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03:07:2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对女人来说 男人的尺寸和身高一样重要!

尺寸有多重要? 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莫纳什大学和拉筹伯大学的作者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答案:松弛的丁丁大小可以显著影响一个男人的身体对女性的吸引力。 Brian Mautz、Bob Wong、Richard Peters和Michael Jennions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撰文,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图像——CGI的巧妙实验操作,测试了丁丁大小相对于身高和躯干形状(肩宽相对于腰宽)的变化对男性身体对女性吸引力的影响。 虽然他们发现躯干形状是迄今为止决定吸引力的最重要因素,但丁丁大小对吸引力的影响与身高差不多。 这像是为小报上的100字新闻而做的科学实验("尺寸真的很重要")。或者是为了让wowser专栏作家在大家都知道规则的情况下,为某位科学家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而愤愤不平。科学家们应该寻找新的方法来提取煤层气或治疗癌症,这往往会折磨中年专栏作家(见最近的争议,福克斯新闻攻击帕特里夏布伦南的研究鸭丁丁)。 如果汤姆沃特豪斯不是忙着为周五晚上的足球比赛打气,他已经把Mautz列为下一个诺贝尔奖的热门人选(因为科学让你发笑,然后让你思考)。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小报准备的主题,论文本身就是一项研究,研究科学应该如何以清醒和克制的步骤进行。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动物丁丁大小和形状的研究都集中在各种结构在将精子送到需要的地方,在去除雌性从以前的交配中得到的精子,在刺激雌性使用该雄性的精子,甚至对雌性造成伤害,使其不会再交配方面的有效性。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人类的丁丁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长度。相对于身体的大小,人类的丁丁让倭黑猩猩、普通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的丁丁相形见绌。而我们直立的姿态和面对面的社交互动,使得丁丁成为一个非常显眼的特征。这种显眼的特征使得人类学家和流行科学家都推测丁丁有可能作为一种性信号。 有些人甚至认为,大丁丁可能是一个更普遍的健康和活力的信号,而人类丁丁骨(丁丁骨)的进化损失可能使丁丁成为一个诚实的信号,因为大小和兴奋是无法伪造的。 对大丁丁偏好所起到的作用,目前主要还是属于假设性的猜测。因为很多模糊不清的东西都围绕着这种偏好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这些偏好到底有多重要。 诱人的新闻故事,虚构的参考资料,甚至是歌曲歌词,都证明了人们对丁丁特性的持续迷恋。这种迷恋暗示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基本上不言而喻的对尺寸、阳刚、男性气质和吸引力之间的联系的迷恋。有些人可能会说,丁丁的大小是男性独有的迷恋——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鸡冠(*codpiece*,一种类似护裆的玩意)和新几内亚阳具装饰品在男女交往中的重要性。难道男性对尺寸问题的痴迷程度不亚于女性吗? 不幸的是,对于这种论调来说,男性纠结于精确的特征,而女性——公开地或隐晦地——用来在选择配偶中进行歧视。而男性对女性如何判断他们的“本钱”可能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味道继承到了大多数关于丁丁大小的公开讨论中。 考虑一下我所说的金凤花姑娘(Goldilocks,美国传统的童话角色,金凤花姑娘在森林中闯入三只熊的家,来到一个房间里,桌子上有三个碗里面有食物,有三把椅子。她喝完小熊的粥,坐坏了它的椅子,最后在小熊的床上恬然入睡。后来三个熊回来了,发现曾经有人来过。最后他们发现了床上的金凤花姑娘,金凤花姑娘被惊醒后求得原谅,并且再不敢擅自进入别人家。由于金凤花姑娘喜欢不冷不热粥,不软不硬的椅子,总之是“刚刚好”的东西,所以后来美国人常用金凤花姑娘来形容“刚刚好”)。大多数关于丁丁大小的媒体报道都认为,只要丁丁不是太大或太小,就很可能是 "刚刚好"。而在'刚刚好'这个大区间内,很少有评论家愿意说尺寸真的很重要。金凤花姑娘安抚了男性的不安全感。如果进化心理学家是对的——我相信他们是对的——那么男性对父子关系的迷恋就会形成一种构造性的力量来塑造行为和社会。 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就可以看出,这种不安全感的一部分可能会被捆绑在对丁丁不够大的恐惧中。承诺能变大的丁丁增大器制造商和保证 "更持久的性爱 "的蛇油贩卖者都在利用这些恐惧。恐惧他们永远不会吸引到配偶。而那些已经有伴侣的人也担心他们可能无意中养育了另一个男人的后代。 如果接受女性可能对一定尺寸的丁丁有偏好,那么如何衡量这种偏好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挑战。问人并不总是有效。女人——还有男人——都有各种理由来搪塞,或者对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感到愤慨。 我的同事Barnaby Dixson用一系列线描画,操纵不同大小的松弛的丁丁,研究喀麦隆、中国、新西兰和美国妇女的喜好。他发现,略大于平均水平的丁丁往往会受到女性的青睐。 虽然这项研究很重要,但它不能阐明丁丁偏好相对于其他偏好——如对肌肉发达的躯干或对高大的男性——有多重要。如果实验中刺激之间唯一变化的是感兴趣的特质,那么我们不应该惊讶地发现它有影响。而且受试者很快就会对实验的内容产生兴趣。另外,最小和最大的丁丁可能只是看起来很奇怪。 Mautz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了一种更高的技术方法,建立了三维计算机模型——一共343个模型——这些模型在躯干形状、高度和松弛的丁丁大小上都有所不同。然后,他们向每个女性受试者展示了53个身体,一次一个,将真人大小的身体投影在墙上,并要求她们用7分制来评价每个身体的吸引力。 对我来说,天才之举是独立操纵三个特征,其中两个(身高和躯干形状)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影响吸引力的因素。这使得Mautz和他的同事们能够计算出丁丁大小对吸引力的影响——至少是对CGI模型的影响——与身高的影响差不多。这也使他们能够测试丁丁大小和其他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身材丰满的模特往往能得到最好的评价,但他们尤其是在身材高大的男人身上得到了更男性化的评价。也就是说,身高、躯干形状和丁丁大小这三个特质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相反,身高、宽肩和成员大的模特表现得特别好。 ANU制作了一个非常翔实的视频,由Michael Jennions教授主持,更详细地解释了这项研究。批评这种研究的人喜欢指出,女性通常会在看到男人的生殖器之前就决定是否与他发生性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丁丁的大小怎么会影响选择呢? 好吧,让我们强调一下回头客的重要性。第一次的失望会迅速使关系变成一次性的。而一个不满意的伴侣可能会和其他潜在的女性谈论,毁掉他的声誉。在做出终身承诺之前没有对彼此的身体熟悉很冒险,尤其是内方面。上个月,全世界的媒体都在重温小丁丁作为离婚理由的故事,当时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妇女的新婚之夜被一个令人失望的发现所破坏,她的新郎的丁丁只有5厘米长。 在Mautz的实验中,女性会在呈现的模型中进行选择。她们平均花了三秒钟的时间才对每个视频片段进行打分——当选择最不吸引人的身材时无情地更快。根据Mautz的说法,那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你无法真正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个人物的优缺点;这个评分是对吸引力的整体印象,而不是集中在任何一个特定的身体部位上 人们不相信女性可以而且确实会对丁丁大小进行歧视,这与150年来进化论者和公众都经常怀疑女性的性机构是否有能力塑造男性特征的进化相呼应。然而女性的选择——在整个动物界——代表了推动男性特征进化的最有力的力量之一。 女性在大量的CGI模型中进行选择,并不等同于显示她们的肉体交配决定有相当的偏差。眼球追踪技术证实,当男性倾向于看裸体女性照片的脸和胸部时,女性则倾向于看裸体男性的脸和鸡鸡。 目前,Mautz的研究表明,女性的选择很可能是人类男性丁丁尺寸惊人的原因。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很乐意承认。(煎蛋,译者:骡子,图片来源pixabay)

