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2:42:58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温哥华移民生活

温哥华移民生活常见8大“假”

假作真时真亦假,生活在温哥华久了,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假象”,尽管很多都容易被 人忽略,但是,如果把它们都聚拢起来,就会发现,原来这些都是我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假把式:碰到就算倒霉 温哥华华人社区这个江湖实在是鱼龙混杂,很多不学无术的人冒充各路“专业人士”。其中以假经纪、假理财专家、假移民顾问为最多,当然还有一些假主厨、假电脑专家、假水电工、假书法家、假古董鉴赏家、假手机高手等。 江苏刘女士说,她的苹果手机运用程序出了点故障,有人给它推荐了一位手机高手,此人称,温哥华多家修理手机的商店有什么疑难问题都叫他来修理,他平时就在家中接单。手机交给他后,一直没有下文,后来取手机的时候,原来的问题没解决,连机器都开不起来了。手机高手说,这是厂家的问题。折腾了半天最后只能拿到专业的商店去修了。 白石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收藏爱好者说,他去年上半年经过一位温哥华资深书画鉴赏家的推荐,收藏了一幅画家范曾的书法作品,最近了解到这幅作品可能是假的。他现在心情有些凌乱,他说,有的时候太相信专家了,其实,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局”。记者获悉,大陆公安机关目前正在查处一起和盗卖范曾等大陆着名书画家有关的书画欺诈案,主要涉案人员中有一位就居住在北温哥华,这位人士的藏品应该和这个人有关。 假成功:给自己的努力一束鲜花 成功的标准本来可以量化,但是,一些并无具体业绩的移民却常常喜欢带着他们在加拿大的“成功”作衣锦还乡状。 来自福建厦门的陈先生就在列治文三号路一个商场内开了食品摊档,另外,他太太注册了一家基本没有业营业额的网店,却踌躇满志地参加了大陆某地政府机构在温哥华的招商引资活动,陈先生更是在老家做了励志性质的演讲。有一位“民间思想理论家”,自称创立了一些能够发现宇宙规律的学说,举办了演讲报告会,其学说究竟有无价值不得而知。 来自云南昆明的一位张姓移民,有留学英国的经历,中英文良好本来可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他喜欢吃百家饭,也就是喜欢给其他新移民“解决各种问题”,不管移民、留学、保险、创业、福利、安居、保姆,他都能解决。 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称,此人其实就是掮客、二手掌柜,拿点“差价”而已。不过,这位张姓人士后来回大陆,俨然是位温哥华“百事通”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当地那些有意移民的朋友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有资料显示,多位在温哥华多年并无实际生意的人士,却常常以温哥华成功“企业家”的身份,随加国三级政府的官员或者侨界访问团,回大陆参加各种访问或者商业活动。 假融入:把表象当做实际 不会英文装会英文,不懂西方规矩硬要鹦鹉学舌,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一大堆。一些移民在温哥华居住了几年,就养成了讲话夹英语单词的“毛病”,久而久之,一句话中至少要带一个以上单词,尽管所带单词大都都是英语1-3级,并无多少“技术”含量,一般也不会引起别人理解的错误,但是,如果带着这个“特征”回大陆,必然引起别人的好奇。 上海籍的孙女士称,回大陆时候,不少街坊邻居都说自己是“假洋鬼子”,开头还不知道他们说的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讲话中夹了些“单词”。再回去的时候设法将这个习惯做了调整了,但还是不够彻底。 有资深社区观察人士指,新移民换了一个生活环境后,会有很多变化。一些人把融入当做十分外化的表象。明明自身英语一般交流有问题,却常常喜欢讲话时候夹着单词。另外,只是要求别人说话声音要小、做事要遵守规则、最好要多参加公益活动但他们对自己却很宽松。他们把这些当做一种融入,其实,有一定的片面性。 假名头:奔走在虚幻的世界里 很多移民出国前都有比较好的学习背景以及职业基础,另有一些投资移民在老家都是商界精英,由于海外经商环境不太适合那些并无海外学习和职业背景的人士,于是,一些人就搞了不少空壳公司,还有一些人组成了不少社会团体,然后,全部印在了名片上,给人一种“成功人士”的假象。 