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 養生着眼於「藏」 還要講個「暖」字

加拿大都市网

圖片來源:Pixabay

今日「大寒」,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大寒小寒,凍成一團」,很多老百姓都懂得,在這個節氣,養生要做足功課。怎麼做?

大寒養生着眼於藏

大寒天氣寒冷到了極點,人體陰陽消長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時候,所以大寒養生着重於藏,此時應早睡晚起,不要輕易擾動陽氣,凡事不要過度操勞,要使神志深藏於內,避免急躁發怒,還需要適當飲食進補。

神靜少慮 節慾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此詩告誡我們要注意修身養性,才可杜絕情志疾病。日常情緒要溫和,既不過分地拘束,也不放縱,凡事有度。精乃腎之主,冬季養生,應節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慾,傷其腎精。冬天宜養精氣,合理房事,節慾保精,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老人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睡子午覺 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既要保證充足的夜間睡眠,又可在午後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着涼。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經絡,對身體也有好處。眾所周知,手上有許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勞宮穴、魚際穴、合谷穴等,通過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應的穴位,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時間可長可短,貴在堅持。中醫認為,人體背部乃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氣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引發疾病。大寒時節氣候寒冷,若陽光充足,可出門走走,晒晒太陽,有利於補益陽氣。

俗話說「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彙集於此,故腳與人體健康關係密切。重視腳部的防護,除了注意腳部保暖外,平時應多活動雙腳,適當進行慢跑、散步等運動,還應該養成睡前用溫熱水泡腳的習慣,既能禦寒,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勞。「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着要隨着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審慎選食 合理多樣

俗話說「冬令進補,來年打虎。」對於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來說,冬令進補尤為重要。此時在飲食上宜清淡,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之物,多食會導致內熱積聚、鬱熱上沖以及飲食不化、聚濕生痰。飲食應以「三多三少」為原則,即多食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少食糖、鹽、脂肪。中醫認為,冬季飲食首選溫補類食物,比如雞肉、羊肉、牛肉、鯽魚等,但切記不可過多進食此類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補類食物,比如蓮子、大棗、銀耳、薏苡仁等,此類食物無滋膩礙胃的缺點;適當吃些滋補類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陰益腎、添精補髓。對於陽虛及氣血虛之人,可食用當歸生薑羊肉湯,溫陽補血。此外,冬令時節可多食堅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預防疾病。

「三九」敷貼 冬夏皆治

根據中醫治未病的理念,產生了夏有「三伏貼」、冬有「三九貼」的養生之道。冬季「三九貼」適合慢性支氣管炎、長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藥外敷特定的穴位,達到祛除和預防疾病的目的。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在陽氣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陽之葯貼敷於相應的腧穴,起到助陽的作用,不僅能鞏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貼的效果,還能控制疾病的發作,達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大寒」養生,講個「暖」字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謂「暖身先暖心,心暖則身溫」。池曉玲解釋說,意思是說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可以通過適宜的活動、娛樂來調劑,保持心情舒暢,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2.飲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節氣的飲食仍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冬季飲食原則。池曉玲建議說,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熱食,以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

大寒與立春相交接,講究的人家在飲食上也順應季節的變化。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升發。廣東佛山等地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風護足好禦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起居方面仍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另一方面,古語有云「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大寒時節除了注意防寒之外,還須防風,衣着要隨着氣溫變化而增減,手腳易凍,尤其應注意保暖。

大寒時節,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風外,最好養成睡前洗腳的好習慣。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飯後三百步,睡前一盆湯」,入睡前以熱水洗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對於預防凍腳和防病保健都有益處,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4.運動:動一動少鬧病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冬季活動、鍛煉對養生有特殊意義。

大寒時節的運動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後為好,建議可以在陽光晴好的天氣,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戶外活動1個多小時。運動方式可選擇慢跑、快走、登山、太極拳、郭林氣功、八段錦等等。如果室內運動,避免劇烈運動而大汗淋漓,傷津耗氣,不利於養生。

5.滋補:膏方調氣血

冬令進補,是中醫「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冬令陽氣收藏,適合進補。但這個「補」,應該理解為「刪多餘、補不足」,寓「固本清源」為一體。而膏方是靠醫生正確運用中醫基礎理論,辨體質、辨證候、辨年齡,綜合患者人文環境等各項數據,進行個體化調養身體。它能對整體調達血氣,平衡陰陽,剿撫兼施。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陶雙友博士介紹,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歡迎,「女性以血為本,而膏方調補氣血,養血膏、調經膏都很適合女性。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醫師林嬿釗也談到,中藥膏方以調補陰陽氣血平衡為主,溫補脾腎之陽,滋補肝腎之陰,益氣補血,對於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癥狀尤為明顯。

