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15:23:00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谣言

组团抢占舆论阵地 专家驳斥病毒阴谋论

■■传染病专家莫里亚蒂指,给人们正确的信息十分重要。CBC   【加拿大都市网】有关新冠病毒的各种不正确信息和阴谋论充斥社交媒体,给加拿大人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一群科学家、医院专家和信息传播者近日发起ScienceUpFirst initiative网络宣传教育活动,希望在社媒上发布经过科学证实的正确信息,也希望民众阅读、转发。   这项以社媒为平台的宣教活动,由加拿大科学中心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cience Centres)、加拿大COVID-19资源中心和阿尔伯塔大学医疗法律学院共同发起。   活动汇集了本国权威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信息专家和医疗专家,旨在提供与新冠病毒有关的正确信息,对抗充斥在社交媒体上大量的垃圾信息。专家同时提醒民众,在转发网上信息时,应先想想是否可以找到更权威科学的信息。   多伦多大学传染病专家莫里亚蒂(Tara Moriarty)表示:“我们会发布经过专家审阅、保证在科学上准确的信息。希望让国人透过阅读这些准确的信息提高能力,并在确定这些信息经过专家认定之后,才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给他人。”   活动组织者表示,围绕新冠肺炎的各种不实信息和阴谋论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形容这是一场“不良信息疫情”(infodemic)。而社交媒体是传播不良信息的最重要平台,给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带来威胁。   莫里亚蒂表示,重要的一步是在民众接收到虚假信息前,先给他们以正确的信息。“不良信息的一个问题,是填补了官方声明出现之前的信息真空。所以必须在社交媒体上对有关新冠病毒的问题,做出迅速和及时的官方反应,令民众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有所准备。”   加拿大医学会分析指,近日网上发布超过6.5万条信息,显示出以阴谋论解释新冠疫情起源,以及宣扬新冠疫苗危险、未经过检验等不良信息,在35岁以下人群中尤为猖獗。有医生指如果民众惧怕疫苗,就不会接受注射。因病人疑虑造成的接种延误,与疫苗供应拖延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都将以生命为代价。   民众可浏览网站www.scienceupfirst.com了解详情,并进一步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其平台,以获取更准确的疫情信息。星岛综合报道

新冠肆虐谣言四起 食可卡因饮漂白水网上乱传

有见于网上流传错误讯息,指服食可卡因和饮用漂白水可以杀死新冠肺炎病毒。联邦和安省的卫生部门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提供正确的资料,使国民不会受骗。 有关杀死新冠肺炎病毒的方法在网上广泛流传,据新闻网站yorkregion.com的报道,加拿大公共健康局(PHAC)和安省卫生厅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并提供事实,反驳在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等平台上传播各种阴谋理论和恶作剧,借此减少误导讯息。 这些运动针对这些所谓的神奇疗法,包括从可卡因到饮用漂白水来杀死病毒的说法。虽然很难量化这些错误信息带来的影响,但国民可能会信以为真。 该报道指《星报》获得的资料显示,加拿大公共健康局已动用20万元,而安省卫生厅使用3,800元进行上述的广告宣传。省卫生厅发言人称,两级政府直接向在社交媒体使用者提供病毒及征状的更新及可靠资料,以助减少流言。 当局续向公众提供正确资讯 加拿大公共健康局发言人表示,当局会继续监察情况,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在网站Canada.ca/coronavirus,向公众提供准确的资讯。但令人担忧的是,有关新冠肺炎流行病的误传转趋加剧,使政府的工作更为困难。上周美国国务院一位高级官员指,俄罗斯背后有大量的虚假社交媒体账户,影响这场世界卫生危机中。 在周一英国政府宣布将成立一支反情报小组,以打击与冠状病毒相关的错误信息的传播。据《卫报》称,跨部门团队将负责识别虚假信息,并确定范围和影响,以及是否需要积极应对。 联邦通讯安全机构在声明中提醒国民,有人藉健康危机作为利用弱势群体的机会。这些纲络骗徒使用社交媒体和热门话题,设恶意连接引人点击。 综合报道

中加两国新冠假消息满天飞 怎么办?

肖逸夫 在新型冠状病毒阴霾下,大量有关疫情资讯在社交媒体涌现,包括虚假讯息,因而制造了不少恐慌和谣传,有学者指这是中国政府当前的一大挑战;另有时事评论员表示,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资讯时,首先应抱着怀疑态度,然后作出求证。 卑诗大学(UBC)亚洲研究院院长及政治系教授肖逸夫(Yves Tiberghien)表示,中国政府现时是面对一场硬仗,由于去年12月处理疫情的手法,以及“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的死讯,他说:“事件激发中国不少人的情绪,认为(官方)有所隐瞒,所以在社交媒体很多人要求有更大的透明度,我在社交媒体群组,微博或微信上见到人们在互相攻击。” 肖逸夫称,这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加拿大也同样出现,因为这里有大量说中文的人口,“在加拿大或温哥华,有大量人口进出,我们也知这病毒是很复杂,也充满危机,要了解我们面对的风险,以及受感染的人,是否应该被分开或自我隔离,将产生很多不确定性。” 看到视频或消息时应求证 大温时事评论员董达成表示,今次疫情是我们一个学习常识的机会。他指,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一段视频或消息时,首先的态度是怀疑,不要第一时间下判断,要找方法求证,包括通过其他可靠的新闻报道进行核实。 董达成 他举例说,看到一段视频,当中出现一些医疗人员,他会看看他们的身上的保护装备,是否最新的装备,如果背景是有声音,他也会小心聆听,以考证它的内容,如在什么时候拍的。他说如果现看到一段人来人往的片段,他就会知道这地点不可能是现时的武汉。 对于今次疫情是否会令中国政府有所改变,董达成称“一定会有”,不过他认为不会是短期,而是长远的影响,也希望这会是正面的影响。他指在SARS事件后,中国其实已经有防范疫症的机制,只不过是由于倾向“人治”,没有人去执行而已。他指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但今次疫情反映它在其他方面都很脆弱。 星报记者

病疫谣言满天飞 如何才能分辨真假?

