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11:16:1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心理健康

封鎖下 各國谷歌搜索消極詞彙頻率暴增

【加拿大都市网】一项新研究显示,封锁期间,一些负面词汇如“无聊”、“孤独”、“烦恼”等在谷歌搜索上的查找次数猛增。 专家们检查了欧美10个国家的谷歌趋势(Google Trends)数据,发现搜索模式反映出封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具体方法是,他们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间来自英国、美国、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谷歌搜索数据。这可以让他们比较人们在封锁前、被限制在家后以及12个月前的同一时期搜索13个关键词的频率。 专家们追踪了人们在谷歌上搜索恐慌、离婚、自杀、无聊和幸福等关键词的频率,发现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封锁期间,欧洲搜索无聊的次数增加了93%,孤独增加了40%,担忧增加了27%。在美国,2020年封锁期间,搜索无聊、孤独和担忧的次数分别上升了57%、16%和12%。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国家/州/城市是全面封锁还是部分封锁,结果都是相似的,这表明任何形式的封锁都会对幸福感产生重大影响。 行为科学教授Nick Powdthavee是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他专攻幸福经济学。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已经受到了疫情和封锁的严重影响。” “无聊、孤独和担忧这些词的搜索量正在大幅增加。然而,自杀、离婚和压力这些词的搜索量在显著下降。我们可能需要确保那些在封锁中挣扎的人能够得到支持。”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经济学家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该研究发表在了《公共经济学杂志》上。 渥太华大学教授Abel Brodeur说:“我们发现搜索‘悲伤’的频率正在回到正常,这也许说明人们期待封锁会相对短一些。然而无聊和担忧的搜索数并没有下降。封锁前几周的幸福感不能抵消之后自我调节带来的疲乏和厌倦感。” “这提醒我们疫情大流行和封锁除了会带来经济成本,还有其他方面的成本。而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许多国家正在经历第二波疫情大流行,并面临新的限制措施。”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phys.org/news/2021-02-google-reveal-hidden-lockdown.html) (图片来源图库,仅作说明使用)

又一排名加拿大上榜 但這不是榮耀……

【加拿大都市网】又一排名发布,加拿大名列第三,但这可不是什么好排名…… 《2021年全球健康报告》出炉,加拿大人是全世界压力、焦虑和悲伤第三大的国家…… 这份报告是基于世界各地对心理健康和统计数据的研究而做出的排名。正是基于这些信息,该报告得出结论,加拿大人是全世界与心理健康斗争第三激烈的人民。 研究发现,26%的加拿大人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有压力、焦虑或巨大的悲伤。在这项排名中,美国人以33%的比例位居榜首。英国紧随其后,排名第二,不过数据与加拿大相同。 “事实证明,2020年对许多人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来说也是极其艰难的一年。压力、焦虑和悲伤等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关注以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报告写道。 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荷兰和挪威也都进入了这份不太光荣的榜单,具体数据为: 美国 (33%) 英国 (26%) 加拿大 (26%) 法国 (24%) 澳大利亚 (23%) 新西兰 (23%) 瑞典 (18%) 荷兰 (14%) 挪威 (10%) 查看完整报告,请点击这里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www.narcity.com/en-ca/news/saddest-most-anxious-citizens-in-the-world-are-in-canada-for-2021) (图片来源pixabay,图文无关,仅作参考说明)

疫情連綿拖累心理健康 國民抑鬱焦慮爆增

(■■图为昨日在多伦多公园内行走的市民。加通社) 有调查发现,加拿大人面对疫情持续的困扰,感到抑郁及焦虑的水平创出新高,但在各省中,受影响水平最低的是疫情严重的魁省。 该项加拿大心理健康研究会(Mental Health Research Canada) 最新发表的报告,是基于在12月10至18日的调查数据所得,因此未计入各省于圣诞期间实施多项更严格防疫措施,对受访者造成的心理影响。 近四成人在家工作感压力 调查显示,22%国民表示感到自己出现抑郁征状,另有20%表示自觉有焦虑征状,两项数据均为有研究以来的新高,且较疫情爆发前高出4个百分点。两项指数的水平,以缅省及沙省为最高,魁省最低。 调查指出,社交隔离措施及在家工作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有36%受访者表示,在家工作构成压力,较去年10月调查所得,高15个百分点。 研究会理事兼西安大略大学心理及精神学教授多佐斯(David Dozois)指出,自出现疫情大流行后,国民较少机会能与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面谈,焦虑及抑郁水平上升,更应受到关注。 受访者中,有四分三表示愿意接种疫苗。研究显示,不愿接种或对疫苗有顾虑的人,较多表示自己有焦虑及抑郁征状。 可喜的是,受访者中,有65%表示对抵抗疫情仍充满心理韧性(resiliency),对克服“疫境”情绪正面。 星岛综合报道

新年要保持希望 專家提供心理健康建議

(■■专家吁民众新年应保持乐观情绪,预留希望的空间。网上图片) 挥别2020年、迎接2021年,许多人都盼望着新冠状病毒疫情能够尽快结束。随着疫苗运抵加拿大而开始接种,对民众来说,或许是最大的安慰。专家称,人人要保持希望,但也要有心理准备,生活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完全正常。 加拿大副首席公共卫生官尼奥(Howard Njoo)上星期亦表示对2021年充满了希望。 多伦多临床心理学家阿兰妮沃吉(Taslim Alani-Verjee)表示:“2021年保持希望的空间(holding space for hope)是需要的。” 这是心理学上常用的词汇。阿兰妮沃吉说:“即使现在谈论希望真的很困难。但是学习不判断自己的情绪很重要,无论我们感觉如何,我们都需要空间来理解这些情绪,来处理自己的感受。” 好坏消息参半引发情绪矛盾 她补充说,我们可能需要调整对疫苗接种后世界的期望。因为过去我们会用拥抱方式来问候他人,或者不加思索地与朋友分享一杯酒,但未来可能都不同了。“那些希望事情回到原来水平的人可能会感到失望。”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家柏克霍特(Suze Berkhout)说,疫苗批准的好消息与病例上升的坏消息同时出现,导致人们在进入新的一年时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绪。她鼓励大家坚持下去。 麦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传染病专家查格拉(Zain Chagla)说,要看到疫苗推广的成果还需要时间。他告诫,就案件数量和死亡人数而言,可能2021年头几个月仍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但依然不要失去希望。 他认为夏天将看到更多乐观成果,除了有疫苗催化之外,也因为温暖的天气让社交活动变得更安全。“如果疫苗在人群中真正起作用,那么到9月,我们将拥有相对正常的生活。旅行和音乐会之类的事情可能要推迟更长的时间了……但我认为到2021年年底,我们的状况会更好。” 渥京已表示,目标是在9月之前为大多数加拿大人接种疫苗。 星岛综合报道

拖延症讓你效率低下 我們該怎麼辦?

 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任务紧迫、计划周密却总是拖拖拉拉完不成任务?总是被无关紧要的事情吸引,有时候很苦恼却不知道如何改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拖延相关问题。   我们知道拖延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拖延问题是自我调节失败的一种行为状态,在可以预测到拖延会有严重后果的前提下,仍然将已做好的规划向后推迟,这种拖延的行为是有意识的主动推迟,拖延者希望尽快完成作业和任务而又不会立刻去实施,同时又伴随负罪感、焦虑、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可能产生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产生拖延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1.时间管理能力欠缺   时间管理能力的不足是拖延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很多个体的拖延的问题是从大学开始,因为在高中时期,家长和教师的管束下,学习生活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而到了大学,有了充裕的时间来自由支配,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时间管理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所以产生了拖延的问题。   2.个人的“完美主义”倾向   研究表明,拖延可能与完美主义相关,但是并不是完美主义就是有问题的,只有当个体对自身能力过度的怀疑、过分担忧会犯错,那么对当前任务的拖延就产生了。换句话说持有这样完美主义信念的个体,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他能力之外的,当任务开始的时候就会自我怀疑,犹豫不决。   3.外部因素   我们生活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会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刷短视频、追剧、逛淘宝等占据了我们很大一部分时间。短暂的快乐是容易获得的,并且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意志力和努力。所以有时候即便有重要的任务,也会无意识的去做更容易和更快乐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几个原因以外,还有人格的特征、任务的难易程度等都是拖延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有了拖延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1.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根据我们所作做的任务的难易程度,计划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安排在合适的时间段去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要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完成任务,也不要把所有的时间用来生活,做好合理的时间规划是很重要的。   2.改变不良的认知   当我们有拖延行为的时候,个体很容易出现负面的情绪,但事实上这样的情绪状态并没有好处。因此,改变不良的认知,改善情绪状态和行为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生活中难免出现吸引我们的事情,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是很正常的,适当的放松和娱乐是应该被接受的,没有必要过度自责,合理地规划时间、自我期待也是重要的,不要过高地要求自己,竭尽全力完成任务即可。   3.适当的正念练习   研究表明,适当的正念练习可以改善拖延问题。正念的练习有很多,您可以关注相关的公众号、APP等,采用专业的指导语来练习,让自己更好地觉知自己、觉知当下,改善拖延的问题。   4.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您不能进行自我调整,并且因为拖延的问题已严重影响生活了,选择一个专业的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是非常好的选择。   本文由吉林省长春市第六医院院长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作者:桑红,图片来源pixabay)

疫情影響生意不佳 加拿大企業主愁難眠

(■■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拿大企业东主的心理健康。加通社) 有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拿大企业东主的心理健康,受访者中有39%每星期最少一次感到郁闷,64%说感到疲倦或缺乏能量;当中对女性及少数族裔等带来更大挑战。专家认为情况令人担忧,建议优先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才可以有效营运生意。 由加拿大发展银行(BDC)公布的民调报告,目的是了解本国企业家在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状况。64%受访者仍然处于适应阶段,29%表示每天遇到的情况不一而要调整心情。某些群体特别是女性企业家,少数族裔,企业东主根据停摆规定,还未能或部分恢复业务,对他们的打击更大。 报告指出,有51%女性受访者明显感到抑郁,40%表示心理健康影响她们的工作能力。48%少数族裔认为,面对心理健康挑战,令他们的工作能力下降,33%说需要寻求支援。有87%东主称,因未能完全恢复营运而使他们感到疲乏,75%感到抑郁,57%影响工作表现。 企业家感忧虑应求助 该银行首席市务推广总监兼心理健康倡者马索尼斯(Annie Marsolais)表示,去年向企业家宣扬心理健康,有助促进他们的企业保持稳健。通过研究这个主题,并与专家和伙伴合作,希望帮助消除与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偏见,让企业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报告又指有众多受访者因为担忧业务,晚上无法入睡。有43%的人表示最大的忧虑是未能赚取足够利润,40%说是应付开支。为了消除这些压力,47%经常出外散步,41%做运动,以及29%向人倾诉心事。 为支援这些企业家,该行与杜格拉斯心理健康大学研究中心(Douglas Mental Health University Institute)、魁北克大学(Université du Québec à Trois-Rivières)及WorkInsights,组成顾问委员会检视研究结果。 杜格拉斯心理健康大学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庞泽博士称,企业家必须为疫情而造成的长期破坏做好准备,并且要优先考虑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才可以在新的环境发展业务。 他说,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感到疲倦,精神不振或精力不足,这个事实令人担忧,应该解决问题。在疫情期间出现更多焦虑或心情轻微起伏是正常反应,但变得自我批判时,问题可能会更多。 所以要寻找应对方法,并留意出现下列的警告信号: 改变正常行为模式,例如食量或睡眠增加或减少; 饮酒或服药增加; 与人的关系疏离及减少社交; 日间难以工作,留在家里或维持关系; 反思事情如何可能出错,开始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星岛记者报道

