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09:32:09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心理健康

疫情加劇民眾焦慮 加拿大人心理健康指標下降16%

新冠肺炎疫情在加拿大迅速蔓延,对国民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据最新的心理健康指标结果显示,国民因疫情而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健康基准得分下降16%,情况不容忽视。 从Morneau Shepell公布每月心理健康指标的分析,对比新冠肺炎疫情前后的数据,由基准75分跌至63分,反映加拿大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在下滑。此基准数据收集三年以来,这个变化的规模是前所未有,整体得分为63,这是令人感到甚为担忧。 该分析又指,这个分数通常只在那些严重影响生命和心理健康的雇员才看到,这种焦虑程度产生最大的负面变化,继而是感到无助、乐观和孤立的情况。 除了对心理健康的整体评估外,该项调查还访查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当中有81%受访者表示,疫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在产生负面的影响,有49%说感到有些担忧,但能够应对;32%称他们心理健康已造成负面,甚为负面或严重负面的影响。 情况料进一步恶化 不容忽视 该公司总裁尼卓尔(Stephen Liptrap)认为,加国不能忽视这个现实情况,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升级,心理健康问题和焦虑情绪将会进一步恶化。 现时是企业和政府采取适当的行动,加强心理健康的工作以帮助人们处理他们的焦虑情绪。 尼卓尔表示,看到政府和众多加拿大的组织正在努力,为有需要的人包括被解雇的人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这是令人感到欣慰。他鼓励所有国民通过现在或前雇主,查询那些可以向他们提供的服务。这是可以减少长期损害,并确保本国比以前更坚强地面对现今的挑战。 此外,该项指数评估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主要因素,而导致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当中首要涉及的事情,有55%指影响财务;42%是担心生病或所爱的人离世,以及33%认为该病毒对家庭的影响。除了上述的担忧外,在疫情过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对所有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该机构研究,分析和创新高级副总裁艾伦(Paula Allen)称,自一月份首个例病例进入加拿大以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已产生巨大变化,从最初视病毒为不明情况,到现在已成为威胁。 这不仅是传染病的问题,而且是带来心理健康危机。是次调查针对在职的加拿大人,显示疫情与企业和公共卫生是息息相关。本报记者

