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健康知识
【視頻】黑顏料洗手片瘋傳 這個部位經常沒洗到!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为了防止病毒传播,各国政府都呼吁民众要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成为防疫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最近网络上流传不少洗手歌,其中一条最特别的是,有人有黑色的颜料代替平时使用的洗手用品洗手,提醒大家原来洗手时手指公经常没洗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位。
设计图片
Correct technique to wash your hands for proper disinfection. #CoronavirusOutbreakindia #CoronaVirusUpdate #COVID #CoronaVirusUpdate pic.twitter.com/1WeDwlCaF6
— Harjinder Singh Kukreja (@SinghLions) March 19, 2020
近日,有网友在推特发布一段洗手影片,片中人戴着白色手套用黑色颜料代替肥皂洗手,只见他虽然按照正常步骤仔细搓手,但是大拇指还是没有完全被染上黑色,证明原来洗手时大拇指最容易忽略呢!之后他又专门搓洗了大拇指,告诉大家要这样洗手才能将整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
网上图片
网上图片
除此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发起#SafehandsChallenge,提倡正确的洗手步骤。而印度喀拉拉邦州甚至推出警察戴着口罩边跳舞边教洗手的影片,场面震撼令人爆笑。不过搞笑归搞笑,大家还是要正视洗手问题,一定要勤洗手,而且要将双手都洗干净才可以进食,让病毒无法入侵。
观看影片,请按以下画面:
C02
如果邊上有個人打個噴嚏…我會不會染上新冠?
如果您正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人,擦肩而过的时候,他突然打了个喷嚏——那无疑是场让我们非常不愉快且忧心忡忡的糟糕邂逅。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打喷嚏并不是COVID-19的常见症状。
相反,COVID-19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和干咳。其他症状包括疲劳,恶心,身体疼痛,咳嗽,呼吸急促和胃肠道问题。
以下是与COVID-19相关的症状,以及它们与普通感冒,流感和花粉过敏症状的比较:
发烧
对 COVID-19—常见,普通感冒—罕见,流感—常见,花粉过敏—有时
干咳
对 COVID-19—常见,普通感冒—罕见,流感—常见,花粉过敏—有时
呼吸急促
对 COVID-19—常见,普通感冒—没有,流感—没有,花粉过敏—常见
头疼
对 COVID-19—有时,普通感冒—罕见,流感—常见,花粉过敏—有时
浑身疼痛
对 COVID-19—有时,普通感冒—常见,流感—常见,花粉过敏—没有
疲倦
对 COVID-19—有时,普通感冒—有时,流感—常见,花粉过敏—有时
腹泻
对 COVID-19—罕见,普通感冒—没有,流感—有时,花粉过敏—没有
流鼻涕
对 COVID-19—罕见,普通感冒—常见,流感—有时,花粉过敏—常见
...
新冠疫情期間怎樣運動才合適?
近日,媒体报道,全球多国职业体育圈遭新冠病毒“重袭”,尤其篮坛、足坛泥潭深陷。NBA球星凯文·杜兰特、中国足球运动员武磊先后确诊,各国职业联赛球队成员一倒一片。意甲十几人确诊,西甲瓦伦西亚队超35%成员中招。
令人不禁感叹:运动有风险,聚集需谨慎。
的确,集体运动因为需要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即便是在国内这样疫情已基本趋于平稳的情况下,也不可掉以轻心。
但是生命在于运动,长期久坐难免感觉不适。如果说,对于集体运动有所忌惮,不如试试在户外的开阔场地独自运动,比如,跑步。
多项研究表明,跑步可以有效降低全因死亡(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风险,时不时地跑一跑,还与多种癌症风险降低有关。
久坐有风险,跑步促健康
现代人的工作大部分在久坐状态下完成,很难抽出时间运动,长此以往,导致亚健康状态,出现腰椎、颈椎等问题。疫情期间,这种现象就更突出了。
2017年,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的一项针对8000名成年人的研究显示,无论运动多少,久坐都是导致早逝的一个风险因素。随着坐着的总时间增加,早逝风险也相应增加。
因此,有意识地动一动,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式。其中,跑步因不受场地装备的限制,成为很多人的首选。
过往研究已表明,跑步对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预防有一定作用,还能降低癌症风险和延长寿命。
澳大利亚一项针对多个研究结果的荟萃分析发现:经常慢跑的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30%,死于癌症的风险降低了23%;每周少量跑步,即可将任何原因导致的早逝风险降低27%。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会疑问,跑步这么好,那每周到底跑多久合适?它对健康--比如说各种癌症,具体有多大好处?
新研究表明,跑步可显著降低7种癌症风险
2019年底,美国科学家发布一项关于“空闲时间运动时长和强度对癌症风险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空闲时间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癌症风险,2.5~5.0小时每周的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快步走)与多种癌症风险降低有明显关系。
该研究涉及全球范围内共755459名受试者,收集了其人口学特征,并与15种可能与运动相关的癌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是一项前瞻性研究(指以现在为起点追踪到将来的研究设计,可弥补回顾性研究的缺陷)。
结果表明,运动越多,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肾癌、非霍奇金淋巴癌、骨髓瘤和肝癌的风险越低。当然,对于不同的癌症,运动带来的获益并不完全相同,研究团队也详细介绍了运动量与每一种癌症之间的风险关系。
具体而言,参与研究的受试者接受了建议的运动量--2.5~5小时每周的中等强度运动。该运动量与所研究的15种癌症中的7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低风险相关,包括:
结肠癌风险降低8%~14%(仅男性),
乳腺癌风险降低6%~10%,
子宫内膜癌风险降低10%~18%,
肾癌风险降低11%~17%,
骨髓瘤风险降低14%~19%,
肝癌风险降低18%~27%,
非霍奇金淋巴瘤风险降低11%~18%(仅女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对于运动量与癌症降低风险之间的关系,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认识,明确了中等运动量与不同癌症风险降低有关联,并给出了较精确的参考数值。
