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3:48:4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移民故事

李黎:我在加拿大的多彩晚年生活

左起作者,左二是竞选议员,左三是作者的先生,左四是竞选议员的朋友。 作者李黎 我做梦也没想到一把年纪会移民到加拿大。退休后,我原本在古都西安过着平静的生活。2010年因女儿移民加拿大,邀请我们团聚移民,于是我和我的丈夫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在这七年的移民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故事,编织了我丰富多彩的移民生活。 初来加拿大,异国的美丽风光让我兴奋不已,走在社区公园中,周围是那样的安静,比起国内熙熙攘攘的人群,觉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看着湛蓝的天空,浮在天边的朵朵白云,竟如此的亲近;闻着清新的空气,淡淡的青草香味,是如此的心旷神怡。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加拿大。 在社区公园里,我遇到了社区老年活动的中国老年朋友,这些老年朋友大多都已移民多年,他们友善热情,我们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那些令我担忧在加拿大寂寞无趣的顾虑顿时荡然无存。 我们经常一起去参加加拿大中国风情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去年夏天,我们参加了加拿大陝西同乡会的夏日团聚会,会长老姚是个热情憨厚的中年人,他和同乡会的志愿者提前给大家选定地点,布置好会场。当讲话结束后,大家都亮出自己的拿手厨艺,拿出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整整两大桌。 陝西的小吃比比皆是,自家做的凉皮,肉夹馍的地道不比国内饭店逊色。两个小时的会餐,大家边吃边聊,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 饭后我们进行拔河游戏比赛,然后是文艺演出。我们老年社团也带去了两个节目:“陝西大秧歌”和“三句半”。我不仅参加了扭秧歌,这个“三句半”还是我亲自编写的。我们精彩的表演和诙谐有趣的三句半迎来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赞美,一直玩到下午五点,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公园。 在加拿大的生活,虽然丰富多彩,但是确实也体会到身在异国游子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回想起2012年的秋天,广东中山市和多伦多万锦市在万锦广场举办两市友好活动,当时中山市送来了一条手工制作的5,560米长的中国龙,需要3,000多名志愿者参加舞龙。我们到场时,万锦广场已经人山人海,一条巨大的中国龙曲曲折折地盘踞在整个广场,3,000多名志愿者都在各自岗位上整装待命,场面雄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万锦市市长和中山市副市长出席了那天的大会,嘹亮的歌声《我的中国心》在广场上空响起:“河山只在我梦裡,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这首歌在国内我也经常听到,可是身在异国他乡,心竟然被如此地震撼。看着周围的人也和我一样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种亲身的体会,让我完全理解了海外游子对祖国那种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思乡眷恋之情。 舞龙开始时,在统一号令下,3,000多名志愿者同时舞动这条5,000多米的巨龙长达10分钟之久,活动达到了最高潮。这次的舞龙创造了最长中国舞龙的吉尼斯纪录。这个场景让我现在想起还会激动不已。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在这裡世界各地各族的人都有,但是真正想完全适应这裡的生活,那还是非常的不容易,特别对于我们这些老年人,语言是很大的障碍。好在加国政府为新移民开设了很多英语学习班,我和我先生都去参加了学习,我们试着克服语言障碍,融入这裡的生活。我们也经常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全方位地去体会加国的生活。 给我印像最深的一次是,我们社区新建的公园开园仪式,请来了列治文山市的市长来剪彩,市长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请大家吃BBQ,和大家一起做游戏,还和大家一起合影拍照。加拿大的官员这种融入亲近平民生活的举动,与中国政府官员出行谨慎行事、前呼后拥的形像有很大的区别。 还有一次我和我先生参加社区议员的竞选演讲活动,竞选者是一位年轻干练的三十多岁小伙子,在讲演中他介绍了自己的施政措施,如何搞好社区工作,如何为大服务。最后还询问大家对社区中的生活有无什麽建议,我就提出BLUEVIVA能否在YONGE和JEFFERSON增设一个停站点?他认真地记下我们的意见,并说一定会反映给相关部门。 事情过去不久,有天我们收到一封VIVA公司的信,信里告诉我们已收到我们提的建议,并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回复结果,他们在我们提议的地点,记录了一周每天上下的乘客只有几十人次,按规定,如果超过100人次可以增加一个站点,上下人数不足,会增加运营成本,所以很抱歉目前还无法增加站点。虽然,后来这个小伙子也没当选,我们的VIVA站也没增加,但是,他们对待群众提出的小小建议如此认真,即使不能满足,也给于充分的解释,这与国内对群众意见的处理方法和做事风格完全的不一样。 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文化生活。我有幸在晚年的时候能从中国移民到加拿大,体会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有喜有乐,当然也有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总之,加拿大是一个有多元化文化的国家。加拿大政府对移民的照顾也是非常的周到,对各种族的平等和包容也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冬雪:在加拿大自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作者:冬雪 在2007年4月樱花盛开的好时节,我们一家来到了加拿大这片美丽,和平和自由的土地上。当初来到这里,并没有带着什麽雄心壮志,只是怀着一丝向往和一丝好奇。虽然经历了很多移民都经历过的辛劳,但风雨之后见彩虹,今天的我们,不仅收获了稳定的工作和富足的生活,也从当初需要政府帮助的低收入家庭,成为当之无愧的为社会作贡献的纳税人。 充实自己,投入社会 刚来加拿大时,谋生是首要任务。来到之后9天,我便在Metrotown一家比较大的果菜店找到了收银员的工作。我当时可开心了,见到每一个进店的人都笑着打招呼,因为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朋好友,竟然还能找到了工作。在果菜店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来加拿大之前,我没有写过一份简历,没有去过一次工作面试。所以每一次的面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引以为豪的是一次去一家牙医诊所应聘前台的面试。这家牙医诊所要求前台接待员要会熟练的中英文。我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在面试中,他们分别用国粤英语问问题,我都顺利地通过了。在这过程中,我讲述我在中国时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32岁就成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我瞥见他们脸上呈现不屑的表情。我意识到他们一定是认为我在吹嘘什麽,于是我话锋一转,说:“这不是表明我的过去有多厉害,是为了表明我是一个工作认真,积极进取的人,否则我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他们的脸上立即现出微笑,并情不自禁地点头。最后由于我刚来加拿大不到一个月,他们没有录用我。但半年之后,他们又打来电话,问我是否还对这个工作感兴趣。我对每一次面试都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做好准备。 积极进取,勇于尝试 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一个人要丰富自己,才能更容易适应社会。国内的体制中人来到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需要调适自己,勇于尝试。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有幸的是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无论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娱体育我都很感兴趣。所以来到加拿大后,我觉得这片自由的土地非常适合我。 在来到加拿大两个月后,我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在一家美国的连锁摄影公司做摄影和处理照片的工作。当初,我只是尝试性地向他们发简历,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的只是我对摄影的热爱和自认为有的艺术品味。我在我的求职信中写道:我对摄影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文学素养会对这份工作很有帮助。后来,我意外地得到了面试的机会。经理对我的表现很满意,说要给我两个星期的试用期。于是我赶快从图书馆借来PHOTOSHOP等书籍恶补照片处理的知识。两个星期后,我就成为了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摄影公司的唯一四十岁的员工。 辛勤耕耘,敢于承担 在我以优异成绩读完十个月的会计和工资管理的课程后,我成为了我现在公司的财务助理。我开始进入我们公司的时候,我们公司只有三四个人。他们的财务都是手工操作,用手写支票,用Excel记账。我面试的时候,老板跟我说,我们需要一个学过会计软件的人来帮我们公司建立财务的电脑化系统。本来要建立起公司财务电脑系统,通常要请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建立,而不是要一个以前没有财务经验,只读过几个月会计基础的人来做。但既然老板这麽说了,我也就拿出勇气来,说我可以做到。当时我并不是空口说大话,而是我相信我的能力。 在经过了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及结合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后,最后我硬是把我们公司的财务系统建立起来了。从此,我们公司便开始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在我来到我们公司之后,我改革了他们原来很多的管理模式,包括改革与业主的沟通方式和租客付款方式等。这使我们公司的客户服务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我进入公司九年来,我们公司已经从三四个人扩大到二十几人,管理的物业从两百多个发展到差不多一千个。我也从一个财务助理成长为我们财务部门的主管了。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有人说我幸运,可以很快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可以很快找到专业的工作,但我总是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说成功来源于99%的勤奋和1%的幸运,那我骄傲于我99%的勤奋和感恩于那1%的幸运。

刘海15年移民路:列治文是我爱恋的家园

刘海带儿子参加国庆节活动。 文/刘海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2002年,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飞抵温哥华。作为技术移民,开始了在加拿大全新的生活。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初来乍到,没有一个朋友。从租房子、搬家到找工作、为女儿找学校,华人在加拿大所有经历的心路历程一样都没有少。期间,不乏困难、苦恼和挫折。作为一个男人,最大的生活压力莫过于找工作。前后找过不少工作,不断地碰壁。初初稳定下来的那份工作是给美国一家公司,做cold calling,进行电话销售。所幸我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不需要过语言关。过往在外资公司的汕头、厦门办事处,从事过进出口、建材的销售,销售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接下来是找房子。列治文是我最初登陆的地方,刚开始时租住在列治文Gillbel区的公寓。慢慢地攒下了点钱,买下公寓的一个小单元,再换房,搬往大一点的地方。眼看着房价从30万、40万、50万,一天天的上涨,有些无力。 那时也没有钱买新车。刚来的第一个星期,我看到广告,跑到素里买了辆二手车。有一次开在半路,车子突然熄火。失去了动力,没有了刹车。在惶恐中,将车子慢慢地推到后巷,这样的经历很难忘。 稍稍稳定下来后,试着营运一家小的贸易公司,想将中国的建材进口到加拿大本地来卖。但非常不顺利,遇到不少阻碍:中国产品的规格、质量不能符合本地经销商的要求;当销货量上不去,物流就有很大的问题。最大的困难还是文化的隔阂。这个公司并不盈利,后来还是将它关了。 机缘巧合,遇到了一名西人,经他的指点,我开始转行从事金融和投资业务。先是做他的助手,慢慢成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以前在中国多年的贸易知识、人脉关系开始可以用上,生活一点点走上轨道。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刮出。因我所从事的贸易融资直接依赖于美国的债券市场,几乎一夜间,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投资所得。已经搭建完成的投资通路消失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人生又面临着一次挑战。 2008年夏天,我与合伙人经过市场调研,决定成立红酒投资公司,生意回归到我过往熟悉的进出口贸易。在生意日益稳定以后,我所想的是帮助更多的新移民,感恩回馈。就如在我移民路上,有过无数的朋友,给过我的帮助。 现在微信群很发达。我建立了一个邻里守望(block watch)的群。定期地在群里开展一些社区治安话题的讨论。列治文的入室盗窃很猖狂,如何加强警力,各级政府需要听到来自草根民众的呼声。这也是我在2015年底,创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刘海社区之声基金会的初衷。 老年朋友的医疗保健,如何找家庭医生、如何选购比较便宜的非处方药,如何选择学校,民生实事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些话题,都是移民朋友们时时会遇到的一些切身议题。刘海社区之声从微信群走出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大家在一起线下交流。曾经有个生病入医院开刀的群友,英文不够好。通过微信群裡朋友的介绍,找到我帮忙,希望去EI部门申办些手续。我就做司机,开车陪同他。生活中有许多琐碎小事,在我看来,事不在大小,当你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去做,用心尽力去做事,大家都会看在眼中,认可你的为人。慢慢地,就会带动大家一起做,来共同服务社区。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夏日嘉年华、加中体育基金的冬奥城市论坛到为80岁的海岸救助义工老爷爷的筹款,列治文渔人码头附近乔治亚湾罐头厂遗迹保护……每天的日曆裡写满了行程,忙盈而充实。 在青葱岁月的大学时期,我参加过电视辩论赛,喜欢电影配音,曾经被汕头经济台聘为兼职电台节目主持人;现在我也运用这特长,作了多场社区义务的双语主持,投入很多时间。因为身上有多个协会秘书长、理事等职位,有时候,多个活动集中在一块,需要赶场。不要说吃饭,忙时连喝水都顾不上。所幸我有位默默支持理解我的好妻子,有一双乖巧懂事的儿女。  回首移民后的历程,在这里,列治文,留下了我拼搏的汗水,撒下过因思念在祖国的父母而泪湿满襟的乡愁,记载了我奋斗的理想,有我的欢笑和泪水,收获与失意;这里,有我前行的努力,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对这个居住的城市,有着熟悉且喜爱,可以说列治文就是我爱恋的家园。  

祁稚林:我的移民生活就是蝴蝶破茧而出

作者:祁稚林 1996年圣诞节前夕,顶着温哥华十年不遇的大雪,我和我先生带着年幼的女儿,登陆加拿大。 说不清为什么要离乡背井,当年在国内一个二线城市里的一个二线大学教书,看不见未来,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将我推向大西洋的彼岸。一路走来,吃了不少的苦头,却从未有过回头的打算。并不是比那些嚷嚷着要海归的人过得轻松,只因为脑袋里装着一句老话:好马不吃回头草。 到了之后,很快就发现我不可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于是去申请做文员。第一次面试,不知深浅,没问几个问题就被一个糊涂的律师雇用了。律师的业务是房地产买卖合同。几天下来他发现我英文辞不达意,对房地产买卖更是一窍不通。大概是因为我工作态度极好,他勉强留了我两三周,终究还是劝我离开了。 今天回头想想,不就是此处不留人吗?可当时真觉得天塌下来了。我成才环境单纯,出国前一直承受着父母的庇护,不知世道艰难。被拒绝的感觉陌生且丑恶,它像一把利剑,刺碎了我的自尊心。 再一次的面试是一间西人的公司,见我的一男一女两位HR穿着正式,礼貌中透着冷漠,那位女士问话缓慢清晰:“你如何预见三年后的自己?” 我坐在他们面前,绞动着双手,不敢正视他们的目光,说:“我会,我会继续努力做好这份工作。” 两人似乎很诧异:“我们是说三年以后。” “三,三年以后?呃!!!” 深深地,我体会到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驾轻就熟地做着一份工作,心中想的是进取和发展。而我呢,一份工作意味着立足及生存。一个落在水中,一心只想抓住一根漂木的人,会去考虑三年后,将如何在这根漂木上表演前滚翻吗? 1997年卑诗省在新民主党NDP的领导下经济萎靡不振,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苦读数十载的方块字和专业知识,竟对我找工作毫无帮助,我怀疑自己的求职能力尚不及一个小学生。那天回家的路上,阴雨绵绵。不到下午四点,却已落日西沉。我看着街上一个个肤色各异的面孔,感到格格不入!本能地我戴上衣帽,将自己缩入羽绒服中。 意识到求职无望,我报名就读一个为期12个月的会计证书班,每天上课时间是早上7点半到下午3点。回家急急忙忙地接孩子做饭,5点赶去附近一家洗衣厂上晚班,工作到深夜12点。记得有时下班后为了完成第2天要交的作业熬到凌晨4、5点钟。 洗衣厂很大,业务是为餐馆酒店洗涤餐巾、毛巾、床单和制服。头三天上班二十来小时就只做一件事情 - 不断地将洗得皱成一团的餐巾扯直后平放在烘干机的输送带上。操作的速度要和输送带一至。每次我无意识地抬起头来,都会发觉那个高高的光头越南监管正黑着脸,瞪着一双金鱼眼盯着我,看见我抬头也丝毫不转移目光。几次三番,我不再抬头。 休息的时候,工人自然地分成两伙吃饭聊天,一半越南人和一半印度人。我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人,完全听不懂他们说什么,只好拿份报纸假装好学,边吃边看。 经过观察,我发现折叠毛巾的步骤是工厂的瓶颈,经常需要其它组的支援,甚至还会影响大家的下班时间。原来各家酒店对不同毛巾的折叠方式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浴巾有大中小号,每样都有三四种叠法。厂里能准确记得所有酒店各式毛巾折叠方式的就一人:是一个美丽傲气的印度女工,她不太关心别人叠得正确与否,往往是在你叠完一推车的毛巾之后,慢条斯理地指出你哪儿错了,重来。 两周后,我记住了各个酒店的名字和毛巾的叠法,帮忙的时候能独立操作。监管立刻就注意到了,马上分给我一个叠毛巾的工作台,对我的态度瞬间好了许多。慢慢休息时也开始有人来和我聊天,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用英文交流,每个人都以会说英文为荣。大家不再明显地分成两拨,带来的印度咖喱角和越南沙拉卷也拿出来分享。 读会计证书班对我来说要轻松很多。班上不到20人,却来自6个不同的国家,熟悉之后,柴米油盐老公孩子地聊起来,无论眼睛头发是什么颜色,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差不太多。原来这就是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最幸运的是班上的同学都友好豁达,不纠结于当下。终日耳熏目染,我也逐步摆脱拘谨,开朗起来。 大部分课程都不难,只是《沟通和写作》课程让我心中打怵,课程内容包括上讲台演讲。班上谁的英文都比我强啊!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点自信又开始动摇起来。怎么办?当然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硬着头皮讲完之后,没想到我又拿到了班上最高分。惊喜之余,我意识到老师打分不只看发音,能否抓住重点以及时间的掌握也重要。 对着湛蓝的天空,我长舒了一口气!国内的父母和老师,我不该埋怨你们教给我的知识毫无用处。中国文化教我失志不渝,而专业学习培养了我的逻辑分析能力。 一年后的一次寻工面试,我又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我微微地笑着对面试官说:“我会努力做好手头的工作,并利用周末的时间进修会计证书课程。三年后,我希望能成为中级会计师。”(加拿大都市网专稿,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给加拿大的中产阶级画个像

