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11:00:38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怎樣貼「秋膘」才健康?千萬別胡吃海喝!

  天气转凉,不少小伙伴又开始思考贴“秋膘”的事情了。去年贴的“秋膘”还没减完,新一年的“秋膘”又将来临。今年的“秋膘”要不要贴?怎么贴才健康?   贴“秋膘”该贴的是什么?   贴“秋膘”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膘,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指的就是皮下脂肪。古代人从立秋后就开始增加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肉,例如红烧肉等,来增加脂肪以储存能量、抵御严寒。   而现在,我们超重肥胖的人数逐年增加,已经不再需要储存脂肪了,反而由于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导致肌肉量不足。   况且真正产热的是骨骼肌和体内的棕色脂肪,而不是被储存起来的皮下脂肪。所以,健康贴“秋膘”应该贴的是健壮的肌肉,而不是厚厚的脂肪。   “贴膘”与健康如何平衡   一说到贴“秋膘”,很多人会想到胡吃海喝、大鱼大肉。如果真要是这样吃下去,肌肉可能没有增加多少,反而吃出了肥胖、三高、脂肪肝等疾病,岂不是得不偿失!   那么如何在“贴膘”的同时又能保证健康呢?   1、增加蛋白质。在日常膳食中适当增加鱼禽肉蛋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丰富的食物,同时增加抗阻运动,例如俯卧撑、哑铃、平板支撑等,有利于增肌。   2、严格控制总脂肪摄入,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及加工肉制品,多吃新鲜的深海鱼类及坚果,炒菜做饭少放油,并且使用植物油。   3、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WHO建议每天的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少吃甜食、糖果,少喝甜饮料,多吃新鲜的蔬果。   4、选择健康的烹调方法。多用蒸、煮、炖、焖、烩等烹调方法,少用煎、炸、爆炒、烧烤、熏等高温烹调。   5、增加运动。保证每天不少于6000步的主动活动量,每周中等强度的运动不低于150分钟。   贴“秋膘”每天应该怎么吃?   天一冷就特别想吃东西,一吃多还怕怕蹭蹭地长肉,怎么办?   合理膳食很重要,学会这几点就不愁了!   1、主食粗细搭配。每天250-400克谷薯类,其中全谷类及薯类要占到至少1/3。   2、荤素搭配。每餐有荤有素,每天1斤蔬菜,80-150g肉类,其中水产类占一半。   3、多选择颜色较深的蔬菜、水果。深色蔬菜有绿叶蔬菜、胡萝卜、木耳、海带等,秋冬常吃的水果有柿子、橘子、西柚、橙子等。   4、天天蛋奶。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为身体补充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5、合理加餐。很想吃东西的时候,选择一些健康零食,例如新鲜的水果、可生吃的蔬菜、无糖酸奶、坚果、鸡蛋及豆制品等。   6、每天8杯水。多喝温热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女性每天的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男性不少于1700毫升。   这个秋天,一起健康贴“秋膘”!(中国好营养 作者 | 韩冬梅,图片来源pixabay)

看片愛用「倍速播放」會不會影響健康?

  1.0倍、1.25倍、1.5倍、2.0倍,近年来,倍速播放越来越成为音视频平台的必备功能。既提高了观看效率,又能不错过主要情节,如今,能够正常看完一部剧的人还剩下多少?   有人说,倍速播放的背后是对内容注水的反抗,也有人担忧,这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大脑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倍速生活的时代,这一功能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   倍速播放会使人更焦虑?   去年,不少都市媒体发起了针对“倍速”生活的调查。   比如,在《南方都市报》的调查中,有68.2%的人会“倍速追剧”,59.1%的人会“倍速看视频节目”。   《新京报》也调查,在18到40岁年龄段的受访观众群里,平时使用倍速观看视频的接近七成。   在调查中,多数人对于倍速播放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这一功能让用户的选择更多元也更自由。   事实上,早在5年多前,国内的音视频平台和软件就已经存在倍速播放功能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倍速也能达到不卡顿、声画一致的水准。   这一功能最直接的作用是,用户使用1.25、1.5甚至2倍速度播放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宝贵的时间。   后来,二次元文化的集中地B站,更是涌现出了不少利用倍速功能制作的“鬼畜”效果视频,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人们选择“倍速”的背后各有原因,在娱乐休闲的内容中,质量良莠不齐是人们在吸收内容时选择倍速的重要原因。   再者,是为了更快速有效地获取知识,从而提升职业发展的技能。   不过,随着“倍速”生活越来越普遍,网友们也开始讨论起这种习惯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知乎上,就有网友提问:“看视频时总是使用2倍速播放会有危害吗?”   有人认为,“在1.25倍的速度下声音可以听得比较清楚,语速也比较快,能让人保持专注。但是1.5倍及以上,有些声音糊了,就适得其反了”。   还有人表示,“听人说话或者做一些事情容易着急,觉得太慢了,感觉不够效率;总觉得较为无聊的部分加速还不够快;眼睛很容易疲劳;听正常倍速的语音感觉很慢也容易睡着”。   关于倍速播放的影响,长期从事大脑认知功能研究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葆明认为,首先要根据内容的不同分而论之。   如果是兴趣较低、质量较差甚至是无用的信息内容,通过倍速迅速略过,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这是有利的。   “而且,大脑对于速度的适应是有弹性的,在1.25倍、1.5倍的情况下,不会对大脑产生什么本质上的破坏性影响,无需担心。”李葆明说,事实上,盲人在听取信息时,可接受的播放速度要快得多。   由于盲人的视觉信息通路被关闭了,他们的听觉要比正常人敏感得多。这就意味着,大脑对速度的感知是适应的结果。   “一般地说来,倍速播放习惯不会对大脑造成负面的、不利的影响,只要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但是,如果播放速度的加快导致理解不充分、不完全,有可能对内心造成压力、焦虑和不安。”   李葆明建议,人们不妨自我关注一下,如果这个习惯明显增加了你的负面情绪,那么长此以往是会对大脑产生不利影响的。   倍速播放能提升学习效率?   相较于娱乐消遣内容的倍速播放,由于网课的用户近年来越来越多,尤其受到疫情影响,大量青少年每天固定开始通过视频学习的方式获取知识,那么,增加了倍速功能的学习视频到底会对知识吸收的效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值得关注。   2017年,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单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他们评估了54名医学院的学生在以1.5倍速度和正常速度观看视频课程后,平均考试成绩是否会有显著差异。   过去有研究认为,语速较快的视频课程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主观表现,因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者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但这项研究结果却显示,1.5倍的速度下学生对新材料的即时记忆比正常速度更差,客观测试成绩低了10分左右。   这可能是因为,视频播放速度会影响学习者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速度较慢时,学习者心理压力低,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科学定论。   同样是在2017 年,日本的一项关于课程录像回放速度的效果分析研究中,科研人员让学生以正常速度、1.5 倍速和 2 倍速看教学视频,同样是立即组织考试。   结果却发现,他们在 1.5 倍速情况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试成绩明显也是最好的。   今年,中文核心期刊《现代教育技术》也发表了一项学者的研究——MOOC 视频播放速度对认知加工影响的实验研究。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调查了拥有 MOOC 学习平台使用经验的 185 名学习者。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区分了有字幕和无字幕的情况。   结果显示,在有字幕的时候,视频播放速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   但在无字幕时,不同播放速度条件下被测试者的保持、迁移测试成绩由高到低是 1.25 倍速、1.0 倍速、1.5 倍速。1.25 倍速时的学习效果要优于 1.0倍速,而当速度增加到 1.5 倍速时,过快的视频播放速度影响了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学习效果最差。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被测试者眼动行为的监测,发现在1.25 倍速时紧凑的信息节奏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分配更自如,认知加工最为流畅。   因此,他们认为适当加快播放速度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加工,但速度过快则会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起到负面影响。   事实上,这些实验结论间的相互争议,和实验设计本身存在局限有关。   李葆明解释,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的因素,还有视频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曾经有倍速播放的习惯、被测试者的年龄等等。   这些重要的变量在实验中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我们很难得到一个标准答案。   但他也表示,这些研究为视频制作时信息量的控制和播放速度的选择还是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在视频学习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在李葆明看来,现场教学和视频课程很大的不同在于,后者是一种无监控无约束式的学习,而且缺乏互动,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适当提升信息输出速度,缩短课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他同时也强调,要考虑视频播放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适应性。   “尤其不要轻易地、过多地给低年龄段的学生观看倍速播放的学习视频,因为他们的心智发育、认知发展还很不成熟,速度太快会导致他们听不懂、看不懂,反而增加学习压力,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得不偿失了。”   倍速播放是对内容创作的不尊重?   去年,著名的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开始测试在智能手机上的倍速播放功能,但这一做法一度引起了国外大量影视从业者的抵制。他们纷纷在社交媒体表示,倍速播放代表控制和改变创作者们的工作成果。   对于倍速播放的功能,国内有评论人士指出,为了娱乐无伤大雅,但如果成为主流,给影视艺术带来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它甚至会缩短艺术的生命周期。   在此前的媒体调查中,就有用户指出,倍速播放对内容创作者不够尊重,“看电视都要加速,现在人是多缺时间”。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这种高强度、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这种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做法其实并不缺乏反思,表达对“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日子的向往。   在李葆明看来,不能简单评价倍速播放的选择是好或者不好。   “倍速播放并不等同于浮躁,因为对于生活学习工作节奏的选择与个体的年龄、修养、人生经历都息息相关,我们无法要求一个年轻人不停地放慢他的节奏。”他直言道。   “而且,所谓倍速播放就是对艺术的亵渎这一说法本身就是片面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有人愿用1.5倍速欣赏,同样有人愿用0.75倍速欣赏。是否倍速播放,一点也不影响艺术作品寻找真正的知音。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不应该、也不能去要求和评价受众用什么方式欣赏作品。”   李葆明告诉《中国科学报》,归根结底,选择什么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人都能从中得到充分的享受,找到适合自己的速度和节奏才是最好的。   所以,对于倍速播放不必过分忧虑,也无需批判。(中国科学报 作者:胡珉琦,图片来源pixabay)

代糖很健康 可以放心敞開吃?

