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殺不死? 究竟該如何對抗幽門螺旋桿菌

加拿大都市网

▲如果胃奄奄痛,又或有消化不良徵狀,都有機會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致。

不少人有幽門螺旋桿菌,經常聽見有胃病朋友照胃鏡時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而要接受治療。但有些人卻服多次療程都無法殺清幽門螺旋桿菌。到底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東東?為何可以如此頑強?腸胃專科醫生為我們解構箇中玄機!

撰文:陳旭英

幽門螺旋桿菌有多頑強,為何經歷多次殺菌療程都無法殲滅?

「我在2014年開始第一次殺菌療程,服完兩星期葯,複診時醫生說我有服足葯就可以,毋須再檢查,我以為沒事啦!誰知之後複發……」張先生說。

51歲的張先生4年前因胃痛而求醫,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螺旋桿菌,家庭醫生處方了兩星期的抗生素療程殺菌。療程完結後胃痛消失,故醫生說毋須再照胃鏡或其他檢查。

然而兩年後,張先生胃痛問題又來纏擾他,這次他直接前往見腸胃專科醫生,對方在了解病歷後,懷疑之前的療程未能殺絕幽門螺旋桿菌,建議他再做胃鏡,發現仍然有幽門螺旋桿菌,處方兩星期的一線治療幽門螺旋桿菌藥物。怎料療程後的吹氣測試,發現胃內仍有菌存在,張先生再做胃鏡檢查,並在胃內取組織及細菌化驗,檢查是否有抗藥性,結果顯示有兩種抗生素能有效對付,醫生再處方第二線殺菌藥物及輔助藥物,療程一個月。 」張先生說。

四成人有幽門螺旋桿菌

他以為這次對症下藥,應該能一舉殲滅惡菌,誰知在完成療程後做吹氣測試,發現惡菌仍存在!腸胃科醫生建議他再服用另一個療程,並加上對付肺結核桿菌作輔助藥物,之後再驗,幽門螺旋桿菌仍然不死!

為何會這樣?張先生和醫生心中都充滿問號!腸胃科醫生轉介張先生到養和醫院接受進一步診斷及治療。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徐成智醫生說,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會引發很多問題,最常見是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或小腸潰瘍,長遠來說可能會增加病人胃癌風險。

▲徐成智醫生指出,香港大約四成人有幽門螺旋桿菌。

徐醫生說,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長期寄生在人體內都沒有病徵,人體可以與它共存,如果沒有引起嚴重的發炎,就不知自己帶菌。

「消化不良,進食後胃脹、胃頂住或有谷住、疼痛等病徵與幽門螺旋桿菌有一定關係,因為很多病人因消化不良求見醫生,檢查後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處方藥物殺菌後,有一半以上患者的消化不良病徵消失。」徐醫生說。

細菌不死 風險存在

如果沒有病徵,是否代表沒有發炎? 「不是,就算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發炎亦不一代表有病徵,它引起的發炎大多屬淺表性質,只在胃黏膜層,未必影響吸收或胃部蠕動,所以病人未必有感覺。」徐醫生說。

大部分病人是因為接受恆常健康檢查,或因胃部不適而求診時才發現。小部分有缺鐵性貧血病人,檢查時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引發的胃發炎,因而影響吸收。

幽門螺旋桿菌在世界衛生組織已被定為致癌細菌,寄生在胃內,無論有沒有引致發炎,宿主的胃癌風險都比一般人高。故如發現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就應接受殺菌療程。

徐成智醫生解釋殺菌的好處:「第一,減低胃癌風險;第二,減低由幽門螺旋桿菌引發的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第三,部分年長人士需要服藥減低嚴重疾病(冠心病或中風)風險,例如亞士匹靈、新一代抗凝血葯,但這類藥物會增加胃出血風險,研究發現如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殲滅後可以減低病人胃出血風險。」徐成智說。

 

「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體內愈久,致癌風險愈高。胃癌高風險人士,包括男士、長期吸煙、家族有胃癌病史的,都應考慮接受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如帶菌,無論有沒有病徵,都應接受治療。」徐說。

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炎亦有輕微與嚴重之分,如屬淺表性發炎,即只在黏膜,情況較輕微;但如屬萎縮性胃炎,胃癌風險便高!

