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C最新研究發現 大溫出售海產品四分之一「貨不對版」

加拿大都市网

■ 最新研究發現,鯽魚被錯貼上鱲魚標籤出售,在大溫甚為普遍。圖為目前市面出售的鱲魚(又稱鯛魚)。CBC

星島日報記者張文慈報道

卑詩大學(UBC)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大溫地區目前出售的海產中,高達四分之一的標籤被貼錯,其中一些原本是鯽魚(tilapia)的,卻被貼上鱲魚(red-snapper,又稱鯛魚)標籤出售,而且情況甚為普遍,或存在食品欺詐。

■ UBC土地和食物系統科學博士生胡雅茜指,大溫海產四分之一的標籤被貼錯。資料圖片

 

 

據UBC土地和食物系統科學博士生胡雅茜向《星島日報》記者表示,她是在該系副教授陸曉楠指導下,與海洋保育組織Oceana Canada合作,用基因技術對樣本進行分析。她解釋:「每種動植物都有自己獨特的遺傳基因序列,實驗室以此製作基因條形碼,可確認樣本的品種。」

從超市餐館壽司店 抽取281樣本

UBC食品安全實驗室,是在去年9月至今年2月6個月期間,在大溫超市、餐館、及壽司店抽取281個海鮮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當中有70個海鮮樣本和標籤上標明的品種不相符,標籤錯誤比率是25%。

■ 壽司所含海鮮也存在標籤出錯。CBC

調查結果顯示,餐館海鮮標籤錯誤的百分比最高,達到29%,其次是超市24%,而壽司店出錯比例是23%。而標籤錯誤最多的海鮮是鱲魚,34個樣本中有31個貼錯標籤。胡雅茜說:「我們在超市取樣包括全條魚或魚片;在餐館、壽司店則是根據菜單點菜結果而定。」她指,國際貨品供應鏈複雜,進口海鮮在到達超市出售前,可能會先經多個國家,譬如魚類在加拿大捕撈,卻送往中國切片,再送往美國裹粉,因此很難判斷貨品在哪個環節被錯誤標籤。

國際貨品供應鏈複雜 或有意貼錯

此外,不同的國家及地區,或許海鮮名稱並不完全相同。所以在發貨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無意識的錯誤標籤產品。不過,胡雅茜說:「貼錯標籤的原因包括有意及無意,相信有人可能會故意貼錯海鮮標籤,將其作為更昂貴的產品出售,這就屬於食品欺詐。」

她又說,根據10年前UBC的另一項相關研究,發現情況在過去10年並無太大改善。「海鮮欺詐不僅傷害我們的健康,也傷害了我們的錢包。」Oceana Canada的一位發言人拉文(Julia Levin)說:「身為消費者,如果你想對海鮮作出負責任的決定,必須確切地知道你得到了什麼,以及它是如何被捕獲的,是否屬於養殖或野生捕撈。」早前Oceana Canada一項研究結果也發現,美國及加拿大有商店把較便宜的養殖三文魚,當作價錢較昂貴的野生三文魚出售。除三文魚以外,該組織較早前發表報告,指美國市面上出售的吞拿魚產品,高達三分二是冒牌貨。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温哥华现食肆倒闭潮 17知名餐厅近期熄灯

列治文第二间紧急基本医疗中心4月2日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