(■■早前网上疯传的“美女吃蝙蝠”视频,后证实并非发生在中国武汉,且是拍摄于2006年,与近期疫情无关。网上图片)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散播全球,谣言也在不同社区中广传。在一些资讯封闭的社会,民众缺乏辨别真伪的工具和空间,谣言往往难以遏止,引发更大的恐慌。然而,在加拿大这样自由的国度,我们又该如何善用这个优势,慎思明辨,令谣言止于思考、止于资讯、止于科学根据? 坚持讲真话需智慧与勇气 关于新冠肺炎的假消息满天飞,加大了人心惶惶的问题,这些假消息几乎都拜社交媒体渲染流窜所致。日前在本地微信广传的消息称,一上海女子自称自己短暂逗留大温地区,而在上海确诊,还公布曾到过的大温餐厅和商家,尽管省卫生厅已先说未闻此案,但还有政治人物转述其说法,让更多人信以为真,最后终证明是乌龙一场。可怜这些商家饱受无妄之灾,也反映出人心恐慌下出现无知可笑的一面。 因为众口悠悠难防堵,所以社交媒体平台主动管制是最好的方法。庆幸看到脸书和Instagram已经率先表态,已开始查缉并移除有关新冠肺炎的虚假内容,例如食用什么可以治疗感染,武汉疫情宛如地狱般严重,及一些阴谋论的贴文等。若假消息已被分享,脸书也会向用户发通知,提醒贴文是不实讯息并下架。Twitter也有所措施,阻止新冠肺炎假消息传播。 压制真相只会造就更多谣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全球华人最常用的社交媒体——微信,却没有对如何“打假”展现具体措施。只能呼吁常用微信的用户,勿让自己活在“同温层”中,不要只看只听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内容,这种“选择性接收”会使自己失去发现真相的能力。 当我们讨论真假问题时,广大的中国民众正期望北京当局谨记非典(SARS)教训,要即时透明地公开所有讯息。一篇关于蒋彦永军医当年勇于说真话的报道,也再度令人津津乐道。 犹记得2003年4月3日,时任中国卫生部长张文康在中外记者会宣称:“北京市只有12例非典(SARS),死亡3例,中国的非典已得到有效控制。”还说:“欢迎大家到中国来旅游,洽谈生意,我保证大家的安全,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 时任军医的蒋彦永觉得张文康提供的数字和真实情况差太远,于是他勇敢站出来说真话,他将当时自己看到至少数百人已染病和十几人死亡的消息告诉央视和凤凰网,却未获回应,直到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境内真实疫情才公诸于世,世界卫生组织也才重视相关问题。蒋彦永2013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提到,作为一个医生,保护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是第一位的,实事求是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坚持讲真话”。 这次的疫情风暴,何时结束尚未可知,但希望从上至下,从官员至民众,人人都能秉持着纯正、真诚的态度,来面对疫情,切莫压制真相实情、散播造假消息。 文:陈仪芬 辟谣侦探的守则 有读过很受本地青少年欢迎的《Geronimo Stilton》系列丛书吗?内容基本上是侦探故事,但主角不是侦探或警察,而是一间报馆的编辑,所以系列的中文译名是《老鼠记者》。 的确,做记者跟做侦探是有点相似的。面对眼前的一堆消息,抽丝剥茧,推敲求证,分辨真假,发现真相。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些原则,也许对大众辨别传言的真伪,也有帮助。其中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5W。 用“5何法”抽丝剥茧 5何也者,乃“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处”(Where)和“何解”(Why)。 当你打开手机收到朋友传来一个讯息,首先要问“何事”。究竟事件的内容是什么?描述中有没有一些不合逻辑、明显错误,或令你起疑的资讯?如果有,不妨先翻查一下。 然后问信息源头来自“何人”?如果是“无名氏”、“美艶的小花”或“利害的小明”等无法追寻的源头,或一些欠公信力的网站,最好先别急着去全盘相信内容。 在这一个环节,除了讯息来源者是否可寻外,是否有相关资历和公信力也很重要。 日前香港立法会议员蒋丽芸在Facebook分享一段影片,一名“传染科博士”提出可以用“蒸汽”消毒一次性口罩,蒋丽芸且帖文中写道:“当口罩供应短缺时,高温蒸汽消毒可解燃眉之急”,影片旋即有数千人转载。不过,多个医疗单位很快就纷纷喊话澄清,指口罩不是石班或烧卖,不能蒸。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更直指这是假新闻、害死人、“错到离晒谱”。 问了来源,跟手就要问时间和地点。传言往往讲到似层层,强调是新鲜热棘的猛料,有侦探头脑的人都会冷静地查看内文所提供的资讯的日期。例如早前网上疯传一段短片,有两个女子吃用原只蝙蝠煮成的“福寿汤”,甚至有人指这恐怖汤水疑是病毒元凶。但查一下之后发现,该短片是于2016年在西太平洋岛国帕劳拍的,跟现时武汉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关系,各位可以想想。 问“何解”的两个导向 最后一问,是问何解。这个问题有两个导向。首先,推敲一下发出谣言者何解要这样做?背后有什么动机?是要哗众取宠?制造恐慌?抹黑别人?还是纯粹无知? 继而在按转传前问一问自己,何解要转发?有什么动机?是出于恐惧?不甘后人?认为只是转发而已反正不用承担什么后果?还是因为讯息正确而重要,有责任让更多人知道?文:廖长仁