居家抗疫 心理師呼籲勿忘心理健康

(■■市民可以趁著在家工作的日子,与家庭成员建立更亲密关系。星报) 一场新冠疫情令国民更重视保持身体健康,但疫情衍生的心理健康或被忽略。注册社工兼心理治疗师区慕启称,疫症为国民带来不明朗前景,令颇多人感焦虑,当每名家庭成员都居家抗疫,相处时间多了,带来的磨擦也会趋多,他称当有个案致电求助时,辅导人员都会鼓励对方以积极乐观态度解决当前忧虑。 谈到联邦及省府在疫情期间,增加数以十亿元拨款协助工薪阶层及中小企业,却鲜有谈及拨款如何纾解国民因是次疫情而出现的心理及精神健康问题时,区慕启指出心理及精神健康在疫症期间,是一个隐性问题,疫情持续愈久,国民心理健康受损情况势必愈趋严重,他认同各级政府在对抗疫情免其蔓延之际,也要重视疫情所带来的国民精神与心理健康隐患,增拨资源在纾缓国民在面对疫症时的抑郁及焦虑情绪。 问到新冠肺炎个案愈来愈多,政府为防止疫情广泛传播,采取果断社交距离措施,市民留家工作、学生停课,商店关门令部分雇员暂失工作等,是否多了心理求助电话时,区慕启说电话求助个案的确较以前多,但并非倍数地增加,主要仍是过往一些面对面的辅导服务,要转为以电话辅导。 经济困扰导致焦虑烦躁 他称新冠疫情在本地爆发后,确实为市民带来很多不明朗因素,有员工因疫情而失去工作职位,他们固然担心“手停口停”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然而也有很多工作暂未受影响的中产打工族,也担心饭碗随时不保,届时不单供楼有困难,一家人的起居饮食,以及孩子兴趣班等费用也不能支付,令他们感到焦虑。 区慕启说现今不少白领族在家工作,疫情前他们回公司上班,少在屋内与家人接触,彼此相处时间较少,感情还可以;但现时他们一天到晚待在家中,孩子又无需上学,当他们工作期间,小孩走来稍有骚扰,久而久之都容易令他们感到烦厌,甚或控制不了自己情绪,令个人情绪绷紧,结果容易导致家嘈屋闭。 发掘嗜好纾解郁结 他续说,市民多了时间在家,未必等如他们能睡得好,在家中情绪受影响下,烦恼增加反而令睡眠受影响,睡得不好,令精神状态及情绪变得更暴燥。 区慕启指出有些个案,本身家庭关系并非很好,当家中各成员多了时间处于同一空间时,家庭关系有可能因为极小问题,变成一个触发点,令家庭及亲子关系的恶劣程度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他称在加国来说,一般房屋家居空间较亚洲地区大,家庭关系转差甚至出现家庭暴力的情况或许会少一些;但随着近年不少家庭一家数口居住在柏文单位内,家庭成员之间更容易出现出现磨擦。 他担心若社交距离措施持续逾月,甚至要数个月的话,市民心理、精神及情绪健康问题或会日益严重。 谈到如何在疫情下向心理及情绪出状况人士进行辅导时,区慕启表示心理辅导人员,首先会询问致电求助者,当前他们最担心的事宜是什么,例如求助者说自己平时透过外出运动或到健身室做运动,排解压力,但现在他什么都做不到,辅导人员一般会建议他们发掘可于室内单独进行的纾解郁结方法,阅读、画画及听音乐都是好选择,辅导人员会协助他们尝试发掘其他嗜好。 吁添加国民心理健康资源 另外,如求助者与家人关系绷紧,不懂如何应对的话,辅导员则会建议求助者,尝试放下身段及给予更多耐性,与子女、伴侣及父母多倾谈;他会提议本来家中有不同问题的求助者,可趁此疫症期间,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将问题摊开讨论,彼此开诚布公地将心结说出,再讨论如何解开,他会劝说求助者,能够多些时间与伴侣、子女及父母等相处是非常重要,否则当机会失去时则追悔莫及了。 各级政府在过去一星期,大刀阔斧地拨款协助受疫情影响的国民,如何助他们于经济上度此困境,但似乎鲜见政府因应疫情,拨更多资源在国民心理健康上,区慕启坦言疫情状况愈持久,部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愈是堪虞,疫情下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将成为一个隐性问题,他冀各级政府能考虑国民在疫症下的心理抑郁及焦虑情况,多拨资源在协助国民如何纾解心理压力。

