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15:39:18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我的十年

「我的10年」參賽作品:十年地衣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翟崇生 如果您认为题目中的四个字错了两个,那可就冤枉我了。今天要和您说的就是我的十年地衣情。 因住在温哥华的太平洋精神公园(Pacific Spirit Park)附近,几乎每天我都要到森林里走上个把小时,这一走就是十年。太平洋精神公园是占地七百六十三公顷的原始森林,园内既有针叶林,也有阔叶林;既有各色花卉,也有无名野草;既有湿地,也有海滩。蜿蜒曲折的林间小径有数十公里,我是今天走这段,明天走那边,多年下来竟也走遍了每个角落。林间草木似乎也与我成了朋友,一年四季,常绿常新高大挺拔的杉树总要远远地舞动着枝干招呼着我,以其高大的身躯为我遮荫挡雨。那些无名花卉,每一年都会凭借明媚的春光,任细细绒毛爬满花茎叶,繁盛的花朵更是将清淡的花香遍洒我走着的每一步道。有些花朵似小小雨伞一节一节开满,一层一层绚烂;有些似麦穗,随风扭动腰肢,是那样的随意。 然而四季更迭,不总都是春意盎然。记得寓居生活刚刚开始不久的一天,我到街边的麦当劳快餐店买汉堡包和薯条,收款女孩轻声问道“Here, to go?”见我有些茫然,女孩赶忙解释了一番。原来她是在问我是在店里吃,还是带走吃。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自己居然没有听懂,要知道我可是1972年就开始自学英语了,并且凭着牢固的自学功底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届)英语专业大学生,并受欧美十数家大大小小律师行会计师行高度称赞的翻译专家啊。难道自己这个手持中国翻译协会首批个人专家会员、中国科学院翻译协会会员和国际译联会会员证的老翻译连如此简单的英文都听不懂? 再到太平洋精神公园健步时,这片曾造访无数次的原始森林似乎一下子黯然失色,没了生机。复杂的心情让我无心观看那依旧挺拔的杉树与仍旧美丽的花草。柔和养眼的颜色,沁人心脾的空气没能让我心头的疙瘩稍稍解开,反而平添一丝孤独。走着走着,忽然不知踢到了何物,一个趔趄踉跄摔倒在地。愤怒至极的我迅速起身寻找这可恶的元凶,低头一看,原来是块爬满一层绿茸茸不知是什么东西的石头绊倒了我。只见这块石头孤零零地躺在那里,既没有大树为其遮阴挡雨,也没有花儿与其为伴,就连小草也离它远远的,可怎么就偏偏让我拌上了。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人不走运喝凉水都塞牙。几天后有个朋友过来聊天,见我愁容满面,便问道,“你这是怎么了?谁招你了? ”我把自己如何没有听懂那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英语,又如何被石头绊倒的事情如此这般地讲述了一遍。朋友听完哈哈一笑道,“这有什么,听不懂很正常!你那几十年学的用的都是阳春白雪式的商务英文。既然到这里过生活,就要学学接地气的言语了。至于你刚刚提到的那层石头上绿茸茸的东西,名叫地衣。老兄你呀,不光不要记恨这地衣石,还要向这小东西学习学习。别看它不如树木高大,不如鲜花美丽,人家可是了不得的拓荒先锋。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上,地衣也能生存。没有地衣的存在,哪里会见到大树,闻到花香? ” 朋友之言,虽然十分有理,但反而更让自己难受万分。难道自己的适应能力就连这小小的地衣都不如了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开始更加频繁的造访那片林子,希望能明白这小小的地衣是怎么如此的顽强。渐渐地,那块石头上面茸茸的绿色更加有了质感,甚至还有些星星点点的漂亮小草长于其上。 原来那层茸茸绿色就是地衣,那是由真菌与藻类组成的共生复合体。地衣不计较生存条件的恶劣,既耐严寒又抗酷暑;既能生长在瘠薄的峭壁岩石,也可存活于湿润多雨的森林,顽强的地衣不会发出南橘北枳的叹息。地衣最可赞之处是它通过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加上自身死亡后的遗体有机物质,使岩石表面逐渐形成土壤,使花草树木的繁茂有了可能。还真如朋友所说一般,没有地衣,何来花草? 此时的我,茅塞顿开。坐拥那么多年英语的专业学习,有着那么多年数百万字英语翻译的磨练,适应任何语言环境本应不在话下。只是多年的高级翻译头衔,让自己不由自主的失去了地衣那不计较外界环境,努力提高自己的优良品质。想到这里,我立刻开始光顾街头的报刊分放处,拿取两三份免费报刊,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研读更接地气的英文。日复一日,不到大半年的时间,便了解到不少浸满了日常生活酸甜苦辣的英文。但光自己学得了这些宝贵的知识还不够。 如同地衣在自身成活的同时也给其它植物提供了生长机会一般,我理应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在未知的土地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于是,我报名参加了TESL教师的学习,考取了TESL教师资格证书。随后又一鼓作气,考取了移民局的认证翻译资质,成了移民局及边境服务署的签约译员。此后便以自己阳春白雪与实接地气完美交融的英语为移民局、为律师行与新移民提供法律方面的口笔译服务,为尚不谙熟英语的朋友举办英语公益讲座。 此刻再走进原始森林数十公里的林间步道,顿觉心清气爽。闻着花香,享受着绿茵的同时,愈发让我赞赏那无根无茎无叶毫不起眼的地衣。亿万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地衣无花果,有绿色;无年轮,有沧桑;无根茎,有坚韧;无高度,有绵延,默默地奉献着自身从不与花草斗艳丽,不与树木争高低。我这位寓居客,观地衣赏地衣学地衣,不畏生活环境的变更,默默地走过一个十年。我会像地衣那样继续无言地奉献着,让自己周围的土地上愈发多些花香。文/翟崇生

