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07:07:15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移民

溫哥華情感故事 | 用失去換來愛的成長

【加拿大都市网】随鱼而安 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在出国前,对一个陌生的国家会有这样那样无数的猜想,会有很多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也会有很多对未知的恐惧担心。这些思绪尤其对青春期的小留学生们更是加倍,都说这一代孩子是什么都不在乎的。其实,那一代孩子不都是一样,有爱,有泪,有苦,也有担当。 他和她是一个学校的,海外学校的课程设置是选课制,即便是同一个专业如果选择的课程时间不同,相见一次也不容易。他们却在两个学期都同一时间选择了同一个课程。 她是那种简单恬静的小女孩儿,一个人从踏入温哥华开始就只知道上课下课,吃饭睡觉。第一学期的时候还是蛮期待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不论是来自同一国家还是不同肤色的同学们,课后还都会找各样的话题去交流。但是第二个学期,这些同学便所剩无几,开始新一轮的课程配置。他和她就是在一门关于电影欣赏的课程上做演讲小组作业而被分配到了一起。一个内向安静,一个天马行空,两个人一来二去倒还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会因为一个论题观点争论不休,也会为某个默契环节而暗自窃喜。这门课还需要成员去拍摄命题短片作业,他们自然而然又成为了合作伙伴。这样合作到了第二学期,两个人也就手牵手的走到了一起。和别的留学生情侣也没什么两样,一起吃饭上课,余下的就是四处游玩儿。而慢慢的,她发现他开始越发的迷恋网游。白天黑夜的奋战在电脑前,成绩开始逐渐下滑。直到期末考试过后,他收到了学校的警告,一学期四门全部挂掉。她为此十分恼火,怎么劝都不听,他还是一意孤行。 但是他对她还是蛮好的,生活上还是蛮照顾,只是单单学习这一块儿着实让人头疼。而她反倒是成绩越来越好,课余时间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慈善组织等。也作为本校CSSA的领导,与各个高校一起做学生活动。她陪他的时间也逐渐减少,有时候做功课加上社团活动回来都要很晚,他不是在熬夜电游就是在电脑前酣睡。 两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像一堵墙隔着彼此的心。她其实心里很依赖他,很希望和他一起学习做活动,很希望两个人可以一起如之前一样默契甚至争吵。有次晚上她又在开会,突然接到他朋友的电话,说要她快去某个卡拉OK场所接他回去。她急急忙忙开车赶到地点,看到他醉醺醺的搂着一个妖娆的黑衣女子拿着酒瓶子在唱歌。她二话没说,扶起他就走。回到住处之后,就开始给他清理,蜂蜜水也给他喝上,终于安抚他睡去。第二天他醒来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看到她留下的笔记本。她搬离了两个人合租的公寓,希望他多保重。 笔记本是她一直用画笔记录的他们一起的点滴,从认识开始到后来的种种。她觉得自己好失败,没能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和前进的动力,自己那么努力他还是选择放弃自己。他们的灵魂已经疏离,放手是她唯一能最后给他做的。他看到一半就已经泪如雨下,原来他把身边这么好的她给弄丢了。 一段感情里,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很忙,一个人很闲,一个人的圈子很大,而另一个人只有他/她,一个人心思敏感,而另一个人又不爱解释。彼此关系逐渐疏远,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因为差异太大造成的矛盾和误会让彼此都累了。 好好的感情,就这么病入膏肓,也许只有用失去才能教会一个人成长。只是这代价,是青春时期的爱情大多数都逃不过的劫难。如果可以重来,是不是都可以学会怎么去爱去珍惜。让人生少些遗憾,多些爱的美好。

我在加拿大做義工:樂隊Soft River的故事

  乐队Soft River在老人院演出后合影,左二是与他们一起演出的90岁老人。   来到加拿大后,移民们经常听到一个新词“义工”,在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和各种活动上,也经常看到义工的身影。义工承载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且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爱心和责任。融入加拿大社会,了解义工文化是很必要的。做义工能够了解社会,结交朋友,获得尊重,是一条融入当地社会的好途径。 在温哥华,找一份义工的工作是不难的。做义工的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爱心。专业人士可以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贡献社会,老人和孩子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送出自己的爱心。一些新移民,把做义工作为利人利己的双赢方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提高了英语,融入了社会。所以一位新移民说:“做义工,得到的比付出的多。”记者采访了三位新移民,他们做义工的方式各不相同,也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 图文:记者董清霞 石贝、雷子和秋子组成的三人乐队,闲暇时自娱自乐,还不定期地去老人院义演。当看到老人们由衷地喜欢他们演奏的音乐时,他们也感到很大的满足。 乐队叫Soft River ––柔软的河 他们的乐队名字叫Soft River,因为音乐就像一条柔软的河,传播关爱,滋润心灵。 采访是在石贝的家,那天是石贝和雷子排练的日子,秋子当时正在美国小住。他们起初不愿接受采访,担心被过度表扬为“学雷锋的故事”,后来听记者解释,想写的是普通移民娱己娱人的体会,他们才欣然分享Soft River三人乐队的故事。 10年前,做过钢琴教师的石贝遇到了曾在专业乐团工作过的雷子,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了朋友。从那时起,她们每周一次一同演奏,共同陶醉在音乐之中。既增进了友谊,也对身心大有裨益。 家庭音乐会兴味盎然 去年上半年,雷子在乐团时的同事秋子也加入了他们的合奏。秋子是小提琴手,他的加入,使他们演奏的曲目更加丰富。除了大提琴和钢琴重奏以外,又加入了小提琴和钢琴的重奏、大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奏。 移民朋友们的家庭聚会,通常就是吃饭聊天,因为有了小乐队,他们就可以在朋友一起吃饭后,开一场音乐会。石贝说,他们家的聚会,除了他们三位朋友表演,有时还请来搞民乐的朋友。二胡演奏家杨忠才和古筝演奏家陈文英也曾到她家以音乐会友,杨忠才用二胡演奏了罗马尼亚的曲子《云雀》,石贝的丈夫安德列的捷克朋友边弹钢琴边演奏排箫,与之相和。他们也一起唱歌,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吃饭聊天,乐音悠扬,这样的聚会很有文化味儿,有相同志趣的朋友们乐在其中。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秋子提议说:“我们都是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健康开心地生活着,既然我们有演奏音乐的一技之长,为什么不以此回报加拿大呢?” 石贝和雷子都赞成,三人决定义务演出,不收分文。石贝的丈夫安德列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担任司仪。安德列是捷克人,1968年就来加拿大了,英语虽然不是母语,但讲得很好,由他跟当地人沟通更方便。 因为三个人演奏的多为古典音乐,很适合老人家,他们就打算为老人院表演,秋子负责联络。短短几个月中,他们就到老人院表演了三次,每次都受到由衷的热烈欢迎。 第一次表演是在犹太人的活动中心,在老人聚餐后为他们表演。他们还为列治文一家老人院、温西一家康复中心演奏。 选老人熟悉的曲子 ...

黃志光堅信窮人需更多幫助:救濟金不夠生存

■被称为「现代罗宾汉」的黄志光,他的处分聆讯于本周结束。 星报资料图片 综合报道 华裔医生黄志光因向贫困病人签发由政府发放的特别饮食津贴,于早前被裁定专业失德,其处分聆讯于本周结束。另一方面,他的事件亦突显了加国穷人面对食物不足的问题。 获外间称为「现代罗宾汉」的黄志光(Roland Wong),于去年12月因夸大病人的过敏病情,让他们能够拿取特别膳食津贴,被裁定专业失德。他的处分聆讯(penalty hearing)于本星期结束。预料安省内外科医生学会将耗时数个月,才能决定向黄志光作出甚么处分。 「援助金不足」引起关注 黄志光不感到遗憾,他坚信穷人需要更多的帮助,因现时的救济金并未足以生存。虽然有些专家会同意他的见解,而扶贫活跃分子更赞扬他,指单是倚靠援助金并不足以支持适当饮食,但并不是所有人也认同他的手法。多市市长福特(Rob Ford)于2010年指,一名医生的职责并不是去扶助贫困人士,或是利用纳税人的金钱去跟政府作对。 截至本年6月,现时共有900,000人受惠于安省的社会援助体系,其中464,159人在拿取福利金,另有430,858人领取残疾津贴。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教授Valerie Tarasuk指,现有制度未能保证人们能够负担所需食物。其报告指出,很多人面对食物不足(food insecure)均是长期病患者。因财政困难而未能获得足够食物是一个公共生问题,而保证这些人有够食物亦是医生的问题。 不过,加拿大纳税人联盟(Canadian Taxpayers Federation,CTF)安省发言人马科姆(Candice Malcolm)表示,黄志光并不是罗宾汉,因所有人也是纳税人,而偷取纳税人的金钱会害所有人。  

過來人教路:留學生如何克服孤獨感?

  王逸飞与学生会成员合影。本报资料图片 唐俊江(左)与同学参加社区活动做义工。受访者提供图片 私立高中常常会有要求全身西装出席的活动。本报资料图片 南加州社区内,常可见到成群的中国留学生。本报记者钱美臻摄 李锦(左4)在奖学金颁奖礼上与部分中国留学生获奖者合影。受访者提供图片 李锦(左2)说,现在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受访者提供图片 本报记者李晓谜、钱美臻等采自美国及多伦多 来自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唐俊江,在中国的大学毕业后,到加拿大留学刚10个月,现在不仅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上适应这里的环境,而且还在两个月前,当上多伦多百年学院中国学生会会长。 谈起留学经历,唐俊江表示自己也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经历了兴奋期﹑孤独期和平稳期,这3个阶段后,逐步适应和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是在国内大学毕业后,通过英语雅斯考试,马上申请出国留学。现修读百年学院的国际贸易研究生文凭课程。 唐俊江坦承自己在留学规划上有着明确的目标,选择目前的专业是因为与自己过去所学接轨,所以在专业学习上不会太吃力。在修完两年研究生文凭后,便可在此申请3年的工作签证,有了工作经验,找到工作后便可申请移民。 说起学习上遇到的最大障碍还是在于语言,尤其是听和说。刚来时上专业科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讲甚么,但国际部的老师就鼓励他再坚持两个星期,因他可能不一定是听不懂,也许只是不适应。果然,现据他了解,只要是真的考进专业的留学生,一般过两个月后就可以适应英文上课。为了给家里节省些费用,他还在一个寿司店做过侍应,从傍晚6时一直工作到凌晨1时,每周要上3﹑4天的班,还要上课﹑做功课,因此一天只睡3﹑4个小时。这样坚持了3个月,他的人也瘦了30多斤。这时他才意识到不能再如此拼命,因每学期7门功课已经是很重的负担,他必须知道如何取舍。 加上他渐渐意识到,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还不如多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扩充自己的人际网络,为将来寻找专业工作打好基础。于是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也到华人社区和商会做义工,这样不仅帮助别人,也开阔自己的眼界,使自己更快融入社会。 唐俊江来加拿大最大的感受,是两国社会与教育体制的不同。因此,留学生刚来时,头两个月一般是感到甚么都新鲜,处于一种兴奋期。但在兴奋期过后,就会由于各种压力感到痛苦挣扎,尤其似他这般在此无亲无故的人,找不到人倾诉,会感到孤独无助。此时,有很多人错误地选择将自己宅在家中打游戏机或选择其他逃避方式,便会就此消沉。那些选择了走出去,多参与校园和社区生活的人,一定会找到突破口,度过这一关,之后便会迎来平稳期,人的心态和生活都会逐渐适应这里了。 竞争加剧 考验留学生自立自强 随着中国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学生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去美国读书的留学生愈发年轻化,他们不仅仅是进修硕士、博士,而是本科,甚至渐渐往下,读高中、小学。被誉为贵族学校的私立高中,不是能靠钱或关系就可以敲开大门的。 而来自国内、已经是顶尖的华人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着自主、自立、自强的成长考验。 距离纽约三个小时车程的小镇山上,广阔的草地包围下,是花园一样的教学和住宿楼区,还有几个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橄榄球场、冰球馆、水球馆、壁球馆等,甚至超越不少大学的配备,这些全部属于这所历史悠久的私立高中。 ■通过竞争进入校队 「每天七点多起床,去做分配的工作,我负责给教学楼吸地」,就读这所学校的华人学生王逸飞说,「然后去签到吃早饭、回去洗澡、看书」,从早上8点25分一直上到3点20第六节课,然后就开始每天近两个小时的体育运动。目前在参加冰球、水球训练,同时学习各种运动的王逸飞说,这个学校所有人至少精通一种运动,通过竞争进入校队,参加全美大赛获奖,来为自己增加进入常春藤的筹码。 ■数学已达大学程度 每天早7点到晚上10点半熄灯,周而复始的学习练习生活,已经成为王逸飞习惯的生活。 据介绍,该校根据每个学生程度的不同,考核可以选修不同级别的课程。因此才第二个学期,但王逸飞的数学课程基本已达到大学程度,「所以你每门课的同学都不会一样,大家都这么学。现在有能力学完大学的必修课程,以后进入大学就可以选修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课。」 让王逸飞觉得最不适应的,就是计分制度。他说,中国期末考试考好了就能拿个「优」。 但是在这里,必须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每次小考都要拼,咬牙坚持到最后,还不一定是个A。王逸飞笑着说,「我们学校每天4点钟起床跑步,然后开始学习的大有人在,估计很快我也要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了」。 谈到交友,王逸飞说,很多国内大人教导孩子来到美国要合群、 要多和美国孩子聊天,融入他们的集体 ,潜意识中老让中国孩子觉得自己「等级」不够。事实上, 美国孩子觉得中国来的学生极为聪明,他们也特别想和中国孩子打交道。 ■因为观念所碍自我封闭 不过 很多中国孩子因为观念所碍自我封闭,导致美国孩子反而觉得中国孩子端架子。他说,只要尊重人家、同等对待,就很容易融进大圈子里。 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纽约市持有就读高中签证的中国学生,已从五年前的114人增至去年的638人。而美国联邦机构的数据显示,目前就读美国私立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有23795人,较2008年的4503人大幅上升。 拟「学成归国」者越来越多 在中国留学生人数激增下,美国不少高中、大学中,都可见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但背负着父母期许,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心理适应问题,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国内家长所无法了解的。 ■须额外用心聆听上课内容 南加大(USC)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前主席王昊王说,刚来美国之际,他本身是在中国唸完大学,来美国深造硕士的研究生。 即使他托福成绩很高,但仍花了很长一段的英语适应期,虽然生活上基本对话可以沟通,但学术专业应与便须额外用心去聆听上课内容,所以留学生最先面临的是从中文环境来到纯英文环境的陌生感。 王昊王提到,生活方面也有很多不习惯,在中国多数大学研究所提供宿舍,但在美国找租房、学开车、考驾照、买车,是留学生一落地后必须马上解决的生活问题。如南加大这样有庞大中国学生族群的学校,有完善的中国同学会可帮忙新生街机,安排介绍了解环境和举办新生讲座,让新生可较容易了解学校生活圈环境,但如果去一个中国学生较少的学校,便是所有事都要自己来。 在洛杉矶加大(UCLA)就读大学的Amy说,她申请入校时托福成绩也很好,但真正上课才发现英文程度不够,只好同步又去语言中心上了9个月英文课。而且自己在美国没有父母陪伴,逢年过节难免会想家想亲友,心理上比较寂寞。 今年洛杉矶州大毕业正在找工作的Tom透露,透过校内中国学生会初步了解,今年毕业的中国留学生,几乎一半已决定在暑假玩儿美国后,便会收拾行装打道回府,回中国去找工作。另一半有考虑继续深造,或是尝试在美国找个工作累积工作经验。不过由于国内经济崛起,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已抱持学成就归国想法,毕竟在美国找工作有身分问题,许多公司一听是外国人便不给面试机会了。 留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高 从事中国招生工作多年的多伦多教育界人士介绍,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相应地在校表现也越来越积极﹑自信。 多伦多百年学院(Centennial College)是安省第一所政府公立学院。自1997年起在该学院的国际教育部,从事招收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李锦,现在是国际教育部副部长。 据她介绍,百年学院现在有近5﹐000名在校国际学生,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不到1200人,是仅次于印度留学生的第二大群体。 李锦说,在留学生对学校的选择上,中国父母第一选择还是希望孩子上大学,公立学院与私立学院在中国的招生渠道也有各自的亮点。 就读私立学院多是修读大学预科课程,为将来升大学做准备。公立学院学生修读大专文凭,两年后既可以接着升大学,也可以直接申请工作签证,在此就业。由于公立学院的课程设计紧密面向就业市场,且比读大学省钱,因此对学生颇具吸引力。 李锦在与中国留学生的接触中,也明显感觉到他们的英语水平越来越高,这使得他们出国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专业学习,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选择专业上越来越多样,不必如过去那样只集中在商科和酒店管理等少数专业。 除此之外,中国留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越来越优异,在与本地学生同等竞争中,拿奖学金的中国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们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与社区活动中,都越来越自信与主动参与,渐渐扭转人们对中国留学生自我封闭的印象。 留学年龄越来越小 在多伦多百年学院国际教育部从事招收中国留学生工作的李锦说,近1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年龄构成有明显低龄化趋势,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在逐年增加。 李锦表示在2001﹑2002年以前,中国留学生的构成主要是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近10年来,中国留学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高中毕业生比例在逐年增加。过去的自费留学生主要来自富有家庭,现在则越来越多工薪家庭也送子女留学。一方面是中国家庭收入提高,一方面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父母﹑祖父母6人供一个留学生也不是太困难。 据她了解,现在的中国学生有的高一﹑高二就开始准备出国的考试,高三也不再参加中国的高考,就直接申请出国留学。一些加拿大的学校也在中国开办国际学校,毕业生直接输送到加拿大升学。这些都促成了中国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低龄化。 相比起大学生来说,年龄较小的初中、高中学生不止是要考虑留学学校的问题,由于年龄小,很多留学生刚出国门很不适应当地生活。去年年中将正在上初三的儿子送到英国留学的范女士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已经半年的时间,但孩子还是没有适应。虽然语言上已经不存在障碍,但当地的生活习惯、吃饭住宿等依然让孩子很皱眉。「这半年来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很头疼。」 留学生中像范女士儿子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孩子年龄越小,适应的就越慢。有些高二、高三的学生过去会好一些,基本上几个月就可以习惯了。」一家留学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说,近一半的初中生需要半年至一年的适应期。  