研究顯示:兒童心理健康受新冠疫情顯著影響

【加拿大都市网】正如许多父母所担忧,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儿童的心理健康很可能受新冠疫情严重影响。这份研究也向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希望有关当局能够提供更多帮助,以免孩子将症状带入成年期。 周四公布的研究报告发现,无论疫情流行期间还是之后,儿童的焦虑、抑郁、行为问题以及创伤后的严厉都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对那些受影响最严重的儿童来说,他们的症状可能会增加“多逹10倍”。 这项研究是由卑诗儿童和青少年代表协会委托进行的。研究还指出,社会上长期存在的经济及社会不平等加剧了这一流行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该研究的撰写者还查阅了5分学术报告,把之前一些流行传染病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影响与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对孩子作出的影响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与自然灾害相比,儿童在疫情后更容易患上创伤症后遗症(PTSD)。 撰写者指出,他们找不到任何直接研究涉及新冠对儿童的影响,可能是因为这个疫情相对较新,且远未结束。但在理论上,新冠所带来的影响将会比之前的流行传染病更严重。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很糟糕了。 据统计,卑诗省进入新冠疫情第9个月以来,“儿童帮助热线”报告称,寻求帮助的儿童短信增加51%。至于地电话咨询,自5月份以来,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咨询服务增长了70%。 研究还发现,社会上长期存在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通过影响家庭关系和动态,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精神健康。该研究还发现,种族主义也可能多少导致新冠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作者在报告中说:“卑诗省为儿童提供治疗和支持,首选要解决现有的服务不足,然后维持适当的服务水平。随着下一代的成长,增加足够的预算必须要成为优先事项,且避免被削减。新冠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然而它也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让卑诗省成为高度重视儿童情感健康的地方。” V33 (文章来源:星岛综合)

新移民心理健康服務 華咨處在線心理健康關注日 (通過ZOOM平台)

【加拿大都市网】 社区消息:                                 移民综合服务中心(华咨处) 新移民心理健康服务 华咨处在线心理健康关注日 (通过ZOOM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 (COVID-19) 疫情让我们日常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改变为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并让我们感到担心及困扰,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华咨处将在十一月举行心理健康关注日活动, 透过在线讲座介绍大多伦多地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情绪支援热线/在线聊天,个案管理,心理健康支援小组,心理治疗,财政援助,资助房屋等,籍以促进新移民人士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活动详程如下:   网上讲座一 (以普通话进行) 日期: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时间: 下午2:30 - 4:00   网上讲座二 (以英语进行) 日期: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时间: 下午2:30 - 4:00   费用:免费 报名: 线上报名请登录https://bit.ly/cics_MHAday 对象: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公约难民 查询:华咨处新移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员 Alan (严先生) 电话: 416-292-7510 分机 258 电邮: Mental.Health@cicscanada.com 微信公众号:CICS Mental Health   欲了解移民综合服务中心(华咨处)更多的活动信息, 请登录www.cicscanada.com Facebook: facebook.com/cicscanada 

疫情與冬季雙重影響 專家憂民眾焦慮抑鬱升級

有心理学家担心,在疫情恶化和冬天来临的双重影响之下,部分民众因新冠病毒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会升级至更严重的抑郁症,令他们面对一个“漫长和黑暗的冬季”。专家指民众在隔离期间不应与世隔绝,要采取各种方法保持与外界和亲友联系,调节自己的情绪。 加通社报道,随着第二波疫情到来,许多地区重新宣布各种限制措施,民众看不到再次解禁的希望,同时面对白昼缩短和萧瑟天气,部分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更加凸显。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登斯(Steve Joordens)表示,疫情令人担心自己的健康和就业前景,对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感到渺茫。目前为止大多数人所经历的心理问题仍是焦虑,但随着进入冬季,有些人的焦虑可能会升级至抑郁。 专家忧抑郁发病率升 “疫情回潮令许多人沮丧,认为我们夏天作出的种种努力都付诸东流。如果人们这样想,很容易让焦虑转成抑郁。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他表示,“如果在进入冬天、更少享受阳光的同时,减少了社交,减少了有氧运动,担心失业,我会担心抑郁发病率会增高。” 乔登斯强调说,焦虑可以对免疫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但仍是可以自我调节的负面情绪。抑郁症是远为更加危险的一种精神状态,需要尽快采取步骤,找到可以正确帮助自己的人。 爱民顿注册心理医生西班达(Noreen Sibanda) 表示,疫情期间限制社交聚会的措施,拿掉了一些习以为常的支援系统和人际互动。在正常情况下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这些对心理健康有多重要。她建议尽量保持与家人和朋友惯常的社交,即使方式上会改变。 渥太华皇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林(JianLi Wang,译音) 亦指出,有效的人际互动不一定面对面。是否有孤独感不在于身边有多少人,而在于如何与他人互动。专家向民众提出一些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第一,孤独和隔绝感可能因圣延节不能与亲友聚会、不能在办公室开个派对而更加明显。西班达表示,重要的是想到这并不是个别人的遭遇。 第二,了解焦虑和抑郁是如何产生的,同时破除与此有关的思想负担和禁忌。乔登斯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不再是其他人在挣扎的问题。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通过一些问卷了解自己正面对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王建林建议可以完成PHQ-9问卷评估抑郁症程度,藉GAD-7问卷评估焦急程度。 第四,学习一些放松情绪的技巧。比如每天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即使每天在户外步行20分钟也会有帮助。此外,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包括每天在同一时间吃午饭和晚饭。 最后,要树立最终战胜疫情的信心。乔登斯说,那些因疫情而遭受焦虑或抑郁情绪困扰的人,要告诉自己疫情不会永远持续,这样可以令自己舒服一些。星岛综合报道

「買買買」停不下來?可能因為你太累了

  网红直播带货经常魔音绕耳,“口红一哥”李佳琦一句“OMG”!带动了直播卖货行业的繁荣。随着消费者的购买欲被迅速点燃,冲动消费现象也愈发普遍,“我怎么就管不住这双手啊!”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现代人对冲动的诠释。   人们通常以为冲动消费是女性专属,但不少研究指出,男女的冲动消费发生率几乎相同。在网购不发达的年代,因为逛街是女性“专长”,冲动购物在女性中更常见;但由于网购变得简单快捷,男性的冲动性消费发生率可能会越来越高。   男女老幼都会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但钱是怎么没的?在全民消费的热潮中,我们帮你打开辨别是非的第三只眼。今天,就来分享一些关于购物的心理学知识,一起做复杂时代的理性消费者。   自我损耗的陷阱:心累让你更爱“剁手”   我们一般认为,心情好时人们更容易“买买买”,但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剁手”行为在人们心累的时候最常出现。想搞明白这个现象,我们要先从经典的“胡萝卜实验”说起。   “胡萝卜实验”的设计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他让一群学生全都饿着肚子来到实验室,把他们随机地分成三组,然后让大家做几何题。但这些题其实都是无解的,实验测量的是他们愿意在题目上坚持多长时间才放弃。   对照组的学生直接做题,他们平均每人坚持了20分钟。而两个实验组学生在做题之前则先被带到另一个房间,面对刚烤好的巧克力饼干以及一些萝卜,实验人员告诉其中一组学生可以随便吃饼干,但是要求第二组学生只能吃萝卜。你可以想象自己在饥饿状态时看着热气腾腾的饼干而不能吃是一种什么感觉,你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只吃萝卜!   第二组学生抵制了饼干的诱惑,然后两组学生都被带去做题,结果可以随便吃饼干的第一组跟对照组一样坚持了20分钟,而只能吃萝卜的第二组只坚持了8分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第二组的意志力在抵制饼干的时候被消耗掉了。这说明,意志力不是一种美德或者思想境界,它其实是一种生理机能,就好像人的肌肉一样,每次使用都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会疲惫。心理学家把这种意志力随着使用而不断消耗的现象称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自我损耗状态下,由于意志力资源消耗殆尽,大脑会切换到“节能模式”,拒绝一切需要艰苦思考的事,并且偏爱直接的命令与绝对化的信息,这时,如果再听到一句直击灵魂的咒语——“买它!”,你的荷包恐怕就又要大出血了。   说到这里,你也许就理解了为什么带货主播会用极快的语速介绍商品了,通过短时间输出超量信息可以造成用户的大脑疲劳,一旦在损耗中失去抵抗力,购买行为就很容易发生了,怪不得我们总把冲动消费戏称为“无脑下单”呢!   商家利用“自我损耗”原理促进成交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买新车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升级配置的选项,而聪明的销售人员总是让你刚来的时候先对一些花钱少的配置进行选择。等你连续决策到选累了以后,他再向你介绍价格贵或者根本没用的选项,比如要不要来个防锈?而这时候你的意志力已经没办法对抗他的推荐了,他说啥就是啥了。   自我损耗还解释了“双十一”的狂热消费现象,购物节之前,许多人会压制自己的购物需求,看到好看的衣服与鞋子,就会告诉自己减价了再买,这种压制会消耗意志力资源,到了双十一时,购物欲望集中释放,大脑却再没有能量克制任何消费冲动,导致人们买入了一大堆计划之外的东西。   小买怡情、大买伤身:警惕购物上瘾   由于自我损耗误入商家陷阱,仅是财产的损失;如果不慎踏进购物成瘾的泥淖,就是对身心健康的全面威胁了。   购物成瘾也被称为“强迫性购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这是一种心理疾病,会造成明显的心理、财政、家庭问题,包括抑郁症、大量债务、亲密关系/家庭的破裂等等。强迫性购物症的发病率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高一些,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强迫性购物者。   强迫性购物症是一种逃避机制。患者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会陷入自卑和各种心理不适感,他们希望购买行为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感受。但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所以他们会不断买东西、不断试图达到上次冲动消费时的情绪高度。   还有一些强迫性购物症患者在通过消费抵抗内心的抑郁感。一项法国的调查显示,抑郁症与强迫性购物的共病率非常高,抑郁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强迫性购物行为。当我们不够快乐时,看到商业广告上温情与欢乐画面的那一刻,会产生一种错觉:买下来,我就会快乐。然而,这同样是一种逃避,从长期来看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购物成瘾中。  有趣的“零售疗法”:适量“剁手”治愈心病   即便如此,大多数时候购物是无害的,适量的“剁手”甚至还能能带来一定的心理疗愈效果。对此,心理学家提出了“零售疗法”(Retail Therapy),指代通过购物来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等的一套自我调节方法。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成瘾性消费,购物本身是人们不断做出自主选择的过程,这个“做出选择”的过程,就能够提升人们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换句话说,购物赋予了人们许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而通过做出这些选择,我们也随之获得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   除此之外,购物会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想象拥有了这些物品之后的生活的样子,帮助人们适应生活的转变。例如,一些准爸爸妈妈提前买好婴儿的奶瓶、衣服等,能够帮助他们想象宝宝出生之后的家庭生活的样子,减轻内心的焦虑感。   当然,想要“零售疗法”起效,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购买的艺术。首当其冲的就是,多逛街,少网购。一项消费者购买体验研究表明:去实体店购物的心理体验优于网购,线下店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会让你更有逛街的气氛,也更加投入其中。研究者甚至发现,仅仅是佩戴VR眼睛观看店铺都可以让心理状态更积极愉悦,所以,当你下次想买东西时,请尽量走出家门哦!   同时,与其购买实物,不如购买体验。所谓购买体验,指的是不购买实物的消费体验,如到餐馆吃饭,参加健身培训,享受飞机头等舱的服务等。有研究者让消费者回忆人生中让自己感到幸福开心的一项体验性消费和一项物质性消费,并评价这两者哪样让自己更开心,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体验性消费更开心。这可能是由于体验性消费和自我概念联系更紧密,人们更多地用人生经历定义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我们常会炫耀自己旅居尼泊尔圣地的经历,却很少直接秀自己的凯迪拉克。   最后,别小看生活中的“小确幸”。很多次小额的“买买买”比一次性的大额消费带来的快乐更多。花了大钱买了一件限量版包包,时间久了也不会一背就快乐,但隔三差五买点小东西会持续提供正向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小钱激励自己,让幸福聚沙成塔,成为习惯。   现在,这些小技巧你掌握了吗?理解购物的底层心理逻辑,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代社会中获得幸福与充实的前提,祝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消费时代带来的福利,而不是被时代所消费。(作者 | 唐义诚)