「我的10年 」參賽作品 : 讓夢想照進現實

■ 老白一家都是《加拿大都市报》的忠实读者。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白振华 我们家是2000年移民过来的,早在很久前就知道加拿大是个一百多年没有战争的和平国家、人民友善、生活水平高。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一家三口登陆温哥华。 说起来也是冥冥之中命运使然,选择这个城市只是在地图上看这里离我们的家乡近。并不是像大多数移民想的那样有钱人留在温哥华、没钱的人去多伦多。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堂里对一个教友说起我们只带了一万美元过来这里。当时教友吃惊的表情还历历在目,她惊呼:“一万美元你们就敢来这里,我都替你们害怕。这里生活成本高工作又难找。多伦多生活成本低就业机会多更适合新移民”。 说实话我们来之前对困难估计不 足,根本就没有考虑那么多。也许是老天怜悯吧,或者说是傻人有傻福吧,这十几年来我们在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之后。虽然没有大成功却也算小有所成。                                  ■ 老白和夫人在来加拿大之后,又生了一儿一女。 家庭队伍的壮大是个最开心的事,国内计划生育没机会多要孩子。在这里我们又多了一双儿女。三 口之家变成五口之家。如今大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去了埃德蒙顿工作。有时候和妻子闲聊就说如果不是有这两个小的,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成了空巢老人了……老婆即将过生日,大女儿从埃德蒙顿寄来了生日礼物,一个名牌包。怕她妈批评太浪费,写了一个祝福卡,细算妈妈对她从小到大的付出。礼物没让她妈落泪,半生不熟的中文卡让她泪流满面。 刚来的时候我们住地下室,妻子在工厂打累脖工,劳动强度很大,对于从未做过体力劳动的女生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份工作常常上夜班。记得当时刚好赶上公交车司机罢工,只有skytrain 在运转。我们没有车,半夜妻子坐skytrain 回来要再走半个小时才能到家。多少次深夜我接妻子回家都是两人对走,在中途碰头,看到彼此的那一刻是温暖的。深夜会师的那一刻竟成了我和妻子永生难忘的瞬间。 现在,我又开了分店,也能留出时间给自己和家人了。经常跟朋友们去打高尔夫,还参加比赛;有时还装文艺小青年,带夫人去奥芬剧院听音乐会;温哥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在同一天滑雪,打高尔夫,滑冰,游泳同时进行的地方,前年圣诞,早起打了9洞去公司,孩子们去了山上玩雪,晚上又去看了圣诞灯展;去年底,在一年360天的忙忙碌碌,苟苟且且后,终于给自己和家人留了5天的诗和远方。美国加州棕榈泉,高尔夫的天堂,160个高尔夫球场,打了PGA的3个顶级球场,还开车去了一天迪斯尼乐园;今年开年第一天,人生第一次滑雪,4次初级道,一次都没摔就上了中级道,3次中级道后,又去了高级道,一天学会了。非常享受!幸福就是永远感恩,知足,虽不一定满足! 现在经过多年的打拼、我们有了自己的车、有了自己的房和自己的小生意。心中充满了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只要心中存有梦想,而你又恰好是个能吃苦的人,梦想就会变为现实。文/白振华

