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19:16:59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健康知识

健康飲食要減鹽減油減糖 三減為啥難做到?

  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对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人自然也想吃得更健康。而怎么样才能吃得更健康呢?最近几年,“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呼吁的健康饮食原则。不过,你真的做好“三减”的准备了吗?   最近,《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发布,这个报告涉及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包括28家大型食品企业以及46位具有高级职称的营养专家。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做好“三减”的准备。   大脑想健康,嘴巴不乐意   经常看科普,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油、盐、糖吃多了不健康。我想,大部分人也都知道“三减”(减盐、减油、减糖)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要大家做呀,可能你的嘴巴就不乐意。   这个调查就发现,消费者都知道“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对健康有益,应该推行。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这个调查就发现,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   比如减盐方面,广州人喜欢煲汤,也知道盐吃多了对心血管不好,但是为了煲出好喝的汤,总会加入足够让汤好喝的盐。而在减糖方面,现在有了多种人工或者天然的甜味剂,通过适当的搭配、合理使用,可以在风味口感上很接近蔗糖。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减糖选择,但我经常碰到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总觉得甜味剂的味道不好,所以不愿意选无糖的甜味剂产品。   心里想健康,身体很诚实   这个调查发现,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很了解“平衡膳食宝塔”,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但调查同时发现,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苦恼于营养建议经常改变,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所以,在饮食健康方面,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   有趣的是,饮食改善意愿最强烈的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本次调查的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广州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排名居前,而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也十分积极,但广东人依然会在各种“煲汤”中加入足够让汤好喝的盐,很多广式美食里也还是糖和油“成双成对”。   有的就干脆放弃治疗了,比如,重庆人和成都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垫底,但调查发现他们就不太有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了,自己乐在“食”中。   所以,很多人虽然心里上也想三减、想健康,但真正吃东西的时候,身体还是很诚实地选择自己爱吃的。   三减在外面,回家敞开吃   提到油盐糖,大家首先都会想到超市里各种高油高盐高糖的零食、餐馆里油炸红烧的菜肴……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三减就应该少吃零食少在餐馆吃,多在家里吃。这次调查就发现,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的主要责任在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   其实,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家庭厨房才是健康饮食的核心所在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今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大部分时间宅家里,很少出去吃饭吧。我也是如此。   但是,很忧伤的告诉大家,我的体重不降反增。今年提交,我的体重比去年长了8斤,体重指数更是历史性地达到了24.04(超重的临界)。   为什么呢?   因为疫情宅家里,虽然我都在家里吃了,但是,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疫情爆发,到科比直升机事故,我深刻地体会到,意外和明天,可能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要趁有限的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所以,就放飞自我了。   这半年来,我们家吃得可欢了,买了各种肉自己在家烤,甚至还买了不少薯条、鸡块自己在家炸着吃,光支援湖北,我们都买了二十几袋小龙虾虾球吃了……   所以,虽然我今年几乎没有出去聚餐吃饭,但是我的体重反而长得最多。   总的来说,吃得是否健康、能否做到三减,还是要从自己做起,从家里做起呀。   今天就不多说了,我要开启减肥计划了!(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中秋臨近 怎麼吃月餅才最健康?

  中秋临近,节味渐浓。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角,随着人们对月饼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在各种款式和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精于美食的人们能将每个节日都过成吃货节,更是有“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笑谈。那么,你知道月饼怎么吃才最健康吗?   吃月饼的正确姿势   月饼仍然脱离不了其高糖分、高油脂的本质,所以“浅尝辄止”是正确的姿势。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建议1天吃不超过1个月饼较合适,当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月饼大小可酌情调整。   另外,巧妙地搭配,同样可以边吃月饼边健康。吃了月饼以后,根据以下窍门来搭配一天饮食,可以达到营养均衡、控制体重和预防三高的效果:   1.增加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并减少肠道对油脂、糖份的吸收,具有调节血脂血糖的作用,同时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2.粗粮/薯类替换米饭/面条:月饼的饼皮是精制面制作,吃过月饼以后可以适当减少当天的精制米面摄入,改换粗粮/薯类。   3.喝茶:化解油腻助消化,茶多酚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作用。   4.喝豆浆:月饼饼皮的面粉搭配豆浆中丰富的赖氨酸,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质量,促进肌肉强健。   无糖月饼、鲜肉月饼均无糖?可以多吃点   无糖月饼虽然用木糖醇等甜味剂替代传统加工工艺中添加的蔗糖,但仍然是热量高、高油脂的食品,不能敞开吃。并且,月饼外皮是面粉做的,面粉主要成分就是淀粉,一样会使血糖升高。为了提升口感,饼皮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较多的油脂,配料中添加的花生油、果仁、火腿、果脯等也都有一定的热量。所谓的“无糖”月饼并非真正不含“糖”。   通常的鲜肉月饼是苏式月饼,月饼外皮是面粉做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一样会使血糖升高,另外,为了使饼皮起酥,制作过程加入较多油脂,同样是热量高、高油脂的食品,多吃对于控制血脂、血糖、血压都不利。   本文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智斗传染病》杂志主编王方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能將心肌纖維細胞切成碎片

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似乎能将心肌纤维切成大小精确的小块碎片——至少在它感染培养皿里的心脏细胞时是这样。 被切成小段的肌肉纤维会永久破坏心脏细胞,培养皿中的这一幕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了;但研究者发现证据表明在COVID-19的患者心脏里也在上演类似的过程。不过,这一新发现只是8月25日发表在了预印本数据库bioRXiv上,还没有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或者在实景中被证实。 这一发现和研究人员此前见到的不同——没有疾病会这样影响心脏细胞。“我们观察到的根本是不正常的,”该研究文章的合著者Todd McDevitt在一项声明中指出。 这一新发现能够解释COVID-19如何对心脏造成损伤。此前的研究在COVID-19患者中发现了心脏异常的迹象,包括心肌的炎症,即便是轻症患者也不例外。 至于这项新研究,研究人员用特殊的干细胞制造出了三种心脏细胞——心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之后让培养皿中的三种心脏细胞接触SARS-CoV-2病毒。所有的三种细胞,病毒只能感染心肌细胞并进行自我复制。 心肌细胞含有构成肌原纤维节的肌纤维,它对肌肉收缩产生心跳来说至关重要。这些肌原纤维节通常会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形成长纤维。但是培养皿的研究揭露了诡异的一幕——这些肌原长纤维被切断成了小碎块。 “我们在培养皿试验中发现的肌原纤维节断裂会使心肌细胞无法正确的跳动,”研究文章合著者Bruce Conklin博士在声明中指出。 但培养皿中的发现不一定适用于实景医学。所以研究人员又分析了3名新观患者的心脏组织样本。他们看到了肌原长纤维杂乱无章并且被重新排列过——这一模式和培养皿试验中的现象比较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弄清心脏细胞中肌原纤维节的变化是否为永久的。作者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采取一种不经常使用的特殊方法来观察肌原纤维节,才能弄清尸体解剖上的这一发现被忽略至今的原因。 McDevitt说:“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激励医生们去回顾自己病人的样本,去找寻这些特征。” 研究人员在培养皿试验以及新冠患者的心脏组织中都观察到了另一个怪事。他们观察到在一些心脏细胞中,它们细胞核里的DNA似乎失踪了。作者表示,这会让这些细胞“脑死亡”,无法完成正常的功能。 一旦科学家弄清新冠病毒破坏心脏细胞的机制,他们就能够筛选出针对用药。比如说,如果病毒使用一种酶来切断肌原纤维节,那或许可以找一种能阻断这种酶的药物。(不过,作者指出还不清楚新冠病毒是直接切断肌原纤维节,还是通过其他机制让细胞切断纤维。) “重要的是找出一种保护疗法,一种可以保护心脏不受我们在模型中见到的那种损伤的方法,”McDevitt说,“即便我们不能阻止病毒感染细胞,但是我们可以对患者用药,预防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導致便秘的6大因素 如何預防便秘?

  老张今年70岁,每天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解大便”了,不拉着急,拉不出更急,每次大便都是干干的、硬硬的,“解大便”已经成立老张的一桩心事。   不光老张,其他老年人很多也是如此。便秘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长期的便秘不仅表现为排便次数的减少、排便费力困难、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系统的症状,也会导致口臭等,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出现头晕、紧张、烦躁、失眠等情绪问题,甚至会诱发原有疾病的加重,比如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便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年轻人社会压力极大,很多年轻人也常常受之困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便秘”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便秘?   平时生活中偶然的一次排便不畅或大便干燥并不能称为“便秘”,临床上诊断的“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也就是一个星期只有不到3次大便,还要有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排便困难表现。如果便秘的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那就是慢性便秘啦。   那么,哪些危险因素可以引起便秘呢?   1、年龄: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慢,更容易导致便秘;   2、某些疾病: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抑郁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中风等;   3、某些药物:镇痛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NSAIDs药物(阿司匹林等)、抗抑郁药物(氯丙嗪、黛力新等)、钙通道阻滞剂类高血压药、补铁制剂等;   4、排便设施与环境:比如术后患者清醒状态常不习惯床上便盆排便、隐私保护性以及卫生差的公共厕所等;   5、运动:长期卧床者、每天运动量低的人可增加便秘风险;   6、膳食纤维及液体摄入量不足者。   如果您或者您家中的老人有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就要当心便秘啦。   那么,哪些措施可以预防便秘呢?   1、摄入足量的食物纤维,每天进食富含纤维素以及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多食粗粮,避免饮食过于精细,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包括绿叶类蔬菜如菠菜、青菜、芹菜等以及根菜类蔬菜:红薯、南瓜、萝卜等。   2、充分液体摄入量:制定每日饮水计划(至少30ml/kg/d);增加晨起第一次的饮水量,最好在清晨空腹先饮一大杯水再适当活动,可湿润肠道软化粪便;老年便秘患者,每天需饮水2000~3000ml;如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每天摄入水分应控制于1L以下。   3、加强锻炼: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日常运动量。情况允许下每天步行不少于0.5公里;环境限制者,坚持室内运动30min;卧床者,每日早餐后、晚睡前腹部按摩30min。绕脐顺时针方向,即结肠走行方向: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做环形按摩(简而言之就是从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患者配合做收缩肛肌运动,增强肠蠕动,产生便意。   4、安静、隐蔽环境,消除不良因素影响:为排便患者提供隐蔽性环境,告诉病人不要抑制便意,及时提出自己排便需求;选取适当排便体位,病情允许可采取坐位或抬高床头;在床上排便时,应拉好窗帘,请探视人员及医务人员暂时回避。   5、养成每天晨起或早饭后排便习惯:   建立定时排便时间,清晨觉醒或进餐后,可出现结肠运动加强,此时有便意应及时如厕。排便时应精神集中,不看书看报,不听广播、不玩手机。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情况下的便秘需要就医?   最近新出现的便秘、近期便秘明显加重、便秘经过饮食运动调节没有改善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排便带血、大便性状改变(颜色、形状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有恶心腹痛时、便秘伴有近期明显消瘦者,如出现上述情况,请尽快到附近的医院就诊,可能还需要做肠镜检查。   另外,提醒各位老年人,社区中有大便隐血筛查的免费检测,各位老人不妨去附件的社区问一问,有便秘的人一定去测一测,如果阳性啦,就下定决心做肠镜检查吧。   本文由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發霉食品能不能切掉部分繼續吃?

