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17:05:4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糖尿病

从脸色发白到神志不清多次晕倒 低血糖症得往根源找!

图片来源:Pixabay 现今有很多糖尿病人,糖尿病人血糖高会引发很多并发症,然而血糖低亦会引起严重问题。有一类病人更会间歇性血糖极低,严重的会昏迷甚至死亡。然而这类低血糖症,未必与糖尿病有关。 55岁的林女士,过去数年一直有血糖过低问题,追查多年,才知道病源在胰脏…… 撰文:陈旭英 眼前的林女士精神抖擞,面色红润,刚从澳门回来,一点倦意也没有。如果在1年前,她未必敢独自一人离家太远,因为她有机会忽然神智混乱。为何会这样?一切要从数年前说起。 “我自从做了心脏手术,住院20日,出院后就一直血糖低。”林女士说。 林女士是一位心脏病人,心脏比正常人多出一条副传导路径,引致心律不齐,20年来进进出出医院无数次。大约5、6年前,医生安排林女士接受导管冷冻手术。然而术后检查发现副传导路径未完全冻死,医生于是再安排第二次手术,利用消融技术,将副传导路径热融,这次终于成功。但术后复诊,就发现有低血糖问题。 “医生告诉我血糖低,亦尝试追查原因,但没有结果,只叫我注意。但我不知道其严重性,在家经常感到头晕,亦曾晕倒多次,丈夫喂我吃糖或给我饮一包豆奶,很快便回复精神,但有次就晕倒失去意识,由家人召唤救护车送我入院。”林女士说。 不知病因 非常灰心 由于多次晕倒,医生一直未能找出病因,林女士感到很灰心。 “那段日子身子很差,经常晕,没有精神,一头白发,脸容苍老,觉得自己无法治好,很想放弃,幸好最后遇上杨医生,他说我的低血糖问题有法可治,叫我不要灰心……”林女士说。 原来政府医生转介林女士见内分泌专科,获安排入院接受一项72小时禁食检测,确认问题后,需要进一步接受特别的电脑扫描检验,但由于排期需时,故建议她自行到私家医院接受影像检查。林女士其后在朋友建议下到养和医院见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经详细了解病历及分析了之前在政府医院进行的72小时禁食检测的结果后,安排她接受使用特别同位素的正电子扫描,终于找出病因。 养和医院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杨俊业医生说,林女士患的是低血糖症,并不常见,所以大众认识较少。 手震心跳 神志混乱 血糖过低,又称为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最常见是糖尿病人正用控制血糖药,例如胰岛素或旧式血糖药,有机会引致血糖低,这类属常见。 另一类间歇性血糖过低的病人,没有服用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病人会经常觉肚饿、手震、心跳过快,要进食后才能改善。 “最常见是在餐前出现低血糖问题,例如病人早上起床时,整晚没有进食,或午餐、晚餐前有上述情况。如病人出现手震、心跳过快但未能尽快进食,征状会愈来愈严重。”杨医生说。 低血糖初期征状是心跳加速、手震、冒汗、非常肚饿,如一直未能进食,血糖会愈来愈低,就会影响中枢神经,头晕、精神混乱、胡乱说话或无法言语;如再严重下去,病人会抽筋、昏迷休克,最后会死亡。 杨医生说,在追查病征时,发现林女士间歇在家突然神志混乱,不认得家人,初时家人都十分担心,其后经调查才发现是血糖过低。 为何会有低血糖症?杨医生说首先了解血糖如何控制:“人体保护机制维持血糖水平约在4-8mmol/L,因为大脑需要葡萄糖才能运作,我们在进食后消化,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血糖会上升,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令其下降。 当血糖低时,人体有荷尔蒙作为保护机制令血糖上升,这些荷尔蒙包括升糖素、生长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等。 有些人因长时间工作而未有时间进食,当血糖开始低,到达三点几,身体会暂时停止分泌胰岛素,令血糖不再下降;同时压力荷尔蒙会发挥效用,使到储存在肝脏或肌肉的糖会释出,令血糖上升,供身体使用。 ” 挨饿72小时 既然身体有保护机制,为何有人会患低血糖症?杨俊业医生说,有数种情况会令血糖过低:“第一,有些人胰岛素分泌过多,通常是胰脏有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第二是压力荷尔蒙不足,例如脑下垂体或肾上腺分泌不足;另一类是肝脏完全没有糖储备,例如癌细胞走到肝脏,肝的正常组织都被癌细胞占据,致肝功能极差;亦有一些遗传性疾病,常见是儿童患者肝脏无法释放肝糖。” 血糖过低可以是急症,病人可以休克致死,故需要提高警觉。杨医生补充说,轻微的低血糖患者可能在街上晕倒,或驾车时晕倒;当血糖极低时患者会抽筋、缺氧、休克。 如病人出现上述情况而求诊,需要进行多项检查追查原因。第一是检查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甲状腺分泌有否不足,脑下垂体功能是否正常;第二是在病人血糖极低时,即在2.5度至3度以下时抽血检验,看胰岛素水平。 特别扫描 找出元凶 低血糖检查与一般病人于早上验空腹血糖程序不同,病人需要入院接受这项检查。 杨医生解释,为了捕捉病人血糖最低时机,病人需要住院,持续多个小时不能进食,最长要饿72小时。但通常有问题的病人在持续没有进食24至48小时,血糖便会下降至2.5度至3度以下的低水平;如一直都未达低血糖水平,病人需继续挨饿,期间只能饮用不含热量的液体,例如水、清茶。 如72小时后血糖仍未够低,会请病人步行一段时间消耗热量,直至达到低血糖水平为止。 “在这刻低血糖时抽取血液及尿液样本化验,便能了解到血糖低是否胰岛素问题,或有类似胰岛素作用的荷尔蒙失衡造成;同时,例如低血糖时抽血检查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水平,如上升不足够,便要从皮质醇过低这方向进一步检查。 如发现是胰岛素过高问题,会再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分泌过多胰岛素的肿瘤。由于胰脏位置深入兼肿瘤通常体积细小,需要进行特别检查才能看得清楚,例如电脑扫描、注射特别同位素的正电子扫描,或用内视镜超声波。若然扫描也找不出肿瘤位置,有时会需要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在胰脏不同血管抽血进行化验胰岛素水平。 ”杨医生说。 除上述原因外,亦会检查病人有否服用令血糖下降的药物。杨医生指出,病人说自己没有糖尿病,但亦有机会误服降血糖药,例如长者院舍职员派错药,可能误取家人的血糖药,数年前亦曾发生医生误将降血糖药当胃药处方给病人,故追查病因时需要排除这可能性。 如果病人因为有肿瘤引致血糖过低,要根治低血糖症,就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杨医生说,绝大部分胰岛素瘤都在胰脏,可以进行腹腔镜手术切除。 如果是荷尔蒙问题,会验皮质醇、甲状腺分泌等,确定病因后,需要服用适当的补充荷尔蒙药物。 切除肿瘤 血糖正常 林女士的低血糖问题持续多年,在政府医院接受72小时空腹至血糖低抽血化验,证实胰岛素分泌过多,但医院影像扫描系统解像度不足,未能发现肿瘤,后来由杨医生诊治,安排了正电脑扫描终发现病源:胰脏肿瘤!杨医生转介内分泌外科医生为林女士进行胰脏肿瘤切除手术,康复出院后,血糖回复正常,没有再出现间歇精神混乱情况。 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致胰岛素分泌失常,例如胰脏炎?杨医生说,有些人胰脏细胞增生,或患其他癌症,例如肝癌,肿瘤细胞会分泌一些具胰岛素功能的荷尔蒙引致血糖低。相反胰脏炎会令胰岛素分泌过低致血糖高,不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较多发生在中年人身上,介乎40至60岁之间。而这类低血糖症与一型糖尿没有关系。 “最常见的低血糖情况是糖尿病人正服药或注射中,靠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一向都是同一剂量,病人正常注射但迟了进食,就会有血糖过低情况出现,故医生会提醒病人要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作不时之需。”杨医生说。

