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02:16:30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心理

啃指甲、吃手、咬铅笔……孩子小动作背后暗藏心理问题,要警惕

来源:央视少儿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一个习惯: 拳不离嘴,手不离口,每天,从早到晚,咬啊咬,啃啊啃,欲罢不能,简直就像遇到了美味珍馐! “ 儿子10岁了,从4岁就迷上了啃指甲。看电视时啃,写作业时啃,就连走路时也在啃,十个手指都被啃得秃秃的。倒省了剪指甲了。 ——糊糊爸爸 ” 除了咬手、啃指甲,有的孩子还会咬嘴唇、咬嘴上的皮。还有的孩子不咬自己,咬被角、咬铅笔、咬课本......咬一切顺手的东西。 “ 豆豆已经上二年级了,数十支铅笔个个都被咬得体无完肤。每次收拾文具,简直以为家里养了老鼠! ——豆豆妈妈 ” 吃手、啃指甲、咬铅笔......说起这些孩子们怎么也戒不掉的小动作,很多家长都感慨万千! 其实,别说孩子,很多成年人也有这样的习惯。 小编有个朋友,平日里手总是不自觉地伸到嘴边,指甲永远残破不全,时不时就被咬破,流血......看着都疼! 那么,既然这些小动作我们司空见惯,连大人都克制不住,还要强迫孩子改正吗? 当然一定要改!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小动作暗藏危害! 危害一:卫生隐患 咬手指或铅笔,会使细菌、病毒或有害的物质从口进入身体内。人的手接触外界最多,指甲缝中和指尖上会沾有大量的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孩子在咬手指时,不知不觉中大量病菌进入口腔和体内,很容易引发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或者肠道寄生虫病等。 此外,孩子咬铅笔等文具时,各种有害物质也会损害孩子的健康。 危害二:影响牙齿发育 经常咬手指还会对儿童的牙齿造成伤害,造成牙齿排列不整齐,如牙齿外暴,门牙缺角,影响孩子的容貌。 危害三:损害指甲、皮肤 啃指甲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手指变丑。指甲变得坑坑洼洼,不仅难看,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指甲永久性缩短,产生倒刺、甲沟炎等问题。 经常吃手也会导致手部皮肤敏感,手指脱皮、肿胀,甚至感染。 孩子为什么喜欢“咬啊咬”? 既然这些小动作危害这么多?那么该如何纠正呢?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喜欢“咬啊咬”? 01、口腔敏感期:0-2岁的孩子 孩子在学会用手探索世界之前,口腔会在一定时期内扮演一个探索工具的作用,这个时期叫做“口腔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喜欢把所有触手可及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品尝,感觉其味道、质地、形状,并以此构建着对世界的认识,获得心理满足。 一般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1岁之前会结束,但这期间如果被强行终止,则可能出现口腔敏感期滞后的情况,即会在1岁之后出现补偿性反应,如吃手指、啃指甲。 02、发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如果找不到很好的方式来面对、处理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常常会无意识地通过吃手、啃指甲等发泄情绪,获得安全感。 03、缺乏微量元素 孩子缺锌、缺铁都会引起异食癖,也就是说孩子不喜欢吃正常的食物,嗜好吃一些非食物,如吸吮手指等。 这就需要请教医生是否需要专业检测。如果确实缺乏这两种元素,我们就应该从饮食上进行改善。 如何帮孩子戒掉“咬啊咬”? 对于很多喜欢“咬啊咬”的孩子来说,他们每天都要不自觉地重复这些动作几十遍,要想在短时间内改掉可以说比戒烟还难。因此,家长要有充分的耐心,千万不要吼孩子,这样反而会加剧孩子心中的焦虑。 01、找到心理根源 对于喜欢咬东西的大孩儿们来说,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以极大的细心和同理心,找到让孩子紧张、焦虑、害怕的真正原因,从源头解决问题。 找到根源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在孩子紧张的时候,多给一些关注,拉拉Ta的手,多给Ta鼓励和肯定,让紧张的情绪得到释放。 02、给个提醒物 比如,孩子在爱吃手咬的时候,给孩子手里拿些别的东西。也可以在孩子的手指上贴上好看的贴纸或者涂儿童用安全的指甲油。这些提醒物一定是已经找到孩子焦虑根源后使用才有效。 03、尝试多种办法 教会孩子放松心情——试试这些放松动作,例如深呼吸,握紧-释放拳头。 尝试户外运动缓解压力——确保孩子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户外跑步和玩耍,燃烧掉导致紧张的能量来缓解紧张情绪。  