國民心理狀態持續下降 健康指數連跌5月

(■■疫情下。国民要面对“新常态”,令很多人的心理健康受影响。CBC) 据每月心理健康指数显示,国民的心理健康指数由7月的-10分,下跌至8月的-11分,这是连续5个月持续负数。报告反映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影响国民,包括担忧第二波疫情来袭、经济不明朗,以及忧心学生回校复课后面对染疫的风险。人力资源顾问公司Morneau Shepell公布最新心理健康指数为-11分,对比疫情前的75分持续下降。其他心理健康风险的分类指数,包括焦虑是-12.9分、 抑郁-12.7分、乐观-12.7分、隔离-12.1分,以及工作效率-11.1分。与上个月相比,所有分类指数除工作效率保持不变外,其余得分均在下降。 该项调查于7月21日至31日期间共访问3,000名国民,他们在过去6个月在本国生活及工作。 顾问公司总裁聂卓柏(Stephen Liptrap)指出,除了注视疫情对财务及经济的影响外,还需关注疫情对国民心理健康造成的持续影响,最新心理健康指数显示下降,确实令人忧虑。 学校复课影响巨大 聂卓柏表示,当开始重启经济及放宽措施时,加人初期虽然保持乐观情绪,但并未消除疫情持续带来的影响。为避免指数进一步下降,公共卫生官员及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必要步骤,在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支援,并继续将国民的心理健康放在首位。 最近数星期,有关学校安全地重新开课及学生回校上堂,成为全国的父母、老师和青少年首要关注大事。该心理健康指数发现,育有一名孩子的家庭为-15.2分,两个孩子是-13分,相对没有孩子的是-9.9分。令人惊讶的是,在大家庭生活的人似乎较容易适应疫情;育有三个或以上子女的得分为-8.6。 在教育界工作的人,心理健康指数从7月份的-11.1分,下降至8月的-11.6分。专上学生在所有组别中下降幅度最大,从-23.7分下跌至-28.5分。与全国所有行业相比,大专生的分数始终是所有组别中最低的。 半数省民忧经济不稳 自疫情爆发以来,“新常态”这个名词已广泛使用,但有不少加拿大人仍然很难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在面对最具挑战的事,该指数发现适应个人生活变化的难度,比工作或财务状况更为困难。有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生活习惯感到犹豫不决,或是适应能力很低;另有30%认为,他们分别对工作和财务状况的适应能力很差。 是次结果表明,虽然在疫情开始时国民面对就业和金融等问题困扰,但慢慢地似乎取得了一些控制,惟随着疫情转变,面对全国各地的隔离措施,孤立感随之爆发,对日常生活面临的不安感也越来越多。即使受访者已节省更多金钱,并且对财务有更多的控制权,但有49%的人仍担忧疫情对财务及经济带来持续的影响。 改善心理抑郁焦虑 找新兴趣做开心事 对于心理健康指数显示持续负数结果,注册社工及心理治疗师区慕启(图)认为,现实情况确是如此。在疫情初期一般人以为持续3个月至半年,到了9月仍面对不确定情况,无论是家长或年轻人均感到焦虑;特别是难以应变及处理危机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困扰状况。 区慕启表示,疫情经歴超过半年,国民原以为会逐渐消退,或是有新疫苗面世就可以解决问题。近期医疗专家表明,即使有疫苗但病毒仍会存在,这种不确定情况未知会持续多久,而且比数月前更差,是令人们感到担忧的原因之一。 提高正能量抗逆境 他称父母在疫情开始时在家指导子女学习,面对9月开学的安全问题,安排孩子上学及自己上班的事,担心会否增加感染病毒的机会。青少年本来需要与朋友来往及交流,在过去多月只能在网上打发时间,已开始感到生活乏味。有上班族因经济不稳定,忧虑能否保住现有职位,长者因疫情与子女朋友减少见面,感到被隔离及孤独。人们处于担心与害怕的情况下容易影响情绪,继而胃口不佳,睡眠质素下降。 区慕启说,每个人性格影响其适应新生活及处理危机的方法,在接触的受助者中,有不少面对这种情况感到无助。他会协助对方认识个人的长处,并加以发挥,借此调整心态。例如是做一些曾经感到开心的事,或尝试有益身心的新兴趣或活动,这是有助提高正能量,较容易面对逆境及解决困难。星岛记者报道

心理暗示小技巧 蝙蝠俠效應讓你變成更好的你

在一系列针对儿童的自控力实验中,面对枯燥的任务,当研究人员提醒受试儿童,“想一想,如果你是蝙蝠侠,你会怎么做?”后,任务的完成度就会大幅提高。 这一效应因此被称为蝙蝠侠效应。或许在未来的儿童教育事业中,存在非常有意义的应用。 它的核心原理是,把自己不当自己,而是某个更加理想化的形象。当我们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时候,焦虑会减轻,勇气和道德责任感提升。 纽约州汉密尔顿学院心理学助理教授雷切尔·怀特说:“疏离自我给予了我们些微额外空间,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当前的状况。它也可以帮我们控制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毅力和自制力。” 在过去十年,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伊森·克罗斯领导了大部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视角上的微小转变也能帮助我们控制自身的情绪。 根据采访,碧昂斯和阿黛尔登台表演之前,会暗示自己是某个充满自信的狂野女孩。当她们在脑中勾画出女孩更多细节的时候,她们的行为举止都会随之改变。她们不再因即将开始的表演而焦虑,因为知道自己不会失败! 自我疏远可以提高意志力的可能性令人倍感兴奋。 在克罗斯的系列实验里,我们发现这一技巧对普通人也是适用的。比如说,不用我,而是用第三人称(如称自己为老胡)称呼自己,可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不同的人,还可以依据需要构想出不同的虚拟人格。当你要上台表演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和舞蹈的时候,不妨直接想象自己就是杰克逊本人;当你在为期末考试备考复习的时候,可以幻想自己是一名高度自律的学生,为了欺骗大脑,甚至可以给ta起一个名字。 一点点想象力就会让我们与我们想要成为的人更加接近。(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疫情期間飲酒量劇增 譚詠詩開始擔心了…

■疫情期间,加人饮酒量增。图为民众排队进入酒铺买酒。星报资料图片 加拿大星期日新增642宗新冠肺炎病例,累计95,699宗病例,另外多27个患者死亡,令全国死亡人数累计达7,800人。公共卫生机构指,全国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人数由上周五的7,703人微升0.9%至上周六的7,773人,进一步显示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是本国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对于自大流行以来,国民饮酒和进食垃圾食物或甜食量增加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是部分国民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状况恶化的迹象。 加拿大的10个省正逐步重新开放经济,并放宽对社交聚会的限制。然而在疫情期间,失业率飙升至创纪录水平,市场分析师表示,经济复苏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有专家指出,疫情令一些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例如担心是否可以保住饭碗。 谭咏诗称,担心国民的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她指出,加拿大统计局最近的数据显示,由于国民对啤酒、葡萄酒和汽水的需求增加,3月份饮料和烟草的销售,比2月份增长6.7%,食品销售增长8.2%,另外,加拿大统计局的调查发现,近20%的受访者表现出的征状,与中度或严重焦虑一致。 谭咏诗续道,国民需要把精神和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尽管现在的社交互动和活动,可能看起来与疫情前有所不同,但加拿大人应积极寻找安全的社交方式,做运动和选择进食健康的食物。 谭咏诗称,尽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在本国整体有所放缓,但是多伦多和满地可的社区传播重灾区令人担忧,并警告如果太快放宽公共卫生限制,可能会导致该疾病再次流行。 全国疫情略放缓 安省仍属重灾区 ■谭咏诗表示,担心国民在疫情下的精神健康恶化。CBC   在过去两周里,安省和魁省占新病例的90%,其中大多数出现在多伦多和满地可。 ■加国各省疫情 魁省星期日增加8人死亡,这是自4月1日以来,该省因为新冠肺炎而新增的死亡人数,首次低于10人。截至星期日,该省因新冠状病毒死亡的总数为4,978人。 在8个新死亡人士当中,有5人死于满地可,使该市的总死亡人数达到3067。其他严重的地区包括拉瓦勒(Laval),死亡人数635人;蒙特雷吉(Monteregie),死亡人数483人;以及魁北克莫里西(Mauricie-et-Centre-du-Quebec),死亡人数205人。 此外,魁省多225人确诊,使该省的病例总数达到52,849。 魁省住院人数星期日再次下降,减少了9人,总计972人。其中,要入住深切治疗部的病人比上周六减少,现总计128人。 周一起,魁省允许恢复足球和棒球等团体运动的训练,但目前暂时不能进行比赛,球员之间亦要保持社交距离。还有,只要员工遵守社交距离指引,电影和电视制作将在周一恢复。 亚省方面,在上周五录得新病例最少的7宗之后,该省上周六再跃升至双位数,多达40宗,其中19宗出现在爱民顿,15宗在卡加利。

