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09:31:21
dushi_city_toronto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29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22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24

Tag: 心血管疾病

新研究:每日仅5分钟呼吸特训即可避免严重疾病

【加拿大都市网】每天只需5分钟——大约是做30次深呼吸的时间——简单的呼吸运动就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管健康,并可以大大减少我们罹患严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听起来就像健康频道里的神医广告。但这并不是噱头。最新研究显示,一种高度方便和容易执行的技术,可以改善数百万人的健康,特别是有高血压和心血管问题的老年人。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综合生理学家Doug Seals说:"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形式,可以在不给人们提供药物化合物的情况下降低血压,而且人们的坚持率比有氧运动高得多。” 这就是所谓的吸气肌力训练(IMST),是一种专门用于锻炼横膈膜和其他呼吸肌的体育训练形式。用一种手持设备在吸气时提供阻力(有点像哮喘吹风机)。 IMST最初是在几十年前开创的,是一种使用设备中的轻度或中度阻力,帮助危重呼吸疾病患者加强独立呼吸功能的方法。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同样的技术——当与高阻力相配,并且每天只需持续5分钟的短期训练——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健康收益,这当中包括改善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睡眠,降低血压,并减少压力感等一系列好处。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综合生理学家Daniel Craighead领导的团队进行了临床试验,其中有36名年龄在50至79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参与了为期六周的IMST训练。 这组实验中,一半的人被随机分配到高阻力的IMST,使吸气的难度大大增加,让呼吸肌肉得到更高强度的锻炼。 另一半人也做了六周的IMST,但他们实际上是安慰剂组,使用了低阻力版本的设备。 除了这一关键区别外,两组的流程都是一样的:使用该设备每天吸气30次,持续约5分钟,每周六天,持续六周。 六周后,使用高阻力IMST的治疗组看到收缩压(SBP)明显下降,优于或等于实施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策略的后果,包括有氧运动和服用降压药物。 研究人员解释说:"收缩压的这种改善是有临床意义的,因为这一下降幅度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降低30%到40%相关联。在停止IMST的六周后,SBP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维持,大约75%的初始减量得以保留。" 此外,IMST组在血管内皮功能方面也有明显的改善,表明他们的动脉健康得到了改善(尽管在如此短的实验中动脉僵硬度没有改变),而全身炎症的标志物也降低了。 虽然研究人员并不完全理解高阻力IMST如何带来这些好处,但可能是呼吸练习促使血管内壁细胞产生更多的一氧化氮,这有助于肌肉放松并改善血流。 研究小组怀疑更持久的干预可能会导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果,但也承认还需要在更大的实验环境中复核,以便我们了解更多。 虽然在这种更大规模的研究结果出来之前,不能广泛推荐高阻力IMST,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技术似乎很容易被实际应用。研究中95%的参与者完成了5分钟的锻炼课程所要求的所有内容,而且没有人退出。 这种高水平的维持率——由于每天只做几分钟的事情而带来的轻松和便利——值得关注,因为每天完成推荐的30分钟的体育活动,能坚持下来的成年人要少得多。一项研究估计低至5%。 "深呼吸、抵抗、呼吸提供了一种新颖和非常规的方式来产生运动和体育活动的好处。”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   (编辑:北极星) (Ref: https://www.sciencealert.com/this-5-minute-breathing-exercise-lowers-blood-pressure-as-much-as-drugs-or-exercise) (图片来源pixabay)

居家抗疫导致体重增加 专家警告小心血管疾病

(■■周志明医生应邀出席耆晖会的网上健康平台讲座。网上截图) 新冠疫情期间民众困居家中,很多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安省心脏专科医生及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教授周志明医生指出,日常要注意饮食和运动,有急病应该立即入医院,尤其是分秒必争的心血管疾病。 居家导致体重普遍增加 他表示,很多人戏称新冠病毒的19,是代表在疫情期间体重增加了19磅。虽然较为夸张,但法国的统计显示,一般人平均增加了2.5公斤。主要原因是美食节目最受欢迎,很多人在压力和情绪下也食更多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再加上酒精类饮品的销售量上升30%。 他说,过去几周有患长期疾病的人因为担心受感染而拒绝去医院,甚至有病人因此而死亡。随着政府放松限制,医院将迎来很多急需接受治疗的病人,其后将再有大批延迟求诊的长期病患。 因此,民众如果有急病,一定要去医院,切勿因为担心感染而延误病情。事实上,目前有大约80%的新增感染个案是发生在长期护理机构。 周志明指,美国总统特朗普鼓吹服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抗疫,但这种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药有可能引致猝死。 他说,有不少人在疫情期间出现睡眠欠佳的问题,心理压力固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困在家中缺乏活动,身体因此不知疲倦也会难以入睡。民众可参加一些网上运动,又或每日固定时间出屋外走动。当然更要尽量避免或减少酒精类和含咖啡因饮品。星岛记者报道