個別病人在服用抗生​​素療程後未能完全殺死細菌,很多時因為細菌已經出現抗藥性。

▲進食前洗手保持個人衛生,減少細菌感染機會。

多種原因 影響療效

徐成智醫生說,治療幽門螺旋桿菌,一般會用兩種抗生素,加抑壓胃酸葯,一個療程為兩星期,殺菌成功率平均為85%至90%(因不同治療配搭而效果不同)。

沒有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在服用第一線藥物一星期後,大部分細菌已死亡,但為保險,腸胃科醫生會處方兩星期藥物療程。部分病人服用一星期後出現副作用如腹痛、腹瀉或嘔吐,應致電醫生商討解決方案。

病人在療程完結後四至八星期內需要進行吹氣測試,如測試結果發現仍然有菌,病人可能要轉葯及再追查原因。

徐醫生說,如果病人有吸煙、飲酒習慣或沒有依指示服藥,或期間因有副作用而暫停服藥,都會影響治療效果。而檢驗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帶抗藥性,需要進行細菌培養。

「幽門螺旋桿菌需要在酸度高的環境生存,離開胃部後,它很快死亡,故需要特別方式處理細菌培養。」徐說。

終極方案 成功殺菌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第一線有效藥物是盤尼西林(青霉素),故醫生一般會處方此葯。如未能殺盡,才處方第二線葯,如無效才用第三線藥物。

「第二、三線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有病人服用後會作悶、作嘔、暈眩、腹痛等,故醫生會向病人解釋清楚藥物副作用,讓病人有心理準備,避免因出現副作用而自行停葯;而第二線藥物的治療成功率比第一線藥物低5%至10%:而吸煙及飲酒人士,服用藥物效果會較差。」

服用3個療程仍未能殺絕幽門螺旋桿菌的張先生,在徐成智醫生詳細了解病歷後,處方一種非抗生素但可以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活動能力的藥物,再配合抗生素及治療肺癆藥物(Rifabutin)三管齊下,但仍然未能成功殲滅細菌。之後徐醫生再根據病理化驗室的報告,處方兩種有效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結果仍未成功!這時張先生已經歷了5次療程,都未能殺死頑強的幽門螺旋桿菌,不禁有點心灰。

徐醫生其後轉介張先生到瑪麗醫院見一位研究幽門螺旋桿菌的專家,再進行胃鏡、分析所有化驗報告,調配了一個藥物組合,張先生在完成14天療程後,終於成功殺菌!

對於自己多次殺菌失敗,張先生每次都有向醫生查問原因,他們都不謀而合地說,與服用抗生素有關。

「我不吸煙,不飲酒,但服用了10年8年抗生素。我小學時體弱多病,醫生常給我處方抗生素;青春期時臉上長暗瘡,醫生又處方抗生素;出來社會工作後每逢遇上傷風感冒,要快痊癒又請醫生處方抗生素,加上我經常沒有完成抗生素療程便自行停葯,造成今天的惡果。」張先生說。

如何預防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較少機會透過飲食傳染,但用公筷仍然較安全。

很多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如何避免感染?徐成智醫生說,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糞便傳染,如果患者如廁後沒有洗手,觸摸過的洗手間門柄便會帶菌,其後接觸門柄的人就會沾到細菌,如之後沒有洗手便進食,幽門螺旋桿菌便會進入胃內。要避免經上述途徑傳染,可用紙巾覆蓋門柄,避免直接接觸。另外進食前及觸摸口鼻前要洗手。研究發現共同生活的人感染風險高,例如病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其配偶、同居人士很多時會被感染。徐醫生建議如同住親人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員都應檢驗是否帶菌。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杜鲁多大势已去?民调显示2024年预算案未能起效果

恐怖!多伦多华人房子被陌生人入侵强占,茅台喝光屋内狼藉!

各种鸡蛋挑花眼!什么样的鸡蛋最值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