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人疑陷装修骗局有事主损失近20万

加拿大都市网

7位受害人周一携合约等证据接受本报专访,希望能将骗徒绳之以法。

■ 7位受害人周一携合约等证据接受本报专访,希望能将骗徒绳之以法。

图文:星岛日报记者 王学文

本报11月8日刊登《装修商微信设局骗财 9人中招失款逾3万》报道以来,引起公众关注,本报更陆续接到很多读者投诉,称疑被同一自称姓魏装修商所骗,有事主已支付的装修金额甚至高达近20万(详另文)。这些事主有的是专业项目经理,也有社会经验丰富的社区人士,有的还有中国警察背景。部分受害人于周一下午向温市警方集体报警,但未获立案。多位事主周一与本报记者会面,讲述怀疑被骗经过。

提到怀疑被魏姓装修商所骗的经历,社区经验丰富的赵先生(别名红梅)苦笑称,因此事被朋友取笑「老猫烧须」。

今年6月赵先生因兴建玻璃阳光房,与通过微信群认识的魏签订装修合约,总价5,700元,签合约时按要求支付50%的首期付款,他原本以支票支付,但被魏拒收,随后支付现金2,850元,当时魏未提供收据。魏收取现金后就再未露面,赵先生也联系不上他。

现金支付首期 未获发收据

因合同写明完工时间为45天,待时限一过,赵先生与妻子及一名传译员,前往温市警局报警。但警方未直接立案,而是建议他致电非紧急报案电话,后转至一位专门调查诈骗案件的警官。赵先生表示,8月27日报案至今,未有进一步消息。

赵先生称魏是「蓄意诈骗」,魏很有经验,利用自己老实的外表、低廉的价格令人上当,赵先生希望能将魏「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列治文市民梅先生夫妇,都是工业项目经理,在签订工程合约方面可谓颇具经验。今年3月中旬,因为住宅全面装修,两夫妇咨询多家装修公司后,因魏看上去「很老实」,且勤于用微信回复妻子关于装修的问题,与魏签订了8.7万元的装修合约。

魏当时提出首付50%工程款,但被梅氏夫妇拒绝,在签约时只支付10%首期款,即8,700元,约定拆卸工程完成后再付第二笔10%款项。但工程尚未完成,魏就以资金周转不灵为由,提前向梅先生收取第二笔款。梅先生本着尽量为其提供方便的想法,就把另外一笔8,700元给了魏。

曾出示公司营业执照及保险

此外,梅先生与魏签合约时要求其提供公司营业执照及保险,魏当时皆有提供,并以执照上的公司名与梅先生签订合同。梅先生期间请人上门修锅炉时,发现锅炉师傅的公司与魏的公司是同一间,但锅炉师傅却称魏跟他们不是一起的。这引起梅先生的怀疑,这证明魏签订合约时是冒用其他公司之名,是欺诈行为,而魏的工人这时也向他反映没有收到魏支付的工钱,令工程一再拖延。梅太太以电邮向魏提出解约,希望可以退回第二笔工程款,但魏一再拖延,尽管后来找工人将拆卸工程完成,但钱并未退回。

另一方面,曾在中国有警察工作背景的温市居民庞女士表示,她的房子是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因周边邻居希望该区域房屋可以重新规划,不希望她拆掉重建,为找便宜一点的装修商完成工程,因此通过微信认识了魏。他的报价比其他人低约一半,庞女士于签合约时,支付了他四分之一的装修款3,200元,从此魏便消失不见。

她与另外几位事主皆表示,魏有多个微信号,背后都是他一人操作。

另一事主王女士,今年4月9日与魏签订装修合约,并支付2,000元订金,魏签约当天帮王女士把地毯拆除,然后再没有出现。王女士本以为魏是另一位微信群中的纪姓装修商,见面时便问魏是不是姓纪?魏则含糊回应,随后也以纪的名字与王女士签约,而签约的装修公司也是假的。

警称签了约属民事纠纷

几位事主都提到,在魏拖延工期或拖延退还工程款时,都曾编造同样理由发消息称,因驾照被吊销而不能开车,后因无证驾驶被警察抓去坐牢两周,手机也被收走,无法与受害人联络。魏还恐吓受害人温哥华有黑社会,受害人在微信群里指他不讲诚信「是会倒霉的」。

数日前接受本报采访的另一受害人俞先生则表示,「装修诈骗受害者群」目前已集合了近20名与魏有关的受害人,他们已将其中15名受害人的损失加以统计,金额高达6.49万元,此外,还有两名受害人所涉金额分别高达10万和20万元。

受害人增至近20个

7位受害人在周一下午,集体致电温市警局非紧急报案电话,但接线员称,因受害人皆与魏签订了合约,因此属于民事纠纷,无法立案。

■「装修诈骗受害者群」目前已统计的15位受害人,损失金额近6.5万元。

多位事主称,他们对拿回损失的金钱已不抱希望,但希望能将骗徒绳之以法,不再继续猖獗作案,令其他无辜市民再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