醋、红酒、鱼油能软化血管?真正管用的其实是…

我们常听说“血管里面垃圾少,多活20年”“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 在被心血管疾病支配的恐惧下,催生了很多关于“软化血管”“清理血管垃圾”的妙招,比如喝醋、吃洋葱、喝红酒等。 这些食物真的可以让血管保持年轻?今天一起来探索下血管里的秘密。 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有哪些?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像我们常见的冠心病(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周围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都是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和死亡率高等特点。 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国现有心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2.9亿,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为350万。 也就是说,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体力活动不足、左心室肥厚等。 近年来,新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危险因素及指标也不断被研究证实,包括血脂、炎症因子等生物学指标及无创动脉硬化指标等。 血管软化靠谱吗? 人的血管就像自来水管一样,运输着滋养的人体的重要物质——血液。 正常的血管富有弹性,使血流顺畅,而硬化的血管管壁增厚,内膜出现隆起的灰白色粥样斑块,表面粗糙、高低不平,就好像血管上长石头一样,血管壁弹性变差引起血管硬化。 1、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人们以为醋能软化血管,大概是因为醋能把一些鱼刺等坚硬的东西泡软。 但其实,人体自身的酸碱环境体系非常稳定,不会通过多喝醋就能软化血管。 而且醋走的是消化系统,不会直接进入到血管,患有胃肠疾病的人如果大量饮醋,反而会刺激损伤胃黏膜。 2、喝红酒能软化血管? 多数人认为喝红酒可以软化血管,是因为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芦醇,但其抗衰老的作用仍然缺少确凿的科学研究证据。 其次,喝酒本身就危害心脏、胰腺、肾脏等,还容易引起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 而且绝大多数国人是缺乏酒精代谢的关键酶乙醛脱氢酶,少量喝酒也会有损健康。 所以,如果想要靠喝红酒保护心血管,是百害无益的。 3、吃深海鱼油可以软化血管? 深海鱼油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被认为有调节血脂、提高记忆力等作用。 科学家研究的一种新药Vascepa就是高纯度鱼油成分,源于天然鱼油成分ω-3脂肪酸。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Vascepa可将首次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降低25%,可用于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Vascepa被美国FDA认定为新化学实体,但并非市面上那些普通鱼油产品的膳食补充剂、保健品等。 我们在市面上买到的鱼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难起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4、多吃洋葱、黑豆、香菇、木耳、坚果可以软化血管? 近日,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多吃核桃、杏仁、开心果等木本坚果,可能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多吃这些蔬菜、坚果类食物,符合饮食健康的原则,不过目前尚没有软化血管的确切临床依据。 所以,别老想着吃来解决所有问题,仅靠食疗方法来软化血管是不靠谱的! 特别是对于糖脂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这将是非常危险的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 此外,关于长期规律的运动可以延缓血管老化的说法,这个绝对靠谱! 研究发现,长期、持续的运动,能明显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甚至还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那么,面对血管性疾病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如何正确预防血管性疾病? 1. 平时做到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盐、高糖、油腻的食物。 2. 戒烟控酒,戒烟1年后脑卒中再发危险可降低20%。 3. 加强规律性运动,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发作和中风。 4. 不要长期熬夜,保持心情愉悦和充足的睡眠。 5. 高危人群需要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定期体检。 所以想要血管健康,还是先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吧! 来源:新华社

