜这样的业余爱好,也让我更加地贴近和亲近自然。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置身于绿叶的怀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自己用心尽力呵护的幼苗,一天天地茁壮成长。清风徐来时,有的向我摇手,有的扭动着娇姿,向我献上轻歌曼舞。到了菜花开放的时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在花芯中忙碌地採蜜,给瓜果、种子授粉,这是多麽和谐的自然景象啊!   曾有人说,经园艺陶冶的人很少是脾气暴躁的,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移民故事:44岁2.3万加币登陆多伦多 做Labour工也幸福

作者:John Zhang 九十年前,我参加了IELTS移民类考试,以5分通过,不久,获得了移民签证,于是我们将多年的积蓄兑换了2万3千加元,来到了白求恩的祖国——加拿大,并登陆在多伦多,那年我们44岁。 尽管来加拿大之前,我们购买、阅读了一些有关加拿大介绍的书籍,但来到多伦多后,我们还是参加了由华人社区组织的有关当地生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讲座。社区还组织我们新移民参观了市政府,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参观市长办公室:市长秘书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同时她很抱歉地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事前约定时间,市长不在,不能见我们了,请大家原谅,并代表市长给在场的女士们每人一根铅笔作为礼物。一根铅笔,不起眼,但我觉得它一下子就将我们和市长拉近了,就像笔和纸一样。能进市长办公室,我已经很满足了,人类天性特有的自尊/虚荣,此时,从我的心底,复活了。 生活安定下来,我和妻子分析了我们的现状:我们语言不好,不可能再花几年时间去上学,那时不仅仅有的这点积蓄没有了,生活也会无着落,而且能否学下来还不得而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做Labour工是我们最容易承担的工作,我们认为这是合理和正确的定位,是符合我们夫妻实际状况的。好在我们敢于合理为自己定位,我们俩选择了工作目标:做工。于是,我们开始在公交车可达范围内寻找工作,很快我们进了一家工厂,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工作之旅。 虽然是做体力工,但我很在意这份工作,因为我的家庭和生活需要它。由于自己做工的努力认真,一次,我和公司的一位主管就工作发生了争执,对方盛气凌人。工作的辛苦我可以忍受,但自己的人格决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我放下手里的工作,找到夫人说:“我们走,不干了。”这时,工厂老板刚好来到现场,同我沟通后希望我留下,老板给了我面子,我也需要挣钱生活,所以我们继续在这里工作。第二天上班,那位主管主动和我打招呼,我也对他报以客气的微笑和答复。后来工友们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同任何做工的中国Labour工们打过招呼,我是第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是最大的幸福,我非常自豪。 有了工作后,积蓄便有了保障,一年后,我们花了2,000元买了部车子,因为在国内时我们都不会开车,所以,权当用这部车练手了。当时夫人特别高兴,开怀地说:“加拿大真好,Labour工也能开车。” 有了车,生活和工作就方便多了。这部车使用了一年后,我们将它报废了,因为修理费用很高。我们又花了1万4千元买了部较新的二手车(新车我们买不起),一直开到现在。 除了工作,我们俩都爱旅游,但因为经济条件所限,我们没有能力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于是我们就在南安省地区,本着尽量不花费或少花费的游玩原则,安排着自己的旅游活动。从春天,我们便会在周围的Park里hiking或jogging,既放鬆了自己的心情,又锻炼了身体。在夏日里,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开车到多伦多周围的小镇和公园去放鬆。我常对夫人自我陶醉地说:“如果没有国旗标志的话,说这里是瑞士小城、德国小镇、法国乡村,亦或是英国的郊野,北欧的港湾,我想没有人会怀疑的,我们不也同出国旅游一样吗,而且还不用花钱。”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年的Door Open日,参观市里的博物馆、古教堂、著名建筑、花园等。处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我们夫妻还时常光顾多元文化有特色的街区。盛夏时,我们经常到大湖边的沙滩,带上折迭椅、浴巾,涂上防晒霜,和本地人一样尽情地享受着蓝天、碧水、阳光、沙滩,皮肤晒得黝黑,但却更有弹性,夫人称其为“天然补钙”。我打趣说:“加拿大真好,让我活得自信了。” 2009年席卷北美的金融风暴,道致经济不景气,房价下降。公司减员,但我们幸运地留了下来。我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状况,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当年3月份,我们在多伦多东边,贷款买了个有Lot的房子。夫人是最最开心的,拿到钥匙那天她特激动,说:“老公,我总有点不敢相信,我们Labour工也可以买房子,而且有Yard,加拿大确实好,在国内我想也不敢想呀。”我说:“这是现实呀。”其实,我亦很有同感:凭自己在国内的收入,怎么可能买得起房子呢。 这所房子面积不大,有30多年了,因为是旧房子,屋里屋外有些地方需要修缮,而付了首付后,我们的钱所剩无几了。于是我们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动手,改善、修补:做路沿、种草坪、铺台阶、检查屋面、换马桶等等。我对夫人打趣地说:“Labour没有钱,但是有技能,它可以换钱”。 我在后院还为夫人开了一个大约6、7平方米的地块,她种了些蔬菜,实现了她的梦。

遇见Blue Jays:感谢它陪伴我们的美好时光

资料图片 刚到多伦多的前两年,英语不好的我深居简出。但是,那个满城热情洋溢的秋天,一项热闹的活动改变了我。 2015年初秋的一天,正上小学的孩子要求次日穿蓝色和白色的衣服上学。第二天我送孩子上学, 看见大部分小朋友们的着装是蓝白搭配,学校广播里传来一阵 “…… OK,BLUE JAYS……”当天晚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子边吃边聊,才知道BLUE JAYS是本城棒球队的名号,其时正是全城称道的历史时刻——时隔 22年,BLUE JAYS再次打入季后赛。 有感于学校的重视、全城的热情,我们开始关注棒球比赛。孩子爸爸借阅棒球的相关书籍猛啃,边看比赛边给孩子讲解赛制。我也旁听,但还是云里雾里。 后来,基本上是父女俩一起看球赛直播一起欢呼慨叹,我就看他们。 直到2015年10月14日,美联半决赛第5场生死战深深吸引了我——BLUE JAYS在第7局上半因为极偶然的因素导致失误被对手超出1分,我长吁短叹、恨不得时间倒流几秒。当我还沉浸在情绪里,球员们却已团结奋起: 第7局下半,20号球员助攻得1分,接着19号球员击出3分本垒打,最后胜出。 孩子激动得哭了,我和孩子爸爸也是眼眶潮湿。后来,我经常回想这场荡气回肠的比赛,体会到球星也有 困局,谁都难免有对错得失,与其纠结在往事里,不如把握好现在,继续往前,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由观球赛获得启发,我终于走出自设的藩篱,出门参加一些兴趣班, 用英语与人们交流、去学校做义工、 参加一些聚会,慢慢融入新环境。 2015年,BLUE JAYS止步于美联,我们相约2016。爸爸和孩子决定 选最感兴趣的一些比赛场次去罗杰斯中心现场看球。如今,隔一段时间在周末进城看BLUE JAYS的比赛成为我们家的固定节目。 这一看,就看到了现在,这颗白色的小球似水晶球,带我看到好多不 曾了解的风景: 棒球场上各种可能皆有,诸如始发投手创造的好开局不一定能被中继投手持续到结局;冷静沉着的终结投手也有让“到手的鸭子飞 了”的时候;再好的外野手也守不住本垒打……但是,也有令人血脉偾张 的时刻,就像2016年10月4日的美联外卡赛,双方苦战9局进入加时赛, 直到11局下半,比分仍僵持在2:2,...

