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23:25:47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高血压

盐和高血压有什么必然联系?

■ 高血压患者到医院检查时,都听到过医生这样一句嘱咐:“饮食要清淡,少吃盐。” 网上图片 星岛日报讯 上世纪60年代,有一项著名的“跨国研究” - 纳入爱斯基摩人、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居民、美国和日本人群(摄盐量由低到高),比较这四种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结果显示饮食最清淡的爱斯基摩人高血压患病率最低,而日均20克盐的日本人高血压患病率最高! 如此看限盐和少吃盐对预防高血压似乎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相信任何去医院量过血压的患者,也都听到过医生这样一句嘱咐:饮食要清淡,少吃盐。有些人“不管不问” 只听医生的安排;有些人不以为意,认为盐只是最普通的调料,怎么会跟疾病扯上关系;还有不少人则会多问一句:“盐”跟“高血压”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 为什么吃盐多了容易患高血压? 对于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我们今天详细介绍一下。 盐,化学名称叫做“氯化钠”。人吃了盐之后,盐在体内溶于水并分解为钠离子和氯离子。这两种物质(也被叫做“电解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人体是由无数个细胞构成的,细胞内外都有细胞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做填充。钠离子和氯离子存在于细胞外液里,与其对应的钾离子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当人体长时间摄入过多的盐之后,细胞外液的钠离子显著增多,好比往一杯咸水里又加了一大把盐一样,水变得更咸了(浓度更高了)。问题也就来了…… 细胞外液的浓度升高之后,其中的钠离子会在细胞内外液浓度差的压力下涌入细胞内液中,细胞本身也因为钠离子的进入而变得肿胀。细胞肿胀后体积增大,由细胞构成的血管腔自然也就变得狭窄了。 细胞肿胀还有一个坏处在于,会促使小动脉壁对血液中的缩血管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反应性增加,因此容易发生小动脉痉挛。血管一痉挛,其灵活性和延展性就会变弱,直接导致全身各处细小动脉的阻力增加;细胞外液的浓度升高之后,机体为了稀释细胞外液会调动更多的水分进入细胞外液,这样一来浓度下去了,但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水钠潴留 - 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心室充盈量和输出量也增加。 简言之,盐摄入太多后,一方面血液总量增加了,一方面血管通道变狭窄了。就像更大体积的水要通过更细的管道,水压(血压)自然也就升高了。 上文讲述了高盐饮食后氯化钠对血压的影响,这是一种生理机制,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但是不同的人群对盐的敏感度并不相同,比如摄入相同的盐量,有些人血压只是稍高,而有些人会明显升高。我们把人对这种“高盐摄入”特性引发的高血压称之为“盐敏感性高血压”。 对盐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即使白天血压高,到了晚上也会下降10%左右;而对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无论白天还是晚上,血压几乎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准。 我们都知道长期高血压会对人的心、脑、肾等脏器造成损害,因此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容易恶化,这是因为这类患者几乎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遭受着高血压的攻击。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大约有50%的高血压患者和25%的正常人表现出“盐敏感性”,但是不同种族、地区和年龄人群中亦有很大差别,比如北方人群明显高于南方人群,老人明显多于年轻人,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多于体重正常者。 当然,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相同之处在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盐敏感性”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远期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也会高于“对盐不敏感”的高血压患者,因此需要额外注意。盐,还是少吃一点吧!

