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中國山東青島港口,工作人員整理集裝箱。法新社
本報訊
中美即將展開新一輪貿易談判之際,彭博社18日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為結束與美國的貿易戰,中國提出在未來六年大舉進口美國商品,總計金額超過一萬億美元,預計在2024年之前,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降低為零。不過,美方要求中方於兩年內實現「貿易零差距」。
彭博社的報道稱,在本月早些時候的北京談判中,中國提出未來六年大規模採購美國商品的計劃,總計金額超過一萬億美元,預計在2024年以前,將美國對中國的貿易赤字降低為零。2018年,美中貿易赤字達到創紀錄的3,230億美元。受中美有望達成貿易協定的鼓舞,美國三大股指上揚,道指上漲逾330點。
這不是中國首次提出減少赤字的建議,以試圖打破雙方的僵局。去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拒絕財政部長姆努欽與中國達成的框架協定,該協定本可以大幅增加中國對美國商品的購買量。然而,上述知情人表示,中國的提議遭到美國代表的質疑,他們要求中國在未來兩年消除貿易不平衡。
研究中美貿易關係的經濟學家指出,要消除這一差距很難,中國大舉購買美國商品的承諾未必可行,這主要取決於中國民眾對美國商品的需求。同時,中國購買美國商品的種類可能比總額更為重要,中國長期試圖購買美國高科技產品,但遭到美國拒絕。飛機、大豆和汽車是去年中國從美國進口最多的商品。
庫德洛稱「談判有進展」
在北京的中美副部級會談後,雙方沒有做出最後決定。會談將於1月底繼續舉行,屆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計劃前往華盛頓。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說,中美在貿易談判方面取得進展,涵蓋的範圍亦相當廣泛,雖然暫時未有解決任何問題,亦未簽訂任何東西,但總統特朗普仍然對美中能夠達成貿易協議保持樂觀,認為協議將有利美國,以及美國的工人、農民、製造業以至科技業。庫德洛又說,美中貿易對美國經濟增長非常重要,他非常樂意見到雙方達成協議,但仍然需要時間。
除了降低赤字外,美國談判代表還聚焦於解決結構性問題,包括中國被指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強迫技術轉移和產業補貼等,這些爭議彌合起來更為困難。美國共和党參議員格拉斯利本周早些時候表示,萊特希澤認為北京磋商並未在結構性問題上取得任何進展。特朗普政府計劃在3月2日將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到25%。外界認為,這個時間表頗具挑戰性,但面對面談判的恢復,增強了雙方達成協議的希望。
崔天凱:中美互利共贏
另一方面,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中美建交40周年的研討會上致詞,指中美關係過去40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兩國過去沒有任何一方有改造對方的想法,只靠着共同利益和責任推進兩國關係,日後亦都一樣。
他又指,中國沒有一直佔美國便宜,雙方一直都是互利共贏,合作符合兩國利益亦是最好的選擇。崔天凱稱,雙方應尊重彼此自主選擇的社會體制和發展道路,並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本原則,依然是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他認為,中美未來關係視乎這條紅線能否遵守,他又期望中美經貿磋商能取得共識。
出席同一場合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則表示,正計划去信特朗普,敦促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各自找尋六位專家組成的小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以避免未來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