「我的10年」參賽作品:我的溫哥華「淘金」之旅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Eileen Lao (劳晓红)   十年前一个微雨灰濛的寒冷日子,我迈出了温哥华的机场。开始了我的“淘金”之旅。一路走来,有挣扎,有进步,有失落也有收获——但是得到的比失去要多得多。 木人巷 – 融合之旅 喜欢读武打小说的人可能都听说过少林木人巷。关于其由来众说纷纭,总之是少林寺的一个重要关卡,结论都一个样:木人巷不好过! 移民温哥华5个月后,开始在本地一家为新移民和难民提供服务的非牟利机构任职公共事务经理,负责传媒和公共关系,转眼今年也是第十年了。机构当时的管理层以港澳华裔居多,港澳文化气息浓厚。尽管从小受港澳文化耳濡目染,除不写繁体字之外,所有生活习惯不觉有任何差异。但工作初始,由于政治、文化背景有差异,即便我们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另类人”的感觉时不时出现。随着机构服务对象的多元化,文化差异的碰撞几乎体现在每天的工作中。新移民融入新生活的适应过程,犹如过少林木人巷,需要采取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和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需要打拼和非一般的付出。尽管如此,我还是闯过来了。 帮助别人,做个快乐人 起初,做义工,是因为要找工作。渐渐地发现,在加拿大做义工,是种常态,机会无所不在。义工不是个平凡的工作,有时善用自己的背景和资源,也可以发挥不平凡的作用。 结缘巴克维尔理事局,纯属偶然,可以说开启了我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第一次涉足这个被誉为“卑诗省淘金之都”的巴克维尔古镇及公园,是七年多前随前任参加我在理事局的第一次理事会。当时完全不知道它离温哥华有多远,是个怎么样的地方。汽车离开克内尔(Quesnel–离巴克维尔最近的城市)机场后不久,就已经没有了手机信号区,开始与“世”隔绝。理事会的成员大都是资深政客或企业高管,他们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行政管理经验,最让我钦佩的他们做善事的热忱和初心不变。理事会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作为理事局唯一的亚裔理事,而且是移民加拿大仅两年的新人,要赢得同事的信任,需要时间和证明。 帮助巴克维尔和卑诗北部的城市和社区“走出去”,把华裔社区请进来,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加入理事会这些年来,卑诗北部和巴克维尔与中国以及大温地区的华裔社区有了很好的互动。广东江门五邑大学与北卑诗大学及巴克维尔结好,共同探讨华人在海外的历史。加拿大华人社团联席会为修缮巴克维尔华人墓地募捐近十万元;河南鹅坡少林武功团访问卑诗省内陆四个城市,场场爆满,这是中国文化代表团近20年来首次访问卑诗省内陆地区。为表彰巴克维尔与华南深厚的历史渊源,加拿大驻广州总领事馆将其最大的多功能厅命名为“巴克维尔空间”。我的参与,让当地人有直接的机会了解新移民的生活、适应新生活所面临的挑战,还有他们为卑诗省带来的各种机会。 如今每次旅程,都有种回家的感觉。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书是最好的陪伴;常常陶醉于繁星点点的夜空、仁湖的日落和独木舟、湖边健行、篝火旁起舞、路边的小鹿和小熊。每次理事会后,都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非牟利机构的运作,把新的想法带回日常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 把这些经验借鉴给其它我参与义工工作的机构。 小而美,生活简单就好 情人节那天,挺冷的。等巴士中。寒风细雨中,等了很久,车终于来了,排在前面的乘客手里握着若干支玫瑰。上车后,出乎意料地递了一支给司机: 情人节快乐 。可以想像司机的那份惊喜。瞬间,我也被感动了。特地留意一下那位有心的送花者:西人,头发剪得短短的,漏出少许灰白,开始以为是男士,原来是位女士。情人节,未必情人才送花,也未必情人才收花。回到办公室,收到情人节的礼物:自制的曲奇饼。同事说:情可以有很多种。  人生有几个十年?过去的十年,是我们人生中最充实的十年。移民——人生轨道的转换,是自己的选择,如同婚姻,是因为愿意。一路走来,收获无数比金子还珍贵的礼物: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今年适逢加拿大建国150周年,感谢星岛日报辖下的《都市报》“我的十年”征文,让我们有机会停下脚步,翻看断断续续的日志,整理凌乱的记忆,更好地规划未来更多十年的淘金之旅。文/Eileen Lao (劳晓红)

