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03:39:53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个人信息

换取金融公司廉价产品 近半的加拿大人愿意这样做!

■■一份报告指接近一半加国消费者愿意向银行及保险公司,分享个人资料,便换取较低价钱的产品和服务。 网上图片 本报记者 有最新报告显示,接近一半加国消费者愿意向银行及保险公司,分享他们的个人资料,如所处位置及生活方式等,以便换取较低价钱的产品和服务。 环球财务服务消费研究机构访问了28个国家共47,000人,包括2,000名加拿大人。调查发现超过一半消费者愿意分享他们的资料,以便获得快速贷款批核、健身中心会籍折扣优惠,以及根据所处的地方提供个别的优惠等。 不过,加拿大的消费者相信私隐甚为重要,有72%表示对他们的个人私隐小心处理。其实,消费者第二大关注的是泄露个人资料,因为不想增加成本而令他们向银行或保险公司披露。 主导进行调查研究的公司Accenture加国财务执行总监鲁加斯(Robert Vokes)称,加拿大消费者愿意分享个人资料时,通常是希望令生活较为容易,但会关注有关数据如何使用。 银行及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便利,才可以维持信任度,令顾客继续使用服务。 希望令生活较为容易 从环球消费者的数据所得,他们强烈支持个人化的保险费用,有64%受访者有兴趣知道,据他们的安全驾驶习惯,而调整汽车保险费用根;有52%说人寿保险费与健康生活方式有关,便会愿意提供资料;79%的人提供的个人资料,包括收入、地区及生活习惯予保险公司,相信有助减低受伤或损失。 至于银行方面,有81%消费者愿意分享收入,地点及生活方式数据,可以获得快速的贷款批核。 有76%的人认为提供有关所处地点的个人资料,可以获得零售店的折扣优惠。 另有42%的加国消费者特别指出,希望银行为他们月份花费多少金钱提供更新资料,而46%表示想根据他们的消费习惯获得节省金钱贴士。 在环球消费者中以中国最容易向财务机构提供个人资料,有67%消费者愿意以个人服务来换取个人资料,美国为50%。欧洲在5月时一般资料保护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生效,消费者对此感到怀疑。 例如在英国和德国只有40%的消费者,愿意向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更多资料来换取个人服务。

英语学习:你的个人信息安全吗?

任人取用的personal data Personal data是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护照和回乡证号码等,都是重要的personal data,让不法之徒得到,就可以做很多伤害人的事,例如用偷回来的资料申请信用卡,大肆花费,当然不会找数,受害人就算可以证明是因为identity theft(身份被盗窃),善后也十分费神。 我们的个人资料,很多已被上载到包括政府机构、银行、学校、商业机构等的电脑系统。就是出外旅游住酒店,也须提供很多个人资料。 提供个人资料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但以往资料记录于实体档桉中,要大量的偷和抄不是那么容易,但IT世代,一切都改变了。 防盗系统不可靠 有人认为,机构的电脑资料库一定有周密的防盗系统,资料不会被偷。但有关资料泄漏的新闻却接二连三的来,令人怀疑机构保障你的personal data,就算有心都可能无力。 Reuters(路透社)报道: Marriott International said hackers stole about 500 million records from its Starwood Hotels reservation system in an attack that...

