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3月27日 星期三 23:39:12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留学

2023全球最佳留学城市 加拿大有三地跻身前20名!

■■ 蒙特利尔市旧城区一角。网上图片 【加拿大都市网】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昨日公布“2023年世界最佳留学城市排名”,加拿大有五个城市上榜,蒙特利尔排名最高,夺得第14位。 全球共有140个城市荣登“2023年世界最佳留学城市排名”(QS Best Student Cities 2023) 榜,英国伦敦高踞本届排名榜首,也是连续四届保持世界最佳留学城市第一名。德国慕尼黑与韩国首尔在本届打成平手,同列第二名。 香港排第12 北京排29 加拿大有五个城市登上本届排名榜,当中蒙特利尔、多伦多及温哥华更晋身20强城市之列(见附表) ,而渥太华和魁北克则分别排行第55名和第106名。而北京排第29名、香港排第12名、台北排第31名。 总部位于英国的Quacquarelli Symonds,根据六项指标量度对符合评审资格的城市进行排名,指标包括当地大学排名、学生组成、城市向往度、雇主招聘活跃度、生活成本负担能力,以及学生评价。参与排名的城市必须拥有至少有25万人口,以及至少有两所大学曾入选“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Quacquarelli Symonds高级副总裁苏达(Ben Sowter)表示,作为全球最佳留学城市第一名,伦敦提供卓越文化、经济和教育机会。拥有两所世界十大最佳大学,伦敦现时依然是世界领先的教育中心。 但苏达指出,令人担忧的是,对学生来说城市生活普遍变得愈来愈难以负担。在本届排名榜评审过程中发现,接近九成获评审城市之负担能力均正下降。星岛记者报道  

又一起惨痛意外!美国华裔工程师遭抢劫 被歹徒开车活活碾死!

【加拿大都市网】最近这两天太多频出海外华裔遇害的新闻,太痛心了! 美国芝加哥大学华裔留学生郑少雄遭抢劫枪杀之后,又一个案件的最新进展浮出水面,美国一名华裔工程师在星巴克遭到抢劫,就在他试图抢回被抢劫的财物时,竟被劫匪活活开车碾死! 这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发生在2019年的12月31日。当天34岁的华裔工程师曾硕(Shuo Zeng,音译)正在美国奥克兰蒙特克莱尔附近山林大道上的星巴克内带着笔记本电脑工作,一名男子突然冲进店里,从身后一把抢走了曾硕的电脑。 男子抢走电脑后立刻跳上了在门外等候的同伙的宝马车,曾硕也来不及反应,紧跟着追出去,一把抓住车子,试图让他们停下。 曾硕的半个身子冲进车内,腿还在外面,大声喊着把电脑还给他。 这时歹徒不但没有放手,还一脚把曾硕踹下车,司机更是狠踩油门,飞速逃离了现场。 但就是这脚油门,让被踢下车倒地的曾硕活活被车轮碾死! 整个事件发生的很快,前后大概只有几秒钟,一条生命就这样消逝了。 更不幸的是,当天是曾硕34岁的生日,他预计晚上跨年时和朋友一起庆祝。 事发地星巴克 Fox新闻截图 事件引发了广泛的愤怒,这里我们需要记住两名劫匪的名字——进星巴克抢电脑的Kejuan Wiggins(下称威金斯),20岁;以及开车并最终碾死曾硕的司机Byron Reed(下称里德)。 本周三,陪审团作出有罪判决,对两人做出了指控。 里德被判二级谋杀和抢劫罪,威金斯背叛抢劫罪和过失杀人罪。 仅凭谋杀罪,里德面临 15 年的终身监禁,而威金斯则因过失杀人罪面临最高 12 年的刑期。检察官说,两人都将于今年 1 月被判刑。 陪审员商议了五天,才判定里德犯有谋杀罪,然后又回去商议了一天,最后判定威金斯犯有过失杀人罪。 庭审中,检方辩称,两人均犯有一级谋杀罪,里德和威金斯都对杀害曾某负有责任,而且两人都是抢劫的积极参与者。但里德律师辩称,里德并不知道曾硕抓住了汽车,威金斯的律师则攻击了声称威金斯踢了曾硕的唯一控方证人的可信度。 嫌犯图 Fox新闻截图 在调查期间,当局发现了里德、威金斯之间的短信,显示他们在湾区周围策划盗窃。根据警方的证词,有一次他们谈到他们必须如何找到一种不是闯入汽车的方法,因为没有人有汽车盗窃工具。 副地方检察官查尔斯·比塞斯托 (Charles Bisesto) 将星巴克事件描述为笔记本电脑盗窃案,当嫌犯使用暴力阻止曾先生取回电脑时,该案升级为抢劫,然后演变为谋杀。 编辑:言西早 小星

女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 网友愤怒!

【加拿大都市网】近日,一段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聊天记录截图引起网友热议。 网帖称一名在西班牙留学的女学生每月生活费1.1万,父亲每月工资才1.3万。父亲每月将工资几乎倾囊而出都转给女儿,但女儿却对父亲极其不尊重。 不少网友对该女生的行为表示气愤。称该给巨婴断奶了!还有留学生称陪她一起上这种热搜 好丢人。 当事女生后来回应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称自己当时生活费没有到账,自己已没有钱吃饭了,所以暂用父亲的信用卡消费,被父亲却误认为自己在花额外的钱。 对于网络上的评论,她表示,自己确实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现在也在反思自己。      (言西早综合报道 图pixabay)

加拿大成为世界各地学生们最想去留学的国家 前三名分别是哪里?

【加拿大都市网】根据新的调查,加拿大是全世界学生最想去的国家。 金融服务提供商Remitly使用谷歌搜索数据分析了160多个国家的学生正在寻找上大学的地方,结果发现加拿大受到 "总共36个不同国籍的人的青睐",这要归功于其一流的大学、友好的当地人、具有成本效益的费用和标志性风景。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University of Toronto (@uoft) 根据该报告,加拿大是法国、南非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的学生的 "明显最爱"。 西班牙作为包括美国、阿根廷和智利在内的其他13个国家最受欢迎的学习目的地而位居第二。英国排在第三位,部分原因是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大学。 当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寻找加拿大的大学时,加拿大的学生显然在寻找其他地方的学习。报告发现,加拿大人对法国的教育最感兴趣,这可能是由于两国语言相似,或者是因为学生想体验欧洲文化。 谈到最受欢迎的大学,Remitly透露,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搜索量最大的地方。多伦多大学也排在前十名,总排名第七。 编译:森森 图源:Pixabay 参考链接:https://www.narcity.com/students-want-to-study-in-canada-so-much-that-its-the-most-searched-country-worldwide

新冠疫情阻断留学脚步 赴美国际新生锐减4成

【加拿大都市网】高等教育界对700所院校的调查发现,今年秋季近4万名外国学生推迟来美升学,导致各家院校的留学生入学人数下降了16%,新生人数更比去年大减43%,由于生源受到影响,院校的收入已经遭受重创。 综合《华盛顿邮报》及insidehighered.com网站报道,这次调查分析了700所院校后,发现90%受访学校有学生推迟来美,近4万人更把时间押后至下学期,另外约20%国际生仍在境外,目前只能通过网上学习。协助进行调查的国际教育协会(IIE)会长古德曼(Allan E. Goodman)表示,今年留学生减少的情况前所未见,但预期只属暂时性质,疫情结束后将会恢复,届时院校需应对大量延期开学的学生。 与此同时,IIE也发表取名“敞开门户”的2019/20年国际招生数据。这项与国务院合作、以2900多所院校为目标的统计发现,2019/20学年新生人数减少0.6%,是连续第4年录得跌幅,整体留学生人数下降1.8%,也是2005/06年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降。目前全美的外籍生总数仍达107.5万,连续第5年保持在100万以上,几乎是2000年54.7万人的的两倍。IIE估计,留学生在全美学生的比例占5.5%,水平在过去3年均保持稳定。 据统计,2019/20学年的留学生中,本科生减少了2.9%,研究生下跌0.9%,包括英语课程在内的非学位课程报读人数减少了6.6%。 按学生来源地分析的话,52.6%来自中国或印度,其中中国学生增加了0.8%,印度则减少了4.4%。其余4个学生最大来源国中,韩国学生减少4.7%,沙特阿拉伯学生减少16.5%,加拿大减少0.5%,越南也减少了2.5%。沙特学生之所以连续第4年录得双位数跌幅,原因在于政府大规模缩减奖学金计划。其他生源排名榜名前前10的国家和地区中,台湾学生增加了1.5%,巴西学生也增加了3.8%,日本和墨西哥学生则分别减少3%和5.8%。 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估计,2019/20学年留学生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387亿元,按年下降4.4%。NAFSA执行长布里姆(Esther D. Brimmer)在声明中批评,联邦政府过去4年对外国学生和学者实施旅行禁令,再加上收紧监管以及社会散播仇外言论,疫情爆发后政府又未能妥善应对,使得院校招生更加困难。 但教育界不少专家认为,民主党候选人拜登上任后,情况将会改观。本报讯 (图片来源pixabay)

