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巴巴股價10日漲逾1%,市值超過4700億美元,超越亞馬遜。今年初以來,阿里巴巴股價累計漲幅超過90%。
從兩家的市值變化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2014年美國上市時,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當時亞馬遜的市值只有1500億美元左右。隨後,阿里巴巴被亞馬遜反超並保持到最近。
2017年8月,阿里巴巴發佈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後,華爾街對阿里就一直持樂觀態度。當時美國基金經理人Gorden Lam直言,投資阿里巴巴比亞馬遜收益會更好,「阿里巴巴還處於早期增長階段,我仍然以現價買入了更多股份」;CNN當時還發文稱,如果阿里巴巴的股價持續攀升,其市值將很快超越亞馬遜。
《福布斯》甚至以「Alibaba Beats Amazon(阿里巴巴擊敗亞馬遜)」為題,稱正是憑藉新零售上的強勁表現領跑,同時在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擁有5.6億活躍消費者的規模效益、消費者選擇多樣性以及涵蓋消費、娛樂、內容等多產品服務的無邊界網絡效應等方面,阿里巴巴領先了多個身位。
「買股票就是買預期。雙十一的這個預期對阿里股價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由於投資者都是買漲不買跌的,大家都是看到漲了生怕錯過了,也有點盲目的跟風可能。」中國電子商務中心曹磊主任這樣分析。
亞馬遜成立於1995年,是一家B2C模式的老牌電商平台;後來者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
這位後來者以年營收50%的增速在大步追趕、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亞馬遜。核心電商業務、新零售、雲計算,兩家戰火已經燒到了各地區的各條業務線。
雖然都在電商領域,但阿里和亞馬遜兩家的模式有本質差異。阿里巴巴是B2B起家,到C2C淘寶、到B2C天貓,再到生活服務類,大文娛和跨境電商。綜合來看,阿里是一個擁有全電商產業鏈的公司,覆蓋了從生活健康服務到基礎設施、金融、物流、阿里雲等各個板塊,最後阿里成為了一個像超級巨無霸的綜合互聯網服務商;亞馬遜相對而言更專註電商,更像京東,而且是垂直嵌入。
界面新聞報道,從本質上講,曹磊主任認為,「是兩家公司的戰略問題。阿里的戰略幾乎做到了亞馬遜有的它也有,亞馬遜沒有的它也涉足了,比如說大文娛、阿里健康、物流等。」
從2016年財務報表來看,阿里巴巴及亞馬遜的核心業務組成均為電商、雲計算、人工智能,且電商為主要營收來源。在阿里巴巴總收入中電商佔比91%,亞馬遜總收入中電商佔比72%。
阿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於淘寶、天貓和聚划算。2016財年,上述平台中共積累了 4.23億活躍用戶,淘寶和天貓的GMV之和為3萬億,占當期社會零售總額的10%,佔中國電商交易總額的79%。
從整體增速來看,阿里巴巴在2016年整體營收保持着50%左右的增速,這是最令投資者欣賞的地方。由於亞馬遜成立時間長,增速基本在20%-30%浮動。
從毛利率可以看出來,做平台的阿里毛利率超過60%,盈利模式以收取手續費和廣告展示費為主;亞馬遜則是以自營起家,2015年的數據,亞馬遜上第三方賣家已經佔到了亞馬遜商品總銷量的45%以上,而且亞馬遜的盈利模式廣告之外,還有為第三方賣家提供履單服務的收費(FBA,Fulfilled by Amaz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