  苹果烂了一点,面包长了几个霉斑,甘蔗坏了一小段……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会切掉坏的部分吃剩下的。这样做是节约了,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发霉的食物不论大小,都可能含有多种真菌毒素。以水果为例,其汁多糖多营养多,非常适合霉菌生长。只要有机会,霉菌就能立刻入侵果肉并大量繁殖,造成发霉腐烂。水果中常见的两种真菌毒素均由展青霉产生:展青霉素会导致人体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肾脏水肿等病症,赭曲霉毒素具有肝肾毒性。此外,还有少数霉菌毒性更强,比如可能存在于腐坏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毒素”,不仅是明确的致癌物,孕妇如果不小心吃了,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食物发霉腐烂长绿毛,最好整个扔掉,具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不可能精准切掉含有毒素的部分。国标规定,水果及果蔬汁饮料中展青霉素含量不得超过 50 微克/千克,葡萄制品中赭曲霉毒素 A 的含量不得超过 2 微克/千克。注意,1 微克 等于一 百万分之一克,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大约是一根头发的四百分之一那么重。这么微小的一点点含量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就意味着,切掉烂的部分其实是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哪怕毒素没扩散,万一手抖了沾上一点烂的部分,可能就会把超标的毒素吃进肚里。第二,看起来完好的果肉,可能已被霉菌污染。因为水果大多含水量丰富,可以理解为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霉菌随着汁液在内部蔓延,大量肉眼看不见的果肉,可能早已被霉菌占领。这种情况在容易变软成熟的水果中更为明显,比如芒果、桃子、苹果等。湖南台一个节目曾找来一个腐烂桃子和一个新鲜桃子,分别取样,检测真菌数量。结果显示,腐烂桃子中,腐烂部分的真菌数量 达8.25万个,未腐烂部分为5.31万个,新鲜桃子的真菌数量为8000个。很显然,只要桃子发生腐烂,即便是好的那部分,真菌数量也比新鲜桃子提升了很多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霉变苹果上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10%~50%,所以即使外表看上去仍旧正常的果肉,其实已经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并不宜食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微生物引起的损伤外,水果还容易发生碰伤和冻伤。碰伤后果肉容易变软,颜色加深,这是由于细胞发生了破损,细胞内的物质发生酶促褐变造成的,但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此时食用并不影响健康。但碰伤的水果由于营养物质暴露在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一定要马上吃掉,否则很容易被展青霉侵占,从而发生霉变。同样,低温也会造成一些水果细胞膜破损,冻伤的水果虽然口感和外观差了一些,但仍然可食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是什麼影響睡眠質量?

 人一生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紊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睡眠到底是如何被调节的?我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徐敏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李毓龙研究团队合作,利用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发现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对于睡眠压力的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睡眠稳态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为探索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犯困:睡眠压力积累下“睡眠稳态”调节的结果   睡眠调节分为两个方面,昼夜节律和睡眠稳态。   昼夜节律通过内在的生物钟控制一天中睡眠觉醒的时间;睡眠稳态主要由睡眠压力进行调控,控制机体获得一定的睡眠量。   睡眠行为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睡眠稳态调控。   徐敏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困,是因为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睡眠压力逐渐增加;在睡眠过程中,这种压力则被逐渐清除。睡眠稳态调节系统会在睡眠受到干扰时发挥作用。”   以往研究显示,“腺苷”参与到睡眠稳态调节过程中,其在清醒状态下的积累导致了“困意”的产生。   基底前脑被认为是腺苷参与睡眠稳态调控的重要脑区,该区域的局部神经环路参与对睡眠觉醒的调控。   “神经元活动如何调控腺苷释放,这是我们这项研究重点聚焦的问题。”徐敏说。   利器: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   为了实现在睡眠觉醒周期中对基底前脑区胞外腺苷浓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检测,李毓龙团队用了3年多时间开发了一种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   李毓龙介绍:“探针是基于内源的腺苷受体改造的,对腺苷具有与内源受体类似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有了“利器”腺苷探针,研究人员发现基底前脑区的腺苷浓度在清醒状态时较高,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时较低,这与之前采用微透析法测量腺苷浓度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长较短,传统的微透析方法无法进行精确测量。   得益于新探针的高时间分辨率,研究首次发现,腺苷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也存在很高的浓度,并且高于清醒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   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是关键   “睡眠调控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学派’:从神经环路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脑区对睡眠觉醒的调控;从基因分子等入手研究睡眠稳态的调控。”   徐敏说,“可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基本上又是相互独立的。”   “我们工作的创新性在于通过研究神经活动对腺苷释放的调控,把这两个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了。”   这项研究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激活是腺苷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底前脑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介导清醒状态下睡眠压力的积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进一步研究睡眠稳态调节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调控睡眠压力的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希望通过理解大脑调控睡眠的神经机理,最终为临床上睡眠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正是登山好時節 教你怎樣爬山不傷膝!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季是登高望远好时节。登山不仅可以欣赏风景,放松心情,让疲惫已久的身心得到解放,而且登山也是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但在尽情享受登山带来快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毕竟登山也是一项考验膝关节功能的运动。今天,教大家几个登山时保护膝关节的小技巧。   一、登山前   1. 制定适宜的登山计划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制定登山计划,包括行走距离、登顶高度、预计所需时间等,应在自身体能承受范围内,不应盲目追求长距离、高强度的登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既往存在膝关节病变的人群,登山时徒步,下山时可选择坐缆车,减少膝关节所受压力。   2. 尽量减少随身所带物品   沉重的背包可以增加登山时膝关节的负重,因此应该尽量减少随身所带物品,将多余的物品放在山下托人看管或置于存贮处。   3. 选择舒适的鞋、护膝,并使用登山杖   舒适的登山鞋对足弓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保持步伐的稳定。护膝既可保暖,其减震作用还能减少膝关节所受到的外力冲击。研究方向,使用登山杖可将登山时膝关节所受压力至少降低1/4,尤其是在下坡路段,登山杖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登山时   1. 做好热身运动   千万不能忽视热身运动,充分的热身运动可以让关节、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有效避免软组织损伤。   2. 选择坡度平缓路线,走S形曲线   登山过程中应选择难度不是很大,且坡度较缓的路线,建议行进过程中走S形曲线,而不是直接上下。   3. 放慢速度,适当休息   登山的过程中不要一昧追求速度,可以时不时停下来小憩一会儿,即可欣赏   沿途风景,也能补充水分及能量。   三、登山后   1. 抬高下肢,尽早休息   登山结束后应尽早回去休息,抬高双下肢,减少静脉血液回流阻力,同时避免久站久坐,让膝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   2. 采取热敷方式缓解膝关节不适症状   如果登山后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可以采用热敷的方式治疗,或者涂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药酒。   此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登山虽好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具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人群,不推荐登山作为运动方式。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韦尼,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年紀還沒大 膝蓋卻出了問題怎麼辦?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10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承办的“我听医生讲科学”栏目在线开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光涛以“退行性膝关节疼痛,你在经历吗”为题,向网友全面地分享了膝关节炎的预防知识,以及治疗方法。   为什么膝关节多发关节炎?   王光涛指出,与髋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不同,膝关节的结构是平面对平面的“平面关节”,稳定性差,容易受损。当人体呈站立位时,膝盖负重达到体重的1倍;蹲起时膝关节负重高达约体重的8倍。因此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爬山、练太极拳等活动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数量最多、周围肌肉的力量最大,大腿部肌肉能够有效保护膝关节,韧带力量能够增加膝盖的稳定性,减少易损性,从而达到骨性结构和软性结构的平衡。除此之外,人体还会产生一些自发的行为保护膝关节。   膝关节炎的危害有哪些?   据数据统计,60岁到8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老年人有60%~80%都患有膝关节炎。并且,30岁到50岁的人群患膝关节炎的人数正在大幅增加。因为中青年膝关节疼痛的病理本质和老年人的退行性关节病是一样的,所以医院会按照同样的标准对中青年的膝盖疼痛进行防控、治疗和病理机制分析。因此,中青年人群的膝盖问题防控是第一位的,侧重点和老年人不一样。   王光涛指出,膝关节炎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   1、直接危害   膝关节炎会导致局部的疼痛、功能受限等危害,这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是它们依然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2、间接危害   首先,膝关节疼痛大大提高了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概率。其次,除了身体上损伤,王光涛认为,膝关节疼痛对人体的心理健康损害亦较大。这是因为膝关节疼痛的致残性较高,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周围人带来麻烦,这种心理冲击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而且膝关节炎因为受害人群广,很难彻底治愈,被患者认为是“不可治疗的癌症”,容易失去信心。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王光涛表示,掌握正确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治疗干预,膝关节炎完全可以控制和治疗。当前膝关节炎的治疗方式大致分为西医和中医两个系列。   1.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膝盖经受磨损后老化,采用“以新换旧”的方式,对膝关节进行更换、修补和清理。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人的一生中时刻存在着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失衡后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医的治疗手段是想尽一切办法重新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其中包括气血、经脉、骨关节、肝肾、人的心理状态等细节的治疗。   最后,王光涛表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膝盖本身具有使用寿命。在这种规律的前提下,医生判断患者能否治愈的基本标准与膝盖的磨损程度、变形程度无关,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看患者的正气是否充足。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光涛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發燒咳嗽擔心是新冠?也可能是這個原因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恐新冠”的气氛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但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尤其是在“无症状感染者”“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等个案报道后,很多人还是会担心,尤其一发热就会更紧张,第一时间来医院排查新冠。最近医生在发热门诊碰到的大部分发热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空调吹太冷了。为啥空调吹多了会发热?怎样才能预防空调病,远离发热呢?   吹空调引起发热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1、诱发呼吸道疾病:   包括打喷嚏、流涕、喉咙痛、咳嗽等症状,常由细菌或者呼吸道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导致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扁桃体发炎、肺炎等,继而发热。   空调罪状有二,其一是空调将室内水分带走,使得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室内外温差大,冷热骤变,呼吸道粘膜的屏障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趁虚而入;其二是空调制冷时排出冷凝水的管道、空调滤网都是尘螨、细菌滋生的重灾区,尘螨甚至细菌病毒可能随着冷气吹出,被人们吸到呼吸道中,诱发咳嗽、哮喘、甚至肺炎。   2、诱发消化系统感染:   包括腹痛、腹泻、厌食、恶心呕吐等,导致发热。   空调温度过低,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腹腔深部的血管开始收缩,胃肠道粘膜的血供下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进而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夏日高温,喜食生冷,胃肠道黏膜抵御病菌能力进一步下降。这些都有可能诱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发热。   虽然空调可能致病,但它绝对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得我们能够更舒服地度过炎热的夏季,极大地减少了中暑的发生。所以合理使用空调,能避免疾病,保障健康。   预防空调病,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1、定期清洗。定期清洗空调管路、滤网,避免细菌微生物滋生。   2、时常通风。定期将空调关闭,打开窗户通风透气。   3、温度适宜,不要太贪凉,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当室内温度为26℃时,人体体感是最舒服的,不要出汗后立即贪凉吹冷空调,尤其不要对着空调直吹。   4、加强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加抵抗力,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韩蕊进行可行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小心!多吃玉米油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随着糖尿病在全球发病率的升高,寻找到关键有效的预防因素是科学家们努力的目标。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膳食作为关键因素之一,一直被科学家们长期关注。   记者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郑钜圣课题组近日在糖尿病领域国际期刊《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关于脂肪、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本文特指2型糖尿病)关系的最新成果。研究揭示,人体肠道菌群在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可能会降低菌群多样性,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该论文的第一单位是西湖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目标方向之一是代谢与衰老疾病。   一种较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郑钜圣博士长期从事脂类营养与代谢的人群研究,不久前,他联合欧洲40多位营养学家证明多摄入水果蔬菜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此次在《糖尿病护理》上发表的关于糖尿病的研究,郑钜圣团队则着眼于脂肪与糖尿病的关系。   据介绍,人类肠道菌群被认为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关联,但是目前很少有人探索过人类的肠道菌群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与糖尿病关系中的作用。郑钜圣团队与合作者深入研究了膳食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及其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什么是n-6多不饱和脂肪酸?   研究团队解释说,尽管它的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广泛存在于食用油中,例如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人群关于n-6脂肪酸的摄入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因此,在膳食因素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部分学者提出n-6脂肪酸的代谢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郑钜圣团队与合作团队2008年—2013年间招募了约4000名广州城市中老年居民(45—75岁),并且每3年对这些招募者进行一次跟踪随访。通过约6年的随访,团队收集到了约2000人的粪便样本,从而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   同时,该项研究也收集了人群在基线和随访过程中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以及用药、饮食问卷等信息,来分析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食用油的摄入可能影响肠道菌群   通过约2000人的样本调查,研究团队发现,经过前瞻性队列研究,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之一——γ-亚麻酸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现正相关,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呈负相关。在评估未来糖尿病发病风险时,应该联合考虑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6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标记物如γ-亚麻酸的水平。   同时,研究也得出膳食n-6脂肪酸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可能会降低菌群多样性,提高糖尿病患病风险,这个结果侧面印证了其血液代谢物γ-亚麻酸与菌群及糖尿病的关联。   根据以上结论,研究团队认为,在中国人群中,过多的n-6脂肪酸摄入(食用油是重要来源)很可能会在不好的方向上影响肠道菌群结果,从而导致糖尿病风险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替代性地摄入富含n-3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如菜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过,专家提示,这个假说还需要更多其他人群队列研究来进行验证。   研究团队介绍,该研究首次把n-6脂肪酸血液代谢物γ-亚麻酸与肠道菌群以及糖尿病三者联系起来,来判断n-6脂肪酸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相比欧美人群,亚洲人群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和生活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尚无基于中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阐述n-6脂肪酸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郑钜圣课题组的此项研究也补充了中国人群在该领域的表现特征。(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火遍網絡的逆向節食法到底是啥東西?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健康概念,叫“逆向节食”。其推广者声称,它可以帮您避免减肥后反弹。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从低卡路里减肥饮食恢复到更“正常”饮食的一种可控的、渐进的规划方式。 逆向节食的想法是,减肥成功后,逐渐增加卡路里的摄入量使您的身体和新陈代谢得到“修正”,从而避免在进食过多时体重增加。 但是,目前尚无科学证据。 代谢速率 逆向节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即我们的身体对于代谢和卡路里摄入具有固定的生物学“基线”和“设定点”,如果超过这些点,我们就会体重增加。 如果一个人慢慢增加食量,那么反节食可以使这些“设定点”向上移动。从理论上讲,这将“促进”他们的新陈代谢,使他们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消耗更多的食物和卡路里。 然而,作为人类,“设定点”可以通过饮食变化来操纵的观点并未得到研究的支持。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体重和新陈代谢,其中包括我们的成长方式,食物,运动量以及遗传学。 但是,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的静止(或基础)代谢率——身体不动的时候,燃烧掉的能量,约占我们每天使用的卡路里的60%至70%。 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主要取决于年龄,体重,性别和肌肉质量——您的饮食对其影响不大。 进食效率等于基础代谢率或低于基础代谢率导致体重减轻,而在基础代谢率以上将导致体重增加。 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也会随着体重或肌肉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体重或肌肉的减少而减少(证据表明,身体拥有的肌肉越多,所需的卡路里就越多)。 运动还增加了卡路里的使用量,但通常不足以严重影响我们的体重。尽管高蛋白饮食可以稍微改变代谢率,但我们的体重和肌肉质量对其影响最大。 因此,逆向节食似乎只能通过控制卡路里的摄入来起作用。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可以通过逐渐引入更多的卡路里来改变新陈代谢或新陈代谢速率。 简而言之,如果您摄入的卡路里超过身体所需,则体重会增加。我们所知道的是,某些习惯,例如定期吃早餐和运动,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节食后体重的恢复。 食物关系 尽管目前少有研究关注逆向饮食,但某些知识仍能提供参考。 当某些人减肥时,他们可能会控制自己的饮食方式。 逆向节食可能使他们有信心恢复到更可持续的饮食习惯中,或帮助他们摆脱限制性节食的周期。 逆向节食的拥护者认为,它也可以帮助解决食欲问题——较少的进食冲动有助于保持体重。 逆向节食是一种方法,但还有其他方法,如直觉饮食——强调聆听身体的饥饿感,仅在饥饿时进食——可能在心理上更健康。直觉饮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和信任自己的食欲,并停止限制和卡路里计数的节食周期。(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疫情居家酒量增?來了解下酒精對大腦的損傷

