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22:30:0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并不是老糊涂 老年人的健康优势

很多人都怕变老,认为人老之后不仅身体机能下降,也容易变成“老糊涂”。仿佛年龄是我们的大敌,只要进入老年便什么也做不好,只能得过且过。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会发生哪些变化? 从脑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年龄增长会带来的大脑变化主要是:脑重量减少(脑萎缩),这在60岁后变化比较明显;神经细胞减少,例如在正常老化过程中,海马神经细胞数量下降约20%,而海马区域在记忆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元树突的结构变化。 大脑不仅在生理结构上发生变化,大脑功能也会改变,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是检验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简易认知量表,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主要包括在方向定位、计算、记忆和言语等方面所处的状况。 根据我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具有以下特点:认知功能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明显,男性认知健全比例高于女性;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与受教育程度、原有职业关系较为密切,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幅度相对较小;闲暇活动丰富、经常锻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高龄老人认知健全的有利因素。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下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认知老化”。 认知老化的发生是有其大脑生理基础的,研究发现,神经元树突和棘突的结构性改变以及脑白质中有髓神经纤维的大量减少,是引起大脑老化、认知功能改变的重要因素。 认知老化并不一定是老糊涂 研究表明,认知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年轻的大脑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通过调整大脑认知资源的分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目标,完全排除干扰。比如我们上一秒还在聊娱乐八卦,下一秒就可以投入工作。而随着年纪变大,这一能力会有些削弱,注意力会更容易分散,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一些与当前任务无关的东西会在你无意识状态下跑进你的脑海,你的大脑会对这些无关信息自动进行加工。这样一来,处理当前任务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需要依靠记忆和注意力的任务。 最近一篇关于认知老化的研究表明,精神不能高度集中有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研究指出,其可能增强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要有统筹观、大局观。研究发现,在一项需要将信息关联起来记忆的任务中,老年人的测试成绩好于年轻人。测试过程中,一些不同的名字和面孔会以干扰项的方式呈现,而年长者更擅长将以干扰项呈现的名字和面孔配对,即老年人在这个任务中更能将看似无关的信息关联起来,而年轻人则不会。 孩子身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还不能完全控制注意力的孩子,没办法很好地处理指定的信息,但却能在一大堆信息中提取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幺小孩子能很快掌握一门语言以及他们并不能理解却会使用的语法结构。 这篇研究论文还提到一点,过高的注意力可能会扼杀创造力。在前人的某项研究中,科学家找了一些特殊被试者,他们的大脑中与注意力相关的脑区有损伤,同时还有一些正常被试者。研究者安排两组被试者做关于“洞察力”的测试。这类测试测量的是人的顿悟能力,需要创造性思维。结果发现,注意力有缺陷的被试者反而得到更高的测试分数。在另一项研究中,老年组在“泛相关联想任务”中打败年轻人组。任务内容是每次给出三个词,要求被试者提供一个跟上述三词都有关系的第4个词。比如被试者会给出“船、外围、爬”之后的第4个词“空间”。这个任务要求有很强的关联性、创造性思维。结果表明,老年人在这方面比年轻人更好。 认知老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反应慢”。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表明,老人的大脑反应速度虽然慢,却会因此做出更明智的决定。研究者表示,老龄化未必导致认知功能的重大损失,与年轻人相比,老人的大脑更有经验,知道如何走捷径。神经生物学证据也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大脑能更好地分配资源。 在这个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根据不同的记法规则、语义类别对测试对象进行匹配。结果表明,老年人出错更少,更有优势。年轻人的大脑反应快往往带来负面作用,当他们犯了一个错误时,就执行一个新策略,下一个任务开始之前,其大脑的不同部分就被调用完了。相反,老年人知道他们犯了错误时,大脑的这些功能却可以在下一个任务开始时才进行调用,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只会在绝对必要时才做出调整。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大脑更加能够面对批评,比年轻人会更有信心。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则发现,大脑在40~65岁达到最佳状态,60岁之后决策能力比二三十岁时更强。 综合上述所有研究我们可以认为,长者的思路更具智慧,能更好地做出决策,因为长者会同时考虑到高相关性和低相关性的因素。他们并不是老糊涂!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熊必俊也曾表示:“这说明老年人应该更有信心,如果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就应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的健康优势 感冒、过敏概率低 研究发现,人们到50岁后,受季节性影响而造成的过敏反应会逐渐减少,比如花粉过敏。此外,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对大约200多种感冒病毒的抵抗力会增强。50岁之后,人们平均每年会感冒一两次,而20多岁的人每年平均要感冒两三次。这是因为身体每一次接触到病毒,都会在体内形成一定抗体。 头痛、牙痛减少 偏头痛经常困扰年轻女性,但多项研究表明,40%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到65岁时就不再头痛;67%的女性在更年期后,偏头痛会消失或得到改善。这主要是因为容易诱发偏头痛的雌激素在年老后会逐渐减少。但男性的偏头痛不会因年龄增长而得到显著改善。另外,经常牙痛的人,也有望在年老后不再受其困扰。《国际牙科》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进入中老年后,牙珐琅与牙神经之间的象牙质会增厚,这意味着牙齿敏感度大大降低,牙痛反应会减少。 睡得少不易累 跟年轻时相比,人上了岁数后睡觉时间就会慢慢减少。美国睡眠学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说,虽然年纪大的人睡得少,但这种减少并不会让他们白天感到更累,需要白天通过睡眠补充体力的情况也并不多。 (来源:《百科知识》,作者:冯译,图片来源pixabay)

