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健康知识
最新研究發現:刷牙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瞧瞧我们对口腔卫生多么在意啊,每天至少刷两次牙,饭后用牙线清洁牙齿,每两年去看一次牙医,有时保持甚至感觉这就像是一份全职工作。但或许你现在刷牙该有新动力了,因为韩国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经常刷牙可以降低心室颤动和心脏衰竭的风险。
此前已有研究证实,口腔健康若很糟糕,细菌就会进入血液,从而引起炎症。来自梨花女子大学的研究小组提出理论,认为这种炎症可能会增加不规则心跳(心室颤动)和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对象包括161286名韩国人,以证明此结论究竟是否可靠。只有年龄在40-79岁之间,且没有心室颤动或心力衰竭病史的参与者才可以参与研究。
2003至2004年间,所有参加计划的人都接受了初步体格检查。研究人员收集了他们的各种资料,包括身高、体重、病史、口腔健康及口腔卫生习惯等,还有他们平时的生活方式。
在之后为期10年半随访期间,3% (4911人)的参与者最终患有心室颤动,4.9% (7971人)患有心力衰竭。研究作者发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天刷牙三次及以上的人患心室颤动的风险降低10%,患心脏衰竭风险降低12%。即使在考虑了年龄、性别、锻炼频率、饮酒量和体重指数等其它因素后,这些结果仍然成立。虽然研究小组无法确切地确定背后的原因,但他们认为,经常刷牙可以减少牙齿和牙龈之间的细菌数量,从而防止口腔细菌进入血液并引起炎症,这种可能性很大。
“我们研究了一大群人,而且研究周期很长,这让研究结果更令人信服,”研究作者宋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说道。不过,研究人员还是特别指出,尽管如此,还需要对更多样化的人口样本进行拓展研究,尚不能妄下定论。(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最新研究:女性定期染髮 患乳癌風險增加9%
美国研究发现,定期使用永久染发剂,会提高女性患乳癌的风险,而黑人女性的风险更可能会提高60%。
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在8年期间,共追踪逾4万名妇女,年龄介乎35岁到74岁。结果显示,定期使用永久染发剂的女性患乳癌的风险增加9%,而经常染发的黑人女性患乳癌的风险会增加45%,如黑人女性每隔5至8星期就染发一次,患乳癌的风险更会增加60%。
另外,研究亦显示定期使用直发剂的女性患乳癌的风险提高18%,如每5至8星期使用一次,风险则会提高至31%。而不染发的女性、使用暂时性染发剂或半永久染发剂的女性,罹患乳癌风险则没有差异。研究已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
英国伦敦癌症研究院的流行病学科学家琼斯则提醒,是次研究的对象来自“姊妹研究”(Sisters Study),即参与者家中有姊妹罹患乳癌,因此结论未必适用于所有女性。而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流行病学部门的桑德勒博士亦指,可导致乳癌的因素甚多,不能单靠一个因素解释患癌风险。
玩桌游有助於在老年時保持大腦健康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玩桌游可能有助于你在生活中的心理表现。不是你想的那种电子桌游,而是真正坐在桌边玩的桌游。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那些经常玩非电子桌游的参与者70多岁时在思考和记忆测试中表现得更好。
此外,这项研究的作者还指出,玩桌游永远不会太晚,即使是那些在70多岁时才开始玩更多桌游的参与者,在认知评估中的得分也比那些很少玩非电子桌游的成年人更高。
德鲁博士在一份报告中评论道:“这些最新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在生活过程中更多地参与活动可能与日后更好的思考能力有关。对于那些70多岁或更高年龄的人来说,似乎玩非电子桌游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可以减少认知能力的下降。”
在研究开始时,1000多名70岁的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系列测试,评估他们的记忆力、思考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总体认知能力。然后,直到79岁这段期间,每个参与者每三年被要求做一系列相同的测试。同时,研究人员还询问了参与者玩下棋、宾果游戏、填字游戏等桌游的频率。
接下来,研究小组使用统计分析来检验一个人的游戏习惯和思维技巧之间的关系。参与者在11岁时进行的智力测试结果也提供给作者,并包括在分析中。此外,其它的生活因素,如教育、运动频率和社会经济地位等,也被考虑在内。
英国老年慈善机构总监卡罗琳·亚伯拉罕斯表示:“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人的思维能力会下降,但这项研究进一步证明,这并非不可避免。在日后的生活中,玩各种桌游会使你获得更敏锐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研究人员希望他们的发现能够帮助医学界和科学界更好地理解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爱好能够提高老年人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来说,爱丁堡大学认知流行病学中心主任伊恩·迪尔里教授指出,他想要确定某些游戏是否比其它游戏更有益。(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崴腳後千萬不要直接擦紅花油!否則後果很嚴重!
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结构复杂、活动频率较高的关节之一,是下肢完成支撑、跳跃及落地等动作的主要受力部位。踝关节扭伤(即“崴脚”)是最高发的运动损伤之一,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那么,踝关节扭伤后应该如何处理呢?
