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12:46:18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有症状测试却阴性?专家警告不要把孩子送学校

【星岛综合报道】两名多伦多儿科专家对父母提出警告,如果孩子出现可能和新冠病毒有关的症状,那么哪怕孩子新冠病毒测试阴性,也应该把孩子留在家里,因为对儿童进行的测试会产生不准确的结果。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两名专家说,流感季节近在眼前,孩子如果流鼻涕、咳嗽或喉咙痛,就可能是感染了新冠病毒、流感,或是普通感冒,但医学专家并不总是能准确分辨。 库里克医生(Dr. Dina Kulik)是儿科专家和急症医生。她说,如果孩子发烧、流鼻涕、起红疹,或者头晕,父母就应该将孩子视为感染新冠病毒对待。 她说,她百分之一百肯定,测试既不准确,也不可靠,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她认为,所有症状都应该被当做感染新冠病毒对待。 库里克说,尽管安省允许儿童在症状消失24小时后,如果测试新冠阴性,就可以返校,但她认为父母应该把孩子留在家里隔离两周。 她还说,不但孩子如果觉得不适应该隔离14天,其他家庭成员也应该这么做。 库里克有4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她说能理解父母面临的巨大压力。但是,如果把有轻微症状的孩子送去学校,就会增加其他人生病的风险。 斑纳芝医生(Dr. Anna Banerji)是儿科传染病专家。她说,因为儿童经常症状更轻微,或者完全没有症状,所以当他们出现任何新症状时,他们应该留在家里至少一周。 她表示,孩子们总会生病的。我们周围有各种病毒,我们无法知道是什么病毒导致了孩子生病。 假阴性测试结果令人担忧 斑纳芝和库里克两位医生都表示,安省学校的新冠爆发计划过于依赖测试结果。测试经常出现假阴性,从而导致学生把病毒带到学校。 安省允许出现症状的儿童如果测试阴性,那么在症状消失24小时后可以返校。如果班级有人测试阳性,那么全班都将回家隔离。所有这些人都应该尽快进行测试,但省府并未下令一定要进行测试。 库里克说,仅仅依靠测试来决定孩子是否可以返校是不明智的,“除非我们完全知道测试的可靠程度和准确程度。” 斑纳芝则指出,有时候家中其他成员测试新冠阳性,孩子有同样症状,却测试阴性。 父母们处境艰难 史蒂奎(Romana Siddiqui)住在密市,是3名孩子的母亲。她说,她之前对安省政府的返校计划寄予很高期望,何况联邦又增加了拨款,但是她说现在感到很失望。 史蒂奎是一个抗议政府削减教育经费的父母权益团体的成员。她希望政府能执行更多规程。她最担心的是班级人数过多。 她说,她知道家长们处境艰难。“我不想送我生病的孩子上学,我也不想其他家长送他们生病的孩子上学。但是基于我在日托中心的工作经验,我知道有时候父母不得不这样做。” 她希望政府为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的父母提供更多有薪病假。 安省省府声明 安省劳工厅发言人德利纳(Janet Deline)在声明中表示,省府已经通过议案,保护由于新冠病毒不得不留在家里的工人不失去工作。“这包括当你照顾由于生病需要隔离的孩子,或者学校关闭不能上学的孩子,或者当你遵循医疗专家的建议留在家里时。” 她还指出,联邦政府的190亿元安全重启资金里,11亿元用于临时全国病假项目,为那些没有有薪病假的工人们提供10天有薪病假。 教育厅:安省计划可能做出改动 安省教育厅发言人柯拉克(Caitlin Clark)在发给CBC的电邮里说,政府的重开计划听取了全国最好医学专家的意见。 柯拉克表示,安省比其他省份在重开学校上花费的资金更多。安省实施了“积极的”口罩政策,聘请了超过1,300名监管人,支出了7,500万元用于额外清洁和聘请600多名公共卫生护士。 柯拉克说,如果出现新证据,安省计划将根据最佳建议做出改动。 (CBC图片)T04

塑料中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流言:塑料中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美国医师协会发现了引发癌症的原因 1.不喝塑料杯子中的茶、咖啡或任何热的饮品。 2.不要吃任何包在纸里的或塑料袋子中的热食(如炸薯条) 3. 不要吃塑料盒中的食品或微波食品。 当塑料暴露在高温下时,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引起52种癌症。因此,必须避免饮用各种软饮料,如可乐、百事可乐、AV、芬达等所有浓缩果汁。 真相解读: 食品包装是现代企业加工食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塑料包装因其优良的加工性能和成本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市面上食品包装中。一方面,可有效延长食物保质期减少浪费、保障食品的安全卫生;另一方面,透明的塑料包装使食品信息更加清晰,进一步提高了商品形象与价值。而网传塑料包装产生的化学物质会影响包装内的食品,食用后引发癌症,这一说法是否科学呢? 随着人们食品消费需求的提升,食物选择逐渐丰富化,种类逐渐多元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和增加食品附加值,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对食品进行包装成为现代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塑料由于化学结构稳定,良好的成膜加工特性,具有隔绝空气,防止微生物污染,有效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等功能成为使用最多、发展最快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市场应用量超过食品包装材料总量的50%,居各种包装材料之首。 网传塑料包装会产生52种化学物质污染食品,食用后会引发癌症,所以千万不能食用各种塑料包装的食品,这一说法是非常不科学的。 常用的食品塑料包装材料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由单体通过化学方法聚合而成,分子量很大,不会向食物轻易迁移。 食品包装属于《食品安全法》的监管范畴,其中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规定包装塑料在和食品接触时迁移量不得超过0.01 mg/kg,这种剂量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 正规的食品包装和食品生产企业都必须经过相关政府部门严格的评审程序和产品质量检验才会被授予生产许可证,保证了包装材料都是满足食品安全要求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塑料包装会引发癌症,癌症的病因非常复杂,不能将其简单的归因于塑料。 总而言之,市面上正规厂商生产使用的食品塑料包装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安全性有保障,不存在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会致癌的可能。 (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 ID:Science_Facts出品,图片来源pixabay)