遵照新标准 中医固本抗高血压

● 高血压已属极普遍都市慢性病,为防患这 “隐形杀手”,专家指大众应根据去年修订的血压新标准,防患未然。 文:黄日新 部分图片:星岛图片库 下周六(5月12日)是国际高血压日,此症已属极普遍都市慢性病,由于高血压成因众多,加上早期征状极不明显,很多个案确诊时血压已上升至很高水平,更严重的是引发了并发症。为防患这 “隐形杀手”,专家指大众应根据去年修订的血压新标准,防患未然。 肝肾不足易诱发 据美国心脏协会去年修订的新标准,当上、下压达130mmHg、80mmHg就属于高血压,虽然大中华区不少地方仍未跟随这新标准,但这无疑是个新警号,为防患未然,大众以此作为防病指引,对健康实百利而无害。若长期不理会或没察觉血压高问题,可引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如中风、心肌梗塞、心衰竭、动脉瘤(如主动脉瘤)及外周动脉疾病等重症,高血压也是慢性肾病的起因之一,即使是轻度的血压升高也能缩短寿命。 高血压早期没有明显病征,有些人感到头晕、目眩、耳鸣便误以为患上高血压,其实这些征状大多与高血压无直接关系。高血压主要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约九成高血压患者属原发性高血压且成因不明,一般与遗传、性格有关。继发性高血压主要由其他疾病或身体变化引起,如肾病、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和肥胖等,而肾脏疾病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 注册中医师麦超常(上图)说:“高血压成因于中医学临床上主要为肝阳上亢及肾阴虚导致较多,中医学极讲究如何预防疾病,故要预防高血压,首要是养好个人体质,若出现肾虚现象,就应服用补肾食材,那高血压出现的机会自然可大减。”   饮食宜清淡为主 医学上已确定高血压跟很多不健康生活因素有关,当中包括吸烟、饮酒及常食肥腻食物等,令血液浓稠度较高。另如吸收太多糖分,血管亦容易硬化,以上均为引致高血压成因。   麦超常说:“只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常运动、控制体重、稳定情绪、早睡早起、戒烟及戒酒等,已可大大减低高血压出现机会。一般主张以清淡饮食为主,刺激性如过辣或煎炸的食物尽量少吃,要注意每餐不要吃得太饱,大约七分饱就足够了。若是高血压患者,过咸及煎炸食物就绝对不能吃。” 在日常生活习惯方面,麦医师强调“首要多做运动及早睡”,他又提醒要小心注意防患感冒,因为很多高血压患者于感冒时,血压都会上升至高水平。   中西合治效果更佳 如何治疗高血压,中西医学方法大大不同,西医以控制病情为主,故一般需要长期服药,麦医师说:“临床上我曾有不少中年病者是中西药一起服用,而且渐渐地减服西药,最后完全不用吃西药及中药,血压也处正常水平。” 可是,中西药同时服用会否有问题? “其实只有部分中药及西药不适合同时服用,而内地亦早已有中西药合治病人的丰富临床经验,且治高血压西药与大部分防治高血压中药都是全无冲突的,只要事前给医师了解正在服用哪些西药,基本上中西合治此症是安全可靠的。” 常见用作降血压中药有天麻、钩藤、杜仲及桑寄生等,麦医师不建议自行服用天麻及钩藤,他指要按个人体质选择那种药材适合病情,而杜仲及桑寄生药性较平和,服食后不会对体质有太大影响,加上成人一般于三十五岁左右,就开始有肝虚肾虚现象,故具保肝肾作用的杜仲及桑寄生,大部分人都可用作日常养生保健之用。另血瘀也是导致高血压重要成因,血瘀是指血液浓稠度过高,令血液流动性下降,若形成血栓可致血行不畅等心血管疾病。乳香、莪术、黑木耳及田七等均可将血液稀释,减少其浓稠度,是活血化瘀的常用中药。   严控盐分 吃含钾食物 营养师应对高血压病之方法,基本上与中医相近。   注册营养师陈玉仪(上图)认为,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盐分吸收,如少吃腌制食物、罐头、薯片等,由于钾有助控制血压,而红薯、香蕉、薯仔、冬菇及芹菜等都含丰富钾质,故应常吃,惟肾脏较弱人士要小心食用量,因这类人士较难排走体内的钾,若积存体内便会影响心脏,有机会引致心律不整,故不宜进食太多含高钾食物。 恒常运动 稳定情绪 陈玉仪又建议,高血压患者宜多进食助降血脂和血压的食物,包括豆类、蔬菜和瓜果类等。亦可适当补充抗氧化的健康食材如含维他命C、E的食物,例如芒果、果仁等,并应减少总脂肪和饱和脂肪摄取量,以及保持日常饮食能摄取均衡营养。运动是另一甚为有效帮助控制血压方法,“以降血压为目标的运动,应以小至中量带氧运动为主,不但可扩张毛细血管,更可改善情绪,有利降低血压,当中以散步、慢跑及游泳等,都属不错的选择,长者则可选择太极及气功等运动。” 陈玉仪称。