一些关于鸡蛋的谣言与辟谣 你最好能知道

谣言:鸡蛋和海鲜一起吃会加重肾脏负担 辟谣: 鸡蛋和海鲜一起吃会损伤肝肾?咋一听挺吓人,可仔细想想又充满疑惑,福建著名美食-蚵仔煎不正是以二者为主料的吗?究竟是以前我们都吃错了,还是这种说法有误呢? 实际上,鸡蛋与海鲜不能同食的说法是错误的。 首先,鸡蛋与海鲜都是优质蛋白质食物,都在蛋白质TOP10排名之中,也是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来源。并且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比较全面。无论是对于儿童、孕妇还是老年人都是特别不错的食物选择。 其次,鸡蛋与海鲜都属于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同食并不会相互影响,更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对肝脏和肾脏产生任何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都属于高蛋白质食物,鸡蛋的胆固醇含量高,而海鲜的嘌呤含量高,所以过多的摄入确实会加重身体负担,尤其是自身存在肾脏疾病或者肾功能不全时,切勿多食。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1.0克蛋白质,例如80公斤的成年男性,每天则大概需要80克蛋白质。一般而言,建议每天摄入1枚鸡蛋,每天摄入水产类40-75g。 此外,年龄较低的儿童和某些特殊人群可能存在对鸡蛋和海鲜过敏的情况,在食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鸡蛋和海鲜都是非常棒的食材,生活中可以根据个人饮食习惯合理选择,莫要受了谣言的影响。   谣言:鸡蛋不能和红薯一起吃,会加重肾脏负担。 辟谣: 最近网络上关于鸡蛋与其他食物相克的传言还真不少,其中就有不能和红薯一起同食的说法,认为“红薯中富含膳食纤维,一方面会阻碍鸡蛋中蛋白质的吸收,同时还会损伤肾脏功能。”很多人看过之后心发慌,早餐就喜欢吃红薯配鸡蛋,难不成这么多年,一直是在“自我摧残”? 实际上,“鸡蛋和红薯不能一起同食”是彻头彻尾的谣言。鸡蛋中的优质蛋白和红薯中的膳食纤维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营养素。 首先,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对蛋白质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吸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是谣言中提及的完全不吸收。研究发现,在推荐摄入量范围内,膳食纤维对蛋白质吸收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实中完全可以通过多吃一口鸡蛋来弥补。而且,几乎所有植物性食物中都有膳食纤维,红薯中总膳食纤维为2.2克/100克,并不是最高的,为何鸡蛋只和红薯“较劲”呢?显然都是欲加之罪。 其次,红薯和鸡蛋同食不存在伤肾的情况。无论是红薯还是鸡蛋和肾脏都没有直接关系,肾脏只负责排泄蛋白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含氮废物,所以二者同食并不会加重肾脏的负担,自然也不会产生伤肾的情况。 此外,红薯和鸡蛋都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要素。红薯中富含的膳食纤维,不仅能够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便;且能维持肠道菌群稳定,促进免疫应答,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但是红薯中蛋白质含量较低,含量只有1.1克/100克且是不完全蛋白;而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蛋白质含量约13%,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红薯与鸡蛋同食正好可以优势互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所以,鸡蛋和红薯之间非但无禁忌,反而更值得推荐。 谣言:  “红皮鸡蛋”比“白壳鸡蛋”更有营养,选购鸡蛋时,要选红皮的。 辟谣:   决定鸡蛋营养价值的是蛋清和蛋黄。鸡蛋在母鸡体内的形成过程是由内而外的:最早形成蛋黄、蛋清,它们决定鸡蛋的营养价值。接着形成角蛋白,角蛋白呈膜状,它将蛋黄、蛋清包裹起来。最后再由碳酸钙、碳酸镁等物质形成蛋壳,在蛋壳形成的末期,母鸡输卵管里的细胞分泌色素形成蛋壳的颜色。可见,在蛋壳颜色形成前,真正决定鸡蛋营养价值的蛋清、蛋黄早已形成。   蛋壳颜色不同主要是因为蛋壳表面的色素比例不同。具体来说是蛋壳最外侧上附着的卟啉色素和胆绿素(包括胆绿素的锌螯合物)比例不同造成的。母鸡血液中的血红素代谢会产生大量的卟啉色素,它是血红蛋白的一种分解产物,附着在鸡蛋壳外层的壳胶膜上,主要产生黄色、红色和褐色。胆绿素是母鸡新陈代谢过程中,由于干细胞破坏衰老红细胞时产生的,主要形成蓝绿色和紫色。母鸡的品种、个体差异以及环境、饲料等相关因素会对这两种物质的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蛋壳的颜色。但是,这些颜色的不同不会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   总之,无论蛋壳什么颜色,其营养价值都相差不大。 谣言:鸡蛋忌与柿子同食 一般而言,这两种食物同时吃会导致以上吐、下泻、腹痛为主的胃肠炎症状。 辟谣: 很多关于不能与柿子同食的说法,都是基于柿子鞣酸含量高,会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形成凝块。 食物中的蛋白质在遇热、遇酸或碱,以及某些重金属盐的时候,会发生分子内部的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多表现为凝固,这种现象被称为蛋白质变性。鞣酸确实能与蛋白中氨基酸的氨基端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凝固沉淀,发生变性,但这种作用是相对微弱的,而且还要取决于我们食物中鞣酸的量。 变性后的蛋白质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消化吸收 是不是蛋白质变性了就没有营养了?其实这是误解。 首先,变性后的蛋白质虽然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物学活性,但一般而言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消化和吸收。 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人体并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质,而是将其分解为基本单位氨基酸或者小分子肽,蛋白质本身的生物学活性对消化和吸收影响不大。并且如果真的让有活性的蛋白质直接吸收入体内,反而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假使鞣酸真的让食物中的蛋白质发生了变性,对我们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事实上,目前市售的柿子都是经过品种改良的甜柿子,都要经过后熟过程,也就是说柿子采摘完成后,在乙烯等激素的促进下会发生呼吸跃变现象,柿子本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都趋向降解,其中绝大部分的鞣酸会分解,含量甚至低于0.5%,对包括鸡蛋在内的高蛋白质食物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因此一般也不会出现消化道不适应的症状。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这3种蔬菜煮前要焯水 不然对身体有害!

野菜这种蔬菜是在农村中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春天才会有的产物,大部人会在春天的时候出门挖野菜吃,原生态的野菜会比种植型的蔬菜更加的有口感,但是原生态的野菜则更有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和被废气污染,所以在吃野菜之前一定要记得焯水。 香椿是香椿树上的嫩芽,香椿具有清热解毒、健胃开脾等功效作用,但香椿内是含有“亚硝酸盐”的,这种物质是有致癌风险的,所以在准备吃香椿之前一定要先进行焯水,而且时间也不用太长,一分钟左右就好了,一个简单的动作吃出健身的身体来。 菠菜是人们所经常吃到的一种蔬菜了,但菠菜当中含有大量的“草酸”物质,会影响人体对钙质的吸收,人体内如果草酸过多就会导致骨质疏松,如果菠菜搭配豆腐一起吃的话还会产生结石,其实如果在煮菠菜的时候用沸水先煮一段时间就差不多能够除掉大部分的草酸了,所以这3种蔬菜在煮前一定要焯水,不然吃了会对身体有害,而且这种大家经常在吃。 你记住了吗?(东方网,图片来源pixabay)

怕热又怕吹冷气生病 空调到底该不该开?

  这些天,大家还没做好迎接夏天的准备,各地气温竟然纷纷爆表,高温警报一次又一次拉响!带着几分犹疑,大家还是没有能抗拒空调的诱惑,贪凉之人甚至一宿一宿地躺在空调房。   都说“夏天的命是空调给的”,但许多夏天的病,也是空调给的。   原来还有一种病,叫做“空调病”?   鼻塞、乏力,像感冒又不是感冒,就是“空调病”吗?   不想病怏怏又割舍不下空调的人该怎么办?   “空调病”是种什么病   医学上其实并没有一种病叫做“空调病”,这是一个社会学的病名,通常与空调的不恰当使用有关。   如果一定要有个定义,那么“空调病”是指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因温度太低、空间密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导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滋生,出现鼻塞、咳嗽、打喷嚏、头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四肢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说起症状,还要看各人的适应能力,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人是咳嗽、鼻塞、拉肚子,可能是身体突然由高热的室外进入凉爽的室内,无法很好地应对快速的温差变化出现的一些症状;有人是皮肤干、鼻腔干、喉咙干,这是因为空调吹出来的风湿度比较低,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容易造成上呼吸道干燥,如果感觉不舒服的话,通常离开空调房就能缓解。   有的老人睡一宿空调房,第二天早上就出现口眼歪斜、关节僵硬,这可能是受凉导致的面神经炎和肌肉关节病变;有的孩子打喷嚏、流鼻涕,甚至引发过敏和哮喘一类的情况,那可能是空调长期未清洗引起的过敏。   人们中招的三大原因   至于为什么会患上“空调病”,往往是多个因素纠缠在一起。比如引发过敏,通常这个人本身就是过敏体质,呆在空调房里就容易出现过敏等不适情况。   “空调病”的病因主要有三大方面:   一是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空气湿度下降,干燥的环境导致眼睛干涩、嘴唇干。夏季穿衣少,身体皮肤裸露面积大,即使不出汗,也会散失大量的水分。再就是呼吸时,吸入的是干燥的空气,呼出的几乎是饱和的湿气,身体散失的水分增加,鼻黏膜、气管黏膜就会变干,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严重时感冒病毒、细菌等就会乘虚而入。   二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密闭性强、空气流动性差、风量小、长时间不开窗、阳光不足,病原微生物容易滋生。据统计,在空调密闭室内5小时~6小时后,室内氧气下降13.2%,大肠杆菌升高1.2%,其他呼吸道有害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三是使用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大,机体适应不良,容易造成人体生物节律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儿童、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病人,因为机体调节功能差,更容易出现不良症状,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防治“空调病”的要诀   “空调病”多发生于夏季。呼吸道、关节肌肉、神经系统最易受累。“空调病”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要诀请收下:   做到尽量少开空调,多利用自然风,降低室内温度,适量流汗。   建议开空调的房间室温恒定在26摄氏度左右,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冷热剧烈相搏,易伤身致病。   对办公一族来说,不妨常备披肩。电脑前书写、打字等长时间端坐的工作人员,需适当增添穿脱方便的衣服。穿裙女性则应在膝部覆巾予以保护,同时注意间歇站起活动片刻,以增进人体末梢血液循环。   千万不要一直呆在开空调的房间内,可利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的时候,进行一些户外活动。适当运动锻炼,流点汗,再洗个温水澡,有利于“空调病”的预防。   婴幼儿和老人免疫系统稳定性差,抵抗力弱,直接对着空调吹或频繁出入空调房间,更易患上“空调病”。夏季孩子放假在家,经常吃冷饮,肠道内外都被“冷”控制着,容易导致胃肠运动减弱,又拉又吐到医院就医的孩子不在少数。所以家长一定要适当控制。   使用空调前,别忘了清洗   空调是夏天防暑降温的必备,但也是细菌滋生的摇篮。   长时间不清洗的空调会有很多积灰,细菌、病毒最喜欢藏在污垢丛中,在使用空调时就会从出风口吹出,随着呼吸被人体吸入,所以使用空调前别忘了给空调做一次彻底的清洁卫生。   家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还要增加空气湿度,把湿度控制在40%~60%是最合适的。这一湿度下,病原体致病力、传播能力会迅速下降。而空气湿度适宜,人体也会感到更舒适。同时记得叮嘱孩子多喝水,补充水分。   如果孩子吹空调出现发热现象,当腋温不超过38.5℃时,可在家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温水泡澡、热水泡脚,冰袋敷于额头、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通过的部位等;当腋温超过38.5℃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掌握了以上这些知识点,你就会明白,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放着空调不敢开,而是——   枯藤,老树,昏鸦   空调,wifi,西瓜   葛优同款沙发   夕阳西下   你就往那一趴……   作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医师 沈雁波(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营养师教你端午节怎样吃粽子最健康

