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 I 視頻】標籤新冠肺炎為「中國病毒」是否歧視?

加拿大都市网

 

 

(《省報》頭版以「中國病毒」形容新冠肺炎,引發爭議。 )

新冠狀病毒(原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多國,在加拿大已有7宗確診病例,各大媒體都大篇幅報道,務求讓民眾能掌握準確資訊。然而,《省報》(The Province)在本月5日在頭版,以紅、黑體大字「中國病毒」來形容卑詩省第二宗個案(2nd China Virus Case in BC),在社區引起爭議。有人發起網上聯署,要求該報收回並停止使用有關字眼;中國駐溫哥華總領館發表聲明強烈譴責,指該標題帶有種族主義歧視性質,要求該報道歉。究竟如何稱呼一個病毒,有甚麼考慮?而在病疫恐慌中,又可如何一個多元文化社會裡展現同心抗疫的精神?

 

 

「標題黨」給歧視的種子澆水

文:陳儀芬

歧視的種子可能埋藏在不少人的心中,沒有適合的環境它就是死的,但一旦找到了一點土壤,可能就發芽長大。

我理解《省報》採用「標題黨」的做法企圖吸引讀者,但身為一個名氣響叮噹、甚至得過獎的媒體,輕易地採用「中國病毒」四個字是不妥當的。尤其編輯主管們很清楚當前社會氣氛本,已對新冠狀病毒疫情憂慮驚嚇,標籤化華人的問題已經蕩漾,怎可以繼續火上澆油?

日前一個實例,一個住在溫哥華、過去20年沒有到過中國的華裔女子,只因為在墨西哥航空公司的飛機上咳了一聲,立即引發空服員關注,問她是否去過中國,又是否去過武漢。儘管她說沒有,卻仍硬要她戴上口罩,這難道不是一種隱性的歧視嗎?

全球各個角落都上演着類似的歧視案例,一名居住在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的華人撥打救護車緊急服務,雖然他的病症與冠狀病毒無關,但因為其華人的身份還是遭到了工作人員的「特別對待」。有些人似乎忘記了病毒本身,在意的竟是膚色的問題。

很欣慰看到兩個意大利華裔男孩夏宏望和Massimiliano Martigli Jiang (姜嘯)拍了一段「我不是病毒」的視頻,視頻中的主角Massimiliano矇著眼睛、戴着口罩,站在一個寫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類」的標語牌旁。有些人冷冷看着他,有些人好奇地拍照,但直到第一個人上來擁抱他,接着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走近他,給予他支持鼓勵。他說:「我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歧視華人了,很多人和你們(意大利人)一樣在這裡長大,一起讀書,我們並不是病毒。」

是的,我們都是加拿大的一分子,我們在這片土地工作,我們的子女在這裡長大念書,任何膚色種族都一樣,病毒不會因人種而區別對待,會區別對待的只有偏離的人心。「恐懼」是一種傳染病,但「溫暖」同樣有極大的散播能量,所以當第一個人給了Massimiliano溫暖後,激發許多人站出來擁抱他。

更可喜的是,這兩天,我們看到西班牙、瑞典、英國、法國等一些年輕人紛紛發起了「我不是病毒」的運動,在這個冬天,如此的暖流令人感動。當歧視開始萌芽,只要有人先站出來踩着它,就會有更多的跨步開展,這是我們需要的積極力量。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我們只崇敬真理,自由的、無限的、不分國界的真理,毫無種族歧視或偏見的真理。」百年後,他的這段話,依然是動蕩社會中最好的指標。

「能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文:廖長仁

平心而論,在武漢爆發病毒初期稱之為「新冠肺炎」,大概沒存心歧視之意。因為回顧歷史,有不少病症的稱呼,都是與地域名稱有關的。

例如「德國麻疹」是因由德國的醫生區辨出此類出疹的特殊性而得名;「日本腦炎」是因最早於日本分離出病原體;「伊波拉病毒」的命名,與「武肺」的情況相似,因最早發生於西非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細菌性傳染病「萊姆病」因於1975年在美國萊姆鎮被發現而命名;「非洲豬瘟」則是因為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雅被報告。