今日“大寒” 养生着眼于“藏” 还要讲个“暖”字

图片来源:Pixabay 今日“大寒”,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小寒,冻成一团”,很多老百姓都懂得,在这个节气,养生要做足功课。怎么做? 大寒养生着眼于藏 大寒天气寒冷到了极点,人体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时候,所以大寒养生着重于藏,此时应早睡晚起,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还需要适当饮食进补。 神静少虑 节欲保精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此诗告诫我们要注意修身养性,才可杜绝情志疾病。日常情绪要温和,既不过分地拘束,也不放纵,凡事有度。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节制性生活,不能恣其情欲,伤其肾精。冬天宜养精气,合理房事,节欲保精,不可因房事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肾气,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老人精神调养还应注意避免过喜或伤心,减少心脑疾病的发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睡子午觉 重手足背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既要保证充足的夜间睡眠,又可在午后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此外,勤搓手能疏通经络,对身体也有好处。众所周知,手上有许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劳宫穴、鱼际穴、合谷穴等,通过揉搓手掌、按摩手指可充分刺激相应的穴位,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时间可长可短,贵在坚持。中医认为,人体背部乃阳中之阳,风寒之邪气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大寒时节气候寒冷,若阳光充足,可出门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补益阳气。 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汇集于此,故脚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重视脚部的防护,除了注意脚部保暖外,平时应多活动双脚,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等运动,还应该养成睡前用温热水泡脚的习惯,既能御寒,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下肢的沉重感及周身疲劳。“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审慎选食 合理多样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对于老年人、女性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来说,冬令进补尤为重要。此时在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过食辛辣燥热、肥腻之物,多食会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以及饮食不化、聚湿生痰。饮食应以“三多三少”为原则,即多食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少食糖、盐、脂肪。中医认为,冬季饮食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但切记不可过多进食此类食物,易上火;可食用平补类食物,比如莲子、大枣、银耳、薏苡仁等,此类食物无滋腻碍胃的缺点;适当吃些滋补类食物,如黑木耳、黑豆、芝麻等,可滋阴益肾、添精补髓。对于阳虚及气血虚之人,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此外,冬令时节可多食坚果,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疾病。 “三九”敷贴 冬夏皆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产生了夏有“三伏贴”、冬有“三九贴”的养生之道。冬季“三九贴”适合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和哮喘患者,用中药外敷特定的穴位,达到祛除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在阳气始生的冬至之日,用白芥子、细辛等温阳之药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起到助阳的作用,不仅能巩固夏日“冬病夏治”敷贴的效果,还能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的目的。 “大寒”养生,讲个“暖”字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池晓玲解释说,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饮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池晓玲建议说,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等地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风护足好御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4.运动:动一动少闹病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郭林气功、八段锦等等。如果室内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 5.滋补:膏方调气血 冬令进补,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该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寓“固本清源”为一体。而膏方是靠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辨年龄,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进行个体化调养身体。它能对整体调达血气,平衡阴阳,剿抚兼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双友博士介绍,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女性以血为本,而膏方调补气血,养血膏、调经膏都很适合女性。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嬿钊也谈到,中药膏方以调补阴阳气血平衡为主,温补脾肾之阳,滋补肝肾之阴,益气补血,对于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状尤为明显。 当然每一种膏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林嬿钊表示,选方调养也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作用,若体质不是对得很准,用起来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成分,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虚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岭南一带的人,体虚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 大寒,金刚侧卧调肝肾 眼下正值冬春交替的节点,养生除了要养护脾肾之阳,也要提前调达肝的气血。情志上既要安宁恬静,以顺应冬季“伏藏”的特点,又要舒畅开朗,以顺应肝脏喜舒畅恶抑郁的特点;饮食进补时要佐以温升发散的食物(如生姜、大葱、苏叶、桂皮等)以条达肝气,避免壅塞中焦;起居上,既要早睡晚起使精气内聚,又要逐渐增强活动使气血流通以养神骸;运动则以舒缓适度为主,既养阳气,又调肝气。因此,大寒节气导引养生,推荐 “金刚侧卧行气法”。 “金刚侧卧行气法”改编自古籍《诸病源候论》,该功法以类似金刚侧卧姿势,放松形体,通过调髋展脊,暖腰温肾,以使水能涵木,肝脏升发有源;接着采用屈膝凸脊,放松肝胁,以使肝气条达,气机疏泄有常。此法对冬春交际之时出现的腰部冷痛、肝区不适、气短乏力、寒热感冒均有预防及调理作用。具体步骤如下: 预备式:身体左侧卧位,头部附于低枕;左手虎口贴于左侧耳垂下,大拇指位于耳垂后方凹陷中,其余四指并拢放于耳前头侧;右手横穿胸前,掌心置于靠近左肘下方处,撑于床席上,五指张开;双腿稍稍向前弯曲,自然呼吸(用鼻腔吸气,用口腔呼气),闭目宁神,安静放松。 第一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腰脊。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缓缓伸直双脚,至极点髋部前倾,同时双脚微微后摆,感受脊柱呈伸展平直状态。维持片刻,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共18次。 第二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右胁肝区处。上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弯曲双脚,带动脊柱微微后凸,至双膝接近或接触右手前臂时,维持片刻,感受右胁肝区处于放松状态。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第三式:自然呼吸,意念集中于胸廓。下半身姿势稳定不变,右手出力做支撑动作,同时左手以左肘为支点,左手掌做托举动作,使头肩微微上抬,维持片刻,感受胸廓打开,肺气充满。恢复至预备式,重复动作18次。 收功:第三式结束后,改为平卧姿势,自然呼吸片刻即可。 大寒节气 谨防病从寒生 中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感受寒邪发病后,可导致肌肤收缩、汗孔不开等症状。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寒邪入侵后主诉身上不出汗,很难受,到处去寻找出汗的方法。 阳气受损,人体可能会出现阳虚阴盛的寒证。寒邪侵袭肌表,就会出现怕冷等感冒的症状;若是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就会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若心肾阳虚,就会出现手足冰凉等。 此外,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失去阳气推动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如颈椎痛、关节炎等。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瘀血阻滞,从而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 西医也认为: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此外,冬季因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尤其老年人口渴感觉差,血液会因缺水致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也容易形成血栓,增加脑梗死和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 再者就是冷空气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支原体感染的患者也会明显增多。 大寒时节,白天的平均相对湿度一般低于50%,加上北方室内采暖,室内的湿度常常只有30%左右,干燥的空气无疑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症状。 御寒护阳气 大寒节气,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四肢关节均处于寒凉状态。此时养生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 大寒时节应早睡晚起。早睡可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养阴气。 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或下午,应多到外面晒晒太阳。重点晒头顶、后背等部位。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是所有阳气汇聚的地方。 防止寒邪入侵,最主要的就是御寒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围巾等,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故此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扰动阳气。因此,还应注意调摄精神,避免过喜或伤心,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降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要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尽量避免晨起过早锻炼,因为冷空气容易刺激气道,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易侵入发病。还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孕妇、65岁以上老年人或具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以提前注射流感、肺炎等疫苗,减少感染机会。 大寒饮食攻略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 大寒时节宜吃温和苦 大寒饮食依旧以温食为主,大寒时节还是比较严寒的,饮食方面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红苹果、鸡肉、牛羊肉、白菜、油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而且感冒多发,多吃蔬果还能抵御感冒病毒的侵袭。生姜、花椒、肉桂等辛温食物可以温阳散寒,对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以适当吃一些。大寒时节,还有一个重要的日子——腊八,一些人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麦仁饭,麦仁、羊肉,加上少不了的花椒,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 冬天本身就严寒、风大和干燥,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厚油腻的食物,再加上室内干巴巴的暖气,很容易上火。所以,大寒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另外,还要清清肠胃,适当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楂、柚子、粥等。 进补开始减少 大寒时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以顺应季节的变化。平日可多食用一些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等。 其次,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量。 大寒饮食还应重视补充热量。植物的根茎是蕴藏能量的仓库,多吃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红薯、山药、土豆、南瓜等,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大寒时节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大寒这时候就不要大补特补了,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要逐渐开始向清淡饮食转变。进补的时候,可以添加一些利于生发阳气的食物,如煮牛羊肉的同时,加入一些白萝卜、白菜等,适应大寒向立春的过渡。早上还可以适当喝些人参汤,带动阳气的生发。 不过,药补要注意饮食禁忌。体弱、气虚的人吃人参等补气的药物时,不要吃生萝卜。进补期间,避免喝咖啡和浓茶,以免补品里的有效成分被分解,不要吃大蒜、辣椒等辛辣食物,否则会降低药物的功效。现在,有很多药物都制成了药酒,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病和怀孕的人群,切记不要服用。 大寒苁蓉粥,从容过冬 在这个节气里,肉苁蓉是值得推荐的佳品。肉苁蓉又叫肉松蓉、地精、大芸等。中医认为,肉苁蓉性温,味甘酸咸,入肾、大肠经。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等属于肾精亏虚的病症,或者女子带下、血崩等属于肾气不固的病症,以及精血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症状。 除治疗用药外,肉苁蓉也可以用于配制药膳。《药性论》认为它可以“益髓,悦颜色,延年”,明代医家常用它调养老年血虚、长期便秘的病人。但需注意的是,肉苁蓉属于温性之品,又有滑肠功效,胃弱便溏、阴虚火旺的人应当慎服。另外,以肉苁蓉制膳,建议浸泡、清洗干净,甚至可以先煮烂过水,以去细沙杂砾,避免影响口感。下面介绍两道适合大寒节气的肉苁蓉药膳,供大家品尝。 苁蓉粥。取肉苁蓉30克,葱白2根,生姜15克,粳米适量。将肉苁蓉浸泡后反复清洗干净,切成薄片;葱白洗净切成细段;生姜洗净切丝。粳米淘洗后,加入肉苁蓉、生姜、葱白、适量水,煮至粥烂,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温补脾肾、升阳散寒的功效,特别适合体虚、容易受风寒邪气侵扰的人。 肉苁蓉乌鸡汤。取乌鸡500克、肉苁蓉20克、淮山30克、枸杞10克、茯神20克、陈皮5克。乌鸡洗净,焯水后切块。上述药材冲洗干净后,与乌鸡一同放入煲中,加2000毫升凉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再煲约90分钟,加适量精盐调味即可。有滋补肝肾、调胃健脾、理气安神的功效,适于肝肾不足、脾胃失调等病症,如神疲虚弱、腰酸乏力、纳食不香、气虚便秘、失眠不安等病症。 随着大寒向立春过度,人体阳气逐渐外行,应忌食黏硬、生冷的食物,宜多吃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 来源:人民健康网