流言:代糖很健康,可以放心吃 糖尿病患者和有瘦身、抗糖需求的爱美人士可以选择代糖食品,控糖又健康,敞开了吃都不怕。 真相解读: 许多爱美人士渴望身姿苗条、肌肤不老,而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严格限制糖的摄入。因此许多无糖食品、代糖食品应运而生。然而代糖食品真的“敞开了吃都不怕”吗? 首先,很多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添加糖(如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的食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含糖”,它们是用木糖醇这类代糖代替添加糖来提供甜味。 其次,添加糖被认为可能加重体内氧化与炎症,从而加剧老化,代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有瘦身需求或渴望肌肤不老的爱美人士,代糖食品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是代糖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例如甜味剂会增强食欲和对甜食的渴望,可能会干扰体内能量的代谢等,若吃太多,还是会给减肥之路徒增障碍。因此太过依赖代糖依然不可取, 还是要从根本上戒除对甜食的过度依赖。若想身姿苗条、肌肤不老,自律是首要。 (科学辟谣 张宇,图片来源pixabay)

牛奶豆奶椰奶杏仁露米漿 喝哪個最健康?

牛奶 牛奶为我们提供重要的营养物质,包括钙,蛋白质,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D,核黄素(B2),锌,磷和碘。牛奶蛋白的数量和质量很高,乳清和酪蛋白均含有全部9种必需氨基酸。牛奶在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是膳食中钙的特别丰富的来源。 研究确定了可最充分吸收的钙源是乳汁及其衍生物。 尽管乳制品中确实含有一些饱和脂肪,但它们似乎不会给心脏造成负担。2018年发表的一项覆盖21个国家/地区的大型研究发现,食用乳制品与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降低相关。 尽管牛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也不至于非牛奶不可。牛奶中的所有营养都可从其他饮食中获得。 大豆奶 如果您正在寻找牛奶的替代品,那么大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由大豆粉或大豆蛋白粉,水和植物油制成的饮品,通常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包括钙。 2017年的研究发现,大豆的营养成分比牛奶的其他替代品(包括杏仁,大米和椰奶)的表现要好得多。 大豆有全脂和低脂两种形式,是植物蛋白,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并且大多数都添加了钙,使其在营养上可与牛乳媲美。 豆奶中添加的钙,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的效率接近于牛乳。一项研究表明,高钙豆奶中的钙被吸收的效率是乳汁的75%,尽管关于此类的数据十分有限。 通常它也比其他基于植物的奶替代品含有更多的蛋白质,且含有健康的不饱和脂肪和纤维。 它还包含被称为植物雌激素的化合物。植物雌激素是天然植物化合物,可模拟人体自身的天然雌激素,但效果较小。 最初基于早期动物研究,有人猜测植物雌激素对乳腺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存在潜在的不良影响。但是,人体实验不支持这一点。 相反,有证据表明它们对某些癌症可能具有预防作用。2019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食用大豆利大于弊。 澳大利亚癌症委员会支持在饮食中添加大豆食品,但不建议大剂量补充植物雌激素,特别是对于患有乳腺癌的女性。 杏仁 坚果饮料(例如杏仁)主要由坚果和水组成。尽管杏仁是植物的良好蛋白质来源,但杏仁饮料的蛋白质和钙含量却明显低于牛乳。消费者应注意杏仁饮料的成分说明,以确保可通过其它饮食补充必需的营养素。 在2017年对销售广泛的商业杏仁奶进行了一项调查,消费者组织Choice发现杏仁饮料仅包含2-14%的杏仁,其中水是主要成分。它们往往能量更低,饱和脂肪少,并且含有一些健康的不饱和脂肪以及维生素E,锰,锌和钾。 杏仁饮料通常含有添加的糖。需要注意那些术语,如有机大米糖浆,龙舌兰糖浆,有机蒸发的甘蔗汁,原糖或有机玉米麦芽糊精。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寻找不加糖的品种。 杏仁饮料可能适合不耐牛奶和大豆的人,但不适合那些对坚果过敏的人。 如果您使用杏仁奶替代奶粉并希望获得类似的营养,请寻找加钙产品,目标是每100毫升中的钙含量尽可能接近115-120mg(类似于奶粉)。 燕麦 燕麦奶是通过将燕麦和水混合并过滤掉液体制成的。它是纤维,维生素E,叶酸和核黄素的来源。它脂肪低,天然甜,含有两倍于牛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可能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它的蛋白质和钙含量往往偏低,不适合麸质不耐受的人,也不适合幼儿。 椰奶 椰奶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而饱和脂肪含量高。一些品牌添加了糖。与坚果饮料类似,它天然不含钙,因此在营养上不适合替代乳汁。 米浆 大米饮料由碾米粉和水制成。它天然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并且具有高血糖指数,这意味着葡萄糖会被迅速释放到血液中,这可能意味着它不适合糖尿病人。它的蛋白质含量也特别低,需要进行钙强化。 对牛奶过敏的人来说,米汁相对来说最安全。但是,由于营养质量低,它不是适合的牛奶替代品,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 总体而言 无论用哪种饮料替代牛奶,您应该选择钙强化的,最好是不加糖的类型。另外,钙含量尽可能接近每100毫升115-120mg(或每杯300mg)。 还应考虑总体饮食和营养需求。这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节食的人尤其重要。最后,诸如风味,味道,质地和口感等,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有時候會餓得渾身顫抖冒冷汗?

