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我們是否依然愛書?—-我的精神家園系列之1

加拿大都市网

圖文:記者沈雯潔

曾經有人把書店形容成每座城市的出口,閱讀總是能夠給人帶來靜謐深入的體驗,找尋在思想上、心靈上和志趣上的共鳴。
書店和圖書館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是文化的象徵,可是在互聯網時代,它們經常與「困境」,「消失」相聯,令人頗感無奈。失去書店的城市會讓孤獨的人沒有去處,讓精神沒有停泊的港灣,因此在一座美麗的城市裡必然有着書店和圖書館的位置,它體現了靜水流深的底蘊。本期《都市報》採訪了一家位於素里的新華書店和一家走在時代前沿的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希望通過他們的分享能夠讓你更愛閱讀。

Joy 十年守望書香源於熱愛

 

Joy在第12屆中國圖書文化展上。

20年前,Joy初到溫哥華,熱衷於讀書的她託付家人寄《讀者》給她,可是每次收到要麼讀得太快意猶未盡,要麼就是收到的雜誌過於久遠。按耐不住對於閱讀的熱愛,Joy特地來到唐人街尋找書店,可是推開書店的門看到的景象卻讓她頓感辛酸。
「唐人街儘管也有書店,但卻是極其簡陋的書架,旁邊放着奶茶,感覺很蒼涼,」Joy繼續說道:「書店的存在可以代表着這座城市居民的素質,在韓國、日本和台灣,有些小城市整條街上都林立着書店,這一代人通過書本帶來的星星點點的指點,慢慢成長。在溫哥華有很多名人與學者,這些有品位的讀者需要好書。我希望不僅是自己讀好書,也想把好書分享給別人。」

不願辜負文字與生活

開店十多年,Joy的書店成為了讀者心靈的棲息處,期間收到不計其數顧客的支持與愛戴,不僅有讀繁體字的顧客,甚至還有黃頭髮藍眼睛的西人。剛開始,當她親眼目睹西人字正腔圓地閱讀《古文觀止》時,這令她在驚訝之餘也心生佩服。同時,她也見證了許多咿呀學語的小讀者成長為風華正茂的少年。在和小讀者溝通時,Joy意識到在文化上產生的共鳴能夠將來自各個角落的讀者都聯繫起來。
在眾多讀者里,Joy對一位巴基斯坦的孩子印象深刻。這位小讀者有着亞裔的長相,他的家就在新華書店附近。或許周圍的夥伴都是亞洲人的緣故,這位小讀者鍾情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經常光臨書店購買填字本。每次按着描紅模板一筆一畫臨摹完成後,他都第一時間和Joy分享完成「傑作」的喜悅,這些溫馨的點點滴滴都珍藏在Joy的回憶中。
「我記得有一次這位小讀者跑到我跟前問我Biangbiang面會不會寫,我倒是聽到過,可惜不會寫。這位小讀者就一筆一畫的在紙上寫給我看,現在他已經得到中國政府頒發的獎學金,研究中國文化。看着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無形中也影響着我,在書店裡,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帶來歡樂和溫暖。」
交談間隙,有位在一旁看書的老先生突然指向張學良的書表達不滿,稱海峽兩岸對張學良的評價黑白兩極分化,相反在他的心目中,袁世凱卻是魔力惑人的英雄。Joy隨後心平氣和的響應道開店也會遇到激進的讀者,會抱怨這些簡體字是大陸文字,不過讀書能夠讓人的心胸變得寬廣,這些激進的言論並沒有影響到她的心情。

紙質與電子閱讀平分秋色

Joy與丈夫已經開了10年書店。

在如今信息時代,閱讀朋友圈分享的文章幾乎成為了每個人的習慣,當電子閱讀和書面閱讀產生衝撞的時候,會有許多人疑惑書店的未來會何去何從。對此,Joy的態度卻很雲淡風輕,她認為電子閱讀和書本閱讀都是互補的關係,其實雙方並不衝突。
「最近香港第28屆書展有相關的統計數字,他們在書展現場採訪了800個人,發現結果還是對半分。因此人們並沒有因為網絡的發展而放棄了紙面閱讀,這其中的關係猶如飲食,只注重健康的人可能一星期吃兩三次素,但是也不會拒絕大魚大肉,這是一種相互平衡互補的關係。」
在Joy眼裡,真正愛閱讀的人無論閱讀的形式如何日新月與,並不會改變她的堅持。「這其中還需要畫一條線:愛讀書和不愛讀書的人,有些人寧可花錢吃大餐,卻覺得買書浪費錢。所以無論閱讀的形式如何變化,他也不會有閱讀的衝動。不過有時網上的信息有誤,不像書本經過了編輯長期的審核和糾錯,所以補錯還不如不補。」