英国大学包机接中国留学生返校

【加拿大都市网】9月19日,369名中国留学生乘坐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包机抵达英国。这是英国首架帮助留学生返校的大学包机。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张美芳表示疫情形势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学生在海外的健康安全,领事馆全力协助各方促成入学包机如期成行,确保中国学子安全、顺利开启留学之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校长格雷尔称学校将严格遵循北爱政府公共卫生准则,加强防疫措施,保障学生和员工的健康安全。

中国教育部发留学预警 提醒谨慎赴澳返澳

6月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留学人员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教育部称,澳大利亚主要高校计划于7月前后陆续开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旅行和开放校园存在风险。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发生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当前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6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也发布了《赴澳大利亚旅游安全提醒》。称近期,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澳大利亚国内对华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言行和暴力行为现象明显上升。提醒中国游客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搜狐,图片来源图库)

来加留学成移民跳板 大专遭质疑变相赚钱

■许多国际生都喜欢到加拿大留学。星报 ■移民部长胡森去年推出计划,将加快处理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学生签证申请。星报   星岛日报讯   有指想移民加拿大的国际生,把留学加拿大作为他们移民的跳板;而加拿大多间学院把国际生当作摇钱树。有人表示,不希望整个国际教育体系只是赚钱和申请永久居留的方式。 以阿维拉(Romina Avila)及其丈夫卡斯塔涅拉(Arturo Castaneyra)为例,当他们决定离开暴力事件日益严重的墨西哥,以便在其他地方过更好的生活时,他们把目标放在加拿大,透过在加国留学,获得毕业证书,加上工作经验,提高他们取得加国永久居民身份的机会。 据《星报》报道,现年32岁的阿维拉在2014年与丈夫一起来到加拿大读书。他们形容,每个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到加国留学,获得一年的工作经验,然后申请永久居留权。 去年,加拿大有57万人持有学习许可,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士接受了专上教育。联邦政府估计他们的支出(包括学费)总计216亿加元,并提供了17万个工作职位。 六成国际生计划申请居留权 加拿大在国际教育的主要目的地之中,于全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美国、英国和中国。非牟利组织加拿大国际教育协会(Canad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60%的国际学生计划申请永久居留权,而75%的人表示,他们毕业后,能够在加国工作,是他们决定选择留学加拿大的关键。 国际生的大幅增长,引发对国际教育已变质的担忧,留学加国原本应是为了获得更佳的教育,可是现在却成为移民到加国的捷径。 有大学教授认为,相关政策一路下来造成了漏洞,但这并非联邦政府的原意。 安省专上学院协会表示,由于加国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加上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短缺,导致了加国大力推动国际教育。专上学院的定位是实用,连同短期技能培训,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国际生乐于迁居工作受欢迎 几年前,来自韩国的赵相禹(Sang Woo Jo,译音)本身在首尔有4年汽车维修经验,不过他不懂汽车零件和基本维修工作的英文单词,而他又想移民加拿大并担任汽车技术员。他认为,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是持学生签证,到加国读书。他于2017年来到加国,入读尼亚加拉学院(Niagara College)的两年汽车机械课程,今年毕业,并在一间大型汽车公司找到一份工作。 尼亚加拉学院指出,赵相禹的情况一点也不奇怪。该计划有大约300个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和加勒比海国家。 尼亚加拉学院续道,加国对技术行业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在汽车行业。随着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陆续退休,该课程许多学生毕业后都获得全职职位,特别是国际生,他们反正已经离乡背井,往往更愿意迁居工作,这使他们成为雇主的理想之选。 来自菲律宾的埃文格里斯塔(Andrei Evangelista)曾在2010年及2014年分别以技术工人及住家保母的身份移民,尝试移民加拿大,可是都被拒绝。在菲律宾担任护士近10年的他,报名入读尼亚加拉学院的老年学研究生课程,并于去年来到加拿大。他计划在加国毕业和获得工作经验后,申请为永久居民。 2016年,大约3万个国际留学生成为加拿大的永久居民。根据加拿大移民部的数据,去年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达到5.4万个。 去年,移民部长胡森(Ahmed Hussen)宣布一项新计划,加快处理来自中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的学生签证申请。这4个国家在去年占加拿大国际学生人数的60%。该计划在今年7月扩展到了巴基斯坦,并在本月扩展到了摩洛哥和塞内加尔。 胡森表示,国际生为加国的学校以至社区作出了贡献,也丰富了本地学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的认识。 约克大学教育系教授特里劳奇卡(Roopa Desai Trilokekar)称,毫无疑问,大多数进入该校就读的国际生都把目光放在移民。 然而,有国际生指出,不是全部国际生都有这个心态,对于他来说,移民与留学是两回事。综合报道

英国剑桥文理学院被中国上市公司收购

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教育集团博实乐教育控股,斥资1.5亿英镑收购了英国教育机构剑桥文理学院。剑桥文理学院的校区遍布英国、中国和北美。 这是中国对国际教育资产兴趣日益浓厚的最新迹象。这项交易表明,集大学升读资格教育和密集英语语言教学于一体的“基础”课程越来越受重视,这种课程帮助外国学生为申请大学(特别是英美大学)做准备。 此项收购正值面临资金压力的英国大学对吸引外国学生越来越感兴趣之际。从剑桥教育集团分拆出来的剑桥文理学院在剑桥、伦敦、坎特伯雷、上海和波士顿设有校区,并在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拥有10所国际语言学校。 博实乐于2017年通过在纽交所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1.81亿英镑,去年又进一步融资1.9亿美元。该公司在中国拥有69所学校,在校学生超过4.2万名。

租房时要当心!留学生遭到房东这样的待遇!

澳大利亚新州大学近日发布的“何以为家”(No Place Like Home)报告显示,在悉尼的留学生遭到无良房东的经济剥削。   据报道,报告显示,一些无良房东房租要价过高,突然上涨房租,并且拒绝遵守法律合同。由于学生住宿市场紧俏,一些房东利用留学生对合法权益不了解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剥削。   新州大学讲师兼人权机构主管拿瓦兹(Maria Nawaz)表示:“许多留学生在网上寻找房东,直接把房租交给未经证实身份的房东。当留学生抵达悉尼后,他们发现租住的房屋比广告上的更破,或者出现其他糟糕的情况。而留学生不像普通租客那样能够获得法律保护,他们在寻求帮助时也会遭遇障碍。”

留学生求助 美国领馆面签问中美贸易战态度被拒签!

pixabay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朋友圈有人称自己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尔大学的录取通知后,前往美国领馆面签,没有想到面试官居然问了他中美贸易战有什么想法,猝不及防的他回答“我只想学习知识,不想评价贸易战。”没想到居然被拒签了。 北美留学生日报报道,另有一名留学生被问到相同的问题,他回答“不是很了解中美贸易战的有关新闻。”最终也被拒签。网友们为此开出热帖,调侃中美贸易战面签问题的各种答案。 事实上,在过去一年,不断有媒体报道中国学生前往美国留学签证拒签率激增的新闻,有留学机构称留学生拒签率达到了10年来的新高,而一些敏感专业的拒签率更高。这跟此前传出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美国政府国会议员拟立法限制中国公民赴美学习和学术交流不谋而合。 虽然是中美贸易战,但目前已经延伸到学术界,华为已经被学术组织IEEE拒之门外,希望前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会捏一把汗。(综合报道 作者:金石)