多倫多警隊的華裔三虎將 全來自大陸

  姜 衫 杨干良 周海宁 大多伦多地区两个主要的华人聚居区,分别是多伦多市和约克区。多年以来,这两个大型城市的警队都设有专门的华裔社区联络警官,比如在华裔社区知名度较高的陈楚标(多伦多警队)和警长蒋振宇(约克区警队),都充当了多年的华社联络警官,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非大陆移民。 2014年春天,这两个警队的华人社区联络官都首次启用来自大陆背景的警员,这是一个堪称里程碑的事件。实际上,约克区警队早在四年前就启用来自北京的新移民警官韵宁作为华社联络官,是大多伦多地区警队首位大陆移民警员担当此职,如今多伦多警队也与之同步,由杨干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工作,这不但反映出大陆背景的华裔警员已经逐渐成熟,也更是华人社区日益壮大带来的需要。 大陆背景警员担重任 据了解,多伦多警队和约克警队最近分别调整了工作安排,多伦多警队的杨干良接任华人社区联络官,而约克区警队华人社区联络官分别是姜衫和周海宁,主管警长还是蒋振宇。多伦多和约克区警队原来的华社联络官陈楚标和韵宁现已换岗。 虽说安省警员对学历的最低要求是高中,但是在竞争激烈的选拔中,几乎看不到高中毕业生考上警察的。和中国当警察的程序不同的是,加拿大各级警察学院并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面向社会招募各行各业有工作经验,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士,然后再送到警察学院学习。因此,刚毕业的学生不占任何优势,反而是“上了年纪”的人更招警队青睐。原因很简单,他们有社会阅历,不再那么冲动,见多识广遇事不慌,执法也更有威慑力。 杨干良的铁饭碗梦 目前三位新上任的华社联络官有着相似的经历:读书、移民、工作、入警。 原籍河南的杨干良大学毕业之后到广州工作,得利于国际贸易工作便利的信息,他属于较早的一批技术移民。1998年他从广州来到多伦多,登陆后找到一份电器销售的工作,一干就是七年,从销售做到管理,年薪甚至超过做警察的收入。 不过他不像高中毕业就来到加拿大的姜杉思想那么“单纯”,依然具备比较传统的思想。他回忆说,当时就是觉得销售工作虽然挣钱,总觉得不是铁饭碗不够稳定。因此就想找一份稳定长远的工作,正好听到朋友说做警察不错,他就决定一试身手,没想到2005年一考就过。虽说他是文科生,但是体育居然也不差,他竟然认为警察的体能考试太简单了。 杨干良认为最难的一部分是情景反应,就是走进一个房间,里面的电视播放一种场景,他要假设自己是一名警察,要根据场景通过语言去控制住局面或者进行调解。他表示平常也没这么做过,况且也没有警察的心境,加上面对没有反应的电视喊话,不免有些尴尬。还有就是驾驶警车,由于当时他一直在市中心上班,几乎不用开车,以前在国内也没开过车,所以入了警校后驾驶训练就成了最难的训练。相反,虽说以前没开过枪,射击训练对他倒不成问题。 2006年,他和几位华裔同袍共同在多伦多市政府广场上宣誓入警,成为多伦多警队入职较早的一批大陆新移民警察。之后他被分配到33分局,成为该局唯一一名会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警员,《交通法》是他最为熟悉的法律。 不甘寂寞的姜衫 同杨干良的背景相比,则姜杉稍有不同。1996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姜杉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所以他的中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至今他还是认为自己的中文比英文好。在渥太华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后,姜杉在多伦多找到了一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然而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满足,反而是激起了他少年时挑战自我的心。 姜杉回忆说,他并不喜欢天天面对电脑的工作,喜欢与人打交道。爱处理问题,观察能力强和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强是他的特点,于是他就决定报考警察。他分别报考的是约克区和哈密尔顿警队,约克警队先来考核,他经过几轮过关斩将之后,却倒在面试这一关。这一关需要面对三名警官的轮番轰炸,首次经历这种阵仗的姜杉由于当时过于紧张而功亏一篑。正当此时,哈密尔顿警队的考试接踵而至,有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他这次顺利过关,2005年成为哈密尔顿警队的一员。不过他还是心仪约克区警队,最终他于2008年顺利转队加入约克区警队,一直在第二分局一线担任巡逻任务。 英语传奇的周海宁 周海宁的经历比较传奇,2001年他移民来的时候居然英语基础为零。周海宁祖籍是山西省运城,以前所学的是医药专业,毕业后在当地铁路局下属商贸公司经商,出国前还经营了一段时间的酒店,英语对于他来说简直毫无用处而造就放弃了,作为技术移民“家属”懵懵然来到加拿大。 他回忆说,当时来了之后什么也听不懂,上新移民免费英语课听了一周觉得无法进行下去就彻底放弃了。他决定开始自学英语,争取再上个大学来改变发展路线。一年的时间,他除了学习什么都没做,硬是把一本英语词典背了下来,托福和GRE居然都过了,然而他的身体却过不了。 原来,常年在国内无规律的生活和喝酒过度,使他的体质变得非常弱,再加上一年苦读最终让他大病一场,读书的期望就此落空。2003年他重操旧业,在一家制药厂找到了一份制药的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考上了约克区警察的韵宁,韵宁在2004年当了警察之后,对周海宁的启发帮助很大。经过一段准备,他顺利在2008年4月加入约克区警队,后来一直在5分局工作。 从前线到机关 加拿大警察也分为一线巡逻的军装警员和在后方机关的各个专业部门,这些专业部门有刑事调查、警犬、特警、扫毒、风化、防诈骗、凶杀、后勤训练等。多元文化部门是一个比较具有加拿大特色的部门,主要是为了适应加拿大移民多元化的社会现状。 杨干良:从躲媒体到找媒体 杨干良表示,他所在的部门有8名各族裔社区的联络官,根据每个主要社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设。有的国家居民历来不相信警察,有事情也不愿意报警。有的国家和加拿大法律差异较大等,这都需要族裔社区联络官来沟通协调。 他认为现在大陆新移民占了华裔新移民的主体,他之所以从一线到机关可能是因为他通晓普通话和粤语的关系,之前他并未申请过这个职位。谈到与一线的差别,他指出原来在路面上面对媒体他都采取躲避的方式,现在要大大方方面对媒体,还要让媒体多多宣传警务活动。以前处理的都是一线警务,现在主要是忙于和华裔社区打交道,熟悉各个方面的关键人物,工作量甚至大过以前,至少节假日都要参加一些活动了。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华人社区和多伦多警队联系更加紧密。 姜衫:防弹衣穿里边了 姜衫认为他从一线到现在的工作说话的方式变了,原来对嫌犯用命令的语气比较多,现在对民众要用友善的语气。2014年5月23日,他在万锦市一家新移民服务中心,用普通话为华裔新移民进行了一场警务讲座,这是他从警以来第一次给居民开办讲座。也许面对神情紧张的嫌犯他的威慑力更强一些,面对不时交头接耳嬉笑怒骂的新移民听众们,他倒是显得有不知该怎么去控制。 他还特别指出,以前是把防弹衣穿在外面,现在做社区工作就把防弹衣穿在衬衫里面。以前腰间的装备里有警用皮手套,专业上被称为搜查手套,一般是准备动手抓人搜身用的,现在他也不带了。他解释说,警用黑手套有很强的威慑力,有时候嫌犯不愿意就范时,他通常就会掏出手套,一派准备动手的架势,对方态度往往会立刻软下来。而现在,他仅携带类似医用的橡胶手套,以防紧急救护时需要用到。 ...

移民故事:我在加拿大從事時裝設計

    撰文/摄影﹕李海涛 爱好选择了时装设计,因为臭美开始为自己订制华衣霓裳,因为自由而不惧失业。 赵菁2007年移民到加拿大,之前在中国学的是广播电视专业,也曾经有过短暂的广电行业就业经验。来到加拿大倒是简单,直接到辛力加学院读语言,她自谦地说读了半天没见太大长进,就决定转到时装专业。她自幼学习画国画,再加上对时装有特别的喜爱,没有考虑未来的职业就进入了时装专业学习,完全是凭着心的感觉。没想到进去之后发现,这个专业给她带来很多惊喜。 赵菁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学会了使用专业缝纫机,也学会了剪裁布料。从原来从来不光顾的布料商店里,买回来一堆布料,然后就可以把它们变成一件件时装。穿在身上立刻拍照发布到自己的空间里,从朋友圈里获得的一个个“赞”里,她找到了一种特别的满足感。不过这也给她带来一些小小的麻烦,大家看她手工这么厉害,纷纷想让她做件时装给自己。 殊不知,那一件件精美独特的时装背后,是多长时间的寂寞孤独和劳作。赵菁表示,一件衣服设计划稿要一天,打版一天,制作要两天,前前后后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如果算人工的话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长时间地在缝纫机前工作,她妈妈已经心疼女儿的背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挺拔了。 尽管如此,有时朋友过生日什么的,她还是会做一件小小的礼物,送去一份独特的惊喜,她的礼物每次一定是最眩的。 自从学习时装设计之后,赵菁的逛街路线就随之改变了。她表示,以前喜欢去时装店,看到名牌就心痒痒,每月为此开销不菲。学了设计之后,喜欢逛布艺店,也还是会去名牌时装店,但再也没有买过一件,注意力是在学习时装的做法和设计理念。 她的毕业设计从2013年9月就开始,历时半年多。这次获奖的系列作品都是羊毛绒材质灰色系列。她的灵感来自日本富士山,她表示从山顶的纯白渐变到山腰的灰色,再到山脚下的暗色,他很喜欢这种山的色彩和感觉。再加上平时她就喜欢暗色调,在毕业时装秀上一片亮色的情况下,她的设计在色彩上给人一种惊喜,还有比较独特的细节设计等,使得她在38名同学中脱颖而出。 赵菁表示,时装设计是一个比较费钱的专业,所有的作业都要买布料、配件等,如果设计的作品比较高档,费用就更大。就业前景来说也并不乐观,她认为在学校学的仅仅是理念和基础,远达不到行业的前沿,因此就是在时装设计领域上班,也只能从基本做起,而她不愿意受人指使。所以她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不过赵菁一点也没有失望,她学会了点缀自己的生活,有这样一个爱好对于爱美的女人来说,简直是一种令人嫉妒的手艺。 不少人看到她贴的自制时装,都忍不住上来询价购买。她也表示,在经济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尽情享受生活,或许以后这种转为私人订制的做法,也算是一种新的出路。  