不过,本项研究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使用的运动量数据依靠参与者主动报告,可能有失客观,另外,运用实际的癌症发病率来分析,也会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对发病很少的癌症,数据可能不够准确。并且受试者多是白人,也存在一定的偏倚。但研究团队已经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外推性。
适量运动,疫情期间防止“免疫空窗”
种种研究都表明,跑步的好处显而易见,仿佛在对着我们的耳朵喊:赶紧跑起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特殊时期,运动一定要适量,因为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免疫力短暂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免疫空窗”。
回到之前提到的运动员感染新冠病毒事件。一方面,队员们长时间亲密接触,共用更衣室、活动室等密闭空间,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另一方面,高强度运动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也可能是因素之一,虽然尚未被证实。
科学研究表明,中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运动,有更多肌肉参与的锻炼,对促进我们身体的抵抗能力有帮助,而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反而会造成机体免疫力水平降低,通常这个状态会持续3~24个小时。
这是为什么呢?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我们体内的应激素骤然减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急剧失衡,体内免疫系统为了恢复稳定性,会对特定免疫机能进行暂时性抑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疫细胞因为“太累”正在休息。这就像给身体打开了一个窗口,使得新冠病毒等病原体可以趁虚而入。
所以,在疫情期间,无论是跑步、快走,还是做其他运动,都要量力而行。
专家建议,我们最好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20~40分钟,这也与新研究相符。而运动强度以心率、呼吸加快且微微出汗为标准,也可以通过练完之后,感觉能在3~5分钟内恢复心率、呼吸的次数到安静水平为合适。并且,若与饮食和睡眠相结合,效果会更好。
不能承受跑步强度的朋友,还有一个更温和的运动:步行。根据本周(2020年3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每日步行步数直接和全因死亡率相关,走得越多,死亡风险就更低。
相比于每天走4000步,走8000步就能降低51%全因致死风险,而步行数达到12000,风险则要下降65%。并且这一结果和步行强度没有关系,只要步数达标就能降低风险。为了获得健康益处,研究人员建议至少每周步行150分钟。
春天已经到了,天气也渐渐转暖,久坐伤身,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不妨站起来伸伸懒腰,出去走走,揉揉自己因看屏幕太久、蜷缩太久而发酸的眼睛和脊椎,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
当然,记得带好口罩,与其他人保持距离。(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
專家指自製洗手液沒用 甚至會有毒性反應
网上越来越多人流传自制消毒洗手液的混合物配方,但有专家警告,指这些自制消毒洗手液没有效用,甚至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哈利法斯Dalhousie大学助理教授兼加拿大疫苗中心成员Alyson Kelvin表示,不希望任何人自制消毒洗手液,因为这些洗手液可能会令人产生某种毒性反应。
她表示,医院不会希望再有更多病人出现。
过去数周,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一步扩散,引致不少商店货架上的消毒洗手液沽清,不少人便开始自制消毒洗手液,且网上广泛流传洗手液的配方,但其中一些讯息是有误导成份。
有专家表示,杀死手上的新冠病毒,最佳方法是使用肥皂及清水正确地洗手,或使用酒精浓度低于60%的洗手液洗手。
另外,Kelvin表示,由于手上的污垢或油脂会干扰洗手液,故此,使用洗手液清洁至少20秒,才能杀死手上的病毒。
麦基尔大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主任Ada McVean表示,使用茶树油(Tree Oil)或薰衣草(Lavender)精油,或任何其他油或香水以添加作香味的物品,有可能造成过敏情况。
她表示,若果使用酒精而不添加芦荟之类的物品,亦有可能令皮肤干燥,或令皮肤出现爆裂情况。
(图片:CBC) T02
韓星提供青瓜減肥餐單 一周三餐合理安排
青瓜具有高含水量、低热量的特性,100g大约只有15卡路里,95%左右都是水分,所以热量才这么低。 青瓜当中含有钾成分具有利尿的功效,能帮助排除身体水分、消除水肿,纤维量高并内含的酵素“磷脂酶” ,能协助分解脂肪。一直都有点babyfat的韩国女神朴信惠就靠青瓜成功减脂,快看一下她的餐单是怎么样的吧。
GETTY图片
星期一
早餐:无糖豆浆+一把坚果+小番茄
午餐:一条青瓜+半条粟米+鸡胸肉150g
晚餐:一根青瓜+鲜虾生菜沙律
星期二
早餐:无糖乳酪+两只鸡蛋+蕃薯100g
午餐:一条青瓜+清炒芦笋+三文鱼150g
晚餐:一条青瓜+任意菇类150+鸡胸肉150g
星期三
早餐:一条青瓜+一只奇异果+无糖豆浆
午餐:一条青瓜+半条粟米+鸡胸肉150g
晚餐:一把坚果+鲜虾生菜沙律
星期四
早餐:一条青瓜+20粒蓝莓+两只鸡蛋
午餐:一条青瓜+蕃薯100g+三文鱼150g
晚餐:清炒菠菜+鸡胸肉150g
星期五
早餐:无糖乳酪+一只苹果+两只鸡蛋
午餐:一条青瓜+半条粟米+鸡胸肉150g
晚餐:一条青瓜+三文鱼100g
星期六
早餐:无糖豆浆+两只鸡蛋+一把坚果
午餐:一条青瓜+清炒西藩花+三文鱼150g
晚餐:一条青瓜+鲜虾生菜沙律
星期日
早餐:一条青瓜+一只奇异果+无糖豆浆
午餐:一条青瓜+蕃薯100g+三文鱼150g
晚餐:一把坚果+鲜虾生菜沙律
其实除了青瓜外,还有不少食物都可以帮你减磅。
网上图片
1. 蓝莓
大量摄取蓝莓会改变你体内糖分运作方式,减少糖分储存于体内的机会,减少腹部脂肪囤积带来的小肚腩,更容易达到减重目标。
2. 红莓
红莓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可以帮助体内产生“脂联素(Adiponectin)”,有助控制血糖、提升新陈代谢,并有助分解脂肪。无论是新鲜或冷冻的红莓,都能够替人体补充大量纤维、促进消化,一杯红莓大约就有8克的纤维量。
网上图片
3. 西瓜
西瓜有92%的含水量,大热天时吃西瓜可赶走夏天的烦躁感、消除水肿,还可以抑制想吃高热量甜食的欲望,让你减少蛋糕或朱古力等甜食
网上图片
4. 芒果
当芒果加进沙律或淋上酱汁时,可以降低血糖、养成易瘦体质,因为芒果中的天然纤维和碳水化合物,有助稳定血糖,让人体能调节激素,更利于燃烧脂肪。
网上图片
5. 菠萝
菠萝含丰富的酵素酶,有助于分解蛋白质、缓解消化问题,达到整肠健胃的功能。
网上图片
6. 茄子
茄科食物也是减肥、降低血糖的食物,同时具备了高营养成分和低卡路里,极度推荐给因为不吃肉,导致营养来源比较单一的素食者们。
网上图片
7. 紫椰菜
固定食用水份和矿物质丰富的紫椰菜,有助于身体排出过多的水份。下次吃快餐时,可以将经典配餐中的薯条改成胡麻紫椰菜沙拉吧,不仅口感清爽,也能降低吃快餐的罪恶感。
c02
伴侶兩人一起睡還是分開睡 哪種方法更好?