移民故事:我帮女儿带孩子的惊险经历

作者:成铁妹 早在我女儿在加拿大某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她就给我们来信说:每当她看到洋人过着“洋房、花园、篱笆牆、小狗”的日子时,就会想到在中国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有朝一日也能来这里过过这样的生活。说实在的,当时这话对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我们,并无多大反响。一来我们不可能丢下老人远走异国他乡;二来我们两人每天各自写点东西,先生还给请来照顾老人的小姑娘上点文化课,另外还教些英文,生活还算充实。可惜好景不长,三、四年的功夫,老人、先生先后故去,孤苦伶仃的我,只能死心塌地来加拿大投靠女儿了。 来到这里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两个相隔四岁的外孙子和外孙女以及家务劳动。本来先生去世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曾几次在梦中梦到先生在机场送我的情景,故而,感到格外的失落,心态也极不平衡。那时,女儿他们虽然请了一位保姆帮忙,但不久就因家事离开了。接着就是走马灯式地换人。倒不是我们相处不好,只是因为来的人都把这里当作暂且栖身的地方,一但找到工作也就撂挑子走人了。在这期间,对我来说,真是极大的考验。心想,心情再不好,也不能面对那样的实际情况,袖手旁观。好在大孩子已能去幼儿园呆上半天,下午接回。 但对我而言,带小孩子真是个难题。因为自己的孩子都是母亲、婆婆带大的,自己没有亲身体会,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自己也琢磨出了一些办法,于是,硬着头皮开始带了。好在自己有个喜欢干净的特点,除了饮食上注意营养外,把孩子收拾干净,并紧紧跟随孩子的活动,注意安全就算尽责了。带了几天下来,女婿还较满意,且说:怎 么不会带,这不带得挺好吗。于是,带孩子的任务,就算正式接手下来了。 在忙忙碌碌中,思乡情结也逐渐淡化了。他们的雇工虽然承担着做饭的任务,但多数不会做什 么花样,也不可口。于是,我看书本、听广播,回忆母亲、婆婆的做菜方法,逐步把炒菜的任务也接手过来。这样的生活好几年好像转瞬间就过去了。大孩子上了小学,家里没有人帮忙,我也应付得了。推着小车带着小的去接大的,中午还去学校送饭,颳风下雨,从不耽误。直至小的上了幼儿园,我才得到了暂时的轻鬆。到洛杉矶大女儿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别看就是那 么几年的功夫,期间,也出过几次让人胆颤心惊的事儿。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是我让保姆照看孩子,自己下楼去送信,谁想她坐在那里练功,让孩子在地下玩儿,不料孩子来回跳那个钢化玻璃的茶几,结果,玻璃爆炸孩子被碎玻璃刺到手上、腿上流血不止,她见状去弄孩子,也血肉模糊。当我上楼途中,听到孩子撕肝裂胆的哭喊声,快步进屋一看,吓傻了眼,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忽然想起,行李箱中有带来的云南白药,开瓶给他们洒上,顿时血流止住。女婿回来,保姆一直道歉没有带好孩子。等急救中心来人后问我上的什 么药。我说:中国的云南白药。他点点头,表示赞同。开始用镊子把碎玻璃夹掉后,就说Ok了。事后,我想自己虽也有责任,不该离开孩子。但头脑还算灵敏。想到了白药,可算采取了正确措施。 再一次是,有一年一个冬天的下午去接大孩子,我把小孩子抱去车库坐小车,发现忘了戴帽子,叫小孩坐在车里在车库等我拿帽子来,大概也就是两分钟的时间,我出来时发现车库门完全关上,孩子在里边没有了光线,吓得哭喊不停,我忙按开关,发现是门坏了,左邻右舍又不熟悉,不得已我只能用脚使劲揣开另一个小门,才解救了孩子。从此这孩子有段时间,坚绝不去车库,这件事还真说明自己有点急中生智的头脑呢。 另一次是,我在做饭,孩子在屋里玩,我嘱咐她:一不能出大门;二不能去后院。等我做完饭,找孩子时,没有了踪影,喊声再大也无动静。我急得哭了出来,找遍了每个房间,最后找到地下室的一间黑古隆冬的储藏室时才发现,孩子靠在一堆行李箱旁睡着了。我悲喜交加,抱着孩子又哭又亲,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还有一次是,为了鼓励孩子,我许诺抱她到地下室玩儿,不小心踩空了一个台阶,顺着楼梯滚了下去。就在这一霎那,我还意识到:宁肯伤了自己也不能撒开孩子,结果,孩子无恙,我却后背骨裂,至今有一节胸椎弯曲,留下后患。 经过这几次事件,认识到带孩子这件事可不能小觑,绝对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加拿大的间接贡献。如今,大孩子已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小孩子已进入大学,且成绩优秀。两个孩子都看重亲情,懂得孝顺。大孩子还说:我走到那里都说姥姥好。只要他们在家,凡我出去活动,都主动接送,受到朋友们的赞扬。隔些日子,还带我出去游山玩水。最近,买了一支小狗,外孙女抱回来,第一时间就让我看,还对狗狗说:这就是你的老太太(她不大会用中文表达),听了这话,倍觉开心。 回过头来想,十几年前我带孩子们在校园玩,一位洋人女士向我提出要我也帮她带带孩子,说是见我责任心强,又干净利落,她很羡慕。只可惜,我怕责任重大,婉言谢绝了。那时还有的家长反映:那个女人真能干,一人带两个孩子。这些都说明,我带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已由中年老太太变成了老年老太太,带孩子的任务完成了。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首先,向外孙子学会用简单的电脑,可以上网、看新闻、打字写东西投稿、学唱京剧,坚持每周一次的票友会,风雨无阻,有时还参加演出。从白手起家到能唱若干个段子,可谓收获不小。因为唱戏要用气,对健康体魄也有补益。此外,每日三次的外出走路运动也是延缓衰老的极好途径。至于到超市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就更不在话下了。身体还说得过去。不但不要人照顾,还可以照顾别人。知足了。

移民故事:十年细品多伦多 Keep Happy!