回国求职的海归一抓一大把 没了光环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网上图片 今年8月底从英国研究生毕业回国的张含(化名),在秋招季投了70多份简历后,等来了两个不太满意的offer,和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调剂”——HR问她,是否愿意给地产公司老板的女儿当家庭教师。 “回国前没想到竞争那么激烈,面试时才发现,80%都是海归和研究生。”留学经历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优势,张含开始反思,自己准备得是否足够充分。 而正在法国留学的杨笛(化名)已经在准备找自己的第六份长期实习了。她发现身边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比例增加,留学身份的“含金量”已不比从前,希望不断“加码”积累经验,为未来回国增加优势。 我国正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教育部数据显示,40年来,共有313.5万名留学人员回国。2017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27万人。 在归国大潮下,海归们头顶的光环逐渐减淡,激烈的竞争带来落差和迷茫,但回国发展依然是不少海外留学生的选择。一些人开始反思留学生“水土不服”、眼高手低等以往被诟病的缺点,努力扩大优势。 秋招:竞争激烈,“海归一抓一大把” 今年7月,赵岳(化名)回国了,在澳大利亚读研两年后,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约本科已经就业的同学吃饭,为即将到来的秋招做准备。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和自己一起走出校门的同学,已经发生让他“想象不到的变化”,“谈起工作和求职,他们都很有职场人的感觉,也挺成熟的。”甚至已经有同学在短短两年里,升到了小主管职位。相比他们,赵岳觉得自己还是刚出校门的“小毛孩”。 赵岳的父母都是高中教师,母亲教授英语,父亲教授化学。2012年高考前,父母已经有意向送他出国,“当时出国还是很流行的,特别是教师家的孩子,很多高中一毕业就送出去了。”后来赵岳因为身体问题,留在国内读本科。 从大二开始,赵岳正式为留学做准备,考雅思、选学校,甚至母亲还教他做饭。2016年,赵岳前往澳大利亚攻读研究生。当时的他已经感受到“海归越来越多”。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在赵岳出国的这一年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经达到了265.11万人,而当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比2012年增长超过58%。 到达澳大利亚后,赵岳也发现身边有不少留学生都表达了回国想法,“有的已经工作了几年,有的是和我一样刚来的,觉得国内前景更好。” 大量留学生归国带来的激烈竞争,让赵岳感到了焦虑。今年毕业后,赵岳踏上了回国的航班,而9、10月的秋招季也一如他的预料。“相比于海外留学生,用人单位其实更喜欢国内名校研究生,而且面试的时候海归一抓一大把,美国和英国的居多。” 一知名地产公司HR邵策(化名)告诉澎湃新闻,在今年的秋招里,有一半求职者的简历都有海外学习经历,“有的是交换生、双学位,有的是研究生留学、本科留学。”海归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稀奇。 在投递了17个简历后,赵岳有3个面试进入了最后一轮,最终拿到了两个offer,在他看来,已经高于“找不到工作”的预期,尽管两个offer都不太让自己和父母满意,“觉得工资比较低,最高给到税前9000,税后就五六千吧。” 如今赵岳已经决定接受其中一家公司,“总不能在家闲置着,有工作才有机会上升。” 研究生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温煦(化名)求职之路顺利得多,他认为这得益于自己目标明确,准备充分。 从小就热爱汽车的他,在本科期间就自学德语,研究生成功申请到德国留学,学习汽车工程专业。回国后,凭借着曾经在宝马公司德国慕尼黑总部实习过6个月等经历,温煦在今年的秋招中拿到了4家汽车企业的offer,他最终选择了广州一家知名汽车公司,offer上的年薪介绍为22万元,他觉得很满意。 温煦说,基于对汽车的热爱,他在本科阶段就通过同学介绍、网站论坛等方式,接触了一些在德国学习汽车专业的留学生,“一开始只是想取取经,希望申请到一个好学校。”大三寒假,温煦前往德国旅游,顺便“见网友”,这些“网友”后来给予他不少帮助。 等温煦到慕尼黑工大后,有一些“网友”已经毕业,且在德国的汽车企业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温煦在宝马总部的实习,就是源自于一个在宝马工作的“网友”的推荐。“没有推荐想拿到这个实习还是很困难的,而且我去的部门也比较核心。”这件事,让温煦意识到人脉资源的重要。 对于校招,温煦认为海投简历未必是件好事,“会把自己搞得很疲惫”。他的目标很明确,只投了7家自己心仪的汽车公司,并在面试前对应聘企业的文化、未来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详细了解,有些企业内部有认识的同学或者“熟人的熟人”,面试前温煦都会争取约一次见面,“进一步了解一下,争取在面试时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 温煦认为,准备充分,认真对待每一次面试,是自己在今年的秋招中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预期:不纠结工资,“看的是长远发展” 刚回国的张含始终不想“太屈就”。 她觉得在“喜欢的工作和令人满意的薪水”之间,至少要有一个,而自己拿到的两个offer,都不太符合。趁着秋招的尾声,她赶紧又投了一波新的简历。校招加上社招,她已经投了70多份简历。 张含本科毕业于上海一知名高校,又在英国排名TOP5的高校攻读了研究生,此前还有过5份实习经历。这让她对今年的秋招充满期望,“想去一些快消巨头,对工资预期是(年薪)15万元及以上”。 然而在求职时,张含才发现竞争者“80%都是海归和研究生”,“因为海归的求职目标都比较一致,都是一些大公司。很多巨头公司直接在简历关就把我给淘汰掉了,像可口可乐这种。”而小公司则以“你太优秀,我们怕留不住”为由拒绝了她。 11月13日,接近秋招尾声,张含只拿到了1个offer。与此同时,有一家她面试时感觉不错的地产公司HR给她打来了电话,问她是否愿意调剂到一个特殊的岗位——给老板女儿当家庭教师,一份长期且全职的职业,并且可以居住在“老板”家隔壁的别墅。 “我当时就满脑子的问号,但她说她老板只要复旦或交大的研究生,应聘者中只有我一个人符合这个要求。”张含婉拒了这个“调剂”后,被告知她申请的营销管理岗位也“没戏了”。 此后,张含又收到了一个offer,但先后提供offer的两家公司一个地点在外地,一个工资太低,她都不太满意。在反复面试、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张含对工作的预期也开始降低,“之前只看着大公司,现在会开始投一些小公司,还有创业公司,对工资也没那么纠结了,如果是我喜欢的工作,我可以降低我的薪水预期。” 回国两个月后,卢俊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调整好了心态。 1994年出生的他,不仅在美国完成了本科学业,也成立了家庭。在读本科时,卢俊一直在不同酒店实习,积累了近三年的实习经验,还没毕业就拿到了美国一家全球知名品牌酒店的offer。 在工作一年后,他和妻子做出了回国发展的决定。“还是继续从事酒店业,当时计划的是,经理级别以下的都不接受,因为我在美国已经是主管职位了。” 然而现实还是让他有些失望,尽管不少公司都投来了橄榄枝,但职位却不如预期。甚至有一家酒店人事部门直接告诉他:全市我都敢打包票,没有一家酒店可以让你从主管做起。 最终,他在所在城市选择了(美国工作)同集团下的另一家知名品牌酒店,对方承诺他小半年内可以升到经理级别。 而对于工资,卢俊并不抱很高的预期。“回国前了解过。”他说,在国外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常常会忍不住用美国工资乘以人民币汇率,然后和回国后的工资进行对比。而他“很明智的不去转化汇率”,要不然就会有很大落差。他坦言,在美国的工资是如今工资的三倍多。 对收入预期的落差,存在于大多数海归身上。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认为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的预期的海归不足1%,而认为收入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80%,2017年该比例为69%。 工作后,因为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卢俊没有固定假期,高峰时期甚至小半个月才放一天假,没有周末,也没有节假日。理想情况下,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7点到下午4点。但实际上,他很少能在晚饭前回到家。 工作辛苦,有时又感觉付出的劳动不被尊重,这些并不影响卢俊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更高端的酒店、服务,开始受到消费者们的追捧。