Sherry Sun认为中产阶级的特征是关心社会。 冬季农闲,傅德超回国参观考察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听解说员讲解国内农业最新技术。 【加拿大都市网】西方社会被称为两头大,中间小的枣核状定位。中产阶级被视为纳税的主力军,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今年秋天的联邦大选,各政党都向中产阶级频送秋波。中产阶级到底是什么概念呢?没有人可以权威地给出一个固定概念。希望从政客口中的中产标准,华裔眼中的中产概念,能够给读者一个中产阶级大致的素描画像。  图文:本报温哥华记者董清霞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称作小康阶级,小资阶层。谈到中产阶级,有些人会联想到专业人士、学者、大企业的中级管理者、中小型企业老闆。 对中产阶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中产阶级是过得最舒心的阶层,拥有足够的财富享受生活,有房有车有假期;但他们也被戏称为“夹心阶层”,认为他们夹在社会中层,从辛苦赚来的收入中掏出了大量资金交税,付出的劳动支撑了社会的运转,但既不如上流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 要想给中产阶级画像是不容易的,谁也没有权威对这个概念一锤定音。那么,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的理解中,多角度地观察,为中产阶级画一个模糊的“肖像”。 财长奥利弗:有孩家庭 税前年入12万元 怎样从收入定位中产阶级?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定义。经济学家、政客、华裔移民对于中产阶级的收入,有不同的定义。 究竟谁人属于中产阶级?政客和经济师对中产阶级的定义不一样。 经济学家皇后大学荣誉教授比奇(Charles Beach)说: “中产阶级定义弹性太大,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奇说,在研究报告中,中产阶级有两个不同的传统定义。一个是按家庭收入,将最贫穷到最富有的人依次排列,将中间的50%定为中产阶级。另一个是将家庭收入按最低到最高排列,将收入为中位数的50%到150%的家庭视为中产阶级。 加拿大联邦政府财政部长奥利弗(Joe Oliver)说,中产阶级是指有孩家庭税前年收入12万元左右属于中产阶层。 反对党新民主党的定义着重中间60%收入者;联邦自由党说,中产阶级是加拿大最大群体,他们的住房教育和退休条件都较好。 副财长罗尚:家庭人均年入三四万 联邦副财政部长罗尚(Paul Rochon)在2014年7月签署的备忘录,提出另一个说法,它界定中产阶级是较小比例的加拿大人,只是所有加拿大家庭的20%,即中间五分之一。16岁及以上家庭成员在2010年有平均收入34,400元到44,900元,包括政府转拨款及扣除税额。 加拿大统计局将国民的收入分成5组,2011年数字显示,本国最富裕的1%国民,税后收入至少19.1万元;第2高的群组则占纳税人20%左右,税后平均收入为8.78万元。较2007年的8.57万元上升了2.4%。中产人士2011年的税后平均收入为3.99万元,上升了3.9%。总体而言, 2007年至2011年期间,平均收入的升幅有3.6%。税后平均收入在3.1万元或以下则视为贫穷一族,这组别在上述4年间的平均税后收入则维持不变。 Ian Guan:住温东独立屋或温西城市屋 做建筑师的华裔移民Ian Guan这样定义中产的拥有的住宅,在温东、本拿比、列治文住独立屋,或在温西住城市屋、市中心住高层公寓的,通常算是中产阶级。他们除了供楼,还有余钱投资房子出租或者投资股票。 他认为,家庭年入8到20万是满足这样生活状态的条件。前一段时间,有人在网上议论,西人中产不爱买名牌,华人中产特别爱买名牌,言外之意是华人中产太虚荣。他认为买什么没有对错问题。中产阶级应该有购买自己喜欢的消费品的能力。买什么东西跟消费观念有关,西人中产会在滑雪、户外活动用品上花很多钱。比如买一个钓鱼竿就可以花几百元,钓鱼钩就买好几种,钓不同的鱼。可以下到水里的防水裤价格也不便宜;日本产的优质乒乓球拍子一把就要两三百元,羽毛球拍子、羽毛球、不同运动的鞋,如果讲究质量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中产人士,喜欢骑自行车的,有人会花几千上万在自行车上;喜欢玩摄影的,花费也不菲,他买了一个不错的镜头,就花了6000元,如果是发烧友,花钱就更多了。有句话这样说:“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是有道理的。 所以他认为,华人中产喜欢买一些名牌货是不必抨击的,这和西人花在运动和爱好上,都同样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能力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中产的一个特征。”他说。 在金钱上说,他认为中产不必为物质生活担心了,可以过超出生存层面的精緻生活,或者有能力在生活享受上花钱。喜欢有机食品的可以如愿,买件奢侈品不必太纠结,想为公益活动捐款,也可以做到。 George Du:一个独立屋两个孩子两辆车 关于加拿大中产标准,George Du借用美国梦的说法:“一个独立屋,两个孩子,两辆车,一条狗。”他认为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加拿大。按照这样的标准,他已经超出这个中产了,但他还是怀着一种中产心态,觉得自己离富人标准还有距离,还属于中产阶级。他还有明确的进取目标,这也算是中产特有的心态。 他认为,中产通常是拿工资的,或者做中小生意,有自住的房子,有一两套投资房,或者投资一些股票。他投资了几十套房子,但还是希望更多。两个孩子读完了温哥华的私校,又上了美国名校,花钱的地方不少。他说:“达到一个目标,又有了新目标,钱好像永远不够花。” 他认为,中产不算社会精英,因为受薪人士不能给别人工作机会,投资或开中小企业,给别人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有限。他认为,社会是靠创业者推动的,中产只能算是独善其身。 有主人心态的才是中产 谈到中产标准,Sherry Sun说,不应该仅看他有多少钱,也要看他的心态。中产在加拿大是社会主流,他们的想法和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的主流观点。大选时,各个政党都很重视中产阶级的选票,因为他们是最大的群体。她认为,中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不做过客把加拿大当家 谈到温哥华的华人,她说,很多人的资产和收入都跟本地中产无异,从住、吃、车上看,达到中产标准,但他们对社区事务不关心,行为方式与本地中产格格不入。他们把自己边缘化了,就像不是生活在加拿大一样。 在Sherry看来,想法跟主流一样就是中产了。住在加拿大,要做加拿大人,对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有所瞭解,也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要面对的不仅是文化差异,还要克服过客心态。如果把加拿大当成家了,就不会只图一时一事方便,而是会为子孙后代着想。 “怀有过客心态的人,即使享受这里的环境和生活,也找不到家的感觉。”她说。 把自己的颜色染上去 她赞成华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站出来讲话。不论是反对教师罢工,还是反对学校的性教育内容,都是一种主人心态,希望用自己的想法影响社会。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社会,华人要把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各族裔有不同的色彩,要把自己的颜色染上去。如果社会是一条马赛克路,就把自己的小方块放进去。 “虽然华人是少数族裔,但少数影响多数也不是不可能。”Sherry 说,比如中餐、中国节日、唐装等中国元素已经被很多西人接受,春节已经被本地人普遍瞭解。中国人说的“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本地有些西人也懂;华人喜欢用的微信,现在不少西人也用了。 因为华人来多了,银行的营业时间都改变了,很多银行7天营业了。很多西人公司都聘用了华人员工,方便为华人顾客服务。华人会理财,有些西人也愿意学习。一些西人娶了华裔太太后,就改变了过去不存钱的习惯,账户终于有了存款了,过去长期租房的也买了房子。 她看到,不少在加拿大生活久了的华人,也学到了西人追求生活事业平衡的优点。有些华人在国内的习惯是拼命工作,为挣钱牺牲了生活。到加拿大才意识到,干什么都不能拼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加拿大社会保障好,养老不必发愁,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Sherry说,加拿大中产阶级虽然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人们通常不那么渴望豪宅、跑车、游艇。在看到富人的生活时,他们也羡慕一下,但通常不会为之奋斗。一些华人也会反思“挣钱为生活,还是生活为挣钱?”自己是否有必要,一直不停的追逐财富。 融入社会也影响社会  “既要被社会影响,也要影响社会”,Sherry认为,要参与到社区事务之中,关心社区,也让当地人瞭解华人。她举了自己的经历为例子,说明影响社会是可以从小事上做到的。 她在旅游行业工作,旅游车停在史丹利公园和女王公园时,经常被小偷砸车。她和一些同行发动几百个从业人员签名,交到市政府,希望加强警力。“不管建议是否被政府接受,起码我们做了自己的努力。”她说。 对于新入行的旅游从业者,她建议他们一定要进入当地业界,合法经营,买保险,加入旅游协会,不能游离于主流同行之外。瞭解行业的游戏规则,也在看到问题的情况下,说服他们改变游戏规则。 比如,在加拿大刚刚成为中国人旅游目的地时,旅游行业开会,主流同行很愿意听他们讲中国人喜欢什么。他们建议的在早餐增加粥这个中国人喜欢的品种,被一些餐厅採纳了。建议酒店增加热水壶、拖鞋、茶包,很多酒店也接受了这个建议。 先融入社会,才有可能影响社会,这是她的体会。如果游离在行业之外,遇到不合适的现像光是抱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回到中产的议题,Sherry说:“参与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人,才是加拿大的中产阶级。是否中产阶级,不光看财产和收入的数字,关键是看是否关心社会,是不是本地人的心态。” 社会阶层的消费差异 社会阶层,也被称为等级、阶层、社会等级。在很多历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阶级”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与权利,不同意识形态的多个社会性群体。社会学家将决定社会阶层的因素分为3类:经济变量、社会互动变量和政治变量。经济变量包括职业、收入和财富;社会互动变量包括个人声望、社会联系和社会化;政治变量则包括权力、阶层意识和流动性。社会阶层的消费者行为存在以下差异: 一,支出模式上的差异。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所选择和使用的产品是存在差异的。有的产品如股票、到国外度假更多地被上层消费者购买,而另外一些产品如廉价服装与葡萄酒则更多地被下层消费者购买。下层消费者的支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带有“补偿”性质。 一方面,由于缺乏自信和对未来并不乐观市场营销,他们十分看重眼前的消费;另一方面,低的教育水平使他们容易产生冲动性购买。 二、休闲活动上的差异。社会阶层从很多方面影响个体的休闲活动。一个人所偏爱的休闲活动通常是同一阶层或临近阶层的其他个体所从事的某类活动,他採用新的休闲活动往往也是受到同一阶层或较高阶层成员的影响。虽然在不同阶层之间,用于休闲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相差无几,但休闲活动的类型却差别颇大。 三、信息接收和处理上的差异。信息搜集的类型和数量也随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处于最底层的消费者通常信息来源有限市场营销,对误导和欺骗性信息缺乏甄别力。 出于补偿的目的,他们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中层消费者比较多地从媒体上获得各种信息,而且会更主动地从事外部信息搜集。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会日益增多。  四、购物方式上的差异。人们的购物行为会因社会阶层而异。 一般而言,人们会形成哪些商店适合哪些阶层消费者惠顾的看法,并倾向于到与自己社会地位相一致的商店购物。 加拿大中产很有安全感 在中国和加拿大两边走的胡之良说:“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现代物质文明阶段。近一两百年来,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产阶级成为庞大的群体。加拿大的社会呈枣核状,中产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支撑社会稳定。” 中国中产没安全感 中国的中产阶级,在胡之良看来,应该是年收入20万人民币,并拥有50万人民币以上资产的,拥有房地产。他认为不能光看资产,因为房价升值,好像个人资产升值了,但生活水平并没有改变。 他认为,中国的中产群体没有西方社会那么大。谈到中国和加拿大中产的区别,他说,精神、文化、价值观,对生活的满意程度,都有差别。 加拿大的中产为什么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呢?他认为原因是人群大、收入中等、丰衣足食、生活有保障。这个阶层对生活基本满意,活得比较安心舒心。 中国的中产是收入偏高的工薪阶层,虽然收入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但朝不保夕,没有安全感,满意度不高。这个阶层在中国没有被公认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看起来很有事业心和上进心,其实是慾望强和互相攀比,追求物质成为生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因为在中国,底层的已经没有希望了,上层的即使有变故,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最没有安全感的是中产阶级,他们抗打击能力差,不能停止努力去达到更高的阶层,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安全。中国社会经济动盪,一夜暴富的机会比加拿大多,但变数大,挣的一点儿儿辛苦钱,可能说没就没了。中国富人炫富是想用财富证明力量,中产看到富人炫富,心里还是有仇恨的。 中国中产的一大特点是攀比,胡之良说,他住的小区应该算是中产聚集的小区,很多人养狗,很多人养狗是为了攀比,并不是真的喜欢狗,在出来遛狗的时候大声呵斥狗,狗屎污染地面也不收;出国也是他们攀比的一个要素,或者把孩子送出国,或者自己移民出国。来到加拿大并不是因为喜欢加拿大,是因为别人移民了我也要移民。 加拿大中产阶级不焦虑 加拿大的中产阶级就没有这样的焦虑,因为有社会保障托底,几乎可以一眼看到头。稳定也使加拿大的中产没有上进的动力,不追求更好的发展。他们通常也不仇富。在加拿大的海滩上,有很多晒太阳的人,分不清穷人和富人;超市中,穷人富人买的东西区别也没那么大。富人走在街上,通常也是T恤牛仔裤,在大众中隐形,有钱也不炫富。中产阶级也会羡慕他们住豪宅有游艇,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努力去追求。 中产有明显的使命感 傅德超是南开大学毕业的化学博士,在温哥华做了10年化学研究,现在是沙省的农场主,享受做农夫的快乐。 谈到中产阶级,他说:“我心目中的中产在收入上应该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物质上富足,消费上可以引领时尚。”他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中产的优势在于不为物质的缺乏而烦恼,不为生存而奔波,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生活。 他过去在温哥华搞研究的时候,收入还不错,但不算中产,因为工资没有高到轻松的程度,忙于生存的成份较浓。那时候度假既要看有没有假期,还要顾虑预算,会为这些局限而委屈自己的兴趣。现在他感觉经济上宽松了,只要不做过分的设想,基本都能实现。 傅德超认为,中产在精神层面往往有高的境界,对社会的关註度高,有明显的使命感。很多问题都有独立的见解,不愿意受世俗的摆佈。主要烦恼有:在资本的大潮冲击下,在土豪的粗放下,自己显得很单薄,除了自己的所长之外,对社会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他感到自己有责任促进中加的农业合作。2015年初,加拿大农场主互助平臺的会员们在多伦多聚会,傅德超做了专题发言《在沙省经营农场》。他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将大家组织起来成立这个平臺,会员壮大速度很快。这个平臺很快将转化成正式的协会——在加拿大联邦政府註册的加中农业促进会,傅德超出任副会长。作为华人在加拿大从事农业的先行者,傅德超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定位。思考未来站得更高,视野更开阔。他说,带领大家投身加拿大农业将成为他未来的事业,他对促进加中两国的农业发展与合作有使命感。 C01

移民故事:在地球村的任何地方,做自己

作者在吹奏萨克斯风 文/胡之良 确切地说,也就是我在这十年之间的一些个人感悟,当然不全面也不完整,可能也有点儿七零八碎不成整块儿,只是想到的就说说看吧!看不下去您尽管翻篇儿! 04年初,我陪太太落地温哥华,一路上在天空中飞翔的都是无边无际的对这个我们人生新大陆的想像,并没有太多的素材,也没有任何的准备,甚至在收到落地纸之后直到启程前一个多月,都没有确定是前往东部的大多伦多还是西海岸传说中海天一色的花园城市温哥华?一切都是在未知的未来与不确定的明天之中飘忽摇晃着,就这么着摇摇晃晃地飞过来啦……哦,机票订的温哥华,取决于两个原因:一,可以先住朋友的姐姐家。二,海龟同事大赞这里的中华美食可以绝杀欧美任何城市!这里插一句,04年落地,并未立即扎根,而是因为突发状况一个月后就回了北京,再次晃悠回来,开始深入生活搭窝筑巢,已是两年后了。所以十年,如题所计。 温哥华,是我到过的城市里面最为独特和令人难以一言以描述的,借用一位日本音乐家老人的话:这个地方,待久了,人是会变的……由于我们的专业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太太在这里逐步建立和完善着她的事业发展,一步步地继续在从业和创业上实现着人生价值的体现,从通过认证,打工,中医学院兼职讲课,到开了自己的诊所,正好至今十年。 我从事的工作有点儿简单而跨界,做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交响乐团单簧管演奏一干将近二十年,自九十年代起爱上了摇滚与爵士乐吹起了萨克斯風,同时还开起了饭馆儿做过音乐俱乐部,各地巡演走遍大江南北,期间起起落落沉浮于热闹与清冷,感受到了烟云过眼,世间虚幻……而温哥华,瞬间使人安静,随手可以触及暂停键,我惊喜于这一份温和平静而踏实的包围,顿然赶觉生活之船驶入了一片宁静的深湾,我还寻得一处极其贴切的实地:Deep cove,常以此拿来印证着我的思维虚幻与现实说明。 生活的现实在任何一处都是眼前的存在,温哥华虽然常常阴雨绵绵云山雾罩,太阳在这里难道不是照样升起?日子还不是以每天计?生活还不是在时刻继续?这十年,没有倒退键,没有快进键,更没有暂停键,有的,必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须是实实在在,一日三餐。我在北京与温哥华两地晃来晃去,这边帮帮闲,那面帮帮忙,温哥华与北京是小家庭与年迈父母,中国南方与加拿大东部也都偶有演出,毕竟尽孝是华人骨子里带的,音乐是我一生不可或缺的。 经过多年感悟,谈谈感受。我们新移民一代从小接受的教育,在国内几十年环境变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无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认知,致使我们与从小在本地成长的人之间在观念,习惯,价值观等反面互不了解,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必然形成从沟通上就不够顺畅,此为一大差异。而华人族群之间的关系,较之在国内而言,也存在着一些表面平静实则内敛含蓄的微妙,这与人在他乡异国,社交关系骤然压缩成为狭长地带有点关联,不同的移民背景,文化差异,在国内毫无交集的人群,突然同处一个环境,​​那种无的放矢无所适从的社交疑虑。再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否倒在其次,自我身份的落差倒是使一些一时难以找到位置的新移民产生焦虑,专业难以发挥,价值不能体现,习惯性的原有文化趣味与此地的条件与方式大相径庭。 十年以来,社会在变化,温哥华也在经历着几十年来步伐最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断地需要面对与思考,我认为我在这十年的经历促使我在不停地成长和成熟,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需要努力学习,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对西方文化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我的英文水平,所以我在这几年只要在温哥华,都去参加英语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努力参与到加拿大的音乐环境中,今年,与杰出的华人作曲家指挥家同是来自北京的张进大师兄一起刚刚筹备组建了不列颠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将在加拿大建国150周年之际的六月三十号举办首场音乐会,为加拿大伟大的多元文化彩虹添一道色彩。我个人觉得,相对于“是金子哪里都发光”这句话来讲,倒不如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加贴切地反映了新移民之路,然而,除了积极面对努力融入之外,不忘初衷,坚持情怀,闪闪发光的不一定就是金子,是根儿铁棍儿何必非要磨成针?在这地球村的任何地方,做你自己,你就是世界!