陈策文 在多伦多,想象不到日常起居生活所领略的,是世界宜居地之美。初抵皮尔逊机场也并无陌生的感觉,在心底是我的华侨祖辈嘴里常常谈到的那个“nice”。 十年,我很享受,于西雅图提前升大学的孙女周末来电,电话里传来的小提琴声,伴着琴声,我们细味多伦多的故事。她说多伦多的枫叶恰好在感恩节变红,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城中的皑皑白雪。那年,她与父母在不同的国度,有幸聚会在多伦多,没有鲜花,只有初雪,于是即兴打了场雪战。挑起雪战的是她,玩得最尽兴,笑得最开心的也是她。这喜乐是同乡别井以后移民路上的第一回,是最珍贵的回忆。 好想念那时候恋雪的小孙女,也好想念给小孙女喜爱的多伦多的雪。虽然按传统乡俗,小孙女就是我的“千金”,但现在她已经不可能与我一起在多伦多生活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冥冥天意要让我们咫尺天涯,体会距离之美备感血脉浓情。 记得当初我们离别之时,小孙女把他吃的巧克力糖掰下一半塞入我嘴里,亲亲叫声爷爷,才挥泪登机飞美国。她妈妈后来告诉我,小孙女一直哭到入睡,梦中又跟爷爷在一起了。 几年后的夏天,小孙女初中毕业来多伦多渡假,我每天下午带她去游乐场玩,兴致浓时,她给我表演在家乡自学的“一字马”舞,还跟我说她学小提琴的密事。傍晚夕阳西下时,住处邻居西人婆婆总是笑嘻嘻拉住尾随着我的小孙女闲话家常。回家后小孙女说婆婆告诉我:“婆婆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做爷爷的‘follow me,dog,dog’真幸福。” 这又是一个第一个,回到多伦多人感同身受我们的天伦之乐,这便将我们的幸福放大了一倍。后来小孙女常从美国来电话,每次她都会在电话里说:“我是爷爷的‘follow me,dog,dog’。” 近年孙女开始用微信和我联係,远在西雅图的她不断给我惊喜——她提前半年升入大学,她当助教拿到了第一次酬金……,我总是回应她“keep happy”,她也总能懂我的意思。移民生活让我们产生了心灵感应,让我们能彼此听懂对方。 回想到小孙女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竟然感叹“无书可读”,她很小就喜爱丑小鸭的故事,曾说她自己也是丑小鸭。孩子的妈妈懂得教育孩子的秘诀在于“相信”,而要“相信”,首先就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她真诚的支持。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总是对她说出“你能”二字,小孙女便带着一张笑脸,带着我赠她的“座右铭”——不看肤色,只看胆色和知识,昂首挺胸走进学校大门。 “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这话一点都不假。小孙女的西人老师上门教她拉小提琴,我们便请老师吃饭,老师也回请我们。我们彼此笑称,中国家长请老师吃饭是讲“尊师”,洋人老师请中国家长吃饭是讲“互动”。孩子和我们家长的努力最终结出了丰硕成果,小孙女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得到了“Good Job Kids”大奖。学校为了表彰这个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孩子,特地将奖状印出了中英文双语,谁说带着中国文化背景走进西方国度,融入当地社会的人只是这个孩子呢?我不也跟她一样,在这段新的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吗? 每次小孙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做出成绩,给我惊喜时,我都跟她说“keep happy”。每次我都想起世界拳王泰森曾经被问起“对什麽曾经很看重,现在却不在意”的问题时,泰森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赢。他的回答啓示我们,移民路上的点滴收获,并在于它的得与失,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是如此,努力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也是如此。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只要“keep happy”,移民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活就会越过越甜。

移民加拿大 实现自我价值的益民路

作者:杨景钊 九七将近,虽然刚年过半百、但却无丰厚积蓄,为了儿女将来多一个人生路向的选择,便踏上了移民加拿大之路……一个平凡得无可再平凡的故事的开始。 到埠后,虽然力求在商业上有所突破,但是,鉴于对加国认识不足再加以个人才干、语言以至财力的不足,唯有弃商从职。在一所大化验所担任职业司机,每天按固定地点送化验报告及收化验物品。幸好妻子有一份工作,而子女利用安省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计划完成多伦多大学的学业。其后,工作,结婚及生儿育女。相信这也是一个平凡得无可再平凡的加拿大家庭模式。 未移民前,对加拿大这个西方先进工业大国充满憧憬,而多伦多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名城。可是来到之后,对“先进”一词大有怀疑,而加国政府及商业效率与香港相比似有一段距离。在脑中曾经出现过“这个选择是否一个错误的决定呢?”当然,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便是如此地生活下去。不过每有闲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类“形而上”的问题便经常地走了出来,而看这一类的书亦多了。 期间看到了李怡读书随笔《谁能够走出罗生门》裡面介绍一位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有篇文章《轻微的喜悦》这样写道:人们终日为“时间”驱赶,已到了难以脱困的地步,不是“没时间”就是“赶时间”,惶惶终日以至生活毫无乐趣可言。 作者又说:人们在金钱、机器及充满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灵魂。 原来,人在高效率的生活节奏中会失去喜乐甚至是失去自己。如果人真的连人的自己也失去的话,人究竟还剩下些什么呢?相反,人处于平淡,过平凡的生活;相信会给予人更多思考空间,让人更认识我们的宇宙。 记得几年前与一群好友去蒙特利尔的东方班芙渡假,目的是赏枫。但由于时间较迟,兼且之前刮了三天风下了一场大雨,心知赏枫无望了。抵埠已晚,翌日清早晨运,到了一块稍大可坐的石头上。由于我们的渡假屋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之上,向下望,很多倚山而建、参差错落、各具形态的屋,颜色不是白便是黑、灰和褐,连一点稍红稍绿也见不到。对面是一个较大的山坡全是枫树,可是,那时只剩下枯枝残叶。 两山坡之间是一个小湖,湖面上方有很多由雾气与水气凝聚成的半透明物体浮在空气中。那一刹那的感受是完全的平静。一些微风吹来连呼吸似乎也要放缓连心跳也要慢下来。这一幅画面的平淡多年来仍然留在心中。 人的尊严是人生存的基本因素,而平等是人拥有尊严的基本条件。 相信我们在报章、电视以致网上都可以见到国会、省议会及市议会的进行过程,高官们与议员尤其是反对党之间的针锋相对,无论是谁即使是国家总理也会被质询甚至指责。人无完人,所以人人都是不完美地平等。此外,任何一个政治人物一旦走下政治舞台、他们会即时变回平民身份。其中那些重回职场工作的更明显地表明他们与普通人无别。每一个人都有不同才能所以在社会裡担任不同的位置或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们始终都只是加拿大平等社会裡面其中一个成员。 作为一个加拿大人对于“加拿大价值”一定有浓厚兴趣。或者我们可以从一位加拿大移民身上知道它的要义。李怡在他的书中介绍写了两本有关谈及加拿大教育的书,该书的作者是廖晓英博士,她与丈夫同在北京成长读完大学,分别留学美国和法国取得愽士学位,在香港教育界工作多年。其后于2004年带同六岁及七岁的儿子移民加拿大。 廖晓英对中、港、加三地的教育有广泛和深刻的认识,同时有直接的体会。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所有小孩子都是按此而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樑。根据廖晓英研究所得: ──中国父母从小学到大学都偏于强调“知识”、“深化”、“成功”; ──加拿大父母中小学侧重于“成长”、“开始”、及“快乐”,到了大学才注重“知识”。 另外她又说 :加拿大学生发挥他们自己与生俱来的品格特点,做出自已力能所及的努力,学习成为人类“全球村”的一个合格公民,能独立生活,做一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愉快地享受人生。 相信《爱、自由、平等和尊重》就是加拿大价值。如果加拿大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所负担的责任作出最大的努力、承担加国公民和“全球村”公民的责任。而加拿大政府对此作出相应的措施好让加人能履行上述任务,相信加拿大价值便能实现。 要平凡不容易,但每一个加拿大人都有潜能做得到,希望每一个加人都有美丽的平凡。