當然每一種膏都有自己的適用人群,林嬿釗表示,選方調養也因人而異才能起到作用,若體質不是對得很准,用起來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補益氣血陰陽的成分,其性黏膩難化,若不顧實際情況,一味純補,反而會妨礙氣血。比如近兩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對氣血虧虛、脾虛癥狀有一定的調理作用,但是嶺南一帶的人,體虛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

大寒,金剛側卧調肝腎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的節點,養生除了要養護脾腎之陽,也要提前調達肝的氣血。情志上既要安寧恬靜,以順應冬季「伏藏」的特點,又要舒暢開朗,以順應肝臟喜舒暢惡抑鬱的特點;飲食進補時要佐以溫升發散的食物(如生薑、大蔥、蘇葉、桂皮等)以條達肝氣,避免壅塞中焦;起居上,既要早睡晚起使精氣內聚,又要逐漸增強活動使氣血流通以養神骸;運動則以舒緩適度為主,既養陽氣,又調肝氣。因此,大寒節氣導引養生,推薦 「金剛側卧行氣法」。

「金剛側卧行氣法」改編自古籍《諸病源候論》,該功法以類似金剛側卧姿勢,放鬆形體,通過調髖展脊,暖腰溫腎,以使水能涵木,肝臟升發有源;接着採用屈膝凸脊,放鬆肝脅,以使肝氣條達,氣機疏泄有常。此法對冬春交際之時出現的腰部冷痛、肝區不適、氣短乏力、寒熱感冒均有預防及調理作用。具體步驟如下:

預備式:身體左側卧位,頭部附於低枕;左手虎口貼於左側耳垂下,大拇指位於耳垂後方凹陷中,其餘四指併攏放於耳前頭側;右手橫穿胸前,掌心置於靠近左肘下方處,撐於床席上,五指張開;雙腿稍稍向前彎曲,自然呼吸(用鼻腔吸氣,用口腔呼氣),閉目寧神,安靜放鬆。

第一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腰脊。上半身姿勢穩定不變,緩緩伸直雙腳,至極點髖部前傾,同時雙腳微微後擺,感受脊柱呈伸展平直狀態。維持片刻,恢復至預備式。重複動作共18次。

第二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右脅肝區處。上半身姿勢穩定不變,彎曲雙腳,帶動脊柱微微後凸,至雙膝接近或接觸右手前臂時,維持片刻,感受右脅肝區處於放鬆狀態。恢復至預備式,重複動作18次。

第三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於胸廓。下半身姿勢穩定不變,右手出力做支撐動作,同時左手以左肘為支點,左手掌做托舉動作,使頭肩微微上抬,維持片刻,感受胸廓打開,肺氣充滿。恢復至預備式,重複動作18次。

收功:第三式結束後,改為平卧姿勢,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大寒節氣 謹防病從寒生

中醫學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人感受寒邪發病後,可導致肌膚收縮、汗孔不開等癥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寒邪入侵後主訴身上不出汗,很難受,到處去尋找出汗的方法。

陽氣受損,人體可能會出現陽虛陰盛的寒證。寒邪侵襲肌表,就會出現怕冷等感冒的癥狀;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就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若心腎陽虛,就會出現手足冰涼等。

此外,一旦陰寒之邪偏盛,陽氣受損,則經脈氣血失去陽氣推動而阻滯不通。氣血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寒邪傷人多見疼痛癥狀,如頸椎痛、關節炎等。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瘀血阻滯,從而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概率。

西醫也認為:冬季氣候寒冷,氣溫驟降,人體耗氧量增加,肌體為保存熱量,維持正常體溫,血管收縮,易致血管痙攣、血流緩慢、血壓增高,心臟負荷隨之增大,從而誘發心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因排汗減少,飲水量減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覺差,血液會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壓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發生的概率。

再者就是冷空氣刺激氣道,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發病,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支原體感染的患者也會明顯增多。

大寒時節,白天的平均相對濕度一般低於50%,加上北方室內採暖,室內的濕度常常只有30%左右,乾燥的空氣無疑會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癥狀。

禦寒護陽氣

大寒節氣,大自然陰氣漸漸衰落,陽氣剛要萌生,人體臟腑、四肢關節均處於寒涼狀態。此時養生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

大寒時節應早睡晚起。早睡可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養陰氣。

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應多到外面晒晒太陽。重點曬頭頂、後背等部位。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

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禦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內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圍巾等,尤為關鍵的是足部保暖。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故此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熱水或葯湯先泡泡腳。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擾動陽氣。因此,還應注意調攝精神,避免過喜或傷心,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氣血和順,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降低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

要注意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盡量避免晨起過早鍛煉,因為冷空氣容易刺激氣道,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發病。還要注意生活規律,避免熬夜、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對於孕婦、65歲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腫瘤等基礎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減少感染機會。

