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都市报10周年
移民故事:沉浸在自家小菜园的快乐
景子枫
托加拿大的福。地大人少,加拿大面积995万平方公里,比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还大,但人口只有3,000万,是中国13亿人的四十分之一。
我住在大多伦多市的伊桃碧谷区,已有30年。登高望去,这裡的民居普遍是有个后花园 / 草地的矮屋。在政府的提倡和鼓励下,很多人家的“后花园”裡还辟了一块菜园。看看市内其它的居民区,也都基本如此。在自家的屋侧和屋后,我们也自己动手,各开了一小块菜地。吃着自己种的菜,享受着业余种菜之乐。
这些年来,从国内或香港来访的亲戚朋友,个个羡慕不已。
别看这块地小,别认为多伦多气候冷,这是一片沃土,气温上适合一般蔬菜生长的温度。多伦多有120天以上。我们常吃的蔬菜这裡都能出产,质量、产量均佳。每年春天,大地一解冻,首先登场的是头年留在地裡、能够越冬的洋姜(洋姜可炒肉片,可做醃菜、可作泡菜,2-3天就能吃),其后是韭菜、小芥菜、唐生菜、小萝卜……,一样接一样。
从4月初到9月底,我家几乎不用去买菜,不用雪柜裡的抽屉去贮存。全是新鲜的,现摘、现挖、现吃。节省时间、汽油和电费。到了冬季,贮存的蔬菜登场:又甜又面的南瓜和葫芦瓜,还有那豆角干和酸甜洋姜,用芥菜和雪裡红醃製的梅干菜以及咸菜、酸菜等等。
蔬菜中,除了在菜地裡种的,还有在地边、地头、树下和牆根旁,年年自己生长,不用照管的,我把它叫“野菜”,如:枸杞菜、马兰头、蒲公英(西人叫Dandelion,在他们的超市有卖)、马齿苋、金针菜……。
有了这麽多的菜,和亲戚朋友分享也是我的快乐。例如当我将韭菜赠与他们时,他们说不像买来的“靓”,但吃起来比买的鲜且香,而且是有机的、是“放心菜”。
每次的亲人及朋友冬天聚会,带上个大南瓜、大冬瓜,切开分给大家,是我的一个受欢迎的小节目。
现在多伦多超市出售的蔬菜,许多都是远从墨西哥和美国的加州运来的。除了千里路程消耗的燃料,排出大量的废气造成环境污染和耗费人力、物力资源之外,大生产的农场为了商业利润,有几件法宝,如:化肥、农药和改良基因的种子等是必用的,有的还施用生长激素。为了减少包装、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损耗,有的品种表皮经过改良,变厚变硬了。有的还没有成熟就摘下来,到了目的地,再用化学剂催熟。例如西红柿,和自己种的相比,看起来是很诱人,但吃起来却不那麽鲜美、有味、剥皮有点难。有的为了保鲜防腐,还施用了防腐剂等等。
我们自己种的蔬菜完全是“放心菜”,是实实在在的“有机蔬菜”。既没有使用改良基因的种子,也没有使用化肥农药。
我家有2种西红柿,种子是一位波兰朋友送的,皮薄、肉厚、少籽。特别适合当水果吃或做“沙拉”吃,鲜美中带点微甜。至于韭菜,春天吃上第一茬韭菜包的饺子真香,其后长出的韭苔也可算是上菜。这是我妈传给我的,听说是从家乡广东带到印度,印度排华后它又跟着主人一起“移民”来到加拿大。韭菜和华人真是形影不离。
不用化肥,政府给了我们免费的堆肥箱,把日常的剩饭、烂菜、鸡蛋壳以及菜地裡拔下的及草地剪下的小草、碎草等等,放进去,分批分层压上土。让它充分腐烂、完全熟透,过上一年,出来的就是黑土——很好的有机肥。
不用农药,冬天上冻前,翻一次地,既起松土作用又可以杀死害虫。加上自己逐年对于品种的筛选、学到的除虫小贴士,种得不多,病虫害也很少,农药完全不用。
我们浇地的水,主要利用雨水。买上集雨水箱,或者弄来个大塑料桶,政府还可以帮助把屋簷下来的雨水管接上。
种菜让我结交许多的新朋友:南欧、东欧来的还有菲律宾来的。他们常来看我的园子,我也常去他们那裡观摩和学习。Horseradish(辣根)和 rhubarb(大黄)就是他们传给我的。前者可与甜萝卜做成辣菜,后者可与水果一起做水果酱等等。洋薑是我的老朋友送的,国内分佈很广,这裡的华人超市却还没有卖。许多朋友都很喜欢。他们想自己种,我就送给他们种子或幼苗。熟悉的人来我家,他们总爱先到菜地看看,再进我的家门,菜园俨然成了我家的一个社交小平台。种菜这样的业余爱好,也让我更加地贴近和亲近自然。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置身于绿叶的怀抱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自己用心尽力呵护的幼苗,一天天地茁壮成长。清风徐来时,有的向我摇手,有的扭动着娇姿,向我献上轻歌曼舞。到了菜花开放的时节,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蜜蜂在花芯中忙碌地採蜜,给瓜果、种子授粉,这是多麽和谐的自然景象啊!
曾有人说,经园艺陶冶的人很少是脾气暴躁的,这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遇见Blue Jays:感谢它陪伴我们的美好时光
资料图片
刚到多伦多的前两年,英语不好的我深居简出。但是,那个满城热情洋溢的秋天,一项热闹的活动改变了我。
2015年初秋的一天,正上小学的孩子要求次日穿蓝色和白色的衣服上学。第二天我送孩子上学, 看见大部分小朋友们的着装是蓝白搭配,学校广播里传来一阵 “…… OK,BLUE JAYS……”当天晚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子边吃边聊,才知道BLUE JAYS是本城棒球队的名号,其时正是全城称道的历史时刻——时隔 22年,BLUE JAYS再次打入季后赛。
有感于学校的重视、全城的热情,我们开始关注棒球比赛。孩子爸爸借阅棒球的相关书籍猛啃,边看比赛边给孩子讲解赛制。我也旁听,但还是云里雾里。 后来,基本上是父女俩一起看球赛直播一起欢呼慨叹,我就看他们。
直到2015年10月14日,美联半决赛第5场生死战深深吸引了我——BLUE JAYS在第7局上半因为极偶然的因素导致失误被对手超出1分,我长吁短叹、恨不得时间倒流几秒。当我还沉浸在情绪里,球员们却已团结奋起: 第7局下半,20号球员助攻得1分,接着19号球员击出3分本垒打,最后胜出。
孩子激动得哭了,我和孩子爸爸也是眼眶潮湿。后来,我经常回想这场荡气回肠的比赛,体会到球星也有 困局,谁都难免有对错得失,与其纠结在往事里,不如把握好现在,继续往前,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由观球赛获得启发,我终于走出自设的藩篱,出门参加一些兴趣班, 用英语与人们交流、去学校做义工、 参加一些聚会,慢慢融入新环境。 2015年,BLUE JAYS止步于美联,我们相约2016。爸爸和孩子决定 选最感兴趣的一些比赛场次去罗杰斯中心现场看球。如今,隔一段时间在周末进城看BLUE JAYS的比赛成为我们家的固定节目。 这一看,就看到了现在,这颗白色的小球似水晶球,带我看到好多不 曾了解的风景: 棒球场上各种可能皆有,诸如始发投手创造的好开局不一定能被中继投手持续到结局;冷静沉着的终结投手也有让“到手的鸭子飞 了”的时候;再好的外野手也守不住本垒打……但是,也有令人血脉偾张 的时刻,就像2016年10月4日的美联外卡赛,双方苦战9局进入加时赛, 直到11局下半,比分仍僵持在2:2,...
移民故事:我帮女儿带孩子的惊险经历
作者:成铁妹
早在我女儿在加拿大某大学读研究生期间,她就给我们来信说:每当她看到洋人过着“洋房、花园、篱笆牆、小狗”的日子时,就会想到在中国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有朝一日也能来这里过过这样的生活。说实在的,当时这话对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我们,并无多大反响。一来我们不可能丢下老人远走异国他乡;二来我们两人每天各自写点东西,先生还给请来照顾老人的小姑娘上点文化课,另外还教些英文,生活还算充实。可惜好景不长,三、四年的功夫,老人、先生先后故去,孤苦伶仃的我,只能死心塌地来加拿大投靠女儿了。
来到这里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两个相隔四岁的外孙子和外孙女以及家务劳动。本来先生去世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曾几次在梦中梦到先生在机场送我的情景,故而,感到格外的失落,心态也极不平衡。那时,女儿他们虽然请了一位保姆帮忙,但不久就因家事离开了。接着就是走马灯式地换人。倒不是我们相处不好,只是因为来的人都把这里当作暂且栖身的地方,一但找到工作也就撂挑子走人了。在这期间,对我来说,真是极大的考验。心想,心情再不好,也不能面对那样的实际情况,袖手旁观。好在大孩子已能去幼儿园呆上半天,下午接回。
但对我而言,带小孩子真是个难题。因为自己的孩子都是母亲、婆婆带大的,自己没有亲身体会,但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自己也琢磨出了一些办法,于是,硬着头皮开始带了。好在自己有个喜欢干净的特点,除了饮食上注意营养外,把孩子收拾干净,并紧紧跟随孩子的活动,注意安全就算尽责了。带了几天下来,女婿还较满意,且说:怎 么不会带,这不带得挺好吗。于是,带孩子的任务,就算正式接手下来了。
在忙忙碌碌中,思乡情结也逐渐淡化了。他们的雇工虽然承担着做饭的任务,但多数不会做什 么花样,也不可口。于是,我看书本、听广播,回忆母亲、婆婆的做菜方法,逐步把炒菜的任务也接手过来。这样的生活好几年好像转瞬间就过去了。大孩子上了小学,家里没有人帮忙,我也应付得了。推着小车带着小的去接大的,中午还去学校送饭,颳风下雨,从不耽误。直至小的上了幼儿园,我才得到了暂时的轻鬆。到洛杉矶大女儿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别看就是那 么几年的功夫,期间,也出过几次让人胆颤心惊的事儿。至今记忆犹新。
一次是我让保姆照看孩子,自己下楼去送信,谁想她坐在那里练功,让孩子在地下玩儿,不料孩子来回跳那个钢化玻璃的茶几,结果,玻璃爆炸孩子被碎玻璃刺到手上、腿上流血不止,她见状去弄孩子,也血肉模糊。当我上楼途中,听到孩子撕肝裂胆的哭喊声,快步进屋一看,吓傻了眼,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忽然想起,行李箱中有带来的云南白药,开瓶给他们洒上,顿时血流止住。女婿回来,保姆一直道歉没有带好孩子。等急救中心来人后问我上的什 么药。我说:中国的云南白药。他点点头,表示赞同。开始用镊子把碎玻璃夹掉后,就说Ok了。事后,我想自己虽也有责任,不该离开孩子。但头脑还算灵敏。想到了白药,可算采取了正确措施。
再一次是,有一年一个冬天的下午去接大孩子,我把小孩子抱去车库坐小车,发现忘了戴帽子,叫小孩坐在车里在车库等我拿帽子来,大概也就是两分钟的时间,我出来时发现车库门完全关上,孩子在里边没有了光线,吓得哭喊不停,我忙按开关,发现是门坏了,左邻右舍又不熟悉,不得已我只能用脚使劲揣开另一个小门,才解救了孩子。从此这孩子有段时间,坚绝不去车库,这件事还真说明自己有点急中生智的头脑呢。
另一次是,我在做饭,孩子在屋里玩,我嘱咐她:一不能出大门;二不能去后院。等我做完饭,找孩子时,没有了踪影,喊声再大也无动静。我急得哭了出来,找遍了每个房间,最后找到地下室的一间黑古隆冬的储藏室时才发现,孩子靠在一堆行李箱旁睡着了。我悲喜交加,抱着孩子又哭又亲,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还有一次是,为了鼓励孩子,我许诺抱她到地下室玩儿,不小心踩空了一个台阶,顺着楼梯滚了下去。就在这一霎那,我还意识到:宁肯伤了自己也不能撒开孩子,结果,孩子无恙,我却后背骨裂,至今有一节胸椎弯曲,留下后患。
经过这几次事件,认识到带孩子这件事可不能小觑,绝对是一件非同小可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也是对加拿大的间接贡献。如今,大孩子已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小孩子已进入大学,且成绩优秀。两个孩子都看重亲情,懂得孝顺。大孩子还说:我走到那里都说姥姥好。只要他们在家,凡我出去活动,都主动接送,受到朋友们的赞扬。隔些日子,还带我出去游山玩水。最近,买了一支小狗,外孙女抱回来,第一时间就让我看,还对狗狗说:这就是你的老太太(她不大会用中文表达),听了这话,倍觉开心。
回过头来想,十几年前我带孩子们在校园玩,一位洋人女士向我提出要我也帮她带带孩子,说是见我责任心强,又干净利落,她很羡慕。只可惜,我怕责任重大,婉言谢绝了。那时还有的家长反映:那个女人真能干,一人带两个孩子。这些都说明,我带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已由中年老太太变成了老年老太太,带孩子的任务完成了。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首先,向外孙子学会用简单的电脑,可以上网、看新闻、打字写东西投稿、学唱京剧,坚持每周一次的票友会,风雨无阻,有时还参加演出。从白手起家到能唱若干个段子,可谓收获不小。因为唱戏要用气,对健康体魄也有补益。此外,每日三次的外出走路运动也是延缓衰老的极好途径。至于到超市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就更不在话下了。身体还说得过去。不但不要人照顾,还可以照顾别人。知足了。
移民故事:十年细品多伦多 Keep Happy!
陈策文
在多伦多,想象不到日常起居生活所领略的,是世界宜居地之美。初抵皮尔逊机场也并无陌生的感觉,在心底是我的华侨祖辈嘴里常常谈到的那个“nice”。
十年,我很享受,于西雅图提前升大学的孙女周末来电,电话里传来的小提琴声,伴着琴声,我们细味多伦多的故事。她说多伦多的枫叶恰好在感恩节变红,但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城中的皑皑白雪。那年,她与父母在不同的国度,有幸聚会在多伦多,没有鲜花,只有初雪,于是即兴打了场雪战。挑起雪战的是她,玩得最尽兴,笑得最开心的也是她。这喜乐是同乡别井以后移民路上的第一回,是最珍贵的回忆。
好想念那时候恋雪的小孙女,也好想念给小孙女喜爱的多伦多的雪。虽然按传统乡俗,小孙女就是我的“千金”,但现在她已经不可能与我一起在多伦多生活了,我想这也许就是冥冥天意要让我们咫尺天涯,体会距离之美备感血脉浓情。
记得当初我们离别之时,小孙女把他吃的巧克力糖掰下一半塞入我嘴里,亲亲叫声爷爷,才挥泪登机飞美国。她妈妈后来告诉我,小孙女一直哭到入睡,梦中又跟爷爷在一起了。
几年后的夏天,小孙女初中毕业来多伦多渡假,我每天下午带她去游乐场玩,兴致浓时,她给我表演在家乡自学的“一字马”舞,还跟我说她学小提琴的密事。傍晚夕阳西下时,住处邻居西人婆婆总是笑嘻嘻拉住尾随着我的小孙女闲话家常。回家后小孙女说婆婆告诉我:“婆婆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做爷爷的‘follow me,dog,dog’真幸福。” 这又是一个第一个,回到多伦多人感同身受我们的天伦之乐,这便将我们的幸福放大了一倍。后来小孙女常从美国来电话,每次她都会在电话里说:“我是爷爷的‘follow me,dog,dog’。”
近年孙女开始用微信和我联係,远在西雅图的她不断给我惊喜——她提前半年升入大学,她当助教拿到了第一次酬金……,我总是回应她“keep happy”,她也总能懂我的意思。移民生活让我们产生了心灵感应,让我们能彼此听懂对方。
回想到小孙女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竟然感叹“无书可读”,她很小就喜爱丑小鸭的故事,曾说她自己也是丑小鸭。孩子的妈妈懂得教育孩子的秘诀在于“相信”,而要“相信”,首先就应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她真诚的支持。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时,总是对她说出“你能”二字,小孙女便带着一张笑脸,带着我赠她的“座右铭”——不看肤色,只看胆色和知识,昂首挺胸走进学校大门。
“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这话一点都不假。小孙女的西人老师上门教她拉小提琴,我们便请老师吃饭,老师也回请我们。我们彼此笑称,中国家长请老师吃饭是讲“尊师”,洋人老师请中国家长吃饭是讲“互动”。孩子和我们家长的努力最终结出了丰硕成果,小孙女在小学毕业典礼上得到了“Good Job Kids”大奖。学校为了表彰这个有着中国文化背景的孩子,特地将奖状印出了中英文双语,谁说带着中国文化背景走进西方国度,融入当地社会的人只是这个孩子呢?我不也跟她一样,在这段新的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吗?