最新閱讀書單推薦

新華書店的很多書是讀者夢寐以求的。

每次國內有新書上架,遇到心儀的,Joy總想第一時間推薦給本地讀者。然而每次選書,她都親自參與。今年Joy的書店也進了一批書,其中包括《白先勇細說紅樓》,散文家白先勇解讀曹雪芹,兩位文學赤子超越時空的心靈碰撞;周梅森寫的《人民的名義》,在電視上熱播,環環相扣、正邪較量的情節很引人入勝;林俊宏翻譯的《未來簡史》,探索人類今後20年面臨的挑戰;最近被馮小剛拍成電影的《芳華》,是作家嚴歌苓自喻為「最誠實的一本書」;作品經常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的海岩,為三十周年創作的紀念作品《殺人動機》。
Joy着重介紹了名為《當呼吸化為空氣》的書,「只有當死亡逼近,生命才剛開始。這本書的作者(保羅·卡拉尼什)已不在人世了,這位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因患肺癌而離開人世。當他從耶魯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即將獲得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擁有屬於自己的研究室,當生活變成理想中的樣子時,他卻被診斷出患有晚期肺癌。知道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這位醫生隨後凍結了精子,一邊接受治療一邊等待女兒的出生,當保羅說:我準備好了,令人感動。」
在採訪接近尾聲時,Joy提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她親眼目睹很多出生在本地的華裔少年與母親用英語交流,而母親費勁地回應,兩代人好似最熟悉的陌生人。她想起了白先勇先生的一句話:「當我們的文化不完全時,我們的靈魂會一直流浪,」 Joy感觸道:「一位華裔不會說中文,就彷佛沒有了根,中華文化猶如小火燉湯,越長久越濃厚,文化的魅力從何處來?就書本當中來。」

一位男子正在使用圖書館一角的計算機進行查閱。

列治文圖書館:閱讀方式悄然在改變

在你理想中的圖書館是什麼樣的呢?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台計算機,還可以聽音樂查數據隨時打印,萬一遇到特別難找的書,在計算機上隨手一查幾秒鐘就能顯示出來,用一個詞語概括就是便捷。列治文公共圖書館似乎滿足了所有人對於圖書館的美好幻想,傳統與高科技的結合,寬敞的閱讀空間,種類繁複的藏書,還有永遠微笑待人的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

圖書館有了3D打印機

Cindy Ho(中)和兩位同事的合影。

Cindy Ho是列治文公共圖書館(Richmond Public Library,簡稱RPL)的數字服務主管,她表示:「圖書館之美在於便捷和免費,只需要一張圖書館卡,你可以享受所有的服務,你可以找一個僻靜的角落閱讀喜歡的書;在寧靜的夜晚傾聽有聲小說;學習3D動畫以影片的形式更精緻的呈現出心中的想法。」
列治文公共圖書館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2013年,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向列治文居民發放了一份市場調查表,目的在於確定是否需要為公眾創造一個數字中心。結果卻發現大部分市民對於電子書、3D打印、動畫與設計以及編程方面的學習很感興趣,因此於2014年列治文圖書館逐漸邁向數字化的開始,常去的讀者會發現圖書館裏多了幾台3D打印機,許多興緻勃勃的觀眾把自己家中壞了的零件帶來,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照着舊模具的樣子打印出一個全新的零件,不由得心花怒放。
Cindy Ho和同事Anne Bechard靈光一現:現在卑詩省中小學課程在不斷改變,在教學上越來越注重電子技術方面的發展,為了支持這些學生、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圖書館應該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為所有人提供免費的幫助。
「之後我們就把重心轉向了編程、機械人與電子技術、動畫與設計等教學活動,與此同時,電子書籍的數量也在源源不斷地增加,只需在圖書館辦一張卡,就能免費享受所有的服務,一張圖書卡能夠為你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你能在裏面盡情探索遨遊。」
在圖書館裏有3D打印機,還有免費電子技術課程,光聽上去就讓人難以置信,除此之外,列治文公共圖書館還是第一個擁有計算器實驗室和免費的WIFI的地方。在寬敞嶄新的電子中心,只見高聳的天花板上掛着許多線,可是看上去又不礙眼,只見一位男生走上前輕鬆一伸手就能把這根線拉下來和計算機連接上。見到記者不解的眼神,Cindy笑着說其實這是充電器,掛在天花板上方便讀者取用。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使用列治文圖書館電子中心的人數突破了2000次。回想起從2015年電子中心的初步運作直至現在,Cindy很感激來自小區民眾和同事的支持與反饋。「從一開始我們的電子項目初步試水,我們從同事那裡得到許多反饋,小區朋友也給了我們很多鼓勵,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是迎合民眾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想傳達給列治文的居民:根本不用去很遠的地方看書,因為你的後院就有這麼好的資源。」