健身减肥与进食有时候似乎是一对矛盾体,如果处理不当,在某些人,如果坚持空腹锻炼,会引发明显甚至严重的不适,除了饿得“慌”,甚至会脸色苍白,打哆嗦冒冷汗。 这是为什么呢? 饥饿与饱腹感是怎么回事? 生命活动不断消耗能量,这些能量的来源有两个: 一个是,进食补充外源性能量物质; 另一个是,当进食中断,即进入空腹期后,消耗自身储备的能量,其中主要是脂肪,以及少量的糖原和部分蛋白质。 如果一定时间不能进食,前一次吃的食物从胃和小肠排空并完全消化,即进入所谓空腹期,胃肠道,脂肪组织,胰腺等会分泌系列激素,这些激素作用于能量稳态调控中枢下丘脑的某些神经细胞,通过分泌神经肽Y(NPY)和刺鼠相关肽(AGRP)产生饥饿感。 而当进食后,以及其他一些状况下,外周另外的一些激素同样作用于下丘脑的另一组神经元,分泌另外两种激素产生抑制饥饿的饱腹感。 饥饿时能量代谢的适应性改变 进入空腹期,外源性能量物质补充中断,第一个显著代谢变化是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会抑制胰腺胰岛细胞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水平也相应降低。 我们知道,常态下,身体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是燃烧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空腹期,外源性葡萄糖补充中断,血糖降低,就需要动用体内能量储备来补充血糖。 血糖补充的第一个也是最快捷的来源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另一种糖原,骨骼肌中的肌糖原只能提供肌肉能量需求,不会分解成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因而不能补充血糖。 然而,肝糖原储备毕竟极其有限,仅有约75克,可提供300千卡能量,会很快被消耗殆尽。 因此,在动用肝糖原的同时,胰高血糖素会启动糖异生来补充血糖。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有两个来源,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和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某些氨基酸。 也就是说,涉及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当然其中主要是脂肪动员。 两种激素负责短暂禁食的代谢适应 进入空腹期,是什么因素导致身体代谢出现的适应性改变,启动脂肪分解的呢? 研究已知,脂肪分解的启动和分解速率受脂肪细胞中cAMP这种“信使”分子水平的控制,两种激素负责通过调控cAMP来启动脂肪分解: 胰岛素 我们知道,胰岛素属于同化激素,进食后血糖升高就会刺激胰岛素分泌,促使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也促进多余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和糖原作为能量储备;同时,胰岛素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相应的,当进入空腹期,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受到抑制,血胰岛素水平也降低。 胰岛素水平的降低就是启动饥饿状态下能量代谢转换的始动因素。 具体来说,胰岛素水平降低会激活一种叫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后者又激活磷酸二酯酶,从而使细胞内控制能量代谢的关键信使cAMP保持在较低水平。 去甲肾上腺素 与此同时,食物缺乏进入饥饿状态,意味着生物体陷入潜在的巨大生存危机中,就如同遭遇其他恐吓一样,人体会进入应激状态。 而应激状态的第一快速反应“部队”就是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背景状态而快速升高,并分泌系列儿茶酚胺。 其中,与能量代谢转换,也就是脂肪动员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通过激活β-3受体(启动脂肪分解是该受体唯一的生理功能)来激活andenylyl环化酶,同样将cAMP维持在低水平。 低水平cAMP再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也叫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A)来激活所谓激素敏感的脂肪分解酶。 共有三种脂肪分解酶,分解将脂肪组织,即甘油三酯脱去一个脂肪酸,而转化成甘油二酯,甘油单酯,以及甘油单体。 其中,只有第一种脂肪酶是激素敏感的脂肪酶,也是脂肪分解的限速酶,即关键酶。 就这样,进入空腹期,在产生饥饿感的同时,身体通过胰岛素的抑制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产生启动脂肪分解。 可见,只要进入空腹期,人体就开始动员脂肪作为能量物质,坊间传说的空腹或运动多久才会燃烧脂肪的说法是错误的。 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是饿得“慌”的生理机制 笔者先前已经介绍过,当人陷入急性危险状态下,会启动所谓“应激反应”来进行全系统动员以应对接下来“逃跑或战斗”的巨大能量消耗和其他系列状态,因而也叫“逃跑或战斗反应”。 其中交感神经兴奋和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的儿茶酚胺激素分泌是“逃跑或战斗反应”主要生理机制。 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就可以刺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加深,肌肉充血并紧张,手心脚心乃至全身出汗,汗毛直立,瞳孔扩大,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变得敏锐等。 在部分人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性极高,显著高于一般人,称“交感神经高反应性”。 这些人“遇事”容易过分激动,动辄心慌,出汗,紧张到说不出话,还全身打哆嗦。 当然,每个人具体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刚才已经介绍,饥饿也是一种攸关生死的“应激状态”,同样会激活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来参与脂肪动员。 在“交感神经高反应性”个体,空腹期低血糖的反应也高于其他人,可以表现出心慌,“虚汗”,打哆嗦等典型应激反应状态。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說中國人多吃米飯不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最近很多人都看到了一篇发表于《Diabetes Care》杂志上的科学新闻:   尽管对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多吃米饭的确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但对中国人来说,多吃米饭却不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甚至一天吃 450 克大米,相当于煮出来的米饭 5 碗,都没事!   很多人都感到松了一口气:啊,看来我可以放心吃米饭了。   这个研究结果适合用来指导我们的饮食生活吗?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全信的。   这并不是因为我不信任这个科学期刊的权威性,也不是我不信任 PURE 研究(全称为 The Prospective Urban Rural Epidemiology)中这个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而是因为我 3 年前就看过了这个研究团队所发表的文章,知道这个流行病学研究所调查的都是什么人。   这项研究中的受访者中,有 4 万多名中国人。在这 4 万人中,81% 的受访者是小学和中学文化,82% 是中等体力劳动和重体力劳动者,显然是以低收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研究对象。   换句话说,这项研究是在低收入、除了粮食之外其它食材比较少、营养状态不够理想、平均教育水平较低,中高体力活动的人群中做的,得到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生活富裕、主食以外其他食品丰富、脑力劳动为主、体力活动量小的人群。   我相信,不仅看健康类新闻,而且关注国外最新研究结果的人,大部分是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群体,其中每天在电脑面前工作的脑力劳动者比例较大。   比如建筑工人,比如农业工人,一天吃 5 碗米饭有什么可怕?他们常年高强度体力劳动,肌肉充实,而且吃完饭就要流汗干活,而充实的肌肉可以容纳血糖,大量体力活动会消耗血糖,所以餐后血糖大幅度升高的机会并不大。   但是,同样是体力活动者为主,研究中纳入的其他亚洲国家,特别是南亚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增加白米的摄入量会增加 61%...

吃素能吃成脂肪肝?健康飲食不要踩入這些坑

  现如今,饮食极大丰富,在吃的方面大家都不愿意亏着自己,却发现,在体检的时候,许多人都甘油三酯偏高;也因为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许多人也吃出了不少慢病,因此,“注意饮食清淡”、“吃素”成为人们解决一切疾病的良药,仿佛只要吃进去的不是肉,就算为健康把了关。殊不知,有的人吃素苦苦坚持了一年,竟然发现自己的脂肪肝加重了。   营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统计发现,长期素食者患高血脂、脂肪肝的状况并不逊色于普通饮食者。究其原因,是因为素菜的口感太差,素食者们往菜里添加的植物油和调味料太多。   真正清淡饮食指的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它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有味道,口感清淡,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应遵循的原则包括:1.使用少量的植物油,同时保证用油多样化。2.尽可能吃含脂肪较少的白肉和瘦肉。3.少吃盐和辛辣食物。4.采用合理的烹调方法,使食物原有的味道和营养最大化。5.控制糖的摄入,减少脂肪的合成。   长期单一的素食会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这时人体就会动用身体里原来的脂肪成分,通过肝脏代谢来满足身体需求,反而会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因此清淡饮食不是限制饮食,而是要摄入尽量全面的食材,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全面营养。   坚果吃多了生痰湿   坚果营养丰富,吃起来又脆又香,是大家常备手边的零食。从养生角度讲,吃坚果不能过量,否则容易生痰生热。   为延长保质期、保证口感,市面上的坚果加工方法多为烤、炒、油炸,高油高糖高盐,吃多了容易上火。同时,坚果油脂含量高,中医认为膏脂难以运化,容易化生痰热。比较隐蔽的风险是,这种上火很多人不会想到是吃坚果造成的,长时间积累叠加,会使“火”久郁体内,逐渐演变为“痰湿”,出现舌苔厚、口黏腻、双腿沉重、乏力等表现。   如何健康吃坚果,记住两点就够了。一是控制量。不建议每天都吃,每周吃3~5次就行了,每次也不要吃太多,以一小把为宜。二是尽量生吃。少吃或不吃炒制、炸制的坚果,可考虑吃生坚果,或吃煮熟的坚果,比如放进粥或米饭中。   健康养生请合理选择脂类食物   当下,人们大多以瘦为美,减肥成为帅男靓女的必修课。他们大多谈“脂”色变,因为害怕体重增加。其实,脂肪并非洪水猛兽,有些脂肪还对我们身体有益。   脂肪不仅可以储存和供应能量,还是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物质。它就像厚厚的被子一样,维持我们的体温,保护我们的脏器,它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是我们身体的必需营养素,适当地摄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面对脂肪,关键不是少吃,而是怎样合理地选择脂类食物。   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脂肪酸的种类非常多,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一些是我们人体自身合成不了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所以我们在选择脂类食物时,应选择多不饱和脂肪酸类食物。其中,植物油是必需脂肪酸最好的来源,尤其是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榄油等。在做菜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油调和使用,来增加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摄入。   坚果主要含有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鱼类主要含有α-亚麻酸,而动物性食物(如肥肉)中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较少的,所以我们可以慎重选择这部分食物。磷脂也是一种重要的脂类,它可以参与我们的细胞膜、脑组织、神经组织的构成,富含磷脂的食物有蛋黄、瘦肉、肝脏、大豆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食物具有健脑功能,可以选择这些食物来补脑。(人民健康网综合自生命时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科普中国)

關於洗牙的幾大誤區 讓專家來給你解釋

  现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牙齿健康,洁牙(洗牙)也成为保持牙齿及牙周健康的重要手段,它是利用超声振动方式去除牙结石及菌斑,使口腔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但是很多患者有以下几个关于洗牙的小误区:1、每天刷牙很彻底,无需洗牙;2、洗牙对牙齿不利,会伤害牙齿;3、洗牙后牙缝会变大,牙齿会"松动";4、洗牙就是美白牙齿;5、洗牙洗一次就够了。   现在,我们来一一解释。   1、刷牙是口腔日常个人护理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牙齿里外刷干净,牙缝的位置更难清理,即使用了牙线,许多细菌也会附着在牙齿表面和牙缝之间形成牙菌斑,进而在菌斑基础上逐步形成牙结石,只有洗牙才能彻底将之清除。   2、洗牙伤牙吗?为什么好多的人都说洗牙不好呢?洗牙对牙齿的损伤是相当轻微的,相对于保护牙齿的健康,那一点小的损伤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就像我们没有必要担心洗碗会把碗洗薄一样,但是洗牙的方法很重要,操作者的手势要轻柔,如果动作粗暴,不损伤牙那是假的。   3、如果您的牙齿牙周情况好,牙结石少,正确的洗牙方法绝对不会把牙齿洗松的,对于那些牙周情况不好的,之前有大量结石的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松动”现象——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把牙齿比喻为大树,大树的营养靠它旁边的土壤来供给,假如有一棵大树它旁边都是石头,那么它虽然可能也很稳固,可是因为没有营养以后也会慢慢的枯死,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些石头搬走,给它培上土,虽然刚把石头拿走换土的时间树会有些松动,以后土实了就好了,对长久的好处是很大的。   4、洗牙的目的是预防和发现牙周病,洗牙的确能去除一些外源性表面色素如烟斑茶斑,但对于天生牙齿偏黄等无能为力。   5、依据个人具体口腔情况,需要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因为牙齿每天都在用,还会再脏,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雷邓   本文由深圳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金武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夜間腿抽筋是得了什麼病嗎?

