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03:02:32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移民故事

加国最早的华裔拓荒者!他的成功不仅是创办这家传奇餐厅…

Lem Wong 在安省伦敦市开了一家后来成为知名的中餐厅,WONG'S CAFE是该市第一家有现场乐队演奏音乐的晚宴餐厅,甚至被形容为伦敦市内最优雅的餐厅。 Lem Wong 聘请精晓英语的中国服务生,并训练他们肩托食物上菜。   特约撰文:Norm Beach 翻译:星岛网   【加拿大都市网】在最早期的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华人移民都面对歧视、虐待和年复一年的辛劳不懈,但加拿大法律却剥夺了他们本应拥有的舒适家庭生活。作为加拿大最早的华裔拓荒者,Lem Wong 选择定居的加拿大意味他须以排除万难的决心去克服所有的障碍。 Lem Wong 在1881年出生在广州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的父亲是一名花花公子,不仅因赌博败光了所有家财,更英年早逝,留下了一贫如洗的孤儿寡母。在15岁那年,他和叔叔登上了前往加拿大的洋轮,远赴一片传说中的富饶之地。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温哥华,移民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特别是华裔移民。他们被歧视性的刊物抹黑为懒惰的鸦片瘾君子,被指控“窃取”了当地白人的工作。 偶尔这些种族冲突会升级为拳打脚踢。但这位身高5尺1寸的青少年学会了跆拳道,勇敢地击退了当地恶霸。然而,最大的挑战依然是如何赚到足够的钱养家糊口。他在一间洗衣店打工,每天需要工作14小时,连星期六也要工作到深夜。当时不少华人洗衣工人大概到了30多岁,便因为营养不良和过度操劳而早逝,这是一份累人且危险的工作。 但Lem Wong 在星期天依然不愿休息,他会到教堂学习一些简单英语。在抵加5个月后,他偷偷潜进上了火车横顶横越加拿大从太平洋地区到达大西洋地区的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他在当地找到了一份洗衣店工作,长期睡在柜台下的木板上。然而,他甚至还有剩余的精力参加长途单车赛并且赢得奖金。而这些单车比赛往往长达6天。 忙于打工的Lem Wong 竟有剩余精力参加长途单车赛,还能赢得奖金。 五年后,他存足了旅费回了中国,在家乡,他拒绝了父母为自己准备的包办婚姻而选择自己的妻子自己所爱的人Toye 结婚。可是在当时的加拿大政策下,如果想要与妻子一同移民,只能创立自己的生意,以类似投资移民方法申请。 尽管困难重重,Lem Wong 还是决意把加拿大当作自己的家,他独自返回加拿大先后购置了一间蔬果店和一所洗衣店。十年后,他终于储够了1000加元为妻子支付人头税。这是当时男性人头税的两倍,加拿大政府的目的旨在限制华裔人口涌入加拿大。而这只是当时排华政策的一部分。 Leg Wing心仪子的女子名Toye Chin,是他家乡同村的一个年轻女子,她没有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不能读写,但她有裹足,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视为大家闺秀的高尚象征。 1911年,Lem Wong 终于把妻儿从中国带到加拿大来,并做了一样在当时的华人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那就是在安省的伦敦定居。往后几十年,他们是当地唯一的华裔家庭。 他们两夫妇在加拿大又生了三儿四女。他们选择扎根于伦敦而非温哥华,是因为当时的伦敦对待华人的气氛较为友善。但他深知偏见和歧视依然存在,于是他鼓励孩子们加入学校的田径队、去教堂参加崇拜、努力工作树立榜样,以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他的女儿Esther表示,教友见他们真诚而信实,便开放自己的家庭去接纳他们。 Lem Wong...

曾协助斯诺登香港藏身 斯里兰卡家庭移民加拿大

(■■凯拉帕塔一家四口周二到达加拿大。 Getty Images) 曾在2013年协助美国前特工斯诺登(Edward Snowden)在香港藏匿的其中一个家庭,获准以难民身份前来加拿大定居,周二到达多伦多。 8年前,凯拉帕塔(Supun Kellapatha)和库堤格(Nadeeka Kuttige)让一名年轻美国人进入他们在香港破旧的家中,从此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那个美国人正是斯诺登,曾经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合约员工,于2013年6月在香港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棱镜计划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被指泄露高度机密的政府文件,一直遭到美国当局全球通缉。斯诺登最终逃到俄罗斯,并在当地居住至今。 在2013年,一名与斯诺登合作的满地可律师,安排斯诺登藏匿在香港的7名庇护申请人家中,包括凯拉帕塔和库堤格一家以及其他家庭当时协助匿藏斯诺登两周,他们的角色在2016年爆光之后,备受压力。 经过律师及为他们提供私人担保的非牟利组织多年的努力,凯拉帕塔和库堤格,以及他们的孩子Sethmundi和Dinath,终于被接受为难民,周二启程前来加拿大。 申请难民庇护5年终获批 这个斯里兰卡家庭是在他们申请难民庇护5年后被接纳,两年前还有另外一对来自香港的“斯诺登难民”被接纳到加拿大,其中一人实际上是凯拉帕塔的女儿。 在2019年,罗德尔(Vanessa Rodel)及其女儿凯纳(Keana)获准以难民身份前来加拿大定居,成为本国接纳的最早一批“斯诺登难民”。斯诺登当时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对于母女两人获得难民资格,感到欣慰。斯诺登回忆道,罗德尔在香港的住处非常狭小,虽然他们十分贫困,但仍愿意帮助他,并与他分享仅有的资源。 难民组织For the Refugees的律师塞甘(Marc-Andre Seguin)表示,对凯拉帕塔和库堤格一家来说,来到加拿大感觉如释重负。他们不再谈论过去,而是期待未来,几周之后的万圣节,他们的孩子将有生以来第一次外出讨糖。 但行动还没有结束。当时协助斯诺登的最后一名难民申请人,斯里兰卡裔的库马拉(Ajith Pushpa Kumara),仍在等待加拿大移民难民和公民部的消息,尽管该难民组织帮他们提交的申请是同时递交的。 出于隐私原因,移民部拒绝对个别案件发表评论。星岛综合报道

快乐写出小故事—说说我最爱听的电台节目《都市好声音》

【加拿大都市网】一直想写写听《都市好声音》的感受。 我清楚的记得,是在2014年4月15日收听到AM1540星岛A1中文电台的国语新闻资讯节目《都市好声音》。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新得不但一点儿不像是七年前,而是像今年,像今天……写出来一吐为快,将快乐与您分享。 那一天上午,太阳光特别好,光芒万丈似的,照进我家厨房,照进猫腰扫地的我,照进台子上的一台小东西,小东西里传出一个美妙声音,唱歌般的声音,像留声机流出来那样流畅动听,像小泉流水那般清澈甘甜,像离开很久的家乡播音员回来了,一下就把我吸住,一下就爱上了,一下就让我脑筋急转弯儿,就像当年我第一次上小学,那么爱上小学,那么爱听老师的话一样,不信,您一听就知道。 主持人菲菲和子乐说:“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我们都市好声音开播一周年,我们将在节目中开通听众热线,欢迎听众朋友们,踊跃拨打热线电话,和我们一起畅聊,同时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太好了! 我兴奋得手比脑壳快,拿起电话就拨拉,哈哈哈,电话通了,说了啥我忘了,但是,打从那天起,我就一发不可收,天天听,月月听,年年听,情不自禁成了忠实听众! 说到《都市好声音》节目的新颖独特,是无人可比的。 记得有一年,主持人菲菲和子乐把节目周年庆与母亲节庆祝活动结合起来,制作出一个独具匠心,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特别节目!什么特别节目呢?您听: “我们将把都市好声音送出直播间,送到听众家门口,欢迎听众朋友自由推荐,自由参予。”盼望中的那一天到了,特别热闹,两位主持人在直播间,悄悄派出一个秘密小分队,不是林海雪原小分队,而是一辆车,满载着礼物,满载着欢乐,满载着热情和希望,开到不同的听众家门口。哈哈,就像来到我家门口一样。 我听到一位被采访的婆婆说:“哎呀,怎么回事儿?我就觉得今天有事儿,原来是话筒来了,是你们《都市好声音》节目送到我家门口了,真是太好了!真是想不到,真是高兴!我都不会说话了……” 而那位通过节目为婆婆制造惊喜的儿媳呢,并不在家,而是现场连接另一条线,让她与婆婆隔空对话!菲菲、子乐是多么用心的在做节目,由此可见一斑。 儿媳说:“特别感谢我婆婆,我母亲,一直对我这么好,对孙儿孙女对我视如己出,费心费力操劳,让我能无后顾之忧,努力在外打拼事业,让我特别感动,特别感激!我也衷心感谢《都市好声音》,送给我母亲,送给我全家,这么大的礼物,这么大的惊喜!” 哇~!那一刻让我听得入神,感同身受。因为,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等我家添了小外孙以后,这位婆婆就是我榜样。如今,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耶!所以,我也十分感谢《都市好声音》节目,让我很受益匪浅。 试想,如果和我一样的中老年朋友都来听,会怎样?不但让自己快乐,让家庭快乐,对于积极抗击疫情同样棒棒哒! 节目主持人张菲菲、何子乐对我的关怀也令我难忘。 记得有一次,他们在节目里介绍一个景点儿,有特别好玩儿,好吃,好买的小物件儿,我感兴趣就去问,没想到主持人不但在节目里详尽介绍,还亲自给我回复了邮件。末了,还温馨提示,您和家人可以去如何如何……让我真的深受感动! 《都市好声音》作为咱们多伦多上空的强档新闻资讯节目,内容丰富,精彩不容错过! 现在节目改为由菲菲一人在每天午间10:00-11:00主持,我依然有空就听,一听就能让我心里不空,装满踏实,一听就能让我立马国际国内走了一圈儿,我琢磨出节目的几个亮点: 内容都是当天直播,而不是重复播以前的,一次也没有。让我耳目一新,耳朵一点儿不会听腻! 主持人菲菲竭尽全力,高效率的使用话语权,高效率的使用时间,一个小时能当几个小时用,让我听得特别过瘾! 能针砭时弊,揭露怪象。如:多伦多下飞机隔离的旅客竟不能直接打电话联系酒店,非要通过某个机构,再由此机构转接,线上一等就是6个小时,真是不可理喻。 通过坚持收听节目,让我心情快乐,耳聪目明,不带老花镜也能缝缝补补,不看电视手机也能生活充实,不带伴奏也能舞个腿儿吟个曲儿,离老年痴呆症遥远点儿。 当然,还要归功于我有一个爱我的他、他们、和新出生的小宝贝,家庭的爱最重要。 最后,我的心里话是:感恩身边,珍惜身边,一点一滴来之不易。 谢谢《都市好声音》。 此致 敬礼 张凯 2021年3月22日  多伦多  