【本报记者报道】农历五月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即使身在海外,大多数华人也仍然保持在这个节日吃粽子的习俗。但是哪些人吃粽子的时候要特别当心?粽子应该怎么包、怎么吃才最健康?《星岛日报》特别专访大温注册营养师姚婉芬,教大家如何在享用美食之余,又无健康之忧。 姚婉芬建议市民自己选用健康原料包粽子。受访者提供 姚婉芬表示,粽子是中国大江南北都广受欢迎的应节食品,但由于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其升糖指数比较高,因此患有糖尿病的人士应当特别小心。此外,有些粽子配料有油和五花腩,热量较高,若要减肥的人士则要少吃。糯米也比较难消化,因此消化不好的人士也该注意。她说,市场上卖的粽子一般个头都比较大,以上三类人士在吃粽子时最好可以与家人分半吃,或者购买市场上的迷你粽,从而减少粽子的摄入量。 姚婉芬指出,粽子一般不含纤维成分,因此在食用粽子时最好可配青菜,一来增加纤维素及减慢血糖升高的速度,二来先吃些菜增加饱腹感,可避免因太饿而吃太多粽子。她还指出,吃粽子时最好配茶,有帮助消化的作用,此外,木瓜、菠萝或苹果等水果因含有酵素也可有助于消化。 相较于在市场购买粽子,姚婉芬更推荐大家自己包粽子,因为可以自行控制粽子的配料。她建议在粽子里加入富含蛋白质的鹰嘴豆,因为通常粽子里的其他配料都很少有蛋白质成分,而鹰嘴豆还能增加饱腹感和纤维素。另外她还建议加入藜麦,因为藜麦所含碳水化合物较少,与糯米混合后,升糖指数就不会太高。 她表示,在糯米中混入营养酵母可增加维他命B12,不但对神经有益,还可预防情绪病。一般有两种人缺乏B12,一是长者,他们胃酸较少,难以吸收B12;另一类则是素食者,因为B12一般较易在肉类中找到,素食者则难以通过饮食获取足够的B12。而酵母中含有B12,而且还有芝士的味道,因此口感很不错。 调味料方面,姚婉芬建议在粽子里加入五香粉、喜马拉雅粉盐以及植物油。此外,虾皮、冬菇等配料即可丰富粽子的味道,也是都富含很多营养。至于平时人们喜爱放入广东粽的咸蛋黄,她则建议只放一半,甚至四分之一,腊肠则少放或是不放。 姚婉芬说,疫情期间,人们都希望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以避免患病,而这个健康粽的配料中营养丰富,其中的维他命D、铁和蛋白质等都有提高人们免疫力的作用。她还提醒说,很多人包粽子一下子包很多,应该要放进冰箱冷藏,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物安全,无论是蒸还是煮,都应该将食物热透后再食用。 v16

夏天不能喝冰水?喝果汁能排毒?10个喝水小知识

  夏至了,天气也越来越热了。   天气一热,我们自然喜欢喝点冰爽的饮料来消除暑意。冰水、冰镇饮料、冰镇奶茶,都是大家的最爱。不过,有说法称,夏天热也不能喝冰水,容易肚子痛。今天我们来聊聊夏天喝水的十个常见问题吧。   01  夏天不能喝冰水?   凉水刺激肠胃、导致肚子痛,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喝是否是夏天、气温多高,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只要你自己喝着没有感觉不适,那就想喝就喝吧,正常喝都是没事的。   当然,提醒大家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冰水就好,因为可能导致冰淇淋头痛。   02  喝柠檬水能美白?   很多人,尤其是女生,一到夏天就很喜欢喝柠檬水。不少人认为它能美白。   其实,柠檬中的维生素C很少,而且每次就用几片,就不要指望它美白了。   不过,柠檬水味道好,会让人更喜欢喝水,尤其是夏天,可以帮助多补水。所以,如果你喜欢柠檬水的味道,那就喝吧!   03  甜饮料可以喝吗?   可乐、柠檬茶……等等各种口味的甜饮料都是大家的最爱。但是,都说它们有很多糖,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喝,怕长胖。   从健康角度,我们推荐大家尽量不要多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喝。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成人每天糖输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如果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想喝的时候,喝一点也并非不可。   而且,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很多低糖、无糖的饮料了,选购的时候注意看标签,选低糖、无糖产品就很好。   04  无糖饮料会致癌?   说到「无糖饮料」,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人工合成的东西,吃了有害,说它们致癌的说法也一直流传。   其实,无糖饮料是用甜味剂制成的。由于甜味剂很容易溶解在水里,而且也非常稳定,它能产生甜味,但几乎不会产生能量,在食品加工中应用非常广泛。目前,甜味剂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已长达100多年。   从国际范围来看,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只要是按规定使用甜味剂,它都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05  喝纯净水会缺钙?   喝水的目的就是「补水」。而人体摄取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主要来源是食物,比如蔬菜、水果、米饭、肉类等,而非从饮用水中获得。   要知道,我们普通人一天饮水量不过2升,通过喝水能够摄入的矿物质实在太少。以钙离子为例,矿泉水中的钙也不过30-40毫克,两升水也不到100毫克,其实对我们人体的钙并没有很大。   矿泉水有害?纯净水喝了会营养不良?宝宝到底该喝什么水?   06  喝苏打水会腐蚀牙齿?   苏打水也是这几年非常受大家欢迎的一种饮品了。但很多人担心喝多了会腐蚀牙齿。   其实,苏打水就是一种含有「小苏打」的饮料,有些还有碳酸。这也是大家担心腐蚀牙齿的原因。   不过,苏打水并不会在口腔停留很长时间,牙齿更不会长久泡在苏打水里,所以苏打水并不会腐蚀牙齿。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喝的是含糖的苏打水,糖倒是的确更容易让你长蛀牙。   07  喝果汁能排毒?   果汁可能是大家最喜欢的一种「健康饮品」了。   但这完全是误解。果汁,可能算不上健康。   一方面,和新鲜水果相比,果汁制作过程中去掉了其中的膳食纤维和部分营养素,其中的维生素 C 和抗氧化物质也受到相当不小的损失。另一方面,果汁中的糖属于游离糖,也是要注意控制量的。所以,即使是纯果汁也不能多喝。   至于「排毒」,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所有的排毒饮食其实是既没有必要,也是无用的,甚至还可能有害。有些人把喝果汁后腹泻,当做是排毒的表现。这其实是因为果汁中的果糖太高,或者不卫生导致的。   08  喝可乐杀精?   可乐杀精的说法一直流传,它最早源于上世纪80年代《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研究。这个研究是将精液与不同种类的可乐混合,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精子活性,结果发现各种可乐里的精子活性都显著降低了。   你肯定发现了bug了!!   这跟可乐的日常使用方法明显不一样啊!对日常生活没啥指导意义啊!我们可是喝可乐,谁没事把可乐跟精液混合。。。所以,还是不要瞎操心了。   09  喝酸梅汤能解油腻、减肥?   酸梅汤是北方最流行的饮品,不少人喝酒撸串的时候都喜欢来一杯酸梅汤,认为能减肥、解油腻。   酸梅汤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不过,它并不能促进脂肪的分解。而且,酸梅汤好喝,里面的糖分可不低。一瓶500毫升的饮料中大约有白糖50克左右。多喝不仅不能减肥,还会让你长胖哦。   10  喝茶能减肥?   红茶、绿茶,花茶,都是大家的最爱。很多人说,夏天喝茶能减肥、美容,因为茶里有抗氧化物质茶多酚,能抗氧化、加速脂肪代谢。   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质,虽然有益健康,但对减肥和美容可没有什么帮助,可别对它有太高期望。   当然,如果因为喜欢喝茶,而少喝其他含糖饮料了,那倒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穷人在机体功能上衰老得更快(这还用你说?)