移民故事征文:加国最艰难时孕育小女儿

作者:加子 十四年前的那个圣诞节,天空飞舞着雪花,白茫茫,轻飘飘地洒向大地,上帝在塑造一个洁白的童话世界,我如孩童般向上帝祈祷,希望找到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当时,我和先生都在上学,没有工作,儿子上小学,不满周岁的女儿送回国请父母帮助抚养。紧张的学习,使我连思想的时间都没有,学校放寒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星期,我还是决定找份零时工作来缓解生活压力与思念之苦。 我们寓所附近有一家小超市,我便去那裡申请工作,与老板娘和老板会面后,他们决定录用我当收银员。 时光在紧张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中飞逝,转眼寒假结束。开学后,我一边Part Time打工,一边Full Time学习。我请小店年轻的美女经理尽量安排我上早班,因为小店其他Part Time的员工大多都是高中生,下午和休息日才能来上班,而我一星期有三天上午没有课。 过不多久,中国大陆爆发SARS,而且传到多伦多,道致有人感染致死,公共场所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但于我来说,学不得不上,工也必需打下去。我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死由上帝主宰,听天由命。” 由于过度劳累,我的身体状况不佳,体重只有93斤,胃口也很差,不久左肩骨头上又发现长了一硬块,一碰就疼。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天早上,小店开门营业,我正忙着从冷库往摊位搬运货物,突然感到一阵恶心,赶紧跑到门外换口气,想吐却没吐出来。 当医生证实我再次怀孕时,我头脑一片空白。这还了得, 老二还在中国, 老三倒要来加拿大凑热闹。家庭医生在得知我们家窘迫的境况后,建议我做人工流产,但风险得自己承当。  我在心中向上帝祷告,同时请在主内的兄弟姐妹帮助一起祷告,上帝的灵就在我的心中,他不会见我在悬崖绝壁徘徊而不拉不管。主内的兄弟姐妹都支持我将孩子生下来,一切有主安排,让我不必担忧。 我横下一条心,决定把胎儿放在首位。世上的事就这麽令人不可思议,左肩上的硬块在擦了几次从中国带来的万金油以后竟悄然消失了。我想这是因为保胎儿是神的意思,甚至这个胎儿的到来就是神的一次试探,看我的心是否有爱,是否属灵。 怀孕前期的剧烈反应令我辞掉了工作。记得老板娘依依不舍地对我说:“你什麽时候感觉身体好些,都可以回来继续工作,时间任你选,毕竟这份工对你们很重要。”她知道,我的先生也在上学且没有工作。 人心就是这样永不知足,在我感觉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之后,我又向神提出一个请求:“如果你真是看顾我们,就请给先生一份工作吧,没有工作的夫妻怎能抚育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我又将这个心愿告诉一位虔诚的主内兄长罗伯特,请他代为祈祷。 接着,开始投简历,除在网上乱发一通外,我还把他的简历推荐给认识的老师们。 那位有着满脸络腮胡子热情的原计算机系主任抱歉地对我说:“看到你先生的简历,真为他这样的人找不到专业工作而深表遗憾。帮不上忙,我很惭愧。”不过,他还是很认真地帮忙修改润色了一下简历。 再接再励,又上网投了两个星期,幸亏我因怀孕不打工且减少选修课,这样才有时间发简历,并接到那个要求先生下星期五去面试的重要电话。先生穿上那件国内带来的西装,系上领带,又找回点白领的感觉。 大概我们的虔诚感动了上帝,否极泰来,先生在第三学期还没结束就回到白领的行列,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 我的学业还有一学期才结束,小女儿的预产期比毕业日期早几天,前俩孩子都比预产期提前几天出生,想必小女儿也不例外,为了赶在她出生前完成学业,我向老师请求提前两星期完成毕业设计与论文,这期间先生大力协助,为我的code画龙点睛,我终于赶在小女儿出生前完成所有功课。 小女儿出生后的第5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给她喂完奶,突然浑身一抖,感觉一股寒气从脚底而上,之后就打起寒战来,接着是高烧烧到温度计的顶端,心跳快到不敢数,感觉心要从嗓子眼跳出来。先生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将家里所有的药都翻出来也不管用,我让他赶紧烧一大锅红糖姜汤,然后我就一碗接一碗地喝姜汤。虚汗一身接一身地出,一晚上我换了好几套棉毛衫裤,棉被床单全都被汗浸湿,先生不住地往我的额头和背心擦清凉油以降低体温。 第二天早晨,我打电话给一位教会的朋友,她闻讯立即赶到我家,开车把我送到医院急诊,从早到晚陪伴我,医生确诊我患上产褥热。她又带我去药房买药,送我回到家中的时候,天已近完全黑了。 那一年,我历经了许多艰难困苦,每一次,都以为走不过去,虔诚地请主耶稣保守成全。虽然我还没受洗,但在主内兄弟姐妹们真诚的帮助和代祷中,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软弱,战胜自我,得到神的祝福,一次次绝处逢生,感受神的恩典和博爱,真切地领悟到“神的恩典够你用”。

网友:移民加拿大 爸爸妈妈适合吗?

原稿2009年12月刊于加拿大都市网,作者:安安的加拿大生活 移民来加国的人,最惦记的应该是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尤其是中国独有的独生子女们加入到移民的队伍,剩下空巢的爸妈在家里,无法照料无法尽孝,好在现在科技发展,网络、电话、视频好像让距离缩短了,但也只能冲着远方的爸爸妈妈呼喊一声:你们好吗?又有多少孩子体会到空巢老人的苦痛? 茜茜的烦恼:   坦率地说,茜茜是很孝顺了。公公婆婆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两个儿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茜茜嫁给了小儿子。小两口移民加拿大后,很快就帮老人办了移民。他们在加拿大11年,老人中国、加拿大两地跑,在多伦多跟他们住了至少有5年。尽管是一家人天伦之乐,已经80多岁的公公还是萌生了落叶归根的想法,坚持要回去中国。临别前,老人们的一席话让茜茜和老公很是窝心。老人说:这一走,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希望你们都好,也知道你们在国外的移民生活不容易,我们不好再麻烦你们了。在国内我们去世了,也不用跑回去了,等有机会回去了上上香吧。   说到这里,茜茜的声音都有点哽咽。但身在远方能做什么?除了打电话还是打电话。但这是老人们最需要的吗?她讲了两个故事给记者,国内的一对高级知识分子,一双儿女都是博士很有成绩飞得远远地,老两口一辈子都是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但到老了却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原来老先生去世后,没见到孩子回来奔丧,老太太估计是太过孤单,在先生去世20多天后也跳楼自杀了。另一个朋友做地产发了家,老父亲生病了,找了三个人专门伺候老先生,但一个月也见不到忙碌的儿子,老先生指着医院里那个被儿子亲自照顾的农民说好生羡慕他。   说完这些,茜茜也感叹,现在经济条件也好起来了,要多回去看看老父老母。公公婆婆临走前,她一再表示,等老人在国内住烦了,想念孩子了,还回来住。但她自己也知道,老人不会再回来了。父母一辈子不容易,也许等我们这一代也老了才能更清楚地体会到老人孤独的心。谁让我们选择了移民这条路呢? 加拿大老人公寓里的中国爸妈   芳芳的全家都移民过来了,哥哥、妹妹和爸爸妈妈。年迈的爸爸妈妈过来6年了,和妹妹一起去住在温莎。老两口没有收入,每月有政府补助100多块,兄弟姐妹都还在奋斗,也很忙碌。老两口就在温莎找了一家老人公寓住了进去。因为没有收入,没人每月只需缴纳180元的费用即可。记者问芳芳老人愉快吗?芳芳说老人公寓里有不少中国老人,还算好吧。政府负担了全部的医疗费用,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老两口计划住够十年,据说每人每月可以得到1000加元的养老金,就算安顿住了。这对西人可能是不够,但对节俭的中国爸妈足够了。唯一不好的是老人吃不到中国食品。不过等熬过十年拿到养老金,他们就得从老人公寓搬出来,因为一旦有养老金,公寓的费用也就高了。到时候只能跟儿女一起住吧,好在兄弟姐妹都在,不然也麻烦。 移民适合老人吗?   不少人在移民加拿大的时候,在憧憬美好前程的时候,也都考虑到父母的未来,尤其是一代独生子女。把老人也移民过来,加拿大对65岁以上的老人又是全免费的医疗,不是很好吗?但不少老人真正来到加拿大,却并不像孩子们想象得那么快乐。一些来探亲的老人,原本签证半年,住了一个月就吵着要走,一对夫妇曾经跟记者说,在这里像坐监狱。是呀,从尽管脏乱但热闹快活的中国,来到好山好水但好寂寞的加国,让老人们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性,谈何容易?单是长途的飞行对上年纪的老人就是不小的折磨和负担。朋友小马的爸爸来探亲期间脑溢血,半身瘫痪,不但让儿子媳妇负担加重,他自己也受尽苦头。回到中国后回忆这一切,老人说:如果不去加拿大探亲也许就没有这么快出事呀。   在陌生的环境没有朋友是老人面临的更大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社区里老人活动不断,城市医保也有了极大改善。不少城市公交、公园对老人都是免费,在熟悉的环境里老人们尽享晚年。来到加拿大,每天只能面对孩子们,每个移民的生活都不容易,看着孩子那么辛苦,自己也帮不上忙,多伦多冬天皑皑白雪封门,出个门都难,怎么熬过这样的日子?记者经常去社区游泳,每次都碰到一个看上去有60多岁的奶奶,一个人闷头游泳。记者过去搭话,她竟然高兴地说谢谢你,谢谢你跟我说话。她是南京人,和老伴一起过来照顾生孩子的女儿。老伴呆了一个月就坚持要回国,留下她再陪伴女儿几个月。女儿很孝顺,知道她寂寞,每周都送她来游泳。记者问她觉得加拿大好吗?她的回答是一点也不好。对老人来说一点也不好,比国内差多了。(都市网原创稿件,请勿转载!)

加国10年中西合璧 无为而治女儿成才

Sharon Liang 一家来加拿大刚好10年。 文/Sharon Liang 2007年的4月,正是温哥华春意盎然,樱花盛开的好季节。我们一家人带着一些向往,一些好奇,一些茫然,来到了加拿大这片印像中和平宁静友好的土地上,开始我们的新生活。十年的寒暑,十年的辛劳,换来了今天我们工作生活的满足和女儿的茁壮成长。来到这里的移民,每个人都可以讲一大段人生的故事,人生的感悟。若论到人生的感悟,莫过于我十年来融合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实践于对我女儿的培养上。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以为我女儿是不是进入了美国藤校,又或者得了无数的奖项。其实她只是一个勤奋学习和工作,有爱心,有孝心的普通女孩。 加拿大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家长和子女共同努力。由于我是英语专业的,对西方的教育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同时我也同意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 加强阅读,发展孩子自学能力 刚来加拿大时,我女儿只是小学五年级。她英语水平极低,在学校有时不明白老师和同学讲什么,因而错过了一些活动。为了加强她的英语水平,我带她到图书馆,一起挑选图书,让她做课外阅读。她每天坚持阅读英文故事,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接着,我又给她讲解了所有英语语法(相当于中国的高中程度),让她做练习题。一段时间之后,她的英语有了长足进步,人也有信心多了。她从此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的英语和社会学课程中表现突出。除了阅读英文外,我女儿也对中文和法语很有兴趣。她中小学放假时,我都要求她每天从中文报纸上(环球华报,都市报等)抄写一篇文章,以继续中文学习。在我女儿整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除了作基本的英语辅导外,其余的都是我女儿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和自学,从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她以优异的省考成绩和奖学金说明了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业。 服务社会,培养孩子高尚情操 与中国的竞争教育相比,这里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服务社会的意识。看过不少五六岁的小孩子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深受感动。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我经常鼓励她去当义工。我没有限制她要去做什么义工,或说做什么义工对她以后升学有利之类的。只要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去做。她在中学时去做过收集循环再用垃圾和陪特殊学生进午餐等工作。后来也做过学校的学生纪录登记,去Burnaby Village Museum做过三年的学生夏令营助手等。 鼓励独立,作出正确人生选择 西方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作出工作和生活的选择。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同时也注意适时介入。例如在选择修什么课程,选择什么专业时,我都会根据我的经验给孩子一些参考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由孩子决定。有时孩子由于涉世不深或缺乏经验,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我们应该容许孩子犯错,犯错后她会自我纠正。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我告诉她读人力资源专业比较有趣和有前途,她开始不接受。后来由于有个在一连锁超市总部做人力资源助理的CO-OP机会,通过八个月的工作,她从此爱上了人力资源这个专业。在我女儿从中学到大学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都是让我女儿自己选择修什么课程,选择当什么义工,选择读什么大学和专业,所有的选修,填表,申请都是她自己完成。 十年磨剑终出鞘, 苦寒过后梅花香 2017年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年份。在我们庆祝来到加拿大十年之际,我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踏上人生的另一个台阶。我在这里感谢所有在我们的移民生涯中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包括我的亲人,加拿大政府,我的公司,同事,朋友和我女儿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祝愿大家工作生活蒸蒸日上!  

移民故事征文:我为女儿重新“移民” 回来

作者:Jane Zhou 我们重回多伦多有8个月了,目送女儿蹦蹦跳跳地和同学上了校车,看着她那笑开花的小脸蛋儿,我想她是真心地爱去学校,在学校享受到了学习和玩耍的快乐,找回了两年前熟悉的感觉。每天放学后听着她给我讲学校发生的事,开心的和不开心的,我深深地感觉当初带她回来读书是正确的选择。 2015年,由于工作的调动,我独自带着6岁的女儿回到久违的家乡杭州。近乡情怯,一切是那么熟悉,又 是那么陌生。安家的首要任务是给女儿落实上学的事。在开学前的大半年,我前前后后给市教委、区教委和家门口的重点小学打了无数通电话,希望以就近安排上学的原则让女儿在9月份能顺利入学,可天不遂人愿,孩子的入学资格竟被无情否决了。于是我又带上女儿去各家私立学校报名,在经历了两个月的奔波后,暗习各种门道,托了关系,终于在开学前,给女儿落实好了学校。当时心中只想大喊一句:在国内上个好学校怎么就那么难呢! 这是一所全日制的双语寄宿学校,女儿一周在学校住5天,周末接回家。可以想像对于一个中文基础薄弱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说这是一所国际学校,但是该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就连奥数一样没落下。每周末看着女儿一书包的家庭作业,心想着周末带她出去玩的计划又泡汤了。女儿也一再地跟我抱怨,为什么作业总是写不完,我也一再地催促她尽快完成作业。终于在一个周末,我俩集体爆发 了,这一遍遍的重复抄写重复做题,我们不做了,有什么事妈妈去和老师说。结果换来的是女儿的大名上了教室门口未完成作业名单……。 磕磕碰碰这一年级也就这么过去了,女儿以6门功课全A的成绩外加年级三好学生的荣誉结束了这一年的 寄宿生活。虽然每次送她去学校,她都要哭上大半个小时,在学校的9个月里,咳嗽流涕了8个半月,但真正让我下定决心带她回加拿大的,是医院的诊断。回国的一年半时间,她得了慢性鼻炎。 2016年7月,我们母女俩又大包小包地飞回了我们熟悉的城市多伦多。回多伦多后第一件事同样是给她落实学校。我给我们这片学区的学校打了个电话,由于已经是暑假,电话直接转到了语音信箱,被告知8月的最后一周带上住址证明、女儿的身份证明和疫苗卡直接去学校办理入学手续。我花了15分钟填写完入学表格,又用了大半个小时参观完她的学校,我和女儿一起开始期待一周后的开学。 在女儿的第一次家长会上,了解到她的Home Teacher是一位有8年教学经验的犹太籍女老师。在家长交流会上,这位女老师除了介绍这一学期的教学大纲外,主要和我们商量了几个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她认为和父母即时沟通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于是每天家长们都能通过手机知道孩子们今天在学校学习了什么内容,完成了什么任务,碰到了什么困难,明天都需要给孩子们准备些什么。 转眼间女儿在这所学校已经上了7个月的学。对比之下,杭州的学校更注重学术上的教育,两个学期学完 了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及九九乘法表,1,000个左右的中文生字词语,不复杂的英文对话以及基础的奥数训练。而多伦多的学校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fraction、probability、geometry、time 和money。英语方面更注重阅读和理解,而不是语法和拼写,每天都会阅读绘本及写小短文等。科学课上学习了运动的原理、地球公转自转、水的形态变换等等。社会课上老师给他们讲了孩子了解了各个国家的文化节日和节 日特色,万圣节制作面具,圣诞节制作贺卡,绘制日本樱花,制作中国灯笼。 在课外活动上,杭州的学校有钢琴课、舞蹈课、书法课、LEGO课、跆拳道课;多伦多的学校有戏剧表演、舞蹈、绘画、篮球、电脑编程等。女儿在国内的时候选修了钢琴、舞蹈和绘画,来多伦多后选修了戏剧、舞蹈、卡通绘画及水彩画,又在课外学习了滑冰和游泳。多伦多的小学3点放学,家庭作业少之又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她感兴趣的课程,女儿很开心。 在阅读方面,杭州的学校会有更多的背诵课文的要求,女儿对阅读课文有抵触。在多伦多,老师给建议给 任何她感兴趣的书,让她自由选择阅读,久而久之,她爱上了阅读,还兴致勃勃地复述给我们听。我发现,孩子自主选择,快乐学习,自由发展天性,是加拿大教育的根本。虽然对于在杭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女儿打下了文化课的坚实基础我心存感激,但看着女儿在多伦多对学习的兴趣日渐提高不再哭哭啼啼,我觉得重新回到加拿大的选择是对的。 在多伦多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从留学到定居到成家立业。又作为妈妈,带孩子回国生活,从而体会到中 国教育的利弊。我希望女儿能讲流利的中文,能算复杂的奥数题,但我更希望她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我也期盼着,女儿长大以后能看懂我写的这篇文字,能从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感受妈妈在她成长道路上所作的每一个深思熟虑。 女儿,祝你快乐健康成长!

