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2:13:51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基因

一种新基因紫番茄或明年于美国销售

【加拿大都市网】美国农业部批准一种转基因紫番茄,未来或会公开发售,农业部于本月7日记者会上表示从植物害虫风险的角度来看,这种植物可以安全种植。 这种番茄是由一组科学家开发的,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化学家Cathie Martin,她是东安格里亚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教授,也是英国John Innes Centre项目负责人。科学家指新品种蕃茄除了独特的颜色外,紫番茄还具有健康益处,并且比花园红色蕃茄的保质期更长。 她接受CNN访问时指自己已从事花卉颜料生产超过20年,并开始研究特定的颜料对健康是否有益。引起她兴趣的色素是花青素,它使蓝莓、黑莓和茄子呈现出浓郁的蓝紫色,于是在德国财团的资助下,她决定设计含花青素的蕃茄,希望提高水果抗氧化能力。 透过将普通蕃茄与紫色蕃茄进行比较,她将能够确定花青素是否与其他特定的健康益处有关。为了生产紫色蕃茄,科学家们使用金鱼草的转录因子来触发蕃茄产生更多花青素,从而形成鲜艳紫色。 Martin和同事在2008年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他们研究的第一个结果,根据这项研究,吃紫色蕃茄易患癌的老鼠比那些吃普通蕃茄的老鼠寿命长约30%。 她认为含花青素的蕃茄对健康有益有很多解释,认为可能涉及多种机制,她解释花青素不像药物,它具有抗氧化能力,还可能影响微生物的组成,因此它能够更好地处理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 2013年,Martin及同事发布一项研究,发现紫色番茄的保质期是红色番茄的两倍。于是Martin成立一间衍生公司Norfolk Plant Sciences,将紫色蕃茄推向市场。 美国商业公司Norfolk行政总裁Nathan Pumplin表示紫色番茄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与人们产生共鸣,他认为独特的紫色意味着无需想像就能看出不同,可以让人们作出选择。他补充过去,基因食品的好处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模糊的,非常抽象并难以理解。 Pumplin直言紫色及红色番茄产品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对消费者可能带来的健康益处也很明显,认为全世界消费者都在预备接受基因食品。同时强调基因生物并非灵丹妙药,而是“一种工具”,用于改善粮食生产系统。 他透露下一步是得到FDA的批准和商业化紫色蕃茄,并且需要培育出优质、美味的紫色蕃茄,Norfolk将在2023年起有限量地将紫色蕃茄推出市场,以确定哪些消费者对紫色蕃茄最感兴趣。 至于紫色蕃茄味道如何?Pumplin表示无法区分,吃进口就是一个蕃茄。 (图:CP24) T11

安省女子通过DNA配对 意外找到美国妹妹!

■■安省居民麦克马斯特(左)与妹妹霍尔相认。Ancestry.com   【加拿大都市网】安省居民麦克马斯特(Carlie McMaster)说,她在2019年向Ancestry.com提交了她的DNA,以了解家族史。28岁的麦克马斯特是安省布兰特福德居民,她当时原本只是为了想了解她家人的健康史,却意外令她找到同父异母的妹妹。她们的母亲,当年都是通过捐精者而受孕。 该网站将她的DNA信息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位名叫霍尔(Rylee Hall)的女性进行了匹配,并开始研究她们之间的关系。麦克马斯特周一说:“当霍尔第一次联系我时,我并没有说太多,因为我真的不知道。我甚至有点质疑一切,这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 大约四个月后,她们再次通过Instagram联系。她们发现两人之间都有独特的相似之处,包括举止、淡褐色眼睛和周围都有独特的蓝色环,以及她们喜欢的音乐。 原来这些相似之处并非巧合,麦克马斯特和霍尔拥有同一个亲生父亲,而且都是通过捐献精子而受孕的。 母亲均透过捐精而受孕 “起初我都很震惊,因为这令我对自己的身份有很多质疑,但同时也很高兴能令两姊妹有联系。”麦克马斯特说。 至于27岁的美国人霍尔说,突然有兄弟姐妹的联系,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震惊,因为她的母亲已经告诉她,她是通过捐献精子受孕的。 当她们决定是时候寻找“捐赠父亲”时,故事又发生了转折。霍尔说,在与祖先网站上跟其他亲戚联系后,她设法在Facebook找他。“当我于Facebook添加他之后,他更给我发了信息。”霍尔说。 她们的生父是一位多伦多居民,目前两姐妹每周至少一次与父亲通电话。 在1990年代初期,他们的亲生父亲在加拿大血液服务中心(Canadian Blood Services)捐血,令他注意到一则广告要求帮助无法生育的家庭。 “在我父母拿到的文件上,有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与任何后代见面’,他选择了‘是’。”霍尔说。 她又表示,计划在8月底到访安省,她们还将会第一次与亲生父亲见面。星岛综合报道  