加国猎奇:新年夜免费乘车引发的一场惨案

上世纪70年代多伦多公共交通 撰文 张殷睿 当TTC要求McGuinness酿酒公司支付额外一万元用于车上安保时,McGuinness表示拒绝,理由是他们只管支付乘客乘车费用,支付警察加班费并不在他们职责范围之内。从而也掀起了一场到底谁应该维护公共交通系统治安的争论。 多伦多 McGuinness Distillers酿酒有限公司在1972年12月向市民发布了一则公益广告。这个广告既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又为乘坐公共交通市民免去了新年庆祝之后因为饮酒驾车带来的不必要的危险,三则也为酿酒厂本身做了极好的宣传。   Rosedale-Bloor Yonge两站之间 1970年代 这则广告内容是:“新年前夜开车路况是最糟糕的。因此,请不要开车。请乘坐免费的TTC公共交通吧。”(New Year’s Eve is the worst night of the year to drive. So don’t. Travel free on the TTC instead.) 当多伦多McGuinness...

我的移民生活三步曲后 从此过着自由、快乐的好日子

作者:井华 移民生活应该是我这一生之中最珍贵的经验了。回想来时路,多少的酸甜苦辣滋味又涌上了心头,我的苦与乐移民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尽快入籍。因为我是以企业移民身份来加拿大的。企业移民要取消条件就是要投资一门生意,还要聘雇二名当地的居民为员工。条件看似简单,但对初来乍到陌生环境的我来说可真是困难重重。本想请移民公司协助,他们竟然开出5万加币的基本费用! 这在20多年前5万加币都可以买到一间位于市中心的公寓呢。我想若一时无法凑足此一大笔金额,最坏打算只好放弃移民回老家了。每日除了向上天祷告外,别无他法。  某日由邻居传来一则好消息,有一间咖啡快餐店,业主已拿到身份准备转让。营业时间上午7时至下午3时,服务对象均为附近工厂的员工。我从未有餐饮方面的经验,偶尔在家下厨,也被家人封为厨房杀手。在当时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将该小咖啡店顶了下来。一到中午时分,对面纺织厂员工有位叫John的老外,会代表同事前来下单买午餐,算是我们的大客户。我常常以一碗热汤作为回报,如此宾主尽欢。但是我记得他曾经拒绝过一次喝热汤。那天,我请他喝葱花豆腐汤,当他看到漂在热汤上白白软软的东西,他瞪大了眼睛不敢喝,一直问我: What’s that?  What’s that? 到现在只要一想到John看到豆腐漂在汤里受惊的样子,我就想笑。如此每日认真工作,还算得心应手。下工后就准备次日的菜单,周末到大卖场补足货源。返家照顾小孩功课,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实的日子过得也乐融融。 营业期间,当地的卫生机构每月都会派卫生官员前来检查本小店的卫生是否合格,否则就开罚单,听说更严重者会遭停止营业。可见加拿大政府对食品卫生安全之认真,确实让我们新移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庆幸的是,经过两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顺利拿到了移民身分,全家就迁移到加国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 移民生活的第二阶段:安居。在亲朋好友的协助下,到多伦多之后买了一间在士嘉堡的房子。当时的房价虽然便宜,但银行每月贷款利息却高达 12%,家有三个小孩嗷嗷待哺,每天一张眼,就为金钱而烦恼。刚好此时加国兴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太太及时取得了教师资格,进入了高中教中文,展开了海外培育英才,宣扬中华文化的生涯。本为教职的她教中文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我也只好放下前主管的身段,投入餐饮业当洗碗兼煮饭的临时工。埋头苦干一个月后,竟有坏心员工向老板抱怨说我动作太慢,赶不上用餐时段热饭的供应。次日老板分工资(因杂工无薪水靠小费分帐)时说: “你一个月来工作努力,唯动作不够熟练,且不懂广东话,故小费每小时扣一元(当时最低工资每小时五元) 。” 我初次打工,不熟加拿大劳工法,虽觉不满和委屈,拿了当月240元工资后,就含泪退出了餐厅辛苦的临时工。 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通过本地中文传媒找到加油站的工作。该站老板移民前曾是小学校长,跟我十分投缘。每当我们谈到某些话题时,因观念相同,想法一致,往往谈到兴奋之时,竟忘了给客人加油。有一次有位老外卡车司机,我先问他是否须要加满(full) ? 他点头微笑,于是我将加油枪按到full,然后去忙其它琐事。当我看到加油枪停止动作,向其收钱时,他竟然甩下5元加币,嘻皮笑脸,伸出四根手指意味着four dollars,然后扬长而去。 唉 ! 当日8小时的工算是白打了。一种米养百种人,狡猾的人到处都有。 第三阶段:回流。此地打工不成,试着暑假返回原居地找工作。经友人介绍进入某大学学院任职,美其名:生活辅道老师。面试后,校长接见、一再提醒我今日为少子化时代,每家孩子都是宝,你也是有孩子在国外念书的人,请你把住校同学视为自己的小孩看待,我当时点头称“是,我做得到。” 虽然需24小时与同学们相处,但是想到有寒暑假二个多月可返回加拿大与家人团聚,更何况每月还有不错的薪水可领,不亦乐乎! 但好景不长,学校为了培养足球队,将宿舍配给队员使用。宿舍规定每晚10时关灯就寝,但是球员有时练球较晚,还要外出宵夜,常常无法按时回宿舍。有时竟爬窗进入宿舍,非常危险。于是我向足球教练报告此规定,请他约束他的球员。不料,该教练竟向校方投诉说我不管学生,任由学生爬墙爬窗自由出入。次日,学务长找我谈话,我未等他开口,就递上了辞呈调头而去,请他们另请高明。如此不分是非黑白的教育机构我也无法再待下去了啊。 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 饱尝了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以后,我又重回了加拿大。此时我已有资格申请老人生活辅助金,不需再向人低头哈腰,从此过着自由无束、快乐悠闲的好日子。每日呼吸着加国新鲜的空气,饮着安大略湖的甜水呀!  O’Canada! 伟大的加拿大让我在此世外桃源安居,欢度我的余年,夫复何求! 夫复何求! 

