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城市 : 多伦多 | 温哥华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03:07:17
dushi_city_vancouver
dushi_city_tor
dushi_top_nav_01
dushi_top_nav_05
dushi_top_nav_02
dushi_top_nav_20
dushi_top_nav_28
dushi_top_nav_30
dushi_top_nav_31
dushi_top_nav_25

Tag: 娘炮

为什么对“娘炮”满满的恶意?背后的逻辑令人担忧

喜欢粉色的男孩往往被认为是“娘炮”。网上图片 这段时间网上对于“娘炮”骂声一片,“少年娘则国娘”这类 “佳句”不断,甚至引起了BBC的关注。作为一个女性,我不禁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一个男生像女生——不止“娘炮”,还有“女里女气”、“娘们儿唧唧”等等——听上去就是贬义词?什么时候“像个女孩一样”成了一件很丢脸的事?然而指女生像男生的“女汉子”这类词就听起来没那么刺耳,说一个女生很“爷们儿”甚至是表扬的语气? 针对这一语言上不对等的现象,我想从词语本身出发去探讨三个问题: 人们反感的“娘炮”究竟指什么;为什么会使用“娘炮”这一性别化的词语;关注这个词的使用方式意义何在。 首先,“娘炮”这个词通常用于指称什么? 我们平时可能看到女性朋友发过这样的自嘲朋友圈:“今天自己从超市拎了四十斤大米,我可真是个女汉子呀!”但多半不会听到男性朋友说:“今天下班摔了一跤差点疼哭,我可真是个娘炮呀!”差别是一目了然的。当我们说一个女生“女汉子”的时候,原因可能是她力气大、耐力强、大度、豪爽、遇到危险情况挺身而出……而当我们说一个男生“娘炮”的时候,是因为他虚弱、矫情、做作…… 如今,人们对“娘炮”的定义很宽泛,主要分两种,一种是针对外表的:不健壮、穿较紧身的衣服、化妆、长发等,而且这种外表特征时常被泛化,有的男孩子,天生肤白,体形纤细,甚至背单肩包、冬季用唇膏都会被说“娘炮”。“真正男子汉”似乎应该与一切美丽外表和精致生活绝缘。另一种是反感其行为方式和状态:扭捏、矫情、身体畏缩不舒展、做事小气等等。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何指称外表和行为特征的词会被蒙上了性别化色彩? 这里要澄清两个概念: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具有不同的第二性征。而社会性别属性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我们称为 “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传统上认为,阳刚气质是男性具备的气质,而阴柔气质是女性的气质。不过, “女性并非天生,而是被建构的”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前半叶就已提出,在后来被不断深化。两性的先天生理差异是客观事实,而后天的行为方式,则有很多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比如小女孩要穿着裙子去爬树,大人会说“一点也没有女孩样”,小男孩对口红和高跟鞋感兴趣,大人很可能大惊失色,教育他永远也不要碰这些东西。再扩大到社会上,学校也好,媒体也好,长期潜移默化,当然会造成不同的性别表现。 虽然性别平等的推动者们始终致力于弥合“阳刚气质属于男性、阴柔气质属于女性”这种刻板的分野,但不得不遗憾地承认,现在社会上这类看法仍是主流,基于刻板印象的言论层出不穷。2017年,《中国妇女报》发布了性别歧视禁用词,这在国内是非常先进的做法。不过在这里,“娘炮”、“女里女气”与 “直男癌”、“剩男”一起被列入“歧视男性词汇”的类别——为什么说“娘炮”就歧视男性呢?它背后的逻辑是:阴柔气质是男性绝对不能有的,如果有,你就不是“真男人”。看起来是对男性的歧视,实际上是对阴柔气质的贬抑。 古代有一个词叫“牝鸡司晨”,近年常有人感慨社会“阴盛阳衰”,还有一个听起来似乎很专业的提法叫做“男孩危机”,这些言论的内核其实都是:必须以阳刚气质主导社会,决不能让阴柔气质占上风。这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对立思维,先定义了“阴”和“阳”,然后“阴”和“阳”一定要争个高下,我强你弱,一决雌雄。王小波曾经写过:一个外国朋友问他,你们中国那个阴阳学说,为什么把好的都给阳,一点也不给阴剩下?他回答说,这很简单,因为话语权属于阳的一方,它当然不会说阴的一方任何好话了。于是,扭捏、矫情、心胸狭窄、见识短浅……通通归为“阴”的缺点。所谓“阴”,就是躲在阴暗处,见不得人,不登大雅之堂。掌握权力的一方定义被压制的一方,有时也会给其所谓的荣耀,使其停留在被压制的状态,甚至沾沾自喜,从而丧失反思的能力。然而,阳刚气质有没有负面的表现形式呢?