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03:43:21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史海钩沉

李白一辈子没工作 游山玩水的钱从哪儿来?

在李白所在的时代,普通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以下几块: 1、当官。在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考取功名,进入官场,不但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还是主要收入来源。 但是,李白一生几乎没担任什么官职。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只有在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 742 年)经别人引荐当了三年的翰林待诏。说是三年,其实满打满算就一年多。翰林待诏是什么职位呢?其实就是一个陪皇帝玩乐的御用文人,还不参与政治事务。除此之外,他就没有在官场担任什么职务。 2、置产业。封建时代,如果你有自己的产业(诸如田产、店铺之类),可以做庄园主。靠收租日子也可以过的很滋润。但是,李白一生到处游荡,辗转如飞蓬。即便有,估计也很难持久。 3、做生意。商人在封建时代虽然地位不高,但是漫长历史中,依然涌现诸多豪商巨富。只是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李白是做生意的,而且以他的性格,估计做生意也做不好做不久。 在排除的以上主流的收入来源之后,到底什么支持李白一生游山玩水呢? 第一、他的父亲或家族给过他一笔钱 李白的父亲叫李客,史料关于他的记载极少。关于他是做什么的,一直众说纷纭。有说他是经商的,有说他曾经当过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 24 岁从蜀中出来游历的时候,身上曾带有一笔钱。这有他自己写的文为证:“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 )。不管这钱怎么来的,反正不是他自己的钱,很可能是他父亲或家族给的。而且他拿出 30 万钱救济落魄读书人,那么他拿出来的应该不止 30 万。不过,这笔钱应该也不会太多,并且也很快被李白花完了。李白写过一首诗《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其中有这么一句“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这首诗写于公元 727 年,李白 26 岁,从蜀中出来也就三年。 第二、朋友的接济 李白一生有许多朋友,而且这些朋友不乏权贵和富豪。比如《将进酒》中那个元丹丘,两人交往达 22 年之久。元丹丘是著名的道士,也是大庄园主,在河南嵩山、在国都长安都有自己的产业。李白曾写过一首《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这首诗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丹丘家于颍阳。新卜别业”。别业,就是别墅的意思,说明元丹丘有自己的产业,他经常邀请李白到庄园做客。李白还有个朋友叫元参军,他在太原也有自己的庄园,也经常请李白去游玩做客。有次李白到元参军庄园一住就是半年,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一句“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第三、婚姻带来的 李白一生经历过 4 次婚姻:两次正式的,两次非正式的。两次正式的婚姻中,第一次婚姻是入赘许家。女方是名门闺秀、相国府的许氏,算是富贵之家。第二次婚姻,也是入赘(李白看来是靠女人上位的),女方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也算是一个权贵之家。这个妻子陪伴李白到最后,后来他犯事的时候,还是妻子从中斡旋解救的。两次正式婚姻,多多少少都会在经济上帮助过李白。 第四、皇帝的赏赐 李白在长安呆了三年之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就是给了他一笔钱,让他走。这笔钱到底多少,史料并没有记载。但是,皇帝要赏赐肯定不会少。比如当年贺知章告老还乡的时候,唐玄宗就赏了他一个湖。 第五、润笔 润笔也就是稿费。封建时代,虽然没有现在的职业作家那样,加入作协,有固定收入,还可以靠稿费活得很好。但是,因为李白当时名气实在太大,慕名前来请他写文做诗的人非常多。他自己说“平生所作诗文,十散八九”。李白现在留下来的诗文 981 篇,那么,他写过的诗文可能达到一万篇。而这些诗文中很多就是应制的诗文。这种时候肯定就会有一定的报酬,有时候是实物,有时候就是钱。这可以从一些诗文标题看出来,比如《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人家给他送五云裘,写诗答谢)、《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想要白鹇,写诗来换)、《酬张司马赠墨》(人家送他墨,写诗答谢)....... 唐代的另外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与元稹是好友。元稹死后,白居易给他写了一篇墓志铭,元稹家人给他送了一笔钱。多少呢?六七十万钱。白居易觉得两人曾经是好友,不想收这钱,元稹家人硬要给,后来他就拿去修寺了。这六七十万钱,应该就是当时请人写墓志铭的市场行情。白居易既然如此,那么,李白动动笔,稿酬肯定不比他少,甚至更高。 第六、粉丝赠送 古代人的追星,其狂热并不比现代人弱多少。李白作为唐代的天王巨星,绝对的超级偶像,粉丝群遍布全国各个阶层。达官贵人就不用说了,汪伦作为安徽的退休小官(有说是农民),也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他听说李白在泾县,特意酿好了酒,请李白来做客。后来李白临走时他还踏歌相送,李白非常感动,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 还有一个山东的小官,李白游览鲁郡,到达中都时,他特意携了美酒和汶鱼来旅馆拜访李白,席间李白诗兴大发,做了一首《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送给他,这也是李白深受粉丝喜爱的证据。 ...... 总之,李白一生虽然几乎没做过官,也没啥产业,也没有从事过商业活动。但是,凭借着他出类拔萃的才华,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也得到很多朋友家人的帮助,使得他一生虽然没有荣华富贵,但是,生活过得还算可以,并不是许多人想象的穷困潦倒,也因此可以一生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众多不朽篇章。(知乎日报,作者 / ashy112)

百万美元换Logo 这个差点毁掉GAP的神操作