病毒不断伪装变异 疫苗与它的猫鼠游戏

  病毒可能比人们想象得更狡猾,它能不断伪装自己,逃避“疫苗猎人”的追捕。   一直以来,研制对抗流感和艾滋病病毒(HIV)等病毒的有效疫苗之所以如此困难,原因之一是这些病毒的变异非常迅速。这使得它们可以通过一种被称为病毒逃逸的过程,避开特定疫苗产生的抗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现在设计了一种计算病毒逃逸的新模型。该模型基于最初用来分析语言的模型,可以预测病毒表面蛋白的哪些部分更容易发生突变,从而使病毒能够逃逸,也可以识别出不太可能发生突变的部分,使它们成为新疫苗的良好靶标。   “病毒逃逸是个大问题。”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教授Bonnie Berger说,“流感病毒表面蛋白和HIV病毒包膜表面蛋白的病毒逃逸是造成目前没有通用疫苗的主要原因。这两种疾病每年都会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在1月15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中,Berger及同事确定了流感、HIV和新冠病毒疫苗的可能目标。研究人员还将该模型用于研究最近在英国和南非出现的新冠病毒新变种。研究人员说,尚未经过同行评审的相关分析发现,这些病毒的基因序列应该被进一步调查,以确定它们是否有可能逃脱现有疫苗的影响。   病毒也有语言    不同类型的病毒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基因突变,HIV和流感是突变最快的病毒之一。   “HIV和流感病毒突变得很快,这是它们复制生物学的结果。例如,HIV和流感遗传物质复制的机制容易出错,从而导致突变。”该研究通讯作者、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助理教授Bryan Bryso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了让这些突变促进病毒逃逸,它们必须帮助病毒改变其表面蛋白质的形状,这样抗体就不能再与它们结合。然而,这种蛋白质不会发生使其失去功能的变化。   Berger、Bryson以及研究生Brian Hie等人,决定使用一种被称为语言模型的计算模型对这些标准进行建模。这种模型来自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最初被设计用来分析语言模式,特别是某些单词同时出现的频率。然后,这些模型就可以预测哪些单词可以用来完成一个句子,比如要补全“萨莉在()中吃了鸡蛋”,NLP模型可能预测“早餐”或“午餐”。   “我们对NLP语言模型的最新进展感到兴奋,这些模型可以通过训练原始文本来理解人类语言。于是,我们认为,由于病毒最丰富的数据只是原始的病毒序列,我们也可以通过训练语言模型从病毒序列数据集中学习非常复杂的模式。”Bryson说。   当这种模型应用于生物信息,如基因序列时,语法类似于确定特定序列编码的蛋白质是否具有功能的规则,语义意义类似于蛋白质是否能够呈现新的形状,帮助它逃避抗体。因此,使病毒能够逃脱的突变必须保持序列的语法性,但同时能以一种有用的方式改变蛋白质的结构。   用序列训练模型    “如果病毒想要逃离人类的免疫系统,又不想让自己因突变而死亡或无法复制,换句话说,它既想保持健康,又想充分伪装自己,以便不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检测到。”Hie说。   为了模拟这一过程,研究人员训练了一个NLP模型来分析基因序列中的模式,该模型可以预测具有新功能但仍遵循蛋白质结构生物学规则的新序列。这种建模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它只需要序列信息,这比获得蛋白质结构容易得多。   此外,该模型可以在相对少量的信息上进行训练——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6万条HIV序列、4.5万条流感序列和4000条冠状病毒序列。   “语言模型非常强大,因为它们可以学习这个复杂的分布结构,并从序列变化中获得一些对功能的洞见。”Hie告诉记者,“我们在每个氨基酸位置都有大量的病毒序列数据,模型通过训练数据学习氨基酸共现和共变的这些特性。”   一旦该模型被训练,研究人员能使用它来预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HIV包膜蛋白和流感血凝素(HA)蛋白的序列变化,这些蛋白或多或少可能产生逃逸突变。   “发现看似不相关的科学分支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发展出来加速一个分支研究的新方法。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此类联系的示例。作者们发现了病毒与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而提出了一种识别突变的强大新方法,这种突变可以使病毒通过中和抗体而逃脱识别。”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Teresa M. Przytycka等人在相关评论文章中指出。   知己知彼 阻断逃逸    对于流感,该模型揭示了最不可能发生突变和产生病毒逃逸的序列是在HA蛋白的茎部。这与最近的研究一致,研究表明,针对HA茎部的抗体可以提供几乎全面的保护,以对抗任何流感毒株。   在对HIV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该蛋白的V1-V2高变区域有许多可能的逃逸突变,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还发现了逃逸概率较低的序列。   该模型对冠状病毒的分析表明,被称为S2亚基的刺突蛋白的一部分最不可能产生逃逸突变。但新冠病毒变异的速度仍是一个问题,因此目前部署的抗击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疫苗将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有效尚不清楚。   “目前,对于新冠病毒,我们认为我们的模型可以迅速标记出与以前看到的病毒序列有本质区别的新序列,以便在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测试。” Berger告诉《中国科学报》,“你可以想象,模型能检查每一个新序列,而改变超过一定阈值的序列就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初步证据表明,这种病毒的变异速度不像流感或HIV那么快。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新加坡、南非和马来西亚出现的新突变,他们认为应该对潜在的病毒逃逸进行调查。   研究人员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有多快。   “该病毒种类繁多,控制其复制的生物机制因人而异,所以尽管它们有共同的特征,人们仍需要对每种病毒进行专门研究,以了解它们的突变率。”Bryson说,“我们最好的见解将来自于动物感染模型,其中完整的免疫反应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总的免疫压力是如何影响病毒突变率的。之后,我们需要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进行测序,以识别感染这些人的病毒中存在的突变。”   此外,研究人员现在正与其他人合作,利用他们的模型确定癌症疫苗的可能目标,从而刺激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摧毁肿瘤。他们说,它还可以用于设计小分子药物,这种药物可能不太可能引发结核病等疾病的耐药性。(中国科学报 作者:唐凤)

脸上发痘怎么办?不要乱弄损伤皮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脸上大大小小的痘痘而感到苦恼,试图通过护肤、饮食等方式进行调理,更有甚者还会盲目相信祛痘产品或偏方,结果导致更严重的皮肤损伤。那么,面对脸上的痘痘,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痘痘是怎么形成的?   皮脂的分泌是通过我们的毛囊口排出的,在毛囊口有一种细菌——痤疮丙酸杆菌。它能够分解皮脂中的长链脂肪酸,使长链脂肪酸变成游离脂肪酸。这种脂肪酸会刺激皮肤产生炎症,刺激毛囊的导管,使毛囊导管的细胞增殖过度,同时还会使角质增生过度。   脱落的角质和皮脂混合堆积在毛囊口便形成了粉刺。根据程度轻重、个体差异反应性的不同,它还可能形成炎症性的丘疹、囊肿、脓疱等等。   这些错误的清痘行为要避免   过度的擦洗   当我们在浴室、澡堂等潮湿、高温的环境中,要避免过度擦洗。如果过度擦洗,毛囊口和毛囊周围的角质就容易脱落,脱落后就容易造成毛孔堵塞,容易形成栓塞,导致粉刺、痤疮等皮肤损害。   同时,过度的擦拭还会造成表皮擦伤,导致脱屑、皮肤干燥等损害,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清洁作用,还很容易给痤疮粉刺的形成提供条件,给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盲目用药   治痘或减轻痘痘的复发,需根据皮肤受损情况,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疗。因为我们很难清楚准确地判断自己的痤疮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自己买的药,在缺乏科学诊断的情况下,无法进行精准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加重皮肤损伤。   不遵医嘱,反复涂抹药膏   药物的使用是有具体限制的。有的药膏要晚上用,白天用受阳光影响会刺激皮肤,产生一定的炎症反应。有的人治疗心切,不遵医嘱,反复涂抹,最终适得其反,药膏没有发挥治疗作用,反而出现了其他的不良反应。我们在处理痘痘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选择用药的频率和次数。   预防痘痘要做到这三步   1、洗脸要注意水温   水温过冷的话,皮脂表面的污秽物,就不容易清洁掉。清洁不充分,就容易形成粉刺、痤疮。水温过热也是不合适的。如果水温过热的话,皮脂膜被破坏了,就容易导致皮肤的干燥、脱屑等不良反应。   2、要选择合适的洗面奶   如果皮肤长痘,通常可以选择控油的、温和不刺激的洗面奶清洁皮肤。如果是敏感肌肤,一定要选择添加剂防腐剂比较少的清洁产品。如果是干性皮肤,要选择保湿性比较强的产品。实际上乳液、泡沫、凝胶等洗面奶的质地并不影响我们的使用,只要是正规的产品,适合我们的肌肤类型就可以了。   3、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精神压力过大,着急上火,容易使皮质增多,皮脂堆积在皮肤表面诱发痘痘。正确的预防痘痘,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健康的作息。在饮食起居上做好调整,少吃油腻、麻辣、过甜的食品。不要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受访专家: 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 (科普中国,作者:梅艺璇 杨露露,图片来源pixabay)

冬季要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每年的11月到次年2月,因心脑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相对较多。专家提醒,要加强预防意识,规律饮食起居,保持乐观情绪。   为何冬季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清说,冬季天气寒冷,血管收缩,人们活动量减少,血流缓慢,容易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其次,冬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三是北方室内外温差较大,血管壁已有的斑块容易破裂形成血栓或斑块脱落堵塞血管;另外民间有冬节进补的习惯,热量摄入过多等可导致体重增加甚至肥胖,增加心脑血管发病的危险。   哪些人要特别加强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专家指出:   一是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冬季平均血压高于夏季,且血压容易波动。   二是冠心病患者。冬季发生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人数明显增加。   三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发病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倍,而且很多合并有高血压,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在冬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四是吸烟者。香烟里的尼古丁进入体内后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管痉挛而诱发心脑血管病。   五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特征很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加。   冬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如此支招:   一是生活要规律,避免严寒刺激,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尤其要重视手部、头部、面部的保暖,宜戴口罩、手套和帽子。   二是保证饮水量,在晨练之前和晚上睡觉之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平时也应当注意多饮用温开水,稀释血液,降黏稠度。   三是饮食要清淡,多吃杂粮、青菜、水果等食物,减少盐的摄入,限制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混吃。   四是牢记慢起床,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骤然活动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后再起床活动。   五是运动要适量,最好日出后再进行锻炼,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六是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新华网 作者:张建新,图片来源pixabay)

普通人有没有必要吃蛋白粉?