比如不注重细节、侵略性强、崇尚暴力,这些特征在推崇“阳刚”的时候往往被忽略,有时甚至也被作为优点。譬如,电影里常出现的台词:“让我们用男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吧!”指的就是打一架。 把生理性别和社会对性别的建构混为一谈,将阴柔气质污名化,对男性本身是一种束缚和压制。其实,同性别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远大于两性的整体差异。把某个人、某一群体、某个性别标签化,本质上都是对个体价值的不尊重。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男性想要获得主流的性别认同,必须不断向“阳刚”靠近,否则就会被规训、被排斥。不能哭唧唧,一定要强势,这些都会造成对真实情感的压抑。男孩们带着对“像女孩一样”的恐惧,生怕被“阳刚”的一方抛弃,这与校园霸凌的逻辑是相同的:如果你不跟着强者一起欺负弱者,那么你也会被强者欺负。男性在嘲笑、谩骂其他男性“娘炮”的时候,获得了心理认同:没错,我仍然身处强者阵营。 可能有人要说:“娘炮”就只是一个词语而已,何必如此计较? 对于语言与社会性别的关系,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把语言当做镜子,认为语言只是忠实地反映社会,所以“以社会性别为依据的社会分工也反映在使用语言的模式上”(玛丽·塔尔伯特,2004)。 另一种将语言看做是有再生产能力的,不仅能够反映、同时能固化和造就分工。这两种观点也被不断结合。戴尔·斯彭德在《男人创造语言》中指出,“男人对意义生产具有垄断权,他们也因此垄断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妇女的意义没有进入语言编码,因此,‘现实’是由男人来定义的。语言进行编码的事件是男性版本,语言反映了男性的关注,文字具有男性偏见。”西蒙娜·德·波伏娃在七十年前提出了女性一直是被压抑为“第二性”、作为“他者”存在这个观点,露西·伊瑞葛来更是说过“任何有关‘主体’的理论一开始就已经被男人霸占了”。 “女性是次等的,因为她们常常缺乏作为普遍意义下的‘人’的男性所具有的优点。例如,理性、创造性、分析力、征服自然的能力等等。”比如就在最近,我国的教育界泰斗在谈到新高考时还公然说考题 “思辨性很强,对女生很不利。”言外之意,是女生思辨性差。 “ 男性批判女性的时候,常是把他们所指出来的缺点当成是女性普遍的缺点。反过来说,当他们批评男性的时候,他们所批评的是单独的个人、阶级或族类,而绝不会是作为普遍意义下的男性的全体。”(江勇振,2004)而语言在这当中也有重要的角色,语言在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中,又强化了固有观念。比如“嫁出去”和“娶进来”这两个词,始终强化着女性在婚后脱离原生家庭、走进夫家的父权制思想。 “娘炮”作为贬义词反复被社会和舆论咀嚼,也使得“男性不能具有阴柔特质”这个观念更深入人心,在这个问题上,只关注语言本身是无济于事的,关注语言可以做到的是使男性权力、特权去自然化,使父权不再是“自然而然”的。(玛丽·塔尔伯特,2004) 我想以某卫生用品品牌曾拍摄的一个公益广告《像个女孩一样》(Like A Girl)来结尾。开始是在摄影棚中的一个实验,镜头里依次出现几个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女孩和青年人。首先是大概二十岁组,主持人给出指令说:“像女孩一样跑步”,“像女孩一样扔东西”,“像女孩一样打架”,于是大家开始了各自的表演,有打架时扭捏地叫唤和躲闪的,有奔跑时拼命护住头发的,有扔东西时软绵绵说“我做不到”的……十几岁的孩子表演得也差不多。但到了最小年纪的孩子们,当听到指令时,她们用尽全力,尽情奔跑、打闹……接下来是采访:“当你听到‘像女孩一样’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说:“我不太确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听起来不像是好事,好像是在侮辱别人。”而最小的大概五六岁的女孩被问到:“当你听到‘像女孩一样跑步’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她说:“拼命去跑啊!” 希望在未来,孩子们听到“像个女孩一样”不再困惑:“这似乎不是好事?”当她们听到“像女孩那样跑”的指令时,都能全力以赴地奔跑,勇敢地诠释一个“女孩”的定义。男孩不必因自己穿了粉色衣服、体形瘦削、声音轻柔而恐惧,他们能成为情感更细腻的丈夫、耐心的爸爸、不崇尚暴力的公民。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拥有一种向上的能量,扭捏、造作、矫情是她们和他们都需要克服的状态,不是被简单粗暴地定义为女性的缺陷而让男性远离。 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地消除“娘炮”这样的词来推动。 来源:澎湃新闻  