我的教訓:再婚一定要處理好財務問題

  对于中年离异女士来说,再婚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再婚寻找另一半,少了花前月下,多了理性考量。对于需要“昏”才能“婚”的婚姻,太清醒又往往与缘分失之交臂。人到中年身心成熟,对再婚对象的选择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内心深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寻找再婚对象,实际上是发现自我的过程。我是谁,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茫茫人海中,另一半在哪里? 图文:记者董清霞 “再婚一定要处理好财务问题。”这是Daisy的忠告,她为此付出了10年辛苦归零的代价。 她的一位闺蜜Linda,中年离婚后与一位丧偶男士相处一年,准备结婚了。未婚夫在结婚前,把房子过户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了。当未婚夫告诉Linda这个消息时,Linda感觉很受伤,决定不结婚了。未婚夫说:“人不是比房子更重要吗?为什么有房子你就跟我结婚,没房子就分手呢?你这个女人太拜金了。”未婚夫说话固然有他的道理,但Linda像很多女人一样,不想找经济上不对等的男人,特别是这种婚前把财产转移的情况更不能接受。Daisy支持闺蜜的做法,她遇到的是婚后被转移财产的问题。 再婚开公司没看帐目 Daisy第一次结婚是在中国,丈夫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相貌英俊,在政府机关工作,很自我,大男子主义。Daisy是很要强的女人,她开了一个公司,做得风生水起,是家里的经济支柱。丈夫并不因为她为家里贡献大而敬重她,而是下班在家看电视也等她回来煮饭。可能因为自卑吧,对Daisy说话总是颐指气使的。 离婚后移民加拿大,Daisy遇到了很甜蜜殷勤的追求者,接她上下班,给她送礼物,一天说很多遍“我爱你。”不到半年,她就再婚了。 她移民后再婚时,她带来了20万的现金,再婚的丈夫有一个价值20万的房子。两人经济上对等,也没有想过要签协议。结婚后,丈夫本来开的公司倒闭了,就跟她开一个美容用品公司了。Daisy是做事的主力,丈夫只是管账管钱,但丈夫在注册公司时却把自己注册为老板,把Daisy写为秘书。直到丈夫去世,她才发现这一点。 他们结婚10年,看起来都很甜蜜。丈夫每天接送她上下班,给她煮饭,一到过节和结婚纪念日,都送贵重的礼物给她。公司生意兴隆,Daisy曾经问丈夫关于帐目的情况,丈夫听后很生气,把账本摔给她,说:“你自己管吧!” 为了不伤和气,Daisy就不过问帐目了。再婚的第10年,丈夫忽然被查出癌症,医生说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了。丈夫这才把公司和家庭的帐目交给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家里的房贷还了很多年,以为还得差不多了,谁知贷款不仅离还清还差得远,事实上如把房屋市价减掉房贷额竟然只有10万元余额,比当初给的首付还低。不用想都知道,肯定是丈夫做了再贷款了。另外,丈夫还从公司超支了10万元。到丈夫去世时,Daisy等于身无分文了。 丈夫临死前,怎么都不肯说到底把钱弄到哪里去了。面对一个即将死去的人,她也不好追问。她知道丈夫有去赌场的爱好,也在网上赌博,本以为只是小赌怡情,这时才醒悟到或许就是赌博使她10年开公司赚来的辛苦钱付之东流。 10年辛苦 付之东流 Daisy做事聪明能干,做人却太单纯轻信。再婚的甜梦,原来是一场噩梦。她觉得有必要提醒再婚的朋友们,自己的钱一定要自己管,不懂财务就交给专业人士。中年以后需要再次从零开始,不是所有女士可以承受这种重担。她建议再婚的女士,如果自己有财产,要签婚前协议,及要在人品上把好关。    

異國戀:離婚後我在溫哥華找到新的幸福

  异国之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就是浪漫美好的代名词。虽然在当今当世,地球已经演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但跨越文化、种族、语言隔阂的异国恋情要保持恋爱的甜蜜和婚姻的幸福依然是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如果说婚姻需要经营,跨国婚姻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智慧去经营。人人都知道只有平等又互相欣赏的婚姻才能长久和幸福,但要做到这点却不容易。  “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当Anna Lin轻轻说出这句她老公曾经对她说的话时,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的微笑,那种微笑的魔力瞬间就感染了对坐的记者。 Anna来自台湾,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在台湾因为种种的婚姻问题,不得不走上了离婚一途。而一般在台湾离婚,母亲很难得到独生儿子的监护权,舍不得儿子也无可奈何。 “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吃得了苦,受不了气。”她说。这种精神上的自由,人格上的不再受践踏,是她以极大的勇气和代价去争取获得的。在Anna重获自由的那一刻,她甚至暗下决心并且坚定地告诉自己:“婚姻这条路,走过就好了!不需要也不必要再走一回,因为,太痛了!” 告别过去最好的方式是离开过去越远越好。 告别伤心地 移民加国  2004年,Anna申请移民到加拿大,2005年登陆温哥华,2007年正式来加拿大居住,期间在温哥华和台北之间来来回回多少次,都是因为放不下年幼的儿子。 2009年的国庆节,是Anna要记住的日子,因为在那个国庆节,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 来自欧洲的Piotr。 Anna和Piotr的相遇颇具喜剧性。那天,是加拿大国庆日,Anna已经订好了一周后回台湾看儿子的机票,趁着好天气到外面感受做加拿大人的骄傲和节日气氛。温哥华的格兰湖岛上,处处客满,她常喝咖啡和看书的老位子,已经有人了。 整间咖啡厅内只有一个桌子上有位褐发碧眼的男子单独而坐,并欣然答应共桌。Anna实在是又累又饿,就坐下了。两位健谈的老师,很快就聊开了。Anna在大学里教中文,Piotr在中学教化学,俩人虽然教的科目不同,学生也不一样,但交流起教学方法和对付学生的窍门来,却是滔滔不绝,太有得说了。于是,第二天再约在咖啡厅里聊天,感觉可以聊的越来越多,互相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是教师 偶然邂逅成知己 Piotr是欧洲人,二十几年前移民到加拿大,但他的艺术家妻子不能接受没有艺术的日子,他们只能分道扬飙。他不怪前妻,找到在现在的中学的工作后,他一直在学校教书,等到孩子离家去读大学后,他开始感到自己的寂寞。 七天后,Anna按计划回台湾,是Piotr从高贵林驱车到温哥华接她再送她去列治文的国际机场,一大早奔波劳顿,她心里充满感激,他心里却充满欢喜。互相留了电邮地址和Skype帐号后,西人在台湾和温哥华也搭起了沟通的桥梁。通过视频,Anna看到了他单身汉的家,他也看到了Anna可爱的儿子。真实的信息和真诚的交往开启了真爱的大门。 从台湾回来,他们俩正式开始了交往。Piotr学校组织的娱乐参观活动,他邀请Anna参加,表明了他愿意让他的同事知道Anna,他们常常去外面郊游,牵手去看日落,他还让他的两个女儿也见面了,但有时候他们俩在一起时也会遇到别人不断打量、似乎不可理解的的眼光,这样的打量和眼光让Anna难受和不自在。 Piotr却笑笑说:“ 他们可能听多了人与人互相利用的故事,所以难以再相信还有简单真实的爱情存在。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过日子的人是我们自己。” 曾经沧海 恐惧婚姻 Piotr坚定地相信Anna是自己最佳的人生伴侣,但是Anna也一再表明自己不打算再走入婚姻的决心。哪知道,Piotr听后只是微微一笑:“那我就珍惜现在我们相处的每一刻!但是,我仍然在等待,等到你完全放心把你们母子交给我的时候, 哪怕得用我余生所有的时间。” 半年后,为了缩短恋人间相思的距离,Piotr邀请她从温哥华搬去他在高贵林的家居住,才能更深入也更全面地了解彼此。但Anna有言在先,她是会照样付房租的,因为他们只是恋爱关系的时候,她不想单纯的感情关系扯上复杂的金钱问题。 一年后,Piotr求婚道:“我们结婚,好吗?人生还有多少年可以用来等待?即使等待,也不一定就能再遇到‘是的那个人’。来吧,往前一步是幸福,退后一步是孤独。” “无论多么相爱,我想我不会再结婚了!只要彼此真心相待,又何必在乎那张纸?”Anna总这么回答。而且她也不讳言不再结婚,是因为她实在无法想像,如何去处理有孩子夹在中间的感情?对爱情她曾经绝望过,但对亲情她是没有选择的。 亲情感化 终成眷属 “我知道你是个好母亲, 但是即使你牺牲自己的幸福,并不代表那部分会变成孩子的幸福。一个母亲不管给孩子多少倍的爱,还是母爱,不会变成父爱。孩子需要母亲,也需要父亲,才有完整的成长历程。而且继父也是父亲。”他一再耐心劝导,最后,她终于接受了他的观念和求婚。 婚后的生活果然平淡而甜蜜。征得前夫家的同意,他们把Anna的儿子Eric从台湾接来温哥华念中学,学英文。对于这个外表看上去严肃、教师型的继父,Eric一开始从心里不愿意接受和接近。迷恋于《西游记》的Eric,决定叫继父“师父”,因为他陶醉在自己是武功高强、随时会72变的孙悟空的想像里。 Piotr欣然接受这个称呼,“师徒”两个一起练习英文,一起打篮球,一起去露营,一起玩电动游戏,像师徒,也像父子,更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师父”听“徒弟”的;但在是非对错问题上,“师父” 据理力争,总能让“徒弟”口服心服。 比如两人打电动游戏时,“徒弟”眼看就快输惨时,急忙就口气“强硬”地服软:“师父 ,你怎么可以赶尽杀绝!你不是说你爱我吗?你看清楚,我是你的儿子,别这么无情啊!”这时候“师父”开心一笑, 手下留情,让儿子过关。 和继子相处 师徒变父子 比如两人在讨论学校老师反映“徒弟”课堂上爱提怪问题的时候,“徒弟”异常强硬:“你又不是我爸爸,凭什么管我?”“师父”冷静地说:“我当然不是你的血缘父亲,我也不打算替代他,别担心。但我是另一个爱你的父亲,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会一直爱你也教育你,而不是放纵你、讨好你。 ”“徒弟”听完基本也可以冷静下来,与“ 师傅”平等讨论该如何尊重老师,融入集体的话题。 两年相处下来,Eric和Piotr的“师徒”关系越来越融洽,Eric在心里完全接纳了这个父亲,经常单独找Piotr说些男人间的话题,让Anna欣慰不已。 两年半后,Eric又被亲生父亲接回了台湾,挂念儿子的Anna需要经常往返台湾和温哥华之间,对精神和经济是双重的付出,虽然她坚持用自己的收入负担Eric的费用和去台湾的开销,但就为不能为天天陪伴Piotr而内疚。 有爱才有力量往前走 Piotr却总是宽慰她,而且只要时间和金钱容许就陪她去台湾,在心理和行动上给她最大的支持。因为Piotr了解到Anna的前夫一直对她提出离婚耿耿于怀,常常拿儿子的教育等事情来诋毁和贬损Anna,每次Piotr都会很有礼貌地告诉这位前夫:“你们过去的事情我不干涉,但从现在开始,请你学会尊重我妻子对孩子用心的付出。”一个再婚的女人得到爱人这样有力的支持,该是何等的幸运。 “爱人之间,不是因为不爱才会发生冲突,但因为有爱,在冲突之后我们还有力量继续往前走。”Anna这样总结他们的异国恋和再婚生活。  