往日荣光 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2010年,在这一年里,美国服装集团GAP对它的品牌进行了一次不合时宜且没有必要的商标革新,这次改动花了上百万美元,但是仅仅维持了6天就改回去了。 从1980到2000年早期,GAP还处于品牌的崛起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它几乎成了零售业的代名词。喜欢穿它家蓝色牛仔裤和T恤的人数不胜数,为它代言的名人也不计其数,比如《绝代艳后》扮演者克里斯汀·邓斯特和歌手麦当娜。另外,他们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3000多家零售商店,甚至威尔·费雷尔(Will Ferrell)都开始写歌称赞GAP,称蓝色牛仔裤是他的初恋。 只可惜这些都是往日荣光。 面对HM、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崛起,如今的GAP似乎成了一个过气的快时尚品牌。2019年,它被分拆成Gap、Old Navy和Banana Republic等三大品牌,然后三年以来首次对外公布业绩下滑。同年11月,GAP集团的首席执行官阿特·佩克(Art Peck)辞职,这个消息一经发布,GAP的股价就跌了10%。品牌价值的衰落对GAP创始人费舍尔(Fishers)而言是非常大的打击,据统计,他的财富由此缩水了10亿美元。 我们尚不清楚GAP的未来会怎样,但是它在2010年的商标改革几乎让自己破产,这件事已经让它成为历史上最糟糕的品牌之一。 换Logo风波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GAP的销售业绩就持续下滑。到2010年,GAP的股价已经跌了差不多40%,因此它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自己。 董事会一致认为,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重塑品牌,因此他们决定改变GAP的Logo。 新的Logo在圣诞节(零售界最繁忙的季节)前后推出,GAP想让顾客们眼前一亮,因此在推出之前没有以任何形式提醒消费者。 GAP的Logo变化,右边为圣诞节前后推出的新Logo|图片来自Medium 但是除了改变Logo之外,这家快销公司没有作出任何别的改进。零售门店还是原来的样子,店里的衣服也还都是原来的样子。除了改动Logo之外,看不出有任何新思路、新变化。 其实不是看不出新思路,而是公司没有给出新思路。它们甚至没有费心思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变动Logo。在领导层看来,销量不好完全是因为Logo太过陈旧,所以只要换一个新图标,就能拯救不断下降的销量。 而且不提醒消费者这种行为就是个大问题。Netflix前营销总监巴里·恩德威克(Barry Enderwick)说过,在进行Logo转变之前一定要给消费者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不然冷不丁换新Logo只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想一想,大家上同样的网页,看到的是同样的衣服,但是Logo不一样了,这让消费者怎么想?“这种更换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在消费者中间引发强烈的反弹。” 另外,这个Logo也被专业人士所批评,有人甚至直接说它是一个“垃圾”。首先,设计师选择Helvetica作为字体,这种字体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被大量使用,因为人们认为它方便阅读。但是,在2010年仍然使用这种字体,而且还要放在Logo上,这导致GAP的新Logo看起来像是高中生第一次用Microsoft Word文档做出来的一样。 因此,这个Logo像一个炸弹,在民众中引起强烈的回响。 改换Logo是荒谬的行为 抗议的声音首先在设计界出现。 设计师阿明·维特(Armin Vit)指出:“这个新的Logo令人非常尴尬,实在是不知道公司和设计师是怎么作出这个决定的。” Typekit的创意总监杰森·圣玛丽亚(Jason Santa Maria)这样评价:“任何一个设计师,尤其是Logo的设计师,都不会允许他们设计的内容走下坡路。” 设计师斯科特·麦凯恩(Scott McKain)则说:“这真的很尴尬,让我想起了我刚刚开始自己的设计事业时,设计过一个类似的Logo,我当时以1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名片公司。” 不知道GAP的管理层听到之后会怎么想。如果他们的新Logo也值十美元,那可能也不亏。 紧接着GAP还做了一个更糟糕的事:它开了一个网页,允许所有用户制作自己的Gap Logo。最后这个网页中有将近14000个相关作品,很多人都无偿为他们设计Logo。有人甚至恶搞地开通了一个推特账户,用拟人的手法模仿GAP Logo的语气说:“我现在感到麻木,现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GAP的Logo像是一个南瓜,人人都可以动手雕刻。 非官方的推特账户|图片来自Medium GAP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些反对的声音,他们的公关团队立刻站出来力挽狂澜。他们表示招募网友为GAP设计Logo有意而为之。但是这种声明显然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很高兴看到大家辩论地如此激烈。我们希望看到大家分享的设计,从而更好地了解顾客的想法。我们喜欢自己设计的Logo,但是也很希望看到顾客的设计。在接下里的几天中,欢迎继续关注我们!” 换回以前的Logo 大家对这种乏力的借口似乎充耳不闻,抗议和嘲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新Logo推出了六天之后,GAP宣布将重新启用老Logo,即深蓝色的底色和白色的字母。 GAP品牌北美地区的总裁马克·汉森(Marka Hansen)这样评价换回Logo的行为:“上一周我们通过换Logo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反馈,我们也了解到自己的品牌在顾客中可以激起怎样的兴趣,也了解到自己的品牌有多大的力量。现在我们决定重新启用蓝框Logo,不再考虑gao.com上的新设计。” 在我们事后反思的过程中,发现很难计算出这个改换Logo的实际成本有多少。有些人估计成本高达1亿美元,另一些人则认为GAP及时调整了Logo使它避免了更大的财务损失,因此成本并不高——GAP当时还没有把新Logo印到自己的服装上,否则结局可能就和纯果乐(Tropicana)一样惨了。2008年纯果乐更换Logo和包装后,销量比一个月前还下降了20%。 在这次更换Logo的背后,GAP应该吸取更大的教训:它以为只要时不时抛出一点小惊喜,消费者就会死心塌地、不断追随它。 销售专家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的消费者并不准备随时随地都跟着你。(想要吸引顾客)你必须先改变自己的产品定位,然后再考虑Logo。” 也许,遇到销量下滑,我们应该这样想:必须找到那个真正破损的地方,然后修复它。 (36氪,译者:Michiko,原文来自Medium)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潘金莲、武松是怎么样的?