每次小孙女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做出成绩,给我惊喜时,我都跟她说“keep happy”。每次我都想起世界拳王泰森曾经被问起“对什麽曾经很看重,现在却不在意”的问题时,泰森的回答只有一个字赢。他的回答啓示我们,移民路上的点滴收获,并在于它的得与失,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是如此,努力融入多元文化的社会也是如此。不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只要“keep happy”,移民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活就会越过越甜。
移民加拿大 实现自我价值的益民路
作者:杨景钊
九七将近,虽然刚年过半百、但却无丰厚积蓄,为了儿女将来多一个人生路向的选择,便踏上了移民加拿大之路……一个平凡得无可再平凡的故事的开始。
到埠后,虽然力求在商业上有所突破,但是,鉴于对加国认识不足再加以个人才干、语言以至财力的不足,唯有弃商从职。在一所大化验所担任职业司机,每天按固定地点送化验报告及收化验物品。幸好妻子有一份工作,而子女利用安省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计划完成多伦多大学的学业。其后,工作,结婚及生儿育女。相信这也是一个平凡得无可再平凡的加拿大家庭模式。
未移民前,对加拿大这个西方先进工业大国充满憧憬,而多伦多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名城。可是来到之后,对“先进”一词大有怀疑,而加国政府及商业效率与香港相比似有一段距离。在脑中曾经出现过“这个选择是否一个错误的决定呢?”当然,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便是如此地生活下去。不过每有闲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一类“形而上”的问题便经常地走了出来,而看这一类的书亦多了。
期间看到了李怡读书随笔《谁能够走出罗生门》裡面介绍一位德国作家赫曼。赫塞有篇文章《轻微的喜悦》这样写道:人们终日为“时间”驱赶,已到了难以脱困的地步,不是“没时间”就是“赶时间”,惶惶终日以至生活毫无乐趣可言。
作者又说:人们在金钱、机器及充满猜疑的世界裡失落了灵魂。
原来,人在高效率的生活节奏中会失去喜乐甚至是失去自己。如果人真的连人的自己也失去的话,人究竟还剩下些什么呢?相反,人处于平淡,过平凡的生活;相信会给予人更多思考空间,让人更认识我们的宇宙。
记得几年前与一群好友去蒙特利尔的东方班芙渡假,目的是赏枫。但由于时间较迟,兼且之前刮了三天风下了一场大雨,心知赏枫无望了。抵埠已晚,翌日清早晨运,到了一块稍大可坐的石头上。由于我们的渡假屋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之上,向下望,很多倚山而建、参差错落、各具形态的屋,颜色不是白便是黑、灰和褐,连一点稍红稍绿也见不到。对面是一个较大的山坡全是枫树,可是,那时只剩下枯枝残叶。
两山坡之间是一个小湖,湖面上方有很多由雾气与水气凝聚成的半透明物体浮在空气中。那一刹那的感受是完全的平静。一些微风吹来连呼吸似乎也要放缓连心跳也要慢下来。这一幅画面的平淡多年来仍然留在心中。
人的尊严是人生存的基本因素,而平等是人拥有尊严的基本条件。
相信我们在报章、电视以致网上都可以见到国会、省议会及市议会的进行过程,高官们与议员尤其是反对党之间的针锋相对,无论是谁即使是国家总理也会被质询甚至指责。人无完人,所以人人都是不完美地平等。此外,任何一个政治人物一旦走下政治舞台、他们会即时变回平民身份。其中那些重回职场工作的更明显地表明他们与普通人无别。每一个人都有不同才能所以在社会裡担任不同的位置或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们始终都只是加拿大平等社会裡面其中一个成员。
作为一个加拿大人对于“加拿大价值”一定有浓厚兴趣。或者我们可以从一位加拿大移民身上知道它的要义。李怡在他的书中介绍写了两本有关谈及加拿大教育的书,该书的作者是廖晓英博士,她与丈夫同在北京成长读完大学,分别留学美国和法国取得愽士学位,在香港教育界工作多年。其后于2004年带同六岁及七岁的儿子移民加拿大。
廖晓英对中、港、加三地的教育有广泛和深刻的认识,同时有直接的体会。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而所有小孩子都是按此而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樑。根据廖晓英研究所得:
──中国父母从小学到大学都偏于强调“知识”、“深化”、“成功”;
──加拿大父母中小学侧重于“成长”、“开始”、及“快乐”,到了大学才注重“知识”。
另外她又说 :加拿大学生发挥他们自己与生俱来的品格特点,做出自已力能所及的努力,学习成为人类“全球村”的一个合格公民,能独立生活,做一份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愉快地享受人生。
相信《爱、自由、平等和尊重》就是加拿大价值。如果加拿大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所负担的责任作出最大的努力、承担加国公民和“全球村”公民的责任。而加拿大政府对此作出相应的措施好让加人能履行上述任务,相信加拿大价值便能实现。
要平凡不容易,但每一个加拿大人都有潜能做得到,希望每一个加人都有美丽的平凡。
我的移民生活三步曲后 从此过着自由、快乐的好日子
作者:井华
移民生活应该是我这一生之中最珍贵的经验了。回想来时路,多少的酸甜苦辣滋味又涌上了心头,我的苦与乐移民生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尽快入籍。因为我是以企业移民身份来加拿大的。企业移民要取消条件就是要投资一门生意,还要聘雇二名当地的居民为员工。条件看似简单,但对初来乍到陌生环境的我来说可真是困难重重。本想请移民公司协助,他们竟然开出5万加币的基本费用! 这在20多年前5万加币都可以买到一间位于市中心的公寓呢。我想若一时无法凑足此一大笔金额,最坏打算只好放弃移民回老家了。每日除了向上天祷告外,别无他法。
某日由邻居传来一则好消息,有一间咖啡快餐店,业主已拿到身份准备转让。营业时间上午7时至下午3时,服务对象均为附近工厂的员工。我从未有餐饮方面的经验,偶尔在家下厨,也被家人封为厨房杀手。在当时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好硬着头皮将该小咖啡店顶了下来。一到中午时分,对面纺织厂员工有位叫John的老外,会代表同事前来下单买午餐,算是我们的大客户。我常常以一碗热汤作为回报,如此宾主尽欢。但是我记得他曾经拒绝过一次喝热汤。那天,我请他喝葱花豆腐汤,当他看到漂在热汤上白白软软的东西,他瞪大了眼睛不敢喝,一直问我: What’s that? What’s that? 到现在只要一想到John看到豆腐漂在汤里受惊的样子,我就想笑。如此每日认真工作,还算得心应手。下工后就准备次日的菜单,周末到大卖场补足货源。返家照顾小孩功课,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平实的日子过得也乐融融。
营业期间,当地的卫生机构每月都会派卫生官员前来检查本小店的卫生是否合格,否则就开罚单,听说更严重者会遭停止营业。可见加拿大政府对食品卫生安全之认真,确实让我们新移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庆幸的是,经过两年披星戴月的日子,顺利拿到了移民身分,全家就迁移到加国的第一大城市多伦多。
移民生活的第二阶段:安居。在亲朋好友的协助下,到多伦多之后买了一间在士嘉堡的房子。当时的房价虽然便宜,但银行每月贷款利息却高达 12%,家有三个小孩嗷嗷待哺,每天一张眼,就为金钱而烦恼。刚好此时加国兴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太太及时取得了教师资格,进入了高中教中文,展开了海外培育英才,宣扬中华文化的生涯。本为教职的她教中文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我也只好放下前主管的身段,投入餐饮业当洗碗兼煮饭的临时工。埋头苦干一个月后,竟有坏心员工向老板抱怨说我动作太慢,赶不上用餐时段热饭的供应。次日老板分工资(因杂工无薪水靠小费分帐)时说: “你一个月来工作努力,唯动作不够熟练,且不懂广东话,故小费每小时扣一元(当时最低工资每小时五元) 。” 我初次打工,不熟加拿大劳工法,虽觉不满和委屈,拿了当月240元工资后,就含泪退出了餐厅辛苦的临时工。
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通过本地中文传媒找到加油站的工作。该站老板移民前曾是小学校长,跟我十分投缘。每当我们谈到某些话题时,因观念相同,想法一致,往往谈到兴奋之时,竟忘了给客人加油。有一次有位老外卡车司机,我先问他是否须要加满(full) ? 他点头微笑,于是我将加油枪按到full,然后去忙其它琐事。当我看到加油枪停止动作,向其收钱时,他竟然甩下5元加币,嘻皮笑脸,伸出四根手指意味着four dollars,然后扬长而去。 唉 ! 当日8小时的工算是白打了。一种米养百种人,狡猾的人到处都有。
第三阶段:回流。此地打工不成,试着暑假返回原居地找工作。经友人介绍进入某大学学院任职,美其名:生活辅道老师。面试后,校长接见、一再提醒我今日为少子化时代,每家孩子都是宝,你也是有孩子在国外念书的人,请你把住校同学视为自己的小孩看待,我当时点头称“是,我做得到。”
虽然需24小时与同学们相处,但是想到有寒暑假二个多月可返回加拿大与家人团聚,更何况每月还有不错的薪水可领,不亦乐乎! 但好景不长,学校为了培养足球队,将宿舍配给队员使用。宿舍规定每晚10时关灯就寝,但是球员有时练球较晚,还要外出宵夜,常常无法按时回宿舍。有时竟爬窗进入宿舍,非常危险。于是我向足球教练报告此规定,请他约束他的球员。不料,该教练竟向校方投诉说我不管学生,任由学生爬墙爬窗自由出入。次日,学务长找我谈话,我未等他开口,就递上了辞呈调头而去,请他们另请高明。如此不分是非黑白的教育机构我也无法再待下去了啊。
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 饱尝了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以后,我又重回了加拿大。此时我已有资格申请老人生活辅助金,不需再向人低头哈腰,从此过着自由无束、快乐悠闲的好日子。每日呼吸着加国新鲜的空气,饮着安大略湖的甜水呀! O’Canada! 伟大的加拿大让我在此世外桃源安居,欢度我的余年,夫复何求! 夫复何求!
老知青的移民生活 “坚持”是融入加国圣湖的金钥匙
作者:Da Wing Liang
不知不觉移民加国已经10多个年头了。回首往事,可谓感触良多。适逢星岛《加拿大都市报》开展创刊10周年的移民征文活动,我想这是一个畅言移民感受难得的好平台。作为一个年轻移民的父辈,值得通过自己10余年来的经历感受与移民加国的同辈朋友们一起畅言共勉。
回想刚刚抵达加国的安顿日子,我也与不少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一样,除了感受加拿大那蓝天白云、好山好水好环境和没有多少城乡差别之分,以及随处迎面看见充满友善和彬彬有礼的多族裔面孔外,首先感觉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语言的差异而成了一个像他人常说的“聋哑人”。这其中的故事或笑话实在不少。诸如单独一人而没有懂英语的亲朋陪同时,不敢贸然乘车去某个地方办事;到银行办业务无法与不懂中文的职员沟通;约看专科医生听不懂非华裔前台人员的appointment安排;就连到商铺买杯饮品,买个汉堡包套餐什麽的也是呆头呆脑地不明就裡闹笑话……但令我甚感欣慰的是,这裡的人们大都非常友善且乐于助人,使我马上没有了紧张感。然而我想,长久这样总不是办法,与妻子一起计划和再三商量后,我觉得要尽快融入加国生活。除了分别寻找一份起码能够糊口的工作外,作为新移民来说,其中最必须去掌握的生活技能就是要尽快去考取驾照和努力学习英语。
提起考驾照,我倒是真落下不少心思。当我考过了交通规则笔试、及公证了原在国内考取的驾照后,我被告知可以直接考取安省的G牌驾照,但只有一次路考机会。考官都是以英语操作。诸如什麽平衡泊车、三点掉头、倒入泊车、靠路边停车等等,均必须听懂考官的指挥。于是,我努力地请教儿子这一大堆路考操作词语的英语读法,日记夜背不停熟悉,果真在路考时全部派上了用场。当我听到Pass的通知时,我兴奋得叫了起来。不是吗?我这个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齐的、来自中国的老三届知青一族,竟能靠自己那份坚持再坚持的努力而一次考过了。同样,经过我不断的鼓励,我那从未抓过方向盘和一点不讲英语的老婆大人,虽然从G2到G牌一路考了5次,期间也几乎失去信心,但最后都坚持到Pass了。这给我在后来的英语学习中奠下了信心的基础。
随后,经英语水平测试后,我开始了LINC英文学校从零级班起步的学习生涯。我的英语启蒙老师是一位叫Barbara的中年白人。她那和蔼可亲的样貌,认真敬业,循循善诱的工作精神和教学方法,使我一下子驱散了那种无形的压力感和畏难情绪,更激发了我极大的学习热情。(要知道正是因为这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在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华人同学当中,很多都在后来的英语二级、一级,甚至零级班的学习中打退堂鼓,没有坚持下来。至于三级以上能继续坚持的,则更是凤毛麟角了。)
那时候我每天都尽力抽空去自习功课,饭后散步时也抓紧点滴时间背诵英文单词。我还搜集那些蔬果食品冰箱门磁贴帮助学习认知,更在逛超市时去作实物背读,这样,我只花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升上了LEVEL 1的班级,我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也因此更高了。更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尝到了学习英语的甜头。
记得我在LEVEL 2班级学习期间,一次到一间傢俱公司见工。老板要求除了能掌握木器维修、油漆等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会开手动挡客货车送货,以及能运用简单基础英语与客户接洽,例如验货签收、核收货款支票、客户意见反馈等附带技能。在多个见工者中,我一下子就被录用了。一段时间过后,我也曾去见习一份时薪颇高的木材开料操作技工,但由于英文水平偏低,难以弄懂图纸上的说明文字而落聘,但这更促使我在往后的学习上的坚持。
在这几年来的英语学习中,由于上了年纪,记忆力较差。经常上周学过的东西,这周就又忘记了。就好像粤语小调《分飞燕》所唱的“难、难、难”那样,总感到力不从心。更曾有过中途放弃的念头,但最终都坚持了下来。我坚持放车载CD的常用生活英语对话,锻炼听力。更抓住每一个学习口语的机会,在商场、银行、政府办事机构、生活社区裡,在地铁公车上用英语与人沟通、学习。我还在课余练习并抄录了《英语8000句》中的4000多句和从书报上收集了2000多句idiom(成语、惯用语)。
随着英语级数的提高,我还成了英文校刊出版组的一名成员呢。记得我在LEVEL5/6班级时作的一篇题为《Multicultural entertainment in Canada》(多元文化之娱乐在加拿大)的presentation(介绍)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和好平,真感到我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的确,这几年外出办事未让儿子请过一次假去为我作翻译。为此,家人都为我感到自豪,当然这离不开妻子这麽多年那艰辛的付出。
抵加之初,妻子她干过多份labor工。诸如洗碗、帮厨杂工、酒楼打杂兼收银等,都因故未能长久。后来她觉得应该掌握一门能够维持生计的手艺,于是她选择了制衣这一行。对此一窍不通以自费学艺到日薪20多元,一直坚持到如今成为受公司器重和不可或缺的骨干员工,其中的辛酸苦楚那是可想而知了。
我想,生活中的困难,是每个移民都必须面对的。而“坚持”就是一把融入加国圣湖的金钥匙。
移民故事:致我们逝去的移民青春
作者:Lily Liang
2002年的秋天,我和老公抱着对加国无比美好的想象,从中国大陆来到多伦多。印像中最深刻的是飞机要降落时看到多伦多点点辉煌的灯光,好像无数的星星之火,非常的壮观,特别是下飞机后呼吸的新鲜空气,那一刻,感觉我们作出移民的决定无比正确。
但生活总是这样,给了我们无比的想象和憧憬,现实却无比真实地一巴掌将我们打醒。来接我们机的是我公公的老同学,本来也是在他们家小住几天,之后就找房子搬出去。在看过了几间出租房后,我们还是决定搬到他家的地下室去住。
当年刚刚来的朋友们都知道华咨处是个必到的地方,开迎新移民会,上英语班,帮忙填各种的申请表,最大的作用是认识了同期好多的新朋友。移民初期,不用上班,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结交朋友,熟悉环境,是当时生活的主题。
我们那一期就认识了不少的新朋友,每个人都非常有特点:
来自汕头的Philip夫妇,Philip的口头禅是:我英语不好,但是我中文好啊!(好吧,给你一个傲骄的表情);
东北的Yong夫妇,当时见面的介绍也是没谁了,大老爷们一上来就自豪地说:没错,我就是多伦多最长的那条街!全场都笑喷了;
还有上海的Bob少爷,标配就是油光大背头和大衣加围巾,许文强风迎面而来;
还有江苏的Johnson,经常保持不刮胡子,邋邋遢遢的状态的主。这风格完全不搭的两人,后来竟成了最好的朋友,可能是单身狗臭味相投吧!