流言: 与奶粉不同,蛋白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补充效果更好,再加上媒体猛烈的宣传,让人有一种不来两勺蛋白粉就愧对自己的感觉。 真相解读: 与奶粉不同,蛋白粉中的蛋白质含量更高,补充效果更好,再加上媒体猛烈的宣传,让人有一种不来两勺蛋白粉就愧对自己的感觉。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蛋白粉不是万能的,也并不适合所有人。 蛋白粉其实就是乳清蛋白和大豆蛋白或乳清蛋白的混合体,是从蛋清或大豆中提取出的一种营养素补充剂而已。除了蛋白质,几乎纯净到不含其他营养元素。最初研发它的目的,是给那些可能存在蛋白质营养不良和免疫力存在缺陷,而又无法通过饮食补充的人。比如说某些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那么,咱们普通人有必要吃蛋白粉吗? 吃还是可以的,因为它确实能快速补充蛋白质,但并不适合所有人。因为,“蛋白质对于我们的身体是很重要的,所以补的越多越好”这个观点本身就是错的。 人体每天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其实并不多,女性在0.8克每公斤体重左右,男性则在1克每公斤体重左右。以80公斤成年男性为例,也就需要8克左右的蛋白质,这点量通过正常饮食完全能够搞定,额外去补充反而成为一种浪费,也是一种健康负担。蛋白质即便再好,吃太多也只会被身体当作燃料,燃料就要燃烧,燃烧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垃圾,比如含氮废物。过量的垃圾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尤其是会给肝脏和肾脏带来负担。 不过别担心,如果只是偶尔冲服一两勺问题并不大,但对于那些想用蛋白粉减肥增肌的人就要奉劝一句:为了自己的肝和肾着想,吃蛋白粉之前一定要接受专业医师的评估和指导。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图片来源Pixabay)

又打脸?有研究说多吃盐能够长寿

弗兰兹领导的大型研究覆盖了181个国家,整合了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平均体重指数,借助统计工具排除掉其它因素后发现,平均而言,一个人每增加一克钠的摄入量,其健康预期寿命就会增加2.6年,等到60岁时,为增加0.3年。医学博士弗朗兹·梅塞利团队包括来自瑞士伯恩大学医院、波兰克拉科夫的Jagiellonian大学、纽约州西奈山的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员。 2020年12月22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论文给出了更明确的结论:全因死亡率与钠摄入量成反比,每日钠摄入量每增加1克可减少131例死亡。 这一结论实在太过惊人。可以说是颠覆了主流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医学常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日摄入钠元素的健康上限是2克,借助氯化钠的原子量换算一下就是摄入盐分不应超过5克。 梅塞利承认自己的研究有局限性,因为本质上是观察性的结果,并强调不能由它推出健康饮食方案。他说:“现在还是不要增加盐的摄入量,但是如果您现在血压正常,也没有理由遵循美国心脏协会或欧洲心脏医学会或WHO的建议,将钠的摄入量减少到每天1.5克以下。这些建议——我并不是说完全无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效果很小。” 对于高血压患者,他补充道:“我认为减少食盐摄入量是合理的。” 其他学者对这一研究持保留态度。认为那仅是非常粗糙的关联分析。尽管具有描述性,但根本无法用于推断因果关系。中间还有很多干扰因子,举个简单的例子,许多非洲国家的居民,钠摄入量和预期寿命都很低,而美国的钠消耗量和预期寿命都很高——只看数据的话,就得到钠的摄入量和预期寿命正相关,但这显然是错误的,实际上制约寿命的因素是其它的,诸如战乱、瘟疫和饥荒这些东西。 甚至有人指出,学术期刊不该接受这篇向公众传递错误信息的论文。(煎蛋,译者:majer,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应对更年期烦躁易怒?教你用吃来解决

  更年期可以说是每个女人所必经的人生阶段,会出现潮热出汗、激动易怒、失眠、记忆力减退等更年期综合征。除了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合理的“吃”来缓解更年期症状,“吃”回自己的青春呢?   1.优质蛋白   更年期的女性代谢已经处于负氮平衡,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也就是说,如果不有意识地补充优质蛋白,肌肉会大量流失,内脏功能会衰退,免疫功能会下降,代谢会进一步降低,这就意味着更容易发胖,血糖更容易失控,也更容易生病。所以更年期女性要保证营养素摄入的平衡,应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鱼虾、大豆及其制品等。   2.B族维生素   B族维生素对维护神经功能、促消化、预防头痛、头晕,保持记忆力等大有益处:缺乏易导致兴奋不安、头痛、脾气暴躁、易激动。因此,更年期宜平衡饮食,满足机体对B族维生素的需求,粗粮、豆类、瘦肉、鱼类、牛奶、果蔬都要吃,可帮助缓解更年期不适。   3.钙、铁、维生素D   钙能抑制脑神经兴奋,当大脑没有充足钙时人就会情绪不安、易激动;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钙流失特别严重,所以应增加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豆干、老豆腐、牛奶、虾皮等,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补钙的同时补充维生素D。月经紊乱、经血量多引起贫血者,可选择含血红素铁丰富的红肉肝脏,以及含VC、叶酸丰富的水果蔬菜,预防缺铁和贫血。   4.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能促进心血管健康,维持皮肤、神经系统、激素系统平衡,还能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发生糖尿病和肥胖的危险,而更年期女性逐渐失去雌激素的保护,是这类代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ω-3脂肪酸除三文鱼、金枪鱼等富含外,像秋刀鱼、黄鱼、带鱼、亚麻籽油、紫苏油以及核桃油也是ω-3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5.控糖、控油、控盐,忌刺激性食物   更年期女性因代谢紊乱容易而出现中心脂肪堆积、身体发胖和血脂增高、血管硬化等现象。要减少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的摄入,少吃过咸的食物,避免出现更年期水肿、血压增高,每日食盐总摄入量不超过6克为宜。更年期女性应避免饮酒、咖啡、浓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剧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   “吃”是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被人接受、最方便的辅助治疗手段。女性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就能减轻“多事之秋”的更年期烦扰。所以更年期女性应做到每日食物多样化、营养均衡。   本文由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吴萍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达医晓护”供稿,作者:姚云,图片来源pixabay)

为减肥少吃或不吃主食真的好吗?

  米饭和面食含碳水化合物较多,摄入后可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并生成能量。很多人为了减少高血糖带来的危害,往往想到去限制主食的摄入量。有些人认为,低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减肥。另外,有一些女性为了追求身材苗条,也很少吃或几乎不吃主食。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是红细胞唯一可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活动的主要能源,对构成机体组织、维持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义。正常人合理膳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应达到55%~65%。过去医生给糖尿病患者推荐的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20%,使患者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这对病情控制不利。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现在已改变了这种观点,对糖尿病患者逐步放宽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目前在碳水化合物含量相同的情况下,更强调选择GI低的食物(比如极少加工的粗粮,如煮过的整粒小麦、大麦及黑麦,稻麸,硬质小麦面条,通心面,黑米,荞麦,强化蛋白质的面条,玉米面粥、玉米面糁等)。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成单糖,而后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影响血糖水平。由于食物进入胃肠道后消化速度不同,吸收程度不一致,葡萄糖进入血液速度有快有慢,数量有多有少,因此即使含等量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对人体血糖水平影响也不同。专家提出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的概念来衡量某种事物或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程度。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指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2小时)体内血糖反映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是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低碳水化合物可以快速减肥,但这种减肥膳食有更明显的副作用,可导致口臭,容易腹泻、疲劳和肌肉痉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并发症。   许多人认为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唯一来源,不了解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在体内经糖异生途径也可转变为血糖,所以他们严格限制主食,并大量食用高蛋白质及高脂肪的食物,盲目鼓励吃动物性食物。这种做法只注意到即时血糖效应,而忽略了总能量、脂肪摄入量增长的长期危害。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都会变成脂肪在体内储存。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在体内更易被利用,食物脂肪更易转变成脂肪储存。   本文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控所副所长朱珍妮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达医晓护”供稿,作者:朱珍妮,图片来源pixabay)