就是降不下来?这些误区让你的血糖直逼红线

图片来源:Pixabay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用药误区 误区一 诊断为糖尿病就用药 实际上,对于新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没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代谢紊乱不太严重,可以先试着进行基础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和运动、生活规律、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同时接受糖尿病知识的教育等,观察1~2个月左右。若经过这些措施处理后,患者的血糖能够得到控制,就可以继续坚持非药物治疗;如果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患者血糖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就应考虑选用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误区二 该用胰岛素而不用 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能不用就不用,对使用胰岛素有一种抗拒心理。其原因有三:一是把是否使用胰岛素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认为注射胰岛素表明病情严重。其实不然,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目前主张尽量早用胰岛素。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而且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是担心用胰岛素会引起不良反应,如会出现低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其实,导致出现低血糖的原因多是由于胰岛素使用不恰当。注射胰岛素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相关的医师联系,进行调整。三是认为使用胰岛素会产生依赖性。其实胰岛素并非终极治疗办法,对于大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存在撤不掉的问题。另外,从费用来讲,使用胰岛素有时比口服降糖药更便宜且效果更好。现在提倡的“休息疗法”就是早期用胰岛素,一两个月后停用,改用口服降糖药,再配合运动、饮食等方法治疗。 误区三 不控制饮食 部分患者服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改用胰岛素后血糖控制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于是不再控制饮食。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胰岛素降血糖的机制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中被利用或者以糖原或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果不控制饮食则会导致体重增加,所需的胰岛素也相应增加,所用的胰岛素的注射量就不得不增加,容易进入恶性循环。 误区四 口服降糖药选择不当 导致患者药物选择不当的原因,主要是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不清楚,并受价格、广告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肥胖患者选择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儿童患者选择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选择使用双胍类降糖药,有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选择使用口服降糖药,都是不恰当的选择,应该尽量避免。患者应在医师和药师指导下选药用药。 误区五 不区分服药时间 不同种类的口服降糖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每种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求,不能一概饭前或饭后服用,否则,不仅达不到应有的降糖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须在饭前服用的降糖药物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能促进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应该在餐前30分钟服用;须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的药物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等),因其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减少并延缓吸收,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等)为克服胃肠道反应可在进餐时或饭后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六 合用同一类口服降糖药 部分患者认为只服用一种降糖药物控制不好血糖,就想当然地再增加几种口服降糖药物一起服用,以期达到一个“累加效应”。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口服降糖药有多类,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如果不弄清楚药物的具体种类及相互作用,就盲目地增加口服药,有可能不但不会增加药效,反而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应当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误区七 服药跟着感觉走 部分患者由于惧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遵医嘱,降糖药物能不吃就不吃,能减量就减量。等到自己感觉不舒服或进食较多时,或者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时才临时加药,过后又恢复常态,这种吃吃停停的做法,是糖尿病治疗中的大忌。目前,治疗糖尿病只能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生活饮食上的调理控制病情,因此,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并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 误区八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药物,其药效的发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不少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就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药)服至半个月到1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如果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到糖尿病门诊随诊,接受专业医师和药师的指导,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注意观察影响自身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并了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合理用药,避免走入误区。另外,控制饮食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何种治疗,饮食控制都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治疗原则之一。 为了您的血糖 运动别太用力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运动能降血糖。可是有一些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却发现,运动后血糖不但没降下来,反而升高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当血内胰岛素浓度降低,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时,人通过运动,可以加强肌肉对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运动还可提高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葡萄糖的利用效率,减轻β细胞的负担,纠正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带来的糖代谢紊乱。 正确运动才可主动降糖 运动强度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强度运动以利用脂肪为主,中等强度的运动可明显降低血糖,高强度运动的主观感受是非常疲劳。为确保锻炼有效,我们一般会建议患者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如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不能连续两天不运动)。 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快节奏舞蹈、有氧健身操、慢跑和游泳等。但是有些患者会觉得做高强度的运动更有利于降低血糖,所以就自行加大运动强度。殊不知,过于强烈的运动会导致血糖不降反升。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强度过大还有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合适的运动强度对血糖的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动强度较大时,运动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强度较小时,则适当延长运动持续时间。 如果运动前血糖就已偏高(如空腹血糖>16.7mmol/L),表明自身胰岛素缺乏较严重。这时再去运动,会加重胰腺的负担,使胰岛素缺乏加剧,细胞不能利用血液中的糖来提供能量,会代偿性的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以及运动强度,是不可随意的,而是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律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减轻体重,提升幸福感。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老龄化等。近年来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其中之一。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睡眠时间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呈U字形曲线,正常人睡眠时间是7~8小时,多睡和少睡都会影响血糖,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少睡。睡觉时间短的人患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其中,每晚睡眠时间小于5小时的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睡眠时间有7~8小时的人高46%。睡眠过少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包括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抑制胰腺功能,使胰岛素分泌减少。与此同时,睡眠不足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紊乱,致使体内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参与人体代谢调控和能量平衡的激素有很多,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瘦素(Leptin)和胃饥饿素(Ghrelin)。瘦素能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睡眠不足时瘦素的峰值、平均水平、波动幅度等都明显减少。胃饥饿素水平升高,进食增多,从而使脂肪合成增加,促进胰岛素抵抗。 多睡。“睡懒觉”同样可以引起血糖发生改变,研究表明多睡容易导致肥胖、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减少及基础代谢降低等,进而引起了血糖紊乱。 开灯睡觉。长期开灯睡觉不仅会影响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褪黑素在夜间的作用时间。褪黑素分泌下降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因此要想避免糖尿病,除了注意饮食以外,还要保证睡眠,对于长期睡眠不足或贪睡等不良习惯应给予更多关注。 哪些人要强化降糖 “强化降糖”是当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引起颇多关注的一个名词。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介绍,所谓“强化降糖”是指应用强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使患者的血糖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理想水平且代谢紊乱得以纠正的治疗方法,包括选用适当剂量的胰岛素、联合使用多种口服降糖药以及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用等多种方法。这种看起来十分有效的疗法却并不适合所有的糖友。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各种可怕的并发症,由此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降低血糖可能会减少这些并发症。国内外做了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降低血糖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明显减少。然而,导致糖尿病死亡的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中风等),在降低血糖后并无明显变化。李全民教授说,曾有研究将新发的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强化降糖,B组仅常规治疗,几年后A组也恢复常规治疗,但比起B组糖友,进行过强化治疗的A组糖友各种糖尿病并发症都明显减少,证明强化降糖好处很多。另有由美国国立卫生院进行的一个1万余参与者的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降糖后,其死亡率反而高于普通治疗人群。深入分析显示,强化降糖之所以导致死亡率增加,是由于这些参与者患糖尿病时间较长,血糖一直没有得到较好控制,很多人已经并发了心血管疾病。这样的患者再进行强化降糖治疗,结果就不甚理想。 由上述两项临床试验可得出这一结论,强化降糖并非对每位糖友都足够安全,在强化降糖之前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并发症和伴发病等情况。李全民教授表示,以下6类人群需要强化降糖治疗:1.新发的糖尿病;2.持续高血糖的非肥胖患者;3.不能控制的体重降低和高血糖;4.口服降糖药失效 的患者;5.口服药及饮食不能控制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6.起病较急、症状明显、体重显著减轻、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友。这些患者宜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和高血糖状态,从而减轻对β细胞的早期糖毒性作用。 以下4类人群一般不考虑强化降糖治疗:1.高龄糖友;2.儿童糖友;3.已经患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糖友;4.存在未察觉的低血糖症的糖友。这部分人群低血糖风险较高,对其强化降糖只会弊大于利。 来源:人民健康网