  据英国《对话》网站报道,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英国的酒精饮料消费增长了31%,相比于疫情之前,每个人的平均饮酒量增加了21%之多。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酒吧、餐厅等公共餐饮消费的场所关停,使得酒精饮料的销售流向个人;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情绪焦虑、压力和在家隔离的空虚也增加了人们饮酒的可能性。   过量的酒精对人体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因此疫情中上升的酒精消费需要受到重视。事实上,饮酒没有所谓的“适度”一说,它增大了全因死亡率和中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过量饮酒不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还会让人变“笨”变“冲动”。   酒精会造成大脑的损伤   酒精造成的大脑损伤(Alcohol-related Brain Damage,ARBD)是饮酒所带来的一项长期为人忽略的风险。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这种疾病的症状会从轻微到严重有所不同,大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生理方面两大类症状。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失忆、难以学习新技巧,忘记熟悉的日常操作,譬如烧水、穿衣等,以及易躁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酒精对于认知和记忆相关的功能脑区造成损伤的结果。   在美剧《无耻之徒》中,酗酒成性的单身父亲Frank常常喝得不省人事,以至于最后需要换肝。他从来不过问家中六名儿女的生活,行事冲动鲁莽、不考虑后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这有可能是长期饮酒造成的大脑损伤的表现之一。   卡尔萨科夫氏症候群(Karsakoff’s Syndrome)是ARBD的一个常见分支。由于过量饮酒和缺乏维生素B1,病人大脑的乳头状体发生萎缩。乳头状体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显性记忆(即可以被复述的过往的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乳头状体的损伤则会造成记忆功能,特别是空间记忆能力的障碍。因而这种病人常见的症状为健忘综合症,包括无法记住新近发生的事情(顺行性遗忘)和过去发生事情(逆行性遗忘)。   而生理症状包括消化系统(肝脏、胃部、胰脏)的损伤,四肢的针刺、烧灼感,行动迟缓、平衡困难,肌无力或者睡眠障碍(失眠或久睡不醒)。举例来说,酒特别是烈性酒在消化道中被快速吸收后,会直接损伤消化道(胃部)上皮细胞,同时也会对粘膜下的血管造成损伤。而大量饮酒造成的脑组织萎缩会导致患者即使在少量饮酒或没有饮酒的情况下,也表现得如同大量饮酒后一样步履蹒跚。此外,饮酒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旦发生血管阻塞,大脑也很容易面临因缺氧、血栓等问题而造成的损伤。   “喝一杯”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酷   一系列的研究告诉我们,过量喝酒伤身又伤脑,那么怎样才算过量饮酒呢?根据英国阿兹海默协会的报告,成年男性每周饮酒超过50个单位(大约25杯普通啤酒,5瓶红酒)、女性超过35个单位(大约18杯普通啤酒,三瓶半红酒),就是过量饮酒。实际上,根据《柳叶刀》2018年发表的研究显示,饮酒没有所谓的“最佳量”,最佳酒精摄入量应当是0。因为与不喝酒的人群相比,每天饮酒会使高达23种与酒精有关疾病的风险呈指数上升。   需要警醒的是,频繁饮酒的人士往往是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譬如银行经理、律师、职员,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低收入人群。这与《柳叶刀》此前发表的结果一致,即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费更加普遍。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时,人们更可能在工作结束后,借助酒精中寻求放松。在这种情况下,酒精成瘾的风险和ARBD的患病风险可谓是“比翼齐飞”。   好在相比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譬如阿兹海默症),ARBD的治疗手段更为多样,患者也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患病前正常的大脑功能。而要想彻底从酒精造成的大脑损伤中恢复,需要完全、彻底的戒酒和复建,彻底戒断时间至少要三个月。此外,补充维生素B1也是复建治疗的手段之一。复建治疗初始阶段后,还需要引入心理治疗,以评估和改善病人认知功能受损的状况。   根据英国皇家精神协会2014年的报告,ARBD病人中有10%会面临复发的问题,这类人群也会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因此,为了防止复发,ARBD病人接受的系统性复健还应当包含帮助他们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防止重新开始酗酒等内容。   疫情期间,无论是病人、病人家属,还是普通人都面临着更普遍的抑郁、焦虑问题,这类情绪失调症与酗酒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警惕可能发生的过量饮酒行为,及它带来的危害。相比于新冠,ARBD是完全可以预防、避免的。与其通过饮酒来释放生活的压力,不如多做运动,不仅解压,而且可以改善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王心玥(健康学人))

低碳低脂飲食到底應該怎麼吃?