在卢俊看来,市场对高端人才是有需求的,现阶段需要积累的并不是工资,而是工作经验。 “酒店业是一个看重经验的行业。”卢俊认为,求职时,普通企业对求职人员的海外经历并没有太高需求。但在职业后期,上升到一定岗位后,会开始对学历和海外经历进行要求。“我们总监、总经理级别,无一不是有海外经历的。”这让他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海外经历不在求职的前期发挥作用,而是职业的后期。”卢俊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也做了详细分析。“分析清楚后,就不会觉得自己现在很亏,因为看的是长远发展。” 加码:积累优势,拒绝眼高手低 进入研究生课程的最后一个学年,杨笛(化名)已经在准备找自己的第六份长期实习了。 在留学低龄化的趋势下,2012年,杨笛高中毕业后就前往法国就读本科,现在是在欧洲留学的第六年。在国外的时间越长,她对未来一定要回国的想法就越是清晰。 留学的这几年,杨笛发现不仅留学生选择回国的比例在增加,身边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学习中文。“像我们专业需要选修一门外语,学校就只提供两门外语,一门是西班牙语,一门就是中文。”而杨笛身边大多数法国“小伙伴”或其他国家同学,都选择了中文作为选修外语。还有一些欧洲同学和她表达了未来想去亚洲工作的想法。 “国内发展好,工作机会多。”已经成为不少海外留学生们的共识。 但对目前国内海归的求职情况,杨笛心里也很明白。“现在留学生那么多,含金量肯定不如从前。而且专业不是工科就是商科,很雷同,说实话,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需要一个留过学的人来工作,相比而言,国内毕业的学生可能更接地气,也更适合。” 此外,杨笛也意识到,自己本科阶段就出国留学,在国内找工作几乎没有任何人脉资源,“如果我一毕业就立刻回去,是真的没什么求职优势。” 基于这些考量,杨笛决定明年8月毕业后,先在欧洲工作三年左右,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回国找工作。这也是很多留学生为回国求职“加码”的方式之一。 《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海外工作经验分布情况方面,海归群体中有近七成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其中,具有“1-3年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占比23%,与2017年相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而拥有“3-6”年较长海外工作经验者占比11%,较2017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但这个“路径”,不配合十分的努力,也并不一定能成功。为了明年可以顺利在国外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杨笛从本科阶段就开始不停的找各种实习。 2016年8月本科毕业后,她也没有马上开始研究生学业,而是选择了“间隔年”,推迟一年入学,而这一年则在上海一家法国企业进行全职实习。此前她已经在该企业的法国本部实习了半年多。 如今还有1年就要毕业,杨笛已经在法国、荷兰、德国、上海积累了5份实习经历,其中有两份都是长达半年的“大实习”。但接受采访时,她又在继续筹备自己毕业前的第六份实习。 在杨笛为自己不停“加码”的同时,远在南半球悉尼大学的黄子澜,正在为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而通宵熬夜。他希望通过一份优秀的毕业论文,引起导师对他的注意,愿意收他做“徒弟”,从而可以继续留在悉尼大学攻读博士。 和其他留学生不太一样的是,黄子澜在留学前已经在国内工作了一年,任职于一家知名电视台。出国留学,是他想为职业加码。 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集聚澳洲,海归的“含金量”早已无人谈起。“如果要说有优势,只能是语言上的优势了。”据他了解,和他同专业的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前往国企工作,或者考公务员。 随着环境的变化,他自己的职业规划,也在留学后慢慢发生了转变。“以前想回到传媒行业,但接触到一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后,我发现自己或许更喜欢相对偏向于学术的工作。”现在,能进入高校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他最心仪的归宿。但高校研究院对学历的要求,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门槛。 据留学机构启德教育《2017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高学历已经成为了海归的基本标签,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达到78.3%。而仅仅是硕士学历,已经不太满足于一些高校或企业的要求。 因此,写一份优秀的论文,获取读博机会,以及拿到可以支撑自己读博的奖学金,是黄子澜当前最大的“功利心”。如果不能申请成功,他的计划也和杨笛差不多,先在澳大利亚找到一份工作,积累一定的海外工作经验后,再带着“加分”的简历回国发展。 留学期间,黄子澜也时常会关注国内媒体对海归就业报告、海归求职现状的报道,落差、迷茫是文章里常常提及的词汇。在他看来,这些都和心理预期有很大关系,“有的人抱着出国就一定光环加身的想法,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才会出现落差和眼高手低。” 支招:扬长避短,正确评估自身实力 在等待面试结果的过程中,张含开始分析自己这次秋招不太如意的原因。 以往张含会以因实习经历丰富而充满信心,但经历过秋招后,她才发现,由于在本科期间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自己的5份实习脉络并不太清晰。“有媒体、公关、营销,没有专门往一个方向去做,可能给人感觉杂而不精,匹配度不高。” “匹配度”是在招聘中常常被提及的词汇,一地产公司的HR邵策告诉澎湃新闻,增加实习经历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共识,“比较少出现毫无实习经历的简历”。因此,实习经历的含金量和匹配度,成为了HR们在招聘时的重要考量指标。“对于实习经历只有一个月的,我们是排除掉的,一看就是为了应付找工作。”还有一些学生实习经历丰富,却和求职岗位并不太匹配,这在邵策看来,属于“没想好自己想要做什么”。 与此相对应,在大企业实习、与应聘的工作匹配度高、实习时间大于3个月的实习经历,属于“优质经历”,“即使只有一份实习,但含金量高就行。” 准备时间太晚,也让张含比较后悔。虽然她8月底就回国了,但当时并没有意识到秋招的竞争激烈,“没有用心准备”,在国内“玩了一阵子”才开始投入秋招之中。而在这时,一些准备得比较早的同学,已经拿到了满意的offer。 还有部分海归,因为不了解国内的招聘时间,而错过了最佳招聘机会。AO史密斯海外招聘负责人赵毅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于国内毕业生,海归往往比较缺少求职信息源,“像国内不仅有宣讲会,还可以找导师推荐,师兄师姐内推等。而留学生只能靠自己搜集招聘信息,有的出国比较早,或者忙于毕业论文,还会错过秋招或春招。” 作为海外招聘的负责人,赵毅在招聘时,首先看重的是海归的独立和创新能力。在他看来,留学生从熟悉的环境中突然到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下,能够快速适应,并且独立生存,是一种很珍贵的能力。“企业希望求职者能够快速适应陌生环境,并且把自己的工作做得优秀。” 但对于出国后并没有主动融入当地文化和圈子,而选择和中国留学生“抱团”,继续生活在舒适圈的海归,赵毅表示“不是我们想要的”。 和不少招聘人员的看法类似,赵毅觉得“不接地气”也是海归最大的问题。“海归从国外回来后,会觉得自己带着留学光环,再加上海归的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渥,在态度上就会不太一样。”在文化上也存在一些差异,“国内的学生如果做错了什么事,老师会直接指出来‘你是错的’,而在国外,即使你是错的,老师也会在错的里面挑出对的内容,鼓励学生。”赵毅表示,这些差异,会导致一些海归在职场上“不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这些评价,杨笛也有所耳闻。“现在确实有些海归还会觉得自己回国后很厉害,不太看得起国内学生,但实际在工作上可能还不如国内学生。”杨笛说,自己也曾经听说过海归“难管教”的说法。 针对这些优缺点,赵毅给留学生们的建议是“扬长避短”。“海归需要明白的是,企业要招的是合适的人,而不单单是看高学历。”独立能力、海外眼界、英语水平等都是海归们的优势。而对于劣势,赵毅建议“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高”,应该根据自己的真实实力和当前的求职大环境,对自己进行正确地评估。 来源:澎湃新闻