老知青的移民生活 “坚持”是融入加国圣湖的金钥匙

作者:Da Wing Liang 不知不觉移民加国已经10多个年头了。回首往事,可谓感触良多。适逢星岛《加拿大都市报》开展创刊10周年的移民征文活动,我想这是一个畅言移民感受难得的好平台。作为一个年轻移民的父辈,值得通过自己10余年来的经历感受与移民加国的同辈朋友们一起畅言共勉。 回想刚刚抵达加国的安顿日子,我也与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一样,除了感受加拿大那蓝天白云、好山好水好环境和没有多少城乡差别之分,以及随处迎面看见充满友善和彬彬有礼的多族裔面孔外,首先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语言的差异而成了一个像他人常说的“聋哑人”。这其中的故事或笑话实在不少。诸如单独一人而没有懂英语的亲朋陪同时,不敢贸然乘车去某个地方办事;到银行办业务无法与不懂中文的职员沟通;约看专科医生听不懂非华裔前台人员的appointment安排;就连到商铺买杯饮品,买个汉堡包套餐什麽的也是呆头呆脑地不明就裡闹笑话……但令我甚感欣慰的是,这裡的人们大都非常友善且乐于助人,使我马上没有了紧张感。然而我想,长久这样总不是办法,与妻子一起计划和再三商量后,我觉得要尽快融入加国生活。除了分别寻找一份起码能够糊口的工作外,作为新移民来说,其中最必须去掌握的生活技能就是要尽快去考取驾照和努力学习英语。 提起考驾照,我倒是真落下不少心思。当我考过了交通规则笔试、及公证了原在国内考取的驾照后,我被告知可以直接考取安省的G牌驾照,但只有一次路考机会。考官都是以英语操作。诸如什麽平衡泊车、三点掉头、倒入泊车、靠路边停车等等,均必须听懂考官的指挥。于是,我努力地请教儿子这一大堆路考操作词语的英语读法,日记夜背不停熟悉,果真在路考时全部派上了用场。当我听到Pass的通知时,我兴奋得叫了起来。不是吗?我这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齐的、来自中国的老三届知青一族,竟能靠自己那份坚持再坚持的努力而一次考过了。同样,经过我不断的鼓励,我那从未抓过方向盘和一点不讲英语的老婆大人,虽然从G2到G牌一路考了5次,期间也几乎失去信心,但最后都坚持到Pass了。这给我在后来的英语学习中奠下了信心的基础。 随后,经英语水平测试后,我开始了LINC英文学校从零级班起步的学习生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是一位叫Barbara的中年白人。她那和蔼可亲的样貌,认真敬业,循循善诱的工作精神和教学方法,使我一下子驱散了那种无形的压力感和畏难情绪,更激发了我极大的学习热情。(要知道正是因为这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华人同学当中,很多都在后来的英语二级、一级,甚至零级班的学习中打退堂鼓,没有坚持下来。至于三级以上能继续坚持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了。) 那时候我每天都尽力抽空去自习功课,饭后散步时也抓紧点滴时间背诵英文单词。我还搜集那些蔬果食品冰箱门磁贴帮助学习认知,更在逛超市时去作实物背读,这样,我只花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升上了LEVEL 1的班级,我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也因此更高了。更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尝到了学习英语的甜头。 记得我在LEVEL 2班级学习期间,一次到一间傢俱公司见工。老板要求除了能掌握木器维修、油漆等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会开手动挡客货车送货,以及能运用简单基础英语与客户接洽,例如验货签收、核收货款支票、客户意见反馈等附带技能。在多个见工者中,我一下子就被录用了。一段时间过后,我也曾去见习一份时薪颇高的木材开料操作技工,但由于英文水平偏低,难以弄懂图纸上的说明文字而落聘,但这更促使我在往后的学习上的坚持。 在这几年来的英语学习中,由于上了年纪,记忆力较差。经常上周学过的东西,这周就又忘记了。就好像粤语小调《分飞燕》所唱的“难、难、难”那样,总感到力不从心。更曾有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我坚持放车载CD的常用生活英语对话,锻炼听力。更抓住每一个学习口语的机会,在商场、银行、政府办事机构、生活社区裡,在地铁公车上用英语与人沟通、学习。我还在课余练习并抄录了《英语8000句》中的4000多句和从书报上收集了2000多句idiom(成语、惯用语)。 随着英语级数的提高,我还成了英文校刊出版组的一名成员呢。记得我在LEVEL5/6班级时作的一篇题为《Multicultural entertainment in Canada》(多元文化之娱乐在加拿大)的presentation(介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好平,真感到我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的确,这几年外出办事未让儿子请过一次假去为我作翻译。为此,家人都为我感到自豪,当然这离不开妻子这麽多年那艰辛的付出。 抵加之初,妻子她干过多份labor工。诸如洗碗、帮厨杂工、酒楼打杂兼收银等,都因故未能长久。后来她觉得应该掌握一门能够维持生计的手艺,于是她选择了制衣这一行。对此一窍不通以自费学艺到日薪20多元,一直坚持到如今成为受公司器重和不可或缺的骨干员工,其中的辛酸苦楚那是可想而知了。 我想,生活中的困难,是每个移民都必须面对的。而“坚持”就是一把融入加国圣湖的金钥匙。

故事1:爱心大使李太自助助人 耆晖会让长者生活有劲

李太与卓山(左)及林顺琼(右)合照。本报记者摄 李太虽经历病痛,在护理员鼓励和照料下,重拾积极态度,更成为爱心大使。本报记者摄 耆晖会 曾经历严重病患及二次大手术、在政府长者大厦独居多年的李周志芳(下称李太),因着耆晖会的悉心照顾得以重过正常生活,更成为爱心大使,关怀他人。李太心存感恩,推举耆晖会为她的的真心英雄。 年届89岁的李太,丈夫早逝,20多年前由儿子申请抵加团聚,与儿孙同住,后迁进多伦多谭雅珊长者大厦居住,过独立生活。 李太1997年身患重病,医生认为她的颈及腰须接受大手术,风险是万一手术失败,可能永久残障。 经多方思考,她不愿接受手术,但却难以处理日常事务。在这个时候,耆晖会进入了李太的生活中,带来照顾和希望。李太表示,该会护理员及家务助理的态度友善,常带笑容,照顾周到,例如协助她进出浴缸、为加湿器注水、清理垃圾、每天检查及加热膳食、每周协助购物,并教授独居安全知识,以及安排交通到医生诊所等。 真挚关怀更能激励长者 到2015年和2016年,李太接受了两次大手术,每次均获安排入住耆晖会24小时康复护理中心,让她安心调养,体力恢复后才回家。 健康状况改善后,护理员鼓励李太参加耆晖会外展活动,并提供训练,李太遂成为该会第一期亲善爱心大使,加入义工行列,经常探访同座大厦有需要的长者。李太作为过来人,体会到关怀及扶持比饮食和物质更重要的道理,真挚爱心更能激发耆老积极活下去。 李太忆述,曾有一住客不肯吃饭,也不让人喂食,她前往慰问,用真诚换取对方信任,最后接受喂食。还有一次,有一位女长者参加聚餐时不慎弄髒衣服,却不肯更换,李太主动陪她回到单位协助更衣,然后继续愉快地参加活动。 李太表示,因着耆晖会的服务,她才能积极活到今天,又参加社区运动班和聚餐,与外界保持交流,学习新事物。她鼓励长者保持心境开朗,即使年迈也可独自生活。   长者互助关怀 爱心力量感染强 耆晖服务统筹卓山称讚李太开朗,活跃于长者大厦的社交活动,深受敬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长者领袖」。耆晖服务程序总监林顺琼表示,设立爱心大使目的就是鼓励长者互相关怀和帮助,建立友谊,让生活更充实有劲。 耆晖会现在谭雅珊长者大厦安排24小时支援服务,为约60位长者按个别需要提供服务,而受助长者在需要时可按平安钟求救。目前政府拨款未足以应付所有服务,每年要自行筹募补足。康复护理中心服务尚未获资助,幸得善长慷慨解囊,有需要长者只须支付部分费用。  