我们熟悉武大郎是因为《水浒传》,在《水浒传》里武大郎长得又丑又矮,以卖炊饼为生。他有一个漂亮的妻子,后来与西门庆私通,下药毒害了他。可以说他在《水浒传》里是最失败的男人,不但被潘金莲戴了绿帽,还让西门庆给谋害了。 翻阅典籍,发现历史上真的有一个人叫武大郎。可是这个武大郎非但不丑,还当过县令。那么,他怎么会由一个县令变成一个卖炊饼的呢? 根据史书记载,武大郎原名叫武植。巧的是他和《水浒传》里的武大郎都是山东清河县人。这个武植虽然出生寒门,但人穷志不穷,有着一颗上进的心。他聪明好学、崇文尚武,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鲤鱼跃龙门,从“朝为田舍郎”变成了“暮登天子堂”。他中年的时候便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成为了谷阳县县令。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和潘金莲 说起武大郎,就不得不提潘金莲。那么,历史上有潘金莲这个人物吗? 我们知道,毕竟潘金莲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个普通的妇女,因此史料上是不会记载的。不过在武植的墓志铭里却有记载,“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 。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武植是武大郎的真名,字田岭,因为排行老大,所以小时候的乳名就叫“大郎”。武植是一个孝顺长辈之人,他的夫人潘金莲出身名门,根本就不是什么荡妇,而是淑女。他的祖上也比较显赫,是武丁的后裔,身体里流着堂堂殷商王朝的血液,后来他们一家搬到清河县孔宋庄定居。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 和大多数励志人物的故事一样,武植也是幼年丧父,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但是武植却是个成器的孩子,小时候非常聪明,既喜欢文化知识,又刻苦练武,因此可谓是文武双全。后来因为考中了进士,成为七品县令。他为官期间,兴利除弊、清廉公明,老百姓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就送万民伞给他。可是后来呢? “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武植古墓,位于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南方,县城东3公里处,路北方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以致于名节无端被毁,武植成了“三寸谷树皮”,而潘金莲也变成了荡妇,真的是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 我们现在可以找到的资料就是河北省清河县的《清河县志》,根据《清河县志》的记载,武植有一个朋友叫黄堂,曾接济过武植。后来黄堂由于做生意失败了,逃难到武植家里,希望武植可以接济他。但武植没有直接表示,而是暗地里为他在老家盖房修屋,想要给他一个惊喜。但黄堂等得着急,生气了,说道:“好个武植,嘴里答应要接济我,可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还没有动静,这不是拿我开刷吗?”于是便愤然离开。 这一离开不要紧,他每到一个地方就说武植的坏话。碰巧的是,他还遇到了西门庆,这个西门庆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不过他没有和潘金莲私通。西门庆本是一个乡绅恶霸,武植曾经治过他的罪,因此早已怀恨在心。巧的是,他正好遇到了这个黄堂,于是两人狼狈为奸,到处造谣。一个人传坏话我们也许不信,但是“三人成虎”,就这样武植的形象就被毁的一塌糊涂。 《水浒传》中的西门庆(李强)和潘金莲(王思懿) 非但武植的形象毁了,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潘金莲也变成了荡妇。历史上的潘金莲本是潘家庄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儿,生的是贤良端庄、知书达理。当初武植贫困时在她家干活糊口,潘金莲的父亲看他聪明能干、老实稳重,认定他绝非池中之物,将来肯定有飞黄腾达的一天。于是便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资助了他一些钱财,让他进京赶考。后来武植不负众望,果然中了进士。一个文武双全,一个贤良端庄,可谓是郎才女貌。 武植和潘金莲结婚以后,夫妻二人非常恩爱,潘金莲还为他生了四个孩子。绝对不是《水浒传》和《金瓶梅》里的那个形象。在《水浒传》里她是一个妖艳而又狠毒的女人,不守妇道,与西门庆私通,被武大郎发现以后,在他的药里下了毒,毒死了武大郎。后来武大郎的弟弟武松知道以后,杀了潘金莲为自己的哥哥报了仇。再后来的兰陵笑笑生则承袭了这个故事,在《金瓶梅》里着重对潘金莲的刻画。自此以后,潘金莲就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是宋代无名氏所作,元人或有增益 既然提到武松,那么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根据《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的记载,历史上确实有个武松。但根据《浙江通志》记载,武松是个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的流浪汉,根本没有兄长。 学界一般认为施耐庵的《水浒传》所依据的蓝本就是《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施耐庵在这两部著作的基础上,杂糅了一些民间故事,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艺术化加工,于是便有了武大郎、潘金莲、武松、西门庆的故事。小说的受众本来就多,再加上说书的推波助澜,武大郎、潘金莲的形象就变得广为人知。 这就是流言的可怕之处,人一旦被污名化以后,即便努力的辟谣,澄清事实,也不会有太大的显著的成效。 武松打虎的连环画形象 正如太史公在《史记·张仪列传》中所发的感慨“臣闻之,积羽沉舟,羣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还是鲁迅看得明白,他在《集外集拾遗·题<呐喊>》写道:“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汉代的应劭在《风俗通·正失序》说:“孟轲云:‘尧舜 不胜其美, 桀纣不胜其恶。’传言失指,图景失形。众口铄金,积毁消骨,久矣其患之也。” 太史公自然有自己的史德,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秉笔直书精神。但后人却未必,或出于偏见,或出于私愤,于是便故意的歪曲人物。“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虽然当事人已经死了,但是他还有后人,这种不白之冤对后人来说是一种永久的屈辱! (历史大学堂,文:甪里先生,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邮轮都叫xx公主号 没有王子号或国王号呢?

这算是美丽的误会吧。 事实上叫 XX 公主或 XX 女王号的邮轮并不多。世界上的海上邮轮总数超过了 700 条。其中 XX 公主号有 25 条船,XX 女王 / 皇后号则只有 8 条船。两者相加也只占邮轮总数的 5%。而叫“嘉年华 XX 号”的就有 28 条船,叫“歌诗达 XX 号“,”地中海 XX...