比較無辜的,是「西班牙流感」。由於該流感是於1918年爆發,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避免打擊士氣,參戰國都封鎖疫情消息。不巧的是,西班牙國王得病,而西班牙當時是中立國,於是各國就順勢把疫症命名為「西班牙流感」。

不過,雖有把病毒命名扯上爆發地區的不成文慣例,但此做法確易引起對個別地區「污名化」,也曾掀起過爭議。

例如,2012年出現的MERS,因大多數個案患者皆曾在中東逗留,遂被世衞稱之為「中東呼吸綜合症」,引起部分阿拉伯國家抗議。在2013年,醫學期刊《刺胳針》把一種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命名為「新德里1型」,也令印度醫學專家大為不滿。

為免造成「污名化」,世衛及相關組織在2015年制定新疾病命名原則,包括以病毒的類型命名。不過,在實際運作上,當有疫情爆發時,各國需要馬上通報並呼籲公眾關注,在未能確認病毒類型前,冠以病毒的發源地稱呼,似乎難以避免。而當確認病毒類型後,則盡量以正式學名稱之。

了解這些背景,《省報》(The Province)日前在頭版,以「中國病毒」(China Virus)來形容新冠病毒,並不適當。將之定性為「帶有種族主義歧視性」,也許有點過激;但根據避免造成污名化的原則,該標題也明顯不合格,且在社區造成分化。

特別在目前的敏感時刻,隨着疫情迅速蔓延,民眾人人自危的情況下,社區上已屢傳疑似「武肺歧視」的案例。這些事件中,有些確有較明顯的歧視成份;有的則似是由於恐慌而引致的非理性反應。但無論原因為何,一個多元文化社會都必須有所警覺,各方都有責任去避免進一步引發不必要的分化和爭抝,防止恐懼轉化為更深層的成見和對立,甚至真的形成了歧視。

正如卡繆在小說《瘟疫》中的名句,「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瘟疫;沒有一個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免除得了的」,而「能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網上圖片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省报》头版以「中国病毒」形容新冠肺炎,引发争议。 )

新冠状病毒(原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多国,在加拿大已有7宗确诊病例,各大媒体都大篇幅报道,务求让民众能掌握准确资讯。然而,《省报》(The Province)在本月5日在头版,以红、黑体大字「中国病毒」来形容卑诗省第二宗个案(2nd China Virus Case in BC),在社区引起争议。有人发起网上联署,要求该报收回并停止使用有关字眼;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指该标题带有种族主义歧视性质,要求该报道歉。究竟如何称呼一个病毒,有甚么考虑?而在病疫恐慌中,又可如何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里展现同心抗疫的精神?

 

 

「标题党」给歧视的种子浇水

文:陈仪芬

歧视的种子可能埋藏在不少人的心中,没有适合的环境它就是死的,但一旦找到了一点土壤,可能就发芽长大。

我理解《省报》采用「标题党」的做法企图吸引读者,但身为一个名气响叮当、甚至得过奖的媒体,轻易地采用「中国病毒」四个字是不妥当的。尤其编辑主管们很清楚当前社会气氛本,已对新冠状病毒疫情忧虑惊吓,标签化华人的问题已经荡漾,怎可以继续火上浇油?

日前一个实例,一个住在温哥华、过去20年没有到过中国的华裔女子,只因为在墨西哥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咳了一声,立即引发空服员关注,问她是否去过中国,又是否去过武汉。尽管她说没有,却仍硬要她戴上口罩,这难道不是一种隐性的歧视吗?