移民故事分享活动 促进不同族裔交流

  ■几十位市民分享他们的移民故事。 图文:本报记者沈雯洁 正在筹建中的加拿大太平洋承传中心暨移民博物馆,周六在温哥华举办移民故事分享活动。主办机构表示,口述故事的形式能在不同族裔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既可促进华裔群体与其他族裔的交流,同时让亚裔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 该活动邀请来自不同族裔的市民参加。加拿大太平洋承传中心暨移民博物馆协会主席张丽玲表示,在今年6月,博物馆已与列治文公共图书馆展开首度合作,举办移民故事分享活动,广受好评,许多参与者要求再办,所以周六该会再举办同类活动。 张丽玲指出,位于哈利法斯(Halifax)的加拿大移民历史博物馆,不足以充分展现华裔和其他族裔的移民故事,但通过口述历史模式能让更多民众了解移民背后的心路历程。她说:「故事通过口耳相传在激起共鸣时,也能影响许多人,讲故事活动是博物馆的软实力。」 几十位市民周六聚集在温市华埠新华中心一个单位,分享他们的移民故事。每位演讲者有10分钟时间,讲述移民经历和体会。     ■帕克表示,加国生活教会她顺其自然并非坏事。 韩裔生:体会顺其自然生活真谛 讲者之一、韩裔学生帕克(Kilim Park)表示,在韩国居住18年,从未想过在另一个国家生活,选择移民是意料之外。她说,妹妹在韩国求学期间,教师要求所有学生剪同样长短的头发,她父母强烈反对,全家为此到温市旅游散心。他的父亲被史丹利公园的美丽景色打动,于是提交移民申请,她们全家于1999年时搬到温市生活。 帕克说:「韩国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有计划,但移民后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要接受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变化,顺其自然才是生活真谛。」     ■王婉莹说,即使她出国求学多年,但中国教育理念对她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

出入境数据“有出入”华女申入籍碰钉

▲新加入加拿大籍的市民,举起国旗庆祝。资料图片 一名中国籍女子因填报的出入境纪录次数超过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纪录的入境次数,居住时间不足,被联邦公民及移民部拒绝入籍申请,她随后入禀联邦法院要求司法复核。联邦法院上周三(6月20日)裁定,因她无法证明居住时间满足入籍要求,驳回司法复核申请。 中国籍女子李君(Jun Li,译音)于2010年9月7日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并于2014年12月提交入籍申请,她申报的4年居住计算时间段从2011年12月20日起,至2014年12月20日结束,4年总天数为1,460天,入籍要求住满的天数是1,095天。 根据李君的申报,她在4年间总共有1,124天居住在加拿大境内,但在居住问卷中,李君申报的离境天数为339天,若用4年总数1,460天减去339天,得出李君在加国境内的天数仅为1,121天。 报称离境34次 入境纪录仅31次 李君后被移民官约见,因居住天数问题,她的入籍申请被转至法庭,并于2017年8月23日进行审理,她亦提交了更多证明资料佐证。但公民法官(Citizenship Judge)根据李君申报的离境天数、可证明的出入境纪录以及是否有证据证明其他不确定的离境行程,最终否决她的入借申请。 李君申报的资料显示,在4年中她曾有34次离境,而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anada Border Services Agency)的纪录则显示,她返回加拿大的入境纪录仅有31次,且在这4年的最后阶段,李君于2014年12月19日离开加拿大前往美国,直到2015年1月1日才返回。 公民法官对李君申报离境但却没有相应入境纪录的3次旅行进行分析:一次是李君称2011年7月24日离开加拿大,但证据证明她待在国内的日期仅到2011年7月12日;而最后一次则是李君声称她于2012年3月16日离境,但法官发现她最近一次的入境纪录为2012年2月2日,而2月3日有信用卡交易(3次纪录详见表)。 根据以上分析,法官确认李君有32次离境,但申报的34次离境纪录中,有3次因边境服务局缺乏入境证据而无法确认,且法官留意到李君在申请中一贯报低其离境天数,因此仍对李君所申报的这3次离境日期,以不确定处理。根据32次可确认的离境纪录,李君共有359天离境,这意味不确定的3次离境旅行中,李君最多只能离境6天,才能满足在加拿大住够1,095天的要求。而根据3次不确定行程中最后出现在加拿大的日期,李君是无法满足1,095天的居住要求的。 李君于2017年10月20日向联邦法院要求对公民法官的判决进行司法复核,她质疑法官在计算她居加天数时未把她抵达和离开的日期计算在内。此外她的入籍申请中有些资料遗失,令呈现给法官的纪录不完整,而这些遗失的资料,可以证明她曾于2011年11月6日和2012年3月16日离境。 官称李君有义务提供可信证据 联邦法院于2018年5月22日开庭审理此案,并于6月20日作出裁定,驳回李君司法复核的请求。 联邦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李君的入籍申请于2015年6月11日之前提交,根据当时的政策,离境和入境日期皆应计算入离境天数中。 另外,联邦法院认为,法庭没有义务提供证明材料,法官亦无义务去弥补李君所提供证据的不足。相反,李君有义务提供可信的证据, 但她未能做到,因此联邦法院认定公民法官的判决没错,并驳回李君司法复核的请求。  

移民故事:英语不好也可闯出一片天地

作者:吴圣茂 很多人在纠结,到底是回流还是在加拿大继续挣扎、奋斗,我却内心很笃定,很踏实,移民加拿大是我这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我1983年从湖南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先后在青海、广东工 作过。2011年带着全家移民。在移民之前,我做了细致的调研工作,从朋 友那里得到很多宝贵经验,决定考电工证。所以落地一个星期之内,租房,安排好孩子上学,我就出门找工 作。  我不计较工钱,也不在乎什么工 作,只要有人要,只要迈出第一步,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我在橱柜厂、家具厂干过,做过地毯清洁,修过电动麻将机,做过机床操作工。什么脏活累活,我都干。面试时英语不行,老婆做翻译。我心态很好,所以在工作过的单位,人际关系都处得不错,虽然累,但是很开心。  我白天上班,晚上学了一段时间 ESL,从一级开始,升到二级的时 候,就因为开始准备电工考试而放弃 了。 我的英文水平根本看不懂加拿大的电工code,我和老婆一起去听老师开的电工课。我老婆不懂技术,我不懂英语。每次老师上课我录音,老婆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晚上时间我老婆给我翻译,我做题,看笔记,听老师的录音。考试的时候我申请老婆给我做翻译,陪我进考场,很幸运,我顺利拿到了电工证。那个时候我老婆也在麦当劳打工。上班,带孩子,干家务,还要帮我做翻译。那一年时间过得很辛苦。老婆也选定了 方向,准备去读VCC的医疗器械消毒的证书课程。周末她也要去上课,而且有很多考试。  做机床操作工的一年时间里,我拿到了电工证,就又找了一个在 downtown的easy park维护照明的工 作。老板人很好,工作时间自由,不限定我每天在那里工作多少时间,只要保证里面的照明不出问题,或者有问题我能马上过去进行处理。所以我每天在本拿比上完班以后就去downtown。在那里每天工作6小时, 我不能辜负老板的信任,我珍惜每一个工作机会。  这么些年忙碌而充实。过程很辛苦,结果都不错。我给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一个目标。选定目标后不犹豫,也不用太多顾虑。在打这两份工期间,由于有了电工证,还是想能够专门从事电工工作。  在报纸上看到一个中文招工广 告,需要有安装调试和维修机器设备的工作经验,正是我擅长的。他们公 司从中国进口了一套设备,需要人安装调试,老板面试时我带着老婆做翻 译,顺利得到这份工作。  换了4家公司工作,每换一次工作我都有计划,不盲目进行,骑牛找马。像我这样的技术移民,没有工作心里不踏实。在后来的这家工厂上班的时候我仍然兼职easy park的工作,有时候还出去修东西,一天有1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上班或者在上班的路 上。周末时间接一些维修活,开始积累了一部分客户。在这个工厂上班半年后,我决定辞职自己干。一开始自雇,后来成立公司,客户越来越多。  我的业务范围各种家用电器,车库门,大门开门机,草地喷淋系统,可视对讲系统,监控系统等等,所有跟电有关的设备维修,更换或者安装。  有时候客户打电话,如果是很简单的,不会有安全威胁的小问题我指道他们自己做,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又能帮他们省钱。  我每天都很忙。虽然从接到客户 电话,根据客户描述的状况,可以大概分析出故障原因,但有时候,故障产生的原因不那么简单,必须上门检查确定。有些零部件坏了无法维修的需要更换,查询和购买零配件,占用了我不少时间。做我这样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我的经历也许不是对每个人都有 参考价值,现在的投资移民不需要在这边挣钱,很多技术移民也不缺钱。 但是我想告诉那些跟我差不多的技术移民,有英语很好,没有英语也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移民故事:44岁2.3万加币登陆多伦多 做Labour工也幸福

