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10:36:10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健康知识

无糖饮料能减肥更健康是真的吗?

  无糖、低糖饮料能让众多管不住嘴又怕发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镇甜饮料过足嘴瘾的同时,又少了很多“罪恶感”,因此在追求健康体型的人群中无糖饮料备受推崇——   这个夏天无糖饮料火了,贴着无糖、低糖标签的饮料已经开始向饮料界传统“大咖”可乐、酸梅汤、冰红茶等的“C位”发起了挑战。据24小时连锁便利店便利蜂统计数据,7月饮料销售上涨25%,其中代糖水饮、高纯度果汁和中高端牛奶增速明显。毕竟在炎炎夏季,这些无糖、低糖饮料能让众多管不住嘴又怕发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镇甜饮料过足嘴瘾的同时,心里又少了很多“罪恶感”,因此在追求健康体型的人群中无糖饮料备受推崇。不过无糖饮料真的如人们心目中所想的那么完美吗?   喝无糖饮料能减肥?  真相:欺骗大脑后果很严重   “无糖饮料中的糖指的是游离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 )和双糖(如蔗糖)。”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介绍,但很多无糖饮料不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饮料还甜,这是因为添加了非糖类的甜味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代糖”。   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像我们常见的各类糖醇、甜菊糖等都属于天然甜味剂,阿斯巴甜、纽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属于人工甜味剂。“除了糖醇类的甜味剂,一般甜味剂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达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够达到与糖一样的甜度。而且其在肠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单双糖缓慢,所以引起人体代谢的变化不是特别大。”谭桂军介绍,甜味剂参与到人体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实在是太微乎其微了,因此也可以视为0热量。   正是因为0热量,让很多人觉得把含糖饮料换成无糖饮料,有利于控制热量从而实现减肥目的。那这种0糖、0脂、0热量的饮料真的是减肥“神器”,减脂减重的人可以敞开了喝吗?   对此谭桂军表示,我们在减重门诊针对减脂减重的人群给出的治疗方案里,饮料还是建议喝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这样可能不利于减重。”   “此外,把无糖饮料当水喝,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无糖碳酸饮料,长期喝会使人体处于酸性环境容易引起矿物质的流失,对牙齿也会有损伤;一些功能饮料中也会添加一些咖啡因,长期饮用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喝多了饮料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成长发育……”谭桂军强调,无糖饮料偶尔喝喝,对于减少糖摄入有所帮助,但是敞开了喝,并不提倡。   无糖饮料可以让皮肤更健康?  真相:皮肤衰老不能只让糖分背锅   “糖是加速衰老,损害皮肤的罪魁祸首”的论调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不少美妆博主、演艺明星带头戒糖、断糖。在他们强大的号召力下,不少人也开始主动戒糖,并把其视为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   这种论调的原理是,过量的摄入糖类,会加速身体的糖基化作用。当糖基化反应过量的时候,就会导致蛋白质纤维畸形和僵硬,从而导致衰老。   对此谭桂军表示,糖基化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体内时时刻刻发生着,它产生的糖蛋白对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终产物会被代谢掉,根本无需特意去抗糖。   “其实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戒糖和断糖。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强调的是减糖和限糖。”谭桂军表示,糖是我们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须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   “而无糖饮料中除了甜味剂,可能还有其他添加剂,长期大量饮用,再加上肥胖、饮食长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反而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对皮肤产生不利影响。”谭桂军说。   无糖饮料可以预防糖尿病?  真相:糖尿病并非吃糖导致   有人认为,无糖饮料完全不含糖,因此不会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人觉得,可以用无糖饮料来预防糖尿病。对此谭桂军表示,甜味剂是否会造成血糖升高,目前从临床医学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因为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所以甜味剂饮料不会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尔通过饮用这种代糖饮料来解馋或改换口味。”不过谭桂军表示,对于喝无糖饮料能预防糖尿病,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并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导致患上糖尿病。   “很多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肥胖有关。”谭桂军进一步解释,肥胖者摄入能量过多,造成机体的肥胖,肥胖会影响胰岛的功能,发生“胰岛素抵抗”。此时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岛素。久而久之,过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成胰岛素,进而导致患上Ⅱ型糖尿病。   “如果单纯地喝无糖饮料,而对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节制,长期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依然很高。”谭桂军表示,无糖并没有体现出减少糖尿病风险的优势,所以喝无糖饮料是不会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的。   谣言  无糖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会致癌   “很多无糖饮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剂,口感会很差。”谭桂军举例说,比如酸奶,纯原味的酸奶非常酸,大部分人都很难接收,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必须要添加一些甜味剂。   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剂,就觉得这种人工合成的物质会有致癌风险。对此谭桂军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导致癌症。   “人工甜味剂会不会引起癌症已经属于老调重弹的问题。”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浩介绍,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沙卡林糖精在实验大鼠上引起膀胱癌,导致美国国会立法在含有沙卡林糖精的食品标签上写上在动物身上致癌的警告,后来发现沙卡林糖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机制根本不存在于人体,因此到了2000年沙卡林糖精从致癌物名单上去掉了。   “其实能够产生甜味的物质很多,但是要真正拿到食品的‘上岗证’成为甜味剂,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测。而且对于已经‘上岗’的甜味剂,各种标准也都限定了严格的安全使用量。”王浩介绍,以阿斯巴甜为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ADI)。这个标准是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4000毫克阿斯巴甜未出现不良反应,人体上设定了100倍保险系数,4000除以100得出的ADI是40毫克的标准。这个摄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相当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可以吃2.4克阿斯巴甜,换算成蔗糖,相当于每天吃掉500克,对一般人来说远远低于安全线。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阿斯巴甜、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三氯蔗糖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国际上也有严格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在监管方面,食品生产商都被要求必须在产品的标签上注明使用了的甜味剂成分与含量,“因此在标准内食用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或食品,是没有致癌的风险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王浩说。(陈曦)(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是什么让每年数百万人免于过早死亡?