高血压患者应吃什么

■ 高血压患者吃什么好?常吃这几种食物有帮助。网上图片 民以食为天,高血压患者除了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进行适量的运动以改善身体状况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日常的饮食习惯来改善身体状况。那么,哪些食物适宜高血压患者? 1.高血压患者宜多食含钾食物。 在我们食用的蔬果中,含钾的蔬菜有:西葫芦、鲜蘑菇、番茄、芹菜、小豆、黄豆等以及许多我们常见的绿叶蔬菜。水果有:猕猴桃、凤梨、柿子、橘子、香蕉、梨、苹果、西瓜等。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多食用这些蔬果,因为它们中富含的钾能缓冲我们日常食用的钠。因此,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用的新鲜蔬菜应不少于8两,水果的摄入量应为2至4两。 2.高血压患者宜多食含钙食物。 许多医学专家对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建议为,多食用并坚持每日摄入含钙食物,经认证含钙食物能使至少60%的高血压患者出现明显的降压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含钙的食物种类十分多,主要有:豆制品、乳制品、鸡蛋、海带、骨头汤、核桃、沙丁鱼、黑木耳、芝麻酱、虾皮等。故,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要多使用这些食物。 3.高血压患者应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量。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使用如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海鱼,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延长其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防止患者出现中风。 此外海鱼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可增加微血管的弹性,进而防止血管破裂,这防止高血压并发症起到一定的作用。

女子腹部剧痛第二天便去世 医生:这种病冬季高发

前几天,海宁的赵女士(化名)像往常一样,在单位上班,突然间她的腹部开始剧烈疼痛,痛得她连话都说不出来。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赵女士就因病去世了。赵女士,今年45岁,发病当天,她突然剧烈腹痛,趴在桌上休息了好久都没能缓解,最后甚至痛到无法行走和说话,家人情急之下直接将赵女士送去了医院。经检查,赵女士被确诊为患了“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到左右大腿髂动脉的血管,也就是说从赵女士的心脏到大腿根部的主动脉,都已经撕裂了,撕裂长度足足有半米多!但是由于“主动脉夹层”手术风险极高,赵女士拒绝手术治疗。短短一天都不到,赵女士就不幸去世了......竟然还有如此凶险的疾病,在短短一天内就突然夺走了赵女士的生命?记者就此病,特意咨询了海宁市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的朱医生,朱医生说“主动脉夹层”被称为人体的一颗“不定时炸弹”,如果没有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一旦主动脉破裂大出血,患者常在数分钟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0%!而且,刚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时候,患者自己往往没什么感觉,可能只会有点头晕。但是作为全身血液的输送主干道,主动脉内部的血流冲刷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在血液不断地冲击下,夹层会越来越严重,一旦破裂,大量血液一下子涌出,最严重的后果就来了。朱医生说“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症状,一般都是突发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严重的可以出现心衰,晕厥,甚至突然死亡。多数患者同时伴有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这些人更容易患“主动脉夹层”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患“主动脉夹层”呢?朱医生说“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往往原本患有某些疾病,比如马凡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或者正处于妊娠期等。但是最常见的还是高血压患者,几乎所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存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现象。而且,原本“主动脉夹层”的发病高峰年龄是45岁〜70岁。然而由于现在生活习惯的改变,高血压人群逐渐年轻化,“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也趋于年轻化,目前报导最年轻的病人只有13岁。朱医生说,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或者即便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也有很多人因为症状轻微就选择不吃药。殊不知,在血压的高高低低中,最先受损害的就是主动脉。朱医生也提醒大家,由于最近天气寒冷,低温的刺激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会进一步导致主动脉的脆弱。所以,“主动脉夹层”现在正值高发期!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记住这些01高血压患者一定要进行长期,规律,严格的血压监测。坚持服药,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02避免突然的血压波动。瞬时血压剧烈波动是导致“主动脉夹层”的一大诱因,高血压人群应避免可能导致血压瞬时波动的行为,比如激烈的情绪变化,具有冲撞性的运动,坐车时也要佩戴安全带。03一旦出现背痛等症状,不要犹豫,尽快去医院接受相关检查,排除重症的可能性。早期的诊断与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方法。04许多高血压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同时还可能患有其他疾病。所以在用药时,也要及时和医生咨询。因为有些药物本身是有治疗效果的,其他患者可以使用,但高血压患者却要慎用。来源:钱江晚报C08