科学界在一夜好眠对最佳的健康机能重要性上已经达成共识,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怎样才能最大化你的睡眠质量呢?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的新研究可能有一个答案。
具体而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Marlise Hofer带领的研究团队检验了暴露在伴侣气味中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睡眠质量。
他们发现确实如此。
“另一个人的气味可以唤起情绪,”研究者称,“我们发现整夜暴露在伴侣气味中可以提升睡眠效率。当我们研究的参与者暴露于他们伴侣的气味时,他们平均每晚可以多睡9分钟以上。”
当然,每晚9分钟听起来可能不那么多,但是一周下来就多睡了大概1小时,一年下来就是52小时。考虑到许多美国人都报告睡眠不足(基于一项来自CDC的研究,大概每3人中有1人睡眠不足),这得算是一项令人欣喜的发现。
要得出这个结论,研究者招募了20对伴侣来参与一项为期4天的睡眠实验。参与者被要求要么睡在盖着伴侣穿过的原味衬衫的枕头上,要么睡在盖着新衬衫的枕头上。研究人员接下来追踪他们四天来的睡眠质量(指标包括自我报告打分,躺在床上的时间,睡着的时间),并检验和伴侣的原味衣物睡过的参与者睡眠质量是否有提升。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相比于和没有味道的新衬衫睡觉的参与者,和伴侣原味衬衫睡过的参与者报告了更高了的睡眠质量,而且不论参与者能否意识到有伴侣的气味,这个效应都存在。他们写道:“关于气味身份的信念并不会影响暴露在伴侣气味中对睡眠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不管人们自己怎么以为,暴露于伴侣气味中的人就是睡得更好。”
研究者还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倾向于有更好的整体睡眠质量, 而气味线索对女性的助益也略大于男性——或许因为女性有更高的「安全需求」。
研究者希望他们的工作可以推广一条对提升情侣睡眠质量有用的技巧,尤其是在当今这个高度流动的社会中,旅行如同家常便饭。
他们总结道:“学习自然的行为——可能是跟爱侣的穿过的衣物睡觉一样简单——如何影响睡眠,可能会有助于最终揭示如何打造一夜好眠。”(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DIY洗手紙巾 出門輕鬆清潔雙手
新冠肺炎肆虐,医学专家经常提醒大家要勤洗手,保持双手清洁。可是市面上除了口罩外,酒精、消毒纸巾等个人清洁用品亦引起抢购潮,买不到消毒纸巾及酒精搓手液怎么办呢?大家不妨可以参考日本节目自制洗手纸,以便出街用餐时彻底清洁双手!
GETTY图片
浸泡完成后夹起风干至完全干透为止。
将整张厨房纸浸泡入肥皂水或洗手液之内。
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家长更可以趁著学校停课,与子女一起DIY享受做手工的乐趣,解解闷。
材料:
肥皂水/洗手液 适量
厨房纸 2-3张
盘 1个
制作方法:
1. 将整张厨房纸浸泡入肥皂水或洗手液之内。
2. 浸泡完成后夹起风干至完全干透为止。
3. 将洗手纸剪开成手心般的大小,然后放入盒子内保存。
4. 使用时可以先沾湿双手,然后将一小张洗手纸放在掌心搓洗至起泡,之后以正确方式清洁双手,最后用水洗净即可。
将番枧纸剪开成手心般的大细。
然后放入盒子内保存。
洗手纸的清洁原理与平时用肥皂洗手一样,只要沾湿双手搓洗,便能够起泡。其主要成分表面活性剂能够与清水配合,将手上的细菌、油脂等随泡移除,达到清洁之效。
使用时可以先沾湿双手,然后将一小张洗手纸放在掌心搓洗至起泡。
以正确方式清洁双手,最后用水洗净即可。
C02
星岛与您同步抗疫 * 大多伦多餐厅外卖指南
天氣潮濕口罩易生菌 醫生教你3招防菌
近日天气时湿时热,大家除了要注重身体健康之外,亦要注意口罩的存放方式!在市面上出售的口罩共分2种类别,第1种是独立包装,每只口罩均有密封袋包裹好;另一种就是非独立包装,每次如有需要,就可以从盒中扯取一个口罩使用。
GETTY图片
GETTY图片
如果家中正使用非独立包装口罩的话就要留意!因为香港的天气较为潮湿,如果存放不善,湿气就有可能令口罩有可能滋生细菌,影响保护能力。
GETTY图片
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张杰医生就认为,采用以下这些方法存放非独立包装口罩,会较为妥当:
1. 放置在阴凉的地方
2. 找一个密实袋将整盒口罩封好
3. 不要囤积得太多在家中
AP图片
c02
能讓藥效提升2000倍的逆天技術!