体检前 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这三件事

图片来源:微博 图片来源:Pixabay 主讲人:广东省中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医师 李小燕 又到年初了,不少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体检。但是,体检项目众多,到底应该查什么,体检前应该注意什么?有不少老人一头雾水。 体检到底查什么 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检查,医生可以依靠这些基本检查的直观数据,判断多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一般检查,也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检查,有些人还会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项目,这类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有无贫血、感染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可早期发现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检查、超声检查,可提前发现是否出现脂肪肝、胆囊结石或肾脏结石等。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增加甲状腺B超、甲状腺功能检测、骨密度以及消化内镜检查,查肿瘤标志物;50岁以上人群增加心脑血管方面的检查,比如心脏彩色B超检查、颈部血管彩超、多普勒检查;6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颈动脉椎动脉检查,还需注意进行与高血压、糖尿病的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相关的检查项目等。 有吸烟史的男性需要查胸片或肺部CT。如果患有前列腺疾病,可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和前列腺B超检查。 女性的妇科检查项目有妇检、白带常规检查、电子数码阴道镜、液基薄膜细胞学检测(TCT)、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等。《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建议,45~69岁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70岁以上的女性每2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糖尿病、中风、冠心病、乳腺癌、结肠癌等有较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这类疾病的患病史,应增加与之相关的体检项目。 体检前,从衣食住行开始 体检前的准备,简而言之就是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衣,要图方便。体检前应准备穿脱方便的服装、鞋袜,方便进行各项检查。体检当天,最好不要化妆,以免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勿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以及隐形眼镜,不要穿有扣子或金属饰物的内衣,以防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食,要懂清淡。民以食为天,体检前的饮食要特别注意。体检前3~5天,老人的饮食可以保持正常,不要饮酒,喝浓茶、咖啡或食用高脂肪、高蛋白类食物,尽量以清淡的素食为主。体检前一天的22点后应禁食禁水,保证空腹10~12小时。 住,要充足睡眠。体检前要放松,建议体检前3天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对体检结果造成影响。 行,要尽早。如果有采血项目,时间最好在早上8点~9点,最迟不要超过10点,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最好在体检日当天早上10点前赶到医院,进行空腹抽血检查。 体检中,要讲究顺序 体检中,首先要讲究顺序,一般来说体检顺序为:空腹抽血检查—空腹彩超(肝胆脾胰)检查—喝水吃饭补充能量—完成剩余检查。 放松心情好沟通。体检时,不要紧张,主动告诉医生真实的病历资料及自我身体状况或感觉,以便重点检查、综合分析和评估。如果有不愿意检查的项目,请及时与医务人员说明。体检过程中,有问题要及时与医生交流,不要擅自更改项目,也不要怕麻烦或害羞而遗漏任何一项检查。 特殊检查要了解。妇科检查或经阴道彩超检查,仅限于已婚或有性生活的女性。月经期间避免做妇科、尿、便常规及经阴道彩超检查,待经期后再补检。 留取标本应注意。留取尿标本时,需要保持外阴清洁并只留中段尿标本(即尿液排出1/3后开始留取尿液样本,应避免女士的阴道分泌物、男士的前列腺液和精液混入),以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做大便常规、潜血检查,可事前用洁净干燥容器留取好24小时内的大便标本;如果大便有黏液或血液,应注意选取黏液及血液部分,以便给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温馨小贴士助力。抽血后请按压针孔5分钟以上,切勿揉搓,以免造成局部皮下血肿;肝胆脾超声需空腹进行;膀胱前列腺、子宫附件超声检查前,要多喝水,使膀胱充盈,尽量避免排尿。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等慢性病患者体检时,注意携带药品备用,完成特定检查后及时服药,避免意外发生。 体检结束后,耐心等待体检结果,待结果出来后,仔细阅读,重视异常的体检结果,及时咨询医生, 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复查或治疗。每年的体检档案妥善保存, 以便前后对比或与其他的健康资料进行对照。 一般来说,常规体检应每年进行一次,个别异常的项目按医生要求及时复查。 体检有三个禁忌 忌体检前贸然停药。采血要求空腹,但对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者来说,应区别对待。如果高血压患者每日清晨服降压药,才能保持血压稳定,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患者应按常规服药后再测血压,医生也可对目前的降压方案进行评价。服用少量降压药只会对化验结果产生很轻微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害怕服用降压药对体检结果的影响。对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体检而干扰常规治疗。 忌随意舍弃检查项目。体检指引单内设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包括针对恶性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 其中,一些检查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诊,对40岁以上受检者直肠肿物的发现尤为重要。有些受检者因怕麻烦或害羞,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如果受检者已有病变,可能会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忌忽略重要病史陈述。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据此制定干预措施,对疾病的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有的受检者抱有一种“疾病只能靠查出来,不能靠说出来”的心理,不告诉体检医生。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前,必须搞清楚其高血压病的发病时间、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等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意见,包括加减用药剂量、调整用药品种等,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来源:生命时报

寒冬户外好帮手 但这两类人千万别用暖宝宝!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董正邦 寒冬,户外活动者贴上“暖宝宝”,能瞬间暖和很多。可是,由于使用不当,医院出现不少被“暖宝宝”烫伤的病例,那么冬季如何正确使用它呢?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暖宝宝”里含有铁粉、木粉、活性炭、食盐、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氧气的作用下发生放热反应,最高温度可达62℃,平均温度也在52℃,可持续发热12小时。很多人把“暖宝宝”直接贴在腹部、脚底等处,但“暖宝宝”最好贴在大衣内侧或内衣外侧,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睡觉时也不能贴,否则容易导致低温烫伤,使皮肤发红起泡。 暖宝宝并非每个人都适用。第一,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贴在子宫部位会导致子宫收缩,严重的甚至导致胎儿畸形或流产。 第二,糖尿病患者神经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凉,多喜欢采取各种方式取暖,如暖宝宝、热水袋。这些方式虽然简单方便,但患者对温凉痛觉等感觉迟钝,一不小心就会烫伤,且患者本身抵抗力差,创面很难愈合,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来源:生命时报

什么!屁股上没肉 易得糖尿病?!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萧忠彦  英国《太阳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流行病学专家发现,那些由于基因原因导致臀部不会储存多余脂肪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苹果型身材与患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但这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与这种体型相关的特定基因,以及风险增加背后的潜在机制。 研究人员考察了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等大型研究中的60多万名参与者的基因图谱。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组特定的基因变异,它们分别管控臀部和腹部脂肪,从而增加腰臀比。 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基因决定有些人无法在臀部储存多余的脂肪。这就意味着,具有这种基因组成的人会优先将多余的脂肪储存在肝脏、肌肉或胰腺中,或者将脂肪和糖以循环的形式储存在血液中,而其中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导致更高的患病风险。在普通人群中,有更多比例的人患有家族性局部脂肪代谢障碍,其特征是无法在手臂、腿部和臀部堆积脂肪,因此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会更易发展成糖尿病患者。 来源:生命时报