面對病疫個案增加 專家教你7招消除焦慮與恐慌

(■■万锦居民高女士协助加拿大约克闪高心理健康协会,帮助民众在心理上抗疫。星报) 近日有关新冠肺炎确诊个案增加趋势,令公众感到恐慌。有精神健康专家指,人们因疫情而产生焦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对该病毒的认识不足,容易感到惊慌失措。只要采取一些方法,便可以消除焦虑的情绪。 新闻网站yorkregion.com访问加拿大约克闪高心理健康协会(YSCMHA)首席行政总监施奥斯(Rebecca Shields),她说,现时公众每天过滤很多资讯,由新冠肺炎、罢工以至环境问题,感到不知所措是正常的事情。恐惧和焦虑是自然的情绪,这是帮助人们保护自己免受危险。 注册心理治疗师杨建(Jian Yang,译音)指出,过度紧张没有好处。他表示,太多压力会减低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容易生病,而且触发一些不健康和有害的应对行为。 注意消息来源 慎选信赖媒体 杨建是大多伦多地区10名操普通话的精神健康专家之一,义务为在武汉和中国其他城市与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作战的医护人员提供紧急网上辅导。该团队于本年1月底由黄女士(Cynthia Huang)和高女士(Carmen Gao)组织,她们是烈治文山圣三一学校的家长,希望支援前线医护抵抗爆发的疫情。 杨建和施奥斯提供下列贴士,帮助公众纾缓焦虑,并且保持乐观的态度: (一)、注意个人情绪。自问是否被困于新冠肺炎的忧虑中?当想起时,是否会感到躁动、紧张、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和不安?身处公共场所及公共交通,会否感到紧张和过度警惕?是否避开一些与新冠肺炎病毒相关的族裔?当出现感冒或流感病征时,是否担心患上新冠肺炎? 听到有关的新闻后,会否难以入睡? (二)、问自己这种恐惧是否符合事实或是被夸大。如果个人出现的焦虑症没有导致任何有效的保护作用,请考虑这种情绪是否有害无益。请关注一些积极的事实和新闻,例如武汉和中国的确诊和死亡率下降,康复率上升,以及死亡率相对较低。 (三)、注意消息来源,并坚持主流和可信赖的内容。因为焦虑的产生可能是来自讯息偏见或主观假设,而非事实。如果彻底查阅数据,便会发现发病率仍然很低,死亡率甚至更低,这远低于众多其他疾病的死亡率。此外,要计算个人的风险和保护因素,例如加拿大的健康系统和检查、公众教育及居住密度较低。 (四)、写下个人的负面想法、假设、信念、预测和期望。现在检视一些可以证明或反驳这些想法的证据,使用更适合现实的理性思想,代替过分概括和灾难性等非理性思维。务请记住,这是由大脑产生的思想,不要与现实互相混淆。 (五)、思考并写下其他积极的可能性,例如当季节变暖时,病毒可能消失,发明更有效的药物和疫苗。 (六)、尝试做一些抗焦虑的行为,如静默、深呼吸、分散心情、运动、睡眠和良好的营养,并与信任的人交谈;在日记写下每天早晨或黄昏要感恩的3件事。 (七)、暂停阅读新闻,把电话放在一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前往户外走走,深呼吸,可以舒展身心,乐在其中。 如果发现焦虑症正在影响个人生活,例如多于一晚无法入睡,或者避开工作或喜欢的活动,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会提供免费的自助服务,通过制订运动和教练计划帮助管理无益的思维。请浏览网址:BounceBackOntario.ca,或拨打免费电话:1-866-345-0224。

大學生精神情緒問題嚴重 工作坊邀你參加家長培訓

据新近有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报告显示,大学生的精神情绪问题严重,感到绝望、伤心,焦虑及孤单的人数不断上升。这些结果敲响警号,有社会服务机构认为要正视问题,并且举办工作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及改善心理健康,协助家长与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展望青年领袖培训计划、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昨日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邀请联合国顾问陈嘉年、多伦多教育委员黄婉贞,以及加拿大《号角月报》特约编辑陈筱苓,就新近大学生的精神情绪问题表达关注。 由Canadian Reference Group进行的春季调查研究,访问加拿大58间专上学院,共有55,284人完成问卷。受访者为18至24岁学生,70%为女性,有一半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当中40%居住在大学宿舍以外,他们的健康状况欠佳,其中患有头痛、背痛,以及有人正接受专业治疗精神健康问题。 华人家长更需要情绪教育 就该调查结果,展望主席李树德认为,数据显示加拿大超过一半的大学新生感到沮丧及无助,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治疗,反映急切需要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并从心理健康和学习技能方面着手。为此,展望与家和专业辅导中心,于本月举办实习工作坊,帮助大学生在校适应学习环境,以及撰写论文实战技巧,同时协助父母理解和如何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指出,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自杀率持续高企。华人家庭隔代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传统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成为莘莘学子其中一个主要的压力源头。与其力劝华人家庭用平常心减低压力,该会认为心理教育及学习训练更能为青少年预备更佳的教学心境,令学习事半功倍。同时,为家长提供青少年情绪发展的教育,也能改善隔代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 是次工作坊讲者之一兼加拿大《号角月报》特约编辑陈筱苓称,众多父母认为子女入大学便可以松一口气,孩子可以从此独立,却不知道这是子女另一场考验的开始。多伦多大学于2018至2019年度共有3个学生自杀身亡,其他的大学也有同类事件发生,究竟孩子在校园里遇到哪些问题,这种悲剧能否避免,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她举例指有些属琐碎事情是父母难以想像,曾有家长表示子女居住大学宿舍,晚上下课后不知如何回到宿舍,于是边喊着边致电父母求助。 多位专家分别讲解不同课题 工作坊另一讲者及课程导师陈嘉年表示,改善学生独立研究及撰写论文的技巧,能有效提高大学入学率,在大学取得成功及职场晋升的机会,他将于工作坊教授该项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心理健康”工作坊其他讲者,包括家和专业辅导中心心理治疗师卢芷蔚(Amy Lo),她将教育家长了解孩子及初步发现精神疾病症状,以及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展望主席李树德讲解高中和大学之间的教育体系差距。 活动于本月16日(周六)下午2时至5时举行,地点:4051 Gordon Baker Road, Unit A, Scarborough。费用为每家庭25元(低收入户可以申请资助)。报名请电家和专业辅导中心:416-979-8299。另外,学员须自备电脑、互联网浏览器、MS Word、Excel和Power Point作练习之用。