皮肤发痒一抓一片红 你可能患上这个病

  入秋后,不少人会感觉皮肤变得特别干燥、瘙痒,甚至一挠一片红斑,这可能是患上了特应性皮炎。那么,什么是特应性皮炎?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特应性皮炎?有哪些外治的小方法?听听专家的说法。   特应性皮炎有三个特征   特应性皮炎又叫特应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往往伴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特应性皮炎不会传染,但具有遗传倾向,当直系亲属中有人患有特应性皮炎则应当提高警惕。   辨别是否患有特应性皮炎要抓住“剧烈瘙痒”、“干燥”和“湿疹样皮损”的特征。   瘙痒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因过冷、过热的刺激、出汗、情绪变化、毛织品的接触而激发,夜晚、入睡前还可出现阵发剧痒。   皮肤是隔离人体与外界的重要屏障,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会导致水分丢失增加,出现皮肤干燥,脱落鳞屑。   特应性皮炎根据年龄可分为三期,婴儿期(出生~2岁)皮损以面颊、额及头皮多见,根据皮损特征分为渗出型、干燥型和脂溢型;儿童期(2~12岁)根据皮损表现分为湿疹型(与成人慢性和亚急性湿疹相似)和痒疹型(全身散发痒性丘疹);青少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多为局限性干燥损害、红斑或丘疹,苔藓样变,伴灰白鳞屑和色素沉着,主要发生于肘、腘窝、颈前及侧部。   如何预防特应性皮炎呢?   入秋以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都逐渐下降,低温低湿的情况下,我们的皮肤屏障功能也会下降,增加了与环境中刺激物及过敏原的接触,导致特应性皮炎加重或复发,因此如何进行日常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①避免烫洗。建议水温32~37℃,时间小于10分钟,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每日或隔日1次,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皮肤的行为。   ②使用足量润肤剂。每日使用2次或以上,每次沐浴后应立即(2分钟内)使用润肤剂。   ③穿衣:穿着衣物需宽松,避免接触毛织品、颜色鲜亮、含有荧光剂的衣物。贴身衣物勤换洗,根据温度变化灵活增减衣物,防止过冷或过热刺激。   ④饮食:饮食需营养丰富,避免盲目忌口,可以食用一些清淡而富含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糙米、荞麦、栗子、胡萝卜、青椒、苹果等。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规避明确的过敏食物,当不确定食物过敏种类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   ⑤居住: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勤通风;避免使用地毯,避免养宠物、花草;保持环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当环境干燥时可以使用加湿器。   ⑥出行:锻炼身体,但避免进行大量出汗的剧烈运动;外出时避免晒伤,可以使用SPF 15或更高的防晒霜,或选择遮阳伞等物理防晒;避免去动物园、植物园等动物毛屑、花粉聚集地;若目前服用抗组胺药容易出现困倦,应避免驾驶汽车或操作机器。   对于正在发作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可以做些什么?   认真做好日常护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保持心情愉悦。   外用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治疗,但不少患者担心药物的副作用而不愿使用。实际上,在正规医院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副作用很少发生,因此我们不必过分担忧。   许多患者拿到药物后不知道如何使用,对“指尖单位”感到疑惑。指尖单位是用来衡量药物涂抹量的,即从标准包装软管(管径为5mm)挤到成人从食指指尖到第一指间关节的长度的剂量,这么多药量的药膏可以涂抹成人(涂药人)两个手掌的面积。   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是个不错的选择,内服可以调理脏腑气机,减少复发,湿敷、外涂控制局部症状,多管齐下快速控制病情还能减少激素等药物的使用。寻求中医药治疗需要到正规医院,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相关阅读:   皮肤科外治小常识   如果特应性皮炎发作时,皮损红斑,灼热而无渗液,可以炉甘石洗剂外涂,每日3-4次。   如果出现局部糜烂、渗出的皮损,可以用中药溶液冷湿敷,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湿敷间隔期外搽抗生素药膏抗感染,局部干裂紧绷感时可以涂芝麻油、食用橄榄油等润泽肌肤。   如果局部出现干燥、脱屑、肥厚苔藓样皮损,应用油剂、膏剂充分滋润,一旦干燥就涂抹,也可以使用含有中药的软膏。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孙占学(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敲黑板!背疼的最佳解决方法是这个

大约80%的美国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间点都出现过背痛。在以往,他们中有许多人都被告知过,除非是明确的、可治疗的损伤,治背疼只有一个法子:休息。但是现今的研究告诉我们,解决方法恰恰相反。 美国物理治疗协会的发言人、犹他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临床物理治疗副教授Eric Robertson表示:“好好休息、别让背部太紧张的建议和我们如今了解到的最佳做法相矛盾。”物理治疗医师以及医生遭遇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我们其实不知道疼痛的起因。Robertson说,任何肌肉的疼痛都可能是因为过于紧绷或者僵硬,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力量薄弱或者运动方向不正常。他说就像是一台车,如果有一处弱点,那么其他部件就会损耗的更厉害——所以你才会感到疼痛。 加强核心和背部肌肉的力量,能够有效帮助治疗和预防背部疼痛。好消息是,不用做大量的力量训练也能见到效果。你运动的越勤,出现疼痛的可能性越低。 “每天多站站,可以的话多走走,定期拉伸一下臀部、腘绳肌和髋屈肌也是一个积极预防这些问题的好方法,”美国运动协会的Lauren Shroyer说。Robertson也同意他的观点。他说步行是背疼的最佳锻炼方式之一,因为这种方式无承重又容易做——只是多运动也是有帮助的。背痛是越来越多久坐生活习惯的人会出现的结果,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运动,就足以增强核心和背部的力量,以缓解疼痛。 不过,力量训练可能会更有帮助。研究表明,即便低级别的力量训练也可以改善背部疼痛。背部不适通常是因为其他部位的薄弱导致的,比如说臀肌和内收肌,两者都位于臀部和腿部。利用深蹲、腿推举或者任何种类的单腿训练之类的训练都能够加强这些肌肉,对背部疼痛的缓解有帮助。 如果你的背目前正在疼,那你应该去咨询一下物理治疗医师,专门针对你的身体和疼痛来设计一套方案。但如果你想靠综合训练来预防背部问题,Shroyer也有一些建议。 初学者可以尝试以下的训练:   臀桥 自重深蹲 鸟狗式 改良版的侧棒式支撑   如果你掌握了以上的训练方法,或者你已经挺有经验了,可以试试这些:   罗马尼亚硬拉 哑铃深蹲或者酒杯深蹲 平板支撑和侧棒式支撑 超人训练(俯卧两头起)   力量训练也要搭配着拉伸运动。Shroyer推荐一款基础项目来避免背部问题。“总的来说,当你没有感到急性疼痛,并且想要主动预防,拉伸臀部,强化腿部以及核心力量是最好的常规项目。”详细的可以看看Williams的下背屈伸训练,数字4梨状肌拉伸,猫牛式拉伸还有仰卧鱼王式拉伸。 Shroyer说,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腰椎位置来找出最有帮助的训练方式。侧身对着全身镜,观察自己的腰椎曲度。如果腰椎很直,那么腘绳肌拉伸最有效。如果曲度很大,那髋屈肌拉伸会最有效。 如果你有些轻微疼痛,或者只是想要防止以后出现背部问题,目前的这些建议就足够用了。但许多慢性背痛的人发现,即便这些基本的拉伸或者运动也很难做到。 “所有的疼痛都是身体和精神上的综合反应,”Robertson说。这似乎有点扯远了,但事实是克服不适大部分是在于克服对疼痛的恐惧。 他解释说,如果你每次运动的时候都会疼,会变的害怕运动也是正常的——这就是物理治疗医师的工作了,他们能让你更多的运动,以克服恐惧感。很多人还被告知他们只是背不好。Robertson说,但实际上大约90%的背疼并不严重,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人只需要正确的训练就能够消除疼痛。一些人的背痛会突然复发,但这不意味着背疼会跟着他们一辈子。 Robertson说自己也会断断续续的出现背疼,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斗争。“每一次疼的时候我都感觉背痛永远都摆脱不掉了。承认这一点是OK的——它很可怕,也让人难以承受,”他说,“我们都应该从一个更积极的角度谈论背疼的问题,它现在或许很糟糕,但是能被克服。”(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长时间对着屏幕看 眼睛发干怎么办?

