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信棠专栏:了解息肉保健康

加拿大都市网

作者:岑信棠

50多岁的云妮最近要找大肠外科医生进行内窥镜。虽然她一直知道健康饮食及生活习惯的重要性,但在商界打滚多年,她因工作关系要经常应酬,实在无法保持健康习惯。花了数十年拼搏事业后,眼见3位好友先后患上肠癌,如今她自觉要好好关注个人健康。

大肠内窥镜的检查结果显示,云妮有3粒息肉。大肠息肉是由大肠黏膜长出来的组织,有蒂息肉(Polypoid polyps)的外形有如冬菇,以一条幼茎与大肠黏膜相连;另一种则没有幼茎,名为无蒂息肉(Sessile polyps)。显微镜下,息肉分为两种,较常见的是腺瘤(Adenoma),它们较易变成肿瘤,风险取决于息肉大小,数量和所在位置。如病人长有3粒或以上的息肉,尽管显微镜下它们未恶化成肿瘤,但将来其他息肉变成肿瘤的机会较高;另一种是增生性息肉,它们的变癌机会小。

大肠息肉很常见,60岁人士当中,至少三分一人带有一粒或以上大肠息肉,但绝大部分人的息肉不带症状,只有少数会出现大便隐血,贫血,晕眩,皮肤苍白等。犹幸云妮一向有先见之明,50多岁时已自行决定检查,还真发现有息肉。医生向云妮解释,大肠黏膜细胞每隔数天会进行新陈代谢,正常细胞会按序成熟,然后在最表层脱落并凋亡。但是,当大肠黏膜细胞基因变异,便会阻碍细胞成熟和凋亡,反而让不成熟及基因变异的细胞继续生存,最后可演变成恶性细胞,患上大肠癌

虽说绝大部分的大肠息肉都不是恶性,但是大多数的大肠癌却由息肉演变而成。大肠内窥镜是诊断大肠息肉的主要方法,还可同时切除息肉,如息肉过大而内窥镜无法完全切除的话,病人则要以手术切去一段大肠。接受一次大肠内窥镜后,一般跟进做法是10年内毋需再做,但视乎病人的息肉类别,大小及家族史,部分情况短至3年后要再次接受内窥镜检查,云妮虽没有肠癌的家族史,她仍接受医生建议,每3年做大肠内窥镜检查。

事实上,最近政府推出大肠癌筛查,先验市民的大便隐血,当结果呈阳性则再进行内窥镜检查。筛查目的是尽早诊断并治疗大肠息肉,以免让其恶化成癌症外科。医生也提醒云妮,要避免肠癌风险因素,例如红肉及腌制肉类,烟酒等不健康饮食习惯,应减少沾染,避免肥胖及患糖尿病,且应多做运动,奉行健康生活习惯。

有次,云妮一位朋友陪她复诊,朋友问医生这些避免肠癌的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又或者可否预防大肠息肉?肿瘤科医生解释,她俩只有50多岁,离平均寿命还有30多年日子,而这些风险都是与肠癌有关的已知因素,从肿瘤学角度看,致癌因素会一直累积,所以不论是预防肠癌或大肠息肉,聪明的做法是避免任何高风险的致癌因素,好处不但是免除息肉生长,同时可减低患心血管及脑血管病风险,还能保护认知功能,避免过早患上认知障碍。在愈见长寿的年代里,这些更显重要吧!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老外如何清洗水果和蔬菜?注册营养师教你3个简单的步骤

警告!加拿大女子服用“神奇”天然补品 含有大量隐藏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