埃及艳后的5个趣闻 跟你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女性之一,克里奥佩特拉(公元前69年-前30年)的一生被迷雾包裹。她统治埃及长达22年,掌控着古代世界中无可匹敌的财富,并且为罗马两位最有权势的男人生养了孩子。她的故事流传了数个世纪,故事中她是一个狡猾、荒唐的荡妇,实际上这些故事多数都是她的敌人对她的污蔑。 1、她不是埃及人 这是一件十分肯定的事,她不是埃及人。克里奥佩特拉是一个马其顿希腊王族的最后传人,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这个家族就统治埃及。在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一个将军托勒密一世被拥立为埃及国王,作为一个希腊人定都极具希腊风格的亚历山大港,统治埃及。 尽管从民族上看她不是埃及人,但她对埃及宗教和文化抱有友好的态度,例如她将自己视为埃及女神埃希斯。在这个统治埃及数个世纪之久的托勒密王朝中,她也是第一个亲自学习埃及语言的女王,其他人则对此不感兴趣。 2、她因智慧和魅力为人赞赏,而不是因为美貌 埃及的罗马敌人们在绘画中将她描绘成一个淫荡的女王并且单单靠美貌迷惑那些伟大的男人如凯撒和安东尼,目的就是诋毁她。但在她去世一个世纪后,罗马史学家普鲁塔克说克里奥佩特拉除了美貌,还有更多的东西。 除了希腊语和埃及语,她至少熟练使用其他6种语言。她还发表了两篇广为人知的文章,一篇是关于身体的保养,另一篇是关于医学和贸易中的称重及测量。 相比于满脑子军事思想并且不太出众的安东尼,克里奥佩特拉因智慧而闻名。 3、她与凯撒的爱情其实是战略同盟 她并不是罗马诗人卢坎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只靠着滥交统治的“淫荡女神”。在她短暂的39岁的生命中她只有过两个伴侣,并且都关乎爱情也关乎政治。 当她18岁登上王位时,她继承的是一个衰落中的国家,而罗马是地中海地区冉冉升起的势力,埃及的独立受到了威胁。而更糟的是,和她一同执政的弟弟(同时也是她的丈夫)正想要把她踢出局。 当凯撒到埃及追赶他的政敌庞贝时,克里奥佩特拉发现这是一个赢得这个强有力的罗马盟友的机会。据普鲁塔克的描述,当人到中年的凯撒第一眼看到克里奥佩特时,她走进凯撒的房间并假意跌到。 年轻的克里奥佩特拉赢得凯撒的心,夺回了王位。为凯撒生了一个儿子并且巧妙得取名“小凯撒”,以此巩固了联盟,将她的家族与罗马绑定在一起。 4、她与安东尼的爱情?同样也是政治 克里奥佩特拉的下一段恋情时是与凯撒的继任者安东尼,这段恋情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而永恒。当然,这段恋情基本出发点也是为了政治。 埃及拥有巨大的财富和丰富的资源,但当凯撒被暗杀后,克里奥佩特拉意识到她的国家仍然受到罗马的威胁。为了保证埃及的独立,她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 凯撒的死给罗马留下了权力真空,凯撒选定的继承人屋大维和充满雄心的政治家及将军安东尼,要通过内战决定谁将胜出。屋大维背后有元老院的财政支持,安东尼迫切需要钱支付他的军队。又一次,克里奥佩特拉看到了一个机会。 安东尼需要钱,而克里奥佩特拉则是世上最富有的女性。作为对她金钱支持的回报,安东尼成为了埃及的同盟并保护埃及不被罗马吞并,与她生了三个孩子并且最终结婚。 5、死于毒蛇之口?别闹了! 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的双双自杀,给莎士比亚的戏剧提供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但真实情况并不与戏剧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在戏剧的最后一场中,安东尼在经过一次海战的失败后,又错误得相信克里奥佩特拉已经死了,在她的怀中拔剑自刎。克里奥佩特拉不愿被罗马人抓住后在罗马街道游街,于是放出一条毒蛇,让毒蛇咬中自己的胸部。 普鲁塔克说关于她的死有许多说法,真相则无人知道。有一种说法是她将毒药放入中空的梳子并把梳子藏在头发中。 现代的克里奥佩特的研究者说,吃毒药相对而言是一种更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但在克里奥佩特曾写给凯撒的自杀遗言中,曾经提及过这种更戏剧性的毒蛇自杀方式。(煎蛋,图片来源网络)

张春桥的甲鱼 刘姥姥的茄子 传说中的美食真的好吃吗?

疫情持续数月,餐饮业遭受重创,不少店面至今尚未恢复营业。 宅在家虽然能练就一手好厨艺,但家常菜吃久了,不免又怀念起大街小巷的风味,哪怕是曾经被嫌弃的重油重辣的工业菜、靠味精鸡精支持味觉的小吃,似乎都显得好吃了起来。 当然,真要是工业菜吃上几顿,嫌弃感大概又会卷土重来。这时能拎出来对比的对象,就只剩下据说完全不靠现代调味剂,纯靠天然食材、高超厨艺的种种传说或传统美食了。 问题是,人们很少意识到,这种对传说中的美食的向往,其实和禁足在家时怀念工业菜颇有相通之处:民间传说或流传的那些传统美食,真去吃也不过如此。 金扁担式的想象 在民间流传的许多美食故事里,充当主角的食物按现代烹饪标准来看根本不堪下咽。 匮乏时代,人们倾向于想象一些日常难以获得的美食,聊解平日清汤寡水的忧苦。就像老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那样,不过是实在没得吃,看什么都好吃。真做出来,食客不反胃都算好的了。 · 民间故事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是用馊豆腐、烂菜叶做成的,本来是讽喻人们不要「忘本」。后人依谱试制,几成黑暗料理 二三十年前,中国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时,下面这个「活烤甲鱼」的传说,曾变体为活烤驴、活烤猪等等,存在于从文革纪实文学到《故事会》、《读者》的广泛光谱上,满足了几代人的美食想象:   · 1986年出版的纪实文学《疯狂的上海》 今天稍有鉴别能力者即可看出,所谓通过烤火让甲鱼口渴喝佐料完全是臆想。但凡吃过河鲜,也知道不放血、不去内脏、不撕掉表皮而烤熟的甲鱼,必然是腥臭无比,更别谈什么美食了。 同样有着「皇帝的金扁担」画风的传说美食,还有《红楼梦》中让刘姥姥大吃一惊的所谓「茄鲞」。《红楼梦》四十一回如此介绍其制法: 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粗看起来是一道极精美的小吃,但做过菜的人一眼能看出,茄子要这么来回折腾,早就成茄子泥了。 从配料来看,这道菜有咸味酒香的糟油,又有甜味果香的各色干果,还要拿炒鸡胸肉来拌,味型香气混乱不堪,色香味都很难上台面。 · 有商家改良仿制的茄鲞,卖相还不如普通的红烧茄子 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皇帝的金扁担」式的美食传说迅速退场。 