全球各个角落都上演着类似的歧视案例,一名居住在西班牙格拉纳达(Granada)的华人拨打救护车紧急服务,虽然他的病症与冠状病毒无关,但因为其华人的身份还是遭到了工作人员的「特别对待」。有些人似乎忘记了病毒本身,在意的竟是肤色的问题。

很欣慰看到两个意大利华裔男孩夏宏望和Massimiliano Martigli Jiang (姜啸)拍了一段「我不是病毒」的视频,视频中的主角Massimiliano蒙着眼睛、戴着口罩,站在一个写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的标语牌旁。有些人冷冷看着他,有些人好奇地拍照,但直到第一个人上来拥抱他,接着有越来越多的人也走近他,给予他支持鼓励。他说:「我们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歧视华人了,很多人和你们(意大利人)一样在这里长大,一起读书,我们并不是病毒。」

是的,我们都是加拿大的一分子,我们在这片土地工作,我们的子女在这里长大念书,任何肤色种族都一样,病毒不会因人种而区别对待,会区别对待的只有偏离的人心。「恐惧」是一种传染病,但「温暖」同样有极大的散播能量,所以当第一个人给了Massimiliano温暖后,激发许多人站出来拥抱他。

更可喜的是,这两天,我们看到西班牙、瑞典、英国、法国等一些年轻人纷纷发起了「我不是病毒」的运动,在这个冬天,如此的暖流令人感动。当歧视开始萌芽,只要有人先站出来踩着它,就会有更多的跨步开展,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力量。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百年后,他的这段话,依然是动荡社会中最好的指标。

「能对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文:廖长仁

平心而论,在武汉爆发病毒初期称之为「新冠肺炎」,大概没存心歧视之意。因为回顾历史,有不少病症的称呼,都是与地域名称有关的。

例如「德国麻疹」是因由德国的医生区辨出此类出疹的特殊性而得名;「日本脑炎」是因最早于日本分离出病原体;「伊波拉病毒」的命名,与「武肺」的情况相似,因最早发生于西非刚果的伊波拉河流域;细菌性传染病「莱姆病」因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被发现而命名;「非洲猪瘟」则是因为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亚被报告。

比较无辜的,是「西班牙流感」。由于该流感是于1918年爆发,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避免打击士气,参战国都封锁疫情消息。不巧的是,西班牙国王得病,而西班牙当时是中立国,于是各国就顺势把疫症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不过,虽有把病毒命名扯上爆发地区的不成文惯例,但此做法确易引起对个别地区「污名化」,也曾掀起过争议。

例如,2012年出现的MERS,因大多数个案患者皆曾在中东逗留,遂被世衞称之为「中东呼吸综合症」,引起部分阿拉伯国家抗议。在2013年,医学期刊《刺胳针》把一种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1型」,也令印度医学专家大为不满。

为免造成「污名化」,世卫及相关组织在2015年制定新疾病命名原则,包括以病毒的类型命名。不过,在实际运作上,当有疫情爆发时,各国需要马上通报并呼吁公众关注,在未能确认病毒类型前,冠以病毒的发源地称呼,似乎难以避免。而当确认病毒类型后,则尽量以正式学名称之。

了解这些背景,《省报》(The Province)日前在头版,以「中国病毒」(China Virus)来形容新冠病毒,并不适当。将之定性为「带有种族主义歧视性」,也许有点过激;但根据避免造成污名化的原则,该标题也明显不合格,且在社区造成分化。

特别在目前的敏感时刻,随着疫情迅速蔓延,民众人人自危的情况下,社区上已屡传疑似「武肺歧视」的案例。这些事件中,有些确有较明显的歧视成份;有的则似是由于恐慌而引致的非理性反应。但无论原因为何,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都必须有所警觉,各方都有责任去避免进一步引发不必要的分化和争抝,防止恐惧转化为更深层的成见和对立,甚至真的形成了歧视。

正如卡缪在小说《瘟疫》中的名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瘟疫;没有一个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免除得了的」,而「能对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网上图片