作者:John Zhang 九十年前,我参加了IELTS移民类考试,以5分通过,不久,获得了移民签证,于是我们将多年的积蓄兑换了2万3千加元,来到了白求恩的祖国——加拿大,并登陆在多伦多,那年我们44岁。 尽管来加拿大之前,我们购买、阅读了一些有关加拿大介绍的书籍,但来到多伦多后,我们还是参加了由华人社区组织的有关当地生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讲座。社区还组织我们新移民参观了市政府,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参观市长办公室:市长秘书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讲解,同时她很抱歉地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事前约定时间,市长不在,不能见我们了,请大家原谅,并代表市长给在场的女士们每人一根铅笔作为礼物。一根铅笔,不起眼,但我觉得它一下子就将我们和市长拉近了,就像笔和纸一样。能进市长办公室,我已经很满足了,人类天性特有的自尊/虚荣,此时,从我的心底,复活了。 生活安定下来,我和妻子分析了我们的现状:我们语言不好,不可能再花几年时间去上学,那时不仅仅有的这点积蓄没有了,生活也会无着落,而且能否学下来还不得而知,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做Labour工是我们最容易承担的工作,我们认为这是合理和正确的定位,是符合我们夫妻实际状况的。好在我们敢于合理为自己定位,我们俩选择了工作目标:做工。于是,我们开始在公交车可达范围内寻找工作,很快我们进了一家工厂,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工作之旅。 虽然是做体力工,但我很在意这份工作,因为我的家庭和生活需要它。由于自己做工的努力认真,一次,我和公司的一位主管就工作发生了争执,对方盛气凌人。工作的辛苦我可以忍受,但自己的人格决不允许任何人伤害,我放下手里的工作,找到夫人说:“我们走,不干了。”这时,工厂老板刚好来到现场,同我沟通后希望我留下,老板给了我面子,我也需要挣钱生活,所以我们继续在这里工作。第二天上班,那位主管主动和我打招呼,我也对他报以客气的微笑和答复。后来工友们告诉我,他从来没有同任何做工的中国Labour工们打过招呼,我是第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是最大的幸福,我非常自豪。 有了工作后,积蓄便有了保障,一年后,我们花了2,000元买了部车子,因为在国内时我们都不会开车,所以,权当用这部车练手了。当时夫人特别高兴,开怀地说:“加拿大真好,Labour工也能开车。” 有了车,生活和工作就方便多了。这部车使用了一年后,我们将它报废了,因为修理费用很高。我们又花了1万4千元买了部较新的二手车(新车我们买不起),一直开到现在。 除了工作,我们俩都爱旅游,但因为经济条件所限,我们没有能力到其他国家去旅游,于是我们就在南安省地区,本着尽量不花费或少花费的游玩原则,安排着自己的旅游活动。从春天,我们便会在周围的Park里hiking或jogging,既放松了自己的心情,又锻炼了身体。在夏日里,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开车到多伦多周围的小镇和公园去放松。我常对夫人自我陶醉地说:“如果没有国旗标志的话,说这里是瑞士小城、德国小镇、法国乡村,亦或是英国的郊野,北欧的港湾,我想没有人会怀疑的,我们不也同出国旅游一样吗,而且还不用花钱。”我们还充分利用每年的Door Open日,参观市里的博物馆、古教堂、著名建筑、花园等。处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好奇,我们夫妻还时常光顾多元文化有特色的街区。盛夏时,我们经常到大湖边的沙滩,带上折迭椅、浴巾,涂上防晒霜,和本地人一样尽情地享受着蓝天、碧水、阳光、沙滩,皮肤晒得黝黑,但却更有弹性,夫人称其为“天然补钙”。我打趣说:“加拿大真好,让我活得自信了。” 2009年席卷北美的金融风暴,道致经济不景气,房价下降。公司减员,但我们幸运地留了下来。我们根据自己的实力和状况,决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当年3月份,我们在多伦多东边,贷款买了个有Lot的房子。夫人是最最开心的,拿到钥匙那天她特激动,说:“老公,我总有点不敢相信,我们Labour工也可以买房子,而且有Yard,加拿大确实好,在国内我想也不敢想呀。”我说:“这是现实呀。”其实,我亦很有同感:凭自己在国内的收入,怎么可能买得起房子呢。 这所房子面积不大,有30多年了,因为是旧房子,屋里屋外有些地方需要修缮,而付了首付后,我们的钱所剩无几了。于是我们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动手,改善、修补:做路沿、种草坪、铺台阶、检查屋面、换马桶等等。我对夫人打趣地说:“Labour没有钱,但是有技能,它可以换钱”。 我在后院还为夫人开了一个大约6、7平方米的地块,她种了些蔬菜,实现了她的梦。

遇见Blue Jays:感谢它陪伴我们的美好时光

资料图片 刚到多伦多的前两年,英语不好的我深居简出。但是,那个满城热情洋溢的秋天,一项热闹的活动改变了我。 2015年初秋的一天,正上小学的孩子要求次日穿蓝色和白色的衣服上学。第二天我送孩子上学, 看见大部分小朋友们的着装是蓝白搭配,学校广播里传来一阵 “…… OK,BLUE JAYS……”当天晚饭的时候,我们一家子边吃边聊,才知道BLUE JAYS是本城棒球队的名号,其时正是全城称道的历史时刻——时隔 22年,BLUE JAYS再次打入季后赛。 有感于学校的重视、全城的热情,我们开始关注棒球比赛。孩子爸爸借阅棒球的相关书籍猛啃,边看比赛边给孩子讲解赛制。我也旁听,但还是云里雾里。 后来,基本上是父女俩一起看球赛直播一起欢呼慨叹,我就看他们。 直到2015年10月14日,美联半决赛第5场生死战深深吸引了我——BLUE JAYS在第7局上半因为极偶然的因素导致失误被对手超出1分,我长吁短叹、恨不得时间倒流几秒。当我还沉浸在情绪里,球员们却已团结奋起: 第7局下半,20号球员助攻得1分,接着19号球员击出3分本垒打,最后胜出。 孩子激动得哭了,我和孩子爸爸也是眼眶潮湿。后来,我经常回想这场荡气回肠的比赛,体会到球星也有 困局,谁都难免有对错得失,与其纠结在往事里,不如把握好现在,继续往前,人生才会有更多的可能。 由观球赛获得启发,我终于走出自设的藩篱,出门参加一些兴趣班, 用英语与人们交流、去学校做义工、 参加一些聚会,慢慢融入新环境。 2015年,BLUE JAYS止步于美联,我们相约2016。爸爸和孩子决定 选最感兴趣的一些比赛场次去罗杰斯中心现场看球。如今,隔一段时间在周末进城看BLUE JAYS的比赛成为我们家的固定节目。 这一看,就看到了现在,这颗白色的小球似水晶球,带我看到好多不 曾了解的风景: 棒球场上各种可能皆有,诸如始发投手创造的好开局不一定能被中继投手持续到结局;冷静沉着的终结投手也有让“到手的鸭子飞 了”的时候;再好的外野手也守不住本垒打……但是,也有令人血脉偾张 的时刻,就像2016年10月4日的美联外卡赛,双方苦战9局进入加时赛, 直到11局下半,比分仍僵持在2:2,...

移民故事:快乐面对每一天

作者:凯风 作为都市报的老读者和A1的老听众,都市报的征文活动把我带回了久远的回忆。 从国企进入外企再到走出国门,在冲动与企盼,以及尝试不同生活兼有的心情下踏上了加拿大这片冰雪与火热阳光均能体验的国度。 说心里话,回想起踏入这片土地的片刻,还真是感触颇深的。虽然没有《北京人在纽约 》那麽大的落差,但在寒冬的一月落地多伦多, 就已感到冷得刺骨的空气和说不出的凄凉与距离感。 刚来到多伦多时,虽然我的移民生活不像有些朋友般辗转迁移不同省份,我一来就扎根儿了多伦多,当然,我也曾拖着箱子一年搬过几次家,住过分租公寓,也住过多处地下室。曾经住过一段唐人街附近的地下室,可怕的老鼠半夜四处乱窜,不光整夜声响搅得我夜夜难眠,更有两次半夜起来到厨房打那毛茸茸的灰老鼠。 朋友的家是在华人比较多的地区,当时不比现在,大多能提供华人服务的机构也只讲广东话,报纸也是繁体字。说句玩笑话,有时都使我产生是否我移民到了广州或香港的错觉。 最初的一年多时间,找工作很不顺利,不是因为背景不对口,就是因为没有加拿大经验。有的公司看到我是华人,就直接问我是否会讲广东话,我真的很郁闷!想到移民前国内外企的工作正如日中天,处处受到老板赏识,还有升迁机会,我为什么来到这倒霉的地方?到处碰壁,天天花着自己的积蓄,买东西习惯性的要换算加币和人民币的比价,活得真的很累!我一边找工作,一边也在犹豫是不是我该打道回府了。在当时那种境况下,怎么想回国都比呆在加拿大干耗我的积蓄强。即便打个小工,也不知猴年马月能混出个头儿,我越想越不是滋味,眼泪也时常伴随着我......。 看来命运不是总在捉弄我,正当我纠结走还是留的当口,圣诞节前的一个工作面试改变了我的加拿大命运,我被一家小型出版公司聘用了。工资虽然不高,但老板对我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很认可,不仅给了我宽松的工作时间,也提供了我许多学习的机会,我开始感觉生活有了盼头儿。 8个月后,中介向我推荐了一家大型连锁公司的职位,我很幸运,经过努力通过了两轮面试,但最后一步,也是在加拿大极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提供前雇主的推荐信。我在加拿大人生地不熟,只有Greg一个现任雇主,我经过反复斟酌,终于壮着胆儿 跟Greg提出了推荐信一事,开始他有些吃惊,好像也有些失望,但随后他就表示能理解,还说如果我能有到大公司工作的机会也为我高兴。 我当时想不管推荐信怎样,总比没有强。令我意外的是Greg为我写了一份至今我都认为是所有老板里最好的工作推荐信。在我就职那家大公司后才得知Greg的推荐信对我得到这份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为Greg工作时间并不长,可他却成为我来多伦多后最让我感激又难忘的加拿大人!  到了大公司工作后,我格外珍惜,格外努力,终于在稳定的工作中不断得到提升和嘉奖。工作顺利了,生活也提高了。我在后来的岁月里也时常鼓励新移民来的朋友不要放弃,机会要永不放弃地争取。并且在与新移民朋友的聚会中也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一些我所知的生活便利信息,不仅交了更多的朋友,也传达了我是怎样从一个消极被动的移民甚至想退出这片国度,到如何以快乐平和的心态面对着我的每一天。 现在我的生活是多彩快乐而充实的,但最初来多伦多的几年艰苦岁月还是会时常在脑海中闪现。再回首,我没有后悔,我从曾经的消极被动中走了出来。现在,我感恩移民加拿大所带给我的一切,我热爱这片土地,也享受现在拥有的生活。