冬雪:在加拿大自由的土地上精耕細作

作者:冬雪 在2007年4月樱花盛开的好时节,我们一家来到了加拿大这片美丽,和平和自由的土地上。当初来到这里,并没有带着什么雄心壮志,只是怀着一丝向往和一丝好奇。虽然经历了很多移民都经历过的辛劳,但风雨之后见彩虹,今天的我们,不仅收获了稳定的工作和富足的生活,也从当初需要政府帮助的低收入家庭,成为当之无愧的为社会作贡献的纳税人。 充实自己,投入社会 刚来加拿大时,谋生是首要任务。来到之后9天,我便在Metrotown一家比较大的果菜店找到了收银员的工作。我当时可开心了,见到每一个进店的人都笑着打招呼,因为我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朋好友,竟然还能找到了工作。在果菜店的工作虽然平凡,但让我学习了很多东西。来加拿大之前,我没有写过一份简历,没有去过一次工作面试。所以每一次的面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引以为豪的是一次去一家牙医诊所应聘前台的面试。这家牙医诊所要求前台接待员要会熟练的中英文。我非常符合他们的要求。在面试中,他们分别用国粤英语问问题,我都顺利地通过了。在这过程中,我讲述我在中国时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32岁就成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我瞥见他们脸上呈现不屑的表情。我意识到他们一定是认为我在吹嘘什么,于是我话锋一转,说:“这不是表明我的过去有多厉害,是为了表明我是一个工作认真,积极进取的人,否则我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他们的脸上立即现出微笑,并情不自禁地点头。最后由于我刚来加拿大不到一个月,他们没有录用我。但半年之后,他们又打来电话,问我是否还对这个工作感兴趣。我对每一次面试都认真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日后做好准备。 积极进取,勇于尝试 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一个人要丰富自己,才能更容易适应社会。国内的体制中人来到这个自由竞争的社会,需要调适自己,勇于尝试。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但有幸的是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无论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娱体育我都很感兴趣。所以来到加拿大后,我觉得这片自由的土地非常适合我。 在来到加拿大两个月后,我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在一家美国的连锁摄影公司做摄影和处理照片的工作。当初,我只是尝试性地向他们发简历,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方面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的只是我对摄影的热爱和自认为有的艺术品味。我在我的求职信中写道:我对摄影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文学素养会对这份工作很有帮助。后来,我意外地得到了面试的机会。经理对我的表现很满意,说要给我两个星期的试用期。于是我赶快从图书馆借来PHOTOSHOP等书籍恶补照片处理的知识。两个星期后,我就成为了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的摄影公司的唯一四十岁的员工。 辛勤耕耘,敢于承担 在我以优异成绩读完十个月的会计和工资管理的课程后,我成为了我现在公司的财务助理。我开始进入我们公司的时候,我们公司只有三四个人。他们的财务都是手工操作,用手写支票,用Excel记账。我面试的时候,老板跟我说,我们需要一个学过会计软件的人来帮我们公司建立财务的电脑化系统。本来要建立起公司财务电脑系统,通常要请有经验的会计人员来建立,而不是要一个以前没有财务经验,只读过几个月会计基础的人来做。但既然老板这么说了,我也就拿出勇气来,说我可以做到。当时我并不是空口说大话,而是我相信我的能力。 在经过了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及结合我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后,最后我硬是把我们公司的财务系统建立起来了。从此,我们公司便开始走上了正规化的轨道。在我来到我们公司之后,我改革了他们原来很多的管理模式,包括改革与业主的沟通方式和租客付款方式等。这使我们公司的客户服务有了很大的改观。从我进入公司九年来,我们公司已经从三四个人扩大到二十几人,管理的物业从两百多个发展到差不多一千个。我也从一个财务助理成长为我们财务部门的主管了。回首过去的十年,我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有人说我幸运,可以很快适应加拿大的生活,可以很快找到专业的工作,但我总是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如果说成功来源于99%的勤奋和1%的幸运,那我骄傲于我99%的勤奋和感恩于那1%的幸运。