感觉大家一见如故,因为我俩租的地下室最大,而且是独立的,当时的地下室就成了聚会的好去处。总之,一有时间大家都愿意聚在一起,喝喝酒、聊天、交换工作信息,没有小孩,大家都很随意。最大的好处是有的是厨子,而且善长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好味道的南北美食,我乐得坐享其成。
记得那年枫叶正红,当然,新移民还没开到车,我们决定去最近的北约克的枫叶公园Wiket Creek Park逛逛。靠11路公车(即靠脚走)是走不到的,一帮子人找好路线,就准备搭TTC过去,等了好久好久都没有车来,突然对面马路的一个好心的小孩跑过来说,他爸爸要他告诉我们,那个站星期天是没有公车的。一帮子人都傻了眼,最后派我去问了小孩的爸爸,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过去了。不远,大概半个小时走到了。唯一庆幸的是人多,说说笑笑也就到了公园。当年第一次看满山的红叶,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枫叶之国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感觉虽然走得累点,还是挺值得的,现在想起来,这帮傻子,竟然连TTC不开都不知道,果然是新移民。
还有一次,我们相约了去教会走走,因为听说教会的人都挺欢迎新人的。记得是途经FINCH和KENDY附近有个像教堂的地方,小YONG同志提议说,这个教堂看上去很特别的,不如我们进去看看,其它人都附议了,开门进去的时候,里面好多人穿着很正式的服装,前面有几个主教,记住,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个,是好几个,人家在做着仪式呢,全场人都转过来看我们,一帮子人无比尴尬地进去坐下,如坐针毡,旁边的盯着我们,窃窃私语,过了大概十分钟,发现他们都不是在说英语,不知道说着什麽语,只好互相使个眼色,又无比尴尬地一一退场。等全员出来的时候,一帮子人狂笑,Philip夫妇提议:把小YONG拖到树林里去,打50大板才放他出来。每次我经过这个教堂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个往事,会心一笑,这帮傻子,竟然连教堂都不知道,还敢乱闯,真是无知者无畏!
每次经过Finch和Mc Cowan上的那两座大出租公寓的时候,都会记起十几年前的那场北美大停电事故:记得那是个夏天,好在是夏天,不然在多伦多这麽严酷的气候下,没有电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不仅是公寓完全没电,街上红绿灯失灵,对了,当时还有很多人自发地在路上指挥交通,Philip兄回来还得意地和我们炫耀他如何第一次做了次交通警察。我们一帮子人只有守着收音机,这是维一的知道当时情况的方法。更惨的是因为没有电,泵不上水上楼,不要说洗澡了,冲厕所都不行。全员都去一楼排队打水,大家都把家里能装水的容器都拿到楼下,下楼容易上楼难,何况当时住十几楼,亏得当年还是年轻,一趟趟跑着,人多力量大,连浴缸都接满水了。之后当然在家做不了饭,还有些饭店自己发电,还开着的,大家一起去吃了个饭,顺便看看新闻,才知道这个大停电波及到纽约那边了,人家都还抢修着呢,没几天都搞不定啊。晚上没电视看,没网上,大家只有拿出仅有的几支蜡烛的存货,电筒什麽的都省点用,就玩玩牌,东西南北地聊天、唱唱歌,竟然也打发了不少的时间。这种感觉,就和小时候住大宅院一样,邻居之间互相送吃的,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有丝丝的感动。
终究,世上无不散之宴席。两年后,Yong Nie夫妇去了卡尔加里上学;BOB少爷去了滑铁炉;Johnson回了国……我们也搬离了合租的公寓,Philip夫妇也准备买房子。大家都各有各忙,各奔前途。再后来,我们也有了稳定的工作,生了孩子也更忙碌,天南地北的大家都很难再聚了。
又是一年的秋天,我在前院的草坪上忙着种下花种,准备明年鲜花盛开的花园,两个孩子打着蓝球,互相嬉闹着。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刚刚登陆多伦多的迷茫。感恩,在最无助的时候,有你们的鼓励;移民的青春,有着一帮朋友的陪伴,这是最好的礼物。
远方的朋友,你们现在还好吗?
都市征文:20年移民生活,尽管有艰辛,但好似天堂
正当《加拿大都市报》举办10周年征文活动中,在一位八旬老翁的鼓舞下,我也要来参加这项活动。贵在参与嘛!我亦是八十开外的一位老妇,是该报的忠实读者,参与就是对贵报的支持。
我是1985年落地加拿大的,当时是早来几年的儿子在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下,就把手续办好,买好机票寄回国。儿子在信中劝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堂”,来加国是你们最好的选择。我们只好认从,就这样匆忙地飞往加国。因为我们夫妇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儿子,他在哪儿,我们就跟到哪,这是无疑,我们就这样走进了移民生活。
初到休息数天,儿子开车带我们出去玩,走走看看。第一景就是去尼亚加拉看大瀑布,一下把我惊呆了,大气磅礡,好壮观,太美了;第二景是观美丽的多伦多湖滨美景:蔚蓝的湖水映着天上的白云,也让我看不够;之后还去看了CN塔,进入秋天又去看红叶。总之这裡美景是看不完的,大开眼界,也留一些镜头。
儿子领我们散心后,觉着放松多了。初来乍到一切都是新鲜的,又陌生、又新奇、又高兴、又失落。高兴是见到儿子,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失落是难以忘怀的家乡,远离亲朋好友。那时的心情,有时心裡甜丝丝的,有时又觉着酸溜溜的。人说就像北京的冰糖葫芦,甜裡透着酸,酸裡还透着甜,总之尝尽了“五味”。
儿子是国内高校的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由日本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人生地不熟凭着自己的一点本事寻找生活出路。初来时他连找工作的程序都不懂,需要什麽文件资料都没带,两手握空拳就闯进一家公司,面试者觉得他人很踏实、稳重,学历也不低,是个有工作能力的青年就收下了。儿子挺高兴。遗憾的是缺乏本地工作经验,薪水太低,大概他们也想拣个劳力用吧。
儿子开始工作后,一直做着没有技术性的工作。不久,要强的他经自学拿下工程师执照,但一如既往地找不到技术工作。更不幸的是公司后来新雇一个主管,一天游游荡荡什麽也不干,两人间很难合作,然后无缘无故炒了我儿子的鱿鱼,这可伤害了一颗要强的自尊心,他好多天都不敢和我们说,只是闷闷不乐,
孩子没了工作,等同切断了我们家的生活来源,为了减轻儿子负担,我两老想去打工赚点零花钱,哪怕帮家买点菜也能帮儿子解决点经济负担。由于语言和年龄关系,只有打小工,经朋友介绍,我们到一家车衣厂去剪线头,这工作不错,比国内的脑力劳动舒服得多,只可惜不久这工厂就黄了,我们也失业啦。
我们出去工作,儿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原本打算让二老到国外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的。失业后我找到一份给人看小孩子当保姆的工作,在说服了儿子之后,我就正式上班了。
我喜欢小孩,这是我最爱的差事。在家裡待着太闷,有个小孩陪着多开心。在国内我是用过保姆的,知道主人的心理,所以是受欢迎的。我看过三个小孩,把孩子伺候得干淨利落。第一个小孩一直看到周岁以上进幼儿园。每次因回国去辞工作,家长都一再挽留。
被炒鱿鱼的儿子认为他所在的公司在没有任何理由下炒他是违法的的,是歧视少数族裔,他要找人权委员会打官司。当时我们就劝他:打官司要雇律师,哪来的钱?儿子说他不雇律师,自己给自己当律师。就这样,他走上了公堂,因为真理是战无不胜的,邪不压正,儿子最终赢了,事主让他回公司恢复原职,并且把那个主管炒了。但好马不吃回头草,儿子拒绝迴去,并要求赔偿损失10万元,后在委员会的调节下赔了5万元,才算了事。之后儿子找到一家更好、更大、更专业的公司,薪酬比原来公司高得多,还负一定的责任。儿子没有在加国读过书,现在已是高级职称。
以上叙述并非是夸奖自己的儿子,是让新老移民们懂得加国的优良社会制度。我们出来不光代表自己,更代表祖国,凡事别给祖国丢脸。遵纪守法、好好做事、正经做人、赚良心钱、别被人欺负、更不去受窝囊气,有公正的权利机构为我们作主。
不知几年后,儿子又劝我们入籍,他说老人不考试很容易,但我们的思想很保守,没有这个打算。儿子就做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两个弟弟一个在日本东京定居,另一个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定居,儿子说“入籍后你们去探亲旅游就方便多了,不用签证,买张机票就可以走了。”结果真的是这样。我两次去探亲都是买了机票说走就走的,方便极了。
目前最头疼的一件事是语言障碍,移民后就成了瞎子、聋子和哑巴。不是不学,而是学了就忘,又不用,最后记忆中还是零,所以儿子就成为我们离不开的拐棍。尤其是到医院看医生什麽都交流不了,很苦恼,这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好在如今中国移民越来越多,不愁寂寞。我们平时到社区老年中心去活动,全是中国人的圈子:唱歌跳舞、打太极、玩游戏,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其乐融融,过着是好似天堂的美好生活。
移民故事: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 想起移民官那位贵人
作者:江晓树
飞跃太平洋,不远万里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是我们这些加拿大移民共同的第一步。和那些去美国读书求学的同胞不同,我们很多人移民时都已成家立业,带着孩子到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自己的学习生活,孩子的教育,家庭生活的安排…… 这些都注定我们的移民生活体验来自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同时压力和挑战也是全方位的。
孩子
我们的移民办得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的波折是女儿的小手被热水烫伤引起的,那时候她才两岁多,我们不忍心把她丢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香港参加移民面试。思虑再三,只好向移民局寄出延迟面试的请求。半年后,当我们终于和移民官面对面时,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女儿现在怎么样了。他的关切舒缓了我和先生紧绷的神经。后来,当他问及我们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时,我向他表达了希望孩子能在加拿大受教育的愿望。面试结束告别时,我注意到他工作间侧面牆上挂了一张很可爱的小女孩的照片,样子像他的女儿,应该比我们的宝宝大几岁。
16年后,当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移民面试的情景,想起那位面带几分严肃心地善良的加拿大移民官。他是第一位帮助女儿迈进哈佛门槛的贵人,虽然他们俩素未谋面。
回顾女儿在加拿大的成长,有很多人、很多事都带给我温暖的回忆,留下永不褪色的感动。记得有一次,我在屋里学习,突然听到女儿在阳台上和人大声讲话。我赶紧冲出去, 原来楼下的行人看到六楼的阳台上有个小姑娘探出头来, 就大声提醒她注意安全,千万别摔下楼,这真是把邻居家的孩子当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看待。
再说说我的儿子。他是2001年9月出生的。不知道别的老移民对“911”的记忆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普通加拿大移民家庭来讲,真是深受恐怖分子之害。那天早上我打开电视机,两幢冒烟的大楼映入眼帘。当时我惊呆了,在电视前一坐就是一上午,密切地关注事态的发展。我的预产期是十月初,我的婆婆此刻正在北京转机,要飞到加拿大照顾我和女儿。结果她的飞机无法正常起飞,所有的旅客都被拉到北京清河的宾馆。吃住的条件还好,但一时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后来她比预计推迟两天才到加拿大。我的儿子比预产期提前半个月出世。在医院里他的名字叫“baby boy”, 本来我想给他起名叫Terry,可是由于恐怖袭击,报纸杂志和电视天天都在讲恐怖分子、恐怖主义, terrorism 的发音和Terry 太像了。我不得不放弃Terry 这个本来很好听的名字。这是我的命运和世界大事联系最紧密的一次。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恐怖行动虽然发生在一时一地,但是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反恐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而是全世界人民的事。
日子
在国内工资是按月发的,时间是按天算的。而在加拿大,wage是按小时算的,人们对时间的安排也细分到小时,甚至15 分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睡觉成了奢侈的享受。这在求学阶段尤其明显。
移民后,我和先生从来就没有把孩子送回国的打算。我一直是一边学习或工作,一边带孩子。读研究生时,有时为了“逃避”孩子,我会把台灯拉到公寓楼的楼梯走廊里看书,让孩子们找不到我。就这样我认识了邻居一位白人老太太,她总是在天气不好时在走廊里散步,笑眯眯地和我互致问候。如果这算是我因为努力学习而赢得的一份友谊,我也差一点因为过于专注而失去一位老朋友。
我公公的一位老友是多伦多大学的退休教授。在我们移民之初,他很热心地带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帮我们熟悉新环境。有一次他打电话来和我们商量一起出去玩的事情。我当时满脑子都是期末考试,四月末春暖花开也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当时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让他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了好长一会儿。后来我觉察到自己的失礼,但我并没有试图解释。
我想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很难对中国移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感同身受。我们和本地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在面对同一个目标时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此,我们往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流更多的汗、摔更多的跤、洒更多的泪。但移民之路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有时间向他人诉苦,我宁愿静下心来想想如何突破眼前的瓶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移民生活里不能没有朋友。有的朋友是老友相遇于他乡,有的朋友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新知。和国内一个中心(自己的家)两个基本点(娘家和婆家)不同,我们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和节假日都是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
我老公有一手好厨艺,可是平日里工作忙,难得显山露水。但是大家聚会时就不一样了。列计划,头几天开始张罗买菜,做了七、八个菜还觉得意犹未尽。而我呢,做饭主要的心思在营养上,维生素ABCD是不能少的。口味嘛,清淡些,食物的原汁原味最好了。结果每次请客,都是我老公在厨房里默默地埋头苦干,而我在客厅里悠闲地和朋友高谈阔论。大家总是很有感触地说我太有福气了,我老公太能干了。
我很喜欢听别人夸赞我老公,同时我也非常留心朋友家的拿手菜,我得为我们家平时餐桌上有更多的菜色学艺啊。多伦多华人超市里食材琳琅满目,南货、北货、香港货、台湾货应有尽有,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做真是太可惜了。我深感“三辈子学吃,六辈子学穿”这句话真实不虚,下定决心一定要活到老,厨艺精进到老。
一路走来,感恩十几年的移民岁月赐给我很多宝贵的人生经历。有形的得失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他们属于过去,我会将他们留给昨天。而心灵成长过程中结下的智慧和信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将永远伴着我。前路正长,芳草依稀。祝愿我自己和新老移民朋友们将来能和更多的精彩相遇,续写移民故事的新篇。
移民故事:丈夫背叛后 我含着泪水走向朝阳
作者:牛志玲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和许多移民一样,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已经度过了20多年。
20年前,由于丈夫的背叛,逼于无奈,我身上带着约4,000加币和背上背着一个3岁多的女儿来到多伦多。当时举目无亲,幸好在上飞机前联系了一位从不认识刚刚从深圳移民加拿大的太太,我和女儿就暂借住她的一间房子,之后我背着女儿沿街找房子,有房东听说我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又没工作多是拒绝。一个月过去后,深圳太太也开口下逐客令。那时说普通话的人不多,只要在超市或图书馆听到有说普通话的人,我就背着女儿主动凑上去,跟人家聊天,询问租房。
有天碰到一对安徽夫妇,他们要移民美国发展,因租约没到期想转租。这对夫妇听到我的困难,就和他们的房东商量,这样我和女儿就搬到他们的房子里。
这座房子在多伦多市中心东区,房子被房东分割成三层,我和女儿租下一楼的一室一厅,因长期出租,蟑螂、老鼠出没成灾,但有得住总比没有的好。交完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租金,加上吃饭,口袋里的钱已经不多,我开始慌了起来。其时恰逢加拿大经济不景气,寻找工作特别困难,尤其到处都要求有加拿大经验,别说跟专业对口的工作,连“累脖工”也不易找。再加上我背上还有一个3岁多女儿没有人看,由于没有钱请人照看女儿,我常常背着女儿去见工,老板一看见我背着女儿见工基本都拒绝我。
后来有一对在超市认识的东北夫妇介绍我到多伦多市区一间五星级饭店当房间清洁工。这时最大的问题又来了,没有人给我看孩子。好不容易有一位教会的马来西亚的华人老太太看我们母女很可怜,愿意帮忙,但没想到我刚刚开始工作两个月,她年迈的婆婆突然病倒,生活不能自理。她由于心事重重赶路又摔倒住进了医院,她让她儿子告诉我,让我再找人看我的女儿。我听后眼泪马上流了下来,“天啊,我该怎么办?”刚刚有点收入可以付帐单,虽然很累,心情还是很快乐。这突如其来变故,把我推入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找不到人看女儿,我的工作就没了,没有工作我们母女怎么活呀?我只好求她的两个上大学的、正在放假的儿子帮我想想办法,幸好他们说服了他们的妈妈,继续帮我。
后来我换到一份办公室的工作,这是一位犹太人开的公司,当时有250人申请,而公司只录用1个人,我幸运被面试了两次,因为没有加拿大经验,公司并没有录用我,过了两个月公司发展了,公司老板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公司干。我接到电话,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这真是对我来说天大的喜事。
但两年以后的一天早上,我刚刚到公司,老板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他让我坐下直奔主题说:“这是公司付给你两个星期的工资,你回家吧,你被公司裁下来。希望你尽快找到工作。”我当时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这真是对我天大的打击,我拿起两个星期的支票,迈着绝望沉重的步伐乘上公交车,直奔地铁站。下了地铁站,脑海忽然出现了“自杀”的念头。正要准备跳时,忽然耳边好像听见女儿的呼喊“妈妈,妈妈”的声音,看着迎面而来的地铁,我双腿发软几乎瘫痪在地。我没有跳下去,擦干脸上的泪水,咬着牙、抖了抖发软的腿进入地铁车厢,当时我想:“女儿等着我回家照顾。我必须回家!”