伦敦大学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发现,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与年龄相关的器官功能的衰退速度要大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群。 安德鲁·斯特普托(Andrew Steptoe)和保罗·扎尼诺托(Paola Zaninotto)分析了英国各年龄段人口的数据,把他们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先前的研究表明,与富裕的人相比,穷人在健康方面受负面影响更大。他们也倾向于过早地死亡。但是,尚未被充分研究的一个领域——贫穷对与年龄有关的功能下降(也就是衰老)的影响,这种衰弱与诸如听力下降或肌肉力量松弛等症状相关。 为了更多地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和与年龄相关的功能衰退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纵向老龄化研究中的数据,后者是针对衰老过程的一项长期研究。它始于2002年,收集50岁及以上年龄的志愿者的数据,随着年龄增长,每年添加新的细节。 数据包括医学和身体信息,以及旨在测量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测试结果。最新工作采用的数据样本包含5018人的信息。 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经济低端的人群在与年龄相关的各种功能上的表现都较差。那些没有那么富裕的人在握力,肺功能,步态速度,处理速度和执行功能上都出现了明显衰退。 根据自我报告,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无法享受生活。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发现与种族,性别,教育程度或具体的年龄层无关。他们还发现,占有较少财富的人会遇到更多的视力问题 ,更容易被压抑。 研究人员无法解释为什么穷人比富裕者遭受了更多与年龄有关的功能衰退,但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多种特征的组合结果,例如有限的精神和身体要应对更多的损耗。(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光吃不长肉?你有没有这种幸运的基因?

  科学家发现一个位于“危险地带”的基因变异,可以让人体惯常消耗更多的能量,仿佛开了燃脂外挂。更幸运的是,这种变异不会导致癌变。   这个夏天,国内疫情高峰过去了,但宅出来的肉还是不离不弃。曾幻想默默减肥,复出时和小龙女出关那样惊艳世界的吃货们表示十分委屈:谁能料到还有“无接触外卖”这种魔鬼服务啊。   更气人的是,总有些拉仇恨的家伙,从不见他们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关在家里胡吃海喝就是不见胖。不必多问,问了就是“我就这体质”。   “体质”这个词,颇有点宿命论的调调。但在科学家眼中,越玄乎的东西就越有挖掘的价值。   一直以来大家顺理成章地把胖子们作为研究对象,但最近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团队却另辟蹊径,研究起了那些只吃不胖的瘦子们。结果还真发现一个“外挂”:他们体内一个名为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的基因上带有的特殊变异,在帮助他们抵抗体重增加,保持苗条。   等等,这个基因的名字怎么还和“淋巴瘤”有关?你没看错,ALK其实是一个著名的“致癌基因”,它的突变常和淋巴瘤、肺癌等多种癌症有关,是诊断时常用的标记物之一,在肿瘤研究领域早已名声在外。但一个癌症标志物,居然和抵抗肥胖有关,这就很值得玩味了。   神奇瘦子在哪里?   成不了维密超模事小,太胖真的会导致很多恼人的疾病:内分泌失调、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癌症。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正式承认“过度肥胖是一种疾病”。那怎么判断是不是过度肥胖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来估算:将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假设某人身高1.8米,重70公斤,那他的BMI=70/(1.8)2,约21.6。   在我国,BMI大于24视为体重超重,28以上则为肥胖症,需要医学干预了。   肥胖程度与BMI指数(中国标准),>24就有点胖了 | 作者整理   研究人员对那些BMI很低,但健康状况良好的瘦子们尤其感兴趣:除了少数健身狂魔,如果大家都吸一样的霾,吃一样的小龙虾,这些瘦子怕不是有什么共同的神奇属性吧?比如自带特殊基因。   所谓千人千面,每个人的DNA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要找到和“瘦”有关的规律,就不能只看几个人。不过,满世界地去找瘦子(还得是健康的瘦子,厌食症、营养不良都不能算)显然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好在现在有了一种“生物银行”。   科研界的网购式体验   生物银行(biobank)是统一收集、管理大量人类生物样本(如血液、细胞、器官或DNA等)的组织,通常由有资质的医疗或科研机构成立。主要有两种:一种收的是正常人样本,像脐带血、骨髓等,以便天有不测风云时救人救己;另一种是收集病人的样本,为研究各种疾病提供材料。   通常,样本入库时,主人的信息如性别、年龄、种族、是否抽烟喝酒、疾病史等都会被详细记录。这样的好处是,样品的来源和背景都十分明确,便于管理和满足不同研究的需要。   符合条件的研究机构,可以指定条件来筛选样品:比如年龄小于50岁、排除XX疾病等。生物银行能提供数量充足的样本,省去研究人员大费周章招募试验对象的辛苦。是不是很像网购的思路?但人类样本不是简单的商品,这里只是打个比喻。申请样品要经过严格的法律和伦理审查。   哥伦比亚大学这项研究的样本来自爱沙尼亚生物银行(Estonian Biobank)——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样本库之一。   爱沙尼亚国家虽小,政府对推进国民基因研究却很积极,甚至提供免费的DNA分析服务。2000年以来,这家生物银行已经收集了超过20万人的DNA样本(83%来自爱沙尼亚公民,14%俄罗斯,3%其他国家)。研究团队借用了其中47102名22-40岁人员的数据。   不足2%人拥有的“燃脂外挂”   很多人听到“基因变异”都会联想到癌症、怪物。其实,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每个人的基因组中都带有很多先天变异。人类的个体差异和缓慢进化,都与这类变异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关。而那些致病致癌的突变,是指身体细胞的DNA在后天环境里受到辐射、毒素等有害刺激,短期内发生的变化,这种异常突变通常也不能遗传。   真正和苗条体质有关的基因变异,应该具有一定遗传性,因此在瘦子群体中有更高的出现频率,要通过大规模人群基因组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到。   从大样本人群中寻找关键变异示意图(非本研究数据),纵坐标表示各个变异和“瘦子组”的关联程度 | 作者供图   研究人员先把生物银行里筛到那4.7万多个青年人的BMI值按年龄和性别进行了矫正,将BMI小于18的881人(约1.9%)归入“瘦子组”,另将BMI值大小处于30~50百分位的3,173个人作为对照组。在比较两组变异的分布和频率后,在瘦子组中发现了一个位于ALK基因区域的特殊变异。   ALK作为(突变后)“致癌基因”名声不好,但原本也是正经人士,它位于人的二号染色体,编码一种横跨人体细胞膜的蛋白质,像桥梁一样,能将外界信号传入细胞,激发相应的功能。哺乳动物的ALK基因一般在胚胎期比较活跃,出生后就逐渐佛系,只在神经系统有少量表达。   平时没啥存在感的角色一旦黑化放的都是大招。ALK基因如果在某些致癌因素影响下发生了突变,就可以不再依赖外界信号,自作主张向细胞内发布异常信号,让神经细胞野蛮生长,发生癌变。更得寸进尺,它可以和作用于其他器官的基因发生融合,合体之后的新基因能让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也癌变。因此像肺癌、结肠癌等非神经系统的肿瘤病人体内常能发现ALK基因的融合性突变。   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瘦子,令他们保持苗条的并不是致癌的融合突变,他们体内的ALK变异体并未逾矩,作用对象还是神经系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变异体能让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更兴奋。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交感神经极度兴奋的状态:就是当遇到危险时,身体的应激状态。这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肌肉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为战斗或逃跑作准备。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身体会比平时消耗更多的能量。   一直处在应激状态谁也吃不消,但瘦子们的ALK变异能让他们在精神不焦虑的前提下,交感神经保持“微high”的状态,同样吃吃喝喝,能量却惯性地消耗得更多,当然就不容易胖了。   研究人员在动物试验中也做了进一步验证:发现被抑制了ALK功能的果蝇,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就变得很低;而对小鼠敲除这个基因后,交感神经兴奋度明显增加,喂再多高脂肪饲料,都胖不起来。不遇癌症不出头的ALK基因,看来本身和调节能量代谢有关,它默不作声的时候对交感神经兴奋性可能起的是限制性作用。   所以,防癌又减肥的神药不远了?   这次新发现,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新型减肥药的开发:既然ALK容易抽风致癌,还阻碍我们瘦成闪电,那发明一种抑制它的药物岂不一举两得?   其实ALK的抑制剂早就有了。不少抗癌药(如克唑替尼等、色瑞替尼等)正是靶向抑制ALK的。说起来,过去的研究里也有观察到服药后体重减轻的现象,不过癌症本身是对体力消耗很强的疾病,体重的进一步减轻就被归为药物的副作用了。何况这种减重作用并不持久,停药后就会恢复,所以拿副作用一大堆的抗癌药来减肥就先别想了。   那说了这么多,最后还不能拿来用,我们到底图个啥?   这些年,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刷新三观的研究发现,撇开学术造假的害群之马,有一个结论恐怕不得不承认:人体确实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就拿肥胖来说,以前我们总认为脂肪除了储存能量一无是处,后来知道脂肪是合成激素的原料,对内分泌系统、生殖功能、甚至免疫功能都有影响;脂肪还分能主动分泌抑制食欲的“瘦素”,帮助我们控制体重,但糖尿病人却普遍对“瘦素”的感应失灵,血糖、血脂的代谢紊乱可谓犬牙差互……   胖瘦调控和能量代谢的机制十分复杂,科学家们越想抽丝剥茧,越发现扯出来的是张大网。与胖瘦有关的基因也不止ALK一个,纵使它有四两拨千斤的潜力,也注定只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节点。不过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可能还有更多和它一样平时看似没什么作用、甚至堪为隐患的基因,在参与人体的调控。   人体像一个宇宙,科学家们之所以爆肝头秃地研究那些我们连名字也听不懂的基因和分子,就是为了点亮群星,将我们未知的真相看得更全面,在我们面对现有治疗手段的副作用或疗效瓶颈一筹莫展时,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数万年的漫长进化让人体自带修复各种bug的精妙功能,有生之年我们可能来不及搞清这具身体的所有奥秘,也没有外挂基因加持,但只要尽可能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避免给身体无法承受的负担,就能从全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健康。 (科普中国,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图片来源pixabay)