  生命在于运动。那运动对健康有何益处?又该如何运动?由英国剑桥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日前在《柳叶刀·全球健康》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或同等强度的运动组合,在全球范围内,每年至少可以预防390万40岁—74岁的成年人过早死亡,而在我国,这个数字是100多万人。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评估运动对过早死亡的影响。   不同人群适合不同强度的运动   何为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与高强度运动有何区别?   温州医科大学体育科学部副主任刘海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有氧运动、无氧运动的区别在于人运动时,能量供给系统不同。有氧运动是指人体运动时,通过心肺等机体摄取充足的氧气,将糖、脂肪等能量物质完全氧化,以提供能量,满足长时间运动的需求。有氧运动的锻炼强度可采用运动时心率监控来计算,中等强度一般是在最大心率的70%左右。即运动心率=(最大心率-运动前安静心率)/2+运动前心率,其中最大心率可用220-年龄来计算。   刘海平说,每个人的运动前安静心率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对运动强度的判定也会有所不同。而人在高强度运动时,即使体内的氧运输系统达到极限,其摄氧量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时人体内的供能系统就会转向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   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物质是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人体骨骼内本来就存有ATP,可提供1—2秒的极限供能。身体中还有CP,可以再次供能4—6秒。磷酸原供能是不可替代的迅速能源,为短跑冲刺、跳高等高强度运动提供能量。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源物质是肌肉中的肌糖原,糖酵解并不消耗脂肪。短时间剧烈活动时,磷酸原供能不足,就会用到糖酵解系统,供能之后会产生乳酸,肌肉会酸痛。糖酵解供能的代表性运动有400米跑步、力量训练等。   刘海平提醒说,不同强度的运动适合不同的人群,比如高强度运动适合经过系统训练的人以及青年人,而中老年人不适宜进行高强度运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运动伤害等问题。每个人还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运动方式,比如体形较胖的人,跑步、爬山可能会损伤膝踝关节,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   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刘海平说,运动对身体健康益处很多,比如,使心肺得到有效锻炼,增强心肺功能,让血压保持正常;提升血液中高密度胆脂蛋白浓度,维持总胆固醇正常水平,同时降低甘油三酯的水平,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加速体内新陈代谢的速率,使心率、血流速度加快并促进身体不断释放热量,体内大量代谢废物就能够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还可以让全身细胞活动起来,激活安静的免疫细胞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效提高人体抵抗病菌的能力。   一项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成果,从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分子层面,分析了运动的健康效应。   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招募了36名40至75岁之间的志愿者,在经过一晚的禁食后,在跑步机上完成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实际完成时间是6—18分钟。研究团队发现,运动后,在脂肪酸氧化方面,酰基肉碱和游离脂肪酸水平增加,这表明脂肪酸氧化被运动激活。也就是说,仅仅数分钟的运动,就能燃脂。同时,运动还促进了心脏组织和骨骼肌对葡萄糖、游离脂肪酸的吸收。研究还发现,人体在运动后,免疫系统被强烈激活,促进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分子也增加了,这些分子可能参与了肌肉组织的修复和重塑;凝血和止血因子增加,还有许多与心血管、止血相关的信号途径也变化了,这表明运动和心血管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   刘海平说,有研究表明,运动还能改善身体肌肉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改善胰岛素抵抗问题,进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还有证据表明,运动能降低膀胱癌、食道腺癌、肾癌和胃癌等发生风险。   对记忆力改善作用明显   专家表示,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热点,相关成果频现。   7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也显示,运动的老鼠以及注入了运动老鼠血液的老鼠,海马体中生长了大约两倍数量的新神经元,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区域。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索尔·维莱达说,这些发现的综合结果似乎是,运动可以通过促进肝脏释放更多的蛋白质GPLD1来改善大脑健康。随后的实验显示,GPLD1可能不会突破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大脑。相反,可能会刺激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和细胞改变,这些组织又会产生更多的GPLD1,最终导致神经递质、基因和大脑自身细胞的直接变化,从而促进认知能力的改善。   “多项科学研究发现,运动不但能使人的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还能明显改善记忆力等智力方面的能力。”刘海平说,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大脑中枢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不断地增强脑细胞的活力和大脑皮层的调节能力,使大脑思维变得更敏捷灵活,提高记忆力。运动还能防止大脑神经过度紧张,起到消除负面情绪和减轻压力的作用,运动后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改善。   有氧运动的时间不能太长   科学家分析了过早死亡人群的诱因,发现不运动占比达6.4%,与吸烟持平。除早死外,不运动还会导致发胖,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刘海平说,多年来的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运动能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此次发现运动可以预防成年人过早死亡,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适度运动的重要性。而且,在我国,适度运动每年避免了超过100万人过早死亡这个数据,更提示公众要将运动“提上议事日程”。   但刘海平表示,运动过度也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过度运动会引起脱水、贫血,出现头晕和心慌等,甚至会引发肾衰竭等问题。   近年来,学生运动时猝死的新闻时有听闻,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复学后,发生了数起学生戴N95口罩运动时猝死的事件。刘海平说,这也提示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   刘海平建议,运动前最好做个医疗体检,排查身体的潜在疾病,在血压过高、发烧或过于疲劳时,不适宜进行运动。运动时,对自己的身体也要做出评估、判断,比如感觉呼吸困难、心前区疼痛,就必须马上停下来,如果停止运动后症状还没有缓解,就要尽快就医。   刘海平特别提醒,有氧运动的时间不能太长,如果在硬地面跑步,反作用力会损害关节,要选择合适的跑步鞋等。

儿童能不能吃保健品?