这之后我也曾在几个公司做过短暂的工作,受尽压力和恐慌,最后在Burlington找到一家非盈利性组织工作,既忙碌又充实,并向同事学到了很多工作经验,增长很多知识。有一天告诉我的白人同事,我要请假参加入籍仪式,成为一名加拿大人。行政管理总监,我的老板对我说:“我们欢迎你入籍”。她的一席话令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参加完入籍仪式,第二天按时上班,中午吃饭时,让我热泪盈眶的是行政总监和办公室的同事为我定了一个特大的蛋糕,火红的枫叶在蛋糕上半部,下半部印着欢迎Carol入籍小字。那天中午我们一起围着蛋糕高唱加拿大国歌,我含着热泪切完每一块蛋糕送到每一个同事的面前,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以这种温暖的方式接纳我为一名新的加拿大人。
可世事难料,政府为了减少开支,停止拨款给这个非盈利性组织,我又一次失业了。
回到多伦多后,经过几个月“全职”找工作,终于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并一直干了十几年。由于收入比较稳定,我在多伦多市区贷款买了房子,没有钱装修,就和女儿一起刷漆,布置属于自己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经济上刚刚有了点改变,我又陷入新泥潭,被网上的骗子骗走了一大笔钱,这笔钱全是从我弟弟妹妹那里借来的。我再次陷入无法活的地步,每天接到催我还钱的电话,银行借的钱利息高得惊人,我精神恍惚处于几乎崩溃状态。
公司的老板和老板娘得知我被骗的事,他们从精神上给我热心的帮助,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十几年下来,我从办公室助理成长为财务行政总监,管理着公司几百万财务,并主管财政部门。我的两个女儿也很努力,她们都分别获得高额奖学金,毕业于美国和加拿大最好的大学。
回首过去的二十几年,心中充满了对火红的枫叶国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美丽而自由的土地上见到了新的彩虹,此文章献给那些善良、热心助人的人们,祝加拿大150周年生日快乐!
都市征文:流利的讲中英法语背后 是我们耐心陪伴女儿成长
女儿桐桐是一位土生土长的CBC(Canadian Born Chinese),她出生在蒙特利尔,现在生活在多伦多,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内心特别向往再去一次纽约,因为那裡住着她喜欢的流行歌手Taylor Swift,她喜欢一切加拿大孩子们喜欢的流行元素。
一口流利而地道的普通话,能听懂粤语,但不会讲。
当然,因为在多伦多的法语浸入式学校念书,她的法语和英文都讲得流利,阅读写作无障碍。
其实想想,这些都没什麽特别,世界上的能人很多,会多种语言的孩子也很多,这也没什麽好炫耀的。
桐桐从6岁开始痴迷《西游记》,渐渐开始阅读中文的《西游记》小人书、儿童版,继而阅读不少中文儿童文学作品……今年她已经完成阅读金庸先生中文版的《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这三部曲,她不仅痴迷金先生的武侠小说,还达到了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
最近,她在周末看完了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和《人民的名义》。虽然她对《人们的名义》的内容不求甚解,但惊讶也折服于《三生三世》裡天马行空的神话情节,她一边和妈妈讨论,一边找《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网络小说来看,用了三周的业余时间将它看完。
看这部小说之前,她对妈妈说:“我先看,看完了再给你推荐,对比射雕,看看哪个好看。”
桐桐小时候的普通话,可让人不敢恭维。
那时,我们住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南岸的一个小镇上,孩子念法语学校,在家讲普通话,但她的普通话很普通,说出来声调都是上扬,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小老外”讲中文,她的表达就是法语思维,比如:“妈妈,快看!今天的太阳很多很多……”
桐桐6岁以前,虽然我已经教会她认、写100多个中文字,她可以简单阅读最熟悉的几个童话故事,但孩子的中文能不能进一步提高,和中国的孩子同步进步,这真让我犯愁。
和所有海外生活的中国父母一样,我们希望孩子学好中文,不仅希望孩子和父母思想沟通无障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通过这门语言,我们希望孩子能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日后他们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桐桐六岁的时候,我们举家迁徙到多伦多。利用搬家这段时间,我们决定把女儿送往国内的小学念一年级,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待在一切安顿好后,再把女儿接回来。
在取舍之间,为了孩子的中文基础以及和增进亲人间的亲情,我们忍痛远离孩子……。
经过10个月的煎熬,女儿拿着三好学生的奖状、戴着红领巾,欢天喜地地回到了我们在多伦多安下的家,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这时候的女儿:中文表达流畅,学会了许多中国儿童歌曲,认识了新朋友,会读会写了很多中文字……。
我很清楚,仅仅一年的基础对孩子一门语言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语言一定要经常使用,否则孩子很快会忘记,把学到的知识都还给老师。
因为我一直在加拿大教中文,有10年以上的经验,而且平日以中文写作,所以我在女儿回多伦多后,继续教她中文,还为她写作,以保持她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事实证明,我的这些付出,造就了桐桐今天的学习效果。
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保持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关键。
我通过“画中文”、解读像形字、文字解构、讲故事、国学诵读、游戏、自编表演小品等等不同的形式,让孩子在课堂裡不知不觉地吸收着,成长着。
为了桐桐能保持阅读的习惯,我每天都记录生活的点滴,把她熟悉的情景,筛选整理进文字裡,让她进入我的文字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中,在我的文字裡体验生活的每一滴美好。有时候我没时间写,她就在一旁催促着:“妈妈,你怎麽还不更新啊?”
我还为女儿写童话:《小狗乐乐游学记》、《一把旧吉他》等等,虽然没有拿去投稿,但作为文章的第一位小读者,女儿内心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同时,我记录桐桐和弟弟之间的趣事,有一些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细节,在我的文字中展现出来。有时候孩子看得哈哈大笑,也慢慢地学会了仔细观察人与生活,体会生命中的种种美好。
一颗美好而向阳的心,让孩子渐渐地在文字裡沉淀,在文字中成长,在文字中感受到快乐。
我发现桐桐喜欢看电视,于是每个周末,我都陪着孩子“看”,她对电视剧中的中文有一半以上不理解,因为生活裡的语音、语速、表达,都和学校裡学的不一样。
因此,我们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纯粹地“看”电视,把音量调至静音,让孩子看字幕,从字幕中,桐桐慢慢学到生活裡的许多口语、地道的表达、网络新词,同时我们把这些进行中英、中法语的互译,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孩子的法语和英语水平。
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桐桐经过很短的时间“看”电视,她的阅读速度迅速提高,慢慢地、慢慢地,我发现她能一目十行,惊讶眼裡这个孩子进步的速度。
孩子的进步,背后是父母的坚持与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尤其在海外生活,更要用最有质量的陪伴,用满满的爱与亲情包围着她。
郝伟:我把移民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作者:郝伟
我从十年前写博客开始,继而给多伦多华文媒体的“移民生活”栏目投稿,用文字和照片记录移民加拿大二十多年的生活积累、所见所闻,以及风土人情。去年,在家人和朋友的协助下,从这么多年撰写的好几百篇文章中精选出五十多篇,以“不一样的加拿大生活”、“不一样的加拿大教育”、“教书育女共成长”、“加拿大文化之旅”和“加拿大四季风情”五个主题分类编排,结集出书,给自己一个总结,也便于更好地与读者分享。我的大舅在看过文集的目录之后,立刻帮我想好书名《我们在加拿大》,并当即挥毫题写,拍成照片寄给我。大舅还为文集写了序言,称此次出版文集“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总结,是阶段性的成功。”
我的分享移民生活的写作始于在网上开设博客,写博客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读者的评论留言,可以和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了解到读者对什么内容更感兴趣和想知道什么信息。这样有针对性的写作和分享,深受读者的欢迎,很快便引起网站编辑的注意,被打上了“名博”的标签。自此,博客上的每篇文章都是成千上万的阅读量,为我继续写作带来很大的动力,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什么事值得写,什么事不值得写,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写,写到什么程度为止。所写的文章要传递给读者一个怎样的信息,甚至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
凭着这些思考与自信,我又先后为多伦多的几家华文媒体的移民生活栏目撰写文章。有的读者在看过我的文章以后,想方设法联系到我,与我一起谈论文章中涉及到的子女教育:孩子学琴学中文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加拿大的中小学教学,尤其是“天才班”课程,等等,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应急处理,比如:浣熊来屋顶做巢生仔怎么办?等。也有身边的读者按照我的介绍去旅行,做美食……。这些都足以让我意识到自己文章的分量,并提醒自己信息一定要准确,体会一定要真切。
我清楚地知道,虽然文章所记录的是真实的生活。但是,要想使文章具有积极的意义,正面的影响,就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讲述生活。于是,我开始了广泛地阅读,倾听专家讲座视频,不断地和身边的朋友一起探讨,向网上结交的文友请教并交流写作经验体会。不仅使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更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后来,我也开始训练并引道两个女儿把她们的经历,特别是她们的学习生活写成文章。我们从中收获的不单单是她们逐渐进步的中文写作,更有我们彼此间的沟通与交流,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分析,这对她们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而读者也可以从她们的文章中了解到加拿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生活,我也积累了不少引道海外学中文的孩子用中文写作的方法。
有好几个读者告诉我说在她的剪报本裡收集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和两个女儿写的。如此用心和细心,很令我感动,也更意识到自己写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所在。还让我下决心一定要出版一部文集,更好地与读者分享,报答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在这次文集出版的过程中,两个女儿主动申请做书的封面和内页插图,与我同在学校教中文的一位老师尽心尽力地仔细校对文稿,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
值得欣慰的是,拿到文集的读者在通读全书以后,都表示受益匪浅:对移民生活感同身受,子女教育的文章对他们很有启发和借鉴作用,旅行经历部分,除了欣赏风景名胜,还学到了人文地理知识。有的读者高兴地说:以前都是每周去超市拿报纸来找上面的文章读,最让人抓狂的是有时候拿不到报纸,现在终于可以集中反复阅读了。
文集出版后,还引起了新时代电视台“新枫采”节目组的关注,他们亲自来录制访谈节目。将近10分钟的节目播出后,在周围引起不小的轰动,直到最近还有人跟我提到那个访谈节目。今年三月,我还荣幸地以“生活风采类提名奖”身份应邀参加了新时代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新枫采创业颁奖典礼。
这么多年的写作,把原本平凡琐碎的生活,经过筛选整理,写成一个个有分享价值的文章。这不仅是一个释放自己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既激励自己,也鼓舞别人。
看到结集出版的文集得到大家的好评,感动之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加拿大的外来移民,我们舍弃了原有的生活,面对新环境中的种种困难与艰辛,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件事,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人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奇迹。
正如大舅在文集的序言中写到的: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总结。此话将激励着我继续持之以恒的写作和分享的同时,还要总结过去的优缺点,以便写出更多让人觉得有用并有吸引力的内容,不辜负前辈的期望以及编辑和读者们的支持与勉励。
移民故事:重当“孩子王”找回自己!
Joyce Wang
我移民属于结婚团聚,移民时的情景还如昨日般的清晰。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上海浦东机场满眼“大口罩”,先生特地从多伦多飞到上海接我。那时的我刚做了个手术不久,身体还未痊愈,因为签证快到期,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休养。拖着病体与父母依依惜别,登上飞机。现在我还能找出那张与父母在机场的合影,照片上的我面色苍白,萎靡不振。经过长途的飞行,到达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先生驱车载着我回家,窗外夜色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匆匆掠过,异国的土地使我感到连空气都是陌生的。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驶向我未知的远方,如同我未知的明天。
清楚地记得,到家的时候已是夜深人静,公婆早已入睡,婆婆给我们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是,门厅长凳上一盆消毒水和两碗药汤,可谓做足非典预防措施。两人乖乖地各自消毒了手,喝了药汤,进入家门。旅途的疲劳使先生很快酣睡,可我毫无睡意,离开家乡的惆怅,对父母的思念,突然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一夜无眠,任眼泪静静流淌,伴着身体的虚弱和疼痛,度过了登陆后的第一个夜晚。
不管怎样调理好身体才是主要的。先生从报纸上帮我找了个北京女中医,经过三个月中药和针灸的治疗,药到病除,我又活蹦乱跳了。身体好了,心情也开朗起来。先生已在多伦多生活多年,早已买了一幢独立屋,并有一份稳定的自雇生意,所以我也算是没有生活的压力,于是注册了LINC School学习英文,我在多伦多的新生活从此展开。重回学生生涯,新鲜感十足。记得第一天上课,老师的一句”Take a seat” 都让我反应不过来,还好我这个从小用功,背功了得的乖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不久老师就常常夸我 Good Memery 。
与其说LINC School 是改善英语的地方,不如说是向我打开了了解加拿大文化的第一扇窗口。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学国歌,读报纸新闻,走出课堂领略四季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农场摘水果,参观火车站博物馆,体验了Yard Sale,BBQ 等等,使我马上爱上了这个景色如画,民风古朴的国家。另有两次惊喜的小插曲也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摄影比赛我的一张雪景照意外得了三等奖;还有一次学校为感谢大家为某慈善机构捐款,举行幸运抽奖,我竟然中了100元,可以说是我来到加国后的第一笔收入,激动了好一阵。
LINC School给我的另一收获,就是收获了友情,那是我异国他乡的第一份同学之谊,朋友之情,单纯又珍贵。
地大人稀的加拿大,属于车轮上的国家,没车像没腿,我每次出去都要靠先生接送。为了摆脱这样的“不自由”,历来胆小的我也下决心学车了。记得第一次考G2, 教练也觉得我应该能通过,但考试时却上场昏,脑子一片空白,不断出错,连绿灯也停了下来,惊得考官一个劲喊:go,go,go! 惨败以后,偷偷躲在公园的角落掉眼泪,骂自己真没用,也许根本不是开车的料。冷静下来痛定思痛后还是不甘心。
放下负担,换了个教练,换一种教法试试。果然第二次路考,成绩好得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几乎完美“交卷”,据说那个白人大叔还是考场最严格的考官呢。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6月6日,六六大顺还真带给我好运气呢。
先生生意较忙,平时一直帮他做些文书工作,拿到驾照后,终于出门有了“腿”。过了车瘾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心血来潮找了个朋友介绍的西人工作中介,没想到还要考试。先看一个安全知识的录像,然后发卷子答题,还有一些简单的小学生都会做的应用题。顺利通过,第二天就能上班,是 一家电子通讯公司,工种是Warehouse assistant 不由忐忑起来,自己能行吗?试试吧,反正离家近,不行的话大不了不干。原来我的工作是处理退货商品,每天会送来大量电话机、录音机、CD机、mp3、GPS等电子产品,我的任务就是签收分类打包。我自嘲,幼儿教师变仓库工人,换下高跟鞋穿上安全鞋,拿笔弹钢琴的手戴上劳动手套。好在我心态不错,既来之,则安之,权当解闷和锻炼身体,又能挣钱。凭着人生第一次当工人的新鲜感,干劲十足。三个月试用期后公司给我转了正,加了工资,有了福利。不久又从仓库调到办公室负责电脑输入,虽然工作重复单调,毫无挑战性,但这毕竟是我移民后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有了加拿大的工作经验。
重回教师岗位的想法是在公司效益日渐下滑的4年以后,突然觉得是该改变的时候了。当公司最终裁员,我被Lay off,申请了EI,我马上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幼儿教育专业。一年多的学习结束,取得证书,然后到一家幼儿园实习,实习结束幸运地被聘用至今。这一次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鲜感,只有一种久违的喜悦,一种重拾童心,重返岗位的喜悦。