中国科学家开发出延缓衰老基因疗法

【加拿大都市网】北京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基因疗法,该疗法可以逆转小鼠衰老的某些影响并延长它们的寿命,类似的、适用于人类的疗法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衰老与再生医学专家,现年40岁的曲静教授说,他们所用的疗法是世界首创。“实验的小鼠在6-8个月后,在外观和肢体力量上整体有所改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寿命延长了约25%。” 来自不同CAS部门的生物学家团队使用CRISPR/Cas9方法来筛选出会导致衰老的基因,他们从大约10000个基因中筛出了出100个导致衰老的基因,而kat7是最显著的促进细胞衰老基因。 这种基因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些方法令其在小鼠肝脏中失活。 好消息是,这种疗法暂未出现副作用。 “我们刚刚测试了该基因在人类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人类肝细胞和小鼠肝细胞等不同细胞中的功能,对于所有这些细胞,我们均未发现任何可检测到的细胞毒性。对于老鼠,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副作用。” 不过尽管如此,距离在人体上试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曲静教授说:“在使用该疗法治疗人类衰老或其他健康问题之前,肯定还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她希望接下来能够在灵长类动物上做测试,但据悉需要大量资金。 (Ref: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china-genes-ageing/chinese-scientists-develop-gene-therapy-which-could-delay-ageing-idINKBN29P02V?edition-redirect=in) (图片来源pixabay,仅作参考说明)

基因会遗传 人类疾病多与此有关

为啥你喝凉水都长肉,隔壁同事胡吃海塞还瘦如麻杆?为啥你爷爷矮、爸爸矮,你也矮?为啥隔壁老王天天抽烟都没事,不吸烟的你就得肺癌?为啥妈妈得了乳腺癌,你也……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告诉我们,除外伤以外,多数疾病都与遗传基因有关。 有人会说:基因居然这么重要?回复你一个大写加粗的YES。基因就是这么重要!随着基因与基因组学研究不断发展、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基因检测正引导着预测医学的发展,并应用于遗传病筛查、肿瘤风险评估、精准医疗、优生优育等各个方面。基因检测已成为不折不扣的“人体使用说明书”。 人类基因组计划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大约有30亿个碱基对所组成,其中有99.9%的碱基对在不同个体之间是完全相同的,而剩下的0.1%则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通过基因遗传的疾病,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一、单基因遗传病 即一个基因突变就会引起的遗传病,通常十分容易遗传给下一代。目前发现了6000多种此类疾病,如短趾症、白化病、早老症、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等。 二、多基因遗传病 多数常见的肿瘤就属于此类疾病。肿瘤发生会出现一种家族聚集现象,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患病率比普通人的患病率要高很多。医学史上闻名的“被癌症诅咒”的G家族,就是临床医生Dr.Warthin第一个大规模调查的癌症家族,经过80多年前后共5次的调查,一直到1976年结束,在其七代(共929名人)后人中,有115人罹患癌症,其发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 大家熟知的著名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预防性地切除了双侧乳腺与双侧卵巢。她之所以做出如此惊人的决定,是因为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携带有胚系BRCA1基因突变,该基因突变使其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比一般人高50%~87%,她的妈妈和姨妈分别因为卵巢癌和乳腺癌去世。 研究发现,40~45%的遗传性乳腺癌患者都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如果是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在70岁之后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将达到50%~80%。 但是,并不是携带有肿瘤易感基因的人群就一定会罹患癌症。目前多数专家认为,肿瘤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换句话说,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的患者大多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得病。以吸烟与肺癌为例,同样是吸烟的人,有些人携带易感基因,在吸烟的环境下就更容易罹患肺癌;而有些人没有携带相关易感基因的人,患癌风险相对较小。 三、肿瘤基因检测的适合人群 直系亲属患癌后,自身患癌风险到底有多大?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肿瘤基因检测可以告诉你。肿瘤基因检测主要适合以下三类人群,简述如下: 1、如果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一般建议进行基因检测,所以临床医生在病人初次就诊的时候,都会询问有没有肿瘤家族史。 2、第二类人群是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例如长年吸烟、酗酒的患者,或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感染肝炎、HPV等。 3、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健康有特别需求的人群,他们想要了解自身的基因情况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从组织细胞、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提取DNA来检测其序列,而后将检测结果与科学家们已经绘制出的病变基因序列做比对,从而得出患病风险是高于还是低于平均水准。  但是,基因检测技术本身对于试剂品质与流程质控的要求非常严格,检测资料的解读更是一个严谨的生物资讯分析过程,需要生物资讯学专家、资料统计专家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的密切协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极高。 四、运用基因检测 精准“打靶”肿瘤 对已经罹患肿瘤的病人来说,利用基因检测技术,能够明确肿瘤靶点,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指导依据,选择更合适患者的药物,帮助临床制定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之前的肿瘤治疗更倾向于“同病同治”,采用的疗法相当于“机关枪扫射”。如果说肿瘤像是靶子,那这个靶子是移动的,“扫射”的后果有可能是脱靶,就是没伤着肿瘤,却把好的细胞杀死了。 当下针对肿瘤的靶向治疗,就是在细胞分子水准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治疗。