移民故事:致我们逝去的移民青春

作者:Lily Liang 2002年的秋天,我和老公抱着对加国无比美好的想象,从中国大陆来到多伦多。印像中最深刻的是飞机要降落时看到多伦多点点辉煌的灯光,好像无数的星星之火,非常的壮观,特别是下飞机后呼吸的新鲜空气,那一刻,感觉我们作出移民的决定无比正确。 但生活总是这样,给了我们无比的想象和憧憬,现实却无比真实地一巴掌将我们打醒。来接我们机的是我公公的老同学,本来也是在他们家小住几天,之后就找房子搬出去。在看过了几间出租房后,我们还是决定搬到他家的地下室去住。 当年刚刚来的朋友们都知道华咨处是个必到的地方,开迎新移民会,上英语班,帮忙填各种的申请表,最大的作用是认识了同期好多的新朋友。移民初期,不用上班,每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结交朋友,熟悉环境,是当时生活的主题。 我们那一期就认识了不少的新朋友,每个人都非常有特点: 来自汕头的Philip夫妇,Philip的口头禅是:我英语不好,但是我中文好啊!(好吧,给你一个傲骄的表情); 东北的Yong夫妇,当时见面的介绍也是没谁了,大老爷们一上来就自豪地说:没错,我就是多伦多最长的那条街!全场都笑喷了; 还有上海的Bob少爷,标配就是油光大背头和大衣加围巾,许文强风迎面而来; 还有江苏的Johnson,经常保持不刮胡子,邋邋遢遢的状态的主。这风格完全不搭的两人,后来竟成了最好的朋友,可能是单身狗臭味相投吧! 感觉大家一见如故,因为我俩租的地下室最大,而且是独立的,当时的地下室就成了聚会的好去处。总之,一有时间大家都愿意聚在一起,喝喝酒、聊天、交换工作信息,没有小孩,大家都很随意。最大的好处是有的是厨子,而且善长用最少的钱来做最好味道的南北美食,我乐得坐享其成。 记得那年枫叶正红,当然,新移民还没开到车,我们决定去最近的北约克的枫叶公园Wiket Creek Park逛逛。靠11路公车(即靠脚走)是走不到的,一帮子人找好路线,就准备搭TTC过去,等了好久好久都没有车来,突然对面马路的一个好心的小孩跑过来说,他爸爸要他告诉我们,那个站星期天是没有公车的。一帮子人都傻了眼,最后派我去问了小孩的爸爸,唯一的办法就是走过去了。不远,大概半个小时走到了。唯一庆幸的是人多,说说笑笑也就到了公园。当年第一次看满山的红叶,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枫叶之国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感觉虽然走得累点,还是挺值得的,现在想起来,这帮傻子,竟然连TTC不开都不知道,果然是新移民。 还有一次,我们相约了去教会走走,因为听说教会的人都挺欢迎新人的。记得是途经FINCH和KENDY附近有个像教堂的地方,小YONG同志提议说,这个教堂看上去很特别的,不如我们进去看看,其它人都附议了,开门进去的时候,里面好多人穿着很正式的服装,前面有几个主教,记住,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个,是好几个,人家在做着仪式呢,全场人都转过来看我们,一帮子人无比尴尬地进去坐下,如坐针毡,旁边的盯着我们,窃窃私语,过了大概十分钟,发现他们都不是在说英语,不知道说着什么语,只好互相使个眼色,又无比尴尬地一一退场。等全员出来的时候,一帮子人狂笑,Philip夫妇提议:把小YONG拖到树林里去,打50大板才放他出来。每次我经过这个教堂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个往事,会心一笑,这帮傻子,竟然连教堂都不知道,还敢乱闯,真是无知者无畏! 每次经过Finch和Mc Cowan上的那两座大出租公寓的时候,都会记起十几年前的那场北美大停电事故:记得那是个夏天,好在是夏天,不然在多伦多这么严酷的气候下,没有电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不仅是公寓完全没电,街上红绿灯失灵,对了,当时还有很多人自发地在路上指挥交通,Philip兄回来还得意地和我们炫耀他如何第一次做了次交通警察。我们一帮子人只有守着收音机,这是维一的知道当时情况的方法。更惨的是因为没有电,泵不上水上楼,不要说洗澡了,冲厕所都不行。全员都去一楼排队打水,大家都把家里能装水的容器都拿到楼下,下楼容易上楼难,何况当时住十几楼,亏得当年还是年轻,一趟趟跑着,人多力量大,连浴缸都接满水了。之后当然在家做不了饭,还有些饭店自己发电,还开着的,大家一起去吃了个饭,顺便看看新闻,才知道这个大停电波及到纽约那边了,人家都还抢修着呢,没几天都搞不定啊。晚上没电视看,没网上,大家只有拿出仅有的几支蜡烛的存货,电筒什么的都省点用,就玩玩牌,东西南北地聊天、唱唱歌,竟然也打发了不少的时间。这种感觉,就和小时候住大宅院一样,邻居之间互相送吃的,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有丝丝的感动。 终究,世上无不散之宴席。两年后,Yong Nie夫妇去了卡尔加里上学;BOB少爷去了滑铁炉;Johnson回了国……我们也搬离了合租的公寓,Philip夫妇也准备买房子。大家都各有各忙,各奔前途。再后来,我们也有了稳定的工作,生了孩子也更忙碌,天南地北的大家都很难再聚了。 又是一年的秋天,我在前院的草坪上忙着种下花种,准备明年鲜花盛开的花园,两个孩子打着蓝球,互相嬉闹着。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刚刚登陆多伦多的迷茫。感恩,在最无助的时候,有你们的鼓励;移民的青春,有着一帮朋友的陪伴,这是最好的礼物。 远方的朋友,你们现在还好吗?