网传华裔科学家偷病毒 加拿大卫生局出面辟谣

网上传出有华裔科学家从温尼辟的国家微生物实验室偷走冠状病毒。加拿大公共卫生局出面否认,两位去年夏天被护送出该大楼的科学家,与中国的冠状病毒爆发之间有任何关系。 该个毫无事实根据的网上传闻指,该两个科学家是中国间谍,他们去年把冠状病毒偷运到中国武汉的第四级实验室。接着这个传闻在所有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和阴谋论者博客上流传,其中一篇文章周一在网友的facebook上,便有6,000多次点击率。而在抖音,相关视频更有超过35万人次观看。 阴谋论视频逾35万人次观看 加拿大卫生部媒体关系总监莫里塞特(Eric Morrissette)表示,这是错误的讯息,没有事实依据。 阴谋论是基于对去年夏天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新闻报导的歪曲理解。CBC称,从未指该两个科学家是间谍,也没有指他们把任何版本的冠状病毒带到了武汉的实验室。 专家认为,这种虚假讯息在网上引起“社会恐慌”。 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全球数码实验室主管仓泽风幸(图)表示,大家已经在推特(Twitter)和Reddit等平台上看到,有人呼吁禁止来自中国的旅客进入北美或欧洲;不准某些人上机;或在加拿大边境或美国边境截住某些人。仓泽风幸续道,更广泛的损害,是对政府、公共卫生官员和权威媒体等越来越不信任。综合报道

一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与辟谣

谣言:叠戴二、三层口罩才能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真相:在一般环境下,就医用口罩而言,只要正确佩戴合格产品,只需一个就能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多个叠戴虽然理论上是能增加一些防护效果,但会增加通气阻力和佩戴的不适感,可能得不偿失。在临床环境中,医用防护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在预防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时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别,普通医用口罩不建议用于高危环境下的防护。 谣言:乙醇可灭活病毒,桑拿高于56度,因此,喝高度白酒、蒸桑拿可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真相:喝白酒不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1)能够有效杀灭病毒的是“75%医用酒精”。而通常说的“高度白酒”,酒精浓度在50%到60%之间,对于冠状病毒病菌没有杀灭作用。(2)冠状病毒感染是通过呼吸道传染,而喝酒是通过消化道进入,不可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 “桑拿杀病毒”,对于桑拿室和身体表面的病毒是有效的。但人体感染了病毒,是在体内,桑拿不可能让病毒所在的部位达到杀灭温度。另外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温度超过38 °C就会不适。 谣言:大蒜咬碎后嘴里含一会儿,胜过杀病毒的口腔药物。 真相:大蒜属于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因含有大蒜油活性成分,被认为可以抗菌、抗病毒。不过,据最新的文献研究,大蒜油的药理作用基本停留在动物模型或体外实验,目前还缺乏体内实验及临床实验的证据,另外对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也没有相关研究。而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以及不干净的手揉眼睛等途径传染。 谣言:温度越高病毒“失活”越快,56度最佳,室温增高到30度能抗肺炎。 真相:从一般规律来看,不管在30度还是比较低的冬天的气温里,新型冠状病毒都会慢慢失去活性,在较低的温度失活比较缓慢,在30度会快一点,在56度失活的速度最快。从阻断病毒传播来说,摄氏30度肯定比冬天的气温要好一些,到底有多少作用,这个尚未有明确的证据。但是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是肯定的。所以,如果认为环境中会有病毒存在,并不建议靠升高温度进行控制,建议通过使用合适的消毒剂进行处理。 谣言:每天出门前用棉签蘸点小磨香油,滴进两个鼻孔内,轻捏几下即可,这样就可以阻断一切流感和瘟疫传染。 真相:流感和瘟疫由病毒侵染所致。鼻孔里涂香油既阻止不了它们进入人体,也影响不了它们的复制,对流感和瘟疫起不了什么作用。 谣言:家里老人说不可以吃香蕉,会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真相: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动物,通过动物传播,香蕉不是它的宿主。香蕉外有果皮包裹,洗手并清洗外皮后剥皮食用基本没有感染风险,除非食用病人直接接触过的香蕉果肉,或在患者集中的区域(如感染隔离区)食用可能有感染风险。