 夜间腿抽筋很常见,可能由于白天不活动,肌肉疲劳,或某些健康问题而发生。腿抽筋是腿部肌肉不受控制的痉挛、疼痛。典型出现在腓肠肌(小腿肚子),不过也可能出现在大腿或者脚。   多数情况下,简单的拉伸可以帮助缓解痉挛的肌肉。也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或者预防措施可以尝试。任何人如果出现经常性腿抽筋应当及时医院就诊、全面诊断。   夜间腿抽筋是什么?   有过夜间腿抽筋经历的人很常见。根据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一篇报道,多达60%的成年人以及7%的儿童经历过夜间腿抽筋。腿抽筋是无意识的肌肉痉挛、抽搐,可以出现在腿的任何位置,尤其是腓肠肌(小腿肚子)。该肌肉紧张导致不适或者中到重度的疼痛甚至僵硬。   夜间腿抽筋还可以导致其他一些问题。如打断睡眠、打破睡眠周期,从而导致转天的疲惫感甚至无精打采的感觉。腿抽筋后较难进入睡眠,这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失眠等等。   虽然一些消息来源说矿物质缺乏导致夜间腿抽筋,但这种说法证据有限。研究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服用矿物质补充剂,如钙、镁或维生素B12,可能无法缓解夜间腿部痉挛。   原因和风险因素   1、肌肉疲劳   根据一项关于夜间腿部痉挛的综述,现有的研究表明肌肉疲劳是主要原因。运动员在做了高于正常水平的运动后,更有可能出现腿抽筋。   过度运动,如长时间剧烈运动肌肉,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在一天的晚些时候出现更多的抽筋。白天长时间站立,这在许多工作中都很常见,可能会使肌肉疲劳,白天肌肉疲劳,到了晚上可能就会抽筋。   2、白天不活动   另一个主要理论,长时间坐着,比如在办公桌前工作,可能会导致肌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短。当一个人有一段时间没有拉伸肌肉时,这种身体不活动的情况可能会增加夜间床上抽筋的风险。不经常拉伸肌肉或锻炼的人晚上可能更容易腿部抽筋。身体不太活跃的人肌肉可能更短,这可能会增加抽筋或痉挛的风险。   3、身体姿势不当   以某种方式坐着或躺着,限制了腿部的活动或血液流动,例如跷二郎腿(将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或交叉双腿,可能会导致抽筋。   4、老年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更有可能在晚上出现腿抽筋。发表在BMC Family Practice一篇综述指出,50岁以上、经历过慢性夜间腿部抽筋的人多达33%。   5、怀孕   怀孕和夜间腿部抽筋痉挛也可能有联系。这可能是由于怀孕期间体内营养需求的增加或激素的变化导致。   6、药物的副作用   许多药物将肌肉痉挛列为副作用,其中很少与腿部痉挛直接相关,但也有一些,包括静脉注射蔗糖铁、 萘普生、特立帕肽、雷洛昔芬、左苯丁胺醇等。   7、慢性疾病   一些慢性疾病也可能使人处于慢性腿部痉挛的风险中,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酒精使用障碍、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 腰椎管狭窄等。任何认为这些情况之一可能是他们腿抽筋的原因的人,都应当向医生寻求进一步的信息和指导。   治疗方法   在夜间腿部抽筋发生时进行治疗,可能有助于得到更好的休息。   1、家庭补救措施:   轻轻地伸展肌肉、用手按摩该区域、用泡沫滚筒按摩腿部、脚踝屈伸有助于伸展腿部肌肉,热敷,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无助于缓解抽筋,因为抽筋与炎症无关。可能有助于处理抽筋引起的疼痛,但不能缓解抽筋。   2、药物治疗慢性腿抽筋:   异丙基甲丁双脲(麻醉品)、加巴喷丁、地尔硫卓、异搏定、奋乃静,药物使用需要由专业医生判断,取药前还需要和医生详细咨询这些药物以及任何可能的副作用。   3、防止夜间腿部抽筋   从长远来看,防止夜间腿部抽筋可能是一些人的最佳选择,尽管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绝对制止夜间腿部抽筋的发生。   4、轻度锻炼   一些人觉得如果他们在一天结束时做一些轻微的运动,就不会经历那么多抽筋,包括诸如散步或睡前花几分钟骑固定自行车之类的活动。   5、多喝水   液体有助于将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输送到肌肉和从肌肉中排出。全天饮用液体,尤其是水,可以保持肌肉功能良好,有助于防止抽筋。   6、换鞋   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当他们穿更有支撑力的鞋子时,抽筋可能会减少。   作者:天津市红桥中医院骨科王士宁   本文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朱瑜琪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一口壞牙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虫牙”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听说过,医生在接诊患者时也经常被问到:我是不是虫牙。医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往往有些纠结,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问题:   “虫牙”是不是因为口腔里有虫,牙齿被虫吃掉了?   老百姓所说的“虫牙”在医学上被称为“龋齿”。先来看看这个“龋”字,左边代表为“齿”字,右边“禹”字为虫的象形字,感觉就是牙齿有虫了。所以民间甚至有熏“牙虫”的做法,但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们所说的“虫牙”并不是因为牙齿里面有虫了,而是由于我们口腔里的细菌,是细菌运用食物产生酸性物质。这种酸性物质把牙齿腐蚀掉了,所以说“驱虫”的方法来治疗“虫牙”是不科学的。   为什么吃糖对牙齿不利?   这就要从我们口腔内的细菌种类说起。最容易引起“龋齿”的细菌叫做变形链球菌,这种细菌最容易运用糖类尤其是蔗糖产生酸性物质,所以糖吃得太多尤其是蔗糖类,而且又不及时清洁口腔残留的食物就容易被细菌利用产生酸性物质。长此以往,我们的牙齿就被酸蚀了。   为什么我们的牙齿会被酸蚀掉?   我们知道牙齿的表层是牙釉质,为人体钙化程度最高的组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珐琅质,它的成分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七是无机物,主要是钙和鳞,而酸性物质则会引起牙釉质脱钙,组织崩解,而形成龋洞。   有了龋洞该怎么办?   由于牙齿表面组织的长期磨耗和不可再生,所以有了龋洞时只能靠“充填”来修复。及时充填龋洞是保存牙齿的重要手段。临床上经常看到很多患者一直等到牙齿上的龋洞有了疼痛感才来医院治疗,这是很不可取的行为。因为牙齿表层为坚硬的牙釉质,下方则为钙化程度较低的牙本质,中间还有一个容纳血管和神经的空腔,称为“牙髓腔”。一旦牙髓腔里的血管和神经被感染了,则会出现剧烈的疼痛,而不得不采取“拿掉神经的治疗方法”,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根管治疗”。没有得到及时充填的龋洞更加容易滞留和嵌塞食物残渣,从而加速牙齿的龋坏,迅速感染到中间的牙髓腔。由于牙神经被坚硬的牙组织所包裹,所以一旦感染疼痛十分剧烈。就像人们所说的“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所以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口腔卫生,及时治疗龋坏的牙齿,定期检查,才能拥有一口完整健康漂亮的牙齿。   作者:长沙市第四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雷邓   本文由深圳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陈金武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減肥效果千差萬別 幾種情況你是哪一種?