(不想看详细说明的人,直接看黑色加粗字体就完事了,小编给你把关,妥妥地)
人们早就发现,某些药物经过甲基化处理后,药效可提升2000倍。多年来,开发新药的科学家们一直想要简化将药物甲基化的方法。
甲基化反应将单个氢原子置换成甲基,重塑药物分子使药物更容易与靶标相互作用。但是,甲基化说得简单,实现起来是如此困难,以至于很少研究者尝试。现在,一个科学团队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以轻松地对各种各样的类药物分子进行精细的甲基化,这一发现可能会促进从癌症到传染性疾病等各种疾病的药物治疗。
密歇根大学的有机化学家蒂姆·塞纳克(Tim Cernak)说:“这篇论文真是令人惊叹。” 在此之前,催化甲基化的过程是昂贵且费时的多步骤方法,而新型催化剂可通过一个简单的步骤来促进反应。蒂姆说:“这是每个药物研发者的心愿。” “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反应。”
伊利诺伊大学的有机化学家克里斯蒂娜·怀特(M. Christina White)解释说,大多数药物分子都包含一个杆状或环状的碳原子骨架,碳原子上连接有若干个氢原子。科学家就像分子外科医生,将特定的碳或氢原子切掉,并用氧或氮原子代替。如果研究人员想要添加一个令药物疗效成倍上升的神奇甲基,他们通常必须从头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碳链骨架。
怀特想找到在碳链上直接添加甲基的方法。为此,需要一次去掉一个碳氢(CH)键,而又不能使分子中的另外十二个或更多CH键断裂。怀特说,更困难的是,CH键是有机分子中最强的键之一,很难只改变一个键而不影响其他键。
怀特说,大自然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构建和重塑分子。生物化学反应是利用复杂的酶进行的,这些酶可以与碳氢化合物的骨架结合,因此可以实现只有一个CH键在酶的催化位点(即发生反应的位置)反应。但是,生物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即每种酶通常仅与一个特定的分子起作用。怀特说:“如果我要研究不同的分子,我就需要一种新的酶。” “我们希望找到具有通用性的促甲基化酶。”
为了找到这种催化剂,2007年,怀特和当时研究生马克·陈(Mark Chen)设计了一种雪花状的化合物,其中心有一个铁原子,该催化剂可将氧原子添加到药物分子中的目标位置。但是,它无法在许多分子结构上起作用,比如当靶点附近连接有氮原子时,而这种情况在药物分子中很常见。
但是怀特的团队坚持了下去。2019年,她们创造了一种类似的锰基催化剂,该催化剂对含有氮的类药物分子也可进行氢氧交换。
但这只是第一步。现在,怀特的团队报告说,他们已经发现了新的催化剂,可以完成“神奇甲基化”工艺。用氧代替氢后,新型催化剂会将三甲基铝的甲基与含氧基团交换。研究人员最近在《自然》杂志上报道说,怀特的团队对41种不同的碳氢化合物进行了这种分子手术,其中包括16种常见的类药物支架。
怀特说,这种催化剂将使药物研发者更简单而便宜地将“神奇的甲基”基团插入分子中,“我们希望能发现更多添加甲基后有神奇疗效的药物。”
阿斯泰克斯制药公司Astex Pharmaceuticals首席科学官大卫·里斯David Rees说,这可能会出现“药物大发现”。如果添加甲基确实会增加药物的效力,医生可以减少药物用量,提高药物安全性并减少副作用。里斯说,他认识的制药商,“每个人都对此感到兴奋。”(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疫情期間如何讓身體充滿正能量?
SARS、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新冠肺炎的流行,无论从病毒的毒力还是人类的易感性、抵抗病毒的能力等都成为是否发病的关键。然而自然界中微生物(病毒、细菌只是其中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多数时与人类保持平衡状态。所以我们除了要保护好大自然及身边的环境,与微生物和平相处外,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良好的心态、适合的锻炼、作息规律、良好的社交礼仪等,因为这些都是抵抗病毒的良药。但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学习、出差或下班回家后,往往会精疲力尽,不少人每到周末则变身为宅男宅女,但是仍有一些人总是神采奕奕、精力充沛、能量满满,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反映精力的原因是人体的能量。
什么是人体能量?
ATP(三磷酸腺苷)是一种通过分解细胞中的食物来产生能量的分子。是由氢、碳、氮、磷和氧原子的混合物构成的。这些原子之间的键包含大量的能量。当键被打破时,释放的能量被用来给肌体提供支持。这些能量中的一部分有时也能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一旦一个ATP分子产生了能量,它就变成了二磷酸腺苷。为了再生成ATP,分子使用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食物中的能量重新创造了通过复杂的化学过程被打破的纽带,这就是为什么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持续供应对细胞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而线粒体是所有细胞内的能量源,这些微小的结构通过产生三磷酸腺苷或ATP的分子为身体提供燃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减少线粒体。
如何保持满满的能量?背后的奥秘就是,“运动”
这似乎有点矛盾,运动不是要大量消耗能量吗?怎么反过来会增加能量呢?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专家揭示了运动提升能量的原理。
首先,当人们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时,肌肉细胞中会产生更多的能量线粒体。线粒体是将葡萄糖和脂肪转化为ATP(三磷酸腺苷,一种主要能量物质)的细胞结构,ATP是细胞产生能量的分子。运动在燃烧能量的同时,还使肌肉细胞产生更多的ATP。
其次,运动会增加身体的携氧能力。氧气以及葡萄糖和脂肪对于为细胞提供燃料至关重要,细胞既需要氧气来产生ATP,又用于ATP储存能量。因此,增加氧气会使人更有耐力。任何形式的常规运动都会产生更多的毛细血管,细小的血管会将氧气运送到细胞。有氧运动可以使人深呼吸并最大程度地增加心率,从而使更多的氧气循环。
运动会影响各种激素和化学物质的水平,从而增加能量。当人们锻炼时,身体会释放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压力激素在运动时适量分泌,它们会使人感到精力充沛。运动还可以提高内啡肽的含量,内啡肽是一种“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并通常被认为可使“跑步者情绪高涨”,情绪高涨本身可以促进能量。
最后,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以保证良好的睡眠,这是让人们精神焕发的前提。运动是增加深睡眠时间的唯一有效方法,深睡眠是一种特别恢复能量的方式。人们获得的深度睡眠越多,半夜醒来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天会感到获得了高质量的休息,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我们将人的能量水平想象为可充电电池,人们可以插入电源并进行运动充电,或者让它保持闲置状态并观察能量消耗。当人们不运动时,会失去肌肉细胞,而剩下的细胞则线粒体更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运动尤为重要,因为肌肉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下降。肌肉减少症是指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的现象,在30岁左右就可以发生,比人们可能意识到的要早得多。30岁的人平均可能会失去大约25%的肌肉和力量。结果不仅是能量的减少,而且是多种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
但是,人们应该做哪种运动呢?
第一种是有氧运动。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无论是喜欢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还是游泳,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效果更佳。它可能通过增加肌肉质量和提高线粒体水平而有所帮助。肌肉更强壮也意味着使用这些肌肉的活动可以更有效地完成,即消耗更少的能量。
第二种是伸展运动和平衡运动。平衡运动可防止跌倒,伸展运动有助于减轻背部疼痛,脖子僵硬和膝盖酸痛。如果是跑步者、网球运动员、高尔夫球手、徒步旅行者或骑自行车的人,那么正确的伸展动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恢复性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它可以帮助人保持活跃和灵活,从而更轻松地完成无数的日常任务。
当然,我们提倡在疫情期间居家锻炼,打开手机,里面有很多适合各种年龄段的锻炼APP,或者有很多专家提供了很好的运动建议视频,或者在家中使用跑步机、转圈、使用哑铃等,我们要注意锻炼前的热身运动及锻炼后的拉伸。有慢性疾病或者老年患者居家运动根据医生的建议。
因此提醒民众,精力、能量、运动可以增加国民的体质,有利于增加抗新冠肺炎的能力,让我们身体充满能量共抗疫情。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董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免洗洗手液網上賣到400美金? 我們自己做一瓶吧
随着人们对COVID-19病毒担忧的加剧,本地商店里洗手液可能开始供不应求了。如果买不到了,自制洗手液安全吗?能够起到防护新冠病毒的作用吗?