移民故事:在地球村的任何地方,做自己

作者在吹奏萨克斯风 文/胡之良 确切地说,也就是我在这十年之间的一些个人感悟,当然不全面也不完整,可能也有点儿七零八碎不成整块儿,只是想到的就说说看吧!看不下去您尽管翻篇儿! 04年初,我陪太太落地温哥华,一路上在天空中飞翔的都是无边无际的对这个我们人生新大陆的想像,并没有太多的素材,也没有任何的准备,甚至在收到落地纸之后直到启程前一个多月,都没有确定是前往东部的大多伦多还是西海岸传说中海天一色的花园城市温哥华?一切都是在未知的未来与不确定的明天之中飘忽摇晃着,就这么着摇摇晃晃地飞过来啦……哦,机票订的温哥华,取决于两个原因:一,可以先住朋友的姐姐家。二,海龟同事大赞这里的中华美食可以绝杀欧美任何城市!这里插一句,04年落地,并未立即扎根,而是因为突发状况一个月后就回了北京,再次晃悠回来,开始深入生活搭窝筑巢,已是两年后了。所以十年,如题所计。 温哥华,是我到过的城市里面最为独特和令人难以一言以描述的,借用一位日本音乐家老人的话:这个地方,待久了,人是会变的……由于我们的专业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太太在这里逐步建立和完善着她的事业发展,一步步地继续在从业和创业上实现着人生价值的体现,从通过认证,打工,中医学院兼职讲课,到开了自己的诊所,正好至今十年。 我从事的工作有点儿简单而跨界,做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交响乐团单簧管演奏一干将近二十年,自九十年代起爱上了摇滚与爵士乐吹起了萨克斯风,同时还开起了饭馆儿做过音乐俱乐部,各地巡演走遍大江南北,期间起起落落沉浮于热闹与清冷,感受到了烟云过眼,世间虚幻……而温哥华,瞬间使人安静,随手可以触及暂停键,我惊喜于这一份温和平静而踏实的包围,顿然赶觉生活之船驶入了一片宁静的深湾,我还寻得一处极其贴切的实地:Deep cove,常以此拿来印证着我的思维虚幻与现实说明。 生活的现实在任何一处都是眼前的存在,温哥华虽然常常阴雨绵绵云山雾罩,太阳在这里难道不是照样升起?日子还不是以每天计?生活还不是在时刻继续?这十年,没有倒退键,没有快进键,更没有暂停键,有的,必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必须是实实在在,一日三餐。我在北京与温哥华两地晃来晃去,这边帮帮闲,那面帮帮忙,温哥华与北京是小家庭与年迈父母,中国南方与加拿大东部也都偶有演出,毕竟尽孝是华人骨子里带的,音乐是我一生不可或缺的。 经过多年感悟,谈谈感受。我们新移民一代从小接受的教育,在国内几十年环境变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无不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认知,致使我们与从小在本地成长的人之间在观念,习惯,价值观等反面互不了解,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必然形成从沟通上就不够顺畅,此为一大差异。而华人族群之间的关系,较之在国内而言,也存在着一些表面平静实则内敛含蓄的微妙,这与人在他乡异国,社交关系骤然压缩成为狭长地带有点关联,不同的移民背景,文化差异,在国内毫无交集的人群,突然同处一个环境,​​那种无的放矢无所适从的社交疑虑。再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否倒在其次,自我身份的落差倒是使一些一时难以找到位置的新移民产生焦虑,专业难以发挥,价值不能体现,习惯性的原有文化趣味与此地的条件与方式大相径庭。 十年以来,社会在变化,温哥华也在经历着几十年来步伐最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给我们带来的是不断地需要面对与思考,我认为我在这十年的经历促使我在不停地成长和成熟,同时也深切感受到需要努力学习,我从小时候就开始对西方文化的热爱程度,远远超过我的英文水平,所以我在这几年只要在温哥华,都去参加英语课程的学习,同时也努力参与到加拿大的音乐环境中,今年,与杰出的华人作曲家指挥家同是来自北京的张进大师兄一起刚刚筹备组建了不列颠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将在加拿大建国150周年之际的六月三十号举办首场音乐会,为加拿大伟大的多元文化彩虹添一道色彩。我个人觉得,相对于“是金子哪里都发光”这句话来讲,倒不如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加贴切地反映了新移民之路,然而,除了积极面对努力融入之外,不忘初衷,坚持情怀,闪闪发光的不一定就是金子,是根儿铁棍儿何必非要磨成针?在这地球村的任何地方,做你自己,你就是世界!