都市报移民故事征文:从不后悔离开家乡的Rachel

 作者:Rachel Cao 来加拿大前的一个月,我几乎看遍了网上现有的加拿大移民故事,有好有坏,有积极的也有满满负能量的文章,有励志的也有不得志选择回国发展的。读完以后我心裡五味杂陈,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麽样的异国生活。一转眼来加拿大已经3年了。看到星岛《加拿大都市报》移民征文活动,我想自己也许可以写点什麽,让像我当初一样要启程来这裡的人们,可以通过文章了解这边的生活。我的故事在多伦多的新移民中也许不具备多么明显的代表性,但作为一个90后,一个年轻的妈妈,这几年的经历著实丰富,有忧伤有欢乐,有痛苦却也有收获…… 忧伤是什么?忧伤就是别人家的房子价格迅速上涨,而自己家的房子仍旧是三四年前的价格。我是地道的新移民,之前从未来过加拿大,对这里的印象是头脑中仅存的高考地理题中五大湖名称。 我先生是一位号称在多伦多待了十多年的老移民,但其实这些年他在国内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他待在加拿大的时间。如此不了解加拿大国情的我们俩,第一套房子总感觉是被忽悠著买的。当时独立屋的价格远没有现在这样夸张,公寓的价格涨幅却很有力,我们用可以买下一个独立屋的价钱买了一间三室的共管公寓。事后的故事大家也许都能猜到了,三年后我们准备卖房子为女儿换一个大一些生活空间,然而一个独立屋已经能买下三间公寓了。 欢乐是什麽?虽然投资升值这样的事还未发生在我们身上,但却丝毫不影响我逐渐爱上多伦多,因为多伦多就是吃货的天堂。在这样一个城市,不但可以吃到全世界各地的美食,就连中国的各式菜系也一样不少。我手机裡收藏最多的就是网友们推荐的各种餐厅。每当有新馆子开张,我总要前去一试。说实话,比起写移民感想,我希望以后搞个多伦多的餐厅推荐徵文,我能写很多分享给大家。 在这里,结识新朋友也是开心的,从相识到相知虽然过程漫长,但也有很多欢乐。前几年刚来时我最害怕的就是孤单。在国内朋友同学一大堆,年轻人的夜生活也丰富多彩。但来到这里后,单一的生活轨迹和社交圈,节奏如此慢的生活让当时的我真的不适应。所以在登陆了半年后我果断地买了机票选择回国释放压力。当我调整了心态再次回来时,发现丰富生活、打开社交圈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肯去适应。随着在多伦多生活的时间一点点增加,我发现多伦多不仅好吃的多,其实也并不无聊。比如夏天拖家带口地和朋友们去湖边的渡假屋住上几天,去清澈的湖水裡游泳,买个炭烧的羊肉串炉子支起摊子烤串;冬天再组团去蓝山滑雪泡温泉,这些贴近大自然的活动,在国内都是很难享受到的。 痛苦是什么?我的痛苦和其他新移民基本差不多,那就是英语。刚来多伦多的时候,一说英语就感觉脑子短路。要说在国内,我也是挤过高考独木桥、一本大学毕业、英语考过四六级的人。但真到了这里要说要听全无障碍,还是有一些难度的。但也许因为我还算年轻,这部分的痛苦是暂时的。因为经过了这一两年的不断练习,我发现有了语言环境英语就会有很大的进步,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练习。 说到坚持,我还有一个痛苦,因为它也需要坚持,那就是减肥。多伦多是吃货的天堂,作为一名吃货必需要付出变胖的代价,想要成为辣妈也得付出别人看不到的汗水和泪水,于是健身减肥就成了我来到多伦多之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比起忧伤和痛苦,我真心觉得我得到最多的是慢慢的收获。我收获了从一个女孩到女人的成熟,收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丈夫和女儿的爱;收获了家人和朋友更多的关爱及支持。我选择从中国来加拿大生活,除了因为夫唱妇随以外,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女儿到了上幼稚园的年纪。我的孩子很聪明好动,喜欢外出游玩,喜欢亲近大自然和新鲜的空气。 女儿性格开朗却也很敏感,但她永远充满能量。她这样的性格在国内上学我怕她会被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管得鬱闷。我希望她自由成长,自由呼吸。我很开心女儿来到这裡以后,在加拿大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学校裡的老师很负责任,也能感觉到是真心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孩子能健康幸福的成长,是我和家人最大的开心。 也许我短短几年的移民路上有过许多的坎坷和失落,但因为孩子的笑容,我从没后悔离开家乡和亲人,来到加拿大生活。未来我的小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我能和女儿共同成长,在这裡真真正正地落地扎根,开创我们家的新生活。今年恰逢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我想这也会是我们全家更了解这片土地的一个机会。我们愿意带著女儿一起去发觉加拿大的美,仅以此文为我的新移民之路留下一个篇章。

移民加拿大10多年的三大感悟:兴趣 做人 孩子

孟凡建的三个孩子。 文/孟凡建 在加拿大生活十几年,我有以下感悟: 1. 寻找工作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不要只看收入 我是89年从天津考到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和上海工作了几年,1999年到加美商务考察时候,喜欢上了温哥华。2001年全家移民加拿大。最初的几年,我们经历了完整的技术移民要走的艰辛之路:从住地下室开始,太太在SFU读博士,我到房东在唐人街开的豆芽菜工厂打工,边打工边坚持到成人高中学习英语,之后为了练习语言,又转到一家西人二手店的仓库装卸卡车。在过了语言关后,开始申请到BC理工学院学习国际贸易与物流专业併申请到专业工作。2006年,厌倦了朝9晚5的办公室生活,就辞去西人物流公司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开了国际货运公司,帮助企业把中国的货物运到加拿大,也帮助加拿大的公司把保健品、汽车、葡萄酒等运到中国。 很多朋友觉得我是个热心人,勤快又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劝我做地产经纪,那时候太太还在读书,孩子读小学,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直到2009年,太太从SFU毕业到UBC做博士后,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转行做地产经纪。刚入行时,我给公司一位有30多年本地经验的老经纪做助理,不求赚钱,只为学本事。虽然辛苦,但受益匪浅,从住宅到商业、从生意买卖到出租,都学习到了。 刚来加拿大时,我也曾经迷茫过,不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也曾经考虑过学个手艺养家糊口,考虑过修车,装修,或考电工牌照,但经历过各种尝试之后,我感觉那些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即使能够找到工作,自己也不会快乐。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还是选择了与人打交道的销售工作,以前做过国际货运的经验,熟悉大温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开车不用看地图,对各个城市,学区,道路都非常熟悉,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 2.想做事先做人,上天自有安排 上帝对我很好,一切都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到来。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召集温哥华的天津人聚餐,却让我成为了温哥华天津同乡会的会长。那时候刚来加拿大生活不稳定,我5年没回中国,很想念在天津的家人,那时也没什么朋友,就想找几个老乡一起吃饭聊天,于是就在网上发贴召集温哥华天津人聚餐,没想到三个星期报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在好几位热心朋友的帮助下,聚餐变成了温哥华天津人的新年联欢和演出,之后更和几位热心的天津老乡一起,牵头成立了温哥华海河联谊会。之前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我,也从此进入到了服务社会的行列,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以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现在都还像一家人,经常走动。有时候做事情不求回报,反而有更好的结果,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 3. 孩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美好的祝福 刚移民时候,我们的儿子只有两岁,登陆三个月,太太到SFU读书,我也每天要打工晚上读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商量把孩子送回国内让家人照顾。当孩子一走,我们就后悔了,又马上申请父母探亲,希望把孩子儘早带回来。把孩子送回国的半年,这是我们最后悔的一个错误决定。我爱人博士毕业到UBC做博士后,2010年,我们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儿子一样都是属虎的,他们决定无论再忙再累,孩子都要留在自己身边。女儿很乖巧,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来到了加拿大,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一直在大学校园居住,足球,篮球,速滑,棒球,都玩了一遍,孩子的同学朋友圈子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大学校园裡感受到的都是校园的浓厚文化氛围,附近居住的,也都是很重视教育的家庭。儿子一直以来生活都很独立,2016年很顺利的从公立高中毕业,进入到UBC的商学院学习。学习很紧张,每个月才回家一两次,孩子培养到了18岁顺利成人,做父母的就是完成了上帝交给的任务,不求孩子的回报。 2016年,儿子顺利进入大学,二女儿进入家门口的小学读书,每天都很快乐。12月初,上帝又送来了第三个小女儿,那天天空第一次飘了雪花,我们给孩子起名字叫安吉丽娜,代表孩子是上帝送来的天使。周围的朋友都为我们高兴,也知道我们都忙,所以经常有朋友两三天都会做好月子餐,给送到家裡帮助他们,像家人一样的照顾。我们新移民在加拿大都没有亲戚,好朋友相处在一起,就像亲人一样,互相帮助,信息共享,我们是温哥华的快乐大家庭。

曲惠敏:来加拿大,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归于零

文/曲惠敏 2008年年初我们一家人自山东移民至温哥华,当时我丈夫安家打头阵比我和女儿早来一个月,并在UBC做博士后。而我则在出国前大学同学为我送行的晚宴上,因对未来生活的茫然,只喝了一点啤酒的我便吐得一塌糊涂,狼狈不堪。 当我和女儿乘坐的国际航班盘旋在温哥华上空时,我并没有与丈夫团聚的喜悦,心中的茫然更是无以言表。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英语不行,身体又不好,我能做什么工作?又没有多少积蓄,辞去国内大学老师的工作是否值得? 出国的决定是否正确?  满脑子都是未知数。 来到温哥华后,我知道自己在异国他乡必须完全改变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如何才能更快的适应加拿大生活?朋友的一句话:“来加拿大,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归于零”,至今让我铭记在心。 正是因着这句话,我开始了在加拿大的新生活。 初来咋到,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和心理的落差。为了尽快地熟悉环境和学习英文,我很快便在一家韩国食品店找到自己来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刷碗、切冻肉、打扫卫生,什么活都干过,我要切切实实的从零开始。之前在国内一直做教师,从未做过如此辛苦的工作。手指肿得不能自如伸展,腰疼得直不起来,下班回家就得躺在床上休息,做不了家务。晚上睡觉时越想越冤,眼泪止不住地流。但是无论如何辛苦,我知道自己都不能退缩,这是对我意志力和心态的考验。既然从零开始,我必须面对各种的挑战,退缩意味着失败。 四个月后,当我辞掉工作去读ESL时,老板非常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工作,我很庆幸,我经受住了考验。在此期间由于我的教师背景,我在一家中文学校开始做中文教师。在ESL学习英语半年后,经朋友推荐我来到现在这个公司做秘书。秘书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英文,我的英文显然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来公司之初,正是公司业务的繁忙之际,由于没有经验,英语又不好,每天的工作令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难以坚持,天天都想辞职。但是我知道,如果辞职,就意味着我在加拿大可能再也无法从事办公室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于是我选择了挑战,边学边干,白天工作晚上学英文。先学ESL,后上成人高中,每周除了一个晚上教授中文课外,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学习英文。那时我最渴望的就是晚上能与家人在一起,不必再出去奔波。五年后,我从成人高中毕业,英语提高了很多,其中辛苦不必多说。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困难面前我没有退缩,接受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如今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已经九年。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加拿大,融入加拿大。自移民之初,只要有时间我就参加当地的各种活动,借此开阔我的视野。九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义工,曾在联邦自由党(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 竞选时做义工; 在山东同乡会做义工; 在教会做义工。义工的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以往的思想,丰富了我在加拿大的人生,更体验到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喜悦和骄傲。 自2008年至今我们移民已近十年,生活趋于稳定,2012年我们买了房子,2015年女儿也上了大学,生活虽然还有许多波折但一直有条不紊的向前走,而且我们全家都越来越热爱加拿大这个兼容多元文化的国度,喜欢这里友善宽容的人们,也享受这里宁静的生活和环境。 这就是我从零开始的移民路。 ( 独家稿件,谢绝任何形式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加国华裔“传奇裁缝”辞世 手缝西装名人追捧

儿子黄兆正表示,会培养更多新人。 张誉摄 ■90多岁的黄光大,生前仍亲自为客人度身。 ■吴欣蒨正完成黄光大生前接的最后一单生意。张誉摄 ■位于温哥华华埠的趋时裁缝店。张誉摄   本报记者张誉 上周六辞世的温哥华华埠“传奇裁缝”黄光大,生前愿望是将手工缝制这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故此孜孜不倦地培育接班人。他最后一个徒弟吴欣蒨,就获黄光大悉心栽培2年半。来自台湾的她,周一在黄光大的趋时裁缝店(Modernize Tailors),向《星岛日报》表示:“师傅虽与世长辞,但他那种匠人精神,一生专注裁缝工作的执着让人敬佩。” 享年95岁的黄光大,是华埠趋时裁缝店的掌门人,曾为无数人缝制西装,当中不乏名人,包括曾饰演占士邦的荷李活男星辛康纳利(Sean Connery)及阿诺舒华辛力加(Arnold Schwarzenegger)。此外,温哥华前市长苏利文(Sam Sullivan)也是他的顾客。 趋时裁缝店周一未有营业,但记者往采访时,却看到一位年轻女生正专注的踩着缝纫机。她就是黄光大的最后一名徒弟吴欣蒨。她正在完成师傅生前接的最后一单生意:一条婴儿西装裤。 吴欣蒨表示,上周四还与师傅一同工作,上午他像往常一样锻炼身体,下午就来到店内,看着自己做衣。结果未想到,第二天早上,师傅就被送入医院急症室。 她向记者忆述道,与黄光大的结缘,是2年半前在布兰奇麦当娜时尚美学学院(Blanche Macdonald Centre)的毕业典礼上,“当时我主动向师傅自荐,我们整整聊了两个小时,他才答应我去趋时裁缝店做学徒。” 当被问及为何钟爱手工西装时,吴欣蒨说,在台湾台北读大学时,每天路过一间男士西装店,那时起就对做男士西装有了兴趣,但迫于台湾的教育系统,大学专业没有裁缝一科,只能念读商科。毕业后,她又在婚纱店担任管理业务,期间多次接触到男士西装,于是就特别想进入这一行。其后她与家人商量,决定出国学习时尚和西装缝制。 鼓励顾客改旧西装 吴欣蒨说,非常欣赏师傅那种工匠精神,一生对裁缝工作的极致追求,“他对时尚的概念也非常开放,无论是以前流行的宽肥西装裤,还是现在时髦的窄版西装裤,师傅都能接受。他常常说道,时尚没有标准,完全是根据每个人的风格而定。” 而最让吴欣蒨受到启发,是黄光大的“西服传承”理念。她说,师傅喜欢鼓励顾客把旧的西装拿来修改,那些从父辈和祖父辈传下来的西装都能改,前往不要扔掉。黄光大认为时尚是一个循环,以前的衣服面料较好,若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完全可以把过时的西装,变成为一套趋时西装。这也是趋时裁缝店赋予每一件西服的意义。 吴欣蒨说,虽然师傅去世了,但她仍会留在裁缝店学习和工作,直到趋时裁缝店另有安排和打算,“因为师傅说过,一个学徒真正能独当一面,为顾客定制西服至少需要5年时间,自己现在学了2年半,所以还有2年半时间才能真正出师。” 黄光大的长子黄兆正周一在趋时裁缝店外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父亲是在周六凌晨3时许在睡梦中离世,走得十分安详,没有任何痛苦,家人和朋友都陪伴在左右。谈及裁缝店的未来,黄兆正称,将继续父亲的遗愿,培养更多年轻裁缝,传承手工西装的传统。

依亲不靠亲 加国华裔老移民的幸福生活

孙之凤(左一)在山东同乡会的理事换届选举中投票。 孙之凤(右三)参加山东同乡会组织的义卖活动,为汶川地震筹款。 又是一年新春到,合家欢聚乐陶陶。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养儿(女)防老”是每个家庭一代代延续的根本;“父母在,不远游”传递着子女反哺的孝心;“含饴弄孙”是所有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写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的观念势必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冲突与碰撞。而一些由子女申请办理依亲团聚来到加拿大的老年华裔移民们,敢于在新天地里破除旧观念,独立、自信地学着适应新环境,得到的不仅是家庭更大的和谐与幸福,也为自己的移民生活画卷上添写出生机盎然的再度“青春绿”与壮丽华美的异国“夕阳红”。值此蛇年春节,普天同庆之际,祝愿所有老年新移民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图文:记者靖莲英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与时俱进 给彼此自由与空间 孙之凤老人来自山东,有一儿一女,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移民来加拿大了,但孙之凤没有和儿女住在一起,她独自一人住在温哥华市中心的老人公寓里,快乐而舒心。 听孙之凤说话,一点也不感觉她是77岁的老人。她说话嗓音洪亮、节奏比较快,英文单词和中文夹杂,听上去是个快到退休年龄的职业女性。孙之凤在中国是个麻醉医师,职业的特点与丈夫过早的离去,使她养成了独立、自强、自信的性格,在加拿大二十多年的移民生活经歷,让她的性格变得更自信和豁达。 退休后来加团聚 孙之凤第一次来加拿大是1990年,探亲来的,第二年就回去了。她再来是1993年,儿子替她办好了依亲移民,她1991年正式退休,所以就来加拿大与儿子团聚。 那时候,她儿子从SFU大学毕业去了内陆Kamloops市工作,她就也跟去和儿子媳妇住一起,帮着儿媳带大两个孩子后,于2003年只身来到温哥华,住进老人公寓生活至今。 “2003年开始(在加拿大住满10年),我可以领老人金了,就主动要求搬来温哥华生活。温哥华是大城市,衣食住行都方便,真是老年人的天堂。我搬出儿子家,是想给自己和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因为我不是一个守旧的人,我知道不管多大年龄,在什么社会生活,都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孙之凤爽快地说。 其实,父母与子女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并不意味着没有亲情,而是在亲情的关爱下让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习惯的亲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孙之凤说:“现在我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是50岁左右的成年人了,如果还让他们生活在‘家长”的监视下是不应该的,亲人之间的关爱也要有足够的独立空间。” 没理由“监视”成年子女生活 她的想法很有道理,但是真要做到也不容易。“我也知道一些老年朋友们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有些人还是顾及脸面,怕自己独自生活会让别人认为自己养的儿女不孝顺,没面子。但是,只要你的儿女是孝顺你的,你和儿女的生活都自在,别人怎么看就不重要了。”她补充说。 孙之凤的子女也很孝顺。她的儿媳知道婆婆有关节炎的毛病,就时时留意着加拿大有什么特效药治疗关节炎。一次和朋友聊天时说起这件事,她的朋友告诉她在Costco就有一种保健药,吃了对老年人的关节炎很有好处,她的儿媳马上就去Costco买回一大瓶让婆婆试试有没有效果。结果孙之凤吃了感觉特别好,现在她一直坚持吃这种保健药,基本控制住了老年人关节老化引起的不舒适感。 孙之凤的女儿一家2004年才移民来加,就住在温哥华。女儿来后也曾邀请母亲和自己同住,但孙之凤拒绝了,她告诉女儿她是真心想自己独立生活,想干嘛就干嘛,想吃啥就吃啥,想去哪里玩叫上几个老年朋友就走,真没有必要和子女住在一起。这样就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不便。 比如她年纪大了睡觉少,和儿子住一起时,週末的早晨起来了,总是轻手轻脚去后院里做早操锻炼,但也往往会吵醒喜欢睡个懒觉的儿子和孙子孙女们。 生活作息不影响他人 现在她在老人公寓里,一点也不担心影响别人,自己的生活作息完全随性而定,每週一、三、五她都早起去社区中心游泳,每週有两个晚上会参加公寓里组织的合唱团练习。 她自己还在老人公寓物业内的花园中花20元租了一块地,里面种了花,也种了西红柿、黄瓜、青菜等,早起去给花浇浇水,给菜地松松土,都是很养生的运动。那个花园里还有鞦韆、滑梯等娱乐设施,孙之凤有时候早上没事情做了,就去盪会儿鞦韆,打套太极拳什么的,别提多自在了。 ...