《纽约时报》在3月3日报道称,洗手液的销量在近几周激增,比去年同期高出了近73%。《新闻周刊》报道称,亚马逊上的洗手液售价也在飙升,一名卖家近日以400美金的价格出售24瓶包装的普瑞来旅行装免洗洗手液。
在紧要关头,家用自制免洗洗手液能够奏效吗?专家说,有可能,但你必须要用正确的配方。
首先,需要重要指出的是免洗洗手液并不是预防感染的首选。CDC指出,经常并且彻底的用肥皂洗手才是减少细菌和预防病毒传播的最佳方式。但如果没有肥皂和水的时候,免洗洗手液可以作为替代品。
免洗洗手液中的酒精赋予了这些产品杀菌的功效,而且CDC推荐含有60%-95%浓度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来消灭细菌。CDC称,免洗洗手液在干净的双手上效果最好,而当手部有油脂或者能看得到的污物的时候效力就没那么好了。
自制免洗洗手液也能够抑制细菌——但前提是酒精和其他成分的比例是正确的。
哥大流行病学教授Stephen Morse博士告诉CBS新闻说:“我们知道自制免洗洗手液是有效果的——只要确保里面有足够的酒精。”
根据CBS新闻分享的一个配方,在里面加入芦荟胶或者甘油之类的润肤剂能够防止你的皮肤干燥,精油则会赋予洗手液好闻的味道。CBS称,基于CDC建议的比例,用161毫升异丙醇自制一瓶洗手液还要用到79毫升的润肤剂。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洗手液是3分之2的91%异丙醇和3分之1的润肤剂,那么该洗手液中酒精含量是60.6%。要想酒精含量更高,那么可以用4分之3的91%异丙醇和4分之1的润肤剂,这样得到的洗手液酒精含量能达到68%。
来自WHO的自制洗手液配方则含有更高比例的酒精。8333毫升的96%乙醇,145毫升的98%甘油以及417毫升的3%双氧水,加入它是为了减少洗手液的细菌污染,而且对于手部消毒来说,它还不是活性成分。
CBS说,将制成的免洗洗手液放入一个密封瓶中,效果可以维持数周。(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善用益生菌暢通腸道 可提升免疫力抗新冠
大家对益生菌的了解, 恐怕大都源于在香港流行多年的某乳酸饮料广告,令益生菌大名在港深入民心。然而,经过多年研究, 专家发现益生菌的效用,绝不止于畅通肠道如此简单, 据来自台湾的最新研究显示,益生菌还有提升免疫力作用, 于全民预防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当下,强身至为重要。
乳酪、泡菜或乳酸菌饮料,都是一般人相当熟悉富含益生菌的饮食来源。网图
可助长抗病细胞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对益生菌感到陌生,可是对其功效, 很多人都仍停留于只可助肠道畅通。注册营养师陈玉仪指, 世界各地对益生菌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 在近年完成的研究便发现,益生菌对治疗湿疹、尿道炎、鼻敏感, 甚至提升免疫能力,均有正面影响。
注册营养师陈玉仪。
她补充说:“曾有研究发现,身体七成免疫系统的健康与肠道有关, 因此肠道内无论是益菌还是坏菌,其影响都不止限于肠道健康, 而是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陈玉仪更指出,甚至有研究显示, 孕妇在怀孕期间摄取适量益生菌,可助降低孩子日后对不同种类的过敏风险。现时,“某类益生菌可提升防患某些过敏症状”的定论, 肯定了益生菌也有另类的独特功能,故大众须多加留意, 作出正确选择。
不同菌种功效各异不同菌种可依附于不同器官,对身体的影响当然各具颇大差异。 陈玉仪举例指,曾有双歧杆菌的临牀研究发现,可减低如胃气胀、 便秘或腹泻等肠易激综合症症状,乳杆菌则有研究指, 可减患炎症及过敏症状风险。至于鼠李糖乳杆菌及副干酪乳杆菌, 对改善鼻敏感及湿疹等皮肤过敏有很大助益, 还有罗伊氏乳杆菌可减低阴道受感染的机会……
网上图片
陈玉仪说:“益生菌种类繁多,如本身没甚么健康问题, 服用益生菌补充品只是希望增强免疫力及整体肠道健康, 可以选择一般的混合补充剂,内含数种益生菌, 已足以应付基本所需。”一般而言, 益生菌补充品包装上都会标明所含益生菌的种类, 适合哪些人士食用,尤其是小朋友可食用的会特别标明。...
為什麼有的人是油耳朵?有的人是干耳朵?
平常大家在挖耳屎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人掏出来的耳屎都是干干的耳屎,而有一小部分人的耳屎又湿又油。耳屎又湿又油的人被称之为油耳朵,而干干的耳屎就是干耳朵。由于大部分人都是干耳朵,再加上很多人嫌又油又湿的耳屎看起来比较恶心,很多人就感觉油耳朵不是正常的,甚至有些人认为油耳朵是一种病。但是,其实油耳朵并不是一种病,相反,油耳朵才是正常的,干耳朵才是后来出现的突变体。
为什么有的人是油耳朵?有的人是干耳朵?