疫情摧垮加拿大人?男子開飛機自殺!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凸显出新冠肺炎对加拿大人精神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凡妮莎·莱斯利(Vanessa Leslie)就非常清楚疫情是如何影响人们健康的。 莱斯利的丈夫理查德(​​Richard)五月初让飞机坠毁在乔治亚湾,自杀身亡。留下她一个寡妇和六个悲伤的孩子。 莱斯利告诉媒体,新冠禁令带来的隔离可能是她丈夫心理健康恶化的部分原因。 “当自杀发生时,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她说。“你不能说这只是新冠的原因。但这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理查德是一名小企业主和消防员,他与当地消防局的同事有很深的感情。他也喜欢和朋友们玩雪地摩托和飞钓,但COVID-19的限制迫使他取消了大部分计划。 “所有的这些让他超级开心的东西,他喜欢做事情都没法做了。然后他们出来说这种情况要持续18个月到两年。18个月到两年过这样的限制生活,就是想想也觉得难以忍受,”莱斯利说。 莱斯利说她的丈夫大约15年前患过抑郁症,但直到去世前三周一直很健康,后来他不再睡觉,变得更加焦躁不安。 “如果你两天不睡觉,你的大脑就会产生奇怪的想法,不能正常运转,”她说。“他没有睡觉,还有额外的压力,额外的生意,还有整个家庭的变化。你不能上班,不能上学,突然之间所有人都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影响因素。” 莱斯利并不是唯一一个因为新冠疫情(至少部分原因)失去亲人的人。她说,自从她丈夫去世后,她收到了安省六名妇女的来信,她们的丈夫也在过去几周内自杀身亡。 研究表明新冠引起的失业与自杀有关 多伦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动荡可能导致到2021年底自杀死亡人数激增至多达2114人,超过加拿大的平均水平。 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和药理学教授罗杰·麦金太尔(Roger McIntyre)博士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个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最高失业率,我们看到加拿大15年来创造的就业机会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消失了。” “劳动力萎缩、失业和收入不稳定导致了加拿大预计自杀人数的增加。” 研究人员还发现,65岁以下人群的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自杀的超额死亡(即自杀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额外人数)也会上升一个百分点。 麦金太尔说:“有相当一部分人面临风险,但重要的是,这还不是板上钉钉的事。这是可以通过获得治疗来预防的。 治疗效果非常好。我们需要更好的精神病学急救和治疗,以应对人们正在经历的痛苦。” 莱斯利认为,有研究显示,新冠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安省统计数字,部分原因是一些悲痛的家庭没有公开自杀事件。 她说:“我认为人们有社会支持的话可以应对很多问题,他们可以应对失业和缺钱。但如果没有社会支持,那就真的很难应对。” 心理健康危机热线被打爆 加拿大危机服务公司(Crisis Services Canada)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妮•麦肯德里克(Stephanie MacKendrick)表示,他们的危机中心成员接到的热线电话增加了90%,其中“积极救援”的次数增加了200%,这意味着打电话的人处于迫在眉睫的危险之中。 她说:“除了接到了更多的电话外,很多时候,几乎所有打进来的电话要么是由COVID-19引发的问题造成的,要么是由于COVID-19造成的。” 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全国首席执行官玛格丽特•伊顿(Margaret Eaton)表示,自疫情爆发以来,打给该协会在全国78个分支机构的电话增加了50%至60%。 她说:“我们相信这已经是一个迹象,表明自杀的风险现在非常普遍。” 她说CMHA的员工已经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处理额外的需求,如果有人走进中心,他们会亲自会见,或者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通过电话或数字方式提供服务。 她说:“需求的增加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线应对人员来说非常困难,这表明新冠对人们产生了强烈影响。” 伊顿说,多达一半的加拿大人认为,新冠已经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无论是因为隔离加剧、对病毒本身的担忧,还是担心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亲人的安全。 政府应对措施 麦金太尔相信,联邦政府和省政府的额外措施可以帮助拉平加拿大潜在的自杀曲线。 “我们需要实施国家战略,以防止自杀率的上升。” 他建议,这项国家战略包括继续向小企业提供工资补贴和支持,但也要为加拿大人提供额外的心理健康资源。 他表示:“我尤其担心的是加拿大目前的形势,加国经济何时全面开放仍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了持续的慢性压力,增加了自杀的风险,还增加了与自杀有关的精神障碍,如抑郁、滥用药物和酒精。” 麦金太尔还相信,一个安全但迅速的经济重新开放将有助于改善加拿大人的心理健康。 “去寻求帮助” 与此同时,莱斯利敦促所有人——尤其是男性——在面临困难时寻求治疗。 “如果你需要帮助,就去寻求帮助,”她说。 她补充道:“像对待心脏一样对待你的大脑,并得到帮助。如果你心脏病发作了,去医院也没什么问题。如果你在考虑自杀,你的大脑就像你的心脏。自己去医院或者联系一些人吧。” 精神卫生资源 如果你正经历着精神健康危机,需要和某人交谈,这里有一些资源: 加拿大危机服务,加拿大任何地方都可以过电话获得危机支持,法语或英语:免费1-833-456-4566 任何时间都可用。 各省的加拿大危机中心联系电话 https://thelifelinecanada.ca/help/crisis-centres/canadian-crisis-centres/ 加拿大精神健康协会 https://cmha.ca/ (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pixabay) (ref:https://www.ctvnews.ca/health/coronavirus/as-covid-19-stress-builds-study-warns-of-potential-spike-in-suicides-1.4968581)

青少年因新冠焦慮增加 求助熱線可以幫到你

自3月起新冠疫情爆发,青少年焦虑增加。尤以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为甚,他们因没有毕业礼未能与同窗告别,或如何进入大专院校而感到焦虑。有约克区服务机构表示,儿童及少年人寻求心理健康服务正在急升。年轻人在学校可以向辅导员求助,如今难获所需资源。 约克中心(York Hills Centre)是约克区最大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在疫情期间仍为新生儿至18岁人士及家庭提供服务。新闻网站yorkregion.com报道,该中心首席行政总监罗高斯(Dean Rokos)称,现时接触的家庭有不少儿童和少年人,在隔离生活中感到压力,有需要处理这些问题。 罗高斯指出,自3月省府宣布关闭非必要企业和服务,起初数星期可说是一个蜜月期,家庭自行调整居家的生活。其后发现,寻求心理支援服务的人急剧上升。 由于疫情期间未能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该中心调整服务模式,包括设立求助热线(Here to Help Phone Line),每周3天由3名职员专责服务18岁或以下人士。另一种支援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研讨会Play Therapy进行,负责的职员接受相关的训练。 罗高斯说,有见于服务需求大增,中心计划能否延长服务时间。目前,约有400人正在轮候服务。 焦虑往往与家庭有关 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约克区及闪高南区分会(CMHA-YRSS)也尽力维持服务,每年该会举行筹款活动,用于约克闪高南区服务计划,这是一个流动心理健康诊所,走访社区主动帮助少年人。今年筹款活动原定于6月14日举行,因疫情而取消,但维持流动诊所的功能。 该分会首席行政总监施奥斯(Rebecca Shields)表示,有些年轻人处于脆弱的境况,了解青年人的焦虑情绪继续上升;以往有五分一的年轻人正在面对焦虑症问题。受训的职员帮助少年人,包括那些失去暑期工作,以及作为年轻人感到沉重压力。 有需要人士,可致电以下求助热线: Kids Help Phone(适合20岁或以下人士):1-800-668-6868 大专学生可致电:1-866-925-5454 Ontario Crisis Line:1-866-531-2600 Ontario York and Simcoe Support Services Network:1-855-310-2673。

飲酒吸煙抽大麻猛增 安省民眾心理健康危機

(■疫情期间,23%安省省民称饮酒、吸烟或食大麻的数量增多。星报/DREAMSTIME) 安省有69%民众相信疫情过后,将要面对另一场严重的精神心理健康危机。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CMHA)安省分会最新报告指出,有77%人认为社会有需要增加心理健康的支援。 协会委托机构Pollara Strategic Insights进行3次民意调,以评估省民在新冠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变化。这是首次的调查结果,未来将在经济逐渐重开后作跟进调查。 安省分会行政总裁君莉妮(Camille Quenneville)表示,心理健康问题仍然被视为是一种耻辱,令很多人只肯承认关心别人的心理健康,却不愿表露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有39%担心个人的身体状况,但只有23%人正视个人的心理健康。 调查显示,有79%对疫情爆发后的前景感到忧虑,87%担心疫情对长者的打击,也有71%为年青的一代忧心。有90%关注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有69%则顾虑疫情打击个人财务。 40%受访者个人或直系家人因为疫情被削减工作时间或薪酬,28%更是被裁员。 调查又发现,67%省民忧虑疫情影响家人和朋友的心理健康,但只有53%担心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过,有58%承认疫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55%则认为影响同住的家人或其他人,59%表示其他亲戚朋友受影响。 23%更多饮酒吸烟抽大麻 报告显示,36%感觉心理健康在疫情期间变差,身体健康出状况则只有26%。23%称饮酒、吸烟或食大麻的数量增多。29%改变往常饮酒、吸烟或食大麻的时间。36%的日常饮食变差,48%未依平时的运动习惯。 另外,8%曾经有朋友或家人被测出感染新冠病毒,或有亲友患病死亡。69%担心受感染,70%忧虑疫情会带走家人或朋友。 君莉妮表示,未来两次民意调查,将可以就疫情对民众的影响有一个更广泛认识,从而协助大众解决心理健康和癖瘾的问题。 星岛记者