移民故事: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 想起移民官那位贵人

作者:江晓树 飞跃太平洋,不远万里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是我们这些加拿大移民共同的第一步。和那些去美国读书求学的同胞不同,我们很多人移民时都已成家立业,带着孩子到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自己的学习生活,孩子的教育,家庭生活的安排…… 这些都注定我们的移民生活体验来自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同时压力和挑战也是全方位的。 孩子 我们的移民办得并不是一帆风顺,其中的波折是女儿的小手被热水烫伤引起的,那时候她才两岁多,我们不忍心把她丢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香港参加移民面试。思虑再三,只好向移民局寄出延迟面试的请求。半年后,当我们终于和移民官面对面时,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女儿现在怎么样了。他的关切舒缓了我和先生紧绷的神经。后来,当他问及我们为什么要移民加拿大时,我向他表达了希望孩子能在加拿大受教育的愿望。面试结束告别时,我注意到他工作间侧面墙上挂了一张很可爱的小女孩的照片,样子像他的女儿,应该比我们的宝宝大几岁。 16年后,当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时,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移民面试的情景,想起那位面带几分严肃心地善良的加拿大移民官。他是第一位帮助女儿迈进哈佛门槛的贵人,虽然他们俩素未谋面。 回顾女儿在加拿大的成长,有很多人、很多事都带给我温暖的回忆,留下永不褪色的感动。记得有一次,我在屋里学习,突然听到女儿在阳台上和人大声讲话。我赶紧冲出去, 原来楼下的行人看到六楼的阳台上有个小姑娘探出头来, 就大声提醒她注意安全,千万别摔下楼,这真是把邻居家的孩子当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看待。 再说说我的儿子。他是2001年9月出生的。不知道别的老移民对“911”的记忆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个普通加拿大移民家庭来讲,真是深受恐怖分子之害。那天早上我打开电视机,两幢冒烟的大楼映入眼帘。当时我惊呆了,在电视前一坐就是一上午,密切地关注事态的发展。我的预产期是十月初,我的婆婆此刻正在北京转机,要飞到加拿大照顾我和女儿。结果她的飞机无法正常起飞,所有的旅客都被拉到北京清河的宾馆。吃住的条件还好,但一时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后来她比预计推迟两天才到加拿大。我的儿子比预产期提前半个月出世。在医院里他的名字叫“baby boy”, 本来我想给他起名叫Terry,可是由于恐怖袭击,报纸杂志和电视天天都在讲恐怖分子、恐怖主义, terrorism 的发音和Terry 太像了。我不得不放弃Terry 这个本来很好听的名字。这是我的命运和世界大事联系最紧密的一次。从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恐怖行动虽然发生在一时一地,但是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反恐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事,而是全世界人民的事。 日子 在国内工资是按月发的,时间是按天算的。而在加拿大,wage是按小时算的,人们对时间的安排也细分到小时,甚至15 分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睡觉成了奢侈的享受。这在求学阶段尤其明显。 移民后,我和先生从来就没有把孩子送回国的打算。我一直是一边学习或工作,一边带孩子。读研究生时,有时为了“逃避”孩子,我会把台灯拉到公寓楼的楼梯走廊里看书,让孩子们找不到我。就这样我认识了邻居一位白人老太太,她总是在天气不好时在走廊里散步,笑眯眯地和我互致问候。如果这算是我因为努力学习而赢得的一份友谊,我也差一点因为过于专注而失去一位老朋友。 我公公的一位老友是多伦多大学的退休教授。在我们移民之初,他很热心地带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帮我们熟悉新环境。有一次他打电话来和我们商量一起出去玩的事情。我当时满脑子都是期末考试,四月末春暖花开也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当时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让他在电话的那一头沉默了好长一会儿。后来我觉察到自己的失礼,但我并没有试图解释。 我想一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很难对中国移民在异国他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感同身受。我们和本地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在面对同一个目标时并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为此,我们往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流更多的汗、摔更多的跤、洒更多的泪。但移民之路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有时间向他人诉苦,我宁愿静下心来想想如何突破眼前的瓶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移民生活里不能没有朋友。有的朋友是老友相遇于他乡,有的朋友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新知。和国内一个中心(自己的家)两个基本点(娘家和婆家)不同,我们仅有的一点闲暇时间和节假日都是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 我老公有一手好厨艺,可是平日里工作忙,难得显山露水。但是大家聚会时就不一样了。列计划,头几天开始张罗买菜,做了七、八个菜还觉得意犹未尽。而我呢,做饭主要的心思在营养上,维生素ABCD是不能少的。口味嘛,清淡些,食物的原汁原味最好了。结果每次请客,都是我老公在厨房里默默地埋头苦干,而我在客厅里悠闲地和朋友高谈阔论。大家总是很有感触地说我太有福气了,我老公太能干了。 我很喜欢听别人夸赞我老公,同时我也非常留心朋友家的拿手菜,我得为我们家平时餐桌上有更多的菜色学艺啊。多伦多华人超市里食材琳琅满目,南货、北货、香港货、台湾货应有尽有,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做真是太可惜了。我深感“三辈子学吃,六辈子学穿”这句话真实不虚,下定决心一定要活到老,厨艺精进到老。 一路走来,感恩十几年的移民岁月赐给我很多宝贵的人生经历。有形的得失本来就是身外之物,他们属于过去,我会将他们留给昨天。而心灵成长过程中结下的智慧和信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他们将永远伴着我。前路正长,芳草依稀。祝愿我自己和新老移民朋友们将来能和更多的精彩相遇,续写移民故事的新篇。

移民故事:丈夫背叛后 我含着泪水走向朝阳

作者:牛志玲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我和许多移民一样,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已经度过了20多年。 20年前,由于丈夫的背叛,逼于无奈,我身上带着约4,000加币和背上背着一个3岁多的女儿来到多伦多。当时举目无亲,幸好在上飞机前联系了一位从不认识刚刚从深圳移民加拿大的太太,我和女儿就暂借住她的一间房子,之后我背着女儿沿街找房子,有房东听说我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又没工作多是拒绝。一个月过去后,深圳太太也开口下逐客令。那时说普通话的人不多,只要在超市或图书馆听到有说普通话的人,我就背着女儿主动凑上去,跟人家聊天,询问租房。 有天碰到一对安徽夫妇,他们要移民美国发展,因租约没到期想转租。这对夫妇听到我的困难,就和他们的房东商量,这样我和女儿就搬到他们的房子里。 这座房子在多伦多市中心东区,房子被房东分割成三层,我和女儿租下一楼的一室一厅,因长期出租,蟑螂、老鼠出没成灾,但有得住总比没有的好。交完第一个月和最后一个月租金,加上吃饭,口袋里的钱已经不多,我开始慌了起来。其时恰逢加拿大经济不景气,寻找工作特别困难,尤其到处都要求有加拿大经验,别说跟专业对口的工作,连“累脖工”也不易找。再加上我背上还有一个3岁多女儿没有人看,由于没有钱请人照看女儿,我常常背着女儿去见工,老板一看见我背着女儿见工基本都拒绝我。 后来有一对在超市认识的东北夫妇介绍我到多伦多市区一间五星级饭店当房间清洁工。这时最大的问题又来了,没有人给我看孩子。好不容易有一位教会的马来西亚的华人老太太看我们母女很可怜,愿意帮忙,但没想到我刚刚开始工作两个月,她年迈的婆婆突然病倒,生活不能自理。她由于心事重重赶路又摔倒住进了医院,她让她儿子告诉我,让我再找人看我的女儿。我听后眼泪马上流了下来,“天啊,我该怎么办?”刚刚有点收入可以付帐单,虽然很累,心情还是很快乐。这突如其来变故,把我推入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找不到人看女儿,我的工作就没了,没有工作我们母女怎么活呀?我只好求她的两个上大学的、正在放假的儿子帮我想想办法,幸好他们说服了他们的妈妈,继续帮我。 后来我换到一份办公室的工作,这是一位犹太人开的公司,当时有250人申请,而公司只录用1个人,我幸运被面试了两次,因为没有加拿大经验,公司并没有录用我,过了两个月公司发展了,公司老板打电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公司干。我接到电话,高兴地简直要跳起来。这真是对我来说天大的喜事。 但两年以后的一天早上,我刚刚到公司,老板就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有一种不祥之感。他让我坐下直奔主题说:“这是公司付给你两个星期的工资,你回家吧,你被公司裁下来。希望你尽快找到工作。”我当时眼泪刷地一下掉下来,这真是对我天大的打击,我拿起两个星期的支票,迈着绝望沉重的步伐乘上公交车,直奔地铁站。下了地铁站,脑海忽然出现了“自杀”的念头。正要准备跳时,忽然耳边好像听见女儿的呼喊“妈妈,妈妈”的声音,看着迎面而来的地铁,我双腿发软几乎瘫痪在地。我没有跳下去,擦干脸上的泪水,咬着牙、抖了抖发软的腿进入地铁车厢,当时我想:“女儿等着我回家照顾。我必须回家!” 这之后我也曾在几个公司做过短暂的工作,受尽压力和恐慌,最后在Burlington找到一家非盈利性组织工作,既忙碌又充实,并向同事学到了很多工作经验,增长很多知识。有一天告诉我的白人同事,我要请假参加入籍仪式,成为一名加拿大人。行政管理总监,我的老板对我说:“我们欢迎你入籍”。她的一席话令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参加完入籍仪式,第二天按时上班,中午吃饭时,让我热泪盈眶的是行政总监和办公室的同事为我定了一个特大的蛋糕,火红的枫叶在蛋糕上半部,下半部印着欢迎Carol入籍小字。那天中午我们一起围着蛋糕高唱加拿大国歌,我含着热泪切完每一块蛋糕送到每一个同事的面前,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以这种温暖的方式接纳我为一名新的加拿大人。 可世事难料,政府为了减少开支,停止拨款给这个非盈利性组织,我又一次失业了。 回到多伦多后,经过几个月“全职”找工作,终于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并一直干了十几年。由于收入比较稳定,我在多伦多市区贷款买了房子,没有钱装修,就和女儿一起刷漆,布置属于自己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经济上刚刚有了点改变,我又陷入新泥潭,被网上的骗子骗走了一大笔钱,这笔钱全是从我弟弟妹妹那里借来的。我再次陷入无法活的地步,每天接到催我还钱的电话,银行借的钱利息高得惊人,我精神恍惚处于几乎崩溃状态。 公司的老板和老板娘得知我被骗的事,他们从精神上给我热心的帮助,增强了我战胜困难的信心。十几年下来,我从办公室助理成长为财务行政总监,管理着公司几百万财务,并主管财政部门。我的两个女儿也很努力,她们都分别获得高额奖学金,毕业于美国和加拿大最好的大学。 回首过去的二十几年,心中充满了对火红的枫叶国的热爱,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美丽而自由的土地上见到了新的彩虹,此文章献给那些善良、热心助人的人们,祝加拿大150周年生日快乐!

移民故事:重当“孩子王”找回自己!