研究發現戒酒可改善心理健康

根据一项研究发现,若果放弃饮酒,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研究在《加拿大医学会杂志》发表,研究员一共向美国及香港逾1万名自愿参与人士进行调查,当中包括1,000多名在过去4年已成功戒酒的人士。研究将受访者的酒精消费水平进行分类,并与健康指数作比较,结果发现,已戒酒的人士,表现出最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指出,就过去4年心理健康的变化,研究发现4年间心理健康状况录得最大好转的是已戒酒的女性,不论她们之前饮酒的数量多少,或是否刚开始饮酒。研究人员表示,平均而言,女性戒酒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过去4年间,十分接近终生没有饮酒人士的水平;相比之下,刚开始饮酒及持续4年适度饮酒的入士,其精神或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太大分别。研究人员表示,没法解释为何戒酒与心理健康有关联,及不清楚为何女性比男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会较佳;但可以证明的是,放弃饮酒,可以改善健康。(网上图片) T02

【研究】看電腦屏幕 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微不足道」

根据一项研究指出,青少年看屏幕的时间,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只会造成“微不足道”的影响;研究指,即使青少年每天对着屏幕数小时,都不会影响他们的睡觉表现。 这项由英国牛津大学就屏幕对青少年的影响进行研究,在爱尔兰、美国及英国共访问1.7万名青少年,结果显示,青少年在睡前看电脑屏幕,对其心理健康完全没有关系,看屏幕的时间,相对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对其健康只有“微不足道”的影响。 研究指出,青少年需要连续使用电子科技63小时31分钟,才会对其健康造成较明显影响,但这个长时间,一般情况下难以出现。 带领研究的首席研究员Amy Orben表示,由于科技已融入社交生活及职业中,因此,看屏幕的时间与青少年健康影响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关注。 另一研究员Andrew Przybylski教授表示,有关研究完全基于自我报告使用屏幕的情况,当中有三分一受访者被问到每周上网的时间时,会作出十分肯定的答案。 英国皇家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健康改善主管Max Davie表示,围绕屏幕使用与青少年健康的争议一直有出现,透过这项最新研究,可改变一般人认为睡前看屏幕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的想法。 但Davie仍建议家长应为子女设定一个使用屏幕的时间,及让他们优先考虑面对面与朋友接触,而家长本身亦应要树立良好榜样。 (图片:英国卫报) T02

省府撥款575萬 助家長輔導焦慮子女

  ■达尔茜宣布拨款575万元,协助家长处理子女焦虑的问题。省府提供 卑诗省精神卫生及癖瘾厅长达尔茜(Judy Darcy)周五宣布,与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The Canadian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简称CMHA)卑诗分会合作,自下月29日开始,拨款575万元,资助20名辅导老师,透过教育视频和电话辅导课程,支持3至12岁儿童父母和照顾者,处理子女焦虑等相关问题。 达尔茜在记者会上称:「对父母来说,如何管理孩子的焦虑行为,或为一种挑战。随着这项拨款,父母现在有途径获得需要的支持。因为我们知道,愈早解决心理健康和行为方面问题,对整个家庭来说就愈好。」     ■萨姆森(右)及丈夫表示,透过电话辅导课程,令他们成为更有自信的父母。省府提供