最新研究:疫情影響半數僱員心理健康

(■■有一半受访的加美雇员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令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AP) 据最新研究显示,有一半受访的加美雇员因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令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负面影响。其中39%雇员称他们的雇主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另有85%的人说,使用员工福利计划下视像护理方式,作为支援心理健康的需要。 由Teladoc Health主导,委托独立研究机构Leger,于4月17日至20日在网上进行的民调,共访问1,504名加拿大人及1,001名美国人。是次调查也是该机构于去年秋季,就2019年国际心理健康研究所作的跟进工作。 民调结果反映出,新冠肺炎疫情对加国雇员的心理健康已产生负面影响,并强调在工作场所,特别是在当前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国民需要持续的关怀、教育和相关的支援。当中又显示,越来越多雇主提供积极的心理健康支援,反映雇员对视像护理选择的兴趣和舒适感,这是企业心理健康和保健计划的一部分。 65岁以上心理问题反而最少 有一半受访者承认,疫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负面影响。以性别来看,女性57%,男性43%。以年龄划分,18至34岁的人士为52%,相对美国同龄人士是49%。虽然65岁或以上人士感染病毒的机会较高,但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却是最低,加拿大是37%,美国为38%。此外,接近40%的加国雇员指,雇主因疫情提供心理支援,相对美国是27%。当中包括提供额外的资源,与雇员讨论心理健康的需要,以及免付有关的费用。 研究发现加国受访者并有雇员福利计划,66%关注心理健康的资源,相对美国人是55%。62%的加人对使用视像方法作为心理支援感到安舒;使用公司保健计划者,有85%认为这类视像护理应是心理支援的选项之一。 上述数据反映过去6个月,使用视像护理的模式明显增加;这是该机构开始于去年10月的专项研究,有40%的受访者表示欢迎这种视像护理方式。星岛记者

疫情重創國民心理健康 失業率上升帶動自殺率

(■疫症对市民心理健康带来无形压力,专家指疫情过后民众心理难以回到过去。Global) 新冠疫症导致人心惶惶,有心理专家指出,各国市民除致力透过社交距离维系生理健康不受感染外,其实疫症对市民心理健康也带来无形压力,专家尤其关注当政府逐步放宽社交距离,市民心理上又会否回复正常。疫情令市民外出时担心受到传染,经济下行及失业情况严重,专家认为市民心态上或再不能返回故貌。 据Global电视台报道,本国精神健康专家凯历克(Mark Henick)表示,新冠疫情为市民带来的不单是生理上的健康问题,更带来了精神心理健康上的警号,然而后者往往被忽略,但为社会问题构成长远而具伤害性的影响。 现时政府实施社交距离,避免新冠病毒传播,但各级政府已筹划一旦社交距离令逐渐“松绑”后,社会商业可如何重回正常,但当社会渐渐重回正轨时,市民在心理上又会否返回以前。凯历克认为即使会需要一段相当漫长时日,市民心理也再难返回疫症蔓延前。 他相信市民经此一疫后,外出活动、上班、上学,会较疫症前更谨慎,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接触仍会保持一段距离,心理上深恐会受到病毒感染;此外,尽管社会逐渐放松针对疫情禁令,本国就业市场与职位未必会如以往一样,市民仍要面对失业及经济下滑危机,生活与财政压力等,容易令人出现抑郁与焦虑等心理疾病。 失业率上升带动自杀率 凯历克形容市民在疫情后,需要学习如何在经过翻天覆地后的世界生存,这对一些人来说,会形成一种无形压力与挑战。 他尤其关注一些本身已有心理疾病患者之处境,例如罹患抑郁或焦虑症人士,容易受到社会整体气氛影响心情,加上在社交距离令下要留在家中,想寻求心理辅导也不容易,致电心理辅导热线或需长时间等候,不能立时解开心结,在此疫境下,他们的心理疾病很大机会更趋严重。 凯历克指不少科学研究显示,失业及经济陷于困局与精神有异及自杀数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举例称2008年美国受金融海啸影响导致的经济衰退,每1%失业率上升,自杀数字就多1%。 他坦言一些向来没有出现心理与精神问题的公众,受到是次疫情所导致的经济不振大环境下,其实呈现心理健康问题却不自知。他认为各级政府在积极处理抗疫与在财政纾困措施时,也应多拨资源在国民心理健康方面,尤其在处于疫情期间与疫情过后的关键期。然而,他称至今未感到联邦政府及省府,重视在此方面的资源分配与迫切性。

疫情加劇民眾焦慮 加拿大人心理健康指標下降16%

新冠肺炎疫情在加拿大迅速蔓延,对国民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据最新的心理健康指标结果显示,国民因疫情而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健康基准得分下降16%,情况不容忽视。 从Morneau Shepell公布每月心理健康指标的分析,对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数据,由基准75分跌至63分,反映加拿大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在下滑。此基准数据收集三年以来,这个变化的规模是前所未有,整体得分为63,这是令人感到甚为担忧。 该分析又指,这个分数通常只在那些严重影响生命和心理健康的雇员才看到,这种焦虑程度产生最大的负面变化,继而是感到无助、乐观和孤立的情况。 除了对心理健康的整体评估外,该项调查还访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当中有81%受访者表示,疫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在产生负面的影响,有49%说感到有些担忧,但能够应对;32%称他们心理健康已造成负面,甚为负面或严重负面的影响。 情况料进一步恶化 不容忽视 该公司总裁尼卓尔(Stephen Liptrap)认为,加国不能忽视这个现实情况,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升级,心理健康问题和焦虑情绪将会进一步恶化。 现时是企业和政府采取适当的行动,加强心理健康的工作以帮助人们处理他们的焦虑情绪。 尼卓尔表示,看到政府和众多加拿大的组织正在努力,为有需要的人包括被解雇的人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这是令人感到欣慰。他鼓励所有国民通过现在或前雇主,查询那些可以向他们提供的服务。这是可以减少长期损害,并确保本国比以前更坚强地面对现今的挑战。 此外,该项指数评估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主要因素,而导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当中首要涉及的事情,有55%指影响财务;42%是担心生病或所爱的人离世,以及33%认为该病毒对家庭的影响。除了上述的担忧外,在疫情过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对所有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该机构研究,分析和创新高级副总裁艾伦(Paula Allen)称,自一月份首个例病例进入加拿大以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已产生巨大变化,从最初视病毒为不明情况,到现在已成为威胁。 这不仅是传染病的问题,而且是带来心理健康危机。是次调查针对在职的加拿大人,显示疫情与企业和公共卫生是息息相关。本报记者

居家抗疫 心理師呼籲勿忘心理健康

(■■市民可以趁著在家工作的日子,与家庭成员建立更亲密关系。星报) 一场新冠疫情令国民更重视保持身体健康,但疫情衍生的心理健康或被忽略。注册社工兼心理治疗师区慕启称,疫症为国民带来不明朗前景,令颇多人感焦虑,当每名家庭成员都居家抗疫,相处时间多了,带来的磨擦也会趋多,他称当有个案致电求助时,辅导人员都会鼓励对方以积极乐观态度解决当前忧虑。 谈到联邦及省府在疫情期间,增加数以十亿元拨款协助工薪阶层及中小企业,却鲜有谈及拨款如何纾解国民因是次疫情而出现的心理及精神健康问题时,区慕启指出心理及精神健康在疫症期间,是一个隐性问题,疫情持续愈久,国民心理健康受损情况势必愈趋严重,他认同各级政府在对抗疫情免其蔓延之际,也要重视疫情所带来的国民精神与心理健康隐患,增拨资源在纾缓国民在面对疫症时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问到新冠肺炎个案愈来愈多,政府为防止疫情广泛传播,采取果断社交距离措施,市民留家工作、学生停课,商店关门令部分雇员暂失工作等,是否多了心理求助电话时,区慕启说电话求助个案的确较以前多,但并非倍数地增加,主要仍是过往一些面对面的辅导服务,要转为以电话辅导。 经济困扰导致焦虑烦躁 他称新冠疫情在本地爆发后,确实为市民带来很多不明朗因素,有员工因疫情而失去工作职位,他们固然担心“手停口停”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然而也有很多工作暂未受影响的中产打工族,也担心饭碗随时不保,届时不单供楼有困难,一家人的起居饮食,以及孩子兴趣班等费用也不能支付,令他们感到焦虑。 区慕启说现今不少白领族在家工作,疫情前他们回公司上班,少在屋内与家人接触,彼此相处时间较少,感情还可以;但现时他们一天到晚待在家中,孩子又无需上学,当他们工作期间,小孩走来稍有骚扰,久而久之都容易令他们感到烦厌,甚或控制不了自己情绪,令个人情绪绷紧,结果容易导致家嘈屋闭。 发掘嗜好纾解郁结 他续说,市民多了时间在家,未必等如他们能睡得好,在家中情绪受影响下,烦恼增加反而令睡眠受影响,睡得不好,令精神状态及情绪变得更暴燥。 区慕启指出有些个案,本身家庭关系并非很好,当家中各成员多了时间处于同一空间时,家庭关系有可能因为极小问题,变成一个触发点,令家庭及亲子关系的恶劣程度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他称在加国来说,一般房屋家居空间较亚洲地区大,家庭关系转差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的情况或许会少一些;但随着近年不少家庭一家数口居住在柏文单位内,家庭成员之间更容易出现出现磨擦。 他担心若社交距离措施持续逾月,甚至要数个月的话,市民心理、精神及情绪健康问题或会日益严重。 谈到如何在疫情下向心理及情绪出状况人士进行辅导时,区慕启表示心理辅导人员,首先会询问致电求助者,当前他们最担心的事宜是什么,例如求助者说自己平时透过外出运动或到健身室做运动,排解压力,但现在他什么都做不到,辅导人员一般会建议他们发掘可于室内单独进行的纾解郁结方法,阅读、画画及听音乐都是好选择,辅导人员会协助他们尝试发掘其他嗜好。 吁添加国民心理健康资源 另外,如求助者与家人关系绷紧,不懂如何应对的话,辅导员则会建议求助者,尝试放下身段及给予更多耐性,与子女、伴侣及父母多倾谈;他会提议本来家中有不同问题的求助者,可趁此疫症期间,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将问题摊开讨论,彼此开诚布公地将心结说出,再讨论如何解开,他会劝说求助者,能够多些时间与伴侣、子女及父母等相处是非常重要,否则当机会失去时则追悔莫及了。 各级政府在过去一星期,大刀阔斧地拨款协助受疫情影响的国民,如何助他们于经济上度此困境,但似乎鲜见政府因应疫情,拨更多资源在国民心理健康上,区慕启坦言疫情状况愈持久,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愈是堪虞,疫情下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将成为一个隐性问题,他冀各级政府能考虑国民在疫症下的心理抑郁及焦虑情况,多拨资源在协助国民如何纾解心理压力。