因为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及时治疗休息就会痊愈。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于踝关节扭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日后容易再度受伤,要么是导致习惯性“崴脚”,要么逐渐发展成创伤性关节炎,最终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踝关节扭伤后遗症。
踝关节扭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肿胀、疼痛和跛行,有时伴有踝关节周围大面积皮下青紫、瘀斑。踝关节向外扭伤的时候(内翻损伤),可能伤及外侧副韧带,出现外侧韧带部位压痛。踝关节向内侧扭伤的时候(外翻损伤),出现内侧韧带部位压痛,也可以伴有撕脱骨折,若韧带完全断裂或松弛,后期出现踝关节不稳,习惯性扭伤。还有部分患者出现软骨损伤,伤后反复出现踝关节肿胀,后期发展成为创伤性关节炎。
一旦有踝关节扭伤后应立即至医院急诊就诊。目标是尽可能地控制疼痛和肿胀,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暂时不能马上到达医院,那么在就诊前应尽可能早的按国际公认的踝关节扭伤PRICE原则进行处理:
P:protection保护,立刻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并对受伤部位进行保护措施。
R:rest休息,受伤部位妥善休息,避免加重伤害。
I:ice冰敷,受伤48小时内进行冰敷,严禁推拿、按摩与热敷。超过48小时,则可改用热敷疗法。
C:compression加压,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
E:elevation抬高,应抬高受伤部位减少继续出行,抬高患肢踝关节超过膝关节,膝关节超过髋关节,髋关节超过身体水平位。
注意!!!刚扭伤48小时内,切忌用酒精、红花油或者膏药,因为这些都会使患处变热,功效相当于热敷,其主要作用是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改善微循环,这样会引起踝关节肿胀加重!
PRICE只是踝关节扭伤紧急处理(24-48小时内)的原则,严重扭伤患者需即时医院就诊。排除是否存在骨折、是否需要配置拐杖或者石膏支具、是否需要药物治疗,专科医生将会指导相关的治疗。
本文由武汉协和医院骨外科叶树楠副主任医师进行科学性把关,叶树楠医生擅长:强直性脊柱炎、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与翻修。
张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科普中国,图片来源网络)
科學家告訴你:睡眠質量與老年痴呆有聯繫
虽然偶尔的不眠之夜并不值得担心,但是持续的睡眠变化的确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症的警告信号。最近,研究慢波睡眠和特定脑蛋白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更好的解释,为什么低质量的睡眠通常伴随着与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大脑变化。
慢波睡眠是最重要的深度睡眠,在此期间,我们需要加强记忆。同时,慢波睡眠可以帮助我们醒来时感觉神清气爽。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慢波睡眠不足的人大脑中的 tau蛋白含量较高,而 tau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
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神经学教授布伦丹·卢西在一份声明中解释道:“关键在于,并不是睡眠量与tau蛋白有关,而是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反映了睡眠质量,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发现,tau病变增加的人实际上会睡得更多,但他们的睡眠质量通常不太好。”
研究人员研究了119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睡眠习惯。大多数参与者认知正常,而其余人的认知受到轻度损害。参与者的睡眠习惯在家庭环境中被监测,研究人员让参与者佩戴便携式脑电图监视器,以便在他们睡觉时测量他们的脑电波,并让他们佩戴类似手表的传感器来跟踪他们的身体运动,参与者还被要求记录睡眠日志。
研究人员还测量了大脑和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水平。在tau蛋白缠结出现之前,β淀粉样蛋白会聚集在大脑中中,这是认知功能严重衰退的标志。研究人员发现,低质量的睡眠和tau蛋白增加之间有所联系,这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睡眠监测的重要性。
卢西表示:“在人们开始出现记忆和思考问题之前或之后,测量人们的睡眠状况可能是一种用来筛查老年痴呆症的无创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实现,如果一个人的睡眠习惯开始改变,这可能是一个信号,医生应该仔细观察他们大脑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為什麼老年人容易得膝關節炎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俗称“膝关节炎”,又名退行性关节病,增生性骨关节病。本病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多,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老年人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使关节逐渐破坏、畸形,最终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退行性疾病。
通俗解读一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定义:膝关节的表面是一层关节软骨,靠着关节腔里的关节液润滑,相当于机器零件靠着润滑油来降低摩擦。正常状态下关节软骨是丝般顺滑的,但随着岁月的增长,用久了的零件都会年久失修。膝关节软骨也同样,一样会磨损。这时关节软骨就会出现软骨剥脱及骨质增生。
那么,膝关节炎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腔中缺少了粘性的关节液,从而导致膝关节软骨地不正常磨擦,造成软骨的破坏与退化。当软骨退化到一定程度后就无法保护膝关节表面。由于覆盖在关节表面的关节软骨变薄,关节面彼此之间的滑动不顺畅,导致软骨剥脱,膝关节逐渐破坏、畸形,最终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退行性疾病。试想一下,我们把剥脱的软骨想象成小石子在您的膝关节腔中,当您在行走的过程中,小石子一定会把您光滑的关节软骨磨损,而且会越来越重。膝关节炎就是这么发生的!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年龄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引起软骨成分的变化。多见于绝经后的中老年女性;膝内翻或膝外翻会使关节的负重面不均衡,常导致一侧软骨破坏。也就是“罗圈腿”或者“O型腿”人群;频繁或反复地抬举重物,蹲、跪等动作可造成关节软骨的退变损伤;肥胖人群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能性较大,研究表明肥胖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65%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遗传因素有关,另一项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或同胞姐妹之间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远高于夫妻之间。
下面,为您推荐几种保养膝关节的方法:
避免膝关节的剧烈活动,上下楼梯虽然是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是会伤害您脆弱的膝关节,运动时建议佩戴护膝;注意膝关节的保暖,尤其阴天下雨或秋冬季节交替;肥胖会增加膝关节的负重而导致关节腔内压力过大,膝关节软骨容易受损;氨基葡萄糖是一种天然单糖,是人体软骨面合成必不可少的原料,可以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提高关节软骨面修复的能力。市面上已有很多氨基葡萄糖成分的保健品,请认准大品牌,堤防上当受骗。
本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玉玞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女性如何減緩衰老?