其实耳朵是干还是湿,是由于基因决定的,取决于我们体内某条基因上的一个字母,这个字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A,一种是G,若你是A,就是干耳朵,若你是G,就是油耳朵。
油耳朵在我们中国比较少见,但其实放眼世界,油耳朵才是主流,非洲、欧美几乎90%以上的人都是湿耳朵,而中亚人和美洲原住民中,有约超50%的人是油耳朵。不过在东亚,油耳朵出现的比较少,尤其是中韩,只有不到10%。
根据各项研究发现,油耳朵才是人类祖先的最早状态,不过有部位群体在演化的过程中,基因发生了突变,这批人就变成了干耳朵。而这些突变的人,普遍都在东亚,所以在我们东亚,油耳朵的人比较少,反而干耳朵才是主流。
所以有油耳朵的人不要总感觉自己身体出现问题了,其实油耳朵是正常的表现。就像有的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是双眼皮一样。
和单双眼眼皮一样,油耳朵这个特征也是会遗传的,若父母都是油耳朵,孩子多半就是油耳朵。若父母一方是油耳朵,下一代有很大的概率会是油耳朵。不过父母都不是油耳朵,孩子一般不会有油耳朵。
虽然油耳朵是正常的现象,不过油耳朵的人普遍会有一个困扰,那就是会有狐臭。为什么呢?因为狐臭和油耳朵同属一个基因,所以有油耳朵的人,往往都有狐臭。并且油耳朵的人,身体出油的会比较厉害,并且汗腺非常的发达,身体容易出汗,尤其是腋下等部位。
不过,这也不一定。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是油耳朵,身体出油也比较厉害,但是并没有狐臭。这种情况也有,这种人之所以出现油耳朵,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造成了体内的分泌失调,皮肤出油的比较厉害。耳朵里面也有油脂腺,皮肤容易出油,耳朵出油也会变得比较厉害,但是由于基因还是干耳朵的基因,所以不会出现狐臭。
有油耳朵的人,由于耳朵内的油脂腺比较发达,耳朵容易出油,耳屎会比较多,就算是不挖,平常可能也会出现耳朵流油,或者是耳屎漏出来的情况。因此平常为了个人形象,要经常的清理耳屎。
油耳朵的人想要清理耳屎,不要用挖耳勺,也不要使用比较粗的棉棒,使用这两种东西在你挖的过程中,耳屎可能会被捅下去。想要清理耳屎,可以用比较细小的棉签,然而摄入外耳道边边上,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轻轻的揉捏。不要太往里面掏,这样对耳朵不利。若你实在不会清理,可以去一些专业的掏耳店里掏,以免把耳朵掏出问题。(易有料,图片来源pixabay)
這13個關於身體的小知識你一定不知道!
1、吃芦笋会让你的尿闻起来很恶心。芦笋尿的诅咒是由一种名为“芦笋酸(Asparagusic Acid)”的物质造成的,该物质只存在于芦笋中。当你身体消化分解芦笋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味道很难闻的含硫化合物——硫醇。不过如果你很幸运,那作为“基因变种人”之一的你就闻不到硫磺的味道。
2、你生病会浑身酸痛是你自己的锅,而不是病毒引起的。白细胞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但也会造成嗓子疼。它们还会制造化学信使,游走在身体内帮免疫系统标记出要干掉的目标。这一过程会造成疼痛,可能也是一种提醒你哪里发生感染的方式。没错,你的疼痛都是你自己身体造成的。
3、游完泳眼睛红不是因为泳池里的氯,而是因为水里的脏东西。泳池里的氯是背了黑锅,真正让你眼睛发红的其实是“屎、尿、汗”这些生物制剂。酸爽!尿液和氯混合后还会形成更恶心人的化合物,会造成刺激还有泳池那股独特的气味。下次把你孩子扔进泳池之前可得三思哟。
4、从你肠胃中流出去的血液会让你心里感觉七上八下。有时候你的爬行脑会捕捉到焦虑的状况,但却分不清是因为要约会还是因为饿了。于是它就触发了战或逃警报,导致肾上腺素激增,并且将你肠胃的血液送往四肢(导致你心里七上八下)。它还会让你的括约肌放松,导致腹泻。所以下次当你看紧张镜头时窜了一裤子稀,要知道这都是科学。
5、冷天气会让你为了生存而撒尿。“冷利尿(Cold diuresis)”是当你的神经系统想要将血液转送至更重要的器官并且收缩四肢的毛细血管而避免低体温症时出现的。而现在在腹部流动的多余血液就会促使肾脏排出已有的液体。救援队真的应该训练在天上依靠雪上的黄色尿印儿来搜救。
6、晕车是因为你的身体和大脑在对着干。坐车的时候,你的眼睛意识到你在移动,而你的大脑却认为你就坐着没动。于是你的丘脑就总结认为你被下了毒,狂按呕吐键想让你把“毒”吐出来。而如果你是司机,那么你的大脑则会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开车不晕车。
7、喝完咖啡受不了?怪你自己的激素吧。如果你是早上6点半起床的工薪阶层,喝咖啡的最佳时间段是在上午9点半到11点半之间。否则你的皮质醇水平可能会飙升,导致你要么神经紧张,要么失眠。所以,上午10点左右来一杯咖啡真的是有科学根据的。
8、被纸割破会那么疼是因为这是一场完美的疼痛风暴。被纸割破比大多数伤都要更疼痛是因为手指尖满是神经末梢。而且即便是边缘光滑的纸张也和在显微镜下的弹簧刀的刀刃一样是锯齿状的。因此,纸张划破的伤口不是整齐的,它会划开一道粗糙的伤口暴露在空气中,不流血也不容易结痂。
9、总有一个鼻孔不通气,这是为了保持湿润。除了闻味道之外,鼻腔会给进入身体的空气加热加湿,让肺更舒服一些。每个鼻孔单独通过收缩勃起组织来控制气道。总有一个鼻孔比另外一个“堵”,这是为了保持两边一样湿润。所以你不用再舔鼻孔里面把大家都恶心死了。
10、人们会在音乐会上咳嗽,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生物。人们平均一天会咳嗽16次,但是在听音乐会时咳嗽的可能性却翻倍了。为什么呢?因为在更平静的时候容易爆发咳嗽,然后人们潜意识的相互效仿,观众席上的咳嗽声就会此起彼伏。这有点像是鼓掌,只不过多了点痰。
11、开车容易犯困?这都是振动的错。你的车真的是催眠大师。大约20%的致命车祸是因为疲劳驾驶,只是驾驶15分钟以后,车祸风险就会增加。车辆行驶中固有的低频振动会模仿并且和大脑的θ波同步。而θ波是在睡眠期间产生的。
12、薯片会欺骗你的大脑,所以你才可以一直吃薯片还不会感到饱。大脑依靠让你吃同一样东西时的每一口都越来越不好吃来防止你过度饮食。但是薯片有着复杂的香味,缺乏防止你过度饮食的单一味道。而且吃薯片吃的速度快,大脑也很懵逼,觉得这玩意儿肯定热量很低。所以吃多力多滋时就要像个真正的品酒师一样,尝尝味道就把它吐进桶里去。
13、超重的人很难坚持节食,因为他们的味蕾不允许。增重会导致味觉受损,一个近期研究发现了其中原因:味蕾发炎。发炎的结果就会让味蕾的敏感度降低,可能也是为什么肥胖人群很难坚持一直吃沙拉和瘦肉。这也表明了我们还没弄明白怎么让健康食物更好吃。
科學研究:治癒人類腦腫瘤的關鍵可能是狗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癌症,研究人员经常求助于实验模型,这些模型允许研究人员进行彻底的观察和实验,而不需要真正的病人参与。最常见的例子则是把癌细胞放在培养皿中,然后实施复杂的策略,比如把肿瘤移植到实验室小鼠体内进行观察。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并非对所有类型的癌症都有效,因为研究人员不可能在外部环境中重现人体的确切情况。
现在,杰克逊纪念实验室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可能找到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历史上最难治疗的人类癌症:弥漫性神经胶质瘤,也就是脑瘤。研究人员表示,研究和治疗狗的脑肿瘤将有助于得到对人类的有效治疗选择。
狗身上出现脑瘤的几率和人类一样,而且也很难治疗。考虑到这一点,研究小组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性肿瘤治疗可能对狗有益。不过,研究人员之前并不知道狗的脑瘤和人的脑瘤有多么相似。 因此,研究人员首先收集了83个狗死后的肿瘤样本进行分子检测。然后,他们将分析结果与从人类脑肿瘤患者身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惊讶地发现狗的脑瘤与人类的脑瘤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性包括某些基因和路径的突变,包括在人脑肿瘤中总是改变的DNA修复系统,染色体数目上也观察到了类似的波动。最值得注意的是,在狗身上发现的脑瘤特别类似于在人类儿童身上发现的脑瘤。这项研究的作者还检查了犬类对脑肿瘤的免疫反应是如何紧密地模仿人类的,他们观察到狗对自发性脑肿瘤的免疫反应与人体内发生的情况非常相似。