  减肥的人辛辛苦苦努力很久,都希望减掉肥肉,降低体脂。但是,减肥的效果差异很大:   有时候体重减了,穿衣的感觉却差异不太大;   也有时穿衣服感觉瘦了,体重却没有下降,甚至增加了;   有时候腰围瘦了,臀部和腿部却纹丝不动;   也有时候腿变细了,腰背部的脂肪却依然故我……   到底哪种变化才是真的减掉肥肉、促进健康呢?   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体重减了,体脂率却没有明显下降,甚至降低代谢,伤害健康。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真的减脂了呢?不妨对照检查一下。   第一种情况:   精神体力变好,腰围明显减小,臀腿没有变化,体重也没有变化。   腰围减小,说明你的体脂率大幅度下降,内脏脂肪大幅度减少。   体重没有变化,说明在减脂的同时,身体的有用成分增加,比如肌肉变得充实,抵消了减脂带来的体重下降。   同时,这也说明你暂时没有出现营养不良问题,肌肉没有流失,反而有所增加。   刚开始运动一两个月到两三个月的时候,很多人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好事,说明身体的代谢能力正在提升。   由于梨形遗传身材的女性下半身肌肉充实,也容易积累皮下脂肪,因此减掉臀部和大腿的围度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更长的时间。但是下半身的脂肪无害健康,所以无需担心。   不过,很多人因为体重不下降而焦虑万分,运动的努力往往半途而废,非常可惜。   对于原本并不超重肥胖,只是想得到更好身材的人来说,没有必要追求低体重。适度的运动可以带来光洁的皮肤,红润的气色;再增加一些塑身运动,练练肩部肌肉,减少臀部脂肪,就能得到窈窕曲线的好身材。   如果你原本超重肥胖,那么在这个阶段之后继续运动,加上稍微调整饮食,体重就会慢慢下降的。   第二种情况:   运动之后,精神体力变好,腰围没有增加,穿衣服还松快了,但体重却增加了好几斤。   对于一个原本体重没有超重肥胖的人来说,精力改善,腰围没有增加,腹部还变平了,那么体重增加并不是坏事。用俗话说,就是「气血足」,用科学语言来说,是代谢率上升了,这也是好事情。   只有脂肪增加才叫做发胖,如果是肌肉、骨骼、血液等有用组织增重,不叫胖,而是健康增重。   这里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原来肌肉量实在太少,或者曾经有过节食减肥,曾经营养不良,饿着也瘦不下去,那么先要经过这个阶段,通过补充营养,同时适度运动,改善体力,把代谢率提上去,才能重新开始新的减肥。   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体重上升,看起来却不显得发胖的中间过程。要耐心。等精神好了之后,再适度增加运动,或者略减一点脂肪和主食,就可以缓慢变得更苗条。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运动了,但食量也上去了。假如原来确实有超重情况,那么这时应当反思自己是否吃得过多。只要去掉饮料、零食、酒类等,再略减一点炒菜油和主食,就可以看到体重下降。   第三种情况:   运动之后臀变圆、腿变粗了,后背和腰部却变薄了。   这是非常好的变化,说明你从代谢疾病高危状态,变成了健康状态。同时,不存在营养不良问题。   民间俗话说,背薄一分,命长三分。其实不是说背上肌肉少好,而是说肩胛部位的皮褶厚度比较薄,这意味着体脂率低,内脏脂肪少,代谢功能好。   如果你穿胸罩的时候能勒出来很深的沟,说明你的体脂率高,内脏脂肪多,这不是好事。通过运动,即便体重不下降,也消耗了内脏脂肪,减少了躯干部位的皮下脂肪,生理年龄变得年轻。   另一方面,腿粗臀圆,说明肌肉充实,营养状态好,三高风险小。早有研究证实,大腿的皮下脂肪无害健康。近期还有研究发现,大腿太细容易患上高血压。臀部变得饱满,臀肌发达,也是全身肌肉充实和营养状况良好的一个指征。   第四种状况:   体重减了,腿部瘦得很快,或上臂越来越松,肚子上肥肉却不减,腰腹部变化不大。   这是代谢变差的一种表现。体重的下降,可能是来自于肌肉和水分的流失,也可能是因为脂肪的减少。减脂肪难而慢,减肌肉易而快。   腿是人体肌肉的重要储备库。同样体重,腿细的人慢性疾病风险高,血压和血糖更容易超标。近期研究还发现,上臂脂肪多与糖尿病风险相关。   腰腹部脂肪没有减少,而四肢变得细而松软,这是肌肉流失和内脏脂肪率上升的表现,也是糖尿病高发体型,与健康活力背道而驰。   需要反思一下减重的方法了。这种结果不会让人真正的变美,而是自伤。   第五种状况:   运动没少做,食物没多吃,体重就是不减,腰腹部变化也不大。平日总觉得很累,容易困倦。   虽然运动减肥有益健康,但运动一定要循序渐进,营养一定要跟上。   平日运动基础很差的人,突然上大运动量,或者高强度运动,容易出现运动伤害。严重时甚至出现横纹肌溶解症,出现酱油色尿和肾脏损伤。也有多项研究发现,长期过度运动而营养不合理,反而会增加营养不良,甚至促进动脉硬化,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运动之后肌肉有点酸胀没关系,但不能到严重疼痛甚至麻木的程度。要以自己运动之后不觉得困倦,第二天神清气爽、精神很好为准。如果变得特别容易疲劳,那就是运动过量,或者吃得太少营养没有跟上。   每天疲劳不堪的状态,是不会让人成功减肥的。因为这时身体会自我保护性地让你日常减少活动欲望。虽然有了专门锻炼,但不锻炼的那些生活时间当中,实际能量消耗反而变小,抵消了你运动的成果。   这时的解决方案是略降低运动量,多吃一些食物。不仅蛋白质要够量,特别是主食要增加一些,会让你明显感觉到体力改善。这是因为你疲倦时通常意味着身体能量不足,肝脏负担加重,维生素 B1 供应不够。谷类食物可以同时解决及时提供能量、不加重肝脏负担、增加维生素 B1 的任务。   看一看,您是哪一种情况呢?(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空腹不能吃的5種食物 再餓也別亂吃!

虽说现今社会只要肯吃苦,不怕饿肚子,但我们每天都为了生活与工作而奔波,总会出现暂时性的饿肚子情况,当我们吃饱饭后,相隔四五个小时左右,我们的肚子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肚子饿信息,出现这情况时,我们就已经处于空腹状态了,特别是刚进社会和创业的人群,不按点吃饭已是常事,饿肚子并不好受,为了避免这情况发生,我们都会随身带着些轻便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但有些食物并不能在饥肠辘辘的空腹时进食,不仅不会起到充饥效果,还可能加重肠胃负担,以下列举的不建议空腹进食的“5种食物”,易伤肠胃损健康,再饿也别乱吃,来了解是哪5种。 柿子 柿子属于秋季时令水果,含丰富而多种的维生素、水分等,香甜软糯,味美可口,但喜欢吃柿子的朋友要注意了,柿子在平常并不能吃过量,也“忌讳”空腹进食,因为柿子除了含丰富有益营养外,还含有大量鞣酸和果胶,这两种物质在空腹进食时,通过胃酸消化而变成硬块,形成“胃柿石”,不仅阻碍消化,还容易导致腹痛、呕吐。 牛奶、豆浆等 众所周知,牛奶和豆浆都含有丰富蛋白质及矿物质元素,液体状能容易被人体吸收,我们也喜欢用牛奶和豆浆作为早餐的搭配,但如果在没有其它食物搭配情况下,空腹进食牛奶或豆浆,反而并不利于肠胃消化,导致所含的营养无法完全被人体吸收,不仅造成营养损失,更易伤及肠道,有碍消化,因此平常进食牛奶或豆浆时,建议还是搭配包或其它食物搭配食用,更健康。 高糖类食物,如蛋糕 甜食能让我们心神愉快,比如糖果、蛋糕等,平常作为饭后甜点或下午茶还是不错的选择,但高糖类食物并不适宜空腹进食,其一糖分是种极易让人体吸收消化的物质,空腹情况下进食大量糖分,会让人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充分吸收分解糖,易导致血糖升高,不利健康,其二是热量过高,易发胖。 浓茶、酒、咖啡等浓烈性饮料 茶能让我们心身平静,消腻消乏;咖啡能让我们提神除困;酒品能让们兴奋,但这三种浓烈性饮料,都不适宜空腹进食,会让我们的肠胃及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空腹喝茶,不仅会降低消化,还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茶醉”现象,空腹喝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容易出现肠胃方面疾病;空腹喝咖啡,同样会对胃产生刺激,平常进食这三种饮料时,都建议搭配食物一同饮用。      橘子、山楂、柠檬等酸度高的水果 平常吃太多油腻食物后,容易吃撑吃腻,就会尝试吃些酸度高的水果,比如山楂、橘子等水果,让肠胃消腻,当然饭后品尝正常不过,但并不适宜空腹进食,因为这类水果蕴含的有机酸较高,空腹进食的时候,肠胃较为薄弱,酸度高的水果会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痛等各种肠胃问题。(腾讯,鹿小菜谱,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年紀輕輕卻有了白髮?能轉黑嗎?

  老年人的头发之所以会变白是因为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由于头发基部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因此老人的头发会变白。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青少年生白发是由于头发髓质和皮质里黑色素颗粒减少或被空气填空的缘故。正常情况下,头发毛乳头内丰富的血管可以为毛乳头、毛球部提供充足的营养,黑色素颗粒就顺利合成。若黑色素颗粒在毛乳头、毛球部的形成过程中遇到障碍,或虽然形成但因某种因素不能运送到毛发中时,便会造成毛发髓质、皮质部分的黑色素颗粒减少或消失时就会出现白发。   到目前为止,引起“少白头”的具体原因还没有定论,很可能与精神因素、营养失调、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有关系。当然,“少白头”也有可能是身体出现问题的警示。当人体内缺乏某种物质,如维生素B、维生素D、血清钙或血清铁蛋白等,都有可能导致“少白头”。除此之外,毛囊受损和吸烟也会导致“少白头”。   当青少年出现“少白头”时,也不必太过慌张,可以从精神、饮食和药物等多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疗。精神方面需要患者保持精神愉悦,对此事不必太过忧虑和紧张,要学会劳逸结合;饮食方面可以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不要偏食,可以多食用一些豆类和蔬菜,它们含有的铜、铁等微量元素对黑色素的合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药物方面可以从中药和按摩入手,中药中的首乌片、桑葚膏等对治疗白发都有一定的作用,而头皮按摩可以促进头皮的血液循环,使毛乳头得到更多的营养,毛发髓质和皮质的黑色素随着增多,头发就会由白变黑。   本文由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二中高级教师黄少华进行科学性把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科普中国 作者: 尹茹,图片来源网络)