  随着电子化办公、网络课堂频频使用,越来越多的人长时间“刷屏”后感到眼睛干涩,干眼症成为发病率极高的一种眼科疾病。谁是干眼症的高发人群?只点眼药水可行吗?热敷熏蒸、睑板腺按摩……哪些治疗能缓解干眼症的不适症状?   发病率逐年升高 干眼症离我们很近   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副主任接英教授介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症在不同省份发病率在20%-60%之间,而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每天在电脑前工作3小时以上的人中,有90%以上的人有眼睛干涩感。   干眼症,是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眼表损害及不适症状,常表现为眼睛干涩感、异物感、烧灼感,眼红眼痒、视力模糊,疼痛,畏光流泪,严重的还会导致角膜损伤甚至视力损害。   眼睛角膜的保湿靠泪膜,而泪膜的最外层覆盖有一层“油”,防止水分过快蒸发,这层油就是睑脂。如果这些腺体分泌不出油脂了,就会造成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干眼。有80%以上的干眼患者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   “视屏终端综合症” 谁是干眼症的高发人群   接英教授介绍,造成干眼症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现代人越来越常见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长时间在电脑、手机、电视前“刷屏”,我们叫“视屏终端综合症”,佩戴隐形眼镜、美瞳等接触镜、长期化眼妆,熬夜都可能致病;   其次是一些眼部手术对眼表健康环境的影响,例如白内障手术、屈光手术、眼部整形美容手术等;   第三是眼部疾病的原因,如睑缘炎、角结膜炎、毛囊蠕形螨等;以及糖尿病、风湿,干燥综合症等全身性疾病的影响;   第四是眼部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药物防腐剂的影响;   最后就是环境的因素,包括空气干燥、环境污染、大风天气,尤其需要留意的是空调房也是一种引发干眼的环境因素。   遇到干眼症 如何科学治疗?   保护眼睛,望远是最重要的。使用电子产品遵循的还是要强调“20-20-20”口诀,看屏幕20分钟以后,要抬头远眺20英尺,也就是6米外20秒以上。选择视频工具也要坚持“宁大勿小”的原则,选择顺序依次为投影、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   接英教授指出,正常人健康的泪液中不仅有“水”,还有睑板腺分泌的“油”。对于这种情况,单纯点用眼药水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破坏脂质层而加重病情。同时,眼药水中的防腐剂及其他化学物质,也会对眼表角膜、结膜细胞产生损害。出现干眼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自行诊治或者到一些没有医疗资质的机构做所谓眼部保健。目前正规医院的传统手段是通过热敷熏蒸、睑板腺按摩、睑缘清洁,再配合人工泪液,来缓解干眼症的不适症状。   干眼症研究在国际上已取得一定突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阿奇霉素可以有效逆转睑板腺功能障碍,而后者是诱发干眼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研究人员利用老鼠胎儿细胞成功实现成年实验鼠泪腺再生,这一成果有望根治干眼症。据了解,根据国家药监局明文规范,《2019年第一批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要求,强脉冲光干眼治疗仪按照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三类是最高类别,对安全性和疗效的审核也最严格。   据介绍,医用激光领域Lumenis等已推出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干眼症的优化脉冲光系统。专家提醒,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干眼适应症批准,要登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点击医疗器械查询,输入要查询的产品,查看是否有干眼适应症,来确保自己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4个护肤小常识让你秋季皮肤不再干燥

 提及秋天,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字就是燥。皮肤作为我们机体与外界接触的第一道屏障,首先受到影响。   秋燥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总纲,至明末清初喻嘉言于《医门法律》“秋燥论”篇中明确提出了“秋伤于燥”。中医认为燥气属金,与人体肺与大肠相应;秋气收敛,其气清肃、干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收到燥邪侵袭,会出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同时也会因失于濡养而出现瘙痒、脱屑。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气温逐渐下降,皮肤血管收缩,我们的皮脂腺汗腺分泌功能降低,由于皮脂膜功能异常,使得皮肤水分不断丢失,皮肤干燥脱屑,并且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使抵抗力下降,出现各种皮肤问题。   秋季如何护理肌肤呢?   1、皮肤保湿:区别于夏季的清洁及祛油脂,秋季应以使用保湿补水的护肤品为主,可以使用一些保护皮脂膜、抗炎抗氧化的植物提取物产品。在保护“面子”的同时,不要忘记身体肌肤也需要爱护,每次洗完澡之后使用滋润型的身体乳,可以减少因皮肤干燥引起的各种皮肤症状。   2、注意防晒:此时的太阳虽没有夏天那样毒辣,但也不能尽情在阳光下撒欢。夏季日头虽烈,但由于湿度大云层厚,还能遮挡一部分紫外线,相比较之下秋季更应该注意防晒。除了物理防晒,可选用SPF稍低的防晒霜,在外出前半小时使用即可。   3、唇部护理:除了肌肤护理,唇部保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秋天气候干燥,身体容易缺水,唇部裸露在外,且此处皮肤较脆弱,且没有皮脂腺分泌油脂来保养唇部,更需要清洁和保湿。首先,不要舔舐嘴唇、撕扯死皮,以免越舔越干引起唇炎。在多喝水补充维生素的前提下,使用一些具有保湿功效的唇膏。此外,女孩子在使用唇彩之后更要注意唇部护理,及时卸妆,并使用滋润型唇膏养护。   4、中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应该注意养护人体之津液,不要做过多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阴液;多喝水,补充水分;饮食上不宜过食辛辣温热之品。中医强调整体观,整体调摄得当,自然会拥有好气色。   尽管秋风萧瑟,时感悲凉,但仍需调整好心情,做好防护,相信你会收获美丽与幸福。   本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李福伦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这才是秋季养身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节。于是,很多人想趁此时,滋补下身体,但秋季养生究竟该怎么养?“春捂秋冻”“秋瓜坏肚”“贴秋膘”……这些流传多年的秋季养生方法科学吗?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读者送上一份秋季养生“避坑”指南。   “春捂秋冻”强体质? 真相: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冻   白露时节已过,夏天的闷热逐渐消退,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不过,此时很多人因为一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急着添衣,认为冻一冻才更健康。那么,这种做法有科学依据吗?   青海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熊睿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的意思是秋季气温渐渐转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初秋时节,暑热尚未褪去,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感冒。而随着气温下降,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可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熊睿说。   虽说“冻冻”有一些好处,但熊睿提示,“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秋冻’这种养生方法,更适合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而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患有基础类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还是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不宜赤膊露体,以防止着凉感冒。”熊睿说。   “秋瓜坏肚”伤肠胃? 真相:适量食用无大碍   民间素有“秋瓜坏肚”的说法,认为秋季天气转凉后,由于一些瓜类食物比较寒凉,食用它们会影响人体肠胃功能。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秋瓜坏肚’有一定的道理。”熊睿表示,夏季高温导致食欲变差,人们可能会多进食一些瓜果、冷饮等寒性食物,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过多摄入寒凉的食物,经过一个夏天,脾胃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秋季,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通过食用瓜果来补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均属寒凉性质,若过多食用,易引发胃肠道类疾病。   “但其实,大家不要过于恐惧‘秋瓜’,不是说秋天就完全不能吃瓜果,只不过要适量,不要食用过多。”熊睿说。   此外,熊睿提示道,秋季要格外注意,食用瓜果的品质,小心吃了变质的瓜果。   秋季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季节。人体经历了炎热的夏季之后,抵抗力有所下降,各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食用不洁或变质的瓜果,易引发肠道疾病。   病菌是如何趁虚而入的呢?熊睿表示,表面有破损的瓜果,最容易被污染,这种瓜果应该扔掉。因为水果表面有破损时,就说明微生物已通过果汁渗透到果肉,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只是肉眼无法辨识,一旦吃下肚,很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建议大家在秋季生吃瓜果,一定要选品质好的,同时要讲究卫生,把瓜果清洗干净再吃,小心病从口入。”熊睿提示道。   夏去秋来需“贴膘”? 真相:没必要刻意进补   “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是在立秋这天,人们习惯用吃炖肉的方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给补回来,称之为“贴秋膘”。   “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受到一定影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开始变好,希望多吃一些,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过冬做准备。但其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贴秋膘’。”熊睿解释道。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若真要‘贴秋膘’,也要‘贴对膘’,特别是老年人,否则适得其反。”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宋丽认为,立秋后适当“贴秋膘”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造成消化不良。   宋丽说,如今普通人基本上不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若再多食用肉食,不但不易消化,过多的脂肪、糖类物质反而会使身体不堪重负,引发心脑血管、代谢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进补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因此,立秋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尤其胃肠功能虚弱的老人和小孩,喝点清淡易消化的养生粥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宋丽建议。   宋丽说,脾胃虚弱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原本就体型偏胖的人群不适合“贴秋膘”。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消化功能较弱,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不妨适量吃点山楂。   秋季养生讲究“御凉防燥”   中医历来有秋季养生的传统,根据中医理论,秋季主燥,同时深秋时节天气转凉,因此熊睿认为,秋季养生主要是针对凉和燥,要做到“御凉防燥”。   具体来看,秋季养生,需要从“食”“情”“动”三方面着手。   熊睿介绍道,秋季是丰收的季节,多种蔬菜、水果上市,可适当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等。另外,莲藕、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等蔬菜以及各种菇类,也很适合进食。它们既可润肺,又能调理脾胃。   “身体虚弱、消瘦、食欲不好的人,在这个季节,建议常吃银耳。”宋丽说,银耳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具有补胃、润肺生津、提神、养胃等功效,是传统补品。若有干咳少痰、咳血等症状的人,此时建议吃点燕窝,可养阴润燥、益气补中。   另外,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要格外留意情绪变化。“中医认为,七情不畅,百病丛生。秋季是抑郁症、焦虑症多发的季节,调解情绪也是秋季保健的重要方面。开朗乐观的处事态度,对于预防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与复发,有很重要的意义。”熊睿补充道。   而在运动方面,熊睿认为,秋季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弱者,不宜出汗过多,损耗阳气。对年轻人而言,爬山是不错的选择,中老年人则可以选择慢跑或者散步。(科技日报 作者:张蕴)

长期吃素对身体会造成什么影响?