Joyce Wang 我移民属于结婚团聚,移民时的情景还如昨日般的清晰。 2003年4月非典流行,上海浦东机场满眼“大口罩”,先生特地从多伦多飞到上海接我。那时的我刚做了个手术不久,身体还未痊愈,因为签证快到期,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休养。拖着病体与父母依依惜别,登上飞机。现在我还能找出那张与父母在机场的合影,照片上的我面色苍白,萎靡不振。经过长途的飞行,到达多伦多皮尔逊机场,先生驱车载着我回家,窗外夜色中星星点点的灯火匆匆掠过,异国的土地使我感到连空气都是陌生的。汽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驶向我未知的远方,如同我未知的明天。 清楚地记得,到家的时候已是夜深人静,公婆早已入睡,婆婆给我们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是,门厅长凳上一盆消毒水和两碗药汤,可谓做足非典预防措施。两人乖乖地各自消毒了手,喝了药汤,进入家门。旅途的疲劳使先生很快酣睡,可我毫无睡意,离开家乡的惆怅,对父母的思念,突然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一夜无眠,任眼泪静静流淌,伴着身体的虚弱和疼痛,度过了登陆后的第一个夜晚。 不管怎样调理好身体才是主要的。先生从报纸上帮我找了个北京女中医,经过三个月中药和针灸的治疗,药到病除,我又活蹦乱跳了。身体好了,心情也开朗起来。先生已在多伦多生活多年,早已买了一幢独立屋,并有一份稳定的自雇生意,所以我也算是没有生活的压力,于是注册了LINC  School学习英文,我在多伦多的新生活从此展开。重回学生生涯,新鲜感十足。记得第一天上课,老师的一句”Take a seat” 都让我反应不过来,还好我这个从小用功,背功了得的乖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不久老师就常常夸我 Good Memery 。 与其说LINC  School 是改善英语的地方,不如说是向我打开了了解加拿大文化的第一扇窗口。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学国歌,读报纸新闻,走出课堂领略四季风光,了解风土人情,农场摘水果,参观火车站博物馆,体验了Yard Sale,BBQ 等等,使我马上爱上了这个景色如画,民风古朴的国家。另有两次惊喜的小插曲也让我记忆犹新。一次摄影比赛我的一张雪景照意外得了三等奖;还有一次学校为感谢大家为某慈善机构捐款,举行幸运抽奖,我竟然中了100元,可以说是我来到加国后的第一笔收入,激动了好一阵。 LINC School给我的另一收获,就是收获了友情,那是我异国他乡的第一份同学之谊,朋友之情,单纯又珍贵。 地大人稀的加拿大,属于车轮上的国家,没车像没腿,我每次出去都要靠先生接送。为了摆脱这样的“不自由”,历来胆小的我也下决心学车了。记得第一次考G2,  教练也觉得我应该能通过,但考试时却上场昏,脑子一片空白,不断出错,连绿灯也停了下来,惊得考官一个劲喊:go,go,go! 惨败以后,偷偷躲在公园的角落掉眼泪,骂自己真没用,也许根本不是开车的料。冷静下来痛定思痛后还是不甘心。 放下负担,换了个教练,换一种教法试试。果然第二次路考,成绩好得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几乎完美“交卷”,据说那个白人大叔还是考场最严格的考官呢。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6月6日,六六大顺还真带给我好运气呢。 先生生意较忙,平时一直帮他做些文书工作,拿到驾照后,终于出门有了“腿”。过了车瘾后又开始不安分起来,心血来潮找了个朋友介绍的西人工作中介,没想到还要考试。先看一个安全知识的录像,然后发卷子答题,还有一些简单的小学生都会做的应用题。顺利通过,第二天就能上班,是 一家电子通讯公司,工种是Warehouse assistant  不由忐忑起来,自己能行吗?试试吧,反正离家近,不行的话大不了不干。原来我的工作是处理退货商品,每天会送来大量电话机、录音机、CD机、mp3、GPS等电子产品,我的任务就是签收分类打包。我自嘲,幼儿教师变仓库工人,换下高跟鞋穿上安全鞋,拿笔弹钢琴的手戴上劳动手套。好在我心态不错,既来之,则安之,权当解闷和锻炼身体,又能挣钱。凭着人生第一次当工人的新鲜感,干劲十足。三个月试用期后公司给我转了正,加了工资,有了福利。不久又从仓库调到办公室负责电脑输入,虽然工作重复单调,毫无挑战性,但这毕竟是我移民后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有了加拿大的工作经验。 重回教师岗位的想法是在公司效益日渐下滑的4年以后,突然觉得是该改变的时候了。当公司最终裁员,我被Lay off,申请了EI,我马上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学习幼儿教育专业。一年多的学习结束,取得证书,然后到一家幼儿园实习,实习结束幸运地被聘用至今。这一次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鲜感,只有一种久违的喜悦,一种重拾童心,重返岗位的喜悦。 重当“孩子王”使我彷佛如鱼得水,弹琴画画做教具,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简直太熟悉,太得心应手了。孩子们的童真无邪,一声声“老师老师”亲热的呼唤,让我觉得离开他们太久,太久了。我们是中英双语幼儿园,孩子们既学英文又学中文,既感受西方文化又体验中国文化,所以我们老师既要不断学习北美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又要探索中文启蒙教育的有效方法。工作辛苦忙碌又压力重重,但是每一天看到孩子们的无忧无虑,看到他们学会了新的知识和本领,就感到乐在其中,心中充满成就感。

移民故事:连根拔起的28年移民生涯

作者:李美慧 1964年的春天在南台湾出生,幼稚园、小学、国中直到五专毕业,就业进入社会;从来没想过在台湾土生土长的自己,一直都是在“蕃薯尾”(南台湾)的环境成长,吃台湾的米,周遭左右邻居讲台湾闽南话,接受道地的普通话(国语)教育;想也没想过,在1989年的冬天,竟随着家人举家移民加拿大,来到这人生地不熟的北美这国家,光是搭飞机就得绕半个地球远(14个半小时)的加拿大。 之所以会移民来加拿大是有原因的,之前家中的二哥,先来多伦多留学,两年的留学生涯深感此地的居住环境与生活品质是个值得爸妈将来退休居住的好地方,因此寄相关申请资料要求父亲移民来此。家父说:要移民来加拿大不是件易事,除了要准备相当的资金费用外,还得考虑当地语言,气候变化及生活习惯,饮食起居都与半个地球远的台湾大不相同,就犹如“一棵连根拔起的大树一般……”。 的确,1989年的12月初,咱家成员顺利来到北美加拿大东岸的多伦多,首先要适应的是气候的变化,当时是零下15度,放眼望去四处是白雪皑皑,一片银色天地,哇!!真是美不胜收……头戴雪帽与裹着围巾,双手紧穿戴着厚厚手套,脚上更是穿上防滑专用的雪靴,整个身体裹上一层厚厚雪衣,像极了米其林宝宝,一副酷似要到台湾的合欢山滑雪,打雪仗装备;但一旦进入到室内又是暖呼呼迎面吹来的暖气,让自己顿时温暖全身在心头……。 而接下来的是“语言”的挑战,虽说当年国中,五专的学生时代曾学过6年的英文,但终究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靠比手画脚,鸡同鸭讲是绝对不够的;只好到当地教育局举办的ESL课程(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班去研读英语课程,虽不致像爸妈从字母ABC学起,但也差不多啦。听说书写样样都是英语,“凡事起头难”嘛。出门面对挑战首件事“英语”,学开车、考驾照、开车上,英语,英语,标示着全是英语……。 当年来多伦多,除了面对英语的挑战,还得去适应另一方言——“广东话”(粤语),当时在此地的华人,大半都是讲广东话,举办的讲座与说明会都是以“广东话”来进行,而自己听粤语可是“有听没有懂”呀 (真可怜喔,同是中国人),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普通话(国语)也才渐渐热络普遍起来。 加拿大真是一个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国家,在春天里看到冬雪融化,树枝吐出嫩芽,花朵开出芭蕾,草皮渐长一片“春神来了”的春暖花开气息,夏天则是当地人最爱的一个户外活动季节,纷纷到湖边戏水游泳、野餐烤肉、露营踏青…,秋天则是深秋枫又红,也是美慧我自己最爱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枫红层层,远看绿中带黄,近看却又橙中带红,美极啦。冬天的来到则是告知一年将尽,树叶及含谢的花朵已全部掉落地面,白雪已渐渐覆盖大地,小孩们也开始兴高采烈堆造起雪人,好迎接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来到……。 加拿大这国家很可爱也很有趣,使用的官方语言有两种,除了英语之外还有法语;另外由于她接受吸收大量外来移民,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多元文化造就出不同民族的各国美食与语言,不必旅行去世界各地就可享受到不同国家的各地美食佳肴,以及可聆听学习免费的不同美妙语言,犹如联合国一般的生活环境,好不惬意哦……。 将近30年的移民岁月瞬间即过,1万多个日子也就这样跌跌撞撞走过来啦,这其中的酸甜苦涩咸各滋味,真是道尽移民的个中滋味在心头呀……。 七月一日Canada day(加拿大国庆日)即将来临,今年是加拿大的150岁生日,自己与家人很高兴与荣幸能成为加拿大成员的一份子,居住在此这么多年已深深爱上她;祝加拿大生日快乐,也愿以此移民故事与大家共分享之~ **这棵花团锦簇樱桃树是1990年(移民加拿大的隔年春天),家母随兴以一粒吃完的宾士樱桃籽,种在咱家的后院花园哩,每天都给予爱心的呵护,浇水施肥,随着二十多年的移民岁月增长,此棵樱桃树日渐成长,茁壮长大并结出甜美果实;就仿佛是咱家成员这棵“从台湾连根拔起的大树”在加国国土上更有信心成长,结下果实累累的甜美樱桃……。

移民故事:幸好,我嫁给了一个有趣的人!