移民生活:解開基督徒美滿婚姻密碼

  【加拿大都市网】圣诞节的脚步近了,到处都充满节日的气氛。在欢度耶稣生日的时候,记者采访了基督徒和牧师的婚姻故事,听他们讲述怎样在神的带领下,活出婚姻的美好。 记者:董清霞 美满的婚姻是生活幸福的基础,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放眼四顾,亲友的婚姻似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谐幸福的婚姻并不多见。一位华人移民说:“我的朋友中,除了基督徒的婚姻,基本都是凑合过日子。”其实基督徒的婚姻,同样也会面临挑战,出现很多问题,但如果真能按《圣经》的指引行事,相对而言婚姻更牢固,也更和谐。在平安喜乐的圣诞气氛中,请与《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一起,走进基督徒的家庭,倾听他们怎样走出婚姻的低谷,迎来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 李江和莫陈军的婚姻有很好的基础,他们是一见钟情。那时两人都在北京读书,李江在清华大学,莫陈军在北京外贸大学,他们在广东湛江同乡聚会上遇到,从此就走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李江先到深圳创业,莫陈军在广州工作。他们1991年结婚,1993年莫陈军调到深圳。结婚23年,李江的事业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高峰低谷,他们的婚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因为基督教的共同信仰,婚姻越来越美满,成为有三个可爱孩子的幸福家庭。事业从高峰坠入深谷。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采访李江夫妇,是在他们的旅行社信心假期。两个人看起来很般配,性格 互补。很难想像他们的婚姻曾经风雨飘摇。大学毕业后,李江在深圳开了公司做电脑网络生意,也做进口,一开始就很成功。深圳第一部3000GT跑车就是他买的,火红色的,风驰电掣地开着,几乎迷失了自己。后来他又买了奔驰,年纪轻轻的他有些自我膨胀了。夫妻分居两地的几年,李江流连于卡拉OK和酒吧,过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团聚后也很难改变李江出去吃喝玩乐的习惯。这对于莫陈军来讲,是很大的伤害。她想过离婚,但考虑之后,觉得离婚不能解决问题。她看到一些太太为争一口气,离婚后一人带孩子的艰难,就选择了忍耐。她也安慰自己:“你爱这个人,不离婚人还在。”李江不认为自己有错,他认为自己事业成功,对太太好,使家庭过富裕的生活,是负责任的人。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出去玩玩是应该的。他们第一个孩子在1996年出生,维持稳定婚姻就更重要了。莫陈军说,当时她认为自己的婚姻,在坏的婚姻中算是最好的了,就选择了维持现状。 1998年,他们移民加拿大,莫陈军带着孩子住在温哥华,李江做空中飞人两头跑。当时李江的公司在深圳、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业务,要到处飞。那时候公司投资开发网络电话,方向是对的,但在当时太超前,一直在赔钱。 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异国他乡,莫陈军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她也忧虑,万一婚姻保不住,带着孩子怎么生活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列治文遇到李江同学的太太,被带到了教会。进了教会之后,莫陈军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1999年受洗。她说:“我要紧紧抓住神。”圣经说:“你们要把一切忧虑都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莫陈军把自己婚姻的问题交托给神;李江当时事业在走下坡路,也唯有交托给神。在莫陈军的影响下,李江也走进了教会,2000年受洗。 2000年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李江匆匆赶到加拿大,呆了20天就回国了。那时候,他的公司在搞网络电话技术开发上,烧了很多钱,产品也没有开发出来,四五年的时间,公司原来的积累全投进去了。李江夫妇理解了《圣经》上说的“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 没钱了,李江来到加拿大,心中充满迷茫。慢慢地体会到,是神在管教他,带领他走义路。“在黑暗中我无能为力,就接受了耶稣基督。圣灵进入我的身心后,人生改变了。”他说。为了改善婚姻,莫陈军学习饶恕的功课,她说:“不饶恕对方就是不饶恕自己。旧的婚姻翻篇儿了,我们开始了新的婚姻。”李江也认为,自己过去的生活不讨神喜悦,应该悔改。 留在加拿大后,李江在英文不好的情况下,在西人公司找到工作,做项目经理,收入不错,就留在加拿大了。3个月后,失去这份工作,又在美国找到IT工作,年薪6万,做了1年,直到 911后行业大裁员,他才回到加拿大。2001年,IT行业低潮,他再也找不到专业工作了。 干体力活儿心中喜乐 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莫陈军需要在家做全职妈妈。为了养家,李江同时打三份工,一份是全职工作,晚上11点至早晨7点在工厂上夜班;另外有两份兼职;上午9点至下午3点,他做收垃圾的生意;下午5点至9点,做洗地毯的兼职工作,9元一小时。三个体力活儿连轴转,虽然很苦,但夫妻同心,他们过得很喜乐。 两人一起祷告,靠神加给力量。“落魄了,靠人是没办法的。”李江说:“第一桶金挣得太容易了,人就不知天高地厚,上帝让我吃苦,是有美意的,让我将骄傲、自以为是的毛病改掉。” 收垃圾的业务越来越忙,李江就把洗地毯的工作停了。他是做收垃圾行业的第一个中国人,口号是:“垃圾佬,为你搬走一切烦恼。”他与一位拍档合作,在这个行业做了4年,到后期,买了三个收垃圾的车,请了工人。每天收完垃圾,他边洗澡边唱诗赞美主。他曾是清华大学的足球队长,做体力 活儿能顶得住,但他也觉得一辈子做体力活儿不现实。 他跟上帝祈祷:“如果你让我一直做体力工作,我也顺服。我知道上帝为我预备了前面的路。你怎么带领,我就怎么走。”开收垃圾公司,李江的拍档不是基督徒,跟他在金钱、工作上的观念不一致。合伙到第4年,他们拆伙了。这时候李江夫妇的第3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李江的父母来照顾孩子,他们面临7口人的吃饭问题。 莫陈军每天祷告,求神指引前方的路。很快他们找到一条新出路,就是开旅行社,因为对神的信心,他们将旅行社取名为信心假期。2004年10月,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的一个月,他们开了旅行社,到今年整整10年了。开始时夫妻两个人一起开旅行社,李江兼顾收垃圾生意,后来旅行社业务繁忙,李江就停掉收垃圾的业务,专心开旅行社了。现在公司共有9个人,业务稳定,他们认为是神的恩典。 正三角形成稳固婚姻 夫妻除了共同生活,还一起开公司,虽然有共同信仰,也会在处理具体事情上有不同意见,产生冲突。他们的原则是,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当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否则很小的事情,也会把矛盾吵大。对负面感受,要像清垃圾一样经常处理,不能积累怨气。在生气的时候,要想对方的好处,不要盯着对方的错误,发火就不那么激烈了。 他们认为:“女人需要爱,男人需要尊重,这是相处的要诀。”莫陈军说:“夫妻间没有输赢,家里需要有个容易认错的,因为我脾气急,所以我认错多。”她说,移民对于男人来说不容易,在中国是个人物,来到加拿大可能就什么都不是了。太太要抛开虚荣、权力这些东西,尊重丈夫。男人也要向太太表达爱。 他们学会了反省自己的罪,知道自己有错,在骂对方的时候,声音就没那么大了。莫陈军说:“在非常气愤的情况下,可以在祷告中得到帮助,神会帮你解决问题。”他们有一个共识,美满的婚姻需要一个正三角关系,夫、妻、神,每条边是一样长,合而为一,这样的关系最稳固。因为有共同的信仰,他们可以在心灵深处交流,所以遇到矛盾容易解决,情绪上的冲突是皮外伤,容易处理。 到现在,结婚23年了,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孩子,对美满的生活非常感恩。现在他们成了加拿大国际更新协会的带领夫妻,帮助别的夫妻处理矛盾,重塑婚姻关系。  

印裔主持人波曼 加國創出一片天

  不少有意在演艺界发展的加拿大华裔移民子弟,近年都选择回到中、港、台原居地寻找机会,开创事业。其实,加拿大也是个能让演艺人才大有发挥空间的地方;全球知名的流行乐坛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和小天王比伯(Justin Bieber),就来自加拿大。不同族裔移民寻求在演艺路上发展者也大有人在。他们莫不凭着独有创意,在所属圈子里成为国际新星。 印度裔女孩波曼(Dilshad Burman)21岁时从印度以学生身份来到加拿大,在安省伦敦安顿下来。从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来到安静的小伦敦,波曼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她对着空气大声地喊:“见鬼,人都哪去了?!” 波曼今年28岁,是Omni电视音乐节目V-Mix的主持人。她回忆来加第一印象时,自豪地说:“加拿大像洗过一样清馨,景色秀美、烟波浩淼,宁静的国家,这一切让她立刻决定以加拿大为家。” 波曼来到加拿大不久就入校学习。在校园里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她发现,加拿大出生的学生对她的祖国知之甚少。“我不知人们多少次问我,你身在印度怎么还会说英语?我自认为是一个大城市的女孩,从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孟买而来。在加拿大,人们问我是不是骑着大象去上学?所以我开玩笑地回答说:“是的,我是骑象上学,妈妈牵着骆驼,爸爸……”。 波曼来自媒体人世家。她们一家人有的做公共关系,有的是喜剧爱好者。面对观众是波曼的第二天性,因此她习惯于在镜头面前工作。但她最初的计划不是当主持人,而是把重点放在广播技术上。 经过对北美和英国广播课程的筛选,波曼全身心地投入安省伦敦Fanshawe学院的电视广播课程学习中。先进的大学设施,以及巨大的工作室和最先进的设备,让她学会灯光、音效和编辑等几乎所有电视广播技术。 波曼经历了大学生活的磨练——与朋友在当地的酒吧社交,参加卡拉OK比赛和跳莎莎舞——她清楚地认识到,将来毕业她必须选择能够移民的工作,获得永久居民卡,并且能够基本上养活自己。波曼知道她想要的是Omni TV的工作。波曼主要考虑的是其在广播行业中享有盛誉,及其蓬勃发展的南亚节目。为了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工作,波曼有条不紊地工作,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波曼笑着说:“‘坚持’是一个好词。但我会用这个词——‘不害羞’。”当时,她在士嘉堡(Scarborough)的一家活动公司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她的主要工作是卸载重型视频设备,拿去修理,并为许多要求苛刻的客户在不同场地搭设灯光和音响,并做故障排除。每天完成在士嘉堡的工作后,波曼又跑到Omni TV多伦多市中心的工作室,接受培训和做后期编辑。 “每天晚上6:30到9:30,我到Omni TV培训编辑系统。夏天到来的时候,电视台的许多员工出去度假,我就问我的领导,我是否准备好了。我接受了一个编辑测试,并合格了,一切准备就绪!“她兴奋地说。 打造一个全球音乐发烧友的舞台 接下来,作为一名准主持人的生活就越来越甜了。2011年,国际印度电影学院奖在多伦多评选。当时,波曼是Omni TV的自由编辑,制片人需要对这个电影节做全方位的报导。“这是一大福音!这样的重大事件多久才能出现在你的家门口一次?制片人需要记者报导此赛事,而我恰恰有个天然的优势。”波曼说。“随之而来的就是个梦想成真了,就像所有热爱电视的记者一样。波曼在红地毯上连续三个小时报导赛事,采访来自宝莱坞的顶级影名人。 “宝莱坞着名演员沙鲁克汗(Shahrukh Khan)吻了我的手! ”她笑着说。 今天,作为V-Mix节目的重要成员,波曼找到了巨大的满足感。该节目专注于南亚新音乐人才,已经获得来自音乐爱好者和评论家的好评。这个音乐秀具有广泛的吸引力,满足了众多音乐爱好者。他们不仅是南亚人,也是全球音乐发烧友的舞台。 “这是我喜欢多伦多的原因之一。我可能是在Nathan Phillips广场,而一首旁遮普的歌不知来自什么地方,我常对自己说,‘等一下,我在哪里?’” 波曼说:“ V-Mix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我们正在做一些很酷的东西。即使有些人不明白歌词的意思,他们也会喜欢这里的歌。”  

秦曉傑:從中華小姐冠軍到連鎖店老闆

  在很多人看来,秦晓杰(Eva  Qin)可谓得天独厚,美貌与智慧兼备。她美貌超群,曾在2011年温哥华举办的中华小姐大赛上获得冠军﹔她多才多艺,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妙曼的舞姿,还是获得国际瑜伽导师证书的瑜伽高手﹔她有卓越的经商头脑,年纪轻轻就在温哥华创业成功,成立伊滋国际(加拿大)公司,在手足护理打出一片天地。2012年起,她开始到中国大陆开拓市场,已经在中国开了6间连锁店,计划今年底在上海开设中国的旗舰店。美丽的秦晓杰在2011年在温哥华的选美活动中当选为中华小姐冠军后,没有顺理成章地踏上演艺明星的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在温哥华的伊滋国际总店旗开得胜后,2012年她回国开设连锁店。凭着勤奋和独特眼光,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她已经在中国开了6间连锁店,第7间也在筹备之中。在别人眼里一帆风顺的秦晓杰,坚信的却是天道酬勤。 她说,在开拓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她挖掘了自己和团队的潜力,找到了快乐和满足感。 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舞台 作为伊滋国际公司(E-style Beauty Spa)的总裁,秦晓杰的日程排得很紧,经常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总店和中国不同城市的分店飞来飞去。在创立自己公司之前,她每年都可以到世界各地游玩,但现在出去玩两三天都很难得,心里还记挂着工作。 16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的秦晓杰,长身玉立光彩照人,有着清新脱俗的气质。她在温哥华市中心的手足护理总店,沙发、桌椅、灯饰都是白色的,中国的连锁店环境也以白色为主调。她自己经常是一袭白衣,高贵飘逸。 为什么选择手足护理行业创业?从温哥华的Shaw College的工商管理课程及SFU的商科课程毕业后,她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舞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晓杰在参加国际知名美甲与美容峰会的演出时,正式接触了美甲和手足护理,她很快认识到这一行业的广阔前景。她决定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个行业,于是果断地报名参加了当地的美甲课程。经过一年的学习,她取得了当地的美甲师资格证。在这一期间,她到处走访调查,几乎走遍了大温哥华的每一家美甲店。 她自己有手足护理的需求,做了10年顾客,也在不同国家,如中国、英国、美国有各种消费体验。她将自己学到的经验和心中的理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在温哥华创立第一家总店时,她就将市场准确定位在当地主流市场,而不局限于华人圈子。 凭着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明确地创业理念,她的手足护理店在温哥华刚刚露面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因为她待员工如家人,员工也一直保持稳定。与很多同行不同的是,她的手足护理店采用的产品是纯天然有机环保产品,使客户更安心放心。美容行业,做好卫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年度的温哥华卫生局例行检查中,卫生程度让检查人员刮目相看。他说:“这是我检查过的美容店中的卫生最好的。” 传播新的生活方式 在温哥华创业的成功,让秦晓杰有了把这种经营的理念带到中国的念头。她考察了中国的手足护理市场。发现足浴以为男士服务的为主,为女士服务的美甲,也主要是小店,卫生和产品参差不齐。她决心将国际先进的手足护理带到中国市场,客户定位以白领为主。传递的不仅是服务,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优雅的环境中,两三个好友利用中午时间做个手足保养,边做边聊天,不但使手脚更美丽,也放松了身心。 她选择了把在中国的第一家分店开在中国长沙。湖南是她的家乡,当地电视媒体发达,人们观念新,重视美容护理,很适合成为她在国内发展的起点及员工培训基地。事实证明在长沙开连锁店是正确的,很多有名的主持人和演艺界人士都成了她店里的常客。 开业筹备阶段很辛苦。秦晓杰从设计,买建材到监工都全程亲自把关,每天都泡在工地。平时爱美的她,每天超过10小时呆在工地,不管风吹日晒,每天回到家都是筋疲力尽,灰头土脸。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开始,顾客不知道手足护理是做什么的,因为新奇就试一试,体验过了,就喜欢上了这种服务。公司先进的理念,国际化的背景,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再开多家分店。 在两年多的时间,秦晓杰在湖南开了4间连锁店,在深圳开了一家,在广州开了一间,计划今年底在上海开设中国的旗舰店。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要管理温哥华的一家总店,国内不同城市的多家分店,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秦晓杰是怎么做到的?她的出色之处在于培训和流程化管理。秦晓杰告诉记者,她亲自培训店长,派到不同的分店培训员工,管理者和员工都按标准流程工作。 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是伊滋的一大特色,一进到店里,就可以感受到清新洁净的环境,护理师在服务前后都要做消毒。美甲工具不是简单地用酒精喷一喷,而是要做几小时的消毒程序。秦晓杰是个非常有爱心孝心的女孩。她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但从不恃宠生娇,而是勤奋懂事,为别人着想,从小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用大人督促。 她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与素质教育。 16岁移民来加拿大时,陌生的环境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语言的障碍,文化的冲突,都让她的求学生活变的困难重重。但她没有被挫折和挑战压倒,除了完成正常的中学课业学习,把课余时间全用在了补习英语上,经常背单词到深夜,第二天早晨不用妈妈叫,自己上闹钟6点钟起来学习。她终于攻克了语言关,适应了新环境,顺利完成了 Shaw College 的工商管理课程以及SFU的商科课程。 热心慈善事业的秦晓杰,除了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义工活动,还是加拿大国际教育援助基金会(CIEAF)的活跃一员。在湖南冰灾和四川汶川地震之后,她在温哥华积极参与各种筹款和募捐活动。她还发挥自己的跳舞才能,在义演中希望为受灾人民出自己的一份力。 除了是妈妈的孝顺女儿,她对爷爷奶奶也非常关心。把分店第一站选在湖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有她年迈的爷爷奶奶。在长沙发展,可以离爷爷奶奶近一点。有几次奶奶病情恶化住院,秦晓杰都是立刻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马上到医院陪奶奶渡过难关,整夜整日守在她身边,喂她吃东西,为她擦身,默默地陪护,直到奶奶脱离危险。 善良有爱心,使她的美丽有了底蕴,也使她的优秀有了更丰富的色彩。  