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吃什么是由自己的口味决定的,但是人类拥有思想,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而宣布不再吃肉,长期吃素。那长期吃素的人,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吗? 人类可以长期吃素吗? 如果从人类的设计上看,人类其实不适合长期吃素,这是因为人类无法从素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价值。 如果你了解食草动物你就会知道,它们的肠道结构和人类的不一样。食草动物的肠道比人类更长,胃部比人类更多。以牛为例,牛一共有四个胃,其中最大的是瘤胃。 当牛在吃草时,它们的食物残渣会进入到瘤胃中,瘤胃的胃酸非常温和,微生物可以在瘤胃中生存,而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就是分解植物。我们知道,植物中有非常多的纤维素,而这些纤维素无论是人类还是食草动物都无法直接分解掉,但食草动物瘤胃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物们难以消化的纤维素,分解只有的残渣才能够被牛胃吸收。 所以,牛的瘤胃除了能吸收营养,更多的是充当发酵缸的作用。我们知道牛喜欢打嗝,而且打嗝中有很多二氧化碳,这就是因为微生物在瘤胃中分解食物时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会通过牛打嗝排泄出去。 人类没有瘤胃,只有一个胃,既:真胃,然而人类的真胃胃酸非常强,能够杀死食物中大多数微生物,所以人类是依靠自己的胃部来吸收食物中的营养。 人类的大肠虽然有微生物生存,但是人类的肠道较短,食物很难再次停留很长时间,所以肠道中的微生物还来不及分解植物中的营养,就被人类排泄出去。 由此可见,人类能从植物中吸收到的营养价值有限。 植物本身营养价值比较低,科学家曾经计算过植物的热量,计算得出25颗浆果的热量才等于1颗鱼卵的热量。如果人类以植物为食,那么人类需要摄入足够多的植物才能够维持生存。 其实,大熊猫的肠胃结构和人体的差不多,也只有一个胃部和较短的肠道。它们之所以能够以竹子为生,是因为它们每天需要进食10几个小时,而且竹子在当地随处可见,它们不用长时间觅食。 更重要的是,大熊猫为了节约能量,奔跑速度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当然,人类之所以不像大熊猫这样长时间进食,是因为人类即使是吃素,也有小麦、大米这样热量较高的食物。但是相对而言,人类吃素能够获得的能量,远远不如吃肉来的更高。 营养均衡 人类长期吃素是没有问题的,但很多吃素的并不懂得营养价值均衡的问题,以至于吃素吃到贫血、缺铁、缺钙等。 这是因为人类通过食物除了能够获得能量来源之外,人体所需的一些氨基酸、蛋白质也需要从食物中获取,尤其是人类自身不能合成的人体必需氨基酸。 人体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者说合成速度无法满足人体的需要。人体必需氨基酸一共有8种,以其中的赖氨酸为例,赖氨酸能够促进人体的大脑发育,是组成肝和胆的必要组成部分,能够防止细胞退化等重要功能,甚至还关乎人类乳腺以及卵巢的发育。 但是赖氨酸在谷物植物的含量比较低,虽然在豆类,坚果等含量较多,但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受到破坏。而动物的肉类,乳制品,肝脏等含量丰富,且加工过程中能够保留下来。 总结 其实无论是只吃素,还是只吃肉都不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我们的肠胃系统适应的是荤素搭配结构。 如果我们只吃素不吃肉,那么我们能够从植物中获取的能量有限,营养价值也有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很容易造成贫血、缺钙等症状。 如果我们只吃肉不吃素,那么我们很容易造成便秘,脂肪肝等,这是因为我们虽然无法消化植物中的纤维素,但是纤维素可以帮助我们通便。再者,植物可以占据胃部的容量,让人体不至于摄入较多的能量,以免给身体带来负担。 最好的方法就是荤素搭配,毕竟我们人类本就属于杂食动物。(钟铭聊科学,图片来源pixabay)

健康饮食要减盐减油减糖 三减为啥难做到?

  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对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每个人自然也想吃得更健康。而怎么样才能吃得更健康呢?最近几年,“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呼吁的健康饮食原则。不过,你真的做好“三减”的准备了吗?   最近,《中国十大城市食品健康发展调研报告》发布,这个报告涉及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包括28家大型食品企业以及46位具有高级职称的营养专家。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做好“三减”的准备。   大脑想健康,嘴巴不乐意   经常看科普,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应该都知道,油、盐、糖吃多了不健康。我想,大部分人也都知道“三减”(减盐、减油、减糖)的重要性。   但是,真正要大家做呀,可能你的嘴巴就不乐意。   这个调查就发现,消费者都知道“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对健康有益,应该推行。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消费者不愿意放弃食物原有的口味,这个调查就发现,接近90%的消费者不希望产品为了健康升级牺牲口味。   比如减盐方面,广州人喜欢煲汤,也知道盐吃多了对心血管不好,但是为了煲出好喝的汤,总会加入足够让汤好喝的盐。而在减糖方面,现在有了多种人工或者天然的甜味剂,通过适当的搭配、合理使用,可以在风味口感上很接近蔗糖。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减糖选择,但我经常碰到很多人告诉我,他们总觉得甜味剂的味道不好,所以不愿意选无糖的甜味剂产品。   心里想健康,身体很诚实   这个调查发现,约六成消费者认为自己营养健康知识掌握较好,很了解“平衡膳食宝塔”,其中女性和高学历人群的“自我感觉”更佳。但调查同时发现,近三分之二的消费者苦恼于营养建议经常改变,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所以,在饮食健康方面,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仅有8.7%的专家认为消费者已经充分掌握了营养健康知识。   有趣的是,饮食改善意愿最强烈的恰恰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本次调查的10个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广州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排名居前,而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也十分积极,但广东人依然会在各种“煲汤”中加入足够让汤好喝的盐,很多广式美食里也还是糖和油“成双成对”。   有的就干脆放弃治疗了,比如,重庆人和成都人在“平衡膳食宝塔”认知度和饮食健康自评方面垫底,但调查发现他们就不太有饮食改善的意愿和行动了,自己乐在“食”中。   所以,很多人虽然心里上也想三减、想健康,但真正吃东西的时候,身体还是很诚实地选择自己爱吃的。   三减在外面,回家敞开吃   提到油盐糖,大家首先都会想到超市里各种高油高盐高糖的零食、餐馆里油炸红烧的菜肴……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三减就应该少吃零食少在餐馆吃,多在家里吃。这次调查就发现,多数消费者认为饮食健康的主要责任在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   其实,实际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家庭厨房才是健康饮食的核心所在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今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大部分时间宅家里,很少出去吃饭吧。我也是如此。   但是,很忧伤的告诉大家,我的体重不降反增。今年提交,我的体重比去年长了8斤,体重指数更是历史性地达到了24.04(超重的临界)。   为什么呢?   因为疫情宅家里,虽然我都在家里吃了,但是,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疫情爆发,到科比直升机事故,我深刻地体会到,意外和明天,可能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要趁有限的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所以,就放飞自我了。   这半年来,我们家吃得可欢了,买了各种肉自己在家烤,甚至还买了不少薯条、鸡块自己在家炸着吃,光支援湖北,我们都买了二十几袋小龙虾虾球吃了……   所以,虽然我今年几乎没有出去聚餐吃饭,但是我的体重反而长得最多。   总的来说,吃得是否健康、能否做到三减,还是要从自己做起,从家里做起呀。   今天就不多说了,我要开启减肥计划了!(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中秋临近 怎么吃月饼才最健康?