" ["post_title"]=> string(78) "【相对论 I 视频】标签新冠肺炎为「中国病毒」是否歧视?" ["post_excerpt"]=> string(0) "" ["post_status"]=> string(7) "publish" ["comment_status"]=> string(6) "closed" ["ping_status"]=> string(6) "closed" ["post_password"]=> string(0) "" ["post_name"]=> string(192) "%e3%80%90%e7%9b%b8%e5%af%b9%e8%ae%ba-i-%e8%a7%86%e9%a2%91%e3%80%91%e6%a0%87%e7%ad%be%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4%b8%ba%e3%80%8c%e4%b8%ad%e5%9b%bd%e7%97%85%e6%af%92%e3%80%8d%e6%98%af" ["to_ping"]=> string(0) "" ["pinged"]=> string(0) "" ["post_modified"]=> string(19) "2020-02-10 07:54:47" ["post_modified_gmt"]=> string(19) "2020-02-10 15:54:47" ["post_content_filtered"]=> string(0) "" ["post_parent"]=> int(0) ["guid"]=> string(50) "https://admin.dushi.singtao.ca/vancouver/?p=494933" ["menu_order"]=> int(0) ["post_type"]=> string(4) "post" ["post_mime_type"]=> string(0) "" ["comment_count"]=> string(1) "0" ["filter"]=> string(3) "raw" } } -->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省报》头版以「中国病毒」形容新冠肺炎,引发争议。 )

新冠状病毒(原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多国,在加拿大已有7宗确诊病例,各大媒体都大篇幅报道,务求让民众能掌握准确资讯。然而,《省报》(The Province)在本月5日在头版,以红、黑体大字「中国病毒」来形容卑诗省第二宗个案(2nd China Virus Case in BC),在社区引起争议。有人发起网上联署,要求该报收回并停止使用有关字眼;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指该标题带有种族主义歧视性质,要求该报道歉。究竟如何称呼一个病毒,有甚么考虑?而在病疫恐慌中,又可如何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里展现同心抗疫的精神?

 

 

「标题党」给歧视的种子浇水

文:陈仪芬

歧视的种子可能埋藏在不少人的心中,没有适合的环境它就是死的,但一旦找到了一点土壤,可能就发芽长大。

我理解《省报》采用「标题党」的做法企图吸引读者,但身为一个名气响叮当、甚至得过奖的媒体,轻易地采用「中国病毒」四个字是不妥当的。尤其编辑主管们很清楚当前社会气氛本,已对新冠状病毒疫情忧虑惊吓,标签化华人的问题已经荡漾,怎可以继续火上浇油?

日前一个实例,一个住在温哥华、过去20年没有到过中国的华裔女子,只因为在墨西哥航空公司的飞机上咳了一声,立即引发空服员关注,问她是否去过中国,又是否去过武汉。尽管她说没有,却仍硬要她戴上口罩,这难道不是一种隐性的歧视吗?

全球各个角落都上演着类似的歧视案例,一名居住在西班牙格拉纳达(Granada)的华人拨打救护车紧急服务,虽然他的病症与冠状病毒无关,但因为其华人的身份还是遭到了工作人员的「特别对待」。有些人似乎忘记了病毒本身,在意的竟是肤色的问题。

很欣慰看到两个意大利华裔男孩夏宏望和Massimiliano Martigli Jiang (姜啸)拍了一段「我不是病毒」的视频,视频中的主角Massimiliano蒙着眼睛、戴着口罩,站在一个写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的标语牌旁。有些人冷冷看着他,有些人好奇地拍照,但直到第一个人上来拥抱他,接着有越来越多的人也走近他,给予他支持鼓励。他说:「我们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再歧视华人了,很多人和你们(意大利人)一样在这里长大,一起读书,我们并不是病毒。」

是的,我们都是加拿大的一分子,我们在这片土地工作,我们的子女在这里长大念书,任何肤色种族都一样,病毒不会因人种而区别对待,会区别对待的只有偏离的人心。「恐惧」是一种传染病,但「温暖」同样有极大的散播能量,所以当第一个人给了Massimiliano温暖后,激发许多人站出来拥抱他。

更可喜的是,这两天,我们看到西班牙、瑞典、英国、法国等一些年轻人纷纷发起了「我不是病毒」的运动,在这个冬天,如此的暖流令人感动。当歧视开始萌芽,只要有人先站出来踩着它,就会有更多的跨步开展,这是我们需要的积极力量。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百年后,他的这段话,依然是动荡社会中最好的指标。