「我的10年」參賽作品 : 列治文 我愛戀的家園

刘海带儿子参加国庆节活动。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刘海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2002年,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飞抵温哥华。作为技术移民,开始了在加拿大全新的生活。 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初来乍到,没有一个朋友。从租房子、搬家到找工作、为女儿找学校,华人在加拿大所有经历的心路历程一样都没有少。期间,不乏困难、苦恼和挫折。作为一个男人,最大的生活压力莫过于找工作。前后找过不少工作,不断地碰壁。初初稳定下来的那份工作是给美国一家公司,做cold calling,进行电话销售。所幸我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不需要过语言关。过往在外资公司的汕头、厦门办事处,从事过进出口、建材的销售,销售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接下来是找房子。列治文是我最初登陆的地方,刚开始时租住在列治文Gillbel区的公寓。慢慢地攒下了点钱,买下公寓的一个小单元,再换房,搬往大一点的地方。眼看着房价从30万、40万、50万,一天天的上涨,有些无力。那时也没有钱买新车。刚来的第一个星期,我看到广告,跑到素里买了辆二手车。有一次开在半路,车子突然熄火。失去了动力,没有了刹车。在惶恐中,将车子慢慢地推到后巷,这样的经历很难忘。 稍稍稳定下来后,试着营运一家小的贸易公司,想将中国的建材进口到加拿大本地来卖。但非常不顺利,遇到不少阻碍:中国产品的规格、质量不能符合本地经销商的要求;当销货量上不去,物流就有很大的问题。最大的困难还是文化的隔阂。这个公司并不盈利,后来还是将它关了。机缘巧合,遇到了一名西人,经他的指点,我开始转行从事金融和投资业务。先是做他的助手,慢慢成了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以前在中国多年的贸易知识、人脉关系开始可以用上,生活一点点走上轨道。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一场席卷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从美国华尔街刮出。因我所从事的贸易融资直接依赖于美国的债券市场,几乎一夜间,我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投资所得。已经搭建完成的投资通路消失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人生又面临着一次挑战。 2008年夏天,我与合伙人经过市场调研,决定成立红酒投资公司,生意回归到我过往熟悉的进出口贸易。在生意日益稳定以后,我所想的是帮助更多的新移民,感恩回馈。就如在我移民路上,有过无数的朋友,给过我的帮助。现在微信群很发达。我建立了一个邻里守望(block watch)的群。定期地在群里开展一些社区治安话题的讨论。列治文的入室盗窃很猖狂,如何加强警力,各级政府需要听到来自草根民众的呼声。这也是我在2015年底,创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刘海社区之声基金会的初衷。老年朋友的医疗保健,如何找家庭医生、如何选购比较便宜的非处方药,如何选择学校,民生实事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些话题,都是移民朋友们时时会遇到的一些切身议题。刘海社区之声从微信群走出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大家在一起线下交流。曾经有个生病入医院开刀的群友,英文不够好。通过微信群里朋友的介绍,找到我帮忙,希望去EI部门申办些手续。我就做司机,开车陪同他。生活中有许多琐碎小事,在我看来,事不在大小,当你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去做,用心尽力去做事,大家都会看在眼中,认可你的为人。慢慢地,就会带动大家一起做,来共同服务社区。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夏日嘉年华、加中体育基金 的冬奥城市论坛到为80岁的海岸救助义工老爷爷的筹款,列治文渔人码头附近乔治亚湾罐头厂遗迹保护……每天的日历里写满了行程,忙盈而充实。 在青葱岁月的大学时期,我参加过电视辩论赛,喜欢电影配音,曾经被汕头经济台聘为兼职电台节目主持人;现在我也运用这特长,作了多场社区义务的双语主持,投入很多时间。因为身上有多个协会秘书长、理事等职位,有时候,多个活动集中在一块,需要赶场。不要说吃饭,忙时连喝水都顾不上。所幸我有位默默支持理解我的好妻子,有一双乖巧懂事的儿女。回首移民后的历程,在这里,列治文,留下了我拼搏的汗水,撒下过因思念在祖国的父母而泪湿满襟的乡愁,记载了我奋斗的理想,有我的欢笑和泪水,收获与失意;这里,有我前行的努力,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对这个居住的城市,有着熟悉且喜爱,可以说列治文就是我爱恋的家园。文/刘海

「我的10年」參賽作品 : 加國10年中西合璧 無為而治女兒成才

Sharon Liang 一家来加拿大刚好10年。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Sharon Liang 2007年的4月,正是温哥华春意盎然,樱花盛开的好季节。我们一家人带着一些向往,一些好奇,一些茫然,来到了加拿大这片印像中和平宁静友好的土地上,开始我们的新生活。十年的寒暑,十年的辛劳,换来了今天我们工作生活的满足和女儿的茁壮成长。来到这里的移民,每个人都可以讲一大段人生的故事,人生的感悟。若论到人生的感悟,莫过于我十年来融合东西方的教育理念,实践于对我女儿的培养上。谈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以为我女儿是不是进入了美国藤校,又或者得了无数的奖项。其实她只是一个勤奋学习和工作,有爱心,有孝心的普通女孩。 加拿大学校的教育模式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要适应这种变化,需要家长和子女共同努力。由于我是英语专业的,对西方的教育模式比较容易接受,同时我也同意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教育方式。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 加强阅读,发展孩子自学能力 刚来加拿大时,我女儿只是小学五年级。她英语水平极低,在学校有时不明白老师和同学讲什么,因而错过了一些活动。为了加强她的英语水平,我带她到图书馆,一起挑选图书,让她做课外阅读。她每天坚持阅读英文故事,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接着,我又给她讲解了所有英语语法(相当于中国的高中程度),让她做练习题。一段时间之后,她的英语有了长足进步,人也有信心多了。她从此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高中的英语和社会学课程中表现突出。除了阅读英文外,我女儿也对中文和法语很有兴趣。她中小学放假时,我都要求她每天从中文报纸上(环球华报,都市报等)抄写一篇文章,以继续中文学习。在我女儿整个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除了作基本的英语辅导外,其余的都是我女儿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和自学,从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她以优异的省考成绩和奖学金说明了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业。 服务社会,培养孩子高尚情操 与中国的竞争教育相比,这里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服务社会的意识。看过不少五六岁的小孩子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给有需要的人,深受感动。我也希望我的孩子是个有爱心的人,所以我经常鼓励她去当义工。我没有限制她要去做什么义工,或说做什么义工对她以后升学有利之类的。只要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去做。她在中学时去做过收集循环再用垃圾和陪特殊学生进午餐等工作。后来也做过学校的学生纪录登记,去Burnaby Village Museum做过三年的学生夏令营助手等。 鼓励独立,作出正确人生选择 西方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作出工作和生活的选择。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但同时也注意适时介入。例如在选择修什么课程,选择什么专业时,我都会根据我的经验给孩子一些参考的意见,但最终还是由孩子决定。有时孩子由于涉世不深或缺乏经验,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我们应该容许孩子犯错,犯错后她会自我纠正。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我告诉她读人力资源专业比较有趣和有前途,她开始不接受。后来由于有个在一连锁超市总部做人力资源助理的CO-OP机会,通过八个月的工作,她从此爱上了人力资源这个专业。在我女儿从中学到大学的过程中,我基本上都是让我女儿自己选择修什么课程,选择当什么义工,选择读什么大学和专业,所有的选修,填表,申请都是她自己完成。 十年磨剑终出鞘, 苦寒过后梅花香 2017年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年份。在我们庆祝来到加拿大十年之际,我女儿也即将大学毕业,踏上人生的另一个台阶。我在这里感谢所有在我们的移民生涯中给予过我们帮助的人,包括我的亲人,加拿大政府,我的公司,同事,朋友和我女儿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祝愿大家工作生活蒸蒸日上!文/Sharon Liang  