加拿大投資達人:25年擁有7棟公寓​

  【加拿大都市网】Bill Goold是资深公寓楼投资者,曾任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British Columbia Apartment Owners and Managers Association)会长,现任卑诗业主协会(Landlord BC)总监(Director)。他多年来投资了7座公寓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乐意将经验分享。因为可以为客人提供有价值的参谋和建议,他和团队在商业地产销售领域成绩令人瞩目,不仅在大温,而且在加拿大全国都位居顶尖地位。 到温哥华寻找更大舞台 出生在温哥华岛阿伯尼港(Port Alberni)的Bill,走出校门后遇到了加拿大70年代的经济萧条期,21岁的他找不到工作,曾拿过政府救济。他希望做到经济独立,就去城镇寻找机会。他找到了工作,慢慢有了积蓄,在温哥华岛上买了自己的第一个物业,一个双拼屋(Duplex)。在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举办的那一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温哥华寻找机会。从29岁开始,他开始做地产经纪,销售公寓楼,在这一行业已经25年。让他感到有成就感的是,他帮助很多人从投资第一座公寓楼,到拥有多座公寓楼,获得了财 务的安全和自由。 他投资房地产的经验是,地段很重要, 如果钱不够多,就买好地段的旧房子。他最初的时候,将自己投资的双拼屋出租,5年后还清供款卖掉,再换更好的双拼屋,换了几次房子,买了个独立屋,付清供款卖掉,就有钱付公寓楼的首付了。 1994年他买了自己第一座公寓楼,有23个单位。公寓楼需要付50%的首付,进入这个市场的门槛是要拥有首付的资金。从买下第一座公寓楼直到现在,他一面积累财富,一面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现有拥有7座公寓楼,大部分在大温地区,有少数在温哥华岛。从公寓楼投资中,他获得丰厚的回报,也给了自己选择继续工作或者马上退休的自由。 “买公寓楼有两个风险,一是利率风险,二是空置风险,业主要懂得怎样控制风险。”他加入了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起初资深投资者教给他很多经验,让他受益匪浅。现在他成了资深投资者,用多年来积累的管理经验,帮助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新手。 公寓楼比独立屋更稳健 很多人知道,大温地区的独立屋近10年来经历了大幅度上涨的机遇,但公寓楼价格的上涨幅度显然不能与之相比。对此Bill画了个曲线图,说:“从长期来看,独立屋的市场有升有跌,但公寓楼的行情是一条上升的直线。” 即使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公寓楼也有租金收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他更喜欢投资整栋公寓楼,是因为公寓楼有地,在大温地区发展用地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升值潜力,而且租金多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付了5年供款后,还可以从银行再贷款。公寓楼的建筑每年有4%的折旧,还可以获得税务优惠。一座500万元买的公寓楼,如果建筑的价值占55%,地的价值占45%,那么建筑部分所占的275万,第一年就可以获得10万元的折旧。以后每年再按所剩的价值再折旧4%。温哥华人口越来越多,对出租 公寓的需求大。投资者对整栋公寓楼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供应量却在减少。这是因为1972年,政府对公寓楼征收资本增值税,发展商就不愿兴建整栋属于一个业主用于出租的公寓楼了,他们宁愿兴建每个公寓可以卖给不同业主的高层建筑。现在整栋公寓楼一放到市场上,经常出现多个买家争抢的情况,这时要抢到房子,就需要验房有效率,贷款能力强,也需要有经验懂市场,Bill为公寓投资者提供了很多专业建议。 好管理员是关键因素 按照Bill的经验,如果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管理公寓楼是一件简单的事。他说,如果公寓楼有20个以下单位,自己管理比较好。如果超出这个数量,就要请管理员了。管好物业的关键因素,是请一个好管理员,否则就会造成很大问题。好的管理,可以控制成本,提高收入,管理水平高可以吸引高品质的租客。 他喜欢聘用东欧裔的管理员,很多来自东欧的专业人士,他们在原居地收到很好的教育,移民后找不到原来专业的工作,他们做管理员认真负责。“请夫妻两人做管理员比较好,男的手巧能修理,女的细心感觉好,会与人打交道。”他说,但不可以让他们免费住抵工钱,这样做有可能引起未付工资的法律问题。可以给他们房租优惠,要给他们发正常的工资。另外管理员另有住处比住在公寓里更好,因为管理员住在同一座楼,住客可能随时去找他,涉及到超时工作的问题,可能违反劳工法。 如果管理员住在公寓楼内,正确的做法是,在他们的门上贴上工作时间,非工作时间除非紧急事务,不可打扰。“要做正确的事。”Bill说。管理员负责日常事务,他作为业主,要做的是每月在签费用支票时,要看各项费用是否合理,他通常的做法是货比三家。 把好关不让坏租客入住 为了让房子状态良好,可以从众多申请者中挑选租客,Bill建议,要让房子内部和外部都吸引人,才能吸引好租客。门厅的油漆要刷好,草坪要修剪整齐。厨房的设施要更新,老旧的地板要换掉。公寓外面,有房出租的标志要明显,出租房子的广告在Craiglsit 等网站上更新要及时,使潜在的用户可以看得到广告。 坏租客不仅会损坏物业,不交租金,还会使好房客搬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精选租客,不让坏租客进来。Bill的做法是做好面试环节,并检查信用记录。他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公司主管的推荐信;二,要上一任房东的电话(现任房东可能因为急需把不好的房客赶走,不愿讲租客的问题);三,要看看想来租房子的人开的车,如果他车窗坏了都不修,或者车的状况很糟糕,就要三思了。一个人不爱护他的车,就很有可能不爱护你的房子;四,从准租客什么时候找房,也能够看出他做事是否有规划。通常租约是按月签的,如果准租客月初来找房,希望下个月初入住,说明他做事还是有计划的。如果他月底前两天才来看房子,打算马上入住,起码说明这个人做事不是很有条理;五,房东或经理要好好坐下来,跟想租房子的人谈谈,看看他是不是有一份稳定工作,看看他个性如何;六,建议房东或经理从卑诗公寓楼业主和经理人协会的网站下载表格,请申请租房者填表,其中一项就是查看他的信用记录。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相信筛选出来的是好租客。”Bill说。 改变思维才可以赢得财富 当时Bill离开自己出生长大的Port Alberni,告别休闲缓慢的生活方式,来到温哥华寻找新机会,就是因为不愿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向往更广阔的天空,找寻能够让自己迅速成长的舞台。到现在,事业成功,投资也使他获得了财富,Bill依然在学习和成长。他说:“人生来就有权利创造你想要的一切,宇宙能给你的东西是无限的。” 他多年来养成了一些习惯,这使他获得精神上的能量。他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做冥想,读帮助心灵成长的书,他设定自己的目标,强化自己完成目标的信念,精神的力量对他获得财富有极大的帮助。 通常成功的投资者的经验是让人研究投资,学习曲线和数据,Bill的分享十分独特,他更强调思维,有了富足的思维,才可以获得财富。当然财富不是一下子涌过来的,他用积极的心态追求了20多年,才积累了财富,白手起家获得今天的成功。拥有一座或多座公寓楼,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大家面对的普遍难题是买第一座公寓楼的钱从哪里来。 Bill Goold在还清独立屋的贷款后,从独立屋中贷款出来付公寓楼的首期,这是很多公寓投资者的做法,因为需要的首期数目较大,通常要付50%,另外50%从金融机构贷款。  

易曉英:我在加拿大當農場主

  【加拿大都市网】许多人移民到海外,就为了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近几年加拿大农地投资不断成为新闻媒体的亮点和热点,也成为华裔新移民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农业生产的多样化和政策的宽松,使得一些原本与农业和农场主风马牛不相及的华裔移民和小留学生,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和葡萄庄园园主。 本篇报道就采访了三个分别从事土木工程规划、房地产和会计的高学历移民,在温哥华买农场或葡萄庄园当农民的故事。他们的农场主生活虽说不上是波澜壮阔,但堪称新鲜刺激,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样子。湖北人易晓英虽然是学建筑的,却对加拿大的农场投资有研究有心得。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就移民加拿大的他,在快退休的年龄,二次回流来温哥华买农场,就为了在加拿大养老,好好地享受生活。 八十年代末期,易晓英首次出国,到德国留学。在上海同济大学学土木工程的他,在德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即来到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West Ontario University) 读博士学位。那是易晓英对加拿大最初的印象,很美好但有点朦胧,他学习生活的西安大略大学位于安省一个中小城市伦敦(London),那里的居民非常有礼貌,那里的生活似乎永远不变,象一潭深水波澜不惊……他在伦敦获得了博士学位,也取得了加拿大的永久居留权,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当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时,易晓英却离开加拿大,回流去了香港。 香港的生活又是一番新天地。东方明珠的魅力让易晓英这个外乡人一住就是十五年,香港社会的繁荣,香港市民快节奏的生活,香港交通的四通八达,香港住房环境的拥挤,给他的生活打上很深的 烙印——随着如水岁月的流过,越到年长,越是怀念加拿大简单安逸的生活。他在香港供职于香港地 铁公司,一直在港铁服务了十五年,但内心还是有外乡人的感觉。 当内心的召唤越来越强烈时,易晓英于2011年又一次选择回流,回到加拿大温哥华,计划在这里定居养老,抛却工作的压力,做点开心的事情,当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鸡羊的现代隐士。 有了方向,做事就容易了。易晓英这次回流加拿大选择定在温哥华,方便来回香港。选择具体安居的城市时,他首先排除了列治文——太拥挤和嘈杂了,简直就是香港的翻版;他又排除了温哥华,房子太贵。当他在素里看到现在这个农场时,他马上就定下心来,“就是这里啦。”他开心地在心里默念着:“就是这里啦!” 易晓英凡事不改爱钻研的习惯,这也是多年做项目设计养成的习惯。对加拿大农业政策和农场经营并不熟悉的他,开始一项项地了解相关政策,也和早到一些的同行朋友交流,很快地,他就发现在加拿大当农民真幸福,各级政府(主要是省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太多了,只要喜爱大自然,不追求在职场叱吒风云,不向往天天灯红酒绿的人,都可以依靠天种地收而活得逍遥自在。比如他购买的这个农 场,属于休闲性质的,有供家庭使用的住宅,有宽大的储藏室可供出租,还有放农具的小单间,收拾收拾就可以当办公室用。他的农场位于素里的190街,进农场的小路旁一排高耸如云直径约60公分的大树,立马显示出深宅大院的气派来。易晓英从前任农场主手里接收了一只绵羊,两只羊(Alpaca ,又名驼羊,还有个响当当的别名草泥马),他接手后又养了69只鸡,完全放养的走地鸡。他计划着用羊驼和绵羊吸引小朋友们来参观,用走地鸡和鸡蛋吸引热爱健康食品的人们来消费和游玩。 今年夏天,易晓英已经接待了好几拨由湖北老乡们组成的“观光团”,老乡们聚在他的农场里炸面窝、做豆皮、炖土鸡汤,搞Potluck Party,玩得不亦乐乎,部分老乡在他的农场订购土鸡和鸡蛋,让他有了农产品收入。他对养鸡也很花心思,在鸡舍里搭了好多杠台,既方便收集鸡粪,也让鸡只们 有更多的活动空间,不至于夜间挤成一堆。他这么精心养鸡,一是自己可以有健康的鸡蛋吃,二是为 了销售更多的鸡和鸡蛋来申请农业税。 他这个规模的农场,如果一年能卖出2500块钱的农产品,那么整个农场的地税只需交几百块钱,以有机鸡蛋平均6元一盒,走地鸡15元一只的价格,这个销售目标很容易达到。而作为政府对农民们的信任,政府也不需要看销售发票,只要农场主们有个小本子记载着哪天哪个人买了几盒鸡蛋几只鸡便可。另外,为了支持农业发展,省政府还专门特批开农用卡车的农场主们可以以比市场价格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去加油站消费柴油,这个措施在如今汽油油价节节高升的时候,真为农民们省了不少钱。 同时,政府的无息贷款也让农民们可以购买小型农用车和农用工具,帮助资金有限的人成就自己的农 场主梦。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就当上农场主呢? 易晓英的答案是肯定的。为此,他总结了四个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农场是很好的不动产投资,比单纯的房产更好。一个符合政府规定的面积规模的农场,可以建两个住宅,既可以自住,还可以有一间用来出租来还贷或者增加收入。 第二:农场经营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分割(Subdivision)成两个农场出售盈利,收回投资成本。 第三:农场的维护成本很低,比如他的这个农场,每年有2500元的农场品销售额后,就只需付300元左右的地产税了,而这个农产品销售的证据就是自己卖鸡卖鸡蛋的流水帐复印件,交给政府就可以降低地产税。 第四:购买农场符合联邦政府的投资移民计划资格,所以农场的买卖市场比普通住宅更火更有潜力。 听鸡鸣羊叫,看羊驼卖萌,现代隐士易晓英的农场主生活,就是这样轻松惬意。移民来自山东的侯桂昌,说起自己的农场,一脸开心的笑容。  

