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老年華人在溫哥華的「第一次」

加拿大都市网

圖文:本報特約記者 高冰塵

加拿大政府上周三首次宣布3年百萬移民計劃,根據這個規劃,加國3年內將接受98萬移民,累計升幅達13.33%。這被認為是「近年來最雄心勃勃的移民計劃」。根據這個宏圖,父母和祖父母的團聚人數未來幾年也會逐漸提升,這也意味着大量老年人也會繼續蜂擁而至。今天,我們將向大家描繪一幅溫哥華老年華人的幸福生活圖。

第一次入黨

來自上海的葛先生也參加了保守黨。

來自大陸的華人一說起入黨都覺得是件特別隆重的事情,且不說宣誓的時候要舉着個右拳,而且誓言當中也挺叫人感到有點「殺」氣的,什麼獻出生命、永不叛黨、保守秘密之類。到了海外,老年人發現,「入黨」完全是個沒有門坎的事情。
來自上海的葛先生在大陸一輩子沒有加入過黨組織,今年因為聯邦保守黨選新黨領,有人來拉他「入黨」,他覺得保守黨的理念和自己契合,基本上沒有考慮什麼就「入了黨」,他說,自己六十歲才加入「組織」,進步實在太晚了。
江蘇劉先生76歲的媽媽周女士,今年也參加了「保守黨」,她是去年剛剛團聚過來的,估計連列治文在哪裡也搞不清楚,更不用說聯邦保守黨和省自由黨的區別了。周女士說,提起入黨還真有不少話講,文革的時候想入黨一直因為成分不好,入不了。後來,粉碎了「四人幫」後,因為家裡有點海外關係,組織上又來發動她入民主黨派,可自己意願不強,堅持要加入共產黨,但上級部門就是不同意,一氣之下還跟單位的黨總支書記鬧翻了。再之後,快要退休了,才有組織上找她談話,準備發展周女士入黨,周女士說:黃花菜都涼了,還入個鬼啊。
周女士說:真是太意外了,來到溫哥華,屁股還沒坐熱,先「入黨」了。這可是大姑娘上轎第一回啊!

第一次當「官」

溫哥華老年華人協會在開會員大會。

來自浙江的崔老先生今年已經76歲,他團聚移民來溫哥華前,一直在中國從事冶金行業的技術工作,一輩子沒有當過「幹部」。崔先生說,不當幹部是因為咱們不懂官場那一套,另外,也不會拍馬屁走關係,咱吃的是「技術飯」,就這樣平平常常度過了一輩子。
目前擔任溫哥華一家老年協會分會副會長的他表示:來溫哥華後,十年前就參加了老年協會,很多人要我當理事什麼的,我都沒答應。後來見協會裏面兩派斗得很厲害,就索性不參加他們活動了。可是,我住的小區後來另外有家老年協會要成立分會,最終,經不住大家的「花言巧語」,我就勉為其難地擔任了分會的副會長職務。說白了,就是為大家服務。不過,每次大家見面都不再叫我崔工了,改口叫我「崔會長」了,有人還免費給我印了一盒名片,眼睛一眨,咱這就走馬上任都快兩年了。
和崔先生經歷非常接近的庄老先生說,他也是退休後團聚移民過來的,平時沒事情閑不住,就經常給一些協會活動當義工,後來,就被這些協會拉進去當了「官」,目前身上的職務至少有七八個。庄先生說:不用特別在意,也就是自娛自樂,不拿錢的「官」才是真為人民服務。

第一次務農

從汕頭退休的教師春木先生對於自己退休後來溫哥華的生活非常滿意。他這幾年一直在位於蘭里的一個牧場替朋友看「場子」,同時,也幫着朋友家干點農活。比如種菜、施肥、收割之類。
春木說,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工商學兵樣樣都幹了,就差一個「農」。因為,文革上山下鄉那會,自己因為家裡是獨子,可以照顧留在城裡,沒有去農村。後來去當了兵,又讀了軍校,再後來就一直教書。改革開放的時候,自己又下海經商,商場經營失敗後,又回到民辦學校繼續教書。自己的這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沒有做過農民。沒想到,來到溫哥華後,居然讓我的這個夙願實現了。
春木說,他自己在寫一本小說,描寫老年人在異國他鄉的移民生活,他希望自己的經歷能給所有老年後選擇定居國外的人一個參考。
春木說,干農活其實就是釋放自我,讓自己和大自然渾然一體,這種感覺是以前沒有過的。這樣的日子干久了,你能和大地進行交流,那種氣場真是太大了。
春木說,住在溫哥華的女兒一直勸他早點返回城裡,可是,「我挺願意繼續在農村獃著,每天的心情真的非常放鬆。」