藏红花卖这么贵到底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中医药文化纪录片等各种渠道,名贵中药材藏红花的大名已经在普通民众中家喻户晓。但是“藏红花”这一习惯名称也让许多朋友误认为“藏红花就是西藏种植出产的红花”或者“西藏出品的藏红花品质最优”……事实上这其中涉及两个问题:藏红花和红花是什么关系?西藏是藏红花的产地吗?   一.藏红花名称之辨   汉语中古已有“红花”之名,又称“草红花”、“正红花”,指的是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一种菊科植物及其加工而成的药材,花色黄或红,形似菊花,药用部位就是红色的管状花序(也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细长的花瓣”)。而藏红花是外来物种,原产于欧洲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和亚洲西南部等地区,属于鸢尾科植物,每朵花有6片卵圆形花瓣,颜色为淡紫色、红色或白色等。据考古发现,人类栽培和加工应用这种植物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约3500年前的古希腊文明,药用部位是花的红色干燥柱头(花蕊中的雌蕊的头部和上部)。当这一外来药材在明代被大量引入中国的中原地区时,人们发现这种加工好的药材在外形和颜色上均与我国原产的红花很相似,功效上也有接近之处,又因为它最早是从我国的西部邻邦印度、尼泊尔通过西藏逐步进入中原地区的,所以习惯上被称为“藏红花”、“西红花”或“番红花”;在当今学术界,“番红花”是这种药用植物的学名,“藏红花”泛指这一植物加工而成的药材、食用原材料或其他用途的材料,而“西红花”则专指符合标准的药用品。   二、道地产地之正   也许是藏红花在传入我国的历程中那些“历史的误会”造成了后世不少人的误解,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到西藏旅行时都要特意寻觅“地道的藏红花”。事实上,我国西藏的地理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种植藏红花,更不可能有成规模的药材产出。当今世界上伊朗的藏红花产量最大,但是品质最佳的药用西红花出产地在中国上海。上海崇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种藏红花,如今,这里产出的药用西红花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世界其他产区西红花的将近两倍。所以,西红花已经成为上海的道地药材之一。目前,我国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都有成规模的藏红花栽培和加工基地。   三.藏红花药用之妙   藏红花与红花这两种药材均有活血化瘀止痛的药效,加之藏红花由于种植、采收、加工和保存等成本较高,产量相对较低,价格更为昂贵,因此不仅在我国,即使是在藏红花的原产地,红花也常常被用作前者的代用品。但确切而言,藏红花在药性药效上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相较于红花的味辛、微苦、性偏温,藏红花(西红花)则味甘而性微凉,并具有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作用,其药效较红花更强、药用价值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单味西红花通过一些简便的方法就可以缓解一些常见的病痛,让我们来学几手小妙招。   1.女性痛经,经血量少或夹有血块,或有月经期胸胁、乳房胀痛,可取西红花0.2~0.3克(大约6-9根药丝),加入热水浸泡代茶饮,每日可反复泡饮3~4次,连续服用3~5日;在月经期前使用可有更好的预防或缓解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如果患者还伴有手足不温、舌色偏紫暗或舌边有瘀斑,则可将上述量的西红花改为水煎煮,并加入黄酒15~20ml同煮,每日2次,可加强温经活血止痛的功效。   2.睡眠不佳,心烦多梦或时常感觉烦闷欲叹息,可在每晚用西红花0.1~0.3克泡水代茶饮。   3.跌打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骨折后局部软组织肿胀疼痛或皮肤瘀紫,落枕等,在急性损伤发生24小时后,可用适量西红花酒涂抹在患处并按摩至局部有温热感为度(切勿使皮肤发生破损),每日2~3次。西红花酒的制作方法:西红花2克加入50度以上白酒100毫升中,浸泡2周后可以使用,在低温环境(如冰箱冷藏)条件下用密闭且遮光的玻璃或陶瓷容器盛放,可保存1年左右,以备不时之需。   4.压疮(褥疮):   (1)早期皮肤未溃破,局部皮肤暗红色,取上述西红花酒剂涂搽于患处,每日1~2次。   (2)皮肤已溃破:创面局部清洁消毒后,取西红花1克研磨成粉末,用优质麻油适量调匀(麻油须经煮沸后冷却),涂敷于患处,并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每日换药1次,具有解毒止痛和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并且温和无刺激,适合居家护理中使用,西红花和麻油的用量可根据创面大小而相应调整。   四.藏红花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者忌用。   3. 正在使用抗凝或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的患者,是否可以同时使用西红花,应听取医师和药师的评估意见;如需将西红花作为长期治疗用的药物,也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正确应用。   4. 家庭保存条件:使用低温、干燥、密闭且避光的非金属容器。   5.优质西红花3根(约0.1克)浸泡在50毫升热水中,水应呈黄色透明而非深红色,并有天然不刺鼻的香气;连续浸泡热水3~4次,西红花本身不会有明显褪色。这是鉴别西红花品质的简单方法。建议朋友们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符合严格标准的药用西红花。   本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大内科主任医师熊旭东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科普中国 作者:何淼,图片来源pixabay)

每天走路8千步 猝死机会减一半

(■■研究表明每天步行30分钟有利身心健康。CBC) 如果您正在考虑如何在新一年有一个更好的身材,不妨通过一个简单易行、实践证明可强身健体的方式进行——“步行”。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指,研究表明,每天步行30分钟,无论是一次完成还是分多次进行,都可以帮助人们减轻体重、增强心脏健康、提高耐力及改善精神健康。 根据《美国医学协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春季发表的一份观察报告,一个人走的步数越多,其死于身体健康有关意外的风险就越低。 报告显示,每天走路8,000步的人与每天走4,000步的人相比,意外死亡风险可降低51%;若每天走12,000步,较走4,000步的人可减低65%的风险。 卑诗大学(UBC)健康学院教授运动科学的斯图尔德(Sally Stewart)指出:“走路是系统性的,它可以满足你所有的生理机能,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她说,通常那些活到100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会进行剧烈锻炼,但会进行许多运动,例如走路。 步行可改善健康延长寿命 她表示,尤其在当前疫情期间,有关如何安全健身的问题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将步行作为一项常规运动对人们而言很有帮助。 现代舞舞者、温哥华居民贝林(Jenna Berlyn)表示,步行是自己的主要通勤方式,而“散步”是一件本身就很有趣的事情。她在2018年时,为了探索自己生活的社区,步行9个小时穿梭在温哥华市中心的每个小区,走了近43公里。 她也鼓励其他人多做运动,并将其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因为它不仅有利身体健康、精神健康,还能增强创造力。 多伦多大学家庭医学院教授伊万斯(Michael Evans)也表示,人们每天只要花半个小时步行,就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延长寿命。星岛综合报道

吃西柚会引发肌肉溶解?还真有可能!

  近日,一则“男子连吃7天西柚(grapefruit,也叫葡萄柚)后肌肉溶解”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常见水果柚子竟与让人听之恐慌的肌肉溶解有关,很多人因此得出结论:千万别吃柚子了,否则肌肉就会溶解。   据报道,新闻中的刘先生每天都会吃一个西柚。一日,刘先生突然感到四肢酸痛、手脚无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血检后发现,其肌酸激酶测量值高出正常值5倍以上,是急性损伤引起的肌肉溶解。医生询问刘先生后得知,3个月前他被查出高脂血症,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出现症状前他已经连着吃了一周的西柚了。   李青介绍,他汀类药物在被小肠吸收时需要特定的代谢酶,西柚中富含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可对该酶起到抑制作用。大量吃西柚,代谢酶浓度降低,使血液中他汀类药物的浓度升高。而过量摄入某些他汀类药物,正是诱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因素之一。   “但对健康人群来说,没有服用相关药物,吃柚子是不会导致肌肉溶解的。”李青解答道。   李青还表示,不是所有柑橘类水果,都会对药物的代谢产生严重的影响。常见的蜜柚、红柚等是西柚的“近亲”,对药物的影响就较弱,安全起见可避免同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建议,某些药物与西柚汁不能同服。   “柠檬、橘子则对药物基本没有影响,可以正常吃。如果无法确定能否同吃,可以看药品说明书,或咨询专业医生。”李青说。   适度运动、遵医服药是预防要义   李青介绍道,横纹肌溶解不仅会导致肌肉疼痛、全身无力,严重的还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骤停或猝死。所以,大家对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定要重视。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王思露给出了如下建议:   首先,运动要适量、循序渐进。运动之前做好热身,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在运动后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肌肉无力、酸痛以及尿液颜色变深等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   其次,重视药物因素。临床上由错用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不少见,但这是因人而异的,所以要遵医嘱按量、按时服药。一旦在用药后出现疑似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医。   “如果感觉自己可能出现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症状,应控制活动量、严格卧床,限盐、吃流食,大量饮水以稀释血液、增加排尿,同时有条件的话,可口服小苏打片。”李青说。(科普中国,作者:张 蕴,图片来源pixabay)

你的身体里住着380万亿个病毒!