团伙日售个人信息超万条 “内鬼”遍布48个行业

网络图片 刚生完孩子,便有人推销母婴用品;刚在售楼处登记,便收到贷款办理推荐信息……生活中,接到各类“精准推销”电话的当事人,是否怀疑过个人信息被泄露? 新京报记者从常州市公安局获悉,警方通过追踪一通推销电话,发现一个能精确查询个人信息的“总代理”,继续侦查后,一条行业“内鬼”提供信息、“中间商”进行推广和销售的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常州警方称,上述黑色产业链,涵盖48名来自各行业的内鬼,分布于全国20多省份,能根据客户需求“私人订制”。目前,相关人员均已被警方控制。 盗卖个人信息黑色产业链的一名“中间商”被警方控制。警方供图     个人征信信息每条500元起 “这里是售楼中心,请问近期有购房计划吗?”生活中常见的电话推销,背后牵出一条盗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常州市公安局获悉,在查办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未遂案件中,办案人员注意到,一些推销电话目标很有针对性。例如,孩子出生后推销母婴用品,在售楼处登记后推荐贷款办理信息,“感觉背后有名堂”。 办案人员通过检索,发现部分出售“精准客户信息”的广告,并按广告指引加入一些QQ群。常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一名办案人员介绍,进入群聊后,昵称为“三界包打听”的男子,在群里很是活跃。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男子真名叫周伟,湖南人,在各个QQ群均有出现,且经常发布推广信息,对外甚至声称“只要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查到号码使用人的家庭住址、身份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群内聊天记录看,不少人选择与周伟私聊并完成交易,对其提供的信息也都评价为“精准”。正因如此,其在圈内逐渐有了名气。 警方调查发现,周伟曾是湖南一家讨债公司员工,因追踪欠债人的工作性质,常通过网络购买个人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周伟发现,买卖个人信息市场需求大,利润也高,于是转行当起信息贩子。 依据周伟落网后的供述,其提供的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多个行业,其中涵盖个人征信信息,以及开房记录、社保记录、车辆信息、网购收货地址、手机定位、学生信息、生育记录等,依据重要性及获取的难度,价格各不相同。 其中,个人征信信息价格最高,每条售价500元起,高的能到上万元;其次是个人手机定位信息,通常报价400元;再次是网购收货地址、生育住院记录等,一条200元左右;而像学生信息、开房记录之类,每条50元;需求量最大的则是车辆信息,每条通常报价100元左右。 警方查获的部分涉案笔记本、银行卡、手机。警方供图   各行业“内鬼”是第一环节 毫无疑问,周伟手中的信息,含金量最高的就是个人征信记录。但是,这种通常只有银行等国有金融机构掌握的信息,是如何流到周伟手上,又进入黑市交易的?警方怀疑,在一些金融机构,存在倒卖个人信息的“内鬼”。 通过对周伟的审讯,一名与之交好的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进入警方视野。2016年,周伟在饭局上认识湖南长沙一家银行的信贷部主任梁刚。交谈中,周伟得知梁刚可以通过银行内部系统,查到全国的个人征信信息,并且几乎不留痕迹,“很容易”。 周伟事后供述,自己当即意识到,梁刚是一棵“摇钱树”,于是便有意与对方深入接触。 由于主管银行信贷部,梁刚收入颇丰。为了拉其下水,周伟费了一些心思。除了经常请客吃饭、送钱外,还用上“美人计”,为其介绍一些年轻女性。 多重“攻击”下,梁刚最终被“拉下水”。2017年初,两人达成“合作”协议,梁刚负责通过银行内部系统查询个人征信信息,复制给周伟,每条能获得300至350元的报酬。 对梁刚来说,查一条征信信息不过是“动动指头”,而对周伟来说,这些信息加价后卖给多家小贷公司。有了稳定的信息源,周伟甚至成为圈内的个人征信信息“总代理”。 实际上,周伟在酒店、通讯等行业,还同时培养了很多梁刚这样的“内鬼”。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上,负责联系客户的中间商、分销商、掌握信息的总代理及提供信息的“内鬼”,各司其职,彼此单线联系。 在操作中,“内鬼”处在第一层,中间商只与内鬼联系,为安全起见,每次见面时一般只有一到两个人。中间商下设分销商,多的有五六层。各行业的内鬼,与有合作关系的中间商各取所需,形成一个小“团队”,向外交叉发展,构成一整个黑色交易链。 例如,当讨债公司需要某个人的信息时,分销商层层找到中间商,由中间商联系各行业的内鬼,获得信息后,再加价两三百元出售。 一个月交易量超20万条 由于交易复杂,层级很多,所以越到产业链的末端,信息的价格越高。从内鬼到销售末端,一条信息的价格往往不止翻一番。 以车辆信息为例,汽车修理行业的内鬼,每查询一条能赚10元,而经多次转手,到最后一端能卖到上百元。“团伙冒着犯罪风险,也是因为黑色产业利润可观。”办案民警介绍。 此外,这也是一种警方此前未接触过的交易模式。常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一名办案人员介绍,以往类似的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中间商大多是从网上搜集、整理各种已有的个人信息,或者依赖黑客盗取某个行业或企业信息。但通过各行业内鬼实行精准查询的,此前还没有相关案例。 警方侦查期间,周伟所在的这条“产业链”,每天的信息交易量超过万条。办案人员判断,由于信息都是“私人订制”,相比较以往的交易模式,这条产业链社会危害性要更严重。 常州警方在公安部和江苏省公安厅指导下,成立专案组。初步调查显示,这条信息黑产业链上,涉及行业内鬼48人,涵盖银行、卫生、教育、社保、快递、保险、网购、汽修等多个行业,另有中间商82名。 近日,专案组调集355名警力,组成71个抓捕小组,分为20多路进行抓捕,范围涉及黑龙江、内蒙古、福建、湖南等多省市。目前,48名行业内鬼和82名中间商全部被警方控制,扣押涉案手机152部、电脑39台、涉案手机卡155个。 新京报记者从常州市公安局了解到,仅在收网前的1个月,产业链上的公民个人信息交易量就达20多万条,涉案金额1000多万元。目前,相关人员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文中人物为化名) 来源:新京报

布兰普顿医院员工滥用病人信息取药

近日,布兰普顿市民医院(Brampton Civic Hospital)有超过11000名患者收到了医生的信函,告知人们有医院员工多年来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获取药物。信中写道:“一名员工在分发药物的电子设备屏幕上选择了您的姓名和病人识别号码。”经过内部调查后,这名员工已经不在医院工作,并且被皮尔地区警方起诉。这封信是8月2日,由威廉·奥斯勒健康系统公司(William Osler Health System)的首席隐私官安·福特(Ann Ford)发送的。该企业为布兰普顿,怡陶碧谷和周边社区的130万居民提供服务。福特写道:“我们不知道这名员工拿药做什么。”在这封信中,没有任何有关员工是谁,拿了什么药物,什么时候被抓,什么时候被警方控告,调查多长时间的信息。来源:thestar.com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