作者:桐桐小语 弹指一挥间,移民来加拿大已经12年。 回首往事,我和所有结婚多年的夫妇一样,感慨着时光的飞逝,那一年的相识,相恋,相知,就好像前几天的事情。同时,记忆是有温度的,一路走来的快乐,幸福与艰辛,像电影画面一样,一点一点地浮现在脑海中,温暖于心,感怀于世。 1998年,19年前,5月的广州,告别湿漉漉的雨季,迈入炎热,爱情炽热的味道渐渐地布满大街小巷,渗透在每一份空气里。 五月这一天,我们结婚了。 婚姻,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一场赌博,认识一个人很难,了解一个人更难,对婚姻对象的选择,他是否那个可以把自己一辈子托付的人,真有几分赌博,有几分运气的成分。 每天的柴米油盐,让人早已忘却热恋时的山盟海誓。但是一个有趣的人,不管彼此相处时间多长,不管手里有多少钱权,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总能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春意盎然,充满情趣。 这样的情趣,不是一个烛光晚餐,不是一束馨香的玫瑰,不是让你虚荣一时的奢华名牌包包和衣物,而是牵着爱人的手,给予你一份生活的踏实,一份发自内心的快乐。 刚认识先生的时候,“有趣”二字,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出来。 我们是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前一年,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在一起。 在结婚前,我们和其他几位同学经历了一个月的旅游就像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建议:“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共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讨厌,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姻,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大智大慧的钱老先生,就这样验证着我们的爱情旅行后,我们决定回各自的单位开证明,然后去民政局 - 领取结婚证。 先生性格和我完全相反,他是一个安静的人,典型的IT男。高,不瘦,大学时的外号“健壮佬”,“剑侠”,动手能力极强,擅烹调,不喜言语,踏实自信,自诩“除了不能生孩子,其它事情都能做”的男人。真想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个男人这么形容自己。婚后的他,一边埋头他的IT工作,一边在业余时间捣鼓汽车。 在计算机技术岗位工作了9年之后,我们作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决定之一:技术移民加拿大。 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呢? 世间任何的一次改变都需要勇气,更何况是漂洋过海的生活,从炎热的亚热带,搬到了冬天冰天雪地的北美,一次完全改变现状,由零开始的异国生活。 当年来到这异国他乡,我们俩人拎着两个行李箱,揣着不多的加币,忘记国内的职业,忘记国内优越的条件,忘记自己的过去,一切归零,学习,找工作,了解当地生活,生育孩子等等。 我们在2005年登陆多伦多,了解当地一些基本情况后,马上选择前往蒙特利尔居住。因为魁北克省的福利政策,我们可以一边读书,一边申请学费与生活费的贷款,可以马上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经过权衡,先生选择了回到大学课堂,一边了解新生活,一边读研究生,为自己的未来增值。很快,我们女儿与儿子依次降生,我也在2008年辞去国内的工作,来到蒙特利尔,一家团聚。 这些无声无息的日子,当我对丈夫的称呼不知道何时改为“爸爸”,当我们搬入新家时,当我们慢慢地适应并喜欢上这个寒冷的国家,我渐渐发现丈夫是个多“有趣“的人,他还是那样不喜言语,但在生活里无声无息地做的事情,常常令我感动不已: 爸爸为我种下好多玫瑰花(完成念书时许下的诺言),红色,橙色,紫色,粉色......;爸爸在院子里种菜,种果树,满园飘香;爸爸一直在旁边鼓励着生产中的我,亲手剪下孩子的脐带;爸爸包揽了孩子出生后的每一次洗澡,一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洗浴;爸爸常常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爸爸凭着聪明的头脑,在网站自学,独立完成新购买的房子地下室的装修,顺便考了木匠的执业牌照,在业余时间帮邻居和朋友装修屋子,竟然赚了不少“外快”;爸爸的厨艺了得,学做的啤酒鸭,让人回味无穷,每次朋友的聚餐上,这道菜都是被点满了“赞” ......;爸爸“嫌弃”我不会买菜,自此每餐的菜都是由他来采购;当爸爸拎着大包小包回来时,孩子们开心地一拥而上,袋子里面总有我喜欢吃的豆腐,紫心红薯...... 当然,我们也有吵架的时候,吵起架来,也有想撕掉对方的冲动,但是慢慢冷静下来,孩子们慢慢地长大,我们的火气也在孩子们无意的“撮合”声中慢慢灭掉。 岁月的历练,让我们都学会了包容,忍耐和接受。 这些年,我们一直延续着喜欢旅游的习惯,利用紧张的生活和学习间隙,我们一家人驾车去了加东,美国纽约州旅游,还去了加拿大西岸,在一家人的旅途上,我们都睁大好奇的双眼,感受着不一样的人间美景。 2014年,因为工作原因,我们举家搬来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 - 开始了新的生活创造了四个月,搬家三次的人生记录,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的双手牵得更紧。 移民,对许多人来说是充满好奇,疑惑,期待,盼望,忐忑......其中夹杂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在我看来,生命就是旅途,每段路都有精彩,只要夫妻二人共同经历了,就是完美。留下美丽,面带微笑,勇往直前。 我庆幸,嫁给了一个有趣的人,他给了我一份生活的踏实,一份由内而生的快乐,和一个儿女双全温暖的家。

徐旭祥:11份工作伴我无悔移民路

作者:徐旭祥 离开那个美丽的校园整整32年了,记得当时是离开广州直奔深圳罗湖,过关到香港然后直飞海外。暨南大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美丽的回忆。 那古色古香的“蒙古包”、岭南独有的椰树、颇具特色的教学楼、风光明媚的明湖 …… 无不散发着暨大校园独有的青春、学术和南国气息。 虽然我身边只有一堆书、一把小提琴和一辆单车,一日三餐到蒙古包打饭,生活虽然简单但很有意义。 到了周末,蒙古包便变成了舞厅,少男少女翩翩起舞,美妙而浪漫……。 还有那露天的篮球场,有女生在场边打气时我们打得特别起劲! 青春,就是那个样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青春。 我那时不仅学业超群,而且是大学乐队的成员、研究生篮球队的主力。 听过我在乐队或在研究生楼拉小提琴吗?我的琴艺长进了没有? 在那个校园,我和挚爱只是在散步,连牵手都没有。那个年代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单纯、青涩。为了回想当年的情怀,我一直想看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 当时我师从著名医学专家朱师晦教授。如果我不离开,我该被升为正教授及得到学校分房了吧? ! 为了出国,我的这些都放弃了。是呀,那时的中国很穷,况且我家在“文革”中受过迫害,我的亲友敦促我出国就不要回来了。 说来惭愧,我再也没有继续做我的专业工作。 我,确实失去了很多。 她,怪我了吗? ...

移民故事:老年移民生活也多彩

作者:郎伦友 我们老两口来加拿大已经10年了。想当初,女儿们给我们办理移民手续时,我们担心到这里生活会寂寞单调。不会英语,几乎没有熟人,我们经常感叹社交圈太小了。 其实我们所在的万锦市南于人村,10年前这里的华人就不少,不过没有形成有组织的活动。现在这里的华裔越来越多,据官方统计,万锦市2013年华裔占53%;而南于人村更是集中,从社区里的Meadows公立学校看,华裔学童占80%以上。 社区里和周边有许多华人经营的商场、饭店、诊所以及各种服务设施,即使不会英语,生活也不太困难。住在这里就好像在中国一样,因此我们很快就随遇而安了。 住在这里的老人们主要的职责就是照看幼小的孙子孙女,接送小学生上学。起初大家都是在闲暇的时候随机聚在一起聊天、锻炼身体,时间长了大家就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老年俱乐部之类的组织,于是由几位热心肠人士张罗的“晚晴活动中心”就在前几年应运而生了,并且在市政府进行了注册,得到了市政府的资助。 晚晴活动中心每年登记的会员有五六十人,我们在这里老有所乐。每天上午各组分头活动,有打太极拳的,练太极扇、太极剑的,有跳集体舞、交谊舞的,有合唱练歌的,还有摄影录像的。各有所好,各得其乐。 每周三大家集中活动一次,定期到饭店AA制聚餐。聚餐是大家非常开心的时刻,吃什么谁都不在乎,因为各家的生活条件都不错。开心的是畅所欲言的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大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小到家常话题:厨艺食谱、栽花种菜、孙子孙女的趣事。适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还聚到公园里唱歌跳舞,然后聚餐。每个人都尽量把自己家乡的特色美味佳肴展现给大家,同时品尝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各种风味。在国内是无酒不成席,在这里虽然不喝酒,但大家却陶醉其中。 别看这些会员绝大部分是六旬以上的老人,有的已经80多岁了,但他们一点儿都不落后于时代。为了便于联系,活动中心建立了电子邮箱联络网。微信兴起之后,马上又建立了“晚晴”微信群,每个会员都有自己的微信号。在微信群里聊天就更方便了,互相交流信息,传送视频照片。有的会员制作的音乐相册和美篇,一点儿也不比年轻人的逊色。现在晚晴活动中心还吸引了几个四、五十岁的中青年人,更增添了活力。 我们这些老人不光是自娱自乐,我们也是老有所为的,也在为建设和谐文明的多元文化社区做贡献。 每年春季,晚晴活动中心都与南于人村“社区论坛”共同组织“建设清洁美好的社区”活动,清理街道两旁、公共绿地、公园等处的垃圾,使社区更加干净整洁,从而影响居民们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近几年,万锦市政府在这个社区新建了两处公园:Ray Street Park 和South Unionville Park,不但有儿童游乐设施和成年人健身设施,还有开放的网球场,成为居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这两处公园开业时,晚晴活动中心征得市政府的同意,在有市长和各级议员参加的开业典礼上独家表演了文艺节目,有中英文的合唱、独唱,有舞蹈健身操,有太极功夫表演等。每场演出一个多小时,得到了市长和议员们的赞许,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 万锦市于人村一年一度的嘉年华游行,晚晴活动中心的行进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在尼亚加拉由加拿大华人同乡会联合总会举办的“民族歌舞唱响大瀑布”的演出中,晚晴活动中心的舞蹈《梁祝》深受主办单位的好评。在万锦市新旺角广场举行的“亚裔文化月”活动中,晚晴活动中心的歌舞、太极功夫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 今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我们晚晴活动中心的老人们积极筹备,继续参加于人村嘉年华游行,参加万锦市政府组织的国庆游行集会,在社区公园举办与居民同乐的加拿大和中国国庆两场文艺演出。我们还要去社区里的养老院,与住在那里的各族裔老人们联欢。除了聚餐,我们还将组织旅游,领略加拿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 现在我们这些老人再也不说孤单寂寞了,我们的生活像在中国一样丰富多彩。在微信里,国内的亲友们看了我们活动的视频和照片,都羡慕地赞叹“你们不管到哪里都玩得那么嗨!”