「能对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文:廖长仁

平心而论,在武汉爆发病毒初期称之为「新冠肺炎」,大概没存心歧视之意。因为回顾历史,有不少病症的称呼,都是与地域名称有关的。

例如「德国麻疹」是因由德国的医生区辨出此类出疹的特殊性而得名;「日本脑炎」是因最早于日本分离出病原体;「伊波拉病毒」的命名,与「武肺」的情况相似,因最早发生于西非刚果的伊波拉河流域;细菌性传染病「莱姆病」因于1975年在美国莱姆镇被发现而命名;「非洲猪瘟」则是因为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亚被报告。

比较无辜的,是「西班牙流感」。由于该流感是于1918年爆发,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避免打击士气,参战国都封锁疫情消息。不巧的是,西班牙国王得病,而西班牙当时是中立国,于是各国就顺势把疫症命名为「西班牙流感」。

不过,虽有把病毒命名扯上爆发地区的不成文惯例,但此做法确易引起对个别地区「污名化」,也曾掀起过争议。

例如,2012年出现的MERS,因大多数个案患者皆曾在中东逗留,遂被世衞称之为「中东呼吸综合症」,引起部分阿拉伯国家抗议。在2013年,医学期刊《刺胳针》把一种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命名为「新德里1型」,也令印度医学专家大为不满。

为免造成「污名化」,世卫及相关组织在2015年制定新疾病命名原则,包括以病毒的类型命名。不过,在实际运作上,当有疫情爆发时,各国需要马上通报并呼吁公众关注,在未能确认病毒类型前,冠以病毒的发源地称呼,似乎难以避免。而当确认病毒类型后,则尽量以正式学名称之。

了解这些背景,《省报》(The Province)日前在头版,以「中国病毒」(China Virus)来形容新冠病毒,并不适当。将之定性为「带有种族主义歧视性」,也许有点过激;但根据避免造成污名化的原则,该标题也明显不合格,且在社区造成分化。

特别在目前的敏感时刻,随着疫情迅速蔓延,民众人人自危的情况下,社区上已屡传疑似「武肺歧视」的案例。这些事件中,有些确有较明显的歧视成份;有的则似是由于恐慌而引致的非理性反应。但无论原因为何,一个多元文化社会都必须有所警觉,各方都有责任去避免进一步引发不必要的分化和争抝,防止恐惧转化为更深层的成见和对立,甚至真的形成了歧视。

正如卡缪在小说《瘟疫》中的名句,「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瘟疫;没有一个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免除得了的」,而「能对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网上图片

" ["post_title"]=> string(78) "【相对论 I 视频】标签新冠肺炎为「中国病毒」是否歧视?" ["post_excerpt"]=> string(0) "" ["post_status"]=> string(7) "publish" ["comment_status"]=> string(6) "closed" ["ping_status"]=> string(6) "closed" ["post_password"]=> string(0) "" ["post_name"]=> string(192) "%e3%80%90%e7%9b%b8%e5%af%b9%e8%ae%ba-i-%e8%a7%86%e9%a2%91%e3%80%91%e6%a0%87%e7%ad%be%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4%b8%ba%e3%80%8c%e4%b8%ad%e5%9b%bd%e7%97%85%e6%af%92%e3%80%8d%e6%98%af" ["to_ping"]=> string(0) "" ["pinged"]=> string(0) "" ["post_modified"]=> string(19) "2020-02-10 07:54:47" ["post_modified_gmt"]=> string(19) "2020-02-10 15:54:47" ["post_content_filtered"]=> string(0) "" ["post_parent"]=> int(0) ["guid"]=> string(50) "https://admin.dushi.singtao.ca/vancouver/?p=494933" ["menu_order"]=> int(0) ["post_type"]=> string(4) "post" ["post_mime_type"]=> string(0) "" ["comment_count"]=> string(1) "0" ["filter"]=> string(3) "raw" } } -->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