网上也不能胡说八道 高院判网民要倍钱

安省高等法院近日作出判决,勒令十数名在网上论坛作出诽谤性陈述的网民,向原告赔偿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金额。 根据《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报道,法官迈尔斯(Frederick Myers)表示,虽然这些人匿名在网上发布煽动性言论,在不知道他们是谁的情况下起诉很困难,也很难让他们对诉讼作回应。但作出这样的判决是为清晰表明,匿名或不予回应并不能阻止案件的诉讼,也不会阻止进行损害赔偿的判决。 法官在判词中指出:“如果有人想要发表对他人具有伤害性的言论,并尝试逃避责任,他们这样怯懦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 疑前员工涉案诋毁制药公司 这次判决是针对从2014年到2015年间,在stockhouse.com论坛上发表的,针对多伦多制药公司Theralase Technologies Inc.,以及其负责人怀特(Roger Dumoulin-White)和哈切(Kristina Hachey)的诋毁性言论。 其中一个名为Nastynasta的用户,在评论中将怀特形容为“长满虫的狗,散播著肮脏的狂犬病菌。”并且写道:“一只长满癞疮的狗。”还有一个名叫TrueNorthStrong的网民则称整个管理团队都是骗子,撒了21年的谎。哈切也遭辱骂,但法官发现,她与投资者的投诉毫无关系。 Stockhouse.com方面表示,他们无法提供这些网民的真实身份,但提供了他们电子邮件地址,便于原告起诉。法院也通过邮件以及网站私讯的方式通知被告相关问题。只有一名被告回应,针对他的案子还在进行中。其他被告中,有一人相信是该公司前员工。 根据法官裁决,每名被告需向原告支付7,500元到35,000元不等的损害赔偿,并且承担55,000元的法律费用。

流感来了要多喝热水?艾滋病能治愈了?这些都是谣言!

来源: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Pixabay EB流感10分钟就能侵入人体,加拿大发现的15亿光年外重复无线电波是外星人发来的,某研究院发明了治愈艾滋病毒的药物……一月份,在大风降温影响下,人们被冻得瑟瑟发抖。然而,谣言的热度却并没有因天气的寒冷而消减,反而打上了科学的主意。  谣言一 EB流感10分钟就能侵入人体   近日,一则“防流感关爱帖”在一些微信群疯转,帖子称:“卫生局发出通知:这次的EB流感很严重,预防的方式就是要保持喉咙黏膜的湿润,不能让喉咙干燥,因此一定要多喝水。如果喉咙黏膜干燥,10分钟内病毒就能入侵体内。成人每次喝50—80毫升的温水,孩子每次喝30—50毫升……” 对此,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市疾控中心)回应:这是谣言,因为EB流感并不存在。“医学上不存在EB流感,流感和EB根本是两码事,不能混淆在一起。”北京市疾控中心、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乙型Yamagata系和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导致。 庞星火指出,医学上确有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但其隶属于疱疹病毒家族,并非流感的病原体。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官方平台介绍,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可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亲吻病”,为小儿常见传染病,在父母亲吻孩子、嘴对嘴喂食等行为后,儿童通过吞咽感染成人唾液中的EB病毒,从而可能导致发病。症状一般为持续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等。此外,EB病毒也可能引发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 此前,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王一民表示,该“通知”中有很多错误:流感压根就没有EB型,只有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乙型为人常见感染类型;流感预防靠喝水没用,靠熏醋和食疗也没用。最重要的预防是疫苗接种,以及减少流感高峰季节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驻留,如果需要到人群密集地区要佩戴口罩,做好个人卫生;流感病毒的传染需要一定过程,不会10分钟进入体内。 虽然EB病毒和流感毫无关系,但专家提醒,对于流感防控千万不可轻视。流感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会出现肺炎等并发症,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甚至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衰竭而导致死亡。 谣言二 15亿光年外的神秘信号来自外星人 近日,据英国《自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公布了加拿大一座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遥远星系的神秘信号细节。很多自媒体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把该事件和外星人扯在一起,称信号是外星人发来的。然而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据媒体报道,加拿大的一架望远镜在两个月内,捕获到13个快速射电暴,其中有一个很不同寻常的重复电波,这个电波来自15亿光年外。并且这是第二次发现重复电波,此前研究者用不同的望远镜也捕捉到同样的电波。但是,作出这一发现的科学团体在《自然》的论文中并未给出任何与外星生命相关的推测。他们仅表示,由于之前仅有一次探测到重复性爆发,因此很难得出任何结论,而再度发现重复性爆发意味着这种现象很可能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样罕见。 正如论文的作者之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斯泰尔斯所说:“第二次捕捉到重复电波,意味着我们还可能从那里捕捉到更多……有了更多重复电波和更多可供研究的资源,我们也许能够解开这些宇宙的谜题——这些电波是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滕杜卡尔也称:“我们发现了重复的电波,它的属性与上一次发现的电波非常相似。这使我们获得了更多关于这些电波整体特性的信息。”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王善钦指出,很多国内媒体被国外少数不负责的媒体误导,以为重复爆发就意味着可能是外星人。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重复爆发就和外星人有关。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学雷也表示,公众的强烈兴趣可能集中在这是不是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上,这个可能性非常小,比较有可能的是一种自然现象。据介绍,目前存在多种理论解释这些宇宙电波的来源,例如这些电波可能来自一颗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也可能是两颗中子星合并在一起时发出的等。 谣言三 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发明出来了 日前,有条消息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一位名为“中科创新国际医院”的博主,公然宣称中国国际医药研究院发明了一种能杀灭艾滋病毒,使抗体转阴,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只要感染了艾滋病毒,从目前的科学认识来说,HIV抗体是不可能从阳性转变成阴性的。艾滋病患者求医问药时只要看到“阳转阴”的字眼务必提高警惕。目前全世界都没有此类技术突破,谁要能做到并经得起重复验证,可以马上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上,据媒体报道,这个博主说的单位都是假的。在网上搜索“中国国际医药研究院”,记者发现,早在2016年10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主管的中国社会组织网曝光的第十三批“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中,这家机构赫然在列。 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上,查询其宣称可以治疗艾滋病的“中科创新国际医院”以及“北京中美联合医院”,两家医院都没有备案。据介绍,没查到有3种可能,一是确实没有执业许可证,二是名字不准确,三是网上更新数据审核需要一定时间,还没有上网。 