  《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有着严格定义: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也就是说,经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首先应该是食品不是药品;其次,保健食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这里所指的特定人群是针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第三,保健食品是安全的、有效的。   在正常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是否需要吃这些保健品呢?对这个问题尚有一些争论。许多专家认为:正常发育的儿童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平衡地摄入各种食物,那么就可以均衡地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而无需再补充什么保健食品。但是现实却不尽人意,近期调查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9.3%,除此以外,还有缺铁、缺钙、贫血营养不良等许多问题。适量给儿童食用一些保健食品,以提高儿童的抵抗能力。保健食品中含有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和铁、钠、钙、锌等物质,对儿童成长十分有利,可补充儿童所需的微量元素和发育需求,对促进儿童智力和身体发育方面也有较大的作用。   除了健康儿童补充以外,生病后恢复期的孩子因患病导致免疫力低下,食欲减退,在其恢复期可以考虑给予一些相应的保健食品,来帮助宝宝补充相应的营养素,以达到机体的平衡。但也应注意实时监测,及时调整,不宜过分强调长时间,高剂量补充。至于含激素类的食品,对儿童来说绝不是保健品,不可滥用,否则,容易导致性早熟、矮小等不良后果。   本文由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陈津津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得了肝炎就一定会得肝癌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3.25亿人患有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每年因肝炎导致的死亡人数有140万人,其中三分之一的肝炎患者在中国。   乙型肝炎是中国最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现阶段,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感染者基数庞大,乙肝已经成为中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威胁着广大人群的生命健康。   乙型肝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几乎所有常见的肝脏病变症状均可见于乙型肝炎,例如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黄疸,可有蜘蛛痣或肝掌,恶心,厌油等,这些症状的表现也和肝脏的损害程度有关。乙型肝炎随着病情的演进,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这是中国肝癌发病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的“罪魁祸首”   乙型肝炎是一种因包膜DNA病毒--乙肝病毒( HBV) 感染肝脏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乙型肝炎的病程就是乙肝病毒和人体免疫细胞之间的你争我夺的战争,在两者的长期交战中,肝脏组织反复炎症坏死,肝脏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不断纤维化,最后逐渐形成肝硬化。      当前,全球超过20亿人曾感染HBV,HBV慢性感染者约2.4亿,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乙型肝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恰当,发生肝癌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从源头控制乙肝在肝癌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已知的乙型肝炎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注射等。   乙型肝炎与肝癌:关系密切   乙型肝炎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关率高达80%,它仅次于烟草,是第二种已知的人类致癌因素。乙型肝炎演变成肝硬化后,随着病程的进展组织坏死修复的过程中发生基因的突变,HBV的反复增殖复制,HBV基因整合到肝癌细胞基因组内,一部分患者最终引起肝癌。   肝癌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中国每年约有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数的51%,多见于中年男性。中年男性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是肝癌的高发年龄段,并且肝癌高患病率和死亡率令人瞠目,因此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乙型肝炎作为肝癌的主要病因,了解其防治方法在中国肝癌的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预防乙肝?   目前最有效的预防乙肝的途径是接种乙肝疫苗,并已被列为国家儿童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母亲为HBV阳性的婴儿, 通过注射抗-HBV丙种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可以避免乙肝病毒的垂直(母婴) 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后,必须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才能预防乙肝的感染,乙肝抗体滴度还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已经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要定期体检,筛检体内乙肝抗体的滴度。同时保证注射安全和血液安全,严防医源性传播。   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宣讲,提高预防乙型肝炎的意识,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中医讲怒伤肝,不良的情绪对肝脏有很大的损害。肝脏的工作具有很强的节律性,适当的休息,对于减轻肝脏的生理负担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都知道饮酒吸烟对于肝脏功能的损害也是很大的。注意饮食卫生,改进饮水水质,不吸烟饮酒,合理作息不熬夜,心情愉悦不生气,以上几点是生活中护肝的方式,可以使我们远离乙型肝炎,进而远离肝癌。      如何治疗乙肝?   乙肝的治疗也是防治肝癌要点,目前尚无根治乙肝的治疗方法。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两类,一是干扰素类,二是核苷(NAs) 类。慢性乙肝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应该用抗病毒药物,把乙肝病毒控制在最低水平,这样才可能预防严重的肝硬化,并降低肝癌的发病风险。   除了抗病毒治疗外,定期体检,及时了解自己体内乙肝病毒状态,高复制还是低复制,有没有出现肝功能损害以及肝硬化,还可以早期发现微小原发性肝癌等,对于繁复的检查结果,病人还是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按医嘱服药。血清甲胎蛋白检测与肝脏超声检查相结合,是目前经济使用且有效的早期肝癌筛查方法。   当然不是所有的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最终都会发展为肝癌,只有乙肝病毒反复的增殖复制,机体免疫力下降,基因水平的改变时才会发生肝癌,所以没有必要谈虎色变。接种乙肝疫苗是普通人群防治乙肝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对于已经发生乙肝的患者,及时规范的治疗是阻止病情演进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陈琴英.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措施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5):7-9. 2017,8(15):7-9.   肖开银.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0,(04):272-274. 2000,(04):272-274.    吕桂帅, 陈磊, 王红阳. 中国肝癌研究的现状与前景.生命科学,2015,27(03):237-248. 2015,27(03):237-248.   政策简报: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预防、关怀和治疗指南(2015年3月).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06):824-828. 2015,31(06):824-828.   沙花燕, 杜丽, 温亮, 等. 乙型肝炎流行动态及研究进展.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09):1149-1153. 2017,(09):1149-1153.   ...

这几种情况会增老年痴呆风险 专家提9项建议

【星岛综合报道】根据1项研究指出,脑部受伤、过量饮酒及经常暴露于污染环境中,会增加患有老年痴呆;专家提出9项建议,可降低患老年痴呆的风险。 该份研究报告的牵头撰写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老人精神病学教授Gill Livingston医生表示,已经证明不少老年痴呆是可以预防的,或可以不继续恶化至患上老年痴呆,令家庭与社会状况得以改变。 Livingston表示,所有老年痴呆病例中,有3%患者,在中年时曾发生脑部受伤,2%患者是经常暴露于空气受污染的环境中,1%是在中年时有酗酒的习惯。 鉴于全球有大约5,00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反映有大约50万人可能与酗酒有关,大约100万人可能是暴露于污染环境中,大约150万名患者可能与脑部曾受伤有关。 研究指出,预期未来数十年,这些数字将会倍数上升,到2050年,估计全球患老年痴呆的人数将达1.52亿人。 研究指出,早前已确认增加患上老年痴呆风险,最主包括中年听力损失、教育及晚年吸烟。 Livingston表示,相信很少人会了解到,患老年痴呆的最大风险包括听力损失及在中年时出现的问题。 引致患老年痴呆的较少风险因素,包括抑郁症、孤立、缺乏运动、中年高血压、中年肥胖及患糖尿病。 这项研究由28名领先老年痴呆专家编辑,报告已于医学杂志《The Lancet》发表。 加拿大老年痴呆学会研究总监Nalini Sen表示,研究提到有关的血压、饮酒量及其他健康指标等十分有用;她表示,透过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可获得更多指导及讯息,令人作出明智选择,并控制健康。 哈利法克斯Dalhousie大学老年医学教授Kenneth Rockwood医生表示,研究所描述的十分重要,最主要原因,是没法有效地治愈老年痴呆的方法,只能防止记忆力减退及认知能力下降。 专家提出9项建议,可协助预防患有老年痴呆: .40岁开始将血压上压维持在130或以下 .使用助听器并保护耳朵免受高噪声干扰 .减少暴露于空气污染及二手烟等环境中 .预防头部受伤 .将酒精消耗量限制在每周少于21个酒精单位(每1酒精单位相当于10克酒精) .停止吸烟 .为所有儿童提供小学及中学教育 .中年至晚年须过积极生活 .减少肥胖及患糖尿病 专家表示,来自老年痴呆患病率下降的国家的证据证明,采取以上措施及行动,可降低患上老年痴呆的风险。 Rockwood医生表示:“永远不会太迟,停止吸烟永远不会太迟,适当饮酒永远不会太迟,做运动亦永远不会太迟”。 (图片:CTV) T02

长期喝咖啡究竟有多少健康好处?

  咖啡、茶以及含有咖啡因的汽水、能量饮料都是广受欢迎的饮料。咖啡或咖啡因对健康究竟有哪些影响,众说纷纭,也不断有证据涌现。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今天最新发表的综述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合作团队详细阐述了咖啡(因)的代谢、生理、毒性作用,及其与多种慢性病的关联。我们与各位读者分享其中的要点。   截图来源: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基于大量证据回顾,总的来说,作者团队认为摄入咖啡(因)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每天喝 3-5 标准杯(标准杯定义为 8 oz,235 ml)咖啡还与减少几种慢性疾病风险有关。但过量摄入咖啡因仍有不良影响。由于新陈代谢差异,每个人对咖啡因的敏感性不一而同,可参考的建议是: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摄入上限为 400mg,孕期或哺乳期女性的每天咖啡因摄入则建议限制在 200mg。 咖啡因的代谢,生理作用和毒性作用 1. 咖啡因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代谢 通常来说,摄入咖啡因后,人体会在 45 分钟内完全吸收,血液中的咖啡因浓度在 15 分钟 -2 小时左右达到峰值。咖啡因能被吸收至身体各处,且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大脑。 在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CYP),尤其是 CYP1A2 的作用下,咖啡因在肝脏被代谢,最终被代谢为尿酸随尿液排出体外。在成人体内,咖啡因的半衰期通常为 2.5-4.5 小时,但个体差异很大,代谢酶活性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此外,吸烟会使咖啡因代谢加速一倍,而怀孕则会明显减缓咖啡因代谢,在孕晚期,咖啡因半衰期可长达...