美中关系全面倒退 传北京密令在美高官子女年内回国

资料图片 星岛日报 美中关系全面倒退之际,多家媒体报道或者转载,中共高层密令在美高官子女年内回国,同时禁止他们出国赴美留学。 日本媒体《商业期刊》网站的消息说,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来美国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的言论后,中国政府随即开始了有关行动,发出内部文件。多维网援引消息人士透露,中国高层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中央要求高级官员的孩子年内回国,同时暂时禁止他们去美国留学。 消息人士还分析了其中的两个原因。第一,中国当局害怕这些中共高干子女被美国以“调查间谍嫌疑”为由被美方扣为人质,二是,美国每年从留学生学费中得到相当经济好处。中美贸易战升级之际,不能让美方继续得到这种经济好处。 不过,上述报道也说,当局密令高干子女回国的消息还有待证实。北京独立社会学者胡星斗对美国之音说:“我认为,出台这样的政策不太可能,因为整个中国的趋势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包括要加强人员的交流、科技的交流、学术文化上的交流。虽然美国有可能收紧留学生的政策,但是中国方面不会主动地去收紧。” 不过,目前流传的消息,有针对性的背景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似乎有意收紧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政策,中国高干子女因此很可能成为美方限制和甄别的首要目标。

学霸的碾压!中国一高中高三107人考上世界名校

网上图片 最近,中国一所高中火了,因为这里的学生们实在太牛了,他们以超高的录取率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高三年级107名毕业生无一例外,全被世界名校录取了。 这项纪录的创造者,正是济南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高三毕业生们。随着最后一名学生被悉尼大学录取,这107名学生全部拿到了世界名校offer。 曾经以为,高中毕业考上牛津、剑桥已经够牛了。然而现在学霸已经组团去世界名校了,可以说又一次被学霸刷新了想象力...... 这场“offer雨”,从去年12月份一直下到了今年4月份,全年级107个学生收到了至少450份录取通知书,奖学金累计超过100万美金。 用学校主任岳凤敏的话说,去年底开始,这些录取通知书就从全球各地的著名大学“飞来”,给全校师生们带了一个个惊喜,更难得的是,高三年级的毕业生无一例外,全被世界名校录取了。 先来感受一下这所高中的录取情况—— 去英国的44个学生全是排名前10的大学,去美国的48个学生收到了美国排名前50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去澳大利亚的19名学生全是澳洲八大名校,31名学生收到了加拿大的录取通知,都是加拿大医博类前五的大学,还有11名学生收到了国内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然而,毕业生们的成绩和学校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学习氛围很浓,青春气息更浓。 开放的自习室,丰富的课外书籍,舒适的图书馆。 好看的校服,丰富的课外活动,全部都洋溢着青春的旋律,这简直就是偶像剧里的青春气息啊! 据学校主任说,高三年级的107名学生每个人都至少收到了4-5份offer,有的学生甚至收到了十几份offer: 济南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高三学生贾源熙,现在总共收到了5所大学的offer,最终的选择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是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录取的学生。 高三毕业生尹若依,总共收到了10所学校的offer,其中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她最终去了自己理想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物理专业。 学霸本身就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了,然而他们整个年级都是学霸..... 网友们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但还有的网友说,国际学校最终全班一起收到offer的其实也并不少见:“国内好的国际高中数不胜数,然而,从这些offer中,我却闻到了money的味道。。。” 在很多人眼中,国际学校的学费贵的要死,那可不是名校的味道,分明是金钱的味道,只要有钱,就可以随便挑名校。 事实上是,不管多有钱,成绩不合格也考不上名校。况且,也不能因为学费贵就忽视别人的努力。 在济外2018届毕业生中,有两名学生考上了国外顶尖艺术院校,她们诠释了什么叫“比你有钱的人还比你努力”,也证明了什么没点真刀真枪是上不了名校的。 比如说,毕傲璋和郭曼琨这两名女生,是为数不多申请艺术院校的学生。根据学校主任介绍,毕傲璋收到了全球六大顶尖服装设计学院之一的帕森斯设计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offer,郭曼琨也是被全美第一的罗德岛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录取。 图片来自齐鲁晚报 图片来自齐鲁晚报 不仅颜值高,艺术功底也是相当强,除此之外,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也很好,能上名校的人都是有坚实的成绩做基础的。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采访,郭曼琨说:“从小到大,画画是我坚持最久的事情,从第一次学会握笔到现在,我的画大概摞在一起有几米了,每年暑假顶着四十度的高温去古镇写生,为了出一个作品常常要通宵赶画,为了提高语言成绩所有的假期都用来泡图书馆学习上课,每一个需要突破的地方对于我来讲都是挑战,但也正因为这些挑战从而让我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她们之所以有现在这份幸运,或许正是源于过去自己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努力吧。努力的方式千千万万,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最终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最重要。 国内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确实很辛苦,国内的考生们都记得当年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支配的恐惧,通宵刷题,题海战术,每晚开着灯陪伴自己的都是一张张试卷,一页页考题。。。。。 网上图片   而备战出国留学的学生同样也不轻松,一边兼顾国内的教育,一边为了出国而奋斗。泡过的图书馆,背过的单词,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也只有每一个努力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来源:腾讯教育  

海外留学持续升温 乱象丛生家长褒贬不一

柯维纳警方公布性侵中国小游学生的嫌犯图像。 柯维纳市警局提供 案发酒店为正方形环绕建筑,中间为庭院,周围是三层楼的客房。本报记者摄 本报讯 伴随着留学热和海外游的升温,让孩子在假期出国游学开阔眼界成为很多中国家长的选择。但是花费数万元的海外游学,出现“游而不学”的乱象。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海外游学项目,家长对此褒贬不一。 “年终奖还没发,我就提前预支了。”岩岩妈妈一脸懊恼地说,自从女儿上小学开始,就给她报了英语辅导班。中国天津市的《滨海时报》报道,每到假期的时候,辅导班就会推出海外游学团,招募班里的孩子去英国、美国等国家游学。动辄几万元费用让岩岩妈妈有点难以接受。但随着时间推移,跟岩岩一起上辅导班的孩子有好几个都去过国外,每次小伙伴跟岩岩说去国外游学有多有趣时,岩岩总是一脸羡慕。岩岩妈妈和丈夫商量后,咬着牙给岩岩报了名。“其实我觉得这么高的费用,我和老公带着孩子单独去明显更划算,但是我们都是上班族,根本抽不出时间带孩子出去。”岩岩妈妈说,孩子想去她只好忍痛割肉。 美加均受欢迎 《海南日报》报道介绍指,美国和澳洲仍然是目前热门的海外游学国家,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其他传统游学国家也备受欢迎。有业内人士表示,美国名校云集,一流美国大学在资金、设备和学术环境等方面大都比其他国家优胜,一直以来是不少学子海外游学目的地的第一选择。 对于海外游学,家长们褒贬不一。许多家长表示,海外游学对于孩子增长见识、开拓眼界的确有帮助,但是费用比较高昂,许多的游览项目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活动安排得过于紧凑。 中国学生家长嵇女士说,去年暑假的时候,女儿的英语辅导老师就组织、招募了一批孩子去英国游学。“去了的学生回来都跟家长说,老师为了省费用,不仅住的地方特别拥挤,去参观的景点也都是门票比较便宜、需要长时间排队的地方,好不容易进去了,也是走马观花式地游览。拍回来的照片上全是人头。”嵇女士说。 近年因留学和海外游的热潮,不少教育机构、旅行社、学校均推出海外游学专案,甚至还出现一些个人组织的海外游学活动。因为游学项目品质参差不齐,游学的费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一家教育机构从事游学招募工作的张老师介绍说,“游学”既有旅游也有学习的内容,但游和学各占多大比重目前并无标准,因而使得游学市场变得混乱。

我不想爸妈半夜教我做番茄炒蛋,我希望他们去环游世界!