理工男闯荡加拿大:我在加拿大开修车行

■华师傅在仪器上舍得投资。   现在理工科出身的男士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香饽饽,一些喜欢实惠的女士找老公都愿意找“理工男”,觉得经济适用。从小处着眼,家用电器坏了不求人;从大处考虑,逻辑清晰作风务实,说不定以后大有前途。 中国有句老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北美一样适用。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最新发佈的2011年社区调查报告显示:同样是学士学位,按工作40年计算,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比教育学的毕业生多赚160万美元。 理工男并非只有做技术一条出路,从政的胡锦涛、朱镕基是理工男的典范,IT精英李宏彦、张朝阳也被视为当代英雄。更多的理工男们,虽然没有攀上金字塔的塔尖,也没有成为天上的明星,但踏踏实实地为社会贡献了力量,也活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移民加拿大后,如果不是财力雄厚可以直接退休,就面临在新大陆的生存问题。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自己创业,有一份技术总是让人心中有底,毕竟,技术如果及时更新避免老化,可以是一张国际通行证。理工男可以找工作,也可以创业。 移民定居在温哥华的理工科朋友们,你们过得还好吗? 图文:记者董清霞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做老本行开修车行 华师傅开修车行以后就叫这个名了,其实他不姓华。他的名字叫刘光华,因为姓刘的人太多,为了跟别人区别开,他就取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叫华师傅。在他位于烈治文的修车行,记者请他讲述了自己的经歷。他说:“对我走的每一步,都不后悔。” 浪漫邂逅 改变人生 他在西安交大读书学的是汽车内燃机制造,如果不是一次浪漫的邂逅,命运也不会如此峰迴路转。在一次中日学生联欢活动中,20岁的他遇到了自己的前妻,一位日本女学生。两个人是一见钟情,他说,爱到可以为她去死。不顾家人的反对,他与恋人结婚,1986年到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他学的还是汽车制造,边读书边打工,当时他打的是技术工,没日没夜地干,一天挣的钱几乎是中国内地人一年的工资。他说,除了读书,他还打两份工,有时一天工作23小时,另外一个小时在路上。为什么可以工时这么长?他说,一份工作是在酒店值夜班,有需要修理的就修理,没有事情可以睡觉。挣钱诱惑人,看病又贵,他牙齿坏掉了不去看医生,自己拿钳子把牙拔出来。 1991年,他回国在武汉开了一家大型日式夜总会,挂国有企业的牌子,挣到了大笔的钱,也引来了无数的麻烦。他给记者看手上的伤疤,他说,身上还有几刀,被人打劫了。“在中国,可以一朝到达巅峰,一朝成为阶下囚。”他说,比如贷款,给信贷员100美元,就可以贷到100万的款,收不回没问题,可以作为呆账。当时开夜总会,几乎是“空手套白狼”。 移民加拿大是为了到安全的地方生活,那是1993年。他移民加拿大,前妻去了美国,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机缘巧合 做回老本行 那时候加拿大的中国人很少,移民带来的钱通常不多,他却带来了百万美金。买了一辆跑车游遍了北美,整整一年也没找专业工作。后来他干起了洗碗、搬运之类的累脖工。 他的车坏了,去一家车行修车,报价很贵。零件费50元,修车却要1000元。他跟老闆商量,借他的工具自己修,2个小时就修好了。 老闆发现他会修车,就请他打工了,但欺负他是新移民,每小时才给他6元。当时最低工资是4元半,修车行业的工资要高得多。做了一段时间后,华师傅知道行情了,老闆给他把工资加到每小时13元。 打工一年多后,在1995年,华师傅就自己在唐人街开修车行了。 因为是做老本行,他没压力,因为几乎没有遇到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听汽车的声音,我就知道汽车的里程,车有什么毛病也很容易判断出来。” 多年来华师傅开车行顺风顺水,他说,价格是行内最低的,设备上也捨得投入。他指着一个新买回来的仪器说,用这个仪器,就像病人做CT一样,马上可以判断出汽车的问题,他买最好的牌子,比市面上一般的牌子贵5倍。 他的车行不大,但服务很全面,他专门买了一辆拖车,客人的车出了问题,可以救急。有一天夜里12点了,一位客人的车在高贵林趴下了,客人没有拖车保险,找华师傅,他开着拖车去救了急。 汽车被砸玻璃的很普遍,如果报ICBC,自己要付300元垫底费,华师傅200元就可以修好了,修汽车上的小玻璃,100元就行了。对于很多新移民来说,能省则省,省这一两百元他们也很开心。 ...

阳光大男孩刘浩淼:我在加拿大做按摩师

  撰文/摄影﹕李海涛 人们印象中物理按摩师都是中年人的职业,然而24岁的阳光大男孩刘浩淼竟然也是一个按摩师。最近他因为参加了中国一个当红的相亲电视节目,而走红中加两地,他自言这一段桃花运的确不错,但是也多了很多困惑,有些事情他搞不懂。 14岁来到加拿大的刘浩淼,看上去高高大大白白净净,他表示很运气吸收了父母的优点,但父母早年离异的家庭环境让他心灵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回忆说,儿时他都是跟保姆长大的,多亏后来与妈妈团聚,才算弥补了很多感情的缺失。然而,自幼生活中少了父亲这样一个角色,总归是一个极大的缺憾,令他在感情问题上不得不小心行事。 都说本命年运气不佳,但是刘浩淼却说自己的本命年运气不错。比如今年参加了电视相亲,虽说没有牵手成功,却在中加两地成了名人,到哪里不用介绍都有很多女生认出他,桃花飘飘令他眼花缭乱。他表示,牵手没有成功也是好事,中国的女生他已经不能解读了,去中国一趟他发现很多事情都看不懂,好像钱在女生的眼里远比感情重要,让他不得不敬而远之。有的女性学历、经历也不错,却吃上了色情这碗饭,让这个在加拿大长大的大男孩百思不得其解。 这一段他也见了不少女生,但还没有让他心动的,他也承认自己太挑剔了,容不得一丝不满意。他解释说,他想找一个过一辈子的,不仅仅是一段恋情。刘浩淼曾经和记者一起在多伦多市中心游过一次车河,他几乎是趴在挡风玻璃上往外看。记者原以为他很少来市中心逛街景,他回答说他对市中心的大厦很有兴趣,所有高楼的数据他都了如指掌,他喜欢每一个大楼,每次来都会像第一次看到一样满眼欣喜,就像小孩子看到心爱的玩具,他的确骨子里还是一个孩子。 传统的华人家庭十分注重孩子的文凭,刘浩淼高中毕业后也进了约克大学,不过他实在对学业不感兴趣,几经挣扎之后他选择了放弃。转而选择了按摩师专业,三年学成之后,就和妈妈一起开办了理疗中心。他表示,文凭对于他来说不重要,一个人关键是有能力有作为,学的专业都无法生存,文凭就没有意义了。 三年的按摩专业学习,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上加拿大企业有良好的福利制度,因此几年前理疗中心生意特别好,只要开一家就能赚钱。当然,近几年来大多伦多地区理疗保健中心倍增到上千家,尽量享用福利的人也越来越多,保险公司变得赔钱,行业竞争也变得十分激烈,他开始萌生了另辟蹊径的念头,做什么?和他期待的爱情一样,他还在观望等待中。  

温哥华情感故事 | 用失去换来爱的成长

【加拿大都市网】随鱼而安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在出国前,对一个陌生的国家会有这样那样无数的猜想,会有很多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也会有很多对未知的恐惧担心。这些思绪尤其对青春期的小留学生们更是加倍,都说这一代孩子是什么都不在乎的。其实,那一代孩子不都是一样,有爱,有泪,有苦,也有担当。 他和她是一个学校的,海外学校的课程设置是选课制,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如果选择的课程时间不同,相见一次也不容易。他们却在两个学期都同一时间选择了同一个课程。 她是那种简单恬静的小女孩儿,一个人从踏入温哥华开始就只知道上课下课,吃饭睡觉。第一学期的时候还是蛮期待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不论是来自同一国家还是不同肤色的同学们,课后还都会找各样的话题去交流。但是第二个学期,这些同学便所剩无几,开始新一轮的课程配置。他和她就是在一门关于电影欣赏的课程上做演讲小组作业而被分配到了一起。一个内向安静,一个天马行空,两个人一来二去倒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会因为一个论题观点争论不休,也会为某个默契环节而暗自窃喜。这门课还需要成员去拍摄命题短片作业,他们自然而然又成为了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到了第二学期,两个人也就手牵手的走到了一起。和别的留学生情侣也没什么两样,一起吃饭上课,余下的就是四处游玩儿。而慢慢的,她发现他开始越发的迷恋网游。白天黑夜的奋战在电脑前,成绩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期末考试过后,他收到了学校的警告,一学期四门全部挂掉。她为此十分恼火,怎么劝都不听,他还是一意孤行。 但是他对她还是蛮好的,生活上还是蛮照顾,只是单单学习这一块儿着实让人头疼。而她反倒是成绩越来越好,课余时间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慈善组织等。也作为本校CSSA的领导,与各个高校一起做学生活动。她陪他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有时候做功课加上社团活动回来都要很晚,他不是在熬夜电游就是在电脑前酣睡。 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像一堵墙隔着彼此的心。她其实心里很依赖他,很希望和他一起学习做活动,很希望两个人可以一起如之前一样默契甚至争吵。有次晚上她又在开会,突然接到他朋友的电话,说要她快去某个卡拉OK场所接他回去。她急急忙忙开车赶到地点,看到他醉醺醺的搂着一个妖娆的黑衣女子拿着酒瓶子在唱歌。她二话没说,扶起他就走。回到住处之后,就开始给他清理,蜂蜜水也给他喝上,终于安抚他睡去。第二天他醒来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看到她留下的笔记本。她搬离了两个人合租的公寓,希望他多保重。 笔记本是她一直用画笔记录的他们一起的点滴,从认识开始到后来的种种。她觉得自己好失败,没能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前进的动力,自己那么努力他还是选择放弃自己。他们的灵魂已经疏离,放手是她唯一能最后给他做的。他看到一半就已经泪如雨下,原来他把身边这么好的她给弄丢了。 一段感情里,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很忙,一个人很闲,一个人的圈子很大,而另一个人只有他/她,一个人心思敏感,而另一个人又不爱解释。彼此关系逐渐疏远,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差异太大造成的矛盾和误会让彼此都累了。 好好的感情,就这么病入膏肓,也许只有用失去才能教会一个人成长。只是这代价,是青春时期的爱情大多数都逃不过的劫难。如果可以重来,是不是都可以学会怎么去爱去珍惜。让人生少些遗憾,多些爱的美好。

我在加拿大做义工:乐队Soft River的故事

  乐队Soft River在老人院演出后合影,左二是与他们一起演出的90岁老人。   来到加拿大后,移民们经常听到一个新词“义工”,在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和各种活动上,也经常看到义工的身影。义工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且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爱心和责任。融入加拿大社会,瞭解义工文化是很必要的。做义工能够瞭解社会,结交朋友,获得尊重,是一条融入当地社会的好途径。 在温哥华,找一份义工的工作是不难的。做义工的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爱心。专业人士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贡献社会,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送出自己的爱心。一些新移民,把做义工作为利人利己的双赢方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了英语,融入了社会。所以一位新移民说:“做义工,得到的比付出的多。”记者采访了三位新移民,他们做义工的方式各不相同,也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 图文:记者董清霞 石贝、雷子和秋子组成的三人乐队,闲暇时自娱自乐,还不定期地去老人院义演。当看到老人们由衷地喜欢他们演奏的音乐时,他们也感到很大的满足。 乐队叫Soft River ––柔软的河 他们的乐队名字叫Soft River,因为音乐就像一条柔软的河,传播关爱,滋润心灵。 采访是在石贝的家,那天是石贝和雷子排练的日子,秋子当时正在美国小住。他们起初不愿接受采访,担心被过度表扬为“学雷锋的故事”,后来听记者解释,想写的是普通移民娱己娱人的体会,他们才欣然分享Soft River三人乐队的故事。 10年前,做过钢琴教师的石贝遇到了曾在专业乐团工作过的雷子,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了朋友。从那时起,她们每週一次一同演奏,共同陶醉在音乐之中。既增进了友谊,也对身心大有裨益。 家庭音乐会兴味盎然 去年上半年,雷子在乐团时的同事秋子也加入了他们的合奏。秋子是小提琴手,他的加入,使他们演奏的曲目更加丰富。除了大提琴和钢琴重奏以外,又加入了小提琴和钢琴的重奏、大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奏。 移民朋友们的家庭聚会,通常就是吃饭聊天,因为有了小乐队,他们就可以在朋友一起吃饭后,开一场音乐会。石贝说,他们家的聚会,除了他们三位朋友表演,有时还请来搞民乐的朋友。二胡演奏家杨忠才和古筝演奏家陈文英也曾到她家以音乐会友,杨忠才用二胡演奏了罗马尼亚的曲子《云雀》,石贝的丈夫安德列的捷克朋友边弹钢琴边演奏排箫,与之相和。他们也一起唱歌,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吃饭聊天,乐音悠扬,这样的聚会很有文化味儿,有相同志趣的朋友们乐在其中。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秋子提议说:“我们都是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健康开心地生活着,既然我们有演奏音乐的一技之长,为什么不以此回报加拿大呢?” 石贝和雷子都赞成,三人决定义务演出,不收分文。石贝的丈夫安德列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担任司仪。安德列是捷克人,1968年就来加拿大了,英语虽然不是母语,但讲得很好,由他跟当地人沟通更方便。 因为三个人演奏的多为古典音乐,很适合老人家,他们就打算为老人院表演,秋子负责联络。短短几个月中,他们就到老人院表演了三次,每次都受到由衷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表演是在犹太人的活动中心,在老人聚餐后为他们表演。他们还为列治文一家老人院、温西一家康复中心演奏。 选老人熟悉的曲子 ...

黄志光坚信穷人需更多帮助:救济金不够生存

■被称为「现代罗宾汉」的黄志光,他的处分聆讯于本周结束。 星报资料图片 综合报道 华裔医生黄志光因向贫困病人签发由政府发放的特别饮食津贴,于早前被裁定专业失德,其处分聆讯于本周结束。另一方面,他的事件亦突显了加国穷人面对食物不足的问题。 获外间称为「现代罗宾汉」的黄志光(Roland Wong),于去年12月因夸大病人的过敏病情,让他们能够拿取特别膳食津贴,被裁定专业失德。他的处分聆讯(penalty hearing)于本星期结束。预料安省内外科医生学会将耗时数个月,才能决定向黄志光作出甚么处分。 「援助金不足」引起关注 黄志光不感到遗憾,他坚信穷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因现时的救济金并未足以生存。虽然有些专家会同意他的见解,而扶贫活跃分子更赞扬他,指单是倚靠援助金并不足以支持适当饮食,但并不是所有人也认同他的手法。多市市长福特(Rob Ford)于2010年指,一名医生的职责并不是去扶助贫困人士,或是利用纳税人的金钱去跟政府作对。 截至本年6月,现时共有900,000人受惠于安省的社会援助体系,其中464,159人在拿取福利金,另有430,858人领取残疾津贴。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教授Valerie Tarasuk指,现有制度未能保证人们能够负担所需食物。其报告指出,很多人面对食物不足(food insecure)均是长期病患者。因财政困难而未能获得足够食物是一个公共生问题,而保证这些人有够食物亦是医生的问题。 不过,加拿大纳税人联盟(Canadian Taxpayers Federation,CTF)安省发言人马科姆(Candice Malcolm)表示,黄志光并不是罗宾汉,因所有人也是纳税人,而偷取纳税人的金钱会害所有人。  

过来人教路:留学生如何克服孤独感?