它正在腐蝕國民的健康 尤其是留學生和新移民

■■一些家长在子女上学后,也会感到寂寞。CBC   本报综合报道   有研究寂寞感对人类影响长达30年的学者指出,加拿大每5名国民就有一人因经常感觉寂寞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长久被寂寞感困扰者,其危害犹如日抽15支烟般严重,对生理健康构成威胁,此类人士容易出现痴肥、高血压及心脏病慢性病症,学者称国民应重视这种心理问题,勿对此普遍状况掉以轻心。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研究寂寞感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问题长达30年的约克大学心理学者露嘉治(Ami Rokach)表示,长久以来心理学家都认同,寂寞感会引致心理健康出状况,她指出长期出现严重寂寞感人士,生理上也较一般心理较健康者为差,尤其易出现慢性病症。她指出,经常有严重寂寞感人士不单影响生活质素,对所有身边事物失去动力,也因为心理问题影响身体健康令寿命减短,或受到长期病患纠缠。   会令人抑郁易发怒   严重寂寞感会令人感到抑郁、焦虑、情绪波动大及易发怒,长此下去,具有严重寂寞感人士容易透过疯狂进食,导致出现痴肥;或情绪波动与生话调适不当,而出现高血压、失眠及心脏病。   有进行相关研究的心理学家指出,长期饱受严重寂寞感困扰者,对其身体之祸害,犹如日抽15支香烟般的伤害,故认为长期寂寞感对身心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加拿大统计局数字显示,约有28%民众属独居人士,并相信本国独居者只会有增无减。虽然独居者未必与遭寂寞感困扰人士挂钩,心理学家承认独居者,尤其独居长者或家人身在外地的独居者,被寂寞感煎熬的情况较普遍。   独居者较多寂寞感   学者指出,本国离婚率高,导致单亲家庭也多,单亲父亲或单亲母亲照顾子女之余,安静下来时感到没有倾诉对象,所有家中琐事及子女情况都需自行解决,令单亲父母感觉心力交瘁,寂寞感油然而生。   另外过于倚赖电子产品者,由于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或情绪不稳时,只懂得埋首在电子产品上,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结果只会愈感寂寞,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学者认为,不单国民本身要正视寂寞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也应加强资源分配,早日协助有需要者应对这类心理问题,否则只会加重加拿大医疗体系负担。   新移民和留学生 属寂寞感高危族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   家和专业辅导中心总干事黄晓莹博士(见图)形容,寂寞感并非是独居者“专利”,即使有家人同住也可经常感寂寞,当中以国际留学生及长者的寂寞感较易影响到心理健康。她表示,很多时受寂寞感煎熬者,未必能即时觉得这是问题,但待察觉时已病入膏肓。   她认为政府应多拨资源,帮助有需要者应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   黄博士表示,寂寞感对新移民来说,并非一时三刻就可解决的心理问题,新移民来到本国,尤其当他们面对如周末的严寒及多雪气候,他们未必有驾照,未必有汽车代步,未必立刻找到工作,少朋友及社交圈子狭窄,都是令新移民容易被寂寞感侵蚀的族群。   她指出独居人士若有正常社交生活,以及有亲友定时致电或探访,独居者也不一定有寂寞感;若与家人同住者缺乏家人理解、倾谈与沟通,亦可能受到寂寞感困扰。   长者独居 易陷寂寞   据她了解,长者的寂寞感或源于子女逐渐自组家庭,搬离父母家居,出现一众“空巢”长者;或长者的伴侣离世变成鳏寡人士,他们逗留家中,欠缺社交圈子,即使本身早已出现寂寞感影响心理健康也不自知,待察觉时寂寞感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甚为严重。   黄晓莹提到另一容易被寂寞感影响心理健康的群组,是在本国读书的留学生。   由于家人不在身边,刚来时未能融入教育体制内,加上能谈心的朋友寥寥无几,令留学生倍感孤寂,从而造成抑郁与情绪失控等问题。   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早日正视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减轻医疗负担开支。   黄晓莹博士指出,虽然政府经常强调已认知精神及心理健康对国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多年以来帮助有需要国民进行心理及精神健康服务的社区机构,仍然严重缺乏相关资源,针对协助华裔心理健康服务的资源更加乏善足陈。   她认为政府对应此问题是可以做得更好,但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而已。