「我的10年」參賽作品 : 移民10多年的三大感悟:興趣 做人 孩子

孟凡建的三个孩子。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孟凡建   在加拿大生活十几年,我有以下感悟: 1. 寻找工作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不要只看收入 我是89年从天津考到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天津和上海工作了几年,1999年到加美商务考察时候,喜欢上了温哥华。2001年全家移民加拿大。最初的几年,我们经历了完整的技术移民要走的艰辛之路:从住地下室开始,太太在SFU读博士,我到房东在唐人街开的豆芽菜工厂打工,边打工边坚持到成人高中学习英语,之后为了练习语言,又转到一家西人二手店的仓库装卸卡车。在过了语言关后,开始申请到BC理工学院学习国际贸易与物流专业并申请到专业工作。2006年,厌倦了朝9晚5的办公室生活,就辞去西人物流公司的工作,和朋友一起开了国际货运公司,帮助企业把中国的货物运到加拿大,也帮助加拿大的公司把保健品、汽车、葡萄酒等运到中国。 很多朋友觉得我是个热心人,勤快又擅长与人打交道,就劝我做地产经纪,那时候太太还在读书,孩子读小学,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直到2009年,太太从SFU毕业到UBC做博士后,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转行做地产经纪。刚入行时,我给公司一位有30多年本地经验的老经纪做助理,不求赚钱,只为学本事。虽然辛苦,但受益匪浅,从住宅到商业、从生意买卖到出租,都学习到了。 刚来加拿大时,我也曾经迷茫过,不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也曾经考虑过学个手艺养家糊口,考虑过修车,装修,或考电工牌照,但经历过各种尝试之后,我感觉那些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即使能够找到工作,自己也不会快乐。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还是选择了与人打交道的销售工作,以前做过国际货运的经验,熟悉大温的每一条大街小巷,开车不用看地图,对各个城市,学区,道路都非常熟悉,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 2.想做事先做人,上天自有安排 上帝对我很好,一切都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到来。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召集温哥华的天津人聚餐,却让我成为了温哥华天津同乡会的会长。那时候刚来加拿大生活不稳定,我5年没回中国,很想念在天津的家人,那时也没什么朋友,就想找几个老乡一起吃饭聊天,于是就在网上发贴召集温哥华天津人聚餐,没想到三个星期报名的人数超过了300人,在好几位热心朋友的帮助下,聚餐变成了温哥华天津人的新年联欢和演出,之后更和几位热心的天津老乡一起,牵头成立了温哥华海河联谊会。之前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的我,也从此进入到了服务社会的行列,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以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现在都还像一家人,经常走动。有时候做事情不求回报,反而有更好的结果,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 3. 孩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美好的祝福 刚移民时候,我们的儿子只有两岁,登陆三个月,太太到SFU读书,我也每天要打工晚上读书,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就商量把孩子送回国内让家人照顾。当孩子一走,我们就后悔了,又马上申请父母探亲,希望把孩子尽早带回来。把孩子送回国的半年,这是我们最后悔的一个错误决定。我爱人博士毕业到UBC做博士后,2010年,我们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和儿子一样都是属虎的,他们决定无论再忙再累,孩子都要留在自己身边。女儿很乖巧,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我们来到了加拿大,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我们一直在大学校园居住,足球,篮球,速滑,棒球,都玩了一遍,孩子的同学朋友圈子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发展,孩子在大学校园里感受到的都是校园的浓厚文化氛围,附近居住的,也都是很重视教育的家庭。儿子一直以来生活都很独立,2016年很顺利的从公立高中毕业,进入到UBC的商学院学习。学习很紧张,每个月才回家一两次,孩子培养到了18岁顺利成人,做父母的就是完成了上帝交给的任务,不求孩子的回报。 2016年,儿子顺利进入大学,二女儿进入家门口的小学读书,每天都很快乐。12月初,上帝又送来了第三个小女儿,那天天空第一次飘了雪花,我们给孩子起名字叫安吉丽娜,代表孩子是上帝送来的天使。周围的朋友都为我们高兴,也知道我们都忙,所以经常有朋友两三天都会做好月子餐,给送到家里帮助他们,像家人一样的照顾。我们新移民在加拿大都没有亲戚,好朋友相处在一起,就像亲人一样,互相帮助,信息共享,我们是温哥华的快乐大家庭。文/孟凡建