世界七大著名心理学效应,学会一个受益终身

网络图 有人调侃,“我宛如戏台上的老将军,背上插满flag。那些2018年1月1日时说过的新年计划,又在两个月后又重新说了一次。”   为了新的开始,别再被自己的心理骗了。   了解这七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做个明白人。 1、飞轮效应   假期过后,重新返回工作时总是异常艰难?面对工作,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焦虑和神经衰弱?   有人说,这是万事开头难的体现,“飞轮效应”的理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   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飞轮开始转动时需要的能量,其实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积累。这是在为了形成属于自己的体系而做准备。一旦体系能够彼此支撑,那么它的运作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正如科学家富兰克林说的,“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写作文,最难的是开头;造房子,最难的是打地基;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过了心理的难关,之后的问题总会迎刃而解。   有人不信,说“反正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可若是开头不奋力一搏,连看到中间的机会都没有。   相信“飞轮效应”不是追求一劳永逸,而是在一开始,和自己打退堂鼓的心理打个架,别让它拖住你前进的步伐。 2、蘑菇效应   踏出“舒适圈”很难。   很多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打杂跑腿,端茶送水,还会受到很多指责、批评,甚至代人受过,或者干脆被无视,任其自生自灭。   指导和提携,似乎总是落不到自己头上。这种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阴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样。而“蘑菇定律”说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肯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前途茫然”的感觉,会持续在整个蘑菇时期——直到长得够高够壮,才会被人重视。   只有用现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换取未来每一秒的不后悔。   所有的停滞不前和怯懦担忧,都会延长成为“蘑菇”的时间。终有一日,因为平日的碌碌无为,而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无法对未来形成改变。 3、鸟笼效应   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两位学者围绕着一个有趣的赌约争论起来。詹姆斯说:“我有个办法,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不信:“不可能,我压根没想过要养鸟。”   于是,詹姆斯为卡尔森送上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从那天开始,到卡尔森家里的访客总会在看到空的鸟笼之后,关切地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   卡尔森一次次的解释只能换来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久而久之,卡尔森不胜其烦,无奈只好买了一只鸟。   他被詹姆斯的“鸟笼”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识消失,陷入了被别人操控的结果。   因为别人送了一只鸟笼,所以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无意识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鸟笼效应的体现。   人们常常说自己要“剁手”,却仍不停地买着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了凑单买的衣服,却常常要再花费金钱和精力,为了搭配而大费周折。   鸟笼效应于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   这样一来,人们看到打开的书页便想拿起来翻翻,就更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要让“鸟笼”束缚你的生活。   减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这才是鸟笼效应的真正启迪所在。 4、野马结局   管理情绪就是管理人生的开始。   学会管理情绪的人,已经领先了那些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一大步。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就像在豹子耳边不停烦扰的蚊子,它们能吸饱血之后黯然离开,而不少野马却因为它被生生折磨死。   动物学家说,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远不足致死。而这些野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它们的剧烈情绪反应是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   因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动肝火,这样的人往往难成大事,也难有大成就。   他们常常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造成了像这群野马一样伤害自己的结局。   如果不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那么人生也会变得无法掌控。   当发现所有事情都不如意,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绪的困境。   冷静一下,总没错。 5、凡勃伦效应   虽然生活中,一般越贵的东西,购买的人越少,但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曾经提出: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进步,人们更愿意花更贵的价格,购买更加好的服务和享受。   其实,这一理论在职场中也能体现。如果想要得到“好价钱”,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加“值得”,放在更合适的地方待价而沽。   而自己的“身价”,有时候却并不是外界的物质赋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内修。   在工作生活中,提升修养才是拥有好口碑的根本,才能让自己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变得“抢手”。 6、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了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使出浑身解数,狂风呼啸,试图吹掉行人的衣服。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而南风徐徐吹动,使天气温暖起来,行人因为觉得暖和,相继脱掉大衣。   这场比赛,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也说明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一旦方法错误,那么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我们都很清楚“见人下菜”的社交法则。其实,不仅是在人际关系间,在工作上也是如此。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聪明的人需要拥有一定的“弹性”,温柔灵活比极端刻板更有效果。   允许别人比自己优秀,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法则。   因为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看似狂风与暗涌的斗争上,势必导致工作不精和事业发展缓慢。   但是,如果学会灵活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相处,各取所长,互相合作,相处的方法一旦转变,正面的效果就会有所体现。 7、毛毛虫效应   为什么觉得自己在2017年明明很努力,却依然没长进?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一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   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地不停绕着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很多人总是用“做了多少”来评价工作质量的优劣,并不关注结果。他们盲目地跟随着既定的路线,从未想过重新思考“重生”的方向。   这是“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但大多方向不明。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而满足感全都来自自我感动。   在新的工作生活来临之际,每个人也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阔的视野。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说,“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全新的开始,认清自己的心,聪明前行。(网易新闻《谈心社》公号ID:txs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