故事2:安迪脱毒海后挽救别人 进晨曦会获重生再付出

晨曦会义务老师(左起)锺嘉良﹑杨清波,台湾老师孙祐嘉和林建明。本报记者摄 晨曦会戒毒中心加入信仰元素,以《圣经》为本,助戒毒者除掉毒瘾。本报记者摄 晨曦会 本报记者   曾浮沉毒海多年的安迪,现在社区致力于年轻人的工作,引导新一代勿误入歧途,如此奇妙重大的转变,由遇上加拿大晨曦会这真心机构开始。 安迪父母从香港移居加国。个性活泼、好奇心重的他,14岁误交损友,沾染逃学、吸烟等恶习,后加入帮派。15岁开始吸大麻和滥药,需大量金钱买毒,并当上毒品拆家,向人「放K」(卖氯胺酮Katamine),自己也染上索K毒瘾。 母亲常以泪洗面 后患上癌病 忆过去10年吸毒岁月,安迪以「放纵、黑暗、沉沦」来形容自己。长期滥药,身体毛病丛生,包括膀胱受损,频频小便,且尿液常现血丝。内心虽然害怕,惟每当毒瘾发作就放纵吸毒,难以自拔。 自己痛苦,也对父母造成极大伤痛,母亲常以泪洗面,后更患上癌病。安迪深深自责,是自己的毒瘾连累母亲。 安迪多次戒毒均失败。他指一些社区戒毒中心附近可买到毒品,再加上身边大部分是吸毒的朋友,毒瘾难除。 直至2011年,安迪认识一位曾染毒瘾的基督徒朋友,知悉对方在加拿大晨曦会戒毒中心成功戒毒,遂决定一试,参与该组织免费提供的18月住宿戒毒课程。一年后身体状况改善,满以为有能力开展新生活,未完成课程就决定离开。 最困难一环在于心瘾 戒毒最困难是心瘾。安迪很快与帮派朋友溷在一起,再次索K。他形容当时「如堕谷底,人生没希望,连改过的能力也丧失了」。幸没忘记晨曦会老师及义工的关爱,再下定决心,返回晨曦会。 安迪称,第一次是「半推半让」,但第二次就立定心志戒毒。透过读《圣经》和祈祷,体验上帝的真实,终成功戒毒。后来进天道神学院完成宗教学学士课程,获聘任职于一间教会的社区中心,从事年轻人的工作,把个人经历化作别人的祝福。 加拿大晨曦会传道林建明表示,有别于其他戒毒中心,该会通过群体生活支持,再加入宗教元素,戒毒课程以《圣经》为本,为戒毒者祈祷。不少戒毒者也成为基督徒,也有一些纵未接受信仰仍成功戒毒。 董事杨清波表示该会并非正式戒毒中心,以家居护理模式营运,戒毒者须遵守纪律,分担家务,锻炼身体。受限于资源,每期戒毒课程住宿者10人,经费全来自不同教会捐款。以往来戒毒的主要为40至50岁人士,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及说英语人士,为应对转变,计划招请本地出生的成功戒毒者到中心协助。                

故事3:高材生陈映曦获辅导出低谷 燃动青年重建心理贡献社会

陈映曦(左)得到生命师傅黄凤玲适切的鼓励,并参与义工服务,重燃信心,服务社会。本报记者摄 燃动青年 本报记者报道 自小立志投身医疗界的高材生陈映曦,两度考取放射治疗师资格失败,被院方即时终止僱佣合约,自信心尽失,在彷徨无措之际,她的真心英雄「Across U-hub燃动青年营」的生命导师出现,助她重找真我,如今她更成为医疗界专才。 陈映曦11岁时,母亲接受心脏手术,激发她投身医疗界的志愿。后获多伦多大学录取修读生命科学,要再修读为期3年的电疗师文凭课程。满以为可顺利取得执业资格,却她接获电邮通知,未能通过执照试。陈映曦表示,自己一直是「A级学生」,在最后一年医院临床实习课程时,更是未取得执业资格即获医院录用,原以为执照试属囊中物,竟然铩羽,院方只有终止她的僱佣合约。 她准备了半年重考,依然无法通过。她忆述当时彷彿感觉世界崩塌,再无信心踏上医疗服务之路。更常把自己锁在房间哭泣,无法入眠,情绪陷于低谷。 在大学一年级时,陈映曦参加首届「燃动青年」领袖训练营,后来在该机构当义工。因为执业试失败,遂以专心读书为由暂停活动,但该会行政总监黄凤玲邀请她出来谈心,并在其后半年每周三都与她见面,让她得到适切的鼓励。   参与四川灾后重建 领悟人生 黄凤玲表示,陈映曦外表坚强又自信,无论学业成绩或义工服务均出色;在她自信心受重创时,身边朋友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决定陪她走过低潮日子。 陈映曦通过第三次考试,再获同一医院聘用。直至重投燃动青年义工服务,她才获真正疗癒。当中最令她深刻反省的是,前往中国四川筹划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目睹灾民居处简陋,生活清贫,却没有丝毫怨言,只要家人同在已感欣慰。这时陈映曦顿悟自己的挫败,原来算不得什么。 陈映曦现在玛嘉烈公主癌症中心任注册高级放射治疗师,参与学术研究,也是多伦多大学讲师。她永不会忘记在人生低潮时,生命师傅温柔守望,决定续为燃动青年机构任义工,帮助年轻人走出人生的死胡同,培育为优秀领导者。 黄凤玲透露,该会2002年成立以来举办了各类型活动,帮助移民青年投入本地生活,建立团队精神。同时通过关心行动,让心灵受创者跳出困境,贡献社会。该机构筹措经费殊不容易,过去均倚靠筹款活动及善长支持,才得以继续推展服务。  