  中秋临近,节味渐浓。月饼是中秋节的主角,随着人们对月饼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现在各种款式和口味的月饼层出不穷。精于美食的人们能将每个节日都过成吃货节,更是有“每逢佳节胖三斤”的笑谈。那么,你知道月饼怎么吃才最健康吗?   吃月饼的正确姿势   月饼仍然脱离不了其高糖分、高油脂的本质,所以“浅尝辄止”是正确的姿势。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建议1天吃不超过1个月饼较合适,当然,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月饼大小可酌情调整。   另外,巧妙地搭配,同样可以边吃月饼边健康。吃了月饼以后,根据以下窍门来搭配一天饮食,可以达到营养均衡、控制体重和预防三高的效果:   1.增加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并减少肠道对油脂、糖份的吸收,具有调节血脂血糖的作用,同时蔬菜、水果中含有较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2.粗粮/薯类替换米饭/面条:月饼的饼皮是精制面制作,吃过月饼以后可以适当减少当天的精制米面摄入,改换粗粮/薯类。   3.喝茶:化解油腻助消化,茶多酚具有抗氧化、调节血脂的作用。   4.喝豆浆:月饼饼皮的面粉搭配豆浆中丰富的赖氨酸,可以提高蛋白质的质量,促进肌肉强健。   无糖月饼、鲜肉月饼均无糖?可以多吃点   无糖月饼虽然用木糖醇等甜味剂替代传统加工工艺中添加的蔗糖,但仍然是热量高、高油脂的食品,不能敞开吃。并且,月饼外皮是面粉做的,面粉主要成分就是淀粉,一样会使血糖升高。为了提升口感,饼皮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较多的油脂,配料中添加的花生油、果仁、火腿、果脯等也都有一定的热量。所谓的“无糖”月饼并非真正不含“糖”。   通常的鲜肉月饼是苏式月饼,月饼外皮是面粉做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一样会使血糖升高,另外,为了使饼皮起酥,制作过程加入较多油脂,同样是热量高、高油脂的食品,多吃对于控制血脂、血糖、血压都不利。   本文由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二科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智斗传染病》杂志主编王方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能将心肌纤维细胞切成碎片

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似乎能将心肌纤维切成大小精确的小块碎片——至少在它感染培养皿里的心脏细胞时是这样。 被切成小段的肌肉纤维会永久破坏心脏细胞,培养皿中的这一幕已经足够触目惊心了;但研究者发现证据表明在COVID-19的患者心脏里也在上演类似的过程。不过,这一新发现只是8月25日发表在了预印本数据库bioRXiv上,还没有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或者在实景中被证实。 这一发现和研究人员此前见到的不同——没有疾病会这样影响心脏细胞。“我们观察到的根本是不正常的,”该研究文章的合著者Todd McDevitt在一项声明中指出。 这一新发现能够解释COVID-19如何对心脏造成损伤。此前的研究在COVID-19患者中发现了心脏异常的迹象,包括心肌的炎症,即便是轻症患者也不例外。 至于这项新研究,研究人员用特殊的干细胞制造出了三种心脏细胞——心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以及内皮细胞。之后让培养皿中的三种心脏细胞接触SARS-CoV-2病毒。所有的三种细胞,病毒只能感染心肌细胞并进行自我复制。 心肌细胞含有构成肌原纤维节的肌纤维,它对肌肉收缩产生心跳来说至关重要。这些肌原纤维节通常会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形成长纤维。但是培养皿的研究揭露了诡异的一幕——这些肌原长纤维被切断成了小碎块。 “我们在培养皿试验中发现的肌原纤维节断裂会使心肌细胞无法正确的跳动,”研究文章合著者Bruce Conklin博士在声明中指出。 但培养皿中的发现不一定适用于实景医学。所以研究人员又分析了3名新观患者的心脏组织样本。他们看到了肌原长纤维杂乱无章并且被重新排列过——这一模式和培养皿试验中的现象比较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弄清心脏细胞中肌原纤维节的变化是否为永久的。作者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采取一种不经常使用的特殊方法来观察肌原纤维节,才能弄清尸体解剖上的这一发现被忽略至今的原因。 McDevitt说:“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够激励医生们去回顾自己病人的样本,去找寻这些特征。” 研究人员在培养皿试验以及新冠患者的心脏组织中都观察到了另一个怪事。他们观察到在一些心脏细胞中,它们细胞核里的DNA似乎失踪了。作者表示,这会让这些细胞“脑死亡”,无法完成正常的功能。 一旦科学家弄清新冠病毒破坏心脏细胞的机制,他们就能够筛选出针对用药。比如说,如果病毒使用一种酶来切断肌原纤维节,那或许可以找一种能阻断这种酶的药物。(不过,作者指出还不清楚新冠病毒是直接切断肌原纤维节,还是通过其他机制让细胞切断纤维。) “重要的是找出一种保护疗法,一种可以保护心脏不受我们在模型中见到的那种损伤的方法,”McDevitt说,“即便我们不能阻止病毒感染细胞,但是我们可以对患者用药,预防这些负面影响的出现。”(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导致便秘的6大因素 如何预防便秘?

  老张今年70岁,每天最担忧的事情,就是“解大便”了,不拉着急,拉不出更急,每次大便都是干干的、硬硬的,“解大便”已经成立老张的一桩心事。   不光老张,其他老年人很多也是如此。便秘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长期的便秘不仅表现为排便次数的减少、排便费力困难、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系统的症状,也会导致口臭等,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还会出现头晕、紧张、烦躁、失眠等情绪问题,甚至会诱发原有疾病的加重,比如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便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年轻人社会压力极大,很多年轻人也常常受之困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便秘”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便秘?   平时生活中偶然的一次排便不畅或大便干燥并不能称为“便秘”,临床上诊断的“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3次,伴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也就是一个星期只有不到3次大便,还要有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排便费时以及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等排便困难表现。如果便秘的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那就是慢性便秘啦。   那么,哪些危险因素可以引起便秘呢?   1、年龄:老年人由于胃肠蠕动慢,更容易导致便秘;   2、某些疾病: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抑郁症、帕金森病、脊髓损伤、中风等;   3、某些药物:镇痛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NSAIDs药物(阿司匹林等)、抗抑郁药物(氯丙嗪、黛力新等)、钙通道阻滞剂类高血压药、补铁制剂等;   4、排便设施与环境:比如术后患者清醒状态常不习惯床上便盆排便、隐私保护性以及卫生差的公共厕所等;   5、运动:长期卧床者、每天运动量低的人可增加便秘风险;   6、膳食纤维及液体摄入量不足者。   如果您或者您家中的老人有上述这些危险因素,就要当心便秘啦。   那么,哪些措施可以预防便秘呢?   1、摄入足量的食物纤维,每天进食富含纤维素以及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多食粗粮,避免饮食过于精细,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包括绿叶类蔬菜如菠菜、青菜、芹菜等以及根菜类蔬菜:红薯、南瓜、萝卜等。   2、充分液体摄入量:制定每日饮水计划(至少30ml/kg/d);增加晨起第一次的饮水量,最好在清晨空腹先饮一大杯水再适当活动,可湿润肠道软化粪便;老年便秘患者,每天需饮水2000~3000ml;如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每天摄入水分应控制于1L以下。   3、加强锻炼:鼓励患者在能力范围内增加日常运动量。情况允许下每天步行不少于0.5公里;环境限制者,坚持室内运动30min;卧床者,每日早餐后、晚睡前腹部按摩30min。绕脐顺时针方向,即结肠走行方向: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做环形按摩(简而言之就是从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患者配合做收缩肛肌运动,增强肠蠕动,产生便意。   4、安静、隐蔽环境,消除不良因素影响:为排便患者提供隐蔽性环境,告诉病人不要抑制便意,及时提出自己排便需求;选取适当排便体位,病情允许可采取坐位或抬高床头;在床上排便时,应拉好窗帘,请探视人员及医务人员暂时回避。   5、养成每天晨起或早饭后排便习惯:   建立定时排便时间,清晨觉醒或进餐后,可出现结肠运动加强,此时有便意应及时如厕。排便时应精神集中,不看书看报,不听广播、不玩手机。   最后,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情况下的便秘需要就医?   最近新出现的便秘、近期便秘明显加重、便秘经过饮食运动调节没有改善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排便带血、大便性状改变(颜色、形状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伴有恶心腹痛时、便秘伴有近期明显消瘦者,如出现上述情况,请尽快到附近的医院就诊,可能还需要做肠镜检查。   另外,提醒各位老年人,社区中有大便隐血筛查的免费检测,各位老人不妨去附件的社区问一问,有便秘的人一定去测一测,如果阳性啦,就下定决心做肠镜检查吧。   本文由东方医院灾难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发霉食品能不能切掉部分继续吃?