  社交隔离遏制了新冠疫情,但许多人仍因感染其他病毒而患病。正如科学家逐渐发现的那样,许多病毒正安静地潜伏在人体内,隐藏在人的肺部、血液和神经系统中,或是寄生在大量肠道微生物体内。而一旦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它们便伺机而动,一些会在人体内大量繁殖,而还有一些会攻击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   生物学家估计,目前每个人类体内正生活着380万亿个病毒,其数量是细菌的10倍。一些病毒可能会导致疾病,但许多病毒只是在与人类共存。例如在2019年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呼吸道中发现了一类全新的Redondoviridae科病毒,共包含19种病毒毒株,其中少数与牙周病或肺部疾病有关,但还有一些可以帮助对抗呼吸系统疾病。   不断涌现的新研究清晰地表明,我们并非只是由人类细胞组成;相反,我们的身体更像是一个超级有机体,由人体细胞和共生的细菌、真菌以及数量最多的病毒组成。最新的数据表明,人体中多达一半的生物物质都不是由人体细胞产生的。   10年前,研究人员几乎没有意识到人体内存在大量病毒。而如今,我们将庞大的病毒组视为一个更大的人类微生物组的组成部分。这个微生物组由大量被动和主动入侵人体的微生物组成,几乎占据了人体的每个角落。10年来,我们一直在绘制病毒组的图谱,而随着调查越深入,越能发现病毒像人类的一个伙伴,它们能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近期的研究表明,我们甚至可以利用病毒来提升自身的健康状况。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从一种病毒中纯化出了一种酶,它可以杀死患者体内的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这项研究结果十分令人鼓舞,因此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将这种酶指定为一种“突破性疗法”。目前这一疗法已进入了3期临床试验。   丰富的病毒   病毒需要入侵宿主细胞才能繁殖,而且它们善于利用人体提供的所有选择。大约在2013年,科学家在皮肤、呼吸道、血液和尿液中找到了病毒。而我和钱德拉巴利·高斯(Chandrabali Ghose)等人在一个更令人惊讶的地方发现了病毒的存在——在2019年9月的一篇论文中,我们在健康成年人的脑脊液中也检测到了病毒。这些病毒属于多个不同的科,与任何已知的疾病均不相关。而我们还在血浆、关节液和母乳中发现了相同的病毒。科学家知道,一些罕见的传染性病毒(尤其是疱疹病毒)可以潜入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通常被认为应该是无菌的环境,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被多种病毒群体占领。   当我们出生时,体内的病毒似乎就开始积累。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不久后,肠道中就存在多种病毒,这表明病毒可能来自婴儿的母亲,而其中一些会通过母乳进入婴儿体内。随着婴儿长大到数周或数月,其中一些病毒的数量会下降。而其他一些来自空气、水、食物和其他人的病毒,会进入他们的身体。这时病毒的数量和多样性会不断增长,通过感染细胞在人体内持续存在数年。与婴儿相比,成年人体内的病毒相对稳定。随着年龄增长,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包含200个种)几乎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这与细菌在人体内的存在情况类似。   许多生活在我们体内的病毒并不会攻击人体细胞。相反,它们会攻击人体微生物群落中一些细菌。这些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它们会潜伏在细菌体内,利用细菌的细胞器进行自我复制,且经常从细菌体内爆发出来,去感染更多细菌,并在这一过程中杀死宿主细菌。在自然界中,噬菌体几乎无处不在。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存在于土壤,从海洋到家中水龙头的任何水环境,以及诸如酸性矿石、北极和温泉等极端环境中。你甚至能发现漂浮在空气中的病毒。它们存在于这些地方,是为了寻找生活在其中的细菌。对于噬菌体来说,人体只是另一个狩猎场,而感染和攻击其中的细菌才是它们的目的。   2017年,当时在圣迭戈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工作的索菲·阮(Sophie Nguyen)和杰里米·巴尔(Jeremy Barr)证实了许多噬菌体能穿过一些器官表面的粘膜进入人体,并找到最后的定居位点。一些实验室研究证实,噬菌体能穿过人的肠道、肺部、肝脏、肾脏甚至脑部的粘膜。但是,一旦噬菌体随机地进入如中枢神经系统等几乎没有细菌存在的地方,它们可能无法进行复制并最终灭亡。   人体的病毒组   身体不同部位的病毒组会有很大不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梅利莎·利(Melissa Ly)和我也证明了,通过比较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病毒组,可以确定他们中是否有人住在一起。不同的人可能具有非常不同的病毒组,而同居的人似乎有约25%的病毒组相同。病毒不仅可以通过咳嗽等典型的传播方式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播,还可以通过日常接触、共享洗脸槽、马桶、桌子和食物传播。虽然我们只研究了一小部分人,但数据显示,没有恋爱关系的室友与情侣室友共享的病毒比例相当。亲密的接触似乎对此没有太多影响,只要住在同一个空间就足够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希拉·埃伯利斯(Shira Abeles)发现了男性和女性口腔中的病毒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二者体内不同的激素成分导致的,但没有人能证明两者存在联系。我们确实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人群的病毒组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西方国家人群的病毒组多样性会低于其他国家,这些差异可能与饮食和环境有关。   虽然人体内的许多病毒都会侵染细菌,但还有一小部分也能直接感染人体组织中的细胞。这些病毒可能只是少数,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抑制它们。当时任职于斯坦福大学的伊韦因·德·弗拉曼克(Iwijn De Vlaminck)证明,当一个人的免疫系统面临很大的挑战——例如当一个人因为接受器官移植,必须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避免器官排斥时,其体内特定类型的病毒会急剧增加。观察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以抑制病毒,但当人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时,病毒就会肆无忌惮地繁殖。   在新冠病毒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机会主义。新冠病毒的感染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是继发性细菌性肺炎(secondary bacterial pneumonia)或菌血症(bacteremia,由血液中细菌增多导致)。潜伏在人体内的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例如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和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当免疫系统集中于抵抗新冠病毒时,患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其他病毒的危害。   尽管许多噬菌体是捕食者,但它们或许能和宿主细菌一直和谐相处,不会在细菌体内爆发。当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它们会将其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的基因组中。尽管一些噬菌体会立即繁殖,杀死宿主细菌,但也有一些只是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就像进入了安静的休眠状态。   这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当宿主细菌分裂时,需要复制自身的基因组,同时也会复制一份噬菌体的基因组。在这种模式下,宿主的生存决定了噬菌体的生存,所以噬菌体在维持宿主存活时,也会获得一定的益处。我们已经很清楚这种策略为何对噬菌体有利,但并不确定它是否对细菌有利。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人体内的许多细菌似乎已经习惯了和寄生的噬菌体生活在一起。   当时机成熟时,这些休眠的噬菌体会苏醒并产生大量子代,杀死它们的宿主细胞。有时,一些噬菌体在离开细菌时,会携带细菌的基因,这有时能使它们在感染下一个细菌时受益。例如,我发现唾液中的噬菌体会携带帮助细菌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基因。有些噬菌体甚至携带帮助细菌抵抗一些抗生素的基因。噬菌体本身不需要这样的基因,因为抗生素无法杀死它们,但当它们将基因提供给宿主细菌时,就可以帮助细菌存活——也就让噬菌体得以存活。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基因转移现象,例如细菌和细菌之间也能通过水平转移的方式,传播耐药基因。   噬菌体也可以进一步保护其宿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作为一种致病菌,通常会引起肺炎并导致多种疾病。患有囊性纤维化等肺部疾病的人无法完全清除其肺部的细菌,即使服用了能杀死这种致病菌的抗生素。一些铜绿假单胞菌会将丝状噬菌体整合到它们的基因组中。2019年,斯坦福大学的伊丽莎白·伯格纳(Elizabeth Burgener)和保罗·博利基(Paul Bollyky)等人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丝状噬菌体可以在细胞外面形成一层保护性外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层,帮助铜绿假单胞菌躲避抗生素的攻击。这使得它们能在适当的地方隐藏直到抗生素在人体内被完全代谢后,继续繁殖并引发感染。   有益的病毒   试图利用生活在人体内的病毒来改善健康,本身并不是很新奇的想法。我们发现类似的情况已经在自然发生,当噬菌体在人体内四处移动以寻找适合寄生的细菌时,其中一些会附着在鼻子、喉咙、胃和肠道细胞的粘膜表面。虽然噬菌体不能在这些细胞中复制,但它们可以埋伏在那里,等待一个容易入侵的宿主经过。   从理论上讲,这个过程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某些疾病的伤害。假设你吃了被沙门氏菌(salmonella)污染的食物,当这种细菌经过胃时,胃膜表面上的噬菌体会感染细菌,并在细菌导致疾病之前杀死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噬菌体事实上可以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来帮助我们抵抗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目前还没有人证实这一点,但2019年芬兰的一个研究小组表明,粘附在猪和虹鳟鱼黏液上的噬菌体能存活7天,它们在这一期间能帮助这些动物抵御一类感染它们的细菌。   一种备受关注的噬菌体是crAssphage,该噬菌体由荷兰拉德布德研究所的巴斯·迪蒂(Bas Dutilh)在2014年发现。此后的研究表明,除了传统的采猎人群,这种噬菌体栖息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体内。传播如此广泛的病毒是十分罕见的,目前也没有人发现它和某种疾病有关。科学家认为它能控制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拟杆菌(Bacteroides)在人体内的流行。   对于噬菌体有可能抵抗激增的耐药菌这一点,一些内科医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百多年前,噬菌体就被发现了,当时的医生们试图用噬菌体来治疗致病菌,但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20世纪40年代,由于抗生素更有效且便于使用,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人们用它替代了噬菌体疗法。如今,一些医学研究人员正在对噬菌体开展新的研究,例如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噬菌体酶来对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   多年来,许多医生都不敢使用噬菌体,因为他们不了解人类免疫系统是否会对其过度反应,导致危及生命的炎症反应。用于治疗的噬菌体需要利用细菌来进行培养,如果在噬菌体疗法使用之前无法将培养它们的细菌完全清除,后者将会在人体内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如今,我们有了更先进的噬菌体提纯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们对不良反应的担忧。真正限制噬菌体治疗传染病的原因是,发现有效的病毒非常困难。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噬菌体的自然栖息地仔细搜寻,试图发现可以对抗人类致病菌的噬菌体。目前,我们已经知道病毒大量存在于粪便、唾液和痰液中,而一些研究者还意识到当地的污水处理厂也可能是噬菌体最丰富的来源之一。   少数类似的噬菌体已经被用于实验性治疗。2016年,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罗伯特·斯库利(Robert Schooley)监办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医生们利用污水和环境来源的一些噬菌体,成功治疗了该校因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而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汤姆·帕特森(Tom Patterson)教授。   病毒改善人类健康   随着我们更多地了解人体病毒组中的各种病毒所扮演的角色,或许有可能开发更多治疗方法。尽管我们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弄清人类的病毒组,但考虑近10年来取得的成就时,这就显得很有必要。10年前,许多科学家认为微生物组只是被动分布在肠道内的一些微小生物。但现在我们知道,尽管微生物组中有一部分的确十分稳定,但某些部分很活跃且在不断变化。而目前看起来最活跃的部分就是病毒。   2018年,一项对捐献的死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脑组织的研究显示,其大脑中疱疹病毒的含量很高。随后在2020年5月,塔夫斯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用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1)感染了他们开发的类脑组织后,后者变得充满淀粉样斑块,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出现的那些破坏大脑的结构。我们惊讶地意识到,一些熟悉的病毒能发挥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会发现能影响人类健康的新的病毒种类,并且开发出一些通过病毒操纵微生物组、保护人体免受疾病侵害的新方法。如果人类能够弄清楚如何管理有害的病毒以及利用有益的病毒,我们或可以将自己变为更强大的超级生物体。(环球科学,图片来源pixabay)