  王逸飞与学生会成员合影。本报资料图片 唐俊江(左)与同学参加社区活动做义工。受访者提供图片 私立高中常常会有要求全身西装出席的活动。本报资料图片 南加州社区内,常可见到成群的中国留学生。本报记者钱美臻摄 李锦(左4)在奖学金颁奖礼上与部分中国留学生获奖者合影。受访者提供图片 李锦(左2)说,现在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受访者提供图片 本报记者李晓谜、钱美臻等采自美国及多伦多 来自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唐俊江,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到加拿大留学刚10个月,现在不仅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上适应这里的环境,而且还在两个月前,当上多伦多百年学院中国学生会会长。 谈起留学经历,唐俊江表示自己也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经历了兴奋期﹑孤独期和平稳期,这3个阶段后,逐步适应和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后,通过英语雅斯考试,马上申请出国留学。现修读百年学院的国际贸易研究生文凭课程。 唐俊江坦承自己在留学规划上有着明确的目标,选择目前的专业是因为与自己过去所学接轨,所以在专业学习上不会太吃力。在修完两年研究生文凭后,便可在此申请3年的工作签证,有了工作经验,找到工作后便可申请移民。 说起学习上遇到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语言,尤其是听和说。刚来时上专业科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甚么,但国际部的老师就鼓励他再坚持两个星期,因他可能不一定是听不懂,也许只是不适应。果然,现据他瞭解,只要是真的考进专业的留学生,一般过两个月后就可以适应英文上课。为了给家里节省些费用,他还在一个寿司店做过侍应,从傍晚6时一直工作到凌晨1时,每周要上3﹑4天的班,还要上课﹑做功课,因此一天只睡3﹑4个小时。这样坚持了3个月,他的人也瘦了30多斤。这时他才意识到不能再如此拼命,因每学期7门功课已经是很重的负担,他必须知道如何取捨。 加上他渐渐意识到,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还不如多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扩充自己的人际网络,为将来寻找专业工作打好基础。于是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也到华人社区和商会做义工,这样不仅帮助别人,也开阔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更快融入社会。 唐俊江来加拿大最大的感受,是两国社会与教育体制的不同。因此,留学生刚来时,头两个月一般是感到甚么都新鲜,处于一种兴奋期。但在兴奋期过后,就会由于各种压力感到痛苦挣扎,尤其似他这般在此无亲无故的人,找不到人倾诉,会感到孤独无助。此时,有很多人错误地选择将自己宅在家中打游戏机或选择其他逃避方式,便会就此消沉。那些选择了走出去,多参与校园和社区生活的人,一定会找到突破口,度过这一关,之后便会迎来平稳期,人的心态和生活都会逐渐适应这里了。 竞争加剧 考验留学生自立自强 随着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学生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去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愈发年轻化,他们不仅仅是进修硕士、博士,而是本科,甚至渐渐往下,读高中、小学。被誉为贵族学校的私立高中,不是能靠钱或关系就可以敲开大门的。 而来自国内、已经是顶尖的华人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自主、自立、自强的成长考验。 距离纽约三个小时车程的小镇山上,广阔的草地包围下,是花园一样的教学和住宿楼区,还有几个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橄榄球场、冰球馆、水球馆、壁球馆等,甚至超越不少大学的配备,这些全部属于这所历史悠久的私立高中。 ■通过竞争进入校队 「每天七点多起床,去做分配的工作,我负责给教学楼吸地」,就读这所学校的华人学生王逸飞说,「然后去签到吃早饭、回去洗澡、看书」,从早上8点25分一直上到3点20第六节课,然后就开始每天近两个小时的体育运动。目前在参加冰球、水球训练,同时学习各种运动的王逸飞说,这个学校所有人至少精通一种运动,通过竞争进入校队,参加全美大赛获奖,来为自己增加进入常春藤的筹码。 ■数学已达大学程度 每天早7点到晚上10点半熄灯,周而复始的学习练习生活,已经成为王逸飞习惯的生活。 据介绍,该校根据每个学生程度的不同,考核可以选修不同级别的课程。因此才第二个学期,但王逸飞的数学课程基本已达到大学程度,「所以你每门课的同学都不会一样,大家都这么学。现在有能力学完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后进入大学就可以选修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 让王逸飞觉得最不适应的,就是计分制度。他说,中国期末考试考好了就能拿个「优」。 但是在这里,必须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次小考都要拼,咬牙坚持到最后,还不一定是个A。王逸飞笑着说,「我们学校每天4点钟起床跑步,然后开始学习的大有人在,估计很快我也要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了」。 谈到交友,王逸飞说,很多国内大人教导孩子来到美国要合群、 要多和美国孩子聊天,融入他们的集体 ,潜意识中老让中国孩子觉得自己「等级」不够。事实上, 美国孩子觉得中国来的学生极为聪明,他们也特别想和中国孩子打交道。 ■因为观念所碍自我封闭 不过 很多中国孩子因为观念所碍自我封闭,导致美国孩子反而觉得中国孩子端架子。他说,只要尊重人家、同等对待,就很容易融进大圈子里。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纽约市持有就读高中签证的中国学生,已从五年前的114人增至去年的638人。而美国联邦机构的数据显示,目前就读美国私立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有23795人,较2008年的4503人大幅上升。 拟「学成归国」者越来越多 在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下,美国不少高中、大学中,都可见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但背负着父母期许,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心理适应问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内家长所无法瞭解的。 ■须额外用心聆听上课内容 南加大(USC)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前主席王昊王说,刚来美国之际,他本身是在中国唸完大学,来美国深造硕士的研究生。 即使他托福成绩很高,但仍花了很长一段的英语适应期,虽然生活上基本对话可以沟通,但学术专业应与便须额外用心去聆听上课内容,所以留学生最先面临的是从中文环境来到纯英文环境的陌生感。 王昊王提到,生活方面也有很多不习惯,在中国多数大学研究所提供宿舍,但在美国找租房、学开车、考驾照、买车,是留学生一落地后必须马上解决的生活问题。如南加大这样有庞大中国学生族群的学校,有完善的中国同学会可帮忙新生街机,安排介绍瞭解环境和举办新生讲座,让新生可较容易瞭解学校生活圈环境,但如果去一个中国学生较少的学校,便是所有事都要自己来。 在洛杉矶加大(UCLA)就读大学的Amy说,她申请入校时托福成绩也很好,但真正上课才发现英文程度不够,只好同步又去语言中心上了9个月英文课。而且自己在美国没有父母陪伴,逢年过节难免会想家想亲友,心理上比较寂寞。 今年洛杉矶州大毕业正在找工作的Tom透露,透过校内中国学生会初步瞭解,今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几乎一半已决定在暑假玩儿美国后,便会收拾行装打道回府,回中国去找工作。另一半有考虑继续深造,或是尝试在美国找个工作累积工作经验。不过由于国内经济崛起,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已抱持学成就归国想法,毕竟在美国找工作有身分问题,许多公司一听是外国人便不给面试机会了。 留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 从事中国招生工作多年的多伦多教育界人士介绍,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相应地在校表现也越来越积极﹑自信。 多伦多百年学院(Centennial College)是安省第一所政府公立学院。自1997年起在该学院的国际教育部,从事招收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李锦,现在是国际教育部副部长。 据她介绍,百年学院现在有近5﹐000名在校国际学生,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不到1200人,是仅次于印度留学生的第二大群体。 李锦说,在留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上,中国父母第一选择还是希望孩子上大学,公立学院与私立学院在中国的招生渠道也有各自的亮点。 就读私立学院多是修读大学预科课程,为将来升大学做准备。公立学院学生修读大专文凭,两年后既可以接着升大学,也可以直接申请工作签证,在此就业。由于公立学院的课程设计紧密面向就业市场,且比读大学省钱,因此对学生颇具吸引力。 李锦在与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这使得他们出国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选择专业上越来越多样,不必如过去那样只集中在商科和酒店管理等少数专业。 除此之外,中国留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越来越优异,在与本地学生同等竞争中,拿奖学金的中国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与社区活动中,都越来越自信与主动参与,渐渐扭转人们对中国留学生自我封闭的印象。 留学年龄越来越小 在多伦多百年学院国际教育部从事招收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李锦说,近1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年龄构成有明显低龄化趋势,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在逐年增加。 李锦表示在2001﹑2002年以前,中国留学生的构成主要是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近10年来,中国留学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高中毕业生比例在逐年增加。过去的自费留学生主要来自富有家庭,现在则越来越多工薪家庭也送子女留学。一方面是中国家庭收入提高,一方面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祖父母6人供一个留学生也不是太困难。 据她瞭解,现在的中国学生有的高一﹑高二就开始准备出国的考试,高三也不再参加中国的高考,就直接申请出国留学。一些加拿大的学校也在中国开办国际学校,毕业生直接输送到加拿大升学。这些都促成了中国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低龄化。 相比起大学生来说,年龄较小的初中、高中学生不止是要考虑留学学校的问题,由于年龄小,很多留学生刚出国门很不适应当地生活。去年年中将正在上初三的儿子送到英国留学的范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已经半年的时间,但孩子还是没有适应。虽然语言上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当地的生活习惯、吃饭住宿等依然让孩子很皱眉。「这半年来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很头疼。」 留学生中像范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年龄越小,适应的就越慢。有些高二、高三的学生过去会好一些,基本上几个月就可以习惯了。」一家留学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近一半的初中生需要半年至一年的适应期。  

多伦多警队的华裔三虎将 全来自大陆

  姜 衫 杨乾良 周海宁 大多伦多地区两个主要的华人聚居区,分别是多伦多市和约克区。多年以来,这两个大型城市的警队都设有专门的华裔社区联络警官,比如在华裔社区知名度较高的陈楚标(多伦多警队)和警长蒋振宇(约克区警队),都充当了多年的华社联络警官,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非大陆移民。 2014年春天,这两个警队的华人社区联络官都首次启用来自大陆背景的警员,这是一个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实际上,约克区警队早在四年前就启用来自北京的新移民警官韵宁作为华社联络官,是大多伦多地区警队首位大陆移民警员担当此职,如今多伦多警队也与之同步,由杨乾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工作,这不但反映出大陆背景的华裔警员已经逐渐成熟,也更是华人社区日益壮大带来的需要。 大陆背景警员担重任 据了解,多伦多警队和约克警队最近分别调整了工作安排,多伦多警队的杨乾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官,而约克区警队华人社区联络官分别是姜衫和周海宁,主管警长还是蒋振宇。多伦多和约克区警队原来的华社联络官陈楚标和韵宁现已换岗。 虽说安省警员对学历的最低要求是高中,但是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几乎看不到高中毕业生考上警察的。和中国当警察的程序不同的是,加拿大各级警察学院并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面向社会招募各行各业有工作经验,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士,然后再送到警察学院学习。因此,刚毕业的学生不占任何优势,反而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招警队青睐。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社会阅历,不再那么沖动,见多识广遇事不慌,执法也更有威慑力。 杨乾良的铁饭碗梦 目前三位新上任的华社联络官有着相似的经历:读书、移民、工作、入警。 原籍河南的杨乾良大学毕业之后到广州工作,得利于国际贸易工作便利的信息,他属于较早的一批技术移民。1998年他从广州来到多伦多,登陆后找到一份电器销售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从销售做到管理,年薪甚至超过做警察的收入。 不过他不像高中毕业就来到加拿大的姜杉思想那么“单纯”,依然具备比较传统的思想。他回忆说,当时就是觉得销售工作虽然挣钱,总觉得不是铁饭碗不够稳定。因此就想找一份稳定长远的工作,正好听到朋友说做警察不错,他就决定一试身手,没想到2005年一考就过。虽说他是文科生,但是体育居然也不差,他竟然认为警察的体能考试太简单了。 杨乾良认为最难的一部分是情景反应,就是走进一个房间,里面的电视播放一种场景,他要假设自己是一名警察,要根据场景通过语言去控制住局面或者进行调解。他表示平常也没这么做过,况且也没有警察的心境,加上面对没有反应的电视喊话,不免有些尴尬。还有就是驾驶警车,由于当时他一直在市中心上班,几乎不用开车,以前在国内也没开过车,所以入了警校后驾驶训练就成了最难的训练。相反,虽说以前没开过枪,射击训练对他倒不成问题。 2006年,他和几位华裔同袍共同在多伦多市政府广场上宣誓入警,成为多伦多警队入职较早的一批大陆新移民警察。之后他被分配到33分局,成为该局唯一一名会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警员,《交通法》是他最为熟悉的法律。 不甘寂寞的姜衫 同杨乾良的背景相比,则姜杉稍有不同。199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姜杉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所以他的中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至今他还是认为自己的中文比英文好。在渥太华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后,姜杉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然而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满足,反而是激起了他少年时挑战自我的心。 姜杉回忆说,他并不喜欢天天面对电脑的工作,喜欢与人打交道。爱处理问题,观察能力强和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强是他的特点,于是他就决定报考警察。他分别报考的是约克区和哈密尔顿警队,约克警队先来考核,他经过几轮过关斩将之后,却倒在面试这一关。这一关需要面对三名警官的轮番轰炸,首次经历这种阵仗的姜杉由于当时过于紧张而功亏一篑。正当此时,哈密尔顿警队的考试接踵而至,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他这次顺利过关,2005年成为哈密尔顿警队的一员。不过他还是心仪约克区警队,最终他于2008年顺利转队加入约克区警队,一直在第二分局一线担任巡逻任务。 英语传奇的周海宁 周海宁的经历比较传奇,2001年他移民来的时候居然英语基础为零。周海宁祖籍是山西省运城,以前所学的是医药专业,毕业后在当地铁路局下属商贸公司经商,出国前还经营了一段时间的酒店,英语对于他来说简直毫无用处而造就放弃了,作为技术移民“家属”懵懵然来到加拿大。 他回忆说,当时来了之后什么也听不懂,上新移民免费英语课听了一周觉得无法进行下去就彻底放弃了。他决定开始自学英语,争取再上个大学来改变发展路线。一年的时间,他除了学习什么都没做,硬是把一本英语词典背了下来,托福和GRE居然都过了,然而他的身体却过不了。 原来,常年在国内无规律的生活和喝酒过度,使他的体质变得非常弱,再加上一年苦读最终让他大病一场,读书的期望就此落空。2003年他重操旧业,在一家制药厂找到了一份制药的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考上了约克区警察的韵宁,韵宁在2004年当了警察之后,对周海宁的启发帮助很大。经过一段准备,他顺利在2008年4月加入约克区警队,后来一直在5分局工作。 从前线到机关 加拿大警察也分为一线巡逻的军装警员和在后方机关的各个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有刑事调查、警犬、特警、扫毒、风化、防诈骗、凶杀、后勤训练等。多元文化部门是一个比较具有加拿大特色的部门,主要是为了适应加拿大移民多元化的社会现状。 杨乾良:从躲媒体到找媒体 杨乾良表示,他所在的部门有8名各族裔社区的联络官,根据每个主要社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设。有的国家居民历来不相信警察,有事情也不愿意报警。有的国家和加拿大法律差异较大等,这都需要族裔社区联络官来沟通协调。 他认为现在大陆新移民占了华裔新移民的主体,他之所以从一线到机关可能是因为他通晓普通话和粤语的关系,之前他并未申请过这个职位。谈到与一线的差别,他指出原来在路面上面对媒体他都采取躲避的方式,现在要大大方方面对媒体,还要让媒体多多宣传警务活动。以前处理的都是一线警务,现在主要是忙于和华裔社区打交道,熟悉各个方面的关键人物,工作量甚至大过以前,至少节假日都要参加一些活动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华人社区和多伦多警队联系更加紧密。 姜衫:防弹衣穿里边了 姜衫认为他从一线到现在的工作说话的方式变了,原来对嫌犯用命令的语气比较多,现在对民众要用友善的语气。2014年5月23日,他在万锦市一家新移民服务中心,用普通话为华裔新移民进行了一场警务讲座,这是他从警以来第一次给居民开办讲座。也许面对神情紧张的嫌犯他的威慑力更强一些,面对不时交头接耳嬉笑怒骂的新移民听众们,他倒是显得有不知该怎么去控制。 他还特别指出,以前是把防弹衣穿在外面,现在做社区工作就把防弹衣穿在衬衫里面。以前腰间的装备里有警用皮手套,专业上被称为搜查手套,一般是准备动手抓人搜身用的,现在他也不带了。他解释说,警用黑手套有很强的威慑力,有时候嫌犯不愿意就范时,他通常就会掏出手套,一派准备动手的架势,对方态度往往会立刻软下来。而现在,他仅携带类似医用的橡胶手套,以防紧急救护时需要用到。 ...

移民故事:我在加拿大从事时装设计

    撰文/摄影﹕李海涛 爱好选择了时装设计,因为臭美开始为自己订制华衣霓裳,因为自由而不惧失业。 赵菁2007年移民到加拿大,之前在中国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广电行业就业经验。来到加拿大倒是简单,直接到辛力加学院读语言,她自谦地说读了半天没见太大长进,就决定转到时装专业。她自幼学习画国画,再加上对时装有特别的喜爱,没有考虑未来的职业就进入了时装专业学习,完全是凭着心的感觉。没想到进去之后发现,这个专业给她带来很多惊喜。 赵菁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学会了使用专业缝纫机,也学会了剪裁布料。从原来从来不光顾的布料商店里,买回来一堆布料,然后就可以把它们变成一件件时装。穿在身上立刻拍照发布到自己的空间里,从朋友圈里获得的一个个“赞”里,她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不过这也给她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大家看她手工这么厉害,纷纷想让她做件时装给自己。 殊不知,那一件件精美独特的时装背后,是多长时间的寂寞孤独和劳作。赵菁表示,一件衣服设计划稿要一天,打版一天,制作要两天,前前后后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如果算人工的话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长时间地在缝纫机前工作,她妈妈已经心疼女儿的背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挺拔了。 尽管如此,有时朋友过生日什么的,她还是会做一件小小的礼物,送去一份独特的惊喜,她的礼物每次一定是最眩的。 自从学习时装设计之后,赵菁的逛街路线就随之改变了。她表示,以前喜欢去时装店,看到名牌就心痒痒,每月为此开销不菲。学了设计之后,喜欢逛布艺店,也还是会去名牌时装店,但再也没有买过一件,注意力是在学习时装的做法和设计理念。 她的毕业设计从2013年9月就开始,历时半年多。这次获奖的系列作品都是羊毛绒材质灰色系列。她的灵感来自日本富士山,她表示从山顶的纯白渐变到山腰的灰色,再到山脚下的暗色,他很喜欢这种山的色彩和感觉。再加上平时她就喜欢暗色调,在毕业时装秀上一片亮色的情况下,她的设计在色彩上给人一种惊喜,还有比较独特的细节设计等,使得她在38名同学中脱颖而出。 赵菁表示,时装设计是一个比较费钱的专业,所有的作业都要买布料、配件等,如果设计的作品比较高档,费用就更大。就业前景来说也并不乐观,她认为在学校学的仅仅是理念和基础,远达不到行业的前沿,因此就是在时装设计领域上班,也只能从基本做起,而她不愿意受人指使。所以她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不过赵菁一点也没有失望,她学会了点缀自己的生活,有这样一个爱好对于爱美的女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令人嫉妒的手艺。 不少人看到她贴的自制时装,都忍不住上来询价购买。她也表示,在经济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尽情享受生活,或许以后这种转为私人订制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新的出路。  

我的教训:再婚一定要处理好财务问题

  对于中年离异女士来说,再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再婚寻找另一半,少了花前月下,多了理性考量。对于需要“昏”才能“婚”的婚姻,太清醒又往往与缘分失之交臂。人到中年身心成熟,对再婚对象的选择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内心深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找再婚对象,实际上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我是谁,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茫茫人海中,另一半在哪里? 图文:记者董清霞 “再婚一定要处理好财务问题。”这是Daisy的忠告,她为此付出了10年辛苦归零的代价。 她的一位闺蜜Linda,中年离婚后与一位丧偶男士相处一年,准备结婚了。未婚夫在结婚前,把房子过户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了。当未婚夫告诉Linda这个消息时,Linda感觉很受伤,决定不结婚了。未婚夫说:“人不是比房子更重要吗?为什么有房子你就跟我结婚,没房子就分手呢?你这个女人太拜金了。”未婚夫说话固然有他的道理,但Linda像很多女人一样,不想找经济上不对等的男人,特别是这种婚前把财产转移的情况更不能接受。Daisy支持闺蜜的做法,她遇到的是婚后被转移财产的问题。 再婚开公司没看帐目 Daisy第一次结婚是在中国,丈夫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相貌英俊,在政府机关工作,很自我,大男子主义。Daisy是很要强的女人,她开了一个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丈夫并不因为她为家里贡献大而敬重她,而是下班在家看电视也等她回来煮饭。可能因为自卑吧,对Daisy说话总是颐指气使的。 离婚后移民加拿大,Daisy遇到了很甜蜜殷勤的追求者,接她上下班,给她送礼物,一天说很多遍“我爱你。”不到半年,她就再婚了。 她移民后再婚时,她带来了20万的现金,再婚的丈夫有一个价值20万的房子。两人经济上对等,也没有想过要签协议。结婚后,丈夫本来开的公司倒闭了,就跟她开一个美容用品公司了。Daisy是做事的主力,丈夫只是管账管钱,但丈夫在注册公司时却把自己注册为老板,把Daisy写为秘书。直到丈夫去世,她才发现这一点。 他们结婚10年,看起来都很甜蜜。丈夫每天接送她上下班,给她煮饭,一到过节和结婚纪念日,都送贵重的礼物给她。公司生意兴隆,Daisy曾经问丈夫关于帐目的情况,丈夫听后很生气,把账本摔给她,说:“你自己管吧!” 为了不伤和气,Daisy就不过问帐目了。再婚的第10年,丈夫忽然被查出癌症,医生说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了。丈夫这才把公司和家庭的帐目交给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家里的房贷还了很多年,以为还得差不多了,谁知贷款不仅离还清还差得远,事实上如把房屋市价减掉房贷额竟然只有10万元余额,比当初给的首付还低。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丈夫做了再贷款了。另外,丈夫还从公司超支了10万元。到丈夫去世时,Daisy等于身无分文了。 丈夫临死前,怎么都不肯说到底把钱弄到哪里去了。面对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她也不好追问。她知道丈夫有去赌场的爱好,也在网上赌博,本以为只是小赌怡情,这时才醒悟到或许就是赌博使她10年开公司赚来的辛苦钱付之东流。 10年辛苦 付之东流 Daisy做事聪明能干,做人却太单纯轻信。再婚的甜梦,原来是一场噩梦。她觉得有必要提醒再婚的朋友们,自己的钱一定要自己管,不懂财务就交给专业人士。中年以后需要再次从零开始,不是所有女士可以承受这种重担。她建议再婚的女士,如果自己有财产,要签婚前协议,及要在人品上把好关。    