当代的美食传说开始朝两个方向发展:要么接足地气,直接胡编乱造;或者飞上青天,让人高攀不起。 接地气的美食传说,主要对象是地方小吃和大众菜,依托历史、名人代言,讲些小故事,内容简单粗糙,无论是讲的人还是听的人,都没真往心里去。 · 按照这一路数,慈禧太后、乾隆皇帝是中国名小吃的主要冠名人 · 东坡肉、东坡鱼、东坡鸡、东坡兔、东坡肘子、东坡小牛肉、东坡蛙……「东坡系列」,应有尽有,全然不顾近一千年前的北宋烹饪偏好与今天差别悬殊 另一方面,那些真有来头的传说美食,就没有这么接地气了。 例如五代时冯贽所编《云仙散录》载,唐代黄升喜食烹鹿肉,40年中每天都要吃两斤。他烹鹿肉要从早晨煮到太阳偏西,则喜曰:「火候足矣!」这种做法如果放在现代粤菜里,那鹿肉已经成了弃之不用的煲汤下脚料。 在现代还能受到业界推许的古代美食文献,首数清人袁枚的《随园食单》。它实录了77道菜肴和23道点心,对食材选择、烹调宜戒等有深入研究。不过,它毕竟是文人笔记,文字扼要,而且多主观形容词,离照着学做菜还有很大距离。 以「薰煨肉」为例。袁枚写道:「先用秋油酒将肉煨好,带汁上木屑略薰(熏)之,不可太久,使干湿参半,香嫩异常。」 现代厨师要恢复这道名菜,必须在这记载的工序外加入大量自创动作,反复实验各种调料配方、烹饪火候,才能得出自己的、符合现代味觉偏好的版本。这时说它源于《随园食单》,也就只剩一个托名了。 · 上海一家小店所制「熏煨肉」 话虽如此,袁枚毕竟是一位有丰富烹饪、品食经验的美食家,他记录的食单对于认识真正的传统美食还是很有价值的。 相比之下,另一些缺乏烹饪经验的文人想象,可靠性就只有张春桥活烤甲鱼的程度了。金庸老先生不幸就是这样的典型。 例如《神雕侠侣》中洪七公和杨过吃烤蜈蚣的桥段,称蜈蚣肉「雪白透明、有如大虾、甚是美观」,「满嘴鲜美,又脆又香,清甜甘浓」,基本属于胡编乱造。 更知名的例子是《射雕英雄传》中黄蓉为洪七公做的「二十四桥明月夜」: 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二十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二十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 美食家蔡澜后来联合镛记餐厅,用电钻钻火腿的方式成功做出了道菜,传为美谈。但被问及金庸是如何发明这道菜时,蔡澜的回答是:「乱写」。 老爷们吃的,还能差吗? 既然名人、老菜谱和民间传说都不甚靠谱,商家们便把目光盯上了官府和宫廷。按照中国人的历史智慧,官老爷、皇帝老爷吃的,还能差吗? 这种想法在其时代自然没错。但是,今天所谓的官府菜或宫廷菜,究竟是不是当年真正的官府菜、宫廷菜,又能不能被现代人接受,其实都很成问题。 所谓官府菜的传说,多从晚清开始。 大清即将倾覆,众臣工无心国政、醉心吃喝。对官员而言,下馆子有失身分,出于私密和排场需要,就需要设家宴。 家宴菜肴的来源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叫餐馆送菜,层次较低,一般是偶尔设宴的小官僚采用。第二种是把餐馆的大厨请到家里来「包席」。而最为普遍和知名的一种,则是官宦自养的家厨,这就是今天所谓「官府菜」的来历。 · 晚清宴会图景 不过,今天的许多官府菜到底能不能追溯到这个传统上,实际上是颇有疑问的。 以1980年代再次火爆起来的官府菜代表「谭家菜」为例。 按照他们自述的起源,谭家祖籍广东、世代书香,同治十三年(1874年),谭宗浚高中「榜眼」,进京为官。在官场宴请间,他亲自研究琢磨,礼聘名厨,融合粤鲁风味,遂形成了其独特的菜式风格。 · 谭家菜的「传人」与谭宗浚像。 问题是,这只是谭家自述的版本。而历史上,谭宗浚在官场并不得意,在京官里只能算个中下层,比他能养厨子、能讲宴请排场的大有人在。 早在1888年,谭宗浚便被排挤离京,在途中病逝,年仅42岁。而谭家菜在京城暴得大名,是在1909年其子谭瑑青重返北京、将谭家菜作为私房菜对外营业之后,尤其是民国初年。 谭瑑青本人的官职只是一个低级秘书,否则也不必经营餐饮业维持生计。他此前离京已二十余年,这个谭家菜到底与他父亲二十多年前的官宦生涯能有多大关系,更多是一个说法的问题。 · 如今,比起「选料精,下料狠,做功细,火候足,口味纯」的宗旨,人们更喜欢谈论的是它的价格 谭家菜毕竟有祖迹可寻,也确实算得上一代名菜,而另一些商家自称的官府菜,直接拿「衙门菜」强行附会,完全是指鹿为马。 例如曾经试图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官府菜,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 有关方面还编著了一本专门介绍陕西官府菜来历、菜式的图书 据学者考证,「陕西官府菜」第一代传人张发衡「原在关中州县衙门执厨」,后来自营饭馆也主营条子肉、米粉肉、大烩菜、包子、面条等衙门菜。所谓「衙门菜」,就是过去衙门食堂给属吏和衙役充饥的伙食,官员本人都是不吃的。 这种「官府菜」的水平,想想各学校食堂都有的黑暗料理,以及阿姨抖动的勺子,就可想而知了。 · 某网站发布的文章截图,陕菜传人自认就是衙门菜 比官府菜更高一等的是「宫廷菜」。这里的宫廷菜指正经的清代宫廷饮食,附会慈禧乾隆的杂牌小吃不算在内。 清代宫廷日常餐饮各有定例。皇帝、后妃如果另外想吃什么,则由膳房专门制作。厨师的任务主要是「迎旨」。所谓迎旨,就是掌握老佛爷的口味偏好,或者根据帝后们的心情做一些适当的菜肴。 · 清代宫廷有两处御膳房,此为养心殿附近的一处,1920年代已经破败如斯 · 御膳房内景 宫廷饮食到底是骄奢淫逸、花样百出,还是单调乏味,逼得皇帝吃小灶,传闻多种多样,很难考证明白。幸运的是,清代御膳房的手艺可以算是传承到了今天,每个人都能一试。 清朝垮台后,御膳房的老师傅们出于生计,合伙在北海公园开了一处茶社,经营抓炒、小吃等菜式,几经浮沉成为今天的「仿膳饭庄」。 仿膳的菜式有的来自创始厨师们的承袭,有的则是后世根据宫廷记录试制。这些宫廷名菜,突出的特点是好看。1960年代以来,仿膳成为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还多次去国外表演厨艺。 但是食客们并不仅仅是来看的。过时的点心样式,被逐渐淘汰的软糯烂口味,落后的经营服务,让不少当代消费者大为失望。 · 某点评网站食客对仿膳的评价 官府菜价格高不可攀,宫廷菜陈腐而画风诡异,还是琢磨琢磨普通老字号的传统名菜吧,这多少有些过去的老味道吧。 问题是,谁说过去的老字号就不做工业菜呢? 早在老字号们还不那么老的时候,像今天的传统美食爱好者这样感叹老字号今不如昔、技艺失传就已经很流行了,根本不用等到改开之后。 1950年,周作人就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近四十年来味之素上了市场,一方面给予家庭主妇与旅客以不少便利,一方面也使得大饭馆渐趋于堕落,因为有了这个,无味者使之入不是难事,更不要什么作料与手段了。十多年前有过一件笑话,日本的御厨房派人到北京来调查,到东兴楼学习,研究锅贴豆腐的做法。可是回去试做,却没有那么好吃,心想一定是什么秘诀不肯传授。备了重贿再去请教,回答说:你没有搁一点味之素么?——周作人,《味之素》,1950年5月11日 (大象公会,狸花猫)