面對病疫個案增加 專家教你7招消除焦慮與恐慌

(■■万锦居民高女士协助加拿大约克闪高心理健康协会,帮助民众在心理上抗疫。星报) 近日有关新冠肺炎确诊个案增加趋势,令公众感到恐慌。有精神健康专家指,人们因疫情而产生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该病毒的认识不足,容易感到惊慌失措。只要采取一些方法,便可以消除焦虑的情绪。 新闻网站yorkregion.com访问加拿大约克闪高心理健康协会(YSCMHA)首席行政总监施奥斯(Rebecca Shields),她说,现时公众每天过滤很多资讯,由新冠肺炎、罢工以至环境问题,感到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事情。恐惧和焦虑是自然的情绪,这是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免受危险。 注册心理治疗师杨建(Jian Yang,译音)指出,过度紧张没有好处。他表示,太多压力会减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容易生病,而且触发一些不健康和有害的应对行为。 注意消息来源 慎选信赖媒体 杨建是大多伦多地区10名操普通话的精神健康专家之一,义务为在武汉和中国其他城市与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作战的医护人员提供紧急网上辅导。该团队于本年1月底由黄女士(Cynthia Huang)和高女士(Carmen Gao)组织,她们是烈治文山圣三一学校的家长,希望支援前线医护抵抗爆发的疫情。 杨建和施奥斯提供下列贴士,帮助公众纾缓焦虑,并且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注意个人情绪。自问是否被困于新冠肺炎的忧虑中?当想起时,是否会感到躁动、紧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不安?身处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会否感到紧张和过度警惕?是否避开一些与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的族裔?当出现感冒或流感病征时,是否担心患上新冠肺炎? 听到有关的新闻后,会否难以入睡? (二)、问自己这种恐惧是否符合事实或是被夸大。如果个人出现的焦虑症没有导致任何有效的保护作用,请考虑这种情绪是否有害无益。请关注一些积极的事实和新闻,例如武汉和中国的确诊和死亡率下降,康复率上升,以及死亡率相对较低。 (三)、注意消息来源,并坚持主流和可信赖的内容。因为焦虑的产生可能是来自讯息偏见或主观假设,而非事实。如果彻底查阅数据,便会发现发病率仍然很低,死亡率甚至更低,这远低于众多其他疾病的死亡率。此外,要计算个人的风险和保护因素,例如加拿大的健康系统和检查、公众教育及居住密度较低。 (四)、写下个人的负面想法、假设、信念、预测和期望。现在检视一些可以证明或反驳这些想法的证据,使用更适合现实的理性思想,代替过分概括和灾难性等非理性思维。务请记住,这是由大脑产生的思想,不要与现实互相混淆。 (五)、思考并写下其他积极的可能性,例如当季节变暖时,病毒可能消失,发明更有效的药物和疫苗。 (六)、尝试做一些抗焦虑的行为,如静默、深呼吸、分散心情、运动、睡眠和良好的营养,并与信任的人交谈;在日记写下每天早晨或黄昏要感恩的3件事。 (七)、暂停阅读新闻,把电话放在一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往户外走走,深呼吸,可以舒展身心,乐在其中。 如果发现焦虑症正在影响个人生活,例如多于一晚无法入睡,或者避开工作或喜欢的活动,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会提供免费的自助服务,通过制订运动和教练计划帮助管理无益的思维。请浏览网址:BounceBackOntario.ca,或拨打免费电话:1-866-345-0224。

大學生精神情緒問題嚴重 工作坊邀你參加家長培訓

据新近有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报告显示,大学生的精神情绪问题严重,感到绝望、伤心,焦虑及孤单的人数不断上升。这些结果敲响警号,有社会服务机构认为要正视问题,并且举办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及改善心理健康,协助家长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展望青年领袖培训计划、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昨日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邀请联合国顾问陈嘉年、多伦多教育委员黄婉贞,以及加拿大《号角月报》特约编辑陈筱苓,就新近大学生的精神情绪问题表达关注。 由Canadian Reference Group进行的春季调查研究,访问加拿大58间专上学院,共有55,284人完成问卷。受访者为18至24岁学生,70%为女性,有一半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当中40%居住在大学宿舍以外,他们的健康状况欠佳,其中患有头痛、背痛,以及有人正接受专业治疗精神健康问题。 华人家长更需要情绪教育 就该调查结果,展望主席李树德认为,数据显示加拿大超过一半的大学新生感到沮丧及无助,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治疗,反映急切需要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并从心理健康和学习技能方面着手。为此,展望与家和专业辅导中心,于本月举办实习工作坊,帮助大学生在校适应学习环境,以及撰写论文实战技巧,同时协助父母理解和如何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指出,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自杀率持续高企。华人家庭隔代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传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成为莘莘学子其中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头。与其力劝华人家庭用平常心减低压力,该会认为心理教育及学习训练更能为青少年预备更佳的教学心境,令学习事半功倍。同时,为家长提供青少年情绪发展的教育,也能改善隔代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是次工作坊讲者之一兼加拿大《号角月报》特约编辑陈筱苓称,众多父母认为子女入大学便可以松一口气,孩子可以从此独立,却不知道这是子女另一场考验的开始。多伦多大学于2018至2019年度共有3个学生自杀身亡,其他的大学也有同类事件发生,究竟孩子在校园里遇到哪些问题,这种悲剧能否避免,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她举例指有些属琐碎事情是父母难以想像,曾有家长表示子女居住大学宿舍,晚上下课后不知如何回到宿舍,于是边喊着边致电父母求助。 多位专家分别讲解不同课题 工作坊另一讲者及课程导师陈嘉年表示,改善学生独立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技巧,能有效提高大学入学率,在大学取得成功及职场晋升的机会,他将于工作坊教授该项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心理健康”工作坊其他讲者,包括家和专业辅导中心心理治疗师卢芷蔚(Amy Lo),她将教育家长了解孩子及初步发现精神疾病症状,以及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展望主席李树德讲解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教育体系差距。 活动于本月16日(周六)下午2时至5时举行,地点:4051 Gordon Baker Road, Unit A, Scarborough。费用为每家庭25元(低收入户可以申请资助)。报名请电家和专业辅导中心:416-979-8299。另外,学员须自备电脑、互联网浏览器、MS Word、Excel和Power Point作练习之用。