防三高降血糖 养生不妨多给家人吃它们

图片来源:Pixabay 多吃绿叶菜,少得脂肪肝 众所周知,多吃果蔬,特别是绿叶蔬菜有益健康。《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吃绿叶蔬菜对预防脂肪肝至关重要。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研究员马蒂亚斯·卡尔斯特罗姆博士及其研究小组给一组小鼠喂食高脂肪高糖食物,使其脂肪肝风险增大。之后给部分小鼠补充硝酸盐(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硝酸盐),结果发现,这些小鼠发生脂肪肝的风险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还对两种不同人体肝脏细胞展开了培养研究,验证了小鼠实验的结果。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补充硝酸盐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压降低,胰岛素水平改善。之前有研究显示,来自蔬菜的硝酸盐有助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身体耐力。 研究者表示,体重超标和饮酒过量是导致脂肪肝的两大主因,治疗脂肪肝目前尚无有效药物。这项新研究表明,多吃绿叶蔬菜,增加硝酸盐的摄入,有助于减少肝脏中的脂肪堆积,可降低脂肪肝、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风险。 喝橙汁有助改善记忆力 英国科学家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喝橙汁可以使老年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大脑反应时间提高近10%。 研究小组要求37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每天喝500毫升(约两杯)橙汁,持续8周。参与者(年龄在60岁~81岁之间)的脑功能明显改善。科学家将这一结果归功于被称为类黄酮的化学物质,认为其有助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辅助治疗。 研究发现,食物中的类黄酮可以保护脆弱的神经元,增强现有神经元功能和促进神经再生,从而改善或扭转与衰老有关的记忆障碍,提高动物和人记忆、学习和一般认知能力。有文献报道,研究者对2574位中年人随访研究13年发现,高黄酮摄入量可提高记忆力,特别是情景记忆。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纯化物黄芩素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而柚苷素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长期记忆水平。它们通过调节涉及记忆过程的细胞和分子结构对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每天一两麦片粥,预防糖尿病 瑞典查尔默斯科技大学和丹麦癌症协会的一项联合新研究称,每天食用50克全谷物(黑麦、燕麦、小麦等谷粒的胚乳、胚芽和麸皮)能起到预防2型糖尿病的作用。 研究人员选取5.5万名丹麦人的健康数据资料。研究开始时,这些人的年龄在50~65岁之间,在随后15年的调查期内,超过7000人患上了2型糖尿病。研究人员首先统计参试者每日全谷物总摄入量及全谷物食品类型(黑麦面包、燕麦粥、什锦粥等),然后将数据与丹麦国家糖尿病登记簿的统计资料结合,做梳理分析。结果发现,全谷物食用量最高的人群(每天至少摄入50克全谷物,相当于一小碗燕麦粥或一片黑麦面包),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例最低,食用量越少,患病比例越高。具体来说,每天吃一两以上全谷物的男性患病风险比完全不吃的人低34%,女性低22%。 研究人员表示,多吃一些全谷物是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饮食方法之一。另外,喝咖啡、少吃红肉也同样可以起到作用。 三高人群多吃萝卜皮 “冬吃萝卜赛人参”,萝卜又成了大家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对于萝卜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吃,从而将其丢掉。我想提醒大家,萝卜皮营养丰富,尤其适合三高人群食用。 除了维生素和矿物质,萝卜皮还富含果胶、槲皮素、异硫氰酸酯类等活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有助调控血脂、血糖和血压,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此外,异硫氰酸酯类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萝卜皮最好生吃, 能留住更多的活性成分,比如凉拌萝卜皮、腌萝卜皮、糖醋萝卜皮等。 萝卜皮做菜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打算做凉拌萝卜皮,就把皮削得厚一些,上面带一层萝卜肉,拌出来的菜好看也好吃;第二,凉拌前,把萝卜皮放入冰水中浸泡30分钟,有助去除异味,使其口感更脆,如果没有冰,直接放清水也可以,效果稍差些;第三,用盐提前把萝卜皮腌制一会儿,口感更好;第四,萝卜皮最好一次吃完,吃不完的一定要用密封的盒子盛装后放入冰箱,以免给冰箱带来难闻的气味。 每天一把南瓜子,护牙又护脑 南瓜子又名白瓜子,是一种常见的种子类坚果,营养丰富,还有很高的食疗价值,每天吃一把南瓜子,对健康有多种好处。 预防牙龈萎缩。人上了年纪,牙龈容易萎缩,这与牙龈中磷的流失有关。中国注册营养师于仁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南瓜子富含磷和维生素E等对牙龈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常吃可预防和改善这一现象。 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脑血管。南瓜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植物甾醇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维生素E能减少脂质氧化、避免胆固醇附着于血管上,使血液畅通;泛酸、烟酸能帮助脂质代谢、促进血液循环,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 降血压、稳定情绪。南瓜子富含泛酸、烟酸、钾元素,可缓解心绞痛、辅助降低血压。此外,所含维生素B1和维生素E也可以稳定情绪、缓解失眠。研究发现,南瓜子是能让人心情舒畅的食物之一。有些人心情不好时热衷于吃甜品,这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而吃南瓜子有助于对抗压力和消除低落情绪。 南瓜子虽好,但不宜过量食用,每天一小把为宜。因其脂肪含量较高,热量易超标。胃肠不好、容易胀气的人食用过多会引起消化不良、腹部闷胀等肠胃不适症状。需要提醒,虽有研究发现南瓜子有一定降血糖的作用,但仍不建议糖友大量食用,因其脂肪含量高,食用过量会增加热量和脂肪摄入,不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饮茶可降低骨折住院风险 2万余人骨密度数据研究发现,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骨密度更高。同时,根据45万余人的长期随访数据发现,每日饮茶能降低因任意骨折导致住院的风险,饮绿茶者以及饮茶超过30年的个体发生髋骨骨折的风险也降低。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近期分别在《Nutrients》(《营养素》)和《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国际骨质疏松症》)上发表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的最新科研成果。该研究为中英合作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系列研究之一。 论文责任作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吕筠教授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骼健康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既往研究提示,在绝经女性中,饮茶对骨密度有保护作用,但缺乏男性的相关证据。同时,既往研究提示饮茶能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仍缺乏中国人群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证据。 研究人员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重点专项资助,利用项目,在重复调查的20643名中国成年人的跟骨骨密度数据发现,在女性中,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有长期饮茶习惯的女性的骨密度更高。进一步分析茶叶冲泡量与骨密度的关系,每天茶叶冲泡量<6g者的骨密度高于从不饮茶者,但喜饮浓茶者(茶叶量≥6g/天)的骨密度与从不饮茶者没有差别。人们担心茶叶中的咖啡因会增加尿钙流失,导致骨质疏松。但是在当前这个女性人群中,研究人员并未观察到饮浓茶者的骨密度低于从不饮茶者。在男性人群中也暂未发现饮茶与骨密度存在关联。 另外,研究人员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募集的453625名成年人平均随访10年的数据发现,与从不饮茶者相比,每日饮茶者因任意骨折住院的风险降低12%;对于髋骨骨折住院,饮绿茶者的风险降低了20%,饮茶超过30年者的风险降低了32%。饮茶对骨折入院风险的保护作用在男性和女性中基本一致。随每天茶叶冲泡量的增加,未见骨折住院风险有进一步的降低;但也未观察到喜饮浓茶者有增加的骨折住院风险。 吕筠认为,该研究结果除了提示长期饮茶对骨密度的可能影响外,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即饮茶可能改善个体一天的注意力和警觉性,从而降低发生严重伤害的风险。 果干加坚果,有助降血糖 很多人认为,水果干和坚果不适合当零食,尤其是对想控制血糖以及能量摄入的人来说,把水果做成水果干后,糖分大大提高,甜味变得浓郁,果干太甜,坚果油脂多,大家望而却步。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营养与分析实验室进行了相关试验,探究水果干升糖指数;并探究将部分米饭替换成水果干以及水果干搭配坚果后对餐后血糖的影响。 试验方法:研究者招募11名符合要求的健康受试者,给他们吃3类测试餐,每次试验测试一类测试餐的一种,每两次试验之间相隔至少一天,直到吃完所有搭配。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完全一样,3类测试餐如下: (1)分别摄入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和米饭。碳水化合物均为50克。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等量(25克)碳水化合物的葡萄干、苹果干、枣干、杏干。 (3)在(2)的基础上,每种果干加米饭的测试餐再加30克巴旦木。 每次受试者食用完后测其空腹及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水平。 试验结果:1.水果干的升糖指数没有米饭高:4种水果干的升糖指数分别为56,43,55和56,米饭是81。 2.将一半米饭换成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果干,升糖指数分别为77,65,77和75仍没有米饭高。 3.将部分米饭换成果干后,再多吃一把巴旦木,不仅升糖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分别为54,60,52和64,而且餐后4个小时的血糖波动幅度也变小了。 结论:1.食物的升糖指数与其本身的甜味并无必然联系。2.为改善一餐饭的口味,少吃几口米饭,换成两口水果干,不会引起血糖上升。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一把巴旦木,还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分析:果干糖分虽然浓缩,但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抗氧化物等也同步浓缩,坚果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植物甾醇和多酚等,对于保护血管和调节血脂有一定作用。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加拿大新食物指引将推出 这个不再建议饮用!

■■据闻果汁将被剔除出《加拿大食物指南》之列。 星报资料图片   本报综合报道   加拿大卫生部正在制定的新版《加拿大食物指南》将在今年较后时间推出。根据目前透露的资料,其中一项改变是不再建议饮用果汁,即使是100%纯天然果汁也不行。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实施了数十年的《加拿大食物指南》,一直将半杯100%纯果汁等同于一份水果或蔬菜,纳入每日平衡饮食中。但据加拿大卫生部发言人表示,新的指引是建议将白开水作为首选饮料,以帮助减少糖的摄入量。   反对喝果汁的专家认为,即使是一杯天然果汁中也含有过多的糖。一方面是因为,一杯果汁中含有的糖比普通人吃整个水果时吃的要多。例如,百事公司的Tropicana就标榜其1,700毫升的纸盒中,含有16个橙的果汁。   果汁业反对:国民蔬果摄取量不足    另一方面,人体对果汁中的糖的消化不同于水果。因为整个水果含有纤维,可以减缓糖的代谢。但当在没有纤维的情况下喝果汁时,就会出现胰岛素飙升,当人的血液中有过多的胰岛素循环时,这就是糖尿病的先兆。另外,纤维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让人有饱腹感,而果汁则不会。事实上,果汁还刺激了食欲,而纤维则会抑制食欲。   但营养专家对新的加拿大食物指南的意见也有分歧,果汁行业也正在努力向政府游说。   加拿大果汁委员会发言人在受访时说,加拿大人不会过度消费纯天然果汁。加拿大成人及儿童和青少年,尚未达到水果和蔬菜的最低建议摄入量,而纯天然果汁可以在帮助满足日常营养需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事实上,拟议的新食物指南实际上反映了现有的消费者行为。据市场情报机构Mintel统计,2011年至2017年间,加拿大的果汁消费量下降了15%,消费者已经走在了前面。

自测健康有九招 在家就能预防疾病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萧忠彦 很多疾病都是悄然产生,但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蛛丝马迹。近日英国《每日邮报》总结了9种你自己在家也能完成的检查,以预测疾病。 1.测颈围预测糖尿病风险。保加利亚索非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发现,颈围比腰围能更有效地预测糖尿病风险,尤其是对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用卷尺来测量脖子的周长,如果女性超过36厘米,男性超过39厘米,就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些人要加强对血糖的监测。 2.嚼饼干预测体重增长。把一块普通饼干放进嘴里,开始咀嚼,并同时看着计时器。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糖,供身体消耗能量。有些人的淀粉酶数量是其他人的50倍,所以他们更容易分解碳水化合物。如果超过30秒后才出现甜味,说明你不能很好地代谢碳水化合物,就应少吃些米饭、面包等主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3.脚踝颜色检测静脉曲张。近半数静脉曲张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炎症可能会发生在脚踝的血管里,从而使皮肤颜色变暗。如果你发现自己一侧脚踝皮肤的颜色比另一侧深,或有深色斑块,那么该侧腿部可能有隐藏的静脉曲张。 4.弯腰够脚趾检测患心脏病风险。日本国立健康营养研究所发现,身体柔韧性差的中老年人,其动脉较为僵硬,周围的血液流动就会减少,包括心脏。坐在地面上,保持后背挺直,尝试用手指去触摸脚趾。如果你超过40岁且够不到脚趾,那么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上升。 5.窗框试验检测视力。从房间的对面看门框或窗框。先只用右眼看(用手掌盖住左眼30秒),然后只用左眼看。如果你看到窗框的直线变得弯曲,要警惕老年性黄斑变性。 6.脊柱卷曲检查坐骨神经。坐在椅子上,让下巴垂到胸前,把背卷起来。双腿在身前抬起,膝盖伸直;最后,把脚趾拉向身体的方向。缓慢做这个动作时,如果感觉到疼痛请立即停止,它说明您的坐骨神经很可能有损伤。 7.吃甜玉米检测肠道健康。甜玉米很难消化,因而可以借助它检查肠道转运时间,即食物通过身体需要的时间。食物通过结肠所需的时间越长,有害细菌降解产物就越多,就会损害肠道细胞。此外,如果转运时间较长,肠道细菌会以肠道的保护性黏液层为食,而黏膜层较薄的肠道容易受损。单独吃一大汤匙甜玉米,或把它作为一顿饭的一部分,并留意第一粒谷物出现在粪便中所需的时间。理想情况应该在12~48小时之间,时间较短可能是营养吸收不良,较长可能要检查肠道。 8.踮脚检查房颤。找到手腕处的脉搏,尝试用踮脚的方式站1分钟。如果脉搏加速可能是房颤前兆,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9.脚趾挠痒查神经。脱掉鞋袜,平躺。让亲友用食指触摸你的每个脚趾1秒钟,按顺序依次是:右大脚趾、右小脚趾、左大脚趾、左小脚趾、右中脚趾和左中脚趾。当你有触觉时,告知“左”“右”。这项测试对糖尿病患者很重要,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如果能感觉到5~6次触摸是好的迹象;如果少于5次,需要看医生。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小伤口大问题 不小心你可能被截肢!

