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05:49:19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加拿大是我家

加拿大,是我家吗?

撰文:廖长仁 每逢国庆期间,市面上往往可看到以加拿大为荣的标语,或在出席庆祝活动时,与会者高呼一些表达爱国情感的口号。有些标语和口号的意义较为明确,例如“我是加拿大人”,只要拿出加国护照或公民卡即可证明。管他人如何定义何谓“加拿大人”,总之从法律上说,你就是加拿大人。但有一些口号却相对地不好处理,例如“加拿大是我家”。 “加拿大是我家”所表述的是个不同层次问题,“家”所包含的不只是法律定义,而是有更宽阔的含义。例如一个青少年每天只是睡觉那几个小时回家,对家庭大小事务不闻不问,与家人不瞅不睬,自出自入,父母一般会骂:“你究竟有没有把这里当作你的家?” 或者须要分担的时候,总是不见人,一有好处却抢先享受。从不关心家里谁买食物,但一口痕就窜入厨房,打开雪柜拿食物,甚至边拿边埋怨:“怎么老是没有我爱吃的!”在同一屋簷下的兄弟姊妹,大概会暗骂一句:“究竟你把这里当是你的家还是旅馆?” 又或者间中给些家用,就对家人诸多需索,或者予取予携,一副“钱都给了你还想怎样”嘴脸,看不过眼的叔伯大概会连连摇头:“你都把家人当是什么了……” “一同努力为这头家”的期待 有这样的反应,源于家本身有更丰富内涵,不只有没有权自出自入;有没有权打开雪柜;有没有尽每月给家用等基本责任,更包括对长辈的关心,对家事的着紧,对成员的关顾,从而建立家庭的承担感,以及与家人有深入沟通。 既同属一个家,成员之间彼此有着“一同努力为这头家”的期待,实乃自然之事。这种期待,多少反映到国家层面上。 民调机构Environics Institute今年3月公布报告显示,加人对移民和难民普遍有正面看法。60%受访者不认同“本国有太多移民”,80%认为“整体而言,移民对加国经济有正面影响”。近年经济不稳,各地屡传有关移民难民引发社会矛盾的消息,加人依然抱高度正面态度,足见加国确是落实多元文化。 不过仍有个数字值得关注,就是51%受访者认为“太多移民没有接受加拿大的价值观”。这是自1993年首次做有关民调以来的最低比率,但仍然超过半数。 融合一国 宜摒弃“文化宅男”心态 在大堆对移民非常正面数字中,这比率反映的,大概不是本地人对移民背景不接纳,更似表达出一种渴求,期望所有来到这块土地生活的成员,要对这个国家有更大的认同及更积极的参与,让加拿大不止是个法律定义的疆土(state),而是个有情感牵连的群体(nation)。 真要把加国当成自己的家,亟需摒弃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文化宅男”心态,积极投入学习与不同族裔沟通的语言及方法;不是各取所需,而是一同贡献,合力建设这个家。唯有这样,才能在国庆日与所有加人一起,开怀地高呼“加拿大是我家”!

白手兴家梁建华夫妇 「在加谁都可过好生活」

  ■梁建华(后左三)与朱宝琴(后左二)与家人合影。受访者提供

温市夫妇赴华乡村 传递加国大爱价值观

  ■亚德里安、阿梅代奥夫妇与阳光小学校长(右1)合影。受访者提供 没有家就难以成国,安稳的家庭正是坚强国度的基石所在。际此加拿大国庆大日子,本报以「加拿大是我家」为题采访3个家庭的经历,在这些甜酸苦辣故事背后,折射一个和平包容国度如何让新移民安居乐业的讯息。举国同贺加拿大151岁生日,报道新老移民「安家」之道,相信可以鼓励更多人,为著追求美好生活高歌猛进的。编者 今年10月,中国石家庄市赞皇县许亭乡的阳光小学学生,将首次迎来音乐课。帮助数百名孩子实现梦想的人,是现居温市的一对西人夫妇,而且这已不是他们首次向该校伸出援手。阿梅代奥(Gary Amadeo)与妻子亚德里安(Adrien Amadeo)说作为加拿大人,不仅为祖国感到自豪,更希望把友善与爱等价值观传播世界各地,让千里以外的中国偏远乡村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家的关爱。 「身为加人 我们有责把爱传出去」 阿梅代奥表示,父母自幼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除提倡多元文化外,爱本无国界也很重要,心中时刻都有包容与爱。阿梅代奥说:「世上说要行善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极少。身为加国人,我们有责任把爱传递出去。如今我与妻子把自己化为一棵树,尽可能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在树荫下得到庇护。」     ■阿梅代奥与孩子嬉戏。受访者提供

重建「加」园首贺国庆 叙难民家庭倍感恩

  ■伊萨与妻儿的家庭合影,自从抵加国后,妻子热衷于拍照片记录生活每一个点滴。受访者提供 没有家就难以成国,安稳的家庭正是坚强国度的基石所在。际此加拿大国庆大日子,本报以「加拿大是我家」为题采访3个家庭的经历,在这些甜酸苦辣故事背后,折射一个和平包容国度如何让新移民安居乐业的讯息。举国同贺加拿大151岁生日,报道新老移民「安家」之道,相信可以鼓励更多人,为著追求美好生活高歌猛进的。编者     ■伊萨与妻儿外出游玩,伊萨表示,热爱温市的大自然风光。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沈雯洁报道 加拿大近年收容不少西亚地区难民,当中很多来自战乱连年的叙利亚,这些走过苦难低谷的加国新成员,他们怎样看加拿大这个大家庭呢?伊萨(Bawer Issa)和妻子移民加国刚好一年,相较几年前在叙利亚人间地狱般的生活,伊萨说很感激在这儿重新找到盼望已久的安宁日子。单是水电和本地选择多样的菜系,以及热情友善的民众,已让他倍感幸福。伊萨表示,远离战乱和杀戮在从前是奢望,现在美梦成真,能与家人在和平中度过余生,十分感恩。 伊萨目前在一家位于列治文市的国际化学品经销商担任会计师,妻子则在家照顾1岁半的儿子。隔了一年后,他说清晰记得2017年6月22日刚抵达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时,内心的那份激动,觉得自己终于在暗无天日中看到一丝曙光,立时下决心以加拿大为家。     ■伊萨儿子年满一周岁时举办生日宴会。 受访者提供 怀着对和平期盼 决移民加国 伊萨来自烽火连天的地区。2011年初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组织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爆发冲突,大学毕业不久的他与妻子于2012年底迁至邻国伊拉克,在汽车公司Scania担任会计师。伊萨有两个住在温哥华已14年的姐姐,他从姐姐口中得知加国政府有专为叙利亚难民开设的移民项目,一直心仪这个崇尚多元文化的国家;怀着对和平的期盼,他决定举家移民加国。 当时伊萨一位亲戚正在卑诗省务适多元文化移民服务社(Mosaic)工作,由移民服务社直接联系温市犹太组织沙龙庙(Temple Sholom),沙龙庙决定担任他家庭的赞助人。伊萨回忆道,申请来加要填写许多资料,过程繁琐,但移民服务社帮助他填写所有文件,令他不再孤立无援。 立定决心要离开战乱国家,他一直盘算著如何为新生活准备。伊萨说:「当时尽管仍在伊拉克,但远隔几万公里已感受到本地人的爱与善良,对加国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每天都希望能尽快与家人搬到温哥华与姐姐相见。」     ■叙利亚战火令平民饱受摧残,图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经过被炮火摧毁的城区。 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