  低脂饮食并不等于不吃肉,在低脂饮食中真正应该避免的是黄油、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脂肪类食品;对于低碳饮食的减脂效果,短期内优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而长期的效果则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相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方式,即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更加健康的膳食搭配,其中低脂饮食、低碳饮食非常受人追捧。在低脂饮食中,吃什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说到脂肪,人们往往会想到各种肉制品,认为肉类食品才是导致摄入过多脂肪的罪魁祸首;而说到低碳饮食,它已经成为不少减肥人士的法宝,但通过降低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就能达到减重的目的吗,近日的一项研究表明其效果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   低脂饮食等于不吃肉? 真正应该避免的是高脂肪类食物   众所周知,临床上许多疾病都要求患者进行低脂饮食,我们大部分人都知道肉类中的脂肪含量较高,那么,低脂饮食就等于不吃肉么?   “低脂饮食是指膳食脂肪占膳食总热量的30%以下或者全天脂肪摄入量小于50克的饮食方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表示,在生活中我们真正应该避免或减少的是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例如黄油、内脏、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专家表示,低脂饮食不建议吃的是肥肉、动物内脏、禽畜肉皮、鱼籽、虾籽、蟹黄等。事实上,鱼肉、禽畜瘦肉等含的脂肪并不高,尤其是鱼肉,不但含的脂肪不多,且鱼肉所含的脂肪是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和维护视网膜提高视力等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建议常吃鱼肉,尤其某些深海鱼肉,如三文鱼、金枪鱼、鲭鱼、鳗鱼、小黄花鱼、带鱼等。   实际上,人体内的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能够提供热能,并负责保护内脏,维持体温,此外脂肪还能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以及参与机体各方面的代谢活动等。   由此看来,低脂饮食不等于不吃肉,那我们该如何健康地进行低脂饮食呢?   田颖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将低脂饮食分为3个等级:轻度限制脂肪膳食指的是每日总脂肪摄入量不超过50克;中度限制脂肪膳食指的是每日总脂肪摄入量不超过40克;重度限制脂肪膳食指的是每日总脂肪摄入量不超过20克。   “可以根据临床医师和健康营养师的建议制定合适的食谱,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一些脂肪含量较少的食物。只有摄入脂肪含量合理,才能保证机体的营养需要,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大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等级,找到属于自己的食谱。”田颖强调。   饮食中低碳减脂更健康? 效果存争议,最新研究表明或影响心血管健康   除了低脂饮食,低碳饮食、戒碳饮食成为不少人在饮食习惯养成中向往的一个方向。有人认为低碳、戒碳饮食是减肥的有效途径,并且与节食相比,更加健康。   低碳饮食,指的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即在饮食中严格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由美国人阿特金斯1972年在《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中首次提出。   目前低碳饮食的效果在医学界还存在争议。支持者认为,低碳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重(平均10%左右)和血液胆固醇水平(平均5%左右),令心脏病风险有所降低,但是长期是否有效还不确定。而反对者认为,很少人能长期坚持低碳饮食,研究发现只有1%的人能够长期坚持,平均坚持19个月。而且低碳饮食者少吃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就会相对吃多,与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的健康理念背道而驰,不适合冠心病、痛风、肾病患者。   近期,通过全面回顾现有证据,美国国家血脂协会发表共识称,低碳饮食对于减轻体重和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没有优势,反而有危险。   该共识中,将低碳饮食定义为每日总能量10%—25%来自碳水化合物,即每天食用50克—130克碳水化合物;极低碳饮食则定义为每日总能量来自碳水化合物的占比少于10%,即每天食用少于50克碳水化合物。共识指出,遵循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的人食欲和饥饿感降低,似乎还会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但具体机制不详。这有可能与儿茶酚胺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共识称,对于低碳饮食和极低碳饮食减轻体重的效果,短期(≤6个月)优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而长期(>6个月)的效果与低能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饮食相似。且极低碳饮食难以维持,依从性较差。共识认为少吃才是减肥的硬道理,通过改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并没有作用。   “人体摄入食物的目的有2个:一个是消耗化学能量转化成热能、机械能,维持能量守恒;另一个是供给结构分子更新细胞和催化反应器。为满足这2个目的,均衡饮食是关键。”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宋青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余的高能分子会转换成脂肪组织引起肥胖,而缺乏不能自合成的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各种维生素辅助分子则会引起代谢和内分泌疾病。低碳饮食和低脂饮食都是为了满足过强食欲的折中方案。控制食物总量摄入,增加食物品种,增加运动量,是维持健康的捷径。俗语说,管住嘴,迈开腿,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宋青强调。   低碳、低脂饮食路上的“糖衣炮弹”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是高脂肪的食物其脂肪含量并未达到高脂标准;而有些食物看似碳水化合物很低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   坚果就是低脂饮食路上的一枚“糖衣炮弹”。坚果中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钙、铁等,适量摄入确实有益健康。但其脂肪含量较高,约达到40%—70%。专家建议吃坚果一定要适量,每天控制在10克以下。   此外,还要警惕某些“隐形脂肪”,如冰淇淋、奶油蛋糕、点心、油炸食品、加工肉类如香肠、腊味、午餐肉等,购买这些食品时,人们往往不认为它们属于高脂肪的食物。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相比,脂肪会提供更高的热量。同样100克土豆,水煮着吃能量只有70大卡,做成炸薯条,能量就增加到150.1大卡,直接增加了1倍多。此外,食物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其中的一些会致癌。   “而我们常说的全脂牛奶虽然脂肪含量相对较高,但芳香物质丰富。食用高脂牛奶对成年人没有问题。”宋青说。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超过20%的食物才被认为是高脂肪食物,而全脂牛奶中的脂肪含量通常为3.0—3.5克/100克,并非是高脂肪食物。对大多数体重正常且血脂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喝半斤到一斤全脂牛奶是有益的;对存在超重、肥胖,但尚未患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只要血脂达标,便可放心地每天喝半斤全脂牛奶;对超重、肥胖或明显血脂紊乱者,特别是已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患者,则以喝脱脂牛奶为宜;对需要控制热量以预防肥胖或血脂异常,或消化能力较弱的高龄人群,可以适量选择低脂牛奶。(记者 马爱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選對枕頭才能睡得好!教你挑選適合你的枕頭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枕头,顾名思义,就是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面使头略高的卧具。但是,枕头真的是像字面意思一样,只是枕头的吗?   枕头枕的可不只是头   其实,枕头并不只是用来枕头的,如果只是用枕头来垫着头睡觉,那么你就做错了。很多人睡眠质量不佳,就是因为睡觉时枕枕头的姿势不对。单纯用枕头垫着头,会造成肩膀与枕头中间的颈椎悬空,使颈部肌肉无法得到完全的放松休息,导致睡觉的时候脖子产生酸痛感、拉伤肌肉,严重时甚至难以入睡。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用对枕头,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睡觉时,要把脑袋和脖子都放到枕头上,让枕头撑着头颈,使颈部处于正常颈曲位置,这样枕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仅仅是用脑袋枕着枕头,姿势不对,再贵再好的枕头也无济于事。   高度要选对睡眠才能好   除了正确的“枕姿”,选择一个合适高度的枕头也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中之重,枕头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研究表明,过高的枕头会阻碍头部正常的血液循环,易导致脑缺氧,引发打呼噜、落枕等问题的发生,高血压、颈椎病和脊椎不正的病人也不能使用高枕;而过低的枕头则容易引起眼睑和脸部水肿,哮喘病、肺病、心脏病的人也不能使用低枕。   科学、舒适的枕头高度是根据人体颈椎排列的生理曲线确定的,只有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才能让肩颈部的关节、肌肉、韧带等处于放松状态,得到较好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枕头高度以稍低于肩到同侧颈部距离为宜,大概在8—15厘米,或按公式计算:(肩宽-头宽)÷2。   选择枕头还需要考虑睡姿   不同的睡姿所需要的枕头高度也不同,在选择枕头的时候,睡姿的差别也需要考虑在内。习惯仰卧睡觉的人,枕头高度最好是8—13厘米(大概一个拳头的高度),同时,膝盖下方也可垫一个枕头,缓解脊椎压力。习惯侧卧睡觉的人,枕头高度以个人肩膀的宽度为宜,大概在13—15厘米之间,让颈椎和腰椎差不多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而喜欢俯卧睡觉的人,可以选择非常薄的枕头,也可以不用枕头,同时,为了避免腰疼,最好在腹部垫一个薄枕头,但通常不建议采取俯卧睡姿。   软硬、弹性等也会影响睡眠质量   枕头的材质、枕型、软硬程度也会对我们睡眠产生影响,枕芯应选质地松软之物,制成软硬适度、稍有弹性的枕头为好。枕头太硬会使头颈部与枕头接触部位压力增强,造成头部不适;枕头太软,则难以维持正常高度,头颈部得不到一定支持而疲劳。此外,枕头应有合适的弹性,若枕头弹性过强,则头部不断受到外加的弹力作用,产生肌肉疲劳和损伤,如“弹簧枕”“气枕”等,都不能算是有利于健康的枕头。   说了这么多,枕头对于睡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不仅能改善肩颈酸痛等不适症状,还能提高睡眠质量。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枕头,五花八门,品种繁多,价格也有很大差异,挑选时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程方洁)

千萬別當大胃王 暴飲暴食太傷身!