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哪个?如何预防

根据CDC,美国每年有4000万人因受伤进医院。从蜂蛰到车祸,急诊室的医务工作者全都见过。那么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哪个呢? “目前来看是坠落受伤,”专门从事预防受伤的流行病学家Susan Baker说,“尤其是在非致命性受伤里。”根据CDC,2018年时,进急诊室的人里有大约29%是因为跌落伤。最常见的元凶可能是楼梯。 和楼梯相关的受伤对老人来说尤为多,由于他们的认知减退和体力下降,更容易在楼梯上摔倒。科罗拉多受伤控制研究中心的主管Lorann Stallones说:“如果不能保持身体健康,平衡能力就会下降。” 婴儿和儿童在探索环境和学习走路时也容易跌倒受伤。2012年一项关于285名婴儿和儿童的研究表明,孩子跌落最常见的原因是楼梯,其次是滚下床,从购物车上跌落,或是保姆没抱好摔着了。 其他的受伤原因会基于年龄组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很多事儿都取决于年龄,”Stallones说。比如说,5岁及以上的儿童会因为玩耍而受伤。游乐场、游泳池、蹦床及运动是这个年龄组最常见受伤原因中的一些——甚至比楼梯相关的受伤更常见。比如说2018年时,因自行车事故受伤的人里,5-14岁的孩子比其他年龄组的人都多。 每年,有大量的青少年和青年(15-24岁)在运动时受伤。篮球和橄榄球是这个年龄组最常见的受伤原因。对中年组来说,训练器材独占鳌头。根据2005年一篇BMC上的文章,大多数接受治疗的成年人是因为锻炼时的跌落伤。 流行病学家Steve Mooney说,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停止运动和锻炼。“运动很有意思,还能锻炼身体。益处非常多,”Mooney告诉Live Science说。很多其它有着受伤风险的日常活动也是如此,比如说骑车去上班和爬楼梯。Mooney说:“并不是说我们不该去干这些,只不过是其中伴有风险。”(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中国一半以上成年人超重?饮食结构有大问题!

  中华饮食的平衡构成了一个“宝塔”结构,谷类、蔬菜和水果占最下面两层,支撑居民的健康。然而,12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从国新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有关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本来在第三层的猪牛羊肉等摄入近年来持续增加,我国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已经达到了34.6%,多于整个日常消耗的1/3。   中华饮食结构中段不再“上窄下宽”,竟也有了“直筒腰”!   惊!我国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饮食结构的“直筒腰”带来了惊人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等单位开展了2015—2019年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形成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中的油、盐应引起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膳食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农村首次突破30%推荐上限,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和用油量仍远高于推荐值,这些都是报告提示的健康挑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在解读报告时表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的儿童达到10%。“可以用‘超重肥胖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来描述当前人群的超重肥胖形势。”赵文华说。   脂肪“喂肥”了癌细胞?对付癌症需要预防早诊早治   日前,一项刊登在《细胞》杂志的动物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肥胖,会助长癌细胞的生长,而让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挨饿”。   此次报告的数据表明,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居民癌症发病率为293.9/100000,仍呈上升趋势。此外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这些结果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均有所上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表示,我国癌症有自己的特点,发病前几位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是预后比较差的,比如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肝癌都是预后比较差的。尤其发现癌症时已经到了中晚期,难以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赫捷呼吁,要想提高癌症生存率,需要预防和早诊早治是比较关键的。应不断扩大筛查服务供给。目前,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将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等重点癌症筛查纳入地方公共卫生项目或政府民生项目,免费向居民提供。此外,通过不断提升筛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广筛查适宜技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人群的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模式。   全民关注养生,却没全做对   全民关注养生知识,为什么数据还是显示慢性病发病率在增加呢?   “大家现在都非常关注健康知识方面的书或者App等网上知识,但是有些书、有些网上的知识不一定科学。”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介绍,健康要做好几个基本要领,即每天至少要吃够12种以上的东西,包括主食、副食、水果、坚果等,每周应该不少于25种;把零散的时间挤出来运动,不必安排大块时间;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和同事、家人、孩子面对面的交流,将对减负、减轻心理压力产生很好的效果。(科技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

这种塑料成分会改变DNA 危害数代人健康

  塑料含有且会渗出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威胁人类健康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近日,内分泌学会和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共同发布了一份权威报告——《塑料、EDCs和健康》,概述了EDCs对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描述了塑料中EDCs的广泛存在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EDCs是一种扰乱人体激素系统的化学物质,可导致发育中的胎儿和儿童发生癌症、糖尿病、生殖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   据保守估计,目前使用的化学制品中含有EDCs的超过1000种。   从塑料中渗出并威胁健康的已知EDCs包括双酚A及相关化学品、阻燃剂、邻苯二甲酸盐、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二恶英、紫外线稳定剂以及铅和镉等有毒金属。   含EDCs的塑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地板、食品生产、炊具、医疗保健、儿童玩具、休闲用品、家具、家用电子产品、纺织品、汽车和化妆品。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塑料都使我们暴露在一种有害的EDCs的混合物中。”   该报告主要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Jodi Flaws博士认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明确行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这些威胁。   “我们的责任是制定公共政策,明确指出塑料中的EDCs是公众健康和我们未来的威胁。”瑞士环境大使Franz Xavier Perrez评论道。   今年5月,瑞士政府向《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一种紫外线稳定剂、塑料添加剂UV-328列入公约。   紫外线稳定剂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添加剂,是该报告中描述的EDCs的一个子集。   鉴于未来塑料行业的大幅增长,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保护公众健康不受塑料中EDCs的影响变得更加迫切。   IPEN联合主席Pamela Miller评论说:“本报告阐明了目前塑料生产正在加速,预计在未来6年内将增加30%~36%,这将大大加剧EDCs暴露、促使全球内分泌疾病发病率上升。”   Miller认为,必须制定全球政策以消除塑料中的EDCs,减少塑料回收、塑料废物和焚烧造成的暴露。   “塑料中的EDCs是一个国际性的健康问题。”   “EDCs的化学物质暴露不仅是当今的全球性问题,而且对后代构成了严重威胁。”   报告合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Pauliina DAMDimopoulou博士说,“当孕妇接触EDCs时,它可能会影响她孩子和孙辈的健康。动物研究表明,EDCs能引发DNA修饰,影响多代人。”(中国科学报,图片来源pixabay)

中国人最容易患上H型高血压 注意这些饮食习惯

  51岁的李女士患高血压十来年了,近日,她突患脑梗在神经内五科住院治疗。通过分析她的各项检测指标,神经内五科主任高娟教授告诉她,她所患的高血压叫做H型高血压,是导致这次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原因。H型高血压是可以药物干预的,能够大大降低患脑梗死的风险。经过治疗,李女士的病情逐步好转。   后来,李女士29岁的儿子在体检时发现自己的血压也有所升高,马上意识到是不是也和母亲一样患有H型高血压。于是,他赶紧来医院找到高主任检查。果不其然,通过检查验证了他的猜想。因为发现得及时,并第一时间进行口服叶酸及降压药物干预,李女士的儿子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控制了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是不是H型高血压?查个血就能知道   在我国,“H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75%。近年来,它正快速引起医学界的众多关注,被称为“最具中国特色”的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诊断“H型高血压”的重要指标。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当Hcy水平为≥10μmol/L,基本可以诊断为“H型高血压”。这个指标通过验血即可得知。为预防出生缺陷、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所有育龄妇女及40岁以上人群都应进行同型半胱氨酸指标的检测,如果指标异常,可以提早干预。   “H型高血压”为啥专门祸害中国人   在我国成年人中,“H型高血压”比例高达75%(男性91%,女性63%)。“H型高血压”在中国的比例大,是因为我国饮食习惯中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量较少,同时伴维生素B6、B12摄入不足,动物蛋白摄入过多;遗传因素也是主要原因;此外,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遗传代谢异常也可能会引起H型高血压。   “H型高血压”的高患病率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启动国家“十二五”重大项目——“H型高血压比较效果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又启动了“十三五”重大科技计划精准医学专项——“基于多组学特征谱的H型高血压分子分型研究”。   得了“H型高血压”怎么办   “H型高血压”引发脑中风的风险比单纯性高血压要高出10~28倍。这是因为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内的含量过高,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和动脉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每天补充叶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合用维生素B12或维生素B6。众多研究表明,服用叶酸日剂量0.8mg可以达到降低Hcy的最佳效应。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饮食方案   1、每日1袋牛奶。   2、每日250克左右碳水化合物。   3、每日3份高蛋白饮食。   4、粗细结合、甜咸适中、少量多餐、切忌过饱。   本文由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五科主任、主任医师高娟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 作者:赵洁,图片来源pixabay)