第一次演出

溫哥華老年華人協會在演出。

「我的夢想就是穿上拖地的長裙,然後在聚光燈下、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舞台,這一刻,等了五十年才實現……」張阿姨不願意接受採訪,她說這是她自己內心的秘密,一直不願意告訴大家。經過記者再三表示一定會幫其保護身份,她才娓娓道來。
張阿姨說,她來自北京一個藝術世家,父親在大學教書,母親是舞蹈演員。她受母親的熏陶從小就喜歡舞蹈,可是,父母都不讓。後來,中國的政治運動實在太多,父親在反右中被整死,母親在文革中又徹底改行。儘管自己熱愛舞台,但是,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都不讓自己參加。後來七八年參加高考後,就已經顧不上這個愛好了。直到六十歲之後來到列治文,才終於成了列治文文化娛樂俱樂部老年舞蹈團的一個骨幹。「記得兩年前第一次正式上舞台的時候,面對觀眾的掌聲,我的眼裡都是淚花,沒有人知道我的原因。」
張阿姨說,現在她們的演出小組經常到小區演出,她覺得這是自己的一次「重生」。

第一次教書

姚老師(前排右2)在自己的書畫展上。

認識姚先生已經10年多了。他原先在上海的一家報社做美編,後來團聚移民來到溫哥華。先在老年華人協會幫着搞搞宣傳,後來,就開始嘗試「教書」。十年前,他在國際村的春節廟會上「擺攤招學生」,如今,在溫哥華已經「桃李滿天下」。姚先生還經常在小區舉辦書畫講座,他在上海和溫哥華兩地還舉辦過多次的畫展和「師生展」。溫哥華的老年生活,給他帶來了全新的人生體驗。
像姚先生這樣的首次當教師的還有好幾個。他們分別從事中文、收藏、太極拳以及證券等知識輔導的義務工作,主要的教學場地在微信圈、小區同鄉會舉辦的活動中進行。

第一次結婚

在列治文三號路靠近時代坊的一家咖啡館,記者和約定見面的陳老先生見面,但是,臨要見面時候,陳先生又把地點改到斜對面的統一廣場的鴻星飯店。
陳先生今年六十五歲,江蘇海安人,他穿着一件緊身外套,舉手投足確實一股「老姐姐范兒」。他見到記者時候一再說:主要還是怕有熟人見到,雖然,我在溫哥華的熟人非常少,但是,畢竟這事情有點「爭議」。
陳先生告訴記者:兒子在溫哥華的政府機構工作,兒子是憑着自己的能力技術移民過來的。我和她媽媽在大陸屬於未婚先孕,我們沒有辦過結婚手續,孩子出生後,他母親就離家了,所以,我們父子關係非常密切。他媽媽的離開,和我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姑娘打扮,外號「陳娘娘」。後來,孩子他媽經不起街坊的議論,也就離開了。之後,我一直保持着對同性的喜好,也被公安局抓過,但是,一直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有的時候真發覺可能「中了邪」。
陳先生說,兒子一再動員自己移民,但是,一直沒肯,直到了解到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自己才鼓足勇氣過來,一晃已經五年了。
陳先生讓記者看他和同居洋「男友」的照片。照片上的那位顯得非常陽光。陳先生說:兒子對我非常理解,加拿大社會對同性婚姻非常包容,我們交往了一年多,非常輕鬆,最後,可能會選擇正式結婚。
臨別時,陳先生說,如果有喜訊一定會告訴記者,但是,千萬要「保密」。

【本文部分受訪者姓名為化名】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想要年轻?想要健康?你需要改变淋浴习惯

乌龙!邮件显示中了价值$5万多的卷边大奖?Tim Hortons:技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