近日,大胃王吃播遭整顿,各平台相继发声,将加强美食类直播内容审核,杜绝餐饮浪费行为。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表示将出台相关法律,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各省市餐饮协会纷纷响应,倡导“光盘行动”。   我们从不否认大胃王的存在,但博眼球的大胃王吃播却不应追捧,尤其是在联合国多次发布全球粮食危机预警的情况下,强撑、边吃边吐的行为尤显难看。   这不仅是价值导向问题,也是一种错误示范,超量进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严重损害。从科学角度讲,自律饮食对任何人都是稳赚的。不信,我们来看一看。   暴饮暴食,伤身还伤脑神经   暴饮暴食是指没有任何节制,没有任何规律的大吃大喝,进而造成身体或者心理损害。   最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损害。如果我们每餐重复摄入过多卡路里,代谢综合征就会找上我们,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接踵而至。   2019年《柳叶刀》发布的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2017年,饮食风险共造成约1100万成人死亡。心血管疾病是饮食相关死亡(1000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癌症(913090人死亡)和2型糖尿病(338714人死亡);在中国,饮食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死亡率最高。   而除了我们熟悉的增加体重、加重疾病负担之外,长期的超量进食还会扰乱人体正常的进食机制,给大脑带来负面影响。   生长素和瘦素是刺激和抑制食欲的两种激素(实际参与调节食欲的激素超过20种),它们都会影响饥饿调节。当我们感到饥饿时,生长素水平会增加。进食后,瘦素水平又会告诉身体,我们已经饱了。   暴饮暴食会破坏这种平衡,让大脑“奖赏机制”盖过食欲调节。   因为咸的、高脂肪的和含糖的食物会释放让人感觉良好的荷尔蒙,比如多巴胺,它会激活你大脑的快乐中心。这导致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快乐与某些高脂肪和高卡路里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并最终超越了饥饿调节,鼓励我们出于快乐而不是饥饿而进食,因此引发了一个永久的暴饮暴食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会发生一些可见的变化。   下丘脑是大脑的一个小区域,负责调节身体的许多代谢过程,如情绪、记忆、饥饿、生长等。而外侧下丘脑细胞与进食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前面提到的瘦素,就是由胰岛素刺激脂肪细胞分泌,然后与下丘脑的神经元群受体反应,进而调节我们进食的。   科研人员通过小鼠试验发现,在接受高脂肪饮食后,肥胖会导致小鼠的外侧下丘脑内各种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参与抑制暴饮暴食的某些脑细胞变得不那么活跃了。换句话说,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大脑,让人们更难停止暴饮暴食。   这会让一些人陷入困境。因为暴饮暴食有时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这类暴饮暴食者将饮食作为发泄点,持续一段时间后,变得更加无法自控,这时候就要就诊于神经内科或者临床心理科,请医生进行干预了。   少吃一点点,健康多一点   与暴饮暴食相对的,是饮食节制。多项研究都表明,对于无基础疾病的个体来说,少吃一点是保持健康的首选。七分饱的智慧从未过时。   首先,少食可以推迟老年病。2020年3月《细胞》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少食可以减少身体的炎症程度,并且延缓与年龄有关疾病的发生。70%的卡路里摄入,让小鼠实现了“冻龄”。与正常饮食的小鼠相比,“七分饱”小鼠的体细胞随年龄变化不大,倒是与幼年小鼠很相似。并且,其细胞内抗炎症基因表达更活跃,可以系统地抑制衰老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增加。   其次,少食还可以帮助对抗癌症。2020年7月《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减少卡路里的摄入有助于对抗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乳腺癌。通过模拟禁食,结合激素疗法,实验的36例乳腺癌患者大部分预后都得到了改善。检测发现,模拟禁食似乎增加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种癌症激素药物他莫昔芬和富维斯坦的药效。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参加试验的患者的血糖、血清IGF1、瘦素和C肽的水平都有所下降,而循环酮体水平增加。他们认为,除了乳腺癌之外,模拟禁食或许还可用于治疗对胰岛素、IGF1或瘦素敏感的其他癌症。   2020年6月《自然通讯》上的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模拟禁食可作为化疗的辅助手段。这项研究选择了131名乳腺癌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一组在化疗前三天和当天接受禁食,另一组保持正常饮食模式。测试结果显示,接受模拟禁食的患者肿瘤缩小的概率更高,同时模拟禁食也显著减少了淋巴细胞中的DNA损伤,表明它可以防止化疗引起的细胞损伤,这或许会成为辅助治疗癌症的潜在疗法。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健康人士,还是对一些有基础疾病的个体,减少热量的摄入都有一定的好处。少吃一点很值得尝试。   地球上还有8亿人吃不饱饭,自律是美德   最后要说的是,前有疫情,后有蝗灾,全球性的粮食危机正在悄然发生。而且,地球上的粮食从来都不够吃,今年更被称为“50年之最”。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在全球粮食系统中,粮食损失和浪费一直是一个普遍问题,总量约占全球所有食物的30%,相当于每年浪费和损失13亿吨粮食。而世界76.33亿人口中至少还有8.2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饿。   全球“饥饿”地区涉及的范围也颇广,一些地区人口增长率还很高。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布的《2019年全球农业生产率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的农业生产率年均增长为1.63%,但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会接近100亿,年均增长率需要维持在1.73%以上才能喂饱所有人。   而全球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率存在差异,中国以及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增速较快,北美、欧洲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产率增速正在放缓。其中,低收入国家的农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仅为1%,这些国家面临粮食生产不安全、营养不良和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较高等问题。   可以说全球农业生产还是很窘迫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大肆浪费粮食,甚至因为一点流量而“因播殉职”,实在有些过了。虽然这些吃播只是少数人,和餐饮业中的食物浪费比起来九牛一毛,但不良的价值导向需要我们反思。   因为,食物是用来带给人愉悦的,饮食自律不仅是健康之道,也是美德。(科普中国,图片来源网络)

女性多吃藍莓能減肥長肌肉

  蓝莓营养丰富,具有明目、抗衰老、增强抵抗力等多种保健功效。美国《营养学杂志》近期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女性多吃蓝莓还有助肌肉生长修复,让体格更壮实。   美国康奈尔大学安娜·塔拉克·默瑟博士团队对22名女性参试者开展了为期6周的试验,其中12人年龄在25~40岁之间,10人年龄在60~75岁之间。研究人员在参试者的常规饮食中增加冻干蓝莓(上午19克,晚上19克),保证他们每天摄入相当于1.75杯新鲜蓝莓的营养物质。同时,参试者避免摄入其他富含多酚和花青素的食物。食用蓝莓后1.5小时,研究人员采集参试者血样,考察血清如何通过管理氧化应激能力、耗氧量或新陈代谢来影响肌祖细胞的功能。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对25~40岁的参试女性来说,富含蓝莓的饮食使肌祖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肌祖细胞死亡率更低。这表明,吃蓝莓有助于抗击氧化压力,增加细胞耗氧量,从而减脂增肌。   美国疾控中心数据表明,人体肌肉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失去力量、柔韧性和耐力,特别是30岁后,肌肉质量每10年递减3%~5%。骨骼肌退化的后果是丧失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该新研究是将细胞培养研究和动物研究结果转化为潜在饮食疗法的重要一步,可改善损伤后和衰老过程中的肌肉再生。(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你眼睛發乾可能和抑鬱有關

 随着5G时代到来,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愈发离不开电脑和智能手机,干眼症的患病率也呈增长趋势。近期,日本一项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干眼症与抑郁症密切相关。   干眼症是由于泪液分泌不足或质量下降导致的角膜干燥或结膜受损。如果眼睛容易疲劳、干涩或感觉光线刺眼,患干眼症的可能性较大。日本顺天堂大学眼科学教授村上晶团队开发了通过眨眼次数评估干眼症水平的手机应用程序,并以14个月内下载该应用的4454名用户为对象,分析了干眼症逐渐加剧和抑郁症发病之间的关系。参试者填写干眼症自查表和抑郁症程度评价表。结果显示,出现干眼症的人中,有78.8%的人同时出现抑郁症症状;自察干眼症症状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情况下,抑郁症发病风险分别为1.62倍、2.39倍和3.29倍。   研究人员表示,干眼症和抑郁症存在激素、代谢、精神失衡等诸多共同风险因素,因此两种病很容易并发。患上干眼症后如果忽视治疗,可能会导致抑郁情绪加剧。此项研究或有助于抑郁症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郭桂玲)(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你的體重與你吃飯時間密切相關

  据国外媒体报道,多数饮食和健康建议通常都是基于一个假设——“卡路里就是卡路里”,即以摄入食物热量多少有关,而与什么时候进食无关。但一些研究表明,人体在早晨能更有效地消耗卡路里,这对人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肥方案十分有益。   造成该现象有许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人体的昼夜节律,这是一种自然、内在过程,可在24小时内调节人们睡眠-清醒循环周期。人体昼夜节律不仅使人们夜晚感到疲劳,白天感到清醒、警觉性较高,还能调节身体内部进程的时间,其中包括:食物消化、新陈代谢、食欲调节等,基于我们何时进食、吃什么食物、体育活动和一天不同时间段,人体会分泌某些激素。   然而,这种内在过程可以通过一天中非正常时间进食或者锻炼来改变,昼夜节律的变化将影响我们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以及人体免疫力。   鉴于昼夜节律对人类身体和整体健康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希望知道它对人体新陈代谢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评估分析,检查了一些案例,案例中参与者的昼夜节律被有意打乱,或者出现夜晚进食症(夜晚或者午夜摄入超过每天25%的食物热量)。   基于这些研究分析,清晰表明我们的身体确实更倾向于白天进食,这与人类自然的昼夜节律一致。大多数研究显示,故意打乱昼夜节律和夜间进食的人们都会出现调节食欲、能量消耗和葡萄糖相关的重要激素发生变化,这将导致胰岛素、瘦蛋白、皮质醇和其他血液中食欲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从理论上讲,这些激素水平变化将增大食欲、降低能量代谢,导致人体摄入更多的卡路里热量,但燃烧的卡路里较少,从而会导致体重增加,但最终定论需要进行更多的人体研究分析。   但考虑到所有的研究都在调查各种因素(不同的因素导致不同的结果),而且他们未测量能量摄入、消耗和体重的变化,这就使得昼夜节律和体重增加之间的联系变得不确定。然而,最新研究确实发现:当人们保持规律的睡眠习惯,并且不忽视人体的昼夜节律时,其身体状况将非常好。   新陈代谢和体重   其他研究也发现相关证据,表明每天不同时间段影响能量平衡和体重,例如:深夜吃高热量食物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这可能与夜晚低食欲调控有关,或者因为晚饭进餐较晚扰乱了昼夜节律和人体能量水平,使人们第二天很少参与体能锻炼。   早上进食较多的习惯将帮助人们减轻体重,与那些下午或者晚上摄入更多热量的人群相比,尽管他们每天食物摄入量和运动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前者的体重还是下降了。虽然迄今未完全解释该情况,但推测可能那些不吃早餐、晚餐饭量较大的不健康饮食习惯有关,或者是因为晚上摄入食物热量较高扰乱人体昼夜节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认为早上摄入当天大部分食物热量能更有效地减肥。   研究还表明,与不吃早餐的人相比,那些习惯吃早餐的人更喜欢进行体能锻炼,只要早上摄入食物热量比晚上多,那么他的减肥效果就会更好。同时,研究人员也不能完全确定原因,但从理论上讲,早上进食会让人们一天中获得更多能量,所以他们可能更加活跃。相反,夜晚摄入高热量食物并不会促进体能运动,深晚进食还可能扰乱人体昼夜节律,导致第二天出现更强烈的疲惫感,减少体力活动。   近期一项研究还发现,大脑控制食物奖励的信号会随着进食时间变化而改变,研究人员认为,早上摄入更多热量食物可以通过加强控制进食的大脑奖励中心,进而改善体重,最终减少暴饮暴食的不良习惯。   限时进食(有时也称为“间歇性禁食”)是另一种引起人们关注的减肥方法,是指人们只能在一天的特定时间内进食。研究表明,这似乎主要是通过减少卡路里摄入而实现减肥,可能是由于吃饭的时间减少导致的。间歇性禁食还可以通过停止深夜进食来加强人体自然的昼夜节律。   虽然有大量证据支持白天进食更符合人体的昼夜节律,但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充分了解这对体重的影响。当然,人们选择食物类型和份量对健康影响最大,但如果吃饭时间与体重和健康状况的差异有关,那么,你什么时候吃饭也应该列入饮食建议之中。(新浪科技,叶倾城,图片来源pixabay)