假期漫長不可粗心 自殺遊戲正接近你孩子

暑假即至,悠长的假期,孩子们是疯狂地玩。在万事电子化的21世纪,网络和电子产品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除了电脑、电视都设置了家长可管控的模式,许多的手机应用程序(app)、游戏也都开始限青少年儿童的使用时间,家长在假期里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合理玩游戏成话题。 前不久,一款风靡全球名为“Momo Challenge”的网络死亡挑战游戏让各国的家长们都炸开了锅。颇受热议的Momo挑战像病毒一样嵌在动画片中,恶意引诱少年儿童完成危险任务,其中包括自残和自杀。加拿大陆续有警方和校方针对儿童使用网络的安全问题向公众和家长发出了警告和提示。此次的事件,引发家长和学校都不得不去考虑,孩子们究竟是如何在网上消磨他们的时间的?家长们也开始反省自己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安省注册心理学家,注册心理治疗师鲍立铣 小心,Momo正接近你 Momo挑战通过陪伴孩子,以过关的形式逐步引导并加以洗脑,最后鼓励参与游戏的人完成终极挑战——自杀。前不久,菲律宾传出一名11岁的男童自杀,母亲在他的手机里发现了Momo挑战的相关讯息。目前加拿大已经有教育局及学校向家长发出了使用网络的安全通知以及防范提示。然而,不少人却怀疑Momo挑战是否真实存在,因为大部分人都只是通过媒体和网络“听说”,并没有亲身看到这款挑战游戏。许多人声称这是社交媒体蓬勃之下的骗局,是家长们自制的恐慌。但毫无疑问,这场Momo引发的风暴给家长和青少年儿童们都上了的一堂网络安全课。 游戏的主角Momo有着令人不安和作呕的“鸟女”形象,源自日本艺术家Keisuke Aiso的作品鸟女雕像。他早期设计这个惊悚的雕像的确是为了吓人,但并未想到这个形象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并伤人。早在去年8月,CBC就曾报道魁北克省的加蒂诺(Gatineau)警方针对“Momo Challenge”发布警示信息,但当时它的闻名程度远不如现在。这个挑战最早源于脸书(Facebook),起初只是要求参加者打电话给一个陌生的号码,当中包括了要求对方做一系列“挑战”,但这些挑战往往都涉及暴力行为。随后这个挑战慢慢从网上转移到在手机应用程序中扩散。 万锦市家长聂女士给记者发来了儿子所在的小学校长,给家长们发出的针对孩子使用网络的相关安全问题的12点建议 脸书之后,Momo挑战开始在手机应用程序Whatsapp上蔓延开来。自称是Momo的人在这款社交软件上随意加人,发送让人不安的图像,并要求对方完成危险的任务。如果拒绝服从指令,就会被诅咒并被告知Momo会“找上门”。根据警方2018年的报道,之前加蒂诺有一人接受了挑战。当时CBC的曾报道网络安全专家建议民众,当在社交媒体上被自称为Momo的人联系时,应立刻删掉并阻止该账户访问。专家还表示了对这种状况可能蔓延的担忧。当时加蒂诺警方、渥太华警方以及加拿大皇家骑警都表示他们会密切关注这一现象。 果不其然,半年之后,有家长在脸书上反映,自家的孩子在观看YouTube上的动画片视频时,被突然跳出的Momo引诱和恐吓。一开始视频的内容是正常的,后来视频变成鸟女Momo指引孩子去做各种危险动作。该家长反映的情况在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短时间内大范围地流传,并在家长、学校和孩子中间产生了恐慌。一个多伦多的自媒体账户就有人发布了Momo的视频,传递着“如果不听Momo的话,可能会杀死观看者”的信息。随后YouTube对此回应称,没有发现推广Momo挑战的视频,并表示传播有害且危险的挑战活动的视频,与YouTube的政策相悖。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月底的报道,北爱尔兰的警方也开始建议父母对这一挑战游戏的出现保持谨慎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也许有黑客正在试图通过这款游戏搜集隐私信息。虽然有几篇新闻报道声称“自杀游戏”可能导致死亡,但缺乏实例的的认证。部分人相信这只是一出恶作剧。 有关该挑战的报告最终让警方和学校对此向公众发出了警告。安省省警(OPP)2月28日在推特(Twitter)账户上就发布了消息,告诉家长们不论这个挑战游戏是真的还是恶作剧,应当抓住这个时机针对网络安全教育孩子。多伦多教育局(TDSB)教育主任John Malloy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因为表示,考虑到媒体的大量报道以及从员工、家长和学生那里收到的问题,这是一个提醒家长和孩子们网络安全的机会。但是他也承认,TDSB所收到的关于这个挑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是否真的存在的相关消息,多具有矛盾性。 媒体的关注和恐惧的迅速传播也导致很多父母比孩子更为紧张。卑诗省社交媒体专家Jesse Miller在接受CBC的采访时曾表示,Momo是首先引起了父母们的注意。甚至有孩子说,直到妈妈给看Momo的照片之前,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游戏。但图片让孩子不安,并被吓哭。 网络发达的当下,“Momo挑战”事件向父母传达的信息非常多。过于恐慌的家长也许并未真正懂得、也来不及学习如何针对这件事与孩子做正确的沟通。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蓬勃的发展趋势下,新的问题、隐患只会层出不穷。在网络安全的话题上,家长和孩子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学校给家长发信了 无论这款挑战游戏是真还是假,在大多伦多地区,已经有家长和孩子反映近期受到这个游戏的相关影响。居住在万锦市(Markham)的家长聂女士对星岛《加拿大都市报》记者表示,她是在3月1号收到了Beckett Farm Elementary School 校长发来的邮件,针对网络使用的安全对父母提出了12点相关建议(Online safety tips for parents)。 “虽然邮件里没有指名Momo游戏,只是督促家长一定要做出一些正确的指导方式,但不免让我们都想到近期的新闻。之前我就听到过人们议论这个游戏,但是没有特别的在意。电子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平时很多微信文都是假的,所以一般我不大相信朋友圈里疯传的一些东西。” 但聂女士表示,这次的事件有所不同。她相信这款游戏是真实存在的。 “我的朋友圈里有一些家长朋友。其中一个熟悉的家长反馈,在没有和孩子交待任何事的情况下,她的女儿有天回家就突然和那位家长提到了Momo。我的这位朋友因此非常紧张,因为孩子是从学校回来以后说的。小朋友们之间也许是聊到了这些事情。所以这时候学校能和家长对此进行沟通也是一件好事。” 聂女士称,自己是在收到了学校的邮件以后,开始格外关注事件的发展。 “我知道Momo这个人物的画面很可怕。假如真的有的孩子真的玩进去了,真的受到Momo影响,后果不堪设想。我觉得,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绝不会玩类似的游戏。它渗透在最受欢迎的动画片里,稍不留神,孩子就会因为误点屏幕上的画面或按钮而进入到他们分不清是好是坏的游戏当中。起初,游戏不会马上让孩子做出自残行为,但当挑战升级,最后一项便是让孩子做出自我挑战,可怕的时刻便会随之而来。” 聂女士的儿子目前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年龄相对较小。聂女士表示庆幸,儿子目前还没有听到过Momo,她也不会主动和儿子提及此事。但她坚称会从其他方面去教导孩子注意网络安全。聂女士认为,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等,都能有效地防止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不正确的行为。 “我的儿子才7岁,平时他也玩游戏,玩得多的都是学校网站过滤得非常好的游戏,需要有密码才能登陆的,不会有额外的东西。比如,一些数学相关的游戏,让孩子寓教于乐。把数学放在游戏当中,要过关就要做数学题,让孩子通过这些简单的游戏觉得学习很有趣。我儿子平时也会看电视,比如YouTube或者Netflix,我都是陪着的。所以我知道他看到的是什么,对他和对我来说,这样很安全。” 而当记者提出孩子要玩手机上的游戏怎么办时,聂女士则表示这的确有点难以控制。 “我们出去孩子无聊的时候,的确会玩大人的手机。手机上下载的游戏很难把握这些游戏中间不会跳出来什么额外的东西。我一直都在教给儿子,一旦中间跳出来其它屏幕,一定不能随便按。要么叉掉,要么要告诉爸爸妈妈。有的是升级要付费,有的根本就是出来和游戏完全不相关的画面和信息。不管怎么样,我会告诉儿子不可以随便点击。 ” 聂女士也表示,虽然自己一直很尽力地教,但是深知孩子越大越难控制。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自己的主意。所以我觉得类似Momo这种游戏,对很小的,比如一、二年级的孩子,可能造成不了特别大的威胁。第一因为他们现在还没有那么懂事;第二在这个年龄段,因为较小,陪伴型的父母会多一些。就像我,总会陪着孩子上网,我可以把握能过滤掉不好的东西。一旦真有这个出现,我可以第一步制止。但是到了三、四年级,或者四、五年级,这种挑战对这么大的孩子威胁会多一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有了自己的理念,但并不成熟,对错、好坏还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线,什么是英雄、什么是逞强还分不清。父母总会有陪不了的时候,就有可能会有这种不当使用网络的危险性。” 记者向聂女士提问学校发来的12条安全是用网络的提示是否真的有用,聂女士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这12条作为家长,学习了就有备无患。里面有一些是我目前不需要做的,因为孩子小,还没到那个level。所以我认为,每个家长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不同,去看哪些方面是自己必须要做的。像我现在就要更加注意孩子在网上的行为,因为总会有家长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要检查网络安全也是对的。因为我在电脑方面不是很强,所以在防火墙的设立上我会让孩子的爸爸去做。随着儿子越来越大,以后怎么去杜绝他受到网络中不好的东西的影响,对于我来讲真的是一门功课。” 在当今的社会里,孩子们从小接触电子产品和游戏变得自然而然。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聂女士表示,虽然现在没有和儿子提过Momo挑战游戏,但的确开始告诉孩子,游戏并不全都是好玩的,有些游戏是不好的。 “我和孩子每天的沟通、聊天都很多。我不会像有的家长,还会去给孩子看或者特意说这个东西。我认为我只需要给孩子一个大的方向。在七岁这个年龄段,儿子知道什么是网页、什么是新开屏幕。因此我告诉他上网不能随便打开新的网页。也要求他如果要想玩什么东西,要通过爸爸妈妈的允许。” 聂女士并不认为自己是强势的家长。现阶段孩子不懂什么是自杀、自残的情况下,家长必须要把关。 “孩子才这么小的时候,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让父母知道。一个是网络安全,一个是关注自己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包括心理各方面的健康,平常的言行举止。父母除了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自身也要主动辨别信息的来源和真伪,还要镇定、理智、不制造舆论。我们作为家长都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持续学习相应的引导和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游戏的陪伴无法替代父母 安省注册心理学家,注册心理治疗师鲍立铣博士在接受星岛《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和网络安全的沟通指引,是很多家长关心并且常会遇到问题的领域。 “很多家长对此很头疼。其实这不止是人们的关注,也是很复杂的一个话题。从家长的角度,大家因为Momo挑战开始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也要看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或者和孩子有文化、语言的差异,有交流、语言上的困难,都会使得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网络、游戏,会替代原本应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因此我能理解这方面出现的一些现象。 ” 聂女士对鲍立铣的观点表示了认同。有很多生活忙碌的家长,让游戏钻了空子,...

【研究】看電腦屏幕 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微不足道」

根据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看屏幕的时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只会造成“微不足道”的影响;研究指,即使青少年每天对着屏幕数小时,都不会影响他们的睡觉表现。 这项由英国牛津大学就屏幕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爱尔兰、美国及英国共访问1.7万名青少年,结果显示,青少年在睡前看电脑屏幕,对其心理健康完全没有关系,看屏幕的时间,相对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对其健康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 研究指出,青少年需要连续使用电子科技63小时31分钟,才会对其健康造成较明显影响,但这个长时间,一般情况下难以出现。 带领研究的首席研究员Amy Orben表示,由于科技已融入社交生活及职业中,因此,看屏幕的时间与青少年健康影响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关注。 另一研究员Andrew Przybylski教授表示,有关研究完全基于自我报告使用屏幕的情况,当中有三分一受访者被问到每周上网的时间时,会作出十分肯定的答案。 英国皇家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健康改善主管Max Davie表示,围绕屏幕使用与青少年健康的争议一直有出现,透过这项最新研究,可改变一般人认为睡前看屏幕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想法。 但Davie仍建议家长应为子女设定一个使用屏幕的时间,及让他们优先考虑面对面与朋友接触,而家长本身亦应要树立良好榜样。 (图片:英国卫报) T02

安省自殺傾向人數倍增 這個人群問題最嚴重!

■■图为一位因情绪问题寻求协助的大学生,在苦候4年之后,才获得帮助。星报   本报记者   安省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CAMH)的调查发现,有大约426,900人想过自杀,由2.3%增加了几乎一倍至4.1%;在过去一个月感到精神苦闷的人,也由7.4%上升至11.7%,当中尤其是女性的问题最突出。   中心指出,在2016至17年间自觉个人精神心理健康变差的比率田7.1%大幅增加至10.1%,与中心急症室近年来的统计数字相吻合。从2012至17年间,民众到急症室求助的个案上升70%。中心高级科学家哈密尔顿(Dr. Hayley Hamilton)指出,调查结果令人感到忧虑,精神心理健康恶化的情况更普遍。突显出要继续改善成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以及减轻患者和家人的负担。   兴起自杀念头成因复杂   精神心理健康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Policy Research)临床科学家Juveria Zaheer医生表示,兴起自杀念头的原因可以很复杂,每个人的情况也不相同,因此难以确定是某些因素导致造成自杀增加。最重要是明白到有轻生念头的人是正在饱受极大的悲痛,非常需要援助和治疗。绝大多数曾经想要自杀的人并没有轻生,他们都有希望康复。   研究又发现,18至29岁千禧世代使用药物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相当严重。这些青年较其他年龄层的人更多有涉及饮酒、吸食大麻、吸电子烟的问题,自杀率显著较高,经常感到精神苦闷的日数较多,也有更多人感到心理困扰。   瘾癖及精神健康中心精神科医生Dr. Sanjeev Sockalingam指出,这些问题和高危行为的出现,正是青年人要规划未来,找寻工作和开始建立家庭之际。统计显示出这些人生阶段有很大压力,因此要了解这些危险并及时给予帮助。