这些发现十分有意义,因为尽管人类医学中的免疫疗法在癌症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是病人覆盖率很低。将免疫疗法纳入狗的治疗可能是一个创新且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衡量该疗法在狗和人之中的整体效果。
人类和犬类脑瘤之间的所有相似之处都表明,这些癌症“适应”了两个物种所经历的相同的环境压力。当然,狗的寿命比人短得多。因此,在这项研究中使用的狗肿瘤样本并没有像在成年人肿瘤检查中显示出那么多的突变。相反,狗的肿瘤更接近于人类青少年的脑肿瘤。在研究年龄对抗肿瘤的作用时,犬类脑肿瘤的这一方面可能被证明是有用的。
总而言之,研究小组相信,如果能够开发出治愈犬类脑肿瘤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有可能对人类儿童的脑肿瘤也非常有效。(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壓力會讓你的頭髮變白?
压力会导致你长白头发,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直到现在,我们对此还没有一个确凿的科学解释。现在,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压力导致头发变白的生物机制。研究人员表示,压力会激活与我们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关的神经,这些被激活的神经会对我们毛囊中的色素再生干细胞造成永久性损害。
哈佛大学干细胞和再生生物学副教授,资深作者Ya-Chieh Hsu表示:“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压力如何影响他们身体的趣闻,特别是有关皮肤和头发(我们从外部看到的唯一的组织)。我们想知道这种联系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压力又是如何导致不同组织的变化的。头发色素沉着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和控制的系统,此外,我们真的很想知道压力是否真的会导致头发变白。”
众所周知,压力会影响整个身体,因此研究小组首先要确定身体哪个系统会将压力与头发颜色联系起来。最初,他们认为压力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产生色素的细胞,但是当一组没有任何免疫细胞的实验小鼠仍然显示出白发时,这个假设被推翻了。他们还考虑了可能与荷尔蒙皮质醇有关,但这个想法同样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因此,通过一个简单的排除过程,这项研究的作者将目标锁定在交感神经系统及其对战斗或逃跑反应的控制。我们皮肤上的每个毛囊都含有交感神经,压力导致我们头发中的交感神经释放出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然后被色素再生干细胞吸收。当我们的头发生长或再生时,这些干细胞帮助我们使头发保持自然的颜色。然而,在压力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情况下,这些干细胞过度活跃,过早地消耗了我们头发的天然颜色储备。
Hsu解释道:“最初,我们只是以为压力对身体有不利影响。但是结果表明,压力的有害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仅仅几天后,所有的色素再生干细胞都消失了。而一旦它们消失了,你就不能再生色素了,这种损害是永久性的。急性压力,特别是战斗或逃跑反应,传统上被认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但在这种情况下,急性压力会导致干细胞的永久损耗。”
除了回答关于压力和白发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外,这项研究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压力对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整体影响的新见解。研究人员表示:“了解我们的组织在压力下是如何变化的,是阻止或逆转压力有害影响的一个关键步骤,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上班族如何防疫抗病毒 膳食搭配要記牢
广大上班族应如何加强营养增强自身机体抵抗力呢,不妨先从健康饮食入手吧!
分餐保健康,注意餐前卫生
要严格禁止在公共场合聚餐以免造成互相传染,导致疫情扩散。食堂、餐厅中排队打饭区域是人流量最大,密度最高区域,尽量做到错峰就餐,避免人员密集。
尽量做到坐下吃饭的最后一刻才摘口罩,避免面对面就餐、避免就餐时说话,同时提倡分餐制,以减轻同时就餐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对于食物的加工,一定要蒸熟煮透,不吃野味。
对于食堂、餐厅和饭馆要加强餐(饮)具的消毒,避免因餐(饮)具消毒不到位造成互相传染。电梯间、食堂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都属于高危区域,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手捂之后、进餐前,用洗手液或香皂在流动水下洗手,或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洗手。一定要注意餐前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谷类为主,薯类、杂豆类搭配
建议每天摄入谷薯类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做到每餐都有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尽量保证谷薯类食物的种类达到每日三种以上。
谷物类推荐:小麦、大麦、燕麦、玉米、高粱、黑米、小米、荞麦等。
薯类推荐:土豆、红薯、山药。
杂豆类推荐:大豆、红豆、绿豆、黑豆等。
增加蔬果
建议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到1/2左右;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新鲜水果。
蔬菜推荐:白菜、菠菜、番茄、黄瓜、芹菜、西兰花、胡萝卜、洋葱等。
水果推荐:苹果、香蕉、梨、柚子、橘子、猕猴桃等。
适当增加鱼、禽、奶蛋及大豆摄入量
每周吃鱼400~500克,禽畜肉300~500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50~200克左右。每天吃各种奶制品,相当于液态奶300克,可以适当饮用酸奶。大豆及其制品每天30克左右。坚果一周50~70克之间。
对于患有某些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的人来讲,要控制肥肉及动物内脏的摄入量。
推荐:深海鱼、牛肉、鸡胸肉、瘦猪肉、豆干、豆腐、腰果、牛奶等。
坚持日常身体活动
由于疫情的影响,对于某些白领上班族健身房也不能再去,我们建议可以居家或在单位人群稀少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身体活动,因地制宜采取适合自己的身体活动方式,尽可能利用工作间隙或家务劳动的机会进行锻炼。
减少久坐的时间,每小时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又能够舒缓身心,调节心理状态。
吃动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班族由于工作原因,很多人都存在饮食不规律、营养摄入不均衡以及身体活动量少的问题。希望我们给出的饮食及身体活动建议能帮助广大上班族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希望能够通过合理膳食,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为抗击疫情做出应有的贡献。(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類似「養樂多」這種乳酸飲料對身體好嗎?