抗衰老几乎是所有女性都关注的一个话题。目前,临床上对50岁左右的女性采用一些人工激素的替代治疗,模拟卵巢正常分泌的雌孕激素。因为女性正常的生殖功能、女性的第二性征都是依靠体内激素平衡维持,所以人工激素的替代治疗有助于缓解女性压力,使她们精力充沛,对延缓衰老起到一定作用。
现代社会,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在提升,50岁左右的女性很多也像男性一样处于工作的巅峰,这个时候却正好遭遇到了围绝经期。因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伴有神经心理等一系列症状。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女性进入“围绝经期”有提前的趋势。
卵巢功能衰退,常伴有烦躁的情绪,这都会影响女性的工作状态,容颜也会受影响。
临床上,可以通过人工、外源的雌孕激素补充,使女性体内的状况能够维持到和她绝经前的类似水平,使她们有充沛的精力。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激素补充治疗一定要在专业的妇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原则上,通过小剂量的治疗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但是这个时候要看有没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乳腺问题,子宫内膜问题,有没有肌瘤,这些都是影响患者是否可以用激素进行替代治疗的前期评估因素。用药以后还要随访、监测,因为用药时间长了可能会对子宫内膜、乳腺有刺激。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向阳教授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想要低脂飲食?你首先需要避開這些誤區
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摆脱了“饥不择食”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饮食2.0”的精致饮食时代,即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更加健康的膳食搭配,其中“低脂饮食”非常受人追捧。但低脂饮食者常认为的不吃肉、不喝全脂牛奶其实是一种误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低脂“饮”、“食”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夏燕琼主任医师表示,所谓低脂饮食是指脂肪、胆固醇比例较少的饮食。很多人认为,只要不吃肉、少吃肉就是低脂饮食。这其实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误区,低脂饮食不建议吃的是肥肉、动物内脏、禽畜肉皮、鱼子、虾子、蟹黄等。事实上,鱼肉、瘦禽畜肉等含的脂肪并不高,尤其是鱼肉,不但含的脂肪不多,而且鱼肉所含的脂肪是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和维护视网膜提高视力等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建议常吃鱼肉,尤其某些深海鱼肉,如三文鱼、金枪鱼、鲭鱼、鳗鱼、小黄花鱼、带鱼等。
除了不吃肉,受低脂饮食风潮的影响,全脂牛奶在一些人眼中似乎也成了高脂肪食物的代表。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般来说,脂肪含量超过20%的食物才被认为是高脂肪食物,而全脂牛奶中的脂肪含量通常为3.0-3.5克/100克,并非是高脂肪食物。对大多数体重正常且血脂正常的成年人来说,每天喝半斤到一斤全脂牛奶是有益的;对存在超重、肥胖,但尚未患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只要血脂达标,便可放心地每天喝半斤全脂牛奶;对超重、肥胖或明显血脂紊乱者,特别是已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脑血管患者,则以喝脱脂牛奶为宜;对需要控制热量以预防肥胖或血脂异常,或消化能力较弱的高龄人群,可以适量选择低脂牛奶。
由此可见,全脂牛奶不应被低脂追捧者“妖魔化”,其实它的脂肪含量没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我们应根据自身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牛奶。
最后,避免了这些误区,我们也不能单从食物的来源上考虑,食物的烹饪环节同样重要。从营养学角度讲,低脂实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限制脂肪的数量,二是考虑脂肪的质量,即保证饱和脂肪酸在合理范围、反式脂肪酸不超标。怎样才能做到呢?烹调油是提供脂肪的一个“大户”,首先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焖、水滑熘、拌、急火快炒等;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摄入。这是减少烹调油的首选方法。其次要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可将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盛入一量具内,炒菜用油均从该量具内取用,逐步养成控制用油量的习惯。
本文由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沈迎建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擅长的领域:医学减重、手术前后的营养治疗、孕产妇的营养、婴幼儿营养、亚健康的营养调整等。(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吃不同食物改變體內酸鹼度?沒這麼簡單!
朋友圈中流行着各种关于酸碱体质的说法,“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酸性体质易患癌”“碱性饮食可以改变酸性体质”等等,甚至不少保健品也打出关于调节酸碱体质功效,吸引消费者购买。真相是怎样的呢?