張忠楠:金牌冰酒釀酒師將推新酒庄

  【加拿大都市网】“我走过世界上主要的红酒产区,咱们的奥肯那根是最好的。”坐在列治文旅游局的会议室里,鹭岛酒庄与熊谷酒庄董事长张忠楠一边说一边露出微笑,好像眼前已经看见了狭长的奥肯那根峡谷里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张忠楠说,他正要在奥肯那根新建酒庄,包括酿酒、品酒等所需的设施,今年就开工,预计明年春天营业,新酒庄比鹭岛酒庄大三倍,占地大约100英亩。 1995年移民到加拿大的张忠楠,之前在台湾创业,是成功的电子行业商人。他说,那时候他到加拿大来旅游,一住就是一个月,体验到了加拿大的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抱着学习加拿大文化、融入加拿大的态度,卖掉了自己在台湾所有的产业,举家来到加拿大,他自陈这样的举动是“断根”——如今他回台湾探亲,都要住在旅店里。张忠楠深知加拿大文化与其立国时的基督教背景分不开,于是他进入教会,学习、体会,并受洗成为基督徒,后来更是将“荣神益人,取所当取”作为勉励自己和其他企业主的一句话。 在他的酒庄里,他也常常与同事分享做企业的感受:“坚持品质是错误的。”说完这句惊世骇俗的话,张忠楠慢慢展开解释,“我常常和同事说这句话”,他说,品质当然非常重要,它在生产和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不是刻意为之。他坚信只要把事情做对,就可以了,至于结果如何,很多时候不是人可以控制的。作为金牌冰酒酿酒师,张忠楠说卑诗省两百多家酒庄当中,他的冰酒产量占到40%到50%,其中他生产的80%的酒用于出口外销,目前主要的销售地是中国。这样的生产销售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忠楠着意每一个生产细节,“从种葡萄就开始控制,每棵树只要它结16-18串葡萄,葡萄还要比较小颗,这样做出来的酒才会比较丰厚。” 而在酒庄里,张忠楠对做酒的设备、人员和整个生产流程更是严谨,“我们的酒通过VQA的认证。”VQA是加拿大酒类认证,全名叫做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如同法国的AOC、西班牙的DO、义大利的DOC、德国的QMP一样。经过VQA认证的酒品质都在水准之上,且葡萄是99%产自标注的产区。要达到VQA的品质标准并不容易,张忠楠说:“我们连摘葡萄的时间、温度都要报备,打电话向他们留言,说我们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采摘葡萄,当时的温度是多少,然后他们的工作人员就会来实地检查。”张忠楠说,现在采摘酿造冰酒用的葡萄完全是用手工的,一般采摘时间都是半夜到凌晨,温度在零下8摄氏度以下,采摘后压榨、出了多少葡萄汁也要经过VQA工作人员的认证并且贴签。酿造出的酒,会有VQA的品酒师进行盲品,认为确实水准达到VQA的要求,才可以给这个认证。简单说来,如果走进一间Liquor Store,想买一瓶本地产的酒,又不知道买什么酒好,认VQA标志就对了,卑诗省每一个酒类专营店都有VQA专柜。 Ice Wine不是真加拿大冰酒! 在采访当中,张忠楠也不忘给记者普及一点有用的冰酒小知识。“Icewine和Ice wine不一样哦!”Icewine是加拿大冰酒的专用名称,商店里有Ice wine字样的不是真正的加拿大冰酒。“还有的酒标写着Icewine Style,那也不是真正的冰酒。”如果想要购买一瓶品质上乘的冰酒,不仅要认到Icewine的商品名称,还要看VQA的认证标志,最后要注意一下它的条码,好追踪这瓶酒的源头。  

加國最成功的冰球爸爸是怎樣煉成的?

  “冰球爸爸”卡尔•苏班。摄影Alessandro shinoda/《加拿大移民杂志》提供。 【加拿大都市网】中国的虎爸虎妈,因为“望子成龙”严厉约束子女,为不少人所诟病。其实,这种现象世界各地均有存在,并不独以中国或东亚人为然。 在加拿大,最近“冰球父母”(Hockey Parents)就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一些培养小冰球运动员的俱乐部联合起来,要对这些家长“赶尽杀绝”,不许他们出现在小球员的比赛场内,以免“节外生枝”。因为冰球父母对子女期望很高,不仅爱在场边“下指导棋”,还对子女的队友或对手、教练、裁判“语出不逊”,更有甚者,还加以“死亡”恐吓。“冰球父母”的丑恶面貌,最近在主流媒体不断曝光,为人不耻。 冰球,是加拿大的国球。最近几年,随着在国际大赛上屡屡夺冠,加拿大民间冰球运动更逞白热化。而成为冰球运动的最高殿堂北美冰联(NHL)的一员,则是每个加拿大青年的梦想。但进入NHL并不容易。除了极佳身体素质,还需要付出比别人多出百倍的刻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付出的金钱也所费不菲。因此,新移民对子女打冰球的热情并不高,以至后一代进入NHL的极为少见。当然,冰球运动因其速度快,冲撞多,有一定危险性也令部分华裔却步。不过, 作为加拿大社会最通行的“ 语言”,12岁的牙买加新移民卡尔‧苏班(Karl Subban)不仅通过冰球融入加拿大,40多年后,更把三个儿子培养成NHL运动员,成为史上最成功的冰球爸爸,谱写了新移民的传奇一页。 《加拿大移民》杂志日前讲述了苏班不同凡响的故事,本报特别译出,以飨读者。 牙买加出生的卡尔•苏班(Karl Subban )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冰球爸爸”—— 现在是爷爷。当《加拿大移民》杂志记者跟他通电话的时候,他正在照看他的三个孙子,并准备让他三岁半的大孙子Legacy上溜冰场。“他还在穿尿布湿的时候就开始滑冰了”。苏班自豪地说。 留意一下这个家庭的冰球史,你就不会对此大惊小怪。苏班有三个儿子,柏内尔(Pernell Karl ,简称PK)、马尔科姆(Malcolm)和乔丹(Jordan)都是北美冰联 (NHL)的球员。要知道,让自己的子女进入NHL,几乎是每一个加拿大父母的心愿。三个儿子晋身北美冰联PK是蒙特利尔国民(Canadiens)后卫明星,最近被评为北美冰联的顶级防守队员,他在去年冬奥也代表加拿大国家队一员出征索契。马尔科姆效力于波士顿棕熊队(Bruins),而乔丹是温哥华加人队(Canucks)防守队员。 世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冰球爸爸可以与苏班相提并论,但苏班的成功绝对不是凭一时侥幸,今天,苏班的三个儿子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个伟大的父亲无疑功不可没——作为一个父亲的鼓励,以及他对职业冰球的信心和承诺对三个孩子的生活道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育,特别是冰球,在苏班自己的生命中,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70年,12岁的苏班随家人移民到加拿大,定居在安省萨德伯里(Sudbury)。在这个只有为数不多的黑人家庭的加拿大法语社区,可以想像苏班是怎样一直在挣扎着努力适应它的。他应该选择什么方法去融入这个社区?他的答案 是冰球。苏班说:“第一场雪后,滑雪板经过的地方结冰了,孩子们开始在上面举行溜冰比赛。”苏班的 父母从救世军的二手店给他买了一对旧冰鞋,他被邀请加入加拿大社区孩子们的队伍,参加加拿大的“国 球”比赛。 打冰球助融入新生活 苏班非常重视这个邀请,打冰球帮助他从新移民过渡到加拿大的新生活当中。他说:“自从打冰球以后,我立刻找到了结交朋友的方法,并开始能够了解加拿大,了解社会,了解这里的人。”在周六晚上,苏班则打开电视,观看加拿大冰球之夜(Hockey Night in Canada )的比赛,并爱上了这项运动。虽然苏班讲牙买加方言,而他的许多同龄人说法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交流,因为冰球是大家的共同语言。苏班说:“我们看上去有点不同,但这不成问题,因为我和这里的孩子们在打冰球,冰球把我们从新移民的生活边缘里带到生活中间,并帮我们成为加拿大人。” 当苏班离开家乡到雷湾(Thunder Bay)的湖首大学(Lakehead University)上学,以及毕业后搬到多伦多担任小学教师,冰球仍然是苏班的生活重心。在教育岗位上任职30多年,直到2013年,他才Claireville小学校长职位上退休。他和妻子玛丽亚( Maria)有五个孩子,除了上述三位冰球员儿子之外,还有两个女儿。滑冰成了苏班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班说:“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共同做的一件事就是滑冰。” 苏班的大儿子PK刚刚学会走路不久,苏班就给他买了第一双冰鞋。几年后,学校的一些同事送给PK一些冰球装备,但从来没有“全副武装”打冰球的苏班被难倒了––他不知如何把所有的装备用上。苏班笑着说:“我记得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坐在家里想,怎样才能把这些装备给PK穿上,这就好比看不到一幅图,而试图拼拼图一样难。” 被冰球装备难倒 当PK上幼儿园的时候,苏班每天晚上都陪他练习冰球。当时他担任夜校副校长,这意味着直到晚上9点半或10点,苏班才回到家。即使这样,当他一步入家门,就叫醒PK,并开车带他到多伦多第一室外溜冰场——弥敦菲腊广场(Nathan Phillips...

新移民第二代張牧遠:10年苦讀終成律師

  撰文/摄影﹕李海涛 【加拿大都市网】“我想做一个为了工作而活着的人,而不是为了活着而工作”,这是新晋律师张牧远的信条。这个从小学2年级移民到加拿大的大陆新移民第二代,经过十年的苦读之后登上了事业目标的第一个台阶。而外人看来似乎理所应当、平淡无奇的成长历程,对每一个第二代移民来说,都有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张牧远和父母在1993年从徐州来到多伦多的时候一句英文也不会,父母在大多伦多从事家禽养殖和一些贸易工作,是早期大陆移民少有的从事农场工作的一拨人。所以造就了张牧远从小就很喜欢大自然,喜欢在农场广阔的天地间玩耍、野营、打猎、帮父母干活等,大自然让他感到很放松。于是在2004年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滑铁卢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梦想有一天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滑铁卢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带实习的五年制专业,在大学期间张牧远曾到四家不同的单位实习,给了他不同的经验感受。在环境工程公司他学会了对遭受工业污染土壤环境的恢复工程技术,在市政工程公司他学会了城市基础工程的知识,在石油公司他学到了防止漏油污染的处理,在交通顾问公司他学会了停车场和道路如何才能匹配物业的学问等。 然而,改变他学业方向最终的一环还是从一堂课开始。张牧远回忆说,那是在大三的时候学习《环境法》,授课老师都是在职律师。他们和大学的教授们有着本质的区别,抛开枯燥的理论,用每一个生动精彩的实际案例来讲解法律,激发了他的好奇心。这堂课一下子吸引住了非常喜欢历史的张牧远,从案例课的一个个故事中他学到了法律的作用,也感受到了每一个律师老师的那种事业激情。他开始对法律感兴趣,也开始考虑日后的前途。 他表示,从小就在农场帮父母打理一些杂务,深感父母作为加拿大第一代移民的艰辛,从那时起他就决心以后决不为了生活而工作。要选择喜欢的职业,能为了工作而生活,享受生活的同时也享受工作,作为第二代他有这样的条件和资本去做出选择。 从滑铁卢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到安省最西部的温莎法学院就读。张牧远表示,之所以选择很多人觉得比较偏远的温莎市,是因为那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课程设置,可以读温莎和底特律法学院的美加双学历。因为加拿大大部分法律是参考美国法律的,熟悉美加法律有助于以后事业的拓展。 在两个法学院之间穿梭,也让他体会到两国不同的特点。美国的教授比较喜欢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就是比较在课堂上紧逼每一个学生,不回答问题会被教授点名,因此每个人都不能停止思考,不能走神。而加拿大的教授则比较自由,让你比较放松,不爱回答问题没关系。 他全校的同学中只有三个华人,大陆背景的只有他一人。学生们的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有学音乐的、历史专业、好莱坞演员、冰球运动员等,其中冰球运动员最多,竟然有10%来自安省各冰球队的退役选手。 经过10年的学业,张牧远在今年6月终于获得安省律师牌照,他认为学习律师专业对个人要求最高的素质是自律。他把律师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上庭诉讼,原告被告对着干;一类是为公司起草合同,属于双方合作类的。大部分律师不是从事诉讼,而是从事后者。目前他更喜欢合作类的律师工作,促进合同各方能够达成协议。而未来他还是希望从事刑事诉讼,梦想有一家自己的律师楼。  