走走路就能減肥瘦身?來了解一下健走

  众所周知,运动有助于促进身体活动,控制甚至逆转疾病。而健走作为一项受众面广泛、简便易行的运动项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健走如果不科学地进行,很可能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健走?关于健走又有哪些常见误区?   健走较普通走路有何不同?   正确的健走姿势是脚步迈开、迈大,脚后跟先着地,手臂配合甩动。   科学健走在时间、速度上都有要求。正常人每天健走一万步左右,步数分配大致为“朝三暮四”(早上3000步,上午至下午3000步,晚上4000步),但具体分配以个人习惯和身体状况为准,其中3000步需要略微快速,达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即可。   健走时需要控制的心率根据年龄的不同也有相应的要求。中老年人大致为150-年龄=适宜心率(约100次/分钟),40岁上下的中青年大致为170-年龄=适宜心率(约120~130次/分钟)。   健走后的人群在体重、体脂等方面会出现改善,且在100天左右效果较为明显。   如何做到科学健走?   首先,无论是慢性病患者还是普通人,都要选择舒适的软底运动鞋或专业健走鞋、易干或吸汗的衣物及随身携带的必备药物和饮用水等。健走场地应选择树荫下、平路上。在开始健走前要做好热身及肌肉拉伸运动,以便身体能够及时适应接下来的运动。   其次,在健走过程中要注意强度及幅度,以“量力而行”为限,其间也需要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   最后,健走结束后20分钟左右,要及时进行放松活动,利于促进肌肉和身体的恢复,减少肌肉酸痛。   常见的健走误区有哪些?   有些人认为,进行健走运动时,循序渐进不重要,偶尔大暴走对身体影响不大;也有人喜欢早晨空腹健走或餐后立即健走;还有人认为走得越快越好。   这些行为不仅不能使健走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危害。特别是心血管脆弱、骨质疏松的老年群体,一定要在正确评估身体条件后,再进行合适的运动,切忌从众盲目健走。   受访专家: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梁晓峰(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床單被套應該多長時間洗一次?全面清潔指南

        把关专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孙昕霙(科普中国,图片来源网络)

健身不能吃零食?這些健身常識你要知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身与饮食的重要性,随之而来也出现了许多受错误健身与饮食习惯影响导致的健康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健身呢?   健身误区要规避   健身人群不能吃主食:健身人群为了增肌,选择不吃主食,而是大量进食牛肉、鸡胸肉、鸡蛋、蛋白粉,时间长了会加重内脏的负担。大众应树立正确健身观念,保持肌肉健康状况的同时,不过分增加肌肉,合理补充蛋白,保证主食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健身人群不能吃零食:这个观念不准确。其实我们只要做到会选零食,就能放心食用。选营养素密度高、体积不大的零食,如坚果,包含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等多种人体所需营养。而且三餐之外,补充少量零食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补给方式。   不同运动对应膳食也有区别   长跑、长距离骑车、长时间游泳都属于有氧耗能运动。由于时间长,能量累积消耗大,出汗多,所以有氧运动首先要摄入充足的能量,保证碳水化合物合理比例,保持身体的血糖水平适当。其次,注重水分补给,预防脱水,还要注意增加微量营养素钙、铁等的摄入。   举重、短距离骑车、短距离快速游泳则属于无氧耗能运动,其特点是时间短,强度大,这就要求人体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日常生活中这类健身人群需要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碳水化合物,同时补充电解质饮品。   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健身,不光会对我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时间久了还会对内脏造成极大负担。因此,盲目追求骨感美和肌肉美都要不得,饮食营养、合理健身,做到吃动均衡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健身状态。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水果越甜含糖量就越高嗎?

 草莓比菠萝吃起来感觉更甜,但草莓含糖量却远低于菠萝;火龙果和猕猴桃的口感偏酸,但它们的含糖量却远高于西瓜。   “甜”与“糖”似乎天生是一对儿。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越甜的水果含糖量越高,不甜的水果含糖量肯定就少。但实际上,吃起来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却未必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水果甜度由糖、酸含量及其比例决定   “甜度是一种口感,水果含糖量光靠甜不甜来判断并不靠谱。因为甜度不仅由水果的含糖量决定,还与所含糖的种类及含酸量有关。”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聂继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聂继云在《果品绿色生产与营养健康》一书中写道,甜和酸是水果最重要的口感,分别由糖和有机酸产生。但水果的甜酸风味并非甜味和酸味的简单叠加,而是糖和酸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其中,糖指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蔗糖等;酸指有机酸,如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聂继云解释道。   水果的甜度既取决于糖和酸的含量水平,也取决于糖和酸的种类及比例。   从糖的角度来说,不同糖组分对甜度的贡献不同,果糖、蔗糖和葡萄糖的甜度分别为1.75、1和0.75。“水果由于所含糖组分比例不同,可溶性糖总含量不能反映其综合甜味。糖组分对水果甜味的影响还与其味感阈值有关,只有当含量与味感阈值之比大于1时,该糖组分才能对果实的甜味产生影响。”聂继云说。   对苹果的研究表明,优质苹果的风味以酸甜适度为主,含酸量中等、糖酸比值大致在20—60;糖酸比低于20时,风味淡或趋酸;糖酸比高于60时甜味增强。   聂继云表示,水果中含糖量变幅较小,含酸量变幅较大,因此,含酸量是决定糖酸比大小的主要因素。   “在水果种植中,水果甜度的高低还会受很多其他因素影响,如品种、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聂继云说,比如,在适宜区种植、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控制产量等均有利于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含糖量。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50克水果   “甜度是一种味觉感受,同样的水果,有些人吃起来可能觉得甜,别的人则未必有此感觉。”聂继云告诉记者,市面上流行的甜度计测量的是水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的糖、酸、维生素、果胶、矿物质等),对于普通人判定水果的甜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担心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导致肥胖。对于想减肥的人来说,可以尽量避开“高糖”水果,比如葡萄、香蕉、樱桃、枣等。   一些糖尿病患者也表示担心:水果含糖量高,究竟能不能吃?   专家表示,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吃水果,前提条件是血糖相对稳定,还要遵循糖尿病人的饮食原则,不要食用过量。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时,不能只关注含糖量多少,还要考虑水果升高血糖的能力,也就是GI值(血糖生成指数)。苹果、梨、葡萄、桃、李子等常见水果及制品的血糖生成指数多在55以下,属低GI食物;而芒果、橘子汁、桃罐头、葡萄干、杏罐头、菠萝、西瓜等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均在55—75之间,属中等GI食物。   水果中的糖除了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可溶性的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糖以多糖形式存在,如果胶、膳食纤维等。人体对果胶和膳食纤维吸收慢,甚至不吸收。所以,适当吃一些含果胶、膳食纤维丰富的水果如桑葚、山楂、石榴、无花果等,不会导致血糖大幅度波动。   许多水果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比如草莓、荔枝、龙眼、猕猴桃、山楂、柿子等,鲜枣维生素C尤其高,可达200mg/100g),维生素C能预防动脉硬化,延缓衰老。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00—350克水果,相当于1—2个普通大小的苹果或梨。总体来看,我国居民水果消费量明显低于此标准,亟待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水果最好放在两餐之间吃,从营养角度考虑,不能单吃水果做正餐。(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智齒拔掉還是留着?關鍵要看這兩點

  对很多人而言,长智齿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说是好事,可能因为智齿有个别名,叫“立事牙”,长智齿或许就意味着人长大了、懂事了;说是坏事,那是因为,很多人自从长了智齿,就麻烦不断,让人不得安生。   虽然智齿称得上是最难搞的牙齿,然而一旦被医生告知需要拔牙,人们又开始犹豫了——是不拔呢?还是不拔呢?说到底,再不好的牙齿也是自己的,怎能轻易舍弃?另外,万一拔不好,弄出点毛病来,岂不成了“画蛇添足”。   智齿到底该不该拔,说起来就看两点:一是有用还是无用;二是有害还是无害。   智齿到底有没有用?   智齿,终究是一颗退化的牙齿。这意味着对于现代人而言,智齿可有可无——没智齿不需要装假牙。这是人类长期进化之后的结果之一:一方面,随着食物的不断精细化,人们对牙齿咀嚼力的要求逐步降低;另一方面,面颅在整个头颅的占比越来越小,颌骨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的牙齿。   此外,在磨牙中第一恒磨牙(六龄牙)的咬合面最大,第二恒磨牙次之,智齿最小。而磨牙咀嚼功能的强弱与其咬合面大小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身强力壮才能扛活。   所以,智齿,真的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尤其,当智齿没有搭档(对颌牙),保留的意义就更不大了。   智齿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1、智齿本身的疾病   智齿再怎么神奇,依然是牙齿。其他牙齿会遇到的问题,它也可能遇到,比如蛀牙、牙髓炎。   因为它长在口腔最深处,且很可能不能完全长出来,导致很难彻底清洁,所以尤其容易被蛀。如果单纯蛀牙,尚可以挽救,一旦到了牙髓炎的地步,由于其解剖结构特殊,治疗难度大且成功率低,因此往往选择直接拔掉。   2、引发周围组织器官疾病   智齿很容易影响周围组织器官健康状况,最常见的问题是周围软组织炎症——智齿冠周炎和第二恒磨牙蛀牙。   智齿冠周炎的病变部位始于牙龈,但却比一般牙龈炎厉害多了。一般的牙龈炎,主要就是牙龈有点肿、爱出血,而智齿冠周炎不但会出现牙龈肿胀,还可引起后牙区剧烈疼痛,甚至可能让人张不开嘴,并出现发热症状。这主要是由于智齿通常萌出不完全,牙龈和智齿之间没有正常的牙龈沟,而是形成一个小袋子样的结构,不但容易窝藏细菌和食物残渣,而且难以清洁,因此极易导致局部发炎。   第二恒磨牙也很容易被智齿连累。由于智齿通常长得东倒西歪,两者之间的邻接关系更复杂,也更容易窝藏细菌和食物残渣,因此第二恒磨牙很可能从与智齿相邻的那个面开始发生蛀牙。同时由于病变部位位置隐蔽,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虽然第二恒磨牙不如六龄牙功能强大,但如果因蛀牙而缺失,还是会对咀嚼功能有很大影响的。   3、其他问题   比如,智齿可能促进牙齿排列不整齐,没有对颌牙的智齿则可能因为伸长而咬到口腔黏膜等等。   智齿去留,该何去何从?   智齿究竟要不要拔,说到底,就是看智齿是否还有用,会不会引发健康问题。显然,如果智齿有用、无害,那完全可以保留;反之,也就不要敝帚自珍了。对已经引发健康问题的智齿,决定相对简单,但对那些存在潜在风险的智齿,就要靠医生的经验判断了。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你有食物過敏?專家教你改變烹飪方式