重当“孩子王”使我彷佛如鱼得水,弹琴画画做教具,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简直太熟悉,太得心应手了。孩子们的童真无邪,一声声“老师老师”亲热的呼唤,让我觉得离开他们太久,太久了。我们是中英双语幼儿园,孩子们既学英文又学中文,既感受西方文化又体验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老师既要不断学习北美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又要探索中文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工作辛苦忙碌又压力重重,但是每一天看到孩子们的无忧无虑,看到他们学会了新的知识和本领,就感到乐在其中,心中充满成就感。
移民故事:连根拔起的28年移民生涯
作者:李美慧
1964年的春天在南台湾出生,幼稚园、小学、国中直到五专毕业,就业进入社会;从来没想过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自己,一直都是在“蕃薯尾”(南台湾)的环境成长,吃台湾的米,周遭左右邻居讲台湾闽南话,接受道地的普通话(国语)教育;想也没想过,在1989年的冬天,竟随着家人举家移民加拿大,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北美这国家,光是搭飞机就得绕半个地球远(14个半小时)的加拿大。
之所以会移民来加拿大是有原因的,之前家中的二哥,先来多伦多留学,两年的留学生涯深感此地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是个值得爸妈将来退休居住的好地方,因此寄相关申请资料要求父亲移民来此。家父说:要移民来加拿大不是件易事,除了要准备相当的资金费用外,还得考虑当地语言,气候变化及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都与半个地球远的台湾大不相同,就犹如“一棵连根拔起的大树一般……”。
的确,1989年的12月初,咱家成员顺利来到北美加拿大东岸的多伦多,首先要适应的是气候的变化,当时是零下15度,放眼望去四处是白雪皑皑,一片银色天地,哇!!真是美不胜收……头戴雪帽与裹着围巾,双手紧穿戴着厚厚手套,脚上更是穿上防滑专用的雪靴,整个身体裹上一层厚厚雪衣,像极了米其林宝宝,一副酷似要到台湾的合欢山滑雪,打雪仗装备;但一旦进入到室内又是暖呼呼迎面吹来的暖气,让自己顿时温暖全身在心头……。
而接下来的是“语言”的挑战,虽说当年国中,五专的学生时代曾学过6年的英文,但终究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靠比手画脚,鸡同鸭讲是绝对不够的;只好到当地教育局举办的ESL课程(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去研读英语课程,虽不致像爸妈从字母ABC学起,但也差不多啦。听说书写样样都是英语,“凡事起头难”嘛。出门面对挑战首件事“英语”,学开车、考驾照、开车上,英语,英语,标示着全是英语……。
当年来多伦多,除了面对英语的挑战,还得去适应另一方言——“广东话”(粤语),当时在此地的华人,大半都是讲广东话,举办的讲座与说明会都是以“广东话”来进行,而自己听粤语可是“有听没有懂”呀 (真可怜喔,同是中国人),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普通话(国语)也才渐渐热络普遍起来。
加拿大真是一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国家,在春天里看到冬雪融化,树枝吐出嫩芽,花朵开出芭蕾,草皮渐长一片“春神来了”的春暖花开气息,夏天则是当地人最爱的一个户外活动季节,纷纷到湖边戏水游泳、野餐烤肉、露营踏青…,秋天则是深秋枫又红,也是美慧我自己最爱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枫红层层,远看绿中带黄,近看却又橙中带红,美极啦。冬天的来到则是告知一年将尽,树叶及含谢的花朵已全部掉落地面,白雪已渐渐覆盖大地,小孩们也开始兴高采烈堆造起雪人,好迎接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来到……。
加拿大这国家很可爱也很有趣,使用的官方语言有两种,除了英语之外还有法语;另外由于她接受吸收大量外来移民,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多元文化造就出不同民族的各国美食与语言,不必旅行去世界各地就可享受到不同国家的各地美食佳餚,以及可聆听学习免费的不同美妙语言,犹如联合国一般的生活环境,好不惬意哦……。
将近30年的移民岁月瞬间即过,1万多个日子也就这样跌跌撞撞走过来啦,这其中的酸甜苦涩咸各滋味,真是道尽移民的个中滋味在心头呀……。
七月一日Canada day(加拿大国庆日)即将来临,今年是加拿大的150岁生日,自己与家人很高兴与荣幸能成为加拿大成员的一份子,居住在此这么多年已深深爱上她;祝加拿大生日快乐,也愿以此移民故事与大家共分享之~
**这棵花团锦簇樱桃树是1990年(移民加拿大的隔年春天),家母随兴以一粒吃完的宾士樱桃籽,种在咱家的后院花园哩,每天都给予爱心的呵护,浇水施肥,随着二十多年的移民岁月增长,此棵樱桃树日渐成长,茁壮长大并结出甜美果实;就彷彿是咱家成员这棵“从台湾连根拔起的大树”在加国国土上更有信心成长,结下果实累累的甜美樱桃……。
移民故事:快乐面对每一天
作者:凯风
作为都市报的老读者和A1的老听众,都市报的征文活动把我带回了久远的回忆。
从国企进入外企再到走出国门,在冲动与企盼,以及尝试不同生活兼有的心情下踏上了加拿大这片冰雪与火热阳光均能体验的国度。
说心裡话,回想起踏入这片土地的片刻,还真是感触颇深的。虽然没有《北京人在纽约 》那麽大的落差,但在寒冬的一月落地多伦多, 就已感到冷得刺骨的空气和说不出的凄凉与距离感。
刚来到多伦多时,虽然我的移民生活不像有些朋友般辗转迁移不同省份,我一来就扎根儿了多伦多,当然,我也曾拖着箱子一年搬过几次家,住过分租公寓,也住过多处地下室。曾经住过一段唐人街附近的地下室,可怕的老鼠半夜四处乱窜,不光整夜声响搅得我夜夜难眠,更有两次半夜起来到厨房打那毛茸茸的灰老鼠。
朋友的家是在华人比较多的地区,当时不比现在,大多能提供华人服务的机构也只讲广东话,报纸也是繁体字。说句玩笑话,有时都使我产生是否我移民到了广州或香港的错觉。
最初的一年多时间,找工作很不顺利,不是因为背景不对口,就是因为没有加拿大经验。有的公司看到我是华人,就直接问我是否会讲广东话,我真的很郁闷!想到移民前国内外企的工作正如日中天,处处受到老板赏识,还有升迁机会,我为什麽来到这倒霉的地方?到处碰壁,天天花着自己的积蓄,买东西习惯性的要换算加币和人民币的比价,活得真的很累!我一边找工作,一边也在犹豫是不是我该打道回府了。在当时那种境况下,怎麽想回国都比呆在加拿大干耗我的积蓄强。即便打个小工,也不知猴年马月能混出个头儿,我越想越不是滋味,眼泪也时常伴随着我......。
看来命运不是总在捉弄我,正当我纠结走还是留的当口,圣诞节前的一个工作面试改变了我的加拿大命运,我被一家小型出版公司聘用了。工资虽然不高,但老板对我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很认可,不仅给了我宽松的工作时间,也提供了我许多学习的机会,我开始感觉生活有了盼头儿。
8个月后,中介向我推荐了一家大型连锁公司的职位,我很幸运,经过努力通过了两轮面试,但最后一步,也是在加拿大极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提供前雇主的推荐信。我在加拿大人生地不熟,只有Greg一个现任雇主,我经过反复斟酌,终于壮着胆儿 跟Greg提出了推荐信一事,开始他有些吃惊,好像也有些失望,但随后他就表示能理解,还说如果我能有到大公司工作的机会也为我高兴。
我当时想不管推荐信怎样,总比没有强。令我意外的是Greg为我写了一份至今我都认为是所有老板裡最好的工作推荐信。在我就职那家大公司后才得知Greg的推荐信对我得到这份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为Greg工作时间并不长,可他却成为我来多伦多后最让我感激又难忘的加拿大人!
到了大公司工作后,我格外珍惜,格外努力,终于在稳定的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嘉奖。工作顺利了,生活也提高了。我在后来的岁月裡也时常鼓励新移民来的朋友不要放弃,机会要永不放弃地争取。并且在与新移民朋友的聚会中也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我所知的生活便利信息,不仅交了更多的朋友,也传达了我是怎样从一个消极被动的移民甚至想退出这片国度,到如何以快乐平和的心态面对着我的每一天。
现在我的生活是多彩快乐而充实的,但最初来多伦多的几年艰苦岁月还是会时常在脑海中闪现。再回首,我没有后悔,我从曾经的消极被动中走了出来。现在,我感恩移民加拿大所带给我的一切,我热爱这片土地,也享受现在拥有的生活。
移民故事:幸好,我嫁给了一个有趣的人!
作者:桐桐小语
弹指一挥间,移民来加拿大已经12年。
回首往事,我和所有结婚多年的夫妇一样,感慨着时光的飞逝,那一年的相识,相恋,相知,就好像前几天的事情。同时,记忆是有温度的,一路走来的快乐,幸福与艰辛,像电影画面一样,一点一点地浮现在脑海中,温暖于心,感怀于世。
1998年,19年前,5月的广州,告别湿漉漉的雨季,迈入炎热,爱情炽热的味道渐渐地布满大街小巷,渗透在每一份空气里。
五月这一天,我们结婚了。
婚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场赌博,认识一个人很难,了解一个人更难,对婚姻对象的选择,他是否那个可以把自己一辈子托付的人,真有几分赌博,有几分运气的成分。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人早已忘却热恋时的山盟海誓。但是一个有趣的人,不管彼此相处时间多长,不管手里有多少钱权,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总能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春意盎然,充满情趣。
这样的情趣,不是一个烛光晚餐,不是一束馨香的玫瑰,不是让你虚荣一时的奢华名牌包包和衣物,而是牵着爱人的手,给予你一份生活的踏实,一份发自内心的快乐。
刚认识先生的时候,“有趣”二字,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来。
我们是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前一年,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在一起。
在结婚前,我们和其他几位同学经历了一个月的旅游就像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建议:“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讨厌,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姻,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大智大慧的钱老先生,就这样验证着我们的爱情旅行后,我们决定回各自的单位开证明,然后去民政局 - 领取结婚证。
先生性格和我完全相反,他是一个安静的人,典型的IT男。高,不瘦,大学时的外号“健壮佬”,“剑侠”,动手能力极强,擅烹调,不喜言语,踏实自信,自诩“除了不能生孩子,其它事情都能做”的男人。真想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男人这么形容自己。婚后的他,一边埋头他的IT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捣鼓汽车。
在计算机技术岗位工作了9年之后,我们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决定之一:技术移民加拿大。
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呢?
世间任何的一次改变都需要勇气,更何况是漂洋过海的生活,从炎热的亚热带,搬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的北美,一次完全改变现状,由零开始的异国生活。
当年来到这异国他乡,我们俩人拎着两个行李箱,揣着不多的加币,忘记国内的职业,忘记国内优越的条件,忘记自己的过去,一切归零,学习,找工作,了解当地生活,生育孩子等等。
我们在2005年登陆多伦多,了解当地一些基本情况后,马上选择前往蒙特利尔居住。因为魁北克省的福利政策,我们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申请学费与生活费的贷款,可以马上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经过权衡,先生选择了回到大学课堂,一边了解新生活,一边读研究生,为自己的未来增值。很快,我们女儿与儿子依次降生,我也在2008年辞去国内的工作,来到蒙特利尔,一家团聚。
这些无声无息的日子,当我对丈夫的称呼不知道何时改为“爸爸”,当我们搬入新家时,当我们慢慢地适应并喜欢上这个寒冷的国家,我渐渐发现丈夫是个多“有趣“的人,他还是那样不喜言语,但在生活里无声无息地做的事情,常常令我感动不已:
爸爸为我种下好多玫瑰花(完成念书时许下的诺言),红色,橙色,紫色,粉色......;爸爸在院子里种菜,种果树,满园飘香;爸爸一直在旁边鼓励着生产中的我,亲手剪下孩子的脐带;爸爸包揽了孩子出生后的每一次洗澡,一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洗浴;爸爸常常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爸爸凭着聪明的头脑,在网站自学,独立完成新购买的房子地下室的装修,顺便考了木匠的执业牌照,在业余时间帮邻居和朋友装修屋子,竟然赚了不少“外快”;爸爸的厨艺了得,学做的啤酒鸭,让人回味无穷,每次朋友的聚餐上,这道菜都是被点满了“赞” ......;爸爸“嫌弃”我不会买菜,自此每餐的菜都是由他来采购;当爸爸拎着大包小包回来时,孩子们开心地一拥而上,袋子里面总有我喜欢吃的豆腐,紫心红薯......
当然,我们也有吵架的时候,吵起架来,也有想撕掉对方的冲动,但是慢慢冷静下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我们的火气也在孩子们无意的“撮合”声中慢慢灭掉。
岁月的历练,让我们都学会了包容,忍耐和接受。
这些年,我们一直延续着喜欢旅游的习惯,利用紧张的生活和学习间隙,我们一家人驾车去了加东,美国纽约州旅游,还去了加拿大西岸,在一家人的旅途上,我们都睁大好奇的双眼,感受着不一样的人间美景。
2014年,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举家搬来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 - 开始了新的生活创造了四个月,搬家三次的人生记录,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双手牵得更紧。
移民,对许多人来说是充满好奇,疑惑,期待,盼望,忐忑......其中夹杂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生命就是旅途,每段路都有精彩,只要夫妻二人共同经历了,就是完美。留下美丽,面带微笑,勇往直前。
我庆幸,嫁给了一个有趣的人,他给了我一份生活的踏实,一份由内而生的快乐,和一个儿女双全温暖的家。
李海林:加国生活 买菜路上学种草
这次我和老婆到加拿大多伦多探望闺女,深感这裡空气好,除了没有国内林立的钢厂、焦炭厂、水泥厂、化工厂污染空气外,这裡家家户户门前院后的草坪对淨化空气也有很大的功劳。
帮女儿打理草坪,除蒲公英,但最后发现,草坪变成秃头了,一片一片的硬土和枯黄草枝间杂在绿草中间,很不美观。门前挨着马路的小草坪女儿原来整修房子时放过杂物,把草都压死了,成了一小块寸草不生的褐色泥地。
上网查询,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除掉旧草坪,重新种草,或者整体铺上买来的现成的草坪。女儿说她问过专门的草坪公司,人家按面积收费,嫌门前那块地太小,上门来一趟不值得,女儿又舍不得花钱把有草的地方也换草坪。
我犯难了,如果翻掉所有的旧草坪我自己种,这个工程量我做不了;如果请专门的公司来做,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拿大人工费贵,是西方的共性。
我每天走路去太古那边的华人超市买便宜菜和水果,经过很多居民房,人家的草坪也是各种样子,有的郁郁葱葱,有的枯黄成片,有的整整齐齐,有的斑秃连连。我特别想知道,人家怎麽处理枯黄?怎麽处理斑秃?
这天走到半路,见一位华人在路边配电箱那裡翻整自家那块小草坪,跟我家一样,我家也是门口路边有一配电箱。远远看上去他也就是三十岁的年纪,我上前问候取经,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也60了,1956年出生的,比我小两岁,我更感慨加拿大的好空气真养人啊,怪不得平均寿命男的都到80多,女的更高。他说他来自吉林长春市,已经移民到这裡20多年了,儿子大学毕业工作成家搬出去住了,闲暇时他就整理自家草坪。我看他家草坪比邻居的好,品种纯洁,绿色盎然,修剪整齐,丰满怡人。他说他这块草坪要彻底翻土重种,步骤有五,一是翻土,二是踩平,三是撒种,四是覆盖肥土,五是浇水,然后每天清晨浇一遍水。这麽简单?我可以学来把我家门前那块地搞搞。老兄还把草籽的商标名称告诉我,我写在纸片上。在我还没开始搞我家草坪之前,我每次路过他家都看看,两周头上已经有草尖露出了。
我还学到了另一种方法。在“太古”那裡,有一户香港居民,那天一位比我年轻点儿的老先生也是在门前的草坪裡忙乎,这块是大草坪,他正拿着钢叉脚踩叉头在斑秃之处往下扎孔,排列整齐的孔洞有半手掌深。我问候取经,他可能能听懂普通话但他不会说普通话,只是笑呵呵地嘿啊嘿啊回应,我大概了解到,他用钢叉扎孔,然后撒种,然后覆盖肥土,把斑秃的地方补种上。他看来是很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人,我见过他推着小工具车进他家后院,一摇一斜,也看见他家车库裡有一艘小快艇,带着螺旋桨,还能看出他的节俭,他家汽车下沿靠近车盘的地方已经鏽迹斑斑,这在国内都难以看到。后来我观察,他补种的草长得很好,绿色清新,再往后,跟原来的草已经分不出彼此了。
第三种方法是从这家香港先生西边两三家之远的邻居那裡学到的,他家门前草坪枯黄斑秃厉害,面积不小,突然一天发现斑秃地方撒了肥土,绿色之中间杂着黑色,没看见撒种。好久未见变化,但是慢慢地,斑秃的枯黄色没了,绿色慢慢浸染,最后全草坪绿油油一片。没见到这家主人,只能从外观琢磨这种种草的方法。
最后一种方法是专业公司的置换草坪法,是挨着前一家枯黄斑秃草坪的邻居,这家邻居草坪枯黄更绝,没一点儿绿色了,专业绿化公司把旧草坪连草带土一并铲走,铺上肥土,再铺一块块的草坪,最后浇水,这个工程量巨大,估计花费不少。专业绿化公司其实就三口之家,儿子华人面孔高大英俊力气活儿都干,光着膀子跪在土地裡铺草坪汗流满面。我先说汉语但是他却冒出英语,我便竖起大拇指赞他“work hard,work good”。他站起来笑着回应我,我也不知道说的啥。父母干些零碎活儿,似乎是中美洲一带的人,印第安人模样。他们在草坪裡插上一块牌子,写着他们公司的名称和电话,我后来发现不远处一家草坪裡也插上了这个广告,应该是产生了经济效应。还发现只撒肥土的那家草坪上也插了他公司的广告,应该是那家撒肥土也由这家公司做的。
从省钱角度,我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二种,小块翻土重种,大块扎孔补齐。
徐旭祥:11份工作伴我无悔移民路
作者:徐旭祥
离开那个美丽的校园整整32年了,记得当时是离开广州直奔深圳罗湖,过关到香港然后直飞海外。暨南大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美丽的回忆。
那古色古香的“蒙古包”、岭南独有的椰树、颇具特色的教学楼、风光明媚的明湖 …… 无不散发着暨大校园独有的青春、学术和南国气息。
虽然我身边只有一堆书、一把小提琴和一辆单车,一日三餐到蒙古包打饭,生活虽然简单但很有意义。
到了周末,蒙古包便变成了舞厅,少男少女翩翩起舞,美妙而浪漫……。
还有那露天的篮球场,有女生在场边打气时我们打得特别起劲!