小鲜肉男团疑遭央视封杀 中国已开启“娘炮”艺人禁令?

男团“NINE PERCENT”人气飙涨。图/摘自微博 男团“NINE PERCENT”由真人选秀节目出道,7月完成17场粉丝见面会,人气持续飙涨,近日却被中国网友爆料指他们被央视封杀,原因是受到禁用娘炮艺人影响,导致所有小鲜肉男星恐受波及,未来央视的节目、晚会均不邀请娘炮艺人。 名为“娱乐大咖阿汤哥”的博主11日在微博爆料,指出因为节目组无法定义娘炮两个字的意思,索性把鲜肉们通通列入封杀名单,先前央视的2018中秋晚会计画邀请NINE PERCENT担任嘉宾,但演出名单公布后不见他们,造成限娘令传闻四起。 网友爆料央视下达限娘令,导致“NINE PERCENT”缺席中秋晚会。图/摘自微博 近来中国对节目限制层出不穷,如限韩令、限古令、限秀令及限酬令等等,这次又传出限娘令,有网友指出反驳意见,表示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请来一堆鲜肉担任助力团成员,目前依旧正常播出,限娘令恐只是网络谣言。 男团“NINE PERCENT”人气飙涨。图/摘自微博   来源:联合报

中国“娘炮风”源自韩国?韩媒喊冤:我们只有“花美男”

曾出产了多位中国流量偶像的韩国男团EXO。网上图片 最近,中国互联网掀起了一场关于男性气质的大讨论,当下流行的“小鲜肉”“娘炮风”陷入巨大争议。有网友认为,“娘炮”之风盛行的源头是韩国,对此,韩国媒体连忙出来喊冤。 这场争论引起了各国外媒的注意。英国广播公司称,中国的“小鲜肉”男明星近年来一直是大众热捧的对象,但是最近这些长相秀气、打扮精致的男偶像却招来一片争议声。 报道称,他们偏柔美的长相与打扮引起了网络上的争议,批评主要集中在他们的妆容、发型和谈吐举止。网友抨击他们画眼线,抹眼影、涂口红、染头发,没有男子气概,更有人直接炮轰他们是“娘炮”、“男女不分”,批评他们会带坏小孩,“少年娘则国家娘”。 韩媒注意到,不少网友将“娘炮”之风盛行的矛头直指韩国,认为韩国输出的偶像文化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连忙喊起了冤。 韩国《亚洲经济》辩解称,韩语中将长相阳光、青春帅气的男生称为“花美男”,从字面上来看,要比“娘炮”听着顺耳多了。众所周知,韩国是一个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每一个身体健康的成年男性都必须入伍服役,不管偶像的名气有多大、人气有多高,到了年纪就得剃成小平头去军队接受锻炼。很多韩国人潜意识里都觉得,只有从军队回来后,才能是个真正的男人,何来“娘炮”一说? 韩媒还举例称,在不久前闭幕的俄罗斯世界杯上,韩国队门将赵贤祐因为在90分钟的比赛中发型纹丝不乱,白皙的皮肤在一帮球员中十分抢眼,被不少网友调侃为被足球耽误了的“美妆达人”,但正是这样一位皮肤白皙、身材瘦削的门将,在比赛中屡屡制造神扑,为韩国队解围。日本体育界“花美男”羽生结弦也是为国争光的英雄。 报道还提到普通的韩国男性,称不管是在校园里,还是在职场中,甚至在大街上,大多数的韩国男性都是外表整洁干净、装扮得体,大部分人将此当做是一种基本礼仪,而非取悦别人。如果把爱干净、重视外表也划为“娘炮”的话,那可能大部分韩国男性都得被冠上这一名号。 此前,《人民日报》曾就此话题发表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文章指出,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 文章称,外形不是问题的关键,内涵才更深刻地决定着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场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来源:海外网