  对某种食物过敏却又不得不吃,这可如何是好?专家表示,改变加工方式能够降低一些食物的致敏性,这给食物过敏人群带来福音。   “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物致敏性的影响差别很大。”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协和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车会莲副教授说,食物加工方式分为热加工和非热加工两大类。总的来看,蒸、煮等湿热处理方式能够使得过敏食物的致敏性大大降低,高压锅的处理效果更好,发酵食品的致敏性也较低;相反,微波加热会增加食物的致敏性。   干热(如烤)、湿热(如蒸、煮)、高温高压、微波等处理方式都是传统的热加工方式,它们是如何改变食物的致敏性?车会莲介绍,热加工能够通过改变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破坏食物中过敏原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或三级结构,影响其构象表位,从而改变其致敏性。   同属热加工,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改变食物致敏性的效果却不太一样。车会莲说,干热处理通过脱水干燥使蛋白质氧化、变性、碳化,而湿热处理更易于传递热量,与水的直接接触也使保持蛋白质稳定性的氢键更易被破坏,因而湿热处理是降低食物致敏性的一个好办法。   她举例说,关于核桃的干热和湿热处理的致敏性比较研究发现,干热处理,如烤核桃,对核桃蛋白的IgE结合能力、IgG结合能力都没有显著影响,而湿热处理,如蒸、煮,则显著降低了核桃蛋白的IgE结合能力和IgG结合能力。“也就是说,有些人吃烤核桃会过敏,但是喝核桃露时就不会过敏。相对来说,湿热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核桃蛋白的致敏性。”   专家介绍,食物过敏可出现皮肤、胃肠道、呼吸道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的窒息和休克症状。目前,食物过敏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预防发病主要依靠避免食用致敏食物。   “绝大部分食物过敏原都是蛋白质,很多食物中都含有多种过敏原,这就给食物加工、降低或去除食物致敏性带来了很多挑战。”车会莲说,因此,降低或去除食物致敏性的研究要关注食物中的每一种过敏原。(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食品包裝上的「零添加」居然有這麼多講究!

  “食品越是保持原汁原味纯天然就越安全健康”,这是现在不少人的想法。当人们在超市选购食品时,“不添加”“零添加”往往成为选择标准。不过,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办法》明确规定,食品中不能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标识。这是为什么呢?   “食品添加剂是调味、保质的需要,现代食品生产加工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真正‘零添加’的食品几乎不存在,所谓‘零添加’只是商家宣传的伎俩。”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浩表示。   因此,一旦不得标注“零添加”等规定正式通过,将有利于规范食品标识标注,大大限制部分商家用“零添加”忽悠消费者的操作;有利于加强食品标识监督管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有利于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保护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   现代食品生产加工离不开添加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吃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很多人一看到食品说明书上一串串不认识的化学名词就心慌,担心食品中添加剂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安全问题,甚至到了谈“添加”色变的地步。而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添加剂往往就成了“背锅侠”。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研发最活跃、发展和提高最快的部分之一。它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王浩表示,“食品添加剂大大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只有使用食品添加剂才能延长食品的贮藏期,保证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品,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因此食品添加剂也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   “进入食品工业化后,经过企业加工的预包装食品,想找到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还是挺难的。”王浩说,有些人觉得自己在家炒菜做饭是不是就能远离添加剂了,其实炒菜做饭使用的各种调料也不乏添加剂的身影,比如酱油含有焦糖色、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食盐中加的抗结剂、食用油中加入的抗氧化剂等都是食品添加剂。这就是为什么如今食用油放久了也没有“哈喇味”,食盐在夏天也不容易结块的原因。   “还有人购买食品的时候会比较配料表,觉得食品添加剂种类少的食品比添加剂多的食品更健康。”对此王浩强调,“只要是合法、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加入的种类多少并不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写了“零添加”也不一定没有添加剂   “如果是未添加不合法的添加剂,那就像咸鸭蛋包装上写着‘未添加苏丹红’一样,它本就不应该出现在产品里,更不应该出现在包装上,因为产品里不含非法添加剂是厂家的责任与义务。”王浩分析,而如果“零添加”指的是未添加合法的添加剂,这种情况就更有意思了,国家本来规定可以添加的添加剂,产品上却大写加粗标明未添加,就会对消费者造成误解,认为这些添加剂有害。   “此外,还有部分商家标识并不会说是未添加什么具体物质,只是笼统地说未添加,让人以为这是没有任何添加剂的食品。”王浩说,比如一些本身就不需要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因为它们没有让腐败微生物“生儿育女”的环境,像蜂蜜(高糖)、方便面饼(干燥)、腌渍食品(高盐)等。虽然这些食物可能没有防腐剂这种食品添加剂,但是会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这都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王浩指出,真正的问题是,有的食品包装遮遮掩掩,尽管醒目标注了“零添加”“不添加”,而实质上却添加了。也就是说,所谓“零添加”“不添加”成为商家宣传的伎俩,不仅损害消费者知情权,而且扰乱食品市场竞争秩序。因此禁止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食品外包装标注“不添加”“零添加”,不仅有助于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还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零添加”不意味着更健康、更安全   “其实即便真的‘零添加’,也不等于一定安全、健康、营养。”王浩解释,比如食品防腐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大类,用来防止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鲜期和储存期。有一些蛋白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必须要添加防腐剂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否则更容易腐败变质。因此在适合的范围添加防腐剂,其实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保障。   “有时候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反而可以减少和消除食品制作过程中有害物的产出。”王浩举例说,在腌制食物时,适量添加抗坏血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维生素C,可以有效降低致癌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还比如很多人爱吃的风干腌制肉类、发酵类食物、豆制品,在制作过程中,易产生能释放剧毒毒素的肉毒杆菌,极少量就能使神经麻痹,进而引起呼吸衰竭,造成死亡。”王浩表示,而这类食品在食品工业化生产中,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控制添加剂的用法和用量,生产也有标准流程,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在生产过程中和进入市场前,还要根据国家标准,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本来就有保障安全的作用,‘零添加’并不会在安全性上有更多优势。”王浩说。(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你必須知道的10個護眼護眼常識

(科普中国 作者:张睿,图片来源网络)

20%癌症由細菌病毒引起 這5種要特別小心!

 癌症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让我们在生活中谈“癌”色变,很大部分的恐惧来源于我们对癌症的不了解,科学认识后,你会发现癌症并没那么可怕,能防也能治……   据国际抗癌联盟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被确诊罹癌病例达1200万人,而这其中约20%的病例归因于病毒或细菌感染!   我们每天的生活种,难免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因此我们更应加强因感染而引发的癌症的重视。   警惕3类病毒,可能成为致癌因子   乙肝病毒(HBV)——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会增加肝癌的发生概率,这已是明确结论。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发展成肝癌的“三步曲”。据调查显示,大约有70~80%的肝癌由乙肝发展而来,也就是说,乙肝若是不及时规范治疗,可能与肝癌之间只隔了一步之差。   HBV感染本身无直接细胞毒性作用,但体内持续复制的病毒经过吞噬加工,会激活免疫应答反应,诱发肝脏的免疫病理损伤。   当肝细胞受到损害后,又会生成胶原纤维来修复,但胶原纤维一旦积累过多,肝脏就会由软变硬,形成肝硬化,再不加以控制,肝癌就可能找上门了。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慢性乙肝患者一般都会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及肝区不适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化验指标异常。   预防方法   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佳办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乙肝患者的家属、长期接触病人的医务人员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时接种疫苗。   2、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可以每年做一次体检,项目包括肝功能、乙肝五项等,这些项目有助于及早发现肝脏是否被病毒感染。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宫颈癌   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女性比没有感染的女性得宫颈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但这并不是说感染了HPV就等于得了宫颈癌,上百种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宫颈癌的只有13重高危型和5种中危型。   相关数据显示,高达75%左右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HPV,而超过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体免疫系统被清除,但那些无法清除的较高危病毒则可能造成持续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   预防方法   1、接种HPV疫苗: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二价、四价、九价这三种类型的HPV疫苗,其中九价疫苗能预防90%的宫颈癌。   2、定期筛查:宫颈癌的筛查方式主要有HPV检查、TCT检查、阴道镜检查。   建议21~29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30~65岁的女性每3年进行一次TCT检查,或每5年进行一次TCT及HPV检查;定期检查结果正常的65岁以上的女性,可不必再进行筛查。   传播途径   HPV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因此注意性生活和经期卫生对预防宫颈癌也很重要。   如果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白带有血色或米汤样或有腥臭味、下肢或私处长瘊子、腰痛且躺下后疼痛更明显等症状时,要警惕宫颈癌。   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疱疹病毒,不仅是鼻咽癌、淋巴癌,近年来还有研究证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宫颈癌也与之相关。   通常,进入人体的EB病毒会长期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病毒不复制并只表达少部分基因。   在没有外界诱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况下,它们可以一直潜伏下去;但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就会被活化,造成感染,在与其他因素协同下,最终可能引发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传播途径   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预防的关键要注意口腔卫生,包括聚餐时公筷的使用等。   感染EB病毒的早期症状   口腔上颚出现红疹,或者脸上红点呈簇状淡红色小丘疹。   2种危险细菌,可能引发癌症   除了病毒,某些细菌也与癌症的发生相关,其中最为明确、有代表性的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癌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为引起胃癌的头号因子。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   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并不少,这种细菌会随着食物等进入胃,破坏胃黏膜,当胃黏膜长期陷入反复的破坏与修复之中,就可能发生变异,形成肿瘤。   传播途径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腔、唾液等口口传播,所以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要防止病从口入。   注意餐具的卫生,清洗干净、定期消毒;少吃生冷食物;聚餐时最好养成使用公筷的习惯;平时可以吃点能保护胃粘膜的食物,如菌类物质。   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的危害不局限于胃部,还会增加消化道溃疡、肝脏病变、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风险,一定要规范治疗。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10-14天不等。   另外,建议普通人从40岁开始就进行胃癌筛查,包括胃镜、Hp检测等。   肠道菌群长期失衡——结直肠癌   我们都知道肠道菌群中有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况下,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但体内生态失衡时,一些有害菌就会迅速占居优势地位。   尽管目前并无研究证实结直肠癌与特定微生物相关,但发现人体肠道中有相当数量的促癌菌,包括脆弱拟杆菌、 粪肠球菌、肝螺杆菌、拟杆菌属、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乳球菌和梭杆菌属。   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均能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可能直接诱发结直肠癌等病理状态,因此,维护肠道菌群稳定很重要。   维护肠道健康   1、膳食纤维:能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有害物质的吸收,还能增强益生菌,改善肠道的屏障功能。因此适当多吃粗粮、蔬果很重要。   2、抗性淀粉:其能被肠道微生物发酵,生成丁酸等短链脂肪,增强肠道细胞免疫力,辅助抑制癌细胞生长。   日常可以增加少量的红薯、土豆、玉米等含有抗性淀粉的食物。   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器官受损也可能引起其他脏器的异常。如果被以上细菌或病毒感染,建议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但不是说一旦被感染就一定会引发癌症,只要我们及时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同时清除有害细菌或病毒,也能阻止癌症的发生。(新浪科技)

為什麼蚊子愛叮你?什麼人容易招蚊子?