青春,就是那个样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青春。
我那时不仅学业超群,而且是大学乐队的成员、研究生篮球队的主力。
听过我在乐队或在研究生楼拉小提琴吗?我的琴艺长进了没有?
在那个校园,我和挚爱只是在散步,连牵手都没有。那个年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单纯、青涩。为了回想当年的情怀,我一直想看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
当时我师从著名医学专家朱师晦教授。如果我不离开,我该被升为正教授及得到学校分房了吧? !
为了出国,我的这些都放弃了。是呀,那时的中国很穷,况且我家在“文革”中受过迫害,我的亲友敦促我出国就不要回来了。
说来惭愧,我再也没有继续做我的专业工作。
我,确实失去了很多。
她,怪我了吗?
...
移民故事:加国生活50年 尝尽苦辣酸甜
作者:刘世刚
移民非易事,为什么要移民?无他,只是为了找生活。
我15岁那年离家去黑龙江,那时未成器,没有本领,不能赚钱,惟经亲友荐言,乘湖北轮船经青岛去香港,到了香港之后,难题临头了,那就是不懂粤语不能做事,这怎么办?我要自己勉励自己,学广东话,岂知学广东话非一日之工,我用了8个月的时间学粤语,学得个七七八八,于本地人听来,一张嘴人家就知道我是外江佬。
1945年年日本投降,那时英国人仍然占领香港,我开始学英文。事情不甚顺意,我的雇主逝世,店铺歇业,那时我已有家室,为生活我只有另谋技栖,适内人阅报,发现狮子会有消息,言道加国有机会招移民,那时我正是走投无路时,那么我就去试试看。
去到加拿大专员公署,见过接待人,叙知我目前是在一家中国京菜馆工作,但是现在我要找出路,所以欲往加拿大移民。该人言道加拿大需要理发师,需要厨师,需要裁缝,但是不需要文员,你既然在饭店里做过,你可以去飞机场见见厨部管理人,约期技术测验。然后我去了飞机场,见过主持人黄先生,约期做京菜技术测验,届时我持材料及佐料,如期应试,黄先生派一人监视,六味菜皆已购妥,待黄先生批示,就在此时,那监视人又言,黄先生说道在香港粤菜馆子做不同的甜菜,据闻京菜馆子有一味闻名的甜菜,叫“拔丝苹果”,我们想加一味拔丝苹果,凑巧,我在家里常做拔丝苹果给孩子们吃,此菜不昂贵,可是制作方法需要技巧,如炒糖,火不够,糖拔丝不成;火略高,糖即糊焦,拔丝亦不成;需要掌握那一霎那的时间即成,可巧我在技术验时未献丑,否则就一无所成了。
嗣后我再去加国专员公署见过主事人,他告诉我在飞机场的技术测验很满意,你可以去加拿大,如此我心始放下。但他又说我需要另外准备多一些旅行的盘费,唯恐我到了加国后,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生活,这又教我大难临头,我好不容易凑够西北航空公司的四张半飞机票钱,如果仅靠打工赚钱何能再找多的钱?实在是一发千钧,骑虎难下呀。
实不得已,我哀求加国专员助我成全这件事。他听了我的情况,发了一封信给我,封着口,告诉我不能开信,否则无效,抵步后交当局,我们是夜飞行。
抵达温哥华,办完手续后我们雇车去火车站。到了火车站,我就买四张火车票及另外半张票,要三等的。那服务生说,没有三等票,只有头等和普通,我说那我就买四张半普通票。服务生问这半票的人在哪里?我指着我的小女儿说“她在这里”,服务生叫她上磅秤,看看有多重及多高。那人看完了说不够重也不够高,不能买火车票。我一听吓一跳,急问“这怎么办?”服务生说不用怕,她可以免费跟你们一同乘火车去多伦多,她是免费的呀,如此我们就一同上火车,由温哥华开始到了温尼伯换车员,之后继续行车。
我们在火车上未买卧铺,主要是价钱太贵。一路上数昼夜地坐着,到了多伦多给老朋友添了麻烦,移民生活等同逃荒。
我在香港二十多年,住家过日子的东西大部分抛掉,如厨具,碗碟,米缸,面盆,擀面杖等都是飞机上不能载的东西,到了加拿大又要从头买,不能一次买齐,一日三餐怎么办?记得当时有一家卖面包的,有接近到期的面包,一块钱可购四条,还有人告诉我们何处有花生酱卖,我们买回来后可以果腹,首先解决了吃的问题。当然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而已。
再之后就是租房,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据闻政府方面有廉租房屋,那是朋友邻舍的消息,我去找的门路,他们问过我是没有职业的新移民,所以租了间房屋给我,不错是廉租,但是待我找到工作就会加租,然后我又要找屋搬家。记得当初几个月内我搬了数次家。仗之新移民没有多东西,搬家也容易。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人家总是反问我有否加拿大经验。问题是我初到此地,焉能有加拿大经验?但事情可有巧遇,在那年适有满地可人展览会开始,多伦多铁路忙个不休,我的老朋友带我去多伦多CN铁路线站人事处求见,他们接见我后,不问我有没有加拿大经验,亦不问我以前学过什么,只教我签署,他们就答应雇我,要我受铁路上的训练,由最低薪水开始。
新的工作首先是接受洗碗练习,要上餐车上见习一天,再行继续洗碗三个月。那时餐车上没有洗碗机,全部要用手洗。合格之后,再训练别的工作技能。
那时火车,多伦多满地可班次多,特别忙,每趟火车均有两个餐车,每一餐车上有管事1人,侍应生8人,大厨1人,二厨1人,帮厨1人和洗碗1人,如今皆已改变,嗣后满地可展览会结束,车员们仍有其他安排工作,我亦取得不同行车种类与路线,如酒吧车,睡觉车及零卖车等,可是工作年数够的雇员们能有权掌握固定路线,如刚刚参加工作的只能听电话,待叫出差。
我初上工时,有数年尤其是冬天待在家里待叫补缺,年份久了之后,我亦可以签定我喜欢的路线,但是不全然。如今皆成过去,这也是我半生以来所得的遭遇,唯现在申请CN的工作要懂法文,否则不受理。我申请CN工作时不需要法文。我那时算是很幸运,屈指计之,我是1967年年踏进加拿大的土地,到现在2017年年,整有50年的时光。我也尝尽了这移民苦辣酸甜的滋味儿。
移民故事:咖啡时光裡的孤独老人
作者:Karen Yong
刚来多伦多的时候,JAVA程序员正是稀缺资源,相传在图书馆裡看JAVA书都能被猎头盯上。速战速决自学考了JAVA证书。随着911世贸大厦轰然倒下去的是有些泡沫的北美经济, 刚刚雄起的IT市场哀声此起彼伏,一边大海捞针地找雇主投简历、一边申请大学准备读研究生,面临人生的第一个低谷,经历了没有任何消息的漫长等待后,决定找个临时勒脖工打一打。
被连锁店“咖啡时光”录用前的我甚至不曾喝过咖啡,跟着接手的前店员中国女孩学习咖啡制作和糕点烘焙。她为了快点离职,特意精心将工作流程、各种面点的烘焙时间和温度制作成一个详细的表格无偿奉献给我,让我在三天内迅速出炉成为合格的大师傅和前台。
我做的是下午班,除了照顾前台,另外一项艰巨任务就是要烘焙面点,到了晚上9点,就要开始打扫衛生,整理桌椅,扫地拖地,清洗杯盘和咖啡壶,一直忙到关店。等到大门一关,才发现忙了一天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每天工作的时候就指望着回家冲个澡舒服一下,可是每天几乎回到家往床上一躺就睡过去了。
那时候,那么累地工作8小时,早想不起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坚持着,由于严格按照配方执行,决不偷工减料,我烤的糕点个头大,口味纯正,晚班倒班那个时段有好些附近工厂的工人成了咖啡店的主顾,生意额居然有了一点提高,老板很高兴,当即决定结束试用期,工资加一块。
加拿大人常常几十年如一日地喝着同一口味的咖啡,和客人熟识起来,人又不多的时候,也会和客人随便聊两句。记忆裡有位老人,每次来都要一杯99分的小号咖啡,然后在小费杯裡放一个一元硬币。开始几天他都是在我和上个班的店员交接班时将硬币扔进小费杯裡,上个班的店员打趣我:呦,看上你了吧?我哭笑不得。
过了几天,老人选择下午来,每次来都是放一元硬币在小费杯裡,高兴之余,自然就不禁仔细打量老人。老人看起来并不是那种生活优越的人,至少面孔上的沧桑和有些落魄的服饰都告诉我他生活的孤独和艰辛。当时我还曾经一度认为老人是不是索马裡的难民,现在想想或许他是那种领老年金的孤独老人。
开始的很多天,老人要了咖啡后就找张桌子坐下来慢慢喝。有天老人在快喝完一杯咖啡的时候走到柜台前,用并不清晰也不纯正的英语问我:你从哪裡来呀?来多久了?有什么计划? 我告诉他我正在等待滑铁卢大学研究生的入学通知,老人就祝我好运。从此以后老人下午来晚上都会来,每天来两次,每次都要杯小杯咖啡,每次都在小费杯裡放个一元硬币,然后仍旧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店的角落裡,孤独地啜着咖啡。有时候他一坐一两个小时,喝完了就默默离开;有时候临走前会到柜台来问问我累不累,话语并不多。
每天关店前,我把小费杯裡的零钱倒出来,几乎就是我每天的往返车费,而其中的2元钱是出自他一个人,心裡总是很温暖很感动。
这样做了一个多月,老人几乎每天都会来两次,每次一杯小号咖啡,并扔下1元硬币作小费。有一天晚上,老人却破例要了杯大号咖啡,扔下2元硬币作小费,之后问我学校的申请有没有消息。我叹着气摇了摇头,告诉他我的申请本来应该是五月份入学的那批,因为某种原因录取拖延到秋季入学,还在等待最后的消息。老人听了淡淡地回应道:如果这次没有成功,也不应该放弃,要寻找其他的途径重返学校。老人离去时,我望着他的背影,心是暖暖的。在陌生的异国他乡,老人的话鼓舞着我不放弃。我竟然还幻想着当我拿到录取通知、向老板辞职的那天,一定要特别谢谢这位老人给我的鼓励。
我一直都没意识到两三次短暂的对话、以及持续不变的小费让我习惯了自己每天能够见到他。无论是下午还是晚上,我潜意识都期待着他的来临。一个孤独的老人,每天能够看到他,至少也说明他是健康的吧。然而,要了大号咖啡之后的第二天,从下午到晚上、第三天、第四天直至我辞工的那天,他再也没有来过,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久后我就收到了滑铁卢大学的录取通知,向老板辞职那天我忽然就又想起了那位老人。从“咖啡时光店”走出来,阳光正好,鼻子却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他和我素昧平生,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鼓舞着在艰难环境中的我。那时的自己还曾经充满理想和斗志,而老人的一两元的硬币曾经带给我莫大的安慰和温暖,直至很多年后,想起来,老人的面孔都模糊了,但那种安慰和温暖还会让我发自内心的微笑。
每每生活中遇到不顺,我都会想起来最初“咖啡时光”裡打工的岁月,想起孤独老人简单的话语,曾经扔下的那些硬币,那些在我最艰难时刻赠与我的小小“玫瑰”,让读着王又辛移民故事离开中国登陆多伦多的我,在残酷现实中依然觉得这块土地这么美好。
十五年过去了,不知道老人现在在哪裡,他,还喝咖啡吗?
移民故事:老年移民生活也多彩
作者:郎伦友
我们老两口来加拿大已经10年了。想当初,女儿们给我们办理移民手续时,我们担心到这里生活会寂寞单调。不会英语,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经常感叹社交圈太小了。
其实我们所在的万锦市南于人村,10年前这里的华人就不少,不过没有形成有组织的活动。现在这里的华裔越来越多,据官方统计,万锦市2013年华裔占53%;而南于人村更是集中,从社区里的Meadows公立学校看,华裔学童占80%以上。
社区里和周边有许多华人经营的商场、饭店、诊所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即使不会英语,生活也不太困难。住在这里就好像在中国一样,因此我们很快就随遇而安了。
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主要的职责就是照看幼小的孙子孙女,接送小学生上学。起初大家都是在闲暇的时候随机聚在一起聊天、锻炼身体,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老年俱乐部之类的组织,于是由几位热心肠人士张罗的“晚晴活动中心”就在前几年应运而生了,并且在市政府进行了注册,得到了市政府的资助。
晚晴活动中心每年登记的会员有五六十人,我们在这里老有所乐。每天上午各组分头活动,有打太极拳的,练太极扇、太极剑的,有跳集体舞、交谊舞的,有合唱练歌的,还有摄影录像的。各有所好,各得其乐。
每周三大家集中活动一次,定期到饭店AA制聚餐。聚餐是大家非常开心的时刻,吃什么谁都不在乎,因为各家的生活条件都不错。开心的是畅所欲言的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大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小到家常话题:厨艺食谱、栽花种菜、孙子孙女的趣事。适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还聚到公园里唱歌跳舞,然后聚餐。每个人都尽量把自己家乡的特色美味佳肴展现给大家,同时品尝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各种风味。在国内是无酒不成席,在这里虽然不喝酒,但大家却陶醉其中。
别看这些会员绝大部分是六旬以上的老人,有的已经80多岁了,但他们一点儿都不落后于时代。为了便于联系,活动中心建立了电子邮箱联络网。微信兴起之后,马上又建立了“晚晴”微信群,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的微信号。在微信群里聊天就更方便了,互相交流信息,传送视频照片。有的会员制作的音乐相册和美篇,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的逊色。现在晚晴活动中心还吸引了几个四、五十岁的中青年人,更增添了活力。
我们这些老人不光是自娱自乐,我们也是老有所为的,也在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多元文化社区做贡献。
每年春季,晚晴活动中心都与南于人村“社区论坛”共同组织“建设清洁美好的社区”活动,清理街道两旁、公共绿地、公园等处的垃圾,使社区更加干净整洁,从而影响居民们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近几年,万锦市政府在这个社区新建了两处公园:Ray Street Park 和South Unionville Park,不但有儿童游乐设施和成年人健身设施,还有开放的网球场,成为居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两处公园开业时,晚晴活动中心征得市政府的同意,在有市长和各级议员参加的开业典礼上独家表演了文艺节目,有中英文的合唱、独唱,有舞蹈健身操,有太极功夫表演等。每场演出一个多小时,得到了市长和议员们的赞许,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万锦市于人村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游行,晚晴活动中心的行进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在尼亚加拉由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举办的“民族歌舞唱响大瀑布”的演出中,晚晴活动中心的舞蹈《梁祝》深受主办单位的好评。在万锦市新旺角广场举行的“亚裔文化月”活动中,晚晴活动中心的歌舞、太极功夫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今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我们晚晴活动中心的老人们积极筹备,继续参加于人村嘉年华游行,参加万锦市政府组织的国庆游行集会,在社区公园举办与居民同乐的加拿大和中国国庆两场文艺演出。我们还要去社区里的养老院,与住在那里的各族裔老人们联欢。除了聚餐,我们还将组织旅游,领略加拿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现在我们这些老人再也不说孤单寂寞了,我们的生活像在中国一样丰富多彩。在微信里,国内的亲友们看了我们活动的视频和照片,都羡慕地赞叹“你们不管到哪里都玩得那么嗨!”
