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華人、華埠與加拿大鐵路的故事

加拿大都市网

(■太平洋鐵路華工是救兵,還是棄卒?論者認為兩者都是。)

百多年前,鐵路是加拿大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不單拉近省與省的地理距離,促進經濟和地區的合作和發展,更令加拿大成為大西洋至太平洋的國家,為建成這條連接東西岸鐵路,一批華工發揮了神奇及堅韌的幹勁和能力,也作出了極大的犧牲。

是救兵,還是棄卒?

1871年,卑詩省成為加國聯邦第六個省份,但有一個條件:就是聯邦政府在10年內,必須興建一條鐵路連接東西兩岸,由於首任總理麥當勞(John A. Macdonald)在1873年被逼辭職下台,到1878年他重新執政時,接連東西兩岸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na Pacific Railway)計劃才再度提上議程。

聯邦政府一直希望找到私人投資者負責這個計劃,幾次失敗後,終於找到滿地可銀行主席斯蒂芬(George Stephen)連同一班加拿大和美國企業家願意投資。1881年2月,太平洋鐵路公司正式成立,斯蒂芬成為太平洋鐵路首任主席。不過計划進行後,由於超支,財政出現困難,也找不到足夠工人,在別無選擇下,太平洋鐵路決定效法美國模式,引入華工修建鐵路。

當年引入了多少華工?沒有正式統計,只知道高峰期,約有7,000華工為太平洋鐵路工作。由1881至1884年,加拿大一共引進14,700華工,10,387人由中國過來,4,313人則來自太平洋沿岸,包括從美國而來。不過這些華工之中,不是所有人都參與了鐵路工作。據估計,有7,000名華工參與興建鐵路。

華工工資只是白人工人三分一。與白人工人其它差別還包括,他們沒有福利,甚至食物也是自備,更負責最危險的任務,包括爆破隧道。據保守估計,由1881年至1885年鐵路建造期間,有600名華人死亡,他們沒有任何賠償,甚至沒有人向他們家人報死訊。僥倖生存的一群,由於長期沒有新鮮食物,居住環境惡劣,很多患上不同疾病,包括營養不良等。

據悉,在鐵路完成後,由美國上來的華工返回美國,但由中國過來的,由於沒有船費,超過5,000人被逼留在加拿大。他們原本打算在加拿大工作一段時間,可以帶着錢返家,誰知不單賺不到錢,更被逼滯留,受盡歧視,最後客死異鄉。

太平洋鐵路建成後,連接加拿大東西岸,更打通了加拿大與歐洲和亞洲國家的水路交通,令亞洲的貨物包括絲綢與茶葉運到北美以至歐洲,至也讓北洲的農產品和木材可以運到亞洲。

透過這條航道,亞洲移民包括華人開始有規模地移居北美,也令卑詩省成為加拿大通往亞太地區的門戶(Pacific Gateway)。後來,太平洋鐵路更運送過幾萬名由中國來的華人到歐洲戰場。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8萬多名中國勞工被送到法國,為英法軍隊提供後援工作,對抗德國及奧匈帝國,這些中國人由中國青島坐船到溫哥華上岸,部分乘船經巴拿馬運河到歐洲,而大部分則由太平洋鐵路火車運到加拿大東岸,再坐船橫越大西洋到法國馬賽。為何說運而不是坐火車?原因這批華工當時不準離開車廂,還有人看守,被當成貨物,處境十分可憐,正式歷史也沒有記載。

■1887年5月23日下午一時,太平洋鐵路第一列客運火車開入溫哥華,全市的人暫停下手上工作,爭相目睹這個歴史時刻。 溫哥華檔案館

太平洋鐵路成溫市最大地主

太平洋鐵路西岸總站原本定在滿地寶。1984年,卑詩省府與太平洋鐵路達成協議,將鐵路總站延伸到溫哥華,代價是將溫哥華6000多英畝土地(約溫哥華五分之一)撥歸太平洋鐵路。這協議令太平洋鐵路成為溫哥華最大的地主,擁有的土地由布拉德內灣(Burrard Inlet)至菲沙河。

1887年6月,太平洋鐵路租用的蒸氣船Abyssinia,由香港經日本橫濱抵達溫哥華,船上有22位頭等艙乘客,80位大艙的華人乘客,一袋郵件,三袋報章,3000噸貨物,大部分貨物是運往波士頓和紐約的茶葉。

這些郵件或者報章,大部分都是來自中國,透過這個精神食糧,可以慰藉加拿大華人的思鄉情懷,也建立起溫哥華與亞洲往來的橋樑。

溫哥華地價迅速上漲,太平洋鐵路擁有的地產,1887年只值100萬元,兩年後1889年已升至170萬元,再過兩年則是200萬元,四年升值了一倍。而華人處境卻恰恰相反。