老人孩子都來學「新技術」

Cindy正在教一位讀者使用3D模型。

在Cindy看來,圖書館塑造的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理念,可能十多年前僅注重讀書寫作和思考,然而隨着當今社會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伴隨着IPAD出生的這一代年輕人渴望通過電子技術來交流,表達情感與思想。然而老一代在子孫的督促帶領下也需要掌握新時代的「秘密武器」,緊跟時代潮流的步伐,比如運用社交軟件和孫女孫子聊天。
「踏入這扇門來學習的人來自各個年齡段,有家長帶着孩子一同來學習,也有年邁的爺爺奶奶,他們的孩子說:奶奶趕緊上網和我發短訊。因此我們也會教老一輩人如何使用鼠標,如何在鍵盤上打字,這樣永遠都不落伍啦!」 Cindy笑着說:「我之前一直在思考究竟該如何將電子技術轉換為交流工具呢?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一部小電影或者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站?信息交流其實也是思想上的交流。」
可能很多人一談起學習動畫設計時,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群人認真的坐在計算機前跟着在線視頻學習的枯燥場面,但是在列治文圖書館計算機學習卻成為了一種社交模式,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交到朋友,因此以前住在同一小區卻不曾見面的鄰居也能認識,在學習中又多了朋友,何樂而不為呢?
「最有趣的是我們把不同興趣愛好的人聯繫到了一起,在學習會上我們會讓每位同學互相交流想法,你可以先設計作品,最後會留出一段時間便於每位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我們每個還會安排見面活動(叫作:Richmond Public Library Meet up),你只需帶着計算機來就行,通過彼此切磋,每位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也交到朋友。」
談話間隙,不時有讀者向Cindy求助,只見一位西人朋友正在把一個黑膠唱片放置在類似於唱片機的機器上,戴着耳機切割着音頻。Cindy解釋道其實這是一個音樂轉換器,這台機器能夠把黑膠唱片上的音樂傳送到計算機里,然後讀者再把音頻輕鬆收入與手機或者MP3中,這樣就可以循環播放經典音樂。就在記者驚訝之餘,另外一對學習3D動畫技術的母子也向Cindy求助,只見她耐心的彎下腰解答疑問。
看着Cindy專業的回答,記者原以為她以前就讀的專業與計算機有關,Cindy爽朗地笑了,「你肯定想不到!」她介紹說之前讀的專業是英語,在大學讀書時就在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工作了,專門負責書本整理和流通,後來由於太熱愛圖書館的事業了,她就專門去了圖書館學校進修,2013年她義無反顧的選擇重回列治文公共圖書館工作,一直到現在成為了電子中心的主管。

8成讀者借的還是紙質書

一位讀者正在嘗試把黑膠唱片上的音樂刻錄到計算機里。

因為在圖書館工作,所以Cindy潛移默化地不斷進步。她們會定期和電子技術方面的工程師或者科學家學習,專家耐心傳授如何建立3D模型,然後Cindy再將所學的知識教給小區中的每一個人。據最新的數據顯示,列治文公共圖書館每天對外借出7,913項物品(包括書本和電子讀物),其中僅80%是書本,約13%為電子讀物,每天在網上有361本電子讀物被下載保存。對於未來,Cindy和同事懷有美好憧憬。
「圖書館很大的社會責任是消除障礙,我們想盡量為大家營造出一個人人平等的學習環境,甚至有些無家可歸的人士也有學習的權利,我們盡量保證他們進圖書館時並不會感到不自在。每一個在圖書館的人都應該被同等對待,既能享受傳統紙張閱讀帶來的踏實,也能享受電子閱讀帶來的便捷。」 

share to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