它正在腐蝕國民的健康 尤其是留學生和新移民

■■一些家长在子女上学后,也会感到寂寞。CBC   本报综合报道   有研究寂寞感对人类影响长达30年的学者指出,加拿大每5名国民就有一人因经常感觉寂寞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长久被寂寞感困扰者,其危害犹如日抽15支烟般严重,对生理健康构成威胁,此类人士容易出现痴肥、高血压及心脏病慢性病症,学者称国民应重视这种心理问题,勿对此普遍状况掉以轻心。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研究寂寞感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问题长达30年的约克大学心理学者露嘉治(Ami Rokach)表示,长久以来心理学家都认同,寂寞感会引致心理健康出状况,她指出长期出现严重寂寞感人士,生理上也较一般心理较健康者为差,尤其易出现慢性病症。她指出,经常有严重寂寞感人士不单影响生活质素,对所有身边事物失去动力,也因为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令寿命减短,或受到长期病患纠缠。   会令人抑郁易发怒   严重寂寞感会令人感到抑郁、焦虑、情绪波动大及易发怒,长此下去,具有严重寂寞感人士容易透过疯狂进食,导致出现痴肥;或情绪波动与生话调适不当,而出现高血压、失眠及心脏病。   有进行相关研究的心理学家指出,长期饱受严重寂寞感困扰者,对其身体之祸害,犹如日抽15支香烟般的伤害,故认为长期寂寞感对身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加拿大统计局数字显示,约有28%民众属独居人士,并相信本国独居者只会有增无减。虽然独居者未必与遭寂寞感困扰人士挂钩,心理学家承认独居者,尤其独居长者或家人身在外地的独居者,被寂寞感煎熬的情况较普遍。   独居者较多寂寞感   学者指出,本国离婚率高,导致单亲家庭也多,单亲父亲或单亲母亲照顾子女之余,安静下来时感到没有倾诉对象,所有家中琐事及子女情况都需自行解决,令单亲父母感觉心力交瘁,寂寞感油然而生。   另外过于倚赖电子产品者,由于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或情绪不稳时,只懂得埋首在电子产品上,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结果只会愈感寂寞,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者认为,不单国民本身要正视寂寞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也应加强资源分配,早日协助有需要者应对这类心理问题,否则只会加重加拿大医疗体系负担。   新移民和留学生 属寂寞感高危族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见图)形容,寂寞感并非是独居者“专利”,即使有家人同住也可经常感寂寞,当中以国际留学生及长者的寂寞感较易影响到心理健康。她表示,很多时受寂寞感煎熬者,未必能即时觉得这是问题,但待察觉时已病入膏肓。   她认为政府应多拨资源,帮助有需要者应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   黄博士表示,寂寞感对新移民来说,并非一时三刻就可解决的心理问题,新移民来到本国,尤其当他们面对如周末的严寒及多雪气候,他们未必有驾照,未必有汽车代步,未必立刻找到工作,少朋友及社交圈子狭窄,都是令新移民容易被寂寞感侵蚀的族群。   她指出独居人士若有正常社交生活,以及有亲友定时致电或探访,独居者也不一定有寂寞感;若与家人同住者缺乏家人理解、倾谈与沟通,亦可能受到寂寞感困扰。   长者独居 易陷寂寞   据她了解,长者的寂寞感或源于子女逐渐自组家庭,搬离父母家居,出现一众“空巢”长者;或长者的伴侣离世变成鳏寡人士,他们逗留家中,欠缺社交圈子,即使本身早已出现寂寞感影响心理健康也不自知,待察觉时寂寞感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甚为严重。   黄晓莹提到另一容易被寂寞感影响心理健康的群组,是在本国读书的留学生。   由于家人不在身边,刚来时未能融入教育体制内,加上能谈心的朋友寥寥无几,令留学生倍感孤寂,从而造成抑郁与情绪失控等问题。   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早日正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减轻医疗负担开支。   黄晓莹博士指出,虽然政府经常强调已认知精神及心理健康对国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多年以来帮助有需要国民进行心理及精神健康服务的社区机构,仍然严重缺乏相关资源,针对协助华裔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更加乏善足陈。   她认为政府对应此问题是可以做得更好,但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而已。

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大 這樣做能挽回婚姻危機

■■采取积极的态度挽回面临危机的婚姻,有助孩子健康成长。 星报资料图片/DREAMSTIME   本报综合报道 当夫妻无法相处而决定分居甚至离婚,并非单纯是中止双方的关系,不能忽视对孩子造成的深远影响。有心理专家指出,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会产生负面及正面的影响。所以在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逃避或任由情况恶化,应该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采取积极的态度挽回面临危机的婚姻,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健康成长。 ■■区慕启指出,父母当吵架,孩子欠安全感。 资料图片   注册社工兼心理治疗师区慕启表示,据加拿大统计局的资料所得,有40%国民离婚,但没有显示各族裔的情况。在华人社区有部分夫妻虽有离婚意向,但却宁可忍受而选择继续维持婚姻关系,这可能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不想家丑外传﹔特别是育有孩子的女性,不想离婚而成为单身母亲,或带着子女再婚。 他指出,当夫妻面对关系恶化,可能会影响在同一屋檐下的子女成长。如父母经常吵架,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便想尽快离开家庭自立。 假如子女目击家暴事件,男孩或会仿傚而日后作出暴力行为,女孩见到这种情况或会默不作声,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夫妻无法修补关系,最终决定分居或离婚,对不同年纪的子女带来不同的影响。区慕启称,在10岁前儿童期及10岁后的青春期,两个阶段产生不同的“分离忧虑”。孩子年纪小需要父母同住,如一方不在会感到不开心,缺乏安全感﹔有的会出现忧虑,有些不愿意吃东西、尿床、哭泣或愤怒。 男女孩反应不同 踏入青春期的子女同样出现负面的“分离忧虑”,他们看见父母分开,接受不到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无所依靠,更渴求可以独立,不肯听人劝告,任意而行。男孩或会逃学,学业成绩转差,经常与人争吵打架,甚至会吸毒或犯案。女孩会较年轻时与人发生性行为或怀孕,她们希望寻找可依靠的男人过独立生活。 区慕启说,父母在分开时如果处理得宜的话,对青春期的子女也有机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例如轮流与父母同住,看到双方在离婚后较以前开心,较为容易适应新的生活。同时,父母尽量不要改变孩子原有的生活习惯,如喜欢的衣服、食物、颜色和玩具等,不用转到其他学校读书更好,这样给予子女安全感,父母也要适应新的生活,才可带来正面影响。 导致离婚的原因通常是负面的,如家暴、赌钱,酗酒或婚外情﹔有些是婆媳或与女婿同住而产生问题,彼此性格不合或育儿方法差异。区慕启认为,在婚姻关系破裂前,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办法,重建家庭和谐,对夫妻及孩子均有好处。 预防离婚方法﹕ (1)醒觉性 夫妻相处时感到不开心,经常吵架,不听对方意见,一意孤行,甚至怀疑对方,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夫妇之间需要互相尊重,虽男女看法不同,但可寻求共识,坦白有助建立信任。双方定下适当的界线,保留自己的小秘密也是合理的。 (2)及早处理 关系出现问题初期,不要以为是小事,尽快寻求方法处理。可向人倾诉,寻找专业人士协助,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双方互相包容、体谅及互信,才可维持健康良好的关系。 (3)别逃避问题 有些人沉迷不良嗜好或使用毒品,暂时忘记婚姻不愉快。但这是逃避的方法,既不能解决问题,又影响思考判断﹔甚至把错误讯息传到下一代,使子女以为能用药物解决问题。

Sabotage mental health有好方法

想经常开心可能不太容易,但想不开心、危害自己的精神健康,就非常简单。 Amanda Gardner就教大家一些必然奏效的方法。 文章的标题是"12 Ways We Sabotage Our Mental Health"。 Sabotage是动词,解deliberately destroy, damage, or obstruct (something), 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or military advantage,蓄意破坏;例如︰The government's computer network...

安省兒童福利系統內12名青少年死亡 患心理疾病缺治療

■■首席法医侯亚周二公布,专家团队关于12名青少年死因的调查报告。CBC 星岛日报综合报道 安省法医报告显示,12名在安省儿童福利系统(child welfare system)内死亡的青少年,大多涉及患有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时,未得到妥善治疗所致。死者中,有8人为原住民青少年。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法医报告于周二公布,其中指出死亡的12名青少年均被安排在离家很远的儿童福利机构或寄养家庭居住,常被迫多次调换居所。 经调查发现,死者还曾经历多重因素构成的问题,包括没有预留充分的庇护所、缺乏洁净的水和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及医疗机会等。 称告称8人死于自杀 报告还强调,这些青少年均在需要心理问题援助与干预时,没有得到相应帮助。专家指出,死者中有8人死于自杀,如果在早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测与干预,可预防病情加重,部分家庭申请心理健康援助也无果。 报告还表示,8名死亡原住民青少年来自安省北部偏远地区社群,被安置在离家数百公里以外的福利机构生活,死于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之间。 专家指出,原住民群体会面临更多困难,例如歧视、文化冲击、切断与原社群联系所带来的打击等。而且福利机构也未提供负责任的服务。该群体需要适合其文化背景的心理健康援助,以及家庭支持。 由首席法医侯亚(Dr. Dirk Huyer)领导的7人专家团队,从2017年开始对此案展开调查,主要负责了解死亡青少年在居住于远离原社区的家庭或机构时,得到怎样的照顾。调查人员,包括与安省原住民社群及住宿安排机构合作的精神医疗、与心理健康专家。

康福心理健康協會青少年培訓課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蜕变期,也是人生关键期,个体在此一时期之问题行为远比其他任何时期为多。自十二岁以上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由于身体与心理的急遽发展与变化,又面临纷至沓来的各种新问题与新要求,难免常常感到彷徨和疑虑,不知道如何调适自己以应付新情境。再加上社会变迁脚步如是快速,各种价值观念又不断发生冲突式的变化,因而迫使青少年时时有无所适从,无所依归的迷失感。 康福心理健康协会即将举办为期10周的“你的选择”培训课程,培训对像是12-17岁的青少年,目的是鼓励华裔青少年获取适当的资讯,为自己的生活作出明智及适当的决定及选择。 每周的专题包括:建立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如何做决定;设定人生目标,自我尊重,酗酒问题,社会媒体/评估能承受的风险;认识大麻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给予孩子成功的机会:。任何人都企望成就感从顺利的完成工作,个体获得了无比的乐趣,也增进了自我肯定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滋味,让其有更大的信心,参与各种活动,追求更多的学习。 培训日期及时间:2017年6月29日 - 8月31日 每周四晚上6:30 - 8:30 培训地址:1751 Sheppard Ave. E.,北约克 培训免费。提供来回车票。 报名查询:rawong@hongfook.ca | 416-493-4242转2246 RACH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