降压药不是想换就能换

■ 在高血压用药中,盲目的频繁换药是不可取的。网上图片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心急的高血压患者,为了血压快速降下来而频繁换药,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 在高血压用药中,盲目的频繁换药为什么不靠谱?又有啥后果呢?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规律地服药,这样药物才能产生持久、稳定的降压效果。而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完全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则需要时间。 下面来看看几种常见降压药的作用时间: 1. 以氨氯地平为例,这是一类直接舒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的药物,一般在连续服药7至8天后,才会产生稳定的降压效果。 2. 缬沙坦这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而达到降压目的的药物,一般在连续服用2至4周 后,才会产生最大的降压效果。 3. 贝那普利是另一类通过抑制血管紧张而降压的药物,即使它的作用时间比较快一些,也需要2至3天才能达到稳定的降压效果。 另外,每种药的作用机制不同,也就决定了副作用的不同,如果一时“心急”盲目地频繁换药,也就意味着频繁遭受不同药物的副作用,还起不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实在是得不偿失。 对于高血压用药,药师建议: 1. 要让医生尽量详尽地多了解病情,并开具最适合的药物,减少频繁换药的几率。 2. 应尽量规律服药,并与您的药师保持联系,了解各种药物的“脾气秉性”,解决在服药期间遇到的,包括副作用在内的任何问题。 3. 请对您的药保持一点耐心,它们些时间让它们拥有一次证明自己“靠谱”的机会。

中国1/3成年人患病5%病情得到控制

中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有将近2亿人,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患有高血压,但这其中只有不到15%的患者会得到治疗,又只有大约5%的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团队最新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当地时间10月25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Lacent)连发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最新研究。调查样本涉及170多万人,是迄今为止中国覆蓋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调查报告。高血压病几乎没有迹象和明显症状而被普遍忽视,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控制不利是引发脑卒中(中风)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而目前中国每年死于中风者人数占死亡人数的20%,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蒋立新团队的其中一篇论文调查来源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从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31个省开展了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设备,统一质控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累计筛查35-75岁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70万人,平均年龄为55.6岁,其中女性居民占59.5%。调查揭示,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高血压检出率为37.2%,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22.9%。同时,在22.9%也就是不足1 / 4的治疗率情况下,患者治疗往往也不太有效或合适,控制率仅5.7%。统计显示,在接受治疗但未有效控制的这部分高血压患者中,81.5%的人都只采用了一种药物,这或许可以用来部分解释病情控制率低。另外,教育水平低,收入少,年龄轻,以及男性患者的血压管理情况更差,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蒋立新团队在“柳叶刀”上同时发布的第二篇调查报告,则是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降压药物,是首次全国范围内的降压处方药调查。这一调查也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质量的综合评价“项目的一部分。研究集中于四种不同类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以及农村地区的诊所。研究样本中共计3362家全国范围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位于城市,其余的82%位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农村地区的诊所分别占6%,11.9%,8.4%和73.6%。论文中提到,2009年年发布的中国新医改方案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称其为医疗体系的“守门人”。新医改还引入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是适应中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这一目标要在2020年之前达成。研究团队复印了过去一年的药房药品存储记录单和门诊处方等十大类原始文件,集中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进行信息提取。研究发现,在所有的336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最广泛使用的降压药是钙通道阻滞剂(也称钙拮抗剂),其中最常被储备的就是硝苯地平缓释片。而各机构的降压药库存水平则不一样,8.1%的机构没有高血压药物库存,33.8%的机构有所有四类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还显示,药物获得的难易还和基层医疗站本身的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有关。乡镇卫生院最容易获得药物,而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乡村诊所和医疗站最难以获得药物。此外,只有32.7%的医疗站储备高性价比药物(指南推荐的低价药品),但这类药物在高血压门诊处方中的使用比例仅为11.2%。而高费用药物往往优先于低价药先开给患者。来源:澎湃新闻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