新冠病毒会伤脑?科学家研究新冠严重后遗症

Sondra Crosby是波士顿医疗中心的一名内科医生,她参与治疗了当地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因此,当她在4月感到身体不适时,她并不奇怪自己也“中招”了。刚开始,她的症状有点像重感冒,但第二天,她病得下不了床:难以进食,只能让她丈夫给她送运动饮料和退烧药。后来,她连时间的概念也没有了。   一连五天,Crosby进入了一种意识不清的状态,最简单的事情也想不起来,比如如何开手机或是住在哪里。她开始产生幻觉,看到墙壁上有蜥蜴,还能闻到令人反胃的爬虫气味。直到后来,Crosby才意识到她出现了谵妄——这个正式的医学术语特指她经历的这种急性的、严重丧失定向力的症状。   “一直到我逐渐脱离这种状态后,我才开始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她说,“我当时没有脑力去思考其实这不只是生病脱水那么简单。”   救治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医生报告了大量的谵妄病例,而且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身上。2020年4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65%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发生过急性精神紊乱,这也是谵妄的一个症状。11月在美国胸科医生学会年会上,范德堡大学医疗中心科学家发布的数据显示,他们追踪了全球2000名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新冠肺炎患者,55%的人都出现了谵妄。这个数字超过了医生的预期:根据201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一般来说,约有三分之一的危重症患者会出现谵妄。(见“谵妄有多常见?”)   谵妄在新冠肺炎中很常见,一些研究人员建议将其纳入诊断标准中。这次疫情引起了医生对这种症状的兴趣,马库斯衰老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老年病学家Sharon Inouye说。Inouye研究谵妄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临床医师在病房里要面对病人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和焦虑不安,Inouye和其他研究人员则开始担心未来。过去十年的长期研究显示,一次谵妄发作会增加几年后罹患失智症的风险,并加速已患失智症患者的认知衰退。反之亦然:失智症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谵妄。有一组简单步骤可以将谵妄发生率降低40%,比如确保患者身边有一位家庭成员陪着,帮助其获得方向感,不过,医生很难在新冠肺炎病房里按照这些建议操作。   谵妄和失智之间的关系很难厘清:研究人员需要对病人进行数年的随访,才能取得结果。新冠疫情导致谵妄病例激增,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让研究人员有了难能可贵的机会来随访病人,从而确定谵妄是否能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长期认知。研究人员已经启动了多项研究来追踪新冠肺炎对神经认知的长期影响,包括失智;Inouye和其他人希望这些工作能尽快搞清楚两种疾病的关系。   如果这次疫情真的有什么乌云的金边,Inouye说,那就是它增加了学界对谵妄如何导致失智以及失智如何导致谵妄的关注。此外,佛罗里达大学的神经心理学家Catherine Price说,新冠肺炎的传播还“让我们注意到了谵妄与失智之间的模糊界限,尤其是对我们当中的老年人群来说”。   被忽视的疾病   Inouye对谵妄的兴趣源于她在1985年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她是康涅狄格州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上任的第一个月里,她治疗了40多位身患各种疾病的患者。其中6人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谵妄,而且都没有恢复到之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对Inouye来说,病人的谵妄和他们较差的预后之间显然有着某种联系。但是,当她向老板坦言她的疑虑时,对方只是耸耸肩。Inouye说,他们的态度就好像谵妄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年人在住院后出现了精神错乱,为什么是可接受的?”Inouye问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她说,“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像在打一场硬仗。”   很快,她开始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研究项目,对这种疾病展开了深入研究。她的研究表明,谵妄会在多个应激源一起出现时发生。慢性病或认知障碍等基础疾病会与手术、麻醉或严重感染等诱发因素相结合,令患者突然意识紊乱、迷失方向、无法集中注意力——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   “大脑无法处理应激状况时很容易出现谵妄。”意大利Golgi Cenci基金会神经学家Tino Emanuele Poloni解释道。研究人员认为,炎症和神经递质失衡是潜在的生物学原因,这里的神经递质是指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一类的化学信使。   Inouye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告诉她,无论是什么在诱发谵妄,出现症状的患者有70%左右都能完全康复。而那30%没有康复的人,一次发作预示着之后数月的情况恶化——轻则严重认知障碍,重则失智。   有一些更加正式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支持这种联系。Inouye调查了560名70岁或以上曾动过手术的老年人,发现患有谵妄的老年人在术后36个小时内的认知衰退是没有谵妄的老年人的3倍。2020年的一项对23项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住院期间出现谵妄与失智几率提高为原来的2.3倍有关。巴西一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平均年龄为78岁的309人中,32%在住院期间出现谵妄的人后来也患上了失智,相比之下,这个比例在没有出现谵妄的组中只有16%(见“谵妄和认知衰退”)。   此外,范德堡大学心理学家James Jackson和同事在2013年研究发现,谵妄持续的时间越长,之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风险也越大。Inouye、Jackson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这种关系反过来也成立:即使控制了年龄变量,出现失智症状也会增加谵妄的几率。   引起混乱   谵妄和失智之间的强关联是否只出现在那些注定要发生失智的患者身上,还是谵妄本身就会加重不易患失智的人的认知衰退,科学家在这方面尚未达成共识。他们也无法确切说明谵妄为什么会诱导失智。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明确其中的关系,他们或许就能预防谵妄发展为失智。   “我们完全不了解谵妄的机制——真的不了解。药物方面也无法成功控制谵妄的发生。”Price说。   关于谵妄如何诱导失智,科学家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种想法认为有毒的细胞垃圾在脑内累积,可能导致短期的谵妄,并引发长期损害。机体通常会通过血液和类淋巴系统(充满脑脊液的管道网络)来清除这些分子垃圾。急性谵妄发作导致的血管损伤可能会持续存在并诱发失智,或是出现了谵妄的大脑在未来更容易出现血管问题。   第二个怀疑对象是炎症。因感染、呼吸窘迫或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通常会出现炎症。手术和严重感染会导致细胞碎屑在脑内堆积,这会诱发更多炎症。这种短期、全员出动的反应能保护大脑,因为它能清除有害的碎屑,最终炎症消退。Inouye说,出现谵妄的人并不是这种情况。顽固的炎症会诱发急性谵妄发作,令神经元和相关细胞,比如星形胶质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发生损伤,最终导致认知障碍。   第三种假说也被称为阈值假说。失智(即使是早期)患者的神经元之间连接减少,可能对包裹它们并帮助传递信号的绝缘层(也称为白质)产生损害。这种丢失会剥夺帮助个体对抗炎症或感染的神经储备,使他们面临发展出谵妄和晚期失智的风险。   尽管谵妄的发生以及谵妄和失智之间的分子联系依然未知,但Inouye已经找到了一种降低院内谵妄发病率的办法。她发明了一种名为“HELP”(医院老年人生命项目)的简单策略,主要提倡减少镇定剂的使用——在机械通气期间也是如此,同时注重营养和补水,并确保有家庭成员在旁边帮助宽慰病人,保持他们的方向感。2015年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这几步策略能将谵妄发病率降低40%左右。美国各地的医院已经开始实施这些简单的措施,直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这一切变得不可能。   失智激增   当Crosby在波士顿的房间里经历着新冠病毒诱发的谵妄时,Poloni正在伦巴第救治出现谵妄的新冠肺炎患者——伦巴第是意大利的新冠病毒原爆点。Poloni的许多病人本身就有失智症,和许多医生一样,Poloni关注的也是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这些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症状。但他的一些病人根本没有这些症状。用Poloni的话说,他们的表现反而是“木讷迟钝、昏昏欲睡”,另一些人则焦躁不安——这些都是谵妄的症状。这些症状非常显著,Poloni甚至认为谵妄应当被列入新冠病毒的诊断标准。Inouye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她在1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急诊室接诊的新冠肺炎老年患者中,28%的人出现了谵妄。   看到出现谵妄的人数如此多,Inouye、Price和其他研究人员开始担心疫情可能会让今后几十年的失智发病率激增,而老龄化人口本来就已经提升了这种概率(见“谵妄的成本”)。“感染过新冠肺炎的中青年是否会让今后的失智发病率上升?”密歇根大学神经心理学家Natalie Tronson问道,“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接下来的几十年会发生什么?”   为了寻找答案,全球各地的研究所资助了一系列研究,探索新冠肺炎对认知的长期影响,其中一些将关注谵妄。美国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追踪了新冠肺炎的住院患者,其中很多人都在住院期间出现了谵妄。这项研究将评估曾参与羟氯喹治疗新冠病毒安全性和效力实验的受试者的认知和精神功能。   另有一项国际研究计划评估谵妄在重症监护室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中的发病率,并寻找能预测长期转归的因素。德国和英国另外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将追踪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神经认知转归,以此确定谵妄在几个月后会对大脑功能产生什么影响。范德堡大学领导的另一个项目正在寻找苯二氮平类等常用镇定剂的替代物——已知这些镇定剂会增加谵妄。这些研究人员正在测试一种名为右美托咪定的镇定剂,看看它对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来说是不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Inouye和Tronson希望对这些长期研究的资助,能够让这股对谵妄和失智关系的研究热情持续下去,增进我们的认识。   “我认为,这可能会有点吓人,也有点启发——关于疾病如何影响失智风险,以及哪些其他生活方式和遗传保护因素会影响这种风险,”Tronson说,“我们了解的速度已经很快了, 但还有很多黑箱没有摸透。”(新浪科技综合,图片来源星岛资料图)

普通的水能对抗肥胖激素?