萬聖節適逢疫情 哪些活動高危哪些低風險

(■■在疫情阴霾下,不少万圣节传统活动都变得高危。 星报资料图片) 万圣节10月31日到来,对于小朋友来说,最期待便是穿上扮鬼扮马的衣饰,到了晚上逐户拍门讨糖果(trick-or-treating)。可是,在疫情阴霾之下,不少传统活动都变得高危。 尽管今年万圣节气氛未必一如以往热闹,仍有很多商铺早在9月初已开始销售万圣节产品。不过,如何在疫情期间安全健康地过节,是很多成年人、青少年及家长都应该关注的问题。美国疾控及预防中心(CDC)早前便在其网站上提醒公众,很多万圣节传统活动,存在传播新冠病毒风险,并有针对性提出一系列安全建议。 高危活动: ● 逐家逐户拍门,从陌生人手上接过糖果; ● 参加在室内进行、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化妆派对; ● 进入布置成鬼屋的室内地方,与他人挤在同一空间并高声尖叫; ● 与不属于同一家庭的人士共乘汽车; ● 饮酒或吸食毒品,影响判断力,增加做出危险行为的风险; ● 居住在疫情严重的社区,却往其他社区参加庆祝活动。 低风险活动: ● 与家庭成员一起雕刻及布置南瓜; ● 与朋友或邻居在保持社交距离下,在户外雕刻或布置南瓜; ● 为居所进行万圣节布置; ● 与孩子在社区内散步,欣赏其他屋主的户外装饰; ● 与朋友进行网上的万圣节化妆比赛; ● 与家人在家中一起观看万圣节主题电影; ● 与孩子在家中进行糖果寻宝游戏。 星岛记者报道

極端厭惡某種聲音?你可能得了恐音症

(  2020年搞笑诺贝尔奖线上颁奖礼,真正的诺奖得主(2007年经济学奖)埃里克·马斯金亲自颁奖。|来自网络)  9月17日,第30次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网上非常隆重地举行了,能和诺贝尔奖发生不正当关系,想必得主们很荣幸。   虽然“搞笑诺贝尔奖”听起来是个不太正经的奖项,但它可不是恶搞大赛,颁发对象都是真正的科学。这些研究看起来无厘头,甚至有点重口,但都是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做出来的。“看似让人发笑,实则引人深思”是搞笑诺贝尔奖的宗旨。   比如今年的医学奖,就给“杂音不耐受者”下了无情通牒:是病,得治。速来自检一下。   极端厌恶某种声音,你可能得了恐音症   在今年的搞笑诺奖中,3位精神科研究者将“恐音症”带入了公众视野。   他们调查了42位患者,发现81%的人受不了吧唧嘴的声音,64%的人讨厌别人呼吸的声音过大,59%的人受不了别人敲键盘的声音。这种“受不了”的情绪,已经上升到了“想打人”的程度。   研究者们最后得出结论,极端讨厌这些特定声音,其实是一种新的精神障碍——“恐音症”。     恐音症,听了想打人(众:正常人也想打人)。|来自网络   恐音症非但不“搞笑”,而且还会让许多患者因此丧失社会功能,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因为他们讨厌的声音,都是人类产生的;动物的声音,或者病人自己的声音,都不会引起同样的痛苦。   恐音症患者听到讨厌的声音后,通常表现为烦躁,然后迅速转变为愤怒,甚至是攻击性情绪。吃东西、嚼口香糖和在键盘上打字的声音都是常见的触发因素,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虽然恐音症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还没有官方标准,而且很容易被患者忽略,但是一项针对全球近500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有20%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恐音症。可以说,恐音症是一种被人小瞧了的精神疾病。   恐音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从轻度的不耐烦,到使人神经衰弱,都有可能。有些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自己的症状,也有人甚至无法忍受基本的社交场合。   对比普通人和恐音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引起恐音症反应的声音都是触发性的,譬如正常的咀嚼声和电话铃声。一般的背景音,以及所有人听了都会不快的声音,则不会引起差别。   在听到触发声音时,恐音症患者大脑中的“前脑岛皮层”的活动变强了,同时伴随着皮肤电信号的增强和心率的升高。并且,患者越是感觉某一个声音刺激能够引发恐音症反应,前脑岛皮层就越是活跃,对这种声音的情绪反应也就越激烈。   “恐音”的本质,是一种强迫症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恐音症?这需要归咎于我们内心的强迫性倾向。对许多恐音症患者来说,他们越是想要忽略让自己厌恶的声音,就越是会在这种声音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事实上,即使是正常人也会常出现强迫性倾向。呼吸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如果你刻意留意自己的呼吸,希望呼吸正常,呼吸就开始变得紊乱了。   针对强迫性倾向,心理学家还设计了著名的白熊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参与实验的人被单独隔离在一个实验室里,坐在一张有麦克风和呼叫铃的桌子跟前,实时报道自己的思绪。   在第一个五分钟,实验人员要求大家随便说自己心里想到的任何东西;第二个五分钟,实验人员提出要求,让他们不要想白熊,如果有人想了白熊就要按铃。结果,平均每个人都在五分钟内按了6次铃。其中一位女性,在努力克制自己的前提下还按了整整15次铃。   当然,有些人确实能够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不去想白熊,但紧接着第三个五分钟开始后,实验人员又允许大家想白熊,这些在第二个五分钟压抑自己不去想白熊的人,在第三个五分钟时脑子全都被白熊占领了,其中有一个人按铃16次,有14次都提到了白熊。   白熊实验告诉你,什么叫“我控制不住我自己”。|来自网络   这就是白熊实验中表现出来的困境:你越不想要的东西,反而越会占据你的思想,你试图赶走的念头,可能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回到你的脑海中,这种困境被心理学家称为“白熊效应”。   恐音症患者受“白熊效应”影响尤为明显,他们对某种特定的声音过分在意,有强烈的愿望去忽略这种声音的存在,结果就是,这种声音以更加强烈的方式占据了他们的注意力,以至于在工作时无法集中注意力,非常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一塌糊涂的人际关系则更会让他们走进自闭的牢笼。   有人讨厌声音,也有人讨厌鼻子   值得一提的是,像恐音症这样以对特定事物的恐惧为核心特征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精神病学家森田正马在《神经衰弱与强迫观念的根治法》一书中举了“鼻尖恐惧症”的例子。患者总是会忍不住注意自己的鼻子尖,譬如:正在看书的时候,眼光总是不断扫视它,越是不想看它,却越会去看它,越想把精力集中在读书方面,却越加放心不下似地总得不断去看,以致精神恍惚不安,一点儿也学不进去了。   鼻尖恐惧症患者为了不让自己看到鼻子尖,会想尽各种办法,有的会用手掩盖着鼻子,有的会把书高高举过额头去看,甚至有的会选择做手术将鼻子切掉一部分。与恐音症的心理机制很相似,鼻尖恐惧症患者也是对某种特定事物(鼻子尖)过分排斥,以至于激活了“白熊效应”,导致这种被排斥的事物不断出现在脑海中,干扰了工作的节奏。   无论是恐音还是鼻尖恐惧,刻意压抑感受是无法让症状减轻的,相反,改变患者对厌恶刺激的体验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研究者找到了一群讨厌吃饼干声音的恐音患者,让他们一边听这种声音,一边闻饼干刚出炉的香气,就这样,恼人的声音和美好的体验联系在一起,也逐渐变得容易接受起来。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本次搞笑诺奖得主提出的——方法当然是正经的——那就是:把这种声音想象成别的声音。比如,在别人吧唧嘴让你想发疯的时候,尝试把吧唧嘴的声音想象成鞋子走在湿哒哒的泥土上的泥巴声,也会好一点。   而当恐音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时,药物治疗就变得尤为必要。实验证明,服用抗抑郁药物对缓解恐音症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收治的184名恐音症患者当中,有83%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另一个“搞笑”研究:浓眉的人更自恋   除了“恐音症”外,一个关于“眉毛暴露自恋”的研究也在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中备受瞩目,获此奖项的两位研究者发现,眉毛越浓密,普遍越自恋。事实上,浮夸型自恋者对于他人认可和赞赏的强烈渴望,会让他们努力保持眉毛的清晰,让自己在人群中更容易辨识。所以,并不是眉毛浓密会让人变得自恋,而是自恋者会刻意修饰眉毛,使其变得浓密,进而吸引他人,体现自己男性/女性气质,以在求偶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自恋者的表现不仅体现在修饰眉毛上,事实上,他们还容易“自拍成瘾”。所谓“自拍成瘾”,指的是有这种倾向的人总有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的冲动。与药物成瘾相似,“自拍成瘾”也有很强的“戒断反应”,这体现为“手机分离恐惧症”,一旦离开手机,他们就感到焦虑,即使清楚不应该过度自拍,却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研究者发现,经常发自拍的人有一种“夸张型自恋”,这种自恋与不稳定的自尊心有关,表面的自恋背后,实则是渴望获得关注,融入群体,自拍成了弥补自尊心或情感空白的方式。   看来,如果你有一位眉毛浓密的朋友,还经常发自拍,也许ta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位内心自恋的人了,这时,别忘了为ta多点几个赞,要知道,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关注和正面评论,会让自恋者获得快感,乐此不疲。   如花如果有手机,应该会拍很多九宫格吧。|来自网络   迄今为止,“搞笑诺贝尔奖”已经连续举办三十届了,它似乎在提醒我们科学可以是既严肃又有趣的——严肃的研究方法与有趣的科学话题结合在一起,往往可以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公众获得新的洞见。刷新一种对世界的认知,保持一份对他人的悲悯,这才是藏在“搞笑”背后的深刻含义吧!   顺便一提:特朗普等九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因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给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和医生们频频 “上课”,而荣获医学教育奖,掌声献给他们└(~~└)   文章由“十点科学”(ID:Science_10)