舌尖上的蝙蝠 人类与蝙蝠的互相伤害

蝙蝠是动物界的奇葩。 它小小的身躯简直是一个大型病毒库,包括狂犬病病毒在内的一百多种病毒集于一身,俨然活体生化武器。在高度密集的群居状态和长距离飞行过程中,蝙蝠们互通有无,实现了病毒的集散。而出于其特殊的免疫系统和DNA修复能力,蝙蝠自己却百毒不侵。 这么一个会飞的病毒库,也给病毒的变异提供了温床。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代谢率极大提高,体温升至38℃~41℃,有的病毒被杀死,有的病毒则经受住了考验。因此,能在蝙蝠身上存活的病毒可以说都是病毒中的佼佼者,当它们转移到人类身上时,发烧——这一人类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保护性机制也便奈何不了它们了。 亨德拉病毒、尼帕病毒、马尔堡病毒、欧洲蝙蝠丽沙病毒、梅那哥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乃至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些令人胆寒、造成人类严重损失的病毒都要追溯到蝙蝠。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感染这些病毒是通过果子狸、家猪、马、单峰骆驼等中间宿主,而非直接来自蝙蝠。此次新型肺炎,大抵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产生的,某种「野味」扮演了中间宿主的角色。         · 这些「野味」的某一种或多种可能扮演了病毒中间宿主的角色 不过近乎无解的埃博拉病毒,则与非洲某些地区的人直接接触、食用蝙蝠密切相关。在许多人看来,吃蝙蝠是相当重口的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蝙蝠长相狰狞。如果了解到蝙蝠五毒俱全,想必大家会更加难以下咽。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便是食用蝙蝠在中国是有着悠久传统的。 吃蝙蝠养生,吃蝙蝠治病 养生与药用,这是古书对食用蝙蝠效用的基本认识。 古人认为,食用传说中的白色蝙蝠可以延年益寿,甚至成仙。 根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五百岁的蝙蝠是白色的,因为头重脚轻而喜欢倒挂,吃了可以升仙,故亦有「仙鼠」之名。 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千岁的蝙蝠是白色的,风干之后研磨成末,吃了可以延年益寿。 东晋郭璞的《玄中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认为百岁的蝙蝠是红色的,千岁的蝙蝠是白色的。 《太平御览》引《水经》,说交州丹水亭下有个极深的洞穴,里头的蝙蝠吃了可以超凡成仙。 诸如此类的记述史不绝书。在古人的观念中,白色的动物是祥瑞。白蝙蝠是高冷的仙物,「八仙」中的张果老,传说便是白蝙蝠变化而成。因此,食用白蝙蝠有其奇效。 蝙蝠自然不能真的活到五百岁甚至一千岁,但白色的蝙蝠的确存在,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白蝙蝠(白外叶蝠)便是白色的,堪称蝙蝠中的颜值担当。 · 洪都拉斯白蝙蝠 吃普通蝙蝠,则是因为在中药体系中,蝙蝠及其粪便可以治病。 如吃蝙蝠可以治疟疾。《太平御览》引范注《治疟方》:「蝙蝠七枚,合捣五百下。发日鸡鸣服一丸,乩晷一丸。遇发,乃与粥清一升耳。」 如吃蝙蝠可以治耳聋。现藏法国的敦煌写卷《五藏论》称:「天鼠煎膏巧疗耳聋。」「天鼠」即蝙蝠。 再如吃蝙蝠可以治眼疾。可能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和魏晋时期的《吴普本草》都说蝙蝠风干之后可以治眼盲,尤其是可以增强夜视能力。蝙蝠的粪便被称为「夜明砂」,它还有「天鼠屎」「石肝」「黑砂星」等雅号,据说吃了可以清肝明目,治疗夜盲症等眼疾以及疟疾。 · 夜明砂 此外,蝙蝠和蝙蝠粪便据说还有其他奇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伏翼》中记录了它们的各种药用价值和服用方法。 在个别地区,蝙蝠也被作为一种食材看待,以岭南较为典型。宋人苏轼被贬岭南时曾写下「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的诗句,说的便是岭南人「烧蝙蝠」的饮食习惯。根据一份调查报告,广州常住居民中大概有5.4%的人吃过蝙蝠(另一份报告的数据为8.35%),并不普遍,但也说明吃蝙蝠的现象在岭南至今存在。 全靠名字取得好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蝙蝠虽然偶尔有差评,如曹植的《蝙蝠赋》对蝙蝠的描写就比较负面,但很多时候,蝙蝠是不折不扣的吉祥物。 鲁迅《谈蝙蝠》一文中说:「(蝙蝠在中国有好的名誉)这也并非因为他吞食蚊虻,于人们有益,大半倒在他的名目,和『福』字同音。以这么一副尊容而能写入画图,实在就靠着名字起得好。」 由于「蝠」谐音「福」,而且倒悬而睡,有「福倒(到)」的寓意。再加上蝙蝠在小型哺乳动物中属于寿命极长者,最长可达三四十余年,而同等身型的老鼠寿命仅有两三年,它还是长寿的象征。 尤其是明清时期,蝙蝠的形象频繁见于建筑装饰、绘画、陶瓷、雕塑、刺绣等处,恭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更是用了9999只蝙蝠样式的装饰。蝙蝠的通常搭配有:五只蝙蝠指「五福」,红色的蝙蝠指「洪福」,与鹿一道出现指「福禄」,与桂花一道出现指「富贵」,与寿星、寿桃一道出现则寄寓「福寿」的期望。 · 五福捧寿 由于蝙蝠吃蚊虫,故引申出扫荡奸邪的意义,如蒲松龄写过一首《驱蚊歌》:「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在捉鬼之神钟馗的画像中,常绘有蝙蝠引路。 · 钟馗与「红(洪)蝠(福)」 蝙蝠这种光辉正面的形象却没有给自己带来好运,吃蝙蝠也因此被认为可以去病延年。 与中国相反,蝙蝠在西方的形象一直相当负面。在摩西五经之一的《利未记》中,它就被点名列为「可憎,不可吃」,后来更被视为邪恶、魔鬼的象征。西方文化里的恶龙、撒旦和蝙蝠在形象上同构,女巫和更晚近的吸血鬼也都与蝙蝠有紧密联系。 · 电影《德古拉元年》剧照 不过,也有人解释道:西方人之所以几乎不吃蝙蝠,另一层重要原因在于欧洲的蝙蝠实在太小了。在那些蝙蝠体型较大的地区,如非洲(如几内亚、尼日利亚、刚果、坦桑尼亚等)、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岛屿(如关岛、帕劳等),一些人也多有食用蝙蝠的现象,中国人其实并不孤单。 