电脑办公颈痛肩背痛 教你一个网球解烦恼

  三伏天气,各地陆续开启了“烧烤”模式,“空调、西瓜和WIFI”无疑是夏季最宜人的搭配。然而每天在室内维持着同样的姿势办公,长时间低头看手机,肩颈肌肉会变得紧绷、僵硬。时间久了,还会出现酸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人的衰老从肩颈开始,肩颈还是毒素最容易堆积的地方,所以应该多多关注我们的肩颈。   《英国医学杂志》对1990~2017年全球人口的肩颈痛负担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肩颈疼痛的人数从1990年的1.643亿增加到2017年的2.887亿,中国肩颈痛患者2017年度发病率则位居全球前三。由此可见,“肩颈痛”已成为全球通病。人体肩部非常脆弱,因此积极地进行相应保护和减压,对我们健康才是有利的。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放松肩颈肌肉呢?   其实对于肌肉的放松,除了牵拉,还可以采用滚网球的方式来进行。相较于泡沫轴,网球个头小,硬度合适,能够针对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痛点进行按摩,而且更方便大家在家里或办公室操作。   滚网球的方式有以下两种:   一、仰卧位滚网球的方式   滚网球更适合采用仰卧位,这是因为躺下去的时候身体更加自然和放松,靠重力的作用能够将网球压在身下。采取仰卧位时可以选择在硬板床或铺有瑜伽垫的地上进行。   二、站立位滚网球的方式   站立滚网球不受环境限制,在家或办公室都可以利用网球来放松肌肉。   1.滚单网球   将网球放在肩背部的肌肉区域,两腿分开站立,双脚距离墙面一只脚的距离。双手抱在胸前,依靠蹲下去和站起来的姿势去滚动网球。一定要把力量压在网球上,防止网球滚落。同时要避免用凸起的脊柱滚网球,避免造成脊柱损伤。如果感受到有酸痛的地方,可以多停留一下。如果部分肌肉较痛,可以先对它周围的肌肉进行放松,然后再滚到最酸痛的地方,通常一个点需要滚一到两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出现刺痛和不适的感觉,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需要停止滚网球的方式,应借助理疗的方式进行缓解。   2.滚双网球   可以将两个网球放入袜子中,打一个结。这种“花生”形状可以让人体脊柱的棘突落在两个网球的缝隙中,减少对棘突刺激的同时,脊柱两边的肌肉也可以得到放松。   首先把两个网球放在背部,然后把身体力量压在球上,依靠下蹲和起来的动作来滚动网球。滚动的过程一定要缓慢,以更好地感受哪些身体部位存在酸胀感,一定要把酸痛点滚透。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运动康复中心实验师阮槟 (科普中国,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儿子像妈妈 女儿像爸爸?

当一个新生命诞生,讨论的最多的往往就是孩子的长相,父母也习惯把孩子好的方面归功于自己,认为孩子遗传了自己的好基因。 确实,父母的基因十分强大,有很多的孩子就像是父母的缩小版,戚薇的女儿LUCY就像是戚薇的复制粘贴版一样,LUCY的神态和长相都和戚薇十分相像。所以大家都说,李承铉上辈子的情人还是戚薇。 父亲决定性别 在电视剧中,我们总会看到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会把生不出男孩子怪罪于妈妈的肚子不争气。然而,孩子是男是女,决定权在于男方而不是女方。 我们知道,人类的基因组共有23个成对的染色体,有22对常染色体和1对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而男方的性染色体是有X和Y组成。 女性从父亲那里继承X染色体,而男性则是从父亲那里继承Y染色体,同时,母亲只会提供X染色体。 所以说,孩子性别的决定权在于父亲而不是母亲,因为是父亲是Y染色体的提供者。 长相随了谁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都听说过,“儿子像妈妈,女儿像爸爸”,但是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且并不绝对的说法。 孩子的外貌特征及长相是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共同决定的。基因带有决定人类性状的信息,这些特征是从父母那里传递的可以继承的性状。 人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约25,000至35,000个基因。像染色体一样,基因也成对出现。 每个父母都有其每个基因的两个副本,而仅传递一个副本即可构成人的基因,这些基因决定了人的许多特征,例如头发的颜色和肤色。 基因也有分类,它们分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孩子的外貌特征主要是由遗传了父母的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来决定。 如果说父母中有一个拥有了这种外貌特征的显性基因,那么孩子遗传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遗传了父母的显性基因的孩子,一般都在外貌特征上会和父母很相似。比如说,如果男方拥有的黄色头发基因为显性基因,而女方所拥有的黑色头发基因为隐性基因。那么生出来的宝宝就会像男方一样是黄色的头发,反之,如果女方为显性基因,男方为隐性基因。那么,生出来的宝宝,就会像女方。所以,孩子长得像谁,主要取决于哪一方具有显性基因。 那些父母长得好看,孩子也长得一样好看是遗传了父母的显性基因,但是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和父母长得一点也不像的例子。 有的父母长得很好看,但是孩子的颜值却很一般,比如很多明星,就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像自己一样好看而被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或者说是整过容。 也许有些真的是因为父母双方整过容,但是也有些和父母长得不同只是因为孩子刚好遗传了父母的隐性基因,而没有遗传到显性基因。 不过,在这里要说的是,隐性基因更常见的是一些遗传病,比如白化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病等。还有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度近视会遗传,也是隐性基因的遗传。 也有一些例外,虽然是同一种基因,但是在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遗传特征。 比如秃头,秃头会遗传,我们都知道。但是秃头在不同性别的宝宝身上,体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遗传。 它在男宝宝上为显性遗传,所以在有秃头史的家庭中,男性一般都是秃顶。在女宝宝上则是隐性遗传,所以女性并不会秃。 但是,女性虽然不秃顶,却成为了秃顶隐性基因的携带者,这样子的话,女性生的孩子就有可能长大后会秃头。 总之,基因的表达形式十分复杂多样,我们了解的可能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智力谁决定 另一个父母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智商由谁决定。研究表明,个体智力差异的50%是由遗传因素造成。 智力的遗传因素来源于性染色体中的X染色体,因为女方有两个X染色体,男方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女方在孩子智力的遗传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 男宝宝和女宝宝的智力遗传也不同,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这两个X分别来自于父亲和母亲,所以父亲和母亲对女宝宝的智力影响为各一半。 同样的,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可想而知,其中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那么另一个Y染色体就是来自于父亲了,其中X染色体是智力的遗传因素,所以母亲对男宝宝的智力的影响更加大。 不过,智力也受到环境的强烈影响。与儿童的家庭环境和养育方式有关的因素、教育和学习资源的可得性以及营养等因素都有助于提高智力。 另外,发育遗传学分析发现,遗传效应的程度在生命周期内增加,遗传因素对发育过程中的稳定性起主要作用,但也随年龄的变化。 最后 基因固然重要,但是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后天的努力与培养也同样十分重要。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些虽然具有优越的基因,但是由于后天不够努力而浪费了好基因。 也有些虽然一开始可能并没有别人那么优秀,但是他们还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只要努力,一切改变都且有可能。( 怪罗科普,图片来源pixabay)

怎样的标准才算是全谷物食品?