故事4:智障者学会自理成模范生 智爱中心循循善诱结善果

梁洁仪(右)跟进Carmen的训练情况,对这位学员的进步感到欣慰。本报记者摄 在老师耐心的引道下,Carmen(左)做卷纸的手工画。本报记者摄 智爱 先天智障的Carmen,到15岁才会辨认自己的名字,从申请移民到加拿大开始即遇上不少困难,直至遇上她的真心「英心英雄」智爱中心,接受结构式教学方法,得到老师耐心引道,她在生活各方面都进步明显,成为有信心和责任感的人。 由于患有智障,Carmen早年申请移民时,家人须花更多时间才完成申办手续;抵步时又因未能即时取得永久居民身分,要等数年才合资格入读公校。等候期间Carmen到一间服务中心上学,由资深社工梁洁仪跟进她的日间训练课程及周末兴趣活动。 Carmen忆述,自己当时连姓名都不能辨认,反应迟缓,根本不明老师指示,「一直到了十四五岁,才开始懂得数1至5,也可以辨认自己的姓名」。 及至Carmen满21岁,前往梁洁仪于2010年创办的智爱中心参加成人课程,接受结构式教学方法,学习情况遂显著改善。 从前无力执笔 现参与跳舞演出 梁洁仪表示,这是一种有规律有步骤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综合视听教材,增强学员专注力,有效达到学习目标。老师也按个别情况把步骤细分,通过重複训练以掌握技巧。 梁洁仪忆述:「在课程初期,Carmen对教材没甚麽反应,手部软弱,写字画画出界线;但她胜在乖巧,情绪稳定,老师耐心引道,再加上同学友善互助,进步很快。」 在智爱协助下,Carmen增加对外接触机会,多与人相处有助建立自信,变得积极主动。最令家人意外的是,在12岁前还不懂说话的Carmen,现在说个不停。她母亲说笑道,Carmen有时候说话也真太多了! 此外,Carmen在身体肌肉的发展也见改善。去年开始参与跳舞环节,初时只是胡乱舞动肢体,经道师训练后能够有规律地跳舞,曾参与《高山青》及《梁祝化蝶》等演出。 今年获万锦市府颁模范生奖牌 Carmen今年满30岁,如果没接受训练,恐只停留在12岁程度,整天在家呆坐;在智爱中心,她学会有规律地生活,能自行应付日常生活一些简单事情,例如倒垃圾和摺衣服等。从前需要家人寸步不离照顾,现已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活得开心。看著Carmen成长,父母满怀安慰。 Carmen今年更成为该中心模范学生,万锦市政府还特别发予奖牌,于8月31日由副市长许伟杰颁发,这奖牌既是Carmen的莫大鼓励,也是对智爱一众道师的肯定。 由于智障人士不易获得公司聘用,中心道师不断创造些手工制品,以训练学员谋生技能。智爱中心的营运经费部分来学员申请政府津贴,其馀倚靠筹款活动和善长捐献,努力维持收支平衡。                  

故事5:叶志伟摆脱术后抑郁症助人 康福互助组与患者家属同行

康福广东话家属互助小组帮助不少家属学习身心保健之道,左起为叶志伟、张伟国、康福健康推广经理王晴及陈秀云。本报记者摄 叶志伟(左)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希望在小组中与其他家属同行。本报记者摄 本报记者报道 康福心理健康协会 健康出问题,足以把心灵也拖垮!本身是社工的叶志伟帮过不少人,对精神健康也有所认识,却因接受心脏搭桥手术后康复过程缓慢,患上抑郁症,甚至因有轻生念头而要进入医院治疗。直至参加康福心理健康协会广东话家属互助小组,在组员关心和支持下终于康复,进而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曾当社工的叶志伟,3年前因健康问题提早退休。2016年7月在新宁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胸膛开了7个伤口,又在手脚取血管。手术后身体虚弱,每天服食10多种药,体重由原来150磅跌至120磅,又几乎晚晚失眠,后更出现便秘和小便失禁。连串健康困扰,令他的心情坏透了,常感到绝望。最后连心理健康也拖垮:患上抑郁症,病情加剧至恐慌症(panic disorder),曾有轻生念头,被送进北约克全科医院精神科病房,留医三星期。 小组支援 病情转好 由于觉得自己大限将至,叶志伟开始安排身后事。去年11月,叶志伟与妻子一道参加康福心理健康协会的家属互助小组聚会,认识了该会筹委会主席张伟国和他的妻子陈秀云。叶向陈秀云表示,感到身体日渐衰败,恐随时离世,希望小组成员帮助他的妻子度过难关。 陈秀云听后,即找康福社工马姑娘跟进,又鼓励叶与妻子继续参与互助小组,在小组成员支持下,叶的病情渐见好转。 今天2月,叶志伟完成在多伦多康复中心为期半年的康复疗程,机能逐渐复元。随后妻子安排与他前往中港台及日本旅游超过一个半月。返加后,叶更积极参加康福的心理讲座和活动,使他身心灵健康得以全面康复。 叶志伟表示,过去一年,见证不少前来互助小组的家属,起初与他一样感到焦虑彷徨,但在张伟国及一众委员勉励下重燃希望,学会照顾个人的身心健康,并提升对压力危机的认知及预防。他说,感谢张伟国在家属互助小组中无私奉献13年,认为张及组员是「真心英雄」。 从好奇开始 转眼13年 张伟国表示,2004年经朋友介绍参加康福举办的心理健康讲座,原只抱著好奇心,希望多认识心理健康知识,后来加入该会广东话家 属互助小组,聆听组员的心路历程,心有所感,遂参加康福义工培训班,投入义工行列,转眼已服侍了13个年头。2007年,张伟国更与当时专责的社工组成家属筹备委员会,商讨每月主题及各项活动,务求让患者家属可放下重担,保持身心健康。 至2014年,康福容许小组在没有职员参与下,每月第一个周二晚上自行安排聚会,两年前则开始康复身心行动计划课程,帮助更多家属学习身心保健之道,加强对身心危机的认知和预防。    

故事6:唐氏综合者黎赓新贡献社群 借协智爱丁堡计划从心得力

在金章颁奖礼上,Chris与哈利王子握手。受访者提供 Chris(中)完成爱丁堡计划后更有自信,朱洁英(左)及杨燕琼为他的成就感到欣慰。 本报记者 协智会 患有唐氏综合症的黎赓新(Chris),自小体弱,智力迟缓,因著参加协智会专为智障人士举办的爱丁堡奖励计划,并在义工支持下完成了金章课程,Chris现在不单有自信,更有一颗积极服务社区的心。 Chris的妈妈朱洁英表示,有唐氏综合症的儿子自小抗病力差,加上智力发展迟缓,学习能力也低,「在他入读普通小学时,我不求他成绩好,只盼可培养社交能力,但因语言发展障碍,不懂表达自己,有时会与同学吵架」。Chris到中学阶段,才进入特殊班。 7年前,朱洁英从报章上看到自己曾服务过的协智会(Spirit of Life),刊登爱丁堡奖励计划,招收铜章学员,决定带儿子参加说明会。 朱洁英表示,起初并不打算参加,因没有信心Chris有能力完成;但该会代表向她指出,举办计划的目的,是要为有特殊需要的青少年和智障者家庭带来希望,朱洁英才改变主意,决定让儿子试一试。 为长者演奏 自信满满 参加计划后,Chris在体能、技能,以及服务社区等多方面都有明显改进。例如在体能方面,Chris参与了羽毛球、游泳和龙舟等训练,即使仍未能成功学会游泳,却已克服对水的恐惧,而且还每年参加协智会的龙舟队,在多伦多国际龙舟节竞赛。这些锻练,使Chris逐渐强壮起来,肢体更灵活。 Chris又有机会学习音乐、绘画、绳结、烹调和理财等项目。Chris特别喜爱弹钢琴,弹奏时更表现得自信满满的,他更藉此服务社群,在孟尝长期护理中心做义工时,会向院友演奏乐曲。 另外,协智提供多方面的社区服务机会,Chris曾参与植树,洗车等义工服务。朱洁英说,今年协智会举办家庭露营,儿子在厨房预备80人份量的蔬菜,在用餐期间弹奏音乐助兴,让参加者享受欢乐的时光。 获哈利王子亲颁奖章 回想Chris由参与铜章课程,继而银章,直至成功考取金章,今年9月得到英国哈利王子亲自颁发奖章及证书,朱洁英满怀感恩和安慰,指协智的帮助功不可抹。 协智会共同会长杨燕琼表示,起初与爱丁堡计划负责人商讨为智障人士办这个项目时困难重重,特别是寻找义工,因此不少学员家长都参与其中,她感谢义工热心投入,能助智障人士发挥所长,也是回报。她又指出,虽然智障学员的体能及学习能力逊于一般人,但他们仍是按此计划的规定达标,才得到奖章,足见考得奖章学员毅力可嘉。 协智会是注册慈善团体,专为有智障人士提供服务,早年曾经申请延龄草基金拨款,现时营运经费主要来自善长捐款及筹款活动。学员需在14至25岁之间考取爱丁堡计划,该会按资源及需要,开办过三次铜章课程,共有26人参加;一次银章,有11名学员,至今有5名学员完成金章。      