异国恋:离婚后我在温哥华找到新的幸福

  异国之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是浪漫美好的代名词。虽然在当今当世,地球已经演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但跨越文化、种族、语言隔阂的异国恋情要保持恋爱的甜蜜和婚姻的幸福依然是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说婚姻需要经营,跨国婚姻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经营。人人都知道只有平等又互相欣赏的婚姻才能长久和幸福,但要做到这点却不容易。  “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当Anna Lin轻轻说出这句她老公曾经对她说的话时,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微笑,那种微笑的魔力瞬间就感染了对坐的记者。 Anna来自台湾,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台湾因为种种的婚姻问题,不得不走上了离婚一途。而一般在台湾离婚,母亲很难得到独生儿子的监护权,捨不得儿子也无可奈何。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吃得了苦,受不了气。”她说。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人格上的不再受践踏,是她以极大的勇气和代价去争取获得的。在Anna重获自由的那一刻,她甚至暗下决心并且坚定地告诉自己:“婚姻这条路,走过就好了!不需要也不必要再走一回,因为,太痛了!” 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是离开过去越远越好。 告别伤心地 移民加国  2004年,Anna申请移民到加拿大,2005年登陆温哥华,2007年正式来加拿大居住,期间在温哥华和台北之间来来回回多少次,都是因为放不下年幼的儿子。 2009年的国庆节,是Anna要记住的日子,因为在那个国庆节,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 来自欧洲的Piotr。 Anna和Piotr的相遇颇具喜剧性。那天,是加拿大国庆日,Anna已经订好了一周后回台湾看儿子的机票,趁着好天气到外面感受做加拿大人的骄傲和节日气氛。温哥华的格兰湖岛上,处处客满,她常喝咖啡和看书的老位子,已经有人了。 整间咖啡厅内只有一个桌子上有位褐发碧眼的男子单独而坐,并欣然答应共桌。Anna实在是又累又饿,就坐下了。两位健谈的老师,很快就聊开了。Anna在大学里教中文,Piotr在中学教化学,俩人虽然教的科目不同,学生也不一样,但交流起教学方法和对付学生的窍门来,却是滔滔不绝,太有得说了。于是,第二天再约在咖啡厅里聊天,感觉可以聊的越来越多,互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是教师 偶然邂逅成知己 Piotr是欧洲人,二十几年前移民到加拿大,但他的艺术家妻子不能接受没有艺术的日子,他们只能分道扬飙。他不怪前妻,找到在现在的中学的工作后,他一直在学校教书,等到孩子离家去读大学后,他开始感到自己的寂寞。 七天后,Anna按计划回台湾,是Piotr从高贵林驱车到温哥华接她再送她去列治文的国际机场,一大早奔波劳顿,她心里充满感激,他心里却充满欢喜。互相留了电邮地址和Skype帐号后,西人在台湾和温哥华也搭起了沟通的桥樑。通过视频,Anna看到了他单身汉的家,他也看到了Anna可爱的儿子。真实的信息和真诚的交往开启了真爱的大门。 从台湾回来,他们俩正式开始了交往。Piotr学校组织的娱乐参观活动,他邀请Anna参加,表明了他愿意让他的同事知道Anna,他们常常去外面郊游,牵手去看日落,他还让他的两个女儿也见面了,但有时候他们俩在一起时也会遇到别人不断打量、似乎不可理解的的眼光,这样的打量和眼光让Anna难受和不自在。 Piotr却笑笑说:“ 他们可能听多了人与人互相利用的故事,所以难以再相信还有简单真实的爱情存在。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过日子的人是我们自己。” 曾经沧海 恐惧婚姻 Piotr坚定地相信Anna是自己最佳的人生伴侣,但是Anna也一再表明自己不打算再走入婚姻的决心。哪知道,Piotr听后只是微微一笑:“那我就珍惜现在我们相处的每一刻!但是,我仍然在等待,等到你完全放心把你们母子交给我的时候, 哪怕得用我余生所有的时间。” 半年后,为了缩短恋人间相思的距离,Piotr邀请她从温哥华搬去他在高贵林的家居住,才能更深入也更全面地了解彼此。但Anna有言在先,她是会照样付房租的,因为他们只是恋爱关系的时候,她不想单纯的感情关系扯上复杂的金钱问题。 一年后,Piotr求婚道:“我们结婚,好吗?人生还有多少年可以用来等待?即使等待,也不一定就能再遇到‘是的那个人’。来吧,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 “无论多么相爱,我想我不会再结婚了!只要彼此真心相待,又何必在乎那张纸?”Anna总这么回答。而且她也不讳言不再结婚,是因为她实在无法想像,如何去处理有孩子夹在中间的感情?对爱情她曾经绝望过,但对亲情她是没有选择的。 亲情感化 终成眷属 “我知道你是个好母亲, 但是即使你牺牲自己的幸福,并不代表那部分会变成孩子的幸福。一个母亲不管给孩子多少倍的爱,还是母爱,不会变成父爱。孩子需要母亲,也需要父亲,才有完整的成长历程。而且继父也是父亲。”他一再耐心劝导,最后,她终于接受了他的观念和求婚。 婚后的生活果然平淡而甜蜜。征得前夫家的同意,他们把Anna的儿子Eric从台湾接来温哥华念中学,学英文。对于这个外表看上去严肃、教师型的继父,Eric一开始从心里不愿意接受和接近。迷恋于《西游记》的Eric,决定叫继父“师父”,因为他陶醉在自己是武功高强、随时会72变的孙悟空的想像里。 Piotr欣然接受这个称呼,“师徒”两个一起练习英文,一起打篮球,一起去露营,一起玩电动游戏,像师徒,也像父子,更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师父”听“徒弟”的;但在是非对错问题上,“师父” 据理力争,总能让“徒弟”口服心服。 比如两人打电动游戏时,“徒弟”眼看就快输惨时,急忙就口气“强硬”地服软:“师父 ,你怎么可以赶尽杀绝!你不是说你爱我吗?你看清楚,我是你的儿子,别这么无情啊!”这时候“师父”开心一笑, 手下留情,让儿子过关。 和继子相处 师徒变父子 比如两人在讨论学校老师反映“徒弟”课堂上爱提怪问题的时候,“徒弟”异常强硬:“你又不是我爸爸,凭什么管我?”“师父”冷静地说:“我当然不是你的血缘父亲,我也不打算替代他,别担心。但我是另一个爱你的父亲,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会一直爱你也教育你,而不是放纵你、讨好你。 ”“徒弟”听完基本也可以冷静下来,与“ 师傅”平等讨论该如何尊重老师,融入集体的话题。 两年相处下来,Eric和Piotr的“师徒”关系越来越融洽,Eric在心里完全接纳了这个父亲,经常单独找Piotr说些男人间的话题,让Anna欣慰不已。 两年半后,Eric又被亲生父亲接回了台湾,挂念儿子的Anna需要经常往返台湾和温哥华之间,对精神和经济是双重的付出,虽然她坚持用自己的收入负担Eric的费用和去台湾的开销,但就为不能为天天陪伴Piotr而内疚。 有爱才有力量往前走 Piotr却总是宽慰她,而且只要时间和金钱容许就陪她去台湾,在心理和行动上给她最大的支持。因为Piotr了解到Anna的前夫一直对她提出离婚耿耿于怀,常常拿儿子的教育等事情来诋毁和贬损Anna,每次Piotr都会很有礼貌地告诉这位前夫:“你们过去的事情我不干涉,但从现在开始,请你学会尊重我妻子对孩子用心的付出。”一个再婚的女人得到爱人这样有力的支持,该是何等的幸运。 “爱人之间,不是因为不爱才会发生冲突,但因为有爱,在冲突之后我们还有力量继续往前走。”Anna这样总结他们的异国恋和再婚生活。  

移民生活:解开基督徒美满婚姻密码

  【加拿大都市网】圣诞节的脚步近了,到处都充满节日的气氛。在欢度耶稣生日的时候,记者采访了基督徒和牧师的婚姻故事,听他们讲述怎样在神的带领下,活出婚姻的美好。 记者:董清霞 美满的婚姻是生活幸福的基础,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放眼四顾,亲友的婚姻似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谐幸福的婚姻并不多见。一位华人移民说:“我的朋友中,除了基督徒的婚姻,基本都是凑合过日子。”其实基督徒的婚姻,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出现很多问题,但如果真能按《圣经》的指引行事,相对而言婚姻更牢固,也更和谐。在平安喜乐的圣诞气氛中,请与《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一起,走进基督徒的家庭,倾听他们怎样走出婚姻的低谷,迎来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 李江和莫陈军的婚姻有很好的基础,他们是一见钟情。那时两人都在北京读书,李江在清华大学,莫陈军在北京外贸大学,他们在广东湛江同乡聚会上遇到,从此就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李江先到深圳创业,莫陈军在广州工作。他们1991年结婚,1993年莫陈军调到深圳。结婚23年,李江的事业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高峰低谷,他们的婚姻峰迴路转柳暗花明。因为基督教的共同信仰,婚姻越来越美满,成为有三个可爱孩子的幸福家庭。事业从高峰坠入深谷。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采访李江夫妇,是在他们的旅行社信心假期。两个人看起来很般配,性格 互补。很难想像他们的婚姻曾经风雨飘摇。大学毕业后,李江在深圳开了公司做电脑网络生意,也做进口,一开始就很成功。深圳第一部3000GT跑车就是他买的,火红色的,风驰电掣地开着,几乎迷失了自己。后来他又买了奔驰,年纪轻轻的他有些自我膨胀了。夫妻分居两地的几年,李江流连于卡拉OK和酒吧,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团聚后也很难改变李江出去吃喝玩乐的习惯。这对于莫陈军来讲,是很大的伤害。她想过离婚,但考虑之后,觉得离婚不能解决问题。她看到一些太太为争一口气,离婚后一人带孩子的艰难,就选择了忍耐。她也安慰自己:“你爱这个人,不离婚人还在。”李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认为自己事业成功,对太太好,使家庭过富裕的生活,是负责任的人。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出去玩玩是应该的。他们第一个孩子在1996年出生,维持稳定婚姻就更重要了。莫陈军说,当时她认为自己的婚姻,在坏的婚姻中算是最好的了,就选择了维持现状。 1998年,他们移民加拿大,莫陈军带着孩子住在温哥华,李江做空中飞人两头跑。当时李江的公司在深圳、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业务,要到处飞。那时候公司投资开发网络电话,方向是对的,但在当时太超前,一直在赔钱。 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异国他乡,莫陈军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她也忧虑,万一婚姻保不住,带着孩子怎么生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列治文遇到李江同学的太太,被带到了教会。进了教会之后,莫陈军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1999年受洗。她说:“我要紧紧抓住神。”圣经说:“你们要把一切忧虑都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莫陈军把自己婚姻的问题交托给神;李江当时事业在走下坡路,也唯有交托给神。在莫陈军的影响下,李江也走进了教会,2000年受洗。 2000年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李江匆匆赶到加拿大,呆了20天就回国了。那时候,他的公司在搞网络电话技术开发上,烧了很多钱,产品也没有开发出来,四五年的时间,公司原来的积累全投进去了。李江夫妇理解了《圣经》上说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没钱了,李江来到加拿大,心中充满迷茫。慢慢地体会到,是神在管教他,带领他走义路。“在黑暗中我无能为力,就接受了耶稣基督。圣灵进入我的身心后,人生改变了。”他说。为了改善婚姻,莫陈军学习饶恕的功课,她说:“不饶恕对方就是不饶恕自己。旧的婚姻翻篇儿了,我们开始了新的婚姻。”李江也认为,自己过去的生活不讨神喜悦,应该悔改。 留在加拿大后,李江在英文不好的情况下,在西人公司找到工作,做项目经理,收入不错,就留在加拿大了。3个月后,失去这份工作,又在美国找到IT工作,年薪6万,做了1年,直到 911后行业大裁员,他才回到加拿大。2001年,IT行业低潮,他再也找不到专业工作了。 干体力活儿心中喜乐 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莫陈军需要在家做全职妈妈。为了养家,李江同时打三份工,一份是全职工作,晚上11点至早晨7点在工厂上夜班;另外有两份兼职;上午9点至下午3点,他做收垃圾的生意;下午5点至9点,做洗地毯的兼职工作,9元一小时。三个体力活儿连轴转,虽然很苦,但夫妻同心,他们过得很喜乐。 两人一起祷告,靠神加给力量。“落魄了,靠人是没办法的。”李江说:“第一桶金挣得太容易了,人就不知天高地厚,上帝让我吃苦,是有美意的,让我将骄傲、自以为是的毛病改掉。” 收垃圾的业务越来越忙,李江就把洗地毯的工作停了。他是做收垃圾行业的第一个中国人,口号是:“垃圾佬,为你搬走一切烦恼。”他与一位拍档合作,在这个行业做了4年,到后期,买了三个收垃圾的车,请了工人。每天收完垃圾,他边洗澡边唱诗赞美主。他曾是清华大学的足球队长,做体力 活儿能顶得住,但他也觉得一辈子做体力活儿不现实。 他跟上帝祈祷:“如果你让我一直做体力工作,我也顺服。我知道上帝为我预备了前面的路。你怎么带领,我就怎么走。”开收垃圾公司,李江的拍档不是基督徒,跟他在金钱、工作上的观念不一致。合伙到第4年,他们拆伙了。这时候李江夫妇的第3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李江的父母来照顾孩子,他们面临7口人的吃饭问题。 莫陈军每天祷告,求神指引前方的路。很快他们找到一条新出路,就是开旅行社,因为对神的信心,他们将旅行社取名为信心假期。2004年10月,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的一个月,他们开了旅行社,到今年整整10年了。开始时夫妻两个人一起开旅行社,李江兼顾收垃圾生意,后来旅行社业务繁忙,李江就停掉收垃圾的业务,专心开旅行社了。现在公司共有9个人,业务稳定,他们认为是神的恩典。 正三角形成稳固婚姻 夫妻除了共同生活,还一起开公司,虽然有共同信仰,也会在处理具体事情上有不同意见,产生冲突。他们的原则是,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否则很小的事情,也会把矛盾吵大。对负面感受,要像清垃圾一样经常处理,不能积累怨气。在生气的时候,要想对方的好处,不要盯着对方的错误,发火就不那么激烈了。 他们认为:“女人需要爱,男人需要尊重,这是相处的要诀。”莫陈军说:“夫妻间没有输赢,家里需要有个容易认错的,因为我脾气急,所以我认错多。”她说,移民对于男人来说不容易,在中国是个人物,来到加拿大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太太要抛开虚荣、权力这些东西,尊重丈夫。男人也要向太太表达爱。 他们学会了反省自己的罪,知道自己有错,在骂对方的时候,声音就没那么大了。莫陈军说:“在非常气愤的情况下,可以在祷告中得到帮助,神会帮你解决问题。”他们有一个共识,美满的婚姻需要一个正三角关系,夫、妻、神,每条边是一样长,合而为一,这样的关系最稳固。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他们可以在心灵深处交流,所以遇到矛盾容易解决,情绪上的冲突是皮外伤,容易处理。 到现在,结婚23年了,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对美满的生活非常感恩。现在他们成了加拿大国际更新协会的带领夫妻,帮助别的夫妻处理矛盾,重塑婚姻关系。  

印裔主持人波曼 加国创出一片天

  不少有意在演艺界发展的加拿大华裔移民子弟,近年都选择回到中、港、台原居地寻找机会,开创事业。其实,加拿大也是个能让演艺人才大有发挥空间的地方;全球知名的流行乐坛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和小天王比伯(Justin Bieber),就来自加拿大。不同族裔移民寻求在演艺路上发展者也大有人在。他们莫不凭着独有创意,在所属圈子里成为国际新星。 印度裔女孩波曼(Dilshad Burman)21岁时从印度以学生身份来到加拿大,在安省伦敦安顿下来。从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来到安静的小伦敦,波曼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她对着空气大声地喊:“见鬼,人都哪去了?!” 波曼今年28岁,是Omni电视音乐节目V-Mix的主持人。她回忆来加第一印象时,自豪地说:“加拿大像洗过一样清馨,景色秀美、烟波浩淼,宁静的国家,这一切让她立刻决定以加拿大为家。” 波曼来到加拿大不久就入校学习。在校园里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她发现,加拿大出生的学生对她的祖国知之甚少。“我不知人们多少次问我,你身在印度怎么还会说英语?我自认为是一个大城市的女孩,从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孟买而来。在加拿大,人们问我是不是骑着大象去上学?所以我开玩笑地回答说:“是的,我是骑象上学,妈妈牵着骆驼,爸爸……”。 波曼来自媒体人世家。她们一家人有的做公共关系,有的是喜剧爱好者。面对观众是波曼的第二天性,因此她习惯于在镜头面前工作。但她最初的计划不是当主持人,而是把重点放在广播技术上。 经过对北美和英国广播课程的筛选,波曼全身心地投入安省伦敦Fanshawe学院的电视广播课程学习中。先进的大学设施,以及巨大的工作室和最先进的设备,让她学会灯光、音效和编辑等几乎所有电视广播技术。 波曼经历了大学生活的磨练——与朋友在当地的酒吧社交,参加卡拉OK比赛和跳莎莎舞——她清楚地认识到,将来毕业她必须选择能够移民的工作,获得永久居民卡,并且能够基本上养活自己。波曼知道她想要的是Omni TV的工作。波曼主要考虑的是其在广播行业中享有盛誉,及其蓬勃发展的南亚节目。为了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工作,波曼有条不紊地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波曼笑着说:“‘坚持’是一个好词。但我会用这个词——‘不害羞’。”当时,她在士嘉堡(Scarborough)的一家活动公司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她的主要工作是卸载重型视频设备,拿去修理,并为许多要求苛刻的客户在不同场地搭设灯光和音响,并做故障排除。每天完成在士嘉堡的工作后,波曼又跑到Omni TV多伦多市中心的工作室,接受培训和做后期编辑。 “每天晚上6:30到9:30,我到Omni TV培训编辑系统。夏天到来的时候,电视台的许多员工出去度假,我就问我的领导,我是否准备好了。我接受了一个编辑测试,并合格了,一切准备就绪!“她兴奋地说。 打造一个全球音乐发烧友的舞台 接下来,作为一名准主持人的生活就越来越甜了。2011年,国际印度电影学院奖在多伦多评选。当时,波曼是Omni TV的自由编辑,制片人需要对这个电影节做全方位的报导。“这是一大福音!这样的重大事件多久才能出现在你的家门口一次?制片人需要记者报导此赛事,而我恰恰有个天然的优势。”波曼说。“随之而来的就是个梦想成真了,就像所有热爱电视的记者一样。波曼在红地毯上连续三个小时报导赛事,采访来自宝莱坞的顶级影名人。 “宝莱坞着名演员沙鲁克汗(Shahrukh Khan)吻了我的手! ”她笑着说。 今天,作为V-Mix节目的重要成员,波曼找到了巨大的满足感。该节目专注于南亚新音乐人才,已经获得来自音乐爱好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这个音乐秀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满足了众多音乐爱好者。他们不仅是南亚人,也是全球音乐发烧友的舞台。 “这是我喜欢多伦多的原因之一。我可能是在Nathan Phillips广场,而一首旁遮普的歌不知来自什么地方,我常对自己说,‘等一下,我在哪里?’” 波曼说:“ V-Mix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我们正在做一些很酷的东西。即使有些人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他们也会喜欢这里的歌。”  