什么人蚊子最爱叮?  天气炎热,大家躲得了太阳,几乎没人躲得了它——蚊子。   就算天天长衣长袖,蚊子似乎也是个无孔不入的存在。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就是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只要你跟他在一起,蚊子基本就不会理你。     对于这类人群,很多传言说是跟血型有关,也有的说是跟皮肤细嫩程度有关...   其实啊,他们说的都不对,真正的原因更多是在这气味上。   蚊子叮人,准确来说是雌蚊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繁殖力而叮人。   而蚊子真正想吃的不是血,而是含糖物质,以及人的血液里具有促使蚊卵成熟的物质,   所以如果你的血液里含有丰富的胆固醇、维生素B的话,雌蚊子就会比较喜欢叮你。     另外,科学研究也发现,蚊子叮人更多是根据人体向蚊子发出生物信号的强弱来确定,   所以下面这几类人就是相对比较招蚊子的。   1. 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   蚊子的触角里有个受热体,对于温度十分敏感。   汗腺发达以及体温较高的人,体表散热会多,所以更容易被蚊子感应到。     另外,人体排出的汗液会使体表的乳酸值变高,也会对蚊子产生吸引力。(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人更招蚊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运动后常常发现身体会多出几个红包的原因。   想要不被咬,建议运动后最好赶快洗个澡,这汗水少了,对蚊子的吸引就少了。   2. 肺活量大、运动量大   除了对温度敏感,蚊子在寻找目标时,通常会通过嗅觉来察觉呼吸时二氧化碳排放多的人。   蚊子的视野就仿佛是“二氧化碳”探测器,排放气体量大的人,在蚊子视野中轮廓也就越清晰。   所以日常中,运动量大的人,肺活量大的人,以及肥胖者都是容易被蚊子追踪的。   3. 化妆的人   以前看过香妃引蝴蝶,本以为只有蝴蝶、蜜蜂这类昆虫才爱芳香。其实蚊子对某些带花香味的化妆品也是偏爱的。   日常喜欢使用香水、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带有花香味的护肤品的人更易招蚊子叮咬,特别是日用品中含有化学成分硬脂酸、脂肪酸类的物质。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香味都会吸引蚊子,薰衣草、除虫菊等植物散发出的香气不仅不会吸引蚊子,反而有很好的驱蚊效果。   4. 穿深色衣服的人   蚊子是弱光性昆虫,不喜欢太暗但也不喜欢太亮。所以白天穿着深色的衣服,反射出来微弱的光线恰好能够刺激蚊子的欲望。   所谓深色,黑色其实并不是最招蚊子的,像深色牛仔裤反而最受青睐。   另外,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比较强,所以在散热方面会差些,进而导致体温升高,也会吸引蚊子。   5.孕妇   你知道吗?准妈妈们被蚊子叮咬的概率大约为普通人的2倍。对于这一现象的分析,很多专家认为应该是孕妇腹部温度较高引起的,   而且其皮肤表面的挥发物质多,呼吸中二氧化碳含量也高,所以更加招惹蚊子。   除了孕妇,月经期的女性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改变,导致新陈代谢加快,体温升高,成为蚊子比较钟爱的对象。   6.喝酒的人   有研究表明,人在喝了酒后会更招惹蚊子,这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喝酒提高了体温,而且增加了汗液中的酒精含量,所以才会特别招惹蚊子。   好了,了解完蚊子的喜好,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老被蚊子叮也没那么冤枉了。   这大热天大家想要少被蚊子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少暴露皮肤在外,或者尽量保持皮肤清爽,运动完赶紧洗澡。   当然,日常也可以常备一些驱蚊的喷雾。   不过,想要一整个夏天不被咬不太可能,所以还不如了解下被咬之后如何快速止痒! 蚊子咬过的包应该如何止痒?   被蚊子咬后,每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只会出现一个小红点,但有些人就会起一个大包,而且还特别痒。   这是因为身体为了清除外来物质,体内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它会引起血管扩张,并能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漏入组织,   导致局部组织水肿,也就形成大家看到的大“红包”。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如果不是特别痒的话,大家忍忍就好。   但有些人确实会特别痒,而且是越挠越痒,所以建议大家需要处理时,可以用下面这些方法:   1.冰敷   组胺会导致血管扩张,让血浆漏入组织,所以用冰敷来收缩血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止痒效果的。   大家用些冰镇饮料,冰袋,间断性的敷就好,以免冻伤。   2.涂抹炉甘石洗剂   其实成年人被蚊子咬了,痒一会就好了,或者涂点清凉药膏就没什么大碍,关键的是小宝宝。   因为婴幼儿新陈代谢快,出汗多,往往是蚊虫比较青睐的。但是宝宝皮肤相对娇嫩,所以所用皮肤用品要注意安全性。   炉甘石很多宝妈们可能没听过,它属于矿物性粉剂,具有吸湿和减少外界对皮肤摩擦的作用,   另外,还具备药理学特性。   用炉甘石制作的炉甘石洗剂可应用于潮红、肿胀、灼热、瘙痒而无渗出的急性皮炎以及痱子、荨麻疹、夏季皮炎等皮肤病上。   属于儿童基本用药,所以效果不仅好,安全性好,价格还亲民。   当然这款成人也是可以用的。   不过提醒一句,如果“红包”被抓破了就不要涂了,也不要反复涂抹,因为这样反而不利于它成膜。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完这篇,相信大家也能更好的躲避蚊虫的叮咬,过一个相对舒爽的夏天了吧。   总结:   1. 什么人蚊子最爱叮?   汗腺发达、体温较高的人   肺活量大、运动量大   化妆的人   穿深色衣服的人   孕妇   喝酒的人   2.蚊子咬过的包应该如何止痒?   冰敷   涂抹炉甘石洗剂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注意這些食物變質的信號!一文教你如何保鮮

  气温不断攀升,微生物越来越活跃,食物变质(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食物腐败变质往往是有一些信号的,主要体现在色泽、形态、气味、口感等方面。   豆腐。变质后呈深灰色、深黄色或者红褐色;块形不完整,组织结构粗糙而松散;表面发黏,容易因为触碰而破碎,无弹性;有馊味等不良气味。   畜禽肉类。变质后肉色发暗,脂肪缺乏光泽;外表极度干燥或黏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有氨味或酸味,甚至有臭味。   鱼类。变质后眼球平坦或凹陷,角膜浑浊;鳞片不完整、容易脱落,褪色、变黑,其边缘干燥;鳃丝黏连;腹部膨胀,肌肉松弛、弹性差;有腥臭味。   奶类。变质后呈浅粉红色或显著的黄绿色,或色泽灰暗;呈黏稠而不均匀的溶液状,有致密凝块或絮状物;有明显异味。   蛋类。变质后蛋壳呈灰乌色或有斑点、裂纹;手感轻飘,摇一摇,可以明显感觉到蛋黄在晃;灯光透视时不透光或有灰褐色阴影;打开常见到黏壳或者散黄。   此外,粮食、蔬菜、水果、糖类及其制品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变质后会有酸味、酒味或者霉味;植物油、猪油、黄油、奶油、坚果类、油炸食品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变质后会有哈喇味。   要想让食物安全度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低温食品不要常温保存。注意查看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条件,只能冷藏或冷冻的食物不应放常温保存,因为常温下微生物繁殖速度会加快,保质期会缩短。例如,超高温灭菌乳(常温奶)既可以常温保存,也可以冷藏保存,而巴氏杀菌乳(冷藏奶)只能放冰箱冷藏。   第二,低水分的食品应密封保存。虽说冰箱有延长食物保质期的作用,但对于一些本身水分比较低的食品来说,如果没有密封严实,就直接放冰箱冷藏,反而会因为受潮而容易变质。例如,奶粉开封后不应放入冰箱中冷藏;虾米、虾皮、干贝等干制水产品,如果要放入冰箱中冷藏,应先密封好。   第三,真空包装往往更利于保存。除了温度、湿度,氧气也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氧气不足,需氧型细菌、霉菌、虫子等生长会受限。例如,对于粮食、豆子(如大米、黄豆)来说,建议首选真空包装的产品。   第四,开封后冷藏并尽快吃完。一些密封食品,如超高温灭菌乳(常温奶)、纯果汁、番茄酱等,虽然它们在开封前经过灭菌处理,但开封后因为微生物的乘虚而入,也需要冷藏,并尽快吃完。(中国注册营养师 刘萍萍)(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吃這些食物能改善抑鬱!讓心情重歸陽光燦爛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时的心情不好,就像雷雨前的乌云,很快散去之后,心情重归阳光灿烂。   但是,如果从抑郁情绪转变成「抑郁症」,就成为一种必须重视的疾病了。然而,在这个压力山大的时代里,抑郁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持续性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都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情绪不但影响心理状态,还会「心理问题躯体化」,导致很多「查不出病因」的症状。比如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发胖或变瘦、头痛、肌肉痛、口干、出汗、乏力……都可能是因为抑郁或焦虑的缘故。   2019 年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6.8%。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抑郁症患病率约 3%~5%,约 1~2 亿人。   到 2022 年抑郁障碍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负担,重度抑郁(MDD)将会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和疾病的第二大原因。   在我们这个美食之国,无论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问:能靠吃来解决吗?   没错,抑郁症的确是和吃有关的,尽管不仅仅和吃有关。靠改善营养,不能完全解决抑郁症,但的确可以改善抑郁症。   许多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良饮食习惯可能会增加或降低重度抑郁症的风险。据推测,营养物质可以调节肠道内的激素、神经递质和信号通路,进而改变与抑郁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水平。   近日,一项中国台湾的调查研究发现,较高的牛肉和谷物类食物摄入量,可能降低重度抑郁症的风险。这项研究由台湾地区「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精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在《medRxiv》预印本上,题目为「Causal influence of dietary habits on the risk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diet-wid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研究人员收集并分析了两项大型调查(有 45万受访者的GeneATLAS研究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