妻子癱瘓改造洗手間欠溝通 華裔移民陷困境

  瘫痪的妻子体重过重,老郭一个人都抱不动。 本报记者                                     【加拿大都市网】加拿大房市火爆,多伦多首当其冲。很多人都在抱怨华人炒热房价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些华裔新移民,一家挤住在条件相对简陋的福利住房内。而福利住房也是加拿大为了让贫困人口住的体面安全的一项重要社会福利保障服务,如果真的有需求也不妨敢于求助。但很少有华人会主动选择居住在价格便宜的福利房,因为那里是贫困人口聚居区,伴随着存在一些社会问题,有时会令人苦恼。 多伦多社区福利房屋大多年代久远,很像中国老式的单元楼。 祸不单行难事重重 老郭就是这样一位新移民,按说他应该算是技术移民中最早的一批,1995年就来到加拿大。然而二十多年来的加拿大生活,除了岁月的侵蚀之外,没有让他的生活有太大的改变,近一段时间反而是让他踌躇不堪。 原来前几年,老郭的妻子不幸患上脑瘤重病,手术之后虽然逃过一劫,却失去了行动能力,终日瘫痪在床。几年前记者曾经造访过老郭居住的福利屋,如今再见陋室依旧,但多了不少残疾人专用的辅助器械。最近,因为洗手间改造工程的事情,老郭和公寓管理处闹了一些别扭,结果是家里洗手间几个星期无法使用。 老郭表示,前一段时间太太刚从护理中心转回福利屋的家中,由于太太身体瘫痪无法移动,导致体重过重。每天前来照料生活的护士都无法搬动她,为此还申请了类似吊装设备的辅助器械,但是也无法进入卫生间内,即便进去了,浴盆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家中只有老郭能勉强抬她到卫生间浴盆内,因此非常困难。 今年5月27日太太回来时,他们就递交了改造卫生间的申请给大楼管理处。管理处在7月27日开始施工,把原有的浴盆拆除,但是留下了一个小水泥隔断,是为了防止洗澡水溢。护理人员认为这依然属于障碍,无法将轮椅直接推进去淋浴。双方为此僵持不下,导致工程停止。 老郭演示当时改造后留下一个低矮的拦水水泥坝,但会成为轮椅的障碍。 意见不一惹祸端 老郭表示,他原来的计划是只要把地整平就行,这样的要求按说不高。但是管理处在7月31日表示他们做不了这个工程,让老郭自己找施工队。施工队说公寓方不会做,这是新技术做法,不是很复杂也保证不会漏水,工程只要4000元,而管理处原来的工程预算是6000元。不过,管理处不让按照这种方法,并称以后一旦发生楼板漏水要他负责。 在这段时间,老郭家卫生间一直没有水,管理处给他们临时找了其他没有租出去的房间,让他们暂用其中的卫生间。8月7日管理处再次开工时说,不能按照老郭的要求去做,决定把已经拆除的浴盆装回去,如果老郭坚持不让施工就不再提供卫生间,而且当日停水四个小时,也不让他们使用其他卫生间。在这种情况下老郭只有妥协,结果施工队开始装回浴盆,施工期间噪音巨大,全身瘫痪的郭太太觉得头疼欲裂,声称生不如死。老郭一气之下叫来了警察,在警察的干预下工程再次停止。 老郭表示,他家在6层,管理处提供的卫生间是在708房间,后来又改到715,然后是415,最后干脆改到对面楼房的602。他们没有对面楼房的钥匙,每次进去都要向管理处申请,在闹僵之后,管理人员不再给他们开门,一家人上厕所都成问题。护理人员给他太太洗澡都是在楼下洗衣房用水擦身,但是头没法洗,身体私密部位也无法清洗,导致身体一些部位红痒。老郭本人还好说,去大楼游泳池的淋浴间凑合一下,而瘫痪在床的太太和陪护的丈母娘就只有忍受这种不便。 8月12日管理处下达最后通牒,让他在9月3日搬走,原因是态度恶劣阻拦施工。管理处在通知中指出,除非老郭一家在7日内终止管理处指出的几种行为才有得商量。包括中止妨碍管理人员公务、恢复损坏了租住的物业,要么支付装修费用1435.1元,要么自行修复。通知还表示,房东要求租客搬出,但租客不一定要立刻搬出,可以举行听证。如果租赁委员会法庭决定租客要搬出,租客需要支付法庭费用。 管理处:租客态度恶劣 管理处对于该事件的描述为,管理处收到女租客医生关于病人需要将洗浴间改造成无障碍的申请,在通知租客获许进入之后。施工人员在7月27日开始将原来的盆浴改造成淋浴,并为其提供临时的其他空房卫生间,以便在施工期间使用。 在7月28日,男租客要求停止施工,要求拆除改造后为防止水漫出的水泥隔断,将门口修成平的,但被管理处拒绝。 7月31日,职业治疗师检查了另一个进行了同样改造的卫生间,并认可施工方式。管理处决定8月1日再次开工,但遭到男租客的再次阻止。 经过职业治疗师和社区关注中心工作人员的介入,他们认为这种改造是可以,但是男性租客拒绝接受,最终决定是将淋浴改回最初的盆浴状态。虽然经过预先的施工通知,但男租客依然阻止了8月7日的施工。最终他们才下了驱逐通知,并决定在8月14日回复施工,将浴盆恢复原样。 老郭和丈母娘两个人每天都围着瘫痪的妻子转。 迫于强势暂时妥协 老郭鉴于管理处的强势做法,决定先妥协再寻找解决办法,就这样从寻求改造洗手间,到忙了半天变回原样。老郭的太太依然面临洗澡难的问题,残疾人无障碍使用各种设施的神话,就被一个小小的卫生间所阻挡。记者也将对此事做后续报道,向安省人权委员会和多伦多社区福利房屋管理机构寻求解决办法。根据安省人权委员会关于人权歧视的投诉,有30%-50%的投诉人是残疾人士,大部分集中在工作中的歧视,像这样发生在民居里的非常少见。 根据多伦多社区福利房屋提供的资料显示,对医护有特别要求需要更换房间,福利屋有专门的照顾,这种服务叫做医疗优先。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提出书面建议,比如现在的居住条件会导致病情恶化,更换房间会有利于病情好转,或者更换居住地点方便病人就诊。或者现居住的房间曾经发生过令病人不安的事件,更换地址会有利于病人的情绪。现有的房间无法改造成为无障碍环境,或者病人有特殊的需求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此外,安省2015年1月1日实施的新《安省建筑标准》,其中368条13款对建筑无障碍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建筑入口、通道宽度,转弯空间等都有新的规定。新的建筑要按照新标准设计兴建,旧的建筑如果不达标准需要进行改造。 具体的要求包括,居民楼入口处都要有电控按钮的大门,室内公共区域包括娱乐室、活动室等也要有电动门;门的宽度、走道宽度、障碍的抹坡直径都有增加;三层以上建筑的所有楼层都要通电梯,但餐馆和酒吧除外。 对于卫生间来说,新的规定要求所有卫生间无障碍,空间适合轮椅回转,门的宽度足够大,电动门,洗手池和干手器的高度合适,墙壁上有扶手等。 老郭的家很难想象是一个移民20年的老移民之家。 如何申请福利房 多伦多社区福利房屋(Toronto Community Housing)是加拿大最大的福利房屋机构,在北美属于第二大。该机构是归多伦多是政府拥有,组建于2002年1月,由多伦多两个社区福利屋机构合并而成的,依照多伦多《福利屋服务法》(Housing Services Act)提供服务。目的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管理良好、支付的起的居住场所。该机构的委员会由3名市议员、市长或其代表、9名市民(其中包括2名福利屋租客)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目前为大约58,500个低收入家庭提供福利住房,租客总数为12万人,他们有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个人、难民、刚刚抵达的新移民,以及有其他特殊需求的人等。 拥有的福利房屋包括高层公寓楼、中低层公寓、镇屋和独立屋等,共有2200多栋。其中350栋是高层和中底层的公寓楼。 多伦多福利房屋系统的出租房屋分为三种类型:低收入、低房租和市场价。93%的租客属于低收入租客,租金是其收入的30%。这种类型的租房往往需要排队等候。 想申请政府补助租房的人,需要借助房屋网络(Housing Connections)机构来申请。 申请政府补助的福利屋,需要出示个人和家人合法居留加拿大的身份文件。...

加國美少女張巧巧:會說中文的混血小蘿莉

【加拿大都市网】在海外,华侨华人在子女时或多或少有着共同的心理,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中文,留住中国文化的“根”。然而,受中西文化冲击,大部分华裔新生代可能并不明白自己学中文的缘由。正当第一代移民正在担忧子女中文教育的时候,温哥华一名14岁的混血小萝莉已经能讲一口地道的普通话,难道大家不想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吗? 张巧巧有颗中国心。 文:本报记者张誉 图:受访者提供 在最近举办的加拿大国际多元文化艺术节上,一位做主持的混血小女孩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她用中文主持游刃有馀,应变灵活,说话还带着京腔。 这位小萝莉名叫张巧巧,现在是温哥华Lordbyng中学艺术精英班的一员。今年5月,张巧巧刚刚参加了主题为“学会中国话,朋友满天下”的汉语桥中文赛事,被誉为长胜将军的她,再度获得母语非汉语8至10年级组别冠军。过去曾两度获得4至7年级组冠军的张巧巧,今次卷土重来,记得比赛演讲中她操着一口北京腔说:“有趣的是,曾有一个参赛者告诉我,她能坚持学习中文,是由于多年前听了我讲的故事,受到鼓励。”她还说,如今欧美国家都掀起了学习中文热潮。  张巧巧还热爱跳舞。 自小爱听妈妈讲中文故事 张巧巧的母亲张京梅是北京人,父亲是爱尔兰裔加拿大人;听到这样的组合,也许有人会说,张巧巧会说中文一点都不稀奇,因为妈妈是华裔,能说中文很正常。可实则不然,对于一个纯英文环境出生的人而言,学习中文真的是一种磨练。讲汉语、写汉字,华人第一代移民认为天经地义,但很多“华二代”常觉得颇为头疼。 记者有位朋友,她上高中的女儿从小学就学中文,但每到周末去中文学校时,女儿就调皮耍赖,能不去就不去。朋友用中文讲话,女儿就用英文回答,原本想送去中文学校多锻炼,但孩子越学越痛苦,最后只好退学了事。朋友开玩笑说,现在回家基本没交流,自己听不懂英文,女儿只愿说英文,无论聊什么事就好像鸡同鸭讲。 所以说,即使是父母双方都是华裔的家长,还在担心子女的中文教育,更何况张巧巧还是一位混血儿,因此能说中文实属不易,而这就离不开她母亲正确的引道方法。 张巧巧和记者交流时不仅说话流利,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成语,由此可见中文基础还是非常之扎实。她告诉记者说,小时候,妈妈就不停的给她讲成语故事,每次她就认真听着。3岁的时,看《西游记》、《哪吒闹海》等动画片。“总之,我没觉得听中文故事,让自己很反感或者抵触,相反我真的很喜欢听,而且还会问妈妈好多问题,她就在一旁耐心的解释。” 到了现在,张巧巧开始喜欢看些中国古装电视剧,例如《还珠格格》、《后宫甄环传》、《琅琊榜》等。而且每次她也不是随便看看就结束,她会要求妈妈给她说一下故事的背景,比方说清朝的历史等;同时张巧巧还会跟着电视剧里的人物一起吟诗作词。 当被问及中文和英文的差别时,张巧巧说,中文字很难写,很多人不想学中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汉子难写,但在我看来,汉字就像一幅画,不像英文的ABC看起来都差不多。相比难易度来说,英文感觉确实简单一些,毕竟汉语还有四声,每个发音都不同,英文则容易得多。 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中文教育 交谈中,记者也感觉到,张巧巧之所以能够说流利的中文,离不开母亲的支持。有语言专家曾说过,要传承传统文化,父母的灌输说教其实不如言传身教,这一点母亲张京梅恰恰做的很好。 张京梅对记者说:“张巧巧出生前,我就从中国买来了四书五经等很多书籍做准备,从医院抱回来的那天,我就不停的给她讲各种故事,也许是这种熏陶,让张巧巧对语言特别有天赋。1岁的时候,她就可以说100多个文字,等到2岁,女儿可以自己独立说《农夫与蛇》的故事。” 至于为何要让女儿学中文,张京梅就说,一开始纯粹是为了让女儿说中文,方便和家人沟通。试想,回到中国,爷爷奶奶亲亲热热逗孩子,但孩子张嘴就是“I want orange Juice”(我要橘子汁),只能让长辈们面面相觑,隔阂感瞬间产生。其次,关键自己的先生虽然是爱尔兰裔,但本身也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家里的家具摆设都是中国风,先生看的书籍也和中国有关,如林语堂散文等。“我们一致认为语言是了解文化的根本和基础,想让巧巧传承文化,就必须学好中文。” 张京梅还透露一个教育方法就是,父母与其一味地向子女说教,干巴巴的命令讲了一遍又一遍,不如把孩子带入一个文化的圈子。她举例说: “和女儿外出去海边散步时,看到夕阳,我就会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看到野鸭的时候,就会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说多了,孩子潜移默化之中就记住了,等到看到同一个场景的时候,她自然而言的蹦出了这些诗词。总之,张京梅就是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方式,让女儿一点一点的接受中文。 张巧巧能歌善舞 兴趣广泛。 能歌善舞 兴趣广泛 除了喜欢中国文化外,张巧巧还有很广泛的兴趣,包括唱歌、跳舞、钢琴等,而且这些都不是母亲逼迫的,纯粹都是个人喜好,作为妈妈的张京梅更多是给与支持和鼓励。张巧巧还说,自己有一个“中国胃”,从小就不爱吃西餐,爱吃饺子、小米粥、炸酱面、葱油饼等。每次到北京,一定要去吃地道的北京烤和糖葫芦。她还非常喜欢中国民族舞蹈,已经和中国著名民族舞蹈家杨小花学习5年了,到目前为止,自己跳过孔雀舞和七八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由于出色的语言能力,以及可爱的外形,张巧巧从去年春节到现在,已经主持及参加了大大小小20多场演出活动。其中最大型的一次是在去年7月,天津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上,张巧巧受邀主持,并在最后的闭幕后上,代表数百参赛的青少年致答谢词。 至于这样一位美少女,她的大学和未来梦是什么呢?张巧巧说,现在离上大学还有4年时间,自己并没有想太多,但是能肯定的是自己不会去学理科,相对而言对文科更感兴趣。至于未来做什么,也没有具体目标,希望能做一些让其他人高兴的事情和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很喜欢在舞台上表演的重要原因,很多时候来观众拖着疲惫心来看演出,表演结束后,他们满脸欢笑和开心,让她感到很满足,所以她的目标是就是最好自己,让他人快乐。  

父母團聚遭變故 父親去世媽媽簽證被撤銷

  星报资料图片 【加拿大都市网】叙利亚一对年老夫妇在等候四年,获批来加与居住于多市的儿子团聚,惟男方在办领移民手续期间猝死,女方因不是主申请人,移民签证被取消,要靠儿子重新申来加。传媒向移民部查询后,加国驻约旦领事馆向她重发签证。 卡西尔(Bashar Kassir,见图)的父母去年12月获发移民签证,其74岁老父今年3月28日在阿勒颇办理手续期间死于中风。联邦公民及移民部其后马上向他的遗孀、73岁的拉菲克(Fahima Rafek)表示,根据条例,主要申请人必须比随行家属早到步,故此随着他的死亡,女方的文件已无效,卡西尔必须再次根据家人团聚的规定,申请母亲来加。 卡西尔称:“我不明白为甚么政府选择把我妈妈留在战火地区,又要我额外花钱办理同样的手续,申请同样的签证。”他接到移民部通知后一星期,已为妈妈再次提交申请,并于5月1日获得新档案编号。《星报》本周向移民部跟进有关情况后,卡西尔家庭周三收到加国驻约旦领事馆的电邮,表示已完成处理申请,新签证已备妥,并存放在贝鲁特。 然而拉菲克取得签证的路途依然艰钜,阿勒颇的互联网服务中断,而且也没有直航机前往贝鲁特,卡西尔须要想法把移民确认信捎给年迈的妈妈,再找司机开半天的车把她送往贝鲁特。综合报道 资料来源:星报  

廣告招牌法規詳解 草地廣告多違法!