隔夜水致癌?你被这10条饮食谣言坑了多少年

图片来源:123rf.com.cn 作者:丁香医生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吃,是我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可就在准备放开肚子大吃特吃的时候,总有些耸人听闻的谣言让我们乖乖闭上嘴 。 这次,我们精选了在饮食圈传播最广的 10 条谣言,让你不再为吃担惊受怕!   谣言一:隔夜水致癌不能喝 相传:隔夜水产生的亚硝酸盐会致癌。 别担心! 大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亚硝胺」,这种名叫「亚硝胺」的物质的确是致癌物。但前提是:过量。 就隔夜水中的那点亚硝酸盐,离超标都还差的很远,根本不会致癌。当然,如果是敞开盖子放了很久的水确实不该喝,毕竟容易掉灰。 谣言二:吃剩饭剩菜会致癌 相传:长期吃剩菜剩饭会致癌,因为剩饭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别担心! 和「隔夜水致癌」的谣言一样,剩饭剩菜中产生的亚硝酸盐也远远不足以致癌。偶尔吃次剩饭剩菜对健康没有太大影响,但要记得吃前充分加热。 谣言三:小龙虾不能吃 相传:小龙虾生长在臭水沟,浑身都是寄生虫 别担心! 2018年都快过去了,可别再把小龙虾的生存环境想那么恶劣。为了提高产量,现在的小龙虾都是人工养殖,生活的地方可都是清洁水域。寄生虫倒还真有。不过经过 60 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充分加热一分钟,就能消灭寄生虫。 所以在食用小龙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烧熟吃。 谣言四:柿子和牛奶一起喝会结石 相传:柿子中含有一种叫「鞣酸」的成分,和牛奶一起服用容易得「胃柿石」,引起胃痛。 别担心! 现在市面上卖的柿子,都是经过脱涩处理,鞣酸含量非常低。另外,胃柿石这种疾病与牛奶、空腹、饱腹都没什么关系。况且这种病的发病率极低,甚至低于十万分之一。 所以,柿子和牛奶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并且味道还不错! 谣言五:蛋黄不能吃 相传: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吃了对身体不好。 别担心! 胆固醇听起来虽然可怕,但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之一。而且,吃进身体的胆固醇对身体的影响并不大,可以放心吃。一枚小小的鸡蛋,蛋黄的营养价值远远比蛋白高。 如果只吃蛋白不吃蛋黄,对得起辛苦下蛋的鸡吗? 谣言六:吃豆腐会让男人变娘,女人患癌 相传:豆腐中含有雌激素,吃多了男人变娘,女人患癌。 别担心! 豆腐中含有一种名叫「大豆异黄酮」的物质,它是一种植物性雌激素。不过,这种雌激素可不「坏」,它能帮助你体内雌激素变得更加稳定。当人体缺少雌激素的时候,它能够弥补不足;当人体雌激素水平较高的时候,它也能够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而且,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对我们的健康大有好处。 所以,多吃豆腐吧,只要不是别人的。 谣言七:加热的味精致癌 相传:味精的温度高于 120 ℃ 时,会产生致癌物。 别担心!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当谷氨酸钠加热到 120℃ 以上,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传说中的致癌物。但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焦谷氨酸钠压根儿不会致癌,只不过让味精失去了原有的鲜味而已。 谣言八:鸡翅尖不能吃,是打针的地方 相传:鸡翅尖是打针的地方,有毒不能吃。 别担心! 首先,鸡翅尖不是打针的地方,因为太窄了,打不进去。一般会选择皮比较松的地方,比如鸡翅膀下面注射抗生素。其次,就算打针也并不意味着🐣不能吃。 事实上,在规模化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几乎不可避免。不过这些抗生素药物会在🐣的体内代谢掉。今晚吃🐣,大吉大利! 谣言九:吃酱油会变黑 相传:酱油的颜色偏黑,食用酱油会让我们的皮肤变黑。 别担心! 您这可冤枉酱油了。酱油颜色黑,是因为它在酿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色素。而且这些色素到达体内就消化分解了,根本不可能让皮肤变黑。 再说,皮肤的颜色可没那么容易改变,它是天生的!不想让皮肤变黑,就做好防晒措施,和酱油较什么劲儿。 谣言十:早上金苹果,中午银苹果,晚上毒苹果。 相传:晚上到了,胃要休息。要是这时候再吃苹果,会给肠胃消化造成负担,对身体不好。 别担心! 但实际上,我们的消化系统根本没有「作息时间」限制。哪怕你半夜十二点吃苹果,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立刻开始工作,帮你把苹果的养分吸收掉。要是大晚上饿了,就放宽心吃吧,只要不怕胖。🙂 记住了吗?别再听信这些谣言了。 该吃吃该喝喝,吃嘛嘛香。这人呢,最重要的还是开心嘛! 来源:搜狐健康