人在多少岁开始有白发算正常?能变黑吗?

人长白头发有几种不同的情况,除了先天性白发以外,少年白和老年白都是后天出现的。大部分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的少白头,往往都只表现出白头发变多,一般不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但是,这不能完全排除其中部分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其实可能存在营养障碍的问题。 头顶的白发太多,有什么方法能变黑发? 想要白头发重新变黑,当然需要弄清原因是什么,比如,你都六七十岁了,白头发其实本来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典型特征,这本就是衰老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当今社会,年轻群体压力过大导致的白发增多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个人工作压力、学习压力、或生活中的其他压力过大,但情绪无法得到平复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长出来的大量白头发。 如果你是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不是听信什么民间偏方,用生姜洗头、或者吃这吃那的补充什么营养物质。因为,这些都不是你长出白头发的根本原因,吃得再多又有什么作用呢?其实,只要你通过自己觉得有效的渠道,把这些积压已久的压力排解出来,不让它造成明显的心理负担,那刚刚长出来不久的白头发,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自行恢复为黑色的。 从白发到黑发的倒转现象有科学依据吗? 当然,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想当然得到的,而是已经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对照证实了这个结论。当你的压力减小、焦虑程度减轻以后,头发的生长过程就会发生倒转,只要是变白时间不长的头发,都能够在这个倒转过程结束后,彻底恢复为最开始的黑色。而且,科学家们研究的这个倒转现象,完全可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找到可靠依据。 当然,这就要求大家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之所以人的头发会变白,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头发髓质,以及皮质中原本存在的黑色素颗粒数量大幅减少、甚至消失。也就是说,白头发是从根部长出来的,而不是从发梢开始变白。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某些头发发梢是白色,但靠近发根的部分却是黑色,这就说明你头发的毛乳头内黑色素颗粒的合成,又开始步入正轨,这其实就是科学家们说的从白发到黑发的倒转现象。 人在多少岁开始长白头发算正常? 虽然长出一两根白头发并不奇怪,但抛开特殊的遗传因素,大部分人开始频繁生出白发的年龄应该是在35岁之后,这是因为所有生物都需要经历衰老这个过程,而人类的衰老从受精卵形成的时候就开始了。之所以同龄人并不一定白发的程度相同,这是因为衰老本身也存在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正如有的人从一出生皮肤就白白的,而有的人不管用多少方法来美白都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基因优势。 为什么一个50岁的人,看上去还没有40岁的人白头发多?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你每天需要做的事可能很多,像上班挣钱、辅导孩子和家务承担这些都是你的活,大概也就没什么时间来健身和保养自己。但对别人来说,或许这就是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并不会因为角色的转变而发生太明显的变化,家务和孩子都可以丢给保姆,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管理自己。 昨天,我意外发现我那才刚满三岁的孩子,竟然也长出了一根白头发,而我们家往上几代人的头发都乌黑浓密,就连我的爸妈也还没有长出多少白头发。但是,好在只有那么一根,也就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这便是为什么大家从来不会觉得七老八十的人满头白发有什么好奇怪的,但只要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突然长出不少白头发,便会觉得是不是身体中缺少了什么。(悟空科学,图片来源pixabay) 

中国疾控中心:除了水果其它蔬菜尽量不生吃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①对于蔬菜瓜果,如果产地是安全的,那么这地方就没有由于生产造成污染的问题。 ②如果供应的市场也是安全的,没有疫情的地方,这样的蔬菜瓜果就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大胆的吃。 ③来自这些地方的蔬菜瓜果,包括生吃应该说都没问题,但还是要注意卫生,还有消化道传染病的问题,水果生吃没问题,对于其它蔬菜一类的,能不生吃尽量不生吃。(央视新闻)