  有证据表明,全谷物摄入的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有关;高全谷物饮食对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积极的作用。那么:   什么是全谷物或者全谷物食品?   每天摄入多少全谷物可以有健康益处呢?   日常怎么挑选全谷物或者全谷物食品呢?   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   美国国际谷物化学家协会(AACCI)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全谷物定义为:整粒、碾磨、粉碎或压片的包含淀粉质胚乳、胚芽与麸皮的颖果,其胚乳、胚芽与麸皮三者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相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对全谷物的定义: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然经过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麸皮、胚芽和胚乳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简而言之,无论谷物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其麸皮、胚芽和胚乳的含量和比例与原先谷物相同的,才是“全谷物”。无论“全谷物”是作为原料还是作为食品成分,都须遵从这一原则。   全谷物食品就是全谷物或者用全谷物生产的食品,其除了应含有谷物种子的所有重要部分与天然营养成分以外,不同机构对于全谷物食品应含有全谷物原料含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不同机构对于食品是否属于全谷物食品的判定标准,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1)按照全谷物含量百分比,2)依据每份食品中全谷物的含量,3)全谷物在配料表中排序位置(见表1)。   我国正在制定的“全谷物食品”团体标准将其定义为配方中含有全谷物原料,且其含量占成品的比例符合规定的食品。   全谷物的摄入量   全谷物保留了天然谷物的全部成分,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及具有抗氧化特性的植物化合物。全谷物的健康益处与其富含膳食纤维密切相关。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用全谷物有益于健康,但由于饮食方式差异、摄入量-健康效应研究不断完善等等原因,不同组织对食用全谷物以减少慢性疾病风险的推荐摄入量不同。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2007年建议,“每餐都应该摄入未加工的谷物(谷物)和/或豆类”;美国和加拿大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全谷物至少占到吃的谷物的一半”;北欧国家推荐“每天至少摄入75g全谷物(干基),或者相当量的250全谷物产品”;英国建议“尽量选择全谷物、深色食物、富含膳食纤维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我国成人每天摄入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近年的营养调查发现80%以上的中国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不足,每天摄入的全谷物只有15g。   全谷物食品的标签化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购买全谷物或全谷物食品时,看配料表和原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无疑是最不会被“迷惑”的科学方式。   除此以外,随着总部在美国的全谷物委员会对全谷物邮票有偿使用推广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上已有标识“全谷物邮票”的商品,因此,也可以通过“邮票”找到它。   全谷物邮票分为三种标识:100%标识、50%+标识、基本标识。每种标识适用的食品不同,其中:   (1)100%标识   使用“100%标识”的食品要符合两个条件(a)食品中所有谷物都是全谷物,(b)每份食品含有不少于 16g 全谷物原料。   (2)50%+标识   使用“50%+标识”食品要符合两个条件(a)食品中至少一半的谷物是全谷物,(b)每份食品含有不少于 8g 全谷物原料。   (3)基本标识   使用“基本标识”的食品要符合每份食品含有不少于 8g 全谷物原料。   需要说明的是,100%标识中指的是食品中所有谷物为全谷物,而并非所有食品原料是全谷物。   此外,“每份食品”对应的重量是按照美国包装食品的标准定的。例如,这个标准中,法式吐司每份是110g,面包每份是50g,假如两者都标注了“50%+标识”邮票,即使您吃了同样重量的法式吐司和面包,摄入的全谷物重量是不一样的。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土豆能使人长寿?怎样吃土豆才健康?

  人们经常会抱怨食品价格上涨,但土豆似乎一直都是最便宜的那一类食材。   如果论性价比来说,很少有食物能像土豆这样低调。它有「地下苹果」和「第二面包」之称,而且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全球有超过 10 亿的拥趸!   土豆可以说是蔬菜和主食的跨界食材。与提供碳水化合物的各种谷物相比,它的水分含量高,脂肪和能量密度低,而且富含钾、维生素B、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对控制血压和预防坏血病等是有益的。   但是,人们也很担心,作为一种蔬菜,土豆含有相当多的淀粉,烹调软熟之后血糖指数(GI)较高。国外一些调查研究发现,患有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大量吃土豆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可能您已经有点迷糊了:   那么,吃土豆到底有好处还是坏处呢?   再说了,土豆的加工和烹饪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炸薯条、炒土豆丝、蒸土豆、煮土豆、土豆泥...哪种吃法才健康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西方国家所做的流行病学研究。   数据表明,土豆的总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和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但对13项临床干预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发现,土豆摄入与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仍然缺少可信证据。一项基于西班牙人群的研究发现,老年人食用土豆与高血压风险无关;一项针对瑞典成年人的13年随访研究也发现,土豆总摄入与心血管事件风险无关。   然而,关于土豆摄入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吃2次炸土豆与全因死亡率存在剂量依赖的正相关性;而北美和地中海地区并未观察到土豆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的显著关联。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所谓全因死亡率,就是除了意外事故之外,所有因为健康问题而去世的情况都包括在内。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同样一群人当中,如果和不吃土豆的人相比,吃土豆的人因病死亡的比例较多,吃得越多则死亡比例越多,那就推测吃土豆可能不利于健康长寿。   简单说:欧美所做的研究发现,吃土豆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和肠癌的风险,但到底会不会增加肥胖、高血压、心血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还没有定论。但至少没有发现多吃土豆对这些方面有什么好处。   但是,由于上述研究的被调查对象基本上都是欧美国家的居民,而东西方人在膳食模式和烹饪方法上存在差距,故而这些结论可能对中国人来说未必适用。   好消息是:我国学者近日在 Nutrition 杂志上预发表的一篇文章提示,至少在中国,吃土豆无害健康。   这项研究在 1989 年到 2011 年之间共对14117 名 20 岁以上的中国居民进行了 9 次膳食调查,其中包括 7623 名女性和 6494 名男性。膳食调查采用称重法与 24 小时回顾法,收集了家庭及个人的食物摄入情况,并根据民政系统的数据,分析了 12 年当中食物摄入状况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虽然 9 次膳食调查的数据不一定能代表...

减肥不是不吃脂肪 这些脂肪一定要吃!