还有多少产品打着“酸碱体质”旗号营销? 谣言利益链令人咋舌

网上图片 聚焦继美国“酸碱体质”提出者罗伯特·欧·杨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后,针对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促进酸碱平衡”的“第六要素”碱性保健品,有媒体提出质疑,该公司随后发表声明,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北京青年报记者对标有“酸碱平衡”的产品调查时发现,这些名词已占领市场制高点,成为横跨食品饮料、美容护肤和按摩保健等行业的明星元素。 还有人为“酸碱体质”骗局站台 近日,有媒体对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声称“促进酸碱平衡”的“第六要素”碱性保健品,提出了质疑,而该公司的董事长,正是号称为“中国酸碱体质之父”的梁双林。 北京青年报记者查询江苏双林海洋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官网发现,梁双林是我国“人体健康与酸碱平衡”理论的首位倡导者,明确提出:酸性体质是健康新杀手,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极力呼吁预防酸性体质等。 11月2日,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杨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不过,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酸碱体质理论”依然大行其道,号称在国内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梁双林就推出了自己的碱性产品“第六要素”。11月9日,梁双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辩称:“是美国人歪曲了理论,酸碱理论不会错!”随后该媒体采访了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他们对此理论并不认可。 记者在调查中注意到,2002年,罗伯特·欧·杨刚提出“酸碱体质”理论,2003年,这套理论就已经流传到国内,从那时起,围绕着酸碱体质的产品和市场开始风生水起。国家注册营养师王慧星告诉北青报记者,酸碱平衡和酸碱体质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容易被混淆。美国人罗伯特·欧·杨所提出的不是“酸碱平衡”理论,而是“酸碱体质”理论。酸碱平衡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酸性和碱性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人体有特定的缓冲机制,能够保持血液pH在7.35~7.45之间。当然,因为人体不同部分酸碱性不同,我们一般所说的酸碱平衡,是指内环境的酸碱平衡。 关注:还有哪些商品打着“酸碱体质”旗号 以市场上最常见的苏打饼干和苏打水为例,这是最近几年非常走俏的产品。在调查中,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市面上的苏打饼干和苏打水,就是宣传的碱性饼干和弱碱性水。在进入胃消化时,会被胃液中和掉,失去原有的碱性,因为胃液的pH值在0.9~1.5之间,是强酸性。这样食物经过胃的消化,小肠的吸收,进入血液时,就没有了原来的碱性,当然也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食物,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一方面,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靠食物的酸碱性是不会改变人体酸碱平衡的。另一方面,食物进入胃里被消化掉,即使本身是碱性的,食物也会被胃液中和掉,不会发挥作用。 依靠“酸碱平衡”这个时尚标签,中国苏打水市场已经扩张到几十亿的份额。据媒体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苏打水市场平均增长率为14.8%,市场规模从20.7亿增长到了35.9亿元。搜索各大品牌电商就能发现,如今切入市场的苏打水品牌已超过30个,其售价在2至5元不等。 北青报记者进入淘宝和京东网站,一旦搜索苏打饼干,就会跳出相当多的品牌,产地、原料、口感和价位,出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种类繁多,花样翻样,让人根本不知如何挑选。粗略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500G规格的苏打饼干,均成为主打产品,从10元到100元不等,欧美进口品牌明显贵于国内品牌。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加入“酸碱平衡”阵营的,还有护肤嫩白美容及按摩减肥治疗等。 以主打“酸碱平衡”概念著称的河北一家集团,其官网显示,产品包括三大系列:口服系列、外用系列和仪器系列。以外用系列为例,包括DDS活肤养生膏、抗皱眼霜、修复精华液、补水洗面奶、嫩白美体护手霜和隔离霜等共15种美容护肤品。 按摩椅也盯上了酸碱平衡概念,有生产厂家声称它的作用是化学作用,含有大量的碱性元素,如钙、镁、钾、钠等,这些元素均带正电荷,而细胞内的酸性代谢产物,如磷、硫、氯等均带负电荷。根据异性电荷相吸原理,碱性元素会中和酸性负电离子,通过血液循环排出体外,从而纠正酸性体质。 也有药厂顺势推出碱康素,称现在的女性因为压力过大,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遇到一个大的难题,那就是难以怀上孩子。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是,她们的身体酸碱度需要调节。只有身体处于弱碱性的健康条件下,想要孩子的女性才能轻松怀孕,特别是更容易怀上男宝宝。而类似的问题,早有医生代为解答,两者之间无任何关系。 观察:切断“酸碱体质”谣言的利益链条 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美国人罗伯特·欧·杨被罚赔偿的事件,近期持续发酵。11月13日,人民健康网刊文指出,“酸碱体质”谣言难破,与其和产业捆绑相关。这几天,梁双林对媒体宣称酸碱体质理论“不会错”,足以证明清除这一理论余毒的艰难程度。文章表示,打击健康养生方面的谣言,亟须切断谣言和利益的连接链条。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酸碱体质”理论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大约15个年头,其产品横跨多个领域,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就像生男生女这样最常识的问题,也有老牌制药厂家故意模糊处理,其背后无疑是巨大利益的驱使。不管是食品饮料、美白护肤甚至按摩保健,一插上“酸碱平衡”的标签,身价立刻不同凡响。比如一款精油,10毫升一小瓶就能卖到358元,一瓶90粒的胶囊则能卖到280元。介绍产品时,该公司表示,其原材料中富含有机活性碱,能迅速排除体内酸毒,使人体达到酸碱平衡。 “酸碱体质”事件尚未结束,争执过程中,媒体强烈质疑,公司高调表态,孰是孰非,关键时刻尤其需要权威部门发声和出手,还市场一个公道,还产品一个态度,还消费者一个说法。 提示:如何区分食品、保健品和药品 北青报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打着“改变机体酸碱平衡”旗号推销产品,似乎成了某种时尚。业内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如果逢年过节,作为礼品或者探望病人的保健品,本也无可厚非。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机构或者公司,正将其目光聚焦在中老年人的身上,推销保健品。 针对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或类似产品,王慧星告诉北青报记者,首先是理性消费,识别虚假宣传。食品或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也不能用于疾病预防和治疗。如果身体出现了问题,要选择正规医院咨询医生,而不是盲目相信保健品,以免延误病情。其次对于只想保健、提高免疫力的老年人, 确保你购买的产品是正规厂家生产,有蓝帽标志,产品在有效期内;还要确保所购买的产品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查询到。第三,对于儿女来讲,了解父母为什么频繁大量地购买产品。是害怕疾病,还是害怕孤独。因为许多销售产品的同时,有更多的销售人员提供很好的服务,甚至比儿女还多的陪伴。 现在市面上不管是食品饮料还是保健品,都有可能夸大宣传。公众应该如何区分食品、药品还是保健品呢? 据了解,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以SC开头,食品只是提供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素,所以只要属于食品,就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以G开头。药品的批准文号是国药准字,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成药,B代表保健药品,S代表生物制品,T代表体外化学诊断试剂,F代表药用辅料,J代表进口分装药品。 如何查询你买到的保健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呢,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保健食品”一栏左侧输入批注文号,比如G20180001。网站就会出现相应的产品及审批时间等信息,如果查不到,可能你买的产品就有问题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超声波驱蚊靠谱吗?谣言粉碎机来了