你真的肥胖吗?专家告诉你肥胖的定义

  近期全科病房接诊了一位糖尿病患者,她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血糖的波动,见到患者第一眼就发现与众不同,出奇的胖,测体重后,算下她的体重指数(BMI)高达45.9kg/m2,是我们接诊过的最胖的病人之一。接下来,我们聊聊如何理解肥胖。   肥胖症(obesity)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分布异常至体重增加的临床征象,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也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疾病,而且常与胰岛素抵抗、冠心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组合在一起。肥胖会影响身心和行为等,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   肥胖分级:   成年标准体重=*0.9=标准体重(kg);男性: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2   成年中国人:体重指数小于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kg/m2之间为正常,24~27.9kg/m2之间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kg/m2为肥胖。   按肥胖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①轻度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②中度肥胖:体重超过30%~50%;③重度肥胖:体重超过50%以上。   肥胖症分为单纯性肥胖(与异常、环境因素有关)和继发性肥胖(与某些疾病有关)。   肥胖的病因:   ① 遗传因素:肥胖病可呈一定的家族倾向,父母的体重正常者,其子女肥胖的几率约10%,而父母中1人或2人均肥胖者,其子女肥胖的几率分别增至50和80%。   ②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食欲或调整定点而引起肥胖。   ③ 内分泌系统:胰岛素、雌激素、β内啡肽等均可能参与肥胖的形成过程。   ④ 代谢因素:肥胖者可能存在代谢缺陷引起能量的利用和储存效能增加。   ⑤ 其他因素:摄入过高热量、体力活动过少等。   肥胖的表现:   (1) 继发性肥胖:有原发病的表现。   (2) 脂肪分布不同:男性型脂肪分布在腰部以上,如苹果型;女性型脂肪分布在腰以下,如梨型。   (3) 精神表现:肥胖症可因体型有自卑感、焦虑、抑郁等身心相关问题。   (4) 症状表现:气急、关节痛、水肿、体力活动减少等。   (5) 内分泌代谢紊乱:高脂血症、糖耐量减低、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   (6) 心脑血管症群: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脑血栓、脑出血、下肢静脉易有曲张、血栓形成。   (7) 消化系症群:胃排空快,多食易饥,便秘,腹胀等。   (8) 通气不足综合症极度肥胖者明显,稍事活动后易感无力、心悸气喘,缺氧常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和右心衰竭。   (9) 其他:恶性肿瘤发生率升高,肥胖妇女子宫内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3倍,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率随体重增加而升高;胆囊和胆道癌也较为常见。男性肥胖者,肠癌、前列腺癌发生率较非肥胖者高。   肥胖者的全科治疗:肥胖症以行为、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为主,当饮食治疗及锻炼未能奏效时,可采用药物做短暂辅助治疗,严重者可进行手术治疗。中医针灸按摩治疗也有疗效。   ① 行为治疗:指导病人制定计划,改变进食行为,并定期检查执行计划的效果。指导计划中包含注意进食的方式和环境,例如细嚼慢咽,避免边看电视或边玩游戏边进食的习惯。此疗法需要有家庭的配合和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② 饮食治疗:根据体力活动的轻度、中度和重度的程度分配热量的比例,在常规热量范围内再扣除600kcal/d,使每周体重下降0.5~1kg,饮食应低脂肪、低热量、少盐、粗纤维、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为1g/kg.d,适当增加低热卡蔬菜以增加饱腹感;限制油煎炸食品、糖类食品的摄入。   ③ 体育锻炼:需与饮食治疗配合使用,并长期坚持。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循序渐进。   ④ 药物治疗:是饮食运动治疗的辅助短暂手段,常见的有食欲抑制药、抑制肠道消化吸收的药物、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等。药物治疗适应证:食欲旺盛进食较多者;合并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脂肪肝;合并负重关节疼痛;肥胖引起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困难暂停综合症);BMI≥24伴以上情况者或BMI≥28不论是否有以上情况,经过3~6月单纯控制饮食和增加活动量处理不能减重5%,甚至有上升趋势者考虑药物辅助治疗。药物治疗禁忌症:儿童;孕妇、乳母;对减肥药有不良反应者;正在服用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入抑制剂如SSRI帕罗西汀。   ⑤ 手术治疗:只限于反复使用保守疗法而不奏效的严重肥胖病人。   期待肥胖的朋友们,选择合理的减肥方法,定期评估自己的体重是否减重达标,定期入院检查评估身体并发症情况。让自己有所知有所悟,不要忘记了肥胖其实也是一种病。   本文由上海市同仁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医师徐仲卿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买菜时怎么防止感染新冠病毒?

疫情期间,外出买菜时该如何保障自身安全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侯凤琴为您支招:   1. 做好个人防护。在外出采购之前,首先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必要时可以带一双一次性手套。   2. 错峰采购。建议大家尽量避开早高峰买菜期,挑选人流少的时候去,避免人多造成交叉感染。   3. 找准目标。买菜之前先想好要买什么,到地方后直奔目标,尽量避免闲逛闲谈。在买菜过程中,尽可能不抖动蔬菜,以防新冠病毒在空气中漂浮。   4. 网上购买。现在快递、外卖都比较方便,建议在网上购买,以减少接触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新冠病毒若沉降在蔬菜表面,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   用手摸了蔬菜后,如果不洗手,摸了眼睛或鼻子,就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   如抖动蔬菜,病毒也有可能漂浮到空气中。   所以,买完蔬菜之后,尽可能别抖动。   回到家后,可以把蔬菜放置在阳台几个小时,或者把蔬菜放到水里泡一段时间,然后再用清水长时间冲洗蔬菜。   做菜时要尽可能地做熟,不要生吃。   新冠病毒若沉降在水果表面,也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   买回来的水果,尽可能先放一段时间。吃之前先用清水泡一段时间,再用流动的清水长时间冲洗,这样相对来说就会更安全一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朝阳提供以下建议:    蔬菜水果虽然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但大家不要过于惊慌。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朝阳介绍,一般情况下,蔬菜水果被污染的可能性很小,但若在采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有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员参与,感染者咳嗽、打喷嚏的飞沫可能沉降在蔬菜表面,或通过手部接触传递病毒。但这种可能性对全国多数疫情较轻的地区而言风险较低。   新冠病毒的特点是耐冷怕热,尤其对热敏感。在56℃的环境下,30分钟即可灭活,而沸水或者炒菜的温度往往达到了100℃甚至更高,病毒立刻就被杀死了。因此,高温烹饪一般即可消灭病毒,无需过于担心。   此外,一些本身带有果皮的水果,如橘子、香蕉等,表皮就是很好的天然防护层,能够隔绝病毒的入侵。苹果、鸭梨等无表皮水果,在食用前最好削去果皮,用清水清洗干净以后再食用,同样可以保证食用的安全性。(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世卫组织出文 关于新冠的一系列辟谣

已证实:向汤和其他饭菜中添加很辣的辣椒治不了新冠病毒。辣辣椒好吃,但预防不了也治愈不了新冠病毒。 已证实:将漂白剂等其他消毒剂喷洒在身体上或注射到体内不能预防新冠病毒,反而很危险。 喝甲醇乙醇或漂白剂不能预防治愈新冠病毒,反而非常危险。 鞋子会传播新冠肺炎吗?可能性很低。 已证实:置身于25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不能预防新冠病毒,晒太阳也不能。 已证实:憋气十秒钟及以上无困难不咳嗽说明不了没得新冠肺炎或其他肺炎。 5G网络不会传播新冠病毒。 已证实:洗热水澡预防不了新冠肺炎。反而可能被烫伤。 寒冷和雪不能杀死新冠病毒。 已证实:喝酒预防不了新冠肺炎,反而可能很危险。 已证实:新冠肺炎不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但对病毒造成的细菌性感染并发症有效。 已证实: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即使是长期佩戴,也不会造成二氧化碳中毒和缺氧。 已证实:新冠病毒大部分患者会痊愈。 已证实:现阶段没有任何已认证药物可以治疗或预防新冠病毒。 已证实:家中的苍蝇不会传播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可以在湿热地区传播。研究证明新冠病毒可以在任何环境中传播。 新冠肺炎无法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干手机能杀死新冠病毒吗?不能。 已证实:不能用紫外线灯给手部和其他区域的皮肤杀菌。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伤害眼睛。 事实:免接触温度仪检测不了新冠肺炎。检测发热(体温高于正常温度)很有效。但检测不了新冠肺炎感染者。发热原因众多,如果你住在疟疾和登革热高发区,出现发热,需要帮助,请立即给专业医生打电话,或申请医疗服务。 肺炎疫苗能治疗新冠肺炎吗?不能。新冠病毒前所未有,与众不同,必须研究专门的疫苗。 经常用盐水冲洗鼻子能预防新冠病毒吗?不能。该做法预防不了呼吸性感染,但有实验表明能加快感冒的康复。 吃大蒜有助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吗?大蒜有部分抗菌作用,是健康食品,但没有实验表明大蒜能预防新冠病毒。 有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药吗?目前无任何特效药可供推荐。但是,有必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来缓解并治疗并发症,也有必要对重症患者采取合适的辅助措施。(煎蛋,译者:前朝太子,图片来源图库)

抗疫在家 你家的娃运动量够吗?