移民故事: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作者:黄虹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不很聪明,唯有勤奋带给我幸运的机会。高考那年我免强进入会计大专。毕业后分配在工厂做会计。由于勤奋好学,从分厂到总厂,成本组、资金组,工资组……都曾做过,还被工厂作为培养对象,送到外贸职大获得贸易专科文凭。社会上流行跳糟、出国潮,很多故事经常发生在身边。后来这些故事听多了,诱发我的奇思异想和行动。 30岁那年,适逢产假在家,我考取了会计师,然后跳槽到中外运分公司做财务主管。从工厂底层职员跳上市中心大厦的高级白领,第一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公司开阔我的视野,更激发我的雄心。三年后,我再接再厉申办技术移民加拿大获得成功,尝试在国外发挥潜能。 1996年的夏天,我和身为工程师的丈夫带着3岁女儿,把十几年的积蓄化为机票和行李来到多伦多。亲友介绍了一位菲律宾华人前来接机,开始两星期住在他们家。他们是移民廿多年的老移民,作为普通工程师,拥有二辆车和五卧大房子,旅游过世界很多地方,生活可以这样自由潇洒,享受美好,这对来自贫穷落后第三世界的我们触动太大了。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一切梦想落实到行动却是那么的不容易。 记得一开始发出的简历无一答复。没钱、没车、英文测试只有三级。唯有年轻、精力和时间。 离开菲律宾华人的家后,我们搬到唐人街居住,女儿进免费英文班幼儿园。因为白天要读英文,所以我们看报找晚班工作。丈夫的第一份工是在只讲英日文的日本餐馆帮厨,我的第一份工是下课后带上女儿去钢琴女教师家照看她的女儿。两个女孩年龄一样,正好可以一起玩。 女教师从北京移民来加多年。非常礼貌有修养。记得刚去时,她女儿顽皮,她看见后生气地说:“为什么要这样对待阿姨。如果你是她的女儿,你喜欢你的妈妈被欺侮吗?”孩子善良的天性因此被激发。 我带着女儿在她家帮忙快一年,学会烧菜和整理大房子,更学会善待孩子,做个有爱心和耐心的人。 一年后我们的英文进步很快。丈夫考进大学学计算机专业,贷款读书。周末仍在餐馆挣生活费。我进工厂做工人,晚上周末带上女儿坚持提高英文。度过三年移民监,丈夫终于找到专业工作。我被升为工厂成品仓库主管。我们有了一辆二手车,以及贷款买了Townhouse。生活虽然艰辛,但总算创造出自己的温馨小家。 后来遇到工厂关门,我申请EI去见政府工作人员。当他们听了我的情况,惊讶地睁大蓝眼睛,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停止找工,赶快去考学校,更新专业知识。他们说“加拿大很缺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政府资助培养费和生活费。”我听了热泪盈眶。 ...

移民故事:推开那扇幸福门

丈夫加入惩教署特种部队。类似香港的飞虎队。 作者:朴姫 申请移民,本来只是跟随移民潮,故且一试的心态,未有认真考虑。 1989年春天,澳洲和加拿大的签证相继获批。丈夫和我的家人都激烈反对。理由一大堆 : 主要是双方均没有家人居于海外,担心乏人照应。我任职英资公关公司,丈夫是惩教署训练学院高级教官,我们居于环境幽美,面向沙滩的2000多平方呎的赤柱高级职员宿舍。女儿入读名校小一,计划将来到英国升读中学和大学,享用公务员的福利…… 移民后,意味着这一切都失去了。家人的反对及游说,令我们移民的决心开始动摇。 6月 4 日凌晨电视机屏幕上,天安门广场的画面,令我们非常震惊。这一刻,主意已拿定。最后选择那年秋天登陆多伦多,原因是这里有朋友。 丈夫为安省惩教署拍摄官方刊物及网站的宣传照片。 我们是年青夫妇,资金储备不多。缴付按揭首期购买了镇屋,添置了汔车和家具,钱都花光了。丈夫请了两个月大假,安顿好我和一对分别是2岁和7岁的儿女后,便回港工作了。临别时,他特别吩咐我不要找工作,专心照顾好子女。这是一个考验,在我的朋辈中,没有女人是躲在家里专责照顾家庭的。而我也从未做过家务。离职时,公司为我写了一封完美的推荐信,打算终身做职业女性,直至退休。 加国生活,当前急务是尽快考取驾驶执照,在严寒的正月凌晨五点,我站立在Warden 的驾驶考试中心门外,轮候补考试机会。风雪刮在脸上,手脚都冻强了。第一次失败了,心里暗骂自己无能。我必须有驾照,不能麻烦朋友管接管送。再接再励之下,第二次成功了。 从未看过下雪的儿女,漫天风雪令他们兴奋雀跃。可是儿子却因天气的转变而患上严重喘症,入住北约克全科医院。护士希望我留宿儿童病房陪伴他,但法例规定,7岁的女儿不能独留家中,我分身乏术,只好选择回家陪伴女儿。深夜,护士致电给我,儿子哭闹不休,要找妈妈,虽有锥心之痛,又能如何! 女儿自小学习钢琴,安顿后,我为她找到老师,继续学习。然而令我苦恼的是,那悦耳的琴声,却成为邻居的噪音。每当女儿练琴,隔壁独居的西人老先生不断拍打墙壁,令女儿无法弹凑下去。我上门理论不果只好报警。警方告诫他,日间弹琴,并非滋扰,他这样做可能会遭检控。但他表示自己是退休老人,下午需要睡觉。 事件没有平息,女儿弹琴,他拍打墙壁,我报警……女儿,我和他天天都互相折磨着。这样扰攘了半年,最后他选择了搬家。但我并非胜利者。他居于我左手边,右手边的另一对西人夫妇是他的好朋友,或许出于一种报复心理,自老先生搬走后,右手边那对夫妇经常给我添麻烦。时而把车停泊过我的车道,让我出车时,必须按他门铃,他却爱理不理,时而把垃圾掉弃在我家前后院,同时亦在女儿练琴时,固意把家中音响声浪调大……林林总总,使我心力交瘁。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长途电话费昂贵,丈夫每周一次来电,我并未向他细诉,再者,也害怕他为我们担心。 90年代初,楼价下趺,加拿大经济衰退,若他辞职不干,恐怕家庭陷入财政困境。心里盘算,如果我有工作收入,解除他的忧虑,他亦不愿把我们置于加国而独居香港吧。 正当此时,朋友找到工作,她把一岁女儿托我照顾,虽然酬劳微薄,不足解困,但为人为己,亦乐意为之。另一位香港好友,她的儿子远赴加国求学,拜托我做监护人,寄居我家。报酬颇丰。 某日下午,女儿正在练琴,邻居又拍打墙壁。这次我没有报警,却疯狂地拍打琴键,儿女们都吓呆了,持续近半小时。警察来找我。我把与邻居之间的恩恩怨怨和盘托出。他表示理解,教我用一块隔音板放在钢琴后面,减低声浪。 警察离去,忍不着拨了丈夫的电话,那是香港凌晨三时左右,我又放下电话,那是移民近十个月以来,首次由我拨电话给他。 那时还没有来电显示系统,但放下电话不到五分钟,他回电,我哽咽,说不出话来。我是个乐天派,从没如此过。我们好像心意相通,他抢先告诉我,思前想后之下决定不再恋栈,计划半年后辞职过来团聚。 丈夫抵达加国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找工作。为了这个家,他放下教官的尊严,三个月内,做过麦当劳快餐店的经理,做过商场的保安员。但很快从旧同事口中,知道安省惩教署有空缺,通过各种考试,总算重回轨道,一切变得美好起来。如此眨眼又过去了10多年,如今孩子大学毕业后各有专业,置楼另居。 我们每年都会回港探亲。大概8年前,丈夫的同袍兼好友单日坚先生己晋升为香港惩教署署长。再过一年回港,丈夫的学生,亦晋升为惩教署训练学院的校长。香港惩教署,55岁便可退休,享有丰厚的退休金。三年前回港,他的旧日同袍全都退休了。奶奶抱怨他不该辞职。我问他可有后悔,他淡然一笑回答 : 有什么比一家人团叙,看着儿女健康成长,发奋向上更为幸福呢!

移民故事征文:我在加拿大国庆日登陆

作者:Edward Zhai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回想来到加拿大的14年历程,移民加拿大就是我当时年轻人生的紧要之处之一。 出国之前,我在中国是大学英语讲师。对加拿大的了解都是非常概念化的:加拿大位于美国的北边、地广人稀、英语和法语是官方语言、国旗上有枫叶、打冰球很流行,是白求恩的故乡,属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若是问到移民加拿大,我会感到那是很不确定的事情。 与大多数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的过程不同的是,我最早是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美国一边看到加拿大的,这是我距离加拿大最近的一次。当时,我还是在美国纽约州读硕士学位的一名中国留学生。 在改革开放的出国大潮中,九十年代末,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美国纽约州的著名私立大学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 Syracuse University,并获得Syracuse Graduate Scholarship和Maxwell School Donald Flaherty Scholarship 。当我飞越太平洋来到学校报到时,我才发现,我是1999届100余名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唯一的中国人。令我感动的是,校方提供的两份奖学金包括了研究生课程的全部学费和日常的生活费。 我十分欣喜地了解到,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