“酸碱体质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Robert O. Young),2018年11月2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他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亿元)。2002年,罗伯特•欧•扬的名为《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一书首次出版,走红后被翻译成超过18种语言,他被很多人称为酸碱体质理论的“大师”,火爆全球。
持续16年的伪科学骗局,“酸碱体质理论”终于收场!原来,在医学上并没有“酸性和碱性体质”的说法。
酸碱度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14之间,越接近0酸性越强,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等于7即为中性。体液,就是身体内的液体,人体内的各种体液其pH值差异非常大。血液的正常pH值是在7.35~7.45之间,血液的pH值要始终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长期血液pH值升高或降低,说明机体处于失代偿性碱中毒或失代偿性酸中毒。这就不是什么亚健康而是比较严重的疾病了。
对于“酸碱体质”的说法其实是大家将其中的因果关系弄反了。应该是癌症、严重感染、创伤等疾病导致了肺功能、肾功能衰竭,损害了机体的酸碱调节能力,进而影响了酸碱物质的代谢,才会导致血液pH值变化,从而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因此血液酸碱度的改变是疾病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导致疾病的原因。
还有许多人希望通过食物来改变体内酸碱度,认为食物的酸碱性不同,会影响身体的酸碱平衡。不管吃的是什么,“进肚后”混着唾液嚼碎,再跟胃液一搅拌,接着跟胆汁、胰液等碱性消化液接触,一步一步地消化吸收,就像一个标准化的工厂一样,所有不同的原料经过这些流水线加工,最终都会变成有用的营养留下来,而没用的会随粪便和尿液排出去,谈不上影响体液的pH值。
本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燕鹰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全吃水果當晚餐能減肥?小心吃成糖尿病!
前一段时间,朋友圈疯传的“一个月全靠水果当晚餐,杭州21岁小伙被送进ICU”的事情,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时间把水果减肥给推到了风口浪尖。尽管新闻中21岁的小伙,因为一个拿水果代替晚餐从而导致了糖尿病,有一部分的特殊因素存在,但是用水果代替晚餐减肥,真的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目前已知的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这些营养素都要从各种食物中获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人体需求量最大的三种营养素,称为宏量营养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水果中水分多,通常糖分也不少,但是蛋白质很少,而且几乎没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只吃水果远远不能满足人体对宏量营养素的需求。所以,水果不吃不行,吃少了不行,吃多了也不行。
用水果代替正餐方式减肥的人认为水果能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水果中糖分一般比较高,而且是容易消化的糖类,虽然同等质量的水果比米饭所含能量要低,但是远远高于同等质量的蔬菜,水果需要适量食用。另外,水果很容易让人吃过量,因为甘甜可口,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糖分,结果很可能不减肥反而导致肥胖,同时可能发生营养不均衡问题。吃水果减肥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啤酒與炸雞並不能減輕焦慮 專家給你開良方
有健康专家表示,每逢年底假日前,有不少人会感到十分焦虑;专家指出,饮酒及进食油炸食品不会减轻焦虑的感觉,最佳办法是进食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西兰花、浆果及红辣椒。
健康专家Kyle Buchanan表示,每逢这个时间,可能受到寒冷、早天黑、购买礼物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影响,令不少人有焦虑的感觉,于是,希望以食物来减轻焦虑;Buchanan表示,应该要拣选有助减轻焦虑,而不是加剧焦虑的食物。
Buchanan指出,饮酒并不能减轻焦虑,而且,第二天受到酒精的影响,情况会变得更加差,而且过量饮酒亦会影响血清素水平,对睡眠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亦不应进食油腻的油炸食品,例如炸鸡块、薯条及薯片,因为当人类处于非常紧张的时候,油脂引起的炎症会导致压力增加。
营养师Kate Comeau亦表示,当承受压力时,一般会进食高脂肪食品;她指出,正确的做法,是若要上班的人士,在早餐时应多饮水,而不是饮含糖咖啡。
Buchanan表示,若要缓解压力,应挑选含高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西兰花、浆果及红辣椒;含有Omega 3食物的效果亦很好,因为Omega 3可以帮助减少大脑中的炎症。
他表示,高发炎性饮食,有可能令人感到压力、沮丧及焦虑;故此,除鱼类外,可以摄入对大脑健康的食品,当中包括扁豆、香蕉及薯仔。
(图片:Global News)
側向搖頭控水 可能會對兒童腦部形成損傷
上周末,康奈尔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员在 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动力学分会公布了一个新发现:“侧向摇头从耳朵里控水的动作”可能会对儿童的脑部形成损伤。
“侧摇头控水”是一种常见的处理耳朵进水的方法。你去游泳馆玩水,来了一个干净利落的跳水,或者在水里游了两圈之后,耳朵里就会进上一点点水,大多数人都会侧方向摇几下头,把耳朵里的水控出来。想象一下身着比基尼的长发美女,在泳池边侧头的样子就有画面了,她可不是在对你装可爱。