  当下,人们大多以瘦为美,减肥成为帅男靓女的必修课。他们大多谈“脂”色变,因为害怕体重增加。那么,减肥就是不吃脂肪吗?   脂肪对人体的影响   脂肪不仅可以储存和供应能量,还是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组成物质。它就像厚厚的被子一样,维持我们的体温,保护我们的脏器,它还可以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是我们身体的必需营养素,适当地摄入对身体是有好处的。面对脂肪,关键不是少吃,而是怎样合理地选择脂类食物。   从哪些食物中能获得脂肪呢?主要有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橄榄油等)、坚果(花生、核桃、瓜子等)、动物性食物(牛羊肉、鱼肉等)。   这类脂肪一定要吃   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组成的,脂肪酸的种类非常多,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因为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一些是我们人体自身合成不了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取。所以我们在选择脂类食物时,应选择多不饱和脂肪酸类的食物。其中,植物油是必需脂肪酸最好的来源,尤其是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橄榄油等。在做菜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油调和使用,来增加人体必需脂肪酸的摄入。   坚果主要含有的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鱼类主要含有α-亚麻酸,而动物性食物(如肥肉)中含有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较少的,所以我们可以慎重选择这部分食物。磷脂也是一种重要的脂类,它可以参与我们的细胞膜、脑组织、神经组织的构成,富含磷脂的食物有蛋黄、瘦肉、肝脏、大豆等。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磷脂的食物具有健脑功能,可以选择这些食物来补脑。   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严翊(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专家:一次性口罩不要重复使用

(■■专家称,在某些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受访者提供) 加国一位口罩专家在接受《星岛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公共场所实施强制戴口罩规定有助预防病毒传播,市民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口罩;同时要正确洁面及处理口罩,以防因长时间戴口罩而引发痤疮等皮肤问题。安省和魁省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公共场合强制戴口罩的规定,尽管卑诗省的新增个案呈上升趋势,该省首席卫生官亨利(Bonnie Henry)近日表示,卑诗省暂不会追随颁布强制戴口罩令。 戴口罩现已变成一种文化 O2 Canada公司首席医疗官马里奇(Peter Maric)周一对《星岛》记者表示,如果要强制民众戴口罩,在制定法律的时候须特别注意其中细节,包括在哪些公共场所戴口罩是必须的,比如在一些人需要近距离接触的室内环境,戴口罩就可有效预防病毒传播。他举例说,现时在医院内,人们已非常习惯佩戴口罩,以保障自己和他人安全。 他又指,杂货店也是人们需要去的地方之一,在超级市场,人们会很小心与他人保持距离,也有很多人会戴口罩和勤洗手来防止感染病毒。他说,戴口罩现在已变成一种文化而被很多人接受,一些店铺自己制定出必须戴口罩的政策,以保护顾客及店员,他相信这是预防病毒传播的有效方案。 至于口罩的种类就多种多样,马里奇说,他所在的O2 Canada公司,生产的是弧形呼吸面罩,中间有滤芯用以过滤病毒,可保护佩戴者免受病毒侵扰。而通常大家所说的外科手术口罩,则分为1、2、3等不同等级,这种口罩主要是防止飞沫喷出外面,保护重点不是佩戴口罩的人,而是其他人。他认为,当所有人都佩戴这种口罩时,也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 对于卑诗首席医官亨利一直呼吁省民佩戴的“非医疗口罩”或布口罩,马里奇就说,其原理也与医用口罩一样,主要是防止人们在打喷嚏时将飞沫溅到别人身上,从而起到防止病毒传播的作用。此外,如果每个人都使用一次性医用口罩,每天都消耗几个口罩,会带来严重环境问题,因此可重复使用的布口罩,也是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眼口鼻进入体内,佩戴口罩将减少民众用手直接接触口鼻的机会。 护肤贴士:正确洗脸洗口罩 在被问及一次性口罩是否可以重复使用时,马里奇称这存在一定风险,比如有可能戴上已被污染的口罩,不但无法起保护作用,反可能导致感染病毒,因此不建议市民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此外,一些市民因长时间佩戴口罩而患上“口罩痘”。马里奇说,现在天气炎热,呼吸的热气导致口罩内温度上升,出油量也跟着提高,容易引发粉刺和痘痘。最好的预防方法是,回家摘下口罩后立刻用正确的方式洗脸。如佩戴的是可重复使用的口罩,还要正确清洗口罩。此外,应适量减少戴口罩时间,比如在户外散步且可保持与他人距离时,则可不戴口罩。星岛温哥华记者王学文报道

心跳的快慢和寿命长短有关吗?

  心脏在人们的一生中不停跳动,它就像一个泵,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   血液循环包括了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对全身的器官供血供氧,肺循环则是把含氧量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再进入体循环。每一次心脏的收缩会射出60~80毫升血液,每分钟射血4.5~6升,几乎是一个人的全身血量。   很多人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心跳次数是有限的,心跳的快慢决定着人的寿命长短,心跳越慢的人,活的时间就越长。事实真的如此吗?心跳慢的人真的更长寿吗?   我们以一个正常人每分钟心跳75次计算,如果这个人活到80岁,心脏大约跳动30亿次,可真是劳苦功高啊!   心脏的跳动遵循一定的频率和节奏,也就是医生说的 “心率”和“心律”。第一个“心率”是“速率”的“率”,指的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跳高于每分钟100次是心动过速,如果心跳低于每分钟60次是心动过缓。第二个“心律”是“节律”的“律”,顾名思义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们可以把工作时的心脏比喻成一支乐队,如果节拍混乱了,演奏出来的曲子就会杂然无章。“心律”也是如此,如果心脏跳动的节奏忽快忽慢不规律,就发生了“心律不齐”,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房颤、室颤或心跳骤停。   兔子每分钟心跳200多次,寿命5~10年。大象每分钟心跳30次,寿命大约80年。乌龟每分钟心跳20~30次,寿命可以长达一两百岁。很多人就推论说:心跳越慢就越长寿。可是,蝙蝠飞行的时候每分钟心跳上千次,寿命却可以超过30岁。人类的心跳每分钟75次,是大象的两倍多,但是寿命和大象差不多。如果我们把心率和寿命之间的负相关性做出一条拟合曲线,会发现有些动物靠近这条曲线,也有不少动物是偏离这条曲线的。   人类处于安静状态时,平均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而每分钟60~100次都属于正常范围。医学上并没有证据表明人的心跳越慢,寿命越长。心跳在正常范围内偏快的朋友不用担心寿命会因此缩短。有些人原本心跳正常,体检时却发现心跳变慢,则要分清原因,是不是发生了传导阻滞之类的心脏疾病?有没有头晕、胸闷等供血不足的表现?如果有,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就医。如果不是疾病造成的心跳变慢,而是加强锻炼使得心跳减慢,那就应该值得庆贺。   一般而言,运动员的心率会比较慢,长期锻炼能使心脏的收缩力加强,每次泵血增加,只需要比较慢的心率就可以满足安静状态下的需要。他们的心脏每跳动一次,能够比一般人运输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也就比一般人更慢一些。适度的运动能够提高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和长寿,可是过量的运动会引起人体的氧化应激,造成运动系统和脏器的损伤,反而会导致衰老。   总而言之,“心跳越慢越长寿”的现象仅就某些物种而言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寿命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并不直接取决于心跳快慢。想要健康长寿,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锻炼。   每个人只有一颗心脏,爱护心脏,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皮肤病也可能危及你的生命!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皮肤病总是成为日常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有些皮肤病会导致皮肤奇痒无比,有些甚至还会危及生命。那么,哪几类皮肤病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皮肤病为什么难治又容易复发?   哪几类皮肤病会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是能够引起严重瘙痒的皮肤病,比如荨麻疹、湿疹、银屑病,以及皮炎,包括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其次就是损容性皮肤病,发生在颜面暴露部位的皮肤病对人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例如痤疮、青春痘等。   第三类是色素性的皮肤病,比如黄褐斑以及常见的白癜风。   第四类皮肤病与自身免疫息息相关,重则危及生命。比如风湿免疫性、结缔组织性皮肤病,包括皮肌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红斑狼疮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第五类是性病表现出来的皮疹。很多性传播性疾病有皮疹的表现,比如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都是表现在皮肤黏膜的症状。   皮肤病为什么难治且容易复发?   皮肤病难治、易复发都是由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包括内外两方面因素。皮肤病虽然发生在皮肤外,但实际上,主要致病因素是内脏脏腑的功能失和、气血运行失调。   临床上,皮肤病的内因多半是内脏,比如体内湿、毒、热、淤等。常见的如湿热夹毒,导致这种症状的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则可能和情志有关。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持续的压力也会导致体内免疫失调。   因此,在治疗皮肤病时,不能简单地通过涂抹药膏来解决,而是要通过整体的调理,包括免疫、内分泌、代谢等方面。   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元文(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每周食巧克力可保持心脏健康 降低中风的风险