  “妈妈!我的体重又上去了!”三年级的小红喊叫着。从放寒假开始,4个多月以来,小红重了9斤,身高变化却不大。小红本来很喜欢游泳,但因为疫情原因,居家期间不知道能做什么运动。开始上网课后,又经常坐在桌前听课、做作业。   小红的情况其实并不是个例。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每5名青少年中,就有4人运动量不足,而且影响健康。其中,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运动不足比例在80%~89%之间。   研究表明,儿童运动不足可能会影响发育,增加成年后患病风险,甚至影响心理发育、行为方式以及学习能力等。   看到这里,再看看自家“神兽”的体型,一整套充实的锻炼计划是否在爸爸妈妈们的脑海中呼之欲出呢?跑步、跳绳、高抬腿……且慢!先看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   ①0~1岁的孩子,以互动为主,每天分几次活动,每次至少30分钟。   ②1~3岁的孩子,以散步、室内外自由玩耍为主,每天至少180分钟。   ③3~5岁的孩子,以玩耍、散步为主,每天锻炼需超过180分钟,而且至少有60分钟是中等强度以上,具体表现为运动后出汗、呼吸速度较快。   ④5~10岁的孩子,以增强身体平衡性、灵敏性为主,每天至少锻炼60分钟,一周中至少3天有氧锻炼,如骑自行车、游泳、滑冰等项目。   ⑤10岁以上的孩子,以训练身体灵敏度、速度和耐力为主,每天至少60分钟锻炼,一周至少3天有氧运动,以感兴趣的项目为主。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自身情况不同,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不同。应该循序渐进,重在锻炼,而不是一味追求效果。那么如何判定孩子运动量的大小呢?   除了市面上一些监测设备外,爸爸妈妈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运动中的面色、呼吸特征、出汗量、注意力、反应力和精神状态等方面,做出判断:   1、孩子面色红润,呼吸速度较快,汗量不多,动作协调、准确,注意力集中,反应正常、情绪愉快,说明运动量适宜。   2、面色通红、甚至苍白,呼吸急促、节律紊乱,大量汗出,动作失调,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精神疲乏,说明运动量过大。   科学的运动使孩子快乐,对于孩子来说,运动与吃、喝、睡觉同样重要。所以我们应坚持正确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将运动能力和习惯完美展现出来。   本文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沈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洗牙醒目!洗之前最好做到这一点……..

  随着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口腔健康状况也被我们越发地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朋友们在医院或诊所进行口腔检查时,常常被牙医建议“洗牙”。“洗牙”在医学上被称为龈上洁治术,是一种用来去除牙结石的治疗方式,长期不洗牙,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牙周疾病,引起牙齿的脱落。存活于口腔环境中的细菌还能依靠牙结石在口腔内形成感染灶,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风险,严重危害我们的健康。而每年1~2次洗牙有助于我们预防牙周疾病,还能在洗牙的过程中请医生检查我们的口腔健康状况,是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洗牙是不是一点风险都没有呢?大家都听过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存在着两面性,在医院接受治疗时也是如此,任何医疗操作都不能保证百分百没有风险,即便简单的洗牙也不例外。考虑到牙周疾病可能造成的危害,我们仍然建议患者定期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洗牙,而既然洗牙是免不了的,我们就要尽可能的了解和避免洗牙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洗牙针对附着在牙齿上的龈上结石进行操作,并且大部分医疗机构在洗牙时都会采用超声洁治器械,在去除结石的过程中发生牙龈出血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出血量往往都非常小,即便是牙龈炎症严重的患者可能容易较多量地出血,医生也会有相应的处理办法。可以说只要在正规医疗机构洗牙,对于身体健康的患者来说,发生牙龈出血通常也是安全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口腔处在一个开放的、与外界相通的位置,因此它的微生态环境十分复杂,很多细菌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在治疗时,细菌也有可能顺着牙龈出血的地方进入体内循环系统。我们的机体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很多时候,这些进入人体的细菌并不能掀起多大的波澜,然而一旦我们抵抗力下降,这些细菌就有可能找到兴风作浪的机会,诱发菌血症,使我们发烧、头晕、恶心。对于一些身体条件本来就存在诸多隐患,并且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来说,菌血症还可能会引起多个器官的感染,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除此之外,在超声洁牙的过程中还会在空气中产生大量含有细菌、唾液、血液的飞沫和气溶胶,对医患双方都增加了潜在的风险,这也正是口腔诊疗环境必须保持良好通风的原因。   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些风险,医生们非常注重对感染的防治,在洁牙之前让患者漱一漱口,是预防菌血症的重要手段。我们在这里说的“漱口”跟平时餐后、刷牙前说的漱口可不太一样:这种洁治前的漱口不用清水,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漱口水,目前很多医院最常用的是3%过氧化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双氧水”,含漱一分钟,它可以释放新生氧,有效减少口内菌群造成的威胁,也有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0.12%或0.2%氯己定(也称“洗必泰”)含漱一分钟,这是一种广谱抗菌药,杀菌效果比较可靠。经过了药品的含漱,口内细菌数量会大大减少,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洗牙可以很大程度地预防细菌进入血液和呼吸道,是对我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保护措施,而我们医务工作者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我们和家人能在蓝天之下洋溢幸福的笑容。   本文由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许丽丽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一天要睡足几个小时才不容易生病?

  对所有年龄段的人来说,充足的睡眠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人们经常为了工作、家庭需求,甚至精彩的电视节目而减少睡眠时间。但是,如果你平时总是缺乏睡眠,就可能会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早逝的风险。   即使是一晚的睡眠不足也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你不仅更容易感到困倦,而且会心情不好、工作效率低下。   人需要多少睡眠?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也会发生变化。美国睡眠医学会和中国睡眠研究会建议:   如何改善睡眠习惯?   如果你的睡眠时间一直没有保障,那可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改善睡眠习惯了:   ①始终如一。每晚同一时间睡觉,每天早上同一时间起床,包括周末。   ②确保卧室安静、黑暗、放松且温度舒适。   ③把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从卧室里拿开。   ④睡前不要吃大餐、喝咖啡和酒。   ⑤不要吸烟。   ⑥做些运动。白天进行体育锻炼可以让你在晚上更容易入睡。   值得注意的是,充足的睡眠很重要,但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必不可少的。睡眠质量不佳的迹象包括:即使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仍感到困倦或疲倦,夜间反复醒来,以及出现睡眠障碍的症状(如打鼾或喘气)。   更好的睡眠习惯可以改善你的睡眠质量,如果出现了睡眠障碍的症状,例如打鼾或睡了一整夜之后依然感觉困倦,可以前往医院就诊,听听医生的建议。   本文由中国睡眠研究会科普部主任彭志平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亲友聚会要如何确保安全?专家提供如下建议

随着各省陆续放宽限制,重启经济生活,很多人开始和亲友聚会,但专家提醒,还是要记得适当的卫生措施和一些创新的计划,就可以在享受聚会同时又获得安全。CTV的报道中提供了几个贴士可供参考: ●户外聚会 安省皇后大学传染病科主任埃文斯表示,对主人来说,如果能安派在户外接待宾客是较好的选择。“户外空气流通,风会对病毒产生稀释作用。”根据研究,在室外传播病毒的可能性非常低,当然,宾客参加聚会之前,都应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感到不太舒服,无论是呼吸道症状还是头痛发烧,绝对应该待在家里。” 埃文斯建议聚会时间不要太久,尤其是室内的聚会,最多限制在一个小时以内。 多伦多大学信息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的助理教授弗内斯(Colin Furness)说,每个人所位于的社区情况不相同,如果你和长期护理院或是某种超级传播事件有关连,那么你就是高风险的人,不适合参加聚会。 ●建立距离并事先确定人数 弗内斯说,国民必须遵守公共卫生官员规定的聚会人数限制,并在客人到达之前制定保持社交距离原则。 他理解很多人在久违之后相聚会一时忘形,突然才意识到彼此间可能太亲密了。“无论客人要坐在露台上的椅子上还是院子里的毯子上,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距离。换句话说,你和他人间的谈话音量应该比正常情况下要大声一点。如果感觉有点尴尬,那可能是正确的距离;如果感觉不太尴尬,那么也许您距离太近了。” 他还建议使用胶带或粉笔标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埃文斯也说,每个人对于身体上的距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建议主人提前安排座位,以确保客人之间有适当的空间。 多伦多礼仪专家奥尔(Lisa Orr)表示,因为人数限制可能会使主人难以决定邀请谁,但可以在如何融入所有朋友和家人方面发挥创意。“我见过有主人邀请了一些人到家里聚会,一些人却是透过虚拟网路参加的,所以亲身聚会加上各种视频聊天,依样可以帮助亲朋好友建立联系,不必全都在同一个地方。”   ●自备餐具和食物 为了确保所有人的安全,奥尔说,主人应请客人自备餐具、玻璃器皿、食物和饮料。“大多数公共卫生指南都说,我们不应该共享东西,因为那是病毒的传播方式。因此,主人应鼓励客人带上自己的东西,确保安全。” 埃文斯说客人可以自己带餐具,但他说这样做可能“有点过分”。但他认为,客人应该确保他们不共享菜肴。 弗内斯说若要分享食物和饮料,必须确保卫生安全,主人可以事先分发好。不要让大家像自助餐一样在大碗中盛取,最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   ●使用浴厕没有很大的风险 埃文斯说,让客人进入家中使用浴厕不需要太紧张,人们共用厕所是绝对安全的。 但是,他建议不要使用可能带有细菌的毛巾。“放些纸巾在旁,这样每个人在洗完手后都用自己的纸巾擦干手。” 他补充说,主人应在客人抵达前和离开后对浴室进行清洁和消毒。 弗内斯说,客人也应自己注意保持卫生。“如果你在使用浴室,请注意触摸的地方,就像在任何时候使用厕所一样,之后要彻底洗手。使用浴厕的最大风险是出门时的门把手,所以要用纸巾打开门。”主人可以准备消毒湿巾和洗手液,以使客人感到更舒适。   ●可以不参加 奥尔说,对于主人来说,重要的是要注意他们的客人可能对聚会有不同的感受。她说,现在选择不参加聚会并没有错。“拒绝是完全合适的,你不必找借口。你可以礼貌地让主人知道自己尚未感到完全放松舒适。” 主人要事先制定聚会规则。“作为主人,如果已经告诉客人规则,而客人已经同意了,那就像在汽车上应该要系好安全带一样,必须要人人遵守。” 奥尔并提醒主人要限制酒精量,因为“人们喝酒时,倾向过分社交,他们可能会开始不尊重保持身体上的距离。” 由于确保所有人的安全是主人的责任,所以主人可以将不采取身体疏散措施的客人拉到一边。 网上图片 v01  