耳朵,确切地说是耳道里的水必须弄出来,不然就有得耳道炎的风险;耳道炎是一种潮湿环境中滋生人细菌引起的感染,会导致耳道发痒和耳朵长时间的不舒服。
文章开头说到的研究是这样的:研究人员用一头封闭的玻璃管代表耳道,在里边放上水,把试管放到弹簧装置上模仿人侧向摇头控水的动作。
研究人员 阿努说:“通过测量将水从耳道里排出所需要的速度,我们发现,大约需要10倍于婴儿耳朵重力的加速度才能把玻璃管里的水排出来,这种加速度会对大脑产生损害。”
因为孩子的耳道比成年人细得多,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儿童用这种“摇头控水”的方法排出耳朵里的积水要比成年人困难得多,他们需要用更快的速度侧摇自己的头,从而增加损伤大脑的风险。
最后,“侧向摇头”并不是排水的唯一办法,阿努就给出了更好的建议:“我们有更科学的排水方法,你可以往耳朵里滴几滴比水的表面张力低的液体,比如酒精或者醋。这些液体可以减少耳道积水的张力,让它更容易流出来。”(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注射疫苗後手臂為什麼會痛?怎樣減輕
如果你曾经打过流感疫苗,那么你或许会在此后一两天感到上臂酸痛。免疫学家们对此表示,这只是疫苗在起作用的信号。
流感疫苗的工作原理是向人体注入被称为抗原(在流感疫苗中,抗原是类似于流感病毒的灭活病毒或“死”病毒)的异物。人体在暴露于抗原后会“激活”免疫系统细胞,使其做好再次遇到异物时产生抗体的准备。
疫苗中的灭活病毒不会使你生病,但却有助于提高免疫系统对潜在威胁的敏感。从本质上讲,该疫苗会令你的身体对任何类似于流感病毒的物体保持高度警惕,使你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抵抗感染和疾病。
在与注入的灭活流感病毒作战的过程中,你的免疫系统还会释放出诸如组织胺之类的介质,从而引发炎症。在发生感染时,炎症非常重要,因为炎症可以帮助你的身体抵抗入侵者并修复受损的组织。但这也是引起酸痛的原因。由于流感疫苗通常会注射入你的上臂,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免疫反应(以及任何疼痛)倾向于局限于那里的原因。
免疫学家Richard Zimmerman告诉Popular Science,大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这种痛苦的反应。如果你在注射流感疫苗后容易感到酸痛,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美国肺脏协会的Juanita Mora博士建议人们在注射前约两个小时服用布洛芬。
Mora博士还表示:“大家也可以尝试冰敷注射部位以减轻发红和肿胀”。
同样重要的是:请在注射疫苗之后挪动手臂,以免疫苗过度集中在同一个地方。除此之外,你可以每次都将疫苗接种在非优势手臂上,以免任何疼痛影响自己的日常活动。
尽管如此,任何痛苦都是值得的:即使你以前从未感染过流感,也总是有可能在将来感染。此外,接种流感疫苗还有助于提高群体免疫力,有助于保护往往无法亲自接种流感疫苗的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寒流來襲 冬季如何保養腸胃
气温降低,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因天气变化而改变。在这个肠胃比较脆弱的季节,如何保护肠道健康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哪些因素会引起肠道生病?又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肠道疾病?这篇小贴士带你了解。
大肠和小肠是“通往身体的门户”,每天不停地消化食物,吸收养分,因此肠道状态的好坏对健康至关重要。而当今许多人食谱中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素。快餐红肉等高脂饮食不断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较少,缺乏有助于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纤维。特别是对于需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年轻白领,更容易减缓肠道蠕动,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使毒素在肠道内延长滞留时间,对肠道造成更重的负担。
此外,人的情绪也会影响到肠道健康。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应酬、精神压力过重、焦虑、抑郁等,都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肠道功能紊乱。情绪对肠道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肠胃功能障碍,比如厌烦情绪可引起食欲下降、反胃或精神性贪食;二是肠易激综合征,比如紧张情绪导致腹泻、功能性肠炎,情绪压抑可导致便秘等。
更值得关注的是,近30年来,大肠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有专家表示,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饮食和运动。下面这几个好习惯,帮你呵护肠道健康。
定期让肠道休息。每10天左右选一个休息日,以蔬菜水果为主吃七八成饱,让肠道得到休息,有利于清空肠道内的食物残渣(若血糖不稳定,不要使用此方法)。
定点吃饭。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保证三餐规律。饭后不要立刻开始工作,适当活动,比如散步15分钟。
睡前不吃太多东西。如果加班回家后感觉饿,可以吃个水果或喝杯温牛奶,这样做不会给肠道制造额外负担。
不偏食。早、中、晚三餐时可以换换口味,鱼、肉、蛋、蔬菜、水果齐全,使肠道吸收营养均衡。
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条件允许的话应在晚上10点半上床,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更好。
坚持运动。每天抽出1个小时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如游泳、慢跑、打球等,老年人可以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 哪個對身體好?
早起对于很多人来说,简直是世纪性难题。很多人每天都在“再睡一会儿”和“再不起来就迟到了”之间挣扎。早起怎么就那么难呢?