某品牌的超声波驱蚊器。网上图片 使用超声波真的可以驱蚊吗? “安全香烟”真的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社会上热卖的能量饮料号称“提神抗疲劳”,可以随意饮用吗?……由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6月科学流言榜昨天进行了辟谣。   谣言:驱蚊手机软件和“声波驱蚊器”采用了声波驱蚊原理,具有较好的驱蚊效果。 真相:国外学者曾对3个不同频段的超声波驱蚊设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这些设备都不能有效驱赶蚊子。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国家环境保护署曾对超声波驱虫产品进行过严格审查,结果没有证据证明这些设备有效。至于驱蚊APP软件,根本不能释放超声波。  谣言:能量饮料不仅能解渴、补充体力,还能提神醒脑、让思维变得敏捷。 真相:目前市面上在售的能量饮料品种很多,配料却大体上相似,主要包括牛磺酸、维生素B6和B12、烟酰胺和咖啡因等成分。其中咖啡具有成瘾性,介入后大脑并没有真正得到“不再疲惫”的信号,而是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过量的咖啡因还会导致涉及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等系统副作用。因此,不要把能量饮料当做普通饮料饮用,像儿童、孕妇、乳母等都不适宜饮用。 谣言:加长过滤嘴的“安全香烟”、低焦油含量的香烟、淡味香烟能够降低对人体的危害,烟民可以放心吸。 真相:香烟加长过滤嘴后,也不会减少致癌物的产生,只能降低焦油含量。而“低焦油含量可以降低危害”这一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医学研究表明,吸低焦油香烟时,烟民往往会把烟雾吸入肺部深处,提升了患肺癌几率。因此,选择吸低焦油含量的香烟一点没有减小危害,只有戒烟才是减少患病概率的根本办法。    谣言:由于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所以携带很多寄生虫,食用可能导致包括“横纹肌溶解症”在内的多种疾病。 真相:小龙虾的确可能携带寄生虫,但这也不是它的专利,其他水生生物同样可以携带,比如蛙、螺、贝、鱼、菱角等。预防寄生虫病的关键是彻底把食物做熟,尤其不要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小龙虾。比较保险的做法是100度烧煮10分钟以上。 谣言:大豆和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的嘌呤比较高,痛风病人不能吃。 真相:跟真正的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比起来,大豆中的嘌呤还要低一些,常见的肝、腰、心、脑、胰脏等食物中每百克的嘌呤含量一般都在200毫克以上。从大豆变成豆浆或者煮大豆,让嘌呤含量大大降低。比如豆腐,每100克中的嘌呤往往不到70毫克,而煮熟的大豆则不到50毫克。从当前研究来看,痛风患者是可以吃豆类的。 来源:健康时报