  苹果烂了一点,面包长了几个霉斑,甘蔗坏了一小段……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会切掉坏的部分吃剩下的。这样做是节约了,却增加了食品安全风险。   发霉的食物不论大小,都可能含有多种真菌毒素。以水果为例,其汁多糖多营养多,非常适合霉菌生长。只要有机会,霉菌就能立刻入侵果肉并大量繁殖,造成发霉腐烂。水果中常见的两种真菌毒素均由展青霉产生:展青霉素会导致人体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肾脏水肿等病症,赭曲霉毒素具有肝肾毒性。此外,还有少数霉菌毒性更强,比如可能存在于腐坏甘蔗中的“节菱孢霉菌毒素”,不仅是明确的致癌物,孕妇如果不小心吃了,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食物发霉腐烂长绿毛,最好整个扔掉,具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不可能精准切掉含有毒素的部分。国标规定,水果及果蔬汁饮料中展青霉素含量不得超过 50 微克/千克,葡萄制品中赭曲霉毒素 A 的含量不得超过 2 微克/千克。注意,1 微克 等于一 百万分之一克,这是一个非常小的单位,大约是一根头发的四百分之一那么重。这么微小的一点点含量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这就意味着,切掉烂的部分其实是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哪怕毒素没扩散,万一手抖了沾上一点烂的部分,可能就会把超标的毒素吃进肚里。第二,看起来完好的果肉,可能已被霉菌污染。因为水果大多含水量丰富,可以理解为内部的汁液是流通的,霉菌随着汁液在内部蔓延,大量肉眼看不见的果肉,可能早已被霉菌占领。这种情况在容易变软成熟的水果中更为明显,比如芒果、桃子、苹果等。湖南台一个节目曾找来一个腐烂桃子和一个新鲜桃子,分别取样,检测真菌数量。结果显示,腐烂桃子中,腐烂部分的真菌数量 达8.25万个,未腐烂部分为5.31万个,新鲜桃子的真菌数量为8000个。很显然,只要桃子发生腐烂,即便是好的那部分,真菌数量也比新鲜桃子提升了很多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研究结果也显示,霉变苹果上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10%~50%,所以即使外表看上去仍旧正常的果肉,其实已经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并不宜食用。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微生物引起的损伤外,水果还容易发生碰伤和冻伤。碰伤后果肉容易变软,颜色加深,这是由于细胞发生了破损,细胞内的物质发生酶促褐变造成的,但并没有产生有害物质,此时食用并不影响健康。但碰伤的水果由于营养物质暴露在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一定要马上吃掉,否则很容易被展青霉侵占,从而发生霉变。同样,低温也会造成一些水果细胞膜破损,冻伤的水果虽然口感和外观差了一些,但仍然可食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是什么影响睡眠质量?

 人一生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紊乱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睡眠到底是如何被调节的?我国科学家近期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徐敏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李毓龙研究团队合作,利用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发现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对于睡眠压力的积累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睡眠稳态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为探索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   犯困:睡眠压力积累下“睡眠稳态”调节的结果   睡眠调节分为两个方面,昼夜节律和睡眠稳态。   昼夜节律通过内在的生物钟控制一天中睡眠觉醒的时间;睡眠稳态主要由睡眠压力进行调控,控制机体获得一定的睡眠量。   睡眠行为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睡眠稳态调控。   徐敏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困,是因为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睡眠压力逐渐增加;在睡眠过程中,这种压力则被逐渐清除。睡眠稳态调节系统会在睡眠受到干扰时发挥作用。”   以往研究显示,“腺苷”参与到睡眠稳态调节过程中,其在清醒状态下的积累导致了“困意”的产生。   基底前脑被认为是腺苷参与睡眠稳态调控的重要脑区,该区域的局部神经环路参与对睡眠觉醒的调控。   “神经元活动如何调控腺苷释放,这是我们这项研究重点聚焦的问题。”徐敏说。   利器: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   为了实现在睡眠觉醒周期中对基底前脑区胞外腺苷浓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检测,李毓龙团队用了3年多时间开发了一种新型遗传编码的腺苷探针。   李毓龙介绍:“探针是基于内源的腺苷受体改造的,对腺苷具有与内源受体类似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有了“利器”腺苷探针,研究人员发现基底前脑区的腺苷浓度在清醒状态时较高,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时较低,这与之前采用微透析法测量腺苷浓度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小鼠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长较短,传统的微透析方法无法进行精确测量。   得益于新探针的高时间分辨率,研究首次发现,腺苷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也存在很高的浓度,并且高于清醒和非快速眼动睡眠状态。   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活动是关键   “睡眠调控的研究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学派’:从神经环路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脑区对睡眠觉醒的调控;从基因分子等入手研究睡眠稳态的调控。”   徐敏说,“可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基本上又是相互独立的。”   “我们工作的创新性在于通过研究神经活动对腺苷释放的调控,把这两个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了。”   这项研究发现,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激活是腺苷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底前脑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在介导清醒状态下睡眠压力的积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进一步研究睡眠稳态调节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底前脑区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是调控睡眠压力的一个关键节点,我们希望通过理解大脑调控睡眠的神经机理,最终为临床上睡眠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正是登山好时节 教你怎样爬山不伤膝!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季是登高望远好时节。登山不仅可以欣赏风景,放松心情,让疲惫已久的身心得到解放,而且登山也是一种时尚的健身方式,可以增加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但在尽情享受登山带来快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毕竟登山也是一项考验膝关节功能的运动。今天,教大家几个登山时保护膝关节的小技巧。   一、登山前   1. 制定适宜的登山计划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制定登山计划,包括行走距离、登顶高度、预计所需时间等,应在自身体能承受范围内,不应盲目追求长距离、高强度的登山。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既往存在膝关节病变的人群,登山时徒步,下山时可选择坐缆车,减少膝关节所受压力。   2. 尽量减少随身所带物品   沉重的背包可以增加登山时膝关节的负重,因此应该尽量减少随身所带物品,将多余的物品放在山下托人看管或置于存贮处。   3. 选择舒适的鞋、护膝,并使用登山杖   舒适的登山鞋对足弓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有助于保持步伐的稳定。护膝既可保暖,其减震作用还能减少膝关节所受到的外力冲击。研究方向,使用登山杖可将登山时膝关节所受压力至少降低1/4,尤其是在下坡路段,登山杖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登山时   1. 做好热身运动   千万不能忽视热身运动,充分的热身运动可以让关节、肌肉、韧带等得到拉伸,有效避免软组织损伤。   2. 选择坡度平缓路线,走S形曲线   登山过程中应选择难度不是很大,且坡度较缓的路线,建议行进过程中走S形曲线,而不是直接上下。   3. 放慢速度,适当休息   登山的过程中不要一昧追求速度,可以时不时停下来小憩一会儿,即可欣赏   沿途风景,也能补充水分及能量。   三、登山后   1. 抬高下肢,尽早休息   登山结束后应尽早回去休息,抬高双下肢,减少静脉血液回流阻力,同时避免久站久坐,让膝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   2. 采取热敷方式缓解膝关节不适症状   如果登山后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可以采用热敷的方式治疗,或者涂抹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药酒。   此外,还要提醒大家的是,登山虽好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具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人群,不推荐登山作为运动方式。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韦尼,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年纪还没大 膝盖却出了问题怎么办?