这就要从我们的生物钟说起了,我们的身体有着精确的生物规律来控制睡眠和清醒时间。所以,生物钟决定了你的睡眠时间、睡眠状况和其他身体状况的变化。
其实,每个人的生物钟都不一样。通俗地讲,早睡早起、晚睡晚起是天生的。
很多养生知识都说,要早睡早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人体的睡眠和清醒,主要跟两种因素有关,第一个是昼夜节律调节,也就是生物钟;第二个则是睡眠稳态调节,也就是睡眠压力。昼夜节律的调节,主要取决于体内两种物质,即皮质醇和褪黑素。天亮的时候,皮质醇分泌增多,人就会清醒、警觉;天黑的时候,褪黑素分泌增多,皮质醇分泌减少,人就会困倦,睡觉。
既然是物质的分泌,就必然与自身的基因有关。有些人天生褪黑素分泌的晚,那就晚睡晚起;有些人天生褪黑素分泌的早,那就早睡早起。
所以说,只要睡眠规律,就不要强求自己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了。
真正对睡眠有危害的,实际上是总晚睡晚起的人,突然早睡早起了;或常年早睡早起的人,突然晚睡晚起了。
那么,如果遇到“被迫熬夜”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熬夜之后要及时补觉,以尽可能地将熬夜的危害降低。补觉时最好人工模拟一个夜间环境,比如用遮光窗帘把太阳光遮挡住、选择一个安静的卧室等。同时,补觉前不要摄入刺激性食物,比如浓茶、咖啡、酒等。
此外,对于几种“被迫熬夜”的情况,向大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1、对于突发情况,比如医生因抢救病人等“被迫熬夜”,这时,应该尽量缩短熬夜的天数,最好不要在一个星期之内熬夜超过两天。
2、有些特殊行业,比如报纸印刷厂的工人可能需要晚上工作、白天休息,这些人应该注意保持作息规律,即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晚上工作、白天休息”的方式,不要频繁、反复地改变作息规律。
3、有些人在出国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时差不同”而睡不着,但此时不必过于紧张,只要遵循当地的作息规律即可,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就能自我调整过来。
最后,我们来说说安然入眠的几个方法:最好采用右侧卧姿入睡,仰卧次之;睡前不要想太多,保持心态平和;睡前两小时内不宜吃太多东西、喝太多水;失眠者最好不要依靠安眠药助眠,安眠药对身体没有好处,如果长期服用安眠药还会形成对药物的依赖;睡眠环境的温度不宜过低,否则既影响睡眠的质量又伤害身体,最适宜的睡眠温度应比人的体温稍低1℃~2℃。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尹铁伦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嚼這種口香糖可以減緩蛀牙!
实际上,嚼口香糖可能对你的口腔健康有好处,前提是你嚼的是无糖口香糖。这是伦敦国王学院进行的一项新研究的主要发现,我猜这肯定会让全世界的口香糖爱好者感到高兴。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嚼无糖口香糖可能会使成年人和儿童不那么容易患上蛀牙。
此外,该研究的作者表示,与口腔健康教育和监督刷牙计划等其它策略相比,他们的发现表明,无糖口香糖可以作为预防龋齿的有效措施。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过去50年发表的大量研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12项关于无糖口香糖对成年人和儿童牙齿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完成他们的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无糖口香糖会阻碍蛀牙的发展。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伦敦国王学院牙科学与牙科手术学教授阿维吉特·班纳吉在一份新闻稿中解释道:“从公布的数据来看,这种影响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和波动。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更新现有的关于无糖口香糖及其对龋齿和口腔健康的影响的知识。我们正计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确定这种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里,无糖口香糖已经开始越来越被牙科界所接受,它们被作为合法的口腔保健辅助器具和用于治疗龋齿的武器。班纳吉教授补充说道:“嚼无糖口香糖会刺激唾液分泌,这可以作为保护牙齿的天然屏障,而咀嚼产生的机械菌斑控制也有助预防蛀牙。同时,无糖口香糖也可以作为抗菌成分的载体,比如木糖醇和山梨醇。我们的这次研究是首次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减缓龋齿的发展与咀嚼无糖口香糖之间的关系。”(煎蛋,图片来源pixabay)
早飯不吃 晚飯猛吃 這會危害你的身體健康
现代年轻人工作繁忙,“早饭不吃、晚饭猛吃”是已成为不少上班族的饮食方式。殊不知,省略早餐可能会伤胆,晚上吃太多可能会导致夜食综合征,都会危害身体健康。
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存储和浓缩由肝脏分泌出的胆汁,成年人每天分泌的胆汁量大约为800~1200毫升。在无进食的时候,分泌出来的胆汁经肝管转入胆囊内浓缩和贮存;进食的时候,食物进到小肠后,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帮助消化食物。而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淤积在胆囊中,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会引起胆固醇结晶,逐渐形成胆结石。