故事7:独居长者不再彷徨 中信伸援手纾忧困

中信中心为有需要长者提供翻译及接送服务。左起为石凤华、缪以贤、李润生及赵雪琴。本报记者摄 中信中心为长者开办电脑班,教授新科技,让耆老可与时并进。中信提供 中信 本报记者报道 独居华裔老长者在生活上,往往因体弱和英语不灵光而面对重重困难,这正是在士嘉堡谭雅珊长者大厦居住一群移民华裔长者写照,可幸的是,他们遇上了一群可信赖的「真心英雄」──多伦多中信中心的职员和义工。 该长者大厦住客赵雪琴,人称赵大姐,更是这群来自中国大陆移民长者的「领袖」。每当有住客遇到生活困难她都拔刀相助;自己解决不了的,她就向中信求助。 赵雪琴表示,中信原址在大厦对面的购物商场,她有次在邻近超市看到中信单张,开始与一些住客参加中心活动,其后经常得到职员及义工的协助,包括填表格、翻译、接送及陪伴看医生等,深深感受他们对长者无私的关爱。 不「按本子办事」 竭力做更好 赵雪琴举例说,患有心脏病的81岁长者王长云,因不适前往诊所,医生诊断后认为情况紧急,建议他立即到医院治疗。王长云慌忙间找中信协助,怎料才步出诊所,义工已在门口等候。 另外,年届90岁的徐锦灿患有11种疾病,因下肢血管病变须按时清洗伤口,不然恐要截肢。既不良于行,病情又不断恶化,他的家人不知如何是好。中信得悉就主动联繫社区护理服务中心,派护士上门为他清洗及包扎伤口,经过四个多月治疗情况好转,避过截肢之痛。 赵雪琴表示,中信义工并不是只「按本子办事」,更尽力做到最好。她举例说,81岁的石凤华有次独自前往医院,因不谙英语下错车站,中信义工在医院见她迟迟未出现,以手机联繫,请石凤华留在原地,终把她寻回。经过这次经历,石大姐体会住客所言非虚,中信义工有时比子女还要热心及尽力。 长者受感动 主动互助 赵雪琴又表示,这许多的事例也感染长者学习以诚待人,把爱心传递开去。赵雪琴本是「电脑盲」,决心学习电脑后,已能上网搜寻、用电邮通讯,把长者资料传给中信职员,令填写表格更有效率。 多伦多中信中心行政秘书缪以贤表示,中信是国际机构,在加国其他省份也设有服务中心。中心服务范围接近华谘处,只是没得到政府资助,营运经费来自捐献。由于资源所限,中心只有3名全职及3名兼职员工,其馀靠义工协助。 缪以贤感谢义工的参与,帮忙照顾长者大厦部分住客。她特别赞扬义工黄朱丽嫦和麦美宝,当长者有紧急求助,她们都伸出援手。 中心数月前迁入新址,虽然距离长者大厦不远,也安排义工接送住客参加活动。在12月更在该大厦设服务站,当值义工把长者的需要向中心反映,让中心职员及时回应。        

故事8:迭遭癌细胞打击莲达未言弃 西乃山医院悉心照料创奇迹

莲达(左)经常应邀讲述病患经历。图为她与(右起)西乃山医疗基金会发展主任朱健敏和传讯部Janessa Bishopnh。本报记者摄 莲达斗志旺盛,未因疾病而气馁。本报记者摄 西乃山医院 本报记者报道 芳华正茂的莲达(Jennifer Landa)4年前确诊患癌,医生当时估计只有数月寿命。为了善用馀下日子,她保持积极乐观,更主动为西乃山医院筹款,以感谢医护人员的照料,并帮助其他病人。今年7月庆祝30岁生日的她,仍然奇迹地活著。她的经历可给病者提供鼓励作用。 莲达表示,26岁那年,她看来非常健康,既长期做运动又保持活跃生活,体能极佳。但在一次自我检查乳房时发现硬块。由于有家族成员患癌史,她母亲已在西乃山医院乳癌治疗中心(Marvelle Koffler Breast Centre)接受监察,所以她也前往该中心做诊断。 经检查,莲达确诊患上第三期乳癌,报告也发现,由于遗传基因突变,她属较易患上乳癌和卵巢癌的一群。主诊医生格尔云(Pamela Goodwin)迅速安排治疗方案,在一年半时间内进行手术、化疗及电疗。 2015年初,医生宣告完全清除癌细胞,莲达再次投入生活。然而,一年过后接受CT扫描检测时,医生竟发现癌细胞扩散入骨,估计她或不能存活多于5年。 斗志反更旺盛 积极完成心愿 第二次确诊出现癌症,对莲达彷彿晴天霹雳。可她下决心要保持乐观,继续每天的生活,甚至列出多个能够早日达成的目标。惟积极态度未能为她带来好消息,随后的检查显示癌细胞扩散至脑部,原初估计有5年存活期,骤缩减至只有数月。 接二连三的打击未有挫败莲达,斗志反更旺盛。她表示,深深感受到医护人员陪伴走过治癌过程的重要,她其中一大目标就是藉著讲述经历协助医院筹款,作为治疗及研究乳癌经费,「虽然我处于最坏的情况,但病中经历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 莲达指出,医护人员既专业又充满爱心。更令她惊讶的是,当她进入治疗中心,每个医护人员都知道她的名字,甚至连经常陪她覆诊的弟弟,医护人员也可以说出他名字。 加国首间一站式乳癌治疗中心 格尔云医生说,莲达和蔼可亲又富幽默感,深受爱戴,且激发其他病人坚强面对疾病。 莲达今年9月,在怡陶碧谷伊士灵顿高球场举行筹款活动,原定目标是150,000元,最终筹得超过170,000元。该笔款项将用于研究Jennifer Landa Breast Cancer Visiting Lectureship计划,让国际乳癌治疗专家来到治疗中心,推动病症的治疗及研究。 乳癌是加国妇女常见癌症之一,每年西乃山医院乳癌治疗中心服务逾3.4万名病人,也是加国首间提供诊断、辅道和治疗一站式服务的乳癌治疗中心。 西乃山医院还举办社区活动,例如多年前在士嘉堡设立恆康中心,推广精神健康,协助华裔长者处理压力及焦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