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大 這樣做能挽回婚姻危機

■■采取积极的态度挽回面临危机的婚姻,有助孩子健康成长。 星报资料图片/DREAMSTIME   本报综合报道 当夫妻无法相处而决定分居甚至离婚,并非单纯是中止双方的关系,不能忽视对孩子造成的深远影响。有心理专家指出,父母离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会产生负面及正面的影响。所以在关系出现问题时,不要逃避或任由情况恶化,应该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采取积极的态度挽回面临危机的婚姻,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健康成长。 ■■区慕启指出,父母当吵架,孩子欠安全感。 资料图片   注册社工兼心理治疗师区慕启表示,据加拿大统计局的资料所得,有40%国民离婚,但没有显示各族裔的情况。在华人社区有部分夫妻虽有离婚意向,但却宁可忍受而选择继续维持婚姻关系,这可能是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不想家丑外传﹔特别是育有孩子的女性,不想离婚而成为单身母亲,或带着子女再婚。 他指出,当夫妻面对关系恶化,可能会影响在同一屋檐下的子女成长。如父母经常吵架,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长大后便想尽快离开家庭自立。 假如子女目击家暴事件,男孩或会仿傚而日后作出暴力行为,女孩见到这种情况或会默不作声,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夫妻无法修补关系,最终决定分居或离婚,对不同年纪的子女带来不同的影响。区慕启称,在10岁前儿童期及10岁后的青春期,两个阶段产生不同的“分离忧虑”。孩子年纪小需要父母同住,如一方不在会感到不开心,缺乏安全感﹔有的会出现忧虑,有些不愿意吃东西、尿床、哭泣或愤怒。 男女孩反应不同 踏入青春期的子女同样出现负面的“分离忧虑”,他们看见父母分开,接受不到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无所依靠,更渴求可以独立,不肯听人劝告,任意而行。男孩或会逃学,学业成绩转差,经常与人争吵打架,甚至会吸毒或犯案。女孩会较年轻时与人发生性行为或怀孕,她们希望寻找可依靠的男人过独立生活。 区慕启说,父母在分开时如果处理得宜的话,对青春期的子女也有机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例如轮流与父母同住,看到双方在离婚后较以前开心,较为容易适应新的生活。同时,父母尽量不要改变孩子原有的生活习惯,如喜欢的衣服、食物、颜色和玩具等,不用转到其他学校读书更好,这样给予子女安全感,父母也要适应新的生活,才可带来正面影响。 导致离婚的原因通常是负面的,如家暴、赌钱,酗酒或婚外情﹔有些是婆媳或与女婿同住而产生问题,彼此性格不合或育儿方法差异。区慕启认为,在婚姻关系破裂前,应该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办法,重建家庭和谐,对夫妻及孩子均有好处。 预防离婚方法﹕ (1)醒觉性 夫妻相处时感到不开心,经常吵架,不听对方意见,一意孤行,甚至怀疑对方,缺乏信任和安全感。夫妇之间需要互相尊重,虽男女看法不同,但可寻求共识,坦白有助建立信任。双方定下适当的界线,保留自己的小秘密也是合理的。 (2)及早处理 关系出现问题初期,不要以为是小事,尽快寻求方法处理。可向人倾诉,寻找专业人士协助,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双方互相包容、体谅及互信,才可维持健康良好的关系。 (3)别逃避问题 有些人沉迷不良嗜好或使用毒品,暂时忘记婚姻不愉快。但这是逃避的方法,既不能解决问题,又影响思考判断﹔甚至把错误讯息传到下一代,使子女以为能用药物解决问题。

Sabotage mental health有好方法

想经常开心可能不太容易,但想不开心、危害自己的精神健康,就非常简单。 Amanda Gardner就教大家一些必然奏效的方法。 文章的标题是"12 Ways We Sabotage Our Mental Health"。 Sabotage是动词,解deliberately destroy, damage, or obstruct (something), especially for political or military advantage,蓄意破坏;例如︰The government's computer network...