那么,什么又是夜食综合征呢?夜食综合征是指晚饭和宵夜的卡路里摄入量占到一天卡路里摄入量25%以上的情况。一旦患有夜食综合征,那么即使是在半夜醒来,也会想吃什么就去吃什么。如果养成习惯,将易患跟肥胖相关的一系列疾病。
由此可见,积极调整生活状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建议日常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吃早餐。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可以促使胆囊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防止形成结石。
2.试着提早吃饭的时间。如果可以的话,睡觉2小时前内不要吃东西。
3.控制体重、合理饮食。肥胖更易导致胆结石的发生,所以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改善胆固醇代谢,这样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
此外,如果因特殊原因不得不吃夜宵加餐,则需注意这些问题:
1.在食物的选择方面,应尽量避免食用对胃肠道产生较重负荷的食物,如高蛋白、煎炸类食物;建议选择粥、面、麦片等清淡食物。
2.要注意控制夜宵食量,不宜吃得太饱,否则会给胃肠道带来明显负担,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3.要注意控制吃夜宵的时间,不宜吃完了马上就睡。
本文由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武新胜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檸檬水能抗癌?科學解讀研究結果
传言说法:
切两三薄片柠檬放在杯子里,加入热水,它会变成“碱性水”。还说因为是碱性食物,柠檬被证明能补救所有类型的癌症。
柠檬水真的是抗癌神药吗?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柠檬的成分。柠檬气味芬芳,是许多饮品、甜点和菜肴的最佳配料,但果肉却酸得难以入口,这主要是因为柠檬的果汁中含有大量果酸,其中最主要的柠檬酸比例高达5%以上。
柠檬营养丰富,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同时也是维生素B6、钾、叶酸、黄酮类化合物和重要的植物化学素柠烯的来源。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科学家发现,柠檬及其他几种柑橘属水果中富含的柠檬苦素、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叶酸等成分在癌症研究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抗癌潜力,于是对这个方向的探索就此展开。
柠檬相关的抗癌研究
研究显示,柠檬苦素能抑制多种癌症细胞系生长,其中包括宫颈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肝癌细胞等。柠檬中的几种黄酮类成分也有类似功效,且无论是天然提取出的黄酮类还是人工合成的,都具有抑制效果。
动物研究发现,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一种药物诱发它们患上乳腺癌,再在它们的食物中添加柑橘属植物中所含的黄酮类物质(橙皮素与柚皮素)或对应的果汁(橙子汁与柚子汁),结果发现喂了这些黄酮类物质和果汁的大鼠比起对照组大鼠,肿瘤进展速度更慢 。
还有一些研究通过大规模人群统计来研究柠檬等柑橘属水果的抗癌作用。2010年欧洲科学家调查了各类癌症患者共计1万多人,统计他们对于柑橘属水果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并与非癌症患者做比较,结果发现,消化系统癌症和上呼吸道癌症患者食用柑橘属水果的量明显少于非癌症患者。
在1995-2003年间追踪了4万多名日本成年人食用柑橘属水果的情况与患癌症的比例,结果发现吃柑橘属水果越多的人群中患癌症的比例越小。
科学解读研究结果
上述细胞和动物层面的研究确实表明柠檬提取物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功效。但想要证明某种成分被人摄入后能够治疗癌症,单靠如此简单的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多期临床试验。目前的研究结果远不足以证明柠檬水可以治疗癌症,其治疗效果比疗效确切的化疗药物好一万倍这样的推论更是无从谈起。
大规模人群研究结果显示多吃柑橘属水果与患癌症几率较低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代表因果性。比如,常吃柑橘属水果的人很可能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常运动、更注重其他健康食物的摄入、拥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因此他们得癌症的几率更低。所以这样的研究结果不能说明多吃柑橘属水果是他们更不容易得癌症的原因。
美国肿瘤学会关于营养和运动预防癌症指南明确提出,建议饮食多样化,每天食用多种蔬菜和水果,以及全谷粗粮和豆类等,通过各种食物形成健康的膳食模式,抗癌功效远远大于某一种食物。
综上,柠檬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癌潜力,但也只是众多具有抗癌功效的成分之一。抗癌药物的产生需要经过极为严格的筛选,及严谨的多期临床试验,不是仅凭几个研究就可以下定论的。柠檬水不是抗癌药物,不能替代正规的肿瘤治疗。肿瘤患者应该及时就医,以免盲信偏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Murray M. The Encyclopedia of Healing Foods, 2005, New York: Atria Books.
Tian Q,Miller EG,Ahmad H, et al. Differential inhibition of human...
全牛肉飲食靠不靠譜 人可以只吃牛肉存活嗎?