小龙虾吃多会长寄生虫?哪些谣言让你入了坑

小龙虾。网上图片 谣言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周期律。盘点5月份出现在朋友圈中的那些谣言,不难发现其中多数几乎在十年前便已出现。虽然配上了图片、视频,但多为张冠李戴、断章取义,或者只谈毒性不谈剂量,只不过改头换面,出现在我们面前罢了。 这些反复出现的陈年老梗在朋友圈依然有市场的原因,正如相关专家所说,我们的科普做得还远远不够,公众的科学素养还需提高,科学精神仍待补位。 谣言一 小龙虾吃多了体内会长寄生虫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络上流传非常广,视频中医生用镊子从患者的手臂伤口里夹出了几条虫子。这段视频的配文为“常吃小龙虾身体长出寄生虫”。此外,该视频还搭配有患者的医学影像。从图像上看,不但患者脑部有多个不明白点,全身、四肢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寄生虫,给人带来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该视频还配发了朋友圈图片,声称有多位学医的朋友转发,并明确指出:该患者之所以感染如此多的寄生虫,是因其喜爱吃小龙虾所致。 资料图:红彤彤的龙虾。泱波 摄 真相:表面看上,该视频有出处、有来源,甚至还有医生对于寄生虫防治的介绍,很具有迷惑性。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其张冠李戴之处。该视频最核心的“证据”,就是密布寄生虫的医学影像。 经查询发现,该医学影像拍摄单位是云南省某医院。原始新闻发生在2016年1月,由于生活习惯,患者常年食用生猪肉,因此不幸感染了猪囊尾蚴病,即俗称囊虫病。整个事件与小龙虾并无关联。 那么,吃小龙虾会不会感染寄生虫?究竟该怎样食用才更安全呢?中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恩杰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小龙虾与其他淡水鱼虾一样,根据养殖环境、水质条件不同而容易有寄生虫存在。“在食用小龙虾时,要将其彻底煮熟。在温度和烹制时长足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将小龙虾中的寄生虫杀死。”罗恩杰还提醒,无论是酒、醋还是芥末等调料,都无法有效杀死寄生虫幼虫,因此需尽量避免生吃。 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曾发布了一则“关于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发生的公告”,提醒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应对寄生虫问题采取预防措施:生产者要注意进货渠道,“不提供可能被感染的生食水产品”“使用专用工具和容器加工,避免污染”;而建议消费者“避免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水产品和水生植物。” 谣言二 碳酸饮料含磷酸盐会致肾衰竭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碳酸饮料成了人们消暑解渴的一种选择。近日,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该文章称,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磷酸盐,磷酸盐可以导致肾脏疾病,喝多了会致肾衰竭。 真相:经查询可发现,类似文章最早于2010年前后即已出现。 事实上,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成人对磷元素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70毫克/每公斤体重,人体对于磷的吸收主要来自于天然含磷食品和食物添加剂带入的磷。该评估还特别指出,在高钙膳食的前提下,人体对磷吸收的耐受度还会更高一些。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版)显示,我国成年居民每日摄入磷的耐受标准为3500毫克/天。该标准指出,这个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来说都不至于损害健康。而一罐碳酸饮料中磷含量约为40毫克左右,按照该标准测算,如果摄入磷超标达到伤害肾脏的程度,那么一天至少要喝掉85罐碳酸饮料。 “碳酸饮料主要的问题还是含糖量较高,人体摄入糖分过高,容易引起肥胖,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甚至更严重的后果。”沈阳市第八人民医院肾脏内科主治医师孙艺提醒,“应控制碳酸饮料摄入量,尽量多喝清水,有益身体健康。”   谣言三 不法商贩用甲醛等泡荔枝保鲜 眼下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最近微信上流传一则消息称,如果买的荔枝鲜红水灵,可能是经过甲醛、乙烯、二氧化硫等物质浸泡的缘故,吃了会危害健康。 真相:荔枝可以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时令水果了。每当荔枝上市之际,就会有类似的文章在朋友圈里传播。通过查询可以发现,最早的帖子出现在2007年。 其实,网络流传的几种药物已经被辟谣过多次:譬如甲醛,由于其挥发性强,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根本不可能被用于荔枝保鲜这一途径;另一种化学物质是乙烯,传言不法商贩会用乙烯来保持荔枝新鲜。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乙烯主要的作用是催熟,而荔枝的保鲜恰恰相反,需要抑制成熟。 比较具有迷惑性的是二氧化硫。有媒体曾经进行试验,的确在荔枝上检测出二氧化硫的成分。其实,水果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保鲜,而二氧化硫是农业常用的杀菌保鲜剂之一。在2015开始实施的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规定,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应小于每公斤50毫克。事实上,二氧化硫是气体,在水果表面根本吸附不了多少,经过正规渠道出售的荔枝每公斤二氧化硫残留量均远低于50毫克。 谣言四 大蒜炝锅产生丙烯酰胺可致癌 炒菜时用蒜炝锅会让菜更香,这是一个常识。近日,有传言称大蒜炝锅时会产生丙烯酰胺,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对人体有害。 真相:其实,今年丙烯酰胺已经“火”过一次了。在星巴克致癌事件中,丙烯酰胺也是主角。丙烯酰胺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自从十几年前被提出以来,丙烯酰胺只在动物身上发现了致癌性,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的危害。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曾指出,该实验中,动物摄入的丙烯酰胺也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而并非是从食物中得来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丙烯酰胺在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其的确是一种致癌物”,但目前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可证明人类某种肿瘤的产生与由食物中摄取的丙烯酰胺有明显相关性。 另外,万物皆有毒,主要看剂量。我们平常炒菜,大蒜只是做个配料,又不是当主食材,一盘菜里顶多就几克大蒜,其在炝锅时释放出的丙烯酰胺含量实在有限,可致癌的说法属于夸大其词。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