互相伤害的人类与蝙蝠 非洲许多地区的人都喜欢食用红烧或烤制的蝙蝠,令人胆寒的埃博拉病毒便与当地人直接接触蝙蝠有关。由于蝙蝠是能飞的哺乳动物,一些非洲人认为食用蝙蝠可以获得蝙蝠的力量。正如一些非洲人认为食用大猩猩可以获得大猩猩的力量——艾滋病很可能是在人类与大猩猩以及其他猿类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开始传播。 帕劳蝙蝠汤是世界闻名的黑暗料理(类似的烹饪方式也见于印度尼西亚、关岛等地)。帕劳人认为蝙蝠能吸取草木之精华,故食用它们也便对人有益,通常的做法是取整只蝙蝠与椰奶、香料一起烹煮。 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重口慎入」的蝙蝠汤照片,其实来自帕劳蝙蝠汤,与中国无关。发布者称其为「武汉名菜」,并杜撰出「福寿汤」的雅号,其实并无依据。 泰国某些地方的人则将蝙蝠放在木炭上慢慢烘烤,或是将它们切碎放入传统的泰式菜品中,认为可以增强男性的性能力(这也是一些国人热衷野味的一个重要理由)。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恐怕与蝙蝠极强的繁殖能力有关。 但再强的繁殖能力,也赶不上人类的捕杀。 关岛狐蝠是生活于关岛的一种蝙蝠,已经灭绝。关岛的原住民查莫罗人向来有食用关岛狐蝠的习惯,但真正令它们灭绝的,还是美军的到来。随着关岛成为美军基地,热带雨林被破坏,狐蝠的栖居地被挤压;关岛狐蝠也不再限于原住民的盘中餐,而成为饭店的特色佳肴。1968年,世界上最后一只关岛狐蝠在饭店中被食客享用。 关岛狐蝠被认为与一种痴呆症有关,由于关岛狐蝠食用苏铁种子,苏铁种子中的毒素通过狐蝠肉进入查莫罗人的身体,导致查莫罗人患神经退化疾病的概率是全球其他地区人群的100倍。在关岛狐蝠灭绝之后,患病的查莫罗人大为减少。关岛的本地蝙蝠近乎绝迹,但食蝠之风不绝,只得从其他地区进口冷藏蝙蝠。 · 逝去的关岛狐蝠 捕杀狐蝠在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同样极为普遍,当地的狐蝠因此濒临灭绝。1998年马来西亚尼帕病毒的流行,正是由于森林被破坏,一些狐蝠迁移到一座养猪场附近的果园觅食,猪吃了狐蝠吃剩的芒果而感染病毒,继而引起了尼帕病毒在人类中的大爆发。为此,马来西亚扑杀了110万头猪。 · 2011年的美国电影《传染病》,就是以这一现实事件为原型,描述家猪食用了蝙蝠吃剩的香蕉,导致全球传染病的大流行 人类是历次疾疫的受害者,蝙蝠又何尝不是受害者? 蝙蝠虽然外形不讨喜,且携带了许多可怕的病毒,但大多昼伏夜出,避居洞穴,极为低调,与人类原本没有多少交集。它们主要以昆虫和植物的果实为食,在森林中授粉播种,对农业生产和森林生态都至为关键,是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通常情况下,蝙蝠可以说人畜无害,我们并没有必要将它们妖魔化。无论是蝙蝠还是果子狸,抑或其他野生动物,「罪魁祸首」这样的污名对它们来说并不公平,它们不应为一些大型的传染病背锅。近年来一些可怕的人畜共患疾病,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过度打扰野生动物,甚至捕食野生动物。(大象公会 陈民镇)

1918年流感4千万人死亡 爆发是谜消失是谜

美国堪萨斯州赖利堡(Fort Riley)的军营医院,病房内被感染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军人塞满。(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新年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让人们不禁再次思考,人类究竟是强大还是渺小。有时人类自以为强大,我们的科技能送卫星上天,能进行星际旅行,能制造出核武器……有时我们又倍感脆弱,瘟疫来临时,我们才被迫思考,人类竟然连小小的病毒和细菌也对付不了,这些渺小的生命,竟然有可以毁灭人类的力量。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瘟疫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它来时快的令人心惊,去时也快的让人诧异,它似乎带着任务,长着眼睛,做了它要做的事就会离开。100多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就是如此。 1918年 全世界约20%-60%人口感染西班牙流感 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大名鼎鼎,其危害甚至超过了中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造成了约4000万人死亡,与最近30年流行的爱滋病打了一个平手(全球大约有7000万人感染爱滋病,2000万人死亡)。 这场瘟疫的爆发时段是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持续一年半时间。根据不同说法,有说当时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有说当时有5亿人感染流感,有说当时有10亿人感染流感(当时世界总人口为17亿),如果有10亿人感染,那感染率已接近60%,情况让人惊心。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 爆发速度之快 让人始料不及 有医学资料表明,“西班牙流感”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Funston)军营。1918年3月11日,这个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感冒,开了几片感冒药。 但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随后,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美国全国各地都出现了这种“感冒”的踪影。 不过,这一阶段美国的流感疫情似乎不那么严重,与往年相比,这次流感造成的死亡率高不了多少,症状也几乎一样。在一场伤亡数千万人的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军方很少有人关注到这次流感的爆发——尽管它几乎传遍了整个美国的军营。 随后,这种西班牙流感,突然演变为可怕的致命流感,而且爆发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 西班牙流感之所以叫做西班牙,是因为西班牙全国感染该病的高达800万人,连西班牙国王阿方索三世也被感染,是感染率最高的国家。马德里三分之一市民受感染,一些政府部门被迫关门,电车停运。 