牙齒健康很重要!你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確保護它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牙齿健康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成年人满口牙齿在28至32颗之间,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保护牙齿的“8020”计划,即80岁保留20颗功能牙。但是在我国,牙齿养护现状不容乐观。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保健科主任郑树国教授表示,有牙病别拖着不治,因为牙病会在一点一点地拖延中,越来越严重。   如何发现牙齿健康出现问题了?   如果发现牙龈出血,这往往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提示口腔健康状态已经不是很理想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菌斑导致的牙龈炎。这时牙龈处在早期表浅的炎症状态,通过保持口腔卫生,以及一些简单治疗(如洁治,也就是“洗牙”),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   还有一种是已经出现牙周炎的表现。牙齿在口腔当中就像大树在土壤中一样,患牙周炎后,就好比树根周围的土壤流失,牙根暴露出来,专业称为附着丧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进展为牙周炎了。此时单靠认真刷牙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治疗才能控制炎症。   牙周疾病都有些征兆,首先,是牙龈出血。专家提醒,刷牙的时候如果发现牙刷上黏了一些血渍,或者在咬苹果、馒头等食物时留下带血的齿痕等,这往往提示牙龈可能出现炎症了。   另外,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要特别注意。例如突然觉得牙齿咬东西没有力量,或者牙齿出现松动,出现不太好的口气。这都是身体在提醒你:牙周状况不好了。建议尽早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口腔检查。   好好刷牙能不能护好牙周?   很多口腔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是牙菌斑。虽然通过有效的刷牙可以去除牙菌斑,但是并不能将其完全清除干净。随着菌斑不断形成,唾液当中钙和磷等矿物成分会附着其上,形成牙石。   有部分牙石肉眼可见,附着在龈上,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龈下,它们不断刺激牙根周围的牙周组织,产生炎症。通过日常的刷牙,并不能将其清除。   对此,洗牙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它可以去除龈上的菌斑、牙石。   此外,对于龈下菌斑和牙石的去除,还需要系统的牙周治疗。只有有效去除了龈上和龈下的菌斑和牙石,才能使牙周组织有一个很好的恢复环境,进而有效地解决牙周问题。   专家表示,普通牙刷和电动牙刷比起来,在去除牙菌斑的效率上是没有显著差别的。很多临床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使用普通牙刷,当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后,一方面可以达到和电动牙刷一样的菌斑去除效果。另一方面,刷牙的精细动作使手部得到锻炼,一举多得。可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更为关键。   首先,在选择牙刷时,尽量选小刷头牙刷——在刷牙时,更为灵活,尤其容易进入不易清洁的部位,以便提高清洁效率。   其次,刷毛软硬要适宜。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因为牙周疾病或者已出现牙龈退缩,牙根暴露,适合选用软毛牙刷。而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刷牙时容易清洁不到位,那么这时可以选刷毛稍硬一点的牙刷。   第三,刷毛尖端要磨圆,对牙表面的损伤会相对较小。   最后,刷柄要防滑,可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款式,更方便持握。   天天刷牙虫牙还会找上门?   虫牙临床称为龋齿,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牙齿本身。有一部分人牙齿发育不理想,容易被酸性等物质腐蚀,更易得龋齿。   第二是导致龋齿的细菌。口腔中细菌非常多,平时刷牙可以去除一部分,但实际上即使掌握了正确的刷牙方法,也只能清除大约50%的牙菌斑。   第三是人们的日常饮食。有些人喜欢甜食、饮料,摄入大量糖分,在被口腔中的产酸细菌酵解过程中产生酸性物质,进而腐蚀牙齿。   专家强调,龋齿的早期治疗非常关键。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很坚硬,没有神经分布。当龋齿在早期时,只局限在牙釉质表层,在用工具清除被腐蚀的部分时,实际上人是感觉不到的。而如果治疗不及时,龋齿越来越深,波及牙齿内部的牙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牙神经”,再进行治疗,痛苦可想而知。   有的人不以为意,觉得可以忍两天、吃点镇痛药,甚至用一些止痛“偏方”。这是不对的,因为龋病这时还在进一步扩散,一旦扩展到牙髓后,不仅会带来疼痛,龋坏中的致病菌以及炎症的有害代谢产物会进入血管,随着血液循环游走于全身各处,可能对心、肾、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洗牙会让牙缝变大吗?   牙石形成后会逐渐压迫牙龈退缩,占据牙间隙位置,当通过洗牙将牙石去除后,牙间隙再次空出来。但由于牙龈此前已经退缩,有人甚至形成了牙根暴露,感觉上好像是洗牙后牙间隙变大。   事实上,通过清除牙石,是为原先受到挤占的牙周创造了恢复空间,所以单纯洗牙是不会让牙缝变大的。   洗牙通过超声波的爆破、震动作用,将牙石震碎,并通过水的冲洗将其清理干净。它对牙齿本身是没有影响的。专家解释说,将牙齿通过超声洁治后,放到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牙表面并没有造成损伤。因此,到正规医疗机构定期洗牙,对于保持口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   智齿到底应不应该拔?   大多数人有4颗第三磨牙,就是通常所称的智齿。专家认为,如果智齿萌出很理想,长得比较整齐,并且咬合关系也很好,是可以保留的。   而有些长出一半的智齿,位置不正,导致周围的牙龈组织形成盲袋,食物残渣、细菌等容易堆积其中,容易引起炎症、疼痛,或者对相邻牙齿造成影响。这类情况的智齿可能就要拔除了。建议出现智齿萌出异常情况时,一定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多久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才好?   很多人每年都会进行常规体检,其实口腔也需要这样的检查。一些口腔早期疾病,非专业人士很难发现。通过定期进行专业检查,能尽早发现问题。   对正常成年人来说,一般每年需进行至少一次口腔检查。对于易患口腔疾病的成年人,比如有易患龋齿或牙周疾病的情况,建议缩短口腔定期检查的间隔时间,每年进行两次口腔检查。   对处于发育时期的儿童来说,身体变化往往很快,另外饮食习惯和口腔清洁习惯也较成年人更差,因此定期检查的周期要更短一些,一般建议每年至少两次口腔检查。对一些发育不良、易感口腔疾病的孩子来说,可能每3个月就需要口腔检查一次。   另外,对于备孕的年轻女士来说,口腔的健康问题也要在怀孕前及早解决,以便孕期更平稳、更健康,也更利于将来宝宝的生长发育。(人民日报 记者 喻京英,图片来源pixabay)

流感季近在眼前 如何分辨得了流感還是新冠?

如何分辨流感和新冠的区别? 不做测试是无法分辨的。流感和新冠的症状非常相似,您可能需要进行测试,以了解是什么让您感到痛苦。 身体疼痛、喉咙痛、发烧、咳嗽、呼吸急促、疲劳和头痛是两者共同的症状。 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患流感的人通常在患病的第一周感觉最不舒服。而得了新冠9后,人们可能会在第二周或第三周感觉最严重,他们可能会病得更久。 另一个区别。新冠比流感更有可能导致味觉或嗅觉的丧失。但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症状,所以它不是一种可靠的区分方式。 然后就只剩下检测了。随着今年秋天北半球流感季节的到来,检测将变得更加重要。医生将需要知道测试结果,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你也有可能同时感染两种病毒,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和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丹尼尔·所罗门博士说。 他说,你是否接受一种或两种病毒的检测,可能取决于检测的可用性,以及在你居住的地方流行的是哪种病毒。 "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流感在社区传播,所以还不建议对流感进行广泛的测试,"所罗门说。 流感和冠状病毒都会通过飞沫从鼻子和嘴巴传播。两者都可以在人们知道自己生病之前传播。流感具有较短的潜伏期,也就是说感染后一到四天就会感觉不舒服。相比之下,新冠病毒,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需要两到十四天。 平均来说,COVID-19比流感的传染性更强。但许多COVID-19患者不会将病毒传播给任何人,而少数人却会将病毒传播给许多人。所罗门说,这些“超级传播者事件”在新冠中比流感更常见。 预防流感始于每年针对流行的流感病毒株注射流感疫苗。卫生官员希望今年接种流感疫苗的人数能达到历史新高,这样医院就不会同时被两种流行病所淹没。 目前还没有针对COVID-19的疫苗,虽然有几个候选者正处于最后的测试阶段。 针对新冠的预防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洗手,这些同时也能减少流感的传播。卫生官员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警惕,这样可以减轻今年流感季节的严重性。(都市网Rick编译,图片来源图库) (ref:https://www.cp24.com/news/how-can-i-tell-the-difference-between-the-flu-and-covid-19-1.5119854)

久蹲起身後眼前發黑是什麼病?