 北京时间9月3日上午10时,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人民网科普中国乐享健康承办的“我听医生讲科学”栏目在线开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光涛以“退行性膝关节疼痛,你在经历吗”为题,向网友全面地分享了膝关节炎的预防知识,以及治疗方法。   为什么膝关节多发关节炎?   王光涛指出,与髋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不同,膝关节的结构是平面对平面的“平面关节”,稳定性差,容易受损。当人体呈站立位时,膝盖负重达到体重的1倍;蹲起时膝关节负重高达约体重的8倍。因此日常生活中,长时间的爬山、练太极拳等活动都会对膝关节造成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数量最多、周围肌肉的力量最大,大腿部肌肉能够有效保护膝关节,韧带力量能够增加膝盖的稳定性,减少易损性,从而达到骨性结构和软性结构的平衡。除此之外,人体还会产生一些自发的行为保护膝关节。   膝关节炎的危害有哪些?   据数据统计,60岁到80岁甚至年龄更大的老年人有60%~80%都患有膝关节炎。并且,30岁到50岁的人群患膝关节炎的人数正在大幅增加。因为中青年膝关节疼痛的病理本质和老年人的退行性关节病是一样的,所以医院会按照同样的标准对中青年的膝盖疼痛进行防控、治疗和病理机制分析。因此,中青年人群的膝盖问题防控是第一位的,侧重点和老年人不一样。   王光涛指出,膝关节炎的危害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两种。   1、直接危害   膝关节炎会导致局部的疼痛、功能受限等危害,这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是它们依然给病人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2、间接危害   首先,膝关节疼痛大大提高了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概率。其次,除了身体上损伤,王光涛认为,膝关节疼痛对人体的心理健康损害亦较大。这是因为膝关节疼痛的致残性较高,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周围人带来麻烦,这种心理冲击会给病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而且膝关节炎因为受害人群广,很难彻底治愈,被患者认为是“不可治疗的癌症”,容易失去信心。   膝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王光涛表示,掌握正确的治疗思路和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治疗干预,膝关节炎完全可以控制和治疗。当前膝关节炎的治疗方式大致分为西医和中医两个系列。   1.西医治疗   西医认为膝盖经受磨损后老化,采用“以新换旧”的方式,对膝关节进行更换、修补和清理。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人的一生中时刻存在着阴阳平衡的状态,阴阳失衡后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医的治疗手段是想尽一切办法重新恢复人体的平衡状态,其中包括气血、经脉、骨关节、肝肾、人的心理状态等细节的治疗。   最后,王光涛表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规律,膝盖本身具有使用寿命。在这种规律的前提下,医生判断患者能否治愈的基本标准与膝盖的磨损程度、变形程度无关,唯一的评判标准是看患者的正气是否充足。   受访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光涛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发烧咳嗽担心是新冠?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恐新冠”的气氛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但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尤其是在“无症状感染者”“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等个案报道后,很多人还是会担心,尤其一发热就会更紧张,第一时间来医院排查新冠。最近医生在发热门诊碰到的大部分发热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空调吹太冷了。为啥空调吹多了会发热?怎样才能预防空调病,远离发热呢?   吹空调引起发热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1、诱发呼吸道疾病:   包括打喷嚏、流涕、喉咙痛、咳嗽等症状,常由细菌或者呼吸道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导致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扁桃体发炎、肺炎等,继而发热。   空调罪状有二,其一是空调将室内水分带走,使得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室内外温差大,冷热骤变,呼吸道粘膜的屏障功能下降,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趁虚而入;其二是空调制冷时排出冷凝水的管道、空调滤网都是尘螨、细菌滋生的重灾区,尘螨甚至细菌病毒可能随着冷气吹出,被人们吸到呼吸道中,诱发咳嗽、哮喘、甚至肺炎。   2、诱发消化系统感染:   包括腹痛、腹泻、厌食、恶心呕吐等,导致发热。   空调温度过低,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腹腔深部的血管开始收缩,胃肠道粘膜的血供下降,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进而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消化道不适。夏日高温,喜食生冷,胃肠道黏膜抵御病菌能力进一步下降。这些都有可能诱发急性胃肠炎,导致发热。   虽然空调可能致病,但它绝对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得我们能够更舒服地度过炎热的夏季,极大地减少了中暑的发生。所以合理使用空调,能避免疾病,保障健康。   预防空调病,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1、定期清洗。定期清洗空调管路、滤网,避免细菌微生物滋生。   2、时常通风。定期将空调关闭,打开窗户通风透气。   3、温度适宜,不要太贪凉,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当室内温度为26℃时,人体体感是最舒服的,不要出汗后立即贪凉吹冷空调,尤其不要对着空调直吹。   4、加强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加抵抗力,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韩蕊进行可行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小心!多吃玉米油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随着糖尿病在全球发病率的升高,寻找到关键有效的预防因素是科学家们努力的目标。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膳食作为关键因素之一,一直被科学家们长期关注。   记者从西湖大学获悉,该校郑钜圣课题组近日在糖尿病领域国际期刊《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关于脂肪、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本文特指2型糖尿病)关系的最新成果。研究揭示,人体肠道菌群在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中起到重要的介导作用;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可能会降低菌群多样性,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该论文的第一单位是西湖实验室,该实验室的目标方向之一是代谢与衰老疾病。   一种较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郑钜圣博士长期从事脂类营养与代谢的人群研究,不久前,他联合欧洲40多位营养学家证明多摄入水果蔬菜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此次在《糖尿病护理》上发表的关于糖尿病的研究,郑钜圣团队则着眼于脂肪与糖尿病的关系。   据介绍,人类肠道菌群被认为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关联,但是目前很少有人探索过人类的肠道菌群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与糖尿病关系中的作用。郑钜圣团队与合作者深入研究了膳食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及其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什么是n-6多不饱和脂肪酸?   研究团队解释说,尽管它的名字听起来很陌生,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机会接触到这种不饱和脂肪酸——它广泛存在于食用油中,例如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人群关于n-6脂肪酸的摄入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因此,在膳食因素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部分学者提出n-6脂肪酸的代谢参与了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   郑钜圣团队与合作团队2008年—2013年间招募了约4000名广州城市中老年居民(45—75岁),并且每3年对这些招募者进行一次跟踪随访。通过约6年的随访,团队收集到了约2000人的粪便样本,从而进行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   同时,该项研究也收集了人群在基线和随访过程中的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以及用药、饮食问卷等信息,来分析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食用油的摄入可能影响肠道菌群   通过约2000人的样本调查,研究团队发现,经过前瞻性队列研究,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之一——γ-亚麻酸与糖尿病患病风险呈现正相关,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呈负相关。在评估未来糖尿病发病风险时,应该联合考虑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n-6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标记物如γ-亚麻酸的水平。   同时,研究也得出膳食n-6脂肪酸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膳食n-6多不饱和脂肪酸很可能会降低菌群多样性,提高糖尿病患病风险,这个结果侧面印证了其血液代谢物γ-亚麻酸与菌群及糖尿病的关联。   根据以上结论,研究团队认为,在中国人群中,过多的n-6脂肪酸摄入(食用油是重要来源)很可能会在不好的方向上影响肠道菌群结果,从而导致糖尿病风险的提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替代性地摄入富含n-3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如菜籽油、橄榄油、亚麻籽油等)。不过,专家提示,这个假说还需要更多其他人群队列研究来进行验证。   研究团队介绍,该研究首次把n-6脂肪酸血液代谢物γ-亚麻酸与肠道菌群以及糖尿病三者联系起来,来判断n-6脂肪酸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相比欧美人群,亚洲人群与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和生活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尚无基于中国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来阐述n-6脂肪酸血液生物标记物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郑钜圣课题组的此项研究也补充了中国人群在该领域的表现特征。(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火遍网络的逆向节食法到底是啥东西?

