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媒體報道,全球多國職業體育圈遭新冠病毒「重襲」,尤其籃壇、足壇泥潭深陷。NBA球星凱文·杜蘭特、中國足球運動員武磊先後確診,各國職業聯賽球隊成員一倒一片。意甲十幾人確診,西甲瓦倫西亞隊超35%成員中招。
令人不禁感嘆:運動有風險,聚集需謹慎。
的確,集體運動因為需要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感染風險大大增加。即便是在國內這樣疫情已基本趨於平穩的情況下,也不可掉以輕心。
但是生命在於運動,長期久坐難免感覺不適。如果說,對於集體運動有所忌憚,不如試試在戶外的開闊場地獨自運動,比如,跑步。
多項研究表明,跑步可以有效降低全因死亡(指一定時期內各種原因導致的總死亡)風險,時不時地跑一跑,還與多種癌症風險降低有關。
久坐有風險,跑步促健康
現代人的工作大部分在久坐狀態下完成,很難抽出時間運動,長此以往,導致亞健康狀態,出現腰椎、頸椎等問題。疫情期間,這種現象就更突出了。
2017年,發表在《內科學年鑒》上的一項針對8000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無論運動多少,久坐都是導致早逝的一個風險因素。隨着坐着的總時間增加,早逝風險也相應增加。
因此,有意識地動一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方式。其中,跑步因不受場地裝備的限制,成為很多人的首選。
過往研究已表明,跑步對於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預防有一定作用,還能降低癌症風險和延長壽命。
澳大利亞一項針對多個研究結果的薈萃分析發現:經常慢跑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降低了30%,死於癌症的風險降低了23%;每周少量跑步,即可將任何原因導致的早逝風險降低27%。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會疑問,跑步這麼好,那每周到底跑多久合適?它對健康–比如說各種癌症,具體有多大好處?
新研究表明,跑步可顯著降低7種癌症風險
2019年底,美國科學家發佈一項關於「空閑時間運動時長和強度對癌症風險影響」的研究。結果顯示,空閑時間的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風險,2.5~5.0小時每周的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快步走)與多種癌症風險降低有明顯關係。
該研究涉及全球範圍內共755459名受試者,收集了其人口學特徵,並與15種可能與運動相關的癌症進行了相關性分析,是一項前瞻性研究(指以現在為起點追蹤到將來的研究設計,可彌補回顧性研究的缺陷)。
結果表明,運動越多,乳腺癌、結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非霍奇金淋巴癌、骨髓瘤和肝癌的風險越低。當然,對於不同的癌症,運動帶來的獲益並不完全相同,研究團隊也詳細介紹了運動量與每一種癌症之間的風險關係。
具體而言,參與研究的受試者接受了建議的運動量–2.5~5小時每周的中等強度運動。該運動量與所研究的15種癌症中的7種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較低風險相關,包括:
結腸癌風險降低8%~14%(僅男性),
乳腺癌風險降低6%~10%,
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10%~18%,
腎癌風險降低11%~17%,
骨髓瘤風險降低14%~19%,
肝癌風險降低18%~27%,
非霍奇金淋巴瘤風險降低11%~18%(僅女性)。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對於運動量與癌症降低風險之間的關係,為公眾提供了新的認識,明確了中等運動量與不同癌症風險降低有關聯,並給出了較精確的參考數值。
不過,本項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使用的運動量數據依靠參與者主動報告,可能有失客觀,另外,運用實際的癌症發病率來分析,也會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對發病很少的癌症,數據可能不夠準確。並且受試者多是白人,也存在一定的偏倚。但研究團隊已經用科學的方法對數據進行了處理,因此,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外推性。
適量運動,疫情期間防止「免疫空窗」
種種研究都表明,跑步的好處顯而易見,彷彿在對着我們的耳朵喊:趕緊跑起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特殊時期,運動一定要適量,因為長時間高強度運動,可能導致免疫力短暫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免疫空窗」。
回到之前提到的運動員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一方面,隊員們長時間親密接觸,共用更衣室、活動室等密閉空間,都可能增加感染風險。另一方面,高強度運動導致的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是因素之一,雖然尚未被證實。
科學研究表明,中等的、持續一定時間的運動,有更多肌肉參與的鍛煉,對促進我們身體的抵抗能力有幫助,而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反而會造成機體免疫力水平降低,通常這個狀態會持續3~24個小時。
這是為什麼呢?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後,我們體內的應激素驟然減少、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急劇失衡,體內免疫系統為了恢復穩定性,會對特定免疫機能進行暫時性抑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細胞因為「太累」正在休息。這就像給身體打開了一個窗口,使得新冠病毒等病原體可以趁虛而入。
所以,在疫情期間,無論是跑步、快走,還是做其他運動,都要量力而行。
專家建議,我們最好每周運動3~5次,每次運動20~40分鐘,這也與新研究相符。而運動強度以心率、呼吸加快且微微出汗為標準,也可以通過練完之後,感覺能在3~5分鐘內恢復心率、呼吸的次數到安靜水平為合適。並且,若與飲食和睡眠相結合,效果會更好。
不能承受跑步強度的朋友,還有一個更溫和的運動:步行。根據本周(2020年3月)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每日步行步數直接和全因死亡率相關,走得越多,死亡風險就更低。
相比於每天走4000步,走8000步就能降低51%全因致死風險,而步行數達到12000,風險則要下降65%。並且這一結果和步行強度沒有關係,只要步數達標就能降低風險。為了獲得健康益處,研究人員建議至少每周步行150分鐘。
春天已經到了,天氣也漸漸轉暖,久坐傷身,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間隙不妨站起來伸伸懶腰,出去走走,揉揉自己因看屏幕太久、蜷縮太久而發酸的眼睛和脊椎,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氣息。
當然,記得帶好口罩,與其他人保持距離。(科普中國,圖片來源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