多伦多男童患罕见遗传病 父母欲筹300万元救儿

皮罗沃拉基斯含着奶嘴,非常可爱。CBC 多伦多一个18个月大男童患上罕有遗传疾病SPG50,是加拿大截至目前为止唯一被诊断出患有该疾病的孩子。男童的父母目前只能想办法筹募300万元,希望能带儿子到美国德州寻求试验治疗,否则这遗传痉挛性截瘫疾病最终会夺去儿子的手部,腿部和大脑的所有功能。他们因此形容正与时间竞赛。 男童皮罗沃拉基斯(Michael Pirovolakis)的母亲称,儿子在出生时看来很健康和快乐,可是她与丈夫后来开始注意到,儿子的发育和活动发展能力没有像兄弟姊妹一样,包括不能走路,也没有说出第一句话。 放手一搏试未经证实基因疗法 在4月,多伦多病童医院的基因检测结果发现,皮罗沃拉基斯患了SPG50,这是一种会在短短几年之内威胁他说话,走路甚至呼吸能力的疾病。 院方告诉皮罗沃拉基斯的母亲,她的孩子可能在智力上亦不能正常发展,并且可能要坐轮椅。 皮罗沃拉基斯的父母听罢哭了起来,又形容这是他们一生之中最黑暗的时刻。 该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缺失的基因。唯一希望就是在理论上可以取代该个缺少基因的基因疗法。不过该疗法暂未经临床证实。根据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儿科神经病学家所称,现时世界上只有57个已知病例,包括皮罗沃拉基斯。 这种疾病如此罕见,制药公司或政府几乎没有经济动机,为研究寻找治疗提供资金。 在这情况下,皮罗沃拉基斯的父母未有放弃,继续努力想法子。他们打过电话给数百位医生,发送了数千封电子邮件,直至发现达拉斯(达拉斯)一个研究小组愿意尝试创建一种治疗方法,以便替代儿子缺失的基因。该小组希望借着基因治疗,能停止甚至逆转患者已经开始的退化。 不过,这治疗既没有保证,而且费用昂贵,至少要300万元。皮罗沃拉基斯拿出所有积蓄,又把房屋拿去抵押,不过仍然不够,因此他们在GoFundMe展开筹款活动。有研究人员认为,这不仅关乎拯救一个孩子的生命,而且可能有助在其他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进展。

当心 这八种癌容易遗传下一代!