【星岛综合报道】根据1项研究报告指出,每周进食巧克力,有助保持心脏血管健康,降低中风与患心脏病的风险。 该研究报告在《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于过去5年分析了33.6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希望寻找巧克力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每周至少进食1次巧克力的人士,比每周进食巧克力少于1次的人士,动脉阻塞风险降低8%。 负责研究的Baylor医学院Chayakrit Krittanawong医生表示,研究发现,巧克力有助保持心脏血管健康,因巧克力含有对心脏有益的营养物质,例如类黄酮、甲基黄嘌呤、多酚及硬脂酸,这些物质可以减少炎症,及增加良好胆固醇。 研究亦发现,进食巧克力,可降低心脏病突发及中风的风险,且可降低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 科学家认为,巧克力中的类黄酮,可透过降低血压及改善血管功能来达到这目标,亦即是,血液可以有效地在体内输送氧气及营养,并带走废物。 另外,根据2010年的1项研究指出,连续进食黑巧克力或其他含丰富黄烷醇的可可粉长达2周,可降低血压,对高血压患者十分有帮助。 美国哈佛大学与位于丹麦的研究小组亦发现,巧克力可以帮助预防心房纤颤,这是1种不规则的心律症状,这会增加心力衰竭、中风、痴呆,甚至死亡的风险。 (资料图片) T02

【多图详解】4招让你摆脱便秘苦恼

本文由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进行科学性把关。 (科普中国,“熊猫医生医学漫画”供稿)

怎么补充维C?这些果蔬你值得拥有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受国王派遣,率领170名船员去考察和探索通向印度的海上航道。他们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经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到达印度西南部卡利卡特。然而,返回里斯本时,170名船员只剩55名。   在远航的漫长时光中,许多船员都出现了相同的症状:牙龈腐败、四肢肿胀、肌腱萎缩,除了等死别无他法。   同样的噩运也发生在后来的航海者身上。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和270名水手横穿太平洋,最后成功返回西班牙仅时剩18名船员。1740年,英国的乔治·安森率领六艘战舰进行环球航行时,损失了一千多名船员。   而郑和在15世纪初多次远航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西岸,他的船员却狠少出现这样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的研究证实,并不是因为郑和等人的运气好。船员长期在海上,绿色蔬菜水果供给有限,长期下来容易导致维生素C缺乏,易患坏血病,出现牙龈腐败、四肢肿胀、肌腱萎缩等症状。   郑和下西洋船员远航前携带了大量易储存的豆类,可以随时在船上发豆芽食用,而豆芽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使郑和的船队免遭坏血病的威胁。此外,郑和的船只在沿途有人生活的地方就停下来,能够及时补充新鲜的瓜果蔬菜。   维生素C是什么?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   维生素是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也叫“维他命”。作为维生素大家族的一员,维生素C(下称“维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维C进入人体后,主要有调节细胞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对于铅、汞等重金属污染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此外,维C可以美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是爱美之人的心头好。缺乏维C将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坏血病、心脏及脾脏损伤等。   大多数动物可自行合成维C,但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维C,因此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表示,成人每天平均需要摄入85 mg的维C,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00 mg。   维C的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和水果,一般叶菜类蔬菜比根茎类蔬菜含量多,常见的水果蔬菜维C含量可以参考下表。   水果蔬菜VC含量一览表,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一种水果,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甚至是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富含维C的水果。   1.猕猴桃   提起“维C之王”,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猕猴桃。猕猴桃的维C含量很高,但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每100 g的猕猴桃的维C含量通常为100~200 mg,也就是说,吃1个猕猴桃就可以满足“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维C平均每日需摄入量。   海南野生的阔叶猕猴桃(又叫多果猕猴桃),其维C含量极高,可达1705 mg/100g,比苹果高300~600倍,比维C含量丰富的番石榴也高出10~20倍。   阔叶猕猴桃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此外,猕猴桃中含有优质的膳食纤维,可帮助消化、防止便秘,迅速消除体内堆积的有害代谢物。   说到猕猴桃,很多人会有疑问,猕猴桃和奇异果是一种水果吗?   先说答案,是同一种水果。有一种说法是,猕猴桃其口感好、营养丰富,广受世界人民的喜爱。1904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从湖北宜昌带回了一包猕猴桃种子,伊莎贝尔带回新西兰的种子成功繁育出三株植株,幸运的是三株植株中有一株雄性植株(雄性植株只有雄蕊),两株功能性雌株(功能性雌性植株既有雌蕊又有雄蕊,但实际上都只是雌花)。猕猴桃必须由雄性植株和雌性植株相互配合,才能开花结果。于是,1910年,猕猴桃成功在新西兰定居了下来,由于其外形、颜色与新西兰国鸟kiwi很像,于是新西兰人称它为“kiwifruit”,而奇异果,则是由Kiwifriut音译而来。   2.酸枣   说猕猴桃是维C之王,酸枣表示不服。   酸枣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鼠李科枣属,野生果树,通常用来嫁接冬枣。富含人体所需19种氨基酸的冬枣每100 g样品(中等个头六七颗)中含维C可达500 mg。一天吃一个大冬枣,就可以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的维C每日推荐摄入量。但是冬枣虽然清甜可口,但含糖量极高,可达到38%,热量高达105千卡/100g,也就是说吃六颗鲜枣需要走4000步左右才能消耗掉它产生的热量,因此,冬枣虽然好吃但不要贪嘴奥。   关于酸枣,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阳邑一带是古战场,孙膑、庞涓的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正值秋天,里美庄一带红枣满坡,这个红枣,其实是壶瓶枣,营养丰富,维C含量高达380~600 mg/100g。孙膑看中了枣儿可作战士粮,采取减灶计迷惑庞涓,最终将庞诱进包围圈,置于死地。   3.刺梨   刺梨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刺梨(Rosa roxburghii)蔷薇科蔷薇属,又叫刺莓果、刺菠萝、缫丝花。为落叶灌木刺梨的果实,因枝、叶、花柄、果均有密生针刺而得名。刺梨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肾功能、延缓肾衰竭,排铅解毒等作用;刺梨的提取物刺梨三萜能够体外增殖抗肝癌细胞,对肝癌有一定疗效。   刺梨鲜果中含多种维生素,包括AsA、K、B1、B2、胡萝卜素、叶酸等,维生素K含量约2.04~3.61 mg/100g,显著高于一般蔬菜水果,更是以2585 mg/100g的维C含量位居众水果首位,维C之王实至名归。然而,刺梨是贵州、湘西、冕宁山区等地的一种天然野果,超市并不多见。目前,贵州省和河南省已有大面积人工种植。   《思南府续志》:“刺梨野生,实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酿酒。”有名的刺梨糯米酒就是将糯米酒与刺梨原酒调配而成的高级营养低度酒。   4. 苦瓜   苦瓜 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葫芦科苦瓜属,因富含苦味物质而得名苦瓜,又因为果实表面长满荔枝样的瘤状突起,也叫癞葡萄、癞瓜,广东人叫它凉瓜。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苦瓜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能力, 并对化学致癌物的阻断作用。此外,苦瓜的维生素C、维生素A和元素K、P的含量很丰富,苦瓜的维生素C含量和番石榴差不多,约5~60 mg/100g。   明朝《救荒本草》中记载,“锦荔枝又名癞葡萄,救饥时采黄熟者食瓤。”当时吃的瓤,即苦瓜的红色假种皮,而我们现在通常吃的是苦瓜果肉。   需要注意的是,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加工苦瓜,它的维C含量的保持率也不同。   有研究表明,炒制后的苦瓜的维生素C保持率比煮、炖两种烹饪方式处理后要高。不同的温度时间,对苦瓜维C的保持率也有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蔬菜中维C含量也十分丰富。比如小红辣椒维C含量高达144mg/100g,喜欢吃辣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很开心。   生活中,我们应尽量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避免将水果蔬菜放置过长时间。烹调时,也应遵循“现洗现炒、现切现炒,急火快炒”的原则,降低维C在烹饪过程中的损耗。   不过,维C虽好,但不宜过量。成人每日摄入超过2-3g的维C可引起小肠蠕动加快,导致人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因此,维C虽好,切勿贪多。(科普中国,图片来源网络与pixabay)

