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 | 視頻】該推出華為5G禁令嗎?聯邦政府左右為難

加拿大都市网

民意調查機構安格斯列特(Angus Reid Institute)日前發表的報告顯示,近6成受訪國民認為,加拿大應跟隨美國、澳洲和新西蘭的決定,完全禁止中國電信巨頭華為參與本國的5G網路建設。其實在過去不同的民調中,國民似乎都傾向禁止華為參建5G網路。究竟加人擔憂甚麼呢?

我們能信任中國的司法嗎?

文:陳儀芬

加拿大該不該禁止華為?反對推出華為禁令的人的論點多是基於經濟考量,主要論點有三:

  1. 華為最物美價廉,禁華為消費者受害

目前的3G、4G以及5G的競爭中,華為贏得了極高聲譽,價格比競爭對手的產品低20%至30%,而其設備的良率也是業界佼佼者。電訊設備商使用華為能節省成本,最終受惠也是消費者;反之,消費者將承受高昂手機網絡費用。

  1. 華為投資貢獻大,禁華為加國失競爭力

華為紮根加拿大深,不僅是業務上的投資,還積極與學術界合作,培養通訊人才。因為美國拒華為,任正非已稱將把美國研發中心轉至加拿大,進一步增聘員工和擴編對加拿大的研發預算。如果禁華為,對加拿大產業競爭力乃高度傷害。

  1. 華為安全無虞,勿成美國馬前卒

從來沒有任何實際證據顯示華為替中國政府當間諜,其全球員工總數達19.4萬人,如此龐大的企業要想長期、秘密的為中國當局服務卻不被發現,絕對不可能。儘管曾有不少前僱員曾提到華為盜取知識產權的問題,但這是大型科技公司普遍存在的競爭現象,無法直接和北京政府劃等號。美國炮打華為乃出於自身商業和政治利益考量,加拿大若隨之搖擺,只是自損其害。

這些論點都非常有理,但說白了,加拿大人針對的不是華為,而是中國政府。今天就算是另一家會涉及數據機密的中國公司想在加拿大布局,一樣會遭受阻力。在國家及個人信息安全和商業經濟利益的蹺蹺板上,加拿大人知道孰輕孰重的抉擇。

全球都處於美國和中國兩強交戰的窘境中,若要選邊站,各國都需要綜合考量其政治經濟等整體利益。很遺憾,加拿大在地理上緊鄰美國,文化和經濟都與美國聯繫深,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也走在一致的道路上,儘管皺着眉不喜歡這個老大哥或特朗普,還是只能選美國,不可能靠中國。

有人說,網絡世界永遠不可能安全,例如亞馬遜、谷歌和銀行公司早已掌握我們的一舉一動,網絡黑客處處都在,不是中國政府最可怕。這話也有理,但亞馬遜犯了法,我們可以信賴北美司法體系,但我們能信任中國的司法嗎?當國安衝突發生時,我們能確保與美國溝通無礙,卻無人保證不會和中國干戈相向。

華為本身會否是一扇後門?

文:廖長仁

華為自2008年在加國營運以來,所佔市場份額雖不大,卻穩步上升。由去年8月至今年1月都占第三位,僅次於蘋果和三星,可見加人並不抗拒華為的手機產品;但一談到參建5G網絡,卻是另一番景象。

民調機構安格斯列特日前發表於本月初所作的民調報告顯示,56%受訪國民認為聯邦政府應完全禁止華為參與本國5G網絡建設,34%表示僅容許華為供應有限器材。若以省份分析,加西四省的受訪者最抗拒華為的參與。在卑詩,高達63%省民反對,亞省62%,沙省與緬省同為61%。

加人對華為其中一大擔憂,可用兩個字總概:後門。

說到華為5G的安全性,華為方面的回應主要是:我們的技術沒有任何後門,不信你可以自己測試一下。然而,這是一個轉移視線的答法,因為大家擔心的,其實不只是設備和組件有沒有後門,而是華為這間公司本身是不是一扇後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第十條,國家情報工作機構根據工作需要,依法使用必要的方式、手段和渠道,在境內外開展情報工作;第十四條,國家情報工作機構可以要求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提供必要的支持、協助和配合。

華為作為一間中國大企,能不被上述中國政府的情報法所約束嗎?加中兩國關係一旦出現「非常時期」,華為這「後門」會否成為國家安全隱患?

《環球郵報》日前引述一位知情的高級官員表示,加國軍方希望聯邦政府禁止華為公司參與本國5G網絡市場,其中一個理由是軍方認為華為不值得信賴,其5G設備可能會在國際危機期間,用於中國間諜活動或破壞關鍵基礎設施。這擔憂所指向的,正是在中國情報法下,華為公司本身可能是加拿大國安的一扇後門。

另一個相關的憂慮,是該公司的控制權。究竟是誰控制華為?官方回復一般是:創辦人任正非擁有1%股份,其餘99%由員工擁有。但這並不是一個足以令人安心的答覆,因為「所有權」不代表「控制權」,持股,不等於有控制權。究竟由誰控制華為,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說得准,不同媒體有各種深入報道和專題分析,但就是未能得出確切的答案,究竟華為是私企、國企,還是黨企,沒有人說得上。筆者目前的結論是:華為也許不是西方社會所理解的私企。

今時今日,資訊數據基建已如石油和糧食儲備等資源,是牽繫國家安全的產業,國民對有強烈專制政府背景的企業心生警惕,實非杞人憂天。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各种鸡蛋挑花眼!什么样的鸡蛋最值得购买?

科学家称人工智能可能在200年内杀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