图片来源:Toronto Star 作者:任琳贤 在我们面临的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令人恐惧的疾病之一。简单来说,癌症是由于一组或多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形成了快速、无限制生长的恶性肿瘤。我们知道,基因代代相传,因此遗传也是致癌因素之一。那么,父辈患癌是否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能否逃脱“命运的审判”?  癌症本质是基因病 说到癌症遗传,有个例子非常值得一提。2013年5月,美国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我的医疗选择》提到:“我自身携带一个‘错误’的基因——brca1,这让我有87%的几率患乳腺癌,50%的可能患卵巢癌。完成切除乳腺后,我的乳腺癌患病风险从87%降至5%,我的孩子们不必再担心因为乳腺癌而失去自己的妈妈了。” 朱莉称,她的母亲与乳腺癌搏斗十余年后,于56岁时去世。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同样的突变基因,毅然选择预防性地双乳切除,这在当时非常轰动。与此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癌症会遗传,越来越多人关心,亲人患癌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也有很大风险。 “从癌症家族性聚集的现象到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都证明癌症存在遗传倾向。”南方医科大学肿瘤中心主任、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内科首席专家罗荣城表示,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原本在正常细胞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基因,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被异常激活,转变为致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确实可能导致某些癌症的遗传。不过,遗传过程本身非常复杂,不同癌症的遗传几率及遗传基础有很大差别。 通俗讲,癌症遗传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以朱莉为例,她携有brca1基因就会使她比普通人更易患乳腺癌、卵巢癌,或者她患癌的时间可能较一般人更早。癌症遗传有别于普通遗传病,与“爸爸得什么病,儿子就得什么病”不同。 首先,癌症的遗传可能出现多人患不同癌症的现象,一个基因的致病突变可能导致多种癌症,例如brca1基因发生突变后,可能导致乳腺癌,还可能导致卵巢癌等。 其次,癌症遗传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家族成员并不一定最终都会患癌,因为大多数癌症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癌症遗传除了“易感性”,还取决于心理因素、饮食因素及生活习惯等综合作用。也就是说,朱莉如果不切除乳腺,她最终也不一定患癌。 八种常见癌症容易遗传 目前,人类对癌症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了解,很多癌症的病因还不明确,已被证明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癌症有30余种。以下8种比较常见: 乳腺癌。上世纪90年代,乳腺癌的易感基因brca1、brca2被发现,但仅有5%~10%的乳腺癌与基因遗传有关。一般情况下,家族中母亲或姐妹一人患了乳腺癌,其女儿或姐妹患乳腺癌的几率比一般女性高3倍左右。 卵巢癌。约20%~25%上皮性卵巢癌与遗传因素相关。乳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导致家族中女性成员的卵巢癌风险增加。 结直肠癌。家族性结肠息肉易发展成结直肠癌,如果父母患有因上述疾病导致的结直肠癌,其子女患上同类癌症的可能性高达50%。 胃癌。在所有胃癌患者中,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的占10%。大量资料表明,家族肿瘤史,尤其是直系亲属的胃癌史是胃癌的危险因素。胃癌患者亲属比其他人患胃癌的危险性高2~3倍。 肺癌。日本一项调查显示,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35.8%有家族史;肺泡细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史的为58.3%。 子宫内膜癌。据统计,在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5%是由遗传性因素导致的,这些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散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平均年龄小10~20岁。 胰腺癌。5%~10%的胰腺癌患者家族成员也有该病的病史。若多于一位直系亲属(即父母、亲兄弟姐妹、子女等)罹患该病,其患病几率会大幅增加,且常在50岁之前发病。 前列腺癌。如果一个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两个或两个以上直系亲属患前列腺癌,相对危险性会增至5~11倍。 罗荣城补充道,临床上,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遗传性黑色素瘤、遗传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神经肌肉瘤等也较为常见。另外, 家族内集中发生白血病、脑瘤、骨瘤等,也明显预示着遗传性癌症已发生。 理性认识,做好预防 “随着肿瘤防治工作不断进步,我们可做到结合癌症家族病史提早防范,尽可能避免癌症。”罗荣城说,提高防癌意识是关键,人们需注意减少接触致癌因素,改变不良行为。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理性认识癌症遗传性。在所有癌症中,存在明显遗传倾向的仅占5%~10%。如果家族中有一人患癌,不必谈癌色变;如果直系亲属中2~3人患同一种癌症,可高度怀疑有家族性患癌的倾向,但必须通过基因检测予以排查。例如,由乙肝发展而来的肝癌,有可能是家族中乙肝病毒传染导致的家族性聚集现象,并不一定是遗传因素导致,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后代患癌风险就可能大幅降低。 注重早期筛查。癌症是一种慢性病,从发病到晚期一般需要5~20年,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做好早期肿瘤筛查,早预防、早干预,就能延缓或预防癌症。建议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向医生咨询家族癌症遗传的相关特征,定期进行筛查,最好每年1~2次。 此外,随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基因检测也可帮助分析导致家族遗传的致癌基因,加强对癌症的预测和防控。例如,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等都已发现较为明确的易感基因brca1、brca2;预防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癌症,可以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拒绝“癌宝宝”的出生。 减少致癌因素。癌症风险取决于致癌基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的综合作用,权威医学杂志《自然》上的一项研究显示,70%~90%的癌症源于后两者。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要注意减少对化学致癌物的接触,降低易感基因发生癌变的风险,常见的化学致癌物有霉变食品中的黄曲霉菌,石油和熏烤类食物中可能含有的多环芳烃,腌肉和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等。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也有助防癌。注意膳食均衡、规律运动,保持合理体重,改掉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来源:生命时报

