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故事:沉浸在自家小菜園的快樂

加拿大都市网

景子楓
 
托加拿大的福。地大人少,加拿大面積995萬平方公里,比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還大,但人口只有3,000萬,是中國13億人的四十分之一。
 
我住在大多倫多市的伊桃碧谷區,已有30年。登高望去,這裡的民居普遍是有個後花園 / 草地的矮屋。在政府的提倡和鼓勵下,很多人家的「後花園」里還辟了一塊菜園。看看市內其它的居民區,也都基本如此。在自家的屋側和屋後,我們也自己動手,各開了一小塊菜地。吃着自己種的菜,享受着業餘種菜之樂。
 
這些年來,從國內或香港來訪的親戚朋友,個個羨慕不已。
 
別看這塊地小,別認為多倫多氣候冷,這是一片沃土,氣溫上適合一般蔬菜生長的溫度。多倫多有120天以上。我們常吃的蔬菜這裡都能出產,質量、產量均佳。每年春天,大地一解凍,首先登場的是頭年留在地里、能夠越冬的洋姜(洋姜可炒肉片,可做醃菜、可作泡菜,2-3天就能吃),其後是韭菜、小芥菜、唐生菜、小蘿蔔……,一樣接一樣。
 
從4月初到9月底,我家幾乎不用去買菜,不用雪櫃里的抽屜去貯存。全是新鮮的,現摘、現挖、現吃。節省時間、汽油和電費。到了冬季,貯存的蔬菜登場:又甜又面的南瓜和葫蘆瓜,還有那豆角乾和酸甜洋姜,用芥菜和雪裏紅醃制的梅乾菜以及鹹菜、酸菜等等。 
 
蔬菜中,除了在菜地里種的,還有在地邊、地頭、樹下和牆根旁,年年自己生長,不用照管的,我把它叫「野菜」,如:枸杞菜、馬蘭頭、蒲公英(西人叫Dandelion,在他們的超市有賣)、馬齒莧、金針菜……。
 
有了這麼多的菜,和親戚朋友分享也是我的快樂。例如當我將韭菜贈與他們時,他們說不像買來的「靚」,但吃起來比買的鮮且香,而且是有機的、是「放心菜」。
 
每次的親人及朋友冬天聚會,帶上個大南瓜、大冬瓜,切開分給大家,是我的一個受歡迎的小節目。
 
現在多倫多超市出售的蔬菜,許多都是遠從墨西哥和美國的加州運來的。除了千里路程消耗的燃料,排出大量的廢氣造成環境污染和耗費人力、物力資源之外,大生產的農場為了商業利潤,有幾件法寶,如:化肥、農藥和改良基因的種子等是必用的,有的還施用生長激素。為了減少包裝、運輸和貯存過程中的損耗,有的品種表皮經過改良,變厚變硬了。有的還沒有成熟就摘下來,到了目的地,再用化學劑催熟。例如西紅柿,和自己種的相比,看起來是很誘人,但吃起來卻不那麽鮮美、有味、剝皮有點難。有的為了保鮮防腐,還施用了防腐劑等等。
 
我們自己種的蔬菜完全是「放心菜」,是實實在在的「有機蔬菜」。既沒有使用改良基因的種子,也沒有使用化肥農藥。
 
我家有2種西紅柿,種子是一位波蘭朋友送的,皮薄、肉厚、少籽。特別適合當水果吃或做「沙拉」吃,鮮美中帶點微甜。至於韭菜,春天吃上第一茬韭菜包的餃子真香,其後長出的韭苔也可算是上菜。這是我媽傳給我的,聽說是從家鄉廣東帶到印度,印度排華後它又跟着主人一起「移民」來到加拿大。韭菜和華人真是形影不離。
 
不用化肥,政府給了我們免費的堆肥箱,把日常的剩飯、爛菜、雞蛋殼以及菜地里拔下的及草地剪下的小草、碎草等等,放進去,分批分層壓上土。讓它充分腐爛、完全熟透,過上一年,出來的就是黑土——很好的有機肥。
 
不用農藥,冬天上凍前,翻一次地,既起鬆土作用又可以殺死害蟲。加上自己逐年對於品種的篩選、學到的除蟲小貼士,種得不多,病蟲害也很少,農藥完全不用。
我們澆地的水,主要利用雨水。買上集雨水箱,或者弄來個大塑料桶,政府還可以幫助把屋簷下來的雨水管接上。
 
種菜讓我結交許多的新朋友:南歐、東歐來的還有菲律賓來的。他們常來看我的園子,我也常去他們那裡觀摩和學習。Horseradish(辣根)和 rhubarb(大黃)就是他們傳給我的。前者可與甜蘿蔔做成辣菜,後者可與水果一起做水果醬等等。洋姜是我的老朋友送的,國內分佈很廣,這裡的華人超市卻還沒有賣。許多朋友都很喜歡。他們想自己種,我就送給他們種子或幼苗。熟悉的人來我家,他們總愛先到菜地看看,再進我的家門,菜園儼然成了我家的一個社交小平台。種菜這樣的業餘愛好,也讓我更加地貼近和親近自然。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置身於綠葉的懷抱中,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看着自己用心儘力呵護的幼苗,一天天地茁壯成長。清風徐來時,有的向我搖手,有的扭動着嬌姿,向我獻上輕歌曼舞。到了菜花開放的時節,蝴蝶在花叢中飛舞,蜜蜂在花芯中忙碌地采蜜,給瓜果、種子授粉,這是多麼和諧的自然景象啊!
 
曾有人說,經園藝陶冶的人很少是脾氣暴躁的,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