大寒飲食攻略

由於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飲食上與小寒應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養陰溫陽的原則。

大寒時節宜吃溫和苦

大寒飲食依舊以溫食為主,大寒時節還是比較嚴寒的,飲食方面可以吃些紅色蔬果和辛溫食物,如紅辣椒、紅棗、胡蘿蔔、紅蘋果、雞肉、牛羊肉、白菜、油菜等,使人體的熱能增加,增強抵抗力。而且感冒多發,多吃蔬果還能抵禦感冒病毒的侵襲。生薑、花椒、肉桂等辛溫食物可以溫陽散寒,對風寒感冒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可以適當吃一些。大寒時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日子——臘八,一些人會煮上一鍋香噴噴的麥仁飯,麥仁、羊肉,加上少不了的花椒,起到驅寒保暖的作用。

冬天本身就嚴寒、風大和乾燥,不少人三天兩頭就去吃火鍋或者肥厚油膩的食物,再加上室內乾巴巴的暖氣,很容易上火。所以,大寒飲食還要吃點兒苦,瀉瀉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另外,還要清清腸胃,適當吃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粥等。

進補開始減少

大寒時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以順應季節的變化。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棗、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圓、木耳、銀耳等。

其次,在進補中應適當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如香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辣椒、生薑、大蒜、茴香等,但不可過量。

大寒飲食還應重視補充熱量。植物的根莖是蘊藏能量的倉庫,多吃根莖類的蔬菜,如芋頭、紅薯、山藥、馬鈴薯、南瓜等,它們含有豐富的澱粉和多種維生素。大寒時節應忌食生冷黏膩之品,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大寒這時候就不要大補特補了,陽氣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進補,要逐漸開始向清淡飲食轉變。進補的時候,可以添加一些利於生髮陽氣的食物,如煮牛羊肉的同時,加入一些白蘿蔔、白菜等,適應大寒向立春的過渡。早上還可以適當喝些人蔘湯,帶動陽氣的生髮。

不過,葯補要注意飲食禁忌。體弱、氣虛的人吃人蔘等補氣的藥物時,不要吃生蘿蔔。進補期間,避免喝咖啡和濃茶,以免補品里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不要吃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否則會降低藥物的功效。現在,有很多藥物都製成了藥酒,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壓、肝病和懷孕的人群,切記不要服用。

大寒蓯蓉粥,從容過冬

在這個節氣里,肉蓯蓉是值得推薦的佳品。肉蓯蓉又叫肉鬆蓉、地精、大芸等。中醫認為,肉蓯蓉性溫,味甘酸咸,入腎、大腸經。有補腎益精、潤燥滑腸的功效。臨床上多用於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等屬於腎精虧虛的病症,或者女子帶下、血崩等屬於腎氣不固的病症,以及精血不足引起的腸燥便秘癥狀。

除治療用藥外,肉蓯蓉也可以用於配製葯膳。《藥性論》認為它可以「益髓,悅顏色,延年」,明代醫家常用它調養老年血虛、長期便秘的病人。但需注意的是,肉蓯蓉屬於溫性之品,又有滑腸功效,胃弱便溏、陰虛火旺的人應當慎服。另外,以肉蓯蓉制膳,建議浸泡、清洗乾淨,甚至可以先煮爛過水,以去細沙雜礫,避免影響口感。下面介紹兩道適合大寒節氣的肉蓯蓉葯膳,供大家品嘗。

蓯蓉粥。取肉蓯蓉30克,蔥白2根,生薑15克,粳米適量。將肉蓯蓉浸泡後反覆清洗乾淨,切成薄片;蔥白洗凈切成細段;生薑洗凈切絲。粳米淘洗後,加入肉蓯蓉、生薑、蔥白、適量水,煮至粥爛,加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有溫補脾腎、昇陽散寒的功效,特別適合體虛、容易受風寒邪氣侵擾的人。

肉蓯蓉烏雞湯。取烏雞500克、肉蓯蓉20克、淮山30克、枸杞10克、茯神20克、陳皮5克。烏雞洗凈,焯水後切塊。上述藥材沖洗乾淨後,與烏雞一同放入煲中,加2000毫升涼開水,大火燒開後改小火再煲約90分鐘,加適量精鹽調味即可。有滋補肝腎、調胃健脾、理氣安神的功效,適於肝腎不足、脾胃失調等病症,如神疲虛弱、腰酸乏力、納食不香、氣虛便秘、失眠不安等病症。

隨着大寒向立春過度,人體陽氣逐漸外行,應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宜多吃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

來源:人民健康網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小林制药红曲风暴︱公司证实服用保健品后增至4人死亡

加航推套票 往返香港可先购买积分锁定价格

纽约市拟开征塞车费 创全美先例最快6月中实施

加拿大人口突破新门槛 从4000万到4100万仅用数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