迄今最大规模中国人基因组测序完成 发现独特病毒DNA

网上图片 中国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4日说,他们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基因与生育的联系以及了解中国人口基因结构。 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显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收集了超过14万名中国孕妇的部分基因组样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对孕妇少量游离DNA进行测序以检测染色体异常的一种技术。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测序对象约占中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除汉族外还覆盖了36个少数民族。研究确认了与身高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等表型有关的新的遗传位点,还发现了中国人基因组中独特的病毒DNA分布。测序结果还显示,中国人拥有一些印度人、东南亚人和沿古丝绸之路上的欧洲人中常见的遗传变异。 研究发现,一个叫NRG1的基因变异情况与孕妇生双胞胎的概率有关。此外,有一个基因的变异与孕妇血液中疱疹病毒6型浓度高有关,后者是导致婴儿出现“蔷薇疹”的常见原因。 论文共同作者、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徐迅说,尽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是低通量测序,但测序对象基数大,因此上述数据仍有助于对中国人口基因结构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论文共同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教授拉斯穆斯·尼尔森说,能获得这么大的样本量,找出基因变异与人类特征间的关联,这很了不起。 来源:新华社

别再嘲笑怕打针的人 特别怕疼或许与基因有关

网上图片 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与基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习惯均有密切关系,虽然没有控制痛感的基因,但痛感遗传学却是存在的。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基因与痛感的密切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法国神经学家米歇尔·米奈特博士(Michel Lanteri Minet)认为,相较于对疼痛极为敏感的人群,也可能存在另一类被基因所保护而不易感到疼痛的人呢。近两年前,爱丁堡大学一支研究团队发表在美国著名医学杂志《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研究人员观察了大约2.4万苏格兰人的健康状况,了解了志愿者们是否患有慢性痛症及其严重程度;通过交流检测了志愿者们是否患有抑郁症;研究了参与者部分已知基因标记的分布情况;最后,科学家们对大约11.2万名英国人的痛感和遗传变异进行了广泛的数据库分析。安德鲁·麦金托什(Andrew McIntosh)和他的团队发现,患慢性痛症的风险有40%是遗传性的,同时也与家庭环境有关。此结论与心理学家阿曼达·斯通(Amanda Stone)及安娜·威尔逊(Anna Wilson)在国际性杂志《疼痛学杂志》上发表的概念性模型观点相符。 阿曼达·斯通与安娜·威尔逊认为,若父母患有慢性痛症,子女患病的可能性便更大,其中三大因素会影响这一概率,首先是遗传基因,包括早期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母亲承受的巨大压力也会影响婴儿的发育;其次是社会环境,例如并非自愿所表现的行为;或者,父母在心理、生活方式以及高压环境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惯。 在此研究基础上,米奈特博士表示,如今,大量工作表明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了人体的疼痛敏感度,同时存在突变基因负责不敏感性,而且遗传学可能涉及个体之间存在的关于疼痛治疗的变异性。 这种遗传敏感性的增强15年前已经在动物身上得到证实,正如米奈特博士所说,研究人员创造了因基因改造而对疼痛更加敏感的老鼠,由于突变基因不同,有些老鼠很容易感到炎症疼痛,而非神经疼痛,反之亦然。如果此种操作方式对于人体同样适用,那么认识基因,从而了解其所涉及的蛋白质,必然会开辟新的医学治疗途径。 来源:环球网