最近,网上有一个很火的健康概念,叫“逆向节食”。其推广者声称,它可以帮您避免减肥后反弹。简而言之,这是一种从低卡路里减肥饮食恢复到更“正常”饮食的一种可控的、渐进的规划方式。 逆向节食的想法是,减肥成功后,逐渐增加卡路里的摄入量使您的身体和新陈代谢得到“修正”,从而避免在进食过多时体重增加。 但是,目前尚无科学证据。 代谢速率 逆向节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即我们的身体对于代谢和卡路里摄入具有固定的生物学“基线”和“设定点”,如果超过这些点,我们就会体重增加。 如果一个人慢慢增加食量,那么反节食可以使这些“设定点”向上移动。从理论上讲,这将“促进”他们的新陈代谢,使他们在不增加体重的情况下消耗更多的食物和卡路里。 然而,作为人类,“设定点”可以通过饮食变化来操纵的观点并未得到研究的支持。 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体重和新陈代谢,其中包括我们的成长方式,食物,运动量以及遗传学。 但是,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的静止(或基础)代谢率——身体不动的时候,燃烧掉的能量,约占我们每天使用的卡路里的60%至70%。 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主要取决于年龄,体重,性别和肌肉质量——您的饮食对其影响不大。 进食效率等于基础代谢率或低于基础代谢率导致体重减轻,而在基础代谢率以上将导致体重增加。 我们的基础代谢率也会随着体重或肌肉的增加而增加,而随着体重或肌肉的减少而减少(证据表明,身体拥有的肌肉越多,所需的卡路里就越多)。 运动还增加了卡路里的使用量,但通常不足以严重影响我们的体重。尽管高蛋白饮食可以稍微改变代谢率,但我们的体重和肌肉质量对其影响最大。 因此,逆向节食似乎只能通过控制卡路里的摄入来起作用。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可以通过逐渐引入更多的卡路里来改变新陈代谢或新陈代谢速率。 简而言之,如果您摄入的卡路里超过身体所需,则体重会增加。我们所知道的是,某些习惯,例如定期吃早餐和运动,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节食后体重的恢复。 食物关系 尽管目前少有研究关注逆向饮食,但某些知识仍能提供参考。 当某些人减肥时,他们可能会控制自己的饮食方式。 逆向节食可能使他们有信心恢复到更可持续的饮食习惯中,或帮助他们摆脱限制性节食的周期。 逆向节食的拥护者认为,它也可以帮助解决食欲问题——较少的进食冲动有助于保持体重。 逆向节食是一种方法,但还有其他方法,如直觉饮食——强调聆听身体的饥饿感,仅在饥饿时进食——可能在心理上更健康。直觉饮食可以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和信任自己的食欲,并停止限制和卡路里计数的节食周期。(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疫情居家酒量增?来了解下酒精对大脑的损伤

  据英国《对话》网站报道,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英国的酒精饮料消费增长了31%,相比于疫情之前,每个人的平均饮酒量增加了21%之多。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酒吧、餐厅等公共餐饮消费的场所关停,使得酒精饮料的销售流向个人;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情绪焦虑、压力和在家隔离的空虚也增加了人们饮酒的可能性。   过量的酒精对人体的伤害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因此疫情中上升的酒精消费需要受到重视。事实上,饮酒没有所谓的“适度”一说,它增大了全因死亡率和中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且过量饮酒不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还会让人变“笨”变“冲动”。   酒精会造成大脑的损伤   酒精造成的大脑损伤(Alcohol-related Brain Damage,ARBD)是饮酒所带来的一项长期为人忽略的风险。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这种疾病的症状会从轻微到严重有所不同,大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生理方面两大类症状。   其中,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失忆、难以学习新技巧,忘记熟悉的日常操作,譬如烧水、穿衣等,以及易躁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这是由于酒精对于认知和记忆相关的功能脑区造成损伤的结果。   在美剧《无耻之徒》中,酗酒成性的单身父亲Frank常常喝得不省人事,以至于最后需要换肝。他从来不过问家中六名儿女的生活,行事冲动鲁莽、不考虑后果,换一个角度来看 ,这有可能是长期饮酒造成的大脑损伤的表现之一。   卡尔萨科夫氏症候群(Karsakoff’s Syndrome)是ARBD的一个常见分支。由于过量饮酒和缺乏维生素B1,病人大脑的乳头状体发生萎缩。乳头状体作为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对于显性记忆(即可以被复述的过往的记忆)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乳头状体的损伤则会造成记忆功能,特别是空间记忆能力的障碍。因而这种病人常见的症状为健忘综合症,包括无法记住新近发生的事情(顺行性遗忘)和过去发生事情(逆行性遗忘)。   而生理症状包括消化系统(肝脏、胃部、胰脏)的损伤,四肢的针刺、烧灼感,行动迟缓、平衡困难,肌无力或者睡眠障碍(失眠或久睡不醒)。举例来说,酒特别是烈性酒在消化道中被快速吸收后,会直接损伤消化道(胃部)上皮细胞,同时也会对粘膜下的血管造成损伤。而大量饮酒造成的脑组织萎缩会导致患者即使在少量饮酒或没有饮酒的情况下,也表现得如同大量饮酒后一样步履蹒跚。此外,饮酒会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一旦发生血管阻塞,大脑也很容易面临因缺氧、血栓等问题而造成的损伤。   “喝一杯”并没有看起来那么酷   一系列的研究告诉我们,过量喝酒伤身又伤脑,那么怎样才算过量饮酒呢?根据英国阿兹海默协会的报告,成年男性每周饮酒超过50个单位(大约25杯普通啤酒,5瓶红酒)、女性超过35个单位(大约18杯普通啤酒,三瓶半红酒),就是过量饮酒。实际上,根据《柳叶刀》2018年发表的研究显示,饮酒没有所谓的“最佳量”,最佳酒精摄入量应当是0。因为与不喝酒的人群相比,每天饮酒会使高达23种与酒精有关疾病的风险呈指数上升。   需要警醒的是,频繁饮酒的人士往往是中产阶级和专业人士,譬如银行经理、律师、职员,而非人们普遍认为的低收入人群。这与《柳叶刀》此前发表的结果一致,即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和地区,酒精消费更加普遍。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与生活压力时,人们更可能在工作结束后,借助酒精中寻求放松。在这种情况下,酒精成瘾的风险和ARBD的患病风险可谓是“比翼齐飞”。   好在相比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譬如阿兹海默症),ARBD的治疗手段更为多样,患者也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患病前正常的大脑功能。而要想彻底从酒精造成的大脑损伤中恢复,需要完全、彻底的戒酒和复建,彻底戒断时间至少要三个月。此外,补充维生素B1也是复建治疗的手段之一。复建治疗初始阶段后,还需要引入心理治疗,以评估和改善病人认知功能受损的状况。   根据英国皇家精神协会2014年的报告,ARBD病人中有10%会面临复发的问题,这类人群也会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因此,为了防止复发,ARBD病人接受的系统性复健还应当包含帮助他们重新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建立积极有效的关系、防止重新开始酗酒等内容。   疫情期间,无论是病人、病人家属,还是普通人都面临着更普遍的抑郁、焦虑问题,这类情绪失调症与酗酒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因此我们更应警惕可能发生的过量饮酒行为,及它带来的危害。相比于新冠,ARBD是完全可以预防、避免的。与其通过饮酒来释放生活的压力,不如多做运动,不仅解压,而且可以改善身体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王心玥(健康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