记者曾见到一张比较夸张的名片,上面密密麻麻印着这位“社区活动家”十多个各种“名头”,计有:全球、北美3个,加拿大开头的4个,温哥华打头的5个。 温哥华最常见的就是自封的各种“家”,唱过两首歌就是“歌唱家”,唱过几年“两首歌”就是著名歌唱家。以此类推,在行业中稍微资深一些的都被称作“家”。有观察人士称,这本身并无太多问题,这只是一种带有“自恋”的称谓,更多带有一种激励和自我赞美的意思。但是,有观察人士称,有些专业人士明明不是大陆“国家一级演员”不是大陆的“博士”或者“教授”,却以这种称谓在公开场合介绍给他人,这就非常不够严肃,而这类人士在温哥华并不少见。 假人脉:带着光环生活 在温哥华有些人自称“路路通”,搞得自己很“著名”的样子,无论三级政府、中国的使领馆,乃至大陆的各种关系,他无一不熟悉,说起来都是如数家珍。这类人员频频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将其和各路名人拍摄的照片四处渲染,以此证明自己的人脉广泛。 其实,在温哥华呆久了就会发现,一般民众和市长、省长乃至总理拍摄合影的难度并不大,而且,和三级政府的人员进行些互动也非常容易,没有太多“人脉”过度解读的必要。而且,这种“人脉”,并没有办法给他人带来太多的“实惠”,毕竟加国的国情就是如此。 有辽宁省籍的新移民陈先生告诉记者,有一年他结识了前BC省一位前华裔省议员,顺口提及自称和该议员称兄道弟的一名同乡,对方问叫什么名字,告知后,这位议员使劲想了半天,也没能够回忆起来。 假穷人:为了利益学会忘我 温哥华聚集了来自各国的“富豪”移民,当然也包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的华人移民。但这些年华人聚集区“住豪宅报低收入”的状况频频见诸报端。大量“假穷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有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浙江籍人士透露,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十多位他熟悉的来自大陆的投资移民,在登陆后的前几年,都申请过“牛奶金”,他说,他知道至少还有好几位一直到现在还在“领取”。这位人士称,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政府管控能力的不足,要求每个新移民都模范自觉遵守各种规定,这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 假单身:给生活加点糖 温哥华生活着一批假单身人士。不少中年男女因为种种原因,婚姻关系依旧存在,却实际上一直以单身的身份出现,频频更换男女朋友,让自己的感情生活一直处在“丰富和生动”的状态。 来自青岛的丽莎女士今年已经年近50岁,因为和前夫的财产分割问题,导致离婚无法离成快十年了,但在很多的眼中,她一直是位单身人士,她对外也是这么介绍,因为长相俏丽,这些年谈了一些中外朋友,但都处了一段时间就分手了。 另有来自江苏的麦克也基本是这种情况。他和太太事实分居已经超过七八年,但是,因为双方父母都健在,按照他们当时的约定,为了父母和孩子,暂时不离婚。麦克的孩子在美国读书,他的太太回流后就再也没过来居住,即便看孩子,也和麦克没有互动。这些年麦克也结交了几个女朋友,但是,都没办法给别人“说法”。 比较个别的例子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社区人士,明明自己老婆孩子都在温哥华,却打着“单身”的名义和一些大龄青年谈恋爱,及至最后真相败露,给对方造成很大的精神创痛。 假情感:另类换位思考 海外也生活着不少“愤青”和“愤老”,他们非常热衷讨论“爱国话题”,总是表现出一种在常人看来比较夸张的情感。比如只要说中国不好就和别人急。平时,处处表现出中国最好,海外啥也不怎样。最近,中美贸易战,加拿大站在美国一边,这些人士认为加国没有“国品”,应该站在中国一边才对。 移民前在上海从事法律工作的FRANK认为,这些人士只是习惯按照大陆官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他们并非从普通华人的角度去观察,居住在加拿大总把自己当外人。中美贸易战,美方迫使中方把医药进口关税降到了零,这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这是中美贸易战的产物,对中国人民有利,反对它就显得滑稽了,这是表错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