皮肤移植就能戒毒瘾?基因编辑技术令幻想成真

据英国媒体《每日邮报》9月17日报道,超过90万的美国人对可卡因上瘾,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治疗能帮助他们戒除上瘾。不过科学家最新研发的基因编辑皮肤移植疗法有可能改变这个局面。 最新的研究表明,皮肤移植或许成为能治疗可卡因上瘾和吸食过量的首个有效疗法。最近几年人们对滥用可卡因的现象不再那么关注了,因为阿片类药物流行病已经成为威胁美国公众健康的第一杀手。但上周,最新的“全美药物使用和健康调查”显示:在美国,2017年海洛因的使用终于开始下降了,可是大麻,甲安菲他明和可卡因有死灰复燃之势。 新研发的基因编辑皮肤移植疗法有可能改变这个局面。芝加哥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者发现把经过基因治疗的皮肤细胞移植到对可卡因上瘾的老鼠体内后,这些老鼠不再过量食用可卡因,并且可以抑制对该毒品的欲望。 研究者之前发现了一种叫丁酰胆碱酯酶的酶可以分解可卡因。但如果直接注入老鼠体内,这种酶不能在它们体内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以对这些上瘾的老鼠产生治疗作用。于是研究者机智地把酶的基因添加到为老鼠培养的皮肤细胞中。酶的基因没有影响该细胞的其他基因,这种酶还可以不断在老鼠体内复制。他们从幼鼠开始做实验,现在老鼠已经存活一年了,而且还很健康。研究者称这种基因疗法安全,成本低,对治疗可卡因上瘾前景很大。 来源:环球时报  

你对香菜的嫌弃 可能早就写在基因里了

香菜。网上图片 为什么会有人说香菜是“臭虫味”?不爱吃香菜都有哪些原因? 香菜,是一种人们经常食用的香料类蔬菜。据西晋《博物志》记载,香菜是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所带回来的,在历史上香菜还曾经因为味道太重被道家列为五荤之一,作为驱邪正鬼的法宝。香菜的学名叫做芫荽,具有祛风解毒、芳香健胃的作用。 但一说起这个香菜呢,大家对它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分化的,喜欢吃的人说香菜清爽可口,不喜欢的人呢,一闻到这个味道就直犯恶心。关于吃饭是否放香菜这个问题,在饭桌上总是能引起一场世界大战。 那么问题来了,香菜到底是什么味? 香菜中含有40多种化合物,其中82%是醛类,17%是醇类。这些醛类化合物主要由九碳和十碳组成,而正是这些元素的存在,使香菜散发出强烈的味道。肥皂和洗手液中有类似的醛类化合物,臭虫攻击敌人的毒雾里也有,所以有人说香菜是肥皂味或臭虫味。英文名叫做“coriander”,是由古希腊臭虫的名字演化而来的,可能这也是香菜具有臭虫味道这个想法深入人心的一大原因? 有的人说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还有人说人也可以分为喜欢香菜的人和不喜欢香菜的人。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喜欢香菜呢? 1、基因原因 (图片来源:简书 半夏长安) 美国一项研究显示,不喜欢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都有一个叫OR6A2的基因,这个基因是和鼻子里的嗅觉感受器有关的,这种基因对醛类化合物很敏感,有这个基因的或者这个基因没有突变的,就会比较容易把香菜闻成一种臭虫味道。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对香菜拥有同样感觉的同卵双胞胎的人数比例高达80%,这说明基因在这一问题上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基因背后的原理作用研究人员至今也没发现。 2、环境因素 在没有OR6A2基因的人群里面,也有约11%的人无法忍受香菜的味道。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味觉和嗅觉。有研究显示,有21%的东亚人、17%的欧洲人、14%的非洲人不能忍受香菜的味道,而在经常食用香菜的南亚、拉美和中东地区,只有3%到7%的人不喜欢香菜。如果你周围的人喜欢吃香菜,那你也是有比较大的几率喜欢香菜的。比如作家汪曾祺在《南人不解食蒜》这篇文章里就曾说过下面这段话。 3、气味浓度等其它原因 很多人不爱吃香菜是由于香菜的刺激性气味,那么如果降低它的气味浓度呢?要知道麝香其实并不香,而是从麝鹿囊腺里分泌出来的一种有刺激性臭味的东西,而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具有香味是因为我们把它稀释了400倍。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之前不爱吃香菜,但在闻香菜的次数多了之后,变得没有那么排斥了。但相信你也一定听过一个成语叫“物极必反”,当你长时间接触香菜的味道后你可能会更加厌恶它。由此大胸妹想到了一个趣味调查,“不知道讨厌吃香菜的你是否喜欢吃鱼腥草呢?” 参考文章: 新华网《还在讨厌香菜吗?你不道全世界人民拿它玩出了多少幺蛾子》 网易号 说一下兰州美食《香菜有什么营养价值?什么样的人千万不能吃香菜?》 简书网 半夏长安《为什么会有人讨厌吃香菜?》 来源:网易健康  