  安托纽克指出有些非官方语言占据招牌太大的面积是违反《附例》要求的 草地广告大多是违反《附例》的。 执法人员在清除路边非法广告牌 这种质地钢性的捆扎在电线杆上的属于违反《附例》的广告牌  【加拿大都市网】新移民在加拿大住久了之后会发现,凡事无论巨细都能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说做生意的人离不开的招牌和广告牌,不少行业除了在传统媒体上登广告之外,还喜欢做一些插在草地上的小广告,甚至也有人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事实上,随意在街头张贴广告,是违犯了城市管理的附例的。 本报记者  李海涛 加拿大各地也有自己的城管,负责执行各个城市的《附例》。大多伦多地区的烈治文山市从今年5月份开始,在整个夏季清理街头巷尾的非法草地招牌。对于许多新移民小业主来说,如何推广生意又不惹着城管是个新课题。 招牌虽小有规矩 位于烈治文山市Hwy7和Leslie路口的时代广场(Times Square)汇聚了不少华裔商店,这里也和市政府近一街之隔。烈治文山市政府法规服务部总监、建筑办主任德韦瑞斯(John DeVries)和城市执法主管安托纽克(Alek Antoniuk),在这里进行检查标牌的时候接受了《加拿大都市报》的专访。德韦瑞斯表示,招牌的种类很多,就商业机构来说可以是商店名称的匾牌、移动广告牌、墙体广告、窗贴广告、电子告示牌等很多种类。商店业主在竖立招牌前无论是否需要许可,最好到当地市政府查询一下,因为大部分招牌是需要许可才能设立的。 烈治文山市城市执法主管安托纽克,曾经在省政府和多伦多市政府城市法规执法部门工作过20多年,刚到烈治文山市政府执法部门一年多,专门负责标牌《附例》的执法工作,也就是华裔移民熟悉的城管。安托纽克表示,烈治文山市关于招牌的《附例》针对商家来说,主要是规定招牌的尺寸、数量、位置。 目的是以便让大众通过招牌可以方便准确地找到他们需要的服务,不至于因招牌造成困难或者被招牌的不明指示而被搞糊涂。此外招牌还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与整个城市的风格看上去协调。也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当地古文化的要求,还要兼顾不会过分吸引行人和车辆的注意力,不会影响交通安全。对周边物业造成的影响最小,不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比如发光招牌距离居民去过近,造成光污染等。 比如,商店内常见的营业标志“Open”可以是发光的,但是不能是灯光闪烁的,那样会影响驾驶者注意力,这种牌子没必要太醒目。德韦瑞斯指出,不管是贴在窗内还是外面,只要目的是让外面的人看到,都属于窗贴标志,不能发光,每个单位只能贴一个。如果是一层窗户的话,只能占单扇窗户面积的15%,而不是整个窗户,二楼的话可以占但扇窗户面积的25%等。 非官方语言不能超过一半 就华裔商家来说在英文名称的基础上一定会再加上中文,有的甚至全部中文。安托纽克表示,按照《附例》规定招牌上非官方语言文字(非英语或法语)不能超过总面积的50%,更不用说完全没有官方语言了。他指出这里所说的招牌不仅仅是商店名称的匾牌,还包括电子显示牌和窗贴广告。 就时代广场来说,有的商家的电子广告牌显示的内容完全是中文,贴在玻璃窗上的大甩卖广告也完全是中文。这样对非中文使用者就不具备指示性,不知道这里在做什么,比如他们如果想买衣服或其它什么东西,到了这里就会显得很困惑。不过,烈治文山市政府法规服务部总监、建筑办主任德韦瑞斯一再强调,这不仅仅是华人社区存在的问题,所有少数族裔都可能存在,不能把这个问题标签为某个族裔独有的。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华裔商店招牌中文和英文名称完全是不一致的,并非对应的翻译。德韦瑞斯表示,市政府对这一点并无要求,也就是对非官方语言文字的内容没有任何规定。他强调,他们的工作不是文字警察,而是依照城市《附例》执法而已,店主使用非官方文字想写什么是自由的,只不过不能超过50%这条线。 安托纽克表示,烈治文山市的人口结构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最近10到15年的新居民主要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最近一波新居民浪潮则是来自中东地区,是一个变化的多元化的社区。因此,在制定市政府执法《附例》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避免关注特定的族群,因为人口的结构的拼图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烈市清理上千小广告 在今年夏天开始的清理无许可草地招牌行动中,烈治文山市政府执法人员共清除了1600多个这种草地招牌,而这种行动在随后几个月还会持续进行。其中主要是装修、灯箱等类别的小广告,有的插在公共草地上,有的则绑在电线杆上。 夏季街头许多车库甩卖的指向牌子,大部分是固定在路口的电线杆子或交通信号杆上。《附例》中规定是可以贴附在电线杆上,但不能是安装交通信号的电线杆、交通标志杆或者交通标志上,以免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影响到交通安全。安托纽克指出,虽说这种牌子不需要申请许可,但如果夏天每月都要甩卖,也同样是违反市政府条例的,也会影响到邻居的生活。 在中国常见的电线杆小广告在这里居然也是不需要申请许可的,但是也有一些要求。比如说不能是钢性材料(软材料)、大小不能超过216 mm x 280 mm、距地不能高过2.5米、只能用胶带固定、要在小广告右下角注明张贴日期、张贴最长不能超过7天、在某些区域禁止张贴等。他强调,尽管《附例》中允许贴这些广告,但是很多电线杆的所有权归电力或燃气公司所有,他们有权清除一些他们认为危及安全的小广告。 安托纽克表示,在待售待租屋业上的地产销售牌子是不需要申请许可的,其他放在各个路口的地产广告牌子(如周末插在路口草地上),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违反《附例》的。烈治文山市目前对其处理的方法是如有投诉才进行调查处理,或者在专项执法时予以集中没收。 除此之外,常见的问题还包括需要许可而没有许可的招牌;可能影响车辆、行人视线;招牌设立在公共物业上;维护保养不当已经失去引导功能,甚至破损不堪对行人和车辆形成威胁的招牌;影响到停车位的招牌;设立在十字路口三角地带的招牌;堵塞消防通道、影响门窗开闭功能等会导致救援人员难以通过的招牌;距离居民区30米以内的灯箱招牌(有大街相隔除外)。 所有被没收的标牌都需要暂存30天,业主根据实际情况,或支付罚款或申请许可后取回。比如每个标牌在第一个星期,标牌的主人需要支付200元可以取回,第二周才来取需要支付235元,这个保管费每周以35元的幅度递增。如果超过30天无人认领或者过问,执法部门有权不经通知予以销毁。 为了保障市容,烈治文山市政府和许多标牌公司都有合作,至少让他们了解相关《附例》,然后为客户提出建议遵守法规。不过安托纽克也遗憾地表示,大多伦多地区标牌公司众多,不能一一沟通,各市规定又不同,这里插的标牌可能是其他城市的公司制作的。 加拿大城管不暴力 城管,作为一个市政府的执法部门,在中国已被理解为暴力和强悍的像征,城管打人的新闻层出不穷,网上也曾经传出“给我城管三千,还你世界和平”的段子。但加拿大的城管似乎是温柔了许多,规模与中国比也相去甚远。 据烈治文山市城市执法主管安托纽克介绍说,烈治文山市总共有3名执法人员负责标牌《附例》的执法工作,由于辖区面积过大,主要是受理投诉再进行调查和处理。因此,居民们如果发现在自家物业内有他人的非法招牌,可以致电905-771-0198,或者发电邮(bylaw@richmondhill.ca)投诉,也可到标牌许可审批办公室投诉(East Beaver Creek Road 225号的四楼)。 安托纽克说他以前在多伦多市政府工作时曾经接待过不少中国代表团,都是来学习城管执法的,中国的同行都很奇怪在加拿大执法会如此轻松,而安托纽克也很奇怪城管怎么能和商户打起来。安托纽克表示,在执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平等原则,如果每一位居民都感觉被公平地对待,执法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烈治文山市政府法规服务部总监、建筑办主任德韦瑞斯也表示,作为执法人员他们非常尊重商户,因为他们是纳税人,在供养着这个社会。即便是有违反《附例》的行为也要礼貌待之,绝对不会粗暴执法。如果发现违法行为就会先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一般在四周左右。他表示,考虑到业主需要时间去整改制作新的标牌,时间上都是比较宽松的。当然,如果商户丝毫不尊重《附例》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一些特殊情况,执法人员可以随时动手清除,比如严重侵扰私人物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则不需要先通知再等候等程序,这些行动由执法主管人员独立作出决定。执法清除的费用会加在业主的地税单中,交税时一并收取,业主如有不服可以通过司法手段上诉。德韦瑞斯回忆说类似的案子不多,6月份只有一个要上庭的案子。 在烈治文山市标牌违反该《附例》的处罚,按照《安省市政法》规定最低为500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其中细节是分为多处违反和多次违反之分。业主的标牌有多处违反《附例》的不同规定,每个违反之处罚款在500元到1万元之间,总额加起来可能会超过10万元。如果属于屡教不改多次违反,每次罚款也在500元到1万元之间,但多次总额也可能会超过10万元。 对于违法标牌的责任人,烈治文山市《附例》还规定了一个推定原则。如果在一个私人物业上发现了非法标牌,执法人员会推定业主或者居住人应该为此负责,当然当事人可以通过举证予以反驳和推翻这一推论。 如果是在公共物业内发现的非法标牌,标牌上出现的人名、公司的法人等会被推定为肇事者。对于那些没有任何个人和公司名称等信息的非法标牌,如果仅有电话的话,电话的主人会被推定为肇事者,需要为产生的罚款和费用买单。当然,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居正等方式推翻这种推定。 哪些招牌不用申请? 按照烈治文山市《附例》规定,也有许多不需要申请许可的招牌: 经过私人业主同意在其物业内设置的招牌;不违反建筑标准和市政府《附例》的招牌;在规划为农业区域内的屋主,可以在自家物业内设置销售自家农产品的招牌,招牌最大面积不超过3平米,最多只能放置1个双面招牌或2个单面招牌,销售后24校内要予以撤除;除居民区外都可以拉横幅式招牌;非广告性质的纪念标志牌等,最大不超过0.2平米,只能挂在屋墙上,标牌不能发光。 对物业进行装修、园艺、修理后,施工公司可以在该物业上设立临时性广告招牌,最大面积不超过0.3平米,工程结束2天后应予以移除;私家物业的指路牌,每家最多设置8个,最大面积0.5平米,设置在地面上的最高高度为1.2米,在墙体上的只能在该建筑第一层的墙上,招牌也不能发光。 旗类标志、公共教育、宗教、慈善组织的招牌,每个物业最多三个,连支撑杆子最高不能超过6米,上面不能有商业广告内容,不能发光;旗帜、国家或者公民徽章,连支撑杆子最高不超过6米,不能发光;不会发光的营业时间表;禁止穿行(No Trespassing)标志;非广告的幡类标志;贴在窗上的标牌或张贴画(非居民区),每个物业不超过6个,每个张贴画不超过0.15平米,不能占据窗户面积的25%以上,不能发光。 安置在需要出售、出租物业的地产类标牌,在居民区最大不超过1.2平米,其他区域不超过3.5平米,高度不超过1.2米,成交后14天内要予以移除,不能发光。 慈善活动标牌可以设置在私人物业、市政府指定的公共用途物业范围,比如社区中心、公园等。慈善标牌必须是可移动的、最多不能超过双面、标志部分只能是单色,整个标牌不超过三种颜色,面积最大不超过4.46平米,高度不超过2.4米。设置的位置要远离路口15米,距离私人车道1.5米以外,距离任何地界分界线3米以上等,放置最长期为连续14天。 私家地也不能乱插牌 2013年多伦多市(Bloor West Village)居民Carol Trainor和Don Schmidt因为在自家门前草地上,长期竖立两块表达他们希望连接市中心到机场应使用环保清洁列车意愿的标牌“Clean Trains Now”。但市政府执法人员在八月的一天上门告知,有人投诉他们的标牌,尽管是在私人物业内,这也是违反市政府关于标牌《附例》的行为,还要罚款52元。执法人员解释,只有收到投诉才会前来检查执法。 他们非常惊讶市政府还有这种规定,大部分也不知道这个规定。在两位夫妇看来这个标语牌不俱仇恨性,而仅仅是教育性的标语牌,是一种表达言论自由的权利。 根据多伦多市政府有关标牌的《附例》规定,禁止大部分没有获得需要许可而竖立的标牌,除了个别的情况除外。比如卖房(For Sale)、房屋开放展示(Open House)、选举牌(需交纳押金)、本地慈善(宗教、非牟利、居民、社区等)组织活动告示牌、车库大甩卖(garage sal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