秦晓杰:从中华小姐冠军到连锁店老板

  在很多人看来,秦晓杰(Eva  Qin)可谓得天独厚,美貌与智慧兼备。她美貌超群,曾在2011年温哥华举办的中华小姐大赛上获得冠军﹔她多才多艺,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妙曼的舞姿,还是获得国际瑜伽导师证书的瑜伽高手﹔她有卓越的经商头脑,年纪轻轻就在温哥华创业成功,成立伊滋国际(加拿大)公司,在手足护理打出一片天地。2012年起,她开始到中国大陆开拓市场,已经在中国开了6间连锁店,计划今年底在上海开设中国的旗舰店。美丽的秦晓杰在2011年在温哥华的选美活动中当选为中华小姐冠军后,没有顺理成章地踏上演艺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在温哥华的伊滋国际总店旗开得胜后,2012年她回国开设连锁店。凭着勤奋和独特眼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她已经在中国开了6间连锁店,第7间也在筹备之中。在别人眼里一帆风顺的秦晓杰,坚信的却是天道酬勤。 她说,在开拓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她挖掘了自己和团队的潜力,找到了快乐和满足感。 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舞臺 作为伊滋国际公司(E-style Beauty Spa)的总裁,秦晓杰的日程排得很紧,经常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总店和中国不同城市的分店飞来飞去。在创立自己公司之前,她每年都可以到世界各地游玩,但现在出去玩两三天都很难得,心里还记挂着工作。 16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的秦晓杰,长身玉立光彩照人,有着清新脱俗的气质。她在温哥华市中心的手足护理总店,沙发、桌椅、灯饰都是白色的,中国的连锁店环境也以白色为主调。她自己经常是一袭白衣,高贵飘逸。 为什么选择手足护理行业创业?从温哥华的Shaw College的工商管理课程及SFU的商科课程毕业后,她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舞臺。 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晓杰在参加国际知名美甲与美容峰会的演出时,正式接触了美甲和手足护理,她很快认识到这一行业的广阔前景。她决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个行业,于是果断地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美甲课程。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取得了当地的美甲师资格证。在这一期间,她到处走访调查,几乎走遍了大温哥华的每一家美甲店。 她自己有手足护理的需求,做了10年顾客,也在不同国家,如中国、英国、美国有各种消费体验。她将自己学到的经验和心中的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在温哥华创立第一家总店时,她就将市场准确定位在当地主流市场,而不局限于华人圈子。 凭着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明确地创业理念,她的手足护理店在温哥华刚刚露面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因为她待员工如家人,员工也一直保持稳定。与很多同行不同的是,她的手足护理店採用的产品是纯天然有机环保产品,使客户更安心放心。美容行业,做好卫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年度的温哥华卫生局例行检查中,卫生程度让检查人员刮目相看。他说:“这是我检查过的美容店中的卫生最好的。” 传播新的生活方式 在温哥华创业的成功,让秦晓杰有了把这种经营的理念带到中国的念头。她考察了中国的手足护理市场。发现足浴以为男士服务的为主,为女士服务的美甲,也主要是小店,卫生和产品参差不齐。她决心将国际先进的手足护理带到中国市场,客户定位以白领为主。传递的不仅是服务,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优雅的环境中,两三个好友利用中午时间做个手足保养,边做边聊天,不但使手脚更美丽,也放松了身心。 她选择了把在中国的第一家分店开在中国长沙。湖南是她的家乡,当地电视媒体发达,人们观念新,重视美容护理,很适合成为她在国内发展的起点及员工培训基地。事实证明在长沙开连锁店是正确的,很多有名的主持人和演艺界人士都成了她店里的常客。 开业筹备阶段很辛苦。秦晓杰从设计,买建材到监工都全程亲自把关,每天都泡在工地。平时爱美的她,每天超过10小时呆在工地,不管风吹日晒,每天回到家都是筋疲力尽,灰头土脸。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开始,顾客不知道手足护理是做什么的,因为新奇就试一试,体验过了,就喜欢上了这种服务。公司先进的理念,国际化的背景,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再开多家分店。 在两年多的时间,秦晓杰在湖南开了4间连锁店,在深圳开了一家,在广州开了一间,计划今年底在上海开设中国的旗舰店。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要管理温哥华的一家总店,国内不同城市的多家分店,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秦晓杰是怎么做到的?她的出色之处在于培训和流程化管理。秦晓杰告诉记者,她亲自培训店长,派到不同的分店培训员工,管理者和员工都按标准流程工作。 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是伊滋的一大特色,一进到店里,就可以感受到清新洁凈的环境,护理师在服务前后都要做消毒。美甲工具不是简单地用酒精喷一喷,而是要做几小时的消毒程序。秦晓杰是个非常有爱心孝心的女孩。她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但从不恃宠生娇,而是勤奋懂事,为别人着想,从小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用大人督促。 她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与素质教育。 16岁移民来加拿大时,陌生的环境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都让她的求学生活变的困难重重。但她没有被挫折和挑战压倒,除了完成正常的中学课业学习,把课余时间全用在了补习英语上,经常背单词到深夜,第二天早晨不用妈妈叫,自己上闹钟6点钟起来学习。她终于攻克了语言关,适应了新环境,顺利完成了 Shaw College 的工商管理课程以及SFU的商科课程。 热心慈善事业的秦晓杰,除了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义工活动,还是加拿大国际教育援助基金会(CIEAF)的活跃一员。在湖南冰灾和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她在温哥华积极参与各种筹款和募捐活动。她还发挥自己的跳舞才能,在义演中希望为受灾人民出自己的一份力。 除了是妈妈的孝顺女儿,她对爷爷奶奶也非常关心。把分店第一站选在湖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有她年迈的爷爷奶奶。在长沙发展,可以离爷爷奶奶近一点。有几次奶奶病情恶化住院,秦晓杰都是立刻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马上到医院陪奶奶渡过难关,整夜整日守在她身边,餵她吃东西,为她擦身,默默地陪护,直到奶奶脱离危险。 善良有爱心,使她的美丽有了底蕴,也使她的优秀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加拿大投资达人:25年拥有7栋公寓​

  【加拿大都市网】Bill Goold是资深公寓楼投资者,曾任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British Columbia Apartment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会长,现任卑诗业主协会(Landlord BC)总监(Director)。他多年来投资了7座公寓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乐意将经验分享。因为可以为客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谋和建议,他和团队在商业地产销售领域成绩令人瞩目,不仅在大温,而且在加拿大全国都位居顶尖地位。 到温哥华寻找更大舞台 出生在温哥华岛阿伯尼港(Port Alberni)的Bill,走出校门后遇到了加拿大70年代的经济萧条期,21岁的他找不到工作,曾拿过政府救济。他希望做到经济独立,就去城镇寻找机会。他找到了工作,慢慢有了积蓄,在温哥华岛上买了自己的第一个物业,一个双拼屋(Duplex)。在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温哥华寻找机会。从29岁开始,他开始做地产经纪,销售公寓楼,在这一行业已经25年。让他感到有成就感的是,他帮助很多人从投资第一座公寓楼,到拥有多座公寓楼,获得了财 务的安全和自由。 他投资房地产的经验是,地段很重要, 如果钱不够多,就买好地段的旧房子。他最初的时候,将自己投资的双拼屋出租,5年后还清供款卖掉,再换更好的双拼屋,换了几次房子,买了个独立屋,付清供款卖掉,就有钱付公寓楼的首付了。 1994年他买了自己第一座公寓楼,有23个单位。公寓楼需要付50%的首付,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是要拥有首付的资金。从买下第一座公寓楼直到现在,他一面积累财富,一面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现有拥有7座公寓楼,大部分在大温地区,有少数在温哥华岛。从公寓楼投资中,他获得丰厚的回报,也给了自己选择继续工作或者马上退休的自由。 “买公寓楼有两个风险,一是利率风险,二是空置风险,业主要懂得怎样控制风险。”他加入了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起初资深投资者教给他很多经验,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成了资深投资者,用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帮助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新手。 公寓楼比独立屋更稳健 很多人知道,大温地区的独立屋近10年来经历了大幅度上涨的机遇,但公寓楼价格的上涨幅度显然不能与之相比。对此Bill画了个曲线图,说:“从长期来看,独立屋的市场有升有跌,但公寓楼的行情是一条上升的直线。” 即使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公寓楼也有租金收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他更喜欢投资整栋公寓楼,是因为公寓楼有地,在大温地区发展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升值潜力,而且租金多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付了5年供款后,还可以从银行再贷款。公寓楼的建筑每年有4%的折旧,还可以获得税务优惠。一座500万元买的公寓楼,如果建筑的价值佔55%,地的价值佔45%,那么建筑部分所佔的275万,第一年就可以获得10万元的折旧。以后每年再按所剩的价值再折旧4%。温哥华人口越来越多,对出租 公寓的需求大。投资者对整栋公寓楼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供应量却在减少。这是因为1972年,政府对公寓楼征收资本增值税,发展商就不愿兴建整栋属于一个业主用于出租的公寓楼了,他们宁愿兴建每个公寓可以卖给不同业主的高层建筑。现在整栋公寓楼一放到市场上,经常出现多个买家争抢的情况,这时要抢到房子,就需要验房有效率,贷款能力强,也需要有经验懂市场,Bill为公寓投资者提供了很多专业建议。 好管理员是关键因素 按照Bill的经验,如果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管理公寓楼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说,如果公寓楼有20个以下单位,自己管理比较好。如果超出这个数量,就要请管理员了。管好物业的关键因素,是请一个好管理员,否则就会造成很大问题。好的管理,可以控制成本,提高收入,管理水平高可以吸引高品质的租客。 他喜欢聘用东欧裔的管理员,很多来自东欧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原居地收到很好的教育,移民后找不到原来专业的工作,他们做管理员认真负责。“请夫妻两人做管理员比较好,男的手巧能修理,女的细心感觉好,会与人打交道。”他说,但不可以让他们免费住抵工钱,这样做有可能引起未付工资的法律问题。可以给他们房租优惠,要给他们发正常的工资。另外管理员另有住处比住在公寓里更好,因为管理员住在同一座楼,住客可能随时去找他,涉及到超时工作的问题,可能违反劳工法。 如果管理员住在公寓楼内,正确的做法是,在他们的门上贴上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除非紧急事务,不可打扰。“要做正确的事。”Bill说。管理员负责日常事务,他作为业主,要做的是每月在签费用支票时,要看各项费用是否合理,他通常的做法是货比三家。 把好关不让坏租客入住 为了让房子状态良好,可以从众多申请者中挑选租客,Bill建议,要让房子内部和外部都吸引人,才能吸引好租客。门厅的油漆要刷好,草坪要修剪整齐。厨房的设施要更新,老旧的地板要换掉。公寓外面,有房出租的标志要明显,出租房子的广告在Craiglsit 等网站上更新要及时,使潜在的用户可以看得到广告。 坏租客不仅会损坏物业,不交租金,还会使好房客搬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精选租客,不让坏租客进来。Bill的做法是做好面试环节,并检查信用记录。他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公司主管的推荐信;二,要上一任房东的电话(现任房东可能因为急需把不好的房客赶走,不愿讲租客的问题);三,要看看想来租房子的人开的车,如果他车窗坏了都不修,或者车的状况很糟糕,就要三思了。一个人不爱护他的车,就很有可能不爱护你的房子;四,从准租客什么时候找房,也能够看出他做事是否有规划。通常租约是按月签的,如果准租客月初来找房,希望下个月初入住,说明他做事还是有计划的。如果他月底前两天才来看房子,打算马上入住,起码说明这个人做事不是很有条理;五,房东或经理要好好坐下来,跟想租房子的人谈谈,看看他是不是有一份稳定工作,看看他个性如何;六,建议房东或经理从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的网站下载表格,请申请租房者填表,其中一项就是查看他的信用记录。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相信筛选出来的是好租客。”Bill说。 改变思维才可以赢得财富 当时Bill离开自己出生长大的Port Alberni,告别休闲缓慢的生活方式,来到温哥华寻找新机会,就是因为不愿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嚮往更广阔的天空,找寻能够让自己迅速成长的舞臺。到现在,事业成功,投资也使他获得了财富,Bill依然在学习和成长。他说:“人生来就有权利创造你想要的一切,宇宙能给你的东西是无限的。” 他多年来养成了一些习惯,这使他获得精神上的能量。他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做冥想,读帮助心灵成长的书,他设定自己的目标,强化自己完成目标的信念,精神的力量对他获得财富有极大的帮助。 通常成功的投资者的经验是让人研究投资,学习曲线和数据,Bill的分享十分独特,他更强调思维,有了富足的思维,才可以获得财富。当然财富不是一下子涌过来的,他用积极的心态追求了20多年,才积累了财富,白手起家获得今天的成功。拥有一座或多座公寓楼,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大家面对的普遍难题是买第一座公寓楼的钱从哪里来。 Bill Goold在还清独立屋的贷款后,从独立屋中贷款出来付公寓楼的首期,这是很多公寓投资者的做法,因为需要的首期数目较大,通常要付50%,另外50%从金融机构贷款。  

易晓英:我在加拿大当农场主

  【加拿大都市网】许多人移民到海外,就为了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近几年加拿大农地投资不断成为新闻媒体的亮点和热点,也成为华裔新移民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政策的宽松,使得一些原本与农业和农场主风马牛不相及的华裔移民和小留学生,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和葡萄庄园园主。 本篇报道就采访了三个分别从事土木工程规划、房地产和会计的高学历移民,在温哥华买农场或葡萄庄园当农民的故事。他们的农场主生活虽说不上是波澜壮阔,但堪称新鲜刺激,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样子。湖北人易晓英虽然是学建筑的,却对加拿大的农场投资有研究有心得。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移民加拿大的他,在快退休的年龄,二次回流来温哥华买农场,就为了在加拿大养老,好好地享受生活。 八十年代末期,易晓英首次出国,到德国留学。在上海同济大学学土木工程的他,在德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即来到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West Ontario University) 读博士学位。那是易晓英对加拿大最初的印象,很美好但有点朦胧,他学习生活的西安大略大学位于安省一个中小城市伦敦(London),那里的居民非常有礼貌,那里的生活似乎永远不变,象一潭深水波澜不惊……他在伦敦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取得了加拿大的永久居留权,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当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易晓英却离开加拿大,回流去了香港。 香港的生活又是一番新天地。东方明珠的魅力让易晓英这个外乡人一住就是十五年,香港社会的繁荣,香港市民快节奏的生活,香港交通的四通八达,香港住房环境的拥挤,给他的生活打上很深的 烙印——随着如水岁月的流过,越到年长,越是怀念加拿大简单安逸的生活。他在香港供职于香港地 铁公司,一直在港铁服务了十五年,但内心还是有外乡人的感觉。 当内心的召唤越来越强烈时,易晓英于2011年又一次选择回流,回到加拿大温哥华,计划在这里定居养老,抛却工作的压力,做点开心的事情,当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鸡羊的现代隐士。 有了方向,做事就容易了。易晓英这次回流加拿大选择定在温哥华,方便来回香港。选择具体安居的城市时,他首先排除了列治文——太拥挤和嘈杂了,简直就是香港的翻版;他又排除了温哥华,房子太贵。当他在素里看到现在这个农场时,他马上就定下心来,“就是这里啦。”他开心地在心里默念着:“就是这里啦!” 易晓英凡事不改爱钻研的习惯,这也是多年做项目设计养成的习惯。对加拿大农业政策和农场经营并不熟悉的他,开始一项项地了解相关政策,也和早到一些的同行朋友交流,很快地,他就发现在加拿大当农民真幸福,各级政府(主要是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太多了,只要喜爱大自然,不追求在职场叱吒风云,不向往天天灯红酒绿的人,都可以依靠天种地收而活得逍遥自在。比如他购买的这个农 场,属于休闲性质的,有供家庭使用的住宅,有宽大的储藏室可供出租,还有放农具的小单间,收拾收拾就可以当办公室用。他的农场位于素里的190街,进农场的小路旁一排高耸如云直径约60公分的大树,立马显示出深宅大院的气派来。易晓英从前任农场主手里接收了一只绵羊,两只羊(Alpaca ,又名驼羊,还有个响噹噹的别名草泥马),他接手后又养了69只鸡,完全放养的走地鸡。他计划着用羊驼和绵羊吸引小朋友们来参观,用走地鸡和鸡蛋吸引热爱健康食品的人们来消费和游玩。 今年夏天,易晓英已经接待了好几拨由湖北老乡们组成的“观光团”,老乡们聚在他的农场里炸面窝、做豆皮、炖土鸡汤,搞Potluck Party,玩得不亦乐乎,部分老乡在他的农场订购土鸡和鸡蛋,让他有了农产品收入。他对养鸡也很花心思,在鸡舍里搭了好多槓台,既方便收集鸡粪,也让鸡只们 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至于夜间挤成一堆。他这么精心养鸡,一是自己可以有健康的鸡蛋吃,二是为 了销售更多的鸡和鸡蛋来申请农业税。 他这个规模的农场,如果一年能卖出2500块钱的农产品,那么整个农场的地税只需交几百块钱,以有机鸡蛋平均6元一盒,走地鸡15元一只的价格,这个销售目标很容易达到。而作为政府对农民们的信任,政府也不需要看销售发票,只要农场主们有个小本子记载着哪天哪个人买了几盒鸡蛋几只鸡便可。另外,为了支持农业发展,省政府还专门特批开农用卡车的农场主们可以以比市场价格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去加油站消费柴油,这个措施在如今汽油油价节节高升的时候,真为农民们省了不少钱。 同时,政府的无息贷款也让农民们可以购买小型农用车和农用工具,帮助资金有限的人成就自己的农 场主梦。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就当上农场主呢? 易晓英的答案是肯定的。为此,他总结了四个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农场是很好的不动产投资,比单纯的房产更好。一个符合政府规定的面积规模的农场,可以建两个住宅,既可以自住,还可以有一间用来出租来还贷或者增加收入。 第二:农场经营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分割(Subdivision)成两个农场出售盈利,收回投资成本。 第三:农场的维护成本很低,比如他的这个农场,每年有2500元的农场品销售额后,就只需付300元左右的地产税了,而这个农产品销售的证据就是自己卖鸡卖鸡蛋的流水帐复印件,交给政府就可以降低地产税。 第四:购买农场符合联邦政府的投资移民计划资格,所以农场的买卖市场比普通住宅更火更有潜力。 听鸡鸣羊叫,看羊驼卖萌,现代隐士易晓英的农场主生活,就是这样轻松惬意。移民来自山东的侯桂昌,说起自己的农场,一脸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