华裔夫妇42岁退休 练太极追寻健康圆儿时梦

■■同时醉心太极的黄思敏(左)与徐耀生(右),夫妇两人演练推手。   图文:本报温哥华记者冯瑞熊 随着人口趋于老龄化,很多人不断将退休年龄推迟,但有人逆势而行,提早宣告退休,腾出人生余下时间,追寻以前忽略了的东西。这些人当中,不乏拥有专业资格、高薪厚职人士,选择在事业高峰时提早退休。一对于12年前提早退休的华裔夫妇表示,退休不单令他们有重生感觉,两人更找到共同兴趣,就是打太极拳。 有研究发现,打太极对改善健康有显著功效 黄思敏与丈夫徐耀生都是专业律师,两人育有一个儿子。她坦言,丈夫在香港任职律师时,工作忙碌,根本抽不出时间陪伴家人,12年前,分别是42和43岁的黄与徐,在事业黄金时期,宣布提早退休。 “够了!”黄思敏向《星岛日报》记者忆述退休前有这样的感觉。曾是香港立法会法律顾问的她自嘲说,自己赚钱不多,贡献也不是很大,很想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去发展其他兴趣,于是萌生退休的念头。她丈夫徐耀生也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抽不出时间陪家人、特别是儿子,加上身体出现毛病,决定与妻子一起退休,举家回流温哥华居住。 打太极拳找到共同兴趣  徐耀生说,提早退休也经过一番挣扎。他刚到温哥华,香港方面不断邀他回去帮忙,盛情难却下,他曾以项目形式返港工作,但过了一年后,他说:“我发觉自己两头无法到岸,身体很虚弱,还验出有脂肪肝。”他在温哥华生活简单,回港后已感到不适应,令自己压力更大,最后决定全身引退。 他坦言,当律师时,收入的确是不错,也不容易放下,不过,他说,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计算的。 退休初期,黄思敏致力寻找自己的兴趣,以及实现小时候想做的事,她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学习吹色士风(Saxophone,或称萨克斯管),徐耀生也想与妻子发展共同兴趣,无奈他对打乒乓球、羽毛球,吹色士风均兴趣不大,经过数年的摸索,夫妻两人终于找到一样共同爱好,那就是打太极拳。 在香港时已学过太极的黄思敏,来加后重拾这种“伸筋拔骨”的运动。她说,打太极不单稳定她糖尿病病情,更改善身体状况,“练太极教会我如何运气,对我吹色士风也有很大帮助。”至于一心想搞好身体的徐耀生,对太极也产生浓厚兴趣,“我一直喜欢中国功夫,太极属内家拳,以心思指挥动作,令我身体有很大改变,现在说话中气都与以前不一样。” ■■黄思敏(左1)、徐耀生(左2)和陈玉贞(右1),跟随师传高峰(右2)学习太极多年。   黄思敏称,夫妻两人现时在列治文武极堂,每周5日,每日2小时跟随来自北京的高峰师传打太极,更协助他教导《易筋经》。她说,打太极不单是运动,更修身养性,现在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三样事情:宗教、音乐和打太极可以相辅相成,“打太极可以帮助我吹色士风,我又可以一边冥想,一边打太极。” 黄思敏夫妇均称不后悔提早退休。徐耀生指,除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改善健康外,还多了时间给自己;黄思敏则形容自己退体生活如看《老夫子》漫画中,找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自己有重生的感觉,也与家人关系有所改善。她说:“我上半生是争取成就,下半生希望重新过自己的生活,也去关注身边的人。” 与黄思敏夫妇一道学太极的陈玉贞,也是一名提早退休人士。她说以前因为工作,未有注意健康,及至2000年,当时她仍未到40岁,感到自己身体虚弱,血压低,决定提早退休,现时也醉心打太极。她向记者说:“很多人以为退休人士会有很多空闲时间,但我每周6天打太极,时间还不够用呢。” 中大医学院研究发现 练太极助改善心血管 ■■400多名太极爱好者2016年在温哥华集体打太极。 资料图片   如同黄思敏等人,越来越来人钟情太极拳,也以此改善健康状况。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那打素护理学院,为246名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为期9个月的调查研究,发现练太极比快速步行,对改善血压和血糖水平的效果更为显著。 该研究把参加者随机分成太极、快速步行和对照组3组,结果发现打太极和快速步行运动均能改善参加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但太极组成效更为显著。至于运动后得以纾缓压力及改善生活质素,太极组成效也较为显著;太极组对运动锻炼的信心亦显著高于步行组。由此可见,练太极比快速步行更有助减少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不少研究显示,长期练习太极可加快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刺激血管的舒张,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相关研究也发现,至少3个月的太极练习能显著降低中老年人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练习太极亦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及心血管的机能,减少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有效改善血脂,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授黄思敏等人打太极的师傅高峰表示,他16岁开始练太极拳。太极拳属内家拳的其中一种,它的魅力是练者会慢慢看到身体出现变化,也可以看到自己在进步,并发挥出体内的潜能。他很希望帮到黄思敏等人,也很高兴认识到他们。

每天多刷一次牙 心血管疾病远离您!