咖啡是提升了精力还是透支了精力?

想知道答案是什么,就要先知道咖啡因是怎么起效的。 这无比的功绩全要归功于咖啡豆里的神秘物质,一种神经毒素。咖啡树大量合成它们,作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产生强烈的全身反应,以保护自己;而人类却是个难得的例外,不但毫发无伤,还迷上了它的香味,甘之如饴。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人类的拣选下,今天的咖啡在每一块热带大陆上欣欣向荣,实在难说是谁利用了谁。 咖啡是当今世界最流行的植物饮料,全球期货贸易额度仅次于石油,是全球总价值最高的合法农业出口物——咖啡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还有显著的提神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它几乎是办公室必备的饮品 从成分上讲,咖啡的香气首先来自它生长时合成的挥发性物质,特别是某些含硫化合物和芳香类化合物,而在加工时的烘焙阶段,高温也会诱发蛋白质和糖类的美拉德反应,产生更加复杂的香气。 咖啡的提神功能则来自一种具体而稳定的物质:就是如雷贯耳的咖啡因,一种黄嘌呤衍生物。咖啡因的熔点高达 237°左右,能在烘焙中完好地保存下来,生物利用率高达 99%,绝大部分都能进入人体。 咖啡因像极了腺苷(Adenosine),而腺苷对于任何生物都极其重要,它本身就是 RNA 中的一个片段,将 A 密码连同核糖切下来就是。但在活细胞内更重要的是,腺苷连上三个磷酸就是三磷酸腺苷,ATP,最后一个磷酸基一旦断裂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几乎所有的细胞活动都由它直接供能——我们因此将它比喻成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不难想象,那些耗能剧烈的细胞活动,比如在神经活动和肌肉活动中,ATP 会大量消耗,这些产物不仅有脱去一个磷酸后的 ADP,还会有脱去两个磷酸的 AMP,以及脱去所有磷酸的腺苷。这些腺苷会被送到细胞外,与细胞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最终告诉神经系统——“我累了!”。 在这里,腺苷与受体结合的部分是碱基腺嘌呤,而我们喝下去的咖啡因像极了腺嘌呤,能抢在腺嘌呤之前与腺苷受体结合,但咖啡因毕竟不是腺苷,无法触发细胞内信号转导,结果就是反馈疲劳的信号通路被切断了——我们的神经系统因此不知疲倦,重新又振作起来。 可以想见,还有许多其他物质也有咖啡因这样的功能——黄嘌呤本身就是人体内的天然兴奋剂,用来拮抗腺苷的疲劳作用,它的衍生物除了咖啡因,还有同样著名的茶碱和可可碱,都能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消除疲劳,振奋精神。 但要注意的是,机体不会任由这些物质篡改神经,当大量腺苷受体都被拮抗剂堵塞的时候,神经元就会长出更多的腺苷受体,恢复对疲劳的感受,人们就不得不加大拮抗剂的摄入量——没错,咖啡、茶叶、巧克力,都能让人上瘾,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爱好者。 另外也要注意,植物们进化出这些黄嘌呤衍生物当然不是为了给人类泡饮料,而是防御天敌的神经毒素——对于多数哺乳动物来说,腺苷受体全身广布,这些拮抗剂能让它们中枢神经兴奋、平滑肌松弛、心率升高、冠状动脉收缩、支气管舒张、尿量增加,各种宠物都很容易被它们毒死,人类只因是灵长动物,祖上专门吃树叶和果实,肝脏对植物毒素的代谢功能很强,才对它们如获至宝,拿来做温和的兴奋剂了。(作者 / 混乱博物馆,图片来源图库)

美疾控中心指19%受访者曾乱用漂白水洗蔬果

为防范新冠肺炎,不少人会加强消毒,避免受到感染。人人各师各法 ,但少不免会用错方法。美国疾控中心(CDC)于5日公布一项调查发现有39%的受访者曾使用最少一项不获CDC建议的方法进行消毒,其中包括用漂白水洗蔬果、吸入消毒剂的雾气等。  调查在5月以网上形式进行,访问502位18岁以上的成人,了解他们在疫情期间对家用消毒剂的认识。报告指,有51%受访者非常同意自己知道如何安全地清洁或消毒家居,另有31%受访者亦表示同意相关说法。  报告亦指出,有19%的受访者过去一个月曾用漂白水清洗蔬果等食物;18%受访者曾用家用清洁剂洗手或洁肤;6%受访者曾吸入含家用清洁剂或消毒剂的雾气;另各有4%受访者曾饮用或吞咽稀释的漂白水或其他消毒液体。  CDC认为结果反映他们有需要推广更多资讯,让民众以安全的方法进行家居消毒。

记性开始不好是不是老年痴呆先兆?

医学上常见的痴呆有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痴呆等。一般人理解的老年痴呆是指阿尔茨海默病,好发于老年和老年前期,是最常见的的一种痴呆类型,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临床表现为记忆障碍、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阶段按照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期: (1)轻度:主要表现是记忆障碍。首先出现的症状是近事记忆减退,即常常忘记日常所做的事,日常物品丢东落西,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远期记忆减退,即忘记非常久远的事情和人物,外出找不到家,易出现疲乏、焦虑和消极情绪,部分患者出现人格障碍,如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 (2)中度:除了记忆障碍还会出现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减退、视空间障碍,表现为在家中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喃喃自语,计算力下降。此期患者常有明显的行为和精神异常,性格出现反转,如原来内向性格变成兴奋欣快,原来外向性格变得沉默寡言,随地大小便等。 (3)重度:除了前述症状逐渐加重外,不能完成简单的日常生活如穿衣、吃饭等,哭笑无常,言语能力逐渐丧失,最终卧床,大小便失禁,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压疮,一般因并发症死亡。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也是痴呆的常见类型,通常由脑血管病或心血管病引起,可突然起病,波动性进程,阶梯样进展,小血管病变引起者也可隐匿起病,进程较慢。认知功能损害多为斑片状,执行功能受损常见,人格相对保留,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而路易体痴呆则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以视幻觉为主的精神症状和帕金森综合征。波动性认知障碍即患者突然出现短暂的认知障碍,多为执行功能和视空间功能障碍,比如迷路,近事记忆早期损害比较轻。症状持续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后又恢复正常,呈现出戏剧化的改变。疾病早期50%-80%的患者有视幻觉,家属通常反映患者胡说八道,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人和物,能听见别人听不到的谈话和声音。帕金森综合征一般以运动缓慢,静止性震颤多见。 综上所述,痴呆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记性不好不一定就是老年痴呆。了解常见痴呆的症状,及早发现并治疗,有助于老年人保留日常生活能力,避免发展为重度。目前,很多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推出了认知障碍专病门诊或者痴呆专病门诊,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可以选择专科治疗。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