图片来源:Pixabay 足病诊疗师会检查鞋子是否夹脚及利用三维足部扫描分析足部问题,因为微细的事项都会影响到患者双脚健康 作者:文乐轩 糖尿病是都市人群中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不少糖尿病患者往往忽略脚部护理,糖尿病患者较一般人更容易出现足部病变、伤口不能愈合,严重时需要截肢,所以患者控制好血糖水平外,更要保护双脚,今期由养和医院足病诊疗师陈家伦讲解糖尿病人足部护理。 ▲养和医院足病诊疗师、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名誉临床助理教授 陈家伦 小伤口、大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由头到脚不同系统都有机会出现并发症,例如眼睛、心脏、肾脏,还有双腿。养和医院足病诊疗师陈家伦解释:“最常见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足部问题,一开始只是轻微的创伤,然后伤口受到糖尿病病情影响而不能愈合,继而发炎和细菌感染,最终有可能变成俗称的‘烂脚’,需要截肢。” “糖尿病患者的足患常见有四大问题,第一是他们的脚部感觉不及正常人,会有麻木感,对痛楚、温度、压力等感觉较弱,称为周边神经病变,其次是血液循环变差,主要会影响伤口感染和无法愈合,例如剪趾甲造成的小伤口、胼胝(俗称枕)、使用鸡眼药水和胶布刺激弄伤皮肤、倒甲等导致伤囗不能正常愈合。下肢血液循环有问题的患者有机会在走路时反映问题,例如有间歇性跛行,即是无法长时间走路,很短路程便觉得双脚很累及不能动,再者脚的结构亦有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什至变形,还有双脚的皮肤和肌肉都变弱,同时又会影响到筋腱、皮肤和关节的柔韧性,使步行时步态不正常。”陈家伦说。 足病诊疗师的角色 正因为糖尿病患者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脚部溃疡,因此护理患者双脚需要不同范畴的医护团队合作。 陈家伦表示,针对糖尿病患者其实现在临床上已不是只着重治疗,单纯治疗并不足够,因为脚部有损伤的糖尿患者,当中有五分之一人士的伤口有机会受感染,严重时需要截肢,但是截肢亦不表示康复,因为患者肌肉较弱或伤口不能自然愈合等问题,某程度亦会影响病人存活率,截肢后的糖尿病人近半活不到五年。 因此预防比事后治疗更为有效,足病诊疗师可为糖尿病患者足部健康好好把关。 ▲糖尿患者很多时候忽略双腿健康问题,患者应定期进行并发症检查 陈家伦指出:“足病治疗师会掌握患者脚部问题的情况,而且会为患者进行定期的糖尿病并发症检查,并按照患者不同的病情转介其他专科医生,例如血液科可以处理血管栓塞或血液循环不足问题、骨科处理伤口感染,甚至进行外科手术。同时足病诊疗师亦会顾及细节,譬如检查鞋子,需要时可以用鞋软垫和其他器具来减轻压力点挤压关节问题,教导病人正确的足部日常护理,进行伤口的清创治疗等等。”陈家伦强调对于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愈是微小之处愈是重要。

缺钙不可小觑 钙的这几个克星你知道吗?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 石浩强 当人体缺钙时,轻则会引起抽筋、腰酸背痛、注意力不集中,重则导致骨质疏松,诱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这时就应当考虑补充钙剂。 补钙是预防、弥补钙质缺失的基础措施,但补钙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最好不要与下列富含纤维素、草酸、脂肪酸、咖啡因等成分的食物同服,否则补钙功效大打折扣。 纤维素不但可以吸附钙离子,其糖醛酸残基还可以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少钙的吸收。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主要为一些谷类,如玉米、大麦、小麦、燕麦等。 草酸可以与胃肠道中的钙离子络合,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从而降低钙质的吸收。富含草酸的食物有菠菜、苋菜、竹笋、茭白、洋葱、雪菜、空心菜、毛豆等。吃这些蔬菜时先在温水里焯一下,可去除草酸根离子。 一些富含油脂的食物在体内可分解成为脂肪酸,而脂肪酸可以与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皂化物,随粪便排出,导致钙吸收减少。因此,补钙时不宜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咖啡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对抗疲劳,多存在于日常饮料如咖啡、可乐、茶中。在兴奋神经系统的同时,咖啡因还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经尿排出的钙量也会同步增加,体内的钙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引起骨质的流失。临床上有相关报道表明,较高浓度的咖啡因可以显著增加骨折、骨质疏松的风险。此外,咖啡因还会减弱成骨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发挥作用,进而影响钙质的吸收。 虽然牛奶可以补钙,但其与钙剂不宜同时服用,否则可能会形成凝块而影响吸收。一些药物如四环素、喹诺酮、异烟肼等,会与钙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不仅降低钙的吸收,也会影响这些药物本身药效的发挥,应当避免同时服用,可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 最后提醒大家,补充钙剂最好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推荐用法是一天3次,每次补50毫克的钙,而不要一天1次,1次吃下150毫克钙。如果是咀嚼型的钙片,应尽可能嚼碎,并多喝水,以增加钙剂的吸收。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血糖为什么降不下来?这些误区要注意

图片来源:网易 作者:刘龙诞,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一些糖尿病患者在按时服用药物情况下,血糖依旧得不到下降,多数情况可能是以下五个原因。 饮食控制不当 如果糖友有按时服用药物,但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好饮食,就会让血糖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 控制饮食并不只是不能吃糖分高的食物,在日常还要避免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只有每天计算好自己摄入的总热量,并且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才能够配合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运动量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消耗患者身体内多余的热量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患者在平时没有坚持运动,就容易让脂肪和热量堆积在身体内,容易让糖友的血糖一直持续上升。 情绪影响 情绪和糖尿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多变的时候,会容易让身体的升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激素等分泌增加,这样就会导致血糖出现上升。 应激状态导致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发热,或者一些严重感染以及外伤等疾病时,或者是女糖友处于怀孕期间或是月经期间,也会让身体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让血糖不能下降。 用药不当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让自己的血糖快速下降,在使用药物时会自己增加药量,而当使用的药量过多的时候,就会让血糖降得比较快,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让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让血糖出现反跳,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使用过量的降糖药就会让血糖持续升高。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加国越来越多少年儿童患二型糖尿病 根源还是在于肥胖

资料图片 资料来源:加拿大国际广播电台(RCI) 二型糖尿病,本来是一种成年人的病,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和儿童也患上了。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魁省目前大约有10%的少年和儿童被列为肥胖,而20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是2%,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肥胖大流行的后果,就是儿童患上二型糖尿病的人数大增。 众所周知,年龄增加、运动量减少、超重或肥胖,都是导致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20年前这种病仅局限在成年人,现在则成了老幼皆病。 一型糖尿病与遗传有关 蒙特利尔大学儿童医院,设有一个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预防中心,比龙(France Biron)是中心的协调员,她在接受CBC采访时说,造成儿童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肥胖与二型糖尿病之间确实存在直接联系。 CBC指出,儿童患一型糖尿病,通常与遗传有关,儿童患二型糖尿病,则与超重和生活方式有关系。 医院的儿科内分泌专家亨德森(Melanie Henderson)医生说,二型糖尿病患儿不断增多,这真的令人非常担忧。 她说,如果看一下美国的数据,5年内检测到的有糖尿病先期症状的少年和儿童,增加了80%以上。 糖尿病预防中心的协调员比龙称,现在的少年儿童,生活方式经常是久坐不动,打游戏,上社交媒体,这是能够解释儿童们患上二型糖尿病的因素之一。 她表示,在一个人的身体中,进来的能量需要与出去的能量平衡。她称,应该让孩子们动起来,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已经表明,糖尿病会影响一个人的寿命。 宜注意饮食及多做运动 朱诺医生是蒙特利尔心心脏病研究所的心脏病专家。他说,现时青少年中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多于一型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因为很多人肥胖,食品中附加糖所带的卡路里过高。 比龙指出,少年儿童运动量不够;此外,家长们往往因为工作太忙而并没有时间在家里做饭,带着孩子出去吃快餐,吃垃圾食品。比龙说,家长应该尽量在家里做饭,这才能监控入口的东西,减少糖和盐,为孩子们提供健康的食物。 蒙特利尔大学儿童医院的糖尿病的中心诊所已经存在了近8年,该诊所计划协助有5至17岁少年和儿童的家庭改变生活习惯,改善孩子们的健康状况。