心理健康如果納入體檢項目 有助及時發現精神問題者

■ 研究发现,精神健康状况不佳者,往往以受教育时间短、低收入或独居者占多数。此为示意图。 美联社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讯 一般健康检查只进行身体状况的检测,纵使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筛检的65岁以上长者,目前在台湾也仅有“有没有失眠”及“心情好不好”两个题目。董氏基金会表示,根据丹麦今年发表于《预防医学报告期刊》的研究,如果把心理健康列入健检项目,有助发现有精神问题却未接受医生或心理师协助的人。 据《中国时报》报道,该项研究随机抽取4,871位30到49岁间,居住在丹麦兰纳斯市的公民,并邀请他们参与健康检查。除常见的身高、体重、血压测量,也填写有关健康习惯,评估自我健康的问卷。研究发现,9%的人在心理上较容易受伤,当中超过一半的人有心理困扰但并未求助,但却透过筛检“揪”出来。 前高雄市立凯旋医院院长、顾问医师陈正宗表示,许多研究证实,民众有抑郁征状不一定会说出来,且不易被察觉。他也进一步表示,如今许多医疗院所也特别教育家医科医生,一旦发现病人透露出心理困扰的征状,就要追踪是否有抑郁事件发生,提供适当的协助。 不该把他们标签化 该研究也发现,这类精神健康状况不佳者,以受教育时间短、低收入或独居者占多数。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许多健康相关的研究都与这类民众有关,不该把他们标签化。她解释,教育程度较低者可接触的资讯较少,低收入者则忙于满足生理需求而忽略心理层面。至于独居者或宅男宅女,健康状况较难被旁人发现,容易耽搁黄金诊治时间。 为帮助更多人得到心理协助,叶雅馨建议在健检中纳入心理健康筛检的项目。她表示,透过心理健检的普及化,不仅达到去污名化效果,也能让民众更直接地接受身心科医师的帮助,避免“逛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安省兒童福利系統內12名青少年死亡 患心理疾病缺治療

■■首席法医侯亚周二公布,专家团队关于12名青少年死因的调查报告。CBC 星岛日报综合报道 安省法医报告显示,12名在安省儿童福利系统(child welfare system)内死亡的青少年,大多涉及患有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时,未得到妥善治疗所致。死者中,有8人为原住民青少年。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法医报告于周二公布,其中指出死亡的12名青少年均被安排在离家很远的儿童福利机构或寄养家庭居住,常被迫多次调换居所。 经调查发现,死者还曾经历多重因素构成的问题,包括没有预留充分的庇护所、缺乏洁净的水和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及医疗机会等。 称告称8人死于自杀 报告还强调,这些青少年均在需要心理问题援助与干预时,没有得到相应帮助。专家指出,死者中有8人死于自杀,如果在早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测与干预,可预防病情加重,部分家庭申请心理健康援助也无果。 报告还表示,8名死亡原住民青少年来自安省北部偏远地区社群,被安置在离家数百公里以外的福利机构生活,死于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之间。 专家指出,原住民群体会面临更多困难,例如歧视、文化冲击、切断与原社群联系所带来的打击等。而且福利机构也未提供负责任的服务。该群体需要适合其文化背景的心理健康援助,以及家庭支持。 由首席法医侯亚(Dr. Dirk Huyer)领导的7人专家团队,从2017年开始对此案展开调查,主要负责了解死亡青少年在居住于远离原社区的家庭或机构时,得到怎样的照顾。调查人员,包括与安省原住民社群及住宿安排机构合作的精神医疗、与心理健康专家。

康福心理健康協會青少年培訓課程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蜕变期,也是人生关键期,个体在此一时期之问题行为远比其他任何时期为多。自十二岁以上到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由于身体与心理的急遽发展与变化,又面临纷至沓来的各种新问题与新要求,难免常常感到彷徨和疑虑,不知道如何调适自己以应付新情境。再加上社会变迁脚步如是快速,各种价值观念又不断发生冲突式的变化,因而迫使青少年时时有无所适从,无所依归的迷失感。 康福心理健康协会即将举办为期10周的“你的选择”培训课程,培训对像是12-17岁的青少年,目的是鼓励华裔青少年获取适当的资讯,为自己的生活作出明智及适当的决定及选择。 每周的专题包括:建立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如何做决定;设定人生目标,自我尊重,酗酒问题,社会媒体/评估能承受的风险;认识大麻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给予孩子成功的机会:。任何人都企望成就感从顺利的完成工作,个体获得了无比的乐趣,也增进了自我肯定更重要的是成功的滋味,让其有更大的信心,参与各种活动,追求更多的学习。 培训日期及时间:2017年6月29日 - 8月31日 每周四晚上6:30 - 8:30 培训地址:1751 Sheppard Ave. E.,北约克 培训免费。提供来回车票。 报名查询:rawong@hongfook.ca | 416-493-4242转2246 RACHEL 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