移民故事:我在温哥华岛上当锯木工
作者:赖中成
在上世纪70年代,印支那三国变天,避难到泰国非法工作经年后,我以难民身份申请来加,并于1980年年底踏入加拿大国土。那个年代的难民,可没有总理到机场来迎接,依稀记得三年后,我们都收到了政府部门寄来的一封黄色信件,追讨750元的所谓飞机票贷款费用。
我在魁省难民集中营半喜半忧逗留了数日,之后由于我被被BC省教会成员中的一位私人所担保,即被送送往温哥华机场,一位老外凭着像片来接机,语言不通,日后才搞清楚他只是我担保人的朋友。他带我去用膳并购买了一些工作衣物,之后我们重返机场,只身飞去温哥华岛。这次来接机的是另一名“老外”,我在他的公寓住宿一夜,翌日中午,一对和蔼可亲的夫妇来带我上山到他们经营的木材厂,这就是我在加拿大生活的起点。
我工作的木厂,是个小型的企业,员工屈指可数。厂区四周环山,当中有个潮起潮落的咸水湖,我们几个员工住宿在水域边甲板上的移动房子,潮涨刮风的时候,宛如置身于船上,由于气流和山脉的阻挡无法使用电讯,电力全靠直流发电机,电量不足的话,蜡烛和手电筒便成为必需品。加上夜间足不出户,以防遭凶猛野兽袭击,基本上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生活。从曼谷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环境,到岛上深居简出的习惯,这180度的转变,令我浮华尽褪。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温哥华岛偏北的地方往前方的山路开车大约45分钟,可见一个运输港口;开车到山下的小镇,翻山越岭,至少要花两个小时;假如要到温哥华市,需要继续住下南行4个小时车程到另一个城镇,然后搭乘运载汽车和乘客的渡轮,经两个半小时的航行,才能抵达目的地。交通的不方便,导致我们遇到假日多半会选择留在山上自寻乐趣,例如去爬山,在山崖上朓望远景,俯瞰峡谷,以及近距离观察栖身在树丛上的巨大白头鹰。曾经有过两次几乎迷失了方向,多亏有老板的金毛犬随身带路下山。也曾到天鹅,雁儿和其他鸟类经常飞往栖息的小岛上,试图寻找巢蛋,可借一无所获,可喜的是,可以将飘浮在水上树干下附生的青口,清洗煮熟食用,新鲜味美!
大自然的境界,有奇观也有险像。很多时侯我喜欢到屋外石缝中流出来的山水涧洗刷,曾经目睹一只山鹰和一群乌鸦为争山林地盘而在空中盘旋搏斗了好几回合,最终山鹰败阵离去,悟性不高,未能洞察山鹰所施展的鹰爪功,也看不出群鸦摆的是不是八卦阵,但得到的启示是,不论是人或是动物,“团结就是力量”。
某日休闲泛舟湖上,风和日丽下卧躺船中面对着天空发呆,湖面上有三两只海狗冒出头来,当我正体会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时候,湖面四周逐渐冒出一大群海狗,大有陷我于十面埋伏的阵势中,我拿起把浆在空中晃了一式“横扫千军”的虚招,然后迅速将船划走靠岸。
记得有一次在温哥华市过了长假后与工友赶路回去,到达山下小镇时天色渐晚,仍然硬闯上山,结果半途遇上大雾弥漫,在不能确定前面是山路或是悬崖的情况下,我屡次提起手电筒下车探视,最终寸步难行,不得不滞留在车厢里过夜,事后告知老板夫妇,他们都说我们的做法既危险又愚蠢,随时受到猛兽的攻击或被运输车撞下山崖,所幸有惊无险,没有成为山林间的孤魂野鬼。
山林中的冬天多雪,不宜工作久居,夏季干燥,自然或人为都会引起火灾,故每到这两个季节,所有员工都要放长假,工资多是以件件工作计算,心想如果我继续在山林伐木,始终是吴下阿蒙。再三思考后约见了素未谋面的担保人,向他表明由于不喜欢温哥华晴时多云偶阵雨的天气,故选择要飞度多伦多。担保人言称多伦多远在他省,他鞭长莫及,固责任不存。我听后凄然一笑,心想他除了给我一份工作,都不知他承担了什么责任。去意已决,我背起包袱走向另一个起点。
安身于多伦多后的第一件事,即报名就读全日制的ESL班,眼看着其他难民身份的同学,每周都领取到政府的补助金,自身的起居费用则全靠山林打拼蓄存下来的老本。我亦曾向有关协会询助,他们却竟然叫我起诉不负责任的担保人,对于这种背恩弃义的建议不敢苟同。
转眼半年即过,当银行存款只剩两位数目时,唯有辍学寻工。幸好朋友介绍我一份铁饭碗的工作,同时亦积极考取驾照,周末假日,兼职送外卖。宣誓入借后,我开始周游四海,之后赖有良缘,找到两情相悦的伴侣,结为连理,心手相牵,风雨同舟,建立起五口之家,妻贤子女孝的平凡中产家庭,夫复何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方向,既然选择了要在“艰难大”(粤语:加拿大)重新札根,就要播下种子,付出代价,没有播种,何来收获?葡萄经历了压榨的过程,才化成芳醇的酒浆,苦尽甘来后,就能在同一样的天空下,去自由翱翔,去书写精彩的人生!
移民故事: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作者:黄虹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不很聪明,唯有勤奋带给我幸运的机会。高考那年我免强进入会计大专。毕业后分配在工厂做会计。由于勤奋好学,从分厂到总厂,成本组、资金组,工资组……都曾做过,还被工厂作为培养对象,送到外贸职大获得贸易专科文凭。社会上流行跳糟、出国潮,很多故事经常发生在身边。后来这些故事听多了,诱发我的奇思异想和行动。
30岁那年,适逢产假在家,我考取了会计师,然后跳槽到中外运分公司做财务主管。从工厂底层职员跳上市中心大厦的高级白领,第一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公司开阔我的视野,更激发我的雄心。三年后,我再接再厉申办技术移民加拿大获得成功,尝试在国外发挥潜能。
1996年的夏天,我和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带着3岁女儿,把十几年的积蓄化为机票和行李来到多伦多。亲友介绍了一位菲律宾华人前来接机,开始两星期住在他们家。他们是移民廿多年的老移民,作为普通工程师,拥有二辆车和五卧大房子,旅游过世界很多地方,生活可以这样自由潇洒,享受美好,这对来自贫穷落后第三世界的我们触动太大了。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一切梦想落实到行动却是那么的不容易。
记得一开始发出的简历无一答复。没钱、没车、英文测试只有三级。唯有年轻、精力和时间。
离开菲律宾华人的家后,我们搬到唐人街居住,女儿进免费英文班幼儿园。因为白天要读英文,所以我们看报找晚班工作。丈夫的第一份工是在只讲英日文的日本餐馆帮厨,我的第一份工是下课后带上女儿去钢琴女教师家照看她的女儿。两个女孩年龄一样,正好可以一起玩。
女教师从北京移民来加多年。非常礼貌有修养。记得刚去时,她女儿顽皮,她看见后生气地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阿姨。如果你是她的女儿,你喜欢你的妈妈被欺侮吗?”孩子善良的天性因此被激发。
我带着女儿在她家帮忙快一年,学会烧菜和整理大房子,更学会善待孩子,做个有爱心和耐心的人。
一年后我们的英文进步很快。丈夫考进大学学计算机专业,贷款读书。周末仍在餐馆挣生活费。我进工厂做工人,晚上周末带上女儿坚持提高英文。度过三年移民监,丈夫终于找到专业工作。我被升为工厂成品仓库主管。我们有了一辆二手车,以及贷款买了Townhouse。生活虽然艰辛,但总算创造出自己的温馨小家。
后来遇到工厂关门,我申请EI去见政府工作人员。当他们听了我的情况,惊讶地睁大蓝眼睛,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停止找工,赶快去考学校,更新专业知识。他们说“加拿大很缺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政府资助培养费和生活费。”我听了热泪盈眶。
...
移民故事:推开那扇幸福门
丈夫加入惩教署特种部队。类似香港的飞虎队。
作者:朴姫
申请移民,本来只是跟随移民潮,故且一试的心态,未有认真考虑。 1989年春天,澳洲和加拿大的签证相继获批。丈夫和我的家人都激烈反对。理由一大堆 : 主要是双方均没有家人居于海外,担心乏人照应。我任职英资公关公司,丈夫是惩教署训练学院高级教官,我们居于环境幽美,面向沙滩的2000多平方呎的赤柱高级职员宿舍。女儿入读名校小一,计划将来到英国升读中学和大学,享用公务员的福利……
移民后,意味着这一切都失去了。家人的反对及游说,令我们移民的决心开始动摇。
6月 4 日凌晨电视机屏幕上,天安门广场的画面,令我们非常震惊。这一刻,主意已拿定。最后选择那年秋天登陆多伦多,原因是这里有朋友。
丈夫为安省惩教署拍摄官方刊物及网站的宣传照片。
我们是年青夫妇,资金储备不多。缴付按揭首期购买了镇屋,添置了汔车和家具,钱都花光了。丈夫请了两个月大假,安顿好我和一对分别是2岁和7岁的儿女后,便回港工作了。临别时,他特别吩咐我不要找工作,专心照顾好子女。这是一个考验,在我的朋辈中,没有女人是躲在家里专责照顾家庭的。而我也从未做过家务。离职时,公司为我写了一封完美的推荐信,打算终身做职业女性,直至退休。
加国生活,当前急务是尽快考取驾驶执照,在严寒的正月凌晨五点,我站立在Warden 的驾驶考试中心门外,轮候补考试机会。风雪刮在脸上,手脚都冻强了。第一次失败了,心里暗骂自己无能。我必须有驾照,不能麻烦朋友管接管送。再接再励之下,第二次成功了。
从未看过下雪的儿女,漫天风雪令他们兴奋雀跃。可是儿子却因天气的转变而患上严重喘症,入住北约克全科医院。护士希望我留宿儿童病房陪伴他,但法例规定,7岁的女儿不能独留家中,我分身乏术,只好选择回家陪伴女儿。深夜,护士致电给我,儿子哭闹不休,要找妈妈,虽有锥心之痛,又能如何!
女儿自小学习钢琴,安顿后,我为她找到老师,继续学习。然而令我苦恼的是,那悦耳的琴声,却成为邻居的噪音。每当女儿练琴,隔壁独居的西人老先生不断拍打墙壁,令女儿无法弹凑下去。我上门理论不果只好报警。警方告诫他,日间弹琴,并非滋扰,他这样做可能会遭检控。但他表示自己是退休老人,下午需要睡觉。
事件没有平息,女儿弹琴,他拍打墙壁,我报警……女儿,我和他天天都互相折磨着。这样扰攘了半年,最后他选择了搬家。但我并非胜利者。他居于我左手边,右手边的另一对西人夫妇是他的好朋友,或许出于一种报复心理,自老先生搬走后,右手边那对夫妇经常给我添麻烦。时而把车停泊过我的车道,让我出车时,必须按他门铃,他却爱理不理,时而把垃圾掉弃在我家前后院,同时亦在女儿练琴时,固意把家中音响声浪调大……林林总总,使我心力交瘁。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长途电话费昂贵,丈夫每周一次来电,我并未向他细诉,再者,也害怕他为我们担心。 90年代初,楼价下趺,加拿大经济衰退,若他辞职不干,恐怕家庭陷入财政困境。心里盘算,如果我有工作收入,解除他的忧虑,他亦不愿把我们置于加国而独居香港吧。
正当此时,朋友找到工作,她把一岁女儿托我照顾,虽然酬劳微薄,不足解困,但为人为己,亦乐意为之。另一位香港好友,她的儿子远赴加国求学,拜托我做监护人,寄居我家。报酬颇丰。
某日下午,女儿正在练琴,邻居又拍打墙壁。这次我没有报警,却疯狂地拍打琴键,儿女们都吓呆了,持续近半小时。警察来找我。我把与邻居之间的恩恩怨怨和盘托出。他表示理解,教我用一块隔音板放在钢琴后面,减低声浪。
警察离去,忍不着拨了丈夫的电话,那是香港凌晨三时左右,我又放下电话,那是移民近十个月以来,首次由我拨电话给他。
那时还没有来电显示系统,但放下电话不到五分钟,他回电,我哽咽,说不出话来。我是个乐天派,从没如此过。我们好像心意相通,他抢先告诉我,思前想后之下决定不再恋栈,计划半年后辞职过来团聚。
丈夫抵达加国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找工作。为了这个家,他放下教官的尊严,三个月内,做过麦当劳快餐店的经理,做过商场的保安员。但很快从旧同事口中,知道安省惩教署有空缺,通过各种考试,总算重回轨道,一切变得美好起来。如此眨眼又过去了10多年,如今孩子大学毕业后各有专业,置楼另居。
我们每年都会回港探亲。大概8年前,丈夫的同袍兼好友单日坚先生己晋升为香港惩教署署长。再过一年回港,丈夫的学生,亦晋升为惩教署训练学院的校长。香港惩教署,55岁便可退休,享有丰厚的退休金。三年前回港,他的旧日同袍全都退休了。奶奶抱怨他不该辞职。我问他可有后悔,他淡然一笑回答 : 有什么比一家人团叙,看着儿女健康成长,发奋向上更为幸福呢!
移民故事:儿子陪我学英语 一切从听开始
作者:芸知
看到这标题,你一定觉得奇怪了,只听说过父母陪孩子读书的,没听过孩子陪父母学习的。在我儿子将近12岁的2009年10月,我作出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放弃了自己奋斗多年而且热爱的工作,只身一人从广州陪儿子来到加拿大多伦多上学。本来打算做陪读妈妈的我,在后来几年和儿子一起攻读英语时,他成为我英语学习的同学、老师。
刚来时,我拿出陪读妈妈的姿态,准备用我以前学英语的方法教他。而他每天放学后却着迷地看几部从中国带来的电影:《哈利波特》、《变形金刚》等。经常是一部电影反复地看很多次。我教他看电影时应当记下不懂的单词然后背下来,他不喜欢这样做,为这事我们争论过好几次。直到有一天,我随意地问他一个单词,他解释得很清楚。我问他怎么知道这个单词的,他竟然一口气背了四五句《变形金刚》电影里的台词对白。我惊呆了,告诉他:“你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对的,我以后不再逼你背单词了,你想怎么学英语就什么学。”小孩子学英语是从听开始的,他看电影多了,听懂后就会说,然后再记单词的拼写。我们以前在国内的英语学习方法恰恰相反,是从记单词的拼写开始,然后才是听和说,所以学了多年的英语也听不懂英语,成为哑巴英语。
后来,我也按儿子的方法学习,从练习听力开始学英语。这是我们学英语的同学阶段。我们一起学习《新概念英语三》,通常我学一篇文章的时间是他的几倍,然后我给他听写,他给我纠正发音。我们还有各自的学习,大概将近一年后,这本书学完了,小同学的英语水平已经很高了,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离开学校的ESL,还得了一个最佳ESL学生奖。我这个老同学也进入College学习会计专业。期间基本上没怎么学英语。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没有信心,而且在国内有很好的工作,所以办好了技术移民短登两周后回国,三年都留在中国。
我刚来加拿大时LINC英语测试是三级,年龄接近40岁了。当时有个好朋友告诉我,我这种情况就算College毕业后也很难找到工作,一是英语很难学好,二是学会计的人太多,会计工作很难找。他还给我说了几个找不到会计工作的例子。我当时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并且找到会计工作。
接下来的一年中,我在LINC和成人高中学习英语。我学习非常刻苦,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学英语了。听坏了三部MP3,家里到处贴着写满英语单词的post it。我的手掌上常写着单词,早上去跑步时或是上学路上要求自己背下这些单词。为了练口语,我经常找老外同学或邻居用英语聊天。为了练习电话英语,我没事也找点事用英语打电话给银行、水电气公司或税务局等。
我经常找儿子学英语。我有不少朋友觉得这很难做到,他们说小孩子通常不乐意教父母英语。是啊,我俩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也有火星撞地球的时候。但每次我都使出决招,告诉他:“听着,如果你不帮我学英语,我以后找不到工作,就回国去,留你一个人在加拿大。”他听了这话后态度就好多了。
随着小同学英语的不断进步,他逐渐成为了我的英语老师。在College上学两年间,我经常读英文或我的presentation给小老师听,让他纠正我的发音。很多人认为中国人说英语的口音很难改掉,我的英语发音就是在小老师不断地给我纠正下逐步提高的。我写的英语作文也常让小老师先过目改正一些错误。两年的College毕业了,我还是成绩优秀的荣誉毕业生。
College毕业后,我自认为自己有多年国内的会计工作经验,英语也过关了,应该能很快找到工作。但小老师说我的英语还差一点,要6个月时间才能找到工作。我才不信他的,开始信心满满地在多伦多找工作。前三个月,我非常努力每天发很多找工作的邮件,让我极度郁闷的是我没收到过任何回音。我的信心没有动摇过,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三个月后,我做过一份只有一个月的短期会计合同工作,渐渐地开始有很少的面试机会,但没有结果。我坚持一边学习财务软件和英语,一边继续努力在网上发邮件找工作。
在毕业后第五个月,我找到一份在一个小公司的会计兼前台工作。可惜试用期一周后我就被解雇了,因为我接电话时听不清英语的人名和公司名,在转电话时说错了。这事对我打击很大,接下去的几天我都在家睡觉,没信心再找工作了。小老师对我说:你听不清英语的人名,是因为你听得太少了。上网找些常用的英文名字读下,在工作时看到的公司名也多读下,这样当别人说起这些人名和公司名字时,你就能听懂了。再坚持一下,6个月很快到了,你一定会找到工作的。我按他说的话坚持下去,我家小老师居然是个很神的算命先生啊,我确实是在毕业6个月的最后一周找到了工作!