​​蹲久后起身头晕,难道又是低血糖惹的祸?久蹲过后,眼前发黑到底是不是患病了?头晕眼黑的那几秒真的不知所措,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难受的窘境? 小编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每次上厕所蹲的时间太长,猛地起来就会头晕眼黑?生怕自己会瘫在地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四肢无力的感觉让人对“蹲”这个动作更加害怕,难道是我低血糖?难道是我减肥过于努力?难道是我天生娇弱? 别把所有头晕都归结为低血糖! 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浓度是3.89~6.11mmol/L,可是小编刚体检过,血糖指标一切正常,为什么还会这样呢?低血糖会使我们出汗,颤抖,饥饿,它带给我们的眩晕是长时间的直到进食后才会缓解,而我们平时蹲久后眩晕,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缓解,只会带来短暂的不适感。所以这并不能把“锅丢给低血糖背”。但是面对低血糖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严重的患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更为严重的症状。 久蹲后,眼前发黑到底是不是患病了? 小编屡屡发生这样的状况,到底是不是病,还能让我笑着活下去吗?其实也没那么严重,是血虚惹的祸。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女性的症状可能更加突出。血虚的人,身体易感到疲劳,难以集中精神,稍稍进行些体力活动就会表现的有气无力。 可是,有的人身强体壮,也常出现久蹲后头晕眼黑的症状,难道是另有“疑凶”?其实,有一种疾病叫做“直立性低血压”。和血虚还不太一样,血虚有可能是天生造成的,久病不愈所致的几率较大,而直立性低血压则是普遍的、后知后觉的。当我们眩晕的时候,其实是人蹲着的时候,腿部是弯曲的,这个时候血液循环受阻,上下流通并不通畅。蹲着的时间越长,血液流通越差,大量的血液聚积在上半身。人突然站起来时,血管的压力瞬间解除,血液循环恢复正常。那么这时上半身的血液就会迅速向全身扩散,导致上半身特别是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从而产生眩晕,眼前发黑的症状。人的大脑和眼睛对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特别敏感,即使是短暂性的供血不足,也会引起大脑和眼睛的功能性的障碍。 但这到底是不是病呢?我可不想有一天直接晕倒在地上!这样的情况应该予以重视。看似不起眼的疾病,往往会酿成大碍。直立性低血压疾病往往会衍生出更多可能性。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他们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面对短时间突然头晕眼黑没有能够抵御的能力,就会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因摔倒等不可抗的结果,而使身体造成二次损伤。年轻群体也应注意,这可能是身体患病的信号之一,会破坏中枢神经,使自律神经功能变得迟钝不敏感。 我可不想再头晕眼黑了,可是怎么办才好? ①作息时间要规律,时间的合理安排十分重要。 小编发现,这种症状越发的年轻化,周围的同事都有过这样的症状,痛苦的那几秒钟真是无能为力,只能双眼紧闭,慢慢消除眩晕。这其实和我们的作息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年轻人长期处于一种高饱和的状态,24小时一天,其中只给睡眠留5个小时简直是会让身体处于一种极不健康的状态,长久下去,坐立行走每一个动作都显得相当艰难。合理安排作息,让休息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给足了好的休息时间,工作生活才会更加顺畅的进行。 ②运动可以救命,生命在于运动。 人每天需要做无数个动作,可是对于有针对性的运动在近些年来才开始普及和被发觉。如果经常缺乏运动,我们走几步路就会气喘吁吁,这就是缺乏运动的亚健康,所以必须重视起来,因为长时间不运动,当蹲着站起来的时候容易晕倒引起各种疾病。 ③吃咸一点儿,可缓解眩晕症状。 无论是哪一种低血压病人,都可以适当多吃些咸一点的食品,因为盐能使血压上升.每天多喝水,多运动能增加血容量,还可吃些桂圆肉,大枣,红小豆等,不但能增加营养,还有利于纠正低血压。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头晕眼黑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病急乱投医,也不能胡乱往身上揽病,更不能有病不治。如果硬拖着有用的话,那还要医生干嘛!但是健康小编无法治病哦!(网易健康)

膽固醇太低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很多人对胆固醇退避三舍。尤其是老年人,更是把胆固醇当作洪水猛兽,恨不得天天吃素。   不过,最近的一项科学新闻可能会让这些人能警醒过来:我国复旦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血胆固醇水平太低,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不想看科学研究的朋友们,可以直接看小标题和重点句子,以及后面的建议。   「上海老年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流行病学研究,它跟踪了上海市的一批老年人,定期了解他们的饮食状况和检查数据。在这项和血胆固醇水平有关的研究中,共跟踪了 1556 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跟踪时间为 5.2 年。   在跟踪开始时,这些老年人都检测了胆固醇水平。在 5 年多的期间当中,有 95 人被诊断为老年痴呆,31 人诊断为其他类型痴呆。   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当中,血浆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越高,老年痴呆风险越低。TC 和 LDL-c 水平最高的一组,和最低的一组相比,总的痴呆风险分别降低 38% 和 53%。而 LDL-c 和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的关系最为密切,最高的一组,和最低的一组相比,风险下降 50%。   然而,在有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与痴呆无关。   胆固醇水平太低,心理行为健康风险大   其实,血胆固醇水平太低预示着多种健康风险,这说法并不新鲜。   早在 1994 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有癥狀測試卻陰性?專家警告不要把孩子送學校

【星岛综合报道】两名多伦多儿科专家对父母提出警告,如果孩子出现可能和新冠病毒有关的症状,那么哪怕孩子新冠病毒测试阴性,也应该把孩子留在家里,因为对儿童进行的测试会产生不准确的结果。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两名专家说,流感季节近在眼前,孩子如果流鼻涕、咳嗽或喉咙痛,就可能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流感,或是普通感冒,但医学专家并不总是能准确分辨。 库里克医生(Dr. Dina Kulik)是儿科专家和急症医生。她说,如果孩子发烧、流鼻涕、起红疹,或者头晕,父母就应该将孩子视为感染新冠病毒对待。 她说,她百分之一百肯定,测试既不准确,也不可靠,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她认为,所有症状都应该被当做感染新冠病毒对待。 库里克说,尽管安省允许儿童在症状消失24小时后,如果测试新冠阴性,就可以返校,但她认为父母应该把孩子留在家里隔离两周。 她还说,不但孩子如果觉得不适应该隔离14天,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这么做。 库里克有4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她说能理解父母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如果把有轻微症状的孩子送去学校,就会增加其他人生病的风险。 斑纳芝医生(Dr. Anna Banerji)是儿科传染病专家。她说,因为儿童经常症状更轻微,或者完全没有症状,所以当他们出现任何新症状时,他们应该留在家里至少一周。 她表示,孩子们总会生病的。我们周围有各种病毒,我们无法知道是什么病毒导致了孩子生病。 假阴性测试结果令人担忧 斑纳芝和库里克两位医生都表示,安省学校的新冠爆发计划过于依赖测试结果。测试经常出现假阴性,从而导致学生把病毒带到学校。 安省允许出现症状的儿童如果测试阴性,那么在症状消失24小时后可以返校。如果班级有人测试阳性,那么全班都将回家隔离。所有这些人都应该尽快进行测试,但省府并未下令一定要进行测试。 库里克说,仅仅依靠测试来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返校是不明智的,“除非我们完全知道测试的可靠程度和准确程度。” 斑纳芝则指出,有时候家中其他成员测试新冠阳性,孩子有同样症状,却测试阴性。 父母们处境艰难 史蒂奎(Romana Siddiqui)住在密市,是3名孩子的母亲。她说,她之前对安省政府的返校计划寄予很高期望,何况联邦又增加了拨款,但是她说现在感到很失望。 史蒂奎是一个抗议政府削减教育经费的父母权益团体的成员。她希望政府能执行更多规程。她最担心的是班级人数过多。 她说,她知道家长们处境艰难。“我不想送我生病的孩子上学,我也不想其他家长送他们生病的孩子上学。但是基于我在日托中心的工作经验,我知道有时候父母不得不这样做。” 她希望政府为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父母提供更多有薪病假。 安省省府声明 安省劳工厅发言人德利纳(Janet Deline)在声明中表示,省府已经通过议案,保护由于新冠病毒不得不留在家里的工人不失去工作。“这包括当你照顾由于生病需要隔离的孩子,或者学校关闭不能上学的孩子,或者当你遵循医疗专家的建议留在家里时。” 她还指出,联邦政府的190亿元安全重启资金里,11亿元用于临时全国病假项目,为那些没有有薪病假的工人们提供10天有薪病假。 教育厅:安省计划可能做出改动 安省教育厅发言人柯拉克(Caitlin Clark)在发给CBC的电邮里说,政府的重开计划听取了全国最好医学专家的意见。 柯拉克表示,安省比其他省份在重开学校上花费的资金更多。安省实施了“积极的”口罩政策,聘请了超过1,300名监管人,支出了7,500万元用于额外清洁和聘请600多名公共卫生护士。 柯拉克说,如果出现新证据,安省计划将根据最佳建议做出改动。 (CBC图片)T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