图片来源:Pixabay 以往大多数研究认为,牙周炎、龋齿、牙齿脱落等口腔问题都与心血管疾病息息相关。《欧洲心脏杂志》近期刊登韩国一项新研究再次证实,多刷牙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牙科学院牙科研究所朴信映(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从“全国健康保险制度—全国健康筛选队列研究”参试者中抽取了247696名40岁以上的健康成年人参与本项研究。在平均为期9.5年的跟踪调查期间,参试者中共发生了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心力衰竭在内的重大心血管事件14893例。对比分析发现,参试者牙周病、龋齿数目越多,或者牙齿脱落越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调节多方面因素后的分析显示,在常规刷牙的基础上,每天多刷一次牙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9%;至少每年洗一次牙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4%。 来源:生命时报

这个东西吃对了 延年益寿不是梦!

图片来源:三八女性网 “民以食为天”。《本草纲目》也指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今日,吃饭已经不仅仅是饱腹而已,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好成了我们吃饭的新标准。人民健康网为“吃货们”量身定制了一档《吃货指南》栏目,帮助您吃得好,吃得对,妥妥成为一位健康“吃货”。 吃全麦可延年益寿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指出,经常吃全麦等全谷食物有助于延年益寿。 研究中,该学院研究员孙琦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已发表的12项相关研究的数据以及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的相关数据展开了梳理分析,涉及1970~2010年间加入研究的78万名参试者的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每天摄入16克全谷食物的人群总体死亡率会下降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降低9%,癌症死亡风险降低5%。如果每天摄入48克全谷食物,保健效果更明显,可使死亡风险降低20%,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5%,癌症死亡风险降低14%。 10个习惯吃出长寿来 1、饭要稀一点 把饭做成粥,不但软硬适口、容易消化,而且多具有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对益寿延年有益。但老年人不能因此而顿顿喝粥。 2、饭菜香一点 这里说的“香”,不是指多用盐、味精等调味料,而是适当往菜里多加些葱、姜等调料。人的五官是相通的,可以用嗅觉来弥补味觉上的缺失。闻着香喷喷的饭菜,人一定能胃口大开。 3、蔬菜多一点 多吃蔬菜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很有好处,每天都应吃不少于250克的蔬菜。 4、菜要淡一点 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常常是食而无味,总喜欢吃口味重的食物来增强食欲,这样无意中就增加了盐的摄入量。盐吃多了会加重肾的负担,可能降低口腔黏膜的屏障作用,增加感冒病毒在上呼吸道生存和扩散的几率。因此,老年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同时要少吃酱肉和其他咸食。 5、荤菜少一点 要荤素兼顾,粗细搭配,品种越杂越好。每天主副食品(不包括调味料)不应少于10样。 6、质量好一点 蛋白质对维持老年人机体正常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一般的老年人,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应以鱼类、禽类、蛋类、牛奶、大豆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为主。 7、食物热一点 生冷食物多性寒,吃多了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甚至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吃生冷食物,尤其在严冬更要注意。 8、数量少一点 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人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时的1/5,因而稍一吃多,就会肚子胀、不消化。所以,老年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 9、早餐好一点 早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30%~40%,质量及营养价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不宜吃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10、晚餐早一点 “胃不和,夜不安”,晚餐吃得太晚,不仅影响睡眠,囤积热量,而且容易引起尿路结石。人体排钙高峰期是在进餐后的4~5小时,晚餐吃得过晚或经常吃夜宵,排钙高峰到来时老年人可能已经睡觉了。老年人晚餐的最佳时间应在下午六七点,而且应不吃或少吃夜宵。 吃对五点长寿不是梦 1、粗细搭配 中老年人每天吃的粮食品种,最好是粗细搭配,多样混食,米面之外,适量再吃些玉米面、小米等。 2、补充蛋白质 动物类食物(肉、禽、鱼、蛋等),豆类及豆制品,因为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并可提供一定量脂肪、矿物质及一些维生素,每日膳食宜适量选用,有条件的话,最好每天喝一次牛奶(豆奶也行)。 3、蔬菜不可少 蔬菜的摄入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就不能满足身体所需的矿物质,维生素和纤维素。老年人每日宜吃400克左右青菜,并尽量多吃绿叶蔬菜。 