四年过去了,我一直做会计工作,其中换了三次工作,一次比一次好。小老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多伦多大学的最高奖学金,现在在工程科学专业学习。
对于我们这些年龄大而且英语不好的人来说,移民加拿大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坚信自己是个可以磨成针的铁棒而不是木棍,只要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历经风雨后一定能见到彩虹。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的移民之路
作者:孙白梅
像许多来加拿大的华人移民一样,我们在国内有高级职称,生活比较安定舒适,出于对白求恩故国的向往,也想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因而二十多年前来到多伦多。
谁知初来乍到时恰逢加拿大经济不景气,寻找工作特别困难,别说跟专业对口的工作,连“累脖工”也不易找,但开门七件事,没钱万万不能,无奈只能放下身段,到附近超市去打工。平时作为顾客,感到收银员挺轻松的,刷、刷、刷,收钱就行。自己当上了才尝到滋味,一天8小时除吃饭、小休外一直站着,腰酸背疼,脚底鸡眼鑽心疼;有些货品很沉,在柜台上不断移来移去,肩膀和双手也酸,而且还要记住各种货品的代码,一天下来,身心疲惫,回家后只想躺在床上。但是人就得能屈能伸,路在哪儿?就在脚下啊!只有踏踏实实地干!记得当时新手收银员每小时工资才6元,但换算成人民币,比在大学教书收入还高呢!真不知道我的价值应以什麽来计算?
虽然两周后我幸运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并一直干了十几年,但收银员的艰辛给我留下深刻印像,让我放下矜持、学会谦卑、懂得感恩。每次去超市买菜结账后,我都要由衷地对收银员说声“谢谢”,看似简单的工作可不简单!
我家老马跟我一样,找第一份工很难,当初为一家广告招牌公司工作时,他要换几次公车再由老板开车接到工作地点,为不同商店安装招牌。通常由两位工人手提沉重的招牌分别踏上两部高高的梯子安装。第一次轮到他上时,他的腿直打哆嗦,万一从上面摔下来受伤咋办?老板下指令讲粤语或带口音的英语,他听不懂,要另一位工友翻译成国语,因此老板一直认为他笨,并以自己是中专生而自豪。
老马很不服气,心想:我还是大学生呢!一次,技工不小心把一块招牌所需的有机玻璃板裁剪错了,这将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老板正在发愁时,他利用数学原理弥补了一下,减少了损失,本来是有功的,可是他忍不住咕哝了一句:这点小事初中生也会做。老板听出他话裡有话,恼羞成怒,借故把他炒了鱿鱼。
后来他又找了其它工作,以往在国内学工、学农、学军的的历炼,使他能在天寒地冻和艰难困苦面前应付自如,比如冬天骑自行车去上班就是一大挑战。几经周折,他最终找到了较稳定的工作,对新生活也慢慢适应。
当然,移民生活除了磨砺,也有苦寒后的馨香。
到加拿大后遇到不少“贵人”,对我们的雪中送炭让我们至今难以忘怀。
伊丽莎白和安妮是我在中国时就认识的加拿大朋友,我初到多伦多时,她俩热情邀请我到她们家小住了一个月,并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她们开车带我首次领略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伟壮丽。在安大略省皇家博物馆裡,琳琅满目的展品加上她俩穿插的小典故和历史故事,使我开阔了视野。在黑溪拓荒者的村落裡,看到了加拿大早期原住民和移民开拓创业的艰辛。她们带我参观了美术馆、微型世界、植物园、自然森林保护区等等,让我拥抱大自然,体验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早在萨省裡贾纳大学进修时就认识了陈医生和陈太太,他们一直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如今他们也搬到多伦多,一次他们收到一封诈骗电邮,说我在菲律宾旅游钱包被偷,要他们速速寄钱,
陈医生竟然不顾高龄和炎热,立即到西联去彙款,幸亏后来骗局被识破,但他们的真挚情谊给我留下深刻印像。
竹青是老朋友的女儿,她和谋安夫妇一贯对我们如长辈般照顾。我们住在他们家时,一次老马手术后回家半夜出现紧急情况,我出于无奈敲了他们的房门,谋安二话不说,马上开车送我们去医院急诊,救了他一命!
真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呀,移民路上全仗许多朋友们的扶持、关爱。
移民后咱们也不忘“黄连树下弹琴–– 苦中作乐”,休假时,如果不回国探亲,就去旅游。在洛基山、班芙享受优美的湖光山色;在夏威夷饱览四季如夏的Waikiki海滩风光和闻名遐尔的草裙舞;在阿尔卑斯群山、树丛,云雾环抱中探访新天鹅堡;我们也观赏了雄伟肃穆的巴黎圣母院和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及卢浮宫,陶醉于妩媚动人、美不胜收的花都夜色。
尼亚加拉大瀑布离多伦多只有约两小时的车程,我们游览了十几次,仍然百看不厌,我们都被大瀑布的磅礡气势所震慑,为造化的神奇而赞叹。夏日阳光照耀下,七色彩虹横跨大瀑布,细小水珠喷射在我们身上,感到丝丝凉意;冬日的大瀑布依然咆哮奔腾,周围却晶莹剔透,别有韵致。离瀑布咫尺之遥,还有一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IMAX超大银幕电影。
它的片名为:《Niagara:Miracles,Myths & Magic》。
正如其片名所显示:这部电影讲的是大瀑布的奇迹,奥秘及其魔术般的魅力。
影片以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大约一万多年前,在尼亚加拉地区,一位年轻美丽的少女被迫嫁给一个有权有势的老头,她宁死不从,被罚驾一叶扁舟,顺水漂流,卷入激流,后来成了尼亚加拉的保护女神。
影片展示了无数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来到千裡冰封的尼亚加拉地区,他们不畏艰险,终于发现了神秘而又迷人的大瀑布。
移民道路虽然曲折坎坷,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移民故事征文:我在加拿大国庆日登陆
作者:Edward Zhai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回想来到加拿大的14年历程,移民加拿大就是我当时年轻人生的紧要之处之一。
出国之前,我在中国是大学英语讲师。对加拿大的了解都是非常概念化的:加拿大位于美国的北边、地广人稀、英语和法语是官方语言、国旗上有枫叶、打冰球很流行,是白求恩的故乡,属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若是问到移民加拿大,我会感到那是很不确定的事情。
与大多数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的过程不同的是,我最早是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美国一边看到加拿大的,这是我距离加拿大最近的一次。当时,我还是在美国纽约州读硕士学位的一名中国留学生。
在改革开放的出国大潮中,九十年代末,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著名私立大学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 Syracuse University,并获得Syracuse Graduate Scholarship和Maxwell School Donald Flaherty Scholarship 。当我飞越太平洋来到学校报到时,我才发现,我是1999届100余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唯一的中国人。令我感动的是,校方提供的两份奖学金包括了研究生课程的全部学费和日常的生活费。
我十分欣喜地了解到,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移民故事:买菜路上学种草
这次我和老婆到加拿大多伦多探望闺女,深感这里空气好,除了没有国内林立的钢厂焦炭厂水泥厂化工厂污染空气外,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院后的草坪对净化空气也有很大的功劳。
帮女儿打理草坪,除蒲公英,但最后发现,草坪变成秃头了,一片一片的硬土和枯黄草枝间杂在绿草中间,很不美观。门前挨着马路的小草坪女儿原来整修房子时放过杂物,把草都压死了,成了一小块寸草不生的褐色泥地。
上网查询,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除掉旧草坪,重新种草,或者整体铺上买来的现成的草坪。女儿说她问过专门的草坪公司,人家按面积收费,嫌门前那块地太小,上门来一趟不值得,女儿又舍不得花钱把有草的地方也换草坪。
我犯难了,如果翻掉所有的旧草坪我自己种,这个工程量我做不了;如果请专门的公司来做,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拿大人工费贵,是西方的共性。
我每天走路去太古那边的华人超市买便宜菜和水果,经过很多居民房,人家的草坪也是各种样子,有的郁郁葱葱,有的枯黄成片,有的整整齐齐,有的斑秃连连。我特别想知道,人家怎么处理枯黄?怎么处理斑秃?
这天走到半路,见一位华人在路边配电箱那里翻整自家那块小草坪,跟我家一样,我家也是门口路边有一配电箱。我远远看他也就是三十岁的年纪,我上前问候取经,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也60了,1956年出生的,比我小两岁,我更感慨加拿大的好空气真养人啊,怪不得平均寿命男的都到80多女的更高。他说他来自吉林长春市,已经移民到这里20多年了,儿子大学毕业工作成家搬出去住了,闲暇时他就整理自家草坪。我看他家草坪比邻居的好,品种纯洁,绿色盎然,修剪整齐,丰满怡人。他说他这块草坪要彻底翻土重种,步骤有五,一是翻土,二是踩平,三是撒种,四是覆盖肥土,五是浇水,然后每天清晨浇一遍水。这么简单?我可以学来把我家门前那块地搞搞。老兄还把草籽的商标名称告诉我,我写在纸片上。在我还没开始搞我家草坪之前,我每次路过他家都看看,两周头上已经有草尖露出了。
我还学到了另一种方法。快到太古那里,有一户香港居民,那天一位比我年轻点儿的老先生也是在门前的草坪里忙乎,这块是大草坪,他正拿着钢叉脚踩叉头在斑秃之处往下扎孔,排列整齐的孔洞有半手掌深。我问候取经,他可能能听懂普通话但他不会说普通话,只是笑呵呵地嘿啊嘿啊回应,我大概了解到,他用钢叉扎孔,然后撒种,然后覆盖肥土,把斑秃的地方补种上。他看来是很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人,我见过他推着小工具车进他家后院,一摇一斜,也看见他家车库里有一艘小快艇,带着螺旋桨,还能看出他的节俭,他家汽车下沿靠近车盘的地方已经锈迹斑斑,这在国内都难以看到。后来我观察,他补种的草长得很好,绿色清新,再往后,跟原来的草已经分不出彼此了。
第三种方法,是从这家香港先生西边两三家之远的邻居那里学到的,他家门前草坪枯黄斑秃厉害,面积不小,突然一天发现斑秃地方撒了肥土,绿色之中间杂着黑色,没看见撒种。好久未见变化,但是慢慢地,斑秃的枯黄色没了,绿色慢慢浸染,最后全草坪绿油油一片。没见到这家主人,只能从外观琢磨这种种草的方法。
最后一种方法是专业公司的置换草坪法,是挨着前一家枯黄斑秃草坪的邻居,这家邻居草坪枯黄更绝,没一点儿绿色了,专业绿化公司把旧草坪连草带土一并铲走,铺上肥土,再铺一块块的草坪,最后浇水,这个工程量巨大,估计花费不少。专业绿化公司其实就三口之家,儿子华人面孔高大英俊力气活儿都干,光着膀子跪在土地里铺草坪汗流满面。我先说汉语但是他却冒出英语,我便竖起大拇指赞他“work hard,work good”。他站起来笑着回应我,我也不知道说的啥。父母干些零碎活儿,似乎是中美洲一带的人,印第安人模样。他们在草坪里插上一块牌子,写着他们公司的名称和电话,我后来发现不远处一家草坪里也插上了这个广告,应该是产生了经济效应。还发现只撒肥土的那家草坪上也插了他公司的广告,应该是那家撒肥土也由这家公司做的。
从省钱角度,我选择了第一种和第二种,小块翻土重种,大块扎孔补齐。
移民故事:我的甜蜜玫瑰梦
作者:贺书兰
美丽的鲜花人人爱,但每个人最爱的品种却各有不同。我最爱的是刺玫花。刺玫花是玫瑰花的一种,蔷薇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花枝茎上长有许多弯钩刺我爱刺玫花,是因为它花朵大,色泽艳丽,花香溢人;还因为刺玫花的花和果实有药用及保健价值;刺玫花又对土,肥,水,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易栽培管理。我过去曾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亲手栽一棵刺玫花。
在移民加拿大之前,我在中国一直住楼房,没条件栽种。多年过去,我已年过古稀,本以为亲手栽刺玫只能是梦想了。可谁知上天佑我,在我移民加拿大后,梦想真的实现了。
说起来这应感谢我儿子,儿子2008年在旺市(沃恩)买了一个独立屋,庭院内除原房主留下的一个30平左右的小菜地外,还有好大一片空闲地,为我提供了栽种刺玫花的有利条件。几年来,我在这庭院中种菜,种花,既活动筋骨增强体质,又消除了老年人移民后的烦恼和寂寞。
每年春,夏,秋三季,我和老伴几乎每天都会在庭院里忙活一,两个小时,种些喜欢吃的蔬菜,如韭菜,小生菜,角瓜,豆角,西红柿等等。由于自家种的菜没有农药化肥,比从超市买的蔬菜要新鲜,不但吃起来可口,而且是一百个放心。特别是我栽的刺玫花最受欢迎,我拿刺玫花做的酱,更是让全家人赞不绝口。
自从儿子买了独立屋,为了美化庭院,儿媳除了在房屋四周墙根栽种了一些草本的花草,还尝试在草坪上栽种木本丁香和玉兰,但都没有成活。儿媳就和我商量,想请我推荐一种容易栽培的木本花。我想了想,觉得栽刺玫花比较适合。儿媳采纳了我的意见,去花市选了两盆买回来在房门的两侧各栽了一棵。
果真这两棵花不负所望,很快就生机勃勃,扩枝展叶,当年就开花了,第二年还在根部又长出了新的枝叉。我又把这新串生的枝叉剪下压条,再移栽到我家菜地旁的空地上。移栽的花枝照样很快成活,这样我家就有三棵刺玫了。没想到这三棵刺玫像竞赛般地生长繁殖,现在每一棵都已变为一大簇了。为了不让它们继续扩大枝干,我必须剪掉多余的枝叉。说起给刺玫剪枝这活,真是不好干,因刺玫枝条上的小刺像针尖一样锋利,一不小心就会扎得我满手血丝。老伴见状,特地去商场给我买了园艺手套,才免去了剪枝的痛苦。
刺玫头几年一切正常,用不着特意精心照料和管理,想不到2014年三伏过后,不知从哪里飞来一群甲壳虫,把刺玫花咬得七零八落,我真是心疼。怎么办?我知道喷药是行不通的,别说我不知用啥药有效,就是知道也不想用。因为我栽刺玫花,不单单是为了观看欣赏,更是为了保健食用。
不喷药杀虫,我可以用手捉虫呀,然而,徒手捉虫谈何容易。每朵花的花心都会有虫,只要我小心翼翼伸出右手的大姆指和食指去捉一朵花心中的虫子,就会触动枝条,其它花上的虫子便会很快逃命飞掉。被捉在手的虫子,也会在我的手指间拼命争扎,弄得我手指发痒。为了不让害虫从我指间逃掉,我必须牢牢捏紧手指间的虫子,并弯下身,把抓住虫子的手放到鞋底下,再快速松开手指,并用脚狠劲踩死刚脱手的虫子。每消灭一个害虫,我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消灭了一个敌人一样解恨。我用这样的笨办法,毫不留情地将一个一个害虫干掉。这样坚持几天后,几乎再很难见到害虫来咬吃刺玫花了,可谓战果辉煌。多日的辛苦劳累,我也觉得值得。但可惜的是那年我没法制做刺玫花酱了。
后来从邻居家得知,这种害虫是庭院外路旁的树干上的,为防虫害蔓延,当年秋季有关部门就把这些受虫害侵蚀的树全部锯掉,此后我家的刺玫花仍然像往年一样,年年鲜艳美丽,花香溢人。我每年照样采花,自制刺玫花酱。
当刺玫花盛开的时候,为了能多观赏几日,我是舍不得早早采摘的。待到花朵将谢,我才去采摘。摘下来的花朵,先剔除花蒂,把花瓣用水洗净,放到笼屉里蒸一至两分钟消毒杀菌后,将其晾凉,再将花瓣和白糖按一比一的比例,一层花一层糖依次装到玻璃容器里,装满后摁实,盖盖封口,在25度左右室温下放置两个月,就会看到刺玫花瓣和白糖融为了一体,此时浅粉色的刺玫酱便可用来食用了。用刺玫酱冲水代茶饮,甜香可口,沁人肺腑,是美容养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饮料;也可用它包刺玫酱馅包子,要比纯糖包好吃多了。
而最受欢迎的是烙发面的刺玫花酱芝麻饼,热腾腾的饼咬在嘴里,立马就能品尝到皮上那金黄的芝麻香。要是较长一段时间吃不到这香甜的刺玫酱芝麻饼,孙子就会央求我:“奶奶,奶奶,我馋刺玫酱饼了,再给我烙几个呗”每到这个时候,全家人又能借孙子的光再饱一次口福了每当看到全家人吃的那个高兴劲,我就很满足,感到我的移民生活像刺玫花酱一样香甜正如杨钰莹唱的一首歌“甜蜜蜜”那样:“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