“不孝有三, 半夜让父母教做番茄炒蛋为大。” 昨天,相信所有人的朋友圈,都弥漫着一股番茄炒鸡蛋的味道。如果你的朋友圈还没有被番茄炒蛋淹没,那小编用5秒跟你普及一下都发生了什么。 昨天招商银行为了宣传自己的信用卡,发布了一则视频广告:一个刚出国8天的留学生想要做番茄炒蛋来招待朋友。但做到一半却发现自己hold不住。 于是就打电话向场外爸妈求助。但在电话里说了半天,小伙子也没弄懂番茄炒鸡蛋到底要先放番茄还是先放蛋,有点着急。于是爸妈干脆亲自下厨,并且把过程录成视频。 小伙子在视频的指导下做出了成功的番茄炒鸡蛋,让来参加聚餐的海外友人非常开心。吃到一半,才反应过来,因为时差原因,自己爸妈是凌晨4点起来,教自己做的番茄炒蛋。 招商银行觉得下得煽情料还不够猛 还在最后加了一句: 「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 于是成功在朋友圈赚得了很多眼泪 ... 还有比泪水还多的槽点 但讲真,广告毕竟不是纪录片。真人版的留学生活既不是弱智版的连番茄炒蛋都不会,也不是小时代版的只知道天天买买买。 大部分留学生的生活 都走得是同一个路数 第一年出国时的那个国际出发口,一路上爸妈都在担心行李会不会超重,到国外之后有没有人接机。办行李托运的时候都还在为你忙前忙后,连个袋子都不想让你拿。 可是到了登机口,却也不得把一件件随身行李交给你。于是你为了掩饰自己已经泛红的眼眶,走得头也不回,也不知道身后的妈妈有没有默默的掉泪。 再这之后, 你经历了第一次租房,第一次搬家,第一次自己组装家具,第一次和房东吵架... 第一次在下大雪的车站等那辆永远都不来的公交车,第一次拎着满满两大口袋的菜走半个小时回家... 第一次去营业厅办手机号,去银行办储蓄卡,第一次去学校交出十几年来过过手的最大一笔钱... 第一次发着高烧在医院等2个小时却也不来的医生,第一次在图书馆熬一整夜写一篇怎么也写不完的论文... 于是慢慢的... 再到国际出发口时,你不会再红了眼眶。你会分别和爸妈拥抱,然后自己拿着行李挥着手进去登机。 你开始对整个城市的租房地段了如指掌心,当房东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你会理直气壮的反驳捍卫自己的押金。 你开始学会做饭,各个地方的菜系都有所涉猎。不要说番茄炒蛋,你还会做蛋炒饭,番茄鸡蛋汤,宫保鸡丁,回锅肉... 你也开始不会再因为一篇论文而急得抓狂,你能hold的住考试应付的了演讲,在某些课上还发掘了学习的乐趣... 所以现在的你 不会让你的爸妈凌晨4点起来教你做番茄炒蛋,你会希望他们像《不老骑士》那5位台湾老人一样,想起当年想要骑摩托车环岛的梦想,于是潇洒的约上好友,骑上摩托去环游世界。 从你出国那天起, 爸妈的爱就一直7/24在线 但在你出国的过程中 你学会了 不要让爸妈爱你爱得那么累 所以其实真的没必要去抨击一个连番茄炒蛋都不会做的留学生有多么没用,那只是夸张版的刚出国的你。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那个不会做菜的你会慢慢长大。 总会有一天,你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会发现没人理你。一段时间之后,你妈打过来说:“我刚才在学跳舞,没空理你。你爸出门遛狗了,也没空理你。” 只有当你独立了靠谱了, 你爸妈才能放松的爱你 不再时刻担心你 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也是我希望所有爸爸妈妈该有的模样。

海归独生子女多 盼与家人团聚

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私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最大载体;海归选择外商/港澳台独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私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苗绿预测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归进入私营企业。她表示,随着中国私营企业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锐地转向了私营企业,而不是选择国企,这与中国私营企业走出去以及私营企业的国际化相关。报告显示,在海归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和看好中国发展潜力是海归回中国创业的两大主因。 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中国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中国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中国大力宣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占比24.3%,紧随其后的是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 独生子女多 盼与家人团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经历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扩大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对于目前较受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六成以上的海归认为只是“个别案例”,27.4%的人认为“较为常见,要提高防范意识”。 在就业方面,近九成受访者认为,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但调查中,海归也认为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中国时间晚,错过校招季;不适应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市场环境等。 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海归认为其自身优于中国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海归认为不如中国同类学生。 “方便与家人团聚”和“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海归回中国的两大主因,分别占比70.6%和63%。不可忽略的事实是,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

海归激增中国找工作遇阻  四成月薪低于6000元

■海归回中国创业仍首选北京。图为北京举行针对博士毕业生、海归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设置的专场招聘。资料图片 本报讯   “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讯/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40%以上海归税后月收入低于6000元”,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这份《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反映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的留学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资料显示,2017届全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相比2016年(765万)增加30万人。新华网报道,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资料,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高校毕业生预计增量。 调查报告显示,海归的薪资分布中,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占比44.8%,6001至8000元的占比22.7%,8000至10000元、10001至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薪资,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薪资。 智联招聘市场公关部高级总监李强指出,海归回中国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他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达到两万以上,但现实不会有这么高,这是最大的一个差异。”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占36.3%,认为收益成本相当的占18.1%,两者之和为54.4%。 留学成本回收方面,30.3%的人认为3至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至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22.5%的人认为5至10年才能收回经济成本,认为10年以上收回的占比17.5%。 报告显示,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第一份工作,32.1%的海归能在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至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至6个月。 从海归就业的行业看,IT/通讯/电子/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位居前两位,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海归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回国后悔吗?

人民日报:生活不会是一条直线。出国留学与选择归来,都是学子人生路上的重要节点。青春应该张扬,无论深思熟虑还是“脑子一热”,都是勇敢迈出的脚步。 但是,对于当初的选择,他们是否感到过后悔呢? 一项2015年的调查表明,近一半的海归对自己的工作不太满意,八成认为自己的薪资没有达到预期。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同样在海外留学完成学业、在海外工作的人相较回国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满意者更多。当初无论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选择归国的他们,是否曾后悔回国呢? 为何选择回国 有人坚定有人愁 当初是主动回国还是被动回国,这直接影响着海归面对国内生活时的心态。 蒯治任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2005年回到国内发展。他曾在白俄罗斯生活3年,但回国的想法一直很坚定。“我出生在军人世家,爷爷、姥爷、父亲、叔叔都是军人出身,母亲是一名警察。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亲人和家庭对我的影响特别大。”由于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蒯治任有着一种深切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促使他回到故土。 “有国才有家。学成回国,为祖国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直接的想法。”蒯治任说。 与蒯治任不同,有人在是否回国的问题上经历了长期的纠结和犹豫,想法也发生过改变。 “澳大利亚的生活太过安逸。选择回国,是因为不想年纪轻轻的就过这么安逸的生活。”潘民(化名)曾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留学,毕业之初未曾想过回国,于是留在当地工作了3年。但简单安逸的工作、节奏缓慢的生活,让他逐渐感到自己作为年轻人的斗志和活力在慢慢消退。 “在国外,要过得舒适安逸很容易,但想跻身主流社会很难。我在上学期间做过很多兼职,毕业后也尝试过不少工作,经历这些之后让我发自内心地想为自己而活。”因此,即便很多亲朋好友难以理解,他最终还是选择放弃稳定的工作回到国内创业。 肖瑜(化名)曾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留学,于今年年初回国。她在留学期间本有移民的想法,但最终这个念头在与家人商量后放弃了。“因为家人都在国内,国内朋友也更多。自己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太孤单。” 回国都有适应期 工作总有不如意 谈起回国后的生活,也许会听到不少海归说起一开始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因人而异,但多是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引起的。 面对刚回国时的不适应,一部分海归转变自己,慢慢地接受;另一部分海归却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纠结后仍难以习惯,导致无法很好地融入国内的环境。 海归对于自己回国后的生活是否满意,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工作状况的影响。 蒯治任回国工作了8年后开始创业,开办了慧华科技有限公司。他表示,在回国后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遇到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尤其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财务、劳资、保险、税务等,对于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肖瑜回国至今没有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还没有就业。“作为应届毕业生,我觉得自己能力还不够。我读的专业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没有技术含量。”她坦言,由于自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再加上国内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非常大,使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到不少挫折。尽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加分。 虽然就业过程并不顺利,但肖瑜的心态却较为乐观:“找工作就和找对象一样,要双方满意才行。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就得先让自己成为与之相匹配的人。我选择先实习,就是希望能够借此锻炼自己。” 难免想念与抱怨 但不后悔回国 我们采访到的这些人,虽然回国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对于“是否后悔回国”这一问题的回答却出奇一致——不后悔。 “谈不上后悔,就算留在国外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肖瑜说,“只是有的时候会想念在国外大学时代的生活,想念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 潘民回国后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他坦言:如今每天的日子都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与在澳大利亚的生活相比有太多的烦恼和忧愁,但也更加充实和满足。“我不后悔回国。虽然我也不敢保证未来会不会再回到澳大利亚。但是现在的创业,只要能坚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比较烦躁的时候,我也发过一些牢骚,但这只是个人情绪的调节方式而已。”蒯治任说。他的祖辈是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军人,父亲是铁道兵,叔叔是空军。他们都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付出过鲜血和汗水,因此蒯治任对祖国和党有着很深的感情。“每每想起姥爷身上大大小小的枪伤疤痕,每次坐在火车上看着通往远方的铁轨,我都觉得我应该沿着先辈的脚步继续前行。祖国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她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美丽。” “所以,我不后悔回国。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蒯治任坚定地说。