  据外媒报道,一项新研究称,与糖尿病和肥胖症有关的激素——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可能会被水抑制,有可能使其成为对抗代谢综合征的工具。这项研究结果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校区的研究人员,他们发现果糖能刺激这种激素,而水能抑制它--至少在实验室的啮齿动物中是这样。   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JCI Insight》上,涉及给小鼠喂食混有果糖的水。研究发现,这种饮料能触发大脑中血管升压素的产生,在患有糖尿病或肥胖症的人中,血管升压素会升高。这种激素的作用是维持体内的水位。   根据研究,果糖水对血管升压素的刺激导致水被储存为脂肪,导致一种脱水导致肥胖。研究人员发现,给小鼠喝白开水(不含果糖)可以减少这种与血管升压素有关的肥胖。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脱水会刺激身体形成脂肪,为肥胖以及与之相关的代谢问题铺平道路。研究人员指出,肥胖症患者往往伴随着脱水的迹象,还可能牵扯出高钠饮食是潜在的糖尿病和肥胖症的诱因。   总的来说,使用 "水疗法 "被发现对代谢综合征有保护作用,代谢综合征指的是高血糖、高血压以及高甘油三酯等各种情况,这些东西为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等更大的问题铺平了道路。   这项研究背后的研究人员之一理查德 - 约翰逊解释说:   糖促使代谢综合症的部分原因是血管升压素的激活。血管升压素驱动脂肪的产生很可能是作为一种储存代谢水的机制。应该考虑水合和减盐在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方面的潜在作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科学续命指南!怎样才能熬到永生技术出现

什么最能代表人们科技改变世界的信念? 当然是永生。 从硅谷到中国创投圈,无数人相信自己会永生:只要不断续命,坚持到最迟 2050 年永生技术成熟,就能成为第一批永生者。 如果你面露疑惑,而被质疑的人恰好又很有耐心,你大概率会听到龙虾为什么会永生的科普。 接下来,你会听到从谷歌创始人在内的硅谷大佬们对永生的看法,再然后,是硅谷流行的各种续命妙招:从输年轻人的血到各种抗衰药物。 李嘉诚投资和服用的 NR/NMN(烟酰胺单核苷酸)类药物,是抗衰续命药的新宠,虽然千元一瓶,但购者趋之若鹜。 当然,也有人服用各种传统的抗氧化的维生素等保健品,相信抗氧化药物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不过,无论是何种续命药或续命疗法,都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人为什么会衰老至死? 为什么这种药能延缓衰老? 起初,一些科学家相信,人会衰老,是因为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端粒在缩短,而缩短的端粒令细胞老化乃至无法自我复制。 衰老,是因为端粒在缩短吗? 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多数人体细胞的寿命平均只有数年;而人之所以能活数十年,是因为旧细胞可以自我分裂、复制出新的细胞。 那么,只要细胞能无限次的自我复制,人不就能长生不死了吗? 然而,1961 年美国医学家海夫利克确认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人类胚胎细胞在体外培养环境中只能自我分裂 40-60 轮,就会进入不再分裂的衰死阶段;而在人体内,自我分裂所能持续的轮数甚至更少。这一数字也被称为海夫利克极限。 这是因为,人类在内的大部分动物的正常细胞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染色体端粒缩短。而当端粒缩到足够短时,细胞无法自我复制,而细胞所在的生命体也接近衰亡的状态。 那么,如果某些动物物种的端粒几乎不随细胞分裂而缩短,它们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吗? 刺胞动物门中的珊瑚、水螅等就近乎拥有这种能力。例如,丛生棘杯珊瑚的端粒在生命各阶段都不会缩短;而水螅因为细胞可以持续分裂,不见衰老,个体死亡率不随年龄而增加,被一些学者认为具有生物学永生性(Biological Immortality)。 从各个方向剪短的水螅,都可以令躯体再生: 夏威夷深海黑珊瑚的寿命可达 4200 年以上,是最长寿的动物之一: 既然如此,通过服用药物,延缓端粒的缩短,是不是就能延长人的寿命? 许多商家也因此行动起来,上马了各种主打「端粒酶」、「端粒营养与延长」的保健品。 然而,事情远不像保健品宣传得那么简单。 珊瑚等刺胞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太过遥远,并不是人类能简单效仿的对象。 而在人类从属的哺乳动物中,并不是端粒越长,就越长寿,相反,根据对 60 种哺乳动物的调查,端粒长度和寿命成反比。与猩猩、猕猴等灵长类相比,人类的端粒最短,但却最长寿。 在人类内部,端粒长度也无法预测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生理状况的衰老程度。 这可能是因为,端粒缩短虽然限制了动物细胞复制次数和寿命长度,但人类的现实寿命其实远未达到自身端粒长度所允许的极限: 人体内各类细胞的平均寿命是 7-10 年。假设按照海夫利克极限,这些细胞能自我复制 40-60 轮,则这些细胞共同组成的人体寿命极限可达 300-500 年;而人类的现有寿命还远未达到这样的极限,甚至离这个数字的一半都很远。 单个人类细胞的平均寿命: 现有的端粒/端粒酶相关药物虽然对部分疾病诊疗具有价值,但并不能普遍为人类续命,以延缓端粒缩短为名的保健品并不值得吃。 而除了羡慕珊瑚之外,人类自古以来也一直很羡慕海龟等爬行动物的安逸长寿。 为什么人不能像海龟一样长寿 从古至今,龟都象征着长寿安乐。 这种羡慕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大型龟等爬行动物相当长寿,寿命常常远超人类。 著名的亚达伯拉象龟乔纳森,今年已 188 岁,可能是最长寿的健在陆生动物。 出于这种羡慕,人类也期望,通过炮制各种龟、蛇的酒、药、补品来实现延年益寿,但这种吃啥补啥的思路并没有什么效果。 不仅长寿,与哺乳动物相比,爬行动物身体的神奇再生能力也令人类咋舌: 实际上,爬行动物的死亡往往是因为饥饿、寒冷、传染病和天敌捕食等外部原因,很少是因为机体内部衰朽。 相比之下,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则存在明显的、相当统一的衰老现象。大部分哺乳动物都会发生骨质疏松,关节炎,血管病变、白内障……等等器官衰变。 甚至可以说,这些衰老现象是哺乳动物的一种共性;而爬行动物甚至很多鸟类却不怎么受这些衰老的折磨。 为什么人类,以及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这么惨? 很可能是被凶猛的恐龙给吓的。 侏罗纪时代的韭菜 为什么鸟兽鱼虫中,只有哺乳动物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血管病变等衰老现象,容易死于衰老? 一个较为合理的推测是,在爬行动物称霸地球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为了应对大型恐龙等猛兽的捕食,哺乳动物进化出了高繁殖低寿命的「r-选择」生存策略。 那个时代的哺乳动物平均体型只有老鼠大小,习惯昼伏夜出以躲避天敌。即便如此,大部分哺乳动物等不及衰老,就会死于天敌捕食或饥寒。 而进入高繁殖低寿命的进化模式,意味着在分配有限的基因空间和器官功能时,把更多的能力点用于快生、多生,而非用于续命和抗衰老。—— 既然 90%的情况下会在年轻时被恐龙吃掉,那么进化出延寿抗老能力就不再有什么意义。 而少数活到老年的个体,由于缺乏抗衰能力,容易出现血管、骨骼、感官等多方面衰坏,也就不奇怪了。 直到 6500 万年前,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地球,灭绝了恐龙,也改变了哺乳动物的进化命运。那场巨灾中,恐龙以及所有...

为什么女人比男人更怕冷?

  电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女主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一旁的男主默默脱下外套给女主披上。按道理,女性体脂率比男性更高,为什么会更怕冷?   不少女生的手脚像冰棍一样,一碰透心凉。一项调查显示,女性手脚和耳朵的平均温度比男性的低了1.5℃。难道女生真是“冷血动物”?不,女性的体核温度实际上略高于男性。身体要维持更高的体核温度,就得对冷更敏感,肌肉组织才会开启战栗产热模式。而大多数女性身体的肌肉比例又低于男性,因此需要更多地依赖外界手段保温。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热量从体表散失过多,肢端的毛细血管会发生收缩,减少那里的血流量,好让热量集中在内部,优先供应给重要脏器。而女性为了维持更高内温,只好委屈下手脚。   激素差异也是女性更怕冷的关键原因: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如睾酮能够促进肌肉生长,让他们的基础代谢率更高。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的基础代谢率比女性高23%,这意味着产热更高效。(科技日报,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