早餐喝什么最健康?来杯咖啡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网上图片 有些为了减肥、或偷懒,就不吃早餐,但根据最新发表的一项结果显示,早餐一定要吃好,而搭配喝咖啡最健康,不止可以预防肥胖,还可以预防二型糖尿病。 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年会近日在柏林召开,咖啡科学信息研究所在会中发最新的研究成果。《自由时报》报道,根据研究报告指出,由丹麦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的一项高达118万人的大型研究结果,咖啡可以将二型糖尿病风险降低25%、有助于预防炎症,热量可以刺激新陈代谢和增加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化;而苦涩味的咖啡所含的抗氧化成分及其保护作用,最好的饮用量约在每天三至四杯咖啡,男女皆宜。

最新研究:孕妇贪吃面食 孩子患糖尿病风险高

(图片:视觉中国) 麸质是存在于多种谷物中的精华物质——谷蛋白,它具有弹性,能给面食带来“劲道”的口感。面条、馒头、包子、蛋糕、面包、披萨、意面等常见面食中麸质含量都比较高。丹麦、冰岛和美国科学家近日发表的一项联合研究称,女性在孕期少吃这些面食,孩子日后患糖尿病的风险会降低。 研究人员对6.4万名孕妇进行调查,发现摄入麸质最多的孕妇(每天约20克,相当于13片面包),生下1型糖尿病孩子的风险为0.52%,该概率是麸质摄入最少女性(约7克)的两倍。 研究人员认为,遗传基因仍是导致1型糖尿病的首要原因,但准妈妈饮食中的麸质或可引发孩子新陈代谢系统炎症,导致该病风险升高。英国糖尿病协会研究联络官员露西·特雷尔表示,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人类基因和一系列环境因素如何共同起作用,影响1型糖尿病发病。 来源:生命时报

高糖环境改变癌症基因 糖尿病人患癌风险大大提高

甜食。网上图片 糖尿病和癌症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几率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此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癌症学会(ACS)在ACS官方刊物《临床医师癌症杂志》上就正式发表了《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原发性2型糖尿病可以... 糖尿病和癌症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杀手,糖尿病患者患癌症的几率已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此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癌症学会(ACS)在ACS 官方刊物《临床医师癌症杂志》上就正式发表了《糖尿病与癌症共识报告》。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原发性2 型糖尿病可以增加几种常见癌症(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发病风险。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施扬/石雨江教授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发现糖尿病造成的高糖环境影响抑癌基因的活性,从而导致癌症风险的增加。研究不仅揭示了糖尿病与癌症之间确实存在着传导通路,还指出,部分糖尿病治疗药物也能有效地降低部分癌症暴发的风险。 石雨江团队经实验发现,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之下,高糖环境最终会破坏5-hmC(一种表观遗传新标志物)表观抑癌修饰的生成。表观抑癌修饰变少了,患病风险自然大大提高。另外,研究发现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通过一系列过程可对肿瘤生长达到抑制。 检测血糖。网上图片 研究团队发现,少摄入糖分,保持体内血糖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对防治部分肿瘤有着积极作用。此项研究也将为更多临床研究和预防癌症药物的开发奠定基础。 另外,根据预测的2025年糖尿病和高BMI(身体质量指数)患病率与2002年相比,估计女性和男性的相关癌症比例平均将分别增长30%和20%以上。因此,还需要采取更迅速的行动控制肥胖和糖尿病,从青少年开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保持健康的体重。 来源:保健时报、复旦大学官网

只吃水果当作正餐 糖尿病人血糖飙升

■医生指许多人因水果太好吃,因而当作正餐,造成血糖不稳。加通社资料图片   现年76岁黄姓男子一向患有糖尿病,因天气闷热没胃口,连续4天以水果代替正餐,导致身体倦怠、拉肚子,就医检查发现他的血糖飙到870mg/dl,住院一周重新调回胰岛素控制范围。 黄姓男子的遭遇,说明如果只吃水果当正餐,糖尿病患者血糖随时飙升,这是必须正视的情况,以免影响了正常疗程。中央社报道,台湾丰原医院新陈代谢科医师林正修表示,许多人因为水果太好吃,当作正餐来吃以致造成血糖不稳须就医情形。为了有效控制血糖,食用当造水果还是适量为宜。营养科代理主任郑秀英也说,糖尿病患者正常的水果量是一天2份。 据台北卫生福利部丰原医院新陈代谢科医师林正修今天表示,黄姓男子患有糖尿病,平常规律服用药物控制胰岛素,他以为吃水果不会影响血糖,把水果当正餐吃,造成身体出现脱水、倦怠、拉肚子,血糖也飙到870mg/dl。 林正修指出,如果拖延入院就医,恐怕导致酮酸中毒影响生命安危。黄男住院一周,重新调回胰岛素控制范围,正常人血糖饭前80-120mg/dl、糖尿病患者饭前120mg/dl以内、饭后160-180mg/dl。 易因血糖飙高而威胁生命 林正修指水果并不能当正餐食用,因水果的果糖进到体内,会增加肝脏的胰岛素阻抗,肝细胞接受到胰岛素的讯号后,就会抑制肝脏的葡萄糖产出;肝细胞对胰岛素有了抗性,就会持续生产葡萄糖,使得血糖上升,患有糖尿病的人容易因血糖飙高而威胁生命。 郑秀英就表示,糖尿病患者正常水果量是一天2份,例如5颗荔枝为1份、八分之一片的凤梨(菠萝)为1份、一根小香蕉为1份。可挑选两种水果在同一天吃,一天假定吃了20颗荔枝等于吃了一碗饭量,血糖也会跟着飙升。 林正修认为,许多人因为水果太好吃,当作正餐吃造成血糖不稳就医情形,为著有效控制血糖,当造的水果还是适量为宜。本报讯    

空气污染导致糖尿病?全球一年320万此类病例

空气污染。网上图片 据英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7月1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指出,2016年,空气污染导致全球320万新发糖尿病病例,占总数的14%,新研究是首批量化烟雾弥漫的空气和糖尿病之间联系的尝试之一。 由汽车和工厂排出并通过大气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细微颗粒物质,以雾状物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使人呼吸困难。此前就曾有研究指出,空气污染与心脏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关。 在最新研究中,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70万名没有糖尿病病史的美国退伍军人的数据,以评估他们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这些人被追踪平均时间为8.5年。研究人员还利用全球糖尿病风险研究数据,以及美国环保署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空气质量数据,从全球范围,创建了分析暴露于空气污染与罹患糖尿病之间关系的方程式。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的《柳叶刀行星健康》杂志上报告称,新数据显示,空气污染要为2016年全球约14%的新发糖尿病病例负责。遗传、体重、活动水平和饮食等因素也会影响人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有4.22亿人患有Ⅱ型糖尿病,而1980年患者人数为1.08亿。 当然,每个国家的情况并不一样,巴基斯坦、印度等是污染程度较高的国家,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糖尿病的患病率也相对较高。 来源:科技日报