1885年,即太平洋鐵路接近完工時,聯邦政府宣布向華人收取50元人頭稅,目的是阻止華人進入加拿大。該法案形容:「華人不傾向接受我們的法律,與我們習俗和職業有別,(他們)逃避交稅,帶有傳染病,在緊急時刻沒有援手,習慣性將遺骸移回(故鄉)……對(我們)社會的幸福和安寧都構成不良後果。」

1886年4月,有消息指華人在溫哥華商業區買了兩幅土地後,引發整個溫哥華白人社會的不滿。當時溫哥華報章《Vancouver News》警告:「無論我們發現他們(華人)的努力是否微不足道,都應該及早阻止。」

■華埠被暴徒衝擊前,溫哥華報章《The World》頭版報「所有黨派一致反亞」。

1886年溫哥華髮生大火後,在溫哥華市長M.A. MacLean以及太平洋鐵路土地專員,也是溫市市議員咸美頓支持下,市議會通過動議,防止華人被火災燒毀房屋重建。咸美頓更要求市府採取行動,儘可能防止華人在溫市內定居。

得到市議會撐腰,溫哥華反華情緒越來越高漲。1887年2月24日,300名憤怒白人得到市府默許,衝到溫市西端一個華工營地,燒毀帳篷,打傷華工。

暴亂過後,省府對暴徒行為表示不滿,律政廳長立刻草擬緊急法例,回復溫哥華的秩序,維多利亞更派出40名警員到溫哥華執行法例。

■1907年反亞暴徒襲擊華埠,再到鮑威爾街日本城破壞。 加拿大檔案局

華埠原是荒蕪沼澤

得到省府保護,逃離溫哥華的華人開始回來,但溫哥華反華情緒仍然存在,華人被逼集中在卡羅街(Carrall St)和杜邦街(Dupont St,即現在片打街Pender St)一帶,以求互保,這是溫哥華華埠的雛形。

當時該地環境十分惡劣,但為何會選擇這個區域?據記載,該處當時是一片荒蕪沼澤,漲潮時,福溪(False Creek)的海水會經過卡羅街流到布拉德內灣,以致泥濘滿布。好在在卡羅街和喜士定街處,有一塊凸出的海床,成為躲避漲潮的天然屏障。該處惡劣的環境,於是成為華人的「避風港」。而這也正是華人當時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的真實寫照。

太平洋鐵路於1886年完成後,在很多方面都擁有專利,後來火車運費不斷上升,這時有其它鐵路公司開始加入競爭,其中一間是以美國明尼蘇達州為總部的大北方鐵路(Great Northern Railway)。

當大北方鐵路進入溫哥華時,為了鋪設路軌及其它設施,卡羅街南端及杜邦街東端居住的華人被逼搬走,華裔商人只好在附近上海巷及廣東巷興建住宿房屋,安置居民,這些住宿房屋面積不大,衛生條件都不好,沖涼都要前往公共浴室。

因為鄰近火車站,很多白人妓女租住上海巷和廣東巷的這些住宿房屋,方便乘火車抵達的顧客,令華埠淪為妓女聚集之地,也令華人被指操控女性賣淫。

1906年,華人領袖上書市府,要求將白人妓女遷走,不過,市政府未有理會。於是溫哥華華埠成為黃賭毒(鴉片)溫床,但也在這種特殊環境下,華人可以暫時得到喘息,在被隔開的華埠生活、做生意甚至置業,避免與白人有抵觸。

據官方統計,1901年時,溫哥華華埠住有2053個男人,27個女人,26個兒童。

另外,在1900年,市衛生督察統計在杜邦街的105間住宿房屋中住有1500名房客,每個單位平均住有14人。由此可知,華埠陽盛陰衰,居所擠逼,黃賭毒泛濫,被不少白人視為藏污納垢的社區。
當時報章對華埠的報道均是負面,指華埠衛生欠佳,是西方文化的眼中釘,市政府更利用各種衛生條例針對華埠,清拆華人居住的木屋,限制華人洗衣店不準露天曬晾。

儘管華人已被隔離在華埠內,針對華人的行動仍未肯罷手。1907年9月7日晚上9時,300多名屬於溫哥華排亞聯盟成員,其中大部分是工人或退役軍人,在集會後沖入華埠大肆破壞,他們打壞商店玻璃,華人嚇得躲在屋中,不敢出來,衝擊華埠後,他們改到Powell街的日本城進行破壞。

翌日,暴徒本來打算捲土重來,但警察已在戒備。事後,華人一連三日舉行示威,數以百計華人舉行罷工,在這事件後,廣東巷外建起鐵閘,防止暴徒再闖入。翌年,聯邦政府就這次暴動召開聆訊,並且向華裔商人賠償損失。這就是溫哥華著名的反亞裔暴動。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share to wechat

廉航来了!多伦多飞往百慕大200加元即可成行

闪购!食物容器24件套 打折叠优惠券43.60

中国31岁女留学生伦敦遇害 同校24岁美国男子被控谋杀

64岁何家劲转型从商传身家逾亿 旗下工厂获颁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