全牛肉饮食并不是什么新潮的饮食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实践。不过,这种饮食方式直到今天仍有一些“知名”的支持者。事实上,全牛肉饮食几乎称不上什么“节食法”。其他一些偏重肉类的饮食法通常更受欢迎,而且至少有部分科学依据。任何声誉良好的营养专家都不会认为只吃牛肉是个好主意。推广这种饮食方式的人多是一些小网红,他们通过奇迹般的健康变化,以及减肥成功的个例来进行传播,并从中获利。
美国凤凰城转化基因组学研究所糖尿病和纤维化疾病部门负责人、生物化学家约翰娜·迪斯蒂法诺(Johanna DiStefano)表示,在现实世界中,纯牛肉饮食根本无法提供维持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这是我很久以来听到的最愚蠢的问题,”迪斯蒂法诺说道。
在后续采访中,迪斯蒂法诺指出,全牛肉饮食不仅会最终导致人体基本营养物质的消耗,而且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一系列更基本的威胁。“许多研究反复告诉我们,多吃植物,多吃植物性饮食,有助于改善葡萄糖稳态、高血压和血脂水平,”她说,“牛肉不是这样的食物。”
换句话说,植物食品有助于我们维持更稳定的血糖水平、更健康的血压和更健康的胆固醇水平。
迪斯蒂法诺表示,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动物脂肪是危险胆固醇的唯一重要来源。因此,减少肉类消费可以显著改善血液健康。“吃牛肉和某些癌症之间也有很强的联系,”她说,“牛肉里几乎没有纤维素。不吃纤维素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包括直肠癌和糖尿病。所以,饮食中植物成分,包括豆类和谷物所提供的诸多保护,是吃肉所得不到的。”
2012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在传统上接近全牛肉饮食。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北部生活的马赛人(Maasai),人口接近90万,他们几乎只吃牛奶、肉类和血制品。马赛人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通常较低,也没有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心脏病水平。然而,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报告称,马赛人也可能具有基因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寻常的饮食。Healthline网站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马赛人所食用的肉牛,其生活方式与世界各地养殖的肉牛截然不同;尽管马赛人的饮食缺乏多样性,但这一差异可能也保障了他们的整体健康。
迪斯蒂法诺表示,癌症和心脏疾病并不是饮食中需要添加其他食物的唯一原因。她说:“饮食多样化的好处之一是,你能涵盖所有的营养基础,得到身体所需的维生素C,维生素A,以及身体机能达到最佳所需的其他维生素、矿物质和营养物质。”
营养科学仍在不断发展,但这些食物都是饮食结构的基本组成。没有这些关键物质,身体内部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你只吃一样东西——不一定是牛肉,也可以是苹果——你就会让自己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因为没有一种食物可以满足你的所有需求,”迪斯蒂法诺说道。
科学家仍在研究某些对长寿至关重要的营养物质,但是我们不可能从一种食物中得到所有这些物质。对于那些声称靠全牛肉饮食长期生活并保持健康的人,迪斯蒂法诺认为可信度很低,“我不认为坚持一年这样的饮食就能得出他们宣称的结论。实话说,迟早会有人因为这种饮食吃亏的,”她说道。(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吃柿子長結石 喝可樂「消石」 到底真的假的?
现在正是吃柿子的时节,每年这时消化科都会接诊一些因为吃柿子而得了胃石症的患者。有时候,医生会建议患者尝试可乐疗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么吃柿子要不得
由于摄入了某些植物成分或吞入毛发及某些矿物质(如碳酸钙、钡剂、铋剂),在胃内凝结而形成的异物,统称为胃石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胃结石。患者可以完全无症状,也可以有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口臭、恶心、呕吐或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等症状。
吃柿子怎么会导致胃石症呢?柿子含有丰富的鞣质(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元酚类化合物)、果胶、树胶,空腹食用时,消化酶、游离胃酸分泌会增多,使得这些成分发生凝结,并与纤维素胶合后滞留在胃内形成硬块,即植物性结石。
植物性胃结石是常见的一种胃石症。尤其是柿子未成熟时,也就是常说的涩柿子,其鞣质含量更高,在胃酸的作用下,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并沉淀在胃内。鞣酸蛋白、树胶、果胶能把植物纤维粘合在一起,遇到胃酸多的人,就容易形成胃石。
注意,不要空腹大量吃涩柿子,否则除了容易形成胃石外,还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伤害,严重时可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溃疡较深者还可能出现穿孔。一旦胃石进入小肠,就会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
可乐“消石”是什么原理
形成植物性胃结石,有时医生会建议喝可乐,这是什么缘故?
可乐的主要成分为糖、水、二氧化碳、焦糖、磷酸、咖啡因,它的pH值在2.5到4.6之间。磷酸可以和磷、钙结合,酸化胃内容物,有效破坏胃结石的聚合物质,并释放二氧化碳气泡,使小的胃结石变软或变小,随着胃的蠕动排解掉。所以,对于小的结石而言,可乐能解决一大部分问题。另外,用可乐预处理过的植物性胃结石,可以使胃镜下碎石更容易。
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可乐消石法”,如食管反流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是禁止饮用碳酸饮料的,大量喝可乐会加重病情。这类人群出现胃结石,应立即去医院消化科就诊。胃镜下有专业的碎石器具,通过注射针反复向胃结石内注射碳酸氢钠,使结石内部分解,再用圈套器反复套针,切割胃结石,就可达到碎石的目的。对于胃结石较大、坚硬难溶,并发严重胃溃疡、出血、穿孔或梗阻者,还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平衡饮食远离胃石
其实,并非只有吃柿子才会得植物性胃结石。胃结石的关键是预防,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节制和平衡。
1、避免空腹大量吃柿子、山楂、黑枣等水果及糯米制品等容易引发胃石的食物。
2、避免酒后、饮茶后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等水果。
3、平时就有反酸、烧心等胃酸分泌过多症状的人群,应避免吃上述食物。
4、胃动力差、胃排空延迟的老年人及儿童,应避免吃上述食物。
5、食用上述食物的同时,要避免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如海鲜(鱼、螃蟹、虾等)、禽畜肉(牛羊肉、鸡鸭鹅肉)及奶制品、豆制品。(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