1930年,日本商人、医学博士代田稔发明了采用乳酸菌代田株的乳酸饮料「养乐多」。养乐多企业宣称,每瓶养乐多含有上百亿的活性乳酸菌,能维持肠内菌丛平衡,减少有害菌及有害物质生成。
从那时开始,他们的宣传策略就没变过:「活的」养乐多,能增强肠道动力,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在迷信「清宿便、排肠毒」的日本等国,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
但「活的」乳酸菌,就真的能让你的肠子动起来吗?
其实也不然。
欧美在这方面做过多项研究,发现活性乳酸菌饮料对防治腹泻有一些效果,但在其他方面的功效都未得到充分验证。生物学顶级期刊Cell的最新研究也表明,益生菌对人类健康基本无用,甚至有可能导致肥胖、过敏、炎症等潜在危害。
由于乳酸菌等的益生功效仍然证据不足,2012年起欧盟已禁止所有食品饮料采用「益生菌」(probiotics)这样的误导性名称和宣传。但东亚地区这方面的管制仍然较为宽松。
虽然「活的」乳酸菌不能让你的肠子动起来,但运动可以。游泳、健身了解一下?(大象公会,原作者:周亮工,图片来源网络)
腦洞:能不能提取治癒者血液用於治療病毒?
虽然正是春节假期,但是想必大家都还没有放松的感觉,都在密切关注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进展。
随着对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随着对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愈加丰富,越来越多的病毒感染者被宣布痊愈出院。
这可能是这些日子关于疫情,我们最想听到的消息了。
正是因为被治愈的感染者越来越多,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治疗思路”——治愈者的血液中应该已经存在抗体,可不可以把这些治愈者的血抽一些出来直接注射给被感染者用于治疗,或者注射给未被感染者做预防来使用呢?
巧了,你的想法和疑问,和比尔·盖茨不谋而合
在一次TED的演讲中,针对埃博拉疫情,比尔·盖茨就曾经提到过,有一种思路就是拿到治愈病人的血,进行处理,再将血浆注入人体用以保护。他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困惑,怎么这个方法从来没有被试过呢?
的确,在病毒或细菌等病原感染人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产生相应的物质来抵抗这些病原,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抗体。
这些抗体存在于人体的血液中,通过与病毒的某些蛋白质结合,并与身体免疫系统的其他功能相配合,共同完成病毒的清理。
目前,很多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并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物来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大多是自限性,也就是机体通过抗体反应等免疫反应将病毒清除。
但因此,很多人便会产生和比尔·盖茨一样的疑问“为什么不能将处理过的血浆直接注射到人体呢?”
血清,血浆,别傻傻分不清楚
既然提到血浆(plasma),我们就来简单的解释一下它和血清(serum),血液(blood)有什么区别。
血液中含有很多成分(图片来源:Pixabay)
血液,或者说是全血,就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之间的红色粘稠液体。当血液从我们的身体里流出后,会发生自然凝固,凝固过程中会析出一种淡黄色的透明液体,这便是血清。
当我们将血液抽出,对其进行抗凝处理后,离心将血细胞去除掉,得到的红色不透明粘稠液体,就是比尔·盖茨提到的血浆。
血浆中的确是含有抗体成分,但是同时它还含有激素,血浆蛋白,脂蛋白和酶等多种产物,组份复杂。目前,我们对于血液组分的认知和功能其实还并没有完全研究透彻,因此将处理后的血浆直接注射到其他人的体内或许存在风险。
血清中同样含有抗体成分。在临床前实验中,将含有抗体的小鼠血清转移到健康的,未被感染的小鼠体内,便可防止健康小鼠被相应的病毒所感染。
血清疗法其实早就存在 但可行性要看实际情况
但是,并不像是比尔·盖茨先生说的那样,血清疗法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就被科学家们用来对抗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了。
1890年,德国的埃米尔·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1854-1917)和日本的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1853-1931)就一起宣布了一项重要发现:他们不断给动物注射少量不致死的破伤风杆菌,在动物的血液中会产生一种抗毒素,可以中和注入体内的破伤风的杆菌毒性。他们还指出,可以从已经获得破伤风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分离血清,注射给其他动物以增强其对破伤风的免疫力。
这也就是我们提到的“被动保护”,也可以称之为“血清疗法”。
而对于本次的传染病来说,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口密度加大也使传染病的传播更为有利。截止笔者写稿时,全国官方通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者已将近8000人,但是治愈的病人不到150人。
这也许就能够解释大家心中的那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将处理过的血浆直接注射到人体呢?”
虽然血清疗法可以较为有效的用来对抗或预防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疾病,但是血清成分复杂,对于是否会引起其他的问题还存在不确定性。况且其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而且需要的血清数量也比较大。假如我们真的以150人之力,来帮助8000人治疗疾病,甚至是帮助全国人民抗病毒,恐怕抽干了他们的血,也是难以实现的。
被治愈的病患,你们十分重要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将病人的血抽出来供给被感染者,但是通过现代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治愈者的血液,分析并且拿到可以有效的中和病毒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序列,用以治疗和预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发生。
病人痊愈后,在他们的体内会产生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这些细胞会少量存在于外周血液中。通过不断的筛选,将这些B细胞捕获,通过序列的扩增和分析,便可以得到有效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序列,随后便可以在体外制备。
相比于鼠源单克隆抗体、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这种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是一种良好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这种抗体具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克服动物源抗体及嵌合抗体的各种缺点。
不过,这种方法虽然解释起来很容易,但是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种种技术难题。
首先,抗原特异性B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含量十分稀少。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外周血中分离到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比例仅为19/500000。
分离到B细胞后,对其序列扩增和测定的灵敏性,特异性要求也十分高。即使扩增出序列,表达出抗体,抗体的中和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鉴定。
因此,看似简单有效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工作量和困难程度都是巨大的。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的应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目前,针对此次冠状病毒,相应的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地加快加紧中。
最后,希望大家做好防护,保持冷静,相信科学,让我们一起共度难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