4、多用植物油 此外,烹调用的油也要注意,中老年的膳食里应主要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油脂的食用不宜过多。 5、补充营养剂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道消化酶的活力会不同程度的降低,牙齿脱落,咀嚼能力减退等,这些都会限制老人对有些食物的选择而不易满足营养的需要。所以,除了在三餐中获取身体所需营养外,刘教授在平日也注意补充一些营养制剂。比如,服用Vc、VE、复合维生素B、钙片等,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断调整。这点需要看个人情况,刘教授不主张别人效仿。 全球长寿地区的老人原来这么吃饭 为了寻找健康长寿的秘诀,美国长寿研究专家丹·巴特纳研究了世界上的长寿区域,那里的老人能活到很高的年龄并且仍然活力四射。现在为大家总结出这些长寿区居民的12种饮食习惯,不妨从今天起就开始尝试吧。 1、95%的食物来自于植物。 全粒谷物和豆类在长寿老人的饮食中占很大比重,他们还食用大量的应季蔬菜,并把多余的蔬菜腌制或风干,留在冬季食用。 研究表明,最有益于长寿的食物就是绿叶蔬菜,与不食用青菜的同龄人相比,每天食用1盘蔬菜的成年人在未来四年内,死亡风险会减半。 2、每周吃肉不超过两次。 大部分长寿家庭都节制吃肉,要么把它当作配菜,要么用来给别的菜调味。他们每个月只吃五次肉,每次不超过2盎司(约57克,相当于一副扑克牌的大小)。 他们更喜欢食用家庭农场养殖的鸡肉、羊肉或猪肉,这些动物大多自由觅食,体内含有更多的欧米伽3脂肪酸。 3、平均每天吃85克鱼肉。 鱼肉在长寿老人的日常饮食中最常见,多数情况下,吃海藻生长的鱼肉品质最佳,如沙丁鱼、三文鱼和黄花鱼,它们较少接触到高浓度的汞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 4、每周吃三个鸡蛋。 长寿区的人一次只吃一个鸡蛋,绝不多吃。他们或是把煎蛋卷入玉米薄饼,或者煮熟用来做汤,也与其他果蔬和全粒谷物一起食用。 5、每天食用半杯煮熟的豆子。 豆类食品(黑豆、黄豆和扁豆等)是长寿区人群饮食最重要的部分。豆类由21%的蛋白质、77%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脂肪构成,是膳食纤维的极佳来源。豆类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于很多食物。 6、食用全麦面包。 面包是长寿区人们的主食,但成分和一般的面包不同。它由多种谷物制成,包括小麦、黑麦和大麦;每种成分都含有多种营养素和大量的膳食纤维;有助消化,而且升糖指数较低。 7、减少糖的食用量。 长寿区的居民食用糖的量只有现代人的1/5,他们通常每周只吃2~3次饼干、糖果和烘烤食品。百岁老人一般只在喝茶时放点蜂蜜,或是在庆祝场合吃少许甜点。 8、每天吃两把坚果。 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通过30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不食用坚果的人相比,食用坚果的人其死亡率会低20%。其他研究表明,含有坚果的饮食能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降低20%,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9、增加水的摄入量。 每天要保证喝七杯水,体内水分充足能降低血液凝块的风险。 10、喝酒只喝红葡萄酒。 长寿区域的居民每天会饮1~3杯葡萄酒,后者有助于人体系统吸收植物性抗氧化剂,少量饮用可以减轻压力,促进整体健康。 11、常喝绿茶和咖啡。 绿茶有抗炎特性,饮用绿茶能降低人们患上心脏病和一些癌症的风险。还有研究表明,适量饮用咖啡的人,其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的发病率较低。 12、多种食物搭配吃。 如果担心无法从植物食物中获取充足的蛋白质,解决办法是把豆类、谷物、坚果和蔬菜搭配起来食用,它们联合起来能提供人体无法合成的所有必需氨基酸。 豆豉,老人的“长寿豆” 豆豉属于发酵食品,含有蛋白质、钙、磷、铁、钴、硒、钼、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极其丰富。豆豉是老人的“长寿豆”,经常吃不仅有助于开胃消食、祛风散寒,还能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豆豉的功效记载最为详细:“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蒸暑,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即豆豉可以开胃消食、祛风散寒、治疗水土不服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豆豉中钴的含量是小麦的40倍,对预防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此外,豆豉还能改善大脑的血流量,有效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豆豉虽好,但老人不能多吃,每日以少于50克为宜。豆豉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很多盐分,如果菜肴中已加入豆豉,则应减少用盐量,以免摄入盐分过多。 营养师讲吃饭——慢一点 我们知道食物经过口腔进入到胃肠道,然后胃肠道向大脑发射一个信号,告诉大脑是否已经吃饱。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胃已经感觉到饱时,这个信号要传递给大脑,让大脑反应过来说“哦,我已经吃饱了,不能再吃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经过研究发现,这个传导时间大约是15-20分钟,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要降低吃饭速度的原因。 我们吃撑后,需要更多的胃酸及消化液来消化这些食物,同时,胃肠蠕动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很容易伤害到我们的胃肠道。同时,吃了过多的食物,摄入的热量也会增加,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还有一个危害就是胃“扩容”了。胃属于平滑肌,具有伸缩性,长期吃撑后会增加胃容量,让你感觉总是吃不饱从而形成过量饮食的习惯。 来源:人民健康网