「我的10年」參賽作品:從零開始的移民路

温哥华都市报「我的10年」征文比赛 作者: 曲惠敏 2008年年初我们一家人自山东移民至温哥华,当时我丈夫安家打头阵比我和女儿早来一个月,并在UBC做博士后。而我则在出国前大学同学为我送行的晚宴上,因对未来生活的茫然,只喝了一点啤酒的我便吐得一塌糊涂,狼狈不堪。 当我和女儿乘坐的国际航班盘旋在温哥华上空时,我并没有与丈夫团聚的喜悦,心中的茫然更是无以言表。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英语不行,身体又不好,我能做什么工作?又没有多少积蓄,辞去国内大学老师的工作是否值得? 出国的决定是否正确?  满脑子都是未知数。 来到温哥华后,我知道自己在异国他乡必须完全改变自己才能生存下去。如何才能更快的适应加拿大生活?朋友的一句话:“来加拿大,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归于零”,至今让我铭记在心。 正是因着这句话,我开始了在加拿大的新生活。 初来咋到,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和心理的落差。为了尽快地熟悉环境和学习英文,我很快便在一家韩国食品店找到自己来加拿大的第一份工作。工作非常辛苦,刷碗、切冻肉、打扫卫生,什么活都干过,我要切切实实的从零开始。之前在国内一直做教师,从未做过如此辛苦的工作。手指肿得不能自如伸展,腰疼得直不起来,下班回家就得躺在床上休息,做不了家务。晚上睡觉时越想越冤,眼泪止不住地流。但是无论如何辛苦,我知道自己都不能退缩,这是对我意志力和心态的考验。既然从零开始,我必须面对各种的挑战,退缩意味着失败。 四个月后,当我辞掉工作去读ESL时,老板非常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工作,我很庆幸,我经受住了考验。在此期间由于我的教师背景,我在一家中文学校开始做中文教师。在ESL学习英语半年后,经朋友推荐我来到现在这个公司做秘书。秘书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英文,我的英文显然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来公司之初,正是公司业务的繁忙之际,由于没有经验,英语又不好,每天的工作令我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备受煎熬难以坚持,天天都想辞职。但是我知道,如果辞职,就意味着我在加拿大可能再也无法从事办公室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我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于是我选择了挑战,边学边干,白天工作晚上学英文。先学ESL,后上成人高中,每周除了一个晚上教授中文课外,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学习英文。那时我最渴望的就是晚上能与家人在一起,不必再出去奔波。五年后,我从成人高中毕业,英语提高了很多,其中辛苦不必多说。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困难面前我没有退缩,接受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如今我在这家公司工作已经九年。 此外,为了进一步了解加拿大,融入加拿大。自移民之初,只要有时间我就参加当地的各种活动,借此开阔我的视野。九年来我一直坚持做义工,曾在联邦自由党( Liberal Party of Canada ) 竞选时做义工; 在山东同乡会做义工; 在教会做义工。义工的经历,不仅改变了我以往的思想,丰富了我在加拿大的人生,更体验到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喜悦和骄傲。 自2008年至今我们移民已近十年,生活趋于稳定,2012年我们买了房子,2015年女儿也上了大学,生活虽然还有许多波折但一直有条不紊的向前走,而且我们全家都越来越热爱加拿大这个兼容多元文化的国度,喜欢这里友善宽容的人们,也享受这里宁静的生活和环境。 这就是我从零开始的移民路。文/曲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