老烟枪仍能长寿 秘密可能在于他们的基因

网上图片 外媒称,一项针对80岁以上吸烟者的研究表明,他们基因中的一些特殊性能使其以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应对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从而帮助他们长寿。 法国人让娜·卡尔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人之一,去世时享年122岁。尽管直到100岁时,这位女性仍在坚持体育锻炼,但她的身体并不十分健康,因为从21岁时起她就每天抽两支烟,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120岁。 让娜·卡尔芒。网上图片 此项研究的负责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基因专家摩根·莱文说,从生物学角度讲,那些同卡尔芒有着类似生活习惯的人,他们的遗传基因具有特殊性。 莱文指出,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组能够促进长寿的遗传标记。他认为,有证据表明,这组基因能够通过增加细胞维护和修复的方式来提高人的预期寿命。 因此,尽管一些人长期处于各种生物压力之中,比如烟草,但他们的身体似乎有能力更好地应对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伤害并加以修复。 莱文指出,在老年吸烟者的基因组中找到促进长寿的基因密码,将有助于人类延长寿命,免受各种疾病和生理缺陷的困扰。 相关阅读 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诱因,长期大量吸烟的老烟民相对于普通人,患肺癌风险更高。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吞云吐雾”。 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长期身处二手烟环境、工作中长期接触烟雾灰尘的人群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当然,临床上也遇到过生活方式都很健康、没有家族史的人患上肺癌。其实,每个人都携带癌症基因,是否发病与自身免疫功能、空气污染等都有关系。但总的来说,高危人群更容易患上肺癌,因此,建议大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远离烟酒,保证睡眠,多做运动,以降低肺癌风险。 来源:新浪健康

大数据证明 肥胖造成基因变化

■ 每个人都应避免暴饮暴食对身体的伤害。网上图片 在这个大吃大喝的月份,我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试图减肥,或者是在节日期间添加减肥药,想设法消除悄悄积累在身上的脂肪。但到今年年底,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成功,而且往往也搞不清楚为什么。 纽约时报24日Gretchen Reynolds文章称,本月在Cell Systems上发表的一项雄心勃勃的新研究,有望揭开一些肥胖之迷。该研究首次辨明了即使在少量体重增加后,也可能发生的数千个基因和生物系统的变化,并指出哪些可以、哪些不会因为体重下降而逆转。 这个研究的发现,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增加体重,会导致一些人患上糖尿病和其他疾病,并且还分析了一些不适当的节食方式累积的健康风险。 科学家与23位超重男性和女性进行了接触,他们参与这项大型持续研究,作为实验的对象。研究者检查参与者的基因组和体内的微生物群,据此产生大量关于身体运作的数据。科学家们从志愿者身上采集血液和其他样本后,要求男性和女性吃饱,开始超重研究。参与者中大约一半需要胰岛素,具有糖尿病前兆。 一个月的期限中,他们每天平均增加880卡路里的饮食,体重平均增加6磅。科学家然后要求志愿者减少卡路里、并且减重到原初状态,大部分的人都花了一倍的时间才回到原点。在获得更多的样本后,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保持体重稳定,并在三个月后重返,做最后一轮测试。 在那些测试中,科学家发现许多与体重变化有关的生物学变化。 他们发现318个基因在大多数受试者体重增加后都有不同的表现。一些基因更加活跃,而其他基因则被有效地关闭。许多这些基因被认为与脂肪代谢有关。 科学家们还发现,体重增加后,人体血液中会出现多种新的分子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可能表明整个身体的炎症增加,而且令人担忧的可能已造成心肌病或心脏扩大。不过一旦参与者恢复原有重量,大多数这些状况会恢复到他们以前的正常状态。 史丹福大学遗传学系主任与研究报告作者斯奈德(Michael Snyder)说,总体而言,结果表明即使体重增加相对较小,整个身体的生物系统也会发生“不平衡和变化”。即使你后来减掉这些磅数,这些变化并不会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