是谁造成了海归们的今日悲哀?

“海归”可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   如今,随着“海归”的增多,他们的就业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海归”回国后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就职,造成“海归”就业分布的不合理,“海归”就业更加困难。海外归来的学子应该放弃非大城市不去的观念,到二三线城市寻找发展的机会。   日本《新华侨报》报道,“海归”回国后集中想在上海、北京、广州等这些大城市就职,造成“海归”就业分布的不合理,是“海归”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海归”应该多考虑到更多需要人才的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城镇发展,比如温州、珠海、烟台、青岛等地。在中国国内沿海的城市,有些企业每年的订单都是好几个亿,但是这个企业里面却没有一个懂外语的人才,都是日本的客户拿着订单带着翻译人员来。实际上国内大量的二线、三线城市都很缺乏人才。目前,在中国,已经不能说上了大学就是人才了,现在需要的并不是光有学历的大学生,真正的人才应该反映在能力上。   目前来看,中国国内大学生里的“国际化人才”还是比较少的。麦肯锡的调查报告表示:中国大学生毕业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拥有为外企工作的国际化技能,而印度为25%。中国每年新培养的60万工程师里面,只有16万具备为跨家公司工作所需的实用技能和语言技能。今后五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化素质的经理人,但是中国目前只有5000名这样的人才。   因此,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至少在“国际化”这一点上要高于国内的大学生。在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非常紧缺的背景下,海外中国留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学习乃至工作期间让自己的“强项更强”,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此,或许“海归”回国后就业的道路才能更加宽阔。 优势丧失 今日“海归”职归何处?   十年前,“海归”是非常令人艳羡的群体,是就业市场中企业争相追捧的“金领”人才,月薪动辄上万;五年前,部分“海归”变成“海待”,蜂拥的留学潮使他们与本土人才相比,逐渐丧失头顶的光环;而今,金融危机来袭,不少“海归”面对海外恶劣的就业环境,开始选择回国寻找工作。今日的“海归”又将“职”归何处?   招聘回归理性   据《新民晚报》报道,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中,有近50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学成归国的人数占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与数年前“一张洋文凭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情况相比,如今多数“海归”在招聘会现场已经没有明显优势。雇佣成本高、不了解国内形势、容易眼高手低,这些理由让有些企业将他们拒之门外。   小吴今年夏天即将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律系毕业,如今在一家中国企业的英国市场部担任法务助理。她坦言,当初从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时,抱着深造的念头选择了留学,想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积淀更深厚的基础。“没料到竟然遭遇金融危机!”虽然她在公司实习期间表现很不错,但英国的经济形势却对海外留学生毕业求职较为不利。“毕业后如果不能留在英国工作,我自然还是会回上海找工作!”如今,专攻国际法的她已经在广泛搜集国内企业的招聘信息,为求职做好两手准备。   但是,国内企业聘用“海归”的态度却显得较为谨慎。某著名国企的人力资源经理陈先生将“海归”形容为“空降兵”,两年前一次招聘应届“海归”的经历,让他对这个群体有些“感冒”。“他们开出了很高的期望薪水,但却不是很了解国企的运作情况。”陈先生表示,如果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角度考虑,本土人才比大多数“海归”更符合自己企业的招聘要求,因此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海归”适应国内人才市场的这个过程,似乎成为不少企业婉拒人才的重要原因。本市一家人才服务公司经理也表示,如今无论国企还是外企都已经在用人观念上产生变化。出于节约开支、注重效率的考虑,很多进军中国的知名外企也加快了人才本地化的进程。只有在海外有5年或者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回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位。对那些毫无工作经验或只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海归”来说,与迅速成长的本土人才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应对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雇主们日渐挑剔的目光,“海归派”如果不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给自己在市场中找一个合适的定位,就有可能会在竞争中遭遇失败。 www 政策环境优越   2月中旬召开的2009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上海促进就业、优化人才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从政策角度对海外人才实施引智工程,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据悉,2008年27家在沪金融机构先行赴英、美招聘中高端紧缺金融人才的“海外招聘团”,共招聘岗位170多个,取得一定成效。因此依托国家启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上海2008-2010年引进海外智力行动计划》将全面推进,同时启动的还有“3100工程”,即用3年左右的时间,从海外引进约100名各领域领军人才。其中,相关政策将支持在欧洲增设的海外联络处,拓展海外工作网络,加大海外人才跟踪和服务力度。此外,也将以留学人员创业园为载体,结合实施“上海浦江人才计划”,推进“归谷工程”,启动1至2个创业示范点建设。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鲍淡如表示,上海正在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建设,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大助力。如果能把海外高端人才掌握的知识、甚至是失败的教训带过来,对于上海的发展将非常有益,而“引进一人,未来有可能培育出一个部门,从而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政策环境的优越无疑为高端“海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回家求职”的理由。   找准求职定位   与“海归”中的中高端人才相比,初出茅庐的“海归”新鲜人境遇多少有些尴尬。   某网站日前针对海归最新就业形势的调查分析,其实目前“海归”回国就业机会并不少,但就业路上最大障碍来源于他们自己——对月薪的高期望值和对就业城市、企业的挑剔。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海归”表示,他们在国内求职的期望月薪至少10000元,超过20%的“海归”期望在国内的月薪不低于6000-8000元,只有2%主动表示,如果实在没有退路,可以勉强接受月薪4000元以下的职位。此外,有近90%的出国留学人员表示希望毕业后回国工作,但理想的就业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从就业职位来看,几乎所有的“海归”都希望在公司中处于中高层职位。   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Fiona表示,父母为自己出国留学花尽了积蓄,如果不能在五年内赚回一百万,总觉得留学有点对不起他们。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海归”月薪三千元左右的也大有人在,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新鲜人来说,找到高薪工作更是难上加难,他们更需要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一方面,目前这一群体逐年膨大、国内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加上部分海外学历含金量的降低等因素,都造成了“海归”就业发生转型的局面。另一方面,留学归国者除了具备国际化学习背景,还要兼具海外工作经历,才能为求职或创业增加砝码。   “海归”在吸收外来文化一段时间后,回归本土往往会出现对本国文化的不适应,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不容易沟通、没耐心等。专家表示,如果“海归”能够及时调整求职心态,尽量获取海外有价值的实习甚至工作经历,踏踏实实做事,他们的“双文化”背景对职业整体规划还是很有益处的。 “海归”职业规划要精准   提到“海归”,更多人马上想到的是诸如“海归”成“海待”,“海归”就业难等字眼。以下是三个拿到国外硕士学位的学生成功就业的小例子,他们对自己精准定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处处留心处处动脑。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的,希望他们的经历可以给更多处在求职迷茫中的毕业生一点启示。     海外就业进入管理层   人物:王艳   留学国家:日本   专业:自动化控制   《齐鲁晚报》报道,王艳到日本去留学,是以上海大学与日本交换学生的身份去的,还是继续攻读自己的老专业——自动化控制。一年的本科课程结束后,由于考虑在日本呆的时间较少,不论在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没有太大的提高,于是,王艳选择攻读硕士。  