突然出现 突然消失 出现是谜 消失是谜 西班牙流感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前后又三波感染,并不是每一波都造成大量死亡。 它的奇怪之处在于两点: 第一,死亡率极高而且都是青壮年。普通流感导致的死亡率一般是百分之0.1,而且死亡的多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或者抵抗力很弱的儿童。 但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却正好与之相反。它的致死率高达百分之2.5,全世界高达10亿人感染,死亡人数为2500~4000万人,而且死亡的均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第二,突然出现,突然消失,至今为止不明白消失的原因。 就如同之前说的,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三波流感 蔓延全球 18个月后神秘消失 西班牙流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蔓延全球,共发生三波。 第一波流感到底在哪里发生已经不可考证。明确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死亡率也很低,仅仅比普通流感略高,所以没有国家给与重视。 第二波西班牙流感开始于8月,这个阶段开始出现大量死亡现象,很多地方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七到八,甚至十。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俄国内战而无法确认。 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 第二波流感死亡率极为惊人,远非普通流感可以相比。奇怪的是,和普通流感死亡者多是老人儿童和病人相比,此次流感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 由于不知道致病原因,该病几乎无法治疗,依靠人自身体抗力决定是否能够脱险,造成普遍的恐慌。加上传染性非常强,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西班牙流感平均致死率为2.5%,但有些地方远远高于这个数字,比如美国旧金山病死率8.98%,几乎10个感染者中就有1人死亡。 其实西班牙流感本来也许不会传播这么快,但是战争中,军队大规模的调动为流感的传播火上浇油。有人甚至怀疑这场疾病是德国人的细菌战,但当时的德国也在一年内死亡了几十万人。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至今也搞不清消失的原因。 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 许多爱斯基摩部落由于缺乏医疗,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有一村80人死于流感73人,居然成为死亡率较低的村子。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该国到处尸体堆山,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来掩埋。 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西班牙流感夺去2500万到4000万(一说7000万或1亿)条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西班牙流感的爆发,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青壮年死亡太多,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至于在青壮年死亡率较高,有两种理论:一是老年人口已经经历过各种流感,可能感染过西班牙流感的某种雏形,因此已有抗体,所以对流感比较有抵抗力。二是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反而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剧烈,形成“细胞激素风暴”,致使肺部组织严重受伤害,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个月内便完全神袐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 重新调查“西班牙流感” 在1910年代,人类尚且不知道存在病毒性感冒。到了1933年,英国科学家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1N1,这才知道病毒是导致西班牙流感的罪魁祸首。遗憾的是,当时的西班牙流感受害者遗体大多被焚烧,少量被深埋,到了1933年早已腐败,无法研究。 1950年代,美国曾经组织了考察队赶赴阿拉斯加挖掘死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病人的尸体,期望得到可供研究的病原体。很遗憾,那些埋葬在永久冻土带的尸体因为解冻腐烂而失去了研究价值。 1998年2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AFIP)辖下所属的分子病理部门,在阿拉斯加发现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爱斯基摩女子的尸体。这个爱斯基摩人聚集的小镇,在1918年11月由于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样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质。这个样本给予科学家第一手资料来研究这个病毒。 美国科学家在高度隔离的实验室中,研究当年的病毒。2005年10月5日,研究人员宣布191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经被重组。2005年在亚洲发生的H5N1禽流感病毒与1918病毒有些地方类似,但是目前禽流感很难变成人传人,大部分只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 重新调查“西班牙流感”有一定的危险性。科学家建议在生物安全性最好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以免“西班牙流感”病毒泄漏出实验室,再度危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