三伏天千万别做这6件事!否则你会后悔!

  今年三伏天从7月16日开始。7月16日至25日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8月15日至24日为末伏,共40天。   三伏酷暑,除了养生,也是避免疾病的时节。下面这6件事千万别做,特别伤身体!   1.颈椎最怕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建议:室内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5摄氏度,肩背部不要直对着空调。如果温度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在肩上搭个披肩,晚上洗个热水澡。   2.喝水最怕快   由于气温高,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建议: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150毫升,身体吸收得更好;更不能贪凉,10度以上的温水对身体最好。   3.眼睛最怕晒   在烈日下,眼睛是最脆弱的器官。专家提醒,眼睛喜凉怕热,不注意防晒,很容易提前老化,并引发各类眼疾。   建议:如果要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外出,最好戴上太阳镜、帽子。太阳镜颜色以茶色、淡绿色防紫外线效果最佳;可以多吃点养眼的食物,比如桂圆、山药、胡萝卜、红枣等;   夏天细菌繁殖快,尽量少用手揉眼睛。流水洗脸,可减少眼睛疾病。   4.晨练最怕早   夏天天亮得早,不少人习惯早早到公园去晨练。但夏季空气污染物最多,一般早晨6点前还未完全散去。另外,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过多新鲜氧气,相反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不利。   建议:夏季晨练时间宜在6点之后。   5.家里最怕灰   夏天闷热、湿度大,使得灰尘更容易附着在空气里,进入人的皮肤和体内。由于肉眼很难发现,人们常常疏于清理,它们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并大量附在物品表面,成为空气中尘螨及霉菌孢子的栖身地。这些脏东西会趁机进入呼吸系统,进而引发哮喘、鼻炎等多种疾病。   建议:夏天应增加清洁次数,两三天打扫一次。   6.肠胃最怕凉   夏天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每到炎热的夏季,很多人胃口就会不好,消化功能降低,且易出现乏力倦怠、肠胃不适等症状,有的人还易发生胃肠道疾病。   建议:夏季少吃太凉的东西,尤其早晨起床时和晚上临睡前。为了及时给“肠胃”保暖,吃凉拌食物时,不妨加点姜或芥末,可以暖胃、杀菌。(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

食材包装上有新冠病毒?专家告诉你该怎么做

  近日,因在食材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呈阳性,多地疾控中心发布外出采购食材防护提示。那么冷冻类食品还能不能吃?外出采购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护,避免交叉污染?   勿慌!新冠肺炎不通过消化道传播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的疾病,不是吃出来的,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因此,消费者选购的水产、肉类等食品只要按照一般卫生操作规程做熟了吃,一些即食型蔬菜、水果洗干净再吃,就不会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风险。   在某些高中风险地区,存在小概率的食品包装被新冠病毒污染,但也无须过分担心,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冠状病毒在一般食品包装上过了3天就不会存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表示,“新冠病毒在食物中不会生长、不会繁殖,即使接触到食品表面的病毒,也不会通过吃入体内而感染。此外,新冠病毒不耐高温,足够时间的食物烹调和加热都可以杀死新冠病毒。”   不过,陈君石也指出,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食品加工企业要从源头上做到严格到位的卫生管理。对于有疫情的地区,除要加强生产线和环境的清洁消毒外,还要防止通过各种接触形成的交叉污染。   注意!遵循“五大要点”避免交叉污染   对于个人防护来讲,做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即可确保安全,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煮熟烧透、在安全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应不吃生的动物性食品,包括水产和肉类。尽管病毒不通过食品传播,但处理和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人将病毒在环境中扩散,从而形成污染。   此外,目前正值夏季,需要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像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会在食品表面和里面生长、繁殖,引起食源性疾病。   本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进行科学性把关。(科普中国,图片来源图库)

酷热三伏天 应该吃些什么消暑去火?

  7月16日进入“三伏”中的“头伏”,全国多地即将开启“蒸烤”模式。今年的三伏长达40天,人们更易遭遇“苦夏”的折磨,怎么吃才健康?中医专家认为,三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消暑去火”为原则。   “夏令三伏,阳气旺盛。”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科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温长路说,中医养生讲究“冬养三九,夏养三伏”,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容易耗气伤津,食欲不振,因此,要在防暑降温的同时注重养生保健,尤其要注意合理饮食。   他说,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荷叶绿豆粥、冬瓜莲子粥、冬瓜芡实汤等都是补气清暑、调理脾胃的不错选择。而粥中加入山药、茯苓、淡竹叶等药材,祛湿效果更好,此类药粥对老人、儿童以及脾胃功能虚弱者最为适宜。   同时,三伏天里可多吃苦瓜、西红柿等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菜,适量食用水果,慎食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饮品可选择能够消暑的绿豆汤、利于清热的金银花茶等。少食冷饮莫贪凉,因为寒凉的食物容易损伤脾胃,贪凉饮冷也会影响胃口。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使人体更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因此,温长路提醒,三伏天里人们要注重护心养心,尤其是本身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太子参、麦门冬、红枣、红豆、鲜桃等食物有养心气、助心阳、滋心阴、助睡眠的功效,可适当食用。(科普中国,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