中国1/3成年人患病5%病情得到控制

中国35-75岁的成年人中有将近2亿人,也就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患有高血压,但这其中只有不到15%的患者会得到治疗,又只有大约5%的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控制。这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蒋立新团队最新调查报告中的内容。当地时间10月25日,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Lacent)连发蒋立新团队两篇有关中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的最新研究。调查样本涉及170多万人,是迄今为止中国覆蓋最广,规模最大的高血压调查报告。高血压病几乎没有迹象和明显症状而被普遍忽视,因此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高血压控制不利是引发脑卒中(中风)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而目前中国每年死于中风者人数占死亡人数的20%,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杀手”。蒋立新团队的其中一篇论文调查来源于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从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在全国31个省开展了统一方案,统一培训,统一设备,统一质控的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累计筛查35-75岁城乡社区居民超过170万人,平均年龄为55.6岁,其中女性居民占59.5%。调查揭示,经年龄性别调整后高血压检出率为37.2%,检出的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6%,22.9%。同时,在22.9%也就是不足1 / 4的治疗率情况下,患者治疗往往也不太有效或合适,控制率仅5.7%。统计显示,在接受治疗但未有效控制的这部分高血压患者中,81.5%的人都只采用了一种药物,这或许可以用来部分解释病情控制率低。另外,教育水平低,收入少,年龄轻,以及男性患者的血压管理情况更差,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问题尤为突出。蒋立新团队在“柳叶刀”上同时发布的第二篇调查报告,则是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降压药物,是首次全国范围内的降压处方药调查。这一调查也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质量的综合评价“项目的一部分。研究集中于四种不同类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以及农村地区的诊所。研究样本中共计3362家全国范围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位于城市,其余的82%位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市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农村地区的诊所分别占6%,11.9%,8.4%和73.6%。论文中提到,2009年年发布的中国新医改方案强调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称其为医疗体系的“守门人”。新医改还引入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是适应中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这一目标要在2020年之前达成。研究团队复印了过去一年的药房药品存储记录单和门诊处方等十大类原始文件,集中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进行信息提取。研究发现,在所有的336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最广泛使用的降压药是钙通道阻滞剂(也称钙拮抗剂),其中最常被储备的就是硝苯地平缓释片。而各机构的降压药库存水平则不一样,8.1%的机构没有高血压药物库存,33.8%的机构有所有四类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还显示,药物获得的难易还和基层医疗站本身的类型和所在地区的经济有关。乡镇卫生院最容易获得药物,而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乡村诊所和医疗站最难以获得药物。此外,只有32.7%的医疗站储备高性价比药物(指南推荐的低价药品),但这类药物在高血压门诊处方中的使用比例仅为11.2%。而高费用药物往往优先于低价药先开给患者。来源:澎湃新闻C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