不要忽视糖尿病神经病变

▲当糖尿病情进入中后期,便可能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 撰文:陈旭英 设计:林彦博 糖尿病是慢性病,早期通常没有任何病征,就算发现病情后因通常没有出现不适,很多患者都忽视病情,采取佛系态度处理:不服药,不控制饮食,缘份来了,就会好!事实是当血糖水平高企,身体所有器官被高血糖浸润,机能会渐渐受损,当有一天出现并发症时才知事态严重!糖尿病神经病变便是其中一个常见糖尿病并发症,一旦出现,神经已受损,难以挽救……   如果发现患有糖尿病,阁下会如何面对?三十八岁的康女士,乖乖听从医生指示,服降血糖药,并少吃最爱的雪糕,不再每天饮多忌廉多糖的冻咖啡,每天运动半小时。半年下来,血糖基本上控制在正常值。 男士对于糖尿病,似乎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大约三、四年前我验身时发现血糖超标,糖化血色素(HbA1c)在六点七至七之间,有少少高,医生要我服药,但我服后好像没有什么效果,血糖都是差不多,没有下降,其后决定用自己方法控血糖……” 刘先生说。刘先生所说的方法,是勤力做运动,跳社交舞,同时见中医师,服用中药调理,数年来一直安好,没有不适。在这段期间,由于没有再见西医,所以亦没有验血糖。直至年前,双腿开始出现痹痛,初时,他还以为与牙齿有关。     “那段时间我刚好接受植牙手术,术后要服抗生素,我见中医时有提及,医师便说可能是抗生素的关系引致脚痹痛……” 刘先生说。然而当抗生素疗程完结后,刘先生的脚痹痛没停止,而且越见严重。 “我在是晚上睡觉时才痛,平日走路时反而没不适。脚痛也实在难受,其后我去见骨科医生检查,却发现骨骼一切正常,未能查出我脚痛的原因。后来我发现香港养和医院有复康科,有美国电反应诊断专家以电生理方法检查神经功能,可以处理痛症复康,于是致电查询,之后见了周医生,详细问完病历再做电生理检查,确定我有糖尿神经病变, 而当时我的血糖值, 已经达十三度!” 刘先生说。 刘先生由发现糖尿病直到出现糖尿神经病变,只是短短数年,可见漠视糖尿,后果可以很严重!   周边及自主神经病征 香港养和医院复康科专科周志平医生说,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高血糖可以损害身体的神经纤维,因为高血糖会干扰神经传送讯号的能力,同时削弱了毛细血管的血管壁,影响它提供氧气和营养予神经纤维。” 糖尿神经病变可以有很多不同方式呈现,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周边神经病征,患者通常是双脚开始麻痹、疼痛,亦有人是手部首先出现痹痛;有些病人没有手脚麻痹症状,而是一开始便出现第二类的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中,以周边神经病变最常见,最先受影响的是脚和腿,其次是手和前臂。病征包括:麻木或感觉疼痛的能力下降;有刺痛感、烧灼或电刺激的感觉,晚间时病征可能会更明显,刘先生便属这一类。 患者亦会在行走时感疼痛;皮肤极端敏感,例如接触床单也可以导致痛楚。此外患者肌肉会无力,行走困难。由于足部的末梢神经迟钝,患者容易有足部溃疡、感染等问题亦不自觉,小部分患者甚至有关节变型、行走困难等情况。 自主神经系统是指控制心脏、膀胱、胃、肠、性器官和眼睛的神经系统。控制心脏的神经受影响,血压会不稳因而容易晕眩;而消化系统即控制肠胃神经受影响,患者可能会肠胃蠕动缓慢,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吞咽困难、便秘、不受控制的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两者的组合;泌尿系统受影响的会尿频、尿失禁或排尿不清,亦会容易有尿道感染;排汗系统亦会出现问题,会出汗过多或减少出汗。 男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女性可能有阴道干涩;因为无法控制血压和心跳速率引致体位性低血压即在转换姿势时头晕眼花,甚至昏厥等。 肌肉萎缩 疼痛乏力 第三类是神经根和神经丛病变。周志平医生说,这类会影响臀部、大腿或小腿的神经,也被称为即糖尿病性肌肉萎缩,或近端神经病变。 “这情况在二型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较常见,症状通常集中在身体的一边,但在某些情况下,症状亦会蔓延至另一边身。这种情况的特点是:突然和剧烈的大腿臀部疼痛、大腿肌肉软弱和萎缩、坐着时难以站起来、体重下降等。” 周说。   第四类是单发神经病变,这类可能会影响面部、躯干或腿部的神经。症状视乎哪一根神经受影响,如眼睛神经受影响,患者眼睛可能会难以对焦、重影或眼睛后感到疼痛;如面部神经受影响可能会有单侧面瘫;如腿部神经受影响则会有小腿或足部疼痛、大腿前侧痛;躯体神经受影响可能有胸痛或腹部疼痛等。 “单发神经病变可以非常突然地发生,最常影响是中老年的糖尿病人。虽然单发神经病变可以引起剧痛,幸好大多不会造成长期问题,通常在症状出现后数星期或数月内会有改善。” 周医生说。 另外腕管综合症亦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引发,症状包括手指或手掌麻木或刺痛,最常影响之范围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手指和手掌乏力,致物件从手中掉下。 神经测试及肌电图 如出现糖尿神经病变病征,要及早求诊。周医生说,由于病人常见有双脚疼痛病征,很多时会见骨科医生,他提醒如本身有糖尿病患者,宜见内科医生、内分泌专科或熟悉神经情况的复康科医生,安排进行神经传导测试可以确认病变。   周医生引述病例,一名有糖尿病多年的病人,因跌倒受伤而入院,检查时发现他双脚瘦弱不堪,明显出现糖尿病性肌肉萎缩,为他进行神经传导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y)及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后,确认有糖尿病神经病变。 另一位因糖尿而有肾病洗肾十多年的年长病人,去年底因双脚无力跌倒而腰椎受伤,经骨科医生诊断后认为腰椎毋须做手术,只需卧床休息便可,但病人双脚疼痛又无力,无法动弹,并感觉双脚正在溃疡中,转介见周医生,结果发现双脚都有肌肉萎缩情况,双膝及脚踝反射消失,手掌肌肉亦有萎缩,进行神经传导测试及肌电图,发现四肢都有严重的周边神经线病变,确诊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治病征控血糖 治疗糖尿神经病变,复康科首先需以神经传导测试及肌电图以确定病情,其后处方治疗神经痛药物以控制疼痛,如有垂足就需要度身订造矫形器,站不稳就需要提供助行器如手杖;亦要控制好血糖,以免病变加厉。当处理好病征及控制好血糖后,就要帮病人强化肌肉及体能。 病人的神经线如已损坏,有训练可以改善吗?周医生说,这视乎哪种神经病变,如有单条神经病变,物理治疗能改善病情。在治疗时,医生亦会为病人定下短期可达到的目标,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当短期目标达到,病人才有动力去为下一个目标努力。 像上述两位病人,经周医生处方止痛药物,并由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控制好血糖,之后安排复康运动,目前已回复活动能力。 而刘先生在周医生处方神经痛药物后,病征已受控;之后遵从内分泌及糖尿科专科医生指示,乖乖服药,目前血糖已回复正常。 “很多病人因怕一旦服药就要终生服用,故不肯开始,这是错误观念。服药的目标是严控血糖,如控制不住就有机会有心脑血管病变、肾衰竭、神经病变和失明的风险;这些风险放在眼前但不予控制就迟早出事。” 周医生说。   血糖过低 无法感知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以导致以下更严重的后果: 1. 截肢: 超过一半的非创伤性下肢截肢手术,是由糖尿病并发症引发。 2. Charcot关节: 由于神经损伤恶化所致,通常在下肢发生,患者关节感觉丧失、关节肿胀及不稳定,甚至关节变形。 3. 休克: 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患者会有颤抖、出汗、心跳加速等征状,是由于患者血糖过低。但自主神经病变可能会干扰这个能力,血糖过低都没有征状。因为血糖过低可以突然休克、死亡。 要避免出现并发症,最重要是及早发现糖尿病情及严格控制血糖以减低并发症风险。肥胖人士较容易有血糖过高问题,周志平医生建议身高体重比例(BMI)达二十五以上之人士,应定期检查血糖。

想不到! 很多人的视力是被糖尿病“偷”走的

网上图片 眼前总是模模糊糊、看东西扭曲、颜色暗淡、视野出现盲区……这些都是眼底疾病黄斑变性的症状。年龄、遗传、肥胖、三高等,都是眼底疾病高发的原因。6月6日爱眼日,眼底疾病需要关注。 目前,全球约有2.85亿人视力受损,其中2.46亿人有低视力(严重或中度视力障碍);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发达国家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年龄相关性黄斑水肿(AMD)是导致视力下降的第三主要原因,也是发达国家排名第一的未被治疗疾病。  糖尿病是如何“偷走”视力的?  在健康的眼睛中,晶状体将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即眼睛的感光部位。视网膜向大脑传送信号,大脑讲信号转换为图像。黄斑区是视网膜中对光线特别敏感的区域,是您用于中心视力的区域,可让您看到清晰细腻的细节。这是DME所形成的部分。  黄斑区被微血管包围,微血管将氧气输送给黄斑,并将废物运走。然而,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高血糖和高血压可以损伤这些血管。受损的血管会渗出液体和蛋白质,它们会积聚在黄斑周围区域,导致黄斑增厚、肿胀并受损。这就是所谓的DME。  随着黄斑隆起并受损,中心视力变差。在这种情况的前后,新血管也可能开始形成,进一步导致视力下降。  中国有超过1亿人患有糖尿病。眼底病专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前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指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是7.6%。截至2015年,中国DME患者已突破540万;预计2040年,中国DME患者将达到750多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视力损害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全球老年患者视力不可逆性损伤的主要原因。而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预计老年人数目将以每年500-800万的速度增加,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病人数亦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nAMD是中国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危险因素有很多,年龄和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吸烟、日晒、肥胖、高血压、新血管疾病以及胆固醇水平等则是可改变的。  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组组长许迅教授介绍,黄斑是人体正常的眼底结构,是眼底视网膜最重要的部分,起到精细视觉的作用,包括光觉、形觉和色觉。DME和nAMD最重要的病因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和黄斑水肿,造成患者视力严重下降或者致盲,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健康。  “抗VEFG药物所针对的就是这些因子,通过注射,药物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达到恢复正常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陈有信教授解释。  需要提醒的是,药物并非万能。血压、血脂、肾功能等全身指标的控制,对于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一边治疗,一边还在大鱼大肉,完全不控制,那就加大了治疗的难度。”陈有信教授说。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