在攻读硕士期间,除了勤奋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王艳开始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工作的机会,她的目标非常清楚,“一是与自己的专业相关,二是公司要在上海有分公司。”这样的工作岗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跨文化交流的优势,而且若有可能,毕业后可能被正式录用派到中国工作。   目标确定之后,王艳通过朋友、网络等方式,开始时刻注意这方面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临近硕士毕业的时候,正好有一家公司的跨国事业部招人,王艳非常轻松地通过了面试。在日本,技术人员毕业后办理就业签证比较容易,所以毕业后王艳顺利留在日本工作了两年。今年,公司正好准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于是总部派她到上海负责统筹工作。王艳每一步的成长,完全在她的计划之中。   专家点评: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是一句众人再熟悉不过的话,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不是很多。精准的专业定位,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踏实的工作,使王艳成为海归成功就业的典范,也使她借助海外的高学历更快地走向了职业生涯的另一个阶段。   100个问题与百万高薪   人物:李琳   留学国家:英国   专业:经济与法律   李琳16岁就去了英国。读完全封闭的女子中学后,她进入英国一重点大学读经济与法律。这个专业是父母跟她一起精挑细选出来的。中国留学生出国,选学校胜过选专业,大多数人都选择随大流的商科或者管理、经济等,专业细分度差,就业针对性不强。经济与法律专业的设置,正是针对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出现的与法律产生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这类人才兼通经济与法律,目前比较稀缺。   在之后的学习和打工中,李琳还跟父母通过网络视频研究了一套非常细密的考试问答,设置有100个问题,囊括学习和职业规划的主要方面,并且总结了相当完备的回答内容。凭借这个,李琳顺利通过了大学和硕士生涯的所有考试。   在最近一次英国本土金融机构的招聘中,李琳从一千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年薪约百万人民币的岗位。   专家点评:不要因出国而出国。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目标。选择管理类或文科类的专业时,一定要慎重,并不是读了这些专业就能当管理者。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增加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性。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和化工业非常强,而这也正是国外一些大城市今后重点发展的行业,但是很多留学生都挤着去读管理,实在太盲目了。   曾经只有800月薪的“海归”   主人公:小蒋   留学国家:澳大利亚   专业:国际贸易   小蒋大学毕业后去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的他回到国内给自己开的月薪只有800元,如今已坐上副总经理的他当然月薪已远远不止800元,而他也已从当初的小职员成为现在公司老总面前的红人。   小蒋说他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自己那时虽说是个留学回来的海归,专业面宽泛,国内国贸专业的毕业生也非常多,自己的优势就是英语(论坛)口语,但工作经验一栏却是空白,从大学到硕士生,他一直都在读书,尤其离开大学到国外留学的几年,更是对国内的一切都非常陌生。因此,工作之初更多的是向公司学习经验。   如今,小蒋已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副总经理,月薪也从当初的800元升到数万元。小蒋觉得自己最初的低工资就业磨练了现今的坚强的意志,心态也逐渐成熟和平衡,他感到那段经历是非常有意义的,将让自己终身受益。   专家观点:如今单位用人,不是根据你是不是海归来作判断,而是从岗位的要求来选择。任何岗位都有相应的知识能力要求,谁符合这些要求,且符合企业的用人成本,那么企业就录用谁。   所以,海归和非海归的标签是隐性的,只有能力和素质才是显性的。不管你的学历多高,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低工资就业的情况并不意外。如果没有能力,就算降低薪资要求也没用,而如果确实有实力,那么用人单位也不会保持不合理的薪资待遇。   对于金融危机下的海归群体来说,保持平常心,准确定位,踏实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的新的一轮回国浪潮。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从1872年第一批出外留学生开始,中国已陆续向各国输出多批留学生,从最初的公费留学到现今的自费留学,到海外学习的人员逐年 递增,热情不减。   侨报网消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是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先生,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初,他赴美学习,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在他的推动下,留学热潮从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政府也十分重视外派留学工作,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这批留苏(东欧)的学子到60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九十年代,这批“海归”达到国家权力的顶峰,包括中共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尉健行等。   留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留学生在新中国建设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两弹一星、航天技术、医疗科技等领域。   但是,反观当代留学生群体的成就却一落千丈。近些年,中国留学生在外犯罪率普遍上升,手段残暴,骇人听闻,并有低龄化趋势。如:2004年美国肯塔基大学中国留学生张栋涉嫌杀害女友,被警方逮捕,并被控一级谋杀罪。2005年,中国留学生王亮、杨宁和魏巍涉嫌参与杀害日本松本真二郎一家四口。2009年,来自中国的博士生、研究生的朱海洋用厨刀杀死女友杨欣,并凶残地把她斩首。   这一桩桩一件件鲜明的对比,令人咂舌,为何现代的留学生相比之下有这么大的落差?其中的原因有:   一、大部分留学生带有“残疾”。 由于留学生大多是有一定年纪才出国留学,普遍思维已经定性,在国内所受的教育和国外教育差异大,一时难以完全承接得上。加上本身语言障碍大,听不见说不清看不明,无法与外国人正常而流利地沟通,导致许多学子总体学业成绩一般,被认为是带有“残疾”的群体。   二、表面自负傲气实际已被边缘化。留学生的强烈自豪感从国内到国外,遭遇截然不同的待遇后荡然无存。留学生们依旧以曾漂洋过海而洋洋自负,表面风光无限,一回国俨然是“衣锦还乡”、高人一等。但实际上,留学生在国外基本上是过着底层的生活,因为高额的留学学费已经让众多留学生们不得不选择自力更生,即使在国内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国外也得依靠洗盘子刷碗等底层手工活维持生计。有经济基础的留学生们却缺乏进取心,以到处玩、飙车、谈恋爱等为主,普遍沦落到小混混层次,自甘堕落地在边缘徘徊,郁郁不得志,此时正易受不法分子的蛊惑和拉拢,成为彻头彻尾的边缘人。   三、意识形态自相矛盾。出国后,留学生们因国别、文化、种族等方面的差异,加上自身缺乏普世价值理念、缺乏国际视野、缺乏本土文化根底,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宗教信仰,对内受到排挤,对外被宗教异端势力纠缠。所接受的先进教育与国内的传统教育迥然不同,国别间的文化冲击令留学生们无所适从。茫然回国后的留学生们又遭遇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尴尬,跟不上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海归”文凭不再吃香,原有的环境、文化等再受到折腾。于是,许多留学生们愤世嫉俗、人格分裂、挫折感强烈,找不到精神家园,越发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是谁造成了海归们的今日悲哀?   专家认为,首要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制约了海归们的创新思维和潜力。国内的教育一直都尊崇传统保守的教育理念,只一味要求学生接收知识,而不允许学生质疑知识,抑制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新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是在外语教学上,没有提供适当的环境给学生们操练,仅仅教会外语的语法、知识点,忽略了说读写听的重要性。而且,很多落后地区根本无法做到外语教学从娃娃抓起,直到初中阶段才授课,先天外语能力的不足结合后天教育的错误方式,导致了学生们学外语一知半解,运用能力低,无法达到外语要求。   其次,对海归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事实上,国家还是比较注重海归们的回国创业和就业问题的。但是在两个方面上其实可以再给予放宽:一是收税税率过高。大部分海归们回国的薪水起点较高,但国家的征税点一直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致使海归们要缴纳很高的税费。二是国籍问题太过约束。中国至今仍未采用允许国民带有多国国籍的政策,使得许多带有外国国籍的海归派们对回国创业犹疑不决,流失了许多有意向有能力在国内创业的海外精英分子。因此,要重振海归派们的辉煌,应该下决心率先解决这些问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今困难时期,不仅要废除阻碍海归派们回国的政策,千方百计吸引海归精英